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门论疏-隋-吉藏十二门论序疏¶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1a 页

No. 1825 [cf. Nos. 1568, 1826]

* 十二门论序疏


大业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疏一时讲语。此序
理深事博。言约义周。略晓六条方乃可读。
一须深见论意。二精通法华。三妙识般若。四
善鉴老庄。五博寻儒典。六巧制文章。余昔
已著三论文玄正言。序是人制不我释之。但
师每讲常读此序。而浅识之流意多纷谬故
略陈纲要以赐门人也。序为六分。一标大宗。
二释题目。三叙造论意。四赞论功能。五赞
论利益。六作者谦让。

实相之折中下第一标大宗。折中者折物令
齐。谓之折中。书云。片言可以折玉斯论明生
死涅槃万化之法即是实相。故云实相之折
中也。所以作此语者凡有二意。一者欲秤叹
斯论。二者指斥馀人。馀人凡有四人。皆明实
相并折而不中。一者世俗之道。皆是安家全
国不净之法。非实相之折中也。二者九十六
术。欲明己道为真。并是虚妄非是实相。故
折而不中。三者五百小乘论师。各执诸法相
有决定相不信毕竟空法。亦是明实相而不
折中。四者有所得大乘学人方广之例。虽信
毕竟空钝根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为空见所害。亦是折而不中。故指斥馀人也。
今秤叹龙树此论明实相而是折中。故言实
相之折中也。问云何为实相。答睿师后释之
凡有十不。谓不内。不外。不人。不法。非缘。非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1b 页 T42-0171.png
观。不实不虚。非得。非失。故名实相。道场之
要轨者。实相谓所观之境。道场即能照之慧。
非实相无以生实观。非实观无以照实相。虽
境智宛然而实缘观俱寂也。此之二句无理
不该无言不摄。十二门与中论名部虽异。斥
病显道其义大同。实相即是中道也。道场谓
正观也。宣之于口谓之论也。又实相即实相
波若。道场之照观照般若。宣此二义谓文字
般若也。又实相即境界佛性。道场谓观智及
菩提果性。在观既明累无不寂。即果果性。说
四为开非境非观不智不断即中道正性也。
故坐道场见佛性方得成佛。宜作此释之。问
何故明道场复云要轨。答中论法品云。得实
相有三种。谓三乘人。涅槃云。见中道者有其
四品。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乃至上上智观
故得诸佛菩提。今欲简彼二乘。二乘未穷实
相之原。大士方尽其理。故偏言道场也。要
轨者明实相之轨。凡有三论。一无畏之广。二
中论处中。三此论之略。在言虽略而为入道
场之要故也。有诸大乘论言广难寻。斯论辞
略显诣。故云要也。睿师复明悟实相故则凡
得二益。一六道回宗三乘改辙。谓累无不尽。
次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地。谓德无不
圆即其事也。又实相即如如异名。谓如如境。
道场即如如智。斯二即是二法身。宣此二种
名为应化。现金光明三身品。摄论实相即法
身。道场之照谓内应身。说斯二义谓外应身
化。又实相即本有涅槃。道场之照即始有之
义。并是无名相中假强名相说。随处立名。今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1c 页 T42-0171.png
示此论深博。故略叙众义。又此论通释大
乘教。则无义不摄故脩含一切也。问序者
依何文作此说。答后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即是实相。通达是义具六波罗蜜无所障碍。
谓之道场。

十二下第二释题目三字即三也。十二是一
方大数治病通经。枝谓支别即十二不同也。
一科法也。更有馀义文疏已述。门者开通无
滞之秤也。藉十二言教开实相之妙理。通行
人之观心也。馀义文疏既陈。论之者释论也。
穷其原者穷三乘之原也。原唯有一。昔权说
有三。而封异者未寻其本故谓有三耳。若考
而穷之唯一原也。故无量义云。从于一法生
无量义。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不相
名为实相。法华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涅槃
云。是一味药随其流处有六种味乃至亦有
三乘之味。皆是明一原也。尽其理者上令二
乘徙辙。今令六道回宗。此论既正释一乘。令
九道众生同成佛也。问破三何故云穷原。洗
六而云尽理。答原理名殊体一。从一原而有
三流。三乘诸子未穷其源故谓三异。若从流
以寻原则知原唯一。则便舍流以还原。六道
既其失道。故是乖理之义。所以须明尽理也。
又穷其原斥圣惑也。尽其理破凡迷。即令悟
不凡不圣不生死不涅槃等也。又穷其原斥
内迷也。尽其理破外执也。诸论义师未寻其
本有五百部异。若穷原者知理唯一也。九十
六术自谓得理。故异道纷然。若尽理者则众
异息矣。又穷其原破学大乘人成有所得执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2a 页 T42-0172.png
也。尽其理者斥学小乘之流也。以未尽理故
有小耳。如其尽理理既无二。何有大小耶。然
本对异流故言一耳。若舍异而存一乃至五
百皆是未穷其原未尽其理。宜深照斯意方
见作序人心。若一理之不尽者上二句标两
门。今双释也。以不尽理故有六道。惑趣之
乖。惑者迷也趣者理也。谓迷一道故成六道。
一原之不穷则众途扶疏者。众谓多也途即
道。以不穷原故有三乘异道乃至五百部也。
扶疏谓开广增盛之义耳。殊致之迹者。殊者
异也。致理也。迹谓足迹。即三乘足迹而不
泯寂。何犹得成佛耶。问何故作此释论字耶。
答若直释者应云交言曰论。然今睿师释三
字三意明之。若释十二取其数之大意而释。
谓此十二无病不除无教不显。无理不申无
观不发。故一方数圆。故云十二也。次释门训
名依字释之。今释论取论意及论功能以释
论。非训名而释。何以知之。文云。论之者欲
以穷其原尽其理。故知就意及功能释也。

殊致之不夷下第三叙造论大意也。又开三
别。初辨造论缘由。二正明造论。三明造论利
益。大士初建弘誓令九道众生皆归一极。今
遂保著三乘封执六道。岂不忧哉。是以龙树
菩萨开出者之由路者。上是悲心今是悲事。
又上是大悲内充。今方便外救。即吐言作论
也。有二。前总唱十二。次正言造论。今即初
也。出谓令六道出分段三乘离变易。同勉二
种火宅所烧故云出也。出必有所因。故以十
二门为出者之由路。假斯路而出也。作十二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2b 页 T42-0172.png
门以正之者。前总标由路今叙由路事。六道
三乘并皆失道。是故秤邪。荡彼邪迷故作十
二以正之。三乘六道并是邪路。今十二门是
正路也。问云何令六道回宗。答有三毕竟空。
如百论述之。一者六道本来寂灭。故毕竟无
六。二者虚妄故无六谓六道。亦无六趣。如渴
人见灾内六处水流。实无六趣。三者诸佛菩
萨随六说六亦无六趣。如随见水人说有六
水。实无有六。以悟六本不生故六道回宗也。
三乘徙辙者。二乘折法未悟本空。大士虽知
本空照犹未尽。今此论显毕竟空诸佛行处。
令三乘人究竟了达故。门门之中皆秤毕竟
空。智度论云。毕竟空是诸佛所行故也问云
何为开路塞路。答有二种塞。一六道旧迷。二
学教封著。今除此两梗敞十二之路。从一一
路皆入实相也。正之以十二则有无兼畅事
无不尽者。第二正明造论。凡有五转十不。谓
不内不外。不法不人。不缘不观。不虚不真。不
得不失。其言巧其义深。其文约其理富。无病
不破无教不申。无理不通无缘不益矣。今初
破内病。病乃万端有无为本。又是障中道之
根。又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以不达因缘有无
二谛故。成性有无二病。二谛既无教不该。二
谛之迷亦无迷不摄。又小乘多著有病。学大
者多滞无病。又凡夫著有二乘滞空。又爱多
者著有见多者著空。是以斯论破此二也。问
但破有无亦申有无。答具二义。要先破有无
方申有无。故下文云有二谛。即其事也。又云。
但解释空申第一义也。通达空则通大乘。具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2c 页 T42-0172.png
足六度谓世谛也。问云何为兼畅。答有三种
义。一破有后破无故云兼。二申世谛复申第
一义故云兼。三病无不破教无不申畅大士
之怀。故云兼也。畅亦三。一有无病除为畅。二
者二谛教通为畅。三畅佛菩萨心为畅也。事
尽于有无则亡功于造化者。上破内迷今斥
外执。斯论正破于内。故先斥内傍破于外。故
后除外。造化者庄周云。魍魉因影。影由形。
形因造化。造化不知所因。今寄斥震旦庄周
以破天竺外道。良由此土无别外道。又一言
之内彼此双尽。故斥此呵彼也。问此论何处
破造化耶。答作者门破自在天。即是其事。以
自在天能造化万化故名造化。问何故破自
在即。答有无是内迷之本。造化为外执之
根。故伐其本而柯条自坏也。问何故事尽有
无则亡功造化。答破有无非但内病得除外
造化亦坏。而秤亡功者惑者执自在天造化
万化故为大功。令破除之自在不能造化。故
云亡也。理极于虚位明法无我。丧我于二际
者。破人令得人无我。前除内外两法今次破
内外二人。即生人法二空。所以先破法后破
人者论文尔也。故下文有为无为法空故。何
况我耶。又前诸门多除法。至作者门方正破
人。所以先法后人者。法本人末。法难人易。
法内人外。外道计人内多执法。正破内傍破
外故也。又若观门次第则先明人空后辨法
空。今就说门也。又小乘已知无人犹执有法
故。不得回小入大。今欲令回小入大故。先破
法后除人也。虚位者实相。真如法位异名也。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3a 页 T42-0173.png
今明。有为无为法毕竟空。明理极在于此空。
故云理极虚位也。内道外道二我皆除故丧
我于二际。又前破有为无为法既空。则有为
我无为我亦空。故云丧我于二际。又即阴离
阴皆是二际。又我与我所名为二际也。丧我
在乎落筌者第三节。上虽内外两除人法俱
破。但是破立犹未破破。但是缘尽观犹未观
尽缘。今欲破立两冥缘观俱寂。故有此一对。
问睿师取何文作此意。答后三时门正明破
破。尔前明除立。故序斯意也。落筌者落是除
亡之异名。故亦云亡筌除筌等也。夫欲除所
破之我。必须亡能破之筌。若能破不亡则所
破不尽。故云丧我在乎落筌也。网鱼物为筌。
网㝹物为蹄。问何故以能破为筌。答论主所
以作十二门能破之言教者。为欲破众生我
人等病耳。故以能破之教为筌也。如得鱼不
用筌。病破即除教也。筌亡存乎遗寄者。释忘
能破之所以也。能破之筌所以得除。要须遗
其所寄。本寄能破之筌除所破之病。岂可存
能寄耶。必须忘此能寄所破方净耳。遗即忘
之异名。此用庄周要其会归遗其所寄之言
也。筌我兼忘始可几乎实矣者。破立并忘缘
观俱寂者。始可近诸法实相。可几即近也。几
乎实矣则虚实两冥者第四对。意上除能破
所破之虚。今复泯非能破非所破之实也。得
失无际者第五对。意惑者谓能破所破为虚
缘观俱寂为实。则二存为失两忘为得。虚实
之病除舍。得失之念寻生。故复泯之也。冥而
无际者。上来叙龙树五转破病开道造论意。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3b 页 T42-0173.png
今第三明得益。得益有二。初明所离益。次明
所得益。所离则累无不寂。所得则德无不圆。
累无不寂不可为有。德无不圆不可为无。即
中道法身为益大矣。问睿师依何文作赞。答
下云。又能除大苦与大利事。故名为大。即得
离文。离益中有二离。得益中有两得。二离
者。一离六道二离三乘。一一中皆用玄儒两
书语以显佛法义。造次即儒书语。两玄谓老
子语。忘造次于两玄者论语云。造次弗如也。
语默失度动止乖仪。故云造次。寄此明六道
回宗也。两玄者即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借此语以目前五转。始自内外两除终竟
得失无际谓重玄也。泯颠沛于一致三乘徙
辙。谓圣人益也。一致者老子有得一之言。故
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
天下。又法华一道清净也。颠沛者亦出论语。
即儒书。犹是无三谓三。颠倒义耳。即是三乘
徒辙。整归驾第二得益。前离中皆借外书语。
今得中并用内教事。初明大乘果益。乘是宝
乘直至。道场者證也。五乘即至非是乘因至
果。故云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为大。后句
辨大乘因益。下论云。文殊弥勒等大士所乘。
谓因益文也。

恢恢焉下第四叹论功能。又二。初赞当时蒙
利。次叹后代得益。亦初是盛行天竺。次辨化
流震旦。即前后二时得益彼此两处蒙利也。
初又二。前叹论主智谛。次明群生得益。恢恢
焉者借庄周解牛喻二智也。庖丁解牛不伤
皮完。而全牛体解散牛体便空。故外篇云。庖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3c 页 T42-0173.png
丁十二年不见全牛。即牛体空也。龙树方便
波若不坏假名。明一切法即毕竟空也。如不
伤皮割完也。二乘折法明空。即伤皮割完也。
而言虚刃者即般若空慧观一切法皆毕竟空
也。又书中云。虚刃者刀游牛空虚之间为
虚刃。即实慧观一切法空也。又虚动于刃似
如割完伤皮。故名虚刃。无间谓虚无间之间
也。恢恢者大也。故书云。天网恢恢疏而不
漏。用此事者馀人见牛体实有。丁睹其空之
义。其义甚大。故云恢恢也。问此叹何物耶。
答牛喻世谛牛空为第一义。不伤牛而空。不
坏假名而明实相。故具明二谛正明第一义。
刃正喻般若实慧也。奏希声于宇内者。借老
子听之不闻曰希声也。即是二谛教也。言满
大千实无所说。岂可有心而听可得闻乎。故
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也。
像法决疑经云。如来从初得道夜乃至涅槃
不说一句。岂非二夜常言无一字之可说哉。
前明第一义今叹世谛。前叹实慧今美方便。
故具二智二谛四义。此非但叹龙树智谛。通
叙十方三世佛智谛如此也。天地上下为宇。
往古来今称宙。谓大教弥布十方耳。济弱丧
于玄津者第二得益。初得益次离益。庄周云。
少失乡土名弱丧。丧失也。弱少也。即六道与
三乘皆是失中道本乡之人也。别正取二乘
为弱丧。即穷子是也。故云譬如童子幼稚无
识舍父逃逝久住他国也。玄津即是斯论。入
此论之津归中道本乡也。出有无于域外明
离益也。前归中道为得。今离有无为离。又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4a 页 T42-0174.png
前令三乘得益。今六道回宗。亦前是外事。今
是内事。玄儒等书无非有无。而言非有无者
同盗牛之论也。老子云。域中有四大。谓天大.
地大.道大.王大。今云域者是限域之域。谓
有无为众见之根障道之本。与道相隔。故云
域也。

遇哉下第二后代蒙利。亦是第五造论利益。
就文又二。初叙遇法。次明蒙利。蒙利亦二。
初明值教。次辨得益。值教亦四。一夷路坦。
二幽关开。三震和鸾。四驰白牛。前外国既四
叹。故此土亦复四也。睿师净名经序云。自慧
风东扇讲肆流咏已来。格义迂而乖本六家
偏而不即。中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
与正之。前匠惙章遐慨思决言于弥勒者良
在于此。前大宗明。四论未来玄义多谬。又于
理犹疑。待见弥勒决耳。今论既来决疑正理。
深为幸遇也。夷者平也。坦者坦荡也。今开二
乘等幽隐关故云幽关既开。真得震和鸾于
北冥驰白牛以南迥。和鸾者即天子之大驾。
五露中鸾露。有鸾鸟吐于和音。又云。鸾者铃。
即和铃也。喻大乘也。庄周云。北冥有鱼。今
不用斯事耶。大品云。是般若从南方转至北
方。肇云。北天之运数其然也。即释后代幸遇
之所由也。和鸾借外事。白牛引法华内事。又
大乘有二。一总叙乘体。即万德是也。故以和
鸾为喻。二别明乘宗。即平等大慧。故喻之白
牛。又前是大乘后明一乘。又上车今牛。上外
事今内事。悟大觉于梦境第二蒙利。蒙利为
二。初明始益次明终利。二种生死长夜为梦。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4b 页 T42-0174.png
悟此梦非梦。即梦为觉也。即百化以安归谓
终益也。百化万化犹万物之异名耳。达此百
化即是实相。而实相是安稳道。故得还源反
本秤为安归。又前明梦喻以明觉。今举觉事
以辨悟。文正尔也。夫如是者。上明得悟此叙
无复馀疑。如大阳既出无复暗地。既睹斯论
疑滞永除焉。复者出庄周发语之辞也。耀灵
者日也。方正也。玄者黑也。陆者处也地也。未
晞者出毛诗。东方未晞也。未晞即未明也。既
睹此论于大乘无复暗惑矣。

下作者自谦。可知也。如日正盛盲人谓之未
明。斯论盛行愚人谓之未解。鄙则鄙恶。倍是
倍戾。庶者望也。日用者书云。用日不知。今谓
用日时日日有宜益。岁计谓一日二日乃至
一岁二岁。计者是计岁耳。况才之美者。上是
自谦今明推德。景者敬也。
十二门论序疏(毕)


十二门论疏卷上

沙门释吉藏撰

* 观因缘门第一

有玄义已入大科。馀未尽者五意释之。一释
名门。二次第门。三根本门。四有无门。五同
异门。

第一释名门者论名有三。一者十二。二者门。
三者论。问何故不多不小但明十二。答意乃
无穷。略明五义。一者此之十二无理不通无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4c 页 T42-0174.png
累不寂。随病设药。一方事圆。故但明十二。二
者虽复八万法藏。略摄但有十二部经。今通
释十二部经故论亦十二。问何以知然。答十
二部经但为显于一理。此十二门亦但为通
理。以通理故则识一切教。是故当知释十二
部经明于十二。三者众生回流生死有十二
因缘。此论亦观十二因缘毕竟空寂。则十二
缘河倾佛性河满。故但明十二。问何以知此
论明十二河倾佛性河满。答涅槃经云。佛性
者名第一义空。此论观察因缘明甚深空义。
故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若通达此义即通
达大乘。则良證也。问河有几种。答略明其
二。一者十二缘河。二佛性河。生死深旷回流
不息。悉能漂没六道众生。故名为河。佛性
亦尔。深而无底旷而无边。五十二位大乘贤
圣皆在其中。故名为河。但二河倾满凡有四
句。一者因缘河满佛性河倾。二佛性河满因
缘河倾。三二河俱倾。四两河俱满。妄想若
生正观便灭。谓生死河满佛性河倾。正观若
生颠倒则灭。谓生死河倾佛性河满。本对邪
心故称正观。邪想若息正亦不留。故二河俱
倾。为众生故示现生死方便涅槃。故二河俱
满。四句之中初对所破。馀为所申。四者十
二是一数之极。如净名经天女答身子云。吾
止此室十有二年。求于女相竟不可得。龙树
亦尔。就十二门求生死戏论本来皆空。故但
明十二。五者不应致问。若问是事则一切难
生。但应忘指取月。宁复求诠多小。

次释门然自有。经为论门论为经门。经为论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5a 页 T42-0175.png
门者即是经资于论。由禀佛经发生二智。然
后造论故经为论门。论为经门者谓论申于
经。以禀教生迷邪言覆教。破除邪言佛教申
明。故论为经门。问一切诸论悉是经门以不。
答有所得大小诸论非但不能通经。翻为翳
障。故非经门。四依所作无所得论能通佛经。
乃名为门耳。问诸大乘论悉能通经。皆是经
门。何故此论偏受门名。答诸大乘论悉明中
道而中论受名。今亦然也。虽并通经而以能
通受称。但门具二义。一者开通无滞。二者遮
闭众非。故法华经云。唯有一门而复狭小。一
门序其开通狭小明乎遮闭。以九十六术不
能出苦。唯有一理可以超累。故云一门。又
乘无有五。故称为一。虚通无碍所以称门。在
家起爱外道著见所不能入故称狭也。断常
二见有所得菩萨。亦未得游目之为小。又不
容人天机故狭。不受二乘机故小。又言语道
断故名为狭。念想观除称之为小。横绝百非
故名为狭。竖超四句目之为小。问今释十二
云何乃引法华。答斯论正解大乘。法华唯明
一极。经论符会宜应引之。问为用理为门以
教为门。答具含二义。理为门者凡有三义。一
至理虚通当体称门。二理能通生观智。则境
为智门。三理能通教。则体为用门。教称为
门亦具三义。一者无碍之教当体虚通。故名
为门。二教能通理教为理门。三因教发观。则
境为智门。问悟理发观云何从教生耶。答慧
有三种。闻慧则藉教而生。思修因理而发。是
故教理俱发观。问十二称门为是理门为是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5b 页 T42-0175.png
教门。答有人言。用理为门。今谓不然。后文
云。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理无十二云何名
十二门。又既称。从十二门入于空义。云何
从理更入理耶。又就能化之义从理出教。可
以理为教门。今正令所化悟入云何用理为
门。今所释者。以教为门凡有二义。一者教有
十二名十二门。二者因教入理。故为理门。问
教具几义能为理门。答略明三义。一者破除
迷倒。谓遮闭众非。二能显于正理。则开通无
滞。三发生观解。此之三义由事言教。是故称
门。问今言。观因缘门因缘为是门为非门。因
缘若是门。观有果无果等亦是门。若尔云何
破其有果无果。因缘若非门云何论云初是
因缘门。答此十二门可具四义。一者所破义。
如有果无果等。此是门之遮闭义。二者所申
义。谓假名因缘。三者通理义。谓因缘无自性
即是寂灭故。以空因缘为因缘空门。故论云。
十二入于空义。四者由此空因缘显于因缘
空能通生二智。故因缘名门。问以空因缘为
因缘空门者。为空因缘生二智。为因缘空生
二智。答由空因缘生实慧方便。悟因缘空生
方便实慧。即是二谛发生二智。二智是三世
佛之父母。二谛为祖父母。是故此论明众圣
之根本也。问前云十二种言教为门。今复言
因缘为门。为因缘与言教为异不异。答由言
教识因缘由因缘通实相。故离因缘无别教。
离教无别因缘。亦不得即因缘是教。亦非教
即是因缘。但得名因缘教教因缘耳。问今正
以何为门。答十二门论师但谓以教为门。今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5c 页 T42-0175.png
检论文具以因缘与教为门。但要由因缘教
方识教因缘然后悟入实相。是故二种合为
门。问此论辨门与净名入不二法门有何异
耶。答理无二辙。但约教不同略有三异。一
者此论正以教为门。净名以理为门。一道清
净故称不二。真极可轨所以云。法至妙虚通。
因之为门。问何以知净名用理为门。答彼称
入不二法门。盖是悟入理。故目理为门。问既
以理为门何由悟理。答藉不二之教通不二
之理。故教为理门。问若尔具以理教为门。云
何但言以理为门。答义有傍正如前释之。品
题入不二法门。非是入不二之教。正是入不
二之理。故理是正入。而非不由教复教为理
门。二者此论总以一极之教用教为理门。则
门无阶级。彼净名乃就浅深次第凡有三阶。
一者诸大士等寄言明不二之理。未辨不二
之理无言。所谓浅也。二者文殊明不二之理
无言。而由言于无言以为次也。三者净名鉴
不二无言。而能无言于不二以为极也。三者
经明因缘二即是不二。非破二明不二。论具
二种。一者破有所得因缘。二者申假名正因
缘义。故与经不同。所以然者。佛在世利根闻
因缘二。即悟二无二故不须破。末法钝根学
正因缘成邪因缘。要须破邪因缘。方得申正
因缘故经论为异。问破邪因缘是门不。答由
破邪因缘得申正因缘。故破邪因缘是门家
之门也。次明观义。所言观者正观也。是照
达之名。略有三义。一者检有所得邪因缘不
可得。故名观因缘。此是所破义也。二者照达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6a 页 T42-0176.png
假名正因缘故名观因缘。此明所申义。三者
观因缘无自性即是实相故名观。前二义即
是实慧方便。后一是方便实慧。故所观即二
谛。能观名二智。问此应是论因缘。云何名观
因缘耶。答观辨于心。论宣于口。故称论为
观。此是吐论主观心以示于物名观也。又论
主不欲直口言说诸法是空。若口说空者此
是口为说空行在有中今观悟因缘空故言观
因缘耳。又此是正观审谛了达因缘毕竟空。
简异邪见阐提拨于因果故言观因缘也。

第三释论。通而言之。佛及弟子有所作述并
得称经。亦俱名为论。故地持云。佛大小乘经
称为内论。以有所言说皆是论辨法实故皆
名论也。又以尽言秤论。佛之所说穷法源底
名为真论。付法藏云。提婆菩萨造百偈故。百
论文皆称经本。智度论云。迦旃延子造发智
经。外国称修多罗。此间正翻为綖綖能持物
物则得成。以教诠理理方得显。但綖语非便。
故用此间至圣所说经字拟之。而有。涌泉显
示出生绳墨及以结鬘。此皆是经之义用非
正相翻。今欲示师资不同故师说名经资言
称论。以师所说可则可常能显至道故称为
经。资之所作但论佛语更无异制。故称为论。
问经论何异。答略明五种。一者佛多随缘次
第。论多随义诠绪。二佛经散说。论则集之。三
佛经广明。论则略说。四佛经略说。论则广
之。五佛经直说。闻便得解。论则前破邪迷后
申释佛教。问云何名论。答直语秤说。交言曰
论。但论有二种。一者尽言二者不尽言。如小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6b 页 T42-0176.png
乘论等。虽复破邪邪犹未穷。虽复显正正犹
未极。言既有馀不能以尽言释论。若随分称
尽者义亦可然。至如方等诸论无邪不穷无
正不显。言既畅尽故以尽言释论。又小乘之
论虽显至理无言未知言则寂灭。故不得以
尽言释论。大乘之论非但妙显无言。而即言
寂灭。故是尽言为论。具此二种尽言故云尽
言释论。

** 次第门第二

问门有十二何故初辨因缘。答关中旧释云。
因缘者盖是万动之统号造极之所由。所由
既彰则虚宗可阶。统号既显则起作易泯。是
以作者标为题首演而破之。演而破之非唯
断常斯寂。亦乃教无不通。敢是希宗对教无
不兼通。通由此法所以为门。然此释言巧意
深。难可加也。今更数义以显成之。一者因
缘义总为佛法大宗。迷因缘一切皆迷。悟因
缘则无法不悟。是以因缘在十二之初。自后
诸门皆从因缘内而离出之。二者从因缘入
于实相。其言易显。是故初明因缘。又因缘具
上四义。谓所破义。所申义。通理义。发观义。
破因缘病则无病不破。是破义周。问云何无
病不破。答申因缘则破性义。复破因缘则破
假义。破性名破世谛病。破因缘名破假病。
一切病不出性假。故无病不破也。无教不申
者。佛法正是因缘故无教不申。通理发观前
已明之。如有无等门无所申义。故不在论初
也。次观有果无果门者。前品穷法于缘。缘无
生果之能。纵今缘能生果。为先有而生先无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6c 页 T42-0176.png
而生。为亦有亦无而生。有不须生。无不可
生。半有同有。半无同无。以此三关求果无
生。因悟实相故以为门。观缘门者初门穷检
无生。次门纵求不得。惑者复谓。经辨四缘能
生万物不应都空。是故以略广二关求果无
从。故以为门。又初门总明因缘空。次门别检
因不可得。次门别求缘义无踪。观相门者对
教之徒虽闻。总别求果无踪。复谓万像各有
相貌。是故今云。有为无为并皆无相。故以
为门。观有相无相门者。前门明无通相。此门
辨无别相。故以为门。观一异门者重开一异
捡通别二相无踪。故以为门。有无门者重就
有无求通相无踪。故以为门。观性门者万法
有二。一相二性。上求相无踪。今检性不得。
故以为门。观因果门者。自上八门破因不能
生果。今此一门明无因不能生。故以为门。观
作者门者。自上来九门检无所作之法。今此
一章求人无踪。故以为门。观三时门者自上
已来求人法无踪。但破前因后果及因果一
时未说前果后因。今明三时都无。故以为门。
观生门者论首以来捡异法之生。今此一门
捡即法有生。异之与即生义无踪。为令菩萨
得无生忍。是故最后辨观生门。此略示一途
生起次第。至后当委述之。门虽十二不出三
空。初有三门。求有法不得。名为空门。次有
六门。求相无踪。谓无相门。后有三门。求起
作无踪。即无作门。有人疑。不应用二空释论。
盖是顺人背论有此疑心。若谛寻文旨显在
论文。论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此空是实相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7a 页 T42-0177.png
之异名。般若之别称。又智度论云。涅槃城
有三门。谓空无相无作。故游三门入于涅槃。
此论从十二门以入于空。空即涅槃。中论云。
诸法实相名为涅槃。又般若云。诸法甚深者
谓空无相无颠。今欲明甚深义故辨三门。问
三空浅深不。答具二义。一无浅深。求一切有
不得名为空门。捡万化相貌无踪名为无相
门。求一切起作不得名无作门。是以十二门
一一皆云。一切法空。二约缘浅深。求有不得
名为空门。或者乃不执有遂取空相。次求空
相无踪。名无相门。空门除有无相破无。此二
泯竟犹有作意则观犹未泯。故次泯于观。则
外内并[穴/俱]。缘观俱寂。义乃圆备。

** 根本门第三

问万行为因乘。众德为果乘。此论但明空义。
云何释大乘耶。答此论明于乘本。乘本若成
乘义则立。言乘本者所谓诸法实相。契斯实
相则发生般若。由般若故导成万行。皆无所
得能动能出。故名为乘。又今明实相则具万
德。对虚妄故名之为实。用之为身目为法身。
诸佛以此为性称为佛性。远离二边名为中
道。照无不净目为般若。累无不寂称为涅槃。
故但明实相即万义皆圆。问云何悟此实相。
答以十二种门通于实相。令诸众生从一一
门得悟实相。又乘有三种。一乘因。二乘缘。
三乘果。乘因者所谓实相。乘缘者即是万行。
乘果者谓如来法身。问何故但明此三。答由
实相故万行成。万行成故果德立。要须辨三。
问何处有此三文。答摄大乘论明。乘有三。一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7b 页 T42-0177.png
者性乘谓真如。二随乘即万行。三得乘谓佛
果。此三犹一体。但约时故分三。即是三种佛
性义。性乘谓自性住佛性。随乘谓引出佛性。
修于万行引出因中佛性。三果乘则果德佛
性。此三佛性释涅槃经甚精。是故涅槃经。或
时明佛性是果。或时明是因。或明佛性是空。
此论正释于空。则是释根本佛性。故涅槃
云。佛性者名为一乘。今既释一乘即释佛性。
问三论但明空义。正可释于大品。云何解佛
性一乘。答三论通申大小二教。则大乘之义
悉在其中。岂不明一乘佛性。问何处有明一
乘佛性文耶。答中论四谛品云。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此即
法华之文。法华还序初成道时华严之事。明
知华严法华显在中论之内。又偈云。虽复勤
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终不得成佛。
长行释云。如铁无金性。虽复锻鍊终不得成
金。即佛性文也。观如来品明法身绝四句超
百非。与涅槃经金刚身品更无有异。即法身
文也。

** 有无门第四

龙树自有三论。初造无畏论。十万偈。次从无
畏论撰其要义。五百偈。名为中论。十二门有
二释。一云同中论。从无畏出。二云就中论内
择其精玄为十二门。所以有此三部者。一者
示说法有其三门。一广说。二略说。三不广不
略处中说。二者众生根性有上中下。是故说
法有广略中。三者广略从情丰约异。悟不必
广配上根略据下品。问何以知此三部有前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7c 页 T42-0177.png
后耶。答龙树传及付法藏经并云。无畏十万
偈中论十二出在其中。十二既指如中论说。
则知在中论后也。问此二十六偈与中论云
何同异。答初门二偈。前偈中论所说。似因
缘品释八不第二偈。次偈引七十论偈。第二
门一偈。同中论别破四缘初偈。第三门三偈。
初是结破四缘偈。次是立四缘偈。后举非缘
决破四缘偈。第四门十一偈。初偈中论所无。
馀十偈全同三相品。第五门一偈。同六种品
第三一偈。第六门一偈。第七门一偈。中论
无。意同三相品聚散门破。第八门一偈。同中
论行品第二偈。第九门一偈。中论无。意同释
八不初偈。第十门二偈。初同破苦品初偈。次
偈同因缘品释八不第二偈。第十一门一偈。
中论无。采中论因果品十家中破三家意作
之。第十二门一偈。同中论三相品三时门破。
今总以三类明之。一者全用中论。二者引七
十论。三二论所无。或同无畏论。

** 同异门第五

此论与中论同显正道。俱息戏论至理不殊。
就其文义略明十异。一者名有理教之异。二
宗有二谛境智不同。三中论䨥申大小。十二
但显大乘。此三玄义内以具论之。四申破有
傍正异。中论正破傍申。此论正申傍破。所以
然者。中论初牒八不。即云略说八事总破一
切法。故知以破为正。此论命初云略解摩诃
衍义。不称为破故以申义为正。五辞有爱见
之异。爱见者此是纲柔之名。比论观行因
循。文旨宛约名为爱论。中论多杭拆内外。弹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8a 页 T42-0178.png
谢大小称为见论。故名爱见论异。六品有观
破异。中论多题破名。十二但称为观。关中亦
云。中论祛内以流滞十二门观之精诣。所以
有观破不同者。一同上爱见。二者中论正破
傍申。此论正申傍破。故有观破不同也。七偈
有合离异。中论合是因缘一品。此论离为三
门。八文有广略异。九出有前后异。此二如
前释之。十有长行无长行异。

问云何正申傍破正破傍申。答不言此论正
意申而傍破。亦不言中论正意破而傍申。但
此论申于佛教邪执自破。中论若破邪执而
佛教自申耳。

问此论长行谁之所作。答中论长行青目所
作。百论长行天亲所制。有人言。十二门论偈
是龙树所造。长行还是青目所注。而偈又有
青目所引如初门。七十论偈第三门二偈。作
者门一偈令四偈。是后人所引。又释。偈及长
行皆龙树自作。略引三證。一者中论五百偈
其文既广。故有后人所注。百论亦然。此论
止有二十六偈不成卷轴。又似中论。宜自释
之。二者青目注中论云。龙树菩萨为是等故
造此中论。而十二云。我悯此等欲令开悟。又
云。是故我今解释空。既称为我。则知是龙树
自言。百论则修妒路别之。故知则子本为异。
而此论不尔。故知是龙树自作。三者龙树作
论示有多体。作中论既纯是偈。作十二门长
行间之。今明。此事难知。若必有明證云。长
行是后人所作者不敢违之。

此论文裁一卷义有三章。初总序造论意。次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8b 页 T42-0178.png
别明十二门以为论体。三总结论之旨归。就
初有五。一标略解大乘。二明造论利益。三释
得造论意。四正明造论解于大乘。五结所释
旨归。初有五句。一标说曰。二明当说。三辨
略解。四辨能解。五序所解。说曰者发论不同。
中论初标八不序其所论。百论首敬三宝欲
明请护。此论直标说曰。盖是制作不同。适时
而用。又标说曰者交言曰论直语名说。今简
异。文言故言说曰。所以直说者龙树出世。其
犹如佛。示无人敢问。故自标说曰。又示所解
大乘甚深无人能问。故自标说曰。又示要略
简除外问故标说曰。今当者第二句明许说
也。说之在后。今略标许义。故称今当。略者
第三明其略义。一对无畏之广故以斯论为
略。二对中论之广故以今文为略。又无畏之
广正观处中。今是略说。又于大乘有二分。一
者有分。二者空分。今略释空不释于有。故
名为略。又示大乘甚深作者谦让。故称为略。
如金刚藏说十地义十地甚深。今但略说。又
欲示广虽八万。所诠者一道今但论道。故称
为略。又示略能摄广显广略无二。故称为略。
又示像末钝根不堪多闻。是故略说。如智度
论云。昆勒三百二十万言。后世人意浅力小
寿命短促。诸得道人略撰为三十二万言。解
者第四次明解也。智度论释无作品。明十门
说般若。谓解释开示分别法句浅易等。龙树
具用十门以释大乘。今略标一解。所言解者。
破一切迷申释佛教。故称为解。摩诃衍者第
五标所解。标所解者一简异小乘论。如成实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8c 页 T42-0178.png
云。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此但释小乘。今简
异之故标大乘也。二简通申大小乘论。今论
独申大乘。故偏标之也。问中论何故不标解
大乘。答八不即是大乘。故不须标大。又中
论正申于大傍申于小。此论但申大乘不兼
申小。故独标大也。又中论初明能所义。此论
初明所能义。能所者八不是所申。故名能所
义。今明所能者略解之言此是能申之论。摩
诃衍谓所申之经。又中论初标八不。是经资
于论。今前明略解。谓论申于经也。又一切论
有四。一者前深后浅。即中论。初明大乘为
深。后辨小教为浅。此明十方三世诸佛出世
意有傍正。正为大乘故兴。傍为小缘故出。中
论申此意也。二者前浅后深。即百论。前明舍
罪后明舍福。前明生空后明法空。此示三世
佛出世令物修行。自浅至深百论申此意也。
三者始终俱深。即十二门。此示三世佛为诸
菩萨显说甚深之法。十二门申此意也。四初
后俱浅。如小乘之论也。又释大乘者三世佛
出世意。本为一大事因缘事不获已。故说小。
说小终为明大。今欲申三世佛本意故偏释
大。又大是真实小是方便。大是根本小是枝
末。得本实即得未权。故偏释大。问下第二明
略解利益。前之五句皆是总标。此下四章称
为别释。今前明略解之利。所以前明略解之
利者。示菩萨造论以济物为怀故也。又造论
多端。或为显他之短明己之长。或招引名利
徒众势力。或自畏忘漏。是故造论。今悉不同
之。但为益物故明于利。又智度论云。菩萨得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9a 页 T42-0179.png
无生忍后更无馀事。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龙树诧迹海宫逮无生忍。唯欲弘道利人故
前明于利。又大品云。菩萨为于大事故起。
大事者所谓救度一切众生。今龙树是行般
若人。亦为成大事。是故今明利益。又前明
略解大乘。谓上弘大道。今辨下利众生。菩
萨运怀唯此二事。又华严云。金刚但从金性
出不从馀宝生。菩提心唯从大悲生不从馀
善生。故菩萨以大悲为本。是故造论但为益
物。就文为二。前问次答。此亦得是问。亦得
是难。所言问者。如来说经已有大益。解释大
乘有何利耶。所言难者。佛三达照鉴五眼洞
明。所应利者皆已利竟。馀未利者已作。得利
因缘今解大乘复有何利。又佛说经为有利
耶为无利耶。若说经有利何用论耶。若说经
无利何用经耶。答中有二。一明所申之经。二
辨造论利益。所以前明所申之经者。一欲叹
所申之经甚深。即显能申之论第一。令物于
论起信故前序佛经。二前明佛经者叙众生
所迷也。以佛经甚深利根能解。末世钝根不
能了悟。故前序所迷后序能迷。三欲引经为
例。如来说经既有大利。我今造论宁无益耶。
若答上难者。佛为益利根人。是故说经。我
为益钝根人。是故造论。佛为与佛结缘之人。
所以说经。我为与我结缘之人。是故造论。事
同阿难化于须跋。亦如罗云度城东老人。就
序佛说经为二。一明教二辨缘。缘是教缘。教
是缘教。故教称于缘缘称于教。教称于缘应
病授药。缘称于教如法服行。故感应相应即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9b 页 T42-0179.png
便悟道。初又三。初牒摩诃衍。二明能说之
人。三辨所说之教。十方三世佛者明能说之
人也。所以标多佛者恐一方化偏非尽理之
说故标多佛也。又简三藏教主但有三世佛
说无十方佛说故标多佛也。又诸佛出世或
说小乘或说大乘。毕竟而言无不说大。故标
多佛也。如法华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也。又简论虽略即是遍申十方三世诸佛教
尽故标多佛也。又显迷教即是遍迷十方三
世诸佛大教故标多佛也。甚深法藏者明所
说之法也。横绝百非竖超四句。故称为深。深
中之深。故言甚也。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
为甚深。又九道众生不能测知。唯佛与佛乃
能究尽。故名甚深。然于佛本尝有深。但约
众生不知故言深耳。为三乘六道模轨。故称
为法。累无不寂德无不圆。故称为藏。为大
功德利根者说第二明教所被缘。久习五度
名大功德。早修般若是故利根。又习前三度
名大功德。修于后三称为利根。前明所说法
大。今明所为人大。又初能说人大。甚深法
藏所说法大。今明受法人大。故云大功德利
根也。

末世众生下第二明造论利益。又有三别。初
明下利众生。次明上弘大道。第三总结有斯
二益。是故造论。就初又二。第一明众生禀
教起迷。第二明论主破迷作论。前有四句。末
世者起迷时也。佛法灭分三时。一正法五百
年。二像法一千年。三末法一万年。今言末世
者非是第三时也。但正法为本故以像法为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79c 页 T42-0179.png
末。末是微末之义。像是似末故是一义。若分
像末亦得分三。众生者第二明迷教之人。薄
福钝根第三明迷教所由。以不久修福慧故
名薄福钝根。又修有所得福慧亦是薄福钝
根。虽寻经文不能通了第四正明起迷。有四
种众生并皆失道。一在家起爱任运而失。二
出家外道名自树失。三小乘人失不知说小
为通于大。而执小拒大。四大乘人失学无所
得大成有所得大。但就大乘中又有二失。一
弃本寻末。二求本多谬也。又佛法有二。一
小二大。此二种各有二种。一但二不但。所言
但不但者凡有二种。一缘但不但。二教但不
但。缘但不但者。佛教是因缘不但义。而禀
佛因缘不但教故成有所得但也。二教但不
但者。佛赴但不但缘说但不但二教也。问但
不但出何文。答智度论云。二乘空名但空菩
萨空名不但空。问大乘但不但云何。答大品
云。为新学人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不如
化。此则但生灭是化。故名但也。末世不识
缘教但不但。故云虽寻经文不能通了也。我
悯此等下第二作论申经。天魔为爱火所烧。
外道诸见所害。执小拒大谤法毁人造无间
业。偏执大乘断空拨无罪福。亦现在断善
后入无间。菩萨可哀悯也。欲令开悟者为此
钝根人就大乘中略解十二事开悟。然众生
同菩萨不须造论。若众生实异菩萨亦不须
造论。正言同菩萨于缘成异。故造论也。大
品云。众生际即是实际。菩萨不建立众生于
实际。以众生不异实际。实际于众生成众生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0a 页 T42-0180.png
际。故菩萨建立众生于实际。然众生际既非
际。宁复有实际。故知未曾虚实也。又欲光
阐如来无上大法下。第二明上弘大道。众生
迷教邪义覆于正经。今欲上报佛恩略明大
意。今文约而易显。久传于遐代。故摩耶经
云。龙树菩萨燃正法炬灭邪见幢。什法师云。
龙树菩萨令如来大法三启阎浮。龙树传云。
智慧日已颓。斯人令再耀。世昏寝已久。斯人
悟令觉。并是下悯上弘之意也。

是故略解摩诃衍义第三结造论意。问曰下
第三释成上略义。前问次答。问意云。摩诃衍
文字章句尚不可数。况欲一一解释其义。此
乃翻成为广。何名略耶。智度论云。摩诃波若
即十万偈。三百二十万言。与四阿含等。其
馀云经大云经诸经无量。如大海中宝。又云。
诸天龙阿修罗问经千万亿偈。又于填国龙
树传云。华严大本有一四天下微尘品三千
大千世界微尘偈。一部经文字尚不可数。况
都集诸大乘经总名摩诃衍。云何可知。文
尚不可知。况复欲释其义。又此言亦得遮于
造论。摩诃衍经文理已圆。何须更释。如其更
释则佛经文理未圆。又众生寻读佛语尚不
能遍。更复解释何由可用。必欲令物学论则
隐废佛经。寻末弃本理所不应。诸意具如中
论已说。答曰下明我亦不一一随佛语而广
解。但就佛语中释其精玄略解十二事耳。又
佛经无量意在明道。我今但略释道则众教
自通。又众生迷虽万端以障道为本。今但破
道迷则众迷自破。又答上问者。正为佛经无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0b 页 T42-0180.png
量难可寻究我今略释令取悟为易。又诸佛
有广略说法。我今依略而说。又诸佛摄广为
略。我今释略则便通广。

问曰下第四释成所解。即是解前标章中摩
诃衍义。又是解大乘之意也。前问次答。问意
云。已知略解之意。今既欲解释。云何名摩诃
衍耶。此总问大乘名义。答曰下为二。一者
正答。二者总结。正答为二。一者略以六义释
大。二指经广说。六义即为六答。今第一待二
乘之小故名为大。然诸佛所行之道实非大
小。但对二乘小。是故名大。问大乘之大与
涅槃大此有何异。答一往无异。问若尔涅槃
云。不因小涅槃名大涅槃。今云何因小乘名
大乘耶。答诸论师多云。不因小涅槃名大涅
槃。是绝待大。今文是对小乘明大乘。是相待
大。今谓不尔。二文俱绝待大。亦俱是相待
大。俱是绝待大者涅槃云。不因者此明非是
体不自大待他方大。乃言。体自是大不因待
他方名为大。今大乘亦尔。故俱是绝待也。俱
相待者。今待于小乘名之为大。此非是体不
自大待他名大。乃辨诸佛所行之道不可说
其大小。但对二乘小强称为大。问若尔涅槃
体自是大则非是绝待。今对小之大翻是绝
耶。答涅槃体是自大未绝大小之名。翻是相
待大。今若云非大非小则大小双绝。不知何
以目之对于小乘强称为大。此方是绝大也。
问非大非小可是绝待。既犹称对小名大。云
何是绝。答亦如所问。据其非大非小言穷虑
绝。此是绝待。今非大非小犹称为大。此犹是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0c 页 T42-0180.png
待。问若尔一切大名皆是相待。云何旧云有
二种大一相待大二绝待大耶。答旧语有义。
若一往直言对小名大。此是相待。若非大非
小大小双绝。不知何以美之。强称云大此名
绝待。盖是对前相待故云绝待。若望一切名
言未绝悉是待也。问若涅槃体是自大非绝
待大者。此言应非究竟。答如前问也。低罗波
夷实不食油强名食油。涅槃亦尔无名相强
名相说。故一切名言皆是相待。若言究虑
绝方是究竟。诸佛最大下第二义。从所至处
受名。所至之处为大能至之乘亦名为大。诸
佛大人下第三从能乘人受名。有人言乘体
是因。从果受名故称为大。今明。盖是以义判
文生此谬耳。前句是因乘。从果受名。今是
果乘。当体为目。如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
涅槃云。乘涅槃船。皆是果地之乘也。而文意
所以名大者。果法从人受名。于九道中最大。
大人所乘法故名大。又能灭除下第四就
用明大。乘有二用。一者所除用。谓灭二生死
苦及五住因。二能与用。谓涅槃因及大涅槃
示果。故名为大。又观世音下第五从因中
之人立名。故名为大。然乘是诸佛至道未曾
因果。亦非人法。故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
灭。为众生故强称。人法及与因果故。因人
所乘故名为因。果人所乘则名为果。在法名
法在人名人。故智度论云。若如法观。佛般
若及涅槃是三即一相。其实无有异。故知人
法更无二也。此中举四菩萨者。前二他方后
二此土。则总摄一切。又以此乘下第六就功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1a 页 T42-0181.png
用立名。明般若正观能究源尽理照无不周
故。称尽法边底。般若一度既尔。一一诸度皆
尽理究源。故名大也。既得六义释大。即六义
释妙。初对二乘之粗名妙。次能至妙处名妙。
三妙人所乘名妙。四妙用名妙。五因中妙人
所乘名妙。六能穷尽诸法平等大慧。故名为
妙。释法华有五种妙。亦得是五种大。一小前
大。谓初成正觉菩提树下。未趣鹿园说小故
名小前大。二小中大。从趣鹿园说小乘。此中
即明佛乘谓小中大。三小后大。从说三藏竟
次说大乘道。是小后大。四摄小大。从说法华
会小归大。五无小大。即净土中但有大名无
有小称。如香积佛土云。我土无二乘名。但有
大菩萨众也。此五大但约时约处明之。大判
佛经一途而说也。妙亦有此五。复有绝待妙
绝待大。如上释。是为六也。如般若中下第
二指经广说。上略明六义。馀未尽者如经说
之。又论主上虽自释。恐物疑之今引经为證。
问一切诸经皆释大乘。何故偏引般若。答趣
引其一。又龙树云。云经大云经十种大经。此
摩诃衍于中最大。是故偏引。又般若正明实
相。此论亦明实相义。既相应是故偏引。问
龙树释摩诃衍有多.胜.大。何故偏释大耶。
答略举其一。馀二可知。又举一即摄馀二。故
但释于大。问一乘大乘此有何异。答具有一
异。言其一者大体无二。故称为一。一乘包含
故名为大。故法华云。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
妙法莲华。故知法华名为大乘。言其异者大
乘之名通于今昔。三乘教中亦有大乘。一乘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1b 页 T42-0181.png
教中亦有大乘。但三乘教中犹未明。唯有此
大无有于小。是故大乘未得称一。问三乘中
大复为得称一义以不。答亦有斯义。如云一
乘二乘三乘。以佛乘为一乘缘觉为二乘声
闻为三乘。作此论之亦得称一。具出法华。问
地持论中七义释大。与今何异。答彼论就无
阶级中辨于阶级。竖论大义。言七种者。一谓
方等经菩萨藏。此是教大。所以前明教大者
要根本由教然后方得发心修行。二发心大。
谓发大道心。三解行大。至道种性解行纯熟
名解行大。四净心大。初地菩萨得无生忍其
心清净名净心大。五众具大。谓大福大智通
为佛道资粮名为众具大。六时大。谓三大僧
祇劫修行。七果大。谓大菩提果。此七义中
第七义而上诸佛大人所乘义同。馀之五义
与前五义大略相似。而初义与引般若经略
同。以是因缘故名为大第二总结。

大分深义所谓空也下。第五结所解旨归。前
虽唱解摩诃衍义。然摩诃衍有无量义。未知
正释何义。是故今出所解旨归。故有此一章
来也。就文为四。一标空体。二明空用。三结
解释。四明解释之方。所言大分者有人言。如
大品大数五千分或增或减。故名大数。此非
释也。有人言。大乘中般若空为一分。复以中
道空理为一分。以此二分合名大乘。今二分
之中以般若空为深义。故云大分深义所谓
空也所以作此释者。此是成实人义。谓般若
空为乘智。空理是乘境非乘智。故作此释耳。
论直言大分深义所谓空也不以空主于慧。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1c 页 T42-0181.png
故亦不同之。今所释者。上以六义释大乘。然
此论但解于大不释于小。今就大乘中更复
简之。所言大者即上摩诃衍也。所言分者大
乘具含万德。而用正观为乘主。正观由实相
而生。则实相为本。正观及万行为末。末即
是有。本即是空。故大乘具含空有。今但释空
之一分故名大分。问约二谛是何谛耶。答二
谛者大乘具含真俗。故为二分。今明空即是
第一义也。深义者前虽释一分。或可为末世
钝根释浅近之分。是故次明深义于深义中
有无量门。未知释何深义。是故次云所谓空
也。智度论释深奥品云。深奥者空是其义。
无生灭是其义。问是何等空耶。答一解云。是
空三昧空。得此空观故令诸法空。又解云。是
外所缘法空。故名空三昧。前解是智空。后
释是境空。论主皆破之。离是二边说于中道。
谓诸法因缘生无有一定法故为空。何以故。
因缘生法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毕竟空。毕竟
空从本以来空。非佛作亦非馀人作。诸佛为
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是空相是一切法实
体。故名为深。详论此意非境非智不观不缘
不因不果。百是不能是。百非不能非。非但是
是不能是。非是亦不是。非但非非不能非。是
非亦不能非。总而言之。横绝万法竖超四句。
故名甚深也。问即得以空为第一义。第一义
是甚深者有是世谛。世谛应是浅耶。答义正
尔也。故中论四谛品云。世谛者一切诸法本
性空。而世间谓有。于世人是实。故名谛。则
知以凡夫所见有是浅圣人所知空为深也。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2a 页 T42-0182.png
问自佛法西域而度谁前得此意耶。答睿师
净名序云。格义迂而背本。六家偏而不即。安
和上凿荒途以开辙。标玄旨于性空。又云。以
炉冶之功验之。唯性空之宗最得其实。其后
影。肇。融。睿。皆游其门。故肇公涅槃论云。圣
人无数宋外无心于内。彼已寂灭。浩然大均
乃曰涅槃。涅槃若此图度绝失。以图度不
至名之为空。影公中论序云。内外并[穴/俱]缘
观俱寂。岂容名数于其间哉。问何故云非名
数耶。答二谛是数。真俗境智等为名。今以不
可说二不二故云非数。绝真俗等一切名故
云非名。睿师此论序云。虚实两[穴/俱]得失无际。
四师语异意犹一也。问此空既非因果境智。
亦得有多名耶。答智度论云。是空有种种名。
谓无相无作寂灭离相法性涅槃等。故法华
云。皆是一相一味。所谓离相解脱相究竟涅
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法华名此空为一
乘涅槃。无量义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
法谓无相也。如是无相不相无相。不相无相
名为实相。即以空为无量义处三昧。涅槃经
以空释成圣人义。以何义故名为圣人。常观
诸法性空寂故。问此空若非因果境智。何得
智度论云实相生般若。即实相为境般若为
智。般若是果实相是因。答此是非因非果强
说因果。非境非智强称境智。故下论云。缘是
一边观是一边因是一边乃至中是一边偏是
一边。离是一边名为中道。即其證也。若通
达是义者。上释空体今第二辨空用。若能解
悟此空则生般若。般若生则导万行运出生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2b 页 T42-0182.png
死。故云通达大乘六度皆备。此不二二分境
智为二。故说实相为所通达。般若为能通达。
然实未曾能所亦非境智。问通达大乘与具
足六度何异。答大乘据果六度为因。以通达
于空因果皆备。又故睿师序云。整归驾于道
场必毕趣心于佛地。正用今文意也。又通
达大乘为总具足六度为别。是故我今但解
释空第三结解释。有此利益须但释之。解释
空者。下第四明解释之方。此十二言教有四
种功用。一能显理以理为门。二能发观与观
为门。三遮塞非道。如涅槃云。断塞诸道。谓
四句百非。四障闭邪观。谓凡夫二乘有所得
生心动念皆不得入也。

问云何言十二门入空耶。答明我今以十二
事显明于空令物悟入。初是因缘门论有三
分。初分竟前。今是第二正明十二门入于空
义。以为论体。问中百二论并皆开之。此十二
门为开不开。答一师相承多不开之。凡有二
义。一者此十二门因备婉转始终相成故不
须开。二者一一门皆无法不穷无言不尽。故
诸门后皆云。有为空故无为亦空。有为无为
尚空。何况我耶。此即门门皆说诸法空故故
不须开。今亦得云开者凡有二义。一者此论
既秤但解释空。宜就三空分之。初三门明于
空门。次四门明于无相门。后五门明无作门。
论文实有此意。二者此论既明诸法实相。为
令众生悟无生忍。宜就无生分之。可为六双。
初十一门破异法生不得。最后一门求即法
生无从。即法异法生不可得。则一切无生令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2c 页 T42-0182.png
众生悟无生忍。此一双也。就异法中又二。初
十门明前因后果及因果一时生义无从。第
十一门明前果后因亦不可得三时无生则生
义尽矣。此第二双也。初又二。九门明法无
生。第十门明人无生。人法无生谓第三双也。
初又二。初八门求一切法相不可得。次一门
捡诸法性义无从。即内性外相一切空为第
四双也。初又二。前三门求所相法无从。次
四门捡能相不可得。则能相所相俱空第五
双也。前又二。初门总求因缘生不可得。次两
门别求因缘生。不可得谓总别一双。此皆一
途大格其不尽者至门门初当委述之。一一
门为三。初长行发起。二偈本正明门体。三
总结。此三即是标释结也。长行发起如前释
之。

众缘所生法第二正明门体。就文为二。初偈
次长行。此偈文约义包非是一意能尽。今略
述之。一者就破病为解释。上半破外道义。外
道执诸法有自性。如僧祛。五尘和合别有瓶
体性。无尘为一。世师别有瓶法。与尘为异。
勒娑婆别有瓶法。与尘亦一亦异。若提子别
即瓶法。与尘非一非异。外瓶既尔内总身亦
然。今明瓶为众缘所成。即无自性。若有自
性不假众缘。故上半破一切外道。令一切外
道藉因缘知外瓶内身悉皆是空故。从因缘
门以入空下半破内道义。内学之人乃不言
众缘和合别有实瓶。而有无性假瓶。是故今
明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法。故亦无假瓶。令
内学人从因缘门悟假瓶空。二者上半破萨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3a 页 T42-0183.png
婆多义。萨婆多云。未来有自性法假缘即生。
如木有火性。假缘成于事火。是故破云。名
有自性即不假缘。今既假缘即无自性。令萨
婆多从因缘门悟法性空。下半破成实。成实
师云。虽无自性之法而世谛有于三假。是故
今明若无自性则无有法。令悟此三假即是
四绝。三上半破犊子部义。犊子部云。四大
和合有眼法。五阴和合有人法。今明眼从大
生则无自性。人由阴有义亦同之。为令犊子
从因缘门悟无人法。下半破譬喻佛陀。既无
自性则无有法。不应别计有于假人。四者上
半破假有体义。明由于微阴众缘故有人柱。
则人柱无有自性。自性即是自体。既无自性
即无自体。下半破假无自体义。仍无体故
虽无自体而有假用。今明既无自性即无有
人。令谁用耶。五者什师未至长安有三种义。
一者心无义。二即色义。三本无义。心无者。
明心体是无而不无万法。肇公评之云。此得
在于神静。而而失在于物虚。今此一偈破心
无义。明心及万法皆众缘生则无自性。若无
自性则心境俱空。云何心空境不空耶。次即
色义云。明色无自性故言色空。而因缘假色
此即不空。肇师评云。此乃悟色不自色。未领
色之非色。今偈破云。因缘生色即无自性。若
无自性即是无色。云何言有无性色不可空
耶。本本无义者。未有诸法先有于空。空为
其本有为其末。此偈破云。因缘生法性本自
空。非是先空后方是有。故此一偈定佛法得
失。故作十二以正之。六者此偈俱破内外空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3b 页 T42-0183.png
有二见。因缘所生法此破内外无见。外云。无
黑白业无黑白报。故无能生所生。今明黑白
果报从黑白业众缘所生。云何言无耶。方广
云。有分无故诸分亦无。如柱无故微无人无
故阴无。今明微阴因缘成于人柱。何得无耶。
故上句破于无见。下三句破于有见。著有见
者有见者决定谓有人法。是故今明众缘所
生无有自性。若无自性而毕竟空。云何诸法
决定有耶。

自上已来虽有六条略就破十家义以释此
文。今次为不学问人但过去久习善根直令
端坐观察内外即悟入空以释之。众缘者四
支百体语其因也。所生法者七尺之身言其
果也。是即无自性者。以果从缘缘会而成。成
由会者岂有体耶。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法
者。法即是果法也。既无自性既无身果。故
藉头足因缘即悟此身空。故云观身实相。观
佛亦然。内身既尔外舍亦然。次直就理教释
者。今以空因缘是门为能通。以因缘空为理
是所通。此即从因缘所悟入不所。故前序云。
当以十二门入于空义。然能既不有所亦不
无。如是五句皆不可得。此即从因缘所悟入
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心行断言语灭亦名波
若。故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
除言语法亦灭。亦名佛性中道。故涅槃云。见
缘起为见法。见法即见中道。见中道即见佛
亦见佛性。即其事也。然只因缘所毕竟无踪
迹处所。勿令失因缘所。虽毕竟无而踪迹因
缘所宛然。故肇公云。欲言其有有非真性。欲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3c 页 T42-0183.png
言其无事缘既形。如此了悟即发生二慧。因
缘所宛然。而毕竟空即方便实慧。虽毕竟空
而因缘所宛然。即实慧方便即发生二慧。即
是境智义。取因缘所能通义故名为门。取其
能生义目之为境。既发生二慧则具足六度
万行。便名大乘。故大品云。见燃灯佛得无生
则万行具足。既得无生二慧。故出断常生灭。
名出三界得萨般若。故前云。通达是义则通
达大乘无障碍。

又就二空释此偈。因缘所生法是则无自性。
辨性空门破于性病。若无有自性云何有是
法。明因缘空破于假病。一切诸病唯有性假。
故今备破之。次一师约四重二谛释之。初重
因缘所生法为俗谛。是师即无自性为真谛。
此以因缘空有为世谛。因缘有空为真谛。亦
是空因缘为世谛。因缘空为真谛。今从空因
缘入因缘空。因世谛悟第一义。他因缘空异
空因缘。今只空因缘是因缘空。勿起二见也。
次重因缘所生法此明若空若有皆是因缘。
如因空故有因有故空。空由有成有由空成。
故此空有并名世谛也。是即无自性明。由空
故有。有无自性。是即非有。由有故空。空无
自性。是则非空。非空非有名为真谛。令从空
有二悟入非空有不二。即以二为不二门。第
三重二不二皆是因缘。由不二故二。由二故
不二。故二不二并是因缘名为世谛。是则无
自性者明。由不二有二。二无自性。是即非
二。由二有不二。无二无自性。故非不二非二
不二名为真谛。故从二不二门入非二不二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4a 页 T42-0184.png
理。第四重二不二非二非不二并是因缘悉
名世谛。因缘无自性则无二不二亦无非二
不二。言断虑穷乃名真谛。诸意中以后门为
究竟。可适时而用之。

问云何适时而用。答师作此意为对二病。一
对成实师有是世谛空是真谛。故明空有皆
是世谛非有非空方是第一义。汝之真俗皆
是乘之俗耳。既不得真亦不成俗。今乃具
足。为对十地及摄论师有法界体用以中道
为体。空有为用。空有为二谛。非空有为非安
立谛故。今明此皆是我之第三重世谛耳。既
未得真。何由有俗。又初重二谛为凡夫。次重
为二乘。后二为菩萨。又为渐舍破众生病故
作此四重。又为释诸方等至种种异说。或云
空为真有为俗。或云空有皆是世谛。非空有
第一义。之第二重意。又云不著不二法。以无
一二故。即第三重文。又云谛可分别诸法时
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
此初发心。一切诸法言语断。无有自性如虚
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初发心。第
四重文。今欲遍释诸方等经异文故作此四
重二谛。即四重文理也。

问何故前就破义释后就二谛释耶。答要前
须破诸病。然后始得申明二谛。以有所得障
佛二谛故也。

问偈下句明云何有是法无何等法耶。答观
偈文正是明无果法。所以明无果法者。以一
切有为皆是果故。果法既空则有为皆空。又
缘皆无性由缘故果。果无自性。由果故缘。缘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4b 页 T42-0184.png
无自性。皆无自性俱无果因。

众缘生有二种下第二长行解释又开五别。
一总列内外缘果。二略破内外二法。三广破
外法无生。四广破内法无生。五总结。初又二。
一总列内外缘果。二别释内外缘果。初又二。
前列内外二果。内谓众生数外谓非众生数。
欲明内外俱空故双列二种也。众缘亦有二
种下第二列内外二缘。偈文前列众缘后列
所生。此是因果次第。今前果后因者。一就文
逐近释。以接果释果。二果显因昧故前果后
因。三偈正明果空。欲显此意故前果后因。外
因缘者下第二别释内外缘果即成二别。释
外缘果为二。初总标。如泥下次别释。此下凡
列五事。前三据缘成。后二约因生。此皆大判
为言耳。然泥生瓶亦是因生义者一考而言
之。前一后二。是因生次两是缘成。但瓶中不
举泥。故但是缘成耳。所以历举五事者。一为
根性不同受悟非一。如金师浣衣之子。又泥
洹法宝入有多门。又欲历法观行故举此五
条。此一一中皆前明能生之缘后辨所生之
果。即是释偈众缘所生法。当知外缘等法下
第三例馀外法。内因缘者第二释内缘果亦
三。初总标。谓诸无明下第二别释内因果义。
各各前因而后果第三总结因果。十二相望
皆前因后果。三世论之二因五果三因二果。
二分论之七支为前分因果五支后分因果。
如是内外下第二略破内外二果。自上已来
总释偈第一句。

今总释偈第二句二谛分之。自上已来释于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4c 页 T42-0184.png
世谛。今释第一义谛。论主更不别破。直明若
有自性不应假缘。既假缘生则知无性。又论
主直列外人因缘即是破其自性。此是借众
缘以破性也。又此论正申傍破。直申佛假名
因缘而有。所谓性义自坏。如外人若执性义
则佛因缘义自坏。

若法自性无下第三广破外缘生法。就文又
三。一标三无二释三无三例诸法。初标三无
者。一自性无二他性无三共性无。所以标三
无者。一欲明无自即无他共。自于自是自于
他是他。自他合论则名为共。当知一自含于
三种。以自无故三种即无。二相待可解。三类
例无。汝计自既无。他共亦尔。问何故明此三
无。答举自无释偈第二句。他共两无释于下
半云何有是法。以外人虽闻无自。犹谓自他
共有则非是无法。是故今明求自他无从即
无有法。何以故下第二释三种无。文但解二。
以共无别体故不释之。初释自无。借他破自。
以因他故所以无自。若谓下第二次释他无。
就破他中又开二别。一者破果二者破因。初
中又二。前就疏他门破。次就亲他门破。疏他
门破非所因之他。亲他门破所因之他。非所
因他他而不生。所因之他生而非他。破疏他
中有四。一取外意二正破。三广类馀法。四
总结非。今是初。文而祥。若谓者前借他破
自。外便谓乃无自性因他而有。今取此意故
云若谓。则牛以马性有下第二正破。举牛马
破内法他。据梨㮈破外法他。一一中皆具四
难。一者牛望牛为牛。他望马亦他。既俱是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5a 页 T42-0185.png
他。应当俱生。二俱应不生。三马不生牛牛生
牛者。亦应马生于牛。牛不生牛。四者马不生
牛牛生牛者。马是牛。他牛非牛他。馀皆应
尔。第二广类万宝而实不尔。第四总结非。
若谓下第二次破亲他。就文有三。一取外意
二总非三释非。外云不以他性故有者明他
有二种。一相因他二不相因他。梨㮈不相因
他蒲席相因他。不相因他即不相生相因之
他。是故相生以通论主上四难也。是亦不然。
第二总非。以后决前亦有四难。汝亲疏俱他
则俱生。二俱并不生。三亲生疏不生亦应疏
生亲不生也。四者有生则有他非他。何以故
下第三释非。凡有二难。初明因蒲有席。即是
相因不名为他。前得他失因。今得因失他。而
言蒲席一体者。外谓蒲外别有自性之席而
异于蒲。即是假别有体家及犊子卫世三家
之义。故今破云。汝未有蒲时即无席。因有蒲
是故有席。席揽蒲成蒲席一体。何名他耶。此
是借一破异。非论主用总别一体因果一体
以破外也。又蒲有即席有蒲无则席无。岂不
一耶。若汝不一应蒲有席无席有而蒲无。又
如中论。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又汝既言
用蒲作席。岂不一耶。若不一则不作。若一则
作。若谓蒲于席为他者第二重取外意破之。
汝必言蒲于席为他不受蒲席一体者。若尔
蒲于席既是他。则不应言因蒲有席。前句得
因非他。今得他非因。就亲他中有此进退二
破。又蒲亦无自性下自上已来破果。今第二
次破因。亦是举因以破于果。蒲从缘生则无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5b 页 T42-0185.png
自性。无自性则无蒲。以何为席。毗昙明蒲
微所成无别有蒲。不著此破。但有八微。今
明八微犹如蒲也。故杂心云。乃至一极微尘
亦从二因生。当知即是无无性(二因者所作因共有因)
故空。成实明别有假蒲体用者正为今文所
破是故席不应以蒲为体者。上破假别有体。
今破假无分别体也。如人以五阴为体。柱以
四微为体。故今明五蕴四微尚无自体。云何
假为体耶。馀瓶苏下第三类破馀法。

内因缘生法下第四次别破内法。就文为三。
初举内类外。二引论偈破。三长行解释。一欲
以内例外。既三门求外无从。内亦如是。二明
无外可待。是故无内。三以内类外。外既妄
计。内亦如是。四外大死身为内。内大散坏为
外。外内不二。外无则内无也。所以就内外作
观者。无始不值诸佛菩萨。于内外起爱见。故
回流生死。今龙树还就内外令悟入道门。以
论主得无生之悟。还如行而说令末世众生
如说而行。以见实相反生正观烦恼便息。肇
公云。道远乎哉。体悟内外则是正道。故知未
值善师以道为非道。今值正论悟非道为道。
经云。菩萨未得菩提。菩提为生死。得菩提生
死为菩提也。七十论者今所未详。偈则为三。
初标。缘法实无生第二取外意。第三开二关
破之。今是初。然十二因缘本自无生。故涅乐
云。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因不果。金光
明云。无明体性本自不有。无所有故假名无
明。问若十二因缘实无生者。下文不应破于
无生云。生法不成故无生法不成。答今言实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5c 页 T42-0185.png
无生者。实无外人所见生。此是言其无生者
明其无有生。非谓有无生。若有无生如下所
破。又菩萨所行未曾生无生。深奥品云。佛问
善吉。菩萨何处行。答云。菩萨无所行处。故
知不行生无生。但对破凡夫二乘生灭故云
无生耳。生既去无生亦尽。如雹摧草草死则
雹消。若谓为有生者第二取外人意。凡夫外
道二乘不信十二因缘本自无生。故五百部
闻毕竟空如刀伤心。故牒外义也。下半第三
开二关啧之。又初句是夺破。今纵关以二门
啧之。又初句以大乘无生破凡夫二乘有生。
是对缘假破。今以二门啧之。是就缘假破。显
在长行。长行释三门。即三释。二门如文。释
第三门又三。一牒偈本即是定关。二解释谓
作难。三总结。初如文。若一心中有者第二作
难。然成实明十二因缘必前后相生。毗昙具
有二种。自有一刹那有十二。自有十二时具
于十二。今此中总破二义。今前明。若一心中
有是一刹那中有义。毗昙不以为过。如四相
一时并起心数一时共生。今明凡有三义。若
一时俱有。唯是能生无有所生。如其俱无唯
是所生无有能生。若一有一无则能所不并。
云何得一时共生。又因果一时有者第二重
破。既名因果相生。必前因后果。云何一时。
若一时如牛二角。非因果义。若众心中有者
破第二义。前分是无明也。前无明分共心灭
已则断灭。后行分与心俱。则无因。无因即不
得生。故言后分谁为因。问云何名共心灭耶。
答正是摄论明。烦恼业种子依阿梨耶识。阿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6a 页 T42-0186.png
梨耶识即是心也。前烦恼与种子共梨耶灭。
后五果谁为因耶。若望成实开善义。烦恼与
业附行阴成就来现在。虽来现在复有实法
灭义。则行阴心灭。谁为五果作因耶。灭法无
所有何得为因者。此兼取意破也。恐外人
云。前分碍后故不得生。要须前分灭无后方
得生。故次第缘名为与处义即其事也。故今
破云。灭法无所有。无所有则无有因。云何为
因。十二因缘下第三总结。

是故众缘皆空下第五总结齐法。就文别明
三空。即为三别。一明有空。二辨人空。三明
无为空。问何故但明此三空。答此三空摄一
切有为无为空。即是法空。次是人空。故生法
二空摄一切空也。问何故前辨法空。后明人
空耶。答法为人本。故前明本空后辨末空。又
此论多破内学。内学多计于法小计于人。是
故前明法空。又法空难得人空易得。今欲举
难况易。又观行次第前人空后法空。今是说
门。据深为言。故前明法空后辨人空。法空
中三句。一明缘空。二则果空。是故下总结。

缘果皆空。有为法尚空下第二次明我空。问
有为无为此并是法空。我是生空。何故不以
法空为一类而前说法空。次明我空后方明
无为空耶。答此论破小乘内学。内学人多计。
人是有为。是故破有为法即便破我。二者欲
明一切诸我并因五阴有为故。破于有为即
便破我。文有三句。一举法况我。二明本空故
末空。三引经。今是初也。举法况我者举本况
末以难况易。又以有况无。然法是有求尚无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6b 页 T42-0186.png
踪。横计之我云何有耶。因五阴下第二释。上
举法况我前明相因而有。次辨二种俱无。相
因有中前法次譬。若阴入界空下第二明二
种俱无。前明法说无。次明譬说无。又法空
故。我空者此明有为之我。有为既空故我亦
空。若无为之我本因有为。有为既空。我无所
因。故我亦空。大品佛母品云。神常无常等
十四句皆因五阴。涅槃云。是诸外道虽复说
我。终不离于阴界入也。问犊子计。我非为无
为。应不被破。答此文正破犊子。俱舍论破我
品明犊子义。云犊子别有我体。故不即阴。而
因于阴故不离阴。如别有火体故不即薪。而
因于薪故不离薪。是故今破云。汝本因阴。是
故有我。在阴既无。何所因耶。又我不可说。若
因于说说无故不可说即无。若不因说何由
有此不可说耶。又依中论涅槃品。若涅槃是
有为即是有为。我若是有亦是有为。今亦
尔。我若是有亦是有为。如经说下第三引
经。前虽破我而犊子不信。故引经證之问此
引经与前何异。答前明我所空故我空。今引
经以我空故我所空。互借破也。非如成实论
以实过假以空过实也。今明。我之与法皆出
妄情。但借妄止妄。故人法互释弹。前借法妄
破人妄。今借妄人止妄法。又若不破法则我
心不净。如灰炭犹在树想还生。是故破法为
成净我。破我亦为成破法。是故今文互借破
之。

如是有为法空故下第三次破无为法空。无
为有三种。今但破涅槃者。若依毗昙义涅槃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6c 页 T42-0186.png
是善。馀二无记。不足破之。依成实义三无为
一体。既破涅槃馀二即破。又大小乘人保著
涅槃为最究竟。馀法不尔。故偏破之。此中
破二种涅槃。一者破灭五阴名涅槃。二破无
生名涅槃。初中又二。前就法破涅槃。次就人
破涅槃。初中又二。第一总破。第二释。破初
句如文。何以故下第二释破。此通大小乘义。
小乘人灭分段五阴名小涅槃。大乘人灭二
生死果五住惑因名大涅槃。今明。五阴本空。
何所灭故名小涅槃。二死五住亦本非有。何
所灭故名大涅槃。又我亦复空下第二举我
破涅槃。既无能得之人。何有所得之法。又上
破无所得法。今破无能得人。复次下第二破
无生涅槃。有此文来凡有二义。一者上破灭
五阴名涅槃多是小乘。大乘人明五阴本来
无生名为涅槃故。今破大乘义也。二者大小
乘人闻论主上云五阴本来自空。便谓本来
无生即是涅槃。是故今次须破无生。就文为
二。初牒如文。若生法成者第二正破。文显易
知。是故有为无为下。门中第三总结三空释
涅槃义。问若如此文大小涅槃皆破。即无涅
槃。云何经云说二涅槃三涅槃四涅槃耶。答
依论主云。此中破始得明涅槃耳。如此中明
生死涅槃毕竟空。显道未曾生死亦非涅槃。
不知何以字之强为立名名为涅槃。故涅槃
经云。涅槃无名。强为立名名为涅槃。如不食
油强名食油。问云何言无名耶。答无名者不
可名涅槃不涅槃。强为作名名为涅槃。诸大
乘皆尔。故华严云。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7a 页 T42-0187.png
生死非杂乱。涅槃非寂静也。问何故强为立
名名涅槃耶。答为对众生生死故立涅槃名。
问对何等生死立涅槃名。答对有五住惑业
生灭此生名有馀灭。对有二生死果生灭此
二死生名无馀灭。故立二也。金光明三身品
立三涅槃。明法身究竟是无馀。对馀二身非
究竟是有馀。法身不住生死灭生死之著。应
化身不住涅槃灭涅槃之著。灭此二著名无
住处涅槃。言四涅槃者三如上。第四本来清
净即是佛性本有名为涅槃。四出摄论。
十二门论疏卷上之本



十二门论疏卷上之末


* 观有果无果门第二

若于因缘得悟者则因缘是门。若不悟者因
缘于其人即非门。智度论释三三昧门义正
尔。如治病差者□是药不差者于其非其药。
又于悟因缘因缘是门。不悟即非门。当知此
因缘未曾门非门。如涅槃迦叶作定相难。四
无量应一二三不应有四。佛就无定相答。乃
至或说道为非道。非道为道。今亦尔。或说
门为非门。非门为门。不如他定有二谛理有
教通之决定。是门迷者自非门耳。今次因缘
明有果无果门者。上门有四。一无病不破。二
无教不申。三无理不显。四无利不获。谓六道
回宗三乘徙辙。整归驾于道场毕趣心于佛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7b 页 T42-0187.png
地。故不须馀门。则一一门皆具四义。但众生
惑病不同根性各异。自有从因缘门入。自有
从有果无果门入。故有此门来也。二者就义
次第。因缘门总就因缘求果不得。以悟入无
生。故名为门。今二品别就因缘求果无生。以
之为门。自总至别是观门次第。三者前就因
缘求果不可得。今此门更开三关以纵破之。
若必言因缘能生果者不出此三。此三既无。
则毕竟无生。有纵夺不同故有此门来也。四
者上直申假名正因缘生即是无生故以之为
门。今破惑者执因缘中决定有果无果生不
可得故以之为门。故前门是申正因缘而邪
义自坏。今正破邪迷而因缘自申。二门相对
申破傍正不同故相次也。

问有无与因缘例不。答有例不例。言其例者
病因缘假因缘病有无假有无此义例也。言
不例者破病因缘申假因缘。破病有无不申
假有无。所以然者。因缘因果未曾有无。而惑
者计因缘中决定有无。此则但破不收。故因
缘望有无有于二句。因缘亦破亦收。有无但
破不收。故涅槃经云。若言因中定有果无果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名谤佛法僧。又执有无
四句为爱人。系属于魔。故知决定有无但破
不收。今言观有无门者。观有无亦有亦无此
三病毕竟不可得悟入实相。故名为门。若见
有无亦有亦无即是三见。便塞实相故非门
也。

问若尔破此三病以何为门。答藉此破之言
教能通实相。故名为门。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7c 页 T42-0187.png

问因缘亦以教为门。今亦以教为门有何异
耶。答因缘门有二义。一者藉因缘之教悟入
实相。二者藉教识因缘。因缘能通实相。故
因缘是门。今但取破有无之教。则用破为教
门。不用有无为门也。

问云何以破为门。答立义者直明能生果不
言缘中有果无果。论主开张此三穷于能生
果故以破之言教名为门。然因果宛然而毕
竟净。无纵迹处所众生如此了悟不须论主
破之。良由众生不能如斯了悟。遂见有见无
见亦有亦无。今就实相如此有无毕竟无纵。
故名为破。何时有此有无等诸见可破耶。又
今破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诸见既息。故爱见
息。爱见息故恩息。因息故生死果息。生死
果息故涅槃亦息。竟无所息故生死去涅槃
去。此去无所去豁然了悟。是故此破名之为
门。计因果有无有内道外道不同。然道不曾
内外随人行道自成。内耳外道计有无有其
四句。僧祛因中有。世师因中无。勒沙婆亦有
亦无。若提子非有非无。萨卫二世有。僧祇
二世无。天亲俱舍论双异二家。亦有亦无。现
在作因则未来有果。现在不作因即未来无
果。成实师立中道义。明有果理故非无无果
事故非有。今具破此内外四句。

问中百二论亦破有无。与今何异。答百论两
品正破二外道有无。中论品品破内道有无。
若望此门彼二论并是略破。今有三十馀门
破于有无。故名广破。又彼二论散破有无。今
束破之。又彼二论寄馀法破有无。如五阴三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8a 页 T42-0188.png
相等中亦破有无。今此门但就因果破。于有
无门又为三。一长行发起。二偈本破。三长行
释。

就偈为二。三句总非。第四句呵啧。又第四
句亦名摄法。以三句求生无踪。离此三外谁
有生耶。又龙树明照无生。敢九十六术言有
生耶。五百论师言有生耶。

问此偈与前品两偈何异。答前品初偈总明
内外无生。次偈别明内法无生。但前偈直明
果从缘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是即无果。今
偈重就因缘中啧果。故云因缘中若前有果。
若前无果亦有亦有亦无并不生果。是即两
门始终并是破果。但上门举缘破果。今回啧
果所以为果。所以两门并破果者。至第三门
方乃破缘故也。又二门并破果。果通有为。有
为既无无为亦无。故有为无为一切空。又二
门求果无踪。则知无缘。故借缘有破果有。
借果无破缘有。

问何故破亦有亦无不破非有非无。答第四
犹是第三。故不破第四。

问若尔第三犹是前二。亦应不破第三。答既
显第三犹是前二。即显第四犹是第三。故须
破第三也。

就长行为二。第一前释偈三句。第二次释第
四句。以齐万法。就释三句又二。初总唱三句
不生。第二别释三句不生。初如文。所以三
句并不生者。若令三种生成即无第一义谛。
若无第一义谛亦无世谛。何以故下第二别
释三句不生。即为三别。就释因中前有果不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8b 页 T42-0188.png
生。就破救论之问答凡有八番。第一牒有。第
二破有。第三救。第四重破。第五重救。第六
重破。第七重救。第八重破。即成四立四破。
故有八番。若就能破门论之凡有五门。初章
就生不生门(有七破)第二据变不变门(有四破)第三就
果粗细门(有四破)第四就啧果不成门(有五破)第五啧
异果门(有四破)都有二十四门若因中先有果生
者第一立也。是即无穷第二破也。

就生不生门凡有七破。一俱生破。二俱不生
破。三以同啧异破。四将异并同破。五无异
破。六无用破。七啧用破。今略释之。然后附
文可见。俱生破者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已
亦有。亦应更生。令已未俱生名俱生破。俱
不生破者若已生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
亦应不生。名俱不生破。以同徵异破者既同
是有。云何有。一生一不生异故名以同徵异
破。将异并同破者未生既有。生已应无。将已
未之异并有同义名将异并同破。无异破者
有义既同。则已未既无异。无用破者纵果已
有何用更生。啧用破者异既已有。应有可见
之用。此七门因循次第而来。就俱生破又四。
一标无穷。二显无穷。三释无穷。四结无穷。是
即无穷第一标无穷也。如果前未生下第二
显无穷。无穷有五种。如中论所说。今正就已
生物明更生故名无穷。故名显无穷也。问为
此是一物无穷生为生无穷物。答是一物无
穷生也。何以故下第三释无穷。言因中常有
故者已生之果不异彼未生。故是因中之常
有也。从是有边复应更生者有人言。有无二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8c 页 T42-0188.png
边。汝今著有故言从是有边。今谓不尔。已
生之果谓之有边。将欲作难。先牒外人有义
边也。问此就何义难也。答此就未生微其
已生。未生亦有生已亦有。未生是有既其得
生。生已亦有亦应得生。故言从是有边复应
更生。又未生是有。既在因内已生是有。亦在
因内。所以作此难者恐外人云果在因中。是
故得生。果在因外不复更生。是故今明。因外
之有不异因内之有。故是因中常有。内有既
生。则外有亦生。又只因内之有生言。此则是
生已更生。汝因内已是有竟复不应生。遂言
生者当知即是生已更生。若因内之有生已
更生。则因外之有亦生已更生。如是一物无
穷过生。是则无穷。下第四总结。

若谓下第二俱不生破。前是纵生门。令未生
已生一切皆生。又生已更生有无穷生。今是
夺生破。则未生已生一切不生。就文为三。一
取外意。二正破。三牒宗呵啧。取外意者救无
穷之过也。外云。因中果名未生。因外果名已
生。未生可得有生。已生云何更生。故无无穷
过也。是中无有生理第二正破。此将生已徵
之未生。未生是有。生已亦有。生已是有既其
不生。未生是有亦应不生。已未二门毕竟无
生。故云无有生理。是故前有下第三牒而呵
之。

复次下第三以同啧异破。又开二别。初牒外
义。先第一将未徵已。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
已亦有亦应得生。则二俱应生。第二将已徵
未。生已是有未生亦有。生已是有既其不生。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9a 页 T42-0189.png
未生是有亦应不生。故此二门理应俱生。俱
应不生。今外人云。虽俱是有而未生者生生
已不生。不应作俱生俱不生难也。是二俱有
下第二破也。外人义自相违。以有是同而生
未生异故。论主投其有同以徵。不应生不生
异。所以然者。汝有义既同。则应同生。不尔
同应不生。若有是同而一生一不生无有是
处。

复次下第四捉异并同破。提外人生未生异
以徵果体不应始终有同。汝已未相违。亦应
有无相违。未生既有。生已则无也。又汝反
世情言未生是有者。亦反世情已生便应是
无。又此亦得是并。若必言生未生异亦应有
无异也。已未相违故。是二作相亦亦应相违
者。正作有无相违难也。二所作果体之相亦
应相违。则未生之果既其是有。已生之果即
应是无。问何故名作相。答果是起作相。故
名作相。

复次下第五无异破。前正难次释难。正难中
前牒。世间未生是无生已是有。故言有与无
相违。无与有相违也。若生已亦有下正难外
也。汝若避前第四生已无难便当果体始终
都有。是故今明。若生未生二俱有生者。生已
未生有何异耶。又此亦得并。若生未生同是
有者。亦应生未生同皆是已也。生未生俱已。
若以未生为未生已为已。亦应已生为未未
生为已。又若有未有已则有有有无。具四
难也。释难亦中二。初何以故正释之。次传破
其无异。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9b 页 T42-0189.png

复次下第六无用破。自上已来难并纵横。今
并停之直迥啧其有义。汝既已有何用更生。
直作斯啧辞理则穷无言可对。又夫论义之
方有难有并有啧。上已明并难。今次啧也。此
啧僧祛及二世有义。若言有果理者亦作斯
啧。既已有理。理已出空已入有竟。何须更
出空更入有耶。若更出空入有即堕更生。如
是无穷。还堕前五破。故此一破与前进退相
成也。

复次下第七啧用破。更复纵之。若不改有宗
必言有者。汝因中有瓶。则具色香味触。若尔
则应可见。若不可见则应非有。又泥中有瓶
则应为六根作境能发六识用。亦应云若尔
可闻等也。又若不能作境而言有者。石女儿
等亦不能作境亦应有也。又不作境者而有。
亦应作境者不有。

问曰下第三外人救义。上破僧祛及二世有
部并有果理家义。今众家共兴此一救也。此
一问据别而言正通第七啧用破。因中虽有
果以未变故不可见。不应闻有便谓可见。亦
不应言不可见。故谓不有。未变者但有果性
及理力等。未有事果相貌名为未变。亦得备
通七难。第一俱生难云。未生是有生已亦有。
未生既生。生已亦生。是则无穷者此事不然。
我因中乃前有果而未变故。须变而生。已生
之果已变故不须更生。何得言未生既生生
已亦生耶。通第二俱不生难者。前难云。已生
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应不生者此事
不然。我已生之有此是已变故不须更生。未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89c 页 T42-0189.png
生之果此即未变。是故得生。不应作俱不生
难也。通第三以同啧异难者。上难云。未生
是有。已生亦有。既同是有。而有一生一未生
无有是处者不然。我未生未变故须变而生。
已生已变故不须更生。虽同是有而得一生
一不生也。通第四将异并同难者。上难云。既
有生未生异则有无亦异。未生既是有。已生
则应无者不然。我未生是未变之有。生已是
已变之有。云何作一有一无难耶。通第五无
异难者。上难云。生已亦有未生亦有。既同是
有。生未生便应无异者不然。我未生是未变
之有。已生是已变之有。既有变未变异。则生
未生亦异。何得言无异。通第六无用难者。上
难云。因中既已有竟。何用更生者不然。未
生未变。是故须变此即有用。云何作无用难
耶。通第七如前。答曰下第四破救。有此一
救。内频兴四破。一徵相破。二啧变在因中
破。亦云。安变在因中破。三穷变在因外破。
亦云抽变因破。四不定破。初难有三。第一牒。
第二从以何相下正啧相。此啧其未变之前
相貌也。言泥中瓶果既未变故自体不可见
者。必应假相知有。夫相有二。一者自相二者
他相。自相是非众生相。他相是众生相。泥中
俱无此二相。何以知有瓶耶。又俱无。二相
俱则不可用二相證瓶。又俱无。二相俱应生
二相。又泥出牛马不应生瓶。若有生不生则
有有有无。亦四难也。是故汝说下第三牒呵。
复次下第二捉变在因内破。上啧相今啧体。
亦三。一破二释三结啧。若变法即是果者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0a 页 T42-0190.png
牒外义也。问外前云。因中有果而未变。则变
与果异。今云何言变法即是果耶。答论主欲
开二关引敌定变同果。知其悬言即也。所以
然者。论主知其必不受变即是果。便堕无果
之难。故今且云。即是也又欲遍破一切故
具开二关应定云。汝变为是果为非果。若是
果者因中有果。即应有变。若有变即可见。
若变非果则因中无变。则应无果。今且开一
关故偏云即也。何以故下第二释破。释破有
二。初明既前有果即是前有变。二明既前有
变则应可见。上何得言未变故不可见。略据
可见耳。还复宗具七难。因中之果可见。已生
之果亦可见。俱可见则俱生。是即无穷。成第
二难已生可见应既不生未生可见亦不生。
成第三难同可见。一生一不生无有是处。成
第四难者。未生既可见生已应不可见。成第
五难者同是可见。生与未生有何异。成第六
难未生已可见。何用更生。是故下第三结呵。
若谓未变下第三捉变在因外破。亦三谓难
释结。难中二。初取外意。明本立因中有果而
未变则变与果异。云何作即难耶。是故云未变不名为果也。言不名为果者。若此变非是
果。则果毕竟不可得者第二破也。因内无变
后时又无。即毕竟无果。乃免可见之啧覆堕
无果之过也。何以故下第二释破。汝明因中
无果则果不生。今因中先无变云何生变。故
瓶等果下第三结破也。若谓变已是果者第
四不定破。所以有此一破来者。重破其因外
之果即是变。因内果未变。此义是众家统本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0b 页 T42-0190.png
宗故重破之。破亦三。前取外意。次作因中
无果难。三结成不定难。今是初纵彼变在因
外。又纵变法是果。具二纵也。则因中前无下
第二破也。汝既言变是果而在因外。则知因
内无变果。故云因中前无。是即不定下第三
结成不定过。问云何不定。答若言因中有果
性是因有果。因内无变为无果。此之不定不
名为过。以数论及外道立义正尔。今就文明
者汝本宗立因中有果。今复谓。变已是果。则
知未变时因中无果。二言相违故言不定。

问曰下第五重救。立因中前有变以通上四
难。问外先云。因中果未变。今云何回宗立有
变耶。答不违宗也。前云未变者但有果性未
变成事。故不可见。今言。有变者已有变性。
若无变性则堕无果。故不相违。问何以知立
变性耶。答外云有变。但八因缘不可知。故
知有性耳。今先作外人二义。一立宗二防难。
立宗者因中有变即是因中有果。若因中无
变便堕因中无果过也。次防难者引八缘也。
难云。因中既有变应当可见。若不可见则不
应有。外通云。有二种不可知。一有不可知。
二无不可知。有不可知如八缘。无不可知如
㝹角。汝不可闻有便谓可知。不可闻不可知
便谓无也。次别通四难者。第一啧相难云。若
因中有果应有相。若无相便非有。答云。因中
虽有以同八缘不可知。不应啧求相也。第二
难云。因中既有变应可见。若不可见便应非
有。答云。虽有但同八缘故不可见也。答第三
难者。我变在因内。云何乃作变在因外难耶。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0c 页 T42-0190.png
通第四难者。因中先已有变。此即定有。岂堕
第四不定难耶。就文有三。一总标二义。二
别释二义。第三结成二义。以非论主。初文
二义者。一明先有变以立义宗。二明不可得
以防论主可见之啧。合此二言通前四难。如
向释。凡物下第二文也。如是诸法下第三文
也。

答曰下第六重破。就文为二。第一夺破。明因
内变果不同八缘。则著上未变之前可见之
过。第二纵同第八。则始终常细。则堕生后不
可得之失。初又二。前总明不同八缘。以不
同八缘故还滞前四难。正堕可见之失也。次
何以故下第二别释不同八缘。文相可知。若
瓶细故不可得者。第二纵同第八。则始终常
细。亦二。初正难。次何以故下释难。释难云。
未生常细不可见者生已亦细亦不可见也。
生已未生俱定有者。此举有定释成细定。汝
有义既定不可改有令无。细义亦定。不可转
细令粗。不可见义亦定。不应可见。

问曰下第七此重救。救上二难。未生时细。则
同于八缘无不同之过。初细后转成粗故由
细成粗。岂可令始终常细。故免第二失。先细
后粗数论等同有此义。问此立未生时细。与
上第一救未变故不可见。有何异耶。答前明
未变都未有瓶之相貌。今言。细者已有相貌。
但相貌微细故与上不同。

答曰下第八破。此一答中有十一难。一关正
破粗细。初有二难。总破因中有果。初二难者
第一作因中无果难。第二相违难。今是初。上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1a 页 T42-0191.png
明始细终亦细。今啧本无粗果末亦应无。末
遂生粗即是本无今有。岂非因中无果耶。故
进退成破。又反并。若无粗遂生粗者有细应
不生细。又因中前无粗下第二作相违难。此
中前双牒有无。因中前无粗者牒其无粗。显
堕因中无果过也。又欲发成有粗之难也。若
因中前有粗第二纵牒因中有粗。则免因中
无果之过。不应言细故不可得者乃免无果
之失。复堕遗言之过。今果是粗者此复作
非果难之果是粗。汝言细故不可得是粗即
非果也。今果毕竟不应可得者。因内无粗因
外之粗复非是果。竟何处有果耶。是故不以
细故不可得者。牒外义总结呵之。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若就粗细门分之。
上来四难就粗细门破竟。今第四啧因果不
成。若就破救十一难论之。今是第三明因用
废。问何故作此二义目之。答上来并是问答
接次。今此一章直就因中有果别生诸破。不
同上来三章。是故具作二义目之。初难有二。
前牒外义。是即因因相坏者第二破也。初正
破。次释破。初正破云。若立因中有果者则因
果俱坏。而重称因因者盖是发语之辞。又一
因是外人所立之因。今牒彼立因故言因也。
次汝所立因此因不成。故复言因也。果亦尔。
问此破与上来破何异耶。答上但明因中不
得有果未明因果俱坏。故与上异也。何以故
下第二释。偏释因相坏。缕器非叠果因故者。
此之二事正举譬破之。若因坏果亦坏者。此
乘无因之势以明无果。何以故下传释因无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1b 页 T42-0191.png
故果亦无。

复次下第四明果相坏。又开三别。一正难。二
释难。三总结。言若不作不名果者。因中前
有果则果非因所作。因不能作果故云不作
不名果。何以故下第二释难。明叠寄缕中住
叠非缕果缕非叠因。若以奇住便是果者。果
寄器住应是器果。此即一切皆果。不尔一切
非果。若言叠是缕果果非器果者。亦应果是
器果而叠非缕果也。如是即无因无果下第
三总结。问此中但应啧有云何亦啧无耶。答
上来破有略折稍欲入无。故逆呵元也。

复次下第五啧标相。与前第四破中啧相异
者。前啧体相今啧标相。是故异也。今云因中
有果而不可得者。序论主上来觅果体及果
体相不可得也。应有相现者正啧果标相也。
如闻香知有华者列此五物皆有标相也。如
是因中若先有果应有相现者正啧果标相。
令同上五物也。今果体亦不可得者序上来
破体也。相亦不可得者序今求相不可得也。
如是当知下总结因中无果也。问闻声见鸟。
声是鸟标相。今见轮绳即知有瓶。轮绳是瓶
标相。何言瓶无标相。答二义不可。一者绳
轮犹是瓶因。上已就因内求果无踪。今不应
更举。二者声为鸟相。寻声见鸟。绳为瓶相
寻绳不见瓶相。非例也。

复次下第六遍检果。遍检果者就若自若他
若因若果一切处求果无踪名遍检果。凡有
五句。初是因中无果。若因不作下明他因无
果。若缕不作下明无因不得有果。若果无因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1c 页 T42-0191.png
亦无者乘无果势破因也。是故下结非因中
有果。

复次下第七有常过。从上遍检果生。上明因
不作非因不作复不得自然而作。而言有此
果。是故此果名之为常。文亦五句。初明果
常。若果是常下第二句明一切皆常。若一切
皆常下第三句明常无常俱无。是故常无常
下第四呵啧其俱无。是故不得言因中前有
果下第五结非本宗。

复次下若就五种破门自上已来四门已竟。
今是第五啧异果。所以别开此门者。以上来
皆是义势相接。今更别开章破之。所以复是
一门破也。此门亦有四破。一重过。二作为
果。三正二因。四二作坏。合前七为十一也。
今是初。若因中先有果生牒外义也。所以牒
者凡有二义。一者义势不接前。更别开破
门故重牒也。二重牒因中前有果为显成有
重果过。良由因中前有故成重果。所以重牒。
即果更与果异果作因者。正作重果破也。明
缕中已有叠。叠是既缕家果。既已有叠即应
可著。著复是叠家之果故是重果。而言异果
者著果异叠果。故名异果。而言果更与异果
作因者。此缕既有于叠。即为叠作因。此缕中
之叠则堪著之。是故此叠复与著作因。故云
果更与异果作因。问此与初章无穷过有何
异耶。答上明已生果之更复应生。此是前后
无穷。今就一时中而顿啧之。今缕中有叠
叠则堪著。叠复为著作因。如母肠中有子此
复应有子。如是七世皆在母肠中一时顿有。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2a 页 T42-0192.png
故与上为异。破本有佛性义。汝言众生中本
有佛性。为异众生为不异。若不异犹是众生。
众生既无常佛性亦尔。佛性既常众生亦尔。
若众生无常佛性常。亦应佛性无常众生常。
若有常无常则不应一也。若众生与佛性异
则已有佛。此佛已应放光动地。已应化众生。
所化众生复本有佛性。亦应放光动地。如是
无穷。若谓如地前有香者第二作为果。作为
果者若缕中之叠未堪著。缕缘合始堪著者。
此叠非缕中先有。缘合始有。为缘所作非是
本有。违本宗义。故名作为果。又进退皆屈。若
本有即为异果作因。若未有待缘作方有即
堕因中本无果。

就文为三。一取外意。二正破。三结。非前有取
意中前譬后法。所以取意者上以重果过外。
外不受此难。明缕中虽有叠叠未堪著。故不
得与著作因。如地虽前有香不以水洒此香
未有发鼻识之用。缕中虽有叠缘若未会不
能与著为因。故无重果之过。是事不然下第
二论主破。前总非。次何以故下释非也。今
云不然者不然其法。非是不然其譬。所以不
然其法者。若假缘合方有则果成始有。非因
中本有。故云不然也。何以故下第二释不然
也。前正释次传释。正释云。如汝所说可了时
名果此是缘合时始名果也。瓶等物非果者
明若缘合时始名果则瓶等本有应非果也。
此是本始相对缘合方始名果。瓶本有应非
果也。何以故下第二传释。可了是作瓶等前
有非作者。可了是缘合始有。为缘所作。瓶等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2b 页 T42-0192.png
本有非缘所作。是即以作为果者。依汝义缘
合始有为缘所作。此即果也。则应云瓶等本
有非缘所作应非是果。此即乖汝本有之宗
故。次结云因中有果是事不然。问何故作可
了之言耶。答可了者犹是可生。但为外人言
地中有香因水故发则生因堕于了因。故作
可了之言。又欲发下正二因破故作可了之
言也。

复次了因下第三正二因。所以有此破来者。
重为释成上香譬故来也。恐外人云如香本
有果亦本有。非始造作方有。是故今明。若尔
水是香之了因。非是生因。泥应瓶了因非是
生因。此文与上进退成难。上得生因则失本
有。今得本有则失生因。故有此文来也。言
正二因者为外人周正生了二因。则彼义自
坏。了因二义。一但能显物不能生物。二能兼
了馀物。生因异此二义。一能生物。二但能
生瓶。是故不同。何得言果本有耶。果若本有
则生因成于了因。了因既有多用。生因亦作
多用也。

复次若因中先有果下第四明二作坏。因中
既其有果。则皆成已作。无复二作。若谓因中
先无果下第二次破因中无果。所以破无者。
前破执有家今破执无家。如僧祛卫世及二
世有无。又犹是一人改于有宗而执无义。又
论主上借无破有。谓论主破有用无。是故执
无。又破无为成。破有以无见不息有执还生。
是故破无令有心都净。

文为三别。一破二救三破救。今是初。应有第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2c 页 T42-0192.png
二头生者四大中无一头亦无二头。既生一
头亦应生二也。又无二不生二。无一亦应不
生一。又无二而不生二。无一而生一者。亦应
生二而不生一。又有生不生则有有不有。

问曰下第二救。救意云。四大是一头因缘。故
能生一头。四大非二头因缘。故不生二头。以
因缘不因缘故有生无生。无四难也。

答曰下第三破救凡有七破。一多因过。二多
果咎。三俱无啧。四生相坏。五同疑因。六三
作癈。七悬搆啧。今第一多因过也。问此破与
第一何异。答上捉一因以对二果。今捉一果
以对二因。所以异也。如石中无瓶泥中亦
无瓶。既从泥亦应从石。泥是瓶因石亦是因。
故名多因。然犹得重破上义。泥中无瓶是瓶
缘者。亦无二头应是二头缘。无二头非二头
缘者。无瓶亦非瓶缘。此则俱缘俱非缘俱生
不生。又颠倒过。泥是瓶缘非二头缘者亦应
是二头缘非是瓶缘。又若有缘非缘则有有
不有。

复次下第二多果过。泥中无一果而生一果。
无一切果应生一切果。故名多果过也。

若因中先无果下。第三俱无啧。沙之与麻二
俱无油。则俱不生。俱无则俱生。不尔沙生
麻不生。颠倒过也。若麻生沙不生。则麻有而
沙无也。

若谓曾见下。第四生相坏。先取外意。外人云。
我曾见人取麻不取沙。是故麻生油沙不生。
是故取麻不取沙。以曾见之言答四难。以上
破不可用言通故。但取眼曾见救。是事不然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3a 页 T42-0193.png
下总非。何以故下释非。问此与前第三俱无
破何异。答上句以沙无类麻无。今纵有而生
相不成。是故异也。生相不成如初门。油不自
不他不共也。又汝引曾见救。我亦引曾破。汝
生相不可得。又汝引曾见救。何不引曾闻救
耶。汝已曾闻。初门求生相不成。今何故救
耶。是故下结呵外人。

复次下第五同疑因。同疑因者因名生疑之
所以。若了一事则万途可明。何故近舍于今
麻远引曾见。今义既惑。曾见亦谬。俱惑所以
名同疑因。又我今非但破其现麻。一切三世
所有麻悉皆破之。纵汝远引曾见不出所破。
汝已于此现麻生疑。虽引曾见亦怀疑耳。今
麻昔麻同不能生。于同生疑。故名同疑。此即
指三世麻为因。同疑此因名同疑因。又依文
释者。因中有果无果亦有亦无。此之三种名
之为因。汝今不解因中无果。与上不解因中
有果及半有半无无异。同不了此三种。故名
同疑因。文具有此三种意。问云何得破曾见
耶。答外人舌不能通故引曾见为證。但曾见
之义符内外大小人情。此事难破故以三门
啧之者。但啧其见麻生油故也。则汝为曾见
麻中有油。为见其无。为见半有半无生油耶。
以此三门啧眼见即眼见便坏。所以然者无
有人眼见。麻内有油故生。乳内有酪。童儿已
有儿。食已有粪也。故知麻中无油眼无所见。
半有同有。半无同无。故以三门啧之。

复次下第六三作废。就文为四。一牒外义。诸
因相不成下第二标因不成。何以故下释因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3b 页 T42-0193.png
不成。所以因不成者夫物得生事在于因。因
若前无即造功无用。故云无作无成。作据其
始成约其终。既无成作之功。则无因也。如是
作者不得有所作下。第四结无三作。作者名
人。使作者名他人。作是现前作是果。因中若
无果既无此三事。

若谓因中前有果下第七悬搆啧。所以名悬
搆啧者。论主悬搆取外人意以难于内与外
同过。故名悬搆啧。就文为二。一者假作外难
内。二明内通外难。外难内中凡有二难。一
者难论主因中有果。二者难内同无三作。若
谓因中先有果者。此第一反质。论主执有果
也。所以谓内执有果者。以见内借有破无故
谓内破无执有。是故云。若谓因中先有果。上
破有中亦应有此难。但以后例前。举一可知。
又二世有无及僧祛卫世计因果不出有无。
若破有必立无。若破无必立有。前见论主破
有谓论主执无。今见论主破无必应立有。是
故作此难。又一切破有二门。一内破外。二外
破外。上来明内破外意今明外破外。所以内
外并破外者。欲明因中有果毕竟不可得。毕
竟是障道及坏因果义故也。破因中有果既
有内外二破。破因中无果亦有二破也。即不
应有作作者作法别异第二齐过难。我执因
中无果既无有三作。汝执因中有果亦无三
作也。

是故汝说下第二论主通其二难。就文为二。
一总非。二别答。总非中有三。初句牒外无
三作难也。因中无果下第二叙外难意。汝作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3c 页 T42-0193.png
此二难以难于我欲成汝因中无果者。故是
牒外意也。

是亦不然下。第三论主非其破有立无也。

何以故下第二别答二难。前遂近答第二齐
难。论主明。若我执有难无可受汝难。我不执
有难无。云何受汝难耶。又我有无俱破。汝今
破我有者乃助我破。非破我也。又有无并出
汝谓情。今还难汝有汝自通之。非开我也。又
汝不立有我亦不立有。汝今破有。此是虚
说。竟不开二家。是故因中无果者呵外人立
无也。所以呵立无者。外前质有为欲成无在
难既非。则无义便坏。故呵无也。复次下答其
初难。意同前难。但前据无三作。今明因中非
前有果。亦不受因中先无果者。外见论主破
有便谓执无故。复明不受于无也。

若谓因中先有果下。第三段次破亦有亦无。
凡有二难。一相违破。二指前破。相违破者就
因中一果体不得亦是有亦是无。以有无相
害故不言因中有性。为有无事为无。此不名
通。只问其性之有无为相违耳。复次下第二
纵是亦有亦无。同上二门所破。是故下前明
因中有果无果等三句竟。此下第二释偈第
四句谁当有生者。并齐万法即为二别。初结
果空。有为空故下第二结归三空也。
十二门论疏卷上之末
十二门论序疏¶ 第 194a 页 T42-019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