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疏略-唐-法藏卷二

卷二 第 459c 页
大乘起信论疏略卷下真谛三藏译西京太原寺沙门法藏造疏明南岳沙门 德清纂略
【上释生灭因缘巳竟。
下重显所依缘体。】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惠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此标叹缘起甚深也重显所依缘体者即上所说依根本无明起彼静心成业等识也二乘但觉四
卷二 第 460a 页 X45-0460.png
「何以故。」
【此徵甚深所以也缘起妙理贯通凡圣何故说见唯在果人。】
「是心从本巳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
【此明即净而染也自性清净缘起之体即因也即不思议变者无明者发缘起之由即缘也即不思议熏者染心者显缘起之相即不染而染也不变者显缘起甚深义即染而不染也。】
「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此结成难测也胜鬘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示难可了知乃至结云唯佛能知上略明缘起甚深竟。
下广显缘起差别。
初缘起体相。】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
卷二 第 460b 页 X45-0460.png
【此缘起体中显不变之义也虽举体动而本来静故云常无念无念即觉义即常是觉即无不觉无不觉故名为不变。】
「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此显上无明缘起之由也此根本无明最极微细未有能所王数差别即心之惑故云不相应非同心王心数相应唯此无明为染法之缘最极微细更无染法能为此本故云忽然念起也如璎珞本业经云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名无始无明住地是则明其无明之前无别有法为始集之本故云无始即是此论忽然义也此约粗细相依之门说为无前亦言忽然不约时节以说忽然也。】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
【此标徵显上缘起之相所谓有其染心也六中初障后治三释然此六染逆次配六粗中前四及后三细由此第一合彼粗中三四故但六也。】
「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约前四相此当灭相异相)。」
【此六粗中第三第四相也亦是上意识见爱烦恼增长义亦是上四相中粗分别执著相也但粗心
卷二 第 460c 页 X45-0460.png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此下至九地当住相)。」
【此六粗中第二相续相也从此至六又逆配前五意中此位第五但法执续生生起不断即是相续义十解巳去修唯识观寻伺方便乃至初地證三无性遍满真如法执分别不得现行。】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卷二 第 461a 页 X45-0461.png
【此六粗中第一智相五意中第四智识也以能分别世出世诸法染净故云智也是法执修惑七地以还有出入观异故于境界有微细分别然地地分除故云渐离八地巳去无出观缘境故于七地巳尽此惑故云无相方便地究竟离也以二地三聚戒具故云具戒地以七地前无相观有加行方便有功用故云无相方便地以八地巳上无相无方便功用故。】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此现相三细五意中皆当第三也此即依根本无明动彼净心令现境界也以八地中得三种世间自在色性随心无有隔碍故云色自在地能离也以色不自在位现识不亡故此位中遣彼相也。】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此三细五意中俱当第二见相也以根本无明动令能见故上文依于动心成能见故以九地中善知众生十种稠林故云心自在此于他心得自在又以自得四十无碍智有碍能缘永不得起。】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地尽得入如来地能离故(此当生相)。」
卷二 第 461b 页 X45-0461.png
【此业相三细五意皆当第一也以无明力不觉心动故名为业十地终心金刚喻定无垢地中微细习气心念都尽故上文云得见心性心即常住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此辨上无明约治料拣断有先后也枝末无明初地渐离根本无明至佛地尽上说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当知无明是染心之所依染心是无明之所起也故六染各有二分一分属于无明一分属于染心以皆有和合及相续义故但约与前和合迷执不改即是无明约展转起后相续不断即是染心由是地前便有断无明义也无明与染心生时义说前后以论因缘和合义故若除断时则无前后以能依所依不相离故。】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此释上相应不相应义也六染中前三是相应一约王数释此三种皆是粗心故心谓心王念法谓心所王数不同故云异也迦旃延论中名为心及心所念法故同者若心王知染心法亦同心王缘
卷二 第 461c 页 X45-0461.png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此释六染中后三及无明皆名不相应心亦二释一约无王数释谓根本无明动彼静心之体即此动心是不觉相更无王数之别故云即心不觉常无别异此翻前心念法异也既无王数之别何有同知同缘以此三种依不觉起不异不觉故云即也上文云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不相舍离者是此即心之不觉故云不离非是相应而不离也下文亦云无明灭故不相应心灭二约无心境释谓此无明即此染心而无别体不约与外境相应方为此不觉但在本心之上故云即心等也不同知相等者拣前相应也此不相应心既是黎耶识于中不分王数义及不与外境相应义拜有觉不觉义并与诸论相违据相宗识论说第八识能缘二境有五心所不说觉义以彼秖据成就位
卷二 第 462a 页 X45-0462.png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此举染心无明成二碍义也能障者显其碍义谓照寂妙慧如理之智名根本智即上文智净相也六染喧动违此寂静故名染心为烦恼碍以烦恼动故智碍此智谓后得如量智即上不思议业相以根本无明违此智用名为智碍从所障得名今此且依本末相依门以无明所起染心为烦恼碍能起染心之无明名为智碍不约人法二执以名二碍。】
「此义云何。」
【问意云既此无明动静心体成于染心则无明是细应障理智染心是粗应障量智何以不然。】
「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
【释烦恼碍也此约转现二相以明碍义妄取者前
卷二 第 462b 页 X45-0462.png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此释智碍也以不了如法寂静妄有起灭与法乖违障于如量智也不能下正释障如量智义。
前释生灭因缘竟。
下释生灭相。】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
【前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上巳释生灭因缘今则分别相之一字以分别染净念虑三世人我见爱贪瞋炽然览而可别故云相也。】
「一者粗与心相应故。」
【指六染中前三染是心相应其相粗显经中说为相生灭。】
「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指后三染是心不相应以无心法粗显之相其体微细经中说为流注生灭。】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
【前三染心俱名为粗于中初执相应染复更为粗三贤位名内凡能觉此染故。】
卷二 第 462c 页 X45-0462.png
「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
【又于三粗染中后二谓不断相应染及分别智相应染是粗中稍细初地至七地能觉地境后三染心俱名为细于中前二能见能现同是不相应故名为细形后根本业识故复云粗八地九地能觉此境。】
「细中之细是佛境界。」
【根本业不相应染能所未分行相极细故唯佛能了。
上约人对显。
下辨相所依。】
「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
【此辨相中顺辨生起因缘也初通后别初明通缘通而言之粗细二识皆依无明住地而起以根本无明动起三细依此三细转起粗心故以无明通为根本若别而言之依无明因生三细不相应心依境界缘生三粗相应心故也楞伽经云大慧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
卷二 第 463a 页 X45-0463.png
【此逆论因缘灭也亦有通别通明灭者得对治无明灭时无明所起现识境界亦随灭也别显灭者以三细亲从无明因生故无明灭时亦随灭也以三粗染亲依境界缘生故境界灭时亦随灭也此约始终起尽道理以明二种生灭之义非约刹那生灭义也。】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
【此释疑中问也若境界灭时心体亦灭者无明三细既其未尽心体巳亡更依何法而得相续此疑相应心也若言以心体不灭令无明相续者心体既其不灭无明则常相续云何治道得究竟灭此疑不相应心也。
下双答此二。】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境界灭时唯心粗相灭非心自体灭又以无明灭时唯心细相灭亦非心体灭此通答二问。
下喻合则别说。】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
卷二 第 463b 页 X45-0463.png
【初总立喻本若水下别显喻相先喻相应心以境灭时相应心相虽灭心体不灭以不灭故三细相续此如猛风灭故粗浪灭非水体灭也唯风下二喻不相应心以心非动性故染灭而心不灭此如微风灭故细波灭亦非水灭也。】
「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而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初合总喻若心下合别喻众生者即依业转二相之众生也斯则八地巳上皆依业转得名众生又业转二相即是众生如前云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若心体灭众生无依故断绝也以粗染灭时细染不灭故八地菩萨未得成佛无明灭时细染方尽故得从此巳上修證佛果理极昭著上文以对不觉故名为觉则一识有二义今以对痴故名为智则一心有体相不觉痴相转灭成于始觉则本觉不灭与始觉还源无二无别也。
从初生灭门中大科有二。
初释生灭心法。
二辨所示之义初中又二。
初染净生灭(乃因缘)

卷二 第 463c 页 X45-0463.png
巳前释染净生灭巳竟。
下释染净相赀。】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
【此下染净相赀亦云染净互熏相生不断以前总中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此上巳明摄义初二觉之文是也今此下正辨生义由此染净相赀故得生起不断绝。】
「一者净法名为真如。」
【此是生灭门中真如以三义故故云净法一约体本来净故二约用相以内熏故今反染成始净故梁摄论云能成立者谓真如十种功德所成立者十种新生正行也三约用熏故应机成净缘。】
「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
【六染及九相皆因无明而有。】
「三者妄心名为业识。」
【妄心者通事识及业识今据其本故但言业识。】
「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事识所缘之境也此三皆是染法由此染法自性差别依托因缘故具说三种净法对染虽成量义
卷二 第 464a 页 X45-0464.png
下明染净熏习义。】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
【此喻也下合。】
「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此相赀中一染熏净也显真无相随熏现相又显妄无体故但云相又当相自无返流之用故云相不云用也此约随流生灭门说此释经中如来藏为恶习所熏等二净熏染也此是生灭门中本觉真如故有熏义真如门中则无此义由此本觉内熏不觉令成厌求反流顺真故云用也此释经中由有如来藏故能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也涅槃经云阐提之人未来佛性力故还生善根彼言佛性力者即此本觉内熏之力也。】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
【泛论熏习各二种一习熏谓熏心体成染净等二赀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赀等。】
卷二 第 464b 页 X45-0464.png
「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
【真如者举能熏所熏之法体也亦可此中但举能熏无明然必依真如故约本举也。】
「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根本无明熏习真如有业识心以此妄心还赀熏无明增其不了令其转成转识及现识以此境界还熏动心海起诸识浪缘念彼境即起事识也上六粗中初二名念中二名著后二名同此也谓依惑造业依业受报。】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此明境界熏妄心也念者由境界力增长事识中智相相续相法执分别念也二增长事识中执取相计名字相谓人我见爱烦恼也。】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卷二 第 464c 页 X45-0464.png
【此明妄心熏无明也一以业识能赀熏住地无明迷于无相能起转相现相等相续令彼三乘人虽出三界离事识分段粗苦犹受黎耶变易细苦二者以事识能赀熏起时无明起见爱粗惑发动身口造种种业受凡夫分段苦。】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此明无明熏真如也一者谓根本不觉熏动真如成业等诸识但今举初故云业识二者谓枝末不觉熏习心体成分别事识上文云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但末从本生故云所起也。
前染熏。
后净熏。】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先明真如内熏无明发心修行令成净业后即此净因反熏真如增其势力前即本熏后即新熏也。】
「自信巳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
卷二 第 465a 页 X45-0465.png
【此辨其功能先明因也自信者十信位中信也下即三贤位中修知心妄动者解也修远离法者依解成行谓寻伺等观唯识无尘等行也如实知者初地见道證唯识理异前比观故云如实也种种方便下明十地修道位中广修万行以显真如云不取者所取无相不念者能念不生久远者三祗熏故三祗者三贤至初地为一僧祗二地至八地为一僧祗九地至佛果为一僧祗。】
「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前三染尽)以无起故境界随灭(后三染尽)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此明果也无明谓根本无明即无明业转二识故云心无有起以无此二为能熏故妄境随灭因即无明缘即妄境心相即六染以无明灭故业等三染心尽境界灭故智等三染心尽一切心相不出六染故云皆尽翻前妄心妄境故得涅槃以六染皆烦恼碍故翻前无明成自然业以无明为智碍故。】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
卷二 第 465b 页 X45-0465.png
【此明妄心熏习谓依六识起观修行言发心修行也分别事识即上意识以此识不知诸尘唯是识故执心外实有境界凡夫二乘虽有发心趣向解脱而犹计有生死可厌涅槃可欣不了唯心道理由此作意力故久远还得菩提。】
「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意者若就本而言名为业识通而论之即前五种意以诸菩萨知一切法唯是识量舍彼事识外计分别既了唯心趣理速疾异前渐悟故云乃至速趣涅槃也问此中妄心既并熏习真如起反流行意熏既属赖耶如何能各自发心修行答前凡夫二乘不觉黎耶但依分别事识赀持力故而发心修行以不达本故向大菩提疏而且远故云渐也此菩萨既了赖耶本识即依此识赀持力故方得发心修行以了本故向大菩提亲而且近故云速也此约所依相赀辨熏非各自发心等此如下文證发心中说。】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
卷二 第 465c 页 X45-0465.png
【此显真如熏习也不空本觉名无漏法此法𡨋熏众生非物能了故云不思议此中业者是𡨋熏作用作境界者非直熏彼妄心令其厌求成能观智亦乃与其观智作所观境谓依真如自体为本觉熏起始觉之智即以自体为所观之境以此𡨋熏众生有力故令起厌求等行。】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此问答释疑以明真如赖缘有差别义也一时时言一拣信之有无二拣起之前后自知有真如法是信解勤修方便是行等入涅槃是證一时之言须通此三而转。】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巳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有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
卷二 第 466a 页 X45-0466.png
【此约染净二缘有厚薄前后以成差别先约染惑以明不一也此言真如众生本具内熏固是平等但以无明厚薄有信不信故不平等耳非内熏使然也恒沙等上烦恼所知障也我见爱染烦恼障也以此二障性喧烦故非寂静法通名烦恼如是下双结二障皆依根本无明所起故有前后差别也。】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辨。」
【此约净缘以明不一也若独内因不假外缘可如所责然今外假用熏及内正因方得成辨故致前后不可一时故上开二熏习不云一也。】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
【此明因缘互之失先显阙缘也火正因也不遇阙诸佛等若无人知等也自断烦恼者能自烧木也。】
「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卷二 第 466b 页 X45-0466.png
【此明阙因不成也谓无明厚重之流虽本觉内熏然未有力故虽遇善友亦不能令其得道。】
「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此明性用相应之得也以因缘具足故能成就示教等谓示义令解教行令行获大法利故生法喜上明真如体相熏习竟。
下明用熏习。】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差别缘者谓与凡小事识熏习之机为缘则现形不同故云差别亦可与差别机作缘谓三贤巳上乃至诸佛能作此缘应众生也平等缘者谓与业识熏习之机作缘唯现佛身平等无二故云平等亦可与平等心机为缘如初地巳上乃至诸佛要依同体智力能作此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请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
【此人机欲之人诸佛等出外缘体发意求道明能
卷二 第 466c 页 X45-0466.png
「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
【一慈爱以摄生二居卑以利物三同类以劝发四怖之以入道五以四摄法摄之。】
「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此增长行拜受道二缘通因果始终诸位如未入信前不信因果等名未受道佛菩萨等以之为缘令彼信受始为道器名受道缘既入信巳亦假其缘令行增长名增长行缘如未入十解十地佛地等名未受道假其缘力而得受解入證得涅槃等俱名受道若从解位巳去修地前行见道巳去修地上行佛等为缘令行增长如八地菩萨得无相无功用故拟入涅槃不进九位佛为此故现身七劝然后发行进入弥速岂非增长行缘耶乃至垂
卷二 第 467a 页 X45-0467.png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此明平等缘也此缘但约真如三昧中见佛身而说若差别缘则不约定中但是随类随宜现十界身而说也。】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以凡小意识熏菩萨五意熏并无正体智故未与法身体相应无證真后得智故未与应化身用相应也。】
「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此言地上菩萨无分别心得如理智故与体相应有如量智故与智用相应也言无分别心者谓相续识乃法执分别初地巳除得无分别智与理相
卷二 第 467b 页 X45-0467.png
上明染净相资中染净熏习义巳竟。
下明染净尽不尽义。】
「复次染法从无始巳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此明尽不尽中染法下谓染法违真故无始有终净法顺理故有始无终此义下释成以真熏妄灭净用无尽故。
巳前生灭门中初释生灭心法巳竟。
此后二辨所示之义二。
初体相二大。
二别解用大且初言所示义者即明前法有显义功能故问何故真如门中不辨所示义生灭门中具辨所示三大义耶答以真如门中即示大乘体能所不分诠旨不别故不别辨生灭门中染净不一法义有殊故具说三大上立义分中真如门内云即示生灭门中云能示释义在此也。】
卷二 第 467c 页 X45-0467.png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此标体大相大也下初释体。】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差别增灭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
【此释体也分虽就位以分优劣真体随人未曾增减也非前际常也凡位为前非后际恒也佛位为后三句皆显不增减所以。
下释相。】
「从本巳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
【释相中正显性德初明德相也显无有始故云从本巳来拣非体外故云自性明无欠少故云满足意在普该故云一切。】
「所谓自体有大智惠光明义故。」
【本觉智明以义目之名智惠以相取之名光明。】
「遍照法界义故。」
【本觉显照诸法法界有二谓理及事照理即如理智照事即如量智理量齐鉴故云遍。】
「真实识知义故。」
【显照时无倒依根所发了境义边名为识知了知理事永离诸过故云真实。】
卷二 第 468a 页 X45-0468.png
「自性清净心义故。」
【性离惑染以非假他缘故云自性在缠不染故云清净诸法中实乃名为心。】
「常乐我净义故。」
【性德圆备穷三际而无改曰常在众苦而不干曰乐处六道而莫拘曰我历九相而非染曰净此自性涅槃之四德也。】
「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无惑之热恼故曰清凉此显般若德也无报之生灭故曰不变此法身也无业之系缚故云自在此解脱也。】
「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
【不离者性德尘沙不离真体不断者无始相续不异者与体同味不思议者即不异而有恒沙之义故佛法者是所觉法故满足者如来證此万德圆备即验真如本具也。】
「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隐时能出生如来显时万德依止。】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
卷二 第 468b 页 X45-0468.png
【此执体疑相难。】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此相不违体答也言相虽差别而体不二以实德虽多同一味故多德何以唯一释云非能分别非所分别无能所故。】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既其不二何以说别以依生灭识相恒沙染法反此表示真如净德恒沙差别且举染本故但云业识。】
「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此广显示义也对此义者河沙染法心动故成心不动时诸净功德亦过沙数。】
卷二 第 468c 页 X45-0468.png
「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
【则有所少者妄心外念求之不足是故满足者净德性满无假外求。】
「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此结名也。
上释体相。
下别解用大。】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
【此总释用对果举因本正行也。】
「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
【举本大愿也即广大心长时心。】
「以取一切众生如巳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
【举悲智大方便也如巳身悲深也不取相智深也兼上亦则不颠心。】
「此以何义。」
【徵悲智深所以。】
「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巳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依真如门答显深也。】
卷二 第 469a 页 X45-0469.png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
【牒因显果。】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
【正显用也一明甚深非待作意故二明广大称理之用故三明用而常寂虽现种种身不动真实际虽说种种法常住无言理故又亦者前无所化众生相此无能化应用相望于前文故云又亦。】
「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若废机感论如来唯是妙理本智更无应化世谛生灭等相但随缘起用用则无用如波即水故用恒寂也虽真理妙智本来常湛而随机感益用无边即寂而常用。】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
【此别释用大标徵也。】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此别释中正显用相直显其用也凡夫二乘不知。】
卷二 第 469b 页 X45-0469.png
「唯识计有外尘即是分别事识义今见佛身亦谓心外顺彼事识分别计度故说依分别事识见以不知七八识故但云依事识也名为应身者依此粗识分别但见应化粗相不见报身细相下释见粗所以言不知转识者迷于唯心取色分齐者不知即空故取分齐也不能尽知者不知色如其心无分齐故但见分齐故不尽也问佛身何故唯众生识耶答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但众生迷自真理起于妄念是时真如但现染相不显其用以彼本觉内熏妄心故有厌求有厌求故其用即现厌求劣故用相即粗厌求渐增用亦渐细如是渐渐乃至心源无明既尽厌求都息始觉同本用还归体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未至心源巳还用于识中随根显现故云识中现也问若据此义用从真起何故说言转识现耶答转识即是黎耶中转相依此转相方起现识现诸境界此识即是真妄和合若随流生死即妄有功能妄虽有功离真不立若反流出缠真有功能真虽有功离妄不显故就缘起和合识中说其用耳上约终教说若约始教说者即以诸佛悲智为增上缘众生机感种。」
卷二 第 469c 页 X45-0469.png
【子为因缘故托佛本质上自心变影像故云在自识中现也如瑜伽唯识等论说。
上显应身。】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此显报身用也十解巳去菩萨能解唯识无外诸尘顺业识义以见佛身故此中但是依三昧心所见者即前平等缘也。】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举正报依报以明所见报相也庄严巳上别显向上通明随所等横显无边随其等竖显无尽准华严所说无有一法不是毗卢遮那佛身无有一尘不是华藏世界今意同彼。】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此结果由因以释名也如是依正二报无障碍不思事皆因十度深行之熏及本觉不思议熏二因所成乐相圆备故名报身。】
卷二 第 470a 页 X45-0470.png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此别释应身者约凡夫一类所见益随类化身也如三恶道习见佛如黑象脚等以人天位见佛为树神及天神身等准此即六道众生并见佛不同也皆非出世相故非乐。】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去无来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此别释报身也十解菩萨等依比观门见真如理是相似觉故云少分异前十信故云深异后證真故但云信以见真如异于凡小是故得知色相等事性无分齐唯依心下释无分齐所以也摄论中地上见报身者彼据證之相应成就处说今此地前菩萨少分见者以知色境界但是现识不离真如即无分齐故得少分见也既非全见故不相违但以异前凡小心外取境见应化故然此菩萨简异地上犹自分别者以此菩萨虽达唯心犹未断事识事识既在分别不亡不同地上得无分别證
卷二 第 470b 页 X45-0470.png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此显地上所见用相过于地前以所见报相最极微细故云转胜渐渐微细至金刚后心业相都尽用即皈体故云见之究竟以穷其源故。】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要依业识乃有转相及现相故也若离业识等无明即唯是真如故佛无有彼此分别之见。】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此问答除疑中初释法身能现也。】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巳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此释法身能现也谓彼所现报化之色不异法身真心如波与水本来不二色性即智者明色即心
卷二 第 470c 页 X45-0470.png
前显示正义中大分二科。
初别释辨二门显动静不一。
从心真如者起至此二门分别巳竟。
此第二会相入实以显动静不二。】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
【会相入实显不异也即入者非色灭空不舍缘故故净名云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此正观生灭色心皈无念真如也推求即观察五阴色心是所观境六尘别举所缘通为所观能所皆寂故名为无非推之使无本自无故故云毕竟
卷二 第 471a 页 X45-0471.png
巳上解释三科第一显示正义巳竟。
从初至此巳下第二对治邪执。】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计有总相主宰此是佛法内初学大乘人迷教妄执随言执义非是外道等所起也法我见者计一切法各有体性即二乘所起也先明人执。】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问此等既并于真如法上计云何说为人我执耶答此有二释一云此是初学凡夫有人我者作此执故云人我执也二云由如来藏中有二义一是本觉义即当是人于上妄计故云人执是理实义当所观之法今据初义故说人执五中前二于空
卷二 第 471b 页 X45-0471.png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此妄执事空以为法体也以众生执佛色身之碍相故说法身如虚空迷说意故执同大虚。】
「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
【一立情有。】
「体无不实。」
【二立理无。】
「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
【以释情有也遍计情中相待而有妄念所缘故非法身。】
「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色者则无虚空之相。」
【此释理无也本以待色为空今既唯心无色何得更有于空。】
「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
【此结情有也。】
「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此结理无也。】
卷二 第 471c 页 X45-0471.png
「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此简法异喻谓是如来本觉性智岂同太虚妄法耶。】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本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此妄执法体唯是空也不知为破情计有故即执性德是无。】
「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上二于空谬执此二多是习顿教空教及南宗禅学夫意者所执。】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此执性德同色心也。】
「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
【此二之不二也。】
「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此不二之二也如上文云以依业识生灭相示等。】
卷二 第 472a 页 X45-0472.png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此执法性本有染也以不解随缘之义则谓自性有染。】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巳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
【此明净德妙有也。】
「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
【此明妄染理无也。】
「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
【此明妄不入真也。】
「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證会永息妄者无有是处。」
【此纵破也上二于有倒智此二益多是习大乘法相及北宗禅学失意者所执。】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
【此执染净有始终也闻依真起妄便谓真先妄后故起有始见也如外道立从冥初生觉等既众生
卷二 第 472b 页 X45-0472.png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外道经说。」
【此明法体离始则显生死无初言外道说者如仁王经云我说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者是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说也。】
「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此明法体离终则显涅槃无尽也三言不解者此是表诠令生信解不同前二遮诠遣执故言不解不言为破著也。
上五人我见。
下法我见。】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
【此法我见法我下执缘也以说下执相也云何下对治也。
上明对治离。
下明究竟离。】
卷二 第 472c 页 X45-0472.png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巳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究竟离者前对治乃随病设药故空有对说未能究竟今则具约真理一切皆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平等一味方名究竟是则对治符于依言真如究竟符于离言真如也染净无自相者以待净立染待染立净故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故本无自相也非色心智识等者即以摄尽世出世间一切相待诸法皆无也非有非无者恐闻此无便作无解落于断见故双非之是则空有不立药病俱遣究竟之义于斯显矣毕竟不可说相者有两意一约时谓明色心等相非唯暂时不可说尽于未来毕竟不可说二约法非谓法体不可作色心等相说即一异凡圣因果生死涅槃等一切相毕竟不可说故前真如门云一切从本巳来离言说离名字相等今则相尽归如合于本体入真如门也而有言说者会伏疑也疑云圣者了知诸法离
卷二 第 473a 页 X45-0473.png
巳前对治邪执巳竟。
后分别法趣道相。】
「分别法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此释立义分中所立乘义也一切诸佛下举所趣之觉道一切菩萨下显能趣之因行欲明菩萨发心趣向佛所證道种类不同故云分别发趣道相。】
「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
【十信行满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也。】
「二者解行发心。」
【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回向位也。】
「三者證发心。」
【初地巳上乃至十地也前二是相似发心后一是真实发心。】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分别三聚乃有多门今此文中直明菩萨十住巳
卷二 第 473b 页 X45-0473.png
先明不定行因。】
「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
【此辨行因也谓有闻熏及本觉内熏之力并依前世诸善根力故能信业果报舍恶从善修福德分也厌生死求菩提成菩提分及解脱分善也此厌求但是事善未与理观相应不名正行据此犹在信前且为十信作方便耳。
次明退不退。】
「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此明修行缘也谓约此因缘修十种信心行十信心者谓信进念定惠施戒护舍愿也。
此明可以不退。】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
卷二 第 473c 页 X45-0473.png
【正明信成就发心谓发十住初心也本业经云是信相菩萨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出十信心入初住位。】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谓住习种性位行顺内熏之因故云正因又此位以去定当得果故云正因以更不退失故。
此正明不定可以退。】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巳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此内熏力微也善根微少下惑重也虽值于佛下德薄也人天者倒求二乘者异求进退者犹豫大乘。】
「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
【此外缘力劣也未经一万劫行时未满也于中遇缘者遇缘不胜也以色见佛住相供僧随劣教发心或学他迹此等并非菩萨悲智之心故欲退失。】
卷二 第 474a 页 X45-0474.png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此明退失也此中发心之言且是信位初心始发求道之意非是信满入住犹在信位之初也。】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谓向理之心无别岐路故即二行之本此中正念即真如三昧所以此通与二行为本者谓念真如具无满功德一切众生同有此性皆常作佛以知具德故能起自利行以知性同故能起利他行是行所依本也。】
「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备具万德归向心源即自利行本。】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广拔物苦令得菩提即利他行本妙行虽广三行统收故标云略说三也以此即是三聚戒故三德三身皆由此成故亦即是彼三回向故谓初向实际次向菩提后向众生皆应相配释之。】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
卷二 第 474b 页 X45-0474.png
【以诸善行外违妄染内顺真如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此不住道也不住生死智也不住涅槃悲也智悲双运自利利他下二三自利也四利他也。
下自利行。】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勤断二恶止持门也。】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卷二 第 474c 页 X45-0474.png
【勤修二善作持门也勤供养等约缘修行也此二自利行也。
下利他行。】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馀皆令究竟无馀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此利他行也初二句释长时心谓法性常住无始无终故今度生尽于未来无有疲厌而随顺也法性下二句释广大心谓法性遍满平等无二故今化度无有拣释平等济拔而随顺也不念下二句释第一心谓性本无彼此分别常寂静故故今化令咸至寂灭究竟涅槃是顺性也。】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
【此言发心利益也初显胜德十解菩萨依比观门见故云少分亦可依人空见八种利益者初发心住中能作此事。】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
卷二 第 475a 页 X45-0475.png
【此明微过未名法身者异地上也以其下异所以亦非业系者异凡夫也微苦者一者变易二者随业有分段苦以有大愿故留烦恼不断润生受报以有大智故能自在随意长短不为惑染非同凡夫为烦恼所使不能断也。】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此通权教也如本业经中说七住巳前名为退分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其间值恶知识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趣中乃至广说今释此意是权语非实退但恐怖彼初入人令不慢故也。】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巳来自涅槃故。」
【此叹实行也信知等释不怯所以也此即显彼经是权非实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此叹胜也前位信满入解今此行满入向更深发
卷二 第 475b 页 X45-0475.png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巳来于第一阿僧祗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
【此胜相也深解现前解也下云知法性等所修离相行也下云随顺修行等谓一一离三轮等相也。】
「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蜜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此别显解行也十行巳去菩萨得法空故能顺法界修六度等行即发心所依之解行以垢障乖真故修离障之行以顺如也。】
「證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證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真如标地依也境界即是现识心依转识相依起故然本智正證之时实无能所岂可得说以为境
卷二 第 475c 页 X45-0475.png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馀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此明胜用一摄法上首德也。】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祗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此随根延促德也。】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證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祗劫故。」
【此实行不殊德也此有四等一因等二行等三證等四时等。】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此应机殊行德也劫梵语劫波此云时分阿僧祗此云无数无数之言不定久近如人经年不见便云无数时竟日不见亦云无数时修行时分竟亦
卷二 第 476a 页 X45-0476.png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此明发心相一即根本无分别智二即后得智三即智所依阿黎耶识也理实亦有转现但今略举根本细相此非发心之境但显此菩萨二智起时有微细生灭之累不同佛地纯净之德是故合为发心相。】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此明成满胜德也因位穷果位彰也故地论云一者现报利益受佛位故二者后报利益摩醯首罗智处生故色究竟处者色界之顶是色边际故最高大身者色究竟天身量一万六千由旬自在天王身量三万二千踰缮那十地菩萨示为自在天
卷二 第 476b 页 X45-0476.png
「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
【一念相应者谓一念始觉至心源时契于本觉一切种智者无明尽故显照诸法亦可一念等皆无间道名一切种智是解脱道即显上真心于此成也。】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上皆自利行满此利他德也自然等者显上方便心明不待功用也又亦可上智净相此不思议业相皆是本觉随染所成也。】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设疑谓非直外境无边分齐难知亦复内尽心想云何得了也下答意只由内尽妄想心故能知也。】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
【境虽无边不出一心既證心源何不能了真心之境离于妄念故尽想念方始能知也。】
卷二 第 476c 页 X45-0476.png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了。」
【此举非显失也一妄见有限之境二释成不见所由即明为妄见故有所不见。】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此举是彰德也无不遍者无妄见故无所不见心真实者佛心离妄体一心源无始觉之异故即诸法性者然此本觉在生灭门中为妄法之体故自体显照者一切妄法并是本觉佛心之相相既现于自体之上有何难了而不知也故云自体照等故上文辨佛报化之用则在于众生心中今辨众生妄法则在于佛心之上良以心源无二故得然也华严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有大智用者以同体智力起胜方便摄化有情。】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
卷二 第 477a 页 X45-0477.png
【此除自然业用之疑也诸佛如来下谓法身普照遍众生心中但有厌求机感即现粗细之用非由功用也众生心下明无感佛之机非谓烦恼现行以善星等烦恼心中得见佛故法身不现者法身能现报化之用今据本而言故云法身不现。
前解释分巳竟。
后修行信心分。】
「巳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来意者以上来明其大乘今为正明信心故有此分来也。】
「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
【此就人标意不定聚人有二一者修信满足为说发趣道相令入正定是前胜人也二者修信未满是前劣人即此文所为以四信五行令其修行使信成满信成满巳还依发趣入正定也。】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即四不坏信也。】
卷二 第 477b 页 X45-0477.png
「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
【根本者真如之法诸佛所师众行之源故乐念者非直就起信心亦乃乐念观察。】
「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三宝中各二一标所信之胜德二起胜因以愿求问前说善根微少者亦遇佛见僧求法与此何别答前以未信真如故所见三宝皆不称实由是遇缘却成退失今以先信真如故得所信三宝悉皆如实由是增进使信成满也。】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有信无行则信不坚不坚之信遇缘便退故修五行以成四信之心令不退也又信是顺义修而行之乃为真信。】
「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止观合修定慧双运二门不二故唯五也。】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
卷二 第 477c 页 X45-0477.png
【菩萨利生三檀等施谓财施无畏施法施也。】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謟曲瞋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不杀等者摄律仪戒远离等者摄善法戒当护等者即摄众生戒也机嫌者谓行非律仪及受畜非法之物招人讥谤即生他罪他罪所生本由于巳故须护之护之即不谤不谤即自然发心发心即受化受化即成摄取义也。】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哀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应忍他等他不饶益忍也忍于利哀等安受苦忍也利哀八者谓财荣润巳损耗侵陵越过以毁越
卷二 第 478a 页 X45-0478.png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巳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复次若人虽修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勤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此有二礼佛者总明除障方便如人负债依附于王则债主无如之何如是行人礼拜诸佛诸佛所护能脱诸障诚心下二别除四障一忏悔除恶业障二劝请除谤法障三随喜除嫉妒他胜障四回向菩提除乐三有障不休废者总结能治免诸障者总结所治由此四障能令行人不发诸行不趣菩提故四行治尽善根长也。】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奢摩他此云止先由分别依诸外尘今以觉慧唯
卷二 第 478b 页 X45-0478.png
「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毗钵舍那此云观依生灭门观察法相故言分别如瑜伽论菩萨地云此中菩萨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及诸无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慧当知名观是知依真如门止诸境界无所分别即成根本无分别智依生灭门分别诸相观诸理趣即成后得智然此二门唯是一心是故双运方得名为正止观今就方便存此方语约正止观即存梵言也。】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随相而论止名定观名惠就实而论定通止观慧亦如是梁摄论云十波罗蜜通有二体一不散乱为体谓止定二不颠倒为体谓观慧也。】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
【此下广释止观也修心必欲具缘其缘有五一者间居静处谓住山林及诸间静等处二者持戒清
卷二 第 478c 页 X45-0478.png
「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此离境也气息即数息观形即骨璅观等色即青黄观等空等五相皆是事定所缘之境见闻觉知是识一切处也通前为十一切处此皆离境也。】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
【此除心也谓除前诸境更有馀心皆亦遣也所遣既无能遣不立泯然寂静方名止也问何故能所心想二并不存答云以法本无想欲顺于法性故能所皆不存不生不灭转释成法性无想所以也良以想无自性穷之则空故无生灭自体可得此乃即生无生即灭无灭故也如阳燄水本自乾耳。】
「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
卷二 第 479a 页 X45-0479.png
【亦不得等者谓不得先念外境后却以心除心也若心外有实境心缘此境时抑令不缘可得后以心除心今既心外无尘即所取无相故能取自然不生何劳后心方便除耶但以初习多驰故摄令住正何者正念外境唯心是为正念然妄境既无唯心亦寂。】
「若从坐起去来进上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非直坐时常修此止馀威仪中一切时处常思方便顺于法性不动道理。】
「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深伏烦恼者四住见修烦恼未能断故故云伏然此亦有伏无明义故云深伏此当信位若更增进速入初住入住即不退。】
「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此云有障不能入也一于理犹豫二阐提三外道
卷二 第 479b 页 X45-0479.png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文殊般若经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乃至广说以此真如三昧能生此等无量三昧故名三昧本也。
上正修止观。
下辨魔事。】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此下辨魔事也魔谓天魔也此云障碍鬼堆惕鬼也神精魅也如是鬼神挠乱佛法令入邪道故名外道如是三种能变作三种五尘坏人善心三种者一示可畏之身怖之以失志二现可爱之形惑之以生染三现非违非顺平等五尘动乱人心一切诸境尚唯自心何况坐中此等诸境是故观察唯心魔境随灭不能挠乱以此唯心非彼所知故
卷二 第 479c 页 X45-0479.png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也。」
【此广示魔事现形说法也。】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
【得通起辩也。】
「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更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
【起惑造业也。】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
【据定得禅也。】
卷二 第 480a 页 X45-0480.png
「或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食差颜变也问如现佛菩萨说甚深法或是宿世善根所发云何拣别定其邪正答此事实难所以然者若是魔所作谓是善相而心取著则堕邪网若实是善根所发之境谓为魔事心疑舍离则退失善根终无进趣是故邪正实难取别今且依古德相傅略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观察如经言欲知真金三法试之谓烧打磨行人亦尔难可别识若欲别之亦须三试一则常与共事共事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智慧观察今借此意以验邪正谓定中境相发时邪正难知者当深入定心于彼境中不取不舍但平等定住若是善根之所发者定力愈深善根弥发若是魔所为者不久自坏第二依本修治者且如本修不净观禅今则依本修不净观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则非伪也若以本修治渐渐灭者当知是邪也第三智慧观察者观所发相推验根源不见生处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当自灭正当自现如烧真金益其光色若是伪金则自当焦坏此中真伪当知亦尔定譬于磨本治犹打智慧观察类之以
卷二 第 480b 页 X45-0480.png
「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
【依自随分所有觉慧观诸魔事察而治之若不观察则堕邪道三种验中此当第三智慧观察。】
「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若取著者则背正入邪若不取著则因邪显正不取著故无障不离如智度论云除诸法实相其馀一切皆是魔事偈云若分别境相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即为法印此之谓也当勤下总显三中前之二法以此大乘止门唯修理定更无别趣故初定研磨并依本修治更无别法所以合说但依本止门故问此说魔事何故结业障耶答有二义一魔由行人业障所发指本言也二则若随魔网便起贪欲造生死业故离魔即离业障也。】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
【我见我爱我慢之使常相应也贪著者内贪邪定外贪名利又但一切禅定不能减损烦恼者皆不可据。】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
卷二 第 480c 页 X45-0480.png
【谓在定时而不味著不住见以忘心故不住得以忘境故无懈慢者出定亦无恃定之慢烦恼薄者贪瞋痴渐薄即正定之相也。】
「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
【谓修大乘菩萨行者要依此真如三昧方入种性不退位中种性约位在十住以去不退位中。】
「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诸禅谓四禅四空定等世间诸定及不净安般等但取境相定皆名世间定也以味著定境故不离于我故云与外道共共者同得此事定故。】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
【此示益勤也后益无量现世利益略陈十种。】
「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以真如三昧契佛菩萨心故法应护念。】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此离外恶缘也天魔现形外道邪惑今皆离之。】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
卷二 第 481a 页 X45-0481.png
【此离内惑业也新业不起旧业渐轻。】
「六者于诸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骄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一于理增信二处染不怯三不为缘坏四无世滋味五得深禅定外缘即通举六尘音声即别指耳所对也于六尘中唯举声尘者阿含说此以为禅刺楞严大定依耳根而入今此禅定由音声而坏足见耳根最利也。
前修止门。
后修观门。】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心沈没者以真如无相向即心绝分别不起故云沈没此如二乘取空为證也由沈寂故遂成二失懈怠不乐众善失自利也下法相观以治之精进观以成之远离大悲失利他也下大悲观以治之大愿观以成之。】
卷二 第 481b 页 X45-0481.png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
【观行有四初法相二大悲三大愿四精进此初中无常观也。】
「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此苦观也。】
「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歘尔而起。」
【此无我观也过去无体难追现在刹那不住未来本无积聚但缘集歘有不从十方来。】
「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此不净观上来四观除于常等四倒配释可知上法相观。】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时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巳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悯。」
【此大悲观也不觉知者无心厌背故使苦无限也甚为可悯故深发悲心。】
「作是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
卷二 第 481c 页 X45-0481.png
【此大愿观也思惟言誓者因悲立愿心离分别愿体也尽其未来长时心也救拔一切广大心也得涅槃乐第一心也。】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巳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此精进观也。】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馀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起若卧皆应止观俱行。」
【此止观俱也上来始习未淳故止观别修今定慧终成故能双运。
下别明俱相。】
「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
【此约法明俱相即止之观也所谓下约非有义以明止而复下约非无义以明观此二不二故云即也此顺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良以非有即是非无故能不舍止而修观。】
「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此即观之止也此顺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良
卷二 第 482a 页 X45-0482.png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此对障明俱也修止治于二过谓正治凡夫人法二执贪乐世间兼治二乘执五阴法见苦生怖以止门无生除此等执观亦治二过谓正治二乘狭劣之心令普观众生起于大悲兼治凡夫懈怠之心令观无常策修善行。】
「以是义故是止观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此结前义也如凡夫人非不乐世间无以勤修善行约二乘人非不怖生死无以起于大悲是二行不相离也故止观相须如鸟两翼如车两轮缺一不可。】
卷二 第 482b 页 X45-0482.png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此防退方便也其心怯弱下先标行劣以内心既劣外缺胜缘信心难成故欲退也当知如来下明方便摄护标圣善巧专意下释显巧相但往生之人约有三位一如莲华未开信行未满未名不退但以处无退缘故名不退二信位满足以去华开见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见法身住正定位也三者三贤位满入初地以去證遍满法身主无边佛土如偏记龙树菩萨等住初地生净土等也此中毕竟等是后二位。
巳前说修行信心分竟。
下劝修理益分。】
「巳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巳总说。」
卷二 第 482c 页 X45-0482.png
【此结前生后也。】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世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此下明信谤损益也持即闻慧思量思慧也修习修慧也。】
「若人闻是法巳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
【别显三慧益相。】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毁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得入佛智故。」
【此明谤毁罪深也受大苦恼下一谤成罪重也不应毁谤下诫劝止谤也断绝三宝下释罪重意一
卷二 第 483a 页 X45-0483.png
「当知过去菩萨巳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此结劝修学也三世菩萨同行此法更无异路故劝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此总结回向也初句结义次句结文后二句回向利益也甚深广大明体相用三大义也甚深是体大谓实相真法非因位能穷唯佛究尽故大论云智度大海唯佛穷底又法华云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此约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生不灭故云深也甚广是用大谓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楞严云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本妙圆心周遍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故云广也甚大是相大相谓义相
卷二 第 483b 页 X45-0483.png
吴兴居士董福觉施赀刻此大乘起信论疏略 计字三万九千零七十个该银二十两零三铢三分。
宛陵释如圭对上元陶邦本书句容潘继德刻
万历丁巳岁夏 径山化城寺识
时宽文七(丁未)年正月吉日
二条通玉屋町书房上村二郎右卫门(梓行)
卷二 第 483c 页 X45-0483.png
卷二 第 484a 页 X45-0484.png
起信论疏略(四卷)唐 法藏 造疏明 德清 纂要
卐云此书草稿故不收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