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878
物不迁正量论證
慧日永明寺 道衡 述
理固有赞叹无足以扬其休。务加弹驳以发其奥者。
肇师物不迁论意渊词丽。文短义周。非徒学者之指
南。实海藏之精华也。而数千百年未有知其解者。尽
将性空不迁之旨认作确定死常之执。故有月川澄
禅师者。悯其精义之沦没。悲彼聋俗之难喻。知诠释
之无补于颓靡。故弹驳以扬其休奥。所谓正言若反
以楔出楔者也。虽然。是岂无说乎。请试为论之。盖澄
师驳论虽不下数万言。约其要不过以其因非也。今
论其要则馀可忽矣。所谓因非者无他。脩多罗以诸
法性空故不迁。而肇师以物各性住为不迁。据澄师
之驳意。则性空性住似同水火。其实性空之于性住。
但异其名非异其体也。所谓性空者。以色性自空非
推之使空。故谓之性空。即般若云。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是也。所谓性住者。以诸法恒住于真空实性之中。
故谓之性住。即妙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
也。能如是见。则澄师能破之真因。即肇师能立之妙
向有今无也。冤哉澄师。此岂肇师之意耶。夫肇师但
曰于向未尝无。而不曰决定是有。但曰于今未尝有。
而不云决定是无也。盖言未尝无者。但遮空见.断见
之无。非执有见.常见之有。言未尝有者。但遮有见.常
见之有。非执断见.空见之无。岂如驳家以有为有之
有。以无为无之无。所以论云。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
同。逆之谓之塞。顺之谓之通。然则论所谓昔物未尝
有无者。本无通塞。而通塞自在人情之逆顺而巳。本
论又云。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果
不俱因。因不来今。不灭不来。不迁之致明矣。而澄师
非之曰。若昔因不灭不化。则众生永无成佛之理。是
皆澄师左会论意以咎肇师耳。夫肇师云。果不俱因
者。谓正当果时。因相巳灭也。因因而果者。谓果虽非
因。因用不忘也。故曰因因而果因不昔灭。即净名所
谓性虽空寂所作不忘也。以果不俱因。故虽有不有。
以因因而果。故虽空不空。不有不空而不迁之致明
矣。岂凝然有物不灭不化方谓之不迁也耶。又岂昔
因必定断灭而谓之性空也耶。若必曰因灭故然后
果生。是何异索死鸡之再鸣而求焦芽以结果也。既
知昔因不灭不化众生永无成佛之理。然则昔因巳
成断灭者。众生亦安有成佛之理耶。是皆澄师但知
锥头利而不知凿头方也。又曰。既有因果即是无常。
无常则迁流转变。何以谓之物不迁。盖澄师不知常
与无常迁与不迁非犁然两法。但昧者异之耳。苟能
聋作哑。务欲互相发挥不迁之休奥而巳。夫澄师既
以因明破肇师之宗。吾今亦即借因明而立不迁之
义。是所谓借手行拳就路还家也。澄师破立之宗因
具在驳论。皆澄师佯为谬立。略引一条试为评之。其
一法自相相违。因云。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
物于今于今未尝有。是则向有今无。此因向异品上
转。故犯法自相相违也。此甚不然。盖因明之法自许
寄言简过。肇师不曰是有而曰未尝无。不曰是无而
曰未尝有。斯皆两言一会空有双融。言未尝无者但
释人之断见。岂执有而胶常。言未尝有者但闲彼之
常执。岂堕无以明断。乃知未尝之为语。正寄言以简
过也。如是则肇师之三支本圆。而破家之诸过徒显。
其他违因一皆类此。故不繁引。虽然此且就澄师所
立而施辨。要之皆非肇师之本意。若准论立。应云。物
是有法。不迁为宗。因云。各住真空即寂之性故。同喻。
如江河竞注即湿之静流。异喻。如汹涌奔波随风之
动浪。斯论有明文。乃真能立也。是则物乃性家之物。
性乃即物之性。举一物而全体即性。语斯性而无物
不备矣。所以布毛拈起则豁悟本心。吹息纸灯而大
千照破。如是而言性住。法华有法住法位之真诠。如
是而语性空。则般若有即色即空之明训。华严谭各
不相到。净名演业因不忘。是皆澄师引以驳不迁者
也。吾皆藉以證不迁而巳。此非所谓所造未尝异。所
见未尝同耶。虽然亦岂澄师实有所不同耶。盖有是
论而无是驳。虽予亦必草草同近日人师而读过矣。
故吾曰。理固有赞叹不如弹驳者。第顾所驳何如耳。
故知澄师之驳论。非驳不迁也。乃善于解不迁者也。
读不迁者其可忽乎。是则不迁之义决是大乘性空
之妙理。何以清凉国师亦云。滥同小乘有见之常情。
此亦清凉语自昭然。读者昧之耳。夫既曰滥同。决非
真同也。如曰珷玞之滥玉。鱼目之滥珠。岂珠与玉即
鱼目与珷玞耶。清凉语其滥同者。正恐学者误同近
日人师也。安可反因是以證其谬哉。呜呼。据斯众义
则知观国师之唱于前。澄禅师之和于后。以至诸尊
宿之交攻于傍。皆其言似相胡越。其意实相表里。务
欲互相发挥不迁之休奥者也。予故为之證云。
* No. 878-A
正量论跋
或曰肇公以物各住位立不迁。而澄僧驳之。何谓
也。曰据不迁义有五。曰刹那灭。曰性空。曰即真。曰
事理无碍。曰事事无碍。是五者各有圣经为据。即
为小.始.终.顿.圆之五教也。而物各住位之谈。五教
不摄。是以驳之。香山子曰。咦唏。若果如是。则肇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