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380a 页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3b 页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
无性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入所知相分第四
论曰。如是已说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应见。
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
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
所取事有见意言。
释曰。菩萨修习如是业
已。如入现观所应知相。今当显说。多闻熏习
所依者。谓于大乘而起多闻。闻法义已熏心
心法相续所依。其少闻者无容得入此现观
故。如薄伽梵教授尊者罗怙罗经。说如是言。
唯愿世尊教我现观。世尊告曰。汝已受持正
法藏耶。罗怙罗言。不也世尊。世尊告曰。汝
今且应受持法藏。如是等非阿赖耶识所摄
者。谓此所依从最清净法界流故。对治彼故。
非彼性摄彼相违故。如阿赖耶识成种子者。
如阿赖耶识能为一切杂染法因。此所依性
能为一切清净法因。唯因性同故得为喻。非
一切种。如有颂言。
「 为欲利益常放逸
生盲不观自乐者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3c 页 T31-0413.png
诸佛降灵现世间
为彼宣说微妙法
譬如无价末尼宝
能除众毒不思议」
言似法者。谓契经等如十地等。言似义者。
谓彼所诠无我性等。似彼行相而生起故。说
为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者如彼所取而显
现故。言有见者。谓耳识。俱言意言者。所谓
意识。或与见分俱所取能取性。此即安立所
取能取所依自性。如前已说。
论曰。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大乘多闻熏
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
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
智资粮菩萨。
释曰。用及用具皆待作者。故
问入者谁能悟入。答此问言大乘多闻熏习
相续等。谓依大乘法而起多闻熏习。相续已
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者。由此相续故。
得现前逢事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
胜解者。由逢事佛于大乘法深生信解。非诸
恶友引令犹豫。由此大乘多闻等三因缘故。
能善积集无量善根。是则名为善备福智资
粮菩萨。
论曰。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
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
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
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释
曰。何处能入者。问所入境及能入位。谓即于
彼有见等者。谓于大乘法相所生。决定行相
似法似义意言。能入于此境界。能入是用。所
入境界。是业是持。于此意言或有能入。在胜
解行地。于一切法唯识性中。但随听闻生胜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4a 页 T31-0414.png
解故。或有能入在见道中。如理通达此意言
故。此中如理而通达者。谓通达彼非法非义。
非所取非能取故。或有能入在修道中。由此
修习对治烦恼所知障故。或有能入在究竟道
中。最极清净离诸障故。如是四种是能入位。
论曰。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
相练磨心故。断四处故。缘法义境止观恒常。
慇重加行无放逸故。
释曰。由何能入者。此
问入因。谓由何因于此能入。由善根力所任
持故等者。谓虽有善根力而心或退屈故。说
三种相练磨心故等。
论曰。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證
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由此
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
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
当得圆满。是为第二练磨其心。若有成就
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
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
获得一切圆满。是名第三练磨其心。
释曰。
无量诸世界等者。此言显示初练磨心。引
他例已令心增盛。无有退屈由此意乐者。显
示第二练磨其心。我已获得如是意乐者。显
此意乐离诸弊缚。谓此意乐远离悭吝。远
离欲寻。远离恚寻。远离懈怠。远离惛沈及
以睡眠。远离无明。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
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者。谓已获得殊胜
意乐。便能任运修行施等速令圆满。若有成
就等者。显示第三练磨其心。诸有障善者。谓
有成就诸世间善。未能永断所治障故。说名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4b 页 T31-0414.png
有障。我有妙善等者。谓我能永断所对治障。
由无障善而成其善。云何当来而不證得圆
满佛果。练磨心者。谓策举心令其猛利。对治
退屈。
论曰。此中有颂。
「 人趣诸有情
处数皆无量
念念證等觉
故不应退屈
诸净心意乐
能修行施等
此胜者已得
故能修施等
善者于死时
得随乐自满
胜善由永断
圆满云何无」
释曰。复以伽他摄如是义。人趣诸有情等者。
其心怯弱名为退屈。劝彼不应心生退屈。谓
我不能證觉无上正等菩提名心怯弱。令劝
进彼不应于己谓无功能。故无退屈。如有颂
言。
「 无量十方诸有情
念念已證善逝果
彼既丈夫我亦尔
不应自轻而退屈」
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者。谓非不善及无
记心。而行施等。唯是善心故名净心。如有世
间不善无记散乱心中。亦行施等希愿诸有
及财位故。菩萨不尔。唯求无上正等菩提。
言意乐者。谓能无碍修施等因如先已说。此
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者。谓诸菩萨名为胜
者先已得此殊胜意乐。由此施等波罗蜜多
任运而转。如说而修故名已得。由此决定舍
所对治。舍所治故不由功用。于其施等任运
而转。等者。等取戒乃至慧波罗蜜多。善者于
死时者。谓由世间善而成善者。于命终时得。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4c 页 T31-0414.png
随乐自满者。谓得世间随所爱乐自圆满果。
是乃至得有顶生义。胜善由永断者。即是由
彼永断障善而成善义。圆满云何无者。是随
所乐圆满佛果云何无义。
论曰。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由于大
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由离所闻
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由于现前现
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
别故此中有颂。
「 现前自然住
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别
得最上菩提」
释曰。今当显示断除四处。断作意故者。断除
二乘分引作意。以能永断异慧疑故者。谓于
大乘甚深广大。不起异慧颠倒及疑。断法执
故者。谓于所闻所思法中。能永断除我我所
执。谓我能闻我能思觉。我所听文我所思
义。如是执著一切皆无。于其胜义證现观故。
断分别故者。谓于现前任运而转。色等现住
及作功用。诸骨锁等净定安立一切所缘诸
境界相。作意分别悉能永断。乃至一切诸佛
菩萨波罗蜜多。如是等相。执著分别悉能永
离。其颂义显不须重释。
论曰。由何云何而得悟入。
释曰。此中双问
作具所作。由有作者入所作业。应知定有能
入之具。自现观相是所作事。决定应有如是
如是所作方便。是故今当二俱解释。
论曰。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
义有见意言。
释曰。此中先辨能入之具种
类之声。即因言说是为因义。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5a 页 T31-0415.png
论曰。由四寻。思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
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谓由名事自性差。别
假立如实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诸菩
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即于似文
似义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
名之义。亦唯意言。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
假立。若时證得唯有意言。尔时證知若名若
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
同不可得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
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释
曰。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者。依如先
说。能悟入具发起如实所作方便。于加行时
推求行见假有实无。方便因相说名寻思。了
知假有实无所得。决定行智。方便果相名如
实智。此中名者。谓色受等亦摄名因。名果句
等寻思此名唯意言性。唯假非实。不离意言
名名寻思。义寻思者。如名身等所诠表得蕴
界处等。推求此性唯假非实。如有种类种类
相应差别可得。如是所诠能诠相应不应理
故。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者。寻思依
名所表外事。唯意言性。思惟此义似外相
转。实唯在内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
者。寻思名义二种自性。唯假立相。谓色受
等名义自性实无所有。假立自性。譬如假立
补特伽罗。寻思名义二种差别亦假立相。谓
无常等名义差别唯假立故。若名若义自性差
别皆是假立者。證知四种虚妄显现依他起
摄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者。了达四
种遍计执义皆不可得。应知此中四种方便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5b 页 T31-0415.png
说名寻思。四种果智说名四种如实遍智。谓
推求名唯是假立。实不可得说名寻思。若即
于此果智生时决定了知。假有实无名如实
智。如是于事自性差别假有实无。推求决定
说亦应尔。
论曰。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
入。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若名若义
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
故。所取能取性现前故。一时现似种种相义
而生起故。如闇中绳显现似蛇。譬如绳上蛇
非真实。以无有故。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
虽灭。绳觉犹在。若以微细品类分析。此又虚
妄色香味触为其相故。此觉为依绳觉当灭。
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非实六
相义时。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亦当除遣。由圆
成实自性觉故。
释曰。于此悟入唯识性中。
欲显所入及入譬喻。故为此问。若义无有于
此悟入唯识性中。为何所入此意难言。此唯
识性即是其义。云何义无为遮此难故先说
言。入唯识性谓此识义亦无义性。非唯外义
是无所有。若无义性。云何得有十二处教。云
何世间有义言说。为遮此难。故次说言。相
见二性虽无实义。识似内外二义显现。无始
言说熏习力故。识似义转似了别用说名为
见。故不相违为唯悟入似相似见。识别种类
为不尔耶。为答此问故说悟入及种种性。谓
唯一识。所取能取性差别故。于一时间分为
二种。又于一识似三相现。所取能取及自證
分名为三相。如是三相。一识义分非一非异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5c 页 T31-0415.png
如馀处辨。于一识上有多相现。故名种种。
名等六相。无有义等释前三种。为答前问如
何悟入故复说言。如闇中绳显现似蛇。由此
譬喻成立通达三种自性。譬如绳上蛇非真
实。以无有故。如是似名似义意言。依他起上
名等六种。遍计所执亦非真实。以无有故。又
于此中如依绳觉舍于蛇觉。如是依止唯识
显现。依他起觉舍于六义。遍计执觉如依色
等。细分之觉除遣绳觉。如是依止圆成实觉。
遣依他起迷乱之觉。如有颂言。
「 于绳谓蛇智
见绳了义无
證见彼分时
知如蛇智乱」
伏除非实六相义时者。是非有义。六种非实
义非有为相故。
论曰。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
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云何
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
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
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
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
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
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释曰。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
者。谓了知意言似义相现。无有遍计所执实
义。由此故名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悟入唯识
故悟入依他起性者。谓了知唯识无明解故。
于无义中似义相现。由此悟入依他起性。为
显悟入圆成实性故复说言。已遣义想。即是
已能除义想义。一切似义无容得生者。即是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6a 页 T31-0416.png
都无有能似义而生起义。故似唯识亦不得
生者。所取无故能取亦无。即是唯识所成之
义。亦不转义。住一切义无分别名者。谓一切
法是契经等。名所依行处。名一切义。名有
十种。前九种名有所分别。其第十名于一切
义无所分别。安住如是于一切义无分别名。
如说一切唯有其名。即如是名能起一切者。
此中似名显现识等假说为名。于法界中便
得现见相应而住者。谓于法界内證相应而
起胜解。平等平等者。谓如所缘都无所有。如
是能缘亦无所有。是故所缘能缘二种平等
平等。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者。悟入
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性是有馀故犹有作
者。作用未息但名悟入。今于此中作者作用
息灭究竟名已悟入。
论曰。此中有颂。
「 法补特伽罗
法义略广性
不净净究竟
名所行差别」
释曰。如前所说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今以伽
他显示此名自境差别。初法名者。谓色受等。
补特伽罗名者。谓天授等。随信行等。佛教中
名。后法名者。谓契经应颂等。义名者。谓此
所诠杀害于父母。诛国及随行等。略名者。谓
一切法皆无我等。广名者。谓色无我等。性
名者。谓阿等诸字。是词句因故。不净名者。谓
诸异生为诸烦恼垢所染故。净名者。谓诸贤
圣垢永断故。究竟名者。谓总所缘即般若波
罗蜜多。及十地等。以总略义为所缘故。
论曰。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6b 页 T31-0416.png
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
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释曰。善达法界者。于此法界深作證故。生如
来家者。谓佛法界名如来家。于此證会故名
为生。于此所缘胜智生故。转先所依生馀依
故。绍继佛种令不断绝。如馀续生馀众同分。
所生能生相续不断。托所生家如是般若波
罗蜜多。證佛法界。名于中生。名真佛子。由此
般若波罗蜜多。于佛法界能正作證。树自相
续自在现前故名为生。如有说言。
「 一切雄猛
乐利他者
生母养母
所生所育」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遍见一切等无我
故。如有说言。一切诸法皆如来藏。如是等。得
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得彼意乐平等性故。
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得彼法身平等性故。
此即名为菩萨见道者。见先未见胜法界故。
譬如声闻独觉见道。
论曰。复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由缘总法出
世止观智故。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为断
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
子。为转所依。为欲證得一切佛法。为欲證得
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
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
转。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诸相中。
及说因果常无颠倒。
释曰。复次为何义故
等者。问入唯识所须。次应答言为欲證得一
切智智。而先方便如所说者。为欲开示次第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6c 页 T31-0416.png
言故。为欲饶益堪受如是所化类故。由缘总
法者。缘一切法总相所显真如为。境谓大乘
教中所说一切法。皆真如为性故。缘真如即
是解了一切法性。若不尔者虽经多时。无分
别智亦应不生。言出世者。是无漏故。无分别
故。止观智故者。由三摩呬多无颠倒智故。种
种相识者。谓安立诸法因性果性有上无上
等。即是所取能取分义。为断及相阿赖耶识
诸相种子者。为断阿赖耶识中似色等相诸
法种子。及能熏相。此即说断种子因果。为长
能触法身种子者。为欲增长一切大乘多闻
熏习。由此为先得法身故。为转所依者。通达
真如。诸心心法离垢生故。或复真如善清净
故。为欲證得一切佛法者。为欲生起力无畏
等诸佛法故。为欲證得一切智智者。为欲證
得。无垢无碍诸佛智故。又后得智者。显后得
智有所作用。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者。此举
所生为取其因。一切了别相中者。此显其果
即是能取所取分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者。
如实观见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无迷乱故。譬
如幻师于所幻事者。于草木等幻惑因中。无
有颠倒如实见故。于象马等幻惑相中。亦无
颠倒如实见故。如是菩萨见真实者。如实现
见无有所取能取自性。圆成实已起于后得。
能发语言世俗净智。知因果时及说法时。常
无颠倒。其听闻者虽有颠倒。而闻熏习熏相
续故。次第渐渐得无颠倒。由彼成办所应作
故。此后得智亦无差别无染污故。
论曰。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7a 页 T31-0417.png
四种顺决择分依止。云何应知。应知由四寻
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是煖顺
决择分依止。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
地。是顶顺决择分依止。复由四种如实遍智。
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
分三摩地。是谛顺忍依止。从此无间伏唯识
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应知如
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
释曰。于一切处入
现观时。皆有四种顺决择分。是前相故。现观
已显故不重释。由四寻思者。谓如前说推求
名义自性差别假立为体。于下品无义忍中
者。谓于下品觉慧爱乐诸义无所有中。明谓
能照无有义智。所求果遂故名为得。此定创
得无义智明。故得明得三摩地名。譬如最初
求得火等。煖者即是煖品善根。譬如钻火煖
为前相。此亦如是真智前相。言依止者。谓是
因义。言决择者。即是现观。此分即是法无我
忍。引此善根说名为顺。最居其上故名为顶。
复由四种如实遍智者。谓如先说于名事等
不可得中。已得决定。如是转时悟入唯识。似
名等现决定了知。都无有义。入真义一分三
摩地者。唯能通达所取无故名入一分。由于
此中了达义无。未能伏彼能取行相唯识令
无。是故说此名谛顺忍所依止定。顺谓亲近
依所取无令能取无。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
现观边者。当知即是近彼转义。
论曰。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
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于如所说安立十地。
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7b 页 T31-0417.png
观智故。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
习故而得转依。为欲證得三种佛身。精勤修
行。
释曰。于如所说安立十地者。谓随彼彼
戏论言说。自相共相十种地中。由缘总法者。
相杂缘故。无缘别法而修正智。若不尔者无
分别智所集资粮。不应得有。出世者是无分
别智后得。即是清净世间能安立智。此后得
故。清净有相境故。世间而得转依者。谓经多
劫修无分别后得智故。而得转依。谓心心法
相续清净。为欲證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者。
后当广说。
论曰。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谓菩萨
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一由所
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
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
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槃
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别。依于
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
净佛土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
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
故。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
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
量功德果成满故。
释曰。声闻菩萨现观差
别。略有十种或十一种。所缘差别中。菩萨现
观以大乘法为闻慧等三种所缘。声闻现观
声闻乘法为其所缘。资持差别中。福资粮者。
谓施戒忍三种加行。智资粮者。谓精进静虑
及闻慧等。言资粮者。经无量劫所运集故。通
达差别中声闻现观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7c 页 T31-0417.png
我理。菩萨现观俱能通达补特伽罗法空无
我。涅槃差别中菩萨现观摄受悲慧方便资
粮。生死涅槃无所住著以为涅槃。声闻现观
唯住无为以为涅槃。地差别中菩萨现观。依
于十地而得出离。声闻乘中无有如是诸地
建立。清净差别中。菩萨现观永断烦恼并诸
习气。及能清净众宝佛土。声闻现观虽断烦
恼。未除习气全不能净众宝佛土。言习气者。
虽无烦恼。然其所作似有烦恼。自他平等心
差别中。菩萨现观證得自他平等法性。成熟
有情加行无绝。声闻现观分别自他。唯修自
利不修他利。生差别中菩萨现观。于如来家
法界中生。是佛真子。如轮王家生有相子。非
如声闻同于下贱无智婢子。受生差别中菩
萨现观。常于诸佛大集会中。莲花台上结加
趺坐。乃至成佛恒受化生。所言诸佛大集会
者。谓无漏界诸佛国土。非如声闻处母胎等。
果差别者。菩萨现观。力无畏等无量功德众
所庄严。能无功用起作一切利有情事。證得
法身以为胜果。馀用无漏转生为果。
论曰。此中有二颂。
「 名事互为客
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
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
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
是即入三性」
释曰。以二伽他总摄寻思及寻思果。令易解
了。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者。谓名于事为
客。事于名亦尔。非如一类。谓声与义相称而
生。互相系属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者。谓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8a 页 T31-0418.png
于自性及差别中。亦当推寻唯有分别唯有
假立。其事云何。谓此二种唯有分别。唯有假
立差别言说。都无真实自性差别。言实智者。
谓从寻思所生四种如实遍智。观无义者。谓
观其义本来无有。唯有分别三者。观见唯有
三种分别。谓名分别。自性假立分别。差别假
立分别。彼无故此无者。谓义无故观此三种
分别亦无。是即入三性者。如上所说即是悟
入三种自性。谓初颂前半。观名与事更互为
客。即是悟入遍计所执自性。初颂后半。观彼
二种自性差别。唯有分别唯有假立。即是悟
入依他起自性。第二颂中即是悟入圆成实
自性。此中但遣遍计所执各别心境。伏除分
别不无其事。若不尔者系缚解脱俱不应成。
净与不净皆无有故。
论曰。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
「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想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释曰。谁能如是寻思得果。如是教授当复为
谁。为答此问说于二颂。菩萨于定位观影唯
是心者。谓观所有似法似义。定所行影唯是
内心。如经言。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言菩
萨者。即说能观。于定位者。心住一境。义想
既灭除者。谓由彼影遣其义想。审观唯自想
者。谓审观察如是似法似义之相。唯我定心
之所变现。如是住内心者。是心于尔时即住
自心义。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者。谓先已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8b 页 T31-0418.png
了所取是无。如所取性既无所有。所取性上
能取之性亦不得成。后触无所得者。谓从此
后證无二性所得真如。
论曰。复有别五现观伽他。如大乘经庄严论
说。
「 福德智慧二资粮
菩萨善备无边际
于法思量善决已
故了义趣唯言类
若知诸义唯是言
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现證真法界
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别物
由此即会心非有
智者了达二皆无
等住二无真法界
慧者无分别智力
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
如大良药销众毒
佛说妙法善成立
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
勇猛疾归德海岸」
释曰。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者。
谓施等三波罗蜜多名福资粮。第六般若波
罗蜜多名智资粮。精进俱修故通二种。静虑
亦尔。若缘无量属福资粮。其馀属智。福智积
集故名资粮。言善备者。是圆满义。经无数时
差别圆满名无边际。于法思量善决已者。谓
于一切契经等法。由定后智极善决定得无
犹豫故。了义趣唯言类者。是故能了一切义
趣。唯用意言分别为因。若知诸义唯是言即
住似彼唯心理者。谓若了知一切义相唯是
意言。即能安心住似义相种种变现唯心理
中得决定故。此第二颂初半显示菩萨在顺
决择分位。初颂显示此位加行。便能现證真
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者。由先了达义无所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8c 页 T31-0418.png
有。住唯心故能除所取能取二相。现證无二
真实法界。善决定智依此生故。此前半颂及
后第三显见道位。如所现證次当显示。体知
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者。谓知离心
无别一切所缘境界。由彼无故能缘心性亦
不得成。智者了达二皆无者。胜慧相应故名
智者。于二无性能决定知故名了达遍计所
执。所缘能缘本来无性名二皆无等。住二无
真法界者。平等安住故名等住。所取能取悉
皆远离故言二无。如是现證法界。非虚名真
法界。慧者无分别智力者。谓诸菩萨无分别
智所有功能。周遍平等常顺行者。谓总内外
故名周遍。如所取无能取亦尔。故名平等。随
顺观察契经等法其性平等。譬如虚空故名
顺行。时恒故常。灭者除也。依谓一切杂染法
因难可悟入。喻于榛梗。诸杂染法名为过失。
习气积集故名为聚。如大良药销众毒者。其
义易了。能除远入诸过失故如阿揭陀。此第
四颂显示修道。佛说妙法善成立者。谓牟尼
尊所说正法极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者。
谓安其慧置佛所说善成立法。并其根本真
法界中。根者谓此是觉因故。或总缘法名为
根本。谓一切经皆以十地为根本故。法依彼
转故名法界。即诸法空。了知念趣唯分别者。
谓后得智依法界转。了知念趣唯是分别。离
分别外无所念法。谓彼所念契经等法。及所
应念波罗蜜多。并彼果等。遍计所执性皆无
故。勇猛疾归德海岸者。谓诸菩萨由先渐次
修习现观。无分别智后得智故。速能證获一
入所知相分第四¶ 第 419a 页 T31-0419.png
切功德圆满佛果。谓如来地超度无边因位
功德。名德海岸。如有颂言。
「 證三菩提时
顿成圆满果
度无边德海
至无等等位」
疾者速也。经无量劫乃成佛果。时既长久云
何言疾。此义不然。时劫长远。唯分别故。如有
颂言。
「 处梦谓经年
寤乃须臾顷
故时虽无量
摄在一刹那」
又佛精进极炽然故。虽经多劫而谓少时。如
有颂言。
「 愚修虽少时
怠心疑已久
佛于无量劫
勤勇谓须臾」
言勇猛者即智慧力。成无分别后得智故。无
所怯惮故名勇猛。此颂显示至第一义最胜
尊高究竟道位。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