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一 第 814a 页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一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三
复次嗢拖南曰。
「 离欲未离欲
问因缘染路
保命著处等
皆广说应知」
若有苾刍。于其欲界或已离欲。或未离欲。
于五妙欲意所识法。定地三世。由三种缠及
彼根本所有随眠。正杂染时。于现法中。不
任趣證究竟涅槃。当知此中由过去世。
卷九十一 第 814b 页 T30-0814.png
依彼取识。由未来世。属彼取识。由现在
世。著彼取识。由彼根本所有随眠。堕在相
续常随逐故。执彼取识。与此相违。无杂
染时于现法中。堪能趣證究竟涅槃。
复次于圣教中。当知有四如理问者。一有
净信。若诸长者。若长者子。二具聪慧多闻
苾刍。三是大师亲承侍者。四即大师。有二因
缘。佛于弟子知而故问。谓观弟子虽欲请
问。而无无畏。或于其义无所了知。为遮
现在未来过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复次由二因缘。说六识身。以内六处为因。
以外六处为缘。谓内六处为彼种子所依
附故。又内六处相续一类。如先所得毕竟
转故。境界不尔。非彼种子所依附故。又非
一类相续转故。
复次由二种相。当总了知
一切杂染。一者一切杂染自性。二者一切杂
染行路。言自性者。所谓欲贪与诸杂染为
根本故。言行路者。谓内外处。能取所取有
差别故。
复次若诸苾刍。于二处所。等随观察。若行若
住。如理作意为所依止。于二杂染。应脱其
心。云何名为于二处。所谓自保命忽然夭
丧。不善心殒往诸恶趣。云何名为如理作意
为所依止。复于何等二种杂染。应脱其心。
谓我宁遭种种楚挞损害。于己诸处之身。
勿复令我不善心殒生诸恶趣。又我应当
与喜乐俱如实观察。为欲对治现行不善。
恳励修习诸行无常。若经行时。于诸境界
执取诸相。执取随好所有杂染。令心解脱。
卷九十一 第 814c 页 T30-0814.png
远离住时。于诸不善种种寻思所有杂染。令
心解脱。当知此中第一杂染。是相似因。第
二杂染是相似果。又二杂染现在转时。生于
二处。谓自保命。即于尔时倏归夭丧。不善
心殒往诸恶趣。是故于彼二种杂染。一刹那
中深见过患。发生惭愧尚为妙善。况能相
续。
复有众多魔所归向所有杂染著安足处。智
者了知应当远避。谓已离欲诸异生类系属
定生喜乐诸处所有爱味著安足处。未离欲
者于妙五欲受为依故。憙乐诤竞贪爱耽
染著安足处。于恩于怨。诸有情所一切爱
恚著安足处。广大上品能引境界顺乐顺苦
所求所寻所可贪爱所有三世著安足处。
当知此中。可欣可乐可爱可意诸句差别。
如前已辩。不可欣者。于未来世。不可乐
故。不可乐者。于过去世。由随忆念不可
乐故。不可爱者。于诸境界。不可乐故。不
可意者。由于诸受不可乐故。又言苦者。
即于境界不可乐故。言损恼者。即于诸
受不可乐故。言违背者。于过去世不可
乐故。言逆意者。于未来世。不可乐故。
复次有二杂染。一者外境杂染。二者内受杂
染。眼等为依。于色等境。起诸贪著。名外境
杂染。诸触为依。贪著内受。名内受杂染。此
二杂染。于永寂灭般涅槃中。皆不可得。非
诸魔怨所能游履。
复次由十五相。应当了知一切种类爱见杂
染。谓于诸处由诸缠故。名藏。由随眠故。
卷九十一 第 815a 页 T30-0815.png
名护。由我见故。名覆。所馀差别。广说如
前摄异门分。
复次总嗢拖南曰。
「 因同分等
唯作缘等
上品贪等
后多住等」
别嗢拖南曰。
「 因同分思缚
解脱相触遍
胜解护根门
教爱相为后」
诸圣弟子。因同分识。随入无我。由三种相。
于诸识中正观而住。云何因同分识。随入
无我。谓由现见五有色处。四大种身若增若
减。若取若舍。无常性故。于缘彼识随入无
常。无常则苦。苦则无我。由是因缘。随入无
我。云何随入无我性已。由三种相。于诸识
中。正观而住。谓诸邪见。一切皆以我见为
根。是故此根必应先断。又以正慧即观彼
识。所依所缘差别转故。有无量种。又观此
识差别转时。如刹那量安住坚实。尚不可
得。何况毕竟。
复次于六处灭究竟。寂静无戏论中。由戏
论俱四种行相。不应思惟。不应分别。不
应诘问。唯应依他增长觉慧。审谛观察真
实意趣。云何为四。谓或有无。或异不异。以
彼六处有生有灭。展转异相。施设可知。由
生灭故。有无可得。有异相故。待他种类
异性可得。待自种类前后无别不异可得。
六处永灭。常寂静相。是故由彼戏论俱行四
种行相。思惟观察不应道理。当知此中能
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
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
卷九十一 第 815b 页 T30-0815.png
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
复次于内外处。若有欲贪境界现前。或不
现前。而其诸根不能弃舍故。名为缚。若无
欲贪。设有境界正现在前。诸根于彼尚能弃
舍。况不现前。故名解脱。
复次善修梵行。于诸蕴处我我所见已永断
者。若为损身。乃至夺命苦受所触。终无色
变心变可得。如是名粗善守根相。彼由如
是善守诸根。四苦解脱增上力故。得四种
喜。一由当来外缘生苦得解脱故。二由当
来内缘生苦得解脱故。三于现法般涅槃
时。由二种依所作众苦得解脱故。四命终
已与世所见草木相似一切众苦不相续
故。由二种相草木相似。一者六处离有情
想。与世所见草木相似。二者六处为所依
止贪瞋痴火乃得烧然。与世所见草木相
似。善修梵行诸圣弟子。当来后有苦不生
故。与诸如来成就明力。少分相似。非现法
缘苦不生故。设暂生已速疾断故。然诸如
来。二种明力。皆悉成就。是故说名无上明
持。
复次有一沙门或婆罗门。越胜现量。世间愚
夫尚不迷惑。况诸智者。一切愚痴所安足
处。虚妄推度以为依止。或依前际。或依现
法。坚固执著建立四种苦乐邪论。谓依前
际。虚妄计度宿作因故立诸苦乐。一向自
作。虚妄计度自在变化以为因故立诸苦
乐。一向他作。虚妄计度先自在作。然后宿作
因所作故。立诸苦乐。自作他作。虚妄计度
卷九十一 第 815c 页 T30-0815.png
无因生故立诸苦乐。非自非他所作因生。
或依现法虚妄计度。若随自欲自作功用。
所生起者。立为自作。若不随欲。不自觉
知。他所引者。立为他作。若随所欲。自所觉
知。他所引者。立自他作。若非自他功用为
先。所生起者。但由境界现在前故。不能
了达微细因触。便起邪执。谓非自他所作
因生。立无因生。此中唯有诸根境识和合所
生苦乐可得。都无前际。或现法中。若自若
他实有可得。唯即于此三事和合。假立自
他。是故当知。唯有其触遍行一切为苦乐
因。
复次由四种相。正发精进。速令诸漏永
尽无馀。何等为四。一者发起平等精进。谓
不极掉举。发勤精进。令其身心疲倦损恼。
亦不极下。发起精进。虚弃身命令无所
得。是名初相。又不由此而生憍慢。谓我
独能发勤精进。馀则不尔。是第二相。又于
正发勤精进果世间安触所證差别无有
爱味。与此俱行修不放逸。是第三相。又于
精进平等之相。能善摄受。令于当来无有
退失。是第四相。如是正发勤精进故。永尽
诸漏。成阿罗汉。若欲于彼大师有智同梵
行所。记别自己所證差别。唯阿罗汉六处
胜解能正记别。谓依三学及以五种补特伽
罗。云何名为六处胜解。一出离胜解。二无恼
胜解。三远离胜解。四爱尽胜解。五取尽胜
解。六心无忘失胜解。云何三学。一增上戒学。
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云何五种补特伽
罗。一者异生处在居家。唯依于信发生欣
卷九十一 第 816a 页 T30-0816.png
乐出离胜解。从境界缚心求出离。是名第
一补特伽罗。二者异生既出离已。唯依于戒。
于诸有情由身语意行无恼行。是名第二
补特伽罗。三者异生能断利养及恭敬爱。于
现法中离欲界欲。是名第三补特伽罗。四
者有学已见谛迹。是名第四补特伽罗。五者
无学得阿罗汉。是名第五补特伽罗。当知
此中。第一第二处所胜解。初学所依。第三处
所所起胜解。与第二学作其所依。后三处
所所起胜解与第三学作其所依。若由此
智能断烦恼。及烦恼断当知是名心无忘
失。又于当来。后有因断。说名爱尽。现法境
界诸杂染断。说名取尽。又彼第一补特伽罗。
虽有正信出离胜解。而未决定堪于当
来令彼一切悉皆弃舍及与变异。第二有其
无恼胜解。第三有其远离胜解。当知亦尔。
若诸有学六处胜解。虽无堪能当来弃舍及
与变异。然似幼童等持念慧。皆悉羸劣。虽
生圣处未善修故。于贪瞋痴。不能远离
无馀永断。由慧劣故。及由贪等未永断
故。若遇胜妙境界现前。时时忘念。由此因
缘而勤生起。学心解脱及慧解脱。尽诸烦
恼。是故有学补特伽罗。仍有所作。由此分
故。而名减劣。若阿罗汉六处胜解。尚无堪
能当来变异。况有弃舍。善修道故。贪瞋痴
等永断无馀。爱尽取尽胜解圆满。已得尽智
无生智故。六种恒住所摄受故。所有智慧
非如有学时时忘念故。阿罗汉六处胜解。
由第一义最极圆满。亦名成就最极清净。
卷九十一 第 816b 页 T30-0816.png
非馀下位补特伽罗由此因缘亦无自高
记别所解。于三摩地所行所缘。无散乱故。
名内心住。即三摩地善成满故。名不狭小。
一切烦恼皆离系故。名善解脱。所有智慧善
积集故。说名善修。见灭尽故。无有爱味。其
心一向善而无罪。
复次略有二种补特伽罗。一者不能密护
根门。二者善能密护根门。云何名为不能
密护根门补特伽罗。谓如有一。于诸境
界不能如理作意思惟。于可爱色为贪欲
缠之所缠缚。于不爱色为瞋恚缠之所缠
缚。又于彼境不能随念所有过患。设有随
念。不善修习。由是因缘。心为诸缠之所覆
蔽。起诸缠已不能制伏。又是异生未得有
学心慧解脱。于上无学心慧解脱。不如实
知。由不知故。于诸有学心慧解脱。亦不能
满。彼于尔时未以修力为所依止。于烦
恼品所有粗重。未能永害。又不依先善思
择力。念不成就为因缘故。当知不能密
护根门。由此三相补特伽罗。应知不能密
护根门。一由缠故。二由思择所摄对治有
缺减故。三由修力所摄对治有缺减故。
与此相违。当知白品。于诸根门善能密
护。
复次由二种相诸圣弟子。于其大师所说
法教。能正记别能善宣说。谓能辩释真实
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由是意趣宣说。善能
悟入如是意趣。而正记别
二者如来以无量门广宣圣教。为无量品
卷九十一 第 816c 页 T30-0816.png
补特伽罗种种辩说。于此法教不违法性。
能正记别。
复次于佛善说法毗奈耶。深心爱乐新学苾
刍。由二种相。应正了知。一由身相无变异
故。二由心相无变异故。谓由形色极光净
故。面貌熙怡极鲜洁故。肤体充实不羸损
故。诸根适悦而寂静故。身无变异随有所
得生喜足故。远离贪乐畜积资财而受用
故。于其室家无顾恋故。心无变异。复有三
种淫贪对治。能令淫贪未生不生。已生寻
断。一者思惟不应行想。二者思惟极不净想。
三者密护一切根门。此中密护一切根门。
略广应知如声闻地。谓能密护诸根门者。
不令母邑摩触身故。名善护身。于诸
母邑不观不听不忆念故。名善守根。设
见设闻设随忆念。即能长时摄受正念。以
猛利慧深见过故。名善住念。彼由如是
善护其身。善守诸根。善住正念。便能思惟
不应行想。由此烦恼不能蔽心令暂欣味。
又能思惟极不净想。由此烦恼不能蔽心
令速回转。
复次嗢拖南曰。
「 唯缘寻思愿
一切种律仪
入圣教不护
胜资粮善备
舍所学著处
不善义随流
菩萨胜馀乘
论施设最后」
由先所作诸业烦恼及自种子相续所引诸
受。生起其六触处。唯为作缘。如心所起功
用所引诸取受业。手唯能作助取受缘。当
知此中道理亦尔。
复次诸有苾刍受用如法
卷九十一 第 817a 页 T30-0817.png
边际卧具。安住空闲。若有能令寻思躁扰。
胜妙境相来现于心。当知是魔品类所作。
此中苾刍应以九相安住其心。从诸境界
相应寻思。摄心令住无客寻思随一更起。
若由此依由此境界有所喰味。于此境
界。随其所得随其所住。能自远离彼。于尔
时于可爱事。终不依止诸欲寻思。而有所
作。于恚寻思及害寻思。亦能远离。净修其
心。于现法中能得涅槃。得涅槃已。终不
共他诤竞而住。谓诸诤竞于佛圣法毗奈耶
中。极作衰损。如是愚痴所生寻思。亦不寻
思如馀外道。
复次若由先世后有苦因。于
现法中有六触处果法而转。由六境界所
损恼时。若有苾刍。为求后有。自发誓愿。
修行梵行。彼于尔时令其第七后有苦因
倍更增长。转为损恼。于现法中能障涅
槃。由此因缘能得当来有暇。圆满不决定
故。此后有愿。当知于彼微细缚中。最极微
细。何以故。如彼三十三天宫中有一囹圄。
其中禁缚天或非天。然彼法尔暂得解脱。
以天妙欲游戏而住。乃至未起逃窜之心。
此心若起便失妙欲。还见自身为缚所缚。
彼才起心便为微细缚之所缚。以时分故。
说名微细。非难识故而说微细。由被缚
时。能自解了我今有缚。若诸苾刍心愿后
有。此心若起便即被缚。既被缚已不能了
知自身有缚是故此缚最极微细。当知时分
及以难识俱微细。故名极微细。
复次若诸苾刍精勤加行。守护诸根。于其律
卷九十一 第 817b 页 T30-0817.png
仪及非律仪。应当了知。于软中上世间有学
无学律仪。应当了知。云何律仪。谓如有一。
于可爱境诸杂染心。不忍不受不执不
取。设令暂起寻还弃舍。是名律仪。云何非
律仪。谓一苾刍如营农者。亲近善士听闻
正法。如理作意。正修所缘境界良田。令其
生起善根苗稼。然其种性猛利多贪。未尝
串习贪欲对治猛利惭愧。亦未曾有若遇
胜妙境界现前。彼由本性猛利贪故。未曾
串习贪对治故。所有惭愧皆羸劣故。便起
贪缠。坚执不舍。心于贪缠不能防护。而自
放纵非理作意相应心牛入境界田。损坏所
有善根苗稼。以是因缘。名非律仪。又如有
一。能速作意。于诸境界而自摄敛。然未能
观所有过患令不再起。是名为软世间律
仪。又如有一。能速作意。于诸境界而自摄
敛。亦能观彼所有过患。令不再起。是名为
中世间律仪。由此为依。获得四种作意所
摄九相心住。当知如前声闻地说。由得此
故。名离欲贪诸异生类。彼先修习加行观
时如营农者。今得增上犹如大王。于先
所得等至所生胜妙诸受。能正了知是大放
逸安足处已。便使如臣。听闻正法增上所
生胜奢摩他之所摄护毗钵舍那。令其观
察彼所生受性是缘生。缘生性故体是无
常。彼由此故。便以意地诸过患相俱行作
意。而得离欲。既离欲已复观等至所依别
故。十种差别。时分别故。多百差别。此中等至
所依别故十种别者。谓有寻有伺。无寻唯
卷九十一 第 817c 页 T30-0817.png
伺。无寻无伺。若喜俱行。若乐俱行。若舍俱
行。退分。住分。若胜进分。顺决择分。时分别
故多百差别者。谓即观察如是行相。依生
住灭时分所作差别道理。当知复有多百
差别。如是了知彼所生受是无常性。流转
差别种种性已。略由三相。复审观彼是无
常性。谓所依故。现行故。因故。所依故者。谓
极乃至第四静虑所有色身。是受所依。现行
故者。谓极乃至灭受想定其间想受多分现
行。言因故者。谓当来世所有受因。即思求
愿。观察如是乃至有顶所有诸法缘生性故
皆是无常。如是如理审正观察诸离欲地。是
名上品世间律仪。当知此中前二律仪。思择
力摄。后一律仪。修习力摄。彼既成就如是
胜妙不放逸力。如实通达圣谛理故。便能
永断执我我所。以为前行一切见道所断
烦恼。又能获得有学律仪。彼即修习有学
律仪。复能永断妄执我慢以为前行一切
修道所断烦恼。究竟證得无学律仪。此上
更无若过若胜所馀律仪。
复次若诸苾刍。已入圣教不护诸根。彼便
一向造作众苦。谓后法苦。或现法苦。当知
如是不护根者。如癞病人入芦荻丛。为
如其叶可爱境界破裂其身。摄受当来微
细俱行后有众苦。而不能觉。如是名为
由后法苦。说造众苦。彼又于此起染起
著广生毁犯。由是因缘。虽住空寂阿练若
处。而受现行追悔所起寻思之苦。如菅茅
刺伤害其足。不能无畏往净仙众。设强
卷九十一 第 818a 页 T30-0818.png
趣入清净僧中。便为有智同梵行人举其所
犯。由彼内怀覆藏意故。心如鸩毒。于能举
边发愤掺害。又诸有智同梵行者。知其鄙
劣乐舍沙门。即便远避不与同住若诸村
邑若阿练若。咸共讥毁言。此长老如是毁犯。
如是恶说。如是恶作。如是非法杂染而住。
已净信者。令其变退。未净信者。令信不
生。是故彼人于现法中。领受如此追悔所
作。发愤所作。远避所作。讥毁所作。种种诸
苦。此及前说领受后法所作众苦。总略为
一。名受众苦。此中云何名非律仪。谓于如
是现法后法。具众过患。行处境界。起不如
理。妄执诸相随好邪想。邪想为先于其住
处发起顺彼相应寻思。由此不能于前所
说一切过失如实观见。虽复观见所有过
失。未能数数多修习故。于所依中诸烦恼
品所有粗重。未能除遣。身未轻安。谓色心
身。由此行相缠及随眠犹尚和合。能令违
背思择修习二力对治。名非律仪。与此相
违。当知即是律仪行相。又此律仪三因缘故。
能令修习速得圆满。何等为三。所谓最初
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净信出家。既出家已。便
用神力相应闻慧。摄持虫兽相似六根。既摄
持已。复用如理作意思慧。正审观察过患。
方便在闻慧上修慧下。故中间系缚。中间系
已。为欲试察于彼神力得自在不。乃取
净相。于诸境界而放纵之。于彼神力未自
在故。各各驰散别别境界。然其不能究竟
逃窜。未善观见彼过患故。令彼虫兽未善
卷九十一 第 818b 页 T30-0818.png
调伏。又令神力不得自在。了知是已。复多
修习如理思慧。令到究竟。超过作意。转更
勤修循身正念。于此正念善修习故。彼不
复能各各驰散别别境界。当知尔时彼善调
伏。神力于彼而得自在。
复次有诸苾刍。先已修集妙慧资粮。复得
值遇善友。圆满听闻诸行三种过患。谓现法
过患。后法过患。现法后法过患。当知此中大
种互违为所依止一切疾病。名现法过患。
恶趣诸行常恒随逐能作能往。名后法过患。
先于现法成就憙贪以为所依。能引现法
后法老死。名现法后法过患。如是总略有
三种苦。一疾病苦。二恶趣苦。三老死苦。谓
依善趣及依恶趣。听闻如是诸过患已。精
进修行。法随法行。因斯能入圣谛现观。次
由善净无我真智。如入空室。现观内外六
处皆空。彼于尔时。以慧通达依诸境界忘
念。所生诸烦恼缠能为损害。及有馀残烦
恼随眠贪爱随眠。又自通达于相续中。有诸
烦恼。有诸贪爱。有诸苦恼。有诸损害及过。一
切烦恼贪爱。證有馀依般涅槃界。一向寂静。
次后复證无有馀依般涅槃界。彼先修习譬
如草木枝条茎叶。正法门慧积集圣道。法
随法行为所依筏。于修道中正勤修习。渐
次證于心善解脱。住有馀依般涅槃界。一切
灾恼皆得解脱。既住于此。当知究竟越度
众苦。到于彼岸。
复次由七因缘。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虽出家
已。复还退舍正所修学。云何为七。谓诸异
卷九十一 第 818c 页 T30-0818.png
生未能超度诸异生地。于五取蕴众苦恼
法。不能如实了知五转。或复异生于诸妙
欲。不能上品观其过患。又于行时及于住
时。恒常纵逸于可爱境。取不如理所有相
貌。不系念故。恒常寻思善品恶刺非理寻
思。又无无畏。若王若馀因事呼逼由怖畏
故。则便随从。复有亲爱于诸亲属有所顾
恋。彼若招命由亲爱故。则便随从。又于境
界或随顺贪。或随顺瞋。或随顺痴。发起猛
利诸烦恼缠。又即于彼心相续中。常有随
缚。又由成就下劣胜解。无有一切广大胜
解。谓于出离远离涅槃。由彼成就劣胜解
故。于诸境界其心趣入。由于一切父母等
事。不能孑然无顾恋故。于其出离心不
趣入。于八圣支无胜解故。于其远离心
不趣入。由于彼果烦恼断中无胜解故。
于其涅槃心不趣入。略由二处摄一切漏。
一见所断。二修所断。当知此中非理作意。及
所缘境。名顺漏法。若诸有学于能发起修所
断漏非理作意所缘境界。虽未永断。而由
妙慧正通达故。说名于此顺漏法中其心
寂静。犹有失念增上所生微劣缠故。未名
清凉。未名宴默。然其所起一切见道所断
诸漏。皆永断故。亦名清凉。以于当来不生
法故。亦名宴默。而彼异生成就下劣诸胜
解者。遍于一切顺诸漏法。心不寂静不
名清凉。不名宴默。当知由是七因缘故。
复还退舍正所修学。与此相违所有白品七
因缘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既出家已。终不
卷九十一 第 819a 页 T30-0819.png
退舍正所修学。
复次若有苾刍。依四著处。当知彼行四种
邪行。何等名为四种著处。谓有苾刍。于内
外处有贪爱故。能感后有。于现法中不乐
涅槃。是初著处。复有苾刍。于先所舍外诸
所有父母等事。有所顾恋系缚其心。如是
名为第二著处。复如有一。于现法中希求
一切利养恭敬。于诸所得利养恭敬。耽著不
舍。如是名为第三著处。复如有一。是有
学者已见谛迹。有馀我慢。少分贪爱之所
随逐。于修弃舍纵逸而住。如是名为第四
著处。云何名为四种邪行。谓彼最初爱乐后
有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不乐涅槃。若诸有
学行于纵逸。由此著处增上力故。乐与在
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如是名为最初邪
行。又复即前爱乐后有补特伽罗。爱乐后
有增上力故。发起邪愿。行于梵行。如是名
为第二邪行。又复于先所舍外事有所顾
恋。由彼著处增上力故。能令退舍正所修
学。如是名为第三邪行。又于现世希求
利养及与恭敬。于诸所得利养恭敬。耽著不
舍补特伽罗。由此著处增上力故。毁犯尸
罗。广说乃至。螺音狗行。彼由顾恋利养恭
敬。不舍所学。不见是罪。公然犯戒。如是
名为第四邪行。
复次有诸苾刍。于义不善从他所闻种种
文字一义言说。便怀犹豫不生欢喜。今于
是中何者为实。复有四种能生微妙清净
智见无倒观门。何等为四。谓极精勤观察
卷九十一 第 819b 页 T30-0819.png
苦者。于生受因如实妙智。又于依持及所
依因如实妙智。又于住因如实妙智。又于
依缘自性助伴随顺苦乐非苦乐行如实妙
智。又二缘故。如来除灭于义不善补特伽
罗所有犹豫。一者显示种种文词所表一义。
文有差别。义无差别。由是能令断除犹豫。
二者开显圣教广义。由此能令于义通达。
云何名为圣教广义。谓从资粮地乃至漏
尽。皆说名为圣教广义。此中边际根成熟
住。如来所化无我相应善受坚固闻思所成
正见成就。此为依止。此为建立。独处空闲。
缘内外处四种识住。为欲断灭诸有取识。
修循身念胜奢摩他毗钵舍那之所摄受。
由此亲近修习势力。发生如实缘初识住
邻逼现观止观双行。从此无间于圣谛中
能入现观。复更修习。如所得道以渐进趣。
能得一切诸漏永尽。如能如实缘初识住。
乃至如实缘第四识住。当知亦尔。
复次如先所说。不护根门补特伽罗。烦恼
诸缠现前不舍。世及出世思择修习二力对
治有所阙乏。烦恼生已性多坚执。魔既了
知性坚执已。便往其所以诸境界而媚惑
之。如是彼魔于性执著烦恼诸缠补特伽
罗。而得其便。为欲媚惑。于其相续安立
所缘。又即如是不护根门。补特伽罗。于般
涅槃欲乐劣故。亲爱劣故。譬如乾朽苇草
舍宅。魔便于彼积集可爱境界炬火而焚
燎之。由二因缘。彼为境界常所蔽伏。一未
生缠令其生故。二已生缠令相续故。由为
卷九十一 第 819c 页 T30-0819.png
境界爱所蔽伏。于广追觅诸境界时。多行
种种恶不善行。于行如是邪恶行时。复
为种种恶不善法之所蔽伏。如前所说。
行邪行已。失路而行。沿流而去。名顺流
者。与此相违。所有白品。当知是名非顺流
者。
复次由八种相。当知总摄后有菩萨诸正行
道。及以道果。胜声闻乘为无有上。何等为
八。谓哀悯故。内勇悍故。谛察法忍性现前
故。能出离故。自内发起观谛行故。广大善
修世间正见现在前故。由获无漏菩提分法
得清净故。由善清净修觉分。俱进修无
上纯净修道。依止六处修习圆满。获得六
种最胜无上圆满德故。当知此中于诸有
情长时哀悯。熏修其心。住最后有诸大菩
萨。见诸愚夫堕贪爱河。顺流漂溺为五相
苦之所逼切。既观见已深起大悲。何等为
五。一者见彼堕贪爱河。不正寻思。不可爱
水常所逼触。二者见彼内外六处三毒火
鸡住于两岸。三者见彼在于欲界众多
忧苦种种灾横诸恶毒刺遍布其下。四者见
彼在于色界世间慧眼有所阙故犹如盲
冥处在其中。五者见彼在无色界世间慧
眼已圆满故。诸圣慧眼有所阙故。犹如昏
闇居在其上。既见如是堕贪爱河诸有情
类。遍于一切皆不寂静。若触若岸若下中
上苦逼迫已。发起大悲。是名哀悯。又即成
就此哀悯者。或生王家或帝师家。虽未出
家内兴勇悍。我今定当通达妙迹。归修梵
卷九十一 第 820a 页 T30-0820.png
行。终无退转。如是名为内兴勇悍。又彼即
于未出家位。居赡部影。独坐思惟。便能證
入最初静虑。后于自他老病死法。正审观察。
能定忍可。如是名为谛察法忍内自现前。又
彼宿世所习善根。一切善行之所觉发。复
由勇悍谛察法忍增上力故。便能弃舍广大
妙欲。净信出家。虽无施设。正梵行者而能
自然受持禁戒。由此禁戒为依止故。渐次
能證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名为能正出
离。又彼为欲弃世间道正求出离。由于
先世正等觉。所获得无上究竟出离。正闻
胜解。积集熏修。身相续故。于世间道都无
信乐。由是因缘往菩提树。即依先时观老
病死假想之道。于诸谛相次第观察。作是
思惟。是诸世间有情之类。堕在种种艰险
众苦。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然其不能于
老病死究竟出离。如实了知如是次第。观
于老死。观老死集。观老死灭。观能趣證老
死灭行。如理作意为依止故。久已积集大
资粮故。以俱生慧便能觉悟一切法性。安
住诸法法住法界。如是名为自内发起观
察谛行。又彼复欲求上漏尽。方便发起宿
住念智。忆念先世。从诸如来正等觉所。于
漏尽道积习闻思。由是发起长时积集。世
间正见令现在前。然此正见。如教授者以
此为依。能令菩萨安处一坐。乃至證得究
竟漏尽。如是名为广大善修正见现前。又
即由彼如教授者所有正见渐次胜进。先
已远离下地诸欲。乃至上极无所有处。当
卷九十一 第 820b 页 T30-0820.png
于圣谛得现观时。便證无漏四念住等。乃
至最后八圣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举其
最后。当知亦摄前位一切。由得彼故。成不
还果。以得无漏菩提分法。是故说名获得
清凉。彼由如是获得世间究竟安乐。获得
出世无漏安乐得清凉故。名离炽然。由世
间道。乃至已离无所有处所系烦恼。及已远
离见道所断诸烦恼故。名离热恼。为欲无
馀永断有顶所系烦恼故。复勤修纯无漏
道。所谓修习无上觉支。是名进修无上修
道。由此修故。无学地中六种修法究竟圆
满。一者修圣神通。究竟圆满。二者修净五
根。究竟圆满。三者證得烦恼并诸习气无馀
离系。究竟圆满。四者證得四种现法乐住。究
竟圆满。五者證得世间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究竟圆满。六者證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随
所欲。得无艰难宣说正法。究竟圆满。当知
此中修净信根究竟满者。谓于涅槃意乐
净故。修精进根究竟满者。谓能勇猛造作
一切有情义利。善清净故。修习念根究竟满
者。谓三念住无忘失法。善清净故。修习定
根究竟满者。谓于圣天及以梵住善清净
故。修习慧根究竟满者。谓十智力善清净
故。彼由如是能住六处修圆满因。得为
大王。所谓法王由是證得六种圆满。谓圣
神通增上力故。得大财富自在圆满。诸根
清净增上力故。得大舍宅自在圆满。断诸
烦恼增上力故。得受安乐诸坐卧具自在
圆满。现法乐住增上力故。处其舍宅。坐卧
卷九十一 第 820c 页 T30-0820.png
具中。證得第一无诸损恼大安乐住自在
圆满。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增上力故。證得
能办一切有情正利益事。游戏喜乐自在圆
满。于诸名身句身文身。得随所欲。得无艰
难宣说正法增上力故。得为法王能于
他所获得。平等分布作用自在圆满。如是名
为六处修满为依止故。證得六种自在圆
满。
复次略有四种寻求我论。由此论故。萨迦
耶见未永断者。求我寻思数数现行。云何
为四。一者寻求我。我用何以为自性。二者
寻求我。我为常。为是无常。三者寻求云何
我。我是常。无常。四者寻求我。所有我住在
何处。当知此中略有四种寻求于我。一者
寻求自性。二者寻求其转。三者寻求其因。
四者寻求窟宅。此中三种可得施设诸行
差别。又此施设可非颠倒。第四一种由一
切种。终不可得施设差别。当知施设我自
性者。谓即施设十二种处所生六识并受想
思。以为其我。过此馀我不可得故。又即此
我体是无常。由有生故。老故。死故。又此诸
行以于诸趣种种自体生起差别。不成实
故。说如幻事。想心见倒迷乱性故。说如
阳焰。起尽法故。说有增减。刹那性故。名曰
暂时。数数坏已速疾有馀。频频续故。说为
速疾现前相续。来无所从。往无所至。是故
说为本无今有有已散灭。由如是相。略说
生身展转无常。及有因刹那展转无常。如是
三种如理施设我之自性若转若因。施设我
卷九十一 第 821a 页 T30-0821.png
之所有窟宅。终不可得。由诸行中离诸
行性别有实我。住诸行中不可得故。由是
因缘。约世俗谛诸行尚空不可施设。何况
胜义。是故一向于空立空。如是由心如理
作意。闻解了故。思等了故。修谛了故。如其
次第差别说言。应当欢喜。应当等喜。应当
遍喜。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