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陈-世亲菩萨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52a 页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1a 页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

世亲菩萨释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论曰。云何得知此依他性。由分别性显现似
法。不与分别性同体。

释曰。此问言分别性
显现似法。此似法不离依他性。应与依他性
同体云何言不同体。

论曰。未得名前于义不应生智故。法体与名
一则此义相违。

释曰。依他性虽复由分别
性一分所显不与分别性同体。为显此义故
立三證。此即第一證。若依他与分别共一
体。此执相违。若依他与分别共一体。此智不
开名于义应生。譬如离瓶名于瓶义瓶智不
生。若瓶义与瓶名一体此事不应成名义不
同相故。若执名义共一体。此执则相违。此證
显名是依他。显义是分别。何以故。此依他由
名所分别故。

论曰。由名多故。若名与义一。名既多义应成
多。此义体相违。

释曰。此即第二證。或一义
有多名。若名与义共一体。如名多。义亦应成
多。若尔一义应有多体。一物多体此义相违。
是故若两性一体。则成第二相违。

论曰。由名不定。体相杂此义相违。

释曰。譬
如瞿名目九义。若言名与义一体。是两体相
违则成第三相违。瞿名所目诸义。相貌不同。
由许一体。相违法一处得成。无如此义。是故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1b 页 T31-0191.png
两性不可为一体。

论曰。此中说偈。

释曰。重显前义。是故说偈。
初偈显依他分别不共一体。此义得成由三
相违故。

论曰。

「 于名前无智
 多名及不定
 义成由同体
 多杂体相违
 法无显似有
 无染而有净
 是故譬幻事
 亦以譬虚空」


论曰。义成。

释曰。即明依他性与分别性。不
同体义成。

论曰。于名前无智。同体相违。

释曰。此即第
一相违。

论曰。多名同体。多体相违。

释曰。此即第二
相违。

论曰。及不定。同体杂体相违。

释曰。此即第
三相违。后偈为教弟子。弟子于二事生疑。

论曰。法无显似有无染而有净。

释曰。此明
于两种相违生疑。无法显似有法是第一相
违。于无染中而有净是第二相违。

论曰。是故譬幻事亦以譬虚空。

释曰。即以
此譬。释弟子疑。譬如幻像实无显现为有。
诸分别法亦尔。实无而显现似有。此有亦可
见。譬如虚空非云等五障所染。自性清净。云
等障后灭时。亦说空为净。诸法亦尔。本无有
染自性清净。客尘障盖后灭则见清净。

论曰。云何如此显现而实非有。依他性一切
种非不有。

释曰。此问若依他性。如所显现
如此无所有。一切一切种。此性亦不无。此意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1c 页 T31-0191.png
云何。

论曰。若无依他性。真实性亦无。一切无不成。
若无依他性及真实性。则无有染污及清净
品过失此二品可知非无。是故非一切皆无。
此中说偈。

「 若无依他性
 真实性亦无
 则恒无二品
 谓染污清净」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鞞佛略经。此经中说。
云何应知分别性。由说无有品类。此性应知。
云何应知依他性。由说幻事鹿渴梦相影光
谷响水月变化。如此等譬应知其性。云何
应知真实性。由说四种清净法。应知此性。

释曰。若无此性真实性亦无。何以故。若有染
污则有清净。若两法悉无则一切皆无。此一
切无。由此方便能显其不成。何者为方便。
拨无生死涅槃。此义不可立。由染污品及清
净品可见。是故两法显现若拨言无则成邪
见。亦名损减谤。是故分别性是无。依他性不
可拨言无故知依他分别不得同体。

论曰。四种清净法者。一此法本来自性清净。
谓如如空实际无相真实法界。

释曰。由是
法自性本来清净。此清净名如如。于一切众
生平等有。以是通相故。由此法是有故。说一
切法名如来藏。

论曰。二无垢清净。谓此法出离一切客尘障
垢。

释曰。是如来藏离惑智两障。由此永清
净故。诸佛如来得显现。

论曰。三至得道清净。谓一切助道法。及诸
波罗蜜等。

释曰。为得清净菩萨行道。此道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2a 页 T31-0192.png
能得清净故。亦名清净道。即般若波罗蜜。及
念处等诸助道法。

论曰。四道生境界清净。谓正说大乘法。


曰。道及助道法生所缘境界。谓修多罗等十
二部正说。是清净资粮故。亦名清净。

论曰。何以故。

释曰。云何说生道境界清净。
是真实性摄。非分别及依他。

论曰。此说是清净因故。非分别清净法界流
故。非依他由此四种清净法。摄一切清净法
皆尽。

释曰。此正说若属分别性。应成染污
因。是清净因故。非分别性。若属依他性。如依
他性亦应成虚。此清净法界流为体。是故非
虚。以出二性外故属真实性。若说四清净中
随一清净。此说于大乘中。应知属真实性。第
一第二清净。由无变异故成真实。第三第四
由无颠倒故成真实。

论曰。此中说偈。

释曰。欲重明此义令显了
故更说偈。

论曰。

「 幻等显依他
 说无显分别
 若说四清净
 此说属真实
 清净由本性
 无垢道缘缘
 一切清净法
 四皆摄品类」


论曰。幻等显依他。

释曰。是处如来说一切
诸法如幻事。乃至如变化譬。应知此言是说
依他。

论曰。说无显分别。

释曰。若说无色乃至无
一切法。应知此言是说分别。为此意用如来
说依他性。以幻事等为譬今当说此义。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2b 页 T31-0192.png

论曰。若说四清净此说属真实。清净由本性
无垢道缘缘。一切清净法四皆摄品类。何因
何缘是依他性。如经所说幻事等譬所显。于
依他性中为除他虚妄疑惑。云何他于依他
性中生虚妄疑惑。诸说于依他性中有如此
虚妄疑心。若实无有物云何成境界。为决此
疑故说幻事譬。

释曰。于虚妄起疑谓为实
有。不信是虚妄故名虚妄疑。此法若显现成
境界。云何言虚妄。故以幻事譬依他性。譬如
幻像尘实不有亦成境界。诸法亦尔。为除此
疑故须立譬。

论曰。若无境界。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决此
疑故说鹿渴譬。

释曰。鹿渴譬心及心法。以
水譬尘鹿渴动摇生识。缘水为境实无有水。
如此心及心法起变异事。于无有尘生缘尘
识。

论曰。若实无尘爱非爱。受用云何得成。为决
此疑故说梦相譬。

释曰。譬如于梦中无有
实尘。亦见有爱憎受用。此依他性中亦尔。无
有实尘。亦见有爱憎受用。

论曰。若实无法。善恶二业爱非爱果报云何
得生。为决此疑故说影譬。

释曰。譬如镜中
无实影尘。于面相起影识。此影尘非不显现。
爱憎两果亦尔。实非有而显现似有。

论曰。若实无法云何种种智生。为决此疑故
说光影譬。

释曰。譬如人弄影。见影有种种
相貌随影起种种识。无实影尘。种种识尘亦
尔实无所有而有种种尘显现。

论曰。若无实法云何种种言说起。为决此疑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2c 页 T31-0192.png
故说谷响譬。

释曰。譬如实无响尘而显现
可闻。言说事亦尔。实无所有而显现可闻。

论曰。若实无法云何成缘真实法。定心境界。
为决此疑故说水月譬。

释曰。譬如无水月
实尘而显现可见。由水润滑澄清故。若人心
得定无实尘为境。亦显现可见。水譬定。以定
心润滑澄清故。

论曰。若实无法云何诸菩萨故作心。无颠倒
心为他作利益事。于六道受生。为决此疑故
说变化譬。

释曰。譬如无实变化尘。随变化
者所作。一切所作事皆成所化尘。非不显
现。菩萨受生亦尔。实无六道受生身。作利益
一切众生事及受生身亦显现。复有何义。佛
世尊说幻事等譬。更有别义。今当说佛意。幻
事譬为对治眼等六内根。诸根如幻像。实非
有而显现似有。鹿渴譬器世界。由此大故。
显现如水实无所有。而于鹿渴显现似有。以
动摇故。此器世界众生执为色等可受用法。
如执鹿渴中水谓为可饮。为对治此执故说
梦相譬。譬如于梦中色等诸尘无所有。因此
有爱憎受用。为对治身业故说影譬。依善恶
身业有别色似影生。为对治口业故说谷响
譬。由此譬显口业为因有口业果报由如谷
响。意业有三种。一不寂静地。即是欲界散动
业。二寂静地。即修慧。三闻思二慧。为对治不
寂静地意业故。说光影譬。由此譬显意业
果报。譬如光影。为对治寂静地意业故。说
水月譬显意业果报。譬如水月。如水中月实
无有月而显现似月。寂静心亦尔实无所有。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3a 页 T31-0193.png
于寂静心中而有动摇。现在及未来世果显
现。离此寂静心无有别果。为对治闻思品类
意业故。说变化譬。若是闻思熏习生业果
报。譬如变化品类非有亦有显现。闻思生业
果报亦尔。由此法尔三性为相如来所说经
悉皆随顺。今当说随顺经义。

论曰。婆罗门问经中言。世尊依何义说如此
言。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于依他性中。依
分别性及依真实性。生死为涅槃。依无差
别义。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别一分成生死。
由真实一分成涅槃。

释曰。依他性非生死。
由此性因真实性成涅槃。此性非涅槃。何以
故。此由分别分即是生死故。是故不可定
说一分。若见一分馀分性不异。是故不见生
死亦不见涅槃。由此意故如来答婆罗门如
此。

论曰。阿毗达磨修多罗中。佛世尊说法有三
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
何义说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
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
分。依如此义故说三分。

释曰。阿毗达磨修
多罗中。说分别性以烦恼为性。真实性以清
净品为性。依他性由具两分。以二性为性故。
说法有三种。一烦恼为分。二清净为分。三二
法为分。依此义故作此说。

论曰。于此义中以何为譬。以金藏土为譬。譬
如于金藏土中见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
于地界中土非有而显现。金实有不显现。此
土若以火烧鍊。土则不现。金相自现。此地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3b 页 T31-0193.png
界土显现时。由虚妄相显现。金显现时由真
实相显现。是故地界有二分。

释曰。如来为
显此义故。说金藏土譬。金为藏者。地界是
金种子故说名金藏土。以坚触为地界。以所
造色为土。谓色尘等。此三可了别。此地界先
由土相显现。后由金相显现。何以故。此地界
若为火所鍊。金相则显。是故于地界实有金。
此义可信。

论曰。如此本识未为无分别智火所烧鍊时。
此识由虚妄分别性显现。不由真实性显现。
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鍊时此识由成就真实
性显现。不由虚妄分别性显现。是故虚妄分
别性识。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
有地界。复次有处世尊说一切法常住。有处
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非常非无常。依何
义说常。此依他性由真实性分常住。由分别
性分无常。由二性分非常非无常。如依此义
说常无常无二。如此说苦乐无二。善恶无
二。空不空无二。有我无我无二。净不净无二。
有性无性无二。有生无生无二。有灭无灭无
二。本来寂静不寂静无二。本来涅槃非涅槃
无二。生死涅槃无二。由如此等差别。诸佛如
来依义密语。由此三性应随决了常无常等
正说。如前解释此中说偈。

「 如法实不有
 如彼种种现
 由此法非法
 故说无二义」


释曰。诸法非法非非法。由此法实无所有故。
非法如有显现故。非非法。由非法非非法故
说无二义。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3c 页 T31-0193.png

论曰。

「 依一分说言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
 非有非非有」


释曰。若依一一分。不可说诸法有及非有。如
所显现不如是有故不可说有。虽实非有如
有显现故。不可说非有。若捉一一分应如此
判。若约依他性具有二分。说诸法非有非非
有。

论曰。

「 如显现不有
 是故说永无
 如显现实有
 是故说非无」


释曰。如所显现不如此有。依不有义故说永
无。虽复不有非不显现。依唯有显现义故说
非无。

论曰。

「 由自体非有
 自体不住故
 如取不有故
 三性成无性
 由无性故成
 前为后依止
 无生灭本净
 及自性涅槃」


论曰。由自体非有。

释曰。今当显如来所说
无性意。初句一分明无性通大小乘。此正是
显无性意自。非有者显通无性。由诸法离
因缘和合。不关外缘自然成。无有此义故。
一切法无性体非有者亦是无性。此有别意。
谓约过去未来此体已灭。由此体更立法为
有。无如此义。此体未有。由此体预立法为有。
亦无此义。是故去来二世并无自性。

论曰。自体不住故。

释曰。若诸法已生过。唯
生时无能住义。既不能住故现在亦无体。此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4a 页 T31-0194.png
三世无性。亦通大小二乘。

论曰。如取不有故。三性成无性。

释曰。由分
别性所显现。实无所有故。无相性。分别性无
体相故。依他无所依止故无生性。此二无性
无无性故真实无性性。此三无性但大乘中
有。馀乘则无。

论曰。由无性故成前为后依止。无生灭本净
及自性涅槃。

释曰。由诸法永实无性。一切
无生等四义得成。何以故。若诸法无性是故
无生。若无生则无灭。由无生无灭故本来寂
静。由本来寂静故自性涅槃成者。前为后成
立依止。谓无性成立。无生故为无生依止。后
三亦尔。

** 显了意依章第四

论曰。复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应随
决了。

释曰。如来所说正法。不出四意四依。
此意及依由三性故可决了。若离三性无别
道理。能决了此法。

论曰。一平等意。

释曰。譬如有人执平等法
尔说彼即是我。世尊亦尔。平等法身安置心
中。说如是言。

论曰。譬如有说。昔是时中我名毗婆尸。久已
成佛。

释曰。非昔毗婆尸即是今释迦牟尼。
此说中以平等为意。是名通平等。若说别平
等。谓因果恩德皆同。是名平等意。

论曰。二别时意。

释曰。若有众生由懒惰障
不乐勤修行。如来以方便说。由此道理于如
来正法中。能勤修行方便说者。

论曰。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4b 页 T31-0194.png
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

释曰。是懒惰善根。
以诵持多宝佛名。为进上品功德。佛意为显
上品功德。于浅行中欲令舍懒惰勤修道。不
由唯诵佛名。即不退堕决定得无上菩提。譬
如由一金钱营觅得千金钱。非一日得千。由
别时得千。如来意亦尔。此一金钱为千金钱
因。诵持佛名亦尔。为不退堕菩提因。

论曰。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
彼受生。

释曰。如前应知是名别时意。

论曰。三别义意。

释曰。此言显自觉了实相。
由三性义道理。若但如闻觉了义。是如来意
者。婴儿凡夫亦能觉了。是故如来意不如此。
如来意云何。

论曰。譬如有说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数。诸
佛于大乘法义。得生觉了。

释曰。此觉了非
闻得成。若人已事恒伽沙数佛。方得成就。
是名别义意。

论曰。四众生乐欲意。譬如如来先为一人赞
叹布施。后还毁呰。

释曰。有众生如来先为
赞叹布施功德。后时或为此人毁呰布施。
如此意随人得成。何以故。若人于财物有悭
吝心。为除此心故先为赞叹布施。若人已欲
乐行施。施是下品善根。如来后时更毁呰此
施。令渴仰其馀胜行。若不由此意赞毁则成
相违。由如来有别意故。于一施中赞毁而不
相违。

论曰。如施戒及馀修亦尔。是名四种意。


曰。戒等亦如是。有人如来为赞毁于修。此是
世间修故可毁呰。若出世间修则无可毁。义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4c 页 T31-0194.png
意及依异相云何如来心先缘此事。后为他
说故名为意。由此因众生决定。入正定聚故
名此因为依。

论曰。四依者一令入依。譬如于大小乘中。佛
世尊说人法二种通别。二相所摄俗谛。


曰。于正说中约世谛理说有人法及通别二
相。为令众生入于正义故。名令入依。

论曰。二相依。譬如随所说法相中必有三性。

释曰。于正说中若应说法相必说三性。此
三性是一切法总相。若欲了别一切法。必须
依此三相。故名相依。

论曰。三对治依。此中八万四千众生烦恼行。
对治显现。

释曰。于正说中若说众生行对
治。不出八万四千。谓说四谛等。此说能除众
生因果中身见戒取疑。以能成立众生烦恼
对治故。名对治依。

论曰。四翻依。此中由说别义言词以显别义。
譬如偈言。

释曰。于正说中由显说别义。文
字但说别义。故名翻依。如偈言。

论曰。

阿娑离。娑罗摩多耶。毗跋耶斯者。修絺多。离
施那者。僧柯履多。罗槃底菩提物多摩。

论曰。阿娑离。

释曰。谓定。何以故。娑离者有
二义。一实二动。阿娑离谓不实不动。不实是
文句明了义。不动是秘密义。不动故名定。

论曰。娑罗摩多耶。

释曰。名起实心。谓于定
起尊重心。

论曰。毗跋耶斯者。

释曰。谓四念处智慧。何
以故。毗跋耶斯者。亦有二义。一倒谓于无常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5a 页 T31-0195.png
起常倒等。二翻倒谓于常作无常解。倒是文
句明了义翻倒是秘密义。

论曰。修絺多。

释曰。谓善住。善住于念处。

论曰。离施那者。

释曰。谓正勤。何以故。离施
那者亦有二义。一烦恼二苦难。烦恼是文句
明了义。苦难谓正勤是秘密义。

论曰。僧柯履多。

释曰。亦有二义。一染污二
疲惓。染污是文句明了义。疲惓是秘密义。
菩萨为众生于生死。长时恒行苦行。是故疲
惓如罗睺罗法师言。世尊长时于生死劬劳。
但由大悲不由馀事。

论曰。罗槃底菩提物多摩。

释曰。罗槃底言
得。菩提言觉。物多摩言胜。若取此偈明了义
判文。则成相违。若取秘密义判文。则是正说。
欲令众生依理判文。以理为依不应依文故
说此偈。或有人憍慢轻蔑说者。自不能如理
判义。欲破彼慢心故说此偈。是名翻依。

论曰。若人欲广解释大乘法。略说由三相应。
当如此解释。一广解缘生体相。二广解依因
缘已生诸法实相。三广解成立所说诸义。广
解缘生体相者。如偈说言。熏习所生诸法。
此从彼如此果报识。及以生起识由更互因
生。

释曰。外尘分别所生。本识中熏习种子
故。称言说熏习。一切馀法以此为因得生。谓
生起识为性。言说熏习以诸法为因故。言此
法从彼生。由此言说已显本识。与生起识更
互为因。

论曰。广解释依因缘已生诸法实相者。诸法
者谓生起识为相有相。及见识为自性。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5b 页 T31-0195.png
曰。是诸法有相有见为自性。生起识为相。
应如此知诸法有两体。若尘识以相为体。若
识识以见为体。从因缘生果法。性相有三
种。

论曰。复次诸法依止为相。

释曰。谓依他性。

论曰。分别为相。

释曰。谓分别性。

论曰。法尔为相。

释曰。谓真实性。

论曰。由此言说。于三性中诸法体相则得显
现。

释曰。由此言说一切从因缘所生法。由
法尔故虚。虚故成倒。由倒故得虚果。由有果
故有分别。由分别故有法尔。是故或顺相成。
或逆相成。此三种性相遍摄一切果。

论曰。如偈言。

释曰。为显此义故重说偈。

论曰。

「 从有相有见
 应知法三相」


释曰。诸法不出二种。一相二见。于相见中应
了别三性为相。此三相如此方便应解释。今
当显说。

论曰。云何得解说此法相分别性。于依他
性实无所有。真实性于中实有。由此二不有
有故。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如一时自然成。
于依他性中分别性无故。真实性有故。若见
彼不见此。若不见彼即见此。

释曰。二谓分
别性及真实性。此二第一无第二有故。言此
二不有有。由见分别不见真实。谓未见真实
人是凡夫不见时。圣人不见分别。即见真
实。

论曰。如偈言。

释曰。为显此义故重说偈。

论曰。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5c 页 T31-0195.png

「 依他中分别
 无但真实有
 故不得及得
 于中二平等」


释曰。于中谓于依他性中。此二平等。谓于依
他性中分别无真实有故。故凡夫人颠倒执。
如此得不得圣人正见故。于依他中亦有得
不得义。

论曰。广解成立所说诸义者。譬如初所说文
句由所馀诸句显示分别。或由功德依止。或
因事义依止。功德依止者。广说佛世尊功德。
最清净慧。

释曰。因前二义。一切所说应如
此解释。今当说此方便。此中所说或依功德
义。或依因事义。依功德义中最清净慧。是初
句。所馀诸句各显此义。

论曰。无二行谓于所知一切无障行起功德。

释曰。不如声闻独觉智慧有障。无障由有
障故不清净。由无障故清净。如来智慧于一
切处悉无障。是故无净不净。由此义故无
二。

论曰。无相法为胜依意行。谓于有无无二相。
真如最清净令入功德。

释曰。即是无垢清
净真如。说名无相法。由此一切法无所有为
体故。此法离有相。由自体实有故。此法离无
相。于无相法由最清净。是故自能通达。亦能
令他通达故。说无相法为胜依意行。

论曰。住于佛住。谓不由功用。不舍如来事。佛
住功德。

释曰。此显无住处涅槃。不在生死
故无功用心。不在涅槃故。不舍如来利益众
生事。如此二义由无住处涅槃故得成立故。
说此涅槃名为佛住。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6a 页 T31-0196.png

论曰。至得诸佛平等。谓于法身依止及意事。
无差别功德。

释曰。依止即法身。意是应身。
事是化身。如此三身一切十方三世如来平
等无异。如此平等一切如来皆已至得。

论曰。行无碍行。谓修习一切障对治功德。

释曰。为对治一切三障。如来恒修对治慧。是
故如来智于法体及法相皆无障碍。

论曰。不可破无对转法。谓降伏一切外道功
德。

释曰。于世间中无有天魔及外道诸说。
能如理破。如来所说正法安立自法。亦无有
能以自所立法对。翻如来正法。何以故。如
来所说无失本性故。

论曰。不可变异境。谓生于世间。非世间法所
染污功德。

释曰。世间是如来出生处。如来
虽复生于世间。贪爱等八法及四倒不能染
污。境即四念处谓真如空。

论曰。不可思惟所成立法。谓安立正法功德。

释曰。修多罗等十二部正法。不可量不可
思。非凡夫所能知。如来安立此法竟乃至婴
儿等亦能通达。如鸠摩罗迦叶等是前清净
慧句。于馀句一一应知相应。

论曰。至三世平等。谓四种善巧。答他问功德。

释曰。如来于现在證一切法。于过去未来
亦證无比。由證此智平等。若他约三世问难
无不依證智。作四种答。故智答皆等如来。至
此二种平等。

论曰。于一切世界现身。谓于一切世界中。显
现应化身功德。

释曰。为化菩萨及二乘。随
众生根性显现二身。为说为行。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6b 页 T31-0196.png

论曰。于一切法智慧无碍。谓能决他疑功德。

释曰。由得四无畏故自决无疑。由得四无
碍辩故能决他疑。是故能答难决疑。

论曰。一切行与智慧相应。谓由种种行能令
他入功德。

释曰。如来欲行他利益事。此事
先是智所缘。由此事他得入真位。则与他
智慧相应。此事以自智慧为因。以他智慧为
果。一切如来所行方便。谓神通轮记心轮说
法轮。乃至出入息等。无不自与智慧相应。无
不令他得智慧。无有空过。

论曰。于法智无疑。谓于未来世法。生智功
德。

释曰。此法于未来应生能如此智。是故
于未来世法无疑。为令他得此法。随众生根
性能立教。

论曰。不可分别身。谓随众生乐显现功德。

释曰。众生界过数量。意欲及入道方便亦过
数量。处所亦过数量。如来能随此事差别。
示现化身数量相貌时节处所。并不可分别。

论曰。一切菩萨所受智慧。谓能行无量依止
众生正教化事功德。

释曰。由无量菩萨依
止。是众生教化事。应可作此事。由得佛无
我。为胜我此智但是菩萨所受故。但佛能化
菩萨。但菩萨能受佛化。无量菩萨依止者。此
有二义无量。或属菩萨或属依止。若属菩
萨。一切菩萨同一依止。谓以无我为胜我。
若属依止显法身遍满。通为一切菩萨依止。

论曰。至无二佛住波罗蜜。谓平等法身波罗
蜜成就功德。

释曰。如来法身名佛住。三世
如来此住不异故。言无二。无二故平等。四德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6c 页 T31-0196.png
究竟故名波罗蜜。成就有二义。一清净佛法
身。已离一切障究竟清净故名成就。二四德
是法身所成就。

论曰。至无差别如来解脱智究竟。谓随众生
意。显现纯净佛土功德。

释曰。于无相杂如
来智中。至解脱究竟。如来智慧与真如无差
别。随众生所愿乐。能显现清净佛土等。为生
善心及成熟解脱故。

论曰。已得无边佛地平等。谓是三种佛身无
离无别处功德。

释曰。如来三种身中。法身
约处所不可度量。应化两身亦尔。不可言但
此世界有。彼世界无。无有一法出法身外。无
有众生界出应化两身外。

论曰。法界为胜。谓穷生死际。能生一切众生
利益安乐功德。

释曰。如来以法界为胜。法
界有二种。一有染二无染。无染清净法界为
后最胜。何以故。如来穷生死际。利益安乐
众生。功能无尽。所以无尽者。由体。由能体即
法界。能即应化两身。因化身得如来应身。因
应身后转得成如来法身。若成法身则无穷
尽。

论曰。虚空界为后边。谓由无尽功德。

释曰。
如来智慧无尽。譬如虚空虚空遍满一切色
际。无有生住灭变异。如来智亦尔。遍一切所
知。无倒无变异故说如虚空。

论曰。最清净慧。如此初句由所馀句。次第应
知分别解释。若如此正说法义得成。

释曰。
由二十道理。成就如来智慧最清净故。如来
自利满足。由智慧清净。如来所说法教理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7a 页 T31-0197.png
圆正故。利他得成。第一句为本。馀二十句
为能成就。

论曰。因事义依止者。如经言。若菩萨与三十
二法相应说名菩萨。

释曰。因事有二义。一
以意为因以十六业为事。二以诸句为因所
成业为事。菩萨有二种。一在正定位。二在不
定位。若入正定位者。与三十二法相应得菩
萨名。若在不定位。末与三十二法相应。不
得名菩萨。

论曰。于一切众生。与利益安乐意相应。


曰。于一切众生求欲起真实道。有方便故名
利益意。于一切众生。求欲起现在未来二世
拔苦施乐方便故。名安乐意。菩萨与此意恒
不相离故名相应。此初句明利益安乐意。后
有十六业及十六句。合三十二法并显了初
句义。

论曰。令入一切智智意。谓传传行业。

释曰。
若菩萨有意。欲令众生入一切智智。由此意
传传化度众生。令得一切智智。譬如一灯传
然千灯。由此句及业。菩萨利益安乐意则得
显现。如此于一切句及业各显初句悉应知之。

论曰。我今于何处中。当相应如此智。谓无
倒业。

释曰。若菩萨有利益安乐意。菩萨不
如实识自身。则不能中道理安立众生。譬如
有人有利益安乐意。安立众生于饮酒。是颠
倒业若如实识自身。能中道理为众生说无
增上慢。安立众生令入中善处。此利益安乐
名无倒业。

论曰。舍高慢心。谓不由他事自行业。

释曰。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7b 页 T31-0197.png
由此人舍离高慢心不待他请。若众生是法
器则自往为说正法。

论曰。坚固善意谓不可坏业。

释曰。由菩萨
心坚固。若众生有过失。不能破坏菩萨利益
安乐心。

论曰。非假作怜悯意。谓无求欲业。有三句解
释应知。

释曰。前有三句。后更以三句释前
三句。

论曰。不贪报恩。

释曰。此释初句非为自求
利养故怜悯他。

论曰。于亲非亲所平等意。谓有恩无恩众生
不生爱憎心。

释曰。亲名有恩。怨及中人是
非亲名无恩。若使非亲堪受利益安乐事。菩
萨则舍不平等心起平等亲友心。行利益事。

论曰。永作善友意。乃至无馀涅槃。谓随顺行
乃至馀生。

释曰。随顺行利益安乐事。从今
生乃至穷未来生。永不舍离故名无求欲业。
此无求欲意云何可知。由随处相应。身口二
业是故可知。

论曰。称量谈说欢笑先言。谓随处相应言说
业。有二句解释应知。

释曰。此二句约法及
安慰以显口业。称量谈说是约法。欢笑先言
是约安慰。称量有二种。一称法不离馀语。
二称所解离非所解及疑。如此称量谈说。欢
笑令他无疑畏心。先言是引他所作之方便。
此二种口业于怨亲中三人无有别异即成
就无求欲业。

论曰。于诸众生慈悲无异。谓有苦有乐无二
众生平等业。

释曰。于有苦众生由苦苦起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7c 页 T31-0197.png
慈悲。于有乐众生由坏苦起慈悲。于无二众
生由行苦起。慈悲无二谓无苦无乐。即是舍
受慈悲平等。是身口业。何以故。菩萨于众生
先起意地慈悲。后随时随处行拔苦与乐行
故。是身口业。此身口业于怨亲中三人无有
别异。亦成就无求欲业。

论曰。于所作事无退弱心谓无下劣业。


曰。若菩萨轻贱自身云。我今于无上菩提无
有功能。一切所作皆不成就名退弱心。菩萨
不生此心故所作皆得成就。名无退弱心。

论曰。无厌倦心。谓不可令退转业。

释曰。菩
萨于无上菩提。起正勤无有厌倦。无厌倦有
二种。一见因定。二知果希有故。于难行中心
无厌倦。

论曰。闻义无足。谓摄方便业。

释曰。若人多
闻能了别化他方便。由闻解义。则于正行无
有疑心故。自能修行亦教他修行。

论曰。于自作罪能显其过。于他作罪不怪诃
责。谓厌恶所对治业。有二句解释应知。


曰。由智及大悲故有此能由智能了别因果
故。不覆藏自所作恶。由大悲不忍见他作苦
因。虽恒诃责而不瞋怪。

论曰。于一切威仪中恒治菩提心。谓无间思
量业。

释曰。此显无间修。无间修为遮一切
放逸行。譬如威仪清净品中所明。菩萨所作。
无不为令众生得无上菩提。

论曰。不求果报而行布施。不著一切怖畏及
道生。受持禁戒。于一切众生忍辱无碍。为
引摄一切善法行于精进。修三摩提灭离无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8a 页 T31-0198.png
色定。与方便相应智。四摄相应方便。谓行进
胜位业有七句解释。应知正修加行六波罗
蜜。恭敬行四摄。

释曰。前有七句。后总举
六度四摄结前七句。此业能增长利益安乐
意。若未生由此业得生。若已生由此业得增
广。即是生长之因。

论曰。于持戒破戒中善友无二。谓成就方便
业。有六句解释应知。

释曰。前有六句。后更
以六句释前六句。

论曰。事善知识。

释曰。此释初句。若人持戒
破戒不观其过。但取其德。若未得彼德则依
彼修学。若已得彼德则共彼数习令坚固。若
自有德令彼修学同我所得。此彼互相事故。
言为善友无二。

论曰。恭敬心听法。谓听闻正法。

释曰。为得
未得。为修治已得。是故依善友听闻正法。

论曰。恭敬心乐住阿兰若处。谓住阿兰若处。

释曰。欲修行如所闻法故恭敬。住阿兰若
处。若住此中一切邪觉观不得起。

论曰。于世间希有。不生安乐心。谓远离邪觉
观。

释曰。譬如妓乐等。是世间所爱。于中不
生喜乐心。是名远离邪觉观。

论曰。于下品乘不生喜乐心。于大乘教观实
功德。谓正思惟功德有二句。

释曰。离小修
大。此二句名正思惟。

论曰。远离恶友敬事善友。谓显事善友功德
有二句。

释曰。远恶亲善。此二句名近善友
功德。由治此六法故利益安乐事得成就。故
名成就方便业。成就体相云何。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8b 页 T31-0198.png

论曰。恒治四种梵住。谓显成就业有三句解
释应知。

释曰。前有三句。后更以三句释前
三句。

论曰。治无量心清净。

释曰。此释初句。

论曰。恒游戏五通慧。谓得威德。恒依智慧
行。谓證得功德。

释曰。先于众生起无量心。
由无量心欲引众生令入正位。故现五通慧。
若众生已入正位。欲令修正行故。依智慧令
行。不应依识。由證智生故。能了别善恶两
法。

论曰。于住正行。不住正行众生无舍离心。谓
安立他业。有四句解释应知。

释曰。前有四
句。后更以四句释前四句。欲令众生离恶法
住善法。为安立此二事故作安立他业。

论曰。引摄大众。

释曰。此释初句。于破戒人
不弃舍。亦不永摈从恶处济拔安置善处。于
持戒人随其根性。令进修定慧等行。

论曰。一向决定言说。谓无有疑心。立正教学
处。

释曰。由智慧决了无疑。一向立教及学
处故可信受。若先说如此教如此学处。后言
先所说为非。由此事不定言说则不可信受。
无不定故可信受。

论曰。恭敬实事。谓法财两摄。

释曰。由此人
以实语。依真实道理说法。是名法摄。如法
所得衣服等财物。以此摄众生。是名真实财
摄。

论曰。先恭敬行菩萨心。谓无染污心。

释曰。
由此人摄持菩萨心。能作一切众生利益事。
不为众生敬事于我。云何彼众生由我利益。
释应知胜相之二十五卷成¶ 第 198c 页 T31-0198.png
信受正教当来得无上菩提。为此善意故行
法财二摄。是名无染污心。

论曰。与如此等法相应说名菩萨。由如此文
句前说初句应知。解说初句者。谓于一切众
生利益安乐意。此利益安乐意文句别有十
六文句。所显业应知解说。十六业者。如此
等应知解释初句。

释曰。初句明利益安乐。
所馀十六业及十六句。皆是利益安乐别义
故。以别释总。

论曰。此中说偈。

释曰。更以一偈。显前所
说德因总别义。

论曰。

「 取如前说句
 随德句差别
 取如前说句
 由义别句别」

《摄大乘论释》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