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发菩提心集-唐-慧沼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5a 页

No. 1862
劝发菩提心集卷上

翻经沙门慧沼撰

一明菩萨种姓相门 二明发心因缘门 二
显胜负论门 四譬喻赞叹门 五劝发胜劣
重广门 六立誓发愿门 七复说发心及哀
悯门 八杂明修行及退不退门 九依观普
贤菩萨经忏悔受戒门

*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姓相。由此相故。令他
了知真是菩萨。且施种姓相者。谓诸菩萨本
性乐施。于现堪施。无间平等喜施无悔。虽少
能均广大非小。若无物施。深怀惭耻。于他常
好赞劝令施。见能爱悦。于应供养。恭敬奉施。
于此他世。无罪利事。若请不请。如理为说。若
有怖于王贼水火。施以无畏。能于极怖。随
力拔济。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
不抵拒。于共财所。无欺网心。得大财宝。尚
不贪著。何况小利。如是等名施种姓相。戒种
姓相者。谓诸菩萨本性成就耎品不善身语
意业。不极暴恶。于诸有情。不极损恼。虽作恶
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不以刀等
恼害有情。性常慈爱。于所应敬。现前礼拜。修
和敬业。机捷不愚。善顺他心。常先含笑。舒颜
平视。远离颦蹙。先言问讯。知恩报恩。来求质
直。不以謟谢。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
暴。喜乐修福。尚奖劝他。况不自为。闻他种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5b 页 T45-0375.png
种苦所逼切。过于自身。少罪深怖。何况多罪。
一切如法悉与同事。非法不随。恶心不续。随
生随舍。贤善尊重实语不诳。于己仆使。尚不
苦言。况于他所。如是等类名戒种相。忍种姓
相者。谓诸菩萨性于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
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不结
恨。不久怀恶。如是等类名为忍相。精进相者。
谓诸菩萨性自翘勤。夙兴夜寐。不乐睡眠。所
作勇决。乐为不忘。所为事业坚固究竟。终
不间废。大义无怯。不自轻蔑。有力能證难行
事业。无畏无惮。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
深倦。何况小事。如是等类名精进相。静虑
相者。谓诸菩萨性于法义能审思惟。无多散
乱。见闻若山岩林边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
随顺宴默。便生爱乐。性薄烦恼。至远离处。思
量自义。心不极为诸恶寻思之所缠扰。于怨
尚慈。况亲中庸。见苦生悲。随力拔济。性聪
敏。于法能受能持思念。久事既忆。亦令他忆。
如是等类名静虑种相。慧种姓相者。谓诸菩
萨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处境界。性不钝昧。
于放逸处。有力思择。如是等类名慧种姓。
由诸菩萨所有种姓。与如是等功德相应。成
就贤善诸白净法。是故与难得无上如来果
位。为證得因。乃至未为白法相违四随烦恼
若具不具之所染污。白法相应若没染污。如
是白法皆不显现。何如白法相违四惑。谓放
逸者。由先串习诸烦恼故。性成猛利长时烦
恼。是名第一。又愚痴者。不善巧者依附恶友。
是名第二。又为尊长夫主王贼怨歒等拘。不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5c 页 T45-0375.png
得自在。心迷乱。是名第三。又资生具有匮乏
者。顾恋身命。是名第四随烦恼性。虽具种姓。
由四因缘。不能速證无上菩提。何等为四。谓
诸菩萨先未值遇诸佛菩萨真善知识为说菩
提无颠倒道。是名第一因。又诸菩萨虽遇善
友为说正道。而颠倒执。于所正学中颠倒
修学。名第二因。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说正
道能正修学。而于加行方便。慢缓不能勇猛
炽然精进。名第三因。又诸菩萨。虽遇善友为
说正道加行勇猛。善根未熟。资粮未圆。未长
时修菩提分法。名第四因。

* 明发心因缘门

发菩提心者。瑜伽发心品云。略有五种。一自
性。二行相。三所缘。四功德。五最胜。菩萨最
初发心。于诸菩萨所有正愿。是初正愿普能
摄受其馀正愿。是故发心以初正愿为其自
性。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
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證无上正等菩提。能
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
如来广大智中。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
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希求
为其行相。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一切义利为
所缘境。最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
善根为上首。故是善极善。是妙极妙。能尽
一切有情处所三业功德相应。又诸菩萨最
初发心所起正愿。于馀一切希求世间出世
间义妙善正愿。最为第一。菩萨发心由四种
缘四因四力。初四缘者。一谓善男子或善女
人。若见诸佛及诸菩萨有不思议神变威力。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6a 页 T45-0376.png
或从可信闻如是事。既见闻已便作是念。无
上菩提具大功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
如是不思议神变功德威力。由此见闻增上
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
心。是名第一(此应为说佛菩萨所能修学之能證得故令发心)。二虽不见
闻佛及菩萨神通功德。于菩萨藏闻已深信。
由闻正法及深信力故。于如来神变功德深
生信解为得如来微妙智故。发菩提心(前约自见或闻
他佛及菩萨神变功德。据他见佛馀说者。此约依教闻已生信)。三或有一类。虽不
见闻及以听说如上正法。而见一切菩萨藏
法将欲灭没。便作是念。菩萨藏法久住于世。
能拔无量众生大苦。我应住持菩萨藏法。发
菩提心。为灭无量众生大苦。由为护持菩萨
藏法增上力故。于如来智深生信解。为得如
来妙智故。发菩提心。四者或有一类。虽不
睹见正法欲灭。而于末劫末世末时。见诸浊
恶众生身心十随烦恼之所恼乱。谓多愚痴。
多无惭愧。多诸悭嫉。多诸忧苦。多诸粗重。多
诸烦恼。多诸恶行。多诸放逸。多诸懈怠。多诸
不信。见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浊恶世于今正
起诸随烦恼所恼乱时。能发下劣独觉菩提
心。尚难可得。况于无上正等菩提能发心者。
我当应发大菩提心。令此恶世无量有情。随
学于我起菩提愿。由见恶世发心难得增上
力故。于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发起大菩提
心。是名四缘。云何四因。谓诸菩萨种姓具足。
是名第一。赖佛菩萨善友摄受。是名第二。于
诸众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于极长时生死
大苦难行苦行。无有怯畏。是名第四。第一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6b 页 T45-0376.png
具菩萨种姓。二者具四种相。当知菩萨善友
具足。谓诸菩萨所遇善友。性不愚钝。聪明黠
慧。不堕恶见。是名第一善友具足。所遇善友。
终不教人行于放逸。亦不授与诸放逸具。是
名第二善友具足。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于
恶行。亦不授与诸恶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
足。所遇善友。终不劝舍增上信欲受学精进
方便功德。而复劝修下劣信欲诸劣功德。谓
不劝舍大乘修于二乘。不劝舍胜福慧修劣
福慧。是名第四善友具足。由四因缘。当知
菩萨于诸众生多起悲心。谓诸菩萨虽有十
方无量无边无苦世界。而生有苦诸世界中。
于中恒有众苦可得。或时见他随遭一苦。或
时见自一苦触对。或见自他随遭一苦触对
逼切。或见二种俱遭多时种种猛利无间大
苦触对逼切。然此菩萨依自种姓自仁贤。依
四境处虽不串习。而能发起下中上悲。无有
间断。由四因缘。于诸众生先起悲心。于极长
时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
尚无怯畏。何况小苦。谓诸菩萨性自勇健堪
忍有力。是第一因。性自聪敏能正思惟。具
思择力。是第二因。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成
就上品清净信解。是第三因。于诸众生。成
就上品深心悲悯。是第四因(如其次第释上四因)。四力
者。谓诸菩萨由自功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
深生爱乐。是名第一。由他功力。于大菩提。深
生爱乐。是名第二。宿习大乘相应善法。今得
暂见诸佛菩萨。或暂得闻称扬赞叹。即能速
疾发菩提心。况睹神力闻其正法。是名第三。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6c 页 T45-0376.png
于现法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谛思惟等。长
时修习种种善法。由此加行发菩提心。名第
四力。退菩提心门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
提心。一种姓不具。二恶友所摄。三于诸众生
悲心微薄。四于极长时生死大苦难行苦行。
怯畏惊怖也。

* 显胜门

最初发心坚固菩萨。略有二种不共世间甚
希奇法。何等为二。一者摄诸众生皆为眷属。
二者摄眷属过所不能染。摄眷属过有其二
种。谓于眷属。饶益损减。染污违顺。如是二
事。菩萨皆无。最初发心坚固菩萨。于诸众生。
发起二种善胜意乐。一者利益意乐。二安乐
意乐。利益意乐者。谓欲从彼诸不善处拔济
众生。安置善处。安乐意乐者。谓于贫匮无
依无怙诸众生所。离染污心。欲与种种饶益
乐具。发心菩萨求菩提故。所摄善法比馀一
切所摄善法有二种胜。一因。二果谓所摄善
法皆是无上正等菩提能證因故。所證无上
是此果故。尚胜二乘。况馀一切世间因果。发
心菩萨有二种发心胜利。一者初发心已。即
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亦作
一切众生父母。二者初发心已。即能摄受无
恼害福。此菩萨成就如是无恼害福。得倍轮
王护所守护。由得如是护所护故。若寝若寤
若迷闷等。一切魍魉人非人等。不能娆害。又
此转受馀生。由如是福所护摄持故。少病无
病不为长时重病所触。常益众生。无劳无损。
广说胜事。大庄严论第二。菩萨发心有四种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7a 页 T45-0377.png
大。一勇猛大。谓弘誓精进甚深难作。长时随
顺故。二方便大。谓被弘誓铠。已恒时方便勤
精进故。三利益大。谓一切时作自他利故。四
出离大。谓为求无上菩提故。菩萨发心以何
为根。乃至何为障难究竟等者。以大悲为根
本。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
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欲无
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受障
为难。起异乘心故。以增善为功德。以福智为
自性。以习诸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竟。由地
地勤方便与彼彼相应故。从初世俗发心。谓
从地闻持觉解心而发心者。名世俗发心。此
由四力。一者友力发心。谓得善知识随顺故。
二因力。或过去世曾发心为性故。三者根力。
或过去曾行善根所满足故。四闻力。或处处
说法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显扬论第二。
世俗发心之。谓如有一类。智者前恭敬而
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长老忆念。或言圣者
忆念。或言邬波陀耶。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
阿耨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
愿我所修六波罗蜜一切万行。皆为證得无
上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
愿尊證知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第
一义发心有三种胜。一教授胜。亲近正遍知
故。二随顺胜。善集福智故。三得果胜。生无
分别智。长此发心。名欢喜地。此胜以何为因。
有四。一法平等。由通达法无我故。二众生平
等。由至得自他平等故。三所作平等。由令他
尽苦如自尽苦故。四佛体平等。由法界与我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7b 页 T45-0377.png
无别决定能通达故。此第一义发心复有六
胜。一生位。二愿位。三勇猛。四净依。五馀巧。
六馀出。生胜有四。一种子胜。信大法为种子。
二生母胜。般若波罗蜜为生母故。三胎藏胜。
大禅定乐为胎藏故。四乳母胜。大悲长养为
乳母故。愿即十大愿。应依瑜伽四十五。如
下明。一供养恭敬一切诸佛。二受持一切三
世佛法。三随诸如来转法轮处。皆往供养听
闻正法。四明诸菩萨所行胜行。五成熟一切
有情。如般若说。六了知器界及有情界。七严
净一切诸佛国土。八不离一切菩萨诸佛。九
利益众生。犹如药树。如如意珠。生遇皆益。十
随所利生。常无休息。非同二乘速入涅槃。如
第一供养有三。一一切佛无馀。二供养无馀。
有三。一利供养。谓衣服等。二敬供养。谓香华
等。三修行供养。谓修信戒等。三恭敬无馀。有
三。一给侍恭敬。二迎逆恭敬。三修行恭敬。广
如十地论第三说。十地经又以十尽句成诸
大愿。何等为十。所谓一众生界尽。谓一切
生生故。二世界尽。谓何处住界。三虚空界尽。
谓一切虚空。四法界尽。谓说何等法教化法。
五涅槃界尽。随所化生置何涅槃界故。六佛
出世界尽。七如来智界尽。故以何善巧方便
如来智尽故。八心所缘界尽。随所缘心缘界
尽故。九佛境界智入界尽。复随何界佛境界
智入尽。十世间转法轮智转界尽。发此愿胜
故。勇猛恒不退。能行难行。永不退故。净依者
依二利生。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
巧便胜得进上地方便故。出离胜者善思惟。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7c 页 T45-0377.png
住诸地中所建立法故。

* 譬喻赞叹门

发心喻偈云。如地如净金。如月如增火。如藏
如宝箧。如海如金刚。如山如药王。如友如如
意。如日如美乐。如王如库仓。如道如车乘。如
泉如喜声。如流亦如云发心譬如是。譬如地
者。最初发心亦复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
譬如净金者。依相应发心亦如是。利益安乐
不退坏故。譬如新月。勤相应发心如是。一
切善法渐渐增故。譬如增火。极依相应发心
如是。益薪火炽积行依极故。譬如火藏。檀
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以财周给亦无尽
故。譬如宝箧。尸罗相应发心亦如是。功德
法宝从彼生故。譬如大海。忍波罗蜜相应发
心亦如是。诸来违逆心不动故。譬如金刚。进
相应发心亦如是。勇猛坚牢不可坏故。譬如
山王。禅波罗蜜相应发心亦如是。物无能动。
以不乱故。譬如药王。般若相应发心亦如是。
惑智二病此能破故。譬如善友。无量相应发
心亦如是。一切时中不舍众生故。譬如如意。
神通相应发心亦如是。随所欲现能成就故。
譬如盛日。摄相应发心亦如是。如日熟谷成
熟众生故。譬如美乐。辨相应发心亦如是。说
法教化摄众生故。譬如国王。量相应发心亦
如是。能为正道不坏因故。譬如仓库。聚相应
发心亦如是。福智法财之所聚故。譬如道路。
觉分相应发心亦如是。大圣先行馀随行故。
譬如车乘。止观相应发心亦如是。二轮具足
安乐去故。譬如涌泉。总持相应发心亦如是。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8a 页 T45-0378.png
闻者虽多。法无尽故。譬如喜声。法印相应发
心亦如是。求解脱者所乐闻故。譬如河流。自
性相应发心亦如是。无生忍道自然而流。不
作意故。譬如大云。能成世间方便相应发心
亦如是。示现八相成道。化众生故。如无尽
意经。有三十二喻。菩萨有四乐。一思利乐。谓
思惟于利他时。二得方便乐。谓至得巧方便
时。三解义乐。谓解了大乘意时。四證实乐。
谓證入法无我时。若人弃舍众生趣向寂灭。
应知是人不得菩萨如是四乐(此说不发心菩萨过)。次说
叹发心者。若菩萨初发大菩提心。尔时依无
边众生。即得善护。不作诸恶。为此故。是人远
离退堕恶道畏。复次由有善及增故。于乐常
喜。由有悲及增故。于苦常喜。为此故。是人远
离退失善道畏。因此发心得不作护(谓能善护不作诸恶)
偈云。爱他过自爱。忘己利众生。不为自憎他。
岂作不善业。菩萨爱他过于自爱。由此故。忘
自身命而利于他。不为自利而损于他。由此
故。能于诸众生绝诸恶业得不退。菩萨以自
功德而为自严。以利怀喜而为自食。以作意
生处而为园地。以神通变化而为戏喜。如是
四事。唯菩萨有。二乘人无。既有如是四事。云
何当退。次遮思苦心。菩萨既以大悲为体。是
故极勤利他虽入阿毗地狱。如游乐处。菩萨
如是。于馀苦中。岂生怖畏。因此怖故而退
心耶。诸菩萨以大悲阇梨常在心中。若见众
生受苦。即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应作。若待
善友劝发。深生极重惭羞。偈云。荷负众生担。
懈怠丑非胜。为欲解他缚。精进应百倍。菩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8b 页 T45-0378.png
萨发心以荷负众生重担。若去赊缓此是丑
事。非为第一端政众生。菩萨应思若自若他
种种急缚。谓惑业生。为解此缚。应须精进
百倍过彼声闻独觉作所应作。次说随顺行
自他利行(有六大)。大依者。依止大菩提而发心
故。大行者。为利自他而发行故。大果者。今得
无上大菩提故。大取者。初发心时摄一切众
生故。大忍者。发行时忍一切大苦故。大义
者。得果时广利一切众生业成就故。复有四
大。一胜出大。于三有五趣中而胜出故。二寂
静大。随向无住处涅槃故。三功德大。福智
二聚增长故。四者利物大。常依大悲不舍众
生故。依发菩提心论初意。赞劝发心。说诸
功德所修胜行能有对治利益。赞佛菩萨及
以法僧种种功德。令其发心云。诸佛子若佛
弟子受持佛语。能为众生演说法者。应先称
扬佛之功德。众生闻已乃能发心。求佛智慧。
以发心故。佛种不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念佛念法。又念如来行菩萨道时。为
求法故阿僧祇劫受诸勤苦。此意应念佛恩
勤苦求法为我等故。今应如是为报佛恩。适
为他说令其发心修菩萨行。以如是念。为菩
萨说法乃至一偈。菩萨得闻是法。示教利喜。
当种善根修习佛法。得无上菩提。为断无量
众生无始生死诸苦恼故。欲成无量身心精
进。深发大愿。行大方便。起大慈悲。求大智
慧乃至如来无见顶相。求如是等诸佛大法。
当知法无量故。福德果报亦无量。

* 劝发胜劣重广门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8c 页 T45-0378.png

次说发心胜劣云。如来说言。如诸菩萨最初
发心下劣一念福德果报。百千万劫说不能
尽。况复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百岁。所习诸心
福德果报。岂可说尽。何以故。菩萨所行无
尽。欲令一切众生皆住无生法忍。得无上菩
提故。次举喻显胜云。诸佛子菩萨初始发菩
提心。譬如大海初渐起时。当知皆为下中上
价乃至无价如意宝珠。作所住处。此宝皆从
大海生故。菩萨发心亦复如是。为三乘人禅
定智慧一切功德之所生处。复次又如三千
大千世界初渐起时。当知便为二十五有其
中所有一切众生。悉皆荷负作依止处。菩萨
亦尔。初渐起时。普为一切无量众生。所谓六
道四生。正见邪见。修善习恶。持戒毁戒。尊奉
三宝。谤毁正法。诸魔外道。沙门梵志。乃至四
姓。一切荷负作依止处。次发心相菩提。以
大慈悲为本。今说菩萨修慈悲等。广说修于
慈悲喜舍所缘行相。以喻说境界。举大地尘
大海水一三千乃至十方难知限量等。既所
缘生界遐不可尽。菩萨发心悉能遍覆如是
众生。云何诸佛子。是菩提心岂可尽耶。若有
菩萨。闻如是说。不惊不怖。不退不没。当知是
人决定能发菩提之心。假令无量诸佛如来。
于无量劫赞其功德。亦不可尽。何以故。以
菩提心无限齐故。次说发菩提心因缘云。若
诸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
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
平等。信乐太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
法。乃能发阿耨菩提之心。且亲近善友有八。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9a 页 T45-0379.png
大庄严论第九偈云。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
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此偈明第一依
亲近。善友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
为十。一调伏。谓与戒相应。由根调故。二寂
静。谓与定相应。由内摄故。三惑除。谓信念与
慧相应。烦恼断故。四德增。谓戒定慧具不缺
减故。五有勇。谓利益他时不疲倦故。六经富。
谓得多闻故。七觉真。谓了实义故。八善说。不
颠倒故。九悲深。绝希望故。十离退。于一切时
恭敬说故(此所应亲近善友相)。二物亲近有三。一财。谓
恭敬供养。二身。谓随顺给侍。三心。谓给侍时
身心相应。三缘起亲近善友有三。一愿乐。二
知时。三除慢。四回向亲近。不为贪著利养。但
为随顺修行故。五因亲近。如所教授随顺修
行为亲近因。何以故。以此随顺。令彼善友心
生欢喜故。六智亲近。为善解三乘自乘令成
故。七田亲近善友。谓严净土。云何名田。以自
所闻法。于众生相续中而建立故。随所住佛
土修清净因故。八依止亲近者。但以法利具
足为依止。是故亲近善友。不以财利具足为
依止。亲近善友差别者有六。一因果差别。谓
过去亲近为因。现在为果。现在为因。未来为
果。二随法差别。谓善知识所说法门。随其
差别而修行故。三内外差别。自亲近为内。令
他亲近为外。四粗细差别。自听为粗。内心思
惟为细。五胜劣差别。有慢亲近为劣。无慢亲
近为胜。六远近差别。现趣为近。生报亲近为
远。生报后报无间隔世近远如次。云何名最
胜亲近有五。一净信。于亲近处生净信故。二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9b 页 T45-0379.png
深心。此中有九。一味心。二随喜心。三希望
心。四无厌心。五广大心。六胜喜心。七胜利
心。八无染心。九善净心。三神通。谓依虚空藏
等三昧。而亲近故。四方便。谓依无分别智摄
故。五和合者。谓大菩萨以一果入一切果故
(彼十种行一一应说之)。复有四缘。一思惟诸佛。发菩提心。
复有五种。一者思惟十方三世诸佛。初始发
心具烦恼性。亦如我今。终成正觉。为无上尊。
以此缘故发菩提心。二者思惟三世诸佛发
大勇猛。各各能得无上菩提。若此菩提可得
法。我亦应得。以此缘故。三者思惟三世诸佛
发大明慧。于无明㲉建立胜心。积集苦行。皆
能自拔超出三界。我亦如是当自拔济。缘此
事故。四者思惟三世诸佛为人中雄。皆度生
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度。缘此事故。
五者思惟三世诸佛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
一切智。我今亦当随学诸佛。缘此事故。观身
过患。发菩提心。复有五种。一者自观我身
五阴四大俱能兴造无量恶业。欲舍离故。二
者自观我身九孔常流臭秽不净。生厌离故。
三者自观我身有贪瞋痴无量烦恼烧然善
心。欲灭除故。四者自观我身如泡如沫念念
生灭是可舍法。欲弃捐故。五者自观我身无
明所覆常造恶业轮回五趣。无利益故。求最
胜果。发菩提心。复有五事。一者见诸如来相
好庄严光明清彻遇者除恼。为修集故。二者
见诸如来法身常住清净无染。为修集故。三
者见诸如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清净法
聚。为修集故。四者见诸如来有十力四无畏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79c 页 T45-0379.png
大悲三念。为修集故。五者见诸如来有一切
智。怜悯众生慈悲普覆。能为一切愚迷正道。
为修集故。慈悯众生。发菩提心。复有五事。一
者见诸众生为无明所缠故。二者见诸众生
为众苦所缠。三者见诸众生集不善业。四者
见诸众生造极重恶。五者见诸众生不修正
法无明所缠。复有四事。一者见诸众生为痴
爱所惑受大剧苦。二见诸众生不信因果造
作恶业。三见诸众生舍离正法信受邪法。四
见诸众生没烦恼河。四流所漂众苦所缠。复
有四事。一见诸众生畏生老病死。不求解脱
而复造业。二见诸众生忧悲苦恼而常造作
无有休息。三见诸众生爱别离苦而不觉悟
方便染著。四者见诸众生怨憎会苦常起嫌
嫉更复造恶集不善业。复有四事。一见诸众
生为爱欲故造作诸恶。二见诸众生知欲生
苦而不舍欲。三见众生虽欲求乐不具戒足。
四见众生虽不乐苦造苦不息造极重恶。复
有四事。一者众生毁犯重戒。虽复忧惧而犹
放逸。二见众生兴造极恶。五无间苦凶顽。自
蔽不生惭愧。三见众生谤毁大乘方等正法。
专愚自执方起憍慢。四见众生虽怀聪哲而
具断善根。反自贡高永无改悔。不修正法。复
有四事。一见众生生于八难不闻正法不知
修善。二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正法不能受
持。三见众生染习外道苦身修业永不出离。
四见众生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谓是涅槃。善
报既尽还堕三涂。菩萨见诸众生无明造业。
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0a 页 T45-0380.png
大慈悲。志求菩提。如救头然。一切众生有苦
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馀。诸佛子我今略说
初行菩萨缘事发心。

* 立誓发愿门

发愿立誓。菩萨云何发趣菩提。以何业行成
就菩提。发心菩萨住乾慧地。先当坚固发于
正愿。摄受一切无量众生。我求无上菩提。救
护度脱。令无有馀。皆令究竟无馀涅槃。是故
初始发心大悲为首。以悲心故。能发转胜十
大正愿。何谓为十。一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
种善根。施与一切。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令我
此愿念念增长。生生不忘。为陀罗尼之所守
护。二愿我回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于一
切生处。常得供养一切诸佛。恒常不生无佛
国土。三愿我得生诸佛国已。常得亲近随侍
左右。如影随形。无刹那顷远离诸佛。四愿我
得近佛已。随所应为我说法。即得成就菩萨
五通五愿得通已。即达世谛假名流布。了第
一义。得正法智。六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
心。为生说法。示教利喜。皆令开解。七愿我开
解诸众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无馀世界。
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八愿于诸佛
所闻正法已。即能随转清净轮。十方世界一
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
切烦恼发菩提心。九愿我能令一切众生发
菩提已。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舍身
命财。摄受众生。荷负正法。十者愿我能荷负
正法已。虽行正法。心无所行。如诸菩萨行于
正法而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0b 页 T45-0380.png
愿。次立决定誓者。有五事持。一能坚固其心。
二能制伏烦恼。三能遮放逸。四破五盖。五
能勤修六波罗蜜。云何立誓。若有人来种种
求索。我于尔时随有施与。乃至不生一念悭
吝。若生恶心如弹指顷。以施因缘求净报者。
我即欺诳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于未来世。亦
当必定不成无上菩提。若我持戒。乃至失命
建立净心。誓无悔心。若我修忍。为他侵害乃
至割截。常生慈心。誓不恚碍。若修精进。逢寒
暑王贼水火师子虎狼无水谷处。要必坚固。
誓不退没。若我修禅。为外事恼不得摄心。要
系念境。誓不暂起非法乱想。若修智慧。观
一切法。如真实性。随顺受持。于善不善有为
无为生死涅槃。不起二见。若我心悔恚碍退
没乱想起于二见。如弹指顷。而以戒忍精进
禅智求净报者。我即欺诳十方世界无量无
边阿僧祇现在诸佛。于未来不證菩提。菩萨
以十大愿持正法行。以六大誓制放逸心。必
能精进修集六波罗蜜。成无上菩提。瑜伽四
十五有五大愿及十大愿。五愿者。一发心愿。
二受生愿。三所行愿。四正愿。五大愿。若诸菩
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最初发心。名发心愿。
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世。往生随顺饶益有情
诸善趣中。名受生愿。若诸菩萨愿能无倒思
择诸法愿。于境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名所
行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
法。摄受一切所有功德。名为正愿。菩萨大
愿当知。即从正愿所出。十大愿者。若诸菩萨
愿于当来。以一切种上妙供具。供养无量无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0c 页 T45-0380.png
边如来。名第一愿。若诸菩萨(此言流至第十)。愿于当
来。摄受防护诸佛正法。传持法眼。令无断坏。
名第二愿。愿于当来。从睹史多宫降下。如前
乃至入涅槃。名第三愿。愿于当来。行一切
种菩萨正行。名第四愿。愿于当来。普能成熟
一切有情。名第五愿。愿于当来。一切世界皆
能示现。名第六愿。愿于当来。普能净修一切
佛土。名第七愿。愿于当来。一切菩萨皆同一
种意乐加行。趣入大乘。名第八愿。愿于当来。
所有一切无倒加行。皆不唐捐。名第九愿。愿
于当来。速證无上正等菩提。名第十愿。四十
七云。由得清净胜意乐故。为欲供养最胜有
情真实福田大师法王。是故引发第一大愿。
为欲受持彼所宣说无上正法。是故引发第
二大愿。为欲劝请转未曾有妙正法轮。是故
引发第三大愿。为欲随彼行菩萨行。是故引
发第四大愿。为欲成熟彼器有情。是故引发
第五大愿。为欲往趣诸佛国土。奉见如来。承
事供养正法。是故引发第六大愿。为净修
治自佛国土。是故引发第七大愿。为于一切
在所生处。常不远离诸佛菩萨。与诸菩萨常
同一味意乐加行。是故引发第八大愿。常为
利益一切有情。曾无空过。是故引发第九大
愿。为證无上正等菩提。作诸佛事。是故引发
第十大愿。

* 复说发心及哀悯门

文殊师利问菩提心论云。有十种发。一者身
发。欲令众生身业清净故。二口发。欲令众生
口业清净故。三者意发。欲令众生意业清净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1a 页 T45-0381.png
(论释云。为远离身口意业一切恶行。发大精进也)。四者内发。以不虚妄
分别一切诸众生故(论云。以化一切众生。令学彼处。不虚分别者。以不著
诸法故)。五者外发。于一切众生。平等行故(论云以远离增
爱故)
。六者智发。以具足佛智清净故(论云。以平等教化一切众
生故)。七清净国土发。以示一切诸佛国土功德
庄严故(论云。以如实知心。便随相应说法故)。十无为智满足心发。
以不著三界故(论云。以證实法。不三界故。又离虚妄法故)。瑜伽七十
二有十发心。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
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
心。羸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
发心。未入正性离生。名世俗发心。已入正性
离生。名得法性发。已离远近。名不决定发。与
此相违。名决定发。随他转。或被陵逼。或怖或
诳。或为利养。此等发心。名不清净。与此相
违。名为清净。为贪瞋痴缠所蔽伏。舍于正法。
处于邪行。名羸劣发。与此相违。名为强盛。谓
胜解乃至十地。名未成果。谓如来地。名已成
果。瑜伽四十七。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
相。若成就者。堕菩萨数。何等为五。一者哀
悯。二者爱语。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
能解甚深义。此各有五种。一自性。二依处。三
果利。四次第。五相摄。哀悯依处略有五种。一
有苦有情。二恶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
有情。五烦恼随眠有情。三涂八难为有苦。诸
不律仪为恶行。视乐一切染污境界。为放逸。
依诸妄见。修行种种苦解脱行。于恶说法毗
奈耶中。而出家者。名为邪行。烦恼可知。果利
者。于诸有情。最初能断怨害嫌恨。菩萨哀
悯普于一切利有情事。皆能修作。心无怯劣。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1b 页 T45-0381.png
于此加行。尝无厌倦。多住哀悯。能摄无罪。现
法乐住。及饶益他。又如世尊所说修慈所得
胜利。谓于现身毒药刀仗不加害。名哀悯果
利。七相怜悯。谓诸菩萨于诸有情。深心发
起七相怜悯。以诸菩萨具怜悯故。名善意乐。
何名七相。一无畏怜悯。二如理怜悯。三无倦。
四无求。五无染。六广大。七平等。谓诸菩萨于
有情所。非怖畏故而怜悯。现行随顺身语意
业。适可其心。利益安乐。名无畏怜悯。于诸有
情。终不以非法非律非贤善法及以非处劝
授有情。名如理。于诸有情。随其所宜。发起一
切饶益事业。曾无厌倦。名无倦。不待求请。自
起怜悯。为作饶益。名无求。无爱染心而起怜
悯。谓饶益他。不祈恩报。亦不希望当来可
爱诸果异熟。名无染。谓于一切诸有情所。虽
遭一切不饶益事。而不弃舍。菩萨自身宁受
非爱。终不以恶欲加于彼。名广大。普于一切
诸有情类。平等平等。于有情界。无有分限。是
名平等怜悯。菩萨与此七种行相怜悯相应。
名善意乐极善意乐。七十二云。复次若于五
种有情众中。起邪行时。说名无哀无悯无有
伤叹。一于乞求者。二于危厄者。三于有恩者。
四于乐乐者。五于乐法者。乞求有五。乞四事
为四。五求救护。危厄亦五。一艰乏者。二住迷
乱者。三来归依者。四相投委者。五来拜觐者。
其有恩者亦有五种。一母。二父。三妻子。四
奴婢仆使。五朋友兄弟。乐乐亦有五。一爱
乐事业兴盛乐。二不乖离乐。三苦远乐。四解
疲倦乐。五求胜进乐。乐法亦有五。一乐说正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1c 页 T45-0381.png
法。二乐受持读诵。三乐论议决择。四乐教授
教诫。五乐法随法行。此中邪行者。谓于是中。
或作加行。或不作加行。或不饶益加行故。或
中庸加行故。应知其相。

* 杂明修行及退不退门

四十六。菩萨修无上菩提有五希奇。一于诸
有情。非有因缘而生亲爱。二唯为饶益诸有
情故。常处生死。忍无量苦。三于多烦恼难
伏有情。善能解了调伏方便。四于极难解真
实义理能随悟入。五具不思议大威神力。由
五种相。普于有情。其心平等。一者菩萨最初
发心愿大菩提。如是亦为利益一切有情故。
起平等心。二者于诸有情。住哀悯俱平等之
心。三于诸有情。深心发起一子爱俱平等之
心。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
性。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于诸有情。住平
等心。五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复如是以
利心俱。于诸有情。住平等心。由五种相。于其
有恩诸有情所。现前酬报。一者安处有情。令
学己德。二者方便安处。令学他德。三者无依
无怙。有苦有贫。随力随能。作依怙等。四者劝
令供养诸佛如来。五者令于如来所说正法。
受持读诵书写供养。菩萨于五处。常当欣赞。
一值佛出世。常得承事。二于诸佛所。常闻
六种波罗蜜多菩萨藏法。三者于一切种成
就有情。常有势力。四能于无上正等菩提。堪
任速證。五證菩提已。诸弟子众常和无诤。又
诸菩萨随顺退法。当知有五。一不敬正法及
说法师。二放逸懈怠。三于诸烦恼。亲近执著。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2a 页 T45-0382.png
四于诸恶行。亲近执著。五与馀菩萨。挍量胜
劣。起增上慢。与上相违。名顺胜法。发菩提心
论下云。菩萨修习六波罗蜜。求无上菩提者。
应离七法。一者离恶知识。恶知识者。所谓
教人舍离上信上欲上精进。集众杂行。二者
离于女色贪著嗜欲。染习世人而专俗事。三
者离于恶觉自观形容。贪吝爱重染著守护。
谓可久保。四者离瞋恚举慢嫉忘。兴起诤
讼。坏乱善心。五者离于放逸憍慢懈怠。自恃
小善。轻蔑于人。六离于外道书论。及世文颂
绮饰文词。非佛所说。不应赞诵。七者不应亲
近邪见恶见。如是七法所应远离。如来说言。
不见更有馀法深障佛道如此七法。若欲速
得无上菩提。当修七法。大意翻前七所修行。
文殊问经论云。有天子。名月净光德。问文殊
师利言。菩萨初观于何法故行菩萨行。依何
法故行菩萨行。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
行以大悲为本。为诸众生。又问。大悲以何为
本。答以直心为本。又问。直心以何为本。答以
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为本。又问。于一切平等
心以何为本。答以无异离异行为本。又问。无
异离异行以何为本。答以深净心为本。又问。
深净心以何为本。答以阿耨菩提心为本。又
问。阿耨菩提心以何为本。答以六波罗蜜为
本。又问。六波罗蜜以何为本。答以方便慧
为本。又问。方便慧以何为本。答以不放逸为
本。又问。不放逸心以何为本。答以三善行为
本。又问。三善行以何为本。答以十善道为本。
又问。十善道以何为本。答以持戒为本。又问。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2b 页 T45-0382.png
持戒以何为本。答以正忆念为本。又问。正忆
念以何为本。答以正观为本。又问。正观以何
为本。答以坚念不忘为本。文殊问经论下云。
菩萨有十种对治。即十波罗蜜所对治法。对
治悭贪。布施故。治破戒心。身口意业清净故。
治瞋恚心。修行清净大慈悲故。治懈怠心。求
诸佛法无疲倦故。治不善觉观。心得禅定解
脱奋迅自在故。治愚痴心。生助决定慧方便
法故。治烦恼心。生道法故。治颠倒心道。集
实谛道。生不颠倒道故。治不自在心法。时非
时得自在故。治有我相。观诸法无我故。如次
十度对治可知。弥勒问经云。菩萨摩诃萨有
八法。能成不退转地。何等为八。一者大悲。二
者心安住。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
六者发精进。七者善住念。八者值善知识。初
发心菩萨应速修行此八种法。如救头然。成
就八种法故。得名为入不退不转菩萨之数。
何等为八。一者观察自过。不观他过。二者
乃至不为自身命故施恶于人。三者若得利
养。其心不高。若失利养。心亦不下。四者于诸
众生。起福田想。不生恶心。五者所有财物悉
与一切众生共之。六者于诸法中。不欲独解
令他不知。七见他得乐。生欢喜心。不由自乐
生欢喜心。八于爱不爱。其心平等。菩萨具
此八法故。不退不转无上菩提。有五种法。名
为菩萨于无上菩提不退转相。何等为五。一
者于诸众生。起平等心。二者于他利养。不生
嫉心。三者乃至自为身命。不说法师比丘诸
恶过失。四者终不贪著供养恭敬赞叹等事。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2c 页 T45-0382.png
五者毕竟得甚深智慧。又有五法。一者不见
自身。二者不见他身。三者心不分别妄说法
界。四者不见菩提。五者不以相见如来。有
三十二挂碍堑路发菩提心相违之法。一求
声闻乘。二求辟支佛乘。三者求释梵处。四倚
著所生净修梵行。五者专一德本。言是我所。
六若得财宝。悭吝贪爱。七以偏党心而施众
生。八轻易诫禁。九不念道心专精之行。十瞋
恚之事以为名闻。十一其心放逸。十二驰骋。
十三不求博闻。十四不察所造。十五贡高自
大。十六不能清净身口心行。十七不护正法。
十八背舍恩。十九弃舍恩。二十离坚要法。二
十一习诸恶友。二十二随诸阴种。二十三不
勤助道。二十四念不善本。二十五所发道意
无权方便。二十六不以慇勤咨嗟三宝。二十
七憎诸菩萨。二十八所未闻法闻之诽谤。二
十九不觉事。三十习持俗典。三十一不肯劝
化诸众生类。三十二厌于生死。发菩提心论
下有十法。能令不退菩提。

* 依观普贤菩萨经忏悔受戒门

六根忏悔文。依观普贤菩萨经六根忏悔及
自受戒法。于无量世。眼根因缘贪著诸色。以
著色故贪爱诸尘。以爱尘故受女人身。世世
生处惑著诸色。色坏汝眼。为恩爱奴。是故
使汝经历三界。得见审实尔不。眼根不善伤
害汝多。随顺我语归向诸佛。释迦牟尼说汝
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法水。愿以洗
除令我清净。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向释迦
牟尼佛大乘经典。复说是言。我今忏悔。眼根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3a 页 T45-0383.png
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悯覆
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
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
业障法。如是三说。五体投地。次忏悔耳根。准
经有先劝文。次云。是时行者闻是语已。复
更合掌。五体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现
为我證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我听我
所说。我从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缘闻声惑
著。如胶著草。闻诸恶时。起烦恼毒。处处惑
著。无暂停时。出此弊声劳我识神。堕落坠三
涂。今始觉知。向诸世尊发露忏悔。次忏鼻根
罪经文。先说过患。次说无相理。次礼释迦多
宝释迦分身。次礼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
如眼所见。一一心礼。香华供养。次供养毕已。
胡跪合掌。以种种偈赞叹诸佛。既叹佛已。次
忏十恶业。次云既忏悔已而作是言。我于先
世无量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以是因缘。
无量世来恒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
善身。如此恶业今悉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
王。说罪忏悔。次忏语四。即舌根罪。先想于诸
佛前自说己过。诸佛如来是汝慈父。汝当自
说舌根所作。即说四业所有过患。五体投地。
礼十方佛。合掌长跪。当作是语。此舌过患无
量无边。诸恶业刺从舌根出。断正法轮从此
舌起。如此恶舌断功德种。于非义中多端强
说。赞叹邪见。如火益薪。犹如猛火。伤害众
生。如饮毒者无疮疣死。如此罪报恶邪不善。
当堕恶道百劫千劫。以妄语故堕大地狱。我
今归向十方诸佛大悲世尊。发露黑恶。诚心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3b 页 T45-0383.png
忏悔。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复礼诸佛。次说诸
佛大悲。说四无量及六和敬。令行者修。次
身心忏悔云。身者杀盗淫。心者念诸不善。造
十恶业及五无间。犹如猿猴。亦如𤡢胶。处处
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业枝条华
叶。悉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亦能增上
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径中。汝
今应当忏悔如是恶不善业。次云。尔时行者
闻此语已。闻空中声。我今何处行忏悔法。时
空中声即说是语。释迦牟尼名毗卢舍那遍
一切处。其佛住处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
处。我波罗蜜所安住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
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
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
法故。如是应当观十方佛。时十方佛各申右
手。摩行者顶。作如是语。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读诵大乘故。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
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
如此相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
是法相不生不没。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
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
忏悔。观身无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
静。如是相者名大忏悔。名大庄严忏悔。名
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行此忏悔者。身心
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
贤菩萨及十方佛。次云。作此忏悔。得灭百万
亿劫阿僧祇生死重罪。尔时行者若欲具足
菩萨戒者。应当合掌在空闲处。遍礼十方佛。
忏悔诸罪。自说己过。然后静处向十方佛。而
第一明菩萨种姓相门(出瑜伽三十五)¶ 第 383c 页 T45-0383.png
作是言。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业障故。虽信
方等。见佛不了。今归依佛。唯愿释迦牟尼正
遍知世尊。为我和上。文殊师利具大悲者。愿
以智慧。授我清净诸菩萨法。弥勒菩萨胜大
慈行。怜悯我故。亦应听我受菩萨法。十方
诸佛现为我證。诸大菩萨各称其名。是胜大
士覆护众生。助护我等。今受持方等经典。乃
至舍命。设堕地狱受无量苦。终不毁谤诸佛
正法。以是因缘功德力故。今释迦牟尼佛为
我和上。文殊师利为我阿阇梨。当来弥勒愿
授我法。十方诸佛愿證知我。大德诸菩萨愿
为我伴。我今依大乘经典甚深妙义。归依佛。
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归依三宝已。次
当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当勤修无
碍梵行。发广济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于空
闲处。烧众名香。散华供养一切诸佛及诸菩
萨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发菩提心。
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语已。复更顶礼一
切诸佛及诸菩萨。思方等义。复刹利居士有
五忏悔法。如前钞说。
劝发菩提心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