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21a 页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4b 页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彼入因果分第五
论曰。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
见。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
多。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复云何
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谓此菩萨不著财
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
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
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菩萨依六波罗蜜
多入唯识已。證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
摄波罗蜜多。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
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
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间相应方
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释曰。若于尔时得入唯识。即于是时證
得清净增上意乐波罗蜜多。现起加行者。谓
波罗蜜多现行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者。
谓即于此波罗蜜多相应圣教。虽极甚深而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4c 页 T31-0354.png
能信解。爱重作意者。谓即于彼见胜功德
深生爱味。欣乐作意者。谓如已到最胜彼
岸。诸佛所得清净意乐。愿我及彼一切有情
亦当證得。
论曰。此中有三颂。
「 已圆满白法
及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
得无分别智
希求胜解净
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
皆得见诸佛
了知菩提近
以无难得故」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
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
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
显示。
释曰。如是清净增上意乐有何等相。而能
摄彼波罗蜜多。为答此问。次说三颂显
示其相。已圆满白法者。谓先于彼胜解行
地。善备资粮故。于此中白法圆满。及得利
疾忍者。忍有三品。谓软中上。此中最上名
利疾忍。由是所缘而得清净。次当显示。菩
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者。谓于大乘名于
自乘。此中宣说无量甚深广大事故。法无我
性名甚深事。虚空藏等诸三摩地名广大事。
由是作意而得清净。次当显示。等觉唯分
别得无分别智者。谓若觉知一切诸法唯
有分别。即能获得无分别智。意乐自体。次
当显示。希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者。欲及胜
解俱清净故意乐清净。应知此中欲名希求。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5a 页 T31-0355.png
信名胜解。意乐瑞相。次当显示。前及此法
流皆得见诸佛者。前谓意乐清净位前。此
谓意乐清净位中。皆得见佛是其瑞相。言
法流。谓定位中。意乐胜利。次当显示。了知
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者。谓此位中见菩提近
得。彼能得胜方便故。得不为难。此三颂中
显示清净增上意乐。有如是资粮。如是堪
忍。如是所缘。如是作意。如是自体。如是瑞
相。如是胜利。由此三颂。成立清净增上意
乐所有体相。
论曰。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成立对
治所治障故。證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
熟诸有情故。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
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著财位。及著室
家。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
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
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为
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
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
恶慧。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数。
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
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
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證得一切佛法。如是
證诸佛法所依处故唯立六数。由施波罗
蜜多故。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
多故。于诸有情能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
故。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
故。能助经营彼所应作。即由如是摄利因
缘。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从此已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5b 页 T31-0355.png
后。心未定者令其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
脱。于开悟时彼得成熟。如是随顺成熟一
切有情。唯立六数应如是知。
释曰。成立对治所治障中。失坏因谓邪恶慧
者。颠倒执取名邪恶慧。如诸外道。由邪恶
慧而失坏故。馀义可知。證诸佛法所依处
者。谓證一切佛法因故。由此第二成立因
缘。波罗蜜多其数唯六不增不减。此不散动
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者。依止静
虑波罗蜜多。能起般若波罗蜜多如实等觉
诸法真义。馀义可知。第三成立数因缘中。随
顺成熟诸有情者。谓为随顺成熟一切有
情类故。唯立六数不增不减。其心未定令
得定者。谓得静虑波罗蜜多心。已得定令
解脱者。谓得般若波罗蜜多。于开悟时彼
得成熟者。谓教授时令彼成熟。
论曰。此六种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故。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二由
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三由处最胜。谓一切
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四由方便善巧
最胜。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五由回向最胜。
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六由清净最胜。
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若施是波
罗蜜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有施非波罗
蜜多。应作四句。如于其施。如是于馀波罗
蜜多亦作四句如应当知。
释曰。以何等相。施等得名波罗蜜多。由诸
世间及声闻等。亦有施等。是故决定应说
其相。谓六最胜为施等相所依最胜者。谓菩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5c 页 T31-0355.png
提心为所依止。事最胜者。谓无有一于内
外事具足现行。唯有菩萨能具现行。处最
胜者。谓以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为处。方便
善巧最胜者。谓三轮清净是。此中所取方便
善巧。由无施物施者受者三分别故。如是
无分别智所摄。施等得名波罗蜜多。回向最
胜者。谓以施等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清净
最胜者。谓至佛果施等方净。尔时解脱烦
恼所知二种障碍所集起故。若施是波罗蜜
多耶设波罗蜜多是施耶者。是问于答中。
有施非波罗蜜多。谓离六种最胜而行布
施。有波罗蜜多非施。谓六种最胜所摄。戒
等有亦施亦波罗蜜多。谓六种最胜所摄。布
施有非施非波罗蜜多。谓离六种最胜而行
戒等。如是一切处作四句应知。
论曰。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
说。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
释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依生前后说此
次第。
论曰。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
见。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
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又能破
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
故名为施。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
善趣等持。故名为戒。又能灭尽忿怒怨雠。
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又能远离
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
其增长。故名精进。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
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又能除遣一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6a 页 T31-0356.png
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
为慧。
释曰。今当显示训释名言。且释总名。由此
一切能到彼岸。是故说名波罗蜜多。超诸
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彼岸。是故通名波罗蜜
多。次释别名。以于因时破悭惠施。果时能
裂一切贫穷。及于果时引大财位广福资
粮。故名为施。又于因时息诸恶戒。果时能
灭一切恶趣。及于未来能取善趣。于现在
世能得等持。故名为戒。如是一切波罗蜜
多训释言词如应当说。及能善住自他安
隐者。谓于自身不为忿怒过失所恼。不
生他苦故得安隐。
论曰。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应知
此修略有五种。一现起加行修。二胜解修。三
作意修。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此中
四修如前已说。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任
运佛事无有休息。于其圆满波罗蜜多。复
更修习六到彼岸。又作意修者。谓修六种意
乐所摄。爱重随喜欣乐作意。一广大意乐。二
长时意乐。三欢喜意乐。四荷恩意乐。五大志
意乐。六纯善意乐。若诸菩萨乃至若干无数
大劫。现證无上正等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
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及以殑伽河沙等世
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乃至安坐妙菩提
座。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经尔所
时一一刹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
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戒忍精进静
虑般若心恒现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6b 页 T31-0356.png
菩萨所有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意乐犹无厌
足。是名菩萨广大意乐。又诸菩萨即于此
中无厌意乐。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无间
息。是名菩萨长时意乐。又诸菩萨以其六种
波罗蜜多饶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欢喜
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乐。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
见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
恩。是名菩萨荷恩意乐。又诸菩萨即以如
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
令得可爱胜果异熟。是名菩萨大志意乐。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
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萨纯善
意乐。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
意。又诸菩萨于馀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
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
乐所摄随喜意乐。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
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
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
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
欣乐作意。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
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
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释曰。五种修中。现起加行修者。谓于现起加
行而修。成所作事修者。谓诸如来安住法
身。有无功用所作佛事。常无休息。于其六
种波罗蜜多虽无现行。然为摄益诸有情
故。恒常现行成所作事。于尔所时一一刹
那者。假使以三无数劫量为一刹那。如是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6c 页 T31-0356.png
刹那积集时量。乃至菩提。经尔所时一一刹
那假使顿舍一切身命等。其义易了。应随
本文。如此次第积集时量乃至菩提。经尔所
时一一刹那。假令为起一戒等心。处在三
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恒乏一切资生众具。
此言显示住处艰难资缘乏少。此中意乐无
有厌足。当知即是广大意乐。即此长时恒
无间断。当知即是长时意乐。长者久也。馀
义易了。诸恶业障亦当消灭者。此中意说
灭彼能与异熟功能。或对治彼往恶趣力。
论曰。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应知一
一各有三品。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
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
饶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
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
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
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
所作事静虑。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
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
释曰。于此宣说波罗蜜多品差别中。显示体
性各三差别。此中何故说法施等三种差别。
谓由法施故资他善根。由财施故资益他
身。由无畏施故资益他心。以是因缘故说
三施。三种戒中。律仪戒者是依持戒。为欲
建立其馀二戒。是故安住。所以者何。住律
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
佛法。證大菩提。复能建立益有情戒。由此
故能成熟有情。三种忍中。耐怨害忍。能忍
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饶益有情事时。由此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7a 页 T31-0357.png
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转。安受苦忍。能正
忍受所遭众苦。由此忍力。于生死中虽受
众苦而不退转。谛察法忍堪能审谛观察
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三精
进中其体差别。即薄伽梵契经中说。有势有
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彼经五句即是。此
中三精进体之所解释。由被甲精进故。最
初有势。由加行精进故。于加行时能有精
勤。由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故。如其
次第于此后时有勇坚猛。不舍善轭故。
由此三释彼五句。所以者何。或有最初为
求无上正等菩提。虽有势力而加行时不
能策励。故说有勤。虽复有勤心或怯弱。为
对治彼故说有勇。由有勇故心无退屈。
应知怯弱即是退屈。心虽无怯。逢生死苦
心或退转。由此退失所求佛果。为对治彼
立无退转。无转退者。即是坚猛故无退转。
显示坚猛。由坚猛故逢苦不退。有虽逢
苦能不退转。而得少善便生喜足。由此不
證无上菩提。是故次须说无喜足。是不得
少生喜足义。此即显示不舍善轭。由是义
故说三精进。三静虑中。安住静虑者。由此
能安现法乐住。引发静虑者。由此引发六
种神通。成所作事静虑者。谓依此故成立所
作利有情事。是故说名成所作事。由此义
故静虑有三。安立慧体有三种中。其义易
了。
论曰。如是相摄。云何可见。由此能摄一切
善法。是其相故。是随顺故。是等流故。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7b 页 T31-0357.png
释曰。如是相摄云何可见者。此问如是波
罗蜜多与诸善法互相摄义云何可见。由
此能摄一切善法者。应知由此波罗蜜多。
能具足摄一切善法。彼亦能摄波罗蜜多。应
知此中一切善法。即是一切菩提分法。是其
相故者。是般若相。是随顺故者。应知即是信
轻安等。是等流故者。谓六神通及十力等诸
馀功德。
论曰。如是所治摄诸杂染。云何可见。是此
相故。是此因故。是此果故。
释曰。如到彼岸摄诸白法。前已显示此所
对治亦摄一切诸杂染法。今当显示。是此
相故者。是贪等相。是此因故者。是悭等因。所
谓不信及邪见等。是此果故者。谓悭犯戒忿
等诸果。
论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云何可
见。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大生摄
故。大朋大属之所摄故。广大事业加行成就
之所摄故。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善
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胜生无罪乃至
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
利。是名胜利。
释曰。今当显说波罗蜜多所得胜利。胜生无
罪者。非如外道虽得胜生而名有罪杂染
污故。又彼胜生皆是无常。波罗蜜多果非无
常。由说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故。又彼胜生
唯能自利。不能利他。由不说彼常能现作
有情义利。波罗蜜多所得胜果。常能现作一
切有情一切义利。如是名为诸到彼岸。得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7c 页 T31-0357.png
无罪等胜果义利。
论曰。如是六种波罗蜜多互相决择。云何可
见。世尊于此一切六种波罗蜜多。或有处
所以施声说。或有处所以戒声说。或有
处所以忍声说。或有处所以勤声说。或
有处所以定声说。或有处所以慧声说。
如是所说有何意趣。谓于一切波罗蜜多修
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罗蜜多互相助成。如是
意趣。
释曰。于三百颂般若波罗蜜多等经中。本为
说一波罗蜜多。乃说一切波罗蜜多。于如
是说有何意趣。于修一时一切相助。应知
此中有是意趣。谓修施时防护身语。由此
有戒波罗蜜多而相助成。乃至了知施之因
果。由此有慧波罗蜜多而相助成。其馀相
助如应当知。
论曰。此中有一嗢拖南曰。
「 数相及次第
训词修差别
摄所治功德
互决择应知」
释曰。次第颂前。其文易了。
*
《摄大乘论释》彼修差别分第六
论曰。如是已说彼入因果。彼修差别云何可
见。由菩萨十地。何等为十。一极喜地。二离
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
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
地。如是诸地安立为十。云何可见。为欲
对治十种无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
十相所知法界有十无明所治障住。云何十
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第二地中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8a 页 T31-0358.png
由最胜义。第三地中由胜流义。第四地中
由无摄受义。第五地中由相续无差别义第
六地中由无杂染清净义。第七地中由种种
法无差别义。第八地中由不增不减义。相自
在依止义。土自在依止义。第九地中由智自
在依止义。第十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
尼门三摩地门自在依止义。此中有三颂。
「 遍行最胜义
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
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
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
四自在依义
法界中有十
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
故安立十地」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于声闻等非染污。于
诸菩萨是染污。
释曰。依彼因果修位差别。故问答言。云何十
相所知法界。谓初地中由遍行义。乃至第十
地中由业自在依止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
自在依止义。由十种相法界可知。故名十
相所知法界。谓地地中各有一相所知法界。
由无明力不能了知。为欲对治如是无
明故立十地。又所治障有其十种。故立十
地。何等名为所治十障。一异生性。二于诸
有情身等邪行。三迟钝性。于闻思修而有
忘失。四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等摄。此最
下品故。不作意缘故。远随现行故。应知是微
细。五于下乘般涅槃。六粗相现行。七细相
现行。八于无相作行。九于饶益有情事不
作行。十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遍行义者。谓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8b 页 T31-0358.png
此法界遍一切行。以无少法非无我故。若
如是知得入初地。最胜义者。谓此法界一切
法中最为殊胜。若如是知得入二地。胜流
义者。谓大乘教。从此所流最为殊胜。若如
是知得入三地。无摄受义者。谓于此中无
计我所。无摄我所。如北洲人无有系属。
于此法界若得證时其中都无。谓有我所。
若如是知得入四地。相续无差别义者。谓
于此中体无有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
相续差别各各有异。若如是知得入五地。
无杂染清净义者。谓于此中本无杂染。性
无染故。既无杂染即无清净。若如是知得
入六地。种种法无差别义者。谓于此中契
经等法。虽有种种差别安立而无有异。若
如是知得入七地。不增不减义者。谓于此
中杂染减时而无有减。清净增时而无有
增。相自在依止义者。谓此法界是相自在之
所依止。于诸相中而得自在。名相自在。
随所欲相即现前故。土自在依止义者。谓此
法界是土自在之所依止。于所现土而得
自在。名土自在。如欲令土成金等宝随
意成故。若如是知得入八地。智自在依止
义者。谓此法界无碍辩智自在所依。若如是
知得入九地。业自在等依止义者。谓此法界
是身等业自在所依。及陀罗尼三摩地门自
在所依。若如是知得入十地。如是无明于
声闻等非染污者。由彼不欲入诸地故。
于初地中已能通达一切诸地。何故次第复
立诸地。释此难者。虽初地中达一切地。然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8c 页 T31-0358.png
由此住而得安住。由此住力建立诸地。
论曰。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
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
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
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
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
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
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
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
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
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
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
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
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
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
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
圆满故。
释曰。何故初地名为极喜。由于此时初得
能办自他俱利胜堪能故。诸声闻等真现观
时。唯得能办自利堪能。不得他利故。彼不
生如是欢喜同诸菩萨。何故二地名为离
垢。由此地中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
戒。性戒成故诸犯戒垢已极远离。何故三地
名为发光。由此地中与三摩地三摩钵底。
常不相离无退转故。于大乘法能作光
明。何故四地名为焰慧。由此地中安住最
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一切根本烦恼
及随烦恼。皆为灰烬。何故五地名极难胜。
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别。知诸世间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9a 页 T31-0359.png
工论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能
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何故六地名
为现前。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力无
分别住最胜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现前。悟
一切法无染无净。于第七地当成有行。第
八地中当成无行。何故七地名为远行。谓
此地中于功用行得至究竟。虽一切相不
能动摇。而于无相。犹名有行。何故八地名
为不动。由此地中所有诸相。及一切行皆不
能动。无分别智任运流行。何故九地名为
善慧。由此地中无碍解智说名为慧。此慧
妙善故名善慧。何故十地名为法云。由此
地中所有总缘一切法智。譬如大云。陀罗尼
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此智所藏如云含
水。又如大云能覆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
智。普能覆灭诸广大障。又于法身能圆满
者。如大云起周遍虚空。如是此智于诸菩
萨所依法身。悉能周遍。此中圆满意说周
遍。
论曰。得此诸地云何可见。由四种相。一得
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
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
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
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释曰。得成满者。应知尔时修习诸地已至
究竟。
论曰。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于地
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种相修。何
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9b 页 T31-0359.png
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
谓念念中消融一切粗重依止。离种种想
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
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
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释曰。如一一地有五相修。今当显示。修奢
摩他毗钵舍那。皆由五相并得修习。诸念
念中消融一切粗重依止者。谓烦恼障及所
知障。无始时来熏习种子。说名粗重。此二障
聚由缘总法。止观智力念念消融。此中意
取障聚破坏故名消融。或令羸损故名
消融。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者。契经等法
住种种性。远离如是种种性想。即是證得
法苑之乐。于中可居故名为苑。复有馀义。
于随所受寻伺法中。不起粗显领纳观察。
但由止观忆念光明。而起微细领纳观察。能
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者。谓
正了达十方无边无分限相。如善习诵文字
光明名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
行者。谓事成办诸相应法。名顺净分无所分
别无相现行。此中意取所得佛果。名事成
办。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
因者。谓第十地法身说名圆满第十一佛地
法身说名成办。一切因中生佛地者最为
殊胜。是故说言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论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
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
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
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59c 页 T31-0359.png
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
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
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
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
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
法乐。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
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又于
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
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释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
多者。谓十地中作如是说。初地布施波罗
蜜多最为增胜。其馀一切波罗蜜多非不
修习。随力随分。乃至第十地智波罗蜜多最
为增胜。其馀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
力随分。是故说言。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
修十种波罗蜜多。若总相说。一切地中皆修
一切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
多如先已说者。显示次第别修十种波罗蜜
多。如次前经。先说布施波罗蜜多。最后说
智波罗蜜多。今此论中如先所说少不具
足。谓后四地所修四种波罗蜜多。先所未
说。若于是处。唯说六种波罗蜜多。即于此
处。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多摄在其中。若于
是处宣说十种波罗蜜多。此中唯说无分别
智。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其馀方便善巧等
四波罗蜜多。后得智摄。是故于后四种地中。
修馀四种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者。
谓后四中先说第一。共诸有情者。谓以此
善共诸有情。如所共有。今当显示。谓以此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60a 页 T31-0360.png
善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
利。要證菩提。此意方遂。是故若有如是思
惟。所有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作诸有情
一切义利。如是名为共诸有情。方便善巧显
示般若及以大悲。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
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回求无上正等
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
烦恼。此即般若。又由具足方便善巧。不舍
生死而无染污。是故说名方便善巧波罗蜜
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
殊胜众缘者。此显示愿波罗蜜多所作事业。
此愿即是波罗蜜多。是故名愿波罗蜜多。言
当来者。谓为当来此是所为。第七转声。为
当来故发种种愿。馀契经说有二种力。谓
思择力及修习力。若虽未有修习力者。由
思择力精进修习波罗蜜多故。说由此波
罗蜜多无间现行。此显示力波罗蜜多所作
事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
乐成熟有情者。谓由般若波罗蜜多无分
别智自性等故。成立如是后得妙智。复
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由此自为与
同法者。受用法乐。及为成熟一切有情。如
是法门是到彼岸藏所摄者。此中一切大乘
教法。皆通说名到彼岸藏。如是所引十地法
门。是彼藏摄。非声闻藏。由彼摄故。一切地
中皆修一切波罗蜜多。如是诸地遍于一切
诸佛国土。一切诸佛同所宣说。是故最胜。
由此法门是最胜故。于最初时最胜处说。
此处高广殊妙坚牢。故名最胜。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60b 页 T31-0360.png
论曰。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
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
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
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
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
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
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
此中有颂。
「 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升进
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
释曰。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者。谓
胜解行补特伽罗。于解行地中经初无数大
劫修行圆满。既圆满已通达真如故。成清
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此清净增上意乐
行遍十地中。此在六地名有相行补特伽
罗。在第七地名无相有功用行补特伽罗。
此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入第八地
名无功用行补特伽罗。此无功用行犹未成
满。若至第九第十地中。无功用行方得成
满。此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如是唯
一补特伽罗。位差别故建立五种。譬如预流
一来不还。如说经三无数大劫得佛菩提。
无始生死数修施等。数值诸佛。齐于何时
名最初修三无数劫。故以伽他显释此问。
清净增上力者。谓善根力及大愿力。由善根
力。应知所治不能降伏。由大愿力。应知常
值诸善知识。坚固心升进者。谓发牢固心。
起增进行。牢固心者。应知所发大菩提心。
诸恶友力不能令舍。增进行者。应知现在
彼入因果分第五¶ 第 360c 页 T31-0360.png
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终无退减。馀义易了
无烦重释。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