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 第 684c 页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四
复次诸智光明有五胜利。一能于所知灭
一切闇。二能以世间出世间功德适悦摄
受所依止身。三能正观见所未见义。四能
于现法与第一乐。五能身坏后与第一趣。
复次由十五种德差别故。诸智光明胜外光
明。何等十五。谓外光明以色为性。诸智光
明以慧为性又外光明能害外翳。诸智光
明能害内翳。如是非常所爱常所爱。不可
分布与诸有情。可分布与诸有情。出已还
没出已不没。有色无色粗细。有闇相违无闇
相违动不动。不能作一切有情义利。能作
一切有情义利。引诸众生趣曾所趣。引诸
众生趣未曾趣。不能开发一切所覆。能
开发一切所覆。不能隐覆已所开显。能隐
覆已所开显。不能发起无量照明。能发起
无量照明。违害于见不违害见。当知亦
尔。
复次有三种调善。一除遣故。二制伏故。三
害随眠故。复有三种寂静。一诸恶寻思不
能扰故。二不为诸相所动乱故。三任运
于内常喜乐故。复有三种寂止。一身寂止。
二语寂止。三意寂止。复有三种梵志。一趣向
梵志。二住果梵志。三到究竟梵志。如是沙门
卷七十 第 685a 页 T30-0685.png
亦有三种。复有三种婆罗门。一假名婆罗
门。二种姓婆罗门。三正行婆罗门。
复次由四
因缘令尸罗坏。尸罗坏故依止尸罗所应
生善皆不得生。谓于无馀罪起毁犯故。
于有馀罪不悔除故。于诸所犯不忆念
故。于无犯中执有犯故。于有犯中执无
犯故。由四因缘名戒具足。与上相违应
知其相。
复次由二因缘令所受戒清净具足。一助伴
清净故。二自性清净故。云何名为助伴清净。
谓见清净轨清净命清净。云何自性清净。谓
恭敬随学具分。随学复有差别。谓三因缘令
所受戒清净具足。一意乐清净故。二命清净
故。三行清净故。云何意乐清净。谓为解脱
修行梵行不为生天。云何命清净。谓如法
乞求以自活命。云何名为如法乞求。谓如所
应求如所从求而乞求故。云何名为如所
应求。谓不矫诈而有所求。亦不绮说而有
所求。亦不现相而有所求。亦不抑逼而
有所求。亦不以利而悕于利。云何名为如
所从求。谓除五种不应行处而有所求。云何
行清净。谓深信所犯有不爱果。若行若住系
念思惟终不故犯。设有所犯即便从他如
法悔除。誓于当来坚牢防护。
复次若有苾刍欲勤加行密护根门。应
以四相了知妄念过失。及以四相了知不
如理作意。云何四相了知妄念过失。一阙念。
二劣念。三失念。四乱念。阙念者。谓于密护
诸根门法。不听不受不善了知。劣念者。谓
卷七十 第 685b 页 T30-0685.png
于彼法虽听虽受虽善了知。而不常作
非委悉作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失念者。谓虽
修习亦多修习。然或有时不正了知而有所
行。乱念者。谓即于彼非杂染中生杂染想。
杂染中生非杂染想。
云何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一是烦恼
生因。二与杂染生相应。三毁坏羞耻。四起错
乱犯。烦恼生因者。谓如有一执取于相执
取随好。由此因缘于是处所。恶不善法随
心流逸。与杂染生相应者。谓即与彼恶不
善法俱现前行。毁坏羞耻者。谓如有一于
应羞耻而不羞耻。又即于彼恶不善法现
在前时而无羞耻。起错乱犯者。谓即因彼
无羞耻故。或犯所犯罪或思舍所学。
复次于食知量勤修行者。断除八处乃名
具足于食知量。何等为八。一耽著饮食。二
耽著自身。三命根坏灭。四饥劣。五身重。六非
无病。七命不清净。八多营事业。
复次常勤修习觉悟瑜伽者。断除八处乃
得名为常勤修习觉悟瑜伽正行具足。何
等为八。一由威仪其身疲弊。二爱味偃卧
睡眠为乐。三随杂染相。四不勤修习杂染
对治。五非时而觉。六虚弃而觉。七非时而眠。
八虚弃而眠。
复次依六出离应知建立诸
出离地。何等为六。一不随顺出离。二阙出
离。三家出离。四不圆满出离。五下地出离。
六萨迦耶出离。不随顺者。谓五种依止。一
趣不随顺。二生不随顺。三精进不随顺。四
障不随顺。五爱乐不随顺。阙者。谓阙四种
卷七十 第 685c 页 T30-0685.png
缘。一亲友阙。二听闻阙。三隐没阙。若教若證
皆隐没故。四施主卧具阙。
复次由四种力生善法欲。一由缘力。二由
因力。三由智力。四由行力。
复次由四圆满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出家
圆满。一形相圆满。谓能随顺无所杂染不
染污故。二业圆满。谓如佛说法善随顺故。
三意乐圆满。四住处圆满。
复次由五因缘应知尸罗律仪圆满。一不
坠堕故。二能出离故。三不可诃故。四无穿
缺故。五不知足故。
复次依二种对治应知四种根律仪。二种
对治者。一思择力。二修习力。四种根律仪者。
一境界护。二烦恼护。三缠护。四随眠护。境界
护者。谓住寂静勤修行时。以念自守于诸
境界心不流散故。烦恼护者。谓等位行而游
行时。于诸境界远离贪忧故。即分别此不
取其相。乃至心不流逸者。若于尔时执
取彼相复起随觉。执取随好则便于彼修
防护行。以修习力守护眼根。是名缠护。證
眼根护。是随眠护。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于食知量圆满。一依
止对治故。二远离所治故。三作自作业故。
四依处故。五分别故。此中旧受者饥所起。苦
受者食所起。抚育者增梵行故。力者能害
所治故。乐者现法乐住故。无罪者净福田故。
安隐住者烦恼苦断能作證故。减省睡眠。无
间殷重二加行故精进圆满。殷重加行者。
谓行坐时而成办故。于第一第二第四盖中
卷七十 第 686a 页 T30-0686.png
宜坐时。第三盖中宜行时。第五盖中宜俱
时。无间加行者。谓于昼日夜初后分应常
觉悟。于夜中分正习睡眠。为离师子相
似长时极重失念无间睡故。重累其足乃至
思惟起想正习睡眠。
复次应于五处知量正知而住。一于行处。
二于观处。三于摄受利养恭敬处。四于受
用资具处。五于善品加行处。由初处故终
不游行非所行处。亦不曛暮而出游行。
由第二故先不作意而观视者速摄其根。
若先作意而观视者善住其念。由第三故若
有所受及他礼时。手不拳缩足不躁动。
由第四故受用衣钵及与饮食皆知其量。
由第五故若居寂静。于昼日分经行宴坐。
若行若住若坐若觉善知其量。于其夜分所
习睡眠亦善知量。若有修习论义决择。
若语若默亦善知量。为令二种所依调适
除遣睡眠及诸劳倦亦善知量。
复次若有苾刍勤修神足。略由四支摄诸
断行。一修习支。二證胜进支。三护随烦恼通
达支。四引发能净随烦恼支。修习支者。谓欲
精进。何以故。依欲精进修神足故。證胜进
支者。谓信轻安。何以故。由證胜进故以净
信心信上解脱。以其轻安止息所有身心
粗重。护随烦恼通达支者。谓念正知。何以故。
由正念故防护未生止观随惑。由正知故
通达已生止观随惑。引发能净随烦恼支者。
谓思及舍。何以故。由思故策沈下心。由舍
故若心掉举摄持于内。
卷七十 第 686b 页 T30-0686.png
复次有四种法。于所得定为增上缘。一审
谛听闻。二得正教授。三宿世串习。四具足
多闻。审谛听闻者。谓发起乐欲生净信心
听闻正法。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得正
教授者。谓因次第教授无倒教授故。发起勇
猛精进而住无间。常委于菩提分精勤方
便修习而住。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宿
世串习者。谓于宿世邻近生中。于诸静虑
及诸等至数已證入。由此因此缘得心一
境性。具足多闻者。谓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即
于彼法独处空闲思惟筹量审谛观察。由
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
复次有七种法。为欲證得三摩地者应正
了知。一内定退因。二外定退因。三内定退。四
外定退。五内定退及因对治。六外定退及因
对治。七彼二对治依持。内定退因者。谓懈
怠。外定退因者。谓掉举。内定退者。谓惛沈睡
眠。外定退者。谓于五妙欲散乱。内定退及
因对治者。谓善取相而正观察。外定退及因
对治者。谓即于身观察不净。彼二对治依持
者。谓光明想。
云何于身观集法住。谓观此身从过去世及
诸饮食现在而生。云何于身观灭法住谓
观此身于当来世是死灭法。云何于身观
集灭法住。谓观此身于现在世由饮食缘
增长久住必当破坏。于有身者。谓于此身
善住其念于真如身。或唯出世间智者。谓
由于内奢摩他道。或唯出世间见者。谓由
毗钵舍那道。或唯忆念者。谓由此后所得出
卷七十 第 686c 页 T30-0686.png
世间道。
云何于身无所依住。谓依诸定修习念住。
即于彼定无有爱味。乃至无有住著。云
何于世间无所取执。谓于四颠倒已永断
灭。永断灭故于彼身等终不执取净乐我
常。
复次依上施设建立五种补特伽罗。云何
为五。一欣乐喜乐诸异生者。二欣乐障断
见迹行者。三欣乐解脱见趣行者。四到究竟
见趣行者。五到究竟见迹行者。云何欣乐喜
乐异生补特伽罗。应知此有三种。谓欣乐
欲生喜乐。欣乐有寻有伺定生喜乐。欣乐
无寻有伺定生喜乐。欣乐无寻无伺定生
喜乐差别故。云何欣乐障断见迹行补特
伽罗。应知此有二种。谓欣乐烦恼障断。欣
乐定障断。差别故。欣乐烦恼障断补特伽
罗。于现法乐住未得已得。于一切种有想
等至未得已得。谓于依止及于观察。所知
有差别故。欣乐定障断补特伽罗。于一切
胜处未得已得。及于一切遍处未得已得。
云何欣乐解脱见趣行补特伽罗。谓诸外道
起如是见。我为非有。我所为非有。我当无
有。我所当无有。彼于此见未得已得。
云何到究竟见趣行补特伽罗。谓于非想非
非想处未得已得。云何到究竟见迹行补特
伽罗。谓于六触处无馀永断究竟證受。如
是名为依止施设建立五种补特伽罗
复次邬波索迦有三种德。一清净。二能造作。
三能引发。清净者。谓意乐清净戒。行清净。證
卷七十 第 687a 页 T30-0687.png
清净。意乐清净者。谓于佛宝等远离疑惑。
不悕世事谓作吉祥。戒行清净者。谓能圆
满所有学处。證清净者。谓能證得世出世
清净故。能作三宝所作事故。名能造作。
能引发同法不同法者智故。名能引发。
复
次有三种法。一闻法。二行法。三究竟證法。
又外道法是颠倒说。所有禁戒非可现见。
依止邪愿修梵行故。所有等至有热恼
非究竟。不能趣究竟不能出离故。共
诸外道故。共诸异生故。诸佛正法与彼
相违。是真善说是可现见。乃至智者自内
所證。
复次诸欲得舍次第谓当宣说。先所应作由
此故得。谓由布施持戒。于此可得谓在天
上。由此受用谓由爱味。由此故舍谓由过
患。如此差别舍于事欲及烦恼欲。谓由出
离远离功德。又若显示清净品法。谓应称
赞四沙门果。从彼决定无退堕故。或出世
间故。
复次由三因缘同梵行者。应当和合驱摈
犯戒。一为护他故。二彼不堪为上法器故。
三彼能令僧无威德故。
复次由四因缘令于尸罗深生爱乐。一由
师教远离二边制立所学故。二由自内非
极猛利贪等类故。三由助伴彼极柔和易
共住故。四由加行不住懈怠故。
复次有四种观察尸罗。一由共住信知是
有。二于厄难信知坚牢。三由世务信知
无缺。四由言论决择信知无恋见不坏故。
卷七十 第 687b 页 T30-0687.png
云何心趣远离。谓于住时处愦闹者。云何
心趣出离。谓于聚落而游行者。云何心趣涅
槃。谓居寂静处奢摩他等相者。复有差别。
谓依远烦恼说趣远离。依出生死说趣
出离。依入涅槃宫说趣涅槃。一切受并相
续灭。故名为无影。名为寂灭。三苦永离故
名为寂静。烦恼炽然热恼永息故名为清凉。
得无上迹故名为真梵。
复次由三过故不能无倒听闻正法。一散
乱故。二愚痴故。三不恭敬故。
复次有五种
相为闻修器。一谦下心。二奉行心。三摄受
义心。四善摄受义心。五恭敬心。
复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略有五种大师功
德。若有大师具成就者。便能映蔽外道沙
门婆罗门师。何等为五。一于诸戒行终无
误失。二善建立法。三善制立所学。四于善
建立法善制立所学中。随所疑惑皆能善
断。五教授出离。
复次由三因缘唯有此道能得出离。谓无
我见。一未曾得故。二现能对治诸烦恼故。
三现于解脱无怖畏故。
复次有四种欢喜。一俭素欢喜。二积习梵行
欢喜。三无悔欢喜。四乐断乐修欢喜。第一欢
喜能引少欲乐。第二欢喜能引远离乐。第三
欢喜能引三摩地乐。第四欢喜能引三菩提
乐。
复次由二因缘佛世尊法名为善说。一言词
文句皆清美故。二易可通达故。由二因缘
易可通达。一若文若义易觉了故。二出离
卷七十 第 687c 页 T30-0687.png
等觉故。由二因缘名为出离。一往善趣出
离故。二趣三菩提出离故。由二因缘趣三
菩提。一无疑惑故。二不可坏故。由二因
缘不可破坏。一见不可坏故。二有窣堵波
故。由二因缘有窣堵波。一證坚住故。二有
可依故。由二因缘名有可依。一依智不
依识故。二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故。由二
因缘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一断一切疑故。
二邪行不可得故。
复次有四种能障断法。
一无厌离。二智未熟。三散乱。四沈下。应知
慧眼于作恶者说名为盲。于作福者说
名有垢。于诸外道说名有翳。
复次修法念住者。应正了知十一种杂染
法。一贪。二瞋。三痴。四聚。五散。六沈。七掉。
八随烦恼相。九不乐远离。十爱味。十一增上
慢。
复次由四因缘出世间道用世间道以为
助伴。一隐障诸盖故。二远分制伏故。三厌患
朽坏故。四法力滋润故。
复次由四种相当知
如来所得天眼遍行一切有情义境。一现见
住造能感一切趣业有情故。二现见住种
种无量生处有情故。三现见有中有死生
有情故。四现见无中有死生有情故。
复次
为證诸法为达诸法勤修行者。有七渐
次能證诸法能达诸法。谓于说法者恭敬
承事。既承事已审谛听法。审闻法已法随法
行。法随法行故为住其心摄正方便摄正方
便故发勤精进。发勤精进故远离内外不平
等心起处方便。法财二种障得清净。障清
卷七十 第 688a 页 T30-0688.png
净故于三摩地不生爱味离增上慢。
复次为对治九种所治故。应修四种念住。
一不厌离。二不作意。三止观随烦恼。四沈下。
五不堪击难。六于劣喜足。七忘失教授。八毁
犯禁戒。九弃舍善轭。
复次诸出家者有五过失。一不喜乐过失。二
贪著利养恭敬过失。三追求亲属过失。四轻
蔑过失。五增上慢过失。诸在家者当知亦有
五种过失。一贪著过失。二习近能障诸欲过
失。三摄受过失。四造作恶行过失。五不作善
行过失。
复次愚夫有四种相。一不作善作。二作于
恶作。三二种杂作。四虽复一向作于善作
而于善作不如实知。又有四种愚夫之相。
一不决定慧。二邪决定慧。三不起加行。四
所作奸诈。又有四种愚夫之相。一非处欢喜。
二非处愁忧。三决定艰辛。四先不观察。又
有四种愚夫之相。一邪思构。二邪发起。三
设施功劳多分无果。四由此因缘多生愁
叹。又诸愚夫多分少福运业薄劣。
复次五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一处所
无边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难渡相似故。
四不可饮相似故。五大宝所依相似故。
复次由五因缘于诸财施法施为胜。一者
财施于他身中发起恶行。法施决定起诸
善行。二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烦恼。法施
能令对治烦恼。三者财施于他身中无间
引发有罪安乐。法施能令无间引发无罪安
乐。四者财施若佛现世若不现世易可获
卷七十 第 688b 页 T30-0688.png
得。法施若无诸佛现世难可获得。五者财
施施而有尽。法施施而无尽。
复次应令五心随己自在而转。不应令己
随彼诸心自在而转。何等为五。一恶行方
便心于恶行中猛利趣入。二善行方便心于
善行中不猛趣入。三追求诸欲方便心于
非法凶暴追求欲中猛利趣入。四受用诸
欲方便心深生贪染。乃至不见过患不知
出离趣入受用。五出离远离方便心于出离
远离中速疾退转。于诸欲中或于静虑诸
爱味中速疾趣入。
复次由五种相诸烦恼魅。甚于鬼魅。一者
若为一鬼所魅。唯即为此一鬼所魅。若
为一烦恼所魅。必为无量烦恼所魅二者
若为鬼魅所魅。或以咒术或以缚害或以
资具或以众药易可治疗。若为烦恼魅
之所魅不可治疗。三者若为鬼魅所魅。当
于魅时易可识别。下至婴儿亦能觉了。若
为烦恼魅之所魅。当于魅时难可识别。
世聪慧者尚不能了。四者若为鬼魅所魅。
此魅是客易可摧伏。非是俱生。不即由
彼成其自性。若为烦恼魅之所魅。此魅
非客难可摧伏。而是俱生。即由彼故成其
自性。五者若为鬼魅所魅。不与一切馀有
情共。若为烦恼魅之所魅。必与一切馀
有情共。
复次或有苾刍不如理思虚妄计度。谛故实
故建立有我。当知此计略有五种虚诳过
失。一者随顺外道教转。二者摄受外道妄
卷七十 第 688c 页 T30-0688.png
见。三者设不顺彼而转。然与外道共为同
法。四者若随外道教转。便为修行不出离
道。五者虽不随顺彼转。然与同法翻成
异法。又二因缘故。一于谛现观因缘起邪
行故。二于谛现观起邪行故。
复次依止欲行福行展转同居行。有六种
爱恚杂染四种依处五种对治。云何六种爱
恚杂染。一境界贪。由此习近能障诸欲。二
怨憎瞋。由此于怨诸有情所发起憎恚。三
顺教贪。由此于他承受其教不得自在
苦有情所广行种种恼害逼迫。四增上瞋。
由此于彼增上安乐增上欢喜诸有情所。不
欲令其得此兴盛。唯欲自得杂起种种
嫉妒不忍变异不乐。第五第六有功德贪有
过失瞋。由此因缘心不平等。于僧众中虽
行惠施修诸福业。而常伺求种种差别。若
作不作若恶所作。内怀忧苦不安隐住。云
何四种依处。谓初境界为依处。馀有情为依
处。又初二依处各起一分杂染。所馀依处各
起俱分杂染。云何五种对治。一不净。二慈。
三悲。四喜。五舍。复有异门六种爱恚杂染五
种对治。何等为六。一事贪。二事瞋。三贪瞋
痴杂染贪。四不贪不瞋不痴不杂染瞋。五不
贪不瞋不痴不杂染贪。六贪瞋痴杂染瞋。云
何五种对治。谓不净与慈及三种作意。一杂
染无颠倒作意。二不杂染无颠倒作意。三杂
染不杂染无颠倒心弃舍贪瞋作意。
复次有四种补特伽罗。应知出家得五种功
德。云何四种补特伽罗。一自依者。二依他者。
卷七十 第 689a 页 T30-0689.png
三已熟者。四未熟者。云何应知出家得五
种功德。谓自依补特伽罗由出家故。弃舍
王等所共财宝。依止不共清净尸罗。是名
获得最初功德。依他补特伽罗由出家故。
弃舍属他随他而转不自在事。获得自依
不随于他自在转事。是名获得第二功德。
已熟补特伽罗由出家故。若无馀结即便
获得一切苦边。是名获得第三功德。若有
馀结即便获得恶趣苦边。是名获得第四
功德。未熟补特伽罗由出家故。于现法中
解脱无量居家迫迮所有忧苦。积集无量顺
解脱分广大善根。能令当来相续成熟。是名
获得第五功德。
复次有三种苦及九种相。应知随逐诸有漏
行。云何三种苦。谓苦苦乃至坏苦。云何九种
相。谓一一苦各有三相。随逐一切有漏行
法故有九相。一死所随缚故。二起恶趣因
所随缚故。三诸恶趣生所随缚故。四无常
法故。五于无常中苦法故。六于苦中无我
法故。七顺爱味行生住乐故。八变坏苦故。
九即由如是变坏苦性。诸有智者取为非
出离法故。
复次若有苾刍成就四支为众主者。乃
能无倒教诫摄御所有徒众。修行自利利他
正行。云何四支。一解脱随烦恼。二不离正
智。三为令一切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习圆
满倍增广故摄受任持。四为令一切未生善
法得生起故摄受任持。
云何苾刍解脱随烦恼。谓解脱五种随烦恼
卷七十 第 689b 页 T30-0689.png
故。何等为五。一思慕居家。二毁犯禁戒。三
忆先所受分别俱行不正作意。四耽著未来
所有境界发起贪忧。五于法悭吝。若诸愚
夫于四大种造色自相不如实知。谓之为
己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亲属及兄弟等。
于唯形色谓戏笑等。于唯身语所有动作
起有情想俱行作意。由此因缘起邪分别
妄计。为我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亲属及
兄弟等。由此分别妄计因缘。发生种种居家
思慕。诸有智者了知唯有诸色自相无有
情想故。能解脱初随烦恼。所以者何。从久
远来由见种种各别色形建立安布。或时
与他而共集会。如是见已便谓为我父母妻
子广说。乃至是我朋友宰官亲属。或谓为他。
非生无色诸有情类有如是事。又诸愚夫
不如实知愚夫之相及智者相。由不如实
知故。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凡
所现行身语意业皆不清净。亦无清净尸罗
正命。诸有智者如实知故。当知一切与彼
相违。故能解脱第二随烦恼。又诸愚夫于非
如理不能如实知非如理。于其如理不
能如实知是如理。于先所受随顺欲贪
可意诸法。不正作意起欲寻思。坚著不舍不
弃不吐。于随顺恚不可意法起恚寻思。
于随顺害不可意法起害寻思。馀如前说。
诸有智者于其如理能如实知此是如理。
于非如理能如实知此非如理。于先所受
如前所说差别诸法。或不追忆或正思惟
或不失念。于彼所缘不起欲寻乃至害寻。
卷七十 第 689c 页 T30-0689.png
设复生起而不坚著。广说如前。故能解脱
第三随烦恼。又诸愚夫于根护功德不如
实知。不护过患不如实知。于现在世现前
别境发生爱恚杂染。其心于诸可意色等境
界悕慕欲见。于不可爱色等境界心生厌
逆。于可意境心生悕慕。是名为贪。怀此
贪者若彼境界变坏之时心便下戚。是名为
忧。诸有智者一切道理当知皆悉与此相
违。故能解脱第四随烦恼。又诸愚夫于诸贪
欲不正法中。不能如实知其过患。常为馀
四悭所漂溺复起法悭。诸有智者于彼过
患能如实知。于馀四悭尚不生起。设起寻
舍终不坚著。况起法悭。彼既如是远离法
悭。若遇乐法补特伽罗。即为宣说大师所说
素呾缆。毗奈耶。摩呾理迦相应圣教。令其
受持。广为无间分别开示终不隐秘。故能解
脱第五随烦恼。是名苾刍成就第一解脱随
烦恼支。云何苾刍不离正智。谓有四智。何
等为四。谓依最初离染相续通达八圣支
道立第一智。依證成办八圣支道立馀三
智。谓有苾刍住异生位作是思惟。唯于诸
佛世尊圣法毗奈耶中有八圣支道。非诸外
道异论法中有如是道。若于是处有八圣
支道。即于是处有沙门果。有诸沙门及沙
门义所谓涅槃。我今为證沙门果沙门沙门
义故。应当发起八圣支道修令清净。由如
是行于八圣支道中所有智。是名依通达
八圣支道立第一智。即以此智为依止为
建立。为欲證得成办如所通达八圣支道
卷七十 第 690a 页 T30-0690.png
故。勇猛精进修馀三智。谓闻所成智。思所成
智。修所成智。彼为勤修闻所成智。亦令此
智得清净故求闻正法。若有宣说如来所
證法毗奈耶。即便往诣恭敬听受證得欢喜。
广大妙善出离所摄。自相高胜故名广大。自
性无罪故名妙善。涅槃相应故名出离所
摄。又为勤修思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净
故。若知是处有诸苾刍持经律论。而共集
会铨量决择经律论中深隐要义。则便往
趣请问诸谛。彼则为其建立诸谛所有自相
證得方便。先未觉悟令其觉悟。若已觉悟
开晓令知。即于一义文字差别。方便劝导令
不忘失。又于无我相应诸谛證得所依甚
深义句。以慧通达。广为开示空性相应如
来所说微妙法句。由此因缘彼既證得闻思
所成智清净故。复更勤修修所成智。亦令
此智得清净故。便于内身住循身观。乃
至广说修四念住皆应了知。如是名为依
證成办八圣支道建立三智。是名苾刍成
就第二不离正智支。
云何苾刍为令已生所有善法坚住不忘。广
说乃至摄受任持。谓诸苾刍依财食事。从
清净信诸施主边。如量受取衣服等物名
曰任持。何以故。以诸苾刍由此因缘身不
羸顿。心有堪能心无染恼。已生善法不退
增长。
云何苾刍为令未生一切善法得生起故摄
受任持。谓诸苾刍年齿耆宿戒行清高。了知
涅槃所有喜乐。于诸喜乐为最第一。善修
卷七十 第 690b 页 T30-0690.png
圣道离增上慢。若有苾刍能于彼所礼敬
承事善言随喜。离诸谄曲无求过心。此能
生彼名曰任持。何以故。彼由如是正随转
时于时时间。从彼获得能发胜喜教诫教
授。能令未生一切妙善菩提分法速得生起。
如是四支别分十一。十一与四平等平等。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