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论新疏游刃-宋-文才卷一

卷一 第 274c 页
No. 872
肇论新疏游刃卷上
五台大万圣祐国寺开山住持释源大
白马寺宗主赠邽国公海印开法真觉
大师长讲沙门   文才 述

将释兹疏。启以二门。初叙论诠旨。后随释疏义。初者。
梵云阿毗达摩。此云无比法。谓诠慧最胜。故又翻对
法。对有二义。一者对观。观于四谛。二者对向。向于涅
槃。观则剋圣。向则剋灭。能对之体即无漏净慧。所对
之法即四谛涅槃。是法之对。慧为主故。问。佛说三藏
皆圣教摄。高僧述作何以与(去声)焉。答。从乎本故。谓此
论义本亦佛说。散在方广分中。论主依经作之。至简
至要以摄第一中道理智。引摄上根乐略之机。此则
唯在成立佛说。与摩诃衍中甚深性理平等一乘而
相应故。亦得阿毗达摩圣教摄也。如佛世迦多演尼.
舍利弗等。造发智论.集异门足论等。皆摄属论藏故。
然论通大小。此论唯大。大通权实。唯实非权。五教之
中唯一乘终教摄也。五宗之中理事无碍宗也。何者。
以四论之中皆辨非有非无中道之理故。如下云不
卷一 第 275a 页 X54-0275.png
释动以求静。又云即万物之自虚等。亦兼顿说。下云
目对真而不觉。又云触事而真等。此同起信真如门。
说诸法差别唯依妄念。若离心念则法法皆真皆如
矣。以贤首大师判真如门为顿教分齐故。故论之终
始极一乘之窈渺。尽性理之精深。罗有包空。开权示
实。出不迁之理。即流动以明宗。发不真之谈。依谛门
而演邃。说般若无见无知之旨。尽玄中之玄。明涅槃
不出不在之心。极妙中之妙。故遗民以谓。浴心方等
之渊。悟怀绝冥之肆。不为过也。其文则含英综花敲
商击羽。依理而起因质而生。非惠施之谈虚。何晏之
尚无所能彷佛也。可谓彬彬彧彧郁郁葱葱。谈之口
则[夕/肉]美梁馨。掷之地则金声玉振。如遗民叹曰。理微
辞险唱独应稀。可谓知言矣。

后随释疏义。分三。初释论题目。 肇即等者。谓论主
以彻法英悟之智。逗机善巧之辨。假声名句文示中
道之理。令物获一乘平等之益。故作论也。

人法下。准
清凉钞。通辨诸经得名之式。或以人为目。或以法为
名。约因约果乍复乍单等。不同今以二字成题。即人
法也。以四下。出立名所以。详梁传。什公出大品之后。
师著无知论。次著不真空等二论。什公亡后始著涅
槃无名论。其次如是。今不尔者。以意求之。盖论主作
宗本时。大约题中之义排次也。谓初示不迁之理。次
彰第一义真。依般若之神心。照涅槃之妙境。涅槃是
三乘究竟之所归。故最后也。然非作者之本意。且顺
卷一 第 275b 页 X54-0275.png
次叙之。

又各宗一义者。各随论名。是所宗也。但实教
了义经论中谈诸法无生无灭之理。皆不迁论所宗。
乃至谈涅槃之旨。亦无名论宗之。欲合下。合四为一。
不可题中并置四名。复作等者。盖宗本一章最后作
之。冠于论初摄四为一也。宗释皆属者。宗即宗本。释
即四论。此四但演宗中之意。宗则略示纲要。如起信
立义分。释则广陈理义。如彼解释分。

而言论者。疏略
起信疏释之。具云论者建立决了可轨文言。判说甚
深法相道理。依决判义名之为论。又论者集法议论
也。谓假立宾主往复徵析论量正理。故名为论。往复
谓问答也。徵谓徵索。析谓分析。如逐论徵释。及无知.
无名二论各九次问答是也。

示物修悟者。作论本意
故欲令众生悟理修观。息妄显真。證诸法实相。不为
文字事业也。然有二种者。准龙树末论说马鸣大士
宗百本了义经以作起信。唯识亦宗六经等。释论如
智度之释大品。地论之解十地等。此是宗经摄义之
论也。

疏。大秦者。即国朝之名。当东晋穆帝以来二秦相
继而出。前秦符姓。后秦姚姓。二姓皆秦。故史官以
前后字别之。非自号前后也。健。蒲洪之子。洪改姓
符氏。西羌人也。洪为赵将麻秋鸠死。健受父命。据关
内即天王位。盖亟谷以西皆号关中。坚即东海王雄
之子也。健死。太子符生继立。生残虐不道。坚杀之自
立。末年者。即建元二十五年。坚率兵八十七万以伐
卷一 第 275c 页 X54-0275.png
晋。至寿春为晋将谢玄所败。归长安。慕容冲.姚苌等
皆叛之。冲围长安。坚力战不解乃北走五将山。复为
苌围之。遂执坚缢于新平佛寺。今豳州也。苌即姚仲
弋之子也。亦西羌人。杀坚自立。苌薨。子兴立。改元弘
始。凡十九年。长安。县名也。如来姓者。释迦谱引弥沙
塞云。过去有王名郁摩。有庶子四人。一名昭目。二名
聪目。三名调伏象。四名尼楼。聪明神武有大威德。第
一夫人有子名长生。顽薄丑陋众人所贱。夫人恐国
位为四子所有。乃以妩媚要王。王喜。遂谮四子出国。
时四子之母并亲属诸力士人民等。见四子无罪被
黜。皆乐随之。王亦听去。于是至雪山北。得遐迥旷大
之地居数年。归德如市。郁为强国。王后思见。召之四
子。辞过不还。王叹曰。我子释迦。因名释种。种亦姓也。
释迦翻能也。自尼楼有子名鸟头罗。罗子名瞿头罗。
子尸休罗子。即智论师子颊王也。王四子。一曰净饭。
净饭子即佛也。得姓至佛凡六世矣。安公等者。即东
晋武帝世人。事业如梁传。安公巳前出家者皆从师
姓。如竺道潜弟子竺法义等是也。安以大师之本莫
尊于佛。乃以释命氏。当时或从或不及。建元二十年
三藏昙摩兰提译出增一阿含。彼经第二十一略云。
今有四大河水从阿耨达泉出。各随其方入于四海。
无复本名。此亦如是。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于如
来所剃除须发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
弟子。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叶。合也。迄。至也。本传乃
卷一 第 276a 页 X54-0276.png
梁代会稽嘉祥寺慧皎法师作高僧传。论主居义解
科。传略云。京兆人。家贫。佣书为业。因缮写。遂历观经
(云云)。栖神等者。栖。止栖也。神谓神妙之心也。冥犹
寂也。累谓生死。犹未尽善者。谓未究竟也。予亦忝读
庄老之书。大秪所宗虚无自然杳冥昏默之道。自此
降冲和元气。生天生地。神鬼神帝生物之用。或似不
盈。其修之之方。必仿于道。内则谷神守静挫锐解纷。
外则和光同尘不矜不恃。如庄子说。广成子授黄帝
之道曰。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此谈道也。下明修云。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清必净
无劳汝形。无摇尔精乃可以长生。又云。我守其一以
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释曰。守一。
守前道也。处和与物不竞也。不竞则生全。守一则道
成。此庄老大旨也。据此未当吾宗择灭无为。假令得
之无知无觉。沦于太虚而巳。至于般若神心涅槃妙
有。依正自在相用圆明。寂照同源力通无碍。彼何与
焉。故论主斥其未尽善也。不为激过。故冲云。放辞莫
怪讥庄老。未入如来数仞墙。旧维摩者。即汉末支谦
所译。方等者。谓方正平等。即方广分也。三藏即小乘
教。诸师多凭智论呼小乘为三藏教。法华亦云不得
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姑臧。今西凉也。论主闻之。越二
千里之远而从之受学。什亦赏其神明大器。叹之不
尽。逍遥园者者。本国家园苑。以施什公为翻经之馆。
疏辞皆本传之文。具如传。作犹等者。随义训也。以圣
卷一 第 276b 页 X54-0276.png
人创制名作。贤人祖之名述。中庸云。父作之。子述之。
孔子亦自谓述而不作等。今法师之论伹祖述经论
之义。就文亦可云作也。

疏。所崇者。崇谓中心宗尚。崇尚亦尊也。主也。然通能
所。所宗者即此宗本一章也。即实相之一心者。什公
以实相为宗。故不迁等法皆实相也。实相该通理事
不二为一心也。吴僧净源注释此论。号中吴集。初解
宗本义。立一心为宗。疏引全是彼文。虽殊等者。以一
心全现诸法。法法皆心。妄心分别似有起灭。若离心
念则无去来。差别之相非不迁而何。次即心所现有
而非真。非真则其性自空。若此亦非有法亦非无法。
真俗莫羁。空色一致。触物而一。第一真也。般若为心
不须会释。涅槃之理。均天人。同一异。总六合以镜心。
一去来以成体。一心之义亦昭然无惑。故知四论皆
述一心之义。且心即如来藏。恒沙佛法并蕴其中。矧
四法邪。若心外谈法便同外道。别者下。如不迁论以
不迁为宗等。非一心下。一心为总相。四乃别相。揽别
为总。离别无总。开总成别。离总无别。故一心摄四法
而无遗。四法示一心而有在。义谓义理等者。如下四
论之中。通取其义。皆一心法上之义。别取其义。如不
迁一论唯不迁之义。馀三例之。凡解义理要在彻法。
法义无分曷为精照。故圭峰云。今时听学之人。伹求
文义不寻法体。亦不原此义是何法上之义。据此。下
约能诠以明之。以宗本之义略与四论张本。但有统
卷一 第 276c 页 X54-0276.png
冠之功。而无委示之实。四论反之。可知以法为本。下
作释也。初二皆持业。后一依主。义为能显。法是所显。
不言章者。尚义而不文也。

疏。此五名下。放光有本无品。般若钞经亦有本无
品。馀之四名。经论中标相不须引明。义虽等者。如下
随名略释可知。前四理也。缘会事也。所以相蹑而解
者。以论中排名本无居初。释义本无居后。故为此释。
缘前元无者。以下论云。未生无有。故若约法由缘生
无自性性。虽今现有有亦即空。因缘性殊。各亦不生。
共亦不生。故诸法本无也。钞经略云。如诸法本无。怛
萨阿竭亦本无等。无相等者。谓本无之性。远离男女
根尘有无一异等差别之相。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故。即此等者。法为事法。事法无性。唯以实相为性也。
此性真空者。实性之中无妄染等诸相名空。非混茫
断灭之空也。复由等者。谓依法显理。如指波谈水。依
钏说金。理从于事。无理非事。事自缘生。故云缘会。依
俗谛理。因缘和合共生诸法也。或名下。会异名可知。
杜顺下。总證法界观文。

疏。义依等者。显犹明也。谓依法显义。依义识法。今云
一义。亦一体一义也。馀辞可解。此中下。乃依贤首大
师起信疏解非一非异之义释也。本谓本无等理。末
谓缘会之事。唯末非本。即事能隐理门。唯缘会而非
实相。唯本非末。即以理夺事门。唯实相而非缘会也。
若本末下。以理事一体不可分其际限。如全水是波。
卷一 第 277a 页 X54-0277.png
举器浑金。谁能际限。设使鹅王有择乳之能。不能择
乎波水之殊也。尤。甚也。然此三义。亦正要第三。非前
二义亦不能成立第三之义。故具彰之。若对等者。会
释为不迁论之宗可知。

疏。徵也者。徵五名一义之所以也。疏。若色若心者。色
心该于染净等一切诸法故。如是诸法皆藉因缘会
合而起。因无独力能生而有共力能生之义。缘亦如
此。此约俗谛说有生义也。故唐译楞伽第二云。但随
世俗故。而说有生灭。依此世俗而入第一真谛。如下
性空实相等。

疏。因缘是因等者。因缘之因。望缘为亲生之因。如谷
芽从谷种生。眼识从识种子生等。因果之因。对果明
因生法之因。因缘皆是其因也。因无下。释未生无有
也。谓一切法既由缘会方生。应知未会诸法元无。未
会有法故无是处。谓道理不相应也。后句等者。且以
比智推穷。诸法既自缘会而生。四相迁谢缘离之时
法当灭谢也。故马胜云。诸法从缘生。缘离法还灭。

疏。真谓等者。谓法既缘生不能自起。若生若灭皆在
于缘。缘起之相非真有也。法若真有应不待缘。亦无
巳生。亦无当灭。所引即不真空论及中观第四卷文。

疏。即末显本等者。缘生现有之法。末也。性空之理。本
也。岂待下。谓即会即离。因缘性空。第一义中无合无
散。故其性本然。楞严经文谓诸法之性本来空寂。清
凉者。即有唐德宗赐号也。故裴公休碑云。能以圣法
卷一 第 277b 页 X54-0277.png
清凉朕心。因赐清凉国师之号。观乎志行凛凛。拔萃
离群。为帝王师。殆圣人也。大慧杲公呼为圣师。如彼
正法眼说之。所引即悬谈钞辞。

疏。真空下。谓法无自性。唯以真空为性耳。如波以水
为性。

疏。如是等者。谓此性空之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
一切世出世法因缘所起。亦非有相亦非无相。离此
诸相名实相也。

疏。缘集下。问。论中但释实相自无。疏中何以依缘生
解邪。答。由一义故。如前本无中说。如镜等者。约喻显
法也。镜中之像。谷中之响。亦待缘而起。性相元空。推
斥者。谓推排毁斥之。岂待下。亦不真空文。大论十八
云。一切诸法性常自空。不以智慧方便观故空等。此
拣下。谓小乘不识体空之理。假以慧分折色法至极
微边始见空理。大乘体会色心因缘所生。即有即空
也。列名等者。原究论中列名释名之义。说有前后。法
必同时。五名故非一。义故非异。

疏。诸经论等者。放光第七云。十二缘起所有。亦无作
者。六波罗蜜所有。亦无作者。以是因缘。诸法亦不有
亦不无。谓有无下。以诸法缘起故有。性空故无。同时
故亦有亦无。互夺故非有非无。而此四句。下论具有。
引文恐繁。又约破计者。智论六十五云。有人说诸法
有四种相。一者说有。二者说无。三者说亦有亦无。四
者说非有非无。是中邪忆念著此四法名为邪道。是
卷一 第 277c 页 X54-0277.png
中正忆念故不著此四名为正道。遣谤者。谓计诸法
是有。堕增益谤。故破云非有。计诸法是无。堕损减谤。
故破云非无。又计诸法非有非无。堕戏论谤。故破云
非非有非非无。又计诸法亦有亦无。堕相违谤。故破
云非亦有亦无。由第三句转有此计。谓闻前非非有。
计云非谓是。非有言有也。闻前非非无。计云。非谓是。
非无言无也。今云。为汝计非有非无。故破云。非非有。
非非无。谁云非非有是有。非非无是无。故云非亦有
亦无。此释并出句与起信疏大同小异。为顺四谤故。
苟理有所通则可。所以下。偏牒此句之所以也。为明
遣二见等。至下论自知。然细详四论。皆此句中抽出。
方信义句句含无边。故金刚三昧经云。我所说者。义
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诚哉是言也。

疏。初约下。佛性论。天亲所造。解如来藏经。成立一乘
佛性之义。一切诸见者。谓断常一异等。前之四句亦
成四见。因有无起故。多在外道。所引全是论文。文亦
易见。今随难释之。一切无因等者。不知前世修因。感
今世果。今世立因。复招来报。拨。排弃也。不信之谓。此
同庄老自然而然也。故庄子谈风。云蓬蓬然起于北
海而入于南海也。孰主张是。孰吹嘘是。言自然也。断
见等者。谓信唯有现在五蕴等法。更无来报相续。此
同儒宗。计有一身不谈他世。如舜典曰。帝乃殂落。解
者曰。殂。往也。言尧之魂往天也。落者。言尧之魄落地
也。故唐李思慎论云。死则归复天地。不续不存。准此
卷一 第 278a 页 X54-0278.png
下。若以两句相对释之。因有生常。因邪生断。然邪断
二见皆无见也。故依佛性论解之。经中下。会归不有
不无可知。

疏。相因者。因犹待也。疏释取楞伽.密严之义释之。楞
伽云。大慧。兔角亦尔。观待牛角。言彼角无。密严者。彼
经第二卷初偈颂中文。后引密严亦次前之偈。文易
可了。伟哉下。结叹善巧也。前后三次释不有不无。各
有经据。委曲穷尽圣经之妙也。

疏。约观行释等者。意云。二执既去。二见又亡。法非有
无。正解现前。依解造修。实相可会。有解无行譬有目
无足。遥观宝所无能至也。故华严问明品云。如人设
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若有行
无解。如盲者适远。不免坑阱之患。故论主于此示观
行也。何以知之。以论云。观法不存无。观有不取相。非
观行而何。伹论旨隐微不露头面。说者粗心相背远
矣。法即等者。法虽通于一切。今据行说且属三学等
为法也。据疏法通善恶。顺理之善三学六度等。逆理
之恶五逆十恶等。今以善恶之法对而释之。若云诸
法缘生其性本空。善恶之行应皆无果。今观法虽无。
不取于无。恶虽空而须断。善虽空而须修。故净名云。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此则观空不取。
心无所系。一切法中见实相也。不取相下。大意云。于
法心生取著。虽修三学止观等行。生灭之心不能忘
相。何由契真。由非下。不取于有也。则终日行于有中
卷一 第 278b 页 X54-0278.png
未尝住相。建功立德举善无遗皆与实相符合矣。故
大论十五云。佛法实相。非有非无不受不著。释云。若
受若著不合实也。靡。无也。馀辞可解。此中等者。今略
释之。初句空观。观不存空。体真止也。是谓下。有观不
取有相。即方便随缘止也。若双取二句中止观。观无
而不存无。即无而有。观有而不取相。即有而无。是谓
有无齐观离二边分别止也。广如天台止观及华严
教迹等说。涅槃第二十卷中定慧舍三大意配之。定
如止。慧如观。定慧平等名舍。舍如此中中道止观。但
此论兼于心境。止观定慧约心也。然行相尤多。理悟
玄妙。修心之侣不可不学也。彼经第三十三十一中
广说。今示大槩云。善男子。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
力少。是故不能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
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
佛性了了无碍。又云。奢摩他者名曰寂静。即定也。毗
婆奢那名为正见。即慧也。优毕叉者名曰平等。即舍
也。舍即中道止观。上三义等者。释不有不无名也。问。
前之二释俱离二过。有何别目。答。初离断常二见。此
二因有无二见转生起也。故中论第三云。定有则著
常。定无则著断等。第二但袪有无二种边见。所以不
同。详论可了。非强穿凿。

疏。圣人者。依起信论中。住巳去断。执取计名。少分而
见法身。亦名圣人。贤首教义中引梁摄论十解巳去
名曰圣人。若法相宗。登初地时得无分别之智方名
卷一 第 278c 页 X54-0278.png
圣人。论称圣人通因及果。然地前下。依起信论会也。
准彼论修行信心分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说此修
行信心分。彼论以十住巳上入正定聚。十信位中为
不定聚。彼自有五行。第五名止观门。故彼论云。若修
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乃至
云久修淳熟其心得住。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
昧等。性宗下。学性宗修行人也。虽具足烦恼系缚之
人。若曾夙生于此宗中。有见闻熏习之力。此生必聪
明英哲成圆解法器。于此无住行中亦可留心而修
也。问。何以论举圣人也。答。今举等。规模轨式也。

疏。等谓下。谓性空是一。三乘观之。各随其器得果差
别。声闻观之得声闻菩提等。所以下。恐不了者见三
乘小大之差。谓实相亦异。此义至涅槃论中自晓。不
繁预解。而不知下。约性宗新熏义释也。大钞第五云。
谓众生遇缘熏习。三乘种性及不定无性故有五耳。
何者。若唯习近声闻成声闻定性。习近缘觉成缘觉
定性。习近菩萨则成菩萨定性。若俱习近三乘则成
不定性人。若都不习近三乘则成无性。卒难教化。故
知熏习成五种性。本有则无二。

疏。正邪等者。如修净土观。虽兼修兜率亦为邪也。以
心用杂想害往生故。今以实相为正观。则一切事相
之相皆邪。大论者。即智论。彼第五云。复次除诸法实
相。馀残一切尽名为魔。文多不引。

疏。此有二说等者。三乘中二乘即般若等被学法空
卷一 第 279a 页 X54-0279.png
者。以二乘修无常苦空无我等观。未达性空实相之
理。滞于末四倒中不能證自乘果道也。此谓小果亦
要见空。二则可知。今此下。谓三藏教中所被者。不达
法空谓之愚法。馀可解。大疏等者。彼疏判教中说宋
朝刘虬居士及道场慧观法师。于渐教中开成五时
之教。第一有相教。谓观有得道。清凉疏妨云。自违成
实。彼论云。我今等在疏意谓愚法亦观性空而證也。
以生空等者。然性空之中无我无法。众生妄计执之
为有。小乘伹了蕴中无我。见一分理。若了我法俱空。
性空全现。此则单双在人。非性空有异也。

疏。所趋下。趋。向也。器有下。释大小之异也。通有五对。
大乘器广。谓发大心行大行等。小乘器狭。心行等皆
劣可知。小乘生空般若为浅。大乘双空般若为深。小
乘羊鹿之车唯堪自运。大乘牛车力能兼他任重致
远。若大由小起名曰迂。不由小起名曰直。小乘唯證
单空之理。大乘深證双空。略释如此。若约二执二障。
摭诸教理细细出之。实为烦黩。

疏。双牒等者。此二名。诸经皆有。不必的引。智论下。彼
云。摩诃。秦言大。般若。秦言慧。然慧即智慧。不同法相
因中名慧。果中名智。故大论问曰何者是智慧。答曰
般若波罗蜜摄一切智慧故。又四十三中译为智慧
故。沤和者。放光经云。沤和拘舍罗。具足梵语也。一念
下。释大义也。一念之中权实双流。照二谛无二之境。
中道之慧方为大慧。应云大智慧。就句稳顺而言大
卷一 第 279b 页 X54-0279.png
慧也。以此推之。双空之慧尚未为大。以真俗别照不
能一念兼之。况二乘生空邪。故疏云尔。颖。秀也。亦出
也。馀可知。

疏。初二句下。有本云。诸法实相。殊失正理。实相虽通。
般若详论。义目性空之理。如下云般若之门观空等。
以实相该于理智。今以智为能见。理为所见。由见性
空实相之理故成般若。下论云。万法虽实。非照不得。
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等。若以实相即般若。复欲證
谁邪。亦对下方便之文。势亦差异。可细求之。后二句
下。由一念两具。所以观空不形容于證也。非智先悲
后。复引令不滞于寂也。出二乘者。以彼厌弃有馀入
无馀界。永沉不起。故下疏暗引楞伽及出现两经。皆
明二乘耽灭也。楞伽第三云。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
界。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
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
佛。出现品云。佛子如来智慧大药王树。唯除二处不
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于无为广大深坑等。
净名至下。具释。

疏。亦初下。细详经论之意。方便有二种。一离相。二化
生。此以大悲利物为方便。后二下。谓处生死界广行
化利。亦不为尘欲所染者。以即悲之智。无缘之慈。了
生界空。度而无度。所以不见染也。若以离相为方便。
亦可悲智互为方便也。净名下。经文颇多。略云。以爱
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自调
卷一 第 279c 页 X54-0279.png
而伏。是名无方便慧缚。释曰。此以植众德本为慧。依
爱见心中修之。不能忘想故成缚也。经云。不以爱见
心庄严佛土等。名有方便慧解(云云)。又复观身无常.
苦.空.无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
而不厌倦。是名方便等。释曰。前则离相名方便。此则
化生名方便。论取化生也。以无慧等者。爱谓悲爱。见
谓取著。谓缘众生界如巳如亲。见有可化。不唯化有
疲厌。翻为见网所累。没谓沉没。生死界如林。故不了
法缘无缘。故成有相之悲也。欲谓贪欲。坌污净心名
尘。此之五尘是凡夫所欲之境。

疏。涅槃为空者。为对生死为有故也。然空有多门。随
宗各异。今顺论意故云尔尔。后四句下。前二句成前
不染尘累。后二句成前能不形證也。二智双融者。由
无二体一念具故。空有无二者。缘生无性即是涅槃。
无性缘生即为生死。但有二义殊无二体。故法界无
差别论云。众生界清净。应知即法身。法身即涅槃。涅
槃即如来。瞥然者。说文曰。暂见也。今取一念少时之
义。谓菩萨见色莫非见空。如良庖见牛目无全牛。下
句反此者。解不厌有等之言也。如观空时空即是色。
以不离色何尝瞥然而滞空邪。符。合也。资。藉也。助也。
性宗修行之人。初学是法。须悲公平等。成无住之行。
苟偏一行即没凡小。引喻可知。由空门下。不修理行
无以剪生死之稠林。游涅槃之妙苑。不修事行。无以
严清净之佛土。尽染染之众生。然理下。谓理量智量。
卷一 第 280a 页 X54-0280.png
生死涅槃义释如前。

疏。念谓等者。释念二义。一具慧之念名为慧念。非念
是慧也。二者极少一念。谓瞥然心起亦名一念。事智
名权。与物推移。唯宜是从。故权有逆顺隐显等殊。如
涅槃说。杀邪见婆罗门。逆也。权也。大悲海云经。仙人
不食兔儿施身之肉。赴火而死。顺也。常也。儒者以权
为反经合道。如孟子男女授受不亲。礼之常也。嫂溺
援之以手。义之权也。内教斋戒守信死而不犯。常也。
大乘之戒成益即开。权也。今谓涉有利生。宜小宜大
宜显宜密。万变千化不可一准。故名权智。理智名实。
照实相之理而无虚妄分别。故叹其智妙者。以一念
中二智无违。齐观二谛幽深之理。非口舌能状。唯力
用其功者久之自仿尔。故下勉云好思。

疏。华梵者。华谓中华。即此界神州大夏也。灭与尽理
亦相近。累尽名灭谛。谓审谛亦实也。谓苦实苦等。

疏。结使者。正取诸惑。我法二执下所有种现俱为集
谛。亦兼取诸业增长生死名集。解理者。理。治也。

疏。苦谛者。有漏色心逼迫名苦。一烦恼。二业系。三生
死。此三染事聚之一身。故云杂也。三障如下释之。今
约治道等者。治谓修治。此三治之巳尽故。若别说下。
依起信释也。论广。略云。十信凡夫觉知前念起恶。故
能止后念令其不起。是信位能灭也。惑有下。根本惑
即迷理而起。如论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圭峰略
钞释云。不。无也。觉。明也。即根本无明。枝末下。即迷事
卷一 第 280b 页 X54-0280.png
而起。然疏释大略。论具云。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
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三相即业相。转相。现相也。不觉
即三相中无明也。此惑方是枝末不觉也。三相即名
三细。四粗者。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
相。释义如彼。生死亦二者。界内生死名为分段。分谓
分限。或延或促有分齐故。段谓形段。或长或短有定
量故。此则六道生死皆分段也。界外生死名曰变易。
变。转也。转粗身为细质故。易。改也。改短寿作长年故。
此则三乘生死皆变易也。广释如别。自地前下。即彼
论生灭相中之文。论云。粗中之粗凡夫境界。彼疏云。
三贤位名内凡。能觉此染故。染体即执取计名字我
执也。又下论云。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
学断等。自见道等者。疏亦大略。为见道中断法执分
别相续相。出见巳去。乃至七地满心断法执俱生智
相也。此二种惑俱名粗中之细。亦曰事识之惑。断此
惑尽。分段亡也。自八地等者。十地究竟名为尽地。谓
八地中断现相。入九地断见相。十地穷至佛地始断
业相。尔时黎邪行苦变易生死尽也。前二细中之粗。
菩萨所知境界。后一细中之细。是佛境界。馀文可知。

疏。涅槃等者。若别有处应有边际。有际则无常也。小
乘下。世谓三世。时世即有为诸相。间谓中间。谓三界
有漏堕在其间。四相迁灭。三世流转。此释该情非情
一切法也。若唯约正报说者。五蕴始行名生。五蕴散
灭名死。涅槃出世可知。以二乘厌世间生死。忻出世
卷一 第 280c 页 X54-0280.png
涅槃。故大乘可了。岂别等者。界内界外方域也。惑能
下。惑性智性无二性故。仁王经云。菩萨未成佛。以菩
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烦恼之相须
断。其性无二即般若也。故云惑尽等。业能下。业能系
果。不自在故。名不解脱。业谢报亡。了无系缚。名之解
脱。故解脱者自在为义。苦能下。二种生死之苦能障
法身真乐。二死既其谢灭。则法身之乐自显。即以无
苦为乐。无别乐矣。故此等者。言三障三德敌体相对。
翻染成净。故知三染即三德之诠门也。既依染门诠
示。若无三染亦无三德自相可说。何容更有一尽处
尔。又三德下。亦依涅槃释。彼经第二云。何等名为秘
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
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
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
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
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释曰。出
现钞略云。并乃合为一体。别乃各居一处。竖明此三
曰纵。谓法身本有。次修般若。后得解脱等。四德者。常.
乐.我.净也。至本论释之。恒沙义备者。不唯三德四德
也。故起信略云。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乃至
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等。
一心融拂者。谓上三法一心融之。无有差别之相。等
同一味。一心三相曰融。三相一心曰拂。既融既拂。相
不可得。名何名焉。尤可下。可解。
卷一 第 281a 页 X54-0281.png

疏。物即缘会等者。此论亦宗诸般若.智论.中论等作
也。如下所引可见。物谓万物。诸法之总名。染谓染分
依他。如大品所列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净谓净分
依他。亦如大品所列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不共
法.萨云若等。古今等者。亦摄一切之时也。以下论说
寒暑古今等故。若唯约人事明之。则生死去来动静
迟速长幼逆顺是非彼此得丧穷通寿夭贫富贵贱
高低等。应世谛所摄皆物也。以内修言之。则行愿因
果地位等。然前后兼。以论宗般若。只可依经说诸法
也。不迁等者。依宗中指之可知。以缘生等者。释成不
迁之理也。以一义故即一而弗化也。故宗镜云。大乘
之法缘生无性。生即不生。灭即不灭。故迁即不迁也。
今约下。论亦兼有顿教之说也。初终教者。以此教说
一切众生成佛之义。极尽大乘之理。故亦名实教。诠
如藏性中实之道故。随缘下。谓随染缘则有世间诸
法。随净缘则有出世诸法。迁即不迁者。非迁外说不
迁也。初门以理在乎事中。故随事而迁也。以理有随
缘义。故起信云。谓如来藏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即
随缘义。乃至成阿黎邪识。此识之相生灭即藏性生
灭。以识相是真妄和合成故。具非异义。故引楞伽。即
唐译第五卷中文。具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有生
灭。言因者。善不善也。不增减经可知。第二门以事从
理。从犹合也。引仁王彼初卷也。烦恼菩提。物也。第一
义。理也。一义故迁即不迁也。楞伽下。同前卷。眼等五
卷一 第 281b 页 X54-0281.png
识者。体义。聚义。依义名身。非流转者。五识性空故。亦
即实相故。二此三下。谓前之二门随义排次。法必同
时矣。故此一门双融前二。令二销镕。迁与不迁交彻
一际也。此中取义正唯第三。然非前二。此门不成故。
初门俱迁。次门俱不迁。此门即迁不迁。方尽一题之
义。总包一论之玄也。又约唯迁。则堕断见。无罪无福
等。若唯不迁。则著常见。凡应定凡圣应定圣。有无穷
之过。今明不迁而迁。迁即不迁。诸过齐丧。所引涅槃
即第八卷云。善男子。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
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第三卷云云。何解满字及与
半字义。云何共圣行如娑罗娑鸟。迦邻提日月等。清
凉云。如此方鸳鸯鸟配偶相将。古诗云。暂分岛屿犹
回首。只渡寒溪亦共飞。以喻常无常二不相离也。引
净名。即经第一卷。清凉下。即玄谈大钞说也。然此门
中连引三文。皆證迁即不迁也。顿教者。谓直诠真性
言绝之理。名之为顿。法法下。如起信云。所谓心性不
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等。若一念下。
即清凉答顺宗皇帝心要中文。次云此照体独立。物
我皆如。非迁下。双遮令忘言会旨。仍名下。方便安立
假以悟物也。华严。即第十九文。次此云。亦复无有灭。
若能如是解。斯人见如来。若依下。彼钞第一。今此下。
初證终教。次證顿也。

疏。将明等者。迷悟对辨也。言倒者不迁见迁故成迷
倒。初句等者。如上列举生死二法互待互谢迁变云
卷一 第 281c 页 X54-0281.png
为未尝少息。列子天瑞篇亦云。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哉。庄子田子方篇云。日
出东方。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乃至是出则存。是
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又云。生
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
所穷邪。次句通一切时者。大小诸劫四序昼夜古今
延促乃至刹那一念也。缘有者。缘生之有也。后句等
者。凡夫目未禀外内之教者。此辈心识粗浅。但知一
期生死。不达刹那生灭。外道计冥性是常。微尘常。方
常等。自冥生觉等皆无常。亦正为下。法相说法身是
凝然常。报化之身皆有为无漏。如大疏具示。以一下。
此论唯一乘之义。形对三乘唯见(云云)。在疏如涅槃
说。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是亦迁即不迁也。

疏。论主等者。法华等经皆以一乘会破三乘。故涅槃
第二十三卷说三种恶觉。一云实无三乘颠倒心故。
言有三乘一实之道真实不虚。颠倒心故言无一实。
乃至常为诸佛菩萨之所呵责。故论主将欲引摄迁
与不迁殊见之流。故于文前举其所谬以抑之也。

疏。然实教下。涅槃.华严等经处尤多离文字也。经云。
诸法不来不去。非因非缘。不生不灭。无取无舍。不增
不减。乃至非是文字之所辨说。法华即第一上句。云
是法住法位(云云)。释云。法位即真如异名。法住于理
故相常住也。

疏。然动静多体者。浅则非情名静有情名动。息事名
卷一 第 282a 页 X54-0282.png
静作事名动。向夜名静涉昼名动等。深则定静而慧
动。真静而俗动。世出世等可例说之。且约下。依理事
无碍之境。权实双彰之心释也。问。真谛与理何别邪。
答。真通而理狭。以真亦通事也。如八谛对分可知。今
以真俗理事合取。真且属理。动静之意在文可知。心
者下。起信疏解直心云。向理之心无别岐路。故沤和
涉有。依有境说其动可知。馀文易了。论中等者。推绎
约心境释之所以也。求之舍之非心如何。

疏。动静等者。迷夫任生灭之心。迁则一向谓迁。不迁
则一向谓不迁。焉知去住元空。动静一理。若是芳舟
运而岸亦何移。轻云卷而月元无骤。世间下。世间动
也。出世静也。而殊见者不知世间相虚即出世间故。
智论二十七广破此见。略云。世间相即是出世间。更
无所复。又依计者。依他遍计动也。圆成实性静也。依
计性空亦即圆成。如何异计。

疏。了义者。拣权渐非了之教也。保执下。叔世浇浮智
慧偏浅。博识会理者鲜。专门党情者多。信有疑空向
权背实。真如受熏谓起信之误译。谈有为空斥清辨
之谬陈。若辈多矣。闻亦寒心。何者。起信本摄经之论。
奘尚弘传。清辨实圣人之徒。护法见让。宁容萤火轻
议日光。戒之戒之。勿招犁舌。疏意可晓。但随难释之。
伸。舒也。展也。正同下。圆觉序也。彼说圆觉了义隐匿
于龙宫海藏之中无人弘阐。如阳春雪曲唱者稀而
和者寡。权浅之典人竟传之。如下里巴歌讴者多而
卷一 第 282b 页 X54-0282.png
应者繁也。然四论等者。略彰四论之因起也。排。挫也。
所见乖于正理云异。叙异可知。

疏。竟辨等者。群异之中谈不异之妙。从其人则乖法。
顺其法则违人。所以难言也。

疏。初二句等者。出难言之所以也。疏颇明了不烦再
述。宝所者。法华第三云。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
处等。盖以一乘为珍宝处也。老氏者。彼执大象篇云。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谓闻道清虚少私寡欲。不美
常人也耶。

疏。承前等者。谓立功者不辞乎难。成仁者不有乎躬。
党理者任逆其情。正物者弗顾其谤。上士下。老氏德
篇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
闻道则大笑之。谓笑其道之质朴也。论拟彼书成辞。
疏中避繁。故小变其文节而释之也。

疏。初句等者。目击耳闻之事。色声香味之相。故近也。
此则事相故近。理性故远。

疏。然者下。此中必然。有三意焉。一要能诠了义之言
不滞而流行。二在所诠不迁之理明了。三欲异见迷
子悟入也。欲罢下。解不能自巳也。然出论语。彼子罕
篇云。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
未由也巳。盖颜回叹孔子也。依言等者。谓真谛故无
说无示。俗谛故因言显理也。故宝性论初云。世谛者
谓世间所用之事。名字章句言语所说故。真一等者。
即中道不迁之理。不居动静二边故。谦也者。谦虚待
卷一 第 282c 页 X54-0282.png
物。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故易曰。劳谦君子有终吉。
论主之谓焉。小人少有所得则语气昂昂。眼高四海
傍若无人。唯怀矜恃之情。焉有逊恭之节。未得尺寸
名巳落增上慢。

疏。双引等者。然此论式。初须略示正理。次出异见。后
方广陈。自引放光以下。略示正理。自缘使真言以下。
出异见。为起论之由矣。然不能自巳以降。方广陈正
论。馀文可晓。缘集等者。法之去来在缘之离合。法之
自性何去何来。故来之与去竟无方处也。放光第十
七云。诸法亦不来亦不去。亦不合亦不散等。疏引放
光大品。全依南藏。颇异北本。如善财下。举事以明。华
严七十九略云。善财白弥勒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
令我得入。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入巳
乃至见楼阁中广博严事。于后弥勒菩萨即摄神力。
上之严事悉不成就。善财问言。此庄严事何处去邪。
弥勒答言。于来处去乃至云无有去处。不能具引。疏
中撮略经之大义释之。令人易见。当处等二句。楞严
经文。中观即第一破去来品。亦义引之也。论偈云。动
处则有去。如今云观方知彼去也。次前偈云。巳去无
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巳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如今云。
去者不至方。长行释意云。巳去故无有去。业若未去。
未有去法去时亦无去者。名半去半未去。意云。如一
步初举未有所至。故云半去半不去。若此亦不离巳
去未去。故去相本空而不至方也。疏中所引是此品
卷一 第 283a 页 X54-0283.png
最后之文。示三法相待而起。其性本空。知不迁也。去
法者即去业。故长行云。随有作业处是中应有去等。
此论下。会今论意。随俗言迁。顺真则不迁也。涅槃第
二十一云。佛问东方琉璃光菩萨言。善男子。汝为到
来。为不到来。答言。世尊。到亦不来。不到亦不来。乃至
云若人见有众生性者。有来不来。我今不见众生定
性。云何当言有来不来。有憍慢者见有去来。无憍慢
者则无去来等。

疏。经论下。指上所引释舍也。

疏。初三句等者。疏中间而释之可见。

疏。同见等者。物境是一。迷悟见殊。如二人同席一醒
一醉。醉者见天地反覆房宇摇荡。醒者见之无一动
者。迷悟见法其亦如是。中吴下。惑者逆物未达不迁。
茅塞其心。悟人顺物能通。若发其覆也。

疏。净源下。道。目理也。亦性也。

疏。无始等者。准起信论。谓一切染法始于无明。更无
始于无明者。遍计妄想念念生灭名之为情。以情取
法法法皆转。致令昏衢劫劫苦海茫茫。论主见之故
为伤也。

疏。初句汎责者。汎然总责。六根所对六识所遇皆然。
论中举自例诸也。耳得之而为声。目得之而为色。未
达声色性空之理。故云莫觉也。贤首下。还源观序文。
次此。前云真空滞于心首。恒为缘虑之场。意谓声色
性空即是实际。次二句下。迷者幸知往物不来。即可
卷一 第 283b 页 X54-0283.png
达其今物亦不去。如何却计今物迁往邪。故往物者
唯住往者之法位。不能来今。今物者亦即今日之性
空。何能至往。不迁之理申述至此。虽疑网千重亦可
一时隳裂。莫嫌露布太晓。

疏。以古等者。出意释理。亦昭著可解。尧舜。五帝之二。
仁义之主。人到于今称之。故举此也。此中等者。古。过
去也。今。现在也。以过现例准未来。未来之物亦自在
乎未来。不至于今也。然三世之时亦众生妄想分别
之所显现。依物而说元无实体。故十卷楞伽第一云。
佛告楞伽王。汝言过去者即分别相。未来.现在分别
亦尔。

疏。以今等者。义势不殊于前。但互望不同。但改向作
今。改今作向。来应作去。伹去字不应作来也。

疏。释成等者。谓无今亦不立昔。去来亦尔。如前说凡
诸二之数。如是非高下等。皆互缘互生实无自性。常
情下。迷悟对释。常情以所见之法。不识唯心所现。因
缘所生。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于梦幻中谓生谓灭。反
为虚相转动分别之心。悟士了知缘生性空。唯心所
现。去来无相。譬之同舟济壑。一见岸移一了舟行。互
不相是谁得谁失。不为所转。予昔下。彼录第七云。惑
者则为无常不住新新生灭而谓之迁。若智者则了
性空无知念念无生谓之不迁。又曰。若能见法是心。
随缘了性。无一法从外而入。无一法从内而生。无一
法和合而有。无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则尚不见一微
卷一 第 283c 页 X54-0283.png
毫住相。宁观万法有去来。斯乃彻底明宗也(云云)。甚
妙甚妙。可返照味之。不可下见论文谈物。未知物即
性空之理。一向物上求之。云前尘非后尘。前步非后
步等。谬之谬矣。

疏。南华者。庄子书亦名南华经。即彼田子房篇也。文
多。略云。丘以是日徂吾终身等(云云)。在疏徂。往也。言
世态迁流日日徂也。交臂之义。诸说不同。疏用郭象
等旧义可见。然具详庄子之说。孔颜谈道其理深远。
亦彷佛有不迁之说。恨其人巳去其书独存。味乎糟
粕不具见其真也。有心力者亦可以咀之。东坡赤壁
赋亦云。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
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疏。通结下。朕。初兆也。

疏。连引等者。疏总示之。亦通于物者。时亦物也。旋岚
者。智论十一云。大劫尽时。毗蓝风起。吹须弥如烂草
等。大疏云。亦云随岚。皆梵音轻重。即兴云之风。北方
风也。亦是坏劫时风。馀可知。白驹者。即窗隙日影中
飞埃也。飘驰甚疾。古人亦喻光阴急促。如杜工部诗
云。身世白驹催游气。即庄子旧解。若鬳斋解又云。游
丝即空中时有拂人之面者谓之游丝。眼力不可见
之。然窗隙飞埃甚正。故鼓吹诗云。窗里日光飞野马
是也。驶。马行疾也。日月等者。俱舍颂云。夜半日没中。
卷一 第 284a 页 X54-0284.png
日出四洲等。谓如此方夜半。西牛货洲则日没。北郁
单越日中。东弗提婆日出等。故一昼夜周四天下。馀
文旨不异前。

疏。情计等者。诞。虚也。妄也。达观等者。达。悟也。亦通也。
观。洞视也。亦禅家所谓具眼者。体。犹会也。究也。文旨
巳备者。上乃约文敷旨。理亦极成也。自此而下。会通
内外之典。令知殊途同归也。

疏。潜妨者。含其问意。梵网者。即彼经序文。诸经者。涅
槃二十三云。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
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等。

疏。初二句等者。如法华第二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谓闻四谛之教。悟生空之理。修无常等道。證预流等
果。此中正要无常等行。若广释甚繁。缘谓下。智论第
十八云。辟支佛有二种。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独觉
是今世成道。自觉不从他闻故。因缘觉者。是人先世
因缘故。独出智慧不从他闻。等如一国王出在园中
游戏。清朝见林树华果蔚茂甚可爱乐。王食巳而卧。
王诸夫人婇女皆共取华毁折林树。王觉巳见林毁
坏而自觉悟一切世间无常变坏皆亦如是。思惟是
巳无漏道心生。断诸结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等。
释曰。论中觉缘离以即真。谓觉缘起诸法无常。离诸
结使。得无漏智。名即真也。与智度因缘少殊。修无常
是同。广释如别。

疏。通前等者。前亦潜妨。此亦潜通。研。穷也。复。审也。言
卷一 第 284b 页 X54-0284.png
权旨实者。如谈无常密显常义等。以常无常亦相待
起。不相离故。偏见之士如言生解。闻东迷西。圆见之
流闻一知二。涅槃下。经第九略云。先陀婆。西域呼先
陀婆。一名四实。如是盐器水马皆名先陀婆。

疏。此理等者。可以神妙之智以会其理。不可随识守
名言事相之情求也。楞伽下。唐译第五略云。尔时大
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经中说过去未来
现在诸佛如恒河沙。此当云何。为如言而受。为别有
义。佛告大慧。勿如言而受乃至广说。生公即竺法汰
之资。亦学于什公。初法显三藏出六卷泥洹经。彼第
六卷除阐提不得成佛。生公讲至于此。评曰。夫禀质
二仪皆涅槃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独不得成佛。应
此经度未尽尔。是时智公守文。生公执理。往复移时
僧多从智。竟为宋文帝黜。生虎丘后至庐山。得新译
大经。生公且讲且解。每至阐提有佛性之言。诸师俛
首扼腕而惭。初生公被黜。含垢忍死以待圣经。此经
既至。證白不谬。说经才了。即嘱累众曰。生为此经未
至。忍死来久(云云)。可善流布。见尘尾纷然坠地而化。
时号忍死菩萨也。希声者。老氏云。大音希声。今谓生
公违经谈理千古绝唱。准式者。可为标准轨式也。然
唯等者。却戒之也。世有好名之流。狂简僣儗妄生穿
凿斐然成章者。是诚厉女效颦。枭慕鹦语。古人云。离
经一字便同魔说。

疏。既贵等者。蹑前以明也。防。堤防也。此之二说等者。
卷一 第 284c 页 X54-0284.png
准略钞。会涅槃经意。倒有二种。一凡夫本四倒。谓凡
夫于身无常计常等。故佛初成道说无常等以破之。
二二乘末四倒。二乘之人修前无常等行以出三界。
然未识法身常乐之理。故此经中佛性妙有涅槃四
德以破之。广如彼经说。第二卷说非迁等者。第一义
谛一切叵说。

疏。双引下。引成具经乃义引之。智论五十一云。一切
诸法不动相故。是法无来处无去处无处住等。疏中
分之。各證前义太晓然也。皆对治等者。即大论。彼有
四种。疏略示二。若经中说中道佛性之理。名第一义
谛悉檀也。

疏。若经等者。经论但破执常非常之情。诸法之实不
必随言去留也。故经论之言虽各一偏。其旨未尝不
圆也。

疏。初二句等者。此一段疏节释论文。显非重繁。各有
义意。然旨不殊前。所以下。前举二乘禀非常之教以
證小果。今此伹会所禀之教含有权实。更不会人修
之所以。故疏示之云尔。然以论意酌之。教含权实。二
乘见权而昧实故。但住化城未及宝所。及至法华与
开方便之门而示真实之相。

疏。此会等者。内篇太宗师名也。彼有三藏。藏舟于壑。
藏山于泽。藏天下于天下。文多不引。固。牢也。疏中直
解。贵令易省。寓言者。谓假寓其辞。非实事也。彼书寓
言者多。不能广示。四梵志如常闻。新新下。亦全用朱
卷一 第 285a 页 X54-0285.png
文公熹注释。

疏。二典等者。方便善巧引摄他宗。令信内法也。

疏。孔子等者。顺世教说。智出人表。即名圣人。非如内
宗。智与理冥为圣也。故孟子云。麒麟之于走兽。凤凰
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
之于民亦类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
有盛于孔子者也。庄周著书三十二篇。祖黄老。述自
然。以毁仁义蔑礼乐故。儒者斥其不经。而为诸子之
冠。人难尽之者。圣人之所到。圣典之妙趣。而凡情未
尽识也。古人云。以小视大则不尽。

疏。此出下。且一年为一变尔。细而求之。如楞严第二。
波斯匿王云。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
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等。形亦
下。亦随年月乃至刹那新新而变。少壮下。且约百年
为论。实亦念念异也。若此则念念体异。执之为一故
成倍迷。楞严云。迷中倍迷。谓迷相一倍之多也。若知
下。出不迁之义。亦前后刹那随变随异。分分各住复
何相到。故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以诸法
缘生体用俱离。即有即空有之分位。即实相性空之
位也。所以即迁而不迁。问明品偈云。诸法无作用。亦
无有体性。又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竟奔逝。各各不相
知。诸法亦如是。以体用俱空故不相知也。

疏。此以等者。显示论文善巧也。如前引内教以声闻
等内事明之。此引外典乃以梵志外事證之。不善作
卷一 第 285b 页 X54-0285.png
者之妙奇。何能知此论之巧辩哉。馀文可知。纳婚曰
娶。贵续其后也。似昔人诸法无分。不善于俗也。若是
昔人则异位通同。不善于真也。故白首梵志特今日
之新吾。朱颜梵志元在昔之故物矣。梵志一也。然朱
白体殊。故似是而非真是也。庄子田子房略云。仲尼
告颜回曰。汝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之者存等。

疏。源师下。负。载也。荷也。无常大化之力。负天地而趋。
载万法而走。实有力之大者也。

疏。初至等者。此意谓圆器受法。览之殊文。解其同理。
与夫守株待兔执迹求象者天壤隔矣。根行下。根谓
根器。即上中下。行谓信行。乐谓好乐。欲谓希欲。故起
信云。以诸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依一真等者。梁
摄论意盖无不从此法界流。诸宗多引。此不疣赘。八
万下。且约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举数。其实恒沙。俱舍
等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起信云。如是具足恒
沙不思议佛法等。梵网下。彼经略云。时佛观诸大梵
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各各不同
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其旨下。教虽差别。皆为
中道实相尔。如法华说。三世诸佛种种譬喻言词演
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故人之学教不应偏解。
以教望机若常非常皆防情之说。以圣人望。教唯宜
舍权入实。以于凡有益故。原佛下。亦法华第一云。如
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事谓一乘知见
也。而为众生演说诸法。以此量之。说非常教本为常
卷一 第 285c 页 X54-0285.png
也。若以理推之。则一切诸法必二义兼之。如娑罗娑
鸟等。若反迷之悟。则唯示不迁。故题云物不迁也。

疏。随声等者。责守文滞理之士也。声。名言也。然随声
取义有五过失。如十地论说圆音者。略示云。谓如来
一音之中具一切音。说种种法。遍投诸类。如出现广
示。今此取义。令于一法圆解多义。多义归于一实。不
可闻迁只悟无常等。

疏。古今下。谓不可指古是今等。

疏。初有等者。谓依不动不来各陈三句也。甚易。

疏。初二句等者。众典万殊故曰群籍。千门异说故曰
百家。然上等者。通指向上论文。例诸者。谓苦空无我
等。或说苦下多在小乘。或说常下多在大乘。然大乘
中亦有一经而双彰者。如涅槃说药分千品。喻教差。
愈病无殊。喻旨一也。教海等者。以悟心为主也。封。守
也。昔有江行而失剑者。刻舟以记之。随行殊方犹指
刻舟处失之。迷之甚矣。刻舟喻守文。失剑譬迷旨。刻
舟弗获于剑。守文焉能悟真。疮疣者。谓不能忘言求
旨。反成文字之病。役心焦思徒致功力尔。

疏。自此等者。分科也。上论虽谈今古三世之时。仍对
物明之。故成异也。

疏。谓凡下。迷悟对辨可了。云泥者。儒者以高低相悬
谓云泥也。

疏。言似相反者。谓互相违反。亦老氏文。如前指去住
虽殊其致一也。
卷一 第 286a 页 X54-0286.png

疏。执迁等者。求。推求也。谓于今日寻古日也。下但反
此。

疏。文通等者。疏以古今二相双释之。然执者下。迷人
常情但计今去古为迁。如古诗云。昨见春条绿。那知
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巳成行。又云。屈指千万世。
过如霹雳忙。皆谓世态迅速迁去也。迁之渐久以成
古。且以理求之。但积时以成古。终不迁时而成于古。
况时者刹那堕灭。性亦无在。特妄想分别计有三世。
故维摩经云。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论智者解达也。疏中括而示之。

疏。四象即四时下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
仪生四象等。解云。四象。木火金水也。今谓四时者。以
论云风驰。故曰时也。盖依四象转取之。木王于春。火
王于夏。金王于秋。水王于冬也。璿玑等者。瑶疏云。一
天枢。二璿。三玑。四权。五衡。六开阳。七瑶光。辰谓辰星
一点。此方观之在北。即论语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拱之是也。谓三台七星等皆绕此而行。一昼夜
一周天。如电而卷。言疾迁也。源师下。以所解理正。故
名而取之。远公即庐山远法师。答什公之偈略云。本
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一毫涉动境。成此颓山势。释
曰。生死二法。穷之无本端也。如中论说。生在前邪。不
死何生。死在前也。不生何死。如是推之无端首也。起
灭即生死。有无际者。谓此二法缘会而有。有非真有
缘离则无。如论初说。一毫等者。谓迷此性空之理。迷
卷一 第 286b 页 X54-0286.png
情一毫初起。即涉生死纷动之境。山崩曰颓。谓生死
一起。势难可止。如山一颓落也。此约迷说。悟可例知。

疏。初句利他者。且依法相宗说。二利之行经三阿僧
祇劫方满因位。论言万世百劫。且属对以举数。修鍊
者。谓修进鍊磨也。问者。假问以起下文。

疏。初句下。论语之义。劝人进学。具云。譬如为山。虽覆
一篑。进。吾进也。解云。为山九仞。功始一篑。进之不巳。
九仞遂成。进之在我。故云吾进也。老氏亦云。九层之
台起于累土。积土下。就喻以明。运行下。约法以明。谓
果自因招。非因不果。果既昭然。知因不化。后句下。彼
六十四篇中文。仗亦托也。由初下。亦喻显也。千谓千
里。就其句法但云千。由行下。亦就法显理不异前。通
喻二行者。行虽有二果。法唯一故。通證也。但举下。中
间之行例同初因。皆不灭也。大疏者。即华严大疏。说
佛身十种无碍。此即因果无碍也。彼宗以因果交彻
互不相碍为玄门无碍之义。今取果中见因一分之
义以證因行不化。云云者。经云。一切功用犹如一念。
即不迁也。圭峰释云。今一念备知。炳然齐现。犹琉璃
瓶盛多芥子。义甚同前。前问下。指疏谓三世互因互
待而起。念若不生三世相泯。则一性显矣。论约下。若
因若时皆名为事。事法体虚即同真也。

疏。真流等者。亦悬谈文。彼云。非真流之行无以契真。
为此宗中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悟理起行
名为真流。此行无相无住。一一契真。以契真故所以
卷一 第 286c 页 X54-0286.png
不迁。若住下。意用永嘉禅师證道歌。彼云。住相布施
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
不如意等。

疏。三灾等者。准劫章颂。一增一减为一劫。经八十增
减火灾方起坏三千界。乃至初禅八火之后水灾乃
起。七水灾后风灾乃动。如彼广说。酷。虐也。沦。灭也。馀
可省。

疏。初句中等者。佛性论以佛性因中名应得。果中名
至得。二位相远者。因不至果故。因若至果。果应是因。
亦因果同位。有无穷过。因因而果者。显果自因招也。
果非因招。应是自然。亦无穷过。又果不俱因。显因非
常。因因而果。知因不断。虽举果下。恐人误解。唯依因
果事上谈不迁之义。故会归性空之理。问者。假此以
辨论旨也。前者。如前论云。诸法无所从来等。当知因
行诸法之一也。何劳再辨。答义可知。故知论之义脉
始终有在。唐捐者。唐。虚也。捐。弃也。童子下。约喻辨因。
读书喻因。至熟喻果。若云书功随灭。应不至熟。既至
于熟。知前功不化。随相等者。如童子读书之相。意识
心思与眼识等俱。前念熏后。后念引前。尚至于熟。此
法相义也。但约熏引刹那相续连至后位。其实前灭
后生。因化果起。不同性宗称理之行。与理终始。理不
违事。因相历然。事不违理。即因不化。所以下。前论虽
有如来之称。但举果显因。因理既明。果性自显。疏引
佛果亦清凉义。报身有为也。法身无为也。由非一异
卷一 第 287a 页 X54-0287.png
即迁不迁。吾今下。涅槃文。此身即化身也。常身即法
身也。

疏。无谓等者。此中二义。一假设之辞。假令天崩地陷
亦无谓不静等。二据实而说。天地亦缘生之法。有成
有坏。当天地倒覆之时亦变之大者。苟识性空即无
变。洪流如水灾者。至二禅是也。列子汤问篇云。然则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鍊五色石以
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
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
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百川水潦归焉。此亦言有
坏。未知所以大坏之理也。又天瑞篇略云。𣏌人忧天
地崩坠。身无所寄。人晓之曰。天积气而成。地积块而
成。终日于中行止。柰何忧崩坠乎。长卢子闻而笑之
曰。虹霓云雾风雨四时积气以成天。山岳河海金石
水火积形以成地。既积之矣。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
一细物有中之巨者。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
亦未是也。然论亦潜用庄子意。彼逍遥篇云。夫大䆮
稽天而不溺。稽。犹至也。旨不别前。疏词可了。清宁者。
老氏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等。今
以清宁目不迁也。千门下。以宗中会缘性空伹一义
尔。论词风云变化霞彩交张。百态千状乍现乍隐。伹
以宗义求之无不通矣。

疏。反显等者。贤首宗中物外谈空为断。空外明有为
常。即有而空即空而有。中道见解也。清凉下。引證。次
卷一 第 287b 页 X54-0287.png
云言象非近。虚怀体之而目击。禅书载秦主览此论
以盏掷地而辟问法师曰。岂非迁乎。论主默然。是何
鄙野之谈。不近理甚矣。以秦主之识法。不应有斯问。
以论主之英悟。亦不应有斯默。假令问之。则必答曰。
盏缘生一物也。以生灭之心对之。有完有破。性空之
智印之。无生无灭。以体用本寂。完破异位。故缘集则
完。缘离则破。完破在缘不在于盏。若此完不自于破
来。破亦不从完至。两不相至。性各住于一世矣。鄙解
浅浅亦可以通。况论主之高悟哉。此论亦宗诸般若
及中论等而作之。

疏。一切等者。除第一真谛。于世谛中所有世间五阴.
十二入.十八界。以至出世诸法十力.四无所畏.十八
不共.萨云若等。有为之法从缘所生皆不真也。不真
故空。如放光第七云。五阴不真故空。及五阴菩萨等
无有异。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皆无端
绪。诸佛法空。佛法寂。佛法不真。等如幻等者。经有十
喻。如梦。如光。如影。如响。如阳焰。如变化。如镜中像。如
水中月。如乾闼婆城等。故自体空也。当知诸法但有
名字。何有实体。于相不真。于性本空。相虽不真缘起
非无。性本自空从缘非有。非有非无第一真也。下论
云。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等。又曰。触
物而一等。广引恐繁。放光第七云。须菩提告舍利弗。
诸法亦不聚亦不散。舍利弗言。何等不聚。何等不散。
须菩提言。五阴乃至善法恶法。有为无为。有漏无漏
卷一 第 287c 页 X54-0287.png
法。亦不聚亦不散。何以故。自性尔故。以是诸法亦不
有亦不无等。其文非一。

疏。初句依经标牒者。亦义引。此辨无生之理也。诸摩
诃衍中皆示此理为大乘之标相。般若尤多。中论宗
而释之。今疏从之也。约心下。般若心也。以无生之般
若。照无生之妙理。亦非有照亦非无照。故论云。玄鉴
之妙趣也。宗体者。此性空之理是万物所宗之体。胜
义下。谓诸法约相名世俗谛。约性名胜义谛。此谛超
出俗世。故疏云无上。广解诸谛差别之相如别。有无
者。下论云。缘起故非无。从缘故非有等。一异者。中论
明中道离于八法。故论初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
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等。今略云一异。论又云。
若一则无缘。若异则无相续等言。等者。等馀生灭断
常来去也。文多不引。非自下。论义也。破因缘品偈云。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然中论本颂龙树菩萨造。长行即青目梵志所释。今
略依长行以解前颂。不自生者。谓万物无有从自体
生。必待众因缘而后起。亦不从他生者。谓自无故他
亦无有。何者。以有自故有他。自既不生。他岂能有。释
曰。此义以诸法为自。以因缘为他。故前云万物无有
从自体生。必待众因缘。若馀宗亦以因为自。以缘为
他。然义亦相有广破。如大钞。不共者破自他和合共
生义也。论中共生则有二过。一自生过。二他生过。不
无因者。无因而有则为常也。应善恶果报不从因招。
卷一 第 288a 页 X54-0288.png
布施持戒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生天上。言亦非作
者者。西域外道计万物生灭谓有作者。准中论。或计
万物从自在天生。从韦纽天生。从时从世性。从变化
从自然生等。然此方亦计造化有主。古人云。造物小
儿多伎俩。又接华诗云。可笑化工无定准。翻红弄紫
只由人。皆见万物生灭变化迁移由化工使之。以西
域计有作者。自然之计。此方有之。下亦略示。尚未达
因缘生法之理。况识缘生虚假其性本空之理乎。无
生下。会释中道第一义真。以二谛相即。故云无生而
生等。馀可知。

疏。反显者。唯圣人无生之智照前无生之理也。

疏。果极一句。依佛位明之。示化一句。同类成名。如下
云。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等。无上士者。会如来十号之
一也。内通者。照理名内。出。超也。释神心。悉觉下。华严
第六十卷中文。外应者。照事名外。极视下。谓权智纵
目观色。极耳听声。具于五欲之境。略言声色也。了本
虚故色不能胶。声亦不制也。难陀爱孙陀罗而归家。
为色胶也。迦叶听琉璃琴而起舞。为声制也。故知未
了物虚物即累其神明尔。智论十七说有优婆塞一
与众估客远出治生。是时寒雪。夜行失伴。在一石窟
中住。时山神变为一女。来欲试之。说此偈言。白雪覆
山地。鸟兽皆隐藏。我独无所恃。惟愿见悯伤。优婆塞
两手掩耳而答偈言。无羞弊恶人。设此不净言。水漂
火烧去。不欲闻此声。有妇心不欲。何况造邪淫。乃至
卷一 第 288b 页 X54-0288.png
为之失身命。如蛾赴灯火。山神闻此偈巳。即擎此人
送至伴中。著声者。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罗女
于雪山池中浴。闻其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
自持。譬如大风吹诸林树。闻此细妙柔软清净。生邪
念想。是故不觉心狂。今世失诸功德。后世当堕恶道。
著香者。如阿罗汉常入龙宫。食巳以钵授沙弥令洗。
钵中有残饭数粒。沙弥嗅之甚美。便作方便入师绳
床下。两手捉绳床俱入龙宫。龙言。此未得道何以将
来。师言不觉。沙弥得饭食。又见龙女身体端正香妙
无比。心大染著。即作要愿。我当作福夺此龙处。居其
宫殿。龙言。后莫将此沙弥来。沙弥还巳。一心布施持
戒专求所愿。愿早作龙。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必
得作龙。径至师本入处大池边。以袈裟覆头而入即
死。变为大龙。福德大故即杀彼龙。举池尽赤。未尔之
前诸师及僧呵之。沙弥言。我心巳定。心相巳出。时师
将众僧就池观之。如是因缘由著香故。著味者。如一
沙弥心常爱酪。檀越饷僧酪时。沙弥每得残分。心中
爱著乐喜不离。命终之后生此残酪瓶中。沙弥师得
阿罗汉道。分酪时语言。徐徐莫伤此爱酪沙弥。诸人
言。此是虫。何以言爱酪沙弥。答言。此虫本是我沙弥。
但坐贪爱残酪。故生此瓶中。师得酪分。虫在中来。师
言。爱酪人。汝何以来。即以酪与之。著触者。如波罗柰
国山中有仙人。以仲春之月于澡槃中小便。见鹿合
会淫心即动。精流槃中。鹿饮有孕。产子似人。鹿足一
卷一 第 288c 页 X54-0288.png
角。仙庵边而生。见子是人。付仙而去。仙知事巳儿。养
育年大。学通经书。又学坐禅。行四无量心得五神通。
上山值雨。足不便故泥滑躄地。破其军持又伤其足。
便大嗔恚。以军持盛水咒令不雨。谷果不生人民穷
乏。国王忧恼。命臣集议雨事。明者议言。我闻山中有
一角仙人。以足不便躄地伤足。嗔咒此雨。令十二年
不堕。王思惟言。若十二年不雨。无复人民矣。王即开
募。有能令此仙失通。属我为民者。当分国半治。时本
国有淫女名曰善陀。端正无双。来应募。问诸人言。此
是人非人。众言人耳。仙人所生。女言。若是人者我能
坏之。语巳取金槃盛好宝物语王言。我当骑此仙人
项来。即求美女五百。将欢喜丸以药草和之。彩似杂
果。及持大力美酒。色味如水。服树皮衣草衣似象仙
人。既至仙庵。别庵而住。仙游见之。众女出迎花香供
养。仙人大喜。女以美言敬辞问讯仙人。将入房中坐
好床褥。与清酒为水。与欢喜丸为果。食巳语诸女言。
我生巳来初未得此果水。女言。我行善故天与我愿
得此果水。又问。汝何故肤色肥盛。答。我曹食此果水
故。女白仙言。何不住此间。仙曰亦可住耳。女言可共
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软。触之心动。与女相洗遂成
淫事。即失神通。天为大雨七日七夜。七日后酒果皆
尽。继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巳尽矣。今
当共行。有可得处。仙言随意。即便共出。去城不远。女
在道中卧言。我疲极不能复行。仙言骑我顶上。女先
卷一 第 289a 页 X54-0289.png
遣信白王。可观我能。王出观之巳而问言。何由得尔。
曰以方便故。令住城中供养恭敬。拜为大臣。身渐羸
瘦。王问仙言。汝何不乐。答。虽得五欲。常忆闲静。诸仙
游处不能去得。王自思惟。旱患巳除。当复何缘强夺
其志。即放还山中。精进不久还得五通。

疏。双出等者。出二智不滞之所以。此上等者。辨二智
体一。但依照成二。如仁王经云。于谛常自二。于解常
自一。疏意举二谛相即为一源。真应相融为一心。疏
中应字谓权智。非约身说。

疏。复释等者。谓再以前文研穷审详申明其理也。此
文甚隐。故疏具示之。向下随难释之。顺法等者。释上
顺也。但顺法之自虚。不如小乘析之令空也。若依法
析破。故不通于无穷之妙。不滞寂者。不离物故。不滞
物者。了物虚故。一气下。如老氏云。一生二。一谓气也。
意云下。谓以性空之理而观诸法。无一法而非性空
也。凡所下。六根所对之境。六识所生之触。触所染者
色等诸欲。其性本空也。反闻自性者。密用楞严经观
音圆通之义。具云。反闻闻自性。闻复翳根除等。反闻
不循外声也。闻自性者。谓闻声之性不自声生。唯自
性也。闻性既复。十方洞听。碍尘翳根自除灭矣。此根
既尔。诸根皆然。故经云。一根既返源。六用成休复。前
文下。拣别前后可知。

疏。触谓等者。心染于境名触。若细说者。根境识三和
合生触。触染于色等诸境。今言触物者。凡六识所遇
卷一 第 289b 页 X54-0289.png
之物也。清凉下。引大钞文。居然者。犹显然也。谓二谛
交彻显然中也。又只可下。辨论旨致淳而一之意。若
依二谛交彻会之。亦合云混杂而恒一。派一而恒杂。
今但言致淳而一。故依此会也。

疏。云庵下。现行本中失此二句。检唐本有之。于理甚
足。

疏。将破下。叙论旨可知。心境相收至下当知生公下。
大钞引之。旦以真为是。俗为非。皆相待起也。相待则
俱生。不待则俱灭。故唯一无生谛也。四言。四谛也。庄
子齐物篇云。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不得其
偶。谓之道枢。三家者。论语文。彼云。三家者以雍彻。鲁
桓公之后。一曰季孙。二曰仲孙。三曰孟孙。雍彻。诗名
也。世执鲁政。僭天子之礼。今谓下之三师。

疏。时谬者。谓学法之士。未知缘生空有之理。谬见纷
纶。如下道恒等。由正理下。指前物我同根等文。七宗
者。彼疏云。梁僧宝昌作续法论。述宋僧谈清作七宗
论。一本无宗。二玄宗。三即色宗。乃至第七体会宗等。
然世远无行。不必屑屑。性理随殊者。随彼所述。诠旨
成异。

疏。据梁传等者。有云支慜度作。恐非。予按梁传。度师
殊无他述。竺法汰传中载云。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
无义。大行荆土。既云有才力。或只此师作之。自执巳
说而行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集名僧令弟
子昙壹难之。恒辨给弗屈。翌日更集慧远攻之。关责
卷一 第 289c 页 X54-0289.png
锋起。恒自觉差异。摩尾扣案未即有答。坐者皆笑。心
无之义于此而息。心无诸法等者。瑶疏叙云。谓我之
本心元无诸法。诸法自有。非我心有。

疏。由心等者。心不生于诸法。心自无事。以当怀故心
神宁静。以此为得。然大乘正说。万法无体皆唯心现。
缘会而生其性本空。未达此理。乃云诸法自有。我心
无法。此其所以失之远矣。又与小乘心外执法实有
符同。

疏。东晋下。即高僧支遁。字道林。据瑶疏。林公作色不
自色犹存假色宗。疏依北山录叙之。大义同也。彼谓
下。名青名黄乃至大小长短等皆人之妄情计而名
之。非色自谓。故林公云。色不自色。心若下。达妄计性
空。苟不执之为实青等。诸相自不成立。故云虽色非
色。

疏。齐(去声)此者。论主欲破彼说。故先示正理。正理既达。
偏见自殒。次句下。但前之所名青等质碍之色。皆依
缘生。缘生之法元无青黄长短之名。无名之法质碍
即色。岂待人名青等法随起邪见。受想下。以诸般若
破有之教。始自世间五蕴。终至出世十八不共等法。
皆悉空故。不独色也。以一切法依乎妄计皆有名相。
然因缘所生无实体性。故皆空也。以青等者。青黄之
名妄计而起。青黄之相因缘所生。

疏。初句等者。了遍计空。释论初句。未达下。释论后句。
然缘起下。潜以起信叙之。论说黎邪有二种义。一者
卷一 第 290a 页 X54-0290.png
觉义。二者不觉义。依不觉义复生三种相。一者业相。
同法相宗中自證分。二者转相。同见分。三者见相。同
相分。故言亦心之相分。能见之心者。谓智相相续。随
相转者。随彼黎邪心中所现根身器界五尘等法转
生取著。即执取计名字相也。故论释智相等略云。依
于境界。心起分别。相续不断。缘念境界。心起著故。妄
执分别假名言相等。名属下。依三性释也。名是遍计。
相是依他。如密严经义。下具引释。

疏。竺法汰者。据传。与安公相友之人。圭峰略钞第四
云。本无者下至无即无。钞云。上皆是先叙所计也。宾。
客也。客皆向主。今立本无之人。言皆趣向于无。又引
尔雅云。宾。服也。中情宾服于无也。寻夫立文下至即
物之情哉。略钞释曰。不言非有。无却此有。非无。无却
彼无也。

疏。初二句下。斥谓斥破可见。今详等者。以三家对而
辨之。心无则实有诸法。本无则执法元空。皆著一偏
故。林公则遍计空而不涉有。依他有而不即空。亦各
在于一偏故也。若论主者。伹依缘生诸法上明之。缘
会故非无。从缘故非有。中道妙旨烂然悬解。以中破
偏。故三家所以皆不立也。问。缘生之法非有非无巳
闻命矣。遍计之性如何。答。有无二见本自情生。故以
非有非无斥之。苟袪此见。则一切诸法皆不可说。言
语道断心行处灭。如起信真如门及大品等广说。然
汰公之作。实与般若一十八空之理相应。但不可说
卷一 第 290b 页 X54-0290.png
于偏空也。若以五教之理隼之。恒公多入小教。支公
同在法相。汰公合于空始。论主则终教之中空有无
碍中道之理。然前前浅而后后深。以深破浅得俊尤
易。著空等者。空本治有之药。病去药亡可也。服之不
巳返成其病。无可治也。非特等者。叙见恶犹甚也。谓
为善恶之恶。食盐者。彼论第十八略云。譬如田舍人
初不识盐。见人以盐著肉菜中。问言何以故。尔语言
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美诸物。自
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而问言。汝何
以言盐能作美。人言。痴人。此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
云何纯食盐。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伹欲
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等。世间下。非世世有斯人
也。大意以佛法虽起东汉。行之犹鲜。两晋以降。经论
未广。圆解明哲如什公者诚罕有也。恐人见论主破
彼。便谓二师聊尔。不可不可。请览本传。自生郑重。自
下等者。叙论旨脉也。然此一论旨脉微隐。诸师区别
亦以不同。予前后研覈。渐渐得之。理似有据。可详逐
节疏文。不广叙也。初理绝下。名谓能诠名言。相即所
诠义相。了法等者。华严十忍品文。二寄诠下。若不寄
其言相。亦不能识中道之性。无离文字。净名文。三故
我下。金刚经文。文字性空亦净名文。十二分教下。金
刚三昧经义。馀可了。

疏。若依等者。谓若依世俗谛说随相立名。依名取相。
凡是等(云云)者。故般若论云。可物于物则名相异陈。
卷一 第 290c 页 X54-0290.png
庄子山木篇云。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
则乌得而累也。论文亦本诸此。

疏。以所名等者。大意云。名依法有。法尚空寂。名尤虚
假。引密严者。前二句證物空。后二句證名空。下论亦
云。不物于物则物而即真。

疏。释此有二等者。于疏易了。但逐难释之。性各异者。
名是遍计。相是依他故。初句下。大意物虽即是名。名
不即是物。显两异也。见物不知名者。谓见未识之物。
虽睹其相不知其名。是物非名也。俗假等者。于第一
义二不相即。性本空也。局者下。谓一论能诠之名。所
诠之义。皆方便安布建立以悟将来。

疏。第一义者。承上名相两虚。致令第一义真独出于
名相之表。名虚故离言说。相虚故离心缘。故宝性论
第一义谛者所谓心缘尚不能知。何况名字章句等。

疏。初引等者。摩诃衍即智论也。以大品广说摩诃衍
义。故论具说四句之义也。今但引所用一句。复引中
论亦同言。转释者。即论主转以第一真谛释也。以第
一真谛二论皆有。故引此为下色空真俗等诸法所
依之宗。皆云者。指前二论。次下等者。谓次此以下凡
六节论文。初约色空乃至后引二论。依有无之法种
种开示。皆依非有非无以示第一真也。细详疏意自
识论旨。若迷旨脉何以知作者之意。予意凡解经论
须善三相。一贵识其宗。二善解旨脉。三深了文义。三
者不备号亏圣教。真俗非二者。双是之中故。非真俗
卷一 第 291a 页 X54-0291.png
之二者。双非之中故。

疏。二论等者。以拨丧释涤除也。杜犹闭也。灭声曰寂。
绝色曰寥。无色碍处名曰虚豁。目断空也。混茫者谓
混混茫茫。广远之相。目顽凝之空也。

疏。就物等者。谓顺物性之自虚。不待洗除以通其性。
乃即伪而真也。

疏。初四句等者。谓蹑迹释成互存互亡句也。馀可了。

疏。密严下。即彼下卷。二合。名相也。由名相故生起心.
心所等诸识分别。次句显名空。自下等者。分文亦总
示下文大义也。

疏。初依等者。空色之义乃法之标相。诸般若等皆有。
故首示也。即彼经不二品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
性自空等。

疏。空非下。色即物也。如水非波外。即波是水。金非器
外。全器为金。非一者。空色两分。事理二殊。如法界观。
事理相非二门也。新译般若心经亦有色非是空空
非是色之文。析灭者。释论文宰割也。如穿井凿穴见
空之类。然即空之义远矣。断见者。外道以蕴灭不续
为断。大乘谓小乘析灭为断。如悬谈钞说。乱意者。一
乘究竟实性论说。初发心菩萨于空未了。有三种疑。
如下示之。

疏。问疾品者。释曰病亦缘生一法也。真有则若来若
去应不从缘。从缘生灭非真非有。超日等者。受者五
蕴之一。命者不相应行中之一。皆缘生故诸法空也。
卷一 第 291b 页 X54-0291.png

疏。文则等者。教逐机异。其旨元和。

疏。二依等者。放光具云。舍利弗问尊者须菩提言。欲
使从无所生逮得。欲使从有所生逮得。须菩提言。我
亦不使从无所生逮得。亦复不使从有所生逮得。舍
利弗言。如所言。为无所逮无所得邪。须菩提言。有所
逮有所得。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但以世事故
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有佛。欲论
最第一者无有得。无有得。从须陀洹上至佛亦无逮
亦无得。释曰。舍利弗问。从无生真谛有成得邪。从有
生俗谛有成得邪。须菩提答。以般若无所得双遣之。
舍利弗以谓于有于无俱无所得。故须菩提复答有
得无得亦非有异于世俗中有逮有得。第一真谛中
逮得双绝。此义至无名论知之。故下疏指玄得。

疏。胜义下。随论会归中道。

疏。义引者。彼二十四云。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邪。
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
第一义谛如等。前虽下。分前后各殊可知。

疏。二谛下。宛然殊也。故仁王经云。于谛常自二。譬如
牛二角。然真以俗为相。俗以真为性。有何太异哉。

疏。初二句等者。谓万法皆有一非有义非无义也。次
四句。如疏可知。次四句。超断常者不绝于虚。所以出
断。非真有故。所以出常。后二句下。若有者。谓依此而
见法之有。亦不即真。亦合云若无不夷迹。疏中超文
而蹑。释之尤明。
卷一 第 291c 页 X54-0291.png

疏。古人者。相传静法苑公。未详。齐立曰并。并则为二
亦非双。真俗相违故云恒乖。未曾各亦恒一也。

疏。连引等者。净名之意。明言说即如。于真谛中亦非
有说亦非无说。后句不坏言说之相。于俗谛中师资
因缘会合。不生之中言说生也。后经者。如疏。非转下。
此谈如来一代利生说法凡三百馀会也。不舍下。智
论第二十六云。如一长老目闇。自缝僧伽黎。针纴脱。
语诸人言。谁乐福德。为我针纴。尔时佛现其前。语言
我是乐欲福德无厌足人。持汝针来。比丘知是佛。白
言。佛无量功德海。云何无厌。佛言。我于福德虽尽边
底。然无厌足。乃至佛为说法。肉眼即明。慧眼成就等。
转而下。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从成佛巳来不说
一字。汝亦不闻等。放光第十七云。如来坦然而不说
法。舌覆下。诸经多说如来将欲说法。出广长舌相遍
覆三千大千世界。表所说诚谛故。身默下。净名不二
品中事。此意净名默住亦是说法。令人了法无言入
无言际。故大疏云。语默视瞬皆说。见闻觉知尽听。得
法契神即是说义。如楞伽第四云。有佛国土。直视不
瞬口无言说。名为说法等。

疏。文通等者。覈。研诘也。物虽等者。以此但辨前之所
引二经之义故。

疏。顺显下。邪见执无。所以是惑。今云非无。以转此见。
下句可得。

疏。真谛等者。第一义谛。转与非转二义俱绝。故言非
卷一 第 292a 页 X54-0292.png
有非无。

疏。如来藏者。广如本经。以要言之。即随缘真如中道
妙有之心。然随言显示亦有二种。一者空如来藏。无
二十五有故。二者不空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以含此功德。所以名藏也。广释如佛性论。

疏。义引等者。以经但云心非有无。故义引中论转释
云物从等。物虽通名。顺前经义正且目心。亦该一切。
言义引也。

疏。推寻等者。以经具绳墨义。揩定邪正故。衡。秤衡也。
亦平也。理量称而平之。义自见尔。

疏。一徵辞者。如何者。何故。牒者为前中观谓物不有
不无。何以知然。故今牒云。所以然者。然即如是义。盖
指前不有不无。下方反释云。夫有若等。异喻下。喻有
同异。今其异也。与前义全殊。亦相例而显。以此照彼。
理极成立也。

疏。初二句等者。此释非有也。摘句出之。更无别释。

疏。初句等者。此中引论但合集智论上下之义。引之
释不无也。

疏。通成等者。初对中大旨亦不异前。伹加一切尔。此
乃最后引文辨法。故明诸法因缘有无及有无二法
因缘有无。悉举明之。举此之外。更无一法可举也。疏
释前后可知。后对等者。前依诸法以辨有无。有无是
义。此辨有无。有无是法。此之二法亦因缘故有等。大
品十八空中最后云。无法有法空。论释甚广。疏略引
卷一 第 292b 页 X54-0292.png
也。涅槃亦略。具云。一切世间有四种无。一者未生名
无。如泥团时未有瓶用。二者灭巳名无。如瓶坏巳是
名为无。三者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释曰。
若以人事言之。如罗云无善星善星无罗云。颜子无
盗蹠盗蹠无颜子等。四者毕竟名无。如兔角龟毛。缘
亦无数者。各随诸法因缘差殊故。如谷种为因。必以
水土等为缘。识种为因。所缘等为缘是也。

疏。初句等者。以前引论文诸法有无及有无二法皆
不出有无故。相反者。谓有之与无敌体相反也。救前
初三等者。以初句明诸法因缘故应有。三句明无法
因缘故应有。所以收也。不应言无。显违反也。收前二
四等者。以前第二句明诸法因缘故不应有。第四句
明有法因缘故不应有。故收之也。后三下。但例前说
之。馀可领。

疏。初二句等者。应有亦该前初与三也。不应有亦该
前二与四也。释义如疏。事一等者。诸法及有无之法
皆事也。同谓非有非无之中道。

疏。初有等者。定执有无即成见取。意言者。举要而言。
即心意分别未形于口谓之意言。题示者。不真空一
题显示其义也。前巳通叙者。指前破三家之后疏文
也。知彼则会此义。若下。意谓上述不真空之义至此
巳周。故结之也。推。寻也。绎。细绎思审之貌。谓前后思
究审玩可知。

疏。彼经下。依世谛名相以显第一真谛名相无生。即
卷一 第 292c 页 X54-0292.png
真谛也。巳见前文者。指前自下之疏也。二十四云。菩
萨以名相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当入名相中。盖论主
依方便道。于无名相之法用名相说。今复引经示名
相本空。令不著也。故大论八十九云。以方便道。以无
名相说等。譬如下。亦放光经文。非无下。论辞。幻。如结
巾为兔。掷竹成龙。孟钦画地作平野之沟。栾巴噀醪
成蜀川之雨等。化。如莲色尼作轮王。首迎佛于宝阶。
提婆达化小儿。惑阇王于内苑等。

疏。此与等者。前云物不即名而就实。此云物无当名
之实等。义实无别。但文少不同。名自情生者。遍计性
故。好恶者。情识虚诳。苟美一物立以好名。苟恶一物
立以恶名。故云何定。一物立多名者。如月亦云蟾轮.
桂轮.金波.兔魄等。一名召多物者。如修多罗呼井索
席经等。如以下。本草以蚯蚓名地龙。何有龙之实乎。
木贼非盗也。但顺下。俗谛故有。真谛故无。诸法且自
当。论名相。以从缘起故假也。

疏。一切等者。以世俗谛中物物皆有名相。名相体空。
本来不立。则一切诸法悉皆空寂。巳上者。指放光以
降。

疏。初句论文者。即物无彼此也。而人下。论主释之也。
如二等者。非约喻显。且于诸法中举此以示其空也。
故宝藏论云。约天地为上下。约日月为东西。约身为
彼此。约情为是非等。

疏。正举等者。疏释可见。元空者。训初为元也。亦可等
卷一 第 293a 页 X54-0293.png
者。又训初为始也。无暂始有者。无萌兆之始也。无暂
始无者。迷情念念不停刹那相续也。馀喻况可了。

疏。初句等者。悟无彼此之定相。则所执之法亦寂然。
彼此之相托法而现。如托绳现蛇。能所皆妄者遍计。
蛇所托绳谓依他。绳所依麻方为圆成。晋书乐广传
说。有客至广家。广举杯酌之。璧间弓影入客杯中。客
谓误吞其蛇。寻而病生。经年弗愈。后见广。广与辨析。
客豁然有得。病亦即瘳。似此类者诚多。应识遍计生
灭。如此论旨以依他诸法即非有非空。妄计取之为
有为无。彼此是非物我等殊。杂然而起不知巳巳。苟
悟情空则法法非有非无也。故论云。既悟等。故唯识
颂曰。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妄执者依性宗说枝
末。不觉在六粗事识之中。法相正唯六七二识如彼
(云云)。楞伽等经名为妄想。或云分别取体。即五见四
取等惑皆遍计也。

疏。成具下。具云。是法无所有。法无故强为其名。园林
下。准庄子林希逸序云。庄周。宋人。字子休等。吏者。曾
为漆园吏。故云园林。疏所引者全是彼文。释词亦彼
疏义。此辨是非无定体亦空也。与此无殊。

疏。次二句等者。名相等法生灭非常。圣人情念巳亡。
即化而见不变之常。常通下。谓凡夫妄想纷纭。见诸
法定相彼此森然。未尝一念而通。圣人反之。即惑而
智矣。故大疏开因性云。良以众生包性德而为体。依
智海以为源。但相变体殊。情生智隔。有人问予华严
卷一 第 293b 页 X54-0293.png
宗中相容之义。指柱曰。使此柱入彼柱。令彼柱容此
柱乎。余曰。汝所问者正犯圆宗太忌。彼必超情离见。
汝用情见求之。情见既碍。法何相容。可去情思之。

疏。放光下。依般若论引用。彼经第二十九云。不动真
际为诸法立处。谓不坏俗谛名为立处。盖真即俗也。

疏。圣即智也者。得无分别之心名为圣人。初地巳上
皆名圣人。神心也者。起信疏云。中实神解名心。神。灵
也。即灵妙觉心。圭峰序云。冲虚妙粹。炳焕灵明等。仁
王经。意示惑性智性无二性故。但迷悟相翻尔。今详
下。通会前文。前随论文亦旋发其义。文旨焕烂。确然
非谬。好思历历可解。密严初句。因相立名。如谓彼此
等。次句。依他因缘而起诸相。此之二句辨名相生起。
此二者又依名相二法生妄想分别也。故楞伽云。相
名常相随。能生诸妄想。故此三法但互缘而起。其性
本空。空则法性如如。于斯下。若了此三法性空之理。
即是正智。名为下。辨定三性。相是依他起者。细推经
意。相含二义。一遍计所执。如依绳见蛇。依杌见鬼。此
之名相皆是遍计。二依他心心所等。如绳如杌。名相
也。冥搜者。冥犹寂也。搜。求也。谓静意求之始可见理。
指掌者。见理明白如指掌中之物也。文用论语。

肇论新疏游刃卷上
卷一 第 293c 页 X54-029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