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记-唐-遁麟卷二十八

卷二十八 第 515a 页

俱舍颂疏记 论本第二十八
富春沙门 遁麟 述

所以次明定品者贤圣品明果智品明因定品明缘
缘望果疏故次明定又前明智品是能依定果此明
定品智所依因故智品后有此品来所以先明四静
虑者论云一切功德多依静虑故应先辨静虑差别
静虑四者正理论云岂诸静虑无如慈等不共名想
而今但就初等四数建立别名答此中非无不共名
想然无唯遍摄一地名乃至总而言之皆善性摄若
兼助伴五蕴为性此二既同难知差别相虽无别而
地有异为显地异就数标名故说为初乃至第四问
何名心一境性者经部问也谓能令心专注一所缘
者有部答也论云若尔即心专一境位依之建立三
摩地名不应别有馀心所法答别法令心于一境转
名三摩地非体即心经部异师云即心一境相续转
时名三摩地与有部不同(云云)言审虑者谓是实了
卷二十八 第 515b 页 X53-0515.png
知义梵云振多是字缘此字缘置其地界变又振多
成驮南驮南此云静虑亦云禅那或云禅或云持诃
那皆讹也谓是定心凝寂思度境处得静虑名定生
慧虑无浊乱故言能邪审虑者论立喻云败种虽无
生能得种子名非馀土等染定亦尔虽不同善审虑
以静虑故得静虑名世尊亦说有恶静虑者引教證
也初定具有伺喜乐者谓具五支然颂文不说寻者
由第二除伺故异前唯说伺论云由此巳明亦具寻
义必俱行故如烟与火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解云
以中间静虑无喜乐故有伺无寻自馀有喜乐伺必有于寻乐)谓离伺有喜乐支立
第二者此中实亦离寻但于前文唯说伺喜乐三今
于三中由有喜乐故言唯离伺也若离喜唯有乐支
者以三禅离喜有乐故虽二禅是轻安乐三禅是乐
受乐乐名同故故总说之言后渐离前支者如二禅
离伺伺在前列三禅离喜喜在乐前也。

生无色世品巳说者如世品言由生有四种等离第
四静虑生者生有二义一染法名生能为患故犹如
生食在腹二谓受生离下染时二种生过俱能离故
名之为离缘下地色相者谓空处缘第四禅作行相
故未去色相今名无色者约处无也言以色微故者
此是答有部难也如微黄物亦名无黄有部责云许
彼界中色有何相若谓身量小故水细虫极微亦应
名无色若谓彼身极清妙故中有色界应名无色言
此是论主依经部释者以有部宗无熏习成种义故
卷二十八 第 515c 页 X53-0515.png
(今详论意既引经部释大众部难意应同有部许无色也)言从加行立名者谓前
三地加行心时思空识等然实根本亦缘馀法非常
缘空由此立名从其加行不从根本寂然而住者天
台释云唯缘一识一作无边行相名无所有与有法
等同今此不尔有昧劣相名非非想者谓非全无也
言当体立名者谓约根本地昧劣想遮诠表诠立其
名也论云虽加行时亦作是念诸想如病如箭如㿈
若想全无便同癈暗唯有非想非非想中与上相违
寂静美妙而不就此加行立名正理论云此四无色
皆名处以是诸有生长处故。

明八等至者汎论定名总有三种梵名三摩地(此云等持)
通定散通三性唯有心名如前解梵名三摩钵底(此云
等至)通有心无心唯定非散若有心约离汎掉平等而
至此定故若无心定约定中大种平等亦名等至如
根品释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唯有心唯定非散谓能
引起此定名引言与爱相应者问何故不言馀惑相
应正理答云专注不移方名为定爱相应定亦专一
境故得定名馀或相应则不如是故三摩地若与爱
俱专住一缘与善相似言净谓世间善者是有漏故
与无漏殊即世间名之所简也净故非味即是善名
之所简与无贪等白法相应故名为净。

缘巳灭净深
生爱著者谓爱但缘过去净定也不缘现在及未来
现在正起染无净定故未来净定未曾领受也。

四乐者谓轻安乐五等持者论云此中等持颂说为
卷二十八 第 516a 页 X53-0516.png
定等持与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及平等定名
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义如前释又论云传说
唯定是静虑亦静虑支所馀四支是静虑支非静虑
论主释云如实义者如四支军馀静虑支应知亦尔
(解云如四支军不可偏说一支为军亦军支余静虑支亦尔)一行舍者谓是善舍
行蕴摄故标行舍名不同舍受受蕴摄故正理问云
此中支名为目何义答目显成义谓显成此是初静
虑乃至第四静虑或目随顺义谓十八支各随顺自
地或资具义说名为支自下癈立通局言初二既不
立行舍故立轻安者正理论云行舍轻安互相覆弊
若处有一第二便无轻安治沉其相飘举行舍治掉
其相寂止故安与舍互相覆弊问一信者解如章又
婆娑云复次初定寻伺如火身识如泥令心相续热
浊乱信不明净如热泥中面像不现二定无如是事
信相明净如清冷水面像得现第三有极悦受第四
有胜舍受覆心相续信相不现言为耽此乐不欣上
地者正理论云第三静虑所味中极有生死中最胜
乐故理应立慧观察厌舍若无慧者自地善根尚不
能成况进求胜为治如是自地过失第三静虑立慧
为支馀地不然故不立慧言为第二定胜喜漂溺至
留碍者正理云第二静虑有最胜喜轻躁娆乱如逻
刹私第三定中有最胜乐如天妙欲极为难舍第三
四定由行舍去随其所应虽巳弃舍而恐退起立念
慧遮防馀地不然故不立念门支多少亦正理义此
卷二十八 第 516b 页 X53-0516.png
论无文顺超等至者夫言超者要须一方名为所以
初禅入三禅支数同等超即易也二四亦然问如以
三定超空处名或以四定超入识处彼既无支如何
随顺答初超时难故假支顺后为时易不假随顺。

三支同前者谓喜乐定同初禅也增馀四支者谓舍
念慧乐也第四静虑三支同前者谓舍念同第三定
支同前三也。

言成十一者若就七十五法以明即四
地受皆同一但九地为体今就五受以明喜乐舍各
别皆增一故十一体。

言定中无五识者此依总言通
说五识相应名乐若尅实论第三定中应言无三识
也巳断五法者旧云是五顺下分法或是五盖法亦
可离中有深信生者谓前初定中离其散地今第二
定离其安地既自得二定离于初定于其定地亦可
离中有深信生即所生信名内等净信是净相故立
净名者释净名谓离不信垢信名为净离外均流故
名内等者离外鼓动定内均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
故立内等净名者合释也别有喜体非是喜受者彼
云三定中乐法皆是喜受故喜受其体各异广證如
论。

言非离生喜乐者正理论云离染污定亦喜相应非
同离生故非支摄第三染中无正念慧者正理论云
染污定中虽有念慧念得失念不立念慧名故此三
支染中非有行舍唯大善地法摄例同第四故此不
遮以此二种大善地故者彼师此二唯善故染定无
卷二十八 第 516c 页 X53-0516.png
馀进善染故皆容有正理云彼说染中喜信念慧皆
同是支摄皆通染故信即内净支也然信亦是大善
地法彼说通染自是别义。

无八灾患动者对对治欲界及出入息则言其八若
唯对色界定内所有即离寻伺喜乐论中引经有第
二义。

言乐受三识相应者除意识有眼耳身三识也舍兼
意故通四识第二喜舍意识相应者谓无三识故无
身乐受心悦粗故无意地乐故但喜也第三乐与舍
者谓心悦细剩故有意地乐第四唯舍者谓心转寂
故唯有舍也言二定生二种差别者谓生中不说有
轻安内净念慧等故。

言起下三识及发表心者以上地无寻伺故无三识
身及发表心然欲见闻触时借初禅识及发表心为
上事业以此等识与寻伺俱故并是初禅所系言若
泛起者威仪无记者是旧义新云耳识不可是威仪
心发语表业亦不可是威仪心违多论故既无记色
摄色不尽何妨四无记心摄心不尽然此借识是自
性无记(注云)解云耳识非威仪上地无工巧变化唯在
意异熟非异地起以此故知唯是自性无记(巳上)

第二明等至者此一段文章中孤起准旧疏科前八
等至中分二一得静虑二明三等至今此当第二明
三等至文盖应传写科文误耳言从上地生自地时
者此以望所得定地故言自地若望从上地来应言
卷二十八 第 517a 页 X53-0517.png
生下地问何故受生要从上下答下得上二定才离
染时即得是前义摄非待受生受之时先巳得故要
以上下受生方是受生初得言上七等至者以望欲
界故言上七既简有顶应言下七故论云下七智然
正理论云此中但说本等至者以诸近分未离染时
有全不成由加行得无漏无漏由一缘者谓无漏不
堕界地系故无受生得问岂不由入正性离生亦名
初得无漏等至何故但言由离染得答入见道得此
非决定虽超越人依根本地入见道者亦得根本次
第入者未得根本故非决定此中但论决定得者故
正理云离下染时必定获得上地根本无漏定故言
染由退者如先离初禅或时舍初禅染后起初禅或
还得染定也此缘与前净中离染缘正相翻对上下。

言至第三者以自地为一次地为二隔一地为第三
由此初禅但能生六以初禅唯有上地无下生故又
唯无漏及净等至能至第三染定不能如文所辨应
知此中先明初定次无所有最后明四禅最后明四
禅等者谓明从少向多为次不约上下地为次第也
又明无漏为能生即除有顶有顶但为所生也言有
顶净无间生六者前定是无漏故除有顶今明有漏
故取定然数最少故在初明所以但生六者以无上
所生故自地唯染污净一故生下唯二地净及无漏
故不生下染故唯有六初静虑七者前无漏生六今
加自染故如是前八今九乃至前十今十一也于下
卷二十八 第 517b 页 X53-0517.png
净定亦尊重者此是防定心谓观行者作如是愿我
宁起下善修不起上染后为自地烦恼所逼之时由
先愿力能起下善故论云如先立愿方趣睡眠至所
期时便能觉悟又云无漏与染必不俱生此俱生故
三差别从生得善生三界染者谓加行善无命终义
故言生得夫受生心必是染污故生一切然于欲色
二界通中生二有染若无色界唯生有染。

不生上染
者谓若离染能生上地便非染心命终若未离染即
不生上故无染心能生上理。

言有顶唯三者彼虽自地无无漏然能顺生无漏故
故有三分虽无色无见道然约通相能生无漏故亦
得名顺决择分互相望者此中唯约净定自互相望
不约无漏及味定也顺决择分唯能生一者然上近
分皆次第生而不隔越所以初顺退分伹能生二不
生后二以隔远故唯此第四但生自类不生胜进与
前不同者新云详其意趣以住决择分者乐断诸有
修无漏故不生胜进分也正理一说同此论一说亦
不生胜进分皆次相生无隔越也。

同类名均者谓有漏无漏自类同修名均间反此说
且修超等至总有六节初五是加行后一是成满然
于前中若是均修则有漏无漏别明若是间修则二
双辨又修有漏则言八地若言无漏则唯七地初言
八地顺逆均次者谓从初禅次入第二禅乃至有顶
名顺却从有顶入无所有处乃至初禅名逆唯修有
卷二十八 第 517c 页 X53-0517.png
漏是均不越地故名次是初节竟无漏准知除有顶
为异次双修中顺逆如上间次者如从初禅有漏入
二禅无漏异类故是间不越地名次根本中顺逆间
超者如从初禅有漏入三禅无漏及从有顶有漏入
处无漏识处无漏入第四禅有漏等至故论云此中
超者唯能超一远故无能超入第四然此间而且超
难故名根本前中或超而不间或间而不超犹易故
但是加行言阿罗汉人者人简于天所以无简无根
二形等者以是圣人不劳简故定自在故简时解脱
无烦恼故简有学等正理论云唯欲三州然通男女。

起下定无用者谓不能断上惑及现神通等圣生有
顶起下无所有处无漏等至者圣简凡凡不起故自
有顶地无无漏故所以下有用馀七地自有无漏道
故起下地无用。

无记无为无漏不缘者谓虚空非择灭二无为唯无
漏不缘若其净定能缘无记如无我观等根本善无
色者根本简近分善简染也。

不缘下有漏地者正理
论云以下地法不寂静故根本善无色极寂静故唯
能缘下类智品道者谓无漏法不堕界系缘一地时
即缘九地故不缘法智者由非全能对治彼故同上
烦恼缘中辨亦不缘下择灭。

无色近分亦缘下者谓
空处缘第四禅作粗苦等行相为无间道乃至非想
近分缘无所有处作三行相故四近分皆能缘下。

言谓巳离者谓若未离下染则不得上根本既得上
卷二十八 第 518a 页 X53-0518.png
根本明巳离下染今处何所断哉。

与八根本为入门者谓根本各有方便以故亦有八
言近分者即是根本近之势分皆舍相应者一义如
章论又云未离下怖故初禅近分亦通无漏者即简
馀七唯是有漏所以然者正理云上地近分无无漏
者于自地法不厌背故唯初近分通无漏者于自地
法能厌背故此地极邻近多灾患界故以诸欲贪由
寻伺起此由有寻伺随故又正理云唯初近分名未
至者为欲简别馀近分故非此近分业先定起又非
住此巳起爱味依如是义立未至名又婆娑云未至
根本立未至名是根本位未现前义言此八近分皆
无有染者论云虽近分心有结生染而遮定染故作
是说言离染道者谓彼味定非离染道是容预生离
染艰辛故不生贪爱。

言中间至具三等至者谓味净无漏也论云以有胜
法可爱味故虽生彼地不入无漏今约所依故有无
漏也唯舍相应者谓功用转故又正理云无三识身
故无乐喜者自勉功用转故非忧苦者巳出欲故由
此一向舍受相应准此中间亦无三识以三识与寻
伺相应彼无寻故立中间名者论主由此上无中间
静虑一地升降无如此故多修习者为大梵王者少
修习人便为梵辅由同一处故。

下谓未至者未至等持等持既通定散言下应兼欲
界今此明定故言未至。
卷二十八 第 518b 页 X53-0518.png

空即空我所非我空其我者虽分我及我所别莫不
皆是空解脱门故者正理云空等持近治有身见身
见亦有二行相故谓空行相近治我所见非我行相
近治我见观法非我名为非我行相观此中无我名
空行相由此治别言无相者正理云或复相者是因
异名涅槃无因故名无相或相谓世蕴上中下涅槃
异彼故名无相色等五相者谓五境也涅槃是法故
故不言除法相除住相者谓涅槃自性是常住故不
得无之言此二谛可厌患者虽行有六约谛名二道
如船筏者至彼岸巳应弃舍故可谓得鱼忘筌等苦
集有漏即言可厌道是无漏但言应舍舍离二不同
俱不愿乐总名无愿言超过现前所对苦集者释无
愿义于苦集道皆欲超过至涅槃故故名无愿问既
不愿圣道何用修为正理答云为求涅槃故修圣道
道如船筏必应舍故亦犹意乐不愿圣道以本期心
厌有为故言与涅槃相似者谓此二行无男女等似
涅槃无男女等相也。

言重二者谓空无相无愿空无相无愿皆重故名重
二空相顺厌胜非我者正理云乃至见无我者于诸
有为法起厌背心不如见空故诸有巳见诸法非我
而于诸有犹生乐著以于行中不审见空故由此空
定虽二行相俱而但名空不说为非我解云空行对
除我所现见世间知为非我所有不贪求取非常相
者正理释云准此可能缘厌道故言五非是无漏相
卷二十八 第 518c 页 X53-0518.png
者谓厌圣道立重无愿此五所缘非无漏圣道故非
所厌舍不取道等四行相者正理问云岂不如无愿
不愿圣道而作道等四此亦应然此例不然谓前无
愿正厌于有圣道依有故兼不愿虽望意乐说不愿
道而于圣道非正增厌故亦作道等四种今重无愿
正增厌道故以非常观道过失道等四行无容厌道
是故于此不作彼四以无漏法无择灭者夫择灭者
因断惑得无漏无惑可断故无择灭今既缘前无学
无漏等持故无择灭伹为非择灭也观前无相非择
灭者谓观前无相等持之非择灭也于无相上复更
无相者问前无相定非此剩所缘如何此名无相无
相或应许此定不缘非择灭但缘无学无相不生答
此亦不然谓缘无相之非择灭此非择灭亦离诸相
缘无相无相名缘无相是故此定从境立名滥非常
灭不作灭相者谓此缘道灭若缘灭相滥于非常生
灭生灭故不作也唯有漏者谓若无漏观道皆为欣
行此为厌故故非无漏不时无学者谓利根人正理
论云以时解脱爱圣道故离上七近分者上简未至
近分简根本等以上七边无胜法故馀十一地皆容
起也若在欲界从未至摄圣道后起若在有顶从无
所有圣道后后生馀皆自地圣道后起。

修诸善静虑者谓四本静虑也住现法乐者谓住现
在之法乐也即离喜乐以此决定受故但住现法乐
后非定受果不言住后法乐得天眼得胜知见者以
卷二十八 第 519a 页 X53-0519.png
天眼能远见故故修此也诸加行善者谓欲界乃至
有顶诸闻思修所成及无漏法此善能引生慧于诸
境中分别而转诸加行言为简生得。

俱舍颂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