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08b 页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1c 页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
淄州大云寺苾刍慧沼撰
* 引鉴除谬章第二
标彰五性谬一 种性不同谬二 本性住
性谬三 五性唯亲谬四 真如为种谬五
通经法尔谬六 漏生无漏谬七 说教
前后谬八 增寿非了谬九 说妄通经谬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2a 页 T45-0422.png
十 通释外难谬十一
** 标彰五性谬一
有义若人同时异。先说实灭无性。后说不灭
有性。若人异时同。先后不定。然一分无性二
乘实灭。定是小乘悉有佛性二乘无灭。是大
乘义。此不应然。谬前后。所以者何。若云人
同时异先说实灭无性等者。此据何人说。若
据菩萨。不应道理。若据声闻。何教先后。若
小乘教先实灭无性。诸大乘中亦说实灭一
分无性。若大乘经定知。何经先为小说。何经
先为大说。若般若深密等先为小说。般若广
明第一义空。深密广明六度三性。般若说众
生空。深密说空。皆归三性已。明有性。如何
得言先说无性后说有性。又彼自执真如及
心为正因性。岂有已前大乘及大乘师立真
如及心不遍有情耶。若云据五乘性。亦彼自
执五性后有非本法尔。准此。即有未成五性
已前之位还是一分无性之者。前教同此。何
非了义。若云后教虽有现无皆悉当有故不
同前者。不尔。如涅槃经优婆塞经等云。乳中
无酪。石中无金。为说因无。为果非有。若无因
性后能为因。不应道理。亦应从一切能生于
一切。以无因性为彼因故。若云无果大小因
许因中无果。前后何殊。独云前说一分无性
小乘非了三乘。准妄可悉。又云。一分无性
二乘实灭定是小乘。悉有佛性二乘无灭是
大乘义。此不应然。谬定大小故。何者。若一分
无性名为小乘。一切有性皆名大乘。即分别
部皆有佛性。经部一说部总名无实灭。应皆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2b 页 T45-0422.png
大乘。又以小乘有说实灭及生无性。大乘亦
说。尔即云随转。小乘亦说一切有性二乘无
灭。又佛性论中。大众部执皆有佛性即第一
义空。大乘同彼。应随转门。又大乘中但说六
识。是随转门。涅槃经中亦但说六。亦是随转。
此既随转。一切有性应许随转。此既不尔。彼
云何然。故知不可说同小乘皆为随转。如理
门云。外道亦六根境识。佛法同彼。岂邪教耶。
又云。大小虽别。然皆不说见道已前成熟有
为真无漏已。此亦不尔。岂可不许二乘圣者
回心向大。执见道前定不成熟有为无漏。又
云。小乘中说。初无漏心无同类因。名刹那
法。故知大小同说异生位中未成有为真无
漏法者。此亦不尔。何以故。佛性论中。分别部
师不信有无性。异部论中。经量部师异生位
中成就圣法。瑜伽论说地狱成就三无漏根。
楞伽第四无漏习气非刹那法。摄大乘论从
同类生。如何独信萨婆多师无漏心无同类
因。不信经部分别部师及瑜伽等说有无漏。
然涅槃经云乳中无酪性者。为破彼执因中
有果故。彼经云。若庵摩罗子有彼树性。云何
不见立五丈之质。上下经意非唯一处同
瑜伽显扬破因中果果论。不尔。如何经云。若
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菩提。以
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所谓佛性。前言
无佛性。无佛果性。彼云佛性为因。即是有佛
因性。若云见道前总无有为无漏种者。岂不
但是卒意所谈不依经论。又自引文。若以一
滴颇求树汁投之乳中。即便成酪。若本有酪。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2c 页 T45-0422.png
何为待缘。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此意如乳为
因酪即为果。若已有酪。乳何待缘。众生佛性
亦复如是者。若已成佛。何假修因。既待修因。
明未有佛。非是不许有佛性因。审文解意。此
义即显。复引菩萨优婆塞戒经云。三种菩提
无有定性。乃至若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者。
此破如言执定有性。因中有果。同涅槃经云。
非有如虚空。不说令无犹如兔角。又若如
言不许有性。至见道后亦应无性。说三菩提
无有定性。不简因果故。如何是拨异生位中
无无漏种。馀文准此可以得知。
** 种性不同谬二
有义。以法界真如及第八识为佛正因。真如
八识无生不有说一分无性。随转理门。非大
乘义。故涅槃楞伽密严皆双说藏识及如来
藏为诸法因。涅槃复说第一义空能生善法
为种子也。亦善戒经等说其本性。唯说法
性不说心者。由理有恒沙性功德故。顺即成
净。违即成染。由此修得名为密性。心即不
尔。又理虽亦与染法为依能生善不善法。而
无恒沙性尘劳也。此亦不然。成唯识论及
馀大乘。何处不许真如及心不遍有情。云一
分无。是随转门。又若以理心为佛正因。即菩
萨性。如何自引优婆塞戒经云。菩萨种性亦
复如是。善业因缘发菩提心名菩萨性。岂彼
理心因发心有方名菩萨性。若云但名佛性
非菩萨性者。尚非菩萨性。如何名佛性。若云
发心名菩萨性者。据客性说。岂彼本性不得
名为菩萨性耶。又准涅槃经二十六云。有二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3a 页 T45-0423.png
种。一生因。二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灯能
了物故名了因。望果生者。生因是正。了因是
缘。如理既是缘正因。下文自许生物。诸修行
者在见道前。既顺如修理。何不生有为无漏。
即取有漏为无漏种。若如不能生。何名正因。
设若许生。心何所用。如已生故。又若真如
为因亲生。即违涅槃及佛性论。如前已引。下
亦有文。设有处说真如为种。如说尘劳之辈
为如来种。岂彼种言为佛为正因。故知假说
由依如起。如四大种望所造色。亦五种。名
正种子者。瑜伽七义非常法为因。不悟熏习
之义与种子义殊。将熏习义来。虽于种子能
所熏习解熏习义。非释种子。又佛性论第二
问曰。此三性几性无体能生有体。答曰。唯
分别一性无体能生有体。问曰。此几性有体
能生有体。答曰。唯此依他一性。问曰。此三性
几有体能生无体。答曰。真实一性能灭依他
令其无体。若如为正是诸法种。何不能生言
唯是依他一。又若第八体为诸法正因。亦违
瑜伽摄大乘等种子之义。心体是一许亲生。
云何名引自果及以性决定。复又一因何能
通生善不善等。若许尔者。因一论成不平
等。涅槃二十二云。一切诸法异因异果。亦
非一因生一切果。非一切果从一因生。以此
故知。因果名别。由阿赖耶具三相义。因相之
中具种种界。虽非离第八。亦不即赖耶。体
用因果理应尔故。故阿毗达磨经云。诸法于
识藏。识于法亦然。更互为果性。亦常名因
性。又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3b 页 T45-0423.png
耶。胜者我开示。以此知。藏识中有种种界。
非即第八。然华严楞伽说心染净能生一切
者。摄用归体。摄馀从识。故不相违。又云。理
心虽俱生因。多说理者。以顺如成净违如成
染。心则不尔。故不说者。此亦不尔。心若不能
通生染净。可同如心既通生。如何不说。又悟
识成净。迷识成染。何义不同。多偏说理。又若
说心不生恒沙相功德。真如与谁为恒沙性
功德。又云。无恒沙性尘劳也者。此亦不尔。既
有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翻有八万四千诸功
德门。既说恒沙功德。还有恒沙过失。若真
如不遍无恒沙性尘劳。许真如遍。何无恒沙
尘劳性。又云。如来藏性及第八识。如末尼珠
随缘出故。密严经下卷云。如末尼珠置于日
月光中。随其所应各雨其物。阿赖耶识亦复
如是。与习气合。变似众色周于世间。若无
漏相应。即雨一切诸功德法者。则自所执第
八识藏为佛正因。其义有失。何者。经云与无
漏相应即雨功德。明第八识。非为正因。他性
相应非自性故。准此即知。至初地时。第八由
无漏相应。生无漏智。非是有漏亲生无漏。
准此经文。无漏先有不由新熏。何得说言第
八为正。又此相应无漏之法亦是功德。从第
八雨第八。未有无漏俱时。此如何起。不可说
有无漏种生。以自不许三乘见道前有无漏
法故。又云。带迷即赖耶无常。悟理如第八常
住。故密严经中云何阿赖耶识。是意等诸法
习气所依。为分别心之所扰浊。若离分别即
成无漏。无漏即常犹如虚空。金光明经云法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3c 页 T45-0423.png
身是常。应化无常。涅槃亦说。若至佛果。即
非三世。又云。佛不同诸行是有为也。亦不可
说非业烦恼为。故名为无为。一切无漏皆非
所为。何独说佛智名非有为耶。故唯识论
三因證佛是无常者。限己见闻为妄说也者。
此亦不然。若云报佛是相续常。立已成失。若
凝然常。即有四失。一违教失。且报佛菩提
为是本有。为是今有。若是本有。非从因生。则
菩提涅槃俱但有了因。不有生因者。名何故
涅槃二十六云。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菩提
等。又若是常。云何因生。涅槃第十三云。若有
诸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又云。以是义故。从
因生法不名为常。下文云。善男子虚空非生
非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来亦尔。非生非
出。非作非造。非有为法。如如来性。佛性亦
尔。非生非出非造非有为法者。此说真如法
身。非报身也。不尔。如何报佛名修得。又维摩
经从诸功德生等。又涅槃第十九云。如是光
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
有因缘。有多番释常法无因。又云。涅槃之体
非本无今有。若涅槃体本无今有。则非无漏
常住之法。又高贵德菩萨云。凡因庄严而得
成者。悉名无常。此大菩提庄严成故因修方
有。名本无今有。云何是常。又云。涅槃之体非
如是等五因所成。六波罗蜜等既为了非生。
或本因故常。菩提之体五因所得。六波罗蜜
等既为生因。故是无常。二违理失。佛性论
第二解三如来藏。三能摄为藏。云谓果地。
一切过恒沙数功德。如来应得性时。摄之已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4a 页 T45-0424.png
尽故。若至果时方言得性者。此性便是无
常。何以故。非始得故。故知本有。是故言常。
此说自性法身。若是报身。岂应得因时已得
圆满。云摄已尽。准知四智心品。若因已满
不假更修因。大圆镜智至果方生。即是始得。
故是无常。又第三云。转依有四种相。应知。
一者为生依。二灭依。乃至云。一生依者。佛
无分别道相续依止。若不缘此法无分别道
即不得生。既云无分别道相续依止。明不同
如凝然常住。又解涅槃难中云。非道所生。故
此法必须因道得至。非道能生。是故未修时
不得言无。是故无生义。立无后际故。是得
无灭中际无业烦恼等。故无变易。以无生
异灭等三失故说常住。菩提既是道生。未修
时无。因修方得。故异涅槃。非是常住。又云。
若离涅槃。无有一法是常住。故涅槃前际等
无故。故知常。菩提有始有前际故。明非常住。
若云报身不离涅槃故是常者。岂他受变化
离涅槃耶。又梁摄论十五。六因證受用身不
成自性身。此意真如为自性。报佛名受用。六
因者。一由色身及行身显现故。释云。十入名
色身。受等名行身。诸佛以真如法为身。于法
身中色行不可得。应身则不尔。此义云何。一
切智大定大悲等恒伽沙等如来功德。虽依
法身。若显现时不离化身。此化身以佛异一
切众生。为应身事相故。色行于应身有。于法
身无。是故应身不成法身。六阿梨耶识及生
起识现转依。非道理故。释云。阿梨耶识及
生起识即是受用身。此二识转依名法身。若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4b 页 T45-0424.png
自性身即是受用身。转二识依后得何身。由
此非道理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若受用身
即是自性身。则无大智等众德。由不无众德
故。自性身不成受用身。然大庄严论第三云。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名法身者。以第八识持
二障种。得镜智时。舍二障种。第七恒执障平
等理。离执證如。因此二智得法身故。故说
二智为法身。又真如理功德所依本。二智功
德所生本。故名法身。若分自性身自受用身。
四智俱是自受用身。他受变化因二智起。即
说二智为彼二身故。大庄严论第三说。观察
智成事智为化身。因二智起故。说二智为彼
二身。不尔。二论俱无著造。何故庄严论说
二智为法身。摄论不许二智为法身。又复八
识因位无常。何故果位常无常别。既许常无
常别。应许虑非虑心非心色非色等别。又复
应化及色点等俱镜智现。何故能变之心是
常住。所变智身是无常。不得难言能变唯
是心所变心色别。何废能变心常住所变是
无常。何以故。所变种各殊。能变唯心。所能所
俱心智。何得常无常。又天亲般若论云。分
别有为体。非彼相成就。三相异体故。离彼
是如来。此说法身离有为。岂报身相离有为
耶。若云不离者。岂不许生。生已经停。岂不
是住。既有三相。何得名常。又云。应化有来
去。法佛无来去。应化有来去。明知无常。又摄
大乘论云。于法身中色行不可得。明报身等
色行可得。报身既色行可得。故是无常。亦不
得云虽有色行而体是常。涅槃经云。舍无常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4c 页 T45-0424.png
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既许色
行同真如常。同如寂静。何故梁摄论云。若以
法身为应身佛。无利益众生事。若以应身为
法身佛。无现世安乐义。以恒喧动离寂静
故。准此论意。以法身常无能利物。报身既常。
岂不同如无能利物又若是常。如何难云。若
以应身为法身佛。无现世安乐义。以恒喧动
离寂静故。许报身常。如何得言以恒喧动离
寂静故。又法华经论释三身中唯法身文内
云。非虚非如非异。释云。谓离四种相有四
种相者。是无常故。不言报佛亦离四相。三妄
引圣教失云。若无常。何故密严经说同空常
耶。涅槃经云。舍无常色获得常等。复言如
来有常乐我净等耶。如前广引。此不诚證。何
以故。梁论本云。复自受用身及变化身无常
故。云何诸佛以常住法为身。释论云。若如来
不永般涅槃。则如来以常住法为身。受用身
及变化身不应是无常。若是无常。云何复言
以常住法为身。论本答云。由应身及化身恒
但依止法身故。释云。法身为三身本。云既
常住。末依于本愿相续恒在故。末亦常住。论
云。由应身无舍离故。由化身数现起故。如恒
受乐。如恒施食。二身常住应如此知。大庄严
论金光明经无上依经佛性论等。释皆相似
故。不同如凝湛常住。亦不得言此说应身是
他受用。释云。如来自圆德及利益诸菩萨。
此二事不恒相离故。又前云。若自性身即是
受用身。转二识依复得何身。乃至云。若受
用身即是自性身。则无大智等众德故。此言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5a 页 T45-0425.png
应身即受用身。又涅槃第十九云。又善男子
以性故。生住异灭皆悉是常。然念念灭。不
可说常。此说四相为常。又第三十三。善男
子常法无住处。若有住处。即是无常。十二因
缘无定住处。若有住处。十二因缘不得名常。
此等皆同约所依如性。故名常。即是。摄论云。
由应身化身恒依止法身故。名之为常。非自
性常。密严等文准此应知。此乃无上调御诸
大论师智解咸周。教理显具。自无法眼。刻
舫守株。狂药入心。出此凶勃。言获法等同
违经文。抑令生灭说会中道。圣智可生。非
常见常。随邪定聚。四不悟四记失云。若依
四记。以生必死故。證佛智有生必灭。亦应以
无或死死不生。證佛智灭更不起。不可一向
记者。说刹那分别记者。即分段身佛既无
或灭还生。有生必死。非约佛者。不尔。由未善
知四记之意故。此难生。解斯四记。猛难便息。
何者。生者必死。一向记。不论刹那与一期。死
者生耶。分别记。刹那一期俱分别。若不分别。
何名分别记。今为分别。若约一期。无烦恼者
死必不生。若据刹那。有或无或俱。须分别。
无烦恼中且据如来。现起之智望更生种。名
为生现。起灭已不熏种。即死者不生。若据种
子生现行。不妨灭。馀种起。虽无烦恼。死复
生。举一例馀。二乘定性无烦恼人一期灭已
必不复起。若据刹那。现起智心还熏成种。虽
复现灭。新种更生。不定性人俱有刹那灭无
一期灭。不舍此身更受身故。若许回心。无
学果人舍分段已更受变易。如何得言无烦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5b 页 T45-0425.png
恼死死不复生。论佛。即佛不死。更有何人名
死不生。据有烦恼。生者皆死。死者生耶。据分
段说。亦有不生。趣向三乘定入见道。不退之
者三恶等身从前死已。必不更生人天。不定
约刹那者。生必皆死。死者生耶。即须为分
别。若业异熟心虽生不熏种。死已不复生。
若从旧种论。虽死还复起。是报佛既有。生已
必定有灭。不须分别。刹那一期死者生耶。则
须分别。若如是知名解四记。佛自定说生者
皆死。是一向记。如何今者更为分别。
** 本性住性谬三
有义。如来藏及识藏。一切有情皆平等有。
即此名性种性。亦名本性。后熏习者。名为客
性。由新熏故。五乘性别。非是本有。真如本识
性平等故。一切无别。此说非理。立宗妄故。所
以者何。真如法界及第八识。有情齐有。经论
诚文。愚智咸许。即此名为性种性者。智者不
尔。何故。若此真如及第八识名性种性。一切
俱有。何名殊胜。由有法尔无漏种子三乘差
别异于无性名为殊胜故。故善戒经第一
先明善行性品。不言理性品。又云。修习圣
行。行于善果菩提之道。有十法则。能摄取
一切善法。瑜伽地持并皆相似。初明本性发
心品。下始明习性。性种性中明习种性者。且
相对明。非正明。已取以地持六度印相。云
菩萨性自乐施等。瑜伽论云。又诸菩萨有六
波罗蜜多种性相。由此相故等。又地持云。非
种姓人无种姓故。虽复发心勤修精进。必不
究竟阿耨菩提。亦不得云无习种性。即此发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5c 页 T45-0425.png
心勤修精进可非习性。云终不得。以此故知。
要有法尔无漏种子。方名习种性。若无本性
习性何生。杂集论云。虽有众缘。无种子不生
故非他作。善戒经亦云。若无菩萨性者不得
菩提。亦不得云无习性者。经云。是故当知。非
因发心有菩萨性此习种性因发心者如何得
言非因发心有菩萨性。又地持云。若无菩萨
性。虽有一切诸方便行。终不得成无上菩提。
善戒经云。虽复具足如是四事。若无菩萨性。
而能得成阿耨菩提者。无有是处。又佛性论
第四云。五无初相应善性为法者。释曰。无
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禅定法身普本有故。
故言无初。体用未曾相离。故言相应。此言
性得。即不由熏。既即言本有。无初明非始起。
不得说言此说如理。论云般若大悲禅定法
身并本有故。总但说如。与谁为并。又前说
烦恼业报并无初。即许三别。今说四法并无
初。如何但据理。又本无漏种不名性种性。何
故善戒经名善行性品。又佛性论但许真如
性无令烦恼灭。不许性有。瑜伽七十四圆成
亦同第八心体。亦非性种性。性种性者。是其
无漏。本有种子。第八心体既是有漏。如何得
为无漏正因。故无性摄大乘第三云。未曾见
有毒为甘露。阿赖耶识犹如毒药。云何能生
出世甘露清净之心。又梁论云何佛世尊说。
从他闻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
释云。此二因于正见是增上缘。今所言因是
通名因。缘说缘为因。既说闻熏习为增上
缘。明知正见本自有因。下言熏习为种子故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6a 页 T45-0426.png
出世心得生。论前会讫。下更不释。皆令准知。
非唯亲现。闻名开熏习。本正见种亦名熏
习。因增长故。所以地持论等亦名为因亦名
增长。既此熏习非阿赖耶摄。是此能对治。明
知不得以第八体为菩萨性种性名平等因。
若许是无漏。则苦集对治。即不得为染法因。
故梁论云。即既立为染浊对治及出世心因
故。不应后说为不净名因。若云我取识上功
德者。即因法尔有无性。别本有行性。处处诚
说。不知有此本有种子名性种性。妄取真如
及第八识为性种性。可不惭乎。可不昧乎。
无性摄论本意皆同故。故不具引。诸论皆说
无漏种子熏习为因。不说真如第八识体为
正生因。又复真如不依诸法故。宝性论云。空
不依地等。又云。自性清净心不住彼诸法。处
处诚说。不能烦引。何须举六处意定取彼真
如。又云。无上依经云。如来界不可思议。一
切众生有阴入界胜相种类。内外所现。无始
时节相续流来。法尔所得。准此经文。即真如
界名性种性。此亦不尔。谬引经救故。准此经
文。正是无始法尔行性。名阴入界胜相种类
内外相续流来法尔所得。法尔所得即法尔
义。此处若心意识下。令依依他处观真如理。
除断染法。理显智圆。同辨中边论颂。虚妄分
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乃至是则契中道。不知此义。执真如界有其
种类内外所现相续流来。又云。涅槃第八云。
众生佛性则不如是。虽复处在阴入界中。即
不同于阴入界也者。不同前文。无上依经言。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6b 页 T45-0426.png
有阴入界胜相种类。内外所现相续流来。此
同阴入界相。涅槃言不同阴入界相。故事理
别。或约无漏与有漏别。云不同彼。不尔。如
何言虽复处在阴入界中。何以故。真如遍一
切。不可说言虽处在阴中。佛性之言非唯目
理。六度等行皆名佛性。又云。胜天王分前后
文别。前云。如来法性在有情类蕴界处中。从
无始来展转相续。烦恼不染。此亦非證。此说
行性。行亦是法。法言通故。若是理性。体性常
住。何得云展转相续。相续者非常住义。次言
清净法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此说真如出
生诸法者为增上缘。非亲因缘出生诸法。然
如不生。是增上缘生。若一如生万德。何有
定异因。摄大乘庄严论云。诸功德从镜智起。
如既亲生。何假智生。又云。佛性论云。佛日慧
光令法身生随意身长法身。即当本性。同善
戒经法性自尔者。此亦非證。既说真如名为
法性。即是法身。何能令生。涅槃经三十七品。
波罗蜜等是名了因。自行尚名为了。佛光岂
即能生。又前自云。如虽生法。真如不生故。又
云。起信论中。体大即真如体。相大即是无量
性功德相。用即能生世出世善因果者。用大。
有为行是如用故。能生一切者。此亦不尔。真
如岂有作用。若有作用。同诸行故。如增上用
诸法得生。此理可尔。不为生用。已下多文意
皆證如及第八体名性种性。即名正因生因。
馀六度等即为习性缘因了因。唯佛性论真
如不生有馀体。摄论赖耶非出世因。大庄严
第五云。六者无异无起。由真实性非有异体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6c 页 T45-0426.png
起。故如若亲生诸法。有异体起。第三云。即说
一切种智为佛身体。又云。转六波罗蜜等一
切善法为佛体故。诸论皆说。转八识成四智
为佛身。不说真如生。不唯第八体。准知馀文。
广引烦释皆应遮止。有义。成唯识论立五性
别。有违理教。言违理者。一切众生同有理心。
有何别因一分众生无无漏种。设有无漏。何
因复有三乘性分。有因即非法尔。亦无因不
合不同者。既执一切众生同有理心为正因。
既许理心一切平等。如何得有染净善恶三
界六道三乘性种。若有馀因。理心非本。无
别因起。何合不同。若谓待缘。缘从如起。如因
既一。缘亦同亦缘。从何生有种种别。若一
切生同有真如。共一正因。同数论等从一
因起情非情等。体是常住大等无常。又自举
喻。理若虚空。心如法空界。有漏同暗。无漏
同明。暗灭明生。由于虚空及由火等亲生。岂
可暗中先有明性作明亲因者。此亦不尔。准
喻自违。理若虚空。心同空界。既说理心作物
亲因。即自能明。何须殊火若由殊火殊
火自作明因。岂是虚空及于空界亲生明也。
馀喻及文并皆自违应自思察。烦不能举。又
云。唯识违于正教。如善戒经性种性者。是理
非事。若言是事。有何文證者。此亦不然。彼妄
引文。如前略指。行性文證如前已明。又言。若
本性有上中下量。违优婆塞戒经云有上中
下非本性也。亦违正法华大集经等。由缘因
故。无三乘性。若是无因法尔自得。即违深
密有上中下非无因也者。此亦不尔。若非本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7a 页 T45-0427.png
性各自差别。但由缘故根性不同者。岂上中
下无自正因。但缘起因。既自无种。缘何所为。
涅槃经中。唯说涅槃从了因得。不说有为但
缘因生。无种而生。违多圣教。准善戒经善行
性品云。言根胜者。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缘
觉性中声闻性钝。既云本性猛利。明非由客
性。又大庄严论第一云。由界差别者。众生有
种种界无量界。多界修多罗说。由界差别故。
应知三乘种性差别。乃至无四果差别者。
众生菩提有下中上。子果相似故。若无性差
别。则无果差别。同深密经有上中下是定
有因缘。大集等说由缘因者。据增上说。有四
缘故。不违前教言非本性也。非以性故者。
意云。不唯由性。亦假增上又缘生。约非如言
诠。真如所缘缘种子文下当正示。若云理心
为其正因。岂可如理由缘因故成上中下。又
复理心名性种性。何故不得云以性故名为
菩萨既以性故。言不许行性。本有亦应不以
性故言證理心非有。此既不尔。彼云何然。又
自云漏生于无漏。何故不许真如无漏生于
无漏。又违摄论。如前已引。又云。以乳无酪许
生酪。即难酪中无乳应生酪。以酪不生乳。即
不许乳生酪者。此难不尔。云乳无酪而生酪
者。涅槃经意。难因中有果论。不是不许乳为
酪因。细寻彼文。自当开晓。故大庄严第一云。
复次彼有者。因体有故。非有者。果体非有故。
问若尔云何名性。答功德体义故。度者出生
功德义故。由此道理。是故名性。又难云。圣无
作凡之理。岂不许凡无圣性而作圣者。不尔。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7b 页 T45-0427.png
谁言凡无圣性而作圣。如我立宗。凡无圣性
不作圣。汝立凡无圣性得作圣。何理能遮圣
无凡性而作凡。又云。若难无为为其本性生
无漏者。即同外道常法为因者。楞伽第二大
慧为问佛自释云。我说法空为如来藏。不同
外道者。此救不同彼外道执别有实我名为
如来。世尊说法空为如来藏。假名如来。不同
外道。汝执无为有体常住能生一切。何异外
道冥性等耶。若执体空能生一切。同无因论。
又同庄老从无生有。若执常法为缘生起。复
违杂集。杂集第四辨缘生相中云。无常缘生
故。释云。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非无
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缘生义中
云。因刹那灭果刹那生。时分等故。是因果相
续不断义。亦不得云此据有漏及客性说。彼
论顺逆观中云。应如是观缘生起义。一切皆
是缘生。唯除法处一分诸无为法。不除无
漏故。又若真如能生无漏。复违彼论解因
缘。又论云。因缘者。谓阿赖耶识善习气。与
有漏无漏诸法。如其次第为因缘故。非有漏
第八识体为无漏因。引无量义经一切法从
一法生一法者。所谓无相。大般若云。真如虽
生诸法。而真如不生者。如前已辨。又云。经中
我德岂即与彼外道我同者。此救亦非。诸大
乘经于常乐我净义假立四德名外道。无有
常我等体。于非常我等计故。可不同外道计
常法为因。或无因起。汝执常法为因。或无因
起。如何有别。亦不得。云涅槃经云。本无今
有。有已还无。以此为證。彼文意别。不说无因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7c 页 T45-0427.png
云本无今有。云异本无。从因而起。云本无
今有。起已即灭云还无。若如文执言无即无
因有已还灭。如何即许执报佛常住。又自问
云。若常法生无常法者。何故涅槃经中。佛语
外道云。汝因是常。果是无常。我因无常。果是
常耶。答因有远因近因。果有近果远果。外道
唯有常因无其常果。佛法远因是常。近因无
常。远果是常。近果无常。此答令乖准。涅槃三
十三云。一切善业是涅槃因。因有二。一近
二远。近即三解脱门。远者无量世所修善法。
若远因常即是灭谛。但可说證不得说修。二
十七云。说涅槃因名为佛性。佛性名通。非
唯真如。六度等法并名佛性。二十二云。未得
阿耨菩提时。佛性因故。是过去现世未来。
果则不尔。有是三世。有非三世。准此文意。
因即福智。果通智断。故因通三世。果世非
世。若说真如为远因者。因亦通世非世。如
何但言三世。三十三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
非三世故。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又佛自答。我
因无常。果是常。因中有远近。因通三世。今
有将自凡心翻覆佛教云。远因常无常。妄以
近远因果相对分常无常。又复自许真如生
法。何故但能远生为远因。因不能近生为近
因。如理既常住。近不为因。远亦非空。性体
凝然远能为因。近亦尔。以体前后无差别故。
佛说生因是无常。乖佛说为常。佛有无性。
违圣说有性。此乃执自智见为是。将佛菩萨
为非。何异待兔角而触妙高。拔龟毛以填
渤澥。岂可得乎。宁不思乎。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8a 页 T45-0428.png
** 五性唯新谬四
有义。五性差别皆由新熏。正法华第三云。先
无三乘性后殖三乘因。名有三乘性。既云后
殖。明非本有。上法华经及大集文。据习性
说。非性种性者。亦不应理。且彼说真如及心
为性种性。妄者如瑜伽二十一云。谓若种性
自性若种性安立等。种性自性中云。今此种
性以何为体。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处所
摄。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若是真如。
岂名附在所依六处所摄。又种性安立中。云
何得言。种种相续种种流转。如是种子非于
六处有别异相。即于如是种类分位六处殊
胜。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有如是相
及以言说。谓为种性种子界性。是故当言堕
一相续。准此所说。菩萨地善戒地持明性种
性文。皆同此。明非真如。新熏妄者。准前文。
说既非真如。后言无始明本性别。若唯新
熏有五性别。即见道前不许有无漏。云何下
文云。云何名为安住种性补特伽罗。唯住种
性而未趣入。亦未出离。谓如今有一补特伽
罗。成就出世圣法种子。而未获得亲近善士
听闻正法。未于如来正觉正说法毗奈耶获
得正信。未受持净戒。未摄受多闻。未增长惠
舍。未调伏诸见。如是名为唯住种性而未趣
入。请举斯文。声闻本性岂由新熏。岂须
有部所立宗耶。菩萨地言无始法尔六处殊
胜等文。准此可知。又佛性论云。无初者。以性
得大悲般若禅定法身本有故。故言无初。信
大悲等是四德。既云无初。明因有。复云性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8b 页 T45-0428.png
得。明非新熏。又魏梁唐等摄论并云。又此如
理作意相应是世间心。彼正见相应是出世
心。未曾有时俱生俱灭。是故此心非彼所熏。
既不所熏为彼种子。不应道理。然说闻熏习
为出世心因者。梁论自会是增上缘。唐论复
云。此中闻熏习摄受彼种子。不相应故。又大
庄严论云。若无性差别则无信差别。乃至云。
若无性差别亦无果差别。由此四差别。是故
应知种性有体。大般若善勇猛会胜鬘楞伽
经善戒经地持论瑜伽论佛地论。皆说法尔
性别。不言由熏。恐烦不引。所以正法华云。先
无三乘性。后殖三乘因。佛种从缘起等者。皆
由逢缘资熏本性方能得果。非本无因。五性
新起。无因而生五性差别。非释种子。又如
寂调音天子所问经云。如贫人食是轮王毒。
法华不许亲近小乘。云何世尊见有平等理
心大性。而不教发大心令兴小意。欲行大
道。何尔小径。彼自无疮。何伤之也。熟思勿
误。故知五性法尔自有。待现缘发方果成熟
故。漏无漏种各二类。一本性二习性。故瑜伽
第二云。又种子体无始时来相续不绝。性虽
有之。然由净不净业差别熏发。望数数取异
熟果。说彼为新。摄大乘云。闻等熏习无果生。
非道理。涅槃二十六云。众生佛性不名为佛。
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得佛。汝
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因缘未和合故。以是义故。我说二
因。正缘因。正因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
心。以二因缘得阿耨菩提。如石出金。佛性之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8c 页 T45-0428.png
因非如空常有。非如兔角无。准此须解。若云。
优婆塞戒经云。若说有菩萨性。是名外道者。
不尔。善戒经说。有菩萨性者以大乘成熟等。
涅槃亦说悉有佛性。岂外道耶。欲明五性唯
新熏。云有本性者。即外道义。欲證一切有佛
性。若说无者。是小乘义。故成相反。徒引多文
妄为解释。不如依论以释佛经。恐此文烦故
略不举。
** 真如为种谬五
有义瑜伽论云。诸出世间法从何种子生。若
言粗重自性种子生。不应道理。答诸出世间
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
子所生。西方两释。一护法等云。此是缘真如
智以真如为所缘缘故。名真如所缘缘种
子。二难陀等云。是闻熏习种子从佛正体智。
各为真如所缘缘种子。此二释非。何以故。
论云。若非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者。何因缘故
建立三种涅槃法种性补特伽罗。及建立
不般涅槃法补特伽罗。所以者何。一切皆
有真如所缘缘故。准此难意。真如皆有。无其
胜劣。因何分三乘性及有无性。不合可。答
家以非一切皆有智种答。难家将一切皆有
真如为难。为难之法牒释难故。同一文故。
又论自为问答。不可言难家不得答意。故
知答家以真如为种答。难家即云不得有无
不同。故知真如能为种生。同大般若真如虽
生诸法。真如不生者。此亦不尔。所以者何。若
以真如为种生法。过失如前。不平等因。为
妄中说云二师释与论相违者。此亦不尔。释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9a 页 T45-0429.png
不违论。何以故。答意以真如为所缘缘之能
缘之智种。为出世法因。难意既以真如为所
缘。既遍有能缘。亦应一切皆成。何故得立
有无性别。若即真如为种能生。应但云从真
如种子生出世法。何须云真如所缘缘种子
生因。天亲般若论云。若一切时一切处实有
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颂答云。时及
处实有。而不得真如。无智以住法。馀者有智
得。释云。何故不得。彼无智以心住法。彼以
不清净故。以有智者心不住法。是故能得。
准此论意。明如遍难。双举智障以答彼难。
明知法尔种性无有。若不尔者。但应举住
法。何须说智耶。故瑜伽论以有毕竟障种子
及法尔本有无漏种。分五性别。般若论中。
以如遍难。举智及障答。瑜伽以如遍难。偏举
障答。意显智种有无不同。不由谤法。若由
谤法立性不同。即应但立有性。无性不应分
四。又复谤法大乘处处皆许悔净。岂慈氏不
知云毕竟不可断。又复谤法造五逆业感恶道
报。但烦恼障。何开所知云有毕竟所知障
种子。附在所依非烦恼障种子者。于彼一分
建立声闻种性。一分建立独觉种性。岂可二
乘由为谤法名无种性。彼许二乘得无学果。
即受变易回心向大。岂可所知障毕竟不可
断。又若谤二空即大庄严论时边。四中普断
诸善根。非毕竟无因者。不尔。普断善外。更何
业重为毕竟障。又若由障名不可断。即合明
举。何故别说毕竟无因。又若真如为种亲生
出世间法。略有四过。一前后相违过。自前本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9b 页 T45-0429.png
性门中。即说无漏从有漏心生。今说真如生。
定从何是。二门相违。二圣教相违过。瑜伽摄
论种子义中。皆云一刹那灭者。生已无间即
灭坏故。无有常法得成种子。于一切时无差
别故。不可。难云。法尔种子不与能熏相应熏
成。何得名种者。不尔。七义释种子义。能熏所
熏释熏习义。又本有种由熏增长。不说熏生。
说熏生者。是新熏种。三自宗相违过。违佛性
论有体生无体。名许真如亲生出世。即应
云二有体生有体。何故说一。四进退相违过。
若从有漏生无漏者。复违五十二不说粗重
自相种生故。更有多过。如前已辨。所馀义
准此知矣。
** 通经法尔谬六
有义引经。一切众生无始时来有种种界。
證法尔有五性别等。不应道理。彼说一一
众生各有种种界。如七叶树。非说一切众生
各多差别。此言法尔。是本性故。非如性力所
知种种界也。此不应理。若许一一生各有种种
界。一一界相似。如七叶树者。岂一一生皆作
三乘果二十七贤圣多贪食分有无性等。
若尔。云何言有声闻性得声闻道等。多贪之
人说不净观等。利钝根别等。有无相违。钝利
相违。渐顿相违。定相违。岂可一生普具成
熟。又弥勒菩萨无著等师。不解经文證五性
殊。皆引彼教耶。善戒经说。说共住令转者。
据不定性说。非定性者。楞伽于不定乘中说
有趣大乘小即无。大般若同。又云。瑜伽但
云无始有无有种性。不言法尔及本性住。非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29c 页 T45-0429.png
为定證者。不尔。此无始言即是法尔及本性
住。何以得知。佛性论云。无初者。性得大悲
等。无初即无始性得。即法尔等。又次下引种
子有四。一本性住。如何得言不说本性住非
为定證耶。又云。瑜伽云。种子有四。一本性
住。二先习起。三可修治。谓有涅槃法。四不可
修治。谓无涅槃法。约先习种分其五性者。此
亦不尔。既立本性住。二先习起。若云约先习
种分其五性。只有三种。何得言四。既总先习。
何言本性。又违声闻地二十一说。并如前
引。又云。瑜伽云。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
悉具足者。是具足四种。名为一切无涅槃法
者。便阙三乘种者。唯有本性住。先习种子
不可修治种子。阙可修治种子。名不具足者。
此亦不尔。对有无别立后二种。二种相违。云
何得云有四种者名为具足。复许有本性住
先习种子即可修治。不尔。先习于何云不可
治。又云。但由新习熟人不同。不言本性住
种有无不同。及不云法尔。若云有教请示其
文者。虽前数明。今更略引。即彼自引。种子有
四。一本性。如何云不言本性住种。又声闻地
初种性自性种性安立。但云从无始世展转
传来法尔所得。同善戒经言本性者。阴界六
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法性自尔
即法尔也。声闻菩萨种性之中。俱云无始法
尔所得。何独不信声闻地文。云为小说。又
梁摄论出世间净章。初二乘正见以闻他音
及自思惟为增上缘方始得生。故三乘性无
始本有。佛地论云。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30a 页 T45-0430.png
有情有五种性。又准瑜伽及显扬论。成立
性。皆据本性。既见教文。应信顺受。若唯新
熏五性差别现能熏因无种何起。若无种生。
违四卷楞伽。第一云。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
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若从因
生还本性别。
** 漏生无漏谬七
有义。摄大乘论云。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入所
知相云何应知。乃至谓于大乘而起多闻闻
法义已熏心心所法。相续所依。其小闻者无
容得入此现观故。准此论文。多闻熏习。同涅
槃经缘因。如乳为酪正因。煖等为因。即本
识为正因。彼说非理。此解初因。前后自违。
何者。此云多闻熏习为缘因。本识为正因。下
云。以无漏教生闻熏习。渐生无漏。非有漏中
有无漏性。又云。故知阿赖耶识得与有漏作
亲因缘。闻熏习种亦与无漏为亲因缘。前云
是缘。今云亲因。一相违也。又云。同瑜伽论正
智从听闻法生。此说缘因。非本性。前云闻熏
习是亲因。今缘说为缘因。非是本性。二相
违也。准上经文。地如理心药草种子如闻熏
习起三乘法。乃至云。如世间地能生一切。要
待种子为亲因。方能生长。本性亦尔。待闻
熏习以为因缘。圣道方生。初以地喻理心。
熏习喻种子此地为缘因。种子正因。前云
熏习同瑜伽说为缘因。非是本性。三相违也。
又云。如地虽能生一切。要待种子以为亲
因。方能生长。本性亦尔。待闻熏习以为因
缘。圣道方生。更以本性喻如大地不亲生物。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30b 页 T45-0430.png
要待种子。种子为亲因。本性为缘因。前云熏
习。同涅槃缘因正因即佛性。今复说本性。如
地翻作缘因。四相违也。又云。如地生草木。
或疏缘亦作亲因。此说违涅槃经。二十六
云。种子等是生因。地水粪等名了因。今者
说地亦作亲因。五相违也。又梁摄论。从他
闻音。如理思惟。望于正见。是增上缘。今说闻
熏为亲因缘。六相违也。摄论又云。此世间心
未曾与彼出世间心俱生。识非彼所熏为彼
种子。不应道理。今说为种。七相违也。又声闻
地及菩萨地及庄严论显扬论等说本有种。
今说唯新。八相违也。又唯新熏。成唯识论
不正师义有旧新种。是其正义。决邪乖正。
九相违也。又云。瑜伽论说。地狱三无漏根。从
当果说。现无种子者。不尔。五十七云。三根行
定不成。种子或成不成。谓般涅槃法者成熟。
不般涅槃法者不成熟故。又现在存种。当果
可生。现在无因。当果如何起。又后有部虽
三世有。法至生相方始说得。大乘但有现
在。无种说何当成。若准瑜伽五十一。解得
获成就中。初破他云。若得是诸行生因者。
若从先来未得此法。此既无有生因之得。应
常不生。由此亦应毕竟不得。今若现无种生
因。当果当不生。应毕竟不得。岂得难他无得
不生。自许无种说当果起。名为成熟。乖瑜
伽之正文。十相违也。又例云酪虽不生乳。
乳中无酪。为酪因。圣虽不从凡。凡无圣种。
令圣起者。今且为作相违决定例云。烟不
为因。还起本烟。起非无自种。因圣不从凡。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30c 页 T45-0430.png
因凡生圣。虽凡生有自种。次为答云。外或
无熏习。酪不熏乳。乳生酪。内法必熏生。非无
漏熏无无漏。亦不可云法尔之种由新熏生。
法尔道理因缘道理皆许得立。若由熏生。即
因缘道理。非法尔道理。若云初无漏无因类
者。何故摄大乘论云。又出世心虽未生说出世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治诸烦恼缠者。此同
类因展转相续。刹那势力能为对治。外法非
亲因。不可例同外。若外必同内外。应具四缘
等。又云。见道已前有漏生有漏。此是有漏之
因生于有漏。非是以因有漏故果亦有漏。
从其漏生无漏时。此是无漏之因生于无
漏者。令为比量相违例云。见道已前因有
漏。不许因有漏无漏生。世第一法是世间世
因非生出世种。又无漏有因无漏起。无漏之
因无漏名无漏。名无漏无因果不生有漏。谁
之无漏种。又云。唯信外道无生有。不信涅槃
转无明为明。有漏生无漏者。亦不尔。楞伽
不许无生有。何同外道有因无无明即转变
因。岂不同于雨众说。又云。论云。唯初无漏
五蕴刹那等。乃至若谓大乘无刹那者。出何
经论者。前引摄论有同类因。瑜伽论本无漏
种。又楞伽第四云。无漏无刹那。宁非明说。如
观渧沥不睹玉泉。若视秋毫莫见嵩岱。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二
引鉴除谬章第二¶ 第 431a 页 T45-043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