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唐-无著菩萨述求品之二¶

述求品之二¶ 第 589b 页
述求品之二¶ 第 613b 页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五

无著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 述求品之二

释曰。已说求染净。次说求唯识。偈曰。

「 能取及所取
 此二唯心光
 贪光及信光
 二光无二法」


释曰。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者。求唯识人
应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种唯是心光。贪光及
信光二光无二法者。如是贪等烦恼光。及信
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二法。何以故。
不离心光别有贪等信等染净法故。是故二
光亦无二相。偈曰。

「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
 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


释曰。种种心光起如是种种相者。种种心光
即是种种事相。或异时起。或同时起。异时起
者。谓贪光瞋光等。同时起者。谓信光进光等。
光体非体故不得彼法实者。如是染位心数
净位心数。唯有光相而无光体。是故世尊不
说彼为真实之法。已说求唯识。次说求诸相。
偈曰。

「 所相及能相
 如是相差别
述求品之二¶ 第 613c 页 T31-0613.png
 为摄利众生
 诸佛开示现」


释曰。相有二种。一者所相。二者能相。此偈
总举。馀偈别释。偈曰。

「 共及心及见
 及位及不转
 略说所相五
 广说则无量」


释曰。共及心及见及位及不转者。所相有五。
一者色法。二者心法。三者心数法。四者不相
应法。五者无为法。彼共者谓色法。心者谓
识法。见者谓心数法。位者谓不相应法。不
转者谓虚空等无为法。略说所相五广说则
无量者。彼识常起如是五相。此五所相是世
尊略说。若广说者则有无量差别。已说所相
诸相。次说能相诸相。偈曰。

「 意言与习光
 名义互光起
 非真分别故
 是名分别相」


释曰。能相略说有三种。谓分别相。依他相。
真实相。此偈显示分别相。此相复有三种。一
有觉分别相。二无觉分别相。三相因分别相。
意言者谓义想。义即想境。想即心数。由此想
于义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有觉分别
相。习光者。习谓意言种子。光谓从彼种子直
起义光未能如是如是起意言解。此是无觉
分别相。名义互光起者。谓依名起义。光依义
起。名光境界。非真唯是分别世间。所谓若名
若义。此是相因分别相。如此三种相。悉是非
真分别。是名分别相。偈曰。

「 所取及能取
 二相各三光
 不真分别故
 是说依他相」


释曰。此偈显示依他相。此相中自有所取相
述求品之二¶ 第 614a 页 T31-0614.png
及能取相。所取相有三光。谓句光义光身光。
能取相有三光。谓意光受光分别光。意谓一
切时染污识。受谓五识身。分别谓意识。彼所
取相三光及能取相三光。如此诸光。皆是不
真分别故。是依他相。偈曰。

「 无体体无二
 非寂静寂静
 以无分别故
 是说真实相」


释曰。此偈显示真实相真实谓如也。此相有
三种。一自相。二染净相。三无分别相。无体体
无二者。是真实自相。无体者。一切诸法但分
别故。体者。以无体为体故。无二者。体无体无
别故。非寂静寂静者。是真实染净相。非寂静
者。由客尘烦恼故。寂静者。由自性清净故。以
无分别故者。是真实无分别相。由分别不行
境界。无戏论故。已说三种能相。复次偈曰。

「 应知五学境
 正法及正忆
 心界有非有
 第五说转依」


释曰。彼能相复有五种学境。一能持。二所持。
三镜像。四明悟。五转依。能持者。谓佛所说正
法。由此法持彼能缘故所持者。即正忆念。由
正法所持故。镜像者。谓心界。由得定故。安心
法界如先所说。皆见是名。定心为镜法界为
像故。明悟者。出世间慧。彼有如实见有。非
有如实见非有。有谓法无我。非有谓能取所
取于此明见故。转依者。偈曰。

「 圣性證平等
 解脱事亦一
 胜则有五义
 不减亦不增」


释曰。圣性證平等解脱事亦一者。圣性谓无
漏界。證平等者。诸圣同得故。解脱事亦一
述求品之二¶ 第 614b 页 T31-0614.png
者。诸佛圣性与声闻缘觉平等。由解脱同故。
胜则有五义不减亦不增者。虽复圣性平等。
然诸佛最胜自有五义。一者清净胜。由漏习
俱尽故。二者普遍胜。由刹土通净故。三者身
胜。由法身故。四者受用胜。由转法轮受用不
断故。五者业胜。由住兜率天等现诸化事利
益众生故。不减者。谓染分减时。不增者。谓净
分增时。此是五种学地解相似。彼解脱所相
法及三种能相法故。已说所相能相。次说求
解脱偈曰。

「 如是种子转
 句义身光转
 是名无漏界
 三乘同所依」


释曰。如是种子转者。阿梨耶识转故。句义身
光转者。谓馀识转故。是名无漏界者。由解脱
故。三乘同所依者。声闻缘觉与佛同依止故。
偈曰。

「 意受分别转
 四种自在得
 次第无分别
 刹土智业故」


释曰。意受分别转四种自在得者。若意若受
若分别。如此三光若转即得四种自在。问何
者为四。答次第无分别刹土智业故。一得无
分别自在。二得刹土自在。三得智自在。四得
业自在。偈曰。

「 应知后三地
 说有四自在
 不动地有二
 馀地各馀一」


释曰。应知后三地说有四自在者。谓不动地
善慧地法云地。成就彼四种自在。不动地
有二馀地各馀一者。不动地有第一无分别
自在。第二刹土自在由无功用无分别故。由
述求品之二¶ 第 614c 页 T31-0614.png
刹土清净故。善慧地有第三智自在。由得四
辩善巧胜故。法云地有第四业自在。由诸通
业无障碍故。偈曰。

「 三有二无我
 了入真唯识
 亦无唯识光
 得离名解脱」


释曰。复有别解脱门。三有二无我了入真唯
识者。由知二无我为方便故。菩萨于三有中
分别人法皆无有体。是故无我。如是知已。
亦非一向都无有体。取一切诸法真实唯识
故。亦无唯识光得离名解脱者。菩萨尔时安
心唯识。识光亦无即得解脱。何以故。由人法
不可得离有所得故。偈曰。

「 能持所持聚
 观故唯有名
 观名不见名
 无名得解脱」


释曰。复有别解脱门。能持所持聚者。能持谓
所闻法。所持谓正忆念。聚谓福智满。由先聚
力故而有所持。观故唯有名者。但有言说无
有义故。复次唯名者。唯识故。复次唯名者。非
色四阴故。观名不见名无名得解脱者。复次
观所观名复不见名。由义无体故。又不见识
故。又不见非色四阴故。如是名亦不可得。离
有所得故。故名解脱。偈曰。

「 我见熏习心
 流转于诸趣
 安心住于内
 回流说解脱」


释曰。复有别解脱门。我见熏习。心流转于诸
趣者。有二种我见滋灰故言熏习。由此熏习
为因。是故流转生死。安心住于内。回流说解
脱者。若知所缘不可得。置心于内摄令不散。
即回彼流说名解脱。已说求解脱。次求无自
述求品之二¶ 第 615a 页 T31-0615.png
体。偈曰。

「 自无及体无
 及以体不住
 如执无体故
 法成无自体」


释曰。自无及体无及以体不住者。自无谓诸
法自然无。由不自起故。不自起者。属因缘故。
体无谓诸法已灭者不复起故。及以体不住
者。现在诸法刹那刹那不住故。此三种无自
体。遍一切有为相。是义应知。如执无体故法
成无自体者。如所执著实无自体。由自体无
体故。如诸凡夫。于自体执著常乐我净。如是
异分别相亦复无体。是故一切诸法成无自
体。偈曰。

「 无自体故成
 前为后依止
 无生复无灭
 本静性涅槃」


释曰。无自体故成前为后依止者。由前无性
故次第成立后无生等。问此云何。答无生复
无灭本静性涅槃。若无性则无生。若无生则
无灭。若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
性涅槃。如是前前次第为后后依止。此义得
成。已说求无自性。次说求无生忍偈曰。

「 本来及真实
 异相及自相
 自然及无异
 染污差别八」


释曰。有八种无起法。名无生法忍。一者本来
无起。由生死非有本起故。二者真实无起。由
法无先后异先起法无故。三者异相无起。由
非旧种处更得起故。四者自相无起。由分别
性毕竟不起故。五者自然无起。由依他性自
性不起故。六者无异无起。由真实性非有异
体起故。七者染污无起。由尽智时染污诸见
述求品之二¶ 第 615b 页 T31-0615.png
不复起故。八者差别无起。由诸佛法身非有
差别起故。此八无起法。说名无生法忍。已说
求无生忍。次说求一乘。偈曰。

「 法无我解脱
 同故性别故
 得二意变化
 究竟说一乘」


释曰。此中八意佛说一乘。一者法同故。谓声
闻等人无别法界。由所趣同故。故说一乘。二
者无我同故。谓声闻等人同无我体。由趣者
同故。故说一乘。三者解脱同故。谓声闻等人
同灭惑障。由出离同故。故说一乘。四者性别
故。谓不定三乘性人引入大乘。故说一乘。五
者诸佛得同自意故。谓诸佛得如此意如我
所得。一切众生亦同我得。由此意故。故说一
乘。六者声闻得作佛意故。谓诸声闻昔行大
菩提聚时有定作佛性。彼时佛加故胜摄故。
得自知作佛意。由此人前后相续无别。故说
一乘。七者变化故。谓佛示现声闻而般涅槃
为教化故。如佛自说。我无量无数以声闻乘
示现涅槃。由离此方便更无方便化小根人
入大乘故。理实唯一故说一乘。八者究竟故。
谓至佛体无复去处。故说一乘。如是处处经
中以此八意佛说一乘。而亦不无三乘。问若
尔复有何义以彼彼意而说一乘。偈曰。

「 引接诸声闻
 摄住诸菩萨
 于此二不定
 诸佛说一乘」


释曰。彼彼意有二义。一为引接诸声闻故。二
为摄住诸菩萨故。若诸声闻于自乘性不定。
佛为引接彼人令入大乘。故说一乘。若诸菩
萨于自乘性不定。佛为摄住彼人令不退大
述求品之二¶ 第 615c 页 T31-0615.png
乘故说一乘。偈曰。

「 声闻二不定
 见义不见义
 见义不断爱
 断爱俱软根」


释曰。声闻不定复有二种。一者见义乘。彼见
谛发大乘故。二者不见义乘。彼不见谛发大
乘故。见义复有二种。一者断爱。彼已离欲
界欲故。二者不断爱。彼未离欲界欲故。此
中见义二人。应知具足软品。由根钝故。偈
曰。

「 二得圣道人
 回向于诸有
 回向不思议
 二生相应故」


释曰。如是见义得圣道二人。能以圣道回向
诸有。如是回向名不思议生。由以圣道回向
生故。如此二人与二生相应。问何者二生。偈
曰。

「 愿力及化力
 随欲而受生
 愿力不断爱
 化住阿那含」


释曰。二生者。一愿自在生。二化自在生。初是
未离欲人。后是阿那含人。问如此二人云何
软品。偈曰。

「 由二乐涅槃
 数数自厌故
 二俱说钝道
 久久得菩提」


释曰。由此二人先有乐灭心故。恒起自厌心
故。是故彼道说为钝道。由不能速得无上菩
提故。偈曰。

「 所作未办人
 生在无佛世
 修禅为化故
 渐得大菩提」


释曰。所作未办人者。谓见谛未断爱未得阿
罗汉果人。此人生在无佛世界。生已自能勤
述求品之二¶ 第 616a 页 T31-0616.png
修诸禅为变化故。此人依止此化。渐渐更得
无上菩提。如此三位。如佛胜鬘经说。如是
声闻次得缘觉后得作佛。如大譬中说。一者
先见谛位。二者佛空时生。自能修禅舍于生
身而受化身。三者当得无上菩提。已说求一
乘。次说求明处。偈曰。

「 菩萨习五明
 总为求种智
 解伏信治摄
 为五五别求」


释曰。菩萨习五明总为求种智者。明处有五。
一内明。二因明。三声明。四医明。五巧
明。菩萨学此五明总意为求一切种智。若不
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问别意云何。答
解伏信治摄为五。五别求如其次第学。内明
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
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
已说求明处。次说求长养善根。所谓作意满
足诸波罗蜜。此作意有四十四种。初谓知因
作意。乃至最后谓知我胜作意。此等作意今
当显说。偈曰。

「 知因及念依
 共果与信解
 四意随次第
 修习诸善根」


释曰。此偈有四种作意。一知因作意。二念依
作意。三共果作意。四信解作意。菩萨最初住
性而作是念。我今自见波罗蜜性知可增长。
是名知因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已发大心诸
波罗蜜决定当得圆满。何以故。以此大心为
依止故。是名念依作意。次作是念。我已发心。
为利自他勤修诸波罗蜜。此果若共即愿受
之。若不共他即愿不受。是名共果作意。次作
述求品之二¶ 第 616b 页 T31-0616.png
是念。我今勤行自他利时。应通达涅槃真实
方便。所谓不染三轮如过去诸佛曾解。未来
诸佛当解。现住诸佛今解。我皆正信。是名
信解作意。如是后后作意应知。次第亦尔。偈
曰。

「 得喜有四种
 二恶不能退
 应知随修意
 此复有四种」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得喜作意。二不退
作意。三随修作意。菩萨次作是念。我今信解
诸波罗蜜得四种喜。谓障断喜聚满喜。摄自
他二利喜。与依报二果喜。是名得喜作意。次
作是念。我今为成就自他佛法修行诸波罗
蜜时。虽遇恶人违逆恶事逼恼终无退心。是
名不退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为得无上菩提。
于诸波罗蜜应起四种随修。所谓应忏悔六
波罗蜜诸障。应随喜六波罗蜜诸行。应劝请
六波罗蜜法义。应以六波罗蜜回向无上菩
提是名随修作意。偈曰。

「 净信及领受
 乐说与被钾
 起愿亦悕望
 方便复七种」


释曰。此偈有七种作意。一净信作意。二领受
作意。三乐说作意。四被钾作意。五起愿作
意。六悕望作意。七方便作意。菩萨次作是念。
我今应于诸波罗蜜法义起深信力持。是名
净信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诸波罗蜜法义。
应一向起求不生诽谤。是名领受作意。次作
是念。我今应以诸波罗蜜法义开示他人。是
名乐说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令诸波罗蜜
满足起大勇猛。是名被钾作意。次作是念。
述求品之二¶ 第 616c 页 T31-0616.png
我今为满足诸波罗蜜愿值满足诸缘。是名
起愿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求正成就缘。是名
悕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思惟诸波罗蜜业
伴方便。是名方便作意。此中被钾作意。起
愿作意。悕望作意。教授中当分别。偈曰。

「 勇猛及怜悯
 如是二作意
 应知二差别
 一一有四种」


释曰。此偈有二种作意。一勇猛作意。二怜悯
作意。此二各有四种差别。菩萨思惟方便已。
次作是念。我今应起四种勇猛为坚牢故。为
成熟故。为供养故。为亲近故。为坚牢者六。
六波罗蜜修。所谓六施乃至六智。六施谓施
施乃至施智。戒等六种亦复如是。为成熟者。
以诸波罗蜜为摄物方便成熟众生。为供养
者以檀为利益供养。以戒等为修行供养。为
亲近者。亲近不倒教授诸波罗蜜人。是名勇
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起四无量心。诸
波罗蜜现前时应起慈心。悭等现前时应起
悲心。他人诸波罗蜜现前时应起喜心。他人
信诸波罗蜜时应起无染心。是名怜悯作意
偈曰。

「 有羞亦有乐
 及以无屈心
 修治与称说
 此复为五种」


释曰。此偈有五种作意。一有羞作意。二有乐
作意。三无屈作意。四修治作意。五称说作意。
菩萨次作是念。若我于诸波罗蜜。懈怠不作
及以邪作。应起深惭愧等。应转檀等不转是
名有羞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所缘诸波罗
蜜境界。应持心不乱。是名有乐作意。次作
述求品之二¶ 第 617a 页 T31-0617.png
是念。我今于退诸波罗蜜方便作怨家想。是
名无屈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诸波罗蜜相
应诸论。应善集修治。是名修治作意。次作是
念。我今为生他解。应如其根器应赞扬诸波
罗蜜法义。是名称说作意。偈曰。

「 依度得菩提
 非随自在等
 过恶及功德
 此二亦应知」


释曰。此偈有二作意。一依度作意。二应知作
意。菩萨如前称扬已。次作是念。我今依止诸
波罗蜜得大菩提。非依自在天等。是名依度
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知障诸波罗蜜过恶
及诸波罗蜜功德。是名应知作意。偈曰。

「 喜集及见义
 乐求求四种
 平等无分别
 现持当缘故」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喜集作意。二见义
作意。三乐求作意。菩萨知已。次作是念。我应
欢喜聚集福智二聚。是名喜集作意。次作是
念。我今见诸波罗蜜自性。能得无上菩提利
益。是名见义作意。次作是念。今见是利应
起四求。一求平等。止观双修故。二求无分
别。三轮清净故。三求现持。求持能成诸度法
义故。四求当缘。求未来成就诸度缘故。是名
乐求作意。偈曰。

「 七非有取见
 四种希有想
 翻此非希有
 此想亦有四」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见非有取作意。二
希有想作意。三非希有想作意。菩萨乐求已。
次作是念。七种非有取。我今应见。一非有为
有非有取。二过失非失非有取。三功德非德
述求品之二¶ 第 617b 页 T31-0617.png
非有取。四非常为常非有取。五非乐为乐非
有取。六非我为我非有取。七寂灭非灭非有
取。如来为对治此七非有取。次第说空等三
三昧。及说四种法优陀那。是名见非有取作
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诸波罗蜜。应起四种希
有想。所谓大想广想不求报恩想不期果报
想。是名希有想作意。次作是念。翻此希有于
诸波罗蜜亦有四种非希有想。所谓由诸波
罗蜜广大故。能得无上菩提。能住自他平等。
能不求一切世间供养。能不求过诸世间胜
身胜财。是名非希有想作意。偈曰。

「 离堕众生边
 大义及转施
 究竟与无间
 如是复五种」


释曰。此偈有五种作意。一离边作意。二大义
作意。三转施作意。四究竟作意。五无间作意。
菩萨次作是念。我今应以诸波罗蜜于一切
众生转。是名离边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以
诸波罗蜜广饶益一切众生。是名大义作意。
次作是念。我今所有诸波罗蜜功德愿施一
切众生。是名转施作意。次作是念。愿一切众
生所有诸波罗蜜三处究竟。谓菩萨地究竟。
如来地究竟。利益众生究竟。是名究竟作意。
次作是念。我应修习诸波罗蜜于一切时无
有间断。是名无间作意。偈曰。

「 方便恒随摄
 心住不颠倒
 于退则不喜
 进则欢喜生」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随摄作意。二不喜
作意。三欢喜作意。菩萨次作是念。我今应
住不颠倒心于佛所知应以诸波罗蜜恒时随
述求品之二¶ 第 617c 页 T31-0617.png
摄。是名随摄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退屈诸
波罗蜜者不应生悦。是名不喜作意。次作是
念。我今于增进诸波罗蜜者应生庆悦。是名
欢喜作意。偈曰。

「 相似不欲修
 真实欲修习
 不随及欲得
 欲得有二种」


释曰。此偈有四种作意。一不欲修作意。二欲
修作意。三不随作意。四欲得作意。菩萨次作
是念。我今于相似诸波罗蜜不应修习。是名
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真实诸波罗
蜜应勤修习。是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
于诸波罗蜜障碍作意应断。是名不随作意。
次作是念。我今欲得授记位诸波罗蜜。欲得
决定地诸波罗蜜。是名欲得作意。偈曰。

「 定作未来行
 常观他行满
 信解自第一
 知体无上故」


释曰。此偈有三种作意。一定作作意。二观他
作意。三我胜作意。菩萨次作是念。我见当来
诸趣以智方便一切波罗蜜决定当行。是名
定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应观十方诸大菩
萨诸波罗蜜得满足时愿我亦得满足。同一
事故。是名观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自信所
行诸波罗蜜。于诸行中最为第一。何以故。我
观此体更无上故。是名我胜作意。偈曰。

「 以此诸作意
 修习于诸度
 菩萨一切时
 善根得圆满」


释曰。此偈总结前义应知。已说求长养善根。
次说求法差别。偈曰。

「 求法谓增长
 上意及广大
述求品之二¶ 第 618a 页 T31-0618.png
 有障亦无障
 及以诸神通
 无身亦有身
 得身及满身
 多慢及少慢
 及以无慢故」


释曰。求法有十三种差别。一者增长求。谓以
正闻增长信故。二者上意求。谓在佛边受法
流故。三者广大求。谓得神通菩萨具足远闻
诸佛法故。四者有障求。谓初增长信者故。五
者无障求。谓上意求者故。六者神通求。谓广
大求者故。七者无身求。谓闻思慧无法身故。
八者有身求。谓修慧有多闻熏习种子身故。
九者得身求。谓初地至七地。十者满身求。谓
八九十地。十一者多慢求。谓信行地。十二者
少慢求。谓初七地。十三者无慢求。谓后三地。
已说求法差别。次说求法因缘。偈曰。

「 为色为非色
 为通为正法
 相好及病愈
 自在无尽因」


释曰。求法有四因缘。一为色。二为非色。三为
神通。四为正法。为色者。相好因故。为非色
者。灭烦恼病因故。为神通者。自在因故。为
正法者。无尽因故。如梵天王问经说。菩萨求
法具足四想。一者如妙宝想。难得义故。二者
如良药想。除病义故。三者如财物想。不散义
故。四者如涅槃想。苦灭义故。由法是相好庄
严因故如妙宝想。由法是灭烦恼病因故如
良药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财物想。由
法是正法无尽因故如涅槃想。已说求法因
缘。次说求远离分别。偈曰。

「 无体体增减
 一异自别相
 如名如义者
 分别有十种」

述求品之二¶ 第 618b 页 T31-0618.png

释曰。有十种分别。一者无体分别。二者有体
分别。三者增益分别。四者损减分别。五者一
相分别。六者异相分别。七者自相分别。八者
别相分别。九者如名起义分别。十者如义起
名分别。般若波罗蜜经中为令诸菩萨远离
此十种分别故说十种对治。为对治无体分
别故。经言有菩萨菩萨。为对治有体分别故。
经言不见菩萨等。为对治增益分别故。经言
舍利弗色自性空。为对治损减分别故。经言
非色灭空。为对治一相分别故。经言若色空
非色。为对治异相分别故。经言空不异色色
不异空空即是色。为对治自相分别故。经言
此色唯名。为对治别相分别故。经言色不生
不灭非染非净等。为对治如名起义分别故。
经言名者作客故如名义不应著。为对治如
义起名分别故。经言一切名不可见不可见
故如义名不应著。已说求远离分别。次说求
法大偈曰。

「 菩萨胜勇猛
 二求得真实
 随顺诸世间
 功德如海满」


释曰。求法有三种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
进求世谛第一义谛。真实不颠倒故。二者他
利大。由作世间依怙以第一义安置故。三者
自利大。由一切功德如海满足故。述求品究
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五
述求品之二¶ 第 618c 页 T31-061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