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第 539a 页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五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
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云何菩萨修正四依。谓诸菩萨为求义故
从他听法。不为求世藻饰文词。菩萨求
义不为求文。而听法时虽遇常流言音说
法。但依于义恭敬听受。又诸菩萨如实了
知闇说大说。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
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若佛若僧所说法
故即便信受。是故不依补特伽罗。如是菩
萨以理为依。补特伽罗非所依故。于真实
义心不动摇。于正法中他缘匪夺。又诸菩
萨于如来所。深殖正信深殖清净。一向澄
清唯依如来了义经典。非不了义。了义经
典为所依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不可引
夺。何以故。以佛所说不了义经依种种门
辩本性义。犹未决定尚生疑惑。非了义
故。若诸菩萨于了义经不决定者。于佛所
说法毗奈耶犹可引夺。又诸菩萨于真證
智见为真实。非于闻思。但识法义非真
證智。是诸菩萨如实了知修所成智所应知
者。非唯闻思所成诸识所能了达。如实知
已闻如来说最极甚深所有法义。终不诽
毁。是名菩萨修正四依。依正四依善修习。
故略显四量。谓所说义。正理。大师修所成
卷四十五 第 539b 页 T30-0539.png
慧。真实證智。又诸菩萨一切四依为所依
止。精勤发起正加行。故于出要道明了开
示无有迷惑。
云何菩萨所修菩萨四无碍解。谓诸菩萨
于一切法一切异门。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依修所成无所滞碍无退转智。是名菩
萨法无碍解。又诸菩萨于一切法一切异相。
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无所滞
碍无退转智。是名菩萨义无碍解。又诸菩
萨于一切法一切释词。尽所有性如所有
性。依修所成无所滞碍无退转智。是名
菩萨词无碍解。又诸菩萨于一切法一切品
别。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依修所成无所滞
碍无退转智。是名菩萨辩无碍解。若诸菩
萨依是菩萨四无碍解。应知获得无量最胜
五处善巧。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
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菩萨由此四
种行相。于一切法自能妙善现正等觉。亦
善为他无倒开示。此上无有自能妙善现正
等觉。况善为他无倒开示。
云何菩萨菩提
资粮。当知如是菩提资粮略有二种。一者
福德资粮。二者智慧资粮。此二资粮广分
别义。如前所说自他利品。应知其相。又
此福德智慧资粮。菩萨于初无数大劫所修
习者。应知名下。若于第二无数大劫所修
习者。应知名中。若于第三无数大劫所修
习者。应知名上。
云何菩萨于三十七菩提分法精勤修习。谓
诸菩萨依止菩萨四无碍解。由善方便所摄
卷四十五 第 539c 页 T30-0539.png
妙智。于三十七菩提分法。如实了知而不
作證。是诸菩萨普于一切二乘理趣三十七
种菩提分法。皆如实知。谓于声闻乘理趣。
及于大乘理趣三十七种菩提分法。皆如实
知。于声闻乘理趣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如实
了知。如声闻地如前所说一切应知。云何
菩萨于大乘理趣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如实
了知。谓诸菩萨能于其身住循身观。不于
其身分别有性。亦不分别一切种类都无
有性。又于其身远离言说自性法性。如实
了知。当知名依胜义理趣能于其身住循
身观修习念住。若诸菩萨随顺无量。安立
理趣妙智而转。当知名依世俗理趣能于
其身住循身观修习念住。如于其身住
循身观修习念住。如是所馀一切念住。所
馀一切菩提分法当知亦尔。如是菩萨于身
等法。不分别苦不分别集。不分别此所
作断灭。不分别此得灭因道。又即于此远
离言说自性法性。若苦法性若集法性。若灭
法性若道法性。如实了知。当知名依胜义
理趣修菩提分为所依止缘谛修习。若诸
菩萨随顺无量。安立理趣妙智而转。当知
名依世俗理趣缘谛修习。
此中菩萨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
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如实真智。及于无量
安立理趣世俗妙智。当知名观。此中菩萨
略有四行。当知名止。一胜义世俗智前行。
二胜义世俗智果。三普于一切戏论想中无
功用转。四即于如是离言唯事。由无有相
卷四十五 第 540a 页 T30-0540.png
无所分别。其心寂静趣向一切法平等性一
味实性。由此四行。是诸菩萨止道运转。渐次
乃至能證无上正等菩提。智见圆满。此中菩
萨略有四行。当知名观。谓即四行止道前
行。于一切法远离增益不正执边。远离损
减不正执边。及与随顺无量诸法差别。安立
理趣妙观。由此四行。是诸菩萨观道运转。渐
次乃至能證无上正等菩提。智见圆满。是名
略说菩萨止观。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当知略说有十二种。
依内修證一切佛法。有其六种。依外成熟
一切有情。亦有六种。
云何依内修證一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一
者菩萨于诸有情。悲心俱行顾恋不舍。二者
菩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三者菩萨恒于
无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乐。四者菩
萨顾恋有情为依止故。不舍生死。五者菩
萨于一切行。如实遍知为依止故。轮转生
死而心不染。六者菩萨欣乐佛智为依止
故。炽然精进。当知是名菩萨依内修證一
切佛法六种方便善巧。云何依外成熟一切
有情六种方便善巧。一者菩萨方便善巧。能
令有情以少善根感无量果。二者菩萨方
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摄广大无
量善根。三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
有情除其恚恼。四者菩萨方便善巧。于佛
圣教处中有情令其趣入。五者菩萨方便善
巧。于佛圣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六者菩
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已成熟者令得解
卷四十五 第 540b 页 T30-0540.png
脱。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
感无量果。谓诸菩萨方便善巧。劝诸有情。
舍微劣物乃至最下唯一[麸-夫+少]团。施鄙秽田
乃至蠢动傍生之类。作是施已回求无上正
等菩提。如是善根物田虽下。由回向力感
无量果。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功力
引摄广大无量善根。谓诸菩萨方便善巧。若
有信解受邪斋戒乃至一月都不食等诸
有情类。为说八支圣斋戒法。令其弃舍最
极艰辛感非爱果受邪斋戒。劝令修学
无极艰辛感大爱果受正斋戒。若诸有情
修自苦行精勤无懈。起邪方便欲求解
脱。为说中道令离二边使其趣入。若诸有
情求欲生天起邪方便。投岩赴火断饮食
等。为其宣说无倒静虑。令彼获于现法乐
住。逮得当来无诸艰苦与喜乐俱生天胜
果。若诸有情信婆罗门吠地迦咒妄计。精
勤受持读诵得究竟。净方便劝令于佛圣
教受持读诵思惟其义。又正为他如是如
是宣扬开示如来所说甚深空性相应妙法。
令彼发生勇决厌离猛利净信。但由如是
一刹那顷厌离净信俱行善心。尚能摄受不
可称数广大善根。况其相续。又诸菩萨世间
所有种种上妙珍宝香鬘诸供养具。起净信
俱增上意乐。于佛法僧胜解供养。亦劝导
他令行如是胜解供养。又于十方一切世
界一切供养佛法僧所。即以如是净信俱
行增上意乐。周匝普缘深生随喜。亦劝导
卷四十五 第 540c 页 T30-0540.png
他作是随喜。又诸菩萨恒常修习念佛念法
乃至念天。亦劝导他令修六念。又诸菩萨
意言分别礼佛法僧。乃至命终时无虚度。亦
劝导他行此礼业。又诸菩萨普于十方一
切有情一切福业悉皆随喜。亦劝导他作
是随喜。又诸菩萨普于十方一切有情。入
广大悲增上意乐。愿以自身皆代彼受一
切忧苦。亦劝导他兴此悲愿。又诸菩萨过
去现在一切误失一切违犯。以净调柔爱乐。
随顺所学戒。心。想对十方佛世尊所。至诚
发露悔往修来。亦劝导他令行是事。如
是数数发露所犯。少用功力一切业障皆
得解脱。又诸菩萨已具神通得心自在。普
于十方佛法僧所及有情处。化作众多种种
化事。摄受无量大福德聚。又诸菩萨恒常
修习慈悲喜舍。亦劝导他作此修习。如是
菩萨以少功力引摄广大无量善根诸胜妙
果。
云何菩萨方便善巧。于佛圣教憎背有情。
除其恚恼。处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
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谓诸菩萨
为欲成办如是四种有情义利。当知略说
复有六种方便善巧。一者随顺会通方便善
巧。二者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三者异分意乐
方便善巧。四者逼迫所生方便善巧。五者施
恩报恩方便善巧。六者究竟清净方便善巧。
云何菩萨随顺会通方便善巧。谓诸菩萨于
彼有情将为说法。先当方便随顺。现行软
美身语。亦复现行近施随转。除彼于己所
卷四十五 第 541a 页 T30-0541.png
生恚恼。彼恚恼除便生爱敬。爱敬生已于
法起乐。然后为其宣说正法。所说正法如
其所宜易入易解。应时渐次无有颠倒。能
引义利堪任难击。于彼有情调伏事中成
就最胜欲作饶益哀悯之心。为现神通记
心显说如理正法。或劝请他。或为化作种
种众多殊特化事。令彼有情皆悉调伏。若引
义利。极略诸论能为广辩。若引义利。极广
诸论能为略说。令其受持为作忆念施其
问难。彼既于法能受能持。复进为其广开
正义。又于趣入遍缘一切三摩地门。能为
随顺教授教诫。摄益有情令修利行。若诸
有情于佛所说甚深空性相应经典。不解如
来密意义趣。于此经中说一切法皆无自
性皆无有事无生无灭。说一切法皆等虚
空皆如幻梦。彼闻是已如其义趣不能解
了。心生惊怖。诽谤如是一切经典言非佛
说。菩萨为彼诸有情类。方便善巧如理会
通如是经中如来密意甚深义趣。如实和会
摄彼有情。菩萨如是正会通时。为彼说言。
此经不说一切诸法都无所有。但说诸法
所言自性都无所有。是故说言一切诸法皆
无自性。虽有一切所言说事。依止彼故
诸言说转。然彼所说可说自性。据第一义
非其自性。是故说言一切诸法皆无有事。
一切诸法所言自性理既如是。从本已来都
无所有。当何所生当何所灭。是故说言一切
诸法无生无灭。譬如空中有众多色色业
可得容受一切诸色色业。谓虚空中现有
卷四十五 第 541b 页 T30-0541.png
种种若往若来若住起堕屈伸等事。若于尔
时诸色色业皆悉除遣。即于尔时唯无色
性。清净虚空其相显现。如是即于相似虚
空离言说事。有其种种言说所作邪想分别
随戏论著。似色业转。又即如是一切言说
邪想分别随戏论著似众色业。皆是似空
离言说事之所容受。若时菩萨以妙圣智。
遣除一切言说所起邪想分别随戏论著。
尔时菩萨最胜圣者。以妙圣智證得诸法离
言说事。唯有一切言说自性。非性所显。譬
如虚空清净相现。亦非过此有馀自性应
更寻求。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等虚空。又
如幻梦非如显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
幻梦形质都无所有。如是诸法非如愚夫
言说串习势力所现如实是有。亦非一切诸
法胜义离言自性都无所有。由此方便悟
入道理。一切诸法非有非无。犹如幻梦其
性无二。是故宣说一切诸法皆如幻梦。如
是菩萨普于一切诸法法界。不取少分不
舍少分。不作损减不作增益。无所失坏。
若法实有知为实有。若法实无知为实无。
如其所知如是开示。当知是名菩萨随顺
会通方便善巧。
云何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谓诸菩萨若
见有情求饮食等十资身具。即便共彼立
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及
诸沙门婆罗门等。广说如前。乃至若能受持
净戒。如是我当随汝所欲施饮食等诸资
身具。如其不能我不施汝。如是菩萨若见
卷四十五 第 541c 页 T30-0541.png
有情来求种种田事宅事。诸阛阓事。王事
域事。财事谷事。或有来求诸工业处及诸
明处。或有来求共为朋友。或有来求共结
婚媾。或有来求共作邑会。或有来求助营
事业。菩萨共彼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
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施汝
田宅广说乃至助营事业。又诸菩萨若见有
情有诸愆犯或被举讼。或作种种不饶益
事为他所拘。将欲刑缚断截。挝打毁辱。
迫胁驱摈流移。或他所执欲捶缚卖。菩萨尔
时随能随力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
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
汝令脱斯难。又诸菩萨若见有情遭遇种
种王贼水火人。及非人不活恶名诸怖畏等。
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知父母恩
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方便救汝
令免斯畏。又诸菩萨若见有情欲所爱会
求非爱离。尔时菩萨立要契言。汝等若能
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
遂汝所愿。令所爱会及非爱离。又诸菩萨
若见有情为疾所苦。立要契言。汝等若能
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如前广说。如是我当
救汝病苦令得安乐。彼诸有情既为菩萨
如是立要。于诸善品速疾受学。于诸恶品
速疾除断。菩萨皆能遂其所愿。当知是名
菩萨共立要契方便善巧。云何菩萨异分意
乐方便善巧。谓诸菩萨与诸有情立要契
已。彼诸有情于上所说彼彼事中。不如所
欲速疾修行。菩萨尔时于如上说彼所求
卷四十五 第 542a 页 T30-0542.png
事。皆不施与。唯为利益彼有情故。非馀意
乐而不施彼。如是于其诸厄难处。诸怖畏
处。欲所爱会求非爱离。病苦所恼诸有情
类。权时弃舍。唯为利益彼有情故。非异意
乐而弃舍之。非异意乐而不救拔。如是菩
萨于诸有情。方便现行刚捍业时。唯为利
益非馀意乐。渐令馀时如其所欲断除诸
恶。修学诸善。是故方便权时弃舍。若诸有情
于菩萨所。虽无所求亦无众难。广说乃至
无诸病苦。而与菩萨先为亲厚。菩萨于彼
随宜劝导。断诸恶法修诸善法。所谓令彼
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广说乃至于净尸罗
随顺受学。若彼有情虽蒙菩萨如是劝导。
故肆轻躁而不奉行。菩萨尔时自现愤责。唯
欲利益非愤意乐。于诸所作悉现乖背。唯
为利益非背意乐。或于一类现与世间不
饶益事。唯为利益非损意乐。如是菩萨于
诸有情现外所作。与内意乐相不同分。由
是因缘方便安处。令彼有情渐断诸恶渐
修诸善。是故菩萨如是调伏有情方便。名
为菩萨异分意乐方便善巧。云何菩萨逼迫
所生方便善巧。谓诸菩萨或为家主或作
国王得增上力。于自亲属于自臣民能
正教诫。如应告言。诸我亲属诸我臣民。若
于父母不知恩报。广说乃至毁犯戒者。我
当断其常所给赐衣服饮食。或当捶罚。或
我亲属当与乖离。或我臣民当永驱摈。立
一善巧机捷士夫。于彼事业常令伺察。由
是因。故彼诸有情怖畏治罚。勤断诸恶勤
卷四十五 第 542b 页 T30-0542.png
修诸善。彼于修善虽无乐欲。由是方便
强逼令修。是故名为逼迫所生方便善巧。
云何菩萨施恩报恩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先
于有情。随力多少施作恩惠。或施所须
或济厄难。或除恐怖或会所爱。或离非
爱。或疗病苦令得安乐。彼诸有情深知恩
惠欲报德者。菩萨尔时劝令修善以受报
恩。告言。汝等非馀世财来相酬遗为大报
恩。汝等若能知父母恩恭敬供养。广说乃至
受持净戒。如是乃名大报恩德。菩萨如是
于诸有情先施恩惠劝赞修善。名大报
恩。由此方便令他于善精勤修学。是故名
为施恩报恩方便善巧。云何菩萨究竟清净
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安住菩萨到究竟地。于
菩萨道已善清净。先现往生睹史多天众同
分中。无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萨今已生
处睹史多天众同分中。不久当下生赡部
洲證得无上正等菩提。愿令我等当得值
遇非不值遇。随是菩萨所生之处。愿令我
等亦当往生。如是为令无量有情生正欲
乐。为多修习此欲乐故。又是菩萨从睹史
多天众中没来下人间。生于高贵或族望
家。所谓王家若国师家。弃舍世间上妙欲乐
无所顾恋清净出家。令诸有情起尊敬故。
又现誓受难行苦行。为令信解苦行有情
舍所乐故。又證无上正等菩提。令馀有情
于所同趣菩提解脱欣殊胜故。又證无上
正等觉已。未为有情即说正法。待梵天王
躬来启请。为诸有情于正法所起尊敬故。
卷四十五 第 542c 页 T30-0542.png
作是念言。当所说法定应殊妙故。今梵王
悕望。世尊说是法故躬自来请。又以佛眼
观察世间。勿使有情作如是谤。但由梵王
躬来启请。敬梵王故宣说正法。非于有情
自起悲心。乃是为他之所激发。非自能了
机宜可否。为欲坏彼一类有情如是邪执。
先以佛眼观察世间。然后为转无上法轮。
一切世间所未曾转。如是更复宣说正法
制立学处。是名菩萨究竟清净方便善巧。
由此所说方便善巧。更无有馀方便善巧
在于此上若过若妙。是故说名究竟清净。
如是菩萨所说六种若略若广方便善巧。能
除憎背圣教有情所有恚恼。处中住者令
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
得解脱。除此无有若过若增。是名菩萨方
便善巧。
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
罗尼略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
尼。三者咒陀罗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
云何菩萨法陀罗尼。谓诸菩萨获得如是念
慧力持。由此力持闻未曾闻言。未温习
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摄录次第错综。
次第结集无量经典。经无量时能持不忘。
是名菩萨法陀罗尼。云何菩萨义陀罗尼。谓
如前说。此差别者。即于彼法无量义趣。心
未温习未善通利。经无量时能持不忘。是
名菩萨义陀罗尼。云何菩萨咒陀罗尼。谓诸
菩萨获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
能除有情灾患。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
验。第一神验无所唐捐。能除非一种种灾
卷四十五 第 543a 页 T30-0543.png
患。是名菩萨咒陀罗尼。云何菩萨能得菩萨
忍陀罗尼。谓诸菩萨成就自然坚固因行。具
足妙慧。独处空闲寂无言说。曾无有物见
路而行。知量而食不杂秽食一类而食。常
极静虑于夜分中少眠多寤。于佛所说得
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词曰。
壹胝 蜜胝 吉胝 毗羼底 钵陀
腻 莎诃
即于如是咒章句义。审谛思惟筹量观察。彼
于如是咒章句义。如是正行。不从他闻自
然通达。了知如是诸咒章句都无有义是
圆成实。但唯无义。如实了知此章句义。所
谓无义。是故过此不求馀义。齐此名为妙
善通达咒章句义。彼于如是咒章句义正
通达已。即随此义不从他闻。自正通达一
切法义。谓于此义如是通达。一切言说所
说诸法自性之义皆不成实。唯有诸法离言
自性。是自性义彼于诸法此自性义正通达
已。过此更无馀义可求。由于此义善通达
故。获得最胜广大欢喜。由是菩萨得陀罗
尼。当言已得此陀罗尼章句所立菩萨胜
忍。得此忍故。是诸菩萨不久当得净胜意
乐已依上品胜解行地胜忍而转。当知是
名菩萨所有能得菩萨忍陀罗尼。此中菩萨
法陀罗尼义陀罗尼。若过第一无数大劫。已
入清净胜意乐地。所得决定坚住广大。从
此以下或以愿力或依静虑。虽有获得而
不决定。亦不坚住亦不广大。如说法义二
陀罗尼。咒陀罗尼当知亦尔。能得菩萨忍陀
卷四十五 第 543b 页 T30-0543.png
罗尼。如前所释。即如是得。
若诸菩萨具四功德。方获如是诸陀罗尼。
非随阙一。何等名为四种功德。一者于诸
欲中无所贪著。二者于他胜事不生姤
忌不嫉他荣。三者一切所求等施无悔。四
者于正法中深生忻乐。忻乐法者。于菩萨
藏及菩萨藏摩怛理迦深心爱乐。
云何菩萨所修正愿。当知此愿略有五种。一
者发心愿。二者受生愿。三者所行愿。四者正
愿。五者大愿。若诸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
最初发心。是名发心愿。若诸菩萨愿于当
来往生随顺饶益有情诸善趣中。是名受生
愿。若诸菩萨愿能无倒思择诸法。愿于境
界修无量等殊胜善法。是名所行愿。若诸
菩萨愿于当来摄受一切菩萨善法。摄受
一切所有功德。若总若别所有正愿。是名正
愿。菩萨大愿当知即从正愿所出。此复十
种。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以一切种上妙供
具。供养无量无边如来。当知是名第一大
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摄受防护诸佛世
尊所有正法。传持法眼令无断坏。当知是
名第二正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从睹吏
多天宫降下如前乃至入大涅槃。当知是
名第三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行一切
种菩萨正行。当知是名第四大愿。若诸菩萨
愿于当来。普能成熟一切有情。当知是名
第五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一切世界皆
能示现。当知是名第六大愿。若诸菩萨愿
于当来。普能净修一切佛土。当知是名第
卷四十五 第 543c 页 T30-0543.png
七大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一切菩萨皆同
一种意乐加行趣入大乘。当知是名第八大
愿。若诸菩萨愿于当来。所有一切无倒加
行皆不唐捐。当知是名第九大愿。若诸菩
萨愿于当来。速證无上正等菩提。当知是
名第十大愿。
云何菩萨空三摩地。谓诸菩萨观一切事远
离一切言说自性唯有诸法离言自性。心正
安住。是名菩萨空三摩地。云何菩萨无愿三
摩地。谓诸菩萨即等随观离言自性所有诸
事。由邪分别所起烦恼及以众苦所摄受
故。皆为无量过失所污。于当来世不愿为
先心正安住。是名菩萨无愿三摩地。云何菩
萨无相三摩地。谓诸菩萨即正思惟离言自
性所有诸事一切分别戏论众相。永灭寂静。
如实了知。心正安住。是名菩萨无相三摩
地。问何故唯立三三摩地。无过无增。答法
有二种。谓有非有。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
及我所名为非有。于有为中有无愿故可
厌逆故。当知依此建立无愿三摩地。于无
为中愿涅槃故正乐摄故。当知依此建立
无相三摩地。于非有事菩萨不愿亦无无
愿。然于非有菩萨如实见为非有。依此
见故当知建立空三摩地。如是菩萨于此
三种三摩地中。精勤修学。于是建立如实了
知。于馀行相三三摩地。如实悟入。安立理
趣。如实悟入。修习理趣如实了知。谓于其
中诸声闻众。精勤修学及圆满證。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五
卷四十五 第 544a 页 T30-05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