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唐-弥勒菩萨卷二十

卷二十 第 388b 页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已说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谓略由四
处。当知普摄修所成地。何等四处。一者修
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如
是四处七支所摄。何等为七。一生圆满。二
闻正法圆满。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
慧之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
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如此四处七支所摄。
普圣教义广说应知。依善说法毗奈耶中。一
切学处皆得圆满。

云何生圆满。当知略有十种。谓依内有五。
依外有五。总依内外合有十种。云何生圆
满中依内有五。谓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
依止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众
同分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
身男根成就。处所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在
人中。又处中国不生边地。谓于是处有
四众行。谓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不生
达须篾戾车中。谓于是处无四众行。亦无
贤圣正至正行诸善丈夫。依止圆满者。谓如
有一生处中国。不缺眼耳随一支分。性不
卷二十 第 388c 页 T30-0388.png
顽嚣亦不瘖哑。堪能解了善说恶说所有
法义。无业障圆满者。谓如有一。依止圆
满。于五无间随一业障。不自造作不教他
作。若有作此于现身中必非證得贤圣法
器。无信解障圆满者。谓如有一必不成就
五无间业。不于恶处而生信解。不于恶
处发清净心。谓于种种邪天处所。及于种
种外道处所。由彼前生于佛圣教善说法处
修习净信长时相续。由此因缘。于今生中
唯于圣处。发生信解起清净心云何生圆
满中依外有五。谓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
圆满。胜义正法随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
顺资缘圆满。大师圆满者。谓即彼补特伽罗
具内五种生圆满已。复得值遇大师出世。
所谓如来应正等觉。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于
一切境得无障碍。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者。
谓即彼补特伽罗值佛出世。又广开示善不
善法有罪无罪。广说乃至诸缘生法及广分
别。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
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及与论议。胜义正
法随转圆满者。谓即大师善为开示俗正法
已。诸弟子众依此正法。复得他人为说随
顺教诫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门
果。于沙门果證得圆满。又能證得展转胜
上增长广大所有功德。正行不灭圆满者。谓
佛世尊虽般涅槃。而俗正法犹住未灭。胜义
正法未隐未断。随顺资缘圆满者。谓即四
种受用正法。因缘现前受用正法。诸有正信
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转
卷二十 第 389a 页 T30-0389.png
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慇勤
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
身什物。如是十种名依内外生圆满。即此
十种生圆满名修瑜伽处所。由此所依所建
立处为依止故。證得如来诸弟子众所有
圣法。如是圣法略有二种一有学法。二无
学法。今此义中意取无学所有圣法。谓无学
正见。广说乃至。无学正智。何以故。由诸有
学虽有圣法。而相续中非圣烦恼之所随
逐现可得故。如是初支生圆满广圣教义
有此十种。除此更无馀生圆满若过若增。

云何闻正法圆满。谓若正说法若正闻法。二
种总名闻正法圆满。又正说法略有二种。
所谓随顺及无染污。广说当知有二十种。
如菩萨地当说。又正闻法略有四种。一远
离憍傲。二远离轻蔑。三远离怯弱。四远离
散乱。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
闻法。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
当说。

云何涅槃为上首。谓如来弟子依生圆满转
时。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唯以涅槃
而为上首。唯求涅槃唯缘涅槃而听闻
法。不为引他令信于己。不为利养恭敬
称誉。又缘涅槃而听法者。有十法转。涅
槃为首。谓依止有馀依涅槃界及无馀依涅
槃界。当知依止有馀依涅槃界。有九法转。
涅槃为首。依止无馀依涅槃界。有一法转。
涅槃为首。谓以闻所成慧为因。于道道果
涅槃起三种信解。一信实有性。二信有功
卷二十 第 389b 页 T30-0389.png
德。三信己有能得乐方便。如是信解生已。
为欲成办思所成智。身心远离愦闹而住。
远离障盖诸恶寻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
善决定义思所成智。依止此故又能趣入
无间殷重二修方便。由此次第乃至證得修
所成智。依止此故见生死过失发起胜解。
见涅槃功德发起胜解。由串修故入谛现
观。先得见道有学解脱已。得见迹。于上修
道由数习故。更复證得无学解脱。由證此
故解脱圆满。即此解脱圆满名有馀依涅槃
界。即此涅槃以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
习而得圆满。当知即此解脱圆满。以无馀
依涅槃界而为上首。如是涅槃为首听闻
正法。当知获得五种胜利。何等为五。谓听
闻法时饶益自他。修正行时饶益自他。及
能證得众苦边际。若说法师为此义故宣
说正法。其听法者即以此意而听正法。是
故此时名饶益他。又以善心听闻正法。便
能领受所说法义甚深上味。因此證得广
大欢喜。又能引发出离善根。是故此时能自
饶益。若有正修法随法行大师。为欲建立
正法。方便示现成正等觉。云何令彼正修行
转。故彼修习正法行时。即是法尔供养大
师。是故说此名饶益他。因此正行堪能
證得寂静清凉。唯有馀依涅槃之界。是故说
此能自饶益。若无馀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
名为證得众苦边际。是名涅槃以为上首
听闻正法所得胜利。如是名为涅槃为首。
所有广义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卷二十 第 389c 页 T30-0389.png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谓毗钵舍那支
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
名慧成熟。所以者何。定心中慧于所知境
清净转故。又毗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
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又依善
友之所摄受。于所知境真实性中有觉了
欲。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于增上尸罗毁
犯净戒现行非法坏轨范中。若诸有智同
梵行者。由见闻疑或举其罪。或令忆念或
令随学。于尔所时堪忍讥论。又依所知真
实觉了欲故。爱乐听闻。依乐闻故便发请
问依请问故。闻昔未闻甚深法义。数数听
闻无间断故。于彼法义转得明净。又能除
遣先所生疑。如是觉慧转明净故。于诸世间
所有盛事。能见过患深心厌离。如是厌心
善作意故。于彼一切世间盛事不生愿乐。
彼由如是于诸世间增上生道无愿心故。
为欲断除诸恶趣法。心生正愿。又为修
集能对治彼所有善法。修集一切烦恼对
治所有善法。为欲證得彼对治果。亦为自
心得清净故。心生正愿。如是十种能熟解
脱慧成熟法。如先所说渐次能令解脱圆
满。又随次第已说三支。谓闻正法圆满。涅
槃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如是三支
广圣教义。谓十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何以故。
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缘。修习瑜伽方得成
满。谓依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熟解
脱慧成熟故。
卷二十 第 390a 页 T30-0390.png

云何修习对治。当知略说于三位中有十
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云何三位。一在家位。
二出家位。三远离闲居修瑜伽位。云何十种
修习瑜伽所对治法。谓在家位中于诸妻室
有淫欲相应贪。于馀亲属及诸财宝有受
用相应爱。如是名为处在家位所对治法。
由此障碍于一切种不能出离。设得出
家由此寻思之所扰动。为障碍故不生
喜乐。如是二种所对治法。随其次第修不
净想修无常想。当知是彼修习对治。又出
家者于出家位中。时时略有四种所作。一常
方便修善法所作。谓我于诸法常方便修
为依止故。当能制伏随爱味乐一切心识。
又能如实觉了苦性。二于无戏论涅槃信
解爱乐所作。谓我当于无戏论涅槃心无退
转不生忧虑。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三于
时时中游行聚落乞食所作。谓我乞食受
用为因。身得久住有力调适。常能方便修
诸善法。四于远离处安住所作。谓若爱乐
与诸在家及出家众杂居住者。便有种种
世间相应见闻受用诸散乱事。勿我于彼
正审观察。心一境位当作障碍。于此
四种所作事中。当知有四所对治法。于初
所作有懒堕懈怠。于第二所作有萨迦耶
见。于第三所作有爱味贪。于第四所作有
世间种种乐欲贪爱。如是四种所对治法。如
其次第亦有四种修习对治。一于无常修
习苦想。二于众苦修无我想。三于饮食修
厌逆想。四于一切世间修不可乐想。又于
卷二十 第 390b 页 T30-0390.png
远离闲居方便作意位中。当知略有四种所
治。何等为四。一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有
闇昧心。二于诸定有随爱味。三于生有随
动相心。四推后后日顾待馀时。随不死寻
不能炽然勤修方便。如是四种所对治法。
当知亦有四种修习对治。一修光明想。二
修离欲想。三修灭想。四修死想。又不净想
略有二种。一思择力摄。二修习力摄。思择力
摄不净想中。当知五法为所对治。何等为
五。一亲近母邑。二处显失念。三居隐放逸。
四通处隐显由串习力。五虽勤方便修习
不净而作意错乱。谓不观不净随净相转。
如是名为作意错乱。修习力摄不净想中。当
知七法为所对治。何等为七。谓本所作事
心散乱性。本所作事趣作用性。方便作意不
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请问故。又由不能
守根门故。虽处空闲犹有种种染污寻思。
扰乱其心。又于饮食不知量故。身不调
适。又为寻思所扰乱故。不乐远离内心寂
静奢摩他定。又由彼身不调适故。不能善
修毗钵舍那。不能如实观察诸法。如是一
切所对治法。当知总说一门十二一门十四。
又即如是所对治法。能治白法还有尔所。
于修二种不净想中。当知多有所作。又
于无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种所对治法。何
等为六。一于未生善法最初应生。而有懒
堕。二于已生善法应住。不忘修习圆满倍
令增广所有懈怠。三于恭敬师长往请问
中。不恒相续。四于恒修善法常随师转。
卷二十 第 390c 页 T30-0390.png
远离净信。五由远离净信不能常修。六于
内放逸。由放逸故于常修习诸善法中。
不恒随转。如是六种所对治法。还有六法
能为对治多有所作。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又光明想缘多光明以为境界。如三摩呬
多地中已说。今此义中意辩缘法光明以
为境界修光明想。谓如所闻已得究竟
不忘念法。名法光明。与彼俱行彼相应想。
应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实能令心闇昧
者。谓方便修止观品时。于诸法中所有忘
念。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光明。又第一义思
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十一法为
所对治。云何十一。谓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
四法。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有七法。如是所治
合有十一。思所成慧俱光明想有四法者。
一不善观察故。不善决定故。于所思惟
有疑随逐。二住于夜分懒惰懈怠故。多习
睡眠故虚度时分。三住于昼分习近邪恶
食故身不调柔。不能随顺谛观诸法。四与
在家出家共相杂住。于随所闻所究竟法。
不能如理作意思惟。如是疑随逐故。障碍
能遣疑因缘故。此四种法是思所成慧俱光
明想之所对治。令思所成若智若见不得
清净。何等名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
法。一依举相修。极勇精进所对治法。二依
止相修。极劣精进所对治法。三依舍相修。
贪著定味与爱俱行所有喜悦。四于般涅
槃心怀恐怖。与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
法。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于法精勤论议
卷二十 第 391a 页 T30-0391.png
决择。于立破门多生言论相续不舍。此于
寂静正思惟时能为障碍。六于色声香味触
中。不如正理执取相好。不正寻思令心
散乱。七于不应思处强摄其心思择诸
法。如是七种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对治
法。极能障碍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
若知若见不清净转。此所治法还有十一。
与此相违。能对治法。能断于彼。当知亦令
思修所成若知若见清净而转。又正方便修
诸想者。有能断灭所治法欲。又于所治现
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断灭。又能多住能
对治法。断灭一切所对治法。如是三法随
逐一切对治修故。名多所作。如是名为修
习对治。此修对治当知即是修习瑜伽。此
第五支修习对治广圣教义。当知唯有如是
十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
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
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
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一有不乐断同
梵行者为伴过失。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
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三
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
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四其能
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
劣故。不能领受过失。五虽有智德。然是
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六多分忧愁难养
难满不知喜足过失。七即由如是增上力
故。多诸事务过失。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
卷二十 第 391b 页 T30-0391.png
懒惰故。弃舍加行过失。九虽无此失然
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十虽无此失
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十一虽
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
过失。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惟
过失。十三虽无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
念过失。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
住过失。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
应卧具过失。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
地当说。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
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十七虽无此
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沈重无所堪
能过失。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
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十九虽无此失然
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
中有不欣乐过失。二十虽无此失然先不
修行毗钵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毗钵舍
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如是二十种法。
是奢摩他毗钵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
对治。又此二十种所对治法。略由四相于
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为障。何等为四。
一于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于一切修
定方便全无加行故。三颠倒加行故。四加
行缦缓故。此三摩地所对治法有二十种白
法对治。与此相违。应知其相。由此能断所
对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
三摩地。又得此三摩地。当知即是得初静
虑近分定。未至位所摄。又此得三摩地相违
法。及得三摩地随顺法。广圣教义当知唯
卷二十 第 391c 页 T30-0391.png
有此二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由此因
缘依初世间一切种清净。于此正法补特
伽罗得三摩地。已善宣说已善开示。

复次如是已得三摩地者。于此少小殊胜
定中。不生喜足。于胜三摩地圆满。更起求
愿。又即于彼见胜功德。又由求愿见胜功
德。为求彼故勇猛精进策励而住。又彼于
色相应爱味俱行烦恼。非能一切皆永断故。
名非得胜。又非于彼诸善法中皆勤修故。
名他所胜。又于广大净天生处无有沈没。
又彼无能陵篾于己下劣信解增上力故。
又彼如是心无沈没。于定所缘境界法中。
即先所得止举舍相。无间殷重方便修故。随
顺而转。又彼如是随法相转数入数出。为
欲證得速疾通慧。依定圆满乐闻正法。
故于时时中慇勤请问。又依如是三摩地
圆满故。于正方便根本定摄内心奢摩他。證
得远离爱乐。又證得法毗钵舍那。如是观察
炽然明净所有爱乐。当知齐此已能證入根
本静虑。如是名为三摩地圆满。又此三摩地
圆满广圣教义。当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
更无若过若增。

复次虽已證得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
圆满。其心犹为三摩地生爱味。慢见疑无
明等诸随烦恼之所染污。未名圆满清净鲜
白。为令如是诸随烦恼不现行故。为练
心故为调心故。彼作是思。我应当證心自
在性定自在性。于四处所以二十二相应
善观察。谓自誓受下劣形相威仪众具。又自
卷二十 第 392a 页 T30-0392.png
誓受禁制尸罗。又自誓受精勤无间修习善
法。若有为断一切苦恼受此三处。应正
观察众苦随逐。由剃除须发故。舍俗形好
故。著坏色衣故。应自观察形色异人。如
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形相。于行住坐卧
语默等中。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
审正观察游行乞食。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
劣威仪。又正观察从他获得。无所畜积诸
供身具。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众具。由
此五相。当知是名初处观察。又善说法毗
奈耶中。诸出家者所受尸罗。略舍二事之
所显现。一者弃舍父母妻子。奴婢仆使。朋
友眷属。财谷珍宝等所显。二者弃舍歌舞
倡伎。笑戏欢娱。游从掉逸。亲爱聚会。种种
世事之所显现。又彼安住尸罗律仪。不由
犯戒私自恳责。亦不为彼同梵行者以法
呵摈。有犯尸罗而不轻举。若于尸罗有
所缺犯。由此因缘。便自恳责。若同梵行以
法呵摈。即便如法而自悔除。于能举罪同
梵行者。心无恚恨无损无恼而自修治。由
此五相。是名于第二处观察。如是尸罗善
圆满已。应以五相精勤方便修诸善品。谓
时时间咨受读诵论量决择勤修善品。如是
乃应受他信施。又乐远离以正方便修诸
作意。又复昼夜于退分胜分二法。知断修
习。又于生死见大过失。又于涅槃见胜功
德。由此五相。是名第三处观察。如是精勤
修善品者。略为四苦之所随逐。谓于四沙
门果。未能随有所證故。犹为恶趣苦所随
卷二十 第 392b 页 T30-0392.png
逐。体是生老病死法故。为内坏苦之所随
逐。一切所爱离别法故。为爱坏苦之所随
逐。自业所作故一切苦因之所随逐。彼为如
是四苦随逐。应以七相审正观察。由此七
相是名第四处观察。彼于如是四处。以二
十二相正观察时。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谓
我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仪及
资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
我今者于四种苦为脱何等。若我如是自
策自励誓受三处。犹为四苦常所随逐未
得解脱。我今不应为苦随逐。未于胜定
获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复退屈。如是精勤如
理作意。乃得名为出家之想及沙门想。彼
于圆满修多方便以为依止。由世间道
證得三摩地圆满故。于烦恼断犹未證得。
复依乐断常勤修习。又彼已得善世间道。
数数为得三摩地自在故。依止乐修无间
而转。又于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获得种
种利养恭敬。而不依此利养恭敬而生贪
著。亦不于他利养恭敬。及馀不信婆罗门等
对面背面诸不可意身业语业现行事中。心
生愤恚。又复于彼无损害心。又爱慢见无
明疑惑种种定中诸随烦恼不复现行。善守
念住。又非證得胜奢摩他。即以如是奢摩
他故。谓己一切所作已办。亦不向他说己
所證。彼由如是乐断乐修。心无贪恚。正念
现前离增上慢。于诸衣服随宜获得便生
喜足。如于衣服。于馀饮食卧具等喜足。当
知亦尔。又正了知而为受用。谓如是等诸
卷二十 第 392c 页 T30-0392.png
资生具。但为治身令不败坏。暂止饥渴
摄受梵行。广说乃至。于食知量。彼由如是
正修行故。于三摩地获得自在。依止彼故
其心清白。无有瑕秽离随烦恼。广说乃至。
获得不动。能引一切胜神通慧。是名三摩
地自在。此三摩地自在广义。当知唯有如
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又先所说得三
摩地。若中所说三摩地圆满。及今所说三摩
地自在。总名无上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此
清净唯在正法非诸外道。

云何出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五种。何
等为五。一入圣谛现观。二入圣谛现观已
离诸障碍。三入圣谛现观已为欲證得速
疾通慧。作意思惟诸欢喜事。四修习如所
得道。五證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云何入圣谛现观。谓有如来诸弟子众。已
善修习世间清净。知长夜中由妙五欲积
集其心。食所持故长养其心。于彼诸欲生
爱乐故。而于诸欲深见过患。于上胜境
见寂静德。彼于戏论界易可安住。谓于世
间一切种清净。于无戏论界。难可安住。谓
于出世间一切种清净。是故于彼厌恶而住。
非不厌恶。又此住正法者。于无戏论涅槃
界中。心乐安住乐欲證得。由阙沙门果證
增上力故。于己杂染相应。心生厌患。于己
清净不相应。心生厌患。于己杂染相应过
患。心生厌患。于己清净不相应过患。心生
厌患。于己清净见难成办。心生厌患。此中
略有三种杂染相应。一未调未顺而死杂染
卷二十 第 393a 页 T30-0393.png
相应。二死已当堕烦恼大坑杂染相应。三
由彼烦恼自在力故。现行种种恶不善业。
往有怖处杂染相应。彼观己身阙沙门果
證。由彼阙故与三种杂染相应。如是观已
心生厌患。当知清净不相应亦有三种。一
诸烦恼断究竟涅槃名无怖处。二能證此。谓
依增上心学善心三摩地。三能證此。于增
上慧学正见所摄微妙圣道。彼观己身与此
三种清净不相应故。心生厌患。当知杂染
相应过患亦有三种。一老病死苦根本之生。
二自性苦生无暇处。三一切处生无常性。
彼观己身有此三种杂染相应过患。心生
厌患。当知清净不相应过患有五种。一于
边地生未能止息。二于恶道生未能止
息。三于在家众诸无间业未能偃塞。四于
出家众无量见趣未不相应。五虽由世间
道乃至有顶若定若生。而于无初后际生
死流转。未作边际。彼观自身有此五种清
净不相应过患。心生厌患。于己清净见难
成办。当知亦有五种。一若舍不为不能自
作故。二于所馀事非请他为能成办故。
三决定应作故由于自心未令清净必于
众苦不得解脱成吉祥性。四非于恶业
现在不作。即说彼为已作清净。即名已得
于现见法永离炽燃无对治道。先所造作
恶不善业必不坏故。五由彼清净学无学道
證得所显故。彼观清净。由此五相难可成
办。心生厌患。又复发起坚固精进。为欲證
得。彼由观见杂染清净相应不相应故。心
卷二十 第 393b 页 T30-0393.png
生厌患。又由观见杂染清净相应不相应过
患故。心生怖畏。又于清净證得及杂染断
灭中。有懒惰懈怠故。心便遮止。又由作意
思惟彼相故心生厌患。即于此相多所
作故。心极厌患。如厌患极厌患。怖畏极怖
畏遮止极遮止。当知亦尔。如是彼以由厌
俱行想。于五处所。以二十种相作意思惟
故。名善修治。复有五因。二十种相之所摄
受。令于爱尽寂灭涅槃速疾多住。心无退
转亦无忧虑。谓我我今者为何所在。何等
五因。一由通达作意故。谓由如是通达作
意。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入谛现观證
圣智见。二由所依故。谓由依此所依无
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馀如前说。三由入
境界门故。谓由缘此入境界门。必能趣入
正性离生。馀如前说。四由摄受资粮故。谓
由此摄受资粮。必能趣入正性离生。馀如
前说。五由摄受方便故。谓由摄受如是方
便。必能趣入正性离生。乃至广说。如是五
因当知依谛现观逆次因说。非顺次因。依
最胜因。如先说事。逆次说故。谓于空无愿
无相加行中。于随入作意。微细现行有间无
间随转我慢俱行心相。能障现观作意正通
达故。既通达已于作意俱行心任运转中。
能善弃舍令无间灭。依无间灭心由新所
起作意。以无常等行如实思惟。由此作意
修习多修习故。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生。彼
于尔时能障现观我慢乱心便永断灭。證
得心一境性。便自思惟。我已證得心一境性。
卷二十 第 393c 页 T30-0393.png
如实了知。当知是名由通达作意故入谛
现观。又若先以世间道得三摩地亦得圆
满。亦得自在。彼或于入三摩地相。谓由此
故入三摩地。或于住三摩地相。谓由此故
住三摩地。或于出三摩地相。谓由此故出
三摩地。于此诸相作意思惟。安住其心入
谛现观。若得三摩地而未圆满。亦未自在。
彼或思惟止相。或思惟举相。或思惟舍相。
安住其心入谛现观。如是当知由所依故
其心安住。又有二法。于修现观极为障碍。
何等为二。一不正寻思所作扰乱心不安
静。二于所知事其心颠倒。为欲对治如是
障碍。当知有二种于所缘境安住其心。谓
为对治第一障故。修阿那波那念。为对治
第二障故。修诸念住。如是当知由入境
界门故其心安住。又于妙五欲乐习近者。
于圣法毗奈耶非所行处。若于随宜所得
衣服饮食诸坐卧具。便生喜足。随所获得
利养恭敬。制伏其心。谓依妙五欲。不由所
得利养恭敬。心便坚住。由此因缘。远离一
切非所行处。既远离已依诸念住乐断乐
修。于昼夜分时时观察自他所有衰盛等
事。心生厌患。又复修习佛随念等令心清
净。又复安住诸圣种中。如是当知由资
粮故。其心安住。此依最胜资粮道说。又彼
如是资粮住已。为修相应作意加行故。有
二种加行方便。何等为二。一自于契经阿毗
达磨。读诵受持修正作意。于蕴等事令极
善巧。二依他师教。所谓大师。邬波柁耶。阿
卷二十 第 394a 页 T30-0394.png
遮利耶。于时时间教授教诫摄受依止。又正
加行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第三方便。此正加
行作意思惟。名正加行。此中义者。谓尸罗净
所有作意。名正加行作意思惟。彼自思惟尸
罗清净。故。无悔恼。无悔恼故。便生欢喜。
广说乃至。心入正定。是故宣说此正加行作
意思惟。名心住方便。由如是方便故心速
安住。彼于尔时由此五因二十种相。摄持
其心。于爱尽寂灭涅槃界中。令善安住。无
复退转心无惊怖。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当
于如是心安住时。应知已名入谛现观。如
是名入圣谛现观。又此圣谛现观义广说
应知。谓心厌患相有二十种。心安住相亦二
十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入圣谛现观已离诸障碍。当知此障
略有二种。一行处障。二住处障。行处障者。
谓如圣弟子或与众同居。随其生起僧所
作事。弃舍善品数与众会。或复安住常乞
食法而爱重饮食。或兼二处。好乐营为衣
钵等事。或为读诵经典而好乐谈话。或居
夜分而乐著睡眠。或居昼分乐王贼等杂
染言论。或于是处有亲戚交游谈谑等住。
而于是处不乐远离。谓长夜数习与彼共
居增上力故。或复乐与第二共住。诸如是
等名行处障。住处障者。谓处空闲修奢摩
他毗钵舍那。总名为住。依奢摩他毗钵舍
那。当知复有四种障碍。一毗钵舍那支不随
顺性。二奢摩他支不随顺性。三彼俱品念不
随顺性。四处所不随顺性。若谓己聪明而
卷二十 第 394b 页 T30-0394.png
生高举。不从他闻顺观正法。是名毗钵舍
那支不随顺性。若不安静身语意行。躁动轻
举数犯尸罗生忧悔等。乃至不得心善安
住。当知是名奢摩他支不随顺性。若有忘
念增上力故。于沈掉等诸随烦恼心不遮
护。当知是名彼俱品念不随顺性。若有习
近五失相应诸坐卧具。当知是名处所不顺
随性。或于昼分多诸諠逸。于夜分中多蚊
虻等众苦所触。又多怖畏多诸灾厉。众具
匮乏不可爱乐。恶友摄持无诸善友。诸如
是等名住处障。又此二障当知总有二种
因缘能为远离。一多诸定乐。二多诸思择。
多诸定乐应知略有六种。谓若有已得三
摩地而未圆满未得自在。彼应修习止举
舍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若有于
三摩地已得圆满亦得自在。彼应修习入
住出定三种善巧。由此发生多诸定乐。云何
名为多诸思择。谓胜善慧名为思择。由此
慧故。于昼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长如实
了知。不善法增长如实了知。善法衰退如实
了知。不善法衰退如实了知。又彼如于昼
夜。若行若住。习近衣服饮食命缘。由习近
故。不善法增长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长不善
法衰退。皆如实了知。即此思择为依止故。
于所生起诸不善法。由不坚著方便道理。
驱摈远离。于诸善法能勤修习如是二处
十种善巧。于二处所十一种障能令断灭。
随所生起即便远离。如是名为远离障碍。
又此远离障碍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
卷二十 第 394c 页 T30-0394.png
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入圣谛现观已。为欲證得速疾通慧。
作意思惟诸欢喜事。谓圣弟子已见圣谛已
得證净。即以證净为依止故。于佛法僧
胜功德田作意思惟发生欢喜。又依自增
上生事及决定胜事。谓己身财宝所證盛事。
作意思惟发生欢喜。又依无嫉。如于自身
于他亦尔。又依知恩。谓有恩者。念大师
恩作意思惟。发生欢喜。由依彼故。远离众
苦及与苦因。引发众乐及与乐因。如是思
惟随顺修道欢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
又此思惟随顺修道欢喜事义。广说应知
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修习如所得道。谓彼如是所生广大
无罪欢喜溉灌其心。为趣究竟于现法中
心极思慕。彼由如是心生思慕。出离乐欲
数数现行。谓我何当能具足住如是圣处。
如阿罗汉所具足住。如是欲乐生已。发勤
精进无间常委。于三十七菩提分法方便勤
修。又彼如是勤精进故。不与在家出家众
相杂住。习近边际诸坐卧具。心乐远离。又彼
如是发生欲乐。发勤精进。乐远离已不生
喜足。谓于少分殊胜所證。心无喜足。于诸
善法转上转胜转微妙处悕求而住。由此四
法摄受修道。极善摄受。即此四种修道为
依。如先所说诸欢喜事所生欢喜。彼于尔
时修得圆满最极损减方便道理。烦恼断
故。获得殊胜所證法故。亦令喜悦修得圆
满。又修所断惑品粗重已远离故。获得轻安。
卷二十 第 395a 页 T30-0395.png
轻安故。生身心清凉。极所摄受。如是二种
修得圆满。又此有学金刚喻定到究竟故。修
得圆满。是名修习如所得道。又此修习如
所得道义。广说应知。谓四种法为依止故。
能令五法修习圆满。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云何證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谓于三位。乐
位苦位不苦不乐位。为诸烦恼之所随眠
有二种补特伽罗。多分所显。一者异生。二者
有学。又有二种能发起杂染品。一者取杂
染品。二者行杂染品。即为断此二杂染品。
入善说法毗奈耶时。能为障碍所有烦恼。
此诸烦恼能为随眠。深远入心。又能发生
种种诸苦。若能于此无馀永断。名为證得
极净道果。又十无学支所摄五无学蕴。所谓
戒蕴。定蕴。慧蕴。解脱蕴。解脱。知见蕴。名
极清净道。又由證得此极净道。离十过失
住圣所住。云何名为十种过失。所谓依外
诸欲所有愁叹。忧苦。种种恼乱。苦苦相应过
失。又有依内不护诸根过失。由不护诸
根故。生愁叹等。又有爱味乐住过失。又有
行住放逸过失。又有外道不共即彼各别邪
见所起语言。寻思。追求三种过失。又有依
静虑边际过失。又有缘起所摄发起取杂染
品过失。又有发起行杂染品过失。若于如
是十种过失永不相应。唯有最后身所任
持。第二馀身毕竟不起。于最寂静涅槃界
中。究竟安住。一切有情乃至上生第一有
者。于彼一切所有有情得为最胜。是故说
名住圣所住。以能远离十种过失。又能安
卷二十 第 395b 页 T30-0395.png
住圣所住处故。名功德。又若彼果若极净道
若彼功德。如是一切总略说名證得极清净
道及果功德。又此證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
义。广说应知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
增。若得如是最上无学诸圣法者。如是圣
法相应之心。于妙五欲极为厌背。无异熟
故后更不续。若世间心虽复已断犹得现
行。彼于后时任运而灭。又烦恼道后有业
道。于现法中已永断绝。由彼绝故当来苦
道更不复转。由此因果永灭尽故。即名苦
边。更无所馀无上无胜。此中若入圣谛现
观。若离障碍。若为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
惟诸欢喜事。若修习如所得道。若證得极
清净道及果功德。如是名为出世间一切种
清净。又此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义。广说应知
如所说相。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若先
所说世间一切种清净。若此所说出世间一
切种清净。

总略为一说名修果。如是如先
所说。若修处所若修因缘。若修瑜伽若修果。
一切总说为修所成地。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
卷二十 第 395c 页 T30-039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