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音响补遗-清-智素卷七

卷七 第 658c 页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七〔龙讥〕
清武林莲居 绍觉大师 音义
新伊大师 合响
法嗣智素 补遗

【△五不定心所(三)初结前问后。】

「巳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次举本颂答。】
卷七 第 659a 页 X51-0659.png

「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三末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初释不定通名。】

「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至)定遍地故立不定名。」

【音义 此四通名不定者。谓信等唯善。贪等忿等
唯染。此于善染二皆不定。触等遍心。欲等遍地。此
于心地。二皆不定。是故立不定名。

补遗 不定二字标位。总名下。列四种心所。一悔
二眠。三寻。四伺。二各二释不定义。此中有二意一。
释名。谓悔眠为一。寻伺为一。是为二。又悔与眠是
二。寻与伺是二。是前二中。复分为二。二释义。谓悔
与眠。各具善染二义。是二各二。寻伺亦然。

△次释悔等别名(二)初悔眠(二)初别释行相(二)
恶作。】

「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至)如是事业是我恶作。」

【音义 怪巳昔作为非后乃追悔是恶作体能障
奢摩他。而为业用。以恶作者。掉必俱故(瑜伽论五盖文中云
掉举恶作总为一盖)。此即于果假立因名者。谓恶作是因名。
追悔即果。称于追悔位。名为恶作。即是于果。假立
因名。何者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此名巳作。名
恶作也。悔先下明先不作亦恶作摄。应作不作(瑜伽
论云。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是我恶其所作故。此通三
性者。五蕴论曰。此有二位。谓善不善。于二位中。复
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
悔亦是善。若先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
卷七 第 659b 页 X51-0659.png
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
不善。若先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无
记可知。故通三性。

合响 开蒙问。颂单言悔。长行属云。悔谓恶作。莫
悔与恶作。是一法耶。答恶作是因。悔是其体。以体
即因故。论属云。悔谓恶作也。问体之与因。是别之
理。答恶作是因。悔体是果。问何以故知。答先恶所
作业。后方追悔故。此是别理也。问恁么。则因果既
别。何敢即之。答谓百法门下。列云恶作。今颂云悔
论属意云。此颂悔者。即是百法门下恶作。非谓即
之令成一法也(文)

△次睡眠。】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至)如馀盖缠心相应故。」

【音义 能令身不自在。心极闇昧。略缘境界为性。
障观为业。谓睡下转解心极闇劣一门转者。闇劣
释昧一门释略谓意识缘境通乎内外今此位中。
唯向内门。略外门故。昧简下。明有体用定位。惺惺
寤时周悉。今言昧略简别二时。即以昧略显此睡
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者。谓五无心位
中。极重睡眠。虽无此体。而由此似此故。假说此名。
如馀盖缠下。例明有体盖。即五盖谓贪欲等。缠即
八缠十缠。谓无惭等。并具瑜伽论第八卷量云。睡
眠有法。昧略为性。非无体用。宗因云心相应故。如
馀盖缠。
卷七 第 659c 页 X51-0659.png

合响 义天钞云。昧简在定者。此睡眠位。虽然专
注一类。微细之境。与定不同。定意识取境明了。此
乃闇昧。略别寤时者。彼觉寤时。心极明利。具能缘
六尘之境。则寤时。心心所缘境宽广。此睡眠心心
所。不明利故。唯缘一法尘境。取境少故。名为略也。
华严钞十七之一释曰。谓睡眠位下。释上不自在
言。谓令身不自在坐。亦睡眠他摇动时。亦不觉故。
令心极闇昧轻略为性。不能明利详审故也。意识
亦行。即是论中。一门转故。显五识不行定心一境
略。而不昧故。云昧拣在定寤广缘境。不得称略故。
云略别寤时故。眠有二。显有别体。必依于心。而五
无心一。熟眠者。假立为眠。非实眠也。眠必与心而
相应故如馀盖等(文)

△次通简体性(四)初师唯痴分摄。】

「有义此二唯痴为体说随烦恼及痴分故。」

【△二师痴无痴摄。】

「有义不然亦通善故(至)说随烦恼及痴分摄。」

【音义 先斥前解。不应唯染通善性故。应说下次
申巳释。谓染二以痴为体。净二以无痴为体。论依
下次。通论意。

△三师思慧想摄。】

「有义此说亦不应理(至)如不信等说为痴分。」

【音义 先斥前解。此通无记。不唯善染。以无记。睡
眠非痴。无痴二所摄故。应说下。次申巳释。悔思慧
卷七 第 660a 页 X51-0660.png
摄。眠思想摄论俱说为世俗有故。彼染下。次通论意。

△四师各别有体。】

「有义彼说理亦不然(至)随痴相说名世俗有。」

【音义 先斥前解。非思慧思想为体。缠即彼性故。
缠义云何。杂集论云。数数增盛。缠绕身心。名曰缠
故。应说下。正申有体。即悔眠二缠。与馀五位行相
别故。随痴下。次通论意随他相说名世俗。有非无
别体。

△次寻伺(二)初释体用。】

「寻谓寻求令心匆遽(至)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音义 寻能令心忽务急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伺。则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意言境者。此二唯意识
俱。意识取境。多依名言故。言粗细转者。准五蕴论
释云。寻云粗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故。伺
云细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义
故。此一俱以安不安住等为业者。古疏释云。身心
若安。寻伺二种徐缓为业。身心不安。匆遽为业。又
云或思名安。徐而细故。思量性故。慧名不安。急而
粗故。简择性故身心前后。有安不安皆依寻伺故。
名所依为业。

△次明分位。】

「并用思慧一分为体(至)体类差别不可得故。」

【音义 于意言境不深推度等义类别者。瑜伽论
曰。谓不深推度所缘思为体性。若深推度所缘慧
卷七 第 660b 页 X51-0660.png
为体性。故知。并用思慧为体。

合响 开蒙问。寻伺二为假为实。答并用思慧一
分为体。问争知并用。答若令心安。即是思分。令心
不安。即是慧分。问何理如此。答思者徐而细故。慧
者急而粗故。问若如是者。令安则用思。无慧不安
则用慧无思。何云并用。答通照大师释有兼有正。
若正用思。急慧随思。能令心安。若正用慧。徐思随
慧。亦令不安。若如是说。不违并用(文)

△三释二各二言(二)初标。】

「二各二者。」

【△次释(三)初师寻伺各二。】

「有义寻伺各有染净二类差别。」

【音义 谓寻伺。是二各有染净二类差别。名二各
二。

△次师二种各二。】

「有义此释不应正理(至)或复各有缠及随眠。」

【音义 先斥前非。不唯寻伺。各有染净悔眠。亦有
染净二故。应说下。次申巳释。应说如前染位心所
有根随二性。此根随二。各有不善。及有覆无记二
类。或复各有缠及随眠。缠谓现行。眠谓种子。此亦
应尔寻伺是一。悔眠是一。此二各有染净。或复各
有现行种子。名二各二。

△三师显不定义。】

「有义彼说亦不应理(至)故置此言深为有用。」
卷七 第 660c 页 X51-0660.png

【音义 先斥前不唯一二。不定四后有此言故。若
唯一二。则各二言不能遍及此四种故。应言下。次
申正先释二字之义。应言颂中二者。显二种二。悔
眠一种二也。寻伺一种二也。此二二种种类别者。
谓悔与眠别。寻与伺别故。一二下结示。此各下。释
各二之义。谓此二种二。各有一类。谓染不染不同
信等。唯是善故。非如贪等。唯是染故。或唯简随烦
恼之染。故说各二言。以瑜伽亦说。此四为随烦恼
故。为显下结示。谓颂中为显此四。于三性不定故。
说二各二也。

△次诸门分别(十三)初假实门。】

「四中寻伺定是假有思(至)而论亦说世俗有故。」

【音义 四中寻伺。定假悔眠二说。一云亦假。一云
是实。后义为正。世俗下。通论意。又如下。次例明并
如文。量云。悔眠是实。物有世俗。有言随他相说故。
喻如内种。

△二自类相应门。】

「四中寻伺定不相应(至)前二亦有互相应义。」

【音义 先以寻伺相对。谓四中寻伺二法。定不相
应。粗细异故。谓有难云。寻伺既不俱起。若在欲界
及与初静虑。除静虑中间。唯有伺起。寻不现时。岂
不滥同。静虑中间无寻唯伺地耶。释曰。依于寻伺。
有染不染。立三地别。谓若寻伺俱未离染。名有寻
有伺地。若寻离染伺未离染名无寻唯伺地。若寻
卷七 第 661a 页 X51-0661.png
与伺。二俱离染。名无寻无伺地不依彼种。现起有
无故。无滥同杂乱之失。俱与下。次以寻伺对悔眠。
谓悔时眠时。得有寻伺。前二下。次以悔眠相对谓
正睡眠中。亦得有悔故。皆相应。

△三诸识相应门(二)初简不与七八俱。】

「四皆不与第七八俱义如前说。」

【音义 义如前说者。即前释第八文中简云。恶作
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释第七文中
简。云恶作追悔先所造业等(云云)

△次明唯与第六俱(二)初悔眠。】

「悔眠唯与第六识俱非五法故。」

【音义 悔眠唯与第六识。俱以悔眠。非是前五相
应法故。谓前五任运。缘现在境。不与悔相应眠时。
五识不行。不与眠相应。

△次寻伺(二)初师亦五识俱。】

「有义寻伺亦五识俱(至)任运分别谓五识故。」

【音义 此明寻伺二法。亦通前五。以论说五有寻
伺故。七分别者。谓有相分别。无相分别。任运分别。
寻求分别。伺察分别。染污分别。不染污分别。义如
瑜伽初卷中释。杂集复言。任运分别谓五识故者。
此师意明瑜伽。既云寻伺。即七分别。七中任运。即
杂集所谓任运。故知寻伺。亦五识俱。

合响 华严钞十七之一云。任运分别者。谓五识
身。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有相
卷七 第 661b 页 X51-0661.png
分别者。谓自性随念。二种分别。取过现境种种相
故。无相分别者。谓希求未来境行分别。所馀分别。
皆用计度分别。以为自性。所以者何。以思度故。或
时寻求。或时伺察。或时染污。或时不染污。种种分
别故。瑜伽云。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
起分别。伺察分别者。谓于巳所寻求。巳所观察伺
察安立起分别故。染污分别者。谓于过去顾恋俱
行。于未来希求俱行。于现在执著俱行。所有分别。
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
烦恼相应所起分别。不染污分别者。若善无记。谓
出离分别。无恚分别。不害分别。或随与一信等善
法相应。或威仪路。工巧处。诸变化所有分别(文)

△次师唯意识俱(四)初引论释成。】

「有义寻伺唯意识俱(至)曾不说与苦乐俱故。」

【音义 谓寻伺二。唯意识俱。论说寻等皆是意识。
不共馀识法故。又言忧喜受。俱非苦乐故。若五识
中。有寻伺者。彼论应言。苦乐俱故。

△二释通妨难。】

「舍受遍故可不待说(至)而似忧故总说为忧。」

【音义 先有难云。寻伺亦有苦乐受俱。伹彼论文。
略而不说。例如舍受。定有亦不言故。释曰舍受遍
故可不待说。苦乐非遍。何缘不说。复有难言。五识
有苦乐。寻伺唯忧喜。由斯寻伺。非五识俱。然前云
于初静虑。有意地乐。纯受苦处。有意地苦(此中引苦乐二
卷七 第 661c 页 X51-0661.png
受。以證寻伺。不与五识相应)。此二处中。既有苦乐。岂无有寻伺
俱耶。释曰。虽初静虑有意地乐。不离喜故。总名为
喜。纯苦处中。有意地苦。似馀忧故。总说为忧。是故
此二。不违意识。

△三复明非五。】

「又说寻伺以名身等(至)以名身等义为境故。」

【音义 谓瑜伽说寻伺所缘(此以所缘之境。證寻伺不与五识相应)
唯是名句文身。所诠之义(名句文身为所缘。是比量境。五识是现量境)
名等义。唯第六识。非五识身。故知寻伺唯意识俱。

△四通前引论。】

「然说五识有寻伺者(至)由此五识定无寻伺。」

【音义 初通瑜伽先牒。显多下出意。彼论意。显寻
伺起时。多分由彼率尔五识而起故。说五识有寻
伺。非说与彼五识相应。作如是说。杂集下双通二
论先牒。彼与下次通。谓彼杂集所言。与瑜伽异。异
义云何彼杂集言任运分别。即是五识。以五识身。
亦有自性分别义故。瑜伽所说。七种分别。是五识
俱意识相应。寻伺以寻伺。具有七分别故。故彼下
结斥。

△四诸受相应门。】

「有义恶作忧舍相应(至)纯苦趣中意苦俱故。」

【音义 先初解恶作忧俱戚行转故。亦与舍俱。通
无记故。睡眠忧喜舍三受俱。以行相通。欢通戚及
中容故。寻伺四俱除苦。云何乐俱。初静虑中意有
卷七 第 662a 页 X51-0662.png
乐故。有义下次次解以纯苦趣中意地有苦故。于
四中各加苦受。

△五别境相应门。】

「四皆容与五别境俱行相所缘不相违故。」

【音义 此四彼五。皆容互俱。以欲等悔等。行相所
缘。不相违故。

△六信等相应门。】

「悔眠但与十善容俱(至)初静虑中轻安俱故。」

【音义 谓悔眠二。但与信等十善容俱。善性摄者。
有信等故。除轻安者。悔眠二种。唯在欲界。欲界无
有轻安法故。寻伺二种。容十一俱。初禅寻伺轻安
俱故。

△七烦恼相应门。】

「悔但容与无明相应(至)此彼展转不相违故。」

【音义 悔但痴俱。先作后悔。由无智故。不与馀九
俱者。悔行相粗。贪等细故。眠与寻伺三法。十烦恼
俱。此三彼十。不相违故。

△八随惑相应门。】

「悔与中大随惑容俱(至)眠等位中皆起彼故。」

【音义 悔与中大容俱者。以不善摄者。容与二随
相应起故。非忿等十俱者。以忿等各别为主。不与
馀相应故。睡眠寻伺三法二十。容俱以眠等三法
中。染性摄者容起彼二十故。

△九三性相摄门(二)初总明通三性。】
卷七 第 662b 页 X51-0662.png

「此四皆通善等三性于无记业亦追悔故。」

【音义 恐有问曰二通无记。其义易知。云何悔亦
通无记耶。释曰。亦有追悔无记业故。

△次别明通善等(二)初通善性。】

「有义初二唯生得善(至)闻思位中有悔眠故。」

【音义 释有二师。初解谓悔眠二种。唯生得善摄。
非加行善。以悔粗鄙眠昧略故。加行细审。及明了
故寻伺二种。通生得善。亦通加行善摄。何者于闻
思修。所成善法。得有寻伺俱故。次释谓悔眠。亦通
加行。以闻思位中。容有善悔及眠息故。杂集释此
二善义。云何等生得善。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
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
运乐住。何等加行善。谓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听闻
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善故。

△次通无记(二)初二无记。】

「后三皆通染净无记恶作非染解粗猛故。」

【音义 染谓有覆。净谓无覆。此二性者。后三皆通
恶作一种。唯通无覆。非染无记。何者此行相粗。彼
细审故。

△次四无记。】

「四无记中悔唯中二(至)不能寻察名等义故。」

【音义 四无记者。孤山机要云。无记有四种。一异
熟。谓三界五道果报五蕴等。二威仪。谓行住坐卧
等。三工巧。谓彩画雕镂等。四变化。谓改易形质无
卷七 第 662c 页 X51-0662.png
而歘有等悔于四无记中。唯通威仪路。及工巧处。
二无记也。行相粗猛非定果者。简非异熟变化二
无记。此非定引故除后变化非业感故。除初异熟。
睡眠通三。唯除第四。何除第四。非定引生故。云何
有初异熟生无记心。亦得眠故。寻伺通三。唯除初
一。云何除初。彼异熟心行相微劣。不能寻察名等
义故。

△十界系现缘门(三)初三界系属。】

「恶作睡眠唯欲界有(至)馀界地法皆妙静故。」

【音义 馀界地。法皆妙静故者。谓二禅巳上七地
所有身心皆妙寂静寻伺粗动所以不遍。

△次三界现起。】

「悔眠生上必不现起寻伺上下亦起下上。」

【音义 谓生上地悔眠二法。必不现起。以此二法。
唯在欲界有故。寻伺二法。通于欲界及初禅故。得
上下互现。

△三三界相缘。】

「下上寻伺能缘上下(至)梦能普缘所更事故。」

【音义 谓寻伺二下。能缘上上。亦缘下悔眠二解。
一云下不缘上。一云亦能缘上邪见悔修定者。谓
如有人。于欲界中。修得上定。忽遇邪师无因果说。
彼人闻巳。悔所修定。斯即下地起上悔也。梦能普
缘所更事者。如有异生。从上界没。生人中者。彼人
或在梦中。普缘上界所更事故。此即眠能缘上境
卷七 第 663a 页 X51-0663.png
也。

△十一学等相摄门。】

「悔非无学离欲舍故(至)有为善法皆无学故。」

【音义 悔非无学位摄。此唯在欲。于不还位。离欲
界惑。已舍此故。修三皆通三位求解脱下。释通二
位。谓三乘有学及无学位。所有有为善法通。二位
故。意显此三善性摄者。亦有为数。是故此三通斯
二位。非二位摄。其义易知故。不重解。

补遗 一切凡夫。及初二果。皆得有悔。三果以上。
即便无悔故。非无学凡夫睡眠寻伺。非学非无学
摄。初二三果者。即是学摄。四果及大乘八地以上
菩萨。睡眠寻伺。是无学摄。以其虽是有为。皆唯善
故。

△十一三断相摄门(二)初正明四种通三断。】

「悔眠唯通见修所断(至)故通见修非所断摄。」

【音义 亦邪见等。释通二断邪见引生者属见断
故等者等于有漏善力起者。即修断故。非无下。简
眠悔不通非所断。眠非非所断者。非无漏道。所引
生故。悔非非所断者。此非如忧深求解脱故。理实
忧亦非非所断。意谓求解脱之忧。尚非非所断。何
况悔耶。若于见修断。后更有睡眠。名非所断。如萨
遮尼乾经说。阿罗汉眠。乃至佛亦有眠。即非所断
眠也。寻伺下释后二。彼谓无漏道寻伺。虽非无漏
道。而能引彼无漏道者。即修所断从无漏引生者。
卷七 第 663b 页 X51-0663.png
即非所断。见断可知。

△次别以寻伺对五法(二)初师唯分别摄。】

「有义寻伺非所断者(至)瑜伽说彼是分别故。」

【音义 五法者。入楞伽云。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
智。五如如。谓非所断寻伺二者。唯第三分别摄耳。

△次师亦正智摄(三)初正释。】

「有义此二亦正智摄(至)又说彼是言说因故。」

【音义 亦正智摄者。谓见修所断二者。可言唯分
别摄。非所断者。亦通正智。何者八圣道中。正思惟
是无漏故。谓即是无漏后得智。思能令心寻伺等
故。又说彼是言说因故。菩萨说法。是后得智。意明
寻伺。既以思为体。且是言说因。是故亦通正智所
摄。

△次转解。】

「未究竟位于药病等(至)故此二种亦通无漏。」

【音义 药谓法门。病谓心行。谓菩萨在于未究竟
位中。未能遍知一切法门。及众生种种心行。后得
智中。为他说法。必假寻伺。推求药病。然后随宜为
机说法。非如佛地。不假功用。而说法耳。故此下。结
通无漏。

△三通论。】

「虽说寻伺必是分别(至)正智中亦有分别故。」

【△十三结例馀门。】

「馀门准上如理应思。」
卷七 第 663c 页 X51-0663.png

【合响 如理应思者。例前有事无事有漏无漏事
境。名境等。思之。

△次总示二谛(二)初略问答定即离。】

「如是六位诸心所法(至)分位差别设尔何失。」

【音义 先问。设尔下答。设令即离。便有何失。

△次广问答显二谛(二)初难即离(二)初标失。】

「二俱有过。」

【△次释成(二)初明离心之过。】

「若离心体有别自性(至)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合响 心远独行者。摄论颂云。远行及独行。无身
𥧌于窟。调其难调心。是名真梵志。宗镜第五十九
卷。引百法释云。如来于意根处。说远行及独行也。
随无明意识。遍缘一切境也。故名远行。又诸心相
续。一一转故。无实主宰。名独行。无身者。即心无形
质故。寐于窟者。即依附诸根。潜转身内。名为寐于
窟也。寐者藏也。即心之所蕴在身中。此偈意谓。破
外道执有实。我也。世尊云。但是心独行。无别主宰。
故言独行也。又无始游历六尘境故名远行。无别
心所故名独行。明知无别心所也。士夫六界者。瑜
伽云。佛说皆云。四大空识。能成有情。色动心三法
最胜。为所依色。所依者。即四大也。动所依者。空是
也。谓内空界不取外者。由内身中。有此空界故。所
以有动故。为动依。心所依者。识是也。即说六界。能
成有情。不言心所界也。释云。许心似二现者。此中
卷七 第 664a 页 X51-0664.png
似言似心外所计实二分等法。故名为似。无别染
善法者。谓唯心变似相见二分。二分离心。无别有
法。复言心变似贪信等故。贪信等离心之外。无别
染善法体即心也。如二分故(文)

△次明即心之失。】

「若即是心分位差别(至)无别故与圣教相违。」

【音义 他性相应非自性者。瑜伽论。问诸法谁相
应。为何义故。建立相应。答他性相应非自性为遍
了知依自性清净心。有染净法。若增若减。是故建
立。瑜伽颂言。五种性不成等者。彼论释云。有一沙
门。若婆罗门欲令名中。唯心实有非诸心法。此不
应理。何以故。且说诸蕴。有五种性。不成就故(若谓心所
即是心王。则五种取蕴之性不得成就。以无受想行三蕴故。又若谓伹由分位差别。而立五蕴者。亦有过
失。以一刹那中。其因缘必无差别可得故。又则与圣教相违圣说五蕴法。同在一刹那中。横具不依前后
假立)。又若彼计分位别故。有种性者。分位别计。亦有
过失。何以故是诸分位。展转相望。作用差别。若有
若无。皆成失故。若言有者。由相异故。便应有异。实
物体性。若言无者。计分位别。则为唐捐。又不应如
六识身分位差别。何以故。由六识身所依所缘有
差别故。是诸分位一处可得故不应理。若谓转变。
亦不应理。何以故。于有色物可转变故。得有分位。
前后差别。非于无色。有如乳酪生酥等异。又心因
缘无差别故行别分位。不应道理。于一刹那。必不
可得。差别因缘。令彼分位。而有差别。是故汝计分
卷七 第 664b 页 X51-0664.png
位差别。不应道理。又违圣教。如契经言。贪瞋痴等。
恼染其心。令不解脱。若唯有心二不俱有是即贪
等。应不依识。又复经言。三和合与触。俱生受想思
等故名所摄四无色蕴。心与心所。更互相应。道理
成就。

△次答妙理(二)初正答(二)初约王所相望显二谛
(二)初依世俗以明离心有性(二)初正明有性。】

「应说离心有别自性。」

【音义 谓前六位诸心所法。应说离八心王。有实
自性依理。世俗法如是故。

△次通前引教。】

「以心胜故说唯识等(至)及现似彼皆无有失。」

【音义 言心胜者。具有四义。宗镜云。一能为主。二
能为依。三行相总四恒决定。心所不尔。故云胜也。
意明心胜所劣。诸圣教中。依心胜义说。唯有识及
心。远行独行。染净由心。士夫六界等。又复心所依。
心势力生故。所以论说似贪等。现非显贪等。即是
其心。又识心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是故唯识等
言。皆无即心之失。

△次依胜义以示非即非离。】

「此依世俗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

【合响 开蒙问。一异理。答若约俗谛。尊卑迥然。三
所不同。若约真谛。一能缘性。或二空理乃至废诠。
宁分王所。宗镜第五十九卷云。又若依第一体用
卷七 第 664c 页 X51-0664.png
显现谛即心王为体。心所为用。即体用不即不离
也。若依第二胜义。即因果差别谛。即王所互为因
果。法尔非离也。若依第三。證得胜义谛。即依诠显
者。若依能诠。依他起性说非即。若依所诠。二无我
理。说即王所非离。若第四胜义。胜义谛废诠谈旨。
亦不言即离也。即一真法界。离言绝相。即王所道
理同归一真如故(文)

△次例诸识相望显二谛。】

「诸识相望应知亦然。」

【合响 开蒙问。八王相望。约真谛说。亦应无异。答
理固同然。宁分彼此。问何以知之。答仁王疏。说性
源相源。若相源者。前七皆归一第八识。问何以故。
答渊深七浪楞伽说故。若性源者。诸法皆归一真
如故。问喻如何者。答如水与波。若俗谛说。停水非
波。波非停水。又此一波非彼多波。若真谛说。唯是
一水。湿性何异。难曰。如此说。成用别体同。合不正
义。答彼不正者。体一用别。此正义者。各分体用。问
请说各分。不违真俗之理。答东波西波。各全水体。
各全波用。若依俗谛。其东水波。非西水波。若依真
谛。东西波水一个湿性。岂东湿性别如西湿。况湿
无东西。人自分为东西故(文)

△次结叹。】

「是为大乘真俗妙理。」

【合响 开蒙问。设心心所迥然各别。不与会同。有
卷七 第 665a 页 X51-0665.png
何过。答便违圣说。真中有俗。俗中有真识表之中。
此二决定。元真元俗。谁知真俗。岂有此理。问教他
元然又且如何。答真是俗法之本源故。倘若无真
俗。依何有若。无俗者。汝之真性。对谁说真。既相待
立。必不相离必然之道。何疑之有。又俗谛中。心心
所法。迥然各异者。一人身中。有五十九。成多有情。
答第八识。是其相源。唯依第八立一有情。是总报
主。一命根故(文)

△次明共依等后三门(三)初结前问后。】

「巳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次举本颂答。】

「颂曰依止根本识(至)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音义 此八句颂。初句六识共依门。次三句六识
俱转门。后四句起灭分位门。

△三末论释成(三)初释共依门。】

「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至)以根本识为共亲依。」

【音义 清凉释曰。举阿陀那。通至佛果位。若言赖
耶。位局染故。伹言六者。第七识缘恒时具故。又此
正明六识义故。为共亲依者。共依即是现行本识。
识皆共故。亲依即是彼种子识。各别种故。

△次释俱转门(三)初法释(二)初释五识随缘现。】

「五识者谓前五转识(至)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音义 清凉释曰。种类相似者。一俱依色根。二同
缘色境。三俱缘现在。四俱有间断。缘谓作意等者。
卷七 第 665b 页 X51-0665.png
有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
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加一。眼九缘者。一
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依第八识。七染
净依第七识。八分别依第六识。九种子即因缘依。
耳唯除明。七更除空。此三合中知故。后三即六七
八。第六五缘。更除染净及与分别。分别即所发识。
染净即所依根。第七识或三或四。谓除染净。染净
即所发识故。前六识中。约为根故。除此第七中。约
为识故除。复除第八。第八即总故。或三更除于境。
境即根故。第八或三者。但有种子作意及根。或四
即更加境。广如宗镜五十五卷中明。

△次释或俱或不俱。】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

【音义 谓即由此随缘现义。故五识起或俱不俱。
何者。外缘顿合。则五识俱起。若渐合时。或二三四。
或唯一故。

△次喻明。】

「如水涛波随缘多少。」

【△三指广。】

「此等法喻广说如经。」

【音义 广说如经者。即解深密经云。广慧。如大瀑
流水。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乃至若多浪
生缘现前。有多浪转。诸识亦尔。彼更有净明镜喻。
恐繁不引。
卷七 第 665c 页 X51-0665.png

△三释起灭分位门(二)初释意识常现起(二)初对
诸识通明起不起。】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至)故无缘碍令总不行。」

【音义 诸识行相。有粗有细。所藉众缘。有多有少。
所以现起有不同耳。

△次对前五别明常现起。】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至)由斯不说此随缘现。」

【音义 思虑有能不能。转处有内有外。是以前五
第六现起有异。

△次释五位亦不行(三)初正明五位(三)初标徵。】

「五位者何生无想等。」

【△次别释(三)初释无想天报(三)初正释无想。】

「无想天者谓修彼定(至)故六转识于彼皆断。」

【音义 昔于因中。修无想定。厌患粗想。而求出离。
承斯定力。生彼天中。违六转识。及彼心所。想灭为
首。以此立名。故于彼天。六识皆断。

合响 无想天厌粗想力者。宗镜第五十五卷云。
谓诸外道。以想为生死之因。即偏厌之。唯前六识
想。非第七八。故言粗想。细想在故。灭于六识。七八
微细。彼不能知。故不灭也(文)

△次简识有无(三)初师常无六识。】

「有义彼天常无六识(至)又说彼为无心地故。」

【音义 谓彼天中。自初生时。乃至命终。常无六识。
圣教下。引教释成。唯有有色支者。谓十二有支中。
卷七 第 666a 页 X51-0666.png
名色一支。说彼唯有色支。而无名故。故又说彼。为
无心地。

△次师初无后有。】

「有义彼天将命终位(至)依长时说非谓全无。」

【音义 先释义。谓彼天中于命终位。要起转识。非
一向无。何者。彼命终时。必起下地润生爱故。润生
爱俱有转识故。瑜伽下次證成。然说下通前引教。

△三师初后俱有(二)初正释。】

「有义生时亦有转识(至)如馀本有初必有转识故。」

【音义 意谓。彼天不但命终。初生之时。亦有转识
何者。彼天中有身。将生彼时。必起润生烦恼爱。故
初生时亦有六识。中有者。俱舍颂云。死生二有中。
五蕴名中有。如馀下。举例明有转识。馀谓馀禅天
也。本有初者。俱舍颂云。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
清凉释曰。本有即是今身。未至当有故。言初者。即
本有身初生时也。

合响 宗镜第七十四卷中。问心为起惑之因。身
是造业之本。身约几种有。何身能造业。答身总四
有。一生有。即中有后本有前。正结生相续时。刹那
五蕴起。名生有。二本有者。即生有后死有前。于其
中间所有五蕴。皆名本有。以是本总报业所招故。
三死有者。即本有后中有前。将死正死诸蕴灭时。
名死有。四中有者。即死有后生有前。于两中间有
故。名为中有。即生死二有身。不能发业。以无心故。
卷七 第 666b 页 X51-0666.png
若中本二有身。即能发业。

△次引證(二)初引入义显初非无。】

「瑜伽论说若生于彼(至)先有后无乃名入故。」

【音义 先引文。即第十二卷。彼本有下释义。意谓。
彼本有初。必有转识。后时由串习力。灭此转识。而
住无心。乃名入耳。

△次引灭义显初定有。】

「决择分言所有生得(至)故彼初位转识暂起。」

【音义 先引文。此言下释义。生得灭言。显本有天
报身。初时有异熟生。转识暂时现起。由宿串习。此
定势力。违前转识。令不现行。因此引起真异熟识。
分位差别。说名无想。无想引生。说名无想。如善引
生二定。名善定。名善者。加行善根所引发故。不尔
下斥前。故彼下结示。

△三明所系地。】

「彼天唯在第四静虑(至)能感彼天异熟果故。」

【音义 唯在第四静虑者。即四禅天。此四禅中。有
九天。兹当第四。问彼天何以不居下上地耶。答下
三地中。想心粗动。难可断故。上四地中。而无无想
异熟处故。无处者。谓四空灭色存心。无想灭心存
色。彼无灭心存色之处。故不居也。即能引发无想
定思者。谓生彼天。由串习力。引发定思。思即意业。
业能感果。故曰能感彼天异熟果。

△次释二无心定(二)初略明。】
卷七 第 666c 页 X51-0666.png

「及无心二定者谓无想灭尽定俱无六识故名无心。」

【△次广释(二)初无想定(四)初正释定体。】

「无想定者谓有异生(至)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五卷云。无想定伏遍净贪者。
谓第三禅。无第四禅巳上贪。犹未伏显离欲也。出
离想者。显想即作涅槃想也。不恒行等灭者。显所
灭识多少也。作意伏染而入定者。观想如病如痈
如箭。于所生起种种想中。厌背而住。唯谓无想寂
静微妙。于无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渐次。离诸所缘。
心便寂灭(文)。问此与无想天。有何差别。答此是因
彼是果。此善彼无记。此有报彼是报。此有行彼无
行等。即是别义。

补遗 遍净贪及上染。皆指六识相应之俱生惑。

△二三品修相。】

「修习此定品别有三(至)穷满寿量后方殒没。」

【音义 此定三品别者。由彼异生根分利钝。修有
勤怠。故于现法有退不退。修因若是。感果亦殊。故
有不甚光净。及最光净等之别。由是而分上中下
耳。

△三界性等摄。】

「此定唯属第四静虑(至)四业通三除顺现受。」

【音义 初约界地判。以界地言。唯属第四静虑。次
约三性判。以三性言。唯是善性。即彼加行善心等
法所引生故。下上地无由前所说。下想粗动。上无
卷七 第 667a 页 X51-0667.png
处故。三约四业判。四业者。杂心论曰。一顺现受。二
顺生受。三顺后受。四不定受。彼论释曰。若业此生
作。即此生受。名为现受。第二生受。名为生受。三生
乃至无量时受。名为后受。不定受者。前三皆不定
故。此中言。唯通三种。除现受者。非于现生即受彼
天之果报故。

△四定所起处(二)初师唯欲界起。】

「有义此定唯欲界起(至)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次师欲色界起。】

「有义欲界先修习巳(至)故唯有漏非圣所起。」

【合响 谓于欲界人中。先修此定。从欲界没。后生
色界。以串习力故。能引此定现前。意显欲色二界。
皆能现起。除无想下通妨。妨云。岂生色界者。皆能
现起此定耶。通云。凡夫外道修此定者则尔。圣者
不然。以圣者于十八天中。除无想天。馀天或超或
次。至究竟故。此由下。复问。何以圣教。除无想天。不
起此定。答此由凡夫外道。厌恶想心。欣彼无想果
报。故入此定。所以唯是有漏。圣者漏无漏杂修。故
非所起。是以除之。

补遗 据上文。此定唯属第四静虑。此地有九天。
今除无想。至究竟六天。后生色界。能引现前者。唯
局无云福生广果三天耳。上下地无由前说故。次
师此定现前。通于二界。先于欲界人中。修习此定。
从欲界没。后生色界。以先人中串习力故。能引此
卷七 第 667b 页 X51-0667.png
定现前。除无想天。至色究竟故者。简除四禅第四
是无想天。无烦至究竟。是那含所住五净居天。今
言生色界者。能引此定。设无简别。恐谓凡生色界
者。皆能起此定耶。故简之。无想天。是此定所趣之
果。定若未成。犹未得生。故除之。此定凡夫外道所
修。唯是有漏。非那含圣人所起。故此五天并除之
意。唯生色界第四禅。无云福生广果三天。能起此
定耳。

△次灭尽定(四)初正释定体。】

「灭尽定者谓有无学(至)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

【合响 宗镜第五十五卷云。灭尽定者谓有无学
等者。有学圣者。除初二果(如后文云。初起此定。要全断欲界一地修惑。故
除初二果。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唯不还果等。得此定故)。唯身證不还第
三果人。有学中。除异生故。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
者。以灭定唯依非想定起故。此以初修二乘者言
离。菩萨伏不离贪。即此亦名灭受想定(文)。由止息
下。谓由暂止息想作意为先导。令六识心心所。及
第七恒行染污末那。及彼心所。皆悉灭尽。故立此
名。令身安和。亦得名定。由加行时。偏厌受想故。亦
名为灭受想定。宗镜。问灭尽定。与无想定。俱称无
心。二定何别。答有四义不同。古释云。一约得人异。
灭尽定是圣人得。无想是凡夫得。二祈愿异。入灭
尽定者。作止息想。求功德。入无想定。作解脱入。三
感果不感果异。无想定是有漏。能感无想天别报
卷七 第 667c 页 X51-0667.png
果。灭定是无漏。不感三界果。四灭识多少异。灭尽
定灭识多。兼灭第七染污末那。无想定灭识少。止
灭前六识(文)

补遗 清凉云。谓有无学者。即罗汉及独一辟支
也。或有学圣者。即三果身證那含。巳伏等者。谓无
所有巳下诸贪。或伏或灭。未灭上贪。或灭上贪。欲
超过有顶。由暂止息想作意为先。令六识心及心
所。染污第七恒行心心所。俱不行故。立灭尽名。谓
有心定。令心平等和悦。如有心定。故亦名定。

△二三品修相。】

「修习此定品别有三(至)上品修者毕竟不退。」

【音义 杂集论说。修定有三。若于诸定。未能了达。
入住出相。是下品修。虽巳了达。未善串习。是中品
修。既了达巳。复善串习。是上品修。如次似此三品
别义。

补遗 此但判三品。不云招果者。是无漏道。不感
三界异熟果故。

△三界等所摄。】

「此定初修必依有顶(至)非学非无学摄似涅槃故。」

【音义 此定初修习时。必依有顶非非想定。游历
观察真无漏理。而为加行。乃得趣入。所以者何。九
次第中。此最后故。谓从初禅乃至有顶。邻接而入。
次第不乱。此定既在有顶定后。故依有顶为加行
入。有顶之上。无别有地。是故此定亦属有顶。问若
卷七 第 668a 页 X51-0668.png
属有顶。则通凡圣。何唯圣修。答虽属有顶。无漏摄
故。问馀七地后。亦得起此定否。若修此定。巳得纯
熟。出入自在者。馀地心后亦得现前。问此属道谛。
学等何摄。答虽属道谛。然非二摄。何非二摄。似涅
槃故。意谓。寂静微妙。似涅槃故。非学所摄。非真涅
槃。是故亦非无学所摄。

△四定所起处(二)初初起处所。】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至)知有藏识不断灭故。」

【音义 谓此定起。必在欲界人中。是佛及佛弟子
说法之力。而得起故。且五趣中。人中慧解极猛利
故。若修此定巳得自在。后生色无色界。亦得现前。
问色界有身。起此可尔。于无色界。既无色身。云何
此定亦得现前。答邬陀夷经。即此诚證。说无色界。
亦名意成天故。意显彼天。虽无业果。既名意成。非
无名摄。非色四蕴。是以亦得起此定故。然虽得起。
有二类别。若于人中。闻大乘教所说第八识名。不
信受者。虽生不起。何者。恐色心俱无。成断灭故。若
闻巳信有第八识者。生彼亦得现前。何者。知有藏
识不断灭故。

△次断惑方起(二)初通明三乘(二)初全断见起。】

「要断三界见所断惑(至)随应后得所引发故。」

【音义 初修此定。必依有顶。游观无漏故。此定初
起。要断见惑。若未断见。即异生性。异生不能或伏
或灭有顶心心所故。又复此定微妙。须證二空。随
卷七 第 668b 页 X51-0668.png
应后得智。所引发故。言随应后得者。即根本智。先
證二空。后得智中。复修加行。然后能入此定。设未
断见。无后得智故。要全断见惑。于人法空。皆有后
得。二乘或单。菩萨或复。而不决定。故曰随应。

△次分断修起(二)初正释(二)初师下八地伏七断
欲。】

「有义下八地修所断(至)生上八地皆得后起。」

【音义 此释谓唯除非想下八地中。修所断惑中。
要全断欲界一地。馀但伏除。然后方能初起此定。
何全断欲。谓欲界惑种不善有覆二性繁杂。障定
强故。圣教唯说不还果等得此定故。要断欲界九
品惑尽。方得名为不还果故。彼随所应生上八地
皆得起者。彼谓不还果等。随所应者。或全超。或半
超。或遍没。如是等类。生上地者。皆得起此。故曰随
应。

△次师九地中伏五断四。】

「有义要断下之四地(至)生上五地皆得后起。」

【音义 此释谓修断惑中。要断下之四地。馀五伏
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何者。下四地中。变异受俱
烦恼种子。障定强故。末句准前。

△次通妨(二)初难。】

「若伏下惑能起此定(至)岂生上巳却断下惑。」

【音义 难云。若伏馀惑。随应生上。皆得起此定者。
然不还等内钝根人。消碍入空。生无色界。此之生
卷七 第 668c 页 X51-0668.png
上地者。后于所伏不断之惑。退起润生之时。岂无
生上却断下惑之失耶。

△次释(二)初顺彼答。】

「断亦无失如生上者(至)但由惑种润上地生。」

【音义 生上断下。亦无有失(以第七识遍三界故。如那含生上地。将證
无学时。断下末那俱生烦恼。今以彼例此。则生上断下六识中俱生惑。亦无不可。此且顺彼权答。若据下
逆答。文中定无生上断下之失)。如生上地得无学者。断下末那俱
生惑故。然不还下。通伏难。又难云。若伏馀惑。能起
此定。后于所伏。设不退起。岂生上者。而无润生惑
耶。释曰。不还果人。观智力强。正润生位。不假现行
烦恼。但由惑种。而润生故。

补遗 如生上地證无学者。一时顿断下九地末
那相应俱生惑故。六识中俱生烦恼。其相粗显故。
三界九地种子。次第渐断。第七识中。俱生烦恼。其
相微细故。三界九地种子。须待金刚喻定。方能顿
断。

△次逆彼答。】

「虽所伏惑有退不退(至)故无生上却断下失。」

【音义 有退。即前难义。不退。即伏难义。而无伏下
生上地义者。谓前顺答。约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
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故生上地
得无学者。有断下地末那俱生惑义。此复逆答。约
前六识俱修所断种。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
断。或为一聚九品别断。故无伏下生上地义。宁有
卷七 第 669a 页 X51-0669.png
生上却断下惑之过失乎。

△次别明菩萨(二)初回心。】

「若诸菩萨先二乘位(至)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音义 若先于二乘位。巳得此定。后复回心向大
乘者。先既巳得在处可起。无复论其位之高下。故
于贤位及与圣位。皆能起此定耳。

△次直往(二)初渐悟。】

「若不尔者或有乃至(至)方能现起灭尽定故。」

【音义 不尔者。翻上回心。即一向发大乘心者。谓
有一类渐悟菩萨。登初地时。渐渐伏除诸烦恼障。
乃至七地后心。方能永伏三界诸惑。然于欲界九
品。虽未永断。而能如彼得不还者。于此位中。能起
此定。论说下。引證如文。

△次顿悟。】

「有从初地即能永伏(至)亦能现起灭尽定故。」

【音义 谓有一类顿悟菩萨。于初地中。永伏三界
修所断惑。如阿罗汉。永断无异。彼从初地。乃至十
地皆得起此。经说下引證。前六既尔。后四可知。

△三释睡眠闷绝(三)初总标。】

「无心睡眠与闷绝者(至)令前六识皆不现行。」

【音义 六识不行。其势不异于前二定。故此二种。
亦得无心之名。

△次别释(三)初睡眠。】

「疲极等缘所引身位(至)而由彼似彼故假说彼名。」
卷七 第 669b 页 X51-0669.png

【音义 先正释。谓有疲劳极重等缘所引身位。身
顿劳故。六情闇钝。令前六识。皆不现行。故名极重
睡眠。此睡下次通妨。难云。眠即不定。心所与心相
应。此既无心。宁有心所。释曰。此睡眠时。虽无彼睡
眠心所体。而由彼睡眠心所引起。与彼相似。是故
假立彼名耳。

△次闷绝。】

「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违六识故名极重闷绝。」

【音义 或由感冒风热等缘。所引身位。亦令六识
不行。故名闷绝。

△三结属。】

「或此俱是触处少分。」

【音义 此者。指前睡闷疲极风热等缘。皆属触尘。
故云俱是触处少分。

△三总结。】

「除斯五位意识恒起。」

【△次释及与言(二)初问。】

「正生死时亦无意识何故但说五位不行。」

【△次答(二)初师显生死时。】

「有义生死及与言显。」

【音义 谓正生死位。即颂中及与二字以显之。

△次师显五无杂(三)初斥前。】

「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至)谓前五位及无馀依。」

【音义 圣教但说六时无心。不应别有。六时者。谓
卷七 第 669c 页 X51-0669.png
前五位。及入无馀依涅槃时。

△次申正。】

「应说生死即闷绝摄(至)说及与言显五无杂。」

【△三通妨。】

「此显六识断巳后时(至)由此不说入无馀依。」

【音义 或问曰。圣教既云六时无心。此何不言无
馀依耶。释曰。此中明起灭分位门。故显六转识后
时。还从自种起。无馀不尔。唯灭无起。故略不言。

△三判通圣凡。】

「此五位中异生有四(至)唯得存一无睡闷故。」

【音义 圣唯后三者。无想因果。唯属凡夫故。自在
菩萨。谓八地巳上。唯存一者。并无极重睡眠闷绝
故。

补遗 凡夫外道。俱名异生。以未證圣法。不能入
灭尽定。三乘圣人。不入无想定。不生无想天。八地
巳上。得法自在故。无极重睡闷。但有入灭定耳。宗
镜云。如来及自在菩萨。以恶法故。现似有睡。实无
有故。即二乘无学。亦有闷绝。从第二卷中至此。释
三能变相竟。

△次会三能变俱转示二谛(三)初总明俱转。】

「是故八识一切有情(至)是谓略说识俱转义。」

【音义 五随缘现。而非常起。意虽常起。五位中无。
故八识中心及末那。二恒俱转。意识不遇五种违
缘。前五随缘。合有顿渐。则三俱转。乃至八俱。是谓
卷七 第 670a 页 X51-0670.png
略说识俱转义。

补遗 开蒙。问一身八识。长俱时转耶。有不俱时。
答七八二识。长恒俱转。若第六起。有三俱转。馀随
缘合有四五六七至八俱转(文)

△次料简俱义(六)初简示多识俱转唯一有情(二)
初问。】

「若一有情多识俱转如何说彼是一有情。」

【合响 开蒙云。小乘来问。一身同时多识俱转。如
何说彼是一有情(文)

△次答(二)初反诘。】

「若立有情依识多少(至)如何可说自分有情。」

【音义 若谓依识多少。立有情数。则汝将谓无心
位者。既无有心。应非有情数耶。又若依识立有情
者。即如第六识与戒善相应起位。尔时可言人趣
有情。设起馀趣心时。应非人趣自分。何者。汝执一
识一有情。理应尔故。

△次显正。】

「然立有情依命根数(至)彼俱恒时唯有一故。」

【补遗 谓止依第八种子识命根一数。立一有情。
或依第八异熟现行果报识一数。立一有情。非依
识数多少。而立有情也。何者。一有情身。恒唯一故。

△二简示多识转有多等无间缘(二)初问。】

「一身唯一等无间缘如何俱时有多识转。」

【音义 难者意谓。诸心心所。依四缘生。馀三种缘。
卷七 第 670b 页 X51-0670.png
或可容多等无间缘。一身唯一。既唯是一。云何一
时。能开导多识。令俱转耶。

补遗 小乘所执七十五法。心法唯一。由前灭心。
引生后心。故云一身唯一等无间缘。

△次答(二)初答等无间缘(二)初顺问意答。】

「既许此一引多心所宁不许此能引多心。」

【音义 此谓等无间缘。引多心所者。谓如前念眼
识。引生后念眼识。缘色等境时。必有善染心所。即
是一等无间。引多心所义。引所既尔。引王亦然。是
故诸识俱起。亦无有失。

△次夺破唯一。】

「又谁定言此缘唯一说多识俱者许此缘多故。」

【△次答多识转义(四)初以生缘力齐明诸识俱。】

「又欲一时取多境者(至)识前后生不应理故。」

【音义 前问云。如何俱时。有多识转。此释云。多境
现前。诸缘和合。其势力齐。不应前后而生识故。是
以容俱。

△二举心所例明异类并起。】

「又心所性虽无差别(至)宁不许心异类俱起。」

【音义 如诸心所心法体义。虽无差别。而善等六
位类别者。于一身中。一时俱转。互不相违。心所既
尔。宁不许心王异类并起。

△三复约譬喻显多识俱转。】

「又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
卷七 第 670c 页 X51-0670.png

【音义 如一暴流。遇多风缘。有多波浪俱起。互不
相违。如一净镜。照多外质。有多影像俱起。互不相
违。如是于一阿赖耶识。遇多境界等缘。有多识转。
亦不相违。

补遗 开蒙。小乘质曰。汝大乘宗。依一第八。立有
情者。何用多识。大乘释曰。依用立多。如浪与像。依
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

△四以同时意识辩与五俱。】

「又若不许意与五俱(至)如散意识缘久灭故。」

【音义 谓若一身。唯一识转。是则不许意与五俱。
五非意俱。取彼五尘。应不明了。以无同时明了意
故。例如散位独头意识。缘过去久灭之境。似有似
无。不明了故。

△三简示一同时意识缘境容多(二)初问。】

「如何五俱唯一意识于色等境取一或多。」

【音义 问者意云。五识俱起唯一意识。色等多境。
现在前时。取一则可。云何或取多耶。

△次答。】

「如眼等识各于自境(至)相见俱有种种相故。」

【音义 此以五识取境非一。例显意识取境或多。
眼等识各于自境取一或多者。谓色有青黄赤白
等异。眼识缘境。或于一时。唯取青色一种。或于一
时。顿取青黄多种。如眼识于色如是。乃至身识于
触。于一时一事境。或取一相。或复顿取多种境相。
卷七 第 671a 页 X51-0671.png
如是分别意识。于一时间。或与眼识。唯取色尘。或
于一时。顿同五识。取色等五境。何者。以意识通缘
一切法。而有种种相见分故。

△四简示诸识同类不俱(二)初问。】

「何故诸识同类不俱。」

【音义 此蹑前意。问谓若眼等诸识。各于自境。既
能取多。则眼等识。有多同类。云何一时不俱起耶。

△次答。】

「于自所缘若可了者一巳能了馀无用故。」

【音义 眼等诸识。于自所缘不可了者。多亦奚为。
若可了者。一巳能了。馀无用故。是以同类不俱起
耳。

△五简示同时意识应有(二)初问。】

「若尔五识巳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识了为。」

【音义 此亦蹑前问起。意谓。既云一巳能了馀无
用者。五巳能了。用意识何为。

△次答。】

「五俱意识助五令起(至)名有分别五识不尔。」

【音义 答中先明意识起时。能为前五所依。助生
五识。非唯为了五所缘故。又于下次明。由意识故。
取境明了。非为无用。由此下。證六非五。不应一例。

补遗 开蒙。问其五六相须之理。答五由六而方
生。六由五而明了。前五与六。为明了门。六与五为
分别依。是相须理。
卷七 第 671b 页 X51-0671.png

△六简示诸识不相应(二)初问。】

「多识俱转何不相应。」

【补遗 王所俱转。王所相应。诸识俱转。何不相应。

△次答。】

「非同境故设同境者(至)如五根识互不相应。」

【音义 心王与所互相应者。具五义故。同一刹那
和合似一。定俱生灭。同所依根。共所缘境。今此诸
识。虽有刹那俱起之义。非同境故。互不相应。问五
俱意识。岂非同境。释设同境者。彼此所依体数异
故。互不相应。所依异者。非同王所同所依根。体数
异者。非同王所和合似一。如眼等识。虽与眼等根
俱时而转。然不相应。此亦如是。

△三结示二谛(三)初正示。】

「八识自性不可言定(至)如幻事等无定性故。」

【音义 此结示俗谛。先以四义。显非定一。一行相
谓见分。二所依谓根。三缘谓所缘。四相应谓心所。
以此四义各别异故。又一识灭时。馀七等不必灭
故。七是能熏。八是所熏。相各异故。又七是因。八是
果。亦非下。次明非定异义。第八前七。如水与波。无
异相故。定异则非更互。而为因果性故。如麦不生
豆等芽故。以智了知。如幻事等。无定性故。如经云。
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亦如是。异亦不可
得。

合响 开蒙云。外人来问。八识相望。定一定异。内
卷七 第 671c 页 X51-0671.png
返徵云。定一何失。外难内曰。若定一者。行相所缘
相应何异。能所熏等。何以不同。见一灭时。馀不灭
故。知非定一也。内又徵曰。定异何过。外难云。若定
异者。非因果性。非如水波。非如幻事。亦非定异。内
答之曰。八识相望。不定一异。外又徵曰。何故不定。
内释曰。真俗道理须如此故(文)

补遗 当知无性之俗。俗不违真故。总以幻事结
成无定性。八识是有法。非定一异宗。无定性故因。
如幻事喻。当知无相之真。真不违俗故。第八识如
水。前七识如波。真胜义如湿性。非波非水。亦不异
波水也。

△次简非。】

「如前所说识差别相(至)真胜义中心言绝故。」

【合响 此结示真谛。宗镜第六十二卷。问若尔前
来所说。三能变相是何。答此依四俗谛中。第二道
理世俗。说有八等随事差别。非四重真谛中。第四
真胜义谛。胜义谛中。若八识理。分别心与言皆绝。
故非一非异(文)。又开蒙问云。泛问八识相望。既非
一异。四真俗中。当何真俗。答当第二俗第一真也。
问何理知当第二俗也。答第二俗者。随事差别。乃
三科等是有别(文)。第四真胜义谛。谓胜义胜义。不
可施设。即废诠谈旨谛。第二俗即随事差别谛。第
一真即体用显现谛。若欲备知八谛名义。当简开
蒙五位八谛章。
卷七 第 672a 页 X51-0672.png

补遗 理世俗者。不同外道馀乘所执我法。故名
为理。不约平等一实真如法性。故名世俗。

△三引證。】

「如伽陀说心意识八(至)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合响 宗镜云。相所相无故者。相即是能。所相是
所。识上何者为能相所相。谓用为能相。体为所相。
或以见分为能相。相分为所相。又以七识为能相。
第八为所相。所相既无。能相非有。若入真门。理皆
无别。真门但是遮别。言无别无别。亦无别无不别
(文)

△次九行颂广释外难显唯识(四)初释我法难(三)
初结前问后。】

「巳广分别三能变相(至)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合响 初领前。云何下正问。谓巳明三种能变。为
自所变。相见二分所依。云何而知。依识所变。二分
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次举本颂答。】

「颂曰是诸识转变(至)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三末论释成(二)初正释颂文(二)初约相见分释。】

「论曰是诸识者谓前所说(至)非不离识心所法等。」

【音义 先释初句是诸识言。亦摄心所。皆能变似
相见二分。是故依此立转变名。所变下。释第二句。
即此所变。似见相分。名为分别。及所分别。以是能
取所取相故。由此下。释第三句。由此识变。似见相
卷七 第 672b 页 X51-0672.png
分。缘起正理。彼所妄执。实我实法。离似所变。决定
非有。何者。离能所取。无别物故。非离所依。有能依
故。是故下。释第四句。心及心所色不相应。此四位
者。名曰有为。虚空等六。即是无为。又前三位。从缘
生故。名之为实。不相应行。依色心立。故可名假。如
是一切。皆不离识。唯言但遮离识实物。非为遮止
不离识法。是故亦有心所法等。

合响 宗镜第六十卷。释云。是诸识转变者。转变
是改转义。谓一识体改转。为二相起。异于自体。即
见分有能取之用。相分有质碍之用。由识自体转
起能取。及有碍故。所变见分说名分别能取相故
者。前所变中。以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是依他性。能
取于所变依他相分故。起种种遍计所执分别。是
此识体所变用能分别。故名分别。其识所变依他
性相分。似所执相分者。名所分别。是前能分别见
分之所取相故。非谓识自体能缘。名为分别起。分
别见者。识之用也。相见俱依自證起故(文)。又第六
十二卷云。此见相二分。妄执彼我法二执是无。即
由此见相二分外。妄情执有。心外我法之境。皆是
无。故云由此彼皆无(文)

补遗 是中唯遮外境非有。识表心及心所非无。
即遣虚存实观。不云唯相唯见。而云唯识。即舍滥
留纯观。不云唯二分。而云唯识。即摄末归本观。不
云唯心心所。而云唯识。即隐劣显胜观。无为即识
卷七 第 672c 页 X51-0672.png
实性。亦不离识。以至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即
遣相證性观。

△次约似我法释。】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至)唯识义成契会中道。」

【音义 先释初句。诸识准前。言转变者。即内诸识。
及彼心所。我法分别熏习力故。生起之时。变似我
法。外境相现。立转变名。此能下。释第二句。谓此能
变三界心及心所。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
此所妄执实我法性。名所分别。虚妄分别所执境
故。由此下。释第三句。由此能变分别力故。变似外
境。我法相现。故实我法决定皆无。前引教理巳广
破故。是故下。释第四句。由斯理故。一切唯识。以圣
教说。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故。唯言为遮遍计
所执离识实物。不遮不离识法。故真如及依他起。
亦是有性。由斯下结示。唯识我法非有。空识非无。
远离二边。妙符中道。

合响 宗镜云。唯既不遮不离识法。故真如等亦
是有性者。唯言不遮不离识法真如及心所者。亦
不离识。故体皆有。今此位但遮离识所分别有。不
遮不离识真如等有。如理应知。此意既有能变分
别识。及所变境。依他相分所分别心外实法等。决
定皆无。唯有真如心所等法。皆不离识。亦是实有。
远离增减二边者。无心外法故。除增益边。有虚妄
心等故。离损减边。离损减边故。除拨无如空。清辩
卷七 第 673a 页 X51-0673.png
等说。离增益边故。除心外有法。诸小乘执。唯识义
成。契会中道。无偏执故(文)

△次释小乘难(九)初唯识所因难(二)初略问答。】

「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岂不巳说。」

【音义 巳说者。指前第三四卷中。所引教理也。

△次广释义(二)初复问。】

「虽说未了非破他义巳义便成应更确陈成此教理。」

【音义 问者意云。虽前论文。广引教理。巳彰唯识。
然论家意。但在破他馀外妄计心外有法之执。于
唯识义。犹未显了。非为破斥他义。巳义便成。应更
确实指陈。成此唯识教理。

合响 若依宗镜。小乘九难。此中应补出难辞。宗
镜六十二卷。诸小乘师难云。离心之外。现见色法。
是其实境所缘。论主何故包罗归心。总说名为唯
识。一乃色心有异。二又能所不同。关云。色境不牵
能缘心。以色从心可唯识。当情色境外迷心。心被
境迷非唯识(文)

△次广答(二)初教理别明(二)初引教(二)初正引(三)
初引五经。】

「如契经说三界唯心(至)又说有情随心垢净。」

【合响 此中应先有答文。宗镜论主答小乘云。只
此外边色境。一是一切有情缘心变。二是一切有
情心之所持。根本皆由于心。是故摄归唯识。次引
證云。十地经及华严经。说三界唯心。意云。三界之
卷七 第 673b 页 X51-0673.png
法。唯是心之所变。离心之外。更无一物。此亦为遮
我法二执。但是妄情执有。举体全无。唯有内心。故
言唯心。问欲色二界。有外器色境。云是心变故。所
言唯心。且如无色界天。唯有内心。无外色境。何要
更言唯心。岂不成相扶极成过。答不但说色境不
离心。方名唯心。此亦遮无色界天贪等取能取之
心故。为无色界有情。亦贪于空等境。起其妄心。故
无色界。亦名唯心。若得无漏时。其出世无漏色等。
是出世无漏心心所。唯识亦是唯心。故云三界唯
心。解深密经云。又说所缘唯识所现。即一切所缘
之境。唯是识之所变。更无外法。所以佛告慈氏菩
萨云。无有少法。能取少法。无作用故。楞伽经又云。
诸法皆不离心。无垢称经又说。有情随心垢净。

△次引四智(三)初标。】

「又说成就四智菩萨能随悟入唯识无境。」

【合响 此即阿毗达摩经说。宗镜第六十二卷云。
即是地前小菩萨。虽未證唯识之理。而依佛说。及
见地上菩萨。成就四般唯识之智。遂入有漏观。观
彼十地菩萨所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化
肉山鱼米等事。此小菩萨入观观巳。即云。如是所
变实金银等。皆不离十地菩萨能变之心。更无外
境。既作观巳。亦能随顺悟入真唯识理。又如胜论
师。为守六句义故。变身为大石。此有实用。若定实
境者。不应随心变身境为石(文)
卷七 第 673c 页 X51-0673.png

△次释(四)初相违识相智。】

「一相违识相智(至)境若实有此云何成。」

【合响 宗镜云。第一相违识相智者。即四类有情。
各别能缘之识。识既相违者。其所变相分。亦相违
故。即天见是宝严池。鱼见是窟宅。人见是清冷水。
鬼见是脓河猛火。缘此四类有情能变之识。各相
违故。致令所变之境。亦乃相违。所言相者。非是遍
计相。但是相分之相。由四类有情先业之力。共依
一处。各变相分不同。故名相违。识相言智者。即是
十地菩萨。能缘之智。智能了彼四类有情。自业识
所变相分不同。更无心外别四境。旧云一境应四
心者不正。问何以不正。答若言一境者。未审定是
何境。若离四类有情所变相分外。更别有一境者。
即是心外有法。问其四类有情。为是各变相分。为
本质亦别。答四类有情。由业增上力。其第八所变
相分亦别。若将此第八相分。望四类有情。前六识
说。即为本质故。相质皆别。故知更无外境。唯有识
也。唐三藏云。境非定一。故为四类有情所变相分。
随四类有情能变之心。境亦成四。一处解成差。證
知唯有识。论云。如人见有粪秽处。傍生见为净妙
饮食。于人所见净妙饮食。诸天见为臭秽不净。故
知随福见异。垢净唯心。业自差殊。食无粗细(文)

△二无所缘识智。】

「二无所缘识智(至)彼境既无馀亦应尔。」
卷七 第 674a 页 X51-0674.png

【合响 宗镜云。第二无所缘识智者。无所缘识者。
即是一切异生。将自第六独生散意识。缘过去未
来水月镜像等。变起假相分是。此等相分。但是众
生第六识妄搆画遍计。当情变起。都无心外实境。
名无所缘识。言智者。即是十地菩萨。能缘之心。菩
萨云。此等异生所变假相分。皆不离一切异生能
变之心。是其唯识。即以此例。于一切实境。亦不离
一切有情能缘之心。离心之外。更无一物。旧云。缘
无不生。虑即不正。问何以不正。答且如缘空华等
一切假境之时。心亦起故。何言缘无不生虑。故知
缘无体假境时。不无内心实相分。能牵生心。望见
分亦成所缘缘义。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又不
违护法四分成唯识义。若离却内心实相分外。其
搆画遍计执心之境即无。唐三藏云。应言境非真
虑起。證知唯有识(文)

△三自应无倒智。】

「三自应无倒智(至)不由功用应得解脱。」

【合响 宗镜云。第三自应无倒智者。即十地菩萨。
起智观察一切众生。妄执自身。为常乐我净。菩萨
云。此但是凡夫执心倒见。离却妄执心外。其凡夫
身上。实无常乐我净之境。必若有者。应异生不假
修行。而得解脱。既不尔者。明知唯有妄识(文)

△四随三智转智。】

「四随三智转智(至)境若是实何容不现。」
卷七 第 674b 页 X51-0674.png

【合响 宗镜云。第四随三智转智者。一随自在者
智转智。即是菩萨起智。观自所变之境。皆不离我
能变之心。是其唯识。为八地巳去菩萨。能任运变
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此是境随真智转。所
变事皆成。转者改换旧质义。即随转大地山河旧
质。成金银等。众生实得受用。锻炼作诸器具皆得。
若离心有外实境者。如何山河等。能随菩萨心。便
变为金银等物。以相分本质。皆悉转故。故知一切
诸境。皆不离菩萨能变之心。乃至异生。亦能变火
为水。变昼为被。点铁成金等。此皆是境随事智转。
所变事皆成。亦是唯识。若是迦多演那所变宫殿
金银等。皆不成就。故知离心更无实境。论云。凡变
金银宫殿者。是实定果色。从初地巳去。方能变。若
约自在八地巳上菩萨。于相及土。皆得自在。以上
品定心有大势力。所变金银宫殿等。皆得成就。如
变金银锻炼作诸器具。实得受用。其所变金银。是
实定果色。皆不离菩萨内心。是其唯识。心外无境。
若诸声闻。及地前小菩萨等。若变金银宫殿时。即
托菩萨所变金银宫殿。以为本质。第六识所变金
银等。皆不成就。无实作用。然所变金银。是假定果
色。不离声闻诸小菩萨内心。是其唯识。心外无境。
今迦多演那。缘是声闻。未得上品定故。所变金银。
虽无实作用。然不离内识。心外无境。又古德云。色
自在心生故。心能变色。所以移山覆海。倒地翻天。
卷七 第 674c 页 X51-0674.png
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悉无难事。二随观
察者智转智者。无性菩萨云。谓诸声闻独觉菩萨
等。若修苦空等观。得相应者。或作四谛观时。随观
一法之上。唯有无常苦空无我等。众相显然。非是
诸法体上。有此众多苦空等义。伹是苦空等众相。
即是诸法之体。既若无常相。于圣人观心上有者。
故知一切诸法。皆不离观心而有。三随无分别智
转智者。谓菩萨根本智。證真如时。真如境与智冥
合。能所一般。更无分别。离本智外。更无别境。即境
随真智转。是故说唯心。汝小乘若执有心外实境
者。即證真如时。一切境相。何不现前(文)

△三结。】

「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

【△三引一颂。】

「又伽他说心意识所缘(至)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馀。」

【音义 诸识所缘。皆不离识。是故佛说一切唯心。

△次总结。】

「此等圣教诚證非一。」

【△次显理(二)初正显(二)初约能缘显亲相分(二)
前五。】

「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馀不亲缘离自色等。」

【音义 宗镜云。第一成立五尘相分。皆不离五识
者。今伹成立一识相分。不离于识。馀四识准作。量
云。极成眼识是有法。定不亲缘离自识色是宗。因
卷七 第 675a 页 X51-0675.png
云。极成五识中随一摄故。如馀极成四识。将释此
量。分之为二。初释名拣过。次略申问答。初者宗。前
陈云极成。即拣两宗不极成眼识。且如大乘宗中。
许有他方佛眼识。及佛无漏眼识。为小乘不许。亦
拣之不取。若小乘宗中。执佛是有漏眼识。及最后
身菩萨。染污眼识。即大乘不许。亦须拣之。即两宗
互不许者。是不极成法。今伹取两宗共许极成眼
识。方立为宗。故前陈言极成眼识也。问若不致极
成两宗简。即有何过。答前陈便。有自他一分所别
不极成过。因中亦犯自他一分所依不成过。为前
陈无极成眼识。为所依故。所以安极成二字简。后
陈言。定不亲缘。离自识色宗者。但是离眼识相分
外。所有本质色。及馀四尘。但离眼识者。皆不亲缘。
若立敌共诤。只诤本质也。若大乘自宗。成立眼识。
亲相分色。问何故不言定亲缘。不离自识色耶。答
恐犯能别不极成过故。谓小乘不许色不离于眼
识故。次因云。极成五识中随一摄故者。因言极成。
亦简不极成五识。若不言极成简。空言五识中随
一摄者。即此因犯自他一分随一不成过。所以因
安极成言拣之。喻云如馀极成四识者。喻言极成。
亦拣不极成法。若不安极成。犯一分能立所立不
极成过。所以安极成言简。既立得相分色。不离于
眼识。馀声香味触等。皆准此成立。皆不离于馀四
识故。次申问答。一问宗依须两共许。今后陈立者。
卷七 第 675b 页 X51-0675.png
言不亲缘离自识色。敌者许亲缘离自本质色。何
言极成。答小乘亦许眼识不亲缘馀四尘。以离眼
识故。但使他宗许有不亲缘离自识色。即是宗依
极成也。二问他宗既许馀四尘。眼识不亲缘。后合
为宗。便是相扶。岂成宗诤。答今所诤者。但取色尘
本质。眼不亲缘。互相差别。顺巳违他。正成宗体。以
小乘虽许色本质。离于眼识。且是亲缘。今言不亲
缘。岂非宗诤。三问宗中所诤。是眼识不亲缘本质
色。同喻如馀四识。馀四识伹不亲缘馀四尘。岂得
相似。答馀四识是喻依。各有不亲缘。离自识法。是
喻体。今取喻体。不取喻依。亦如声无常宗。同喻如
瓶。不应分别声瓶有异。但取声瓶各有无常义。相
似为因等也(文)

△次后三。】

「馀识识故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

【合响 宗镜云。第二以理成立第六。兼闇成立七
八二识者。量云。极成馀识是有法。亦不亲缘离自
识法宗。因云是识性故。同喻如极成五识。释云。宗
前陈言极成。亦简不极成。若不言极成。犯自他一
分所别不极成过。若言六七八识为有法。他不许
七八二识。即犯他一分所别不极成过。若但立意
识为有法。因中便犯不定过。被他将七八二识为
异喻。量犯共中自不定过(谓六七八识。皆共识性故因。是则识性因宽。向
七八异喻上转。是故不定。小乘出过云。为如眼等五识。是识性故。證汝第六不亲缘离自诸法耶。为如七
卷七 第 675c 页 X51-0675.png
八二识是识性故。證汝第六是亲缘离自诸法取。以小乘许本质色离于眼识。且是亲缘故。大乘若不感
立七八。即彼小乘就巳所计。谓七八二识亲缘离自本质色。故将七八翻为异喻也)。今伹总
言馀。别取第六。意兼七八。即闇成立摄取七八于
馀识之中。后陈言。亦不亲缘离自识法者。亦者同
也。同前极成五识不亲缘离自识诸法。因云是识
性故者。即同五识是识性故。喻如极成五识者。即
同五识亦不亲缘离自识故。明知即亲缘不离自
识法。既成立巳。故知一切亲所缘缘境。皆不离心。
是唯识义(文)

△次明所缘不离心体(三)初亲所缘缘。】

「此识所缘定非离此二随一故如彼能缘。」

【音义 宗镜云。第三以理成立。前六识亲所缘相
分。皆归心体。所言心体者。即自證分也。然虽见分
亦依自證而转。今但立相分者。以见分共许故。量
云。六识亲所缘缘是有法。定不离六识体宗。因云。
见相二分中随一摄故。如彼能缘见分。小乘许见
分不离心体故。取为同喻(文)

△次疏所缘缘。】

「所缘法故如相应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

【音义 宗镜云。第四道理成立。一切疏所缘缘境。
皆不离心。是其唯识。即第八识相分。望前六。名疏
所缘缘。以小乘不许第八故。但云疏所缘缘也。量
云。一切随自识所缘是有法。决定不离我之能缘
心及心所宗。因云。以是所缘法故。同喻如相应法。
卷七 第 676a 页 X51-0676.png
释曰。此量后陈言。定不离我之能缘者。谓一切有
为无为。但所缘之法。定不离我之能缘识。若后陈
不言我之能缘者。便犯一分相扶之失。谓小乘亦
许他心智所缘之境。不离能缘心法。为简此相扶
过。遂言我之能缘。即简他之能缘也。同喻如相应
法者。即是前来巳成立亲相分是也。皆是所缘法
(文)

△次总结。】

「此等正理诚證非一。」

【△次结劝总證(二)初劝信。】

「故于唯识应深信受(至)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音义 我法非有者。以是遍计所执性故。空识非
无者。依他圆成非所执故。

△次引證(二)初正引。】

「慈尊依此说二颂言(至)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音义 准中边论释曰。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
能取分别。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
无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
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
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一切法者。谓诸
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
为。依前理故。说此一切法非空非不空。由有空性
虚妄分别。故说非空。由无所取能取性故。说非不
空。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无故者。谓无所
卷七 第 676b 页 X51-0676.png
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
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一
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趣。妙契中
道。亦善符顺般若等经。说一切法非空非有。

补遗 宗镜云。虚妄分别有者。即有三界虚妄分
别心。于此二都无者。谓无能取所取我法二执之
相。于真如心之上都无。此中唯有空者。谓此妄心
中。唯有此妄。此是空性。依空所显故。于彼亦有此
者。彼者彼空性中。亦有此者。亦有此妄分别识。即
虚妄分别。是世俗谛故。于此俗谛中。亦有真谛之
空性也。故说一切法者。即有为无为二法。即一切
法也。非空非不空者。非空谓虚妄分别心及空性。
即依圆是有。故名非空。以二谛有故。非不空者。谓
能取所取我法二执之相是空。即遍计性也。有无
及有故者。有谓虚妄分别有故。无谓二取我法无
故。及有故者。谓于妄分别中。有真空故。于真空中。
亦有妄分别故。是则契中道者。谓非一向空。如清
辨等。非一向有。如小乘等。故名中道。谓二谛有。不
同清辨。二取我法无。不同小乘。故名中道。

△次简示。】

「此颂且依染依他说理实亦有净分依他。」

【合响 谓颂言虚妄分别有。且依染依他说。如实
义者。亦有净分依他。以染净分。皆名依他性故。问
何故但言染缘起。便能显中道耶。答以缘起法。即
卷七 第 676c 页 X51-0676.png
中道故。前第三卷中云。应信大乘缘起正理。谓此
正理。深妙离言。又云。谓此因果理趣显然。远离二
边。契会中道等。亦可颂中巳含净分依他。但不显
说耳。何者。以后文云。净分依他。亦圆成故。

△二世事乖宗难(二)初难。】

「若唯内识似外境起(至)处时身用定不定转。」

【音义 宗镜云。第二世事乖宗难。此是经部师难
云。论主若言唯有内识无心外境者。如何现见世
间。情与非情等物。有处定时定。身不定作用不定
等。就此中。自有四难。一处定难。二时定难。三身不
定难。四作用不定难。初难云。论主若言一切皆是
唯识。无心外境者。且如世人。将现量识。正缘南山
处。其识与山。俱在其南。山不离识。可言唯识。忽若将
现量识。缘北之时。其山定在南。且不随缘者。心转
来向北。既若缘北之时。缘南山心不生者。明知离
识之外。有实南山之境。此何成唯识。第二时定难
者。难云。若正缘南山时。识现起。山亦随心起。即可
成唯识义。且如不缘南山时。其缘山心即不生。然
山且在。不随心灭。即是离心有境。何成唯识义。此
上二难。皆是难现量识。亦难比量。若约比量心者。
即山相分。亦于馀处心上现故。第三有情身不定
难者。难云。若言一切皆是唯识者。且如有多众有
情。同在一处。于中一半眼有患眩瞖者。或十或五。
或有见空华。或有见头发。或有见苍蝇。或有全不
卷七 第 677a 页 X51-0677.png
见物者。此等皆是病眼人自识变起。所变发蝇等
相分。皆不离患眩瞖者之心。可是唯识。且如一半
不患眩瞖者。或十或五。共在一处。所见一般物皆
同。境既是一者。明知离心有境。何成唯识。第四作
用不定难者。于中分出三难。第一难云。复有何因。
患眩瞖所见发蝇等。即无发蝇等实用。馀不患眩
瞖者。所见发蝇等物。是实用非无。法大乘既许皆
是唯识者。即须一时有实作用。不然一时无实作
用。今既不同。未审何者是其唯识。第二难云。复云
何因有情。于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服等。即
无实作用。及至觉时。若得便有实用。等三难云。复
有何因寻香城等。即无实作用。馀砖土城等。便有
实作用(文)

△次释。】

「如梦境等应释此疑。」

【音义 宗镜云。论主答前四难。引二十唯识颂云。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
用。若依此颂。答前四难即足。且第一答前处定难
者。论主云。汝还许有情。于梦中。有时见有村园。或
男或女等物。在于一处即定。其有情梦心。有时便
缘馀处。馀处便不见前村园等物。即梦心不定。汝
且总许是唯识否。经部答云。我宗梦中虽梦境处
定。梦心不定。然不离有情梦心。皆是唯识。论主云。
我觉时境色亦复如然。虽山处长定。其有情能缘
卷七 第 677b 页 X51-0677.png
心不定。然皆不离现心。总是唯识。立量云。我宗觉
时所见境色是有法。决定是唯识为宗。因云。境处
定心不定故。喻如汝宗梦中之境。皆是唯识。第二
答前时定难者。论主云。且如有情。于梦中所见村
园等物。其梦心若缘时。可是唯识。若不缘时。应非
唯识。经部答云。我梦中之境。若梦心缘时。亦是唯
识。若梦心有不缘时。然不离梦心。亦是唯识。论主
云。我觉时境色亦复如然。我今长时缘南山。山不
离心。是唯识。有时缘山。心虽不生。然不离现心。亦
是唯识。颂云。处时定如梦。此一句答前二难。第三
答身不定难。论主云。汝经部还许众多饿鬼。同于
一处。于中有三有五。业同之者。即同见脓河定。又
有三五。随自业力。所见不定。即同于一处。或有见
猛火。或有见粪秽。或有见人把棒栏隔。如是饿鬼
同于一处。一半见境定。一半所见各异。汝总许是
饿鬼唯识否。答云。虽见有同异。然不离饿鬼自业识
所变。皆是唯识。论主云。我宗唯识。亦复如是。虽一
类患眩瞖者。所见各别。有一类不患眩瞖者。所见
即同。然不离此二类。有情识之所变。皆是唯识。颂
云。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此两句颂。答此一难。
成唯识。第四总答作用不定中三难者。论主云。汝
经部等。还许有情梦中所得刀杖饮食等。无实作
用。是唯识否。答云尔。又问只如有情于梦中。有时
遗失不净。及失尿等事。即有实作用。汝亦许是唯
卷七 第 677c 页 X51-0677.png
识否。答云尔。论主例答。汝既许梦中有实作用。及
无实作用。俱是唯识者。即知我宗患眩瞖。及不患
者。并梦中现觉。兼假城实城。此三般皆是有实作
用。亦如汝梦中。有实无实作用。皆是唯识。论主以
量成立云。我宗觉时境色是有法。定是唯识宗。因
云有实作用故。如汝梦中境色不然。汝梦中境色
是有法。应非唯识宗。因云。有实无实作用故。如汝
觉时境色唯识。颂云。如梦损有用。此一句答上难
(文)

△三圣教相违难(二)初难。】

「何缘世尊说十二处。」

【音义 第三明圣教相违难者。小乘难意云。论主
若言一切皆是唯识。无心外实境者。何故世尊。于
阿含经中。说有十二处。若一切皆唯识者。世尊只
合说意处法处。即不合说有十色处。今世尊既说
有十二处者。明知离却意法处外。别有十色处。是
心外有。何言一切皆唯识(文)

△次释。】

「依识所变非别实有(至)令知外法亦非有故。」

【音义 宗镜云。论主答中分三。初假答。二正答。三
喻答。初假答。引二十唯识颂云。识从自种生。似境
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言识从自种生
者。即五识自證分现行。各从五识自种而生。将五
识自种。便为五根。言似境相而转者。即五识自證
卷七 第 678a 页 X51-0678.png
分。从自种生巳。而能变似二分现。其所变见分。说
名五识。所变相分。自外境现。说名五境。其实根境
十处。皆不离识。亦是唯识。此是假将五识种子。为
五根。答经部师。以经部许有种子。问设许有种子。
岂不执离识有。答彼许种子。在前六识中持。亦不
离识有。论主云。其所变相分。似外五境。亦不离识
有。能变五识种即五根。亦不离识有。虽分内外十
处。然皆是唯识。言佛说彼为十者。以佛密意。为破
外道执身。为一合相我故。遂于无言之法。强以言
分别。说有根尘十处。有大胜利故。唯识颂云。依此
教能入。数取趣无我。解云。谓若有智者。即依此佛
说根尘十处教文。便作观云。我于无量劫来。为恶
慧推求。愚痴迷闇。妄执自他身。为一合相。我因此
生死沉沦。今依教观自他身。但有根尘十处。以成
其体。于一一处中。都无主宰自在常一等用。何曾
有我。因此便能悟入无我之理。成我空观。此即大
乘。假将五种子为五根。假答小乘也。小乘又难云。
若尔者。且如五尘相分色。是五识所变故。可如汝
宗是唯识。其本质五境色。未审是何识之唯识。谓
五识及第六。皆不亲缘本质五境。即此本质五境。
岂不离心外有。何成唯识。因此问故。便是论主第
二正答。唯识论云。依识所变非别实有。解云。此依
大乘自宗正解。即约巳建立第八识了。既论主云。
五尘本质色。此是第八识之亲相分。相分不离第
卷七 第 678b 页 X51-0678.png
八识。亦是唯识。第三喻答者。即论主举喻答小乘。
世尊建立十二处之所以。唯识论云。如遮断见说
续有情。但是佛密意。破于众生一合相我。假说有
十二处名。令众生观十二处法。都无有我。便入我
空。次依唯识。能观一切诸法之上。皆无实轨持胜
性等用。既除法执。便成法空(文)

△四唯识成空难(二)初难。】

「此唯识性岂不亦空不尔如何。」

【音义 宗镜云。小乘难云。既言一切诸法。皆无实
轨持胜性等用。成法空观者。即此唯识体性。岂不
亦空。因此便成第四唯识成空难(文)。谓识性不可
空故。答云不尔。复徵云。不空又如何。

△次释。】

「非所执故谓依识变(至)由此慈尊说前二颂。」

【音义 宗镜第六十三卷。论主答云。唯识体即不
空。非所执故。我前言空者。但是空其一切法上。妄
心执有实轨持胜性等用。遍计虚妄之法。此即是
空非空离执唯识之体。即如根本智。正證如时。离
言绝相。其遍计虚妄。一切我法。皆不现前。于此位
中。唯有本智。与理冥合。不分能所。此识体亦空。便
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文)

△五色相非心难(二)初难。】

「若诸色处亦识为体(至)一类坚住相续而转。」
卷七 第 678c 页 X51-0678.png

【音义 宗镜云。小乘难意云。若言一切外色。皆心
为体。由心自證分。变似能取。说名见分。变似所取。
说为相分者。何故所变色相即显现。其能变心。即
不显现。又若外色以心为体者。何故所变色。即一
类相续而转。且如外色山河大地等。即千年万年
一类。更无改变。又相续不断。得多时住。若有情能
变心。即有改变不定。又不得多时。今外色既不似
内心者。明知离心有外实色。何言一切皆是唯识
(文)

△次释(二)初正释。】

「名言熏习势力起故(至)是故诸识亦似色现。」

【音义 宗镜云。此但由一切有情。无始时来。前后
递互。以名言虚妄熏习。作心外坚住相续等解。由
此势力。有此相现。非是真实有心外坚色等。外人又
问。既言唯识者。有情何要变似外色而现。论主云。
一切有情。若不变似外色现者。便无染净之法。且
如一切凡夫。由先迷色等诸境颠倒妄执。由此杂
染便生。杂染体即二障。汝外人若不许识变似外
色现者。即有情不起颠倒。颠倒妄执既若不起。即
杂染烦恼不生。杂染既若不生。净法因何而有(文)

△次引證。】

「如有颂言乱相及乱体(至)若无馀亦无。」

【音义 宗镜云。乱相者。即前所变色相。乱体者。即
能变心体。应许为色识者。即前所变乱相。及与非
卷七 第 679a 页 X51-0679.png
色识者。即前变心是体。若无馀亦无者。若无所变
似外色境为乱相者。亦无能变之识体。故知须变
似外境现。所以诸色皆不离心。总是唯识(文)

△六现量违宗难(二)初难。】

「色等外境分明现證现量所得宁拨为无。」

【音义 宗镜云。小乘难意云。且如外五尘色境。分
明五识现證。是现量所得。大小乘。皆共极成。何故
拨无言一切唯识。二十唯识论中。亦有此难云。诸
法由量刊定有无。一切量中。现量为胜。若无外境。
宁有此觉。我今现證如是境耶。意云。论主若言无
外实境者。如何言五识现量。取外五尘境。若是比
量非量。遍计所起。遍计所执。强思计度搆画。所生
相分。不离于心。可成唯识。今五识既现量。得外实
五尘境者。何故亦言皆是唯识(文)

△次释。】

「现量證时不执为外(至)不可执为是实外色。」

【音义 宗镜云。论主云。且如现量五识。缘五尘境
时。得法自性。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不生分别。不执
为外。伹是后念分别意识。妄生分别。便执为外。言
有实境。问且小乘许现量心中。不执为外否。答许。
问与大乘何别。答唯识镜云。若是大乘。即五识及
同时意识。皆现量。不执为外。若小乘宗。即唯是五
识。不执为外。论主云。汝小乘既许五识缘境。是现
量。不执为外者。明知现量心中。皆无外境。是其唯
卷七 第 679b 页 X51-0679.png
识。外人又问云。其五识所缘现量五尘境。为实为
假。答是实。难云。若尔者。即是离心外。有实五尘境。
何言唯识。答五识缘五尘境时。虽即是实。但是五
识之所变自识相分。不离五识。皆成唯识。意云。五
识各有四分。其五尘境。是五识之亲相分。由五识
自證分。变似色等相分境现。其相分。又不离见分。
皆是唯识。若后分别意识起时。妄执心外有其实
境。此即是无不称境体而知故。问且如五识中瞋
等烦恼起时。不称本质。何言唯是现量。答虽不称
本质。然称相分。亦是现量。由心无执故。其第六意
识相应瞋。若与执俱时相分本质皆不称。若不与
执俱起时。即同五识。问何故五识无执。答由不通
比非二量故无执。故知五识现量缘境。不执为外。
皆是唯识(文)

△七梦觉相违难(二)初难。】

「若觉时色皆如梦境(至)于自色境不知唯识。」

【音义 此即梦觉相违难。先牒领前意。如从下正
难。觉时所缘如梦唯识。今观法喻。依不全同。如从
梦觉。知彼唯心。云何觉时。不知唯识。

△次释。】

「如梦未觉不能自知(至)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音义 先仍举喻。如人正在梦中。不能自觉梦境
唯心。要至醒时。返思梦中。一切唯识。次法合云。觉
时境色。应知亦然。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不能自知
卷七 第 679c 页 X51-0679.png
三界唯心。至真觉时。亦能追觉所缘唯识。未得真
觉。恒处梦中。由斯未了色境唯识。

合响 宗镜第六十四卷云。即第七是生死长夜
根本。能令起惑造业。三界轮回。直须至真觉位时。
方知一切皆是唯识。故知万法唯识。梦觉一如。觉
中所见。即明了意识。梦中所见。即梦中意识。分别
之意既同。差别之境何异。迷悟若此。曷疑虑焉昏。
觉如斯。可洞达矣。

△八外取他心难(二)初难。】

「外色实无可非内识境他心实有宁非自所缘。」

【音义 宗镜云。若论主言外色实无是内识之境
者。即可然。且如他人心是实有。岂非自心所缘耶。
意云。且如此人心。若亲缘得他人心著。即离此人
心。别有心为境。若此人心。缘他心不著者。即有境
而不缘。若缘著。即乖唯识义。若缘不著者。即何成
他心智耶(文)

△次释。】

「谁说他心非自识境(至)如缘他心色等亦尔。」

【合响 宗镜。论主答云。谁说他人心。非此人境。若
此人亲缘他人心即不得。若托他人心为质。自变
相分缘。亦有他心智。但变相分缘得。即不得他人
本质。但由他人影像相。自心上现。名了他心。即知
他心相分。不离自心。亦唯识。意云。此人心缘他人
心时。变起相分。当情相分。无实作用。非如手等执
卷七 第 680a 页 X51-0680.png
物。亦非如日舒光。亲照其境。缘他人心时。但如镜
中影。似外质现。镜中像。亦无实作用。缘他人心时。
亦复如是。非无缘他人心体故。名了他心。非亲能
了。亲所了者。谓自所变。又古德问。他心智者。谓既
有他人心。为自心之所知。即是离自心外。有他人
心。为自心之境。何得言无境唯有识耶。答谓缘他
身浮尘根相分色。亦不亲得。但托为质。如自身眼
识。缘第八识所变器世间色时。亦但托为质。亦不
亲得。其耳等四识。缘本识所变。声等亦尔。以本质
是第八识变。今望五识。故名影识。如五识等。缘本
识所变本质境。亦不亲得。虽亦得缘。只成疏所缘
缘。

△九异境非识难(二)初略问答(二)初难。】

「既有异境何名唯识。」

【音义 宗镜。小乘云。唯识之义。伹离心之外。更无
一物。方名唯识。既他人心。异此人心为境。何成唯
识耶。又他人境。亦异此境。即离此人心外有异境。
何成唯识(文)

△次释。】

「奇哉固执触处生疑岂唯识教但说一识。」

【音义 宗镜云。汝小乘。何以此坚执处处生疑。岂
唯识之言。伹说一人之识耶。

△次复问答(二)初难。】

「不尔如何。」
卷七 第 680b 页 X51-0680.png

【音义 不唯一识。义复云何。

△次释(二)初斥失。】

「汝应谛听若唯一识(至)谁为谁说何法何求。」

【音义 初句诫听。若唯下出过。六法界凡。四法界
圣。佛法界尊。三乘界卑。菩萨为因。佛界为果。佛为
九界说。九界从佛求。此诸有情。由各有识。是事方
成。若唯一识。如是等事悉不成就。

合响 宗镜云。若言有一人之识者。即岂有凡圣
尊卑。若无佛者。众生何求。若无凡夫。佛为谁说(文)

△次正释。】

「故唯识言有深意趣(至)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音义 初句标立。识言下释成。谓我所立识言。总
显一切有情。各有五位。一者心法。谓八种识。二者
心所有法。谓六位心所。三者所变。谓相见二分。四
者分位差别。谓不相应行。五者无为。谓真如等。初
即识之自相。次即识之相应。三即初二所变。四即
前三分位。五即前四实性。如是百法。皆不离识。故
立识言。有深意趣。所立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外实
色等。不遮内识所变。不离诸识色等诸法。故立唯
言。亦有深趣。

合响 宗镜第五十九卷。问一百法中。凡圣总具
不。答若凡夫位。通约三界九地种子。皆具一百法。
若诸佛果位。唯具六十六法。除根本烦恼六。随烦
恼二十。不定四。不相应行中四。共除三十四法。问
卷七 第 680c 页 X51-0680.png
心摄一切。云何但标五位百法之门。答虽标百法。
以为纲要。此中五位次第巳摄。无尽法门。不出于
此。何者百法云。一明心法。谓此八种心王。有为法
中。此最胜故。世出世间。无不由心造。二明心所有
法。与此心王。常相应故。名相应法。望前心王。此即
是劣。先胜后劣。所以次明。三色法。心王等之现影。
谓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心王心所变现故。
变不亲缘。故致影言。或通本质。前二能变。此为所
变。先能后所。所以次明。四不相应行。谓此得等二
十四法。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别假立。前三是实。
此即是假。先实后假。所以次明。五无为法。体性甚
深。若不约法。以明无为。无由得显。故藉前四断染
成净之所显示。前四有为。此即无为。先有后无。所
以后明(文)

△三劝信。】

「若如是知唯识教意(至)故定应信一切唯识。」

【音义 谓若解知唯识理者。便能善备福慧资粮。
速證法空。成无上觉。复能救拔含识轮回。此等胜
益。是信唯识教。远离增减二过者所为。非全拨无
违教理者。能成是事。是故欲求无上觉者。应信唯
识。

△二释分别难(三)初外人申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合响 宗镜第六十三卷云。又小乘都申一难。若
卷七 第 681a 页 X51-0681.png
唯识无外境者。由何而得种种心生。既若无境牵
生心。即妄心由何而起。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
(文)

△次举本颂答。】

「颂曰由一切种识(至)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三末论释成(二)初略释颂文(二)初染种现生染
分别(二)初别释句义(四)初释第一句(三)初明四果
(二)初出所有。】

「论曰一切种识谓本识中(至)增上果故名一切种。」

【合响 宗镜第六十三卷云。功能有二。一现行名
功能。即似谷麦等种。能生芽功能是。二第八识中
种子名功能。有能生现行功能故。今言一切种识
者。但取本识中种子功能。能生一切有为色心等
法。即色为所缘。心便是能缘。即色是境不离心是
唯识。即此心境。但从本识中生起。何要外境方生
(文)

△次明所除。】

「除离系者非种生故(至)此说能生分别种故。」

【音义 问果有五种。何除离系。答除离系者。以非
种生故。问彼是可證。何非种生。答彼离系果。虽可
克證是了因所了。而非种生。须起现行。真无漏道。
断障所證善无为法。此现起道。虽从种生。望于彼
果。有展转义。然非此中正意所说。此说能生分别
种故。有展转义者。即现行无间道是能断。解脱道
卷七 第 681b 页 X51-0681.png
是能得。有增上缘等故。

△次出种识体。】

「此识为体故立识名种离本识无别性故。」

【音义 谓此种是本识相分。即以所依。而为自体。
以种离识。无有别体。故立识名。

△三简示种识。】

「种识二言简非种识(至)非持种识后当说故。」

【音义 谓种识二字合言者。简非种识。现行异熟
识名识。而非是种。种子未成熟名种。而非是识。今
简非彼故名种识。又种识言显本识中生现之种。
非显能持种子之识。此差别义。向后当说。

△二释第二句。】

「此识中种馀缘助故(至)共不共等识种尽故。」

【音义 颂言如是如是变者。谓识中种。得馀增上
缘等力助故。即从生位转变。成熟增上缘。乃识种
因缘之馀。故曰馀缘。显变种多重言如是。此摄名
言我执有支。共不共等识种尽故。名一切耳。

△三释第三句。】

「展转力者谓八现识(至)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音义 展转力者。即馀缘助也。八现行识。及相应
等法。望于种子。皆有助种生现之力。故名展转。

△四释第四句。】

「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至)分别类多故言彼彼。」

【音义 即从种生现行识等。总名分别。然有王所
卷七 第 681c 页 X51-0681.png
类多。故言彼彼。

△次示颂答意。】

「此颂意说虽无外缘(至)何假外缘方起分别。」

【△次净种现生净分别。】

「诸净法起应知亦然净种现行为缘生故。」

【音义 谓由依附本识一切净种转变差别。及以
现行净法。为缘助故。彼彼净法。而亦得生。何假外
缘。方得生起。

△次广释颂义(二)初徵。】

「所说种现缘生分别云何应知此缘生相。」

【△次释(二)初正释缘生(三)初且明四缘(二)初标。】

「缘且有四。」

【补遗 安镜云。因缘则于有为之门。亲办自果。无
间则为开导之义。万有咸生。所缘则具虑托而方
成。约亲疏。而俱立增上。则有胜势力。不障他缘。瑜
伽论云。因缘一种。亦因亦缘。馀三种。唯缘非因。

△次释(四)初因缘(二)初标列。】

「一因缘谓有为法(至)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音义 感果曰因助生曰缘(因者是果之因即此因有亲能生果之用
名缘)亲办自果有助生义因即是缘故名因缘有为
法者要而言之除法界外馀色心等又此中即指
本识中种及能熏心心所等。

△次释义(二)初正释(二)初种子。】

「种子者谓本识中(至)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卷七 第 682a 页 X51-0682.png

【音义 谓本识中。三性三界九地等。差别功能。名
为种子。能引次后功能者。种生种义。能起同时自
类果者。种生现义。此即三性界地等差别功能。彼
谓次后自类功能。及现果也。

合响 宗镜第七十卷云。若一切烦恼种。被加行
智折伏巳。永无生现行用。虽种子是因缘法。以不
能生现行故。不得名因缘。又如将心种望色现。亦
不名因缘。心种生心现。色种生色现等。皆是因缘。
此双通新本二类种子故(文)

△次现行。】

「现行者谓七转识(至)极微圆故不熏成种。」

【补遗 谓七转识。与相应心所。及所变相见性界
地等。差别诸法。皆名现行。即此差别现行。唯除佛
果。善七转识等。及六识三性中。极劣无记外。馀七
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等现行法。熏根本识。生
自类种。此转识等。望自类种。是因缘性。第八下释
疑。谓有疑曰。第八王所一总是心法。何缘第八心
王。是所熏心所。非所熏耶。心品即触等五。所释曰。
谓第八王所。于所熏四义。有具不具故。王是所熏
所。非所熏故。云第八心品无所熏故。何缘前七王
所。皆能熏前七。不简王所。皆具能熏四义故。能依
心所。亦能熏非取所依。心王独能熏也。复问能熏
法中。何除佛果善及劣无记。释曰。极微圆故。不熏
成种。意云劣无记者。极微劣故。佛果善者。极圆满
卷七 第 682b 页 X51-0682.png
故。由此二法。不熏成种。是以除之。此中应检开蒙
八能所熏义。

△次简示。】

「现行同类展转相望(至)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补遗 现行同类。即现引现。谓八现识。各自前后
展转相望。但名等无间缘。非因缘。有开导义。以各
各前后念。从自种生故。现行异类。如眼识望耳识
等。是异类。谓一切现行异类相望。但名增上。亦非
因缘。有助生义。非亲生故。然有处说。同类异类相
望为因缘者。是随宜说。非究竟言。如现引现。是真
等流。有处亦假说为因缘。有处唯说。种望现行。为
因缘者。以现熏种因缘隐微故。从显胜。唯说种生
现耳。非为尽理圣说。赖耶转识。互为因缘。如炷与
𦦨。展转生烧故。因缘性。定应有二。

△二等无间缘(二)初正释体用(二)初正释。】

「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至)而开导令彼定生。」

【合响 宗镜第七十卷释云。八现识及心所者。出
缘体。唯见自證。此是缘体。总名现识。简色不相应
种子。无为非此缘性。论说。等无间缘。唯望一切心
心所说。以前生开导所摄受故。开者避义。与彼处
义。导者招引义。即前往避其处。招引后法令生。前
聚于后者。简俱时及后。为前缘义。非开导故。自类
者。显非他识为缘。无间者。显虽前无间。为后缘非
中间隔。要无间者。等而开导者。显缘义。令彼定生。
卷七 第 682c 页 X51-0682.png
即显后果。虽经久远。如经八万劫。前眼识望后。亦
为此缘。以彼后果。当定生故。即简入无馀。依最后
心无果定生故。非此缘虽有开义。无导引力故(文)
开蒙问。何故拣色及不相应。答皆无力故。问何拣
无为。答无前后故(文)

△次料简(三)初遮俱转。】

「多同类种俱时转故(至)由斯八识非互为缘。」

【合响 多同类种者。谓八识种子相望。同是心种
故。问八识种子。何非等无间缘。释曰。须有前后义
故。今同类种。但俱时而转。各各别异。如不相应故。
非此缘所摄。由斯义故。从种所生之八识。若俱时
而转各自为缘定非互为体用各别故。故俱转者。
非此缘摄。

△次简相应。】

「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至)故得互作等无间缘。」

【音义 问曰同类现行俱时转故。非等无间。此则
可耳。然心与心所。亦恒俱转。那得互作等无间缘。
释意如文。

合响 宗镜第七十卷。问心与心所。既非自类如
八种识。恒时俱转。体用各殊。如何俱起。望后并得
互为缘义。答和合似一者。同一所缘。及同一依。同
一时。同一性摄。不可离别。令其殊异不同。八识行
相所缘及依。各不等故。非互为缘(文)

△三简无馀(二)初正简。】
卷七 第 683a 页 X51-0683.png

「入无馀心最极微劣(至)等无间法故非此缘。」

【音义 此简入无馀涅槃最后心。非此缘摄。以其
身智。俱泯一入。永入前无开导之用。后无当起之
法。是以非此等无间缘所摄。

△次引證。】

「云何知然论有诚说(至)此是彼等无间缘故。」

【△次对识历明(四)初对第八(三)初正约界地明互
为缘。】

「即依此义应作是说(至)下上死生相开等故。」

【音义 谓阿陀那识遍界地故。于三界九地。皆容
互相引生。何者于下界地死巳生上。或上界地死
生下者。互相开导。其义等故。

△次约漏无漏等辩为缘。】

「有漏无间有无漏生(至)善与无记相望亦然。」

【音义 有漏无间。引生无漏者。谓如菩萨金刚。喻
三摩地现在前时。断异熟识。成无垢识。此则应理
无漏定。无生有漏者。设既转成无垢。与镜智俱必
无断故。此唯在佛馀非分故。善与无记相望亦然
者。此约性言也。谓异熟无记无间有无垢识。生无
垢善识。定无生无记异熟识故。

△三别示无漏初起界地(二)初问。】

「此何界后引生无漏。」

【△次释(二)初标起。】

「或从色界或欲界后。」
卷七 第 683b 页 X51-0683.png

【△次释成(二)初顺悟菩萨。】

「谓诸异生求佛果者(至)大自在宫得菩提故。」

【音义 谓若凡夫。直发大心求菩提者。定于色界
后心。此第八识。方成无漏。何者因行既满。将成佛
时。必生净居色究竟天。得菩提故。

合响 后必生等者。会玄记第五卷云。别说有五
义。一云以二乘人。执化身为真佛。不信别有圣人。
然信第四禅是圣人生处。欲令其知八相非真于
彼示成也。二云由三灾不及故。三云由欲界色界
质粗。是有无色界都无色质。是无表离有无契中
道故。四云以摩醯首罗面有三眼。表證三德涅槃
故。五云下界慧多定少。上界定多慧少。表定慧平
等故。又引古疏云。顿悟异生者。至八地要生第四
禅。得胜身巳。方受变易身故。大自在天宫者。谓净
居天上。有实净土。即自受用身。于彼初起證等(文)
实净土等义。应检彼(文)

△次回心菩萨(二)初师唯欲界后。】

「二乘回趣大菩提者(至)所留生身是欲界故。」

【音义 谓二乘极果之人。回趣大乘。此第八识。定
欲界后引生无漏。何者所留不受后有之身。唯欲
界故。彼虽下释妨。

△次师亦通色界。】

「有义色界亦有声闻(至)经不说彼发大心故。」

【音义 先正释然五下。简非意显声闻之人。虽色
卷七 第 683c 页 X51-0683.png
界后。亦得引生无漏第八。然于五净居天。无回趣
者。以经说声闻。生彼无发大心故。

△二对第七(二)初约界地等明互为缘。】

「第七转识三界九地(至)前后位中得相引故。」

【音义 谓第七识界地上下等无间缘。义同第八。
以随所生所系处故。有漏无漏。容互引生者。以第
七识因中转故。十地有学修习位中。漏与无漏。相
间起故。无记染与不染亦相开导者。由彼生空前
后。皆属有覆故。染唯中间智果相应末那。则属无
覆故。得互引相开导也。

补遗 第七识与平等性智相应。名为无漏。我法
二执相应。名为有漏。十地位中。入法空观。则名无
漏。出法空观。则名有漏。故互相生。又我法二执相
应。名为有覆。亦名为染。或伏断我执。但与法执相
应。名为无覆。亦名不染。初二三果。圣人入生空观
位中。则名不染。未入之前。巳出之后。则名为染故。
亦得互相引生钝根二乘。得生无色。以厌色故。地
上菩萨。不生无色。以无益故。若菩萨證二十五王
三昧。亦必应现无色善无记亦然者。十地位中。法
空智果起时名善。不起时名无记故。亦互相生。

△次别示无漏所起界地。】

「此欲色界有漏得与(至)地上菩萨不生彼故。」

【音义 谓此末那。于欲色二界。漏与无漏。容互引
生。非无色界。以地上菩萨。不生彼界故。
卷七 第 684a 页 X51-0684.png

△三对第六(二)初约界地等明互为缘。】

「第六转识三界九地(至)润生位等更相引故。」

【音义 先明互为缘义。第六识等无间缘。三界九
地。有漏无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谓第六于上下
生时。润生位中。及于馀时善不善等三性。更相引
故。见道后生空智果。前后位中。漏与无漏。得相引
故。等者等于见道后及馀时也。

补遗 生法二空观智。皆名无漏。无漏唯善。我执
相应。名为有漏。有漏则有善恶。有覆无覆不同。然
皆互相引生。

△次别示无漏所起界地。】

「初起无漏唯色界后决择分善唯色界故。」

【补遗 决择分善。即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位所
修善根也。谓第六识。初起无漏。约位而言。在四加
行。此四善根。必依第四静虑。方得成满。所以第六
初起无漏。唯色界耳。

△四对前五(二)初约界地等明互为缘。】

「眼耳身识二界二地(至)善等相望应知亦尔。」

【音义 谓眼耳身三识。于欲界五趣。杂居色界离
生喜乐。此二界二地等无间缘。自类互作鼻舌二
识。一界一地。并善等相望。其义易知。

△次别明无漏唯从漏起(二)初师因中漏与无漏
互起。】

「有义五识有漏无漏(至)未成佛时容互起故。」
卷七 第 684b 页 X51-0684.png

【音义 此师意。谓因中五识。有转无漏义。如六七
识。前后互起。所以作此解也。

△次师果上无漏唯从漏起。】

「有义无漏有漏后起(至)此二于境明昧异故。」

【音义 先明有漏。容起无漏。无漏定无起有漏义。
无漏五识下。出其所以。非佛无者。以前五识同乎。
第八唯于极果。方圆满故。又彼非佛五色根者。定
有漏故。根是异熟相分摄故。能缘异熟。是有漏故。
根定有漏所依根。若有漏能依识。亦有漏故。然五
色根。是前五识。不共俱生同境所依。此若有漏发
无漏识。不应理故。此二于境明昧者。谓有漏根。于
境如瞖目视物。无漏识。于境如净眼。观空义实天
殊。岂令昧根。发于明识。

补遗 又说明昧异者。无漏根。发成所作智相应
五识。于境则明有漏根。发于有漏五识。不论善恶
无记。于境则昧也。

△二所缘缘(二)初正释体用(二)初总明。】

「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巳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

【合响 别行钞云。所缘缘者。谓是心之所虑处故。
名为所缘。只此所缘境。又有牵心令生。是心之所
托故。复说名缘。即所缘为缘。名所缘缘。持业释也
(文中所缘带相义是体缘能生义是用)。有法者。宗镜第七十一卷云。
有两解。初显幽钞解云。有法即有体实法。拣于假
法。及遍计相无体法。但是所缘。不成缘。夫为缘须
卷七 第 684c 页 X51-0684.png
是有体。实法有力用。能牵生识。即圆成依他起。是
有体法。二龙兴云。谓若有法者。即依圆二性。以有
体故。能牵于心。名之为缘。不通无体。若是遍计。以
无体故。但有所缘。而非缘体。若是所缘。即体通有
无。问遍计所执既也。无体不能生心。何得名为所
缘答无体所缘。依有体缘生。于有体法上。妄增益
而有非缘故。两解之中。后解为正。若依今明有法
通取三境。假之与实。伹名有法。尽作所缘。缘于八
识中。分别前五。第八性境。为所缘缘拣诸假法。及
遍计所执。第七带质境。为所缘缘。唯假非实。及简
遍计所执。第六意识。缘于三境作所缘。缘通于假
实。唯简遍计所执。问实法有体。名所缘缘。假法无
体。非所缘缘。答假法有二种。一有体假。即依圆性
中。诸假法也。二无体假。即遍计所执也。若我若法。
空华兔角等。但简无体非所缘缘。不简有体故。问
若遍计所执非所缘者。如何第六缘空华等。时亦
有所缘缘义。岂即有体耶。答但望自亲相分。为亲
所缘缘。非望空华也。若是空华等。伹于相分上。妄
执生华。解其体是无。若所变相分。其体是有。得成
所缘缘。问应一切有体法。总是所缘缘。以是有法
故。答疏云。是带巳相须是能缘之心缘所缘时。带
起所缘巳相此有体法。即是所缘缘。馀不带起巳
相者。虽是有法。不为所缘缘。是眼识缘境时。所带
起色。巳相此有体法。即是眼识家所缘缘。馀不带
卷七 第 685a 页 X51-0685.png
起巳相者。虽是有法。不是眼识所缘缘。眼识既尔。
馀识亦然。带与巳相。各有二义。且带二义者。一者
挟带。即能缘心亲附境体而缘。二者变带。即能缘
心变起相分而缘。言已相。亦有二义。一体相相。二
相状相。若无分别智缘真如。是挟带体相而缘。是
所缘缘。及内二分相缘。并自證缘。见分是挟带。若
有漏心心所见分及无漏后得智。起见分缘境时
即是变带相状而缘。是所缘缘。谓若有法是缘是
带巳相是所缘。具此二义。名所缘缘义。又简法辩
果者。先引慈恩徵云。缘生于谁。谁带巳相。疏答云。
心或相应。此辩所缘缘果也。以所缘为缘是因。生
得心心所是果。言心者。即八识心王。或相应者。即
五十一心所有起有不起不定故。而言或也。即简
不立色。及不相应。无为等。为所缘缘。彼非心法无
缘虑故。宗镜第七十卷。问云且如将镜照人时。于
镜面上。亦能亲挟于人影像。以人影不离镜面故。
应成亲所缘缘。又镜面望外边人。本质应成疏所
缘缘。答将所虑简之。意云。夫为所缘缘者。须对能
缘虑法所虑。方名所缘缘。今镜面既非能缘虑法
者。即镜中人影。及外边人本质。亦不得名所虑法。
既阙所虑义者。不成所缘缘。外人又难。若尔者且
如第六识。缘空华无体法时有所虑义。应成所缘
缘为识。是能缘虑故。答将所托简之。意云。其意缘
无体法时。虽有所虑义。又阙所托义。以空华等无
卷七 第 685b 页 X51-0685.png
体。不与能缘心。为所托。不妨但成所缘。即不成缘。
由是应须四句分别。一有所虑非所托。即遍计妄
我法等。是以无体故。但为所虑。不为所托。二有所
托非所虑。即镜水所照人等。是此但有所托。而无
所虑。以镜水等非能虑故。三俱句。即一切所缘缘
实相分是。四俱非。即除镜水等所照外。馀不缘者
(文)

△次别释(二)初列。】

「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合响 宗镜第七十卷云。亲缘者。是逼附义。近义
即如相分亲逼附近于见分。更无馀分间隔故。言
疏者。是远义被相分隔故。即本质法是(文)

△次释。】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至)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合响 先明亲所缘缘。宗镜第七十卷。引慈恩云。
若与能缘者。是见分体。不相离者。即与自證分。体
不相离。意云。相分是见分亲所缘缘。见分是自證
分亲所缘缘。皆不离自證分体。此正简疏所缘缘。
本质法。望能缘见分。有相离八识故。此亦简他人
所变相分。及自身八识。各各所变相分。更互相望
皆不是亲。今唯取自识所变相分名亲望能变见
分体不相离中间。更无隔碍。方是亲义。是见分等。
内所虑托者。言见分等者。即等取自證分。及第四
分并本智缘如等。此皆成亲所缘缘。且如相分。是
卷七 第 685c 页 X51-0685.png
见分家亲所缘缘。见分即自證分亲所缘缘。自證
分是證自證分亲所缘缘。又真如是根本智亲所
缘缘。又等取心心所缘亲相分亦是亲所缘缘。内
所虑托者。此有二种。一是有为即识所变。名内所
虑托二是无为真如体不离识。名所虑托。即如自
證缘见分等。并是此例。又亲所缘缘。都有四类。一
有亲所缘缘。从质及心而变起。即五识缘五尘境。
所缘相分是。二有亲所缘缘。但从心变不仗质起。
即第八识缘。三境相分是。三有亲所缘缘。不由心
变。亦不由质起。即根本智所證真如是。四有亲所
缘缘。而非相分。即内二分互相缘是(文)。又若与下
次明疏所缘缘。宗镜又云。疏所缘缘。与能缘心相
离法是。谓即他识所变。及自身中别释所变仗。为
本质者是(文)。又宗镜第七十一卷。合明亲疏二缘
云。亲则挟带逼附而起。如钳取物。似日舒光。亲照
亲持。体不相离。疏则变带仗托附影而起。缘似质
之状。离相分之亲。体不相收。内生虑托等(文)

△三结判。】

「亲所缘缘能缘皆有(至)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音义 谓亲所缘。与能缘心。决定皆有以离所缘。
必不生故。诸心心所。四缘起故。如初卷云。自心内
蕴一切皆有。若疏所缘。与能缘心。有无不定。何者
或缘过未等境。离却外质。亦得生故。如论初云。自
心外蕴。或有或无。
卷七 第 686a 页 X51-0686.png

合响 宗镜第七十卷云。亲所缘缘。但是能缘之
心。皆有离内所虑托之相分。一切心等。必不行故。
今大乘中。若缘无法。不生心也。疏所缘缘。能缘之
法。或有或无。以是心外法故。如执实我法。虽无本
质。然离彼法。心亦生故(文)

△次对识历明(四)初对第八心品(二)初师唯亲所
缘缘。】

「第八心品有义唯有亲所缘缘随业因力任运变故。」

【△次师亦有疏缘。】

「有义亦定有疏所缘缘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

【△三师疏缘有无不定。】

「有义二说俱不应理(至)一切位中有无不定。」

【音义 先斥前非。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变者。
为自质者。此斥初家。唯有亲缘。不应理也。自种于
他无受用理他变为此不应理者。斥次家之非理
也。非诸有情种皆等者。有情本来法尔。有五种性
别故。应说下。次申正义。自种定无所缘缘。器界与
身。巳转未转。一切位中。有无不定。

合响 宗镜第七十卷。引百法云。护法解此第八
心及心所。名此品若因若果。疏所缘缘。有无不定。
若因中第八识。托他人浮尘器世间境。自变相分
缘。即可互受用。有疏所缘义。若是自他缘义。五根
及种子。不互变缘。即无疏所缘义也。又有色界。即
有浮尘器世间。可互仗托。即有疏所缘缘。若无色
卷七 第 686b 页 X51-0686.png
界。即无色可仗托故。即无疏所缘缘义也。若自第
八识。缘自三境。唯有亲所缘缘也。此是因中料简。
若至佛果位中第八识。若缘自境。及缘真如。及缘
过未一切无体法时。即无疏所缘缘也。若缘他佛
身土。即变影而缘。亦有疏义。即第八识心王。自果
位中。疏所缘缘。有无不定。若第八五心所因果位
中。皆有疏所缘缘也。为托第八心王三境。为质而
缘故(文)

△二对第七心品。】

「第七心品未转依位(至)缘真如等无外质故。」

【合响 宗镜云。今言此第七识。有漏位中者。体是
俱生任运无力。必仗第八识。以为外质故。自方变
影缘故。即定有疏所缘缘。若约无漏时。即疏所缘
缘有无不定。若第七根本智相应心品。缘真如。即
无疏缘。若后得智缘如。即有疏缘。若是无漏第七。
缘过未及无体法。皆无疏所缘缘。问何故有漏第
七起执事。须仗托本质起耶。夫是执者。搆画所生。
即不合假于外质而起。答执有二。一有疆思分别
计度而起执者。即所托本质。有无不定。如第六识。
独生散意是也。二者有任运起执。即第七识是为
第七心心所。是俱生任运。自无力起。要假外质。方
自起执也。故知第七无漏位中。疏所缘缘。有无不
(文)

△三对第六心品。】
卷七 第 686c 页 X51-0686.png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至)疏所缘缘有无不定。」

【合响 宗镜云。于因果位中。皆自在转。或分别起。
或俱生故。缘一切法时。有仗质起。有不仗质起。缘
境最广故。疏所缘缘。有无不定。

△四对前五心品。】

「前五心品未转依位(至)缘过未等无外质故。」

【音义 谓未转依前五心品行相粗钝唯缘现在
须仗外质。方起内所虑托故。有疏缘巳转。依位能
缘三世。缘过未法。则无外质故。曰此非定有。

合响 宗镜云。前五转识因果位中。约诸根互用。
亦须仗质而起。定有疏所缘缘。若至果位。有无不
定。

△四增上缘(二)初总明(三)初明缘用。】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

【合响 宗镜第七十一卷释云。谓若有法亦是有
体。此简所执。有胜势用者。谓为胜义。即有为无为。
有胜势用。此用非是与果等用。但不障力。能于馀
法者。简其自体。显不同前所缘缘故或顺或违者
显与顺违俱能为缘。与后生异法为缘。非前灭法。
谓十因中。前九是顺。第十是违。亦是此缘故。问增
上缘。约逆顺有力无力。都有几种。答古释有四种。
夫增上缘者。即简遍计所执。是无体法。须是有体
法。得为增上缘。即是依圆二性。皆是有体法。为增
上缘义。若无体法。即是我法等。全无体故。从妄执
卷七 第 687a 页 X51-0687.png
生。非增上缘。一顺如水土与青草等顺增上缘。六
波罗蜜行。与佛果为顺增上缘。爱取二支。与五果
种子。为顺增上缘。二违即如霜雹与青草。作违增
上缘。又如智与惑作违增上缘。即一念间智起时。
惑便断。即知一念有二增上。一念正与惑作违增
上。便与二空理。作顺增上。三有力增上。亦名亲增
上。如五根发生五识等。四无力增上。即此人五根。
望彼人五识。是无力增上。亦名疏增上。如灯焰正
生时。一切大地等法。不碍此𦦨生。名疏增上。但取
不障碍义边。名增上缘(文)

△次明简取。】

「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至)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音义 或有问曰。因缘等三。望所生法。亦有增上
之义。云何第四独得其名。释曰。虽前三缘。亦是增
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四缘差别义故。除彼
取馀者。良以四缘之名。有通有别。通名增上。别名
因缘等。前三缘者。从别立名。今第四缘。得通名耳。
故曰除彼取馀耳。

△三示转处。】

「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音义 问前言能于馀法。或顺或违。此顺违用于
几处转。释曰。此顺违用于四处转。望后异法。或生
或住等法。四事别故。

△次别释(三)初标数。】
卷七 第 687b 页 X51-0687.png

「然增上用随事虽多(至)应知即是二十二根。」

【音义 辩中边论。释增上义云。二十二根。依六事
增上义立。谓于取境。眼等六根。有增上义。命根于
住一期相续有增上义。男女二根。于续家族有增
上义于能受用善恶业果乐等五根。有增上义。于
世间净信等五根。有增上义。于出世净未知等三
根。有增上义。

合响 瑜伽第五十七卷。问何等是根义。答增上
义是根义。问为显何义。答为显于彼彼事。彼彼法
最胜义(文)

△次出体(二)初明十九根。】

「前五色根以本识等(至)及善念等而为自性。」

【音义 信进二根。即以善位。信勤为体。念定慧三
根。即以别境。善念等为体。

合响 瑜伽第五十七卷。问眼根作何等业。答于
诸色境。巳见今见当见为业。如是耳根乃至意根。
所有作业。如应当知。问男女二根。作何等业。答父
母妻子亲戚眷属互相摄受。显现为业。问命根作
何等业。答令诸有情。堕在存活。住持数中为业。问
受所摄根。作何等业。答令诸有情。领纳一切兴盛
衰损为业。问信等诸根。作何等业。答能生善趣。及
能圆满涅槃资粮为业(文)。意根总以八识为性者。
宗镜第七十二卷云。唯取同时八识心王。为意根
处。以意根处缘得八个识故。若是等无间意。即自
卷七 第 687c 页 X51-0687.png
为一依。故不取(文)

补遗 本识等者。等于五根种。此是胜义根故。以
本识所变。眼等清净。四大所成色为性。

△次明后三根(二)初正释(三)初未知当知根(三)
明位。】

「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至)能远资生根本位故。」

【音义 谓见道位。有十六心。即八忍八智。亦名十
六刹那。前十五心。名见道。由见所未曾见谛故。于
第十六心。由熏习所曾见故。属修道摄。今言除后
利那者。以修道位。巳知法性。无所未知当知根故。
顺决择分善根者。谓加行位义见于后。

合响 会玄记第八卷。引俱舍云。一未知当知根。
谓在见道八忍七智。如苦法忍。与疑得俱未知。苦
谛名未知。后至智位。必当知故。名未知当知根。如
苦忍既尔。馀七忍亦然。中间七智。虽能證知。良由
知谛。未遍中间起故。亦名未知当知。于巳知根道。
有增上用。见道引修道故名根(文)。此且约小乘释。
后二根亦然。

△次出体。】

「于此三位信等五根(至)非正善根故多不说。」

【音义 谓三位中。所有信等九根。即是未知当知
体。加行下。或有问曰。杂集论说。加行道时。顺决择
分。后于上解脱。希求欲證。愁戚所摄。所以加行等
位。亦有忧根。为此根性。何不言耶。释意可知。
卷七 第 688a 页 X51-0688.png

合响 瑜伽第五十七卷云。忧根虽道所依。非道
摄故。此中不取(文)

△三简别(二)初傍修菩萨。】

「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

【音义 三无色者。谓空无边处。至无所有处。傍修
得者。决择分善。在四静虑。有胜见道菩萨。兼修上
定故。三无色。亦有此根。

△次回心二乘。】

「或二乘位回趣大者(至)但说地前以时促故。」

【合响 地前亦起者。二乘极果。生空无漏。对菩萨。
言位齐八地。若回趣大乘。求證法空。其位仅在资
粮。故言地前。亦起九地下释疑。问彼二乘巳断三
界九地下。八十一品思惑。證入生空无漏。则巳有
具知根。何以犹有未知当知根耶。释曰。二乘则尔。
若望菩萨。则九地所摄。生空无漏。与彼法空无漏。
皆是未知当知根摄故。何者以二乘期心。唯欲断
烦恼障。證生空故。三根亦单。约生空说。菩萨期心。
要具断二障。證二空故。三根亦双约生法二空说。
今回趣菩萨。于生空虽是具知。于法空犹属未知
故。地前亦起。又问。据此则菩萨于见道位。亦有此
根。何故不说。答意云。时促者。以见道位。唯有十五
心故。

△次巳知根。】

「始从见道最后刹那(至)非正善根故多不说。」
卷七 第 688b 页 X51-0688.png

【音义 金刚喻定。通大小乘。一二乘位。那含后心。
为断最后有顶九品。俱生烦恼。得起此定。二菩萨
位。此有二种。一远行地满心为永伏三界。俱生一
切烦恼。亦起此定二法。云地后心。为永断一切烦
恼种子。及最后一分所知障故。亦起此定。今文中
意通此三种。未离欲下。释妨意如前解。

合响 会玄记引俱舍云。二巳知根。从道类智巳
去。乃至金刚喻定。皆修道。上下八谛。总巳知。竟无
未曾知。但为断除迷事烦恼贪嗔痴慢四随眠故。
于四谛境。复数起智知名为巳知。于具知道。有增
上用。引无学故名根(文)

△三具知根。】

「诸无学位无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

【音义 二乘无学。于生空理。究尽无馀得具知名
大乘无学。若八地巳上。诸菩萨等。具證人空分得
法空。若佛位者。二障永尽。具證二空所显真如。所
以三乘极果。皆是具知根耳。

合响 会玄记。引俱舍云。三具知根。在无学道。谓
尽智无生智。作知巳巳知之解故。名为知。有此知
者。名为具知。于涅槃有增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
脱心。若解脱。方證涅槃。故名为根(文)

△次简非。】

「有顶虽有游观无漏而不明利非后三根。」

【音义 问曰入灭尽定。依有顶。游观无漏。前无色
卷七 第 688c 页 X51-0688.png
既云有无漏根。何独有顶非无漏摄。释曰。不明利
故。非后三根者。良以第八非非想定。虽止观并行。
将入灭尽。必依此定。游观无漏。然意偏在于定。慧
不明利。是以非后三根之所摄耳故。瑜伽云。问非
想非非想处地。几根可得。答曰有八。言八者。即是
命意舍三根。及信等五根。非后三故。

△三结广。】

「二十二根自性如是诸馀门义如论应知。」

【音义 诸馀门义如论应知者。谓二十二根。业用
假实。至界系等。馀门分别。并如瑜伽第五十七卷
中。广明兹不繁赘。】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卷第七


音释


(丁聊切。音貂。刻也)

(郎豆切。音漏。雕刻也)

(呼骨切。音忽)

(于容切。音雍。痈疽)


(羽敏初。音允。殁也)

(音衒。目无常主也)

(音意。眼疾目瞖也)

(音英。苍蝇也)


(音专)

(音意)

(音钳。以铁束物也)

(音蔟短也)

(追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