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集论述记-唐-窥基卷十

卷十 第 139a 页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十(第十二至十六)
大慈恩寺沙门 基 撰

六到彼岸者十门别释上巳四门修为第五初问后
答答中初标后牒释依止意乐修中有二初标列后
别释别释有二初释施后合释馀五第六差别有二
初问后答答有二初十八任持依度辨差别后七种
施依位辨差别初文有三初明十八任持次以六度
各三差别释前任持当知财施下逐难释初文有三
一标二徵三显逐难释中有二初十八差别中开二
配任持后释四任持于中各有二初说后例后七差
别中有二初标后释七位中初三在地前即菩萨地
卷十 第 139b 页 X48-0139.png
种姓发心自他利三品次三二释一云无执受从初
地至七地无摄受在第八第九地中随所应在第十
地二云无执受在初二地无摄受在三地至七地随
所应在八九十地第七摄门中初标后释释中有二
初举数后别显第四胜义摄有二初以如智摄后例
馀摄初中有三初标次显后结例馀者谓初行摄以
布施摄之如般若论说施度摄六等或福摄智摄等
一切皆知智摄四中初三智摄馀五后一自体摄不
摄馀自体故第十决择门有二初标后辨方便中初
施后馀度初中初总后别差别中有二初标四门差
别后别解施体通局属种殖差别显示中初标后释
释中有二初以诸度相对为二四句初后修别故后
以纯杂为二四句初标后解解中初施后例。

第二大段方广违乖中有二初不解生怖后生解不
出后中初问后答答中初理答后引證理答中有三
初标二义次别释二后结成引證中初总后别显别
显中初徵二十八见次别解后释由。

第三大段密意中有二初解无自性后解无生无灭
等经初中初问后答答中有三初唯依依他解次依
三性解后总结成初中复二初标四门后释其义依
三性中初标后释解无生无灭等初问后答答五转。

第四大段解决了有二初解意趣后解秘密初中初
标后解解中初徵列后别释秘密中亦二初标后解
解中初徵列后别释。
卷十 第 139c 页 X48-0139.png

第五大段明五果分二初列五果后明五修初中初
问后答答中有三初总标答次别列答后广释答广
释答有二初标依三种称赞说后各别释方便中由
无畏施一切处有者且据一施通在六中其实法施
亦等四意趣第一除佛障第二除懈怠障第三除轻
圣法障多百千佛所修行方闻此经等是第四除五
障如文可知摄论不及此然闻多宝佛与此自出别
四秘密等分差别馀义大同善住颠倒彼知四倒是
倒此翻倒为倒各据一义亦不相乖七种差别一种
姓者大智度论舍利弗六十劫行菩萨道依璎珞经
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信等十行得入十住劫有
大小时节无异优婆塞经舍利弗八万劫行菩萨道
所以退者未得解脱分法虽尔犹胜声闻缘觉利根
者未至十住第七正心住故此中应勘自他利行在
何位勘菩萨地今且依七地解种姓则种姓地发心
施即胜解行地摄受施是净胜意乐地初摄受自他
故无执受施即二三四五六七地彼行正行地一切
地虽巳无执受此位虽二利初地创二利胜此六地
不执受三轮净胜名观真实义證实摄故无摄受施
谓八九二地即决定行地并先之七地虽能变现资
财等施然未自在犹修摄受积畜以施此位不尔故
名无摄受随应施谓第十地即究竟地一分一分是
此第七如来故真随机宜而施云雨说法等故异熟
果中大财一善趣二无怨三无坏四所作善门无破
卷十 第 140a 页 X48-0140.png
坏故多诸喜乐五静虑果有情中尊加行智果无损
害无分别智果不为自他分别故大果后得智果摄
他有情故依摄论大果是忍果今正解云有情尊是
慧果内身无损害广大果有外六处勘瑜伽第三。

依止意乐修中明六意乐如摄论具三作意此爱重
作意谓爱重此六种意乐受功德味二随喜作意谓
随喜六种意乐三欣乐作意谓欣乐自他六种意乐
行六到彼岸愿我与此恒不相舍离及转增胜六意
乐皆具三作意如摄论第七卷广明此论初明无厌
次明广大意乐彼论初明广大次明无厌法体二论
不同立名各有异意彼论约奉施如来从初发心乃
至成佛一一刹那舍一切身命一一刹那于炽火中
常乏诸具一切威仪行六波罗蜜无有厌足约一一
刹那故舍一切义初名广大其实亦是无厌足则此
以无间修亦名为长时意乐即无厌足异名也此论
约遍舍施一切有情犹无厌足即前体上约义不同
名无厌意乐即长时之异名约长时修习远至菩提
无一刹那有退断等名为广大无差别论第四名恩
德彼论名荷恩此异名也施有情时不希报恩当来
异熟名无染是此论意回施有情皆得胜果是名大
志是彼论意此论不希有情报恩名无染彼论约有
情自得胜果名大志第六彼名纯善此名善好此异
名也此六意乐近六到彼岸一一作意皆通意乐故
亦近六到彼岸其馀少分大有不同文繁稍异所以
卷十 第 140b 页 X48-0140.png
不引六意乐三作意摄一爱重二随喜三欲乐依止
方便修中法师云依止谓无分别智方便谓地前地
前学地上无分别三轮故言方便又依止方便即无
分别智以此为方便三轮得清净又因正智与果正
智为方便行三轮清净故能得果满故。

次明依止自在言三轮者法师云二释一曰身语意
清净名三轮二曰施者受者及所施财物名三轮十
八任持即经中初有势句加行精进谓善根圆證任
持由此加行能證菩提圆證之时靡不由此即无怯
弱行精进时心有彼苦无退屈故他恼不动名无退
转无懈勤修名无喜足即经中云有勇坚猛不舍善
轭此中意如缘世俗慧名證入大地任持由此为加
行故其更有文前后不同勘摄论第七知之十八任
持佛具几也施云并具足戒中别解脱通无漏佛身
即有别别防非远分对治故若唯有漏佛无别别防
非即不具也据义具时具馀二戒佛无怨害及苦安
受约义用有设有无妨谛忍亦具精进及定义用而
论亦得具足随相起位如摄论者唯有第三精进而
无前二慧中缘世俗慧以加行智故佛身无有若无
漏加行八地以上亦有佛约义有与后得无异纵有
无妨据无时好此十八任持通论可尔唯有漏地前
者云何具几任持耶释曰若随境作相亦得具十八
若以体者有具不具且如忍中谛察法忍缘谛生智
第九卷解谛察法忍若在地前名苦法智若入地上
卷十 第 140c 页 X48-0140.png
方名为忍地前即如前第八卷释加行道燸顶等乃
至名顺谛忍亦约义有似地前非于谛生忍巳生忍
与地上何异故知定无有又如慧中缘胜义者此唯
无分别智若地前缘理是法即义说尅体即非又与
缘世俗慧何异以论文云由此證入初地故故知地
前体亦无有若约十六或可漏无漏此前二种于理
未明若约义用具十八若约起位依论文更有不具
者细读寻之。

六波罗蜜各三种中大论七十八戒中一转舍不善
戒即此中律仪戒七支无作戒二转生善戒即此中
摄善法戒若约此即前律仪望善而论名摄善法戒
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此中文意亦即前戒转义能
生如摄论解律仪戒中云即此能摄建立后二尸罗
由此防护能修供佛等今第二戒及能饶益有情即
第三戒以此而论也初生后二未必即以前律仪为
体又精进中一云一种与无益第二一种即言转生
若约此体一种位分成多前戒应然言转生故由如
精进既由前释转生后者何故转上不言转生以此
而论未必即前体也以此中依生故言转生非同体
也思闻如彼摄论亦是次第转生定中大论云无分
别智寂静极寂静无罪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此
论直言现法乐住若约此论由漏无漏者得大论唯
言无漏初地以去约胜者论以有无分别等言故第
三亦言引发此论无心定能引生益有情故或次第
卷十 第 141a 页 X48-0141.png
相生名引有无如前会更思问六波罗蜜体性者财
以四尘五尘为体施以无贪性无畏施依下文以五
波罗蜜为性戒中饶益有情戒忍中耐怨害忍精进
中饶益有情精进定中饶益有情定慧中缘有情慧
俱利有情义说或义乃至随慧相应知名慧如下会
释法施下文以六波罗蜜为性顺后句门中摄善法
戒通六种即戒中摄善法戒摄能令得力无畏等一
切佛法名戒即忍中谛察法忍精进中加行或别取
被甲定中引发神通慧中缘世俗慧或缘胜义慧或
施皆以无贪性如十一卷以三业为体或以慧为性
或以欲数为体或无畏通六者于施中一分馀五皆
无畏法施但六皆法施或义随六中有无畏义法施
义相应者即此体不相应者随自波罗蜜之体问大
智度论舍利弗修菩萨道经六十劫优婆塞经舍利
弗八万劫退者以未得解脱分法依璎珞经若一劫
二劫乃至十劫修信等十行得入十住法师云摄善
法戒准下文以菩提心闻思修慧及三业为性十波
罗蜜同此饶益有情戒同前二戒为体以用此戒安
立有情于善趣及三乘故准下文别出体者以四摄
四无量等纯利他行为体馀体广如别章种姓习性
广如别处释。

论云威德者唯取八九两地不取第十以成就位是
第十地故功德五果中解异熟果如大论七十八解
深密经亦有六种与此文同。
卷十 第 141b 页 X48-0141.png

论云一者得大财富如摄论第七卷富贵摄者是施
胜利二者往生善趣摄论云大生摄者是戒胜利三
者无怨无坏多诸喜乐摄论云大朋大属所摄是忍
胜利谓行忍者一切归辅故无怨害故此文意说具
般若者一切众生咸归属故所望别也四者为众生
主此中言有情中尊摄论云广大事业加行成就所
摄者是精进胜利广大一事业谓轮王等于中策励
名为加行所作皆辨故名成就五者身无损害摄论
云无诸恼害性薄尘垢所摄者是定胜利由定故感
法威力即此定起故诸惑伏不生故尘垢性薄六有
大宗叶即此中广大宗族摄论云善知一切工论明
处所摄者是慧胜利彼依自利此依利他勘摄论此
文非异熟果是增上果以善知工论明处非无记故
大论释异熟果故言广大宗叶摄论汎解胜利亦无
相违又善知工论等是慧增上胜利由此故为馀小
智学者所辅故有广大宗叶亦是异熟果以此细勘
得定无恼害等未必是异熟果通上总别报异熟细
谙委问差别言劝励义是口业随喜是身业庆悦是
意业或但总言劝他令学而随喜庆悦有文释此忘
不知处可觅般若论云檀度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
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无性云施性中现有六波罗
蜜多财施无畏施法施所摄故论云施是财施无畏
谓馀五财非五体故言施是财施用馀五以为无畏
体故言无畏谓馀五以别财施故不言六即无畏财
卷十 第 141c 页 X48-0141.png
施皆名法施故言法施通六其用任持十八中或总
取或别取如上会者此文势既不简馀五三种并无
畏馀六总皆是法常所不简即溷相师不然差别应
知如前巳会看一行门但或皆施故似总取菩萨地
第五决择七十八广说纯杂中唯自行不望他为纯
对他为杂论文自有若唯依施名纯若对戒名杂施
得三句馀五四句以后待前前不待后故有三句四
句等七十八三学相摄初三是戒学定一是定学慧
是慧学精进通三学与此不同如第十卷八道支中
会释福德智慧摄者戒学是福德慧是智慧精进静
虑通福德智慧或有处前五是福后一是智或有前
三为福后三为智或有处初三及定是福慧一是智
精进通二也或有处初三及定为福精进及慧为智
或有以定伏惑随慧说智或尅自体说福或有约利
他名福随顺前三以自利说智说后一或有以精进
遍三学通福智或有前以通相论遍策表精进亦福
或有据实遍策三学通福智或有以策慧增义说智
随相应知如摄论抄会何因馀但有四波罗蜜以为
前六助伴故前三以方便为助伴前三摄有三以方
便为助伴故愿为精进伴以不能引发定慧神通无
间修习彼又下界修习者于未来世彼便发愿乃至
烦恼微薄愿为精进伴得上界胜解转劣意乐成胜
解转于内心住有所堪能力为静虑伴闻思生修修
能发智由此智故发生出世慧智为慧伴即有漏修
卷十 第 142a 页 X48-0142.png
慧生无漏智又若佛身等者以正智生后得故一一
波罗蜜皆有七清净广如彼论乃有多复次释异门
等寻之无种姓广如别章不可繁引。

二十八空见中定异不异者二释一谓以因有为望
择灭涅槃为异广如前论二异熟因果性各异故名
异增上因果同性者名不异此解为胜此解依他性
故不解无为又有因果法异不异又诸法同类名不
异异类名异诽无遍计所执名损减者此损减其名
即施设者是名亦号声如摄论多说声或说为施设
即此者是广如大论决择说若于其执即是损法增
益论人法尘体体即是无唯有其名诽无名故即名
损减诸论不同皆如此会摄论同此此二十八为一
人起为多人起方成二十八耶一人具足亦无妨多
人起亦得又六十二见二十八云何相摄至六十二
见处当广释又此唯内凡愚痴者起非唯外道别当
与六十二见及诸见等相摄。

论问说一切法无自性中无自然性者若准解三无
性即依他起上有自然生性依他不遮待缘生性唯
遮自然生性又唯次二破过去现在此初即破未来
有谓未来性定有来世诸法非性定有未缘生故无
自然有性若缘生时方有不遮待缘性云何言未来
法有自体性此未来体性若自然有即同外道非谓
缘生若巳缘生云何言未来广破未来如引显扬更
说。
卷十 第 142b 页 X48-0142.png

论云于遍计所执自性相无性等者如显扬第十六
成无性品中先明三自性次明三无性当知无性不
离自性三自性体者如古师或有多种出体情事理
门染通净门尘识理门等如此皆虚妄计度不如理
故依西方唯有二重一常无常门二漏无漏门若以
常者为圆成实无常者为依他起者如显扬无性品
云依他起者所谓诸法依诸因缘所生自体此文即
證无常者为依他起圆成实者所谓诸法真如自体
此文即證常者为圆成实是则佛果一切功德皆依
他性若有漏者是依他起如摄大乘论第五卷颂云
若说四清净者是则圆成实四清净者一自性清净
谓真如二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三得此道
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四生此境清净谓
诸大乘妙正法教是则佛果一切功德皆圆成实当
知此文即證有漏者是依他起无漏者是圆成实其
唯有择灭非择灭虚空不动想受灭难知大义此等
并无体唯心所变且如择灭不动想受等三唯惑断
不生即显如理如理之上假建立不生名择灭等若
论本性以真如为体二重出体皆圆成实若约从心
变作不生法随二重体即两处收虚空非择灭广如
第二卷解无为中释此二无体唯于顽空之处假立
虚空诸法𨷂缘假立非择灭若约本体是无唯有从
心所变是依他起性若以常无常门是依他起性若
以漏无漏门此虽无记亦不为漏所漏是无漏即圆
卷十 第 142c 页 X48-0142.png
成实收若以一切诸法皆以真如为体即圆成收又
空有二一理空即圆成实二事空即此所明者是。

次明三无性者如无性品颂云三无性应知不离三
自性由相无生无及胜义无性不离前三性也即遍
计所执唯有名无体相名相无性非是除遍计所执
别有相无性即依他起上有因缘生据自然生执名
生无性亦非除依他外别有生无性胜义即体是无
性又诸法无性为自性故言胜义无性即遍计所执
也此三无性出体如三自性遍计依他无所取二性
之相生故名无性圆成自体即无或无遍计诸法有
此遍计无性名胜义无性此等但无所执名无或有
设于遍计名亦生执及依他上生实缘生执等此皆
是无但对外执除非故且说相生等无性执蛇起绳
如第一卷抄解若广分别如决择分第七十三显扬
第十六摄论第四五广明读者寻之其与五相摄广
如别章如第二卷解五法义中解论云一切法无生
灭等中如无性摄论第五云如始从常乃至自性涅
槃无二且如常无常等者是依他起法性真如体是
常住遍计所执自性分边体是无常此常无故此性
常无名无常非有生灭说名无常此意说依他起上
真如如常非实有生灭如遍计所执法据实非常非
无常二分所依说为非常亦非无常又解苦乐无二
圆成分是乐遍计所执分是苦无二者是依他起分
如是即释此文无生等类解彼论类之。
卷十 第 143a 页 X48-0143.png

四意趣摄论第五云远观于他欲作摄受名为意趣
即为教初发心名为意趣近观于他欲令悟入说名
秘密即发心巳为令入道名为秘密以此之义故有
差别初意趣即治轻佛障外谓佛始有非久巳圣我
师久巳成道故说曾为彼佛等如彼论释即彼佛言
如云有意缘互相似性第二意趣谓治懈怠障故令
念佛等谓由唯发愿得生极乐国土者此别时意不
障行愿相扶若行愿相扶至初地故如但由一钱而
得于千三别义意趣为治轻法障此论文唯说无自
性等如摄论云若巳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
乘法方能解义以證相大乘与教相大乘甚有差别
谓众生轻法大乘法亦尔未为甚深故言之云若逢
事多佛方能解义随言义内證义甚有差别第四意
趣为除小善生足贪慢行恶作不意性等说摄论唯
有除小善生足障而无馀者据一隅故称赞佛土等
以贪世间富乐故故赞净土多诸富乐恃巳强力与
睿财等故称赞佛以曾造罪恐不生天故除恶作障
引不定种性声闻广如别抄章记及显扬第十六等
广说四种声闻等。

四秘密名如前释初为怖断障说心常者于诸无性
障故说即于声闻乘说色等有是二为除愚痴执障
说三无自性等三为除八障故说四为除显语障故
说密语此等或依论文或不依说摄四意趣唯在第
三以八障故第三八障以佛法为次故佛后说法据
卷十 第 143b 页 X48-0143.png
四意趣法是第三即不依次阿毗达磨以性相求故
馀准次第配四意趣。

善巧菩萨相中由五因故而说五果者此乃义因因
由之因非因果因也其五果如文次第诸论无诤言
五修而得五果者大义自如摄大乘论云一集总修
谓集一切总为一聚简要修习即法能生惑灭不生
销融粗重果胜进轻安无断绝故二无相修于离众
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别而修习故此修能生离种种
想得法菀乐果三无功用修离作功用任运转故此
修能感了知无量大法光明果显照行故四炽盛修
即是增胜此修能感顺清净分无相现行果能引佛
果故五无喜足修于下不生足于上多欣后此但能
生法身果因能生圆满果法身故又若此修据实而
论地地皆有入住出心亦复皆有以差别论其初二
修入地心作未入地时有漏行故未能集总简要修
习亦未能生胜进轻安而不能断所依粗重又有诸
相未證真如于真如法菀中未能无相是故入地有
此二心此二皆是正智观心其住地作第三四未住
地时虽正智观未缘契经以慧照了由有功用又未
能引顺清净分不能增胜故住地心作此二行此皆
后得皆缘事等所生于满地心作第五修未满地时
但为前修于真法界由未圆净于地满心方真證净
此即二智之所并作地地皆有入住出心准思类解
又初地至六地修菩提分及波罗蜜多故皆名集总
卷十 第 143c 页 X48-0143.png
修第七地中方名无相以前之地并有相故不得名
为有无相修其此七地虽有无相由有功用于第八
地说无功用修于此地中未得四无碍辨才故第九
地说炽盛修以得辨才炽盛修故于第十地名无喜
足修法云降雨常无厌足故以增胜而论此义不就
实义若实义者地地皆有如前可知。

论本第十三得品

贪行等如大论二十六广释此中唯取勤而不利及
俱句是馀二句等分薄尘中收下复次乃说其相等
分中彼论云如彼事贪等现行若上品境上品贪等
现行是前二句与境相称亦等分收又释但二句即
前门收此中唯取前二行。

薄尘中如大论二十六云于上品境起微劣贪是薄
尘于中品下品境贪专不起此文又中品起下欲岂
非薄尘行此中且据一品语非全作法语思准应知
言法随法行者广如上释一曰教名为法行者名随
法随教法而行名法随法行又灭谛名法道名随法
随灭行故名法随法行又有如如是法正智名随法
云云如上会释。

论解独觉中云或先未起顺决择乃至先巳得果下
云未起决择分未得果此二回心成麟角所馀成众
出者此中巳得顺决择分与未得果何异隽法师云
今大乘云未得决择分回心者唯此成麟角馀三句
成众出何巳次言未得果巳对句成故此义不然如
卷十 第 144a 页 X48-0144.png
下解又从声闻回心入缘觉从燸顶忍回心不至世
第一法位以前三位有多刹那世第一法唯一刹那
故不得转时若如毗婆沙使揵度又如俱舍论偈曰
转三馀释曰转声闻三善根成异正觉独觉乘等不
世第一法亦一刹那不回心故此小乘义今大乘不
然义曰世第一法亦多刹那何以得知即此前论文
云世第一法即此生故非一刹那若以此义四位俱
得回心又世第一法不得出观唯在观中云何得回
心亦不得也唯前三位又以不定性人各有三乘种
子若回心巳即独觉种子生独觉果以罗汉等回心
亦成独觉故若巳声闻六十劫修习解脱分回心入
独觉时成众出若至独觉解脱分等善根位等中更
四十劫练者成麟角此大智度论云巳得决择分成
众出者约不练根入涅槃语此中言未起决择分及
未得果回心成麟角者此中有义曰若未起决择至
回心者皆成麟角大小乘咸然此义决定疑曰若巳
六十劫未回心时修习及回心巳更四十劫修习可
尔若虽巳六十劫修回心巳更不四十劫练根又先
非六十劫人但三生人等回心后复不修习虽未起
决择分巳不多修习故此人成何者义曰此人一向
利根先未修习巳回心及未迥心时巳六十劫修习
回心必经独觉位或百劫或四十劫修习必成麟角
无异文故如决择分六十四文解其巳入决择分位
回心者有二人一巳经六十劫修习及未修习回心
卷十 第 144b 页 X48-0144.png
巳更四十劫及百劫练根此人定成麟角故论云称
未得果者有成麟角二经六十劫巳回心及未六十
劫巳回心回心巳不经四十劫乃至百劫修习者此
人成众出故论云巳起顺决择分者成独胜部故论
云有巳起顺决择分成众出未得果者成麟角有此
二文不同非馀三果向回心成麟角为巳得果故其
回向时三乘各于何位等者大义曰若二乘人回心
向大者从初发心乃至得二乘无学巳来皆得其有
成果不同如前释若大乘独觉退等者至下退中释
又其回心时至所回心取果处何位释曰大乘并至
初行位其有回心取独觉者以缘境位行与声闻相
似故随何位解脱分回心即次第至独觉此位又还
至独觉初行位以根性异故不可超位若巳得决择
分善及果巳去者皆随次第至独觉此位问其取独
觉果时须取那含果后方取独觉果以非想地非有
漏心所厌故广如前释。

大乘根性人中言净佛土受大记者谓住第八地得
无生忍故佛地论谓初地得无生忍智度论有二无
生忍一初地同佛地论二八地同此文以变易分段
不同故说八地以證理故住无住处故说初地又无
漏等相续故说八地得无漏故说初地问修净佛土
类所受记有多种或地前受伹总当成佛未受城邑
国土门徒父子等大别记或八地受别记乃至第一
弟子名某甲等方名大记勘问显扬第八有六记资
卷十 第 144c 页 X48-0144.png
粮论有五同显扬五唯无有时限一即前四故首楞
严经亦说五类未具等三种解脱分及三种决择分
中除邻近决择分一刹那解脱分及世第一法外皆
有三位且如一燸巳定生时或即此生时入道或复
有忍未定生不即此生入见道虽位在后入道时疾
虽位在前入道时后以此理故不可如文便谓燸等
为初位乃至忍即为后位一一位中有三未具等人
故其第一法以论云即此生故便谓多刹那虽多刹
那仍是一观相续又正义解即此世第一法生起巳
定入见谛非离此一生也故唯一刹那就退文中。

言中下解脱分决择分可退唯除决择分中世第一
法者以燸等别有四位收前三各三品一唯一品以
此故除馀增上忍及解脱分中上品者以决定并前
故非下中品得有决定退中言中下虽退唯退现行
不退种子者此以现行不成就义说非失种子由如
七支戒不新生名舍非其旧种此中下位虽退仍不
新造恶业然堕恶道故说佛言愿等此中退者便不
决定二乘位中说非向大乘若决定者定得所趣非
上位退以此义故于燸等位有退不退如上未具等
三人唯知缘觉准斯可解又有解如疏云忍不退入
恶趣决定故今言增上意乐非必一切下品解脱分
皆退故若大乘退者依优婆塞戒经舍利弗巳曾八
万劫修习至十住第七心退菩萨本业璎珞经四十
劫退智度论六十劫退其实皆亦至第七心说劫数
卷十 第 145a 页 X48-0145.png
不同故有多少勘问若纯业说六十劫若杂业说八
万等顺解脱分中从善法欲即解脱分体以爱菩提
等故名善法欲其当未具等三人者以义准思初二
未具第三第四依下二次第问文大义曰五停心观
总别念心下品决择分方便是决择分收今以燸等
四善根本说决择分其实五停心观等亦是非解脱
分耶勘中边说六决择分前三随自乘即未具等三
随次配属其第四即此位中决定不定种姓者为回
向最胜菩提及诸独觉转趣馀生是名馀转顺决择
分法师云即用声闻燸顶忍三善根回求独觉如前
可知即声闻燸顶回求菩提以声闻忍得生非择灭
故不求菩提法师虽别回心独觉与大乘别仍未得
法师意问独觉回求菩提准可知此中论言回心者
前三句皆回心若前三句皆回心是则未具资粮等
三中云何前言巳具资粮决定不退彼前言不得退
何论回心此言三句皆得回心非巳具人有退也若
回心向大等如此若独觉人如前退中释其世第一
法唯退不得回心一观一刹那故第三句亦名一生
第五句亦名一生此何异也法师云第三转下中根
得上根通达现观据转根人语第五据不转根人语
云何此中言转不转岂有在决择分巳从下中而转
上品乃言不转本是上品若不转根本是上品应取
未定生等方至此第五一生若从未定生方至一生
者云何言不转以此义故更作异思第三句谓从发
卷十 第 145b 页 X48-0145.png
心未回心巳来望自乘语第五既回心随所回心见
道更语故有差别既言转根前三句是转根未必是
未具等三人未具等但转生非转根以此义故亦随
前解第六一句通定不定故判云前三句通定不定
性人随望自乘语第四五句唯回心巳人语第六一
句亦通二种。

随信法行中论云谓资粮巳具性是钝利根等者大
论五十八相违如前第九抄二十六唯二复次释文
虽多不及此解法师云既言资粮巳具取一生解脱
分善根人定入决择分者既不定久但言资粮巳具
何废得取一生一座解脱分人又唯取决择分善根
资粮巳具一生一座定入见道者是则𤏙顶等皆是
随信法行以皆具生等故大乘义曰唯取决择分善
根一生者以邻近见道殊胜故一座者即向故非此
中收随信法行从师不从师异如二十六二复次广
释问何故此二人不入果差别义曰为未至果故问
曰若尔者前三向人亦未至果亦应不入果差别中
义曰言前三向虽未至果巳近圣道巳得果故此非
切难又问曰随信法行是决择分位不入果中收初
向取一座决择分应非是果摄义曰随信法行取一
生非即一观證果故故非果差别中收初向虽取四
善根一观得果果中摄无违更难思之信解见至即
前利钝人巳至于果随四果皆是如二十六云即随
信法行信解因他教等见至自缘法教触證沙门果
卷十 第 145c 页 X48-0145.png
名见至解故知取四果。

身證中言具證八解脱方名身證若不具得八解脱
唯得一二乃至六七不名身證如大论二十六云有
二复次如下复次云谓身證人于八解脱身作證具
足住而未获得诸漏永尽乃至列八解脱名巳能顺
逆入出自在乃名身證故知不具得不名身證准前
第九论云四句中断三禅下惑伏以上惑方得灭尽
定此那含人方名身證若虽断三四禅乃至无所有
处惑不得灭定及断初二禅惑不能伏惑得灭定者
不名身證问此人为作馀那含谓有行等人不答曰
不作或作乐定上流生于非想而般涅槃若伏惑得
定退灭定时亦生第四禅广如前四句中释仍亦生
无色不作有行等色界人流于色界必得灭定故又
若不定性人即于欲界而回心故问何故不作生色
界巳而般涅槃要生无色义曰巳于欲界得灭定故
至色界巳方要修灭定若非退人但为无色乐定那
含此义为真广如前说。

慧脱俱解脱具證八解脱名俱解脱唯得一二解脱
及全不得者非俱解脱是慧解脱何以得知要具證
八方名为俱及不具證名慧解脱释此二人中论有
具證字故慧解脱中唯言究竟断慧障故知虽得一
二乃至七解脱断定障不究竟断故非是俱人如大
论二十六两复次释。

预流向中取前云顺决择分中第六一座以此观入
卷十 第 146a 页 X48-0146.png
见谛非前位故言十五心者此随顺相论以下准此
义知又即随信法行人得一座及定不定性一座者
皆是若回心巳一座不是初向即燸等四善根皆是
初向并有一座故若在燸顶位是信法行后得一座
忍等𤏙顶二位即非初向除此巳外即初向收又初
向有二种一超越二次第次第可知超越者谓先伏
五品后入见谛未至道损亦初向若次第伏断五品
是第二向馀准此作之易解。

预流果中论云未离欲者入正性决定得预流果虽
少分离欲亦名未离欲谓在凡位以世间道伏欲界
五品等烦恼入见道依此文但总言不分别且以一
道理谓六行时唯伏五品现入见道方断种子即取
此论文为證问曰三界见惑障初果入见道时可断
种五品修惑不障于初果何故说入见断种释曰先
以世间道伏五品现行巳种子力劣虽非障果入见
道亦断又断此乃知我共传法师引显扬第十九云
先以世间道伏无所有处以下惑入见道唯断欲界
九品种初禅以上不断以不障第三果故依此道理
准彼初果亦不断彼五品修种以不障初果故如第
三果此文屡寻未见问曰上惑下智断上智断下惑
修惑既细如何以见道下智断修道下惑耶法师三
说一说即与见道惑同时断但为一见无间解脱如
次初果取第四果以下智断非想第九惑不下惑故
无过是利智故二说如十六行至道法忍方断八修
卷十 第 146b 页 X48-0146.png
惑细故三十六心断见惑讫不出观起修道智断五
品等惑其修惑修道断虽一惑一无间道今随见道
五品等惑但为一无间断今虽三说意取最初如前
伏惑初果超越第二三果应如理知其先伏惑得初
果人若但断三四品以下入见道经生是家家若伹
断五品等修唯有馀四品惑云何润生于欲界经生
亦复是何人释曰此人既断五品第六品惑微劣岂
不次第初果断五品时必断第六以心增故此惑势
劣故今伏惑初果人虽先断五品先智势用强故此
品惑势劣故必定须断第六品惑方可经生等无有
即住断第五品惑而经生者若尔即以七八品惑润
生是不还果及一间等仍疑未决定问以此妨故先
以世间道伏惑入见道不断经时义无妨故若尔云
何润生未离欲圣者以现行润今此人巳伏现行唯
有种子第六品以去现行得有若以前五品种子润
生即与未离欲圣者论文相违若用第六品现行种
子润生前五品既有种子不断润生之力云何乃成
一来人不用前五种子润且义曰还用前五种子润
若尔云何释未离欲圣者文述曰言未离欲圣者等
论文据次第初果不伏惑人语何妨伏惑未离欲圣
者以种子润如论云凡夫以现行种润无想天后生
下界时无心不废唯以种子润虽欲界圣者以现行
润何废别有唯以种子润极问又且如初果人更未
用无漏修道唯以欣上厌下乃至得初禅以上此人
卷十 第 146c 页 X48-0146.png
命终云何润生欲种未断不可即生上界以得上定
复不退故下界复须以现行润既无现行应无下界
生等义曰如前熏禅人准释临命终时必定须用无
漏道断修惑生上界不然须退失上定又必无未用
无漏道而唯用有漏道欲界命终者此据不退人若
退人欲界生死无妨若唯退三四禅等不退初二禅
即命终亦无此人亦必用无漏道不然即并退若退
乃至唯有伏欲界一二乃至七八品等如前不断种。

初果得一来果名倍离欲者欲界修惑总有九品下
三未断以下三望六是倍离欲又以前三望六是倍
可知。

初果断三结中言我我所者此见道我见我我所乃
至或二十句六十五句可知修道末那中我见如前
文释三结如此论有二复次如小义以见断四谛故
言我见收苦下一切我见苦根本故言戒取收道下
一切以道下戒取为道故言疑收四谛下及集灭一
切使故世间因出世果皆疑故以增用故故说三结
又随因故如身见边见随生说身见边见随戒取者
见取随疑邪见随故说三合因因生三有六馀四钝
使因此三而生故但说三结永断唯次第初果增断
烦恼人非先伏惑人广如前说若经生成家家不经
生即此向二体别故又此向未经生是向若润是向
进皆得一来果润生不润取断六惑为一来故不还
向如一来向准知。
卷十 第 147a 页 X48-0147.png

不还果中其超越入如前说不伏断上界惑等亦如
前说身见戒取疑下三趣因虽见道断以此处断苦
集故说人天由贪嗔为因故说不越下界虽见道时
亦断此修道中从究竟尽故言三结收见惑一切尽
言贪瞋收修惑一切尽以二处断苦集那含是一处
集故又超越人见修俱时断故说或其次第人应不
言断五下分结以此义故如前说胜如显扬第十九
说伏惑等未见文此第三果下界不经生成有行等
那含以欲界未经生故先以曾润生圣厌生苦即不
生上界如下广释又不断第七中惑及第六识中我
见如别章及第一卷抄第四向人亦次第断惑者非
伏惑入见道者如前说成上流等随所断地则不受
生即第三果带果行向等如第二第三向等准释如
伏惑入见谛不断种即无带果行向人唯有次第向
人若超越断惑人作带果行向人故。

第四果中五上分结若二处断苦集即说一切结尽
不尔唯说上分结二界爱为二分无明掉慢为五以
增胜故唯取尔数如论文言疑者以疑说无明于疑
时无明增故或法执疑即疑杌为人是无明体非疑
使也如前第九卷四无记根中说此果及前三果向
等悉皆通随信行法行等此第四果离后六种无学
及俱慧解脱人外无体广释如别处其断烦恼生上
界广如第二卷灭定中。

论极七返中大乘无别文广如毗婆沙一名妨问曰
卷十 第 147b 页 X48-0147.png
何故名七生以极生不过七故二应多妨问曰何故
作是说述曰以人天中生有并中有合有二十八以
本有等而言皆不过七生如三转十二行法轮一谛
有十二行合四十八行以一谛各十二不过十二故
但说十二行轮此亦如是三应至八妨问曰何故但
七不至八耶答增减者皆有疑不以疑故迷于法以
业力故唯受七有以圣道力故不至第八若七步蛇
以四大力得七步毒力故不至八若又至八者便是
佛法外在凡夫身必受八生等业今得非择灭唯有
七生在如世人中七世相是眷属若过七生者以非
佛眷属于增上忍除七生外一切生得非择灭若不
尔一一业受无量生故此据决定性人为论或有不
满七乃至天二生人一生人二生天一生说极为论
故有七生四若数得道生应有二十九生不名七生
妨以七生合有二十八故违施设论彼云须陀洹受
二十八有故若以此义即不说得道生人中得道天
上涅槃天中得道翻人即是五七生中若起圣道应
有入涅槃妨七生中得起圣道以业力故不入涅槃
此圣道非断惑但游观故不入涅槃六若有佛在世
七生满巳成阿罗汉应出家相若无佛世应无出家
相妨以罗汉必受出家相故若无佛世要当于馀法
中出家方得果有义在家亦得果得果巳不住家于
馀法中出家受法服有五百辟支本是声闻于彼出
家亦得若无如前说如俱舍论若佛不出在家得罗
卷十 第 147c 页 X48-0147.png
汉果巳必不住家法尔必得比丘威仪又有说或作
别道人威仪七九品业共润生建立诸果过去何润
生法师云古有二说依法师云景法师休法师说以
十四生为论上三品类共润四生中三品类共润二
生下三品类共润一生上上品独能润十四生中四
生上中上下共润四生中上品独润二生虽复共润
皆有润四生之义故云类共润四故虽断上中品时
上下品独有二生自力羸上第独借力中中中下共
润二生如上三品释下上品独润一生下中下下共
润一义曰若断三四品馀二生三生明知断上三品
时有三生在若断中上品时馀二生在故知上三品
润四生断时四生无但有三生在若断中上时馀二
生在故知能润二生若乐慧不还等准应知妨曰上
中上下既共润四生何故断上中时上下品仍润二
生既独能润二生何故言共如前解并巳从弱道之
强独润弱共润又上中上下中上三品润生既等云
何名三品休师云法师云念师说以七生说上上润
二生上中下共各润一生虽断上中时上下仍润一
生中三品本无位故一切法但有上下故中三品或
分属上或分属下中上品属上品故犹润一生中中
中下共润一生以属下故粗上同上三品细者同下
三品下三品共润一大生润既尔损亦尔若以中品
无别位属上下者其上中上下二品有别位何故相
似润一生八若唯有七生一来应无回向大不定性
卷十 第 148a 页 X48-0148.png
人妨述言七返者有二种一决定性人如前说二不
定性以得初果时未回心合是七生人巳依生故虽
七生巳回心以从因说亦是七生者若不定性回心
向大如佛地论第二卷或更不经生则受变易报云
何作或得第四禅地无漏边定润变易生故或九品
业前忍时虽得非择灭以大乘非择灭法更得受生
故更经多生受分段变易报方得佛果广如佛地论
第二卷同是七生必润不润生者非若预流果经生
者是不润生者非。

家家中大乘无文断一二三四品俱家家相若五必
六若六即一来故论云极受二有未由烦恼品故生
如极七返有九品并在或受一二生岂由惑品润也
又断七八时犹有一生故亦可一来无有断五必断
六理如超越果有断五入圣者故答曰一间唯出欲
界故无断五品忍不至六今解有之故亦无妨唯断
二三品润生者是其润生如前说二不说断五及初
二品润生妨(应在第三)述曰若断一二品即润生者今谓
无此人以论文不别立贤圣故如大智度论断一二
品润生者名中间须陀洹今大乘不立以无此人故
彼随顺文岂以不立即无此人耶如无色那含难述
曰无色即此中乐定上流是何故为例复是难不可
以一例多人然若断五品必增断第六第六法羸劣
故不能作留难趣果心猛非馀三四品等为例以不
趣果故彼惑作留难故惑体强故三云何家家(应在第二)
卷十 第 148b 页 X48-0148.png
家家有二种即如大论二十六云有二种一天二人
即如下引一人中家家谓人中生或一天下二天下
三天下生或一天下一家二家三家生二天中亦尔
或生一天二天三天或生一天一家二家三家等得
圣四家家因缘具三缘故方名家家阙一不可故杂
心云若断三四种一断结成就彼对治二以根谓无
漏根馀二生三生三以业既为润生不同断二品五
生在断三品二生在广如前说五圣人造业不义曰
不造总报造别报如说世尊说弥勒成佛时事会中
有未离欲有学人闻是说巳皆共立愿使我闻见是
好妙事巳方般涅槃此云何通答曰此须臾时于所
须物无所乏少不为苦痛所逼而有所愿若为苦痛
所逼于一切生处更无愿求我若能如鸟食于空者
愿于今日而般涅槃若作是说圣人不作欲界受身
造业者彼作是说彼家家若二生三生造业者于凡
夫时若断三种四种结或凡夫时断谓先世间或圣
人时断谓因得无漏故复有说者圣人作欲界受身
造业者家家须陀洹造二生若三生必受总业或凡
夫时造或圣人时造断三种若四种结或凡夫时断
或圣人时断今大乘凡夫时用六行非永断心伏故
在忍位亦可尔设有此义无妨造业唯凡夫时非圣
人时六初二三果若经生生上界者不厌生死妨故
义曰一间种子谓此间得正决定此间毕竟谓一间
漏尽乃受七有家家一来果一间现般涅槃如此圣
卷十 第 148c 页 X48-0148.png
人不生色无色界以圣道旧住身品厌生处故圣人
易世必有三事一不退二不练根三不生色无色界
七释妨难谓合有现般谓此身得果此身般涅槃论
今不立理实有之今义思不越四果即前四向果中
收所以不立若不以此义则别合立之此人果上不
经生非七生向中不受生非家家更不经生得果非
不定故合立之又合立不定般于后果后向中经生
得涅槃者此名不定初果人住果经生虽不满七及
虽未受生决定作七生此人七生所摄且如上流住
欲界梵天虽未流者亦名上流决定上流故若家家
因缘具决向中受生虽未受生亦名家家前三不摄
于后向中经生巳去身第三果等者今以义准得皆
名不定文虽不说理必有之以此推寻二皆全有虽
尔今立二十七贤圣不立有此二人如不定般人谓
约第二向断一二品及先断五品入见谛经生是今
大乘决定无有此人如前释若有何故不立妨何以
唯三家家等以义准家家相以三天下生故广如前
述。

一间人如大论二十六卷说此即二种一断七品二
断八品即大论云谓即一来果行不还果向巳能永
断欲界上品中品唯馀下品唯更受一欲界天有即
于彼处而般涅槃问曰若断七品馀有二种子在云
何名一间义曰不以一种在名一间以一有间在名
一间有说唯断七品结名一间非断第八名一间以
卷十 第 149a 页 X48-0149.png
断第八品时必能离第九品故如断第五品必增断
第六不能障碍留难离欲结故复有说断五品增断
六品以不能障碍留难非不断八品成一种子问曰
第九种结性亦羸劣不能留难何故有断八不增断
第九品名一种子答曰若断五品时未离欲界结尽
故犹可受生不能留难非断第八增断第九以离欲
结尽故能为留难以于下界不受生故有三时烦恼
业能极障难一谓顶向忍时诸恶趣决定业能为鄣
碍若起忍时此业于何处受生二圣人离欲界时欲
界决定业能为障碍若离欲者此业于谁身受报耶
三得无学时决定应受未来有业能为鄣碍若得罗
汉此业于谁受报也以此义故有断八结一间必无
断第五家家者二明受一种受者故论云人中子者
人中一生分天中子者天中一生分此据二处皆得
果向入涅槃如此论及大论二十六云唯云于天中
得涅槃此据人中得果也于天入涅槃非约天中得
果语若论大乘唯于天上得涅槃人中得果者岂无
天中得果人也若有即于人中入涅槃一种子业为
凡夫时造为圣人造有说唯凡夫时造圣人时不造
断七八结时或凡夫时先断或圣人时断或说圣人
时造亦凡夫时亦造一种子一生必受报业或凡夫
时断或圣人时断如前说今大乘唯凡夫非圣人以
厌生故广如别处释四圣人欲界经生者必不生上
界此一间欲界润生故不生上界前一往来人若次
卷十 第 149b 页 X48-0149.png
第断结得果不经生住断六结位后能增断欲结生
上界者住断六结位中亦名一来果或若次第若超
越断六结必经一生者是一来果若欲界有一业在
定经一生可名一来虽住断位后增断欲结欲界不
经生生上界者云何名一来上界多生故义曰岂以
后能增断欲界结生上界者住断六位非一来果耶
如不还果人除现般涅槃者生上界巳者更不下生
名不还云何住断六位后能增断下结生上界而名
一来耶义曰此住断六位下界经生不上生者别名
一来但以住断六位虽后能增断生上界在此位故
从名一来更难无极思之。

问何故中般无现缠中有未润心受故不受当果生
正知入胎即中般中言生结者如下文谓现有当果
生谓经生不还尽此为圣者远尽独觉之染正知亦
尔此烦恼巳断者是以圣人生上界中有润生有时
以现行润此惑巳断起结者如下文唯由随眠力中
有续起者是以圣人生上界者死有润中有时以种
子润此种子未断即第三果人欲界不经生者生色
界此中有即色界系也勘俱舍论。

问曰何故上界一地死生上界一地时无中般唯下
界死生上时有中般者必初舍欲界身住色界中有
者以厌三苦心极利及厌生上界长寿故能得涅槃
舍色界身生色界者无苦可厌非初舍下界身故是
故无中般言有苦可厌者此中有是色界系初巳起
卷十 第 149c 页 X48-0149.png
厌故名可厌非正得般时有苦可厌舍色界时亦虽
厌苦非如中有深起厌意若以舍欲界身有苦可厌
即得中般者须斯二果应有中般以第三果久修圣
道圣道成就惑品微劣唯有断无记烦恼故所以有
中般非初二果久修圣道虽有苦可厌无劣惑易除
有得中般故俱舍论有四复次释由道未成就故由
思不现前故随眠不劣品故欲界难出离故毗婆沙
师说如此又所应作事甚多一应灭恶无记性烦恼
二应得第二第三沙门果三应出离三界若在中有
不能成就此事若以无记烦恼易断故立中般者第
三果色界死有应立中般无不善等厌故亦非初舍
欲身故过如前又若以无不善可厌不得中般者未
审彼金刚心无不善可厌故述曰彼生身起圣道力
强先来不妨彼乐中有起圣道今乃然也以非初舍
欲界身故不同金刚心生有身强故。

问曰生有力强而得有起道下界中有起圣道不得
生有起无漏以中有起故义曰不然岂以生有起道
虽别得中有如下界岂由中有起圣道生有得起耶
不然六行伏惑等中有中得耶答曰虽无文解亦不
得问曰何故不得以中有心劣故所以不得问曰圣
道中有由起何故不为六行述曰以今有曾起无漏
所以中有起圣道。

问曰如巳伏欲界欲生初禅初禅中有起在于中有
中何故不起六行义曰诸法师云但以心劣解妨难
卷十 第 150a 页 X48-0150.png
无穷尽义曰以中般要须初舍欲界身故所以中有
别有中般者不以初舍解得六行是故中有无六行
者一切中有无作六行者中有起圣道少故不别其
生结如小乘毕竟非择灭更不复生今大乘不定若
决定性生结乃毕竟不生其不定性人生结后必定
生。

问曰中般人何时回心而生结还生义曰亦如义当
中般道惑合然其舍命时大乘根熟回心发愿生结
还生三大僧祇受生死报又说才至中有将般涅槃
善缘现前大乘根熟回心入大生结还生。

问曰中有之身何故得有现前善缘大义曰且如经
说佛处中有二十年间教化有情以此准之中有之
中亦得回心若如前解中有即不回心虽佛处中有
教化诸众生不可即有中有回心者以诸生结毕竟
非择灭故若作后解任取详之既无别文理难一准
其回心受分段变易身者如变易中解如佛地第二
卷勘如下上流中总释若许生结更起无色圣者亦
有下生旧非择灭法亦更起故不尔彼无化故化无
色生者非大乘义思之又言生结起结者非但唯爱
取润生时说生起结且义释曰亦可中有生有一业
所招此业功能招中有者有感生有者无但以生有
中有二殊说生结为烦恼说起结为随眠故下论文
烦恼巳断谓生结随眠未断谓起结或取润爱义释
如前或业润同亦无乖妨任意思准。
卷十 第 150b 页 X48-0150.png

此三人者如大论二十六云有三喻如小札火微星
才举即便谢灭此喻初人如铁搏鋋炎炽赫然锤锻
星流未下便灭即喻第二如彼热铁锤锻星流下未
至地即便谢灭此喻第三如杂心中亦有此义以论
云七善丈夫趣经者谓七丈夫如杂心云即色界五
人中般分三人及无行等四合名七种。

生般中二结者谓生起二结广如前说但般有馀非
无馀此小乘义今大乘若以相分亦可同此身灭智
尽方般无馀若约实说金刚心时巳得无馀未来诸
果令业不感故种子不生故相说同前此人但起苦
集八行即般涅槃若相说如俱舍云此灭有馀有馀
说具二涅槃者不然于舍命时不自在故义曰此随
相说又小乘义乃至如杂心皆尔亦违此文如此论
文不言无色界如大论二十七生彼界巳若约此文
唯生色界有生般无色即无大论言彼界者即是色
界若以义理思之如身在欲界未经生断第四禅以
下结命终巳生空处即生空处巳入涅槃此即是何
人答曰此即乐定上流问曰非经色界等生故合当
小乘无色那含若名乐定上流收者如断第二禅等
巳下结生第三禅等即般涅槃岂非乐慧上流所收
何故立生般俱不经二禅地生故答曰若以此义合
有生般故大论总言生彼界者是此论唯据色界论
任取一理前据胜问定不定性人可知回心受分段
等与下三人同至下上流中总释。
卷十 第 150c 页 X48-0150.png

无行有行般大乘无行为胜以不作加行而得般故
有行为劣作功用行方得般故即并前生般色界之
上才生便般名为生般既生彼巳不起加行而般涅
槃名无行般生彼处巳起作功用而般涅槃名有行
般俱舍论非婆沙多义与此论同萨婆多有行为胜
以为有行缘三谛故作有漏行缘二谛故无行般亦
二缘无为唯灭四缘无漏灭道二而得涅槃有漏难
缘得般无漏易缘得般故有行胜无行劣今大乘不
然义如前说无色界合有此二人难如生般中定不
定性如下说今大乘有行得缘四谛理以无文遮故
断惑时得缘四谛理般得有馀无馀涅槃如生般。

上流中有二种一乐定二乐慧即生色无色界有差
别耶如论可知此二种人皆有全超半超一切处没
且如乐慧中三人一全超者谓从初禅命终生色究
竟二半超谓生初二三等禅一二地巳方生色究竟
三一切处没者谓色界诸地地地皆各受生方生色
究竟此论唯言地地中者唯据一切处没作法此熏
禅要在欲界熏生初禅生初禅巳方始修熏上诸禅
下界初熏色界为后熏故数四禅以下色界方成三
人熏禅超禅者生初禅巳后离下三禅欲得第四禅
方始熏满足如全超人初禅命终巳为巳熏第四禅
业故生第四禅名全超若熏不成或退者生二三禅
后更熏习名半超或前熏时唯得第二禅熏命终巳
即生彼处如是渐生生一切处名一切处没此等人
卷十 第 151a 页 X48-0151.png
唯避梵天俱舍论云以是僻见处故所以圣人不生
此同杂心故云受一生如俱舍论唯望净居以说超
等准思可解不繁广引有人令杂心同俱舍者解杂
心云何故说生初禅以三禅巳下凡圣皆得熏禅恐
不知有熏故故说极下处云生初禅释此论云言地
地者谓五净居此解有妨以宗义别不可抑然相同
杂心义理无妨乐慧人既尔乐定人准知俱舍论乐
定人唯望无色界作此不还人欲界经生得不还果
者是不定摄欲界凡身得果更不经生得般者是现
般义如前说凡身得果虽未舍欲界身若决作中般
身即属中般生中三人理亦如是决作上流者即属
上流所摄何以得知者杂心四句初句云当进非不
进谓住欲界梵天身住欲界未流向上即上流收故
知馀人理亦如是初二果上准此则知此不还人约
根地种性性处所离欲等分别乃有无量杂心颂曰
根地及种性处所广建立此等上流望前不还根性
是钝不能早般故若上流中利根不退者未必熏禅
以根钝者恐退故故熏禅且如身在下界不还人巳
断下界欲未离上欲伏惑得第四禅起熏禅业此人
命终当生何处如此妨难如第二卷解灭定中解。

五品熏禅中云何进义无漏滋有漏令增胜如以华
庄严支提今云制多是大论第十二熏何天准四分
定中熏决择分定与无漏心次第流相生胜进等无
妨又四分定中最胜故若烦恼熏者谓退分道熏者
卷十 第 151b 页 X48-0151.png
谓决择故净禅者有二熏禅所依以第四禅为所依
下三禅为能熏熏彼第四禅以最胜故下三禅虽有
熏非胜故得第四禅下三禅方能熏为净居业不然
不是依第四禅熏下三禅若尔即为熏下禅业若最
胜依依第四禅熏下三禅方名胜熏熏法次第虽先
得下三禅及至熏时要先熏第四禅方能熏下以当
地无漏熏当地有漏然后下地亦复如是以一切禅
中最胜故先熏第四禅若欲生净居时作此熏也若
次第人即先熏下地次第四地熏也方便无间道等
熏禅之法若有漏无漏皆有加行无间解脱道皆缘
四谛作十六行观初多刹那有漏无漏后二刹那有
漏无漏乃至成时一刹那无漏一刹那有漏品数多
少者熏禅之法果有五品惑有九品九品之业云何
生果下三中三业性各唯能感一天生果上三品业
体增猛故各别生一果合前五业若无漏合说总有
十五心俱舍论说言心有四十五后合说前理思可
解。

问曰且如七生九惑中上等上中下何故今者中三
遂同下三惑果义曰七生九惑生多惑多五果熏禅
惑多生小何得惑品同九理一难之问曰五果七生
果虽不等如何九惑感果不齐义曰七生上三业利
故感生多五果业中如何同下感义曰七生之果果
等业感异五天之果果异熟业不等从下至上果渐
胜故非彼七生生渐增胜也小乘愚者摄以蝉翼之
卷十 第 151c 页 X48-0151.png
风乍谓同阔土大冲冠烈鸨而问大乘达士曰如前
所说微妙甚深大小理融凡愚难测虽尔自白驹东
驰年纪既久多穿凿异滞者此巳缘覃思粗唯疑不
定种性根熟回心分段变易难究详妙请申未闻以
开愚昧何者且如极七返有七外无生可知回心趣
大受何生死未得无漏边际变易之报理乖分段劫
满三祇七生云何受报家家一间一来不还理如斯
说义等前妨又中般涅槃生结巳尽唯此起结何义
回心妙觉既处人天中般应无根熟又无色上流无
身无相生彼大乘根熟无佛何以回心且略叙斯之
馀疑巳义决余昔日毗耶缄口以明得意之由未详
仁者之情定如息言摩竭勿窥越剑能击千夫事在
否臧何须大小粗见前疑得决今谓还然愿犹审思
详其理也于是大乘慈悲普运悯彼聋瞽安详而慰
之曰勿以曾观萤光今惊明日之照实似迹中涓派
疑同洪海之波其窃闻重弩千斤不为鼷鼠发机洪
钟万石岂为蓬芒振响余既踵杖痴灵任持佛日诚
矜愚下为汝说之谛听谛听勿异思也夫非择灭法
谓有二端一更不生二还复起虽七生外生皆得非
择灭以愿无漏力滋感现身因于三大僧祇修行菩
提行令感此身业多时受生死乃至成菩提此有何
过失其非择灭得复生故中般回心更得经生此复
何过故经中说如来处中有经二十年间教化诸众
生以此理为證又解其中般涅槃人由如乐定上流
卷十 第 152a 页 X48-0152.png
皆并决定性以彼无化故未有根熟佛不化故若彼
有根熟佛说应往化佛无巳往化明知无此人若非
决定性者中般是居本有无色人曾居下界巳回心
讫以此理教何处生妨。

诘曰中般无色人听任此理其七生人若巳经七生
可如斯解未经七生或一二生巳即回心云何通释
曰回心趣大通学无学无学待后释且释学曰或随
烦恼感生势力感彼生巳于最后生伏诸烦恼起定
愿力资后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或回心巳即伏
烦恼起定愿力资现身因如前道理乃至成佛徵曰
何故感生巳回心言滋后身因回心伏烦恼云感现
身因义曰巳伏诸烦恼不可滋生果故感生巳者言
滋后身因回心伏惑讫言滋现身因此二种皆永伏
故。

问曰此为分段报为变易报慰曰诸用无漏定愿资
助皆不思议变易身摄若烦恼力所感异熟分段身
摄此据实声闻非变化者难曰此变易身何界系义
曰随欲色回心即此界问曰此变易身何人得见答
曰由非天见何况于人唯诸圣者之所能观问曰受
此变易时为舍分段答曰不舍即以此身转令清净
微妙难知为变易生死。

问曰若不舍者何故舍利子回心巳法华会上化火
灰身义曰为欲勉励众生发菩提心知舍利子而般
涅槃故别作化身化火焚燎其本实身转令清净其
卷十 第 152b 页 X48-0152.png
量广大其任随乐不定遍在处所值遇诸佛等无学
中方释愚者正容而愧曰道理仲玄非愚曾见除疑
未决重请明之是诸声闻皆出生死何故不取寂灭
法为说令趣大菩提耶变易生死于三大僧祇受生
死苦恼义曰灰身灭智自利小见成佛度生利他兼
济故劝回心变易位中无苦无过。

问曰行苦既有云何无过义曰虽经此苦令得三身
功德无极大喜大乐故无有过诘曰一切大乐不过
涅槃彼巳證得复何所少更求菩提耶义曰涅槃虽
有寂灭安乐而无受乐三菩提乐断受乐等无量功
德佛有五乐涅槃为一乐受数为一乐即受用净土
受法乐等三菩提为一乐即照理智会如之乐断受
为一乐即灭尽定断受想故问曰巳得涅槃无为之
乐何用行苦有为乐耶义曰三菩提等有为无漏是
无漏故犹如涅槃非行苦摄又若成佛能化无量所
化有性出生死故问曰有为无漏以无漏故同彼涅
槃非行苦者有为无漏有生灭故以有生灭由如苦
集定是行苦何故以无漏例彼涅槃而非行苦又巳
成佛者有化众生能何故须更化义曰有为无漏虽
有生灭巳顺理故违生死故而非行苦苦集二谛顺
生死苦违真理故故是行苦我以彼生死体是无漏
由如涅槃岂得以生灭便同苦集又能化所化无始
时来法尔道理有相属者不相属者故劝成佛化彼
所属不相属者即不回心又不教化于是小乘先生
卷十 第 152c 页 X48-0152.png
一悲一喜而长叹曰余久流无明海未知等觉之源
以虽有闻何如此矣譬似百肴之馔乍吞善一味犹
言至道先闻巳奇谁念婉转弥幽徘徊转妙虽研精
自古难得闻是理焉实谓前贤所不觌曩哲所未闻
其达士举手摩顶善慰之曰世士顽騃不可笑乎唯
见善而从寔为奇特识机达理今古所喜睹理不从
自贻伊咎汝既游佛海须识素璞之岑探颐挺奇惟
贵珠而兼济岂不闻小乘神化恶知识等早可回心
发弘大愿悟者长跪礼足而退曰岂非宿缘有幸感
恶断贤既蒙进大能不闻唯命幸甚幸甚耳其现般
等人义思在初果若回心者或如七生人回心巳伏
惑者滋现身因以现般不肯伏惑如前解有妨若尔
如七生巳回心人滋后身因此后身为此受果为后
身受果若此身受果云何后身业令感今身果若感
后身果应舍身而取后报有防问释曰舍此身受后
身方作无漏无妨也其文亦有不定姓人及馀上流
生中三人等准思解以上据佛地论第二卷如大论
五十七二十二根中云若预流练时得练根亦得一
来不證不还对治难得故所应得义极广大故若先
用世间乃至伏四禅入现观得不还先修练根时进
难故亦不證无学如前因故根转巳后一切皆證若
以义预流何故不得不还也。

退法以下释六种罗汉此六种前五随信行后随法
行若有六种中得一切法巳更不能胜进即般涅槃
卷十 第 153a 页 X48-0153.png
此文中言不练根乃至必退等定者是也此据决定
此六种中各别种性若有从初退法转化不动者此
非六中决定各别性人以信行能转化法行故前五
既不得现法乐住是慧解脱人后一有定庄严是俱
解脱若望转化等如前此六人据杂心二说一说六
种中前四唯欲界以必定退不能练根住法不动性
是利根通三界有以退者依退具故上界无退具二
说何必退者必定即退以种性而论故言退以种性
故彼六通三有又此六通定不定性生无色界必非
不定性以无善友可发心无语言故若下二界不定
性者依第四禅边际无漏胜定以定愿力数资昔感
现身因令于长时生果相续渐渐增胜乃至成佛功
能方尽此报虽说有漏因感然由无漏定愿资助名
不思议变易生死以无漏定愿不思议故如楞伽经
无明为缘无漏业为因者此以无漏胜资故故说无
漏为因有大力故无明若无无漏不能资故藉无漏
力方能资业资业无明其实亲因以假他资故故说
为缘广解如别章言无明者谓小乘无学执有实佛
可求众生可度等问曰此无明即现所作不染无知
何故资此令业相续义曰以无明为业助缘故无漏
资时能令业增寿行此无明即似助缘如小乘无学
定力知将欲涅槃以衣钵舍与众僧为此有漏业事
后以无漏边际定资此善根令今此身多时得住此
义稍有相似又无明者即昔此身业问如显扬十六
卷十 第 153b 页 X48-0153.png
云回心声闻依变化身而得佛果非报身得问三义
品依无漏定资名变化身非实变化身同也其身虽
住由如变化故广如别章馀义如上广如佛地论第
三卷说。

四种声闻回心等文如别记问退法中言欲自害者
谓如瞿堆比丘自害等此中言退者不如小乘退却
至初果如大论二十六此中唯退有漏定名退非失
果名退广如下得果舍向中明乃护法心可知。

住不动中练根者以下乃至是利根故以来此中意
言此人不能练根练根巳即成利根故下不动是第
六人既是利根不说能练根此却遮成练根巳更不
练根明知练者谓练下成上又释言此中意明钝根
方练成上根有钝根者不能练根以成上利是故
此不动法不说能练根是利根故可具读之以不说
言取安二处谓不说能练根不说是利根故此不动
虽是钝根不能练根言不动法者即是此住不动语
略故言不动法非是第六不动法人如此论但言一
人练根如大论五十七二十二根中云一切有学及
无学五即退思护住堪达此人能练根非诸独觉亦
非菩萨性利根故今此论不动亦利根故不练根彼
论约大分为论故不言此不动何故此论一无学练
根谓堪达大论五人也且义曰此论堪达一种进次
第得练根作法馀四唯得决定此退思等人更不练
根者作法彼论据实知前五人皆得练根次第六人
卷十 第 153c 页 X48-0153.png
亦巳说讫又此中言非诸独觉及诸菩萨能练根者
如下此论第十四卷末自会之独觉与菩萨相似如
大论二十六云此六人合为二一时解脱即容退静
虑广如彼释二谓不动法即第六人若以此义前五
人中虽钝有不退者故非一切皆是时若钝义解时
前五容尔谓细分别由三种满一根满不动法人二
定满如前应知三一切无学皆由果满如大论五十
七广说。

论云游散见叙摄心思惟义如文释如杂心有二方
便一常二顿退思二种皆无二方便退法相似但思
法以堪能思愿为异俱并持刀自害护法人具常方
便住不动人具顿方便既更无解不知具常方便不
以前人具故此亦合故准知堪达人亦具常顿与前
护法练不练根为异第六一种性即利根具二方便
广如彼解大论第六十四有十三补特伽罗同此彼
无此菩萨无生无色界欲色界菩萨中谓与灭离无
色界生静虑相应者谓入真巳去菩萨不生无色界
以彼无利他行故故菩萨灭离无色界生而此菩萨
与胜定相应故灭离无色界又胜静虑乐而菩萨与
此相应住此静虑而生欲色离无色界生。

言最胜威德者大论等皆云最胜是八地以去无生
法忍菩萨若依此解第二僧祇菩萨不生无色彼无
教也初地以去菩萨同證真理生佛净土居最胜威
德以具五分法身超初劫故大论七十八初地以上
卷十 第 154a 页 X48-0154.png
地地皆有威德此解八清净中文今义准初劫菩萨
修菩提行亦能利他恒须听法居燸等位是色界系
亦不生无色此论得自在解如初劫菩萨修得无色
定为未自在亦可生无色初地以去位得自在故言
不生若据愿意知彼无利他故亦不生彼据胜位语
故不生彼住静虑以下谓此菩萨善巧回转于欲色
界随愿即生以不为业烦恼所系由如毒药巳被咒
讫不能为害若约此义八地以去名最胜威德非无
分段于下二界处处利生故。

云何得言八地以去舍虫身而得变易如大智度论
初地巳去何妨亦同变易身也以非业系得胜意故
为约此义大义曰初地以去菩萨得自在故或受变
易或受分段若于净土听法或行利他行须使天人
见岂不作分段身也以变易身非天人见故言八地
以去者据无功用相及无漏相续语据实直往菩萨
初地得变易须舍即得而取分段亦得如佛地论回
心人资现身资后身等其回心人得初地巳得如是
分段受生得自在故随愿生故未有直往及回心人
不得第四禅者虽不断修得定无妨又此菩萨命根
随受生处系非如变易身在别为一分段身生彼色
界此命根欲界系若随见身相色界系如第六卷菩
萨受生非爱润生唯以愿力故得下二界随处即受
生三恶趣亦以善业果亦善业果愿生彼故如鬼傍
果亦不善报故其独觉虽无佛时出世出世巳即佛
卷十 第 154b 页 X48-0154.png
出世佛出世即便来就如来教化此据不定性人若
定见佛不见佛俱般涅槃广如前释。

不思议如来中一切菩萨行一切如来行等此说八
相诸论不虚传勘问如别记以如来纯无漏出三界
不可思议不同菩萨等。

顿二灭中上来别解七种补特伽罗此下第二显其
二果于中有二初标列后别释别释为二第二顿中
分三一显顿行相二引證三释不定行相中初论本
后释师唯依未至地等如唯识枢要引證中初问后
答有二初引行相经后引二果润行相经中初引后
释为一分一团一积一聚者无常苦空无我四行加
行如次配之后正起四行依如是观下释此论文第
三释不定中此通定性不定性定性者临终辨旨得
阿罗汉不辨者不定性转为独觉必无定性经生进
者但可不定性得阿罗汉更练根成众出此义应思
阿罗汉得众出有何差别若不定性必不得阿罗汉
转得众出无别相故或此取二果唯不定性人根利
故所以说不辨转成众出何故不须经生正成阿罗
汉以经修习隔生胜修练根性故生欲界速般涅槃
也润生厌心胜故此非别求必生上界不定性人上
界无故根性利故非复徵惑而生修故。

第二大段释现观中大文分三一明现观二明现观
所修法第三杂明现观位诸义初中有二初明十现
观次明差别初中分二初标列后别释此中现观明
卷十 第 154c 页 X48-0154.png
上地信唯识等通有漏信现观十一种中与摄论第
六次第名字不同此中增眷属彼处无此此少彼断
烦恼彼第六七总名清净差别与修治佛土一处明
故此以少净因中未足在果方圆断烦恼习在果差
别彼明清净有二所治净所修净二体别故不论眷
属此中胜生别名生别生如来家故此中生差别彼
云受生差别意不相违。

得品第十三初问后答答初略后广补特伽罗虽非
实有下为广有三初广补特伽罗能證次建立现观
略有十种下广现观所證后第十四卷解一切种妙
智意云复次于诸现观位證得后后胜品道时下合
聊简二能證所證广建立能證中有二初立所由后
正建立所由有三初标次列后释建立中初问后答
答中有三初列七类次随列显有二初列后结后别
牒释有二初别牒七类释后释预流渐顿出离别解
中病行差别前标七今为四一贪二例三等分四薄
尘出离差别有三任持中前标有三今分为二初解
脱决择各三后如是下聊简初分为二聊简中有二
初合聊简二位后别解二位合解中有四初解二位
各三之相次解二位差别之相次解决择三品之位
后解二位退不退相。

二十七圣果差别中分六初二依加行差别次一依
定差别谓得八定故次二依障差别断定障异故次
八依道差别次八依生差别后六依退不退差别此
卷十 第 155a 页 X48-0155.png
依瑜伽二十六说彼初虽解二十七然自下解后六
位中以随信法行为加行别不说信解见得今解即
彼二人至果名信解等故亦可名加行差别彼论解
退不退名时解脱不时解脱此开为六亦复何爽然
六无学六人各一此说住名约不练根故五十七说
五人练根不动亦练望自性非他性即是如第六不
动望自果不练望独觉菩萨即练菩萨亦尔以望自
果即练如此第十四末说。

家家七返等中古有二解一空法师等为十四生二
馀德为七生上上损益二生上中上下各一中上损
益一中中中下共损益一下三品共一生今大乘或
可不然一切全界烦恼生润生故互皆相资但由道
渐上时惑渐断尽生自然少非品定损益故有断一
品二品五品家家于理无爽瑜伽伹言天人家家不
同小乘说断惑品三缘立故一以业二以道三以断
结故三四品成就彼对治馀二生三生即三缘故不
思议如来中若法报身不可论界故化身中说欲界
行相华严八相如法华疏。

第二大段广现观所證中分三初总明现观次明现
观差别后明诸功德现观所摄初复有二初标列十
后随别解现观差别中与摄论第六名字前后有少
不同第三现观所摄功德中有三初问答次随前各
以五门解释后明功德作业初中有二初问后答答
有二初答摄后列其名。
卷十 第 155b 页 X48-0155.png

五门释中有二初标五门显示其相后随别释无量
有二初列后释释八解脱胜处遍处合文有二初别
解后释次第初解脱有三初标指次别释后聊简别
释有五合四无色解脱相故瑜伽第十二解脱胜处
遍处皆悉明之广应如彼。

此下一纸应在品初以阙题卷故安此后得品前前
修行今获果圆有尅有證故名为得前成就品通漏
无漏曾及未曾趣未发趣三性诸法今此宗明无漏
未曾发趣善。

法品有二初问后答答中有二初标人法后广分别
初中有二初论本文后释师解释师解中分二初解
二所以前为能證等是后补特伽罗者释妨难谓持
自体故名法可有所證既无有常一我谁为能證也
菩萨地说所学法如是学能修学此三名菩萨地前
法品等所学法此现观法如是学补特伽罗能修学
也无量色等差别法者所诠法无量也无量差别相
想法者能诠名想法无量也古人解云初色蕴无量
后色蕴处无量此不顺文云何称想又解前为所缘
文想能缘取故分齐相胜故也虽有此解不及名体
总立一数取趣或无量色等差别即是无量色中想
唯有心想解故都非实有。

二十七贤圣总有六类由因根性得果差别立二谓
信解见得由灭定差别立一身證由道果差别立八
四向四果由生差别立八谓极七返家家一间中般
卷十 第 155c 页 X48-0155.png
生般无行般有行般上流由退不退立六谓退思等
退有自类故开为五由障立二谓慧解脱俱解脱烦
恼障及定障二离不同故。

果差别中方便示现成等正觉等者摄论第九说八
相之中此虽有住天宫彼无勘问。

如经中说四无量等下第二大段明现观所摄一切
诸法有二初问后答答中初答摄后别徵显别徵显
中分二初徵后释释中有三一别名二释论生下各
五门释后随别释随别释有三初明五门别解次明
引发后别明此二十功德作业五门别解中分十七
段解脱胜处遍处三一处明故相随好一处明故瑜
伽第十二说一切为三有情一无苦乐二有苦三有
乐次第起初三于三起于离欲贪瞋等故所缘广大
故利益安乐思惟最胜故果无量故由此三义名无
量住具足者圆满清白名具足所修观行日夜专注
时专注故名注故此下文云利乐行相圆满名住具
足。

第三十四论以无欲无瞋无贪三法为体如次缘三
种有情故显扬论第四唯以无贪瞋二以除违损二
位故彼缘如次三有情故又审勘四无量大智度论
谓前三无瞋为体后一无贪为体与乐拔苦喜益三
位浅深成别佛地论云是平等智佛果无漏二乘地
前唯有漏七地巳前通二八地以上此无漏此下第
十四起用后得世俗智摄自性无分别智摄智度论
卷十 第 156a 页 X48-0156.png
此四缘众生缘缘假似名名众生法缘缘五蕴无缘
缘毕竟空涅槃第十五众生缘缘贫家众生法缘缘
一切资生起无缘缘如来菩萨地四十四说初与外
道共有我相故次与二乘共有法相故后不与共佛
地论依初发心起众生缘正行位菩萨修法缘大乘
教法为境此二多有漏无生法忍菩萨修无缘缘法
界故悲喜舍亦尔涅槃经说故菩萨地第三十四说
三行相以通四种大好仍所治与古涅槃不同相违
此中论说利益安乐与四十四准论中同十二云同
一切处四十四所缘法者亦缘五蕴身别别法有情
假者法是别法无缘谓真理与佛地不同会之十一
切处涅槃经不说火加无所有处其胜解行中前论
本唯言三品忍位以取满位分彼第一法唯一刹那
故不说三十心为忍非决择分中忍地前五忍中伏
忍摄故又解准下四善根为三品忍燸为下顶忍为
中第一法为上唯有此胜地位短者据彼说增上意
乐摄论等唯初地以初得无漏故二地者名有相地
此中据不同初得但无漏者说通十地。

二果中何故二三果中不作乃至有顶取上品惑断
成第四果而治断惑唯初果耶有此分临终等时辨
圣者者谓初果得第四果时未知缘觉断惑为地次
第为如据罗汉九地九品此中妨问思之。

其十现观初者有云唯有漏三慧为体第二决择分
为体今解有二以六中思慧为初今初二以思慧为
卷十 第 156b 页 X48-0156.png
体此有初后初缘教起后缘义生从境为名名以法
义体即思观由此思识谛察忍成三种一云初是前
方便三慧后是四善根与十八相摄中善根称现观
取其真后不同此依见修为真后唯识等依本后二
智亦不相违牙据一义应思勘之或法者思现观虽
亦缘理以法增故依法观诸法故义即四善根修慧
缘义生故唯识等以作用狭故不说此以亲生无漏
故说诸功德如显扬三十九增减多少废立下释其
义现观以修慧为体未知此六观中何者收其自解
如喜根等思之此品现观问以依地说界等如大论
七十三显扬十七卷此中真后各以正智后得智为
体与大论相违勘其真现观中得修修俗智小乘三
谛以道谛类智是修道今大乘四谛以道谛见道故
何故修道无漏智边不修俗智耶四无量慈心无瞋
悲心不害喜心不嫉舍心无贪瞋如显扬二十及第
四菩萨藏经说慈中有三种谓有情缘法缘无缘有
情缘者缘众生起法缘缘三轮清净除执起无缘者
谓佛缘其涅槃以无贪是慈体以从法缘中资具说
境界唯欲界所依唯六地色界近远怨等勘大论七
十三显扬等八解脱观大论五法中世间智收以慧
为体下胜处遍处亦尔若如前三解脱无贪善根性
后四四蕴性大乘五蕴性灭尽唯以灭尽定为体皆
通漏无漏大论七十三云异生得故法师解大论世
间正智二说同异生又是有漏若尔以后得智为所
卷十 第 156c 页 X48-0156.png
遗漏此有理观谓正智中义有摄故如大论七十二
二十二十二说成实论云是无漏非究竟谓解脱究
竟非无漏谓遍处俱者谓胜处是无漏非果故非究
竟果中有体非无漏是究竟非无漏是果体无漏俱
说同萨婆多此中初言依解脱造修以解脱为先等
者此依始观说成实论以遍处为因者是成就者说
即此中解脱究竟大论六十二同以解脱为果如彼
抄会得起时依定断障胜处及诸遍处等大精前二
解脱成实论通四禅萨婆多唯初二禅今法师云看
下文圣多住此二同萨婆多唯初二禅未知竟有何
意问有人云以近欲界故此缘下界三禅有乐名顺
解不说第三解脱唯第四定以成满故其空处等皆
以九品解脱离诸下地欲时为体小乘广论现在修
六未来三故知唯第九品解脱道为空等解脱其空
法师于同地振响广论现在修一未来三故知皆九
品解脱为广论文错不取无间道以趣向故非顺解
脱内凡夫亦得此净定能顺无漏非如外异生外道
故虽得净定不顺无漏非解脱寂静解脱者法师二
释一谓得无漏二有漏定上胜下故说超色无色胜
处中后四不说外无色唯说内无色有何意说从第
三解脱流出故遍处中涅槃经取无所有处不取火
大法师以唯坏世间故不取大论等取者以无所有
处少缘非遍故不取声香味三尘者以上界无故非
遍不说如大论解六十九诸智摄智三解脱门摄十
卷十 第 157a 页 X48-0157.png
智等中诸功德并在中大精。

论本第十四卷

其前所说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
通皆共二乘有相随好巳下唯佛独成。

十九功德中无诤第五及愿智如显扬第四六十九
俱舍二十七等解各并彼抄解无碍解如菩萨藏经
第十七显扬第四四十五等解十地论极解勘第九
地神通广如前第五瑜伽第三十五二十七四十三
六十二六十九九十八显扬第四第二十菩萨藏经
第十五十地论第五法华法师功德品萨遮尼乾子
经相随好显扬第四瑜伽四十九五十七大般若经
数处第五百如诸经疏四清净显扬第四瑜伽四十
九七十四等解十力菩萨藏经第四佛地第五显扬
第四二十瑜伽第三十九五十七六十九智摄四无
畏藏经第五显扬第四瑜伽四十九五十七六十九
及法华疏引华严菩萨四无畏念住不护显扬第四
四十九无忘失法永断习气一切种妙智显扬四四
十九五十七六十九七十九大悲藏经第五显扬四
四十九六十九七十九九十一十八不共法藏经六
显扬四七十九五十七六十九等说解四无畏有三
一标列二别解三料简料简有二初解二利后解四
相念住有三一标二牒三结舍念正智为体中唯念
者不护亦三标释结不护即三业无忘失亦念断习
是如真能断谓正智所起用谓三业大悲无瞋无痴
卷十 第 157b 页 X48-0157.png
为体如五十七不共法有四初标废立次解名次别
释后释前标初文有三初标次徵后明废立一切种
妙智五十说能知三事义非义俱聚云何引发下第
三总释所作业有二初所依后作业初中初问后答
答有二初辨所依后又如是功德下辨作用自性初
中有二初明所依得人后结成三此中显示下是初
中有三初明内外共法次明大小乘共法后明引发
所因后中有三初标三所显示次问引发方便后明
彼相明彼相中有三初标次指后例力中有三初标
此中下释后此十名力者释力名合辨能證所證。

第三大段有五初得果舍向二三乘涅槃差别三辨
不可记事上来所问应记别故便问不可记四何非
初三果是第四果不五辨应修五种善巧初文有二
初明得果舍向非向类故向不舍向是巳类故由此
菩萨得上地不舍下非果故此亦不然论本但言得
胜舍劣释师指如得果舍向非诸菩萨得胜地不舍
前劣地亦非巳类故第二别牒又于得果时集断作
證如说断五下分结五上分结究竟集处说五善巧
中初标五后别释方便善巧应如瑜伽十二种善巧
释。

第十散乱分别有二初总后别内道所起名如理所
引别中有三初标列十分别次引经属后释无分别
中有二初标列次别释释第三无戏论无分别中有
二初总解后离五相离五相有二初标解离五相后
卷十 第 157c 页 X48-0157.png
释无戏论无分别相初文有三初标列次别释后结
成后解无戏论无分别中有四一问二答三难四通。

第十五利他论品有二初略问答后广别释义决择
有二初标后释释中初列后辨成因者谓现量可得
不可得等正说所摄者于宗等中不与现量相违名
可得不与比量等相违名不可得正说五种业如前
第七卷说。

第二释决择有二初总释释决择后别释别释有二
初以六义释后以十四门十四门中诸经缘起所由
也所以道理也句义所诠因也次第前后也意趣所
归也释难除妨也。

十二暇总集经者明十二有暇得入圣位总集诸行
经翻以无暇入圣故我知我见我说漏尽遮止第一
者我知者得尽无生智故我见者得无学正见故说
斧柯喻遮止第三如人执柯渐渐自尽执行修慧怯
弱自除说船筏喻遮止第四如船筏行必须资粮资
粮若𨷂无所能济故行智舟故须资粮资粮若阙不
至彼岸故。

安立差别门有二初标后释释有二初依五蕴后依
所作巳辨初中复有二初色后四蕴门理趣门有二
初标后释中初列后辨由如是三转如实遍知者谓
前所说爱味过患出离三也或后门所说遍知相有
三差别是一味二出离三遍知遍知即第三转故能
依所依相属相者谓显示真实相等为后后所依性
卷十 第 158a 页 X48-0158.png
即前真实相为应知依遍知立即永断依永断为作
證依作證为修习依即苦集灭道次第为依力无力
有功能名力无功能名无力。

引发门有三初标次显后结显中有二初引经四句
后各出引四句初中有三初总标次显四句后释四
所以释四所以中有三复次初除四障次显断治及
离下劣等后明福智资粮资粮中释后三有二复次
初令入三乘门后二缘差别谓慈心俱于生心无碍
说證正行摄益菩萨众说教正行广开法施别别生
四中皆初标后释释中初总后别别中所依皆是初
差别皆后三次第配之一行中若就眼亦耳处耶四
句乃至意处亦尔不然身与眼何得有四何有识眼
非身处此中大判非有是理云如理应说第四等论
决择有三复次初问答等二立破等三法门等即中
初标后释练根应为章门所依六中解四不解第五
三成就如前第二得中解不释四杂染如前苦集谛
中释识等有六一六识二三受三二十根如瑜伽二
十六末解四七作意五十智如前第三六九遍知如
显扬第三有废立智断遍知此九唯断七清净亦如
显扬三有九净如大小共论若依扬论二乘唯八净
除第九若唯据因故说七净第八唯无学故入一切
法有八如前心所行相解通达有五一有相文字显
扬第三开二一字二字相二能摄所摄通达彼开二
能取所取三迟四速五法依定后生故名通达圆證
卷十 第 158b 页 X48-0158.png
有四果等随别义如馀处说二十引发开相随好故。

论轨勘大论第十五大有差别及如因明抄会明了
言为简有障等不可得因故不现前境者第十五有
三障覆隐嗼如彼说泰抄有八如馀论未详二多闻
者西国国王多供养二多闻人故以为喻等所集等
者依人依教依理为名故。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卷第十(终)


斯疏第五巳降文间繁乱且有非疏主手笔者日
者南都空海寺寂真沙弥寄以一本此是延应二
年所写校雠舆本非无稍异今酌其宜以绣于梓
读者更详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