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唐-弥勒菩萨卷六十四

卷六十四 第 652c 页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

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
今当说。

谓由五处观察所归乃可归依。一
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
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
成就无上法故。

问归依有几种。何缘但有
尔所归依。齐何缘故说能归依。

云何修行
归依之行。何等归依所得功德。答归依有三
种。谓佛法僧。四缘故有尔所归依。一由如
来性极调善故。二于一切种所调能调善方
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财而兴供养
卷六十四 第 653a 页 T30-0653.png
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兴供养乃生欢
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归
依。齐四缘故说能归依。一知功德故。二
知差别故。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馀大
师故。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
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若有
成就此四正行乃名归依。当知复有四种
正行。一诸根不掉。二受学学处。三悲悯有
情。四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受归
依者获四功德。一获广大福。二获大欢喜。
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复获四德。一大
护圆满。二于一切种邪信解障。皆得轻微或
永灭尽。三得入聪睿正行正至善士众中。所
谓大师同梵行者。四为于圣教净信诸天
欢喜爱念。谓彼天众心生欢喜唱如是言。
我等成就三归依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
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
众同分中。

复次由六种相。佛法僧宝差别应知。一由
相故。二由业故。三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随
念故。六生福故。

云何相故三宝差别。谓自然觉悟相。是佛
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
相是僧宝。

云何业故三宝差别。谓转正教业。是佛宝。
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勇猛增长业。
是僧宝。

云何信解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树亲近
承事信解。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證得信解。
卷六十四 第 653b 页 T30-0653.png
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修供
养承事正行。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
行。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云何随念故三宝差别。应以馀相随念佛
宝。应以馀相。随念法宝。应以馀相随念
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

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依一有
情生最胜福。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
福。于僧宝所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复次由五法故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何等
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
法。五證得法。

谓婆罗门所有闻法。义虚劣故
不示他故文句隐故。是其下劣。沙门闻法与
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
何随分随其差别开许害等。故是下劣。沙
门戒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摄
受法。摄受障道田事宅事财货事等。又复
摄受妻子奴婢僮仆等类。故是下劣。沙门所
有摄受之法。除离苦法更无所有。故是胜
妙。又婆罗门所受用法。受用障道涂饰香
鬘庄严具等。又现受用歌舞作倡戏笑等事。
又现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门所有受
用之法。受用无罪正闻思修所成智慧。故是
胜妙。又婆罗门所有證法。但以梵世为究
竟故。复退还故杂染污故有苦恼故。是其
下劣。沙门證法以般涅槃为究竟故。无退
转故一向离垢故一向安乐故。当知胜妙。

复次欲求有五。一摄受求。二受用求。三戏乐
卷六十四 第 653c 页 T30-0653.png
求。四乏解了求。五名声求。有求亦五。一法
尔求。二祈愿求。三愚痴求。四厌患求。五思择
求。梵行求亦五。一唯求求。二趣向求。三现
得求。四后得求。五思择当得求。复有差别。
谓假名求。第一义求。彼观察求。无方便求。有
方便求。如本地分中已说。五明处其内明处。

于诸明处诸论诸宗为最为胜。何以故。由
四清净清净义故。一摄一切染净义清净
故。二即此义非他论所制伏清净故。三即
此义易可入清净故。四既得入已正行不
坏清净故。

复次诸佛圣教若欲略释。由六种理门应
随决了。一真义理门。二證得理门。三教导理
门。四远离二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六意
趣理门。此中前三理门。由后三理门应随决
了。谓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应随决
了。證得理门。由不可思议理门应随决了。
教导理门。由意趣理门应随决了。此中真
义即是理门。是故名为真义理门。乃至意趣
即是理门。是故名为意趣理门。理门义者。谓
于彼彼无颠倒性。如其实性离颠倒性。

复次应知真义略有六种。谓世间所成真
实。乃至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安立真实。非
安立真实。前四真实。应知如前菩萨地中已
广分别。云何安立真实。谓四圣谛。苦由苦故
乃至道由道故。所以者何。以略安立三种
世俗。一世间世俗。二道理世俗。三證得世俗。
世间世俗者。所谓安立宅舍瓶瓫军林数等。
又复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世俗者。所谓安立
卷六十四 第 654a 页 T30-0654.png
蕴界处等。證得世俗者。所谓安立预流果等
彼所依处。又复安立略有四种。谓如前说。
三种世俗。及与安立胜义世俗。即胜义谛。
由此谛义不可安立。内所證故。但为随顺
发生此智是故假立。云何非安立真实。谓诸
法真如。

云何證得。谓若略说有四證得。一诸有情业
果證得。二声闻乘證得。三独觉乘證得。四大
乘證得。

有情业果證得者。谓由所作净不净业。自所
作业为依因故。诸有情类于五趣等生死
海中。感异熟果受异熟果。声闻乘證得者。
谓先受归依。乃至沙门庄严为依因故。有
五种證得。一地證得。二智證得。三净證得。四
果證得。五功德證得。地證得者。谓有三地。
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證得者。谓九
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
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世俗智。八尽智。九无
生智。净證得者。谓四證净。果證得者。谓四沙
门果。功德證得者。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
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如是一切。应知如
前已广分别。又声闻乘證得因者。谓得世
间离欲之道。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所有善
根。独觉乘證得者。谓略有三种。一先已得
顺决择分善根證得。二先已得證得證得。
三先未得證得證得。前二證得名为独胜。
最后證得名麟角喻。

大乘證得者。谓发心證得。大悲證得。波罗蜜
多證得。摄事證得。地證得。于五无量随至
卷六十四 第 654b 页 T30-0654.png
真如證得。不可思议威德信解證得。不共佛
法證得等。如是一切。应知如前菩萨地中
已广分别。云何教导。谓由三处所摄教导。
一由藏所摄。二由摩呾理迦所摄。三由二
所摄。藏所摄者。谓声闻藏及大乘藏。摩呾理
迦所摄者。谓十七地及四种摄。二所摄者。略
有十种。谓谛相教。遍知教。永断教。證得教。
修习教。即彼品类差别教。即彼所摄所依能
依相属教。遍知等障法教。遍知等顺法教。
不遍知等遍知等过失功德教。如是能摄一
切藏摄及本母摄。是名总略摩呾理迦
复次教导略有十二。所谓事教。想差别教。观
自宗教。观他宗教。不了义教。了义教。世俗谛
教。胜义谛教。隐密教。显了教。可记事教。不
可记事教。

事教者。谓各别说色等眼等诸法体教。想差
别教者。谓广宣说诸蕴界处缘起处非处根
谛等。名想差别。又复广说诸念住等。名想
差别。又复广说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
对等。名想差别。如是无量诸佛世尊广说
诸法。想差别教。

观自宗教者。谓契经应诵记别等依止摄释
宣说开示。

观他宗教者。谓七种相。依止因明摧伏他
论建立己论。七种相者。谓因明中论体论处
所论据论庄严等。如前广说。

不了义教者。谓契经应诵记别等世尊略说。
其义未了应当更释。

了义教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卷六十四 第 654c 页 T30-0654.png

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
世俗谛摄。又诸所有名想言说增上所现
谓相名分别。如是皆名世俗谛摄。

胜义谛教者。谓四圣谛教。及真如实际法界
等教。

隐密教者。谓从多分声闻藏教。

显了教者。谓从多分大乘藏教。

可记事教者。谓四种法嗢拖南教。即一切行
无常。乃至涅槃寂静。如是等类所有言教。

不可记事教者。谓有问言世间常耶。此不应
记。但言我说此不可记。乃至问言。如来死
后有耶无耶。此不应记。但言我说此不可
记。此中应知四因缘故宣说如是不可记
事。或有无故不可记别。谓有问言。我于诸
蕴为异不异常无常等。或有能引无义利
故不可记别。如升摄波叶喻经中如来自
言。我所證法乃有尔所而不宣说。何以故。
彼法不能引义利故。或有甚深故不可记
别。谓有问言。我是有耶。此不应记。勿彼即
于诸蕴执我或离诸蕴而执有我。又有问
言。我是无耶。此不应记。勿于世俗言说士
夫起损减执如是如来死后有无乃至非有
非无等。皆甚深故不可记别。或有其相法
尔建立故不可记。谓有问言。诸法真如于
彼诸法异不异耶。此不可记。何以故。彼相
法尔不可建立异不异故。应知复有四种
因缘。如来宣说不可记事。谓诸外道妄宣说
故。不如理故。引无义故。唯是诤论所依处
故。有二因缘能引无义。一者远离思因果
卷六十四 第 655a 页 T30-0655.png
故。二者远离思染净故。

云何远离二边。当知略有六种。谓远离增
益非实有边。远离损减真实有边。远离妄执
常边。远离妄执断边。远离受用欲乐边。远
离受用自苦边。如是应知如前处处已广分
别。

云何不可思议。当知略有六种不可思议。谓
我思议。有情思议。世间思议。有情业果思议。
诸修静虑静虑境界。诸佛世尊诸佛境界。此
中我思议有情思议世间思议。或依见思议。
或不依见思议。我思议者。谓如有一依止
身见如是思议。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复
无耶。于三世中乃至广说。又复思议。我是
有色后当有想后当无想。后当非有想非
无想。如我有色。我无色亦尔。若广宣说如
梵网经。如常见论者如是。断见论者现法
涅槃见论者当知亦尔。计前际边计后际
边。如其所应皆当了知。又复思议。命即是
身。命异身异。又此我我遍一切处。无二无
别无有缺减。有情思议者。谓如有一即依
身见如是思议。今此有情从何而生。是诸
有情谁之所作。乃至有情当何所往。是诸
有情何处灭尽。世间思议者。谓如有一即
依身见如是思议。世间是常乃至广说。或
依法性如是思议。此我法性有情法性世间
法性。从何而生。不能唯依法尔道理。是故
说此名为思议不思议处。有情业果思议者。
由四种相不可思议。谓处所差别故。事差别
故。因差别故。异熟果差别故。诸修静虑静
卷六十四 第 655b 页 T30-0655.png
虑境界由三种相不可思议。谓真如甚深义
故。自在转故。无漏界證得故。诸佛世尊诸佛
境界。由五种相不可思议。即由如先所说
三相。复由二相。谓无障故。成立有情所作
事故。

复次当知意趣略有十六。谓示现意趣乖离
意趣。劝导意趣。赞励意趣。庆喜意趣。令入意
趣。断疑意趣。成熟意趣。等持意趣。解脱意
趣。别义相应意趣。诸能證者发生无罪欢
喜意趣。诸能听者于说者所发生尊重意
趣。法眼恒转意趣。多修诸善意趣。摧伏诸
相意趣。

云何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
应随决了。谓于安立所有苦谛乃至道谛。
略有四种妄增益边。一我增益边。二常增益
边。三净增益边。四乐增益边。如此即是四种
颠倒。为对治彼说四念住及四定智。由此
因缘所有我见皆是妄执我增益边。广说应
知如前有寻有伺地。由彼广辩执有我者
不应理故。又若略说。离彼诸蕴生故相故
及业用故。别有我性不可得故。又异彼相
安住诸行所有我性。当知毕竟定无所有。
又彼常性不应道理。当知如前已广分别。
又有六种不净性。如声闻地已广显示。又
有三种苦性。如有寻有伺地已广显示。损减
边者。谓即于彼诸圣谛中。随所安立诸谛
相状。执为无性。显为无性。何以故。若于诸
谛起损减执。彼于三量亦生诽谤。谓现量
比量。及圣教量。亦谤染净。是故说此名损
减边。若不堕在如是二边。彼于诸谛能生
卷六十四 第 655c 页 T30-0655.png
信解。决定通达。渐次能證究竟清净。

云何苦谛。谓生苦等。广说如前。若略说者。
如说一切生杂染事。皆名苦谛。云何集谛。
谓说一切烦恼杂染及业杂染。皆名集谛。世
尊就胜唯显贪爱。其胜因缘如前应知。云
何灭谛。所谓一切烦恼永断。又此永断由八
种相。如前应知。此中爱尽离欲者。此显有
馀依涅槃界。永灭涅槃者。此显无馀依涅
槃界。云何道谛。谓资粮道若方便道若清净
道。如是一切总略为一说名道谛。世尊就
胜依能摄受沙门果證。但略显示八圣支
道名为道谛。资粮道者。有十三种。如声闻
地已说应知。方便道者。若就最胜谓于暖
顶忍世第一法位中。所有一切诸念住等菩
提分法。清净道者。谓于见道修道究竟道
中。即彼所摄所有一切菩提分法。究竟道中
所有能引诸功德道。彼亦皆入道谛数中。
又诸菩萨方便道者。谓六波罗蜜多所摄。清
净道者。谓般若波罗蜜多所摄。此约最胜
说。非不一切菩提分法皆遍修习。如世尊
言。略五取蕴皆名苦者。此五取蕴若广分
别。如前意地决择蕴善巧中。应知其相。又
苦集谛略有三种。谓欲色无色系差别故。又
于十方无边世界有差别故其量无边。对
治此故应知灭谛道谛差别。又此诸谛建立
次第。广分别义如前应知。

复次即此诸谛为据为依为建立处。立十
三种补特伽罗。云何十三种补特伽罗。谓
欲界异生。色界异生。无色界异生。欲界有学。
卷六十四 第 656a 页 T30-0656.png
色界有学。无色界有学。欲界无学。色界无学。
无色界无学。欲界独觉。欲界菩萨。色界菩萨。
不可思议如来。又即如是补特伽罗。若造
作若障。若心若烦恼。若业若根。若界若信
解。若意乐若随眠。若生若习气。若聚皆应了
知。

复次造作者。有十二种。谓善造作。不善造
作。无记造作。出家造作。彼胜流造作。彼防护
造作。生造作。离欲造作。解脱造作。练根造
作。引发神通造作。发起他义造作。

复次障者。有十二种。一业障。谓作五无间
业故。二习气障。谓先数习诸恶业故。三放
逸障。谓大兴盛现在前时受用诸欲。四盖障。
谓五种盖随一现前覆蔽其心。五懈怠障。
谓由懈怠少分烦恼缠扰其心。六障碍障。
谓十一种障碍随一现前。七生障。谓生无
暇处。八不生障。谓佛世尊不现于世。九信
解障。谓佛世尊虽现世间而生邪见。十烦
恼障。谓由彼故说慧解脱心得解脱。十一
定障。谓由彼故说俱分解脱心得解脱。十
二所知障。谓由彼故说诸如来心得解脱。

复次心者。略有二种。一有障心。二无障心。
烦恼者。亦略有二种。谓缠及随眠。业者。亦
略有二种。谓思及思已。根者。亦略有二种。
谓顺净分及顺不净分。如根如是。界信解意
乐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根是果性。界是
因性。信解是因性。意乐是果性。随眠者。亦略
有二种。谓可害及非可害。生者。亦略有二
种。谓无暇生及有暇生。习气者。亦有二种。
卷六十四 第 656b 页 T30-0656.png
谓无间生习气及前生习气。聚者。有三种。一
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三不定聚。邪性定聚。
复有二种。一本性邪性定。二方便邪性定。正
性定亦有二种。一本性正性定。二方便正性
定。不定亦有二种。一本性不定。二方便不
定。

复次由造作等十三种法。应知广说十三种
补特伽罗。如其所应。问若有善造作彼一
切不善造作不相应耶。设不善造作不相
应彼一切有善造作耶。答应作四句。或有
善造作非不善造作不相应。谓诸能造黑白
黑白异熟业者所有善造作。或有不善造作
不相应非善造作。谓无记造作。或有善造
作亦不善造作不相应。谓能造作白白异熟
业。及不黑不白异熟业。能尽诸业者所有造
作。或有非善造作亦非不善造作不相应。
谓能造作黑黑异熟业者所有造作。如是不
善造作无记造作。如其所应尽当知。问若
成就业障亦成就习气障耶。设成就习气
障。亦成就业障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成就
业障非习气障。谓如有一于现法中。于五
无间业亦作亦增长。于前生中于此种类
恶不善业不作不增长。彼现法中能障圣
道。或有成就习气障非业障。谓与此相违。
或有俱成就。谓于现法中于五无间业亦
作亦增长。于前生中于此种类恶不善业
亦作亦增长。彼现法中能障圣道。或有俱
不成就。谓与此相违。云何非安立真实。谓
诸法真如圆成实自性。圣智所行圣智境界
卷六十四 第 656c 页 T30-0656.png
圣智所缘。云何增益边。谓诸法自性略有三
种。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
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者。谓诸所有名言
安立诸法自性。依假名言数数周遍。计度
诸法而建立故。依他起自性者。谓众缘生他
力所起诸法自性。非自然有故说无性。圆
成实自性者。谓如前说。若于依他起自性或
圆成实自性中。所有遍计所执自性妄执。当
知名增益边。所以者何。此自性中彼自性有
不应理故。此不应理如菩萨地已略显示。
彼决择中当广分别。又若略说由三因缘不
应道理。谓种种非一。品类名言所安立故。
若离名言彼觉不生故。又彼名言依义转
故。损减边者。谓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
性诸有法中。谤其自相言无所有。如是真
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应随决了。

如其
所应證得教导二种理门。由后二种不可思
议意趣理门。应随决了。

问如前说别义相应
意趣者此有何义。答非如言音名身句身
文身义相应意趣。但是除遣如言音等。其
馀胜义是名别义相应意趣。

复次此中于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
随决了已。便能證得所应得义。由能證得
所得义故。所馀證得理门。由不可思议理
门亦随决了。又复一切诸佛世尊教导理门。
由意趣理门亦随决了。如是一切随其所
应。又若于彼真义理门随决了者。当知能
入五种离生。一能入未离欲离生。二能入
倍离欲离生。三能入已离欲离生。四能入
卷六十四 第 657a 页 T30-0657.png
独觉离生。五能入菩萨离生。

问若安立谛建
立为谛。何因缘故更复显示非安立谛。答
若离非安立谛。二种解脱不应道理。谓于
相缚及粗重缚。所以者何。若有行于诸安立
谛。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行有相故于诸相
缚不得解脱。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
重缚亦不解脱。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
于相。不行相故于诸相缚便得解脱。于诸
相缚得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得解脱。问若
唯由彼非安立谛。于一切缚解脱清净。何
缘显示安立谛耶。答为令资粮及方便道
得清净故。问若即由彼行有相心于二种
缚解脱清净有何过失。答若有极善定心。
依第四静虑顺决择分善法中转缘诸谛境。
彼诸行者于二种缚应得解脱究竟清净。
然不清净故不应理。又世间道出世间道
二种差别应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无相
有差别故不应道理。

云何粗重相。谓若略说无所堪能不调柔
相。是粗重相。此无堪能不调柔相。复有五
相。一现重相。二刚强相。三障碍相。四怯劣
相。五不自在转无堪能相。由有此相顺杂
染品。违清净品相续而住。是故说为无所
堪能不调柔相。

复次有五诸根大种长养。谓食长养。梦长养。
避不平等长养。梵行长养。等至长养。即此
长养略有二种。一任持长养。二不损害长养。
此中最初是任持长养。后四是不损害长养。
任持长养略有四种。一变坏任持。二喜悦任
卷六十四 第 657b 页 T30-0657.png
持。三希望任持。四摄受执取任持。

复次有五种行。一身行。二语行。三意行。四
业行。五寿行。

复次有五种不放逸。一依在家品不放逸。二
依出家品不放逸。三能远离不善不放逸。四
能摄受诸善不放逸。五修习相续不放逸。依
在家品不放逸者。复有五种如前已说。依
出家品不放逸者。复有十种。如声闻地决择
毗奈耶相应中我当广说。能远离不善不放
逸者。当知即是前二正断。能摄受诸善不放
逸者。当知即是后二正断。修习相续不放逸
者。谓于善法无间殷重精勤修习。

复次名有五种。一心。二心所有法。三善。四不
善。五无记。色有五种。一诸大种。二大种所
造。三有见有对。四无见有对。五无见无对。

复次有五无明。一义愚。二见愚。三放逸愚。
四真实义愚。五增上慢愚。

复次有五种有爱。一法性爱。二誓愿爱。三愚
痴爱。四厌离爱。五思择爱。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无惭无愧。一于
染污现行无有羞耻。二于善不现行无
有羞耻。三于舍法受无有羞耻。四亲近
恶友无有羞耻。五于所作不能成办无
有羞耻。当知与此五相相违五种妙相建
立惭愧。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恶说者性。一无
行故。二邪行故。三不忍故。四无羞耻故。五
不律仪故。由五种相建立恶友。一无羞耻。
二有邪见。三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
卷六十四 第 657c 页 T30-0657.png
当知与此五相相违五种妙相立善说者及
与善友。

复次由五种相立奢摩他。一近分
定所摄世间奢摩他。二根本色定所摄世间
奢摩他。三根本无色定所摄世间奢摩他。四
声闻独觉作意所摄出世奢摩他。五菩萨作
意所摄出世奢摩他。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毗钵舍那。一尽
所有性毗钵舍那。二如所有性毗钵舍那。三
有相毗钵舍那。四思求毗钵舍那。五观察毗
钵舍那。

复次略由五相建立欲漏。一不定地事生
随眠故。二随顺恶行故。三善相违故。四耽
著诸欲故。五能生坏苦苦苦果故。彼诸烦
恼说名欲漏。

略由五相建立有漏。一能生
劣界诸烦恼。二能生中界诸烦恼。三能生妙
界诸烦恼。四能生无欲乐有诸烦恼。五能生
有欲乐有诸烦恼。

略由五相立邪解脱欲无
明漏。一有想论者。由有想论门生起无明。
二无想论者。由无想论门生起无明。三非
有想非无想论者。由非有想非无想论门生
起无明。四断见论者。由断见论门生起无
明。五现法涅槃论者。由现法涅槃论门生
起无明。

复次略由五相应知诸法差别道理。一由
相故。二由体故。三由业故。四由法故。五
由因果故。相者。谓由所依故及行住故。体
者。谓由自体相故及差别相故。业者。谓由
自作用故及邪正行故。法者。谓由染净故及
世俗胜义谛故。因果者。谓由近远故及爱非
卷六十四 第 658a 页 T30-0658.png
爱故。

复次有三种论。一听闻究竟论。二诤讼究竟
论。三正行究竟论。听闻究竟论者。谓婆罗门
诸恶咒术。诤讼究竟论者。谓诸外道因明论。
正行究竟论者。谓佛圣教。复有三论。一无义
论。二邪义论。三第一义论。此三如前随其
所应。复有三论。一矫诈论。二虚伪论。三出离
苦果论。如是三论应知如前随其所应。

复次若欲造论。当先归礼二所敬师方可
造论。恭敬法故。先应归礼论本大师。恭
敬义故。复应归礼开阐义师。

欲造论者。
要具六因乃应造论。一欲令法义当广流
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随一
当能入正法故。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
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
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辞
庄严法义生净信故。

将造论时。要以四
德先自安处乃可造论。一于昔诸师应离
憍慢。二于有情类当起大悲。三于同法者
深生敬爱。四不欲彰己有胜技能。云何
于昔诸师应离憍慢。谓造论时无如是
心。古昔诸师尚能造论。况我今者当不造
耶。要离如是憍慢染心乃应造论。云何于
有情类当起大悲。谓造论时作如是观。若
不造论。无量有情于诸善法定当退失。又
馀情类堕生老病。乃至广说。是诸有情因我
造论。若能解了乃至一句善说妙义。如是
如是当奉行者。彼于长夜必获大义利益
安乐。要发如是增上心已乃应造论。云何
卷六十四 第 658b 页 T30-0658.png
于同法者深生敬爱。谓造论时作如是观。
若不造论为欲利他诸同法者于利他事
定当退失。云何不欲彰己有胜技能。谓
造论时无如是心。当令世间咸谓于我聪
睿明哲能造论者开阐义者深生净信因
此多获利养恭敬。但为自他善根增长。以
无染心乃可造论。

复次此中如实开示如来所说经义。名庄
严经。譬如红莲其花未开虽生欢喜不如
敷荣。又如真金未为严具虽生欢喜不
如成功。又如美膳未及得食虽生欢喜
不如已食。又如庆书未暇开览。虽生欢
喜不如披阅。又如珍宝未得现前虽生
欢喜不如已得现前受用。如是如来所说
经义。若未显发虽生欢喜不如开示。故
说造论名庄严经。

复次略有七种通达。一字通达。二字义通达。
三能取通达。四能取义通达。五系缚通达。六
解脱通达。七法性通达。字通达者。通达为
常。字义通达者。达为无常。能取通达者。谓
根识等达安立谛或非安立。如能取通达。能
取义通达当知亦尔。系缚通达者。通达相缚
或粗重缚。与此相违当知说名解脱通达。
法性通达者。谓能通达法性安住法界安住。
非从自在自性士夫中间等有。

复次由十相故具足多闻。谓善说者说故。
显了文句说故。尽其所有如其所有义说
故。安乐方便加行说故。离众苦说故。如是
五种复有五种。谓不求过失而听法故。但
卷六十四 第 658c 页 T30-0658.png
求涅槃而听法故。善听法故。谛听法故。
于依名句文身义审谛观察而听法故。


此地中馀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