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第 448b 页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一
如是已说补特伽罗品类建立。及所缘等乃
至趣修有果无果。如应安立我今当说。总嗢
柁南曰。
「 往庆问寻求
方安立护养
出离一境性
障净修作意」
卷三十 第 448c 页 T30-0448.png
若有自爱补特伽罗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为
随證得自义利故。先应四处安住正念。然
后往诣善达瑜伽。或轨范师或亲教师。或馀
尊重似尊重所。云何四处。一专求领悟无难
诘心处。二深生恭敬无憍慢心处。三唯求胜
善非显己能处。四纯为安立自他善根非求
利养恭敬名闻处。如是正念到师处已。先
求开许请问时分。然后安详躬申请问。将
请问时偏覆左肩右膝著地。或居下坐曲
躬而坐。合掌恭敬深生愧畏。低颜软语请
问瑜伽。我于如是瑜伽行中欲求受学。唯
愿慈悲为我宣说。
如是请已。善达瑜伽诸瑜伽师。为欲安立
初修业者瑜伽作意。应以慈悯柔软言词赞
励庆慰。又应称扬修断功德。叹言善哉善
哉。贤首。汝今乃能于堕放逸乐著放逸。沈
没境界乐著境界。众生类中。独不放逸乐
修出行。汝今乃能于久堕在种种忧苦险恶
牢狱众生类中。独求解脱如是牢狱。汝今
乃能于被种种贪瞋痴等杻械枷锁常所固
缚众生类中。独求断坏如是固缚。汝今乃
能于入生死旷野险道众生类中。独求超
度旷野险道。汝今乃能于遭穷俭种种善
根众生类中。独求获得丰饶善根。汝今乃
能于堕种种烦恼怨贼广大怖畏众生类中。
独求證得究竟安隐常乐涅槃。汝今乃能于
为烦恼重病吞食众生类中。独求證得第
一无病常乐涅槃。汝今乃能于为四种瀑
流漂溺众生类中。独求越度如是瀑流。
卷三十 第 449a 页 T30-0449.png
汝今乃能于入广大无明黑闇众生类中。
独求获得大智光明。长老当知。汝若定能
如是精勤修瑜伽行。乃得名为不虚受用
国人信施。真实奉行如来圣教不舍。静虑
成就胜观增长乐居空闲。法侣精勤修学自
义瑜伽。不辱有智同梵行者。汝今为欲勤
修自利利他正行。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
量众生。哀悯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
获得义利安乐故来问尔。
以如是等柔软言词赞励庆慰。称扬修断
诸功德已。复于四种审问处法应审问之。
告言长老。汝已一向归佛法僧。非外道师及
彼邪法弟子众不。汝已最初净修梵行善
净尸罗正直见不。汝已于其总摽别辩诸圣
谛法。若少若多闻受持不。汝于涅槃深心信
解为證寂灭而出家不。
如是问已。彼若云尔。次后复于四种处所。
以四因缘应正寻求。何等名为四种处所
一应寻求其愿。二应寻求种姓。三应寻求其
根。四应寻求其行。云何名为四种因缘。一应
以审问而正寻求。二应以言论而正寻求。三
应以所作而正寻求。四应以知他心差别智
而正寻求。云何名为应以审问寻求其愿。谓
如是问。长老于何以发正愿。声闻乘耶独
觉乘耶。无上正等菩提乘耶。彼得此问。随
自所愿当如是答。如是名为应以审问寻
求其愿。云何名为应以审问寻求种姓及以
根行。谓如是问。长老。于自种姓根行能审
察不。谓我本来有何种姓。声闻乘耶独觉乘
卷三十 第 449b 页 T30-0449.png
耶。大乘等耶。有何等根。为钝为中为利根。
耶。有何等行。为贪行耶为瞋行耶。广说乃
至。寻思行耶。彼若黠慧能自了知前后差别
种姓根行。善取其相如问而答。若性愚钝
不能自知前后差别。乃至不能善取其相。
由是不能如问而答。从此已后应以言论
寻求彼三。谓对其前应以显了正理相应
众杂美妙易解言词。说声闻乘相应言论。彼
闻宣说此言论时。若身中有声闻种姓。于
此言论便发最极踊跃欢喜深生信解。若
身中有独觉种姓大乘种姓。于此言论不
发最极踊跃欢喜不生信解。次复为其说
独觉乘相应言论。彼闻宣说此言论时。若
身中有独觉种姓。于此言论便发最极踊
跃欢喜深生信解。若身中有声闻种姓大乘
种姓则不如是。后复为其宣说大乘相应
言论。彼闻宣说此言论时。若身中有大乘
种姓。于此言论便发最极踊跃欢喜深生
信解。若身中有声闻种姓独觉种姓则不
如是。若有钝根。虽闻宣说粗浅言论。而
于法义励力审思方能领受解了通达。若有
利根。虽闻宣说深细言论。而于法义速能
领受解了通达。若有中根。则不如是。若有
贪行。彼闻为说净妙言论。便发最极净信
爱乐悟入其趣。身毛皆竖悲涕堕泪。其身外
现润滑相状。其心内怀柔软怡悦。若有瞋
行。当知一切与上相违。若有痴行。彼闻为
说决定通达涅槃离染相应言论。便生最极
惊恐怖畏。如说钝根。如是痴行当知亦尔。
卷三十 第 449c 页 T30-0449.png
若有慢行。彼闻为说正法言论不甚恭敬。
属耳乐闻不极安住求欲领解奉教行心。
虽作方便引发其心令受正化。而不分
明发言称善。若寻思行。彼闻为说正法言
论。虽摄耳听而心散乱恶受所受。凡所领
受不坚不住。随受随失数重请问。如是名
为应以言论寻求种姓及以根行。云何名
为应以所作寻求。彼三谓如前说。声闻种
姓及贪等行补特伽罗所有相状是名所作。
由此所作如其所应。当正寻求种姓根
行。云何名为应以知他心差别智寻求种姓
及以根行。谓如有一善达瑜伽。修瑜伽师
以得知他心差别智。彼由如是他心智
故。如实了知种性根行。
于四种处以四因缘正寻求已。复于五处
如应安立。云何五处。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
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净处。五修作
意处。云何护养定资粮。谓若成就戒律仪
者。即于是处为令不退住不放逸。如佛所
诫如佛所许。圆满戒蕴学处差别。精进
修行常无懈废。如是能于己所證得尸罗
相应学道无退。亦能證得先所未證尸罗
相应殊胜学道。如说成就戒律仪。如是成
就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觉寤瑜
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门庄严。
随所获得资粮所摄善法差别。皆能防护令
不退失。于后胜进善法差别。为速圆满为
如所说无增无减。平等现行。发生乐欲
增上欣慕。恒常安住勇猛精进。是名护养
卷三十 第 450a 页 T30-0450.png
定资粮。如是远离顺退分法。修习能顺胜
分法时乐住远离。
云何远离。谓处所圆满。威仪圆满。远离圆满。
是名远离。云何处所圆满。谓或阿练若或林
树下或空闲室。山谷岩穴稻秆积等名空闲
室。大树林中名林树下。空迥冢间边际卧坐
名阿练若。当知如是山谷岩穴。稻秆积等。
大树林中。空迥冢间边际卧坐。或阿练若或
林树下或空闲室。总名处所。处所圆满复有
五种。谓若处所从本已来形相端严众所憙
见清净无秽。园林池沼悉皆具足。清虚可
乐。地无高下处无毒刺。亦无众多砖石瓦
砾。能令见者心生清净。乐住其中修断加
行。心悦心喜任持于断。是名第一处所圆
满。又若处所昼无愦闹夜少音声。亦少蚊
虻风日蛇蠍诸恶毒触。是名第二处所圆满。
又若处所无恶师子虎豹豺狼。怨敌盗贼。
人非人等诸恐怖事。于是处所身意泰然都
无疑虑安乐而住。是名第三处所圆满。又
若处所随顺身命众具易得。求衣服等不
甚艰难。饮食支持无所匮乏。是名第四处
所圆满。又若处所有善知识之所摄受。及诸
有智同梵行者之所居止。未开晓处能正开
晓。已开晓处更令明净。甚深句义以慧通
达。善巧方便殷勤开示。能令智见速得清
净。是名第五处所圆满。云何威仪圆满。谓
于昼分经行宴坐。于初夜分亦复如是。于
中夜分右胁而卧。于后夜分疾疾还起经行
宴坐。即于如是圆满卧具。诸佛所许大小
卷三十 第 450b 页 T30-0450.png
绳床草叶座等结加趺坐。乃至广说。何因
缘故结加趺坐。谓正观见五因缘故。一由
身摄敛速发轻安。如是威仪顺生轻安最
为胜故。二由此宴坐能经久时。如是威仪
不极令身速疲倦故。三由此宴坐是不共
法。如是威仪外道他论皆无有故。四由此
宴坐形相端严。如是威仪令他见已极信敬
故。五由此宴坐佛佛弟子共所开许。如是
威仪一切贤圣同称赞故。正观如是五种因
缘。是故应当结加趺坐。端身正愿者。云何
端身。谓策举身令其端直。云何正愿。谓令
其心离谄离诈调柔正直。由策举身令端
直故。其心不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离谄
诈故其心不为外境散动之所缠扰。
安住背念者。云何名为安住背念。谓如理
作意相应念名为背念。弃背违逆一切黑品
故。又缘定相为境念名为背念。弃背除遣
一切不定地所缘境故。如是名为威仪圆
满。云何远离圆满。谓有二种。一身远离。二
心远离。身远离者。谓不与在家及出家众
共相杂住。独一无侣是名身远离。心远离者
谓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修习一切
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及定资粮加
行作意。是名心远离。如是此中若处所圆
满。若威仪圆满。若身远离。若心远离。总摄为
一说名远离。
云何心一境性。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
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
为善心一境性。何等名为数数随念。谓于
卷三十 第 450c 页 T30-0450.png
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
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缘此为境。流注无
罪适悦相应。所有正念随转安住。云何名为
同分所缘。谓诸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
种品类。缘此为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此
即名为同分所缘。问此所缘境是谁同分说
为同分。答是所知事相似品类故名同分。复
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无缺无间。
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流注
适悦相应。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
极安隐住熟道。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
适悦相应。是故说言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
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
名为善心一境性。复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
奢摩他品。或是毗钵舍那品。若于九种心住
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若于四种慧
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毗钵舍那品。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谓有苾刍令心内住
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
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云何内
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
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
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云何等住。谓即
最初所系缚心。其性粗动未能令其等住
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
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
住。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
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
境。故名安住。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
卷三十 第 451a 页 T30-0451.png
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
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云何
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
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
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
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云何寂
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
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
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
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
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
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
寂静。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
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
专注一趣。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
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
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
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当知此中
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一听闻力。
二思惟力。三忆念力。四正知力。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
上力故。最初令心于内境住。及即于此相
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如是于内系缚
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
不散乱安住近住。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
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
令流散调顺寂静。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
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极
卷三十 第 451b 页 T30-0451.png
寂静专注一趣。由串习力等持成满。即于
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一力
励运转作意。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三无间缺
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于内住等
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于安住近住。调顺
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于
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于等持
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当知如是四种作
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又即如是
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毗钵舍那勤修习
时。复即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
那。故此亦是毗钵舍那品。
云何四种毗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
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
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毗钵舍那。云何
名为能正思择。谓于净行所缘境界。或于
善巧所缘境界。或于净惑所缘境界。能正
思择尽所有性。云何名为最极思择。谓即
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性。云何
名为周遍寻思。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
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云
何名为周遍伺察。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
谛推求周遍伺察。又即如是毗钵舍那。由
三门六事差别所缘。当知复有多种差别。
云何三门毗钵舍那。一唯随相行毗钵舍那。
二随寻思行毗钵舍那。三随伺察行毗钵舍
那。云何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谓于所
闻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诫诸法。由等引
地如理作意。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
卷三十 第 451c 页 T30-0451.png
察。如是名为唯随相行毗钵舍那。若复于
彼思量推察。尔时名为随寻思行毗钵舍那。
若复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
如是名为随伺察行毗钵舍那。是名三门毗
钵舍那。云何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寻
思时寻思六事。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
六理。既寻思已复审伺察。云何名为寻思于
义。谓正寻思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
如是名为寻思于义。云何名为寻思于事。
谓正寻思内外二事。如是名为寻思于事。
云何名为寻思于相。谓正寻思诸法二相。
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为寻思于相。
云何名为寻思于品。谓正寻思诸法二品。
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寻思黑品过失过患。
寻思白品功德胜利。如是名为寻思于品。
云何名为寻思于时。谓正寻思过去未来现
在三时。寻思如是事曾在过去世。寻思如
是事当在未来世。寻思如是事今在现在
世。如是名为寻思于时。云何名为寻思于
理。谓正寻思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作用
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尔道理。当知此中
由观待道理寻思世俗以为世俗。寻思胜
义以为胜义。寻思因缘以为因缘。由作用
道理寻思诸法所有作用。谓如是如是法
有如是如是作用。由證成道理寻思三量。
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现證量。谓正寻思如
是如是义。为有至教不。为现證可得不。
为应比度不。由法尔道理。于如实诸法
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应生信解
卷三十 第 452a 页 T30-0452.png
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如是名为寻思于
理。如是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及前三门
毗钵舍那。略摄一切毗钵舍那。问何因缘
故建立如是六事差别毗钵舍那。答依三
觉故如是建立。何等三觉。一语义觉。二
事边际觉。三如实觉。寻思义故起语义觉。
寻思其事及自相故起事边际觉。寻思共
相品时理故起如实觉。修瑜伽师唯有尔
所所知境界所谓语义及所知事。尽所有性
如所有性。
云何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
钵舍那。谓依不净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
上力故。由等引地如理作意解了其义。知
此不净实为不净深可厌逆。其性朽秽恶臭
生臭。由如是等种种行相。于先所闻依诸
不净所说正法。解了其义。如是名为于诸
不净寻思其义。云何名为寻思彼事。谓彼
如是解了义已。观不净物建立二分。谓内
及外。如是名为寻思彼事。云何名为寻思
自相。谓且于内身中所有秽朽不净发起
胜解。了知身中有发毛等广说乃至脑膜小
便。复于如是身中所有多不净物。摄为二
界发起胜解。所谓地界及以水界。始于发
毛乃至大便起地胜解。始于泪污乃至小
便起水胜解。如是名为依内不净寻思自
相。复于其外诸不净物。由青瘀等种种行
相发起胜解。谓先发起青瘀胜解。或亲自
见或从他闻。或由分别所有死尸。如是死
尸。或男或女或非男女。或亲或怨或是中
卷三十 第 452b 页 T30-0452.png
庸。或劣或中或复是胜。或是少年或是中年
或是老年。取彼相已若此死尸死经一日。
血流已尽未至脓烂。于是发起青瘀胜解。
若此死尸死经二日。已至脓烂未生虫
蛆。于是发起脓烂胜解。若此死尸死经七
日。已生虫蛆身体已坏。于是发起烂坏胜
解[月*逄]胀胜解。若此死尸为诸狐狼鸱枭雕鹫
乌鹊饿狗之所食啖。于是发起食啖胜解。
即此死尸既被食已。皮肉血尽唯筋缠骨。
于是发起异赤胜解。若此死尸或被食啖。
支节分离散在处处。或有其肉或无其肉
或馀少肉。于是发起分散胜解。若此死尸
骨节分散。手骨异处。足骨异处。膝骨异处。
髀骨异处。髋骨异处。膊骨异处。臂骨异
处。脊骨异处。颔轮异处。齿鬘异处。髑髅异
处。见是事已起骨胜解。若复思惟如是骸
骨共相连接而不分散。唯取粗相不委细
取支节屈曲。如是尔时起锁胜解。若委细
取支节屈曲。尔时发起骨锁胜胜。又有二
锁。一形骸锁。二支节锁。形骸锁者。谓从血
镬脊骨乃至髑髅所住。支节锁者。谓臂膊
等骨连锁及髀膞等骨连锁。此中形骸锁说
名为锁。若支节锁说名骨锁。复有二种取
骨锁相。一取假名䌽画木石泥等所作骨锁
相。二取真实骨锁相。若思惟假名骨锁相
时。尔时唯名起锁胜解。不名骨锁。若思惟
真实骨锁相时。尔时名起骨锁胜解。又即
此外造色色相三种变坏。一自然变坏。二他
所变坏。三俱品变坏。始从青瘀乃至[月*逄]胀。
卷三十 第 452c 页 T30-0452.png
是自然变坏。始从食啖乃至分散。是他所变
坏。若骨若锁及以骨锁。是俱品变坏。若能
如是如实了知外不净相。是名寻思外诸
所有不净自相。云何寻思不净共相。谓若内
身外净色相未有变坏。若在外身不净色相
已有变坏。由在内身不净色相平等法性相
似法性发起胜解。能自了知我净色相亦
有如是同彼法性。若诸有情成就如是净
色相者。彼净色相亦有如是同彼法性。譬
如在外不净色相。是名寻思不净共相。云
何名为寻思彼品。谓作是思。若我于彼诸
净色相不净法性不如实知。于内于外诸
净色相发起贪欲便为颠倒。黑品所摄。是
有诤法有苦有害。有诸灾患有遍烧恼。
由是因缘发起当来生老病死愁叹忧苦种
种扰恼。若我于彼诸净色相不净法性。如实
随观便无颠倒。白品所摄。是无诤法无苦
无害。广说乃至由此因缘能灭当来生老
病死乃至扰恼。若诸黑品。我今于彼不应
忍受应断应遣。若诸白品。我今于彼未生
应生。生已令住增长广大。如是名为寻思
彼品。云何名为寻思彼时。谓作是思。若内
所有诸净色相在现在世。若外所有不净色
相亦现在世。诸过去世曾净色相。彼于过去
虽有净相。而今现在如是次第种种不净。
诸现在世我之所有似净色相。此净色相于
现在世虽有净相。于未来世不当不净
如今现在外不净色。无有是处。我此色身
去来今世。曾如是相当如是相现如是相。
卷三十 第 453a 页 T30-0453.png
不过如是不净法性。如是名为寻思彼时。
云何名为寻思彼理。谓作是思。若内若外
都无有我有情可得。或说为净或说不净。
唯有色相唯有身形。于中假想施设言论。
谓之为净或为不净。又如说言寿煖及与
识。若弃舍身时离执持而卧无所思如
木。既死没已渐次变坏分位可知。谓青瘀
等乃至骨锁。今我此身先业烦恼之所引发。
父母不净和合所生。糜饭等食之所增长。
此因此缘此由藉故。虽暂时有诸净色相似。
可了知而内身中若内若外。于常常时种
种不净皆悉充满。如是名依世俗胜义及以
因缘观待道理。寻思彼理。复作是思。于此
不净若能如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
贪。如是欲贪定应当断。如是名依作用道
理寻思彼理。复作是思。如世尊说。若于不
净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欲贪。是至教
量。我亦于内自能现见于诸不净。如如作
意思惟修习如是如是。令欲贪缠未生不
生生已除遣。是现證量。比度量法亦有可
得。谓作是思。云何今者作意思惟能对治
法。可于能治所缘境界烦恼当生。如是名
依證成道理寻思彼理。复作是思。如是之
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谓修不
净能与欲贪作断对治。不应思议不应
分别唯应信解。如是名依法尔道理寻思
彼理。是名勤修不净观者。寻思六事差别
所缘毗钵舍那。
云何勤修慈悯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
卷三十 第 453b 页 T30-0453.png
毗钵舍那。谓依慈悯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
上力故。由欲利益安乐意乐。于诸有情
作意与乐发起胜解。是慈悯相。若能如是
解了其义。如是名为于诸慈悯寻思其义。
彼既如是解了义已复能思择。此为亲品此
为怨品此中庸品是一切品。皆他相续之所
摄故。于中发起外事胜解。又若亲品名为
内事。怨中庸品名为外事。如是名为于
诸慈悯寻思其事。复能思择如是三品。若
无苦乐欲求乐者愿彼得乐。今于此中
有饶益相名为亲品。不饶益相名为怨品。
俱相违相名中庸品。如是三品若无苦乐
欲求乐者。略有三种欲求乐心差别可得。
一者欲求欲界诸乐。二者欲求色界有喜勇
悦诸乐。三者欲求离喜诸乐。如是若于欲
乐匮乏。愿彼皆得无罪欲乐。若于有喜离
喜诸乐有所匮乏。当知亦尔。是名寻思慈
悯自相。复审思择若诸亲品若诸怨品若中
庸品。我于其中皆当发起相似性心平等
性心。何以故。我若作意与亲品乐此未为
难。于中庸品作意与乐亦未甚难。若于
怨品作意与乐乃甚为难。我于怨品尚应
作意愿与其乐。何况亲品及中庸品而不与
乐。何以故。此中都无能骂所骂。能瞋所瞋。
能弄所弄。能打所打。唯有音声唯有名字。
又我此身随所生起。有色粗重四大所造。
随所住处便为如是触所逼恼。略有二
触。谓音声触。及手足块刀杖等触。是身及触
皆是无常。能为如是不饶益者亦是无常。
卷三十 第 453c 页 T30-0453.png
又复一切有情之类皆有生老病死等法。本
性是苦。故我不应于本性苦诸有情上。更
加其苦而不与乐。又亦不应不与怨家
作善知识不摄一切有情之类以为自体。
又世尊言。我不观见如是种类有情可得。
无始世来经历生死长时流转。不互相为
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
馀尊重似尊重者。由是因缘一切怨品无
不皆是我之亲品。又怨亲品无有决定真
实可得。何以故。亲品馀时转成怨品。怨品
馀时转成亲品。是故一切无有决定。故我
今者应于一切有情之类。皆当发起平等性
心平等性见。及起相似利益意乐安乐意
乐与乐胜解。是名寻思慈悯共相。复审思
择。我若于彼不饶益者。发生瞋恚便为颠
倒。黑品所摄。是有诤法。广说如前。我若
于彼不起瞋恚便无颠倒。白品所摄。是无
诤法。广说如前。如是名为寻思慈悯黑品
白品。复审思择。诸过去世求欲得乐有情
之类。彼皆过去。我当云何能与其乐。诸
现在世有情之类。我今愿彼尽未来世于一
切时常受快乐。是名寻思诸慈悯时。复
审思择。此中都无我及有情或求乐者或
与乐者。唯有诸蕴唯有诸行。于中假想施
设言论。此求乐者。此与乐者。又彼诸行
业烦恼等以为因缘。如是名依观待道理
寻思慈悯。若于慈悯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
断瞋恚。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寻思慈悯。
如是之义有至教量。我内智见现转可得。
卷三十 第 454a 页 T30-0454.png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如是名依證成道理
寻思慈悯。又即此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
安住法性。谓修慈悯能断瞋恚。不应思议
不应分别应生胜解。如是名依法尔道
理寻思慈悯。是名勤修慈悯观者。寻思
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