观无量寿经直指疏-清-续法卷二

卷二 第 438a 页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卷下
清 浙水慈云沙门 灌顶续法 集

【△九佛身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初标境。此句结前。次句起后。佛身。即佛地论说。生
身非法身。为物生成故。形有高广量故。亦光明经
谓。应身非化身。应正等觉故。寿有始终数故。此乃
应生净化土也。法身清净如虚空。居法性土。无始
无终。自报相好无边量。居自受用土中。他报随地
见胜劣。居他受用土中。皆有始无终。化身随类变
大小。居通净秽二变化土。有始有终。法界身普融
无尽。居无障碍法界土。亦无始终。故此遍观三圣
应真具足身相。馀法报等并不谈也。其实祇此一
应身上。亦化亦报。亦法亦法界。但随五教机宜所
见成异。经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须如理思
之。
阿难下。二明观。二初直令中上根总以身心观。
二。先观佛身三初别明身相七初身色。夜摩天金。
超过日月而倍万亿。辉艳叵思矣。
佛身下。二形量。
那由他。垓数。此云万亿。由旬。此云限量。大者八十
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较二大士。少二十万
亿那由他而多恒河沙矣。
眉间下。三眉毫。须弥山
卷二 第 438b 页 X22-0438.png
广八万四千由旬。三百三十六万里远。其高亦尔。
白毫旋转。五倍于此。
佛眼下。四绀目。须弥东面一
海。阔八万四千由旬。合南西北。共三十三万六千
由旬。须弥山外。七海环列。一海如此。馀六例然。共
二百三十五万二千由旬。会玄引百法钞云。娑竭
罗海。阔三亿二万二千由旬量。彼一咸海尚尔。况
此四面七香海耶。青白者。山南海水。同琉璃色。青
也。山北海水。同颇梨色。白也。
身诸下。五毛孔。光如
须弥者。具众宝色故。
彼佛下。六圆光中。先形量。大
千世界。复有百亿。圆遍量大可知。于圆下。次化佛。
一下。三化众。
无量下七相好四。一相。一下。二好。一
下。三光。皆八万者。转尘劳成智德故。一下。四益。佛
念众生。如母忆子。故相好中光明一一照摄念佛
人也。
其光下。次总判难思。化佛相好光明。离言说
相。真空观也。从于一心想中。观佛无量相好。理事
观也。由旬身眼。广狭自在。八万相好。隐显俱成。周
遍观也。此唯根熟大乘智眼知见。非是初机凡小
心力能及。
见此下。三结显观益。先显益。昔普广问
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
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见佛往生。念一佛
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即是念一佛中。能见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作是下。次结观。
以观下。次观
佛心。先举观。身全悲心应现。故云观身见心。亲爱
欢念曰慈。与乐德也。怜悯恻怛曰悲。拔苦德也。各
卷二 第 438c 页 X22-0438.png
有三相。一生缘慈。缘一切众生。如父母六亲。二法
缘慈。缘一切诸法。皆从因缘生。三无缘慈。不住法
相及众生相。悲三例知。佛心无形。依性德显。故云
大慈悲是。运同体慈。度诸众生。而亦不取众生相。
亦不限劫数。故云无缘慈摄众生。三昧经言。诸佛
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
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既诸佛以众生为身
心。则如来外身内心。众生皆可随顺而观矣。观心
亦三。谓如来藏心。性本空寂。离心缘相。真空观也。
具恒沙性德。摄诸众生。无碍观也。一一德性。遍满
法界。无坏无杂。含容观也。
作此下。二明益。诸。助语
辞。佛慈悲心。即与真如。平等无二。遍一切处。一切
众生。不念彼此。究竟寂灭。众生依于三昧观之。现
前尚能见佛得忍。况他世耶。如势至云。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是故下。二转为下钝根从一
相好入二。初即一明多。从一入者。多则境繁心散。
难成三昧故。眉间白毫者。指前白毫宛转五须弥
相。自然现者。一光中现八万。相好。二一毫相现。一
切相好皆现。
见无下。二即此见彼。益有二。一见佛。
楞伽明。诸佛有四平等。谓字。语身。法故见一佛身。
即见诸佛身也。二得记。见佛闻法。自得心开而受
莂矣。身上明现益心中明后益者。交互言耳。
是为
下。三结成。
作是下。四拣显。
△十观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卷二 第 439a 页 X22-0439.png

【先标境也。见句结前。次句生后。观听十方圆妙明
音。自行号。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
脱。利他号。
此下。次明观二。初别显十。一身形。初量
较佛身短少恒河沙者。例如东方净光庄严界中。
净华宿王智佛。身长六百八十万由旬。妙音菩萨。
四万二千由旬。此土释尊丈六。人身八尺。
身紫下。
二色。
顶下。二顶髻。
项下。三光明中二。先项光又三。
初形量。十方面各十万由旬量也。其下。二化佛。皆
如释尊丈六金身。具三十二相。
一下。三侍者。
举下。
次身光。合修罗在人天中名五道。开之名六道。色
相通二。一五道身色。二青等五色。又正法念经云。
心如𦘕师。𦘕出五彩。黑即地狱。痴情纯厚。黑黑业
报故。青即饿鬼。多悭贪故。赤即畜生。多瞋害故。人
天白者。多造白业。报感善故。修罗黄者。居人畜间。
虽行施善。好胜妒他故。今于光中现者。令知五道
非他。唯自一身心造。弗以大悲光照。不能离苦得
乐也。
顶下。四天冠三。初明宝体。
其下。二显化佛。观
音三昧经云。昔巳成佛。号正法明。今作菩萨。为行
净业。冠有佛者。表带果行因也。
高句。三出形量。观
下。五面色。
眉下。六眉毫二。初根本光色。
流下。二眷
属光相四。先种数也。
一下。次化佛。一下。三侍者。

下。四神变。
臂下。七臂色。
有下。八璎珞。初道数。
其下。
二现境。庄严依正妙宝相也。
手下。九掌指三。先掌
色。
手十下。次指相四。一画。一下。二色。一下。三光。其
卷二 第 439b 页 X22-0439.png
下。四益。敬爱不舍。谓之柔软。
以下。三手用。
举下。十
足相。初举足。二先轮相。自下。次台光。
下足下。二下
足。
其下。二总例二。初馀相同。指八万相好。
唯下。二
顶髻异。肉髻。相也。无见项。好也。宝积经明。应持菩
萨用神力。上观三十二恒沙世界。不能见佛顶。故
云无见顶。此大小相。极果所得。示居因位。故劣于
佛。
以上总别相观。根境圆融。无对所对。真空观也。
从真起应。空不异色。无碍观也。一一相好。微妙含
容。周遍法界。遍容观也。
是为下。三结成。亦是应真
身色。非化相也。
佛下。四拣显。三一。显利益。祸。现在
灾横。一也。业障。过去恶因。二也。罪。未来苦报。三也。
获福。遍周三际。四也。楞严云。能令众生。持我名号
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
等无异。悲华云。众生受苦。称我名。闻我号。为我天
耳天眼所闻见。不得免苦者。不取正觉。闻名福尔。
观身可知。
若有下。次明观法。八万相好中。为一耶。
为多耶。众内。为总耶。为别耶。故此释云十。门中。先
肉髻不及佛。表现行因。当成佛果。令知是心作佛
义也。次天冠立一佛。表本成佛。迹居补处。令知是
心是佛义也。其馀如经次第。作法界观观之。
作是
下。三拣邪正▽十一势至观。】

「次观大势至菩萨(至)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次句境也。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投
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
此下。观
卷二 第 439c 页 X22-0439.png
也于中二。初举所观相三。先别列五种五。一身形。
长大。八十万亿。短小。缺恒河沙。例前观音。
圆下。二
项光。初形量。十方共有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大也。
二照量。十方共之亦有二千五百由旬远也。
举下。
三身光。初光色。
有下。二见益。有缘见者。拣无缘众
生。虽近而不见也。灭三障曰净。證三德曰妙。
是下。
三成名。真实智光照理。令一切證真。方便慧光照
事。令一切断惑。故号无边光也。求上势。令他得佛
十力。化下势。令他永离三涂。故号大势至也。
此下。
四天冠。初华。莲华也。一下。二台。一下。三相佛。正报。
土。依报。
顶下。五顶髻。二先髻色。钵头摩。此云红莲
花。于下。次瓶光佛事。谓诸佛化度众生事。如八相
等。
馀下。次总例观音。指面臂眉毫掌指璎珞也。前
则是心是观音。今则是心作势至。知佛菩萨。皆唯
心造矣。
此下。后重明行坐二。先行相中。初地动也。
当下。二华严也。他方动处莲花庄高如乐土者。大
本云。风吹散花。遍满乐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
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巳。
还复如故。华用巳讫。地辄开裂。以次花没。清净无
遗随其时节。风吹散花。如是六反。
此下。次坐相三。
初地动。从下。二佛集。金光佛者。表金刚般若智。能
断众生诸烦恼故。光明王者。表二无碍智。遍照法
界。拔苦与乐。得自在故。畟塞。遍满也。此则释迦三
变净土。安置分身。彼则畟塞其空。多也可知。坐下。
卷二 第 440a 页 X22-0440.png
三法演。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名为妙法。三辈九品。
未尽变易。名为度苦。统上本末身相。以色性即智
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真空观也。以智性即色故。
现色无齐。说名法身。理事观也。以色心不二故。随
心能示菩萨身色。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
而不相妨。非心识分别能知。名法界身遍一切时
处。含容观也。
作下二拣能观心。若得观见。始信是
心作势至矣。我与菩萨。宁有间耶。
是为下。结也。三
圣皆云色身相者。显非法身。以法身无有彼此色
相迭相见故。报化色相。皆从法身之所现。故起信
云。诸佛法身。唯是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
除下。
益也。初灭罪。阿僧祇。此云无央数。作下。二游土。菩
萨具神足力。观则自然莲花化生。游诸佛土。楞严
势至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行者为观。
不亦宜乎。
△十二普想观。】

「此观成巳名为具足(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此下。先明观。二初结前。谓上二观成时。则于二大
士身。名为具足观色相也。
见下。二正示。二先约入
观位以明观想初后五。一生方想。谓于自心中。当
起观想三圣来迎。或持金刚台。或执紫金台。自身
趺坐莲花台上。生于乐界也。
作下。二开合想。合如
托胎。开如出胎。上品莲花为父母。身化生矣。问此
与上中上下二品何别。答。此就心行因言。彼约辈
品果判。又合如弹指顷。到彼即开。不待经宿。谁谓
卷二 第 440b 页 X22-0440.png
其非上品上生耶。
莲下。三光照想。照身。法身顿尔
成就也。目开慧眼应时清明也。见下四。见佛想。满
空中者。即前所观三圣具足色身相也。
水下。五闻
法想。法界真如藏心。真空第一义谛。闻巳即悟无
生忍者。名曰妙法。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
此也。故云与合。前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非演
妙法乎。与经合乎。
若下。次就出定境以判功德浅
深。忆持。谓圣相法音。然此了了得见非前观想可
比。故名此为真实知见。是为下。二成结三圣正报。
乐国依报。与自身往见。同时具想。故名为普观。真
如界内。无佛无生。绝相观也。缘起法中。有凡有圣。
无碍观也。依正遍含。自他摄入。含容观也。
无下。三
显益佛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
成就时。三圣化身。常来至此所也。
△十三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先观二。初佛身二。先丈六像。又二。初教观丈六。若
有志心求生乐土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跏趺端
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直想
弥陀丈六金躯。坐于花台。在水池上。专系眉间白
毫一相。犹如珂雪。长一丈五尺。外有八楞。周围五
寸。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从此发光。莹静
明彻。显映金颜。坚久其观。白毫一见弥陀相好。自
然当现。斯是释尊别示初心。从易观佛入门之要
术也。
如下。二拣前具相。指前第九观也。非是凡夫
卷二 第 440c 页 X22-0440.png
心力及者。起信云。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
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
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
初发意至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
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
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
相。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
相迭相见故。诸佛如来。唯是法身第一义谛。离于
施作。释曰。论应身。即化身。亦名劣应身。是今经丈
六像也。论报身。即他受用身。亦名胜应身。是今经
由旬身也。唯识云。随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
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
身量。亦无定限。故胜应佛。非凡小心所能及也。

想下。三总显观福。佛像。丈六也。具足由旬也。
阿弥
下。次大小化二。一能化本。
或下。二所化迹四。一大
化。
或下。二小化约教判之。八尺。凡小见也。丈六。始
教三乘见也。恒沙由旬。终教见也。满虚空中。顿教
见也。是法界身。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圆
教见也。
所下。三形色。
圆下。四莲花。佛花大小不定。
随本身现起故。
观下。二二圣。此亦明池水上及树
下者。故云身相同生。观首相者。顶上天冠中有一
立化佛者。观音也。顶上天冠中有一座宝瓶者。势
至也助化一切者。佛身既随众生心。菩萨亦应所
知量故。
是为下。后结。杂想者。有二意。根钝观佛菩
卷二 第 441a 页 X22-0441.png
萨胜相不成者。令舍前大观今丈六等像。一也。根
利观前胜相巳就。令其更观大小化用。使德位增
进。胜劣无殊。二也。九。十。十一。偏观三大像。第八。总
观三大像。此则杂观三圣大小像。十二中。加行人
往生。故前后观境。各不相滥。若以法界观之。性空
即是佛菩萨。真空观也。随心现起不定形。理事观
也。主伴同时遍无尽。含容观也。
△十四上生观(三)
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一者。令胜根上求下化。中修万行。求生净土。下钝
信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二者。令知
上辈善品内。复有上中下三类不同故告之也。

二释(三)。初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至)是名上品上生者。」

【初句标境。
若下。明观二。先因三。初发心。三心标。何
句徵。一下。释专心上求于佛道。名为至诚。起信云。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坚久中修于万行。名为
深心。论云。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回向者。
回因向果也。发愿者。愿度自他也。回愿下利于我
人。名回向发愿心。论云。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
生苦故。具下结。论云。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
于法身。随其愿力。能现八相。利益众生。故云必生。

复下。二根行。三种标。何句徵。一下释。一中。不杀。是
大小乘戒之根本。求生乐土之首业。深心开出。二
卷二 第 441b 页 X22-0441.png
中。博究大经。解无量义。诚心开出。三中。佛法僧天
施戒。名六念。前四念他。三宝诸天恩也。后二念自。
行止二善德也。此通诚深二心。向愿同前悲心。生
彼者。愿自他同生彼乐国也。
具下。三日期。功德指
上心行二种。再加专心念佛一七。当命终时即得
生也。
生彼下。次果三。初临终报。一圣境详现。楞严
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
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乐土业成。故终时现
圣境也。
观世下。二执台迎接。三心六念。勇猛精进。
故金刚台以表之。
观世下。三赞叹劝进。谓赞其巳
修因。进其当證果也。
行者下。二得生报。
生彼下。三
生后报三。初闻法悟忍。起信云。若观弥陀真如法
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经下。二遍界受
记。
还下。三得大总持。陀罗尼。此云总持。总一切善。
持无量行。亦云遮持。遮一切恶持无量戒。亦可总
持一切净善法义。遮持无量染恶法义也。是名句
结成。
△二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至)是名上品中生者。」

【先境也。不下。次观二。初因。持诵。方等。上生修者。善
解一义。当中生行。起信云。或有众生广闻经论而
得解者。或有众生。文多为烦。少闻而取解者。前则
文义双持。次则唯义持矣。第一义心者。本如来藏
法界心也。唯识颂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
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信得是心是佛。故不惊动。
卷二 第 441c 页 X22-0441.png
了知十界因果。皆唯心造。名为深信。绝不犹豫是
心作佛之理。故不诽谤。兼显上生中且能赞念三
宝诸天也。深信。是信。功德。是行。愿生。是愿。净土三
赀粮备矣。
行此下。二果三。一临终报。紫金台者。起
居注云。金刚宝。生于金中。百鍊不销。尼乾经云。帝
释金刚宝能灭阿修罗。则金刚。天上所宝重。紫金。
人间为尊贵。由解世间道中第一义性。较前虽劣。
望后则胜。故以此表之。传持净业。故赞法子。直指
人心是佛。念必成佛。名行大乘。
行者下。二得生报。
十指齐对。名为义手。一合掌不义手。二义手不合
掌。三掌亦合。手亦义。四不义手。不合掌。今是第三
双亦也。佛以众生为心。令九界归佛界。故叹诸佛。

此紫下。三生后报四。一华开光照。经宿开者。拣上
生中随到随开也。紫金色者。弥陀佛身。夜摩天阎
浮檀金色。观音面虽阎浮檀金。而身是紫金色。则
行者同菩萨身矣。光照目开者。行人与佛。气分交
接。即凡夫身眼。成佛身眼也。
因前下。二闻法赞佛。
众声。指水光林鸟。非佛愿行。宁充法喜。故赞叹。

下。三进觉修定。不退。进觉也。起信云。若人专念阿
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小本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
跋致法藏愿云。我作佛时。闻我名号。归依精进。于
诸佛法。永不退转。阿耨至菩提。此翻无上正等正
觉。菩提觉。拣三途不觉。摄人天乘果。三正。拣凡外
卷二 第 442a 页 X22-0442.png
不正。摄声闻辟支乘果。三藐正等。拣二乘定性不
等。摄始终顿圆菩萨乘果。阿耨多罗无上。拣大乘
等觉巳还菩萨有上。摄妙觉一佛乘果。此于二佛
果中。属智果。转烦恼而成者。应时下。修定也。楞严
等百千三昧。无不历具。故云修诸。
经下。四得忍受
记。诸佛现前。与受果记。名现前记也。
是名句。后结
也。
△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至)是名上品下生者。」

【初标境。
亦下。二明观二。先因即心即佛。故信而不
谤。即佛即心。故发无上心。愿与法界众生同生西
方。成等正觉。名之曰道。对前上中。缺于持经解义
二种。功德。发心念佛。持戒行施等。
行者下。次果三。
初终报伹发真正菩提道心。故以金莲为表然不
能持经解义。安了达实相果理。岂如前之花中有
台也。眼等五根。不缘五尘。破灭五百烦恼。信等五
根。出生五力。成證五百佛法。故五百佛为表。然不
能得六根中千二百功德。如来藏中恒沙性德。岂
如前之千佛无数佛耶。化佛赞发心者。由依四谛
境。发四弘誓愿。此菩提愿。即佛心故。
见此下。二生
报。一日下。三后报二。初花开见佛。上则到时即见。
中则经宿乃见。此则七日中见。至三七后见之究
竟者。盖心愿虽发。未能称真修八万行。转尘劳成。
相好故。
闻众下。二闻法得果。供佛闻法者。生前不
能广修福慧。故于极乐游后。历事诸佛。满足三严
卷二 第 442b 页 X22-0442.png
也。百法明门者。大乘家五位百法也。名数如百法
论。总显三界所有。唯识所现欢喜。初地名。初得超
凡夫地。入菩萨位。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如来种中。
决定当得。成多欣庆。故名欢喜。华严明初地菩萨
于一念顷。得百三昧。见百如来。百神力。动百界。照
教百刹众生。住寿百劫。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入百
法门。现百身。示百菩萨。住此地位。安有不喜者耶。

是句三结成。
△三结。】

「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发大道心具二利行。故名上辈。复开三者。胜劣殊
故。相对拣显之。上上品则七日七夜。赞想于佛。三
心六念。读经解义。深信因果。持戒利生发大心愿。
回向求生(因胜也)。真佛与无数化佛来迎。乘金刚台。
到即花开。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受诸佛记。得陀罗
(果胜也)。上中品则五日五夜。一心想佛。不谤三宝。
解第一义。深信因果。持戒弘法。发菩提愿。回向求
(因中也)。真佛与一千化佛来迎。乘紫金台。经宿花
开。见佛闻法。七日后菩提不退。一小劫得忍受记。
(果中也)上下品则七日或但五夜。专意想佛。不谤法。
信因果。持戒益物。发心发愿。回向求生(因劣也)。真佛
与五百化佛来迎。坐金莲花。一日一夜花开。七日
见佛。三七闻法。三小劫住初地(果劣也)。因果品位。虽
有胜劣。望后中下。皆名上辈。大本上辈往生文云。
若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不谤三宝。舍家弃欲。行
卷二 第 442c 页 X22-0442.png
沙门法。大修利益众生功德。专念弥陀。愿生彼国。
真佛与诸圣众来迎。坐七宝莲。住不退转。智慧勇
猛。神通自在。故此与彼义相同也。亦即前三福中
第三净业。
想者。无相寂灭心中。本无上辈三品。真
空观也。不妨依无相心。造出上生行相。虽成诸有
为相。一一入无生性。无碍观也有为无为。相即自
在。上品下品。主伴圆明。周遍观也。深思之令现前。
心佛众生。尽归法界性矣。
△十五中生观(三)。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告亦二意。一令中人巳上者。见贤励已。舍中以取
上也。又令中人巳下者。改恶迁善。欣中以厌下也。
二。使了中辈不善不恶类内。又有上中下三品之
不同。
△二释(三)。初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至)是名中品上生者。」

【先境。
若下。次观中。初因。五戒者。不杀盗淫妄言饮
酒也。八戒如前。诸戒。即十戒。二百五十戒。三学之
首。四谛中道也。无众过者。一切恶不作故。四谛中
集谛断也。善根指修道灭集言。
临命下。二果三。初
终报。与比丘者。持声闻戒故。金色光者。坚修不犯
故。说苦空者。常观苦谛故谓观身不净。受苦空。心
无常。法无我也。出家离苦者。出见烦恼家。离分别
惑苦。初果也。出思烦恼家。离俱生惑苦。四果也。又
出三界火宅家。离分段生死苦。二乘果也。
行者下。
二生报。莲花台者。梵语毗尼。此翻为灭。得灭果故。
卷二 第 443a 页 X22-0443.png
或名尸罗。此云清凉。离热恼因。得清凉果故。亦名
波罗提木义。翻为随顺解脱。随顺有为(即有馀涅槃)
(即无馀涅槃)二种解脱果故。今则终身持具足戒。成
五分法身。得涅槃解脱经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
一道。故华中有台也。
莲华下。三后报。四谛者。苦以
业果逼迫为义。二种生死等。集以增长无明为事。
五住烦恼等。道以除患为功。正助道品等。灭以累
尽为名。二种涅槃等。阿罗汉。有三义。一应供。应受
人天供养。乞士果也。二杀贼杀尽诸烦恼贼。破恶
果也。三无生。永无三界生缘。怖魔果也。三明者。过
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也。六通者。天
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尽。悉皆无壅故也。问。通
明何别。答。智论云。直知过去等名通。委悉过去等
因缘行业名明。婆沙云。天耳但是闻声。他心缘他
别想。神境即神足通。亦即身如意通。此但工巧而
巳。故但名通。宿命。知过去苦生厌。天眼。知未来苦
令离。漏尽。现观惑智断證。由此三兼称为明也。八
解脱者。一内有色外观色解脱。位在初禅。能脱自
地及下欲界。二内无色外观色解脱。位在二禅。二
禅内净故。三净胜解身作證解脱。位在三禅。定中
鍊八色光(地水火风青黄赤白)。极令明净。与乐俱生故。此三
于微妙五欲。无染著也。四空处解脱。灭根本四禅
及前三解脱等色。入空处定。具足而住。五识处解
脱。舍空缘识入定。六无所有处解脱。舍识缘无所
卷二 第 443b 页 X22-0443.png
有定。七非非想处解脱。舍无有入非想定。从空处
来。并修八圣种观。如痈疮无常等。一一定中。背舍
不著。此四位在四空。于下地法。得舍离也。八灭尽
解脱。灭受想诸心数法。以寂灭涅槃。安著身中。此
一位过三界。能脱一切有缘心虑也。亦名为八背
舍。背彼净洁五欲。舍离此著心也。背舍据因。解脱
约果说。问。往生论二乘不生。此文明小种得生。成
罗汉果。如何分别。答。有四意。一小乘不信有他方
佛色者。不生。信者生矣。随其善根。證三四果。经云
修行诸戒。回向愿求。二定性趣寂者。不生。不定性。
或临终回心大者。得生。是故到彼。先成小果。后成
佛果。则彼土声闻。皆以佛道声。令一切闻者也。三
实行声闻。不生。退菩提心二乘。则生。无漏道熟。一
闻苦空四谛法音。便成罗汉。不须经久得大菩提。
四经显始终教中大心声闻。引摄实行。入于佛种
也。论拣小教中愚法二乘。欲令定性。背小向大也。

是名下。后结。
△次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至)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句标境。若下。明观。先因。沙弥。此翻息慈。息恶行
慈也。戒有十。即前八戒后。更加九不过中食。十不
捉金银生像也。具足戒。即比丘戒。及比丘尼戒也。
威仪。三千威仪也。一日一夜。拣前终身持也。戒香。
五分法身香之首也。
如此下。二果。初。终报。七宝莲
者。月择几日。宝持斋戒。非尽生故。见佛。弥陀色身
卷二 第 443c 页 X22-0443.png
也。闻声。弥陀智身也。迦叶佛云。一切恶不作。能奉
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故赞言善人。诸
佛教者。戒经云。过现诸世尊。能胜一切忧。皆共尊
敬戒。此是诸佛法。今能受持无犯。岂不随顺。
行者
下。二生报。在下。三后报。闻法。指四谛。须陀洹。此云
预流。预入圣人流也。或云逆流。逆彼六尘流也。初
果名。断八十八使。离凡夫无量生死之苦。罗汉。四
果名。断八十一品。离圣人七返生死之苦。
是名句
结成。
△后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至)是名中品下生者。」

【先标。若下。次释二。初因。先生时修世间善。孝养。三
纲中一。仁慈。五常之首。三纲立。人伦之道尽矣。五
常即五戒。仁则不杀。义则不盗。礼则不淫。信则不
妄言。智则不饮酒五常行。佛教之戒传矣。此二。三
种净业内。第一福德也。
此下。次临终值出世法。佛
土。增其外缘。令显缘因佛性也。说愿。发其内因。令
显正因佛性也。起信云。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
习之力。又为佛菩萨等慈悲愿护。能起厌苦之心。
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乃能进趣。问。云何不说回向。
愿求。答。既闻称性四十八愿。唯心佛土乐事。信向
愿往可知。
闻下。二果二。初生报。闻者。闻慧。了因佛
性开显也。此事。指正缘二性三因性显。一佛乘彰。
近则生方證小。远则成佛利生。
经下。二后报。法谓
苦空无常等。问。孝养仁慈。为世出世之善基。大小
卷二 第 444a 页 X22-0444.png
乘之法本。况闻佛愿。何但成小。答。厌苦心切故。速
求无漏故。愿先度自故。佛顺本习故。法随机解故。
从小渐大故。
是名句。后结。
△三结。】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回向愿生。成自利行。故名中辈。亦分三者。高卑亦
别故。若对显之。中上品则三日三夜。想念于佛。长
持诸戒。无恶逆过。发信愿心。回向求生者(因高也)。真
佛与比丘眷属来迎。乘莲花台。即生彼土。莲花寻
开。闻四谛法。得罗汉道(果高也)。中中品则一日一夜。
观想弥陀。及持八戒十戒或具足戒。发回向心。愿
生西方者(因中也)。真佛来迎。坐七宝莲。经七日开。得
须陀洹。至半劫后。成罗汉果(果中也)。中下品则一日
或一夜。孝养仁慈。临终得遇知识。指示佛土愿者。
(因𢍉也)命终即乘莲花往生。经七日巳。遇观音势至
闻法得初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果𢍉也)。因果品位
虽有高卑。望彼上下。皆名中辈。大本中辈往生文
云。若不作沙门行。但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不谤正
法。为自业苦。专念于佛。多少修善。造像持戒饭僧
然灯。回向愿生。化佛与大众来迎。坐莲花中。往生
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故此与彼。义旨无殊。亦
即前三福内。第二净业也。
想者。中辈三品行相。当
体寂灭真空。绝相观也。理实三类中生。并唯自心
显现。事理观也。人法交涉。依正相在。含容观也。若
常观此中生法界。时时往彼乐土见佛。
△十六下
卷二 第 444b 页 X22-0444.png
生观(三)。初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说中生竟。又标告语者。一令上智善根。当坚心念
佛。见不贤而内自省。决定往生。又令愚钝恶逆。亦
回心念佛。闻弥陀十念之愿。带业可往。二审下辈。
恶品内。更有上中下不同。又此对后二之别。亦是
总告也。
问。小本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
多有一生补处。五逆十恶。云何得生。答。彼约果言。
故唯善人。此约因论。故通恶逆。盖由佛性是同故
不坏信种故。称名灭业故。愿生乐土故。弥陀愿力
故。圆实教中。并许无性阐提。悉当成佛。亦此意也。

△二释(三)。初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至)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句标境。
或下。明观中。一因。又二。先生时作恶。恶
业。杀盗淫妄等。恶法。刀剑穿窬等。楞严明二类。一
约轻重。文云。纯情。即沉阿鼻地狱。若沉心中。毁佛
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
鼻地狱。释曰。纯情。十恶习也。今下品上生。毁戒诳
说。今下品中生。逆重。今下品下生二。约根境。文云。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六根各造。及彼所
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
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释曰。同造。六根十习。同
时具造也。今下品下生。各造。根习虽具而不同时
也。兼者。虽同时兼作。伹缺而不具也。今下品中生。
卷二 第 444c 页 X22-0444.png
后则三根三境。今下品上生。摭华钞明善不善三
品。各通三法。一约境。恶则于胜杀为上。谓父母等。
于劣杀为下。谓蚊蚋等。馀者为中。善则于劣不杀
为上。谓蚊蚋等。于胜不杀为下。谓父母等。馀为中。
二约心。无问善不善。伹猛利心作为上。泛尔心作
为下。馀者为中。三约时。若善不善。但三时无悔者
为上。作巳方悔为中。正作能悔为下。三时。欲作正
作。作巳也。今下品上生不善。于心境时内。皆属下
品。
命下。二临终修善二。先闻法除罪。知识。僧宝也。
大乘。华严梵网法华涅槃等。十二部经题者。一修
多罗。此云契经。长行直说法相者。二祇夜。此云应
颂。重颂长行所说者。三和伽那。此云授记。圣言说
与名授。果为心期名记。四伽陀。此云讽颂。孤起别
讽。不重颂者。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不待请而
说者。六尼陀那。此云因缘。有人问故。为说是事者。
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如举扇喻月。动树训风等。
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说佛本昔曾为利生净
土事也。九阇陀伽。此云本生。是说菩萨本昔受生
诸因缘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体相正直为方。德
用周遍为广。十一阿浮达摩。此云未曾有。如来现
诸神力。众生怪未曾有。十二优婆提舍。此云论义。
逐释所以。答其问者。除千劫者。法宝名德。不思议
故。
智者下。次称名除罪。如来万德洪名。威力广大。
利益无穷故。此于善三法中。境属上品。心时亦属
卷二 第 445a 页 X22-0445.png
上也。
尔下。二果。先终报。但闻佛法之名。不观佛法
之身。故遣化三圣来迎。
作下。次生报。
经下。三后报。
甚深经者。是大乘法。非小乘也。发心。行也。初地。證
也。
是名下。结成。
△二下品中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名下品中生者。」

【初境。毁佛禁戒。盗三宝物。较前更重。犹许生方。恐
人难信。故又重别以告之。
或下。二观。先因二。初生
时作恶。有二。一毁诸戒。
如此下。二造十恶。僧祇物。
此云十方众僧物。谓厨库华果等物。系招提常住。
供养过未十方众僧者也。现前僧物者。谓衣食药
具。唯施现前十方僧也。偷盗身三中一。不为弘法
利生。但求名闻利养。名不净说。摄口四也。惭愧。羞
耻也。屏处造罪。不惭于天。自亦不羞。不重贤善。皆
名为无惭。显露为非。不愧于人。他亦不惧。不拒暴
恶。皆名为无愧。摄意三也。日积月累。名为庄严。因
也。此于不善心境时内。皆属中品。地狱。果也。
命下。
二。临终修善。先罪报现前。楞严云。一切世间生死
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
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
必生天上。纯情即沉堕阿鼻狱。成论明极善极恶。
俱不经中阴。今则八热狱相现前。下坠无间必矣。
遇下。次佛力消灭。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知一切
因缘果报是生处非生处。二业智力。知众生过现
未来诸业受也。三定力。知诸禅三昧。四根力。知众
卷二 第 445b 页 X22-0445.png
生诸根上下。五欲力。知种种欲乐。六性力。知世间
无数种性。七至处道力。知一切道至处相。八宿命
力。知百千世中。身命苦乐。寿年长短等。九天眼力。
见众生生时死时。善道恶道。端正相丑陋相等。十
漏尽力。能知自他诸漏尽者。即巳尽我生。不受后
有也。此十佛悉遍知。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威
即四无所畏。德即四无量心。四无碍辨等。神力者。
十神通也。无作戒为戒身。无漏净禅为定身。无漏
智为慧身。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为解脱身。尽智无
生智。知诸解脱相为解脱知见身。前三约因。道谛
修成。后二约果。灭谛證得。于前三善法中。心时属
上。境则居中也。
除八十亿劫罪者。问。上生称名闻
法而灭罪少。此中但闻佛德而灭罪多者。何也答。
上则业报犹轻。除少可生。此则业报稍重。须多除
得往。理实佛法。随心应量。非情可计度故。猛火化
凉风者。业障烦恼。如火炎热。佛法清凉。如甘露故。
地狱吹天华者。变无间苦报为天华乐境故。
华下。
二果。先终报。
如下。次生报。
经下三后报。大乘甚深
典者。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作佛
之义也。
是下。三结。
△三下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至)是名下品下生者。」

【先标境。不拣逆重。十念可往。此又甚为希有难信。
故复告以劝晓也。
或下。次明观。初因二。先生时作
恶。初恶因。不善业者。身口意三诸恶业也五逆者。
卷二 第 445c 页 X22-0445.png
一杀父。二杀母。三出佛身血。四杀阿罗汉。十地圣
人。五破羯磨转法轮僧。外加六杀和尚。七杀阿阇
黎。即名七遮。十恶者。谓十重恶。杀盗。淫妄。酒。说四
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瞋不受悔。诽谤三宝也。
诸不善者。谓四十八轻。及馀具足戒。十戒。八戒也。
此于不善心境时内。皆属上品。
如此下。二恶报。恶
道。狱。鬼畜也。多劫。约罪时。无穷。约苦果。问。大本明
五逆谤法不生。此经逆重得生。何也。答。释开五义。
一大本除五逆兼谤法不生。此经说五逆不谤法。
得生。良由谤则不信。不信自不往也。二大本拣谤
净土法门。不生。此经明谤馀佛法。而信有安乐愿
生彼国肯十念者。得生。所谓疑则花不开。信则决
定往也。三大本谓下根造逆。多无重悔。罪不能忏。
不生。俱舍云。愚作罪小。亦堕恶道。智犯罪大。亦能
脱苦。如团铁小。亦沉于水。为钵铁大。亦能浮飘。此
经谓上根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灭。得生。涅槃云。
阐提有二。一利根。于现在得善根。二中根于后世
得善根。如阇王作逆。惭愧重悔。佛为说法。得无根
信。是也。四大本为生前无苦。不一心念。是散善力
微。不能灭逆。不生。此经为临终苦逼。十念观佛。是
定善力强。能除重逆。得生。五大本去一生逆谤。终
亦无悔。毫无一念佛法之善。不生。此经取先修善
后恶逆。或先恶逆后修善。临终遇善友劝。信有西
方能十称者。得生。有此五意。故两经开遮不同。

卷二 第 446a 页 X22-0446.png
此下。次临终修善。先苦逼不遑念佛。善知识者。诚
中形外曰善。闻名钦德曰知。睹相奉教曰识。又真
正为善。面会为知。心交为识。安慰等者。安以求生
乐土之妙法。慈也。慰以念佛离苦之教门。悲也。苦
逼。地狱恶相现前也。不遑。心中惶怖难观也。
善友
下。二至心称名灭罪。观想曰念。持名曰称。纯一无
间曰至心。相续成片故不绝。一者。数之始。十者数
之终。圆满善心故具十。南无。翻归命。或信从。亦云
度我。佛德无量。一名摄尽。故称时即罪除。于前三
善法内。心时属上。境则居下也。问。云何十念。便能
灭八十亿劫罪耶。答。具三力故。一本有佛性力。如
火。如舟船。二至心称名力。如钻。如帆楫。此二自力
猛利也。三佛愿摄取力。如人如顺风。此一他力强
胜。既因利缘强。境胜心猛。故能烧罪木而到莲池
也。法藏十八愿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大本云。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
生。大品云。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
尽。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此如
百辆车薪。星火能烧。万年室暗。盏灯能破。一锥千
纸。一风亿土。故调达狱中一称佛时。变众苦为三
禅乐。张善和临终未满十声。恶相灭而佛来迎。钟
馗设佛像而除群鸡啄面之苦。雄俊信念佛而成
地狱漏网之人。一称三称尚尔。况十念多念者耶。

命终下。二果。初终报。上生念佛法宝名德。故见宝
卷二 第 446b 页 X22-0446.png
莲。中生闻佛威德自在。故见天华。下生十称。念念
不改。故见金莲。日轮者。因则始终至心称念报则
佛日慧光。注照前后不辍矣。
如下。二生报。
于下。三
后报。上生灭痴暗惑障。故放大智慧光明。中生灭
黑染业障。故流清白梵行音声。下生灭罪苦报障。
故宣救苦大悲音声。实相灭罪法者。普贤观云。一
切诸恶业。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若达妄想非有。罪性本空。业相转为
实相。又何苦报之有。
是句。末。结成。
△三结。】

「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始恶终善。缺二利行。故名下辈。亦有三者。恶固久
多而善虽短少。亦有强弱之不等故。若对拣之。下
上品则半日或半夜。闻经题。称佛号。虽造十恶。然
不谤法。信西方愿往生者(因强也)。化佛来迎。坐宝莲
华。经七七日。花开闻法。发菩提心。过十小劫。登欢
喜地(果强也)。下中品则一时一刻。闻佛相好。法身威
德。虽破诸佛戒。偷僧祗物。然亦不谤法。愿生西方
(因中也)。化佛来引。坐天华中。经六劫。莲始开。闻法
发心(果中也)。下下品则十念一念弥陀名号。虽造五
逆十重。然不谤净土法门。生重悔。求安养者(因弱也)
命终见金莲花。住在面前。引生乐界。十二劫。莲方
开。闻实相。发道心(果弱也)。因果品位。虽有强弱。望前
上中。皆名下辈。大本下。辈往生文云。若不能作诸
功德。但发菩提心。信因果。不谤法。不造逆恶。专意
卷二 第 446c 页 X22-0446.png
十念。乃至一念。念阿弥陀。欢信不疑。愿生其国。临
命终时。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故彼此义
相类。亦即前三福内第一净业也问。此经前六品
明善。后三品明恶。大本三辈。纯善无恶。云何下辈
与下三品齐耶。答。十念行是相同故。辈配品正相
合故。能重悔恶改善故。舍下辈无所摄故。
想者。下
品法界性中。本无罪性。真空观也。罪性虽空。善亦
不忘□□。理事观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于尘方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沙界。周遍观也。事事作此
三法界观。何患乎法界土佛不见。
△四听众获益。】

「说是语时韦提希(至)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先见佛生喜。从初至此。四番观见。始于金台中。现
十于国土。令见极乐世界。严显可观。次则声光中
令观彼佛彼国。净业成就。三于总观乐土后。别观
圣身前。空中现三圣像。證明令起想念。四则于此
十六观末。重见彼土净妙。圣相端严。前三佛力加
被见。今一自力观想见。欲见即见。名曰应时。广长。
即纵广。直长曰纵。内之入深量也。横宽曰广。外之
开阔量也。见始如意。故喜。向不能得。故叹。
豁下。次
悟忍发心三。初夫人悟忍。解知是佛是心。是心是
佛。故称豁然大悟。證见是心作佛。作佛是心。故得
逮无生忍。又一悟一切悟。名大豁悟。经云。理则顿
悟。乘悟并销。一切忍一忍。名无生忍。经云。初地为
八。有何阶次。前佛示云。观见彼土。心欢喜故。应时
卷二 第 447a 页 X22-0447.png
即得无生法忍。今徵夫人。信不诬矣。
五下。二侍女
得记。信解佛法界身。不离众生心想。故发心。华座
莲邦。并是法藏愿力。故愿生。菩提心发。当得菩提。
往生愿立。决定往生。故悉与记也。诸佛现前者。见
无量寿佛时。即见十方无量诸佛。现前授记。亦名
此为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遍观一切佛身观。
此即发心所感之果也。
无量下。三诸天发心。发心
有三。一智心。离五浊恶世。證入法性天故。二愿心。
度惑业苦海。超登净义天故。三悲心。救娑婆众生。
往生极乐天故。又依自本觉佛性。发起信行愿。为
净土赀粮。亦名为无上道心也。问。论谓女人根缺
不生。此明夫人侍女。皆悉往生何意也。答。一经据
此土是女流。论据彼国。是丈夫。二经约因。带业。许
不男。论约果。离欲。无有女。三经就现身。根缺得生。
论就后身。根悉具足。四经依初往。是垢秽女身。论
依转报。是清净六根。法藏三十五愿云。其有女人。
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
正觉。又涅槃经说。女人信有佛性。即是丈夫。男子
不信有佛性。即为女辈。况今夫人侍女。亲见佛法
身耶。故大本弥陀愿中。上至天人。下及地狱饿鬼
畜生。蜎飞蠢动。皆得往生。经又云。众生生者。皆住
正定。以彼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故。宜善思之。

四总结二种经名。令得果證分。】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至)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卷二 第 447b 页 X22-0447.png

【先问。法空为座。有所咨询。不应坐故。叙礼也。
白下。
陈问也。当句。问经名。三净业。十六观。以何为总目
也。此下。问持法。法有三。谓心。佛生此是佛法。而兼
心法众生法也。要。谓总纲宗归。执受在怀曰受。思
慧。亦即愿义。守持于身曰持。修慧。亦即行义。显前
摄耳谛听。属闻慧。信义也。云何者福业。固为三世
诸佛正因之法。云何于三者中。持其宗归。为灭罪
生方见佛秘要之术。妙观。固为如来奇异方便之
法。云何于十六中。受其总纲。为悟忍得记成佛要
妙之道也。
佛下。次答二。先答二问令修證。二初答
问名。名有二。初名依理行立。观行也。表法界智。及
无碍权实三种智。乐土三圣。理也。表无尽法界。及
中道俗真三谛理。如次配知。亦下。次名依教果立。
净业障。教也。初福。教修人天善。事也。除报障。次福。
教持二乘戒。理也。净业障。后福。教发大乘心。事理
双通也。净除烦恼障。今举中以摄前后耳生佛前。
果也。前云。欲生彼者当修三福。修净业者。得生西
方。此则初名依十六观。次名依三净业。亦可二名。
并准观立。初名别准六九十十一四观。次名总准
十六观也。
汝下。二答问持。亦有二。初名。十六观中。
则六九十十一四观门。为观想之要道。当受之无
令忘。次名。三福业中。第三第二福业。为净业之要
术。当持之无令失。亦可第六观。除亿劫极重恶业
第九观。生诸佛前。得忍授记第十观净除业障。第
卷二 第 447c 页 X22-0447.png
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当专持此法
要。可也。
行下。次显二益劝成果二。初观观佛益。劝
念得成佛三。先直明。三昧者。观佛想像。皆名念佛
三昧也。现见者。由观三圣真实色相身故。
若下。二
况显。大本明闻名有五益。一悟法忍。二具梵行。三
人天敬。四得往生。五成佛道。则此灭罪。犹略显耳。

若下。三结劝。数数记持谓之忆。正属持名事也。常
常系缘谓之念。正属观想观像。兼事理也。亦通实
相。理也。念佛开四益。一成芳名。分陀利有二释。一
睿师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中盛名分
陀利当知吾人身中。各具觉悟之莲华。念佛心开。
了明佛性。悟佛知见。如莲花正泛也。二祥迈注云。
分陀利。此云白莲花。白色为众色之本。佛乘为馀
乘之宗。涅槃云。水生花中。分陀利最为第一。今念
实相佛。是一乘真宗。中道了义。犹如白莲花也。人
中以此立其名者。为其处染常净。方因即果。住佛
真理。为物轨范故也。二得胜友。佛菩萨身。从心想
生。常观三圣自有不退补处为伴侣矣。三坐道场。
信得是心作佛。缘想诸佛相好正遍知海。当来毕
竟坐于菩提树下。金刚台上。而得如来道果也。四
生佛家。觉知是心是佛。圆发三心。遍修六念。绍隆
诸佛家业。安有不入佛种。亲为佛子耶。
约教释之。
一缘想境界念佛。人中下下品莲花。信不退菩萨
友。坐发心菩提道场生变化非受用佛家。小乘教
卷二 第 448a 页 X22-0448.png
相也。二摄境唯心念佛。为人中下品莲花。住不退
菩萨友坐伏心菩提道场。生亦变化亦受用佛家。
大乘始教相也。三心境无碍念佛。人中中品莲花。
證不退菩萨友。坐明心菩提道场。生受用非变化
佛家。终教相也。四心境俱泯念佛。为人中上品莲
花行不退菩萨友。坐出到菩提道场。生非变化非
受用佛家。顿教相也。五重重无尽念佛。人中上上
品莲花。烦恼无动位不退菩萨友。坐无上菩提道
场。生圆通无障碍佛家。圆教相也。应如理思知。念
既多益。何待劝为。
佛告下。次显净业益。劝持得见
佛。巧妙谓之好。净念相继。事上好也。圆观无间。理
上好也。教修三福曰语。法也。佛名。佛也。名因德建。
持则灭罪见佛。语能诠义。持则净业生方。故得佛
法相即。况法是佛母。佛从法生。法为佛师。佛依法
住。故持法即持佛。利益等无别也。
总前四分。此经
所宗。故名为正宗分。

△三流通分(二)。先王宫流通。】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佛能说人。释迦尊也。语所说法。自分经也。目连等
所得果。目连阿难。增道损生。夫人侍女。得忍受记。
梵释四王。发心愿往。闻。闻慧。信也。信而始闻故。欢。
思慧。愿也。意思欢悦其所愿故。喜。修慧。行也。身口
庆喜此修行故。并超权小。称之为大。此三宁非尊
者夫人所得果乎。三种清净(人。法。果)。三慧圆发(闻。思。修)
卷二 第 448b 页 X22-0448.png
三赀粮具(信。愿。行)。经之弘通也。可知。
△次灵山流通。】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