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宋-普观卷二

卷二 第 702a 页
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卷下
光严无际大师 普观 述

自下第二因门论三初结前生后初句结前后句生
后徵问能起彼心之因。

二颂中下立颂略标因有四种信智定悲如其次第
一句一义。

三释中下释颂具显二初分章二问云下随释论二
初问二答二初喻后法喻中疏二初正释二今此下
料简二法中二初释论文后辨义相前中论四初信
为种子二初正释中初标示后谓于下释成二初顺
释后以若下反成。

二深信下引成三初唯识彼论第六曰云何为信于
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
信差别略有三种如疏具列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
乐證修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果乐欲谓欲即
是信果确陈此信心净为性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
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清珠能澄浊水故名为信二
梁摄论三位佛性一自性住佛性即是本性二引出
佛性即修得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又初即本
性二即本性引出三即本性至果初即道前次即道
中后即道后佛性唯一就位分三言佛性者诸佛所
师所谓法也其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
碍名为佛性既无限碍何故偏去佛性佛性据觉时
语所以知者为随其流处成种种味法身流转五道
卷二 第 702b 页 X46-0702.png
名曰众生据此因缘不名佛性今对声闻淳热人说
有其佛性为声闻人先向无馀不求作佛今回声闻
并堪作佛故说佛性教兴如此三起信论四种信心
初信根本中真如之法诸佛所师众行之原故非直
悬起信心亦乃乐念观察后信三宝中各有二一标
所信之胜德二即起胜因以愿求。

二智慧为母中初正明梵云般罗枳穰(二合)顺古讹略
故言般若西方梵字有界有缘界是体义缘是助义
若之一字是界通目智慧般那是缘助之义目智目
慧而不同也以般助若言般若者谓即慧也拣择之
义以那助若言那若者谓即智也决断之义若通言
之智处说慧慧处说智随用皆得今云智慧是约通
说后经云下引成为母之义也。

三定为胎藏梵语三昧此云正受谓在定中心一境
性不受诸受故名正受。

四大悲为乳养二初正释后佛性下引成中初引佛
性成上二种后又大下明具三缘佛地论第五曰如
经说言弘济大慈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论
释慈有三种一有情缘二法缘三无缘初发心位诸
菩萨等多分修习有情缘慈多是有漏以世俗有为
境界故修正行位诸菩萨等多分修习法缘之慈亦
多有漏大乘教法为境界故得无生忍诸菩萨等多
分修习无缘之慈虽有所缘缘法界故譬如根等异
熟诸法无有分别不作加行任运转故说名无缘平
卷二 第 702c 页 X46-0702.png
等性智相应大慈或有说者唯缘法界所缘分别永
无有故不缘有情及诸法故名无缘慈复有说者亦
缘诸法如实义者亦缘有情但无分别平等行相了
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缘生等法性平等故无
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智此智相应就所缘境得
具三慈但无分别平等行故说名无缘声闻等悲不
能拔济一切有情唯缘欲界少分行相暂时而转如
来大悲普能拔济一切有情通缘三界遍满行相恒
时而转言无待者无所观待恒救不舍谓无所待随
其所应拔济三界所苦有情恒转不舍大慈大悲无
瞋不害无痴善根以为自性与乐拔苦行相有异俱
有三种有情缘等慈是无瞋悲是不害慈缘无乐欲
与其乐悲缘有苦欲拔其苦此大悲无差别转故名
平等此即法性或缘平等法性为境由此大悲如前
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二此上下辨义相二初略指义相二佛性下广辨义
门二初指论标门二论皆是一性宗旨故此用之佛
性论第二中释佛子有于四义一因二缘三依止四
卷二 第 703a 页 X46-0703.png
成就初言因者有二一佛性二信乐此两法佛性是
无为信乐是有为信乐约性得佛性为了因能显了正
因性故信乐约加行为生因能生起众行故二缘者
谓般若波罗蜜能生菩萨身是无为功德家缘故三
依止者破空是等乐有之人执断无处有乐净等故
菩萨修破空三昧能除彼执由此定力是故菩萨法
身坚固则不羸弱四成就者菩萨大悲利益佗事无
尽故由真如不尽众生无数故利益他事亦复无尽
是佛性为应得家因故一因如父身分二缘如母三
依止如胞胎四成就如乳母故诸菩萨由此四义名
为佛子〔文〕宝性论偈信法及般若三昧大悲等与今
疏中四义同也。

二一就下依次列释八初配位既云多分就增胜说
意显位行亦互通故。

二行相中佛性论辨相分中明
因品云复次有四种因能除四障得如来性义应知
四因者一信乐大乘二无分别般若三破虚空三昧
四菩萨大悲四障者一憎背大乘二身见计执三怖
畏生死四不乐观利益佗事初障阐提二障外道三
障声闻四障独觉由此四惑能令四人不能得见自
性清净法身三破障中宝性论第三云初依体因故
说一偈自性常不染如宝空净水信法及般若三昧
大悲等此初半偈示现何义偈言云云后半偈者示
现何义偈言有四种障碍谤法及著我怖畏世间苦
舍离诸众生此偈明何义偈言阐提及外道声闻及
卷二 第 703b 页 X46-0703.png
自觉信等四种法清净因应知此偈明何义略说一
切众生界中有三种众生何等为三一者求有二者
远离求有三者不求彼二求有有二种何等为二一
者谤解脱道无涅槃性常求住世间不求證涅槃二
者于佛法中阐提同位以谤大乘故是故不增不减
经言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起
一见若起二见诸佛如来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
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见因缘从暗入暗从冥入
冥我说是等名一阐提故偈言谤法故阐提故远离
求有者亦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无求道方便二者
有求道方便无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种何等为二一
者多种外道种种邪计谓僧法卫世师尼揵陀若提
子等无求道方便二者于佛法中同外道行虽信佛
法而颠倒取彼何者是谓犊子等见身中有我等不
信第一义谛不信真如法空佛说彼人无异外道复
有计空为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来为说空
解脱门令得觉知而彼人计唯空无实为彼人故宝
积经中佛告迦叶宁见计我如须弥山而不用见憍
慢众生计空为有迦叶一切邪见解空得离若见空
为有彼不可化令离世间故偈言及著我故及外道
故有方便求道者亦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声闻偈
言怖畏世间苦声闻故二者辟支佛偈言舍离诸众
生故及自觉故不求彼二者所谓第一利根众生诸
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以诸菩萨不求彼有如一阐提
卷二 第 703c 页 X46-0703.png
故又亦不同无方便求道种种外道等故又亦不同
有方便求道声闻辟支佛等故何以故以诸菩萨见
世间涅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间法不
能染故而修行世间行坚固慈悲涅槃心故以善住
根本清净法中故又彼求有众生一阐提人及佛法
中同阐提位名为邪定聚众生又远离求有众生中
堕无方便求道众生名为不定聚众生又远离求有
众生中求离世间方便求道声闻辟支佛及不求彼
二平等智菩萨摩诃萨名为正定聚众生又除求于
无障碍道大乘众生馀有四种众生何等为四一者
阐提二者外道三者声闻四者辟支佛彼四众生有
四种障故不能證故不能会故不能见如来之性何
等为四一者谤大乘法一阐提障此障对治谓诸菩
萨摩诃萨信大乘法故偈言信法故二者横计身中
有我诸外道障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
若波罗蜜故偈言及般若故三者怖畏世间诸苦声
闻人障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虚空藏首
楞严等诸三昧故偈言三昧故四者皆舍利益一切
卷二 第 704a 页 X46-0704.png
众生舍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
萨修行大悲为利益众生故偈言大悲故是名四种
障障四种众生为对治彼四种障故诸菩萨摩诃萨
信修行大乘等四种对治法得无上清净法界到第
一彼岸何以故依此四种清净法界修习善法此是
诸佛随顺法子于佛家生是故偈言大乘信为子彼
若以为母禅胎大悲乳诸佛如实子偈言信等四种
法清净因应知故四建立中亦是明其四种不增减
也。

五成因中宝性论曰又依果业故说一偈净我乐
常等彼岸功德果厌苦求涅槃欲愿等诸业此初半
偈示现何义偈言略说四句义四种颠倒法于法身
中倒修行对治法此偈明何义彼信等四法如来法
身因此能清净彼向说四种法彼次第略说对治四
颠倒如来法身四种功德波罗蜜果应知偈言略说
四句义故此明何义谓于色等无常事中起于常想
于苦法中起于乐想于无我中起于我想于不净中
起于常想是等名为四种颠倒应知偈言四种颠倒
法故为对治此四种颠倒故有四种非颠倒法应知
何等为四谓于色等无常事中生无常想苦想无我
想不净想等是名四种不颠倒对治应知偈言修行
对治法故如是四种颠倒对治依如来法身复是颠
倒应知偈言于法身中倒故对治此倒说有四种如
来法身功德波罗蜜果何等为四所谓常波罗蜜乐
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应知偈言修行对治法
卷二 第 704b 页 X46-0704.png
故是故圣者胜鬘经言世尊凡夫众生于五阴法起
颠倒想谓无常常想苦有乐想无我我想不净净想
世尊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空智者于一切智境界及
如来法身本所不见若有众生信佛语故于如来法
身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世尊彼诸众生非颠倒见
是名正见何以故唯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
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世尊若有众生于佛法身作
是见者是名正见世尊正见者是真佛子从佛口生
从正法生从法化生得法馀财如是等故又此四种
如来法身功德波罗蜜从因向果次第而说净我乐
常应知云何次第从因向果谓诽谤大乘一阐提障
实无有净而心乐著取世间净此障对治谓诸菩萨
摩诃萨信大乘修行證得第一净波罗蜜果应知于
五阴中见有神我诸外道障实无神我而乐著取我
此障对治谓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證得
第一我波罗蜜果应知(乃至)诸声闻人畏世间苦为
对治彼畏世间苦诸菩萨摩诃萨修行一切世间出
世间诸三昧故證得第一乐波罗蜜果应知辟支佛
人弃舍利益一切众生乐住寂静为对治彼弃舍众
生诸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悲住无限齐世间常利益
众生證得第一常波罗蜜果应知是名诸菩萨摩诃
萨信及般若三昧大悲四种修行如是次第得如来
身净我乐常四种功德波罗蜜果应知。

六约地上行
成中初配位后此约下显遍通也。

七得果中宝性论
卷二 第 704c 页 X46-0704.png
曰复次以声闻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中无
净我乐常波罗蜜彼岸功德身是故圣者胜鬘经言
唯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
罗蜜如是等故此明何义以如来法身自性清净离
一切烦恼障智障习气故名为净是故说言唯如来
法身是净波罗蜜以得寂静第一自在我故离无我
戏论究竟寂静故名为我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
我波罗蜜以得远离意生阴身因故名为乐是故说
言唯如来法身是乐波罗蜜以世间涅槃平等證故
故名为常是故说言唯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八增
起异行中前四义者信智定悲于四之外别加方便
故言增起。

三自性门三论初徵起谓上文中巳辨能起彼心之
因故此徵问所发心性。

二立颂中上半无染自性即同起信真如二义中如
实空义从本巳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下半具净自
性即如实不空义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

三解释二初分科初中下释三初标数论牒前文合
应知此菩提心等有二种相即起后也。

二列名中论列二名初离染相二具净相如是二相
随一一具不相舍离谓由离染必性具净由其具净
必性离染。

三释义中二初释离染清净相二初标示二法中下
释成三初法中三初总标次以诸下别释三初明所
卷二 第 705a 页 X46-0705.png
灭烦恼次是故下明所依心性后智亦下明能治觉
智又后此中下结示。

二喻中下二初标分总示自性在缠故云同相无垢
出缠故云胜相二前中下依文别释二初本性净后
离垢净前中二初总示二四喻下别释二初约别义
释后约通相释初中二初约德又二初属今文中初
四义后又释下四德二又宝下会佗论后言为下约
障。

三合中下二初合本性净后合离垢净。

二白法下释白法所成相二初标分二法中下释相
二初法后喻法中又二初正释论文二即此下通前
显意四初明本有修生无二二前性下显性离治离
无二三又性下约二相以明因果四又此下总合四
义以显融摄二喻中须弥山此云妙高以其体备众
宝故称为妙论正取此以为喻体。

四异名门三初徵起前中巳明自性故此徵问异名。

二立颂二初标章二前中下释相二初约果明异
名言十号者法华三云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
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一
谓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即仿同先迹号二
应供者堪受人天广大供养故即堪为福田号三正
遍知者理无偏邪无法不照故即实智穷原号四明
行足者明是證行行是教行二行圆满故名明行足
即修行满足号五善逝者善好也逝去也不向馀三
卷二 第 705b 页 X46-0705.png
界二乘去唯向大菩提去故即直往菩提号六世间
解者明解世间故即权智圆明号七无上士者士
谓士夫遍于众圣于众圣中更无过上故即位超诸
圣号八调御丈夫者调谓调练御谓控御即巧摄有
情号九天人师者谓轨范说五乘教利益众生故即
导轨众生号十佛世尊有自觉觉佗觉行圆满故名
为佛由比天上人间共所尊重故曰世尊即无师自
觉号二后颂约因明异名二初类同法界二下半下
明说异名。

三释中下释颂二初标章二前中下论二初释初颂
有四初牒以前智断为心自性客障永离即是断德
胜德成就即是智德二二得下转至佛果四德圆满
三三如下引经解释二初指经所出二宝性下引论
示义四四如下会文归义二又如下释后颂法性法
界真如实际体虽是一约其义类故有异名。

五无差别门三初徵起谓前门中虽显异名而此心
性本无差别故此徵也。

二立颂中有二初总显谓此颂中上二向总相标显
无差别义二下十下别显谓一颂半别显十种名号
三辨释中论二初释总显此心属因法身属果疏中
会通因果虽殊本来一味由此以成无差别义二释
别显中二初释文后配义前中又二初标示二列释
三初释前七二释第八二初正释二胜鬘下引成二
初引胜鬘云依如来藏故有生死是下转义依如来
卷二 第 705c 页 X46-0705.png
藏有涅槃是上转义二引宝性二初引文二此是下
拣辨宝性引胜鬘经所释性即如来藏性依如来藏
故有生死等属如来藏缘起宗实教义也唯识论释
无始时来界界是因义即种子识属唯识法相宗权
教义也是故结言二宗不同也三释九十文中各有
标举列释。

二又此下配义初三约世谓三际者初则现世故成
三也次四约因果二行后三约法初一总者谓一切
法所依止故能持染净后二别者随染非常随净非
断以立其义也。

六分位门三初徵前明心性心性本无差别约其分
位有不净等故此徵焉。

二颂中四句初句众生唯杂染故名不净位次句菩
萨染中净故名染净位后二句障累永尽故曰如来
名极净位。

三释中下论三初牒指前门即由此心无差别相故
有分位不净等殊。

二就正下正显其相论三初杂染位真如随染说名
卷二 第 706a 页 X46-0706.png
有垢自性住者即是本性众生界者界即因义故自
性住佛性与众生作依因也二染净位疏有三义释
其染净断修对望引出耶修得性三极净位习气最
细亦皆永尽最极清净说言无垢修因满足故至得
果三如说下引成二初指经标示二前中下随标解
释二初别释三位论三初不净位二初按文略释三
初牒举二二为下正显二初为惑业所缠缚二二从
下随苦报所漂流此兼前科以明众生三道轮转三
三名下结名。

二又释下依义委明二初正释中初明本际烦恼为
动法身之缘此住地者即是根本无明住地为烦恼
藏胜鬘经云烦恼有二一住地烦恼二所起烦恼次
显法身随染作众生义不染而染即法身流转五道
故作众生染而不染即众生自性本空故众生即如
也后今就前门下结名前门谓即不染而染故作众
生也。

二问馀下问答二初馀说不同问馀处说者谓即权
宗与此实教所谈有异故申此问二答宝性下引论
历宗答二初引论标示宝性论中七种义句中有众
生义句耶当彼论如来藏品二一若下历宗料拣四
初小乘宗法有我无是其宗计二龙树提婆即空无
相宗三无著世亲即唯识宗四马鸣坚慧即法性宗
疏三初正明次楞伽下引证后如是下结指密严疏
本未尝一见高丽目录亦所不载。
卷二 第 706b 页 X46-0706.png

二染净位论三初牒举二正释二初分章二前中下
释相三初断障论中二句疏约厌舍以分地前地上
二行二成行中于十波罗蜜谓施戒忍进禅般方便
愿力智度于十地中约其偏增各明一度故名别行
八万四千则成通行三结所为为求菩提。

三三说下结名二初约厌求释名二引胜鬘成立二
初正引文二宝性下结论释二初正明厌求行二又
云下因辨起行因二初论家正辨三初辨示起因中
二初正辨又二初顺明二非离下反显二若无下例
成二是故下引经成立。

三向说下徵释决疑。

二解云下疏主重明三初申论意二又起下辨起因
二初引证引立一论二经皆明众生本有熏习为起
行因二与喻下约宗拣显三仍此下明业用前引宝
性于不定聚众生能作二种业等故今指示。

三极净位亦有三初牒举二正释二初标分显意谓
此四德展转蹑前生起后德故劝应知二初中下随
章解义四初断障德中初牒释后此明下结成二明
证性德下二初约证性释中初标示后清净下牒释
二又释下约超位释三殊胜德二初约悲智福释二
又释下约恩智福释四自在德中初正释后此自下
指陈三三说下结名。

二上来下通结无二二初结指标门二初中下依门
述释论三初本末相摄门二牒文略释二密严下引
卷二 第 706c 页 X46-0706.png
经广解二初引文二解云下配释二初以论对经二
于一下开门示义二初标举二此中下释成二全体
印定门三简各定义门二初标分二随释三初能持
门申二初正释后以众生下分能所真妄释二能依
门中初正示义后何以尔者下出所由三纵夺门中
初以义从夺释成后是故下法喻结显。

七无染门三初徵前明分位众生在缠云何无染故
此徵焉。

二颂中疏二初配释颂文二问此下蹑迹通妨。

三释中下二初问二答中疏二初略指法喻二答意
下广释文意二初总示。

二又法下别释二初开义
二今此下释文。

八常恒门三初徵亦由前所明分位门既说有生灭
何得常恒故此徵诸。

二颂三初标示二常二何故下徵释二义中初徵次
谓若下释如其次第释上二常后是即下结是真如
常者拣非情谓常也三各初下通指法喻。

三释中下二初标章二前中下随释二初释初颂论
卷二 第 707a 页 X46-0707.png
二初问此问从前分位中来二答疏二初总分二答
意下别释论二初喻后合喻中疏二初正显意二问
生下徵释二初二法相例问二答是下示义引證答
二初情谓超情有异答二初示义三胜鬘下引證二
又以下生灭法身不齐答二初示义能依生灭是虚
假故所依法身是真实故言不齐喻中劫火以喻生
灭虚空以喻法身二华严下引證二初引华严世界
有为故有成败虚空无为故无增减二引宝性。

二是故下引经释后颂二初总示二前中下别释二
初简妄非真论二初总显虚妄二别显妄义中初法
说次如水下喻明后当知下合结。

二显真非妄论二初明体无妄法亦有法喻二明体
具胜德论二初总显无为然则性相二宗所说有为
无为名数体性有所不同若法性宗依龙树释摩诃
衍论云总摄诸无为名为不生灭不生不灭是无为
法之总相故总摄诸有为故名为生灭生灭是有为
法之总相故如是有为无为二法各有几数何等各
字颂曰无为虽无量略说有四种谓真如本觉始觉
与虚空有为虽无量略说有五种谓根本无明及与
四相品长行释曰无为法有四种一者真如二者本
觉三者始觉四者虚空有为法有五种一者根本无
明二者生相三者住相四者异相五者灭相若法相
宗依慈恩大师百法决颂云几有为几无为颂曰有
为九十四无为唯六种若非惑业为随应则不定释
卷二 第 707b 页 X46-0707.png
曰有为九十四无为唯六种者虚空等六是无为法
馀是有为若非惑业为随应则不定者谓三十一唯
是有为(三十一者根本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二谓睡眠恶作不相应有三谓异生性
无想定无想报总有三十一种)六种无为(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四不动五想受灭六真如)
所馀六十三(心法有八心所法中遍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不定中有二邑有十一不
相应〔行〕有二十一)通有为无为性有生灭非恶惑业之所为
故。

二别显四德疏三初会本经义彼经此论二名小异
故兹会诸二引宝性而释二初标门二随释二初离
过门中具引如前者以恒故不死常故不生清凉故
不病不变故不老二实德明常恒清凉不变则是如
来法身实德三又释下按今文释则以今文对于常
乐我净四德。

九相应门三初徵意云既未至果云何而与净法相
应故此徵之。

二颂文有二初约喻总显二后一下约染简净二初
示义中空如来藏义准释摩诃衍论所引契经别说
有十〔广如彼云〕第六空如来藏谓一切诸空覆藏如来故
胜鬘契经作如是说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
一切烦恼藏故此明何义所谓示生灭门一切染法
隐䨱自相本觉无量性功德故以何一切染法总名
为空所谓染法幻化差别体相无实作用非真故名
为宗而能隐䨱法身如来实德真体是为如来之藏
从能藏染立名第七不空如来藏一切不空不被染
卷二 第 707c 页 X46-0707.png
故胜鬘经中作如是说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
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故此明何义所谓显生
灭门自相本觉备过恒沙性功德故所谓一切净法
实有作用远离虚假故言不空显出时名法身隐覆
名如来藏从所藏净立名二又佛下引论会前二如
来藏义可知矣。

三释中下二初总示意二就答中别释二初分总别
科二案文述释二初释初颂二立理论二初举喻况
中总为一灯谓光时等同时同处和合无异故别具
三义谓体相用义用别故二以法合下二初标举二
如宝下引而释二初援颂文二彼释下广引散释三
初总标二通者下别释中三初释通次释知漏尽智
卷二 第 708a 页 X46-0708.png
后释漏尽三乃至下通结。

二解云下解义二引教證二初标分二就法下释相
论三初法二初牒文略释二此中下依义广明三初
标示二初辨相下列释五初辨相中初标举次如起
信下指论后解云下示数然此辨相全依起信三大
义中自相大义圆满功德门龙树释此则有二种一
有名数量功德二无名过量功德有名所谓六种性
义功德何者为六一大智慧光明义本觉般若能除
无明闇故或名广大圆满殊胜般若实智光明性义
二遍照法界义本觉般若照达一法界原故或名周
遍通达一法界藏自然性义三真实识知义本觉般
若离虚假解或名离妄想解决定了知实际性义四
自性清净心义本觉般若无量性功德自然本有非
得佗力而离尘累或名本有明白离边中性义五常
乐我净义本始二觉从无始来远离四障圆满四德
或名如来正觉自然性德离烦恼幼不修行性义六
清凉不变自在义二种本觉譬如明镜相具随违故
或名具足随顺逆违无碍陀罗尼全遍性义是名六
种论曰从本巳来自性满足(乃至)清凉不变自在义
故又准圆满经中说此自性功德十七于初二中各
开二种于次二中各开三种于后二中如次开四与
三故或说本数之名有二十五最后一中开十一故
言十七者大智慧义大光明义遍一法界义照一法
界义真实义识义知义自性义清净义心义常义乐
卷二 第 708b 页 X46-0708.png
义我义净义不义变义自在义言二十五者前数不
功德中开八种故变功德中开二种故一上流转变
二下流转变言八不者如中观论不生不灭不常不
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所言无名本觉体中自性功
德无量无边离于言量过于心所何止数量作如是
(部者总也)本有功德虽无有量不出三数故论曰具足
如是过于恒沙如是无量无边功德各有体相耶唯
一心量无别法体何者心法虽一而有二种陀罗尼
自在用故何为二一自不离彼二彼不离自论曰不
离如是性德从无始来一向妙有自性非佗俱故论
曰不断如是一切功德唯是一自作一异不能一何
以一法界故论曰不异如是深理一切菩萨二乘凡
夫心不思惟言不论量绝远而远论曰不思议故何
等境界唯大觉者自乃轨则论曰佛法如是无量性
德具缚至大觉具足无所阙少何者是诸功德自然
本有非由佗力而立论曰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
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余〕详以伪论文烦芿故今撮略于兹所以不足
随信也)今疏本数名字以本六德开成十种于中第六
有二德者谓即清凉不变为二盖准宝性所引不增
不减经中常恒清凉不变四德故此开其第六为二。

二定义中疏二初问难二答实下释通二初答释二
会通前中二初标举二列释三初约实无中初正明
后若尔下转释中初蹑上文修德为难云若尔等后
以是下约其离脱不离脱义对拣释通。
卷二 第 708c 页 X46-0708.png

二约实有中三初正明次如来下引证彼经中有九
喻宝性论曰萎华中诸佛众蜂中美蜜皮𥢶中坚实
粪秽中真金地中真宝藏诸果子中芽朽故弊坏衣
缠裹真金像贫贱丑陋女怀转轮圣王燋黑泥模中
有上妙宝像(前六句句各一喻后六句二句各一喻)众生贪瞋痴妄想
烦恼等尘劳诸垢中皆有如来藏华蜂𥢶粪秽地果
故弊衣贫贱女泥模烦恼垢相似佛蜜实真金宝芽
金像王上妙宝像等如来藏相似〔广释如彼〕论又曰偈言
华蜂等诸喻明众生身中无始世界来有诸烦恼垢
卷二 第 709a 页 X46-0709.png
佛蜜等诸喻明众生身中无始来具足自性无垢体
(文)佛性论云立九譬者一为显贪欲烦恼故立莲华
化佛譬二为瞋烦恼故以蜂为譬三为无明惑故立
谷中粳粮譬四为上心三种烦恼故立金堕不净譬
五为显无明住地故立贫女宝藏譬六为显见谛惑
立庵罗树子譬七显思惟惑故立弊帛裹金宝譬八
为显不净地惑立贫女怀王子譬九为显净地惑故
立模中金像譬〔文〕又依云华要问答曰如来藏义者
依大方等如来藏经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诸烦恼
中有如来智乃至一举彼天眼观未敷华内有如来
身结跏趺坐明如来藏本性具德喻二譬如淳蜜在
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有人巧智除蜂取蜜明
本德去染成净喻三譬如粳粮米未离皮𥢶贫愚轻
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明藏在染同愚异
净喻四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
金不坏明藏在染难坏喻五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
不能言我在于此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明藏在染阙
缘喻六譬如庵罗果内种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
明藏德会缘成果喻七譬如有人持真金像行诸佗
国经于险路惧遭劫夺裹以弊物令无识者弃指旷
野人谓不净有天眼者知有真金像即为出之令佗
敬礼明真德除染生信喻八譬如女人贫贱丑陋而
怀贵子经历多时人谓贱想明转想会真成智喻九
譬如铸师铸真金像既铸成巳外虽燋黑内像不变
卷二 第 709b 页 X46-0709.png
开模出像金色晃曜明反染归真应体喻(文)今疏引
成实有性功德义华严涅槃佛性论大意同诸后此
中下结显有法喻合。

三约翻对中三初标举次故彼下引文后解云下示
义然此所引起信亦即自相大义问答决疑门此二
一发起略问难违门二发起广答解释门初问难相
何谓举说文相违前后杂乱审其理故前后相违真
如决择分中作如是说论曰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
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
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
一切法从本巳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
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自
相大义决择分中作如是说论曰从本巳来自性满
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乃至)
名如来法身如是相违故以为难论云问曰上说真
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
德巳说发起问难门次说广答解释门此亦有二一
总二别初亦二一真如总二生灭总如次可见论云。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
唯一真如即是真如总谓虽自相大义门中作如是
说具种种德过于恒沙而生灭门界量非真如门此
门无差别相平等一相独存真如以此义故无相违
过此下明其缘由决断其疑论曰以无分别离分别
相是故无二真如门中有同无异此下释生灭总有
卷二 第 709c 页 X46-0709.png
二一问二答广略有异二重问答不同初问论曰复
以何义得说差别即是开合问谓若诸法本来平等
一相无二体者复有何法而非平等以此为依建立
差别则是举异疑异此下发起答说决断此疑论曰
以依业识生灭相示则是总答谓真如门中无过恒
沙一切染法以为所治亦无能治过于恒沙一切净
法以为对量是故真如门中作如是说一切诸法平
等一相无有二体等而生灭门所治染法无量能治
净法亦尔是故生灭门中作如是说本觉体中具种
卷二 第 710a 页 X46-0710.png
种德无量无边过恒沙等是乃大意次当别说所言
依者则根本无明住地一切染法之所依故言业者
业相也言识者转等诸识也生灭相者门总称也言
示者相反显示也若是三法德起当缘由故巳说略
说分次说广说分就此有二一问二答此问略而答
广论曰此云何示即是诘问问其所由此下直答此
问答释有三一自宗正理二非道邪行三具举对量
论曰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即是第一自宗
正理谓法性从无始来唯是一心无一一法而非心
故论曰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即
是第二非道耶行谓总举本上之诸无明住地故此
下直显具举对量差别如上所说本觉体中六德各
各待观何以过患为对谓根本无熏习心海发起种
种诸识隐覆般若实智增长愚迷痴闇即不觉无明
界量为对心性寂灭无起即本觉慧明安立德则建
立显示论曰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此下
显第二德若此妄心起见达境一向唯转虚妄境不
能通真实境界何则真伪相违不契本故论云若心
起见则有不见之相此下明遍观义而真心离转见
故通达诸法无所不至真实知见离于能见论曰心
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此下明第三德论所言
若心有动即是无明熏习气故虚妄而转为对心性
寂灭无有喧动正直无颠倒解即实智照随理建立
显示论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此下显第四德谓妄
卷二 第 710b 页 X46-0710.png
法无始来无自体为对自性清净本有功德建立显
示论曰无有自性此下显第五德谓妄法四相所迁
非常三苦俱转非乐二种自在无故非我一道清净
无故非常此四以为对量本觉体中四德建立显示
论曰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此下显第六德谓妄法烧
真心故名热以恼乱诸有情故名恼破灭变德令不
作故衰变由此一切众生不得自在待此为对清凉
不变自在德故以立示论曰热恼衰变则不自在此
下显示无边功德相义谓所治染法无数量故以能
治亦然矣论曰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
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此下结圆满德谓若一心有动转相更见前境可缘
能所心境二差别故本德则不圆满而本性德虽过
恒沙唯一心量无有二也是则圆满自在性德结缚
及解脱位中亦恒具足名为法身名如来藏论曰若
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
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
之藏(〔断曰上来伪论义调至猥拙矣虽乃不足取而用焉亦撮略而巳也〕)

二又上下会通二初通前三说初一成果即至得果
次一本性即自性住后一翻染即引出佛性也二第
三下别辨后一二初尅分齐二初以义指属焉言第
三者指于前三说中第三翻对妄染而说净德尅定
分齐则属真如三大义中相大义摄二是故下引经
证成中初喻明后合说。
卷二 第 710c 页 X46-0710.png

二此中下辨相依四初总标义此中所说妄中四义
一依真无体义即起信疏无明二义中无体即空义
二违真覆障义即有用成事义也若对次文真中四
卷二 第 711a 页 X46-0711.png
义则成前后准义合云一违真覆障义二依真无体
义以配下文一随缘义二不变义则各由初义故顺
流作众生各由第二义故自性常清净义方相当学
者应悉二此真下别释相中初别属四义由初义者
即违真覆障义及随缘义第二义者即依真无体义
及不变义馀二可知次又各下前三后一后又在下
通具四义中初总明次是故下别示后是故下通结
三今此下示今意第三义者妄中反自诠佗真中反
显由此义故有恒沙德四问答下由问答中有三重
第一重中在缠出障皆无问智见真如不同答第二
重中类例因中计果问就缘说有不同答第三重中
染净相例问违顺有翻不翻答。

三相应下二初示义意二此论下明广略中初明此
略后起信下明彼广中初标示次一谓下列释。

四业用下二初以义指归二胜鬘下引文成立所引
经论皆是内熏厌求义矣。

五摄果下言此恒沙功德相义就因隐时名性功德
就果显时则名解脱般若法身言故名佛法者亦即
结归起信论中佛法二字。

三恒沙下结指。

二喻说下二初别喻二德后通释下具有三义其后
通意深符论旨以其灯有光明热色宝珠光色形状
各互不相离互不相脱故日相应今疏脱一互字应
云以互不相离等。
卷二 第 711b 页 X46-0711.png

三法合下二初总释疏中科名言总释者释字恐误
宜作牒字二次言下别显文中功德二字若贴本论
宜云故说恒沙如来法也。

二复次下释后颂二初一谓下释三初在缠不染二
初正释二初法说二如迷下喻明二依是下证成二
二以下随染隐体中初正明后此是下示义三三以
下烦恼即空二初正释二是故下证成二初引文后
此等下结成。

二释不空中初标示次一有下列释三一有自体二
具性德三体相冥和。

后不离下指例。

十不作义利门四初徵起前辨相应具含性德何以
不能作义利耶故兹徵诸。

二立颂中六句前二句法后四句喻略举三喻释中
九影显故。

三解释二初问后答二初总示二又此下别释二初
标示通别二一运下列释别喻有九如文一中五见
谓身边等五总名恶见八世界下三初正明次宝性
下引证然论意谓以真如通一切法今简去非情故
约六处众生数中取彼毕竟真如理以为性种性后
喻伽下拣辨六处珠胜即十二处中第六意处能摄
赖耶表义名言熏习之种故曰珠胜无始传习谓由
约彼有为性中建立不同是故权实二教有异九空
云下二初正辨阙修则别喻一义二又释下兼明总
结则通结前九。
卷二 第 711c 页 X46-0711.png

四二重颂下二初示意前标言摄此言重者谓摄前
义重复颂故二初三下释文后句反此在缠阙用则
显出缠能为大利。

十一作义利门三初徵前明在缠不作义利出缠则
能作大义利故此徵焉。

二颂中下二初总别科分二前中下依文述释二初
明出障故能益生二初出障中论二初喻说二次半
下法合二就益下明益生中论二初举喻显用二下
半下以法合益以此三事合前三益二明具德故能
益生二初总示二初中下别释论二初具德三初悲
智相导德中二初释前二句中三有谓欲有色有无
色有了知缘生无自性故皆空寂也既了空寂何染
之有后若尽下释后二句中初正释次以约下结成
维摩经下指会梵言维摩诘此云无若垢彼经所谓
香积诸来菩萨向佛求法复还本土佛言有尽无尽
平等法门汝等当学言尽者有为法言不尽者无为
法当住平等不住二边今尽不尽皆无所著即无住
处行也二心云遍空德中初蹑前徵起次谓住下释
卷二 第 712a 页 X46-0712.png
成中有法喻合三定持住法德中初述释后前门下
对前示义二下半下益生中初约世间后法雨下约
出世二种益中举一兼一以影显故由灭惑故而生
德既其生德则必灭惑也。

三释中下论三初总举反前二明具智断德三以法
成益二初标分二前中下释相论二初成自益二初
证法成人益二受用法乐益中初正释文后又释下
重配义二初约四德亦又释下约三德二为一下明
成佗刹。

十二一性门三初徵谓前所明在缠出障义用虽珠
皆同一性故兹徵诸。

二颂中下二初分门二初中下随释论三初标异义
一性门中初总指此字二宝性下别释四义中初引
彼属此二又宝性下依彼释此三然此下以义指归
二标境智一味门二初标示二前中下释成二初法
说中初依此论释后又宝性下引论而释二喻况中
初牒举此有三义一通喻下正释中初约通别后此
冷下生喻体后宝性下指同焉。

三标因果一乘门三释中下二初总别科分二前中
下依门述释三初释异义一性门二初释法身涅槃
无二义论二初牒执总非言戒等者谓等收定慧解
脱知见小乘说为五分法身二引颂释成中释此引
颂文初释初二句次即涅槃下释第三句后言即下
释第四句二二复次下具释四义无差别性文二初
卷二 第 712b 页 X46-0712.png
指经标示二初中下依义释成论四初佛果即涅槃
二初略消文二亦菩提下广辨义二初叙述诸说中
初总标二一云下别列有五后五释下指归今论二
言即下涅槃即法身三言世下法身即如来中初正
释后故转下引成四言复下如来即圣谛二初标义
二引释下二初拣非二显是下二初总示二前中下
别释论二初明苦灭显真中二初六句翻苦二五句
显真二明离染显净下二初离染二显净中二初正
显二结成谓此法身具恒沙德是故名为不空之法
也。

二释境智一味门二初标门总示二前中下依义别
释二初法说论三初明所证法深二明能证智妙二
初标宗二校量中二初二乘浅智所不能知中初正
释二初约见修释后又释下通诸位释后胜鬘下引
证二唯佛妙知所能證会中初正释后由此下结成
第三结境智无二中初正释后楞伽下引成二喻况
中言同前者如前偈中疏文巳释。

三释因果一乘门二初标门总示有一乘章如别说
者谓建立一乘义分齐二初中下依义别释三初因
一果无异论二初显一道分之为三若法华云于一
佛乘分别说三二释无差别二初反释疏三初正释
二胜鬘下引成三准此下结指二顺释中如来藏法
界名异体同而此法界界即性义二果一因无异论
二初牒计总非二初正明二问三乘下通难二初牒
卷二 第 712c 页 X46-0712.png
难二答今下释通二初正答前难中二初标举二一
前下列示二前同下通前结意二以正理破中初正
明后是故下结显三引教成无二二初证无异因论
三初总遮妄取二显真实证三释成證相二证一味
果论二初标举二所谓下释相中言解脱道證累外
法界者今疏中累字误作界字今改正之谓解脱道
障累永尽故云累外言法界者义通三处无不遍故
三此是下结略回向。

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