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312-017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二 宋 王应麟 撰
三国形势考下
吴之亡虽后于蜀而其亡国之兆已在于蜀亡之时盖
吴居东蜀居西东西之势相为唇齿孙权之与昭烈气
虽不相下而实相资故权以荆州借蜀而蜀亦结好于
权终老瞒之生不敢窥吴蜀惜乎昭烈才得荆州而孙
权即擒关羽其后魏师之入蜀不能求救于吴而吴亦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312-0175b.png
坐视蜀之亡徘徊于寿春沔中而莫能勇于救蜀是以
蜀亡而吴亦从之
吴重镇
通典吴以建平西陵乐乡南郡巴丘夏口武昌皖城牛
渚圻濡须坞并为重镇其后得沔口邾城
广陵胡文定公设险论曰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当
孙氏时上流争襄阳而不得故以良将守南郡与夷陵
下流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与皖口中流争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312-0175c.png
安陆而不得故以三万劲卒戍邾城
建平
通典归州汉属南郡吴置建平郡以为重镇其
地险固晋王浚自蜀沿流伐吴吴守将吾彦请建平
增兵若建平不下晋师终不敢过即秭归县界太清
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号吴城居三峡
要冲塞山蛮之路隋于此置镇
陆抗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312-0175d.png
流受敌二境晋志蜀分南郡立宜都郡后属吴孙休
分宜都立建平郡
西陵 峡口
通典峡州楚夷陵汉属南郡魏武置临江郡蜀改为
宜都吴黄武元年破蜀改夷陵为西陵常为重镇陆
逊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失之则荆州可忧陆抗
曰西陵国之西门唐为峡州扼三峡之口西通蜀江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312-0176a.png
舆地广记郡城陆抗所筑郡县志陆逊为
宜都守镇此蜀来伐大破之后陆抗镇焉西陵峡山
在夷陵西北二十五里陆逊破蜀还屯夷陵守峡口
以备蜀即此荆州记曰自县溯江二十里入峡口名
为西陵峡长二十里层岩万仞所谓三峡即其一也
或曰巴东自有三峡此即峡口也州城陆抗之垒也
水经注夷水径宜都北东入大江江水东径黄牛山
又东径西陵峡又东径陆抗故城北注云宜都记曰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312-0176b.png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
吴纪涉曰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疆界虽
远其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胡文定公曰湖北要
会在荆峡故刘表时军资寓江陵先主时重兵屯油
江口关羽孙权则并力争南郡陆抗父子则协规守
宜都晋大司马温及其弟冲则保据渚宫与上明此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312-0176c.png
皆荆峡封境也
乐乡
通典乐乡城在江陵府松滋县东七十里吴建衡三
年陆抗所筑后朱然修之戍焉然子绩为乐乡督陆
抗传永安二年都督西陵建衡二年都督信陵西陵
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晋庾翼请据乐乡广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312-0176d.png
农蓄谷以伺二寇之衅王述曰彼去武昌千有馀里
江渚有虞不相接救通典
马头故戍城在公安县西北六十里陆抗所屯以北
对江津与羊祜相拒水经注江津或南对马头岸
南郡
通典今江陵府吴将张咸伍延守之郡县志吴克荆
州吕蒙及朱然陆逊相继守之晋平吴改为南平郡
治江安寻复为南郡羊祜杜预继治荆州或镇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312-0177a.png
襄阳或镇江陵东晋王忱始于江陵营城府此后常
以江陵为州治唐上元元年改荆州为江陵府自东
晋以后居建业以扬州为京师根本荆州为上流重
镇比周之分陜焉渚宫楚别宫今州所治即其地何
承天曰吴城江陵移入南岸周瑜领南郡太守屯据
江陵南齐州郡志汉中平末荆州刺史王睿始治江
陵吴时西陵督镇之晋平吴以为刺史治陶侃为刺
史治沌口王敦治武昌其后或还江陵或在夏口桓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312-0177b.png
温平蜀治江陵桓冲避居上明顿陆逊乐乡城上四
十馀里以接近三峡无西疆之虞故重戍江南轻戍
江北后复得襄阳太元十四年王忱还江陵
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胡氏曰孙皓
之季虑不及远彻南郡之备专意下流于是杜预王
浚一举取之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312-0177c.png
巴丘
通典今岳州吴为重镇鲁肃万彧屯于此东晋使陶
侃镇守郡县志岳州巴陵县本汉下隽县之巴丘地
吴初巴丘置大屯戍使鲁肃守之
蜀志曰西增白帝之兵东益巴丘之戍巴陵城对三
江口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县
南七十九里水经注巴丘山在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312-0177d.png
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
立巴陵县于此宋立巴陵郡陶侃以江陵偏远移镇
巴陵
夏口
南齐志夏口吴置督将为鲁口屯对鲁山岸因为名
晋永嘉中荆州刺史山简自襄阳奔夏口庾翼为荆
州治夏口并依地崄也太元中桓冲移镇上明上表
言江州刺史桓嗣宜进屯夏口据上下之中于事为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312-0178a.png
便义熙元年刘毅以为夏口二州之中地居形要控
接湘川边带涢沔请荆州刺史刘道规镇夏口六年
自临鄣徙治夏口城据黄鹄矶边江峻险楼橹高危
瞰临沔汉郡县志鄂州春秋时谓之夏汭汉为沙羡
之东境自后汉末谓之夏口亦
名鲁口为吴之要害常以重兵镇之魏
司马懿曰夏口东关敌之心喉东晋孝武时桓石仁
屯守宋孝武分荆湘江三州之八郡为郢州以分上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312-0178b.png
流之势隋平陈改为鄂州州城本夏口城吴黄
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角因
矶为楼名黄鹤楼吴鲁肃为夏口督晋地理志沙羡
有夏口对沔口有津吴志赤乌二年城沙羡
括地志汉水始欲出大江为夏口又为沔口舆
地广记按水经注夏水本江之别出自江陵县东南
流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云杜县入
沔谓之赌口冬竭夏流故曰夏水自赌口下沔水通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312-0178c.png
兼夏口而南至鲁山下会于江在今江夏县西通典
建安十三年孙权克黄祖后置兵镇即今鄂州水经
沔水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注庾仲雍曰夏
口一曰沔口江水东至华容县西夏水出焉注船官
浦东即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孙权所筑也依山傍
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
何尚之云夏口在荆江
之中正对沔口后汉刘表传注夏口即今鄂州宋元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312-0178d.png
徽元年夏口阙镇以其地居浔阳上流欲使腹心居
之齐刘怀珍曰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薛氏曰夏
口南临大山三方阻水汉阳以北限隔陂湖虏出上
蔡则武昌夏口当其冲
陆口
鲁肃吕蒙屯陆口在鄂州蒲圻县南
寰宇记云即陆溪口也水经
注练浦东合练口江浦也南直练洲江之右岸得蒲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312-0179a.png
矶口即陆口也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其水东径陆
城北又径下隽县北北对金城吴将陆涣所屯也陆
水又入蒲圻县北径吕蒙城西昔孙权征长沙零桂
所镇也陆水右径蒲矶山北入大江北对蒲圻洲即
蒲圻县治也白沙口一名沙屯南直蒲圻洲水北入
百馀里吴所屯也
郡县志吕蒙城在鄂州蒲圻县西南
八十里定荆州于此镇守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312-0179b.png
武昌
通典建安二十五年吴城武昌陆逊诸葛恪滕牧镇
守今鄂州武昌县东晋谢尚庾翼屯守于此郡县志
武昌县旧名鄂汉以为县
属江夏郡吴以下雉浔阳阳新柴桑沙羡武昌六县
为武昌郡黄武初自建业徙都故都城在县东
一里馀本汉将灌婴所筑晋陶侃温峤桓温为刺史
并治其地晋志武昌郡领县七有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312-0179c.png
沙羡鄂武昌三县
水经注孙权改鄂曰
武昌鄂县徙治于袁山东又立为江夏郡分建业之
民千家以益之黄龙元年权迁都建业以陆逊辅太
子镇武昌孙皓亦都之皓还东令滕牧守之晋永平
中始置江州傅综为刺史治此城后庾亮之所镇也
今武昌郡治城南有袁山即樊山也晋王述曰武昌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312-0179d.png
实是江东镇戍之中非但捍禦上流而已急缓赴告
骏奔不难薛氏曰武昌乃吴建都而王
陶温庾之所为督府者其地襟带江沔依阻湖山左
控庐淝右连襄汉南北二涂有如绳直胡人南牧尝
出此以袭豫章张魏公曰鄂州城东通武昌樊口昔
孙权移都武昌以拒魏师渡江而西接连川陜中原
声援络绎可通
下雉 阳新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312-0180a.png
下雉汉属江夏伍被谓淮南王安曰守下雉之城绝
豫章之口郡县志下雉故县在永兴县东南一百四
十里阳新吴分鄂县立
水经注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水出阳新县之青湓
山
浔阳 柴桑
浔阳汉属庐江通典汉旧县在江北蕲州界晋温峤
移于江州柴桑汉属豫章晋志有湓口关隋废改名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312-0180b.png
湓城唐复改浔阳通典浔阳县南楚城驿即旧柴桑
县也郡县志柴桑故城在江州浔阳县西南二
十里
皖城 皖口
郡县志舒州春秋时皖国汉为皖县属庐
江三国初属魏孙权征皖克之后
为重镇令诸葛恪屯戍之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312-0180c.png
怀宁县本汉皖县皖
山在县西十里皖水西北自寿州霍山县流经县北
二里又东南流二百四十里入大江谓之皖口
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皖水所注曹公遣朱
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吕蒙言皖地肥美若
一收熟彼众必增于是征皖破之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312-0180d.png
牛渚圻
郡国志秣陵南有牛渚孙策攻刘繇牛渚营周瑜出
备牛渚通典当涂县有牛渚圻亦谓之采石
吴为重镇孙皓时以何植为牛渚督
郡县志当涂县本汉丹阳县地
牛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
晋谢尚镇于此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312-0181a.png
采石戍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城
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相对隋师伐陈贺若弼
从此渡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
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历阳县南七十里
山上皆有却月城宋王玄谟所筑六代于
此屯兵捍禦水经注牛渚在姑
孰乌江两县界中胡氏曰昔人谓
大江天所以限南北而陆抗乃曰此守国末务非智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312-0181b.png
者所先何也杜预尝袭乐乡矣胡奋尝入夏口矣贺
若弼尝济广陵矣曹彬尝渡采石矣则其险信未足
恃也虽未足恃然魏武困于居巢曹丕困于濡须拓
跋困于瓜洲苻坚困于淝水皆不得渡则其险亦未
可弃也设险以得人为本保险以智计为先人胜险
为上险胜人为下人与险均才得中策张氏曰前世
南北战争之际魏军尝至瓜步矣石季龙掠骑尝至
历阳矣石勒寇豫州至江而还此皆限于江而不得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312-0181c.png
骋者也周瑜谓舍鞍马事舟楫非彼所长赤壁之役
果有成功至于羊祜之言则以南人所长惟在水战
一入其境长江非复所用有如瑜者为用则祜之言
谓之不然可也无如瑜者为用则祐之言不可不察
也州县一也有最为要害者津渡一也有最宜备豫
者苻坚自项城来寿阳孙恩自广陵趋石头王敦渡
竹格苏峻济横江侯景渡采石考前世盗贼与夫南
北用兵由寿阳历阳来者十之七由横江采石渡者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312-0181d.png
三之二至于据上流之势以窥江左者尚未论也吴
氏曰大江之南上自荆岳下至常润不过十郡十郡
之间其要不过七渡上流最𦂳者三荆南之公安石
首岳之北津中流最𦂳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
下流最𦂳者二建康之宣化镇江之瓜州
濡须坞 濡须口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312-0182a.png
通典和州历阳县西南一百八十里有濡须水建安
十七年孙权筑坞于此以拒曹公周泰朱桓皆为守
将郡县志濡须坞在和
州含山县西南二百十里濡须水源出巢县西
巢湖亦谓之马尾沟东流经亚父山又东南流注
于江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与孙权相拒月馀权
乘轻舟从濡须口入偃月坞在巢县东南二百八里
濡须水口初吕蒙守濡须闻曹公将来夹水筑坞形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312-0182b.png
如偃月故以为名按濡水与和州含山县分中流为
界
濡须山在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与
无为军七宝山对峙中为石梁凿石通水山川险阻
吴魏必争之地吴据其北筑坞水经
注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栅水又东南流注
于大江谓之栅口水舆地志栅江口古濡须口也吴
魏相持于此吴筑两城于北岸魏置栅于南岸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312-0182c.png
真氏曰按宋
书坞小障也周
氏曰魏之重镇在合肥孙氏既夹濡须而立坞矣又
堤东兴以遏东湖又堰涂塘以塞北道然总之不过
于合肥巢县之左右力遏魏人之东而已魏不能过
濡须一步则建邺可以奠枕故孙氏之为守易叶氏
曰自古保江必先固淮曹操不能越濡须苻坚不能
出涡口魏太武不能窥瓜步周世宗不能有寿春皆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312-0182d.png
以我先得淮也王氏曰三国鼎立南北瓜分之际两
淮间常为天下战场孙仲谋立坞濡须曹操先计后
战不能争也谢幼度师于淝上苻坚拥众山立不能
抗也沈璞守一盱眙佛狸倾国南向往复再攻其城
不能下也吴氏曰吴据荆扬尽长江所极而有之而
寿阳合肥蕲春皆为魏境吴不敢涉淮以取魏而魏
不敢绝江以取吴盖其轻重强弱足以相攻拒也故
魏人攻濡须吴必倾国以争之吴人攻合肥魏必力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312-0183a.png
战以拒之终吴之世曾不得淮南寸地故卒无以抗
魏及魏已下蜀经略上流屯寿春出广陵则吴以亡
矣
东兴 东关 巢湖
郡县志巢湖在巢县西五十里周回五百里南
出于东关口东关口县东南四十里接巢湖在西北
至合肥界东南有石渠凿山通水是名关口相传云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312-0183b.png
夏禹所凿一号东兴今其地高峻
险狭实守扼之所故天下有事是必争之地吴魏相
持于此吴筑城魏亦对岸置栅嘉平四年诸葛恪于
东关作大堤遏巢湖左右依山侠筑两城使全端留
略守之魏遣诸葛诞胡遵围东关将坏其堤恪大破
之巢湖亦名焦湖在庐州合肥县
东南六十四里本居巢县地后陷为湖今与巢县庐
江分湖为界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312-0183c.png
诸葛武侯曰曹操四越巢湖不成张魏公曰巢河
之水上通焦湖濡须正扼其冲东西两关又从而辅
翼之馈舟难通故虽有十万之师未能寇大江薛氏
曰西自皖东至扬多断流为阻故自前世征役舟师
皆出东道如吴邗沟魏广陵周鹳河等率资𨻳水之
利南北所通行也惟庐寿一路陆有东关濡须硖石
之阨重以陂水之限最为险要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312-0183d.png
邾城
通典今黄州东西界临江与武昌相对郡县志故邾
城在黄州黄冈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古邾国也
吴克邾城使陆逊以三万人城而守之
晋陶侃传议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
分兵镇之侃曰我所以设险禦寇正以长江耳邾城
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必引寇虏自吴时此
城乃三万兵守今纵有兵守之亦何益于江南后庾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312-0184a.png
亮以毛宝戍之果败真氏曰今蕲舒黄三州之北有
大山绵亘八百里俗呼为西山邾城在山之南东晋
时密迫群夷所以不可置戍与今不同叶氏曰孙氏
以江北守江而不以江南守江杨氏曰固国者以江
而不以淮固江者以淮而不以江薛氏曰淮东之地
沮泽多而丘陵少淮西山泽相半无水隔者独邾城
白沙戍入武昌及六安舒城走南硖二路耳胡氏曰
自古未有欲守长江而不保淮甸者淮甸者国之唇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312-0184b.png
江南者国之齿
安陆
水经注安陆城故郧城也因冈为墉汉属江夏
郡县志安陆县城三重西枕涢水故清发水也西北
自随州流入注于沔谓之涢口春秋吴败楚柏举及
清发是也云梦泽在县南五十里晋庾翼欲北伐上
疏移镇安陆胡文定公曰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镇安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312-0184c.png
陆薛氏曰北接随唐东横南鄂西接荆郢亦江汉间
一都会也
沔口
汉入江处谓之沔口魏吴皆以为重镇薛氏曰
上游粮饷由沔而达襄郢由涢而入安随
广陵
见前
涂中 涂塘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312-0184d.png
郡县志滁州汉全椒县地晋琅邪王
胄出滁中即此地吴赤乌十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
北道汉堂邑县属临淮后汉属广陵九域志
真州六和县楚之棠邑也堂邑涂塘即此今名瓦梁
河晋咸和元年议欲作涂塘以遏胡寇祖约曰是弃
我也太元四年谢石帅舟师屯涂中
薛氏曰滁
和州六合间有涂塘吴赤乌中遣兵十万断涂作塘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312-0185a.png
南唐于滁水上立清流关瓦梁堰有东西瓦梁城晋
置秦郡治六合周显德三年南唐何延锡建言六合
西二十五里有堰曰瓦梁水曰滁河由河而上数百
里钜细骈比合五十四流辐凑吴堰中阙横断群山
回环不止鱼三州氓海四百里其实据天经而绝地
纬之要者功未就而罢景德元年毁之
何氏曰晋之取吴二十万耳而
所出之道六隋之取陈五十万耳而所出之道八所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312-0185b.png
出之道多则彼之受敌者众
朱氏曰吴大帝筑
堂邑涂塘以淹北道王凌表请攻讨而司马懿不许
诸葛恪一城东兴以遏巢湖而魏之二将数十万之
众皆覆没于堤下则堰水以固圉未为非策也唐氏
曰自古天下裂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晋元帝渡
江迄于陈抗对北虏者五代得淮南也杨行密割据
迄于李氏不宾中国者三姓得淮南也吴不得淮南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312-0185c.png
而邓艾理之故吴并于晋陈不得淮南而贺若弼理
之故陈并于隋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
能自保矣刘氏曰自古守淮莫难于谢玄又莫
难于杨行密淝水之役谢玄以八千人当苻坚九十
万之众清口之役杨行密以三万人当朱全忠八州
之师众寡殊绝而卒以胜者扼淮以拒敌而不延敌
以入淮也孙仲谋以江守江行密以淮守淮晋人以
淮守江薛氏曰孙氏割据作涂中东兴塘以淹北道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312-0185d.png
南朝瓦梁城塞后湖为渊障蔽长江号称北海大抵
淮东之地沮泽多而丘陵少淮西山泽相半无水隔
者独邾城白沙戍入武昌及六安舒城走南硖二路
耳古人多于川泽之地立塘𨻳以遏水溉田在孙氏
时尽罢县邑治以屯田都尉自刘馥邓艾之后大田
淮南迨南北朝增饬弥广今舒州有吴陂堰
庐江有七门堰巢县有东兴塘
滁和州六合间有涂塘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312-0186a.png
瓦梁堰
天长有石梁堰
高邮有白马塘扬州有召
伯埭裘塘屯楚州有
石鳖塘射陂洪泽陂
淮阴有白水屯盱眙有破釜塘
安丰有芍陂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312-0186b.png
固始有茹陂是皆古人屯田遏水之迹
其馀不可详记大要六安以东有芍陂之险钟离以
东无非湖浊之地西自皖东至扬则多断流为阻故
自前世征役舟师皆出东道如吴邗沟魏广陵周鹳
河等率资𨻳水之利南北所通行也惟庐寿一路陆
有东关濡须硖石之阨重以陂水之艰
最为险要然闻芍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312-0186c.png
陂可以灌寿淝水可以灌庐南唐何敬洙尝复诸塘
不克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312-0186d.png
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