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记-唐-遁麟卷二十七

卷二十七 第 510a 页

俱舍颂疏记 论本第二十七
富春沙门 遁麟 述

言处非处至十智为体者此中有二一者体二释名
初言以十智为体者谓佛十智随应知一切法皆知
处非处故言如说善因能感爱果者谓如五戒十善
等能感人天等果斯有是处如世人言有是事等恶
因翻此可知言造不善因感苦果者如外道执鸡猪
等为戒因拨无道果能得清净皆名恶因此必不能
得可爱果故名非处正理论云此知通缘情非情境
与一切智皆不相违即此略说少功难悟故复此中
折出馀九薄伽梵多界经中自广分别言业八者旧
此业异熟若远相望说业为因异熟为果若细分别
云刹那前后自类相望皆有因果并通苦集故八智为
性正理云或说名为自业智力谓善分别如是类果
卷二十七 第 510b 页 X53-0510.png
是自所造业力所招非妻子等所能与夺如是类业
必招自果必不可货易无挂碍智名自业智力言第
三静虑者谓十力中定力当第三故非谓四静虑中
第三禅也解脱者以解脱是定果故亦定力摄正理
云又佛自说力相言苾刍谛听佛于静虑解脱等持
等至杂染清净安立皆如实知乃至广说言根上下
力者谓如实知诸有情类能建胜法根品差别无挂
碍智名根上下力虽有中根而待胜劣摄故不别显
乃至断善根者总相续中亦有去来信等善法故言
种种性者谓诸有情类前际无始数习所成志性随
眠及诸法性种种差别无挂碍如实而知名为性力
言四力九智为体者谓通漏无漏故故通九智缘有
为故不通灭智言一切诸行皆能趣果者正理释云
此意显佛能如实知趣生死行趣涅槃行趣生死中
趣地狱乃至趣天趣一一复有多种趣涅槃行有三
乘别趣一一中复有多种依总说一遍行名(巳上释名)
谓巳下出体。

言能知过去宿住事者正理释云此谓
如实知自他过去宿住差别无挂碍智名第八力能
知众生死此生彼者正理云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彼
于未来世诸有情相续生死无挂碍智名第九力广
辨此二如六通中出漏尽体中前言六智者谓灭智
法智类智尽智无生智俗智以此六智俱能缘择灭
故显宗云此后三力即是三通以六通中此三殊胜
在无学位立为三明在如来身亦名为力神境天耳
卷二十七 第 510c 页 X53-0510.png
设在佛身亦无大用故不名力(巳上皆具释名出体寻章可见)自下
义门分别言二力依四静虑者第一依地门谓此二
力五通性故必根本地馀智通十一地者谓不要在
定地起故通欲界馀地可知言男子佛身者第二依
身门虽即佛身亦是男子然所对治故名言之馀圣
不然者简二乘人不得名力如佛在世时有一人誓
多门首求度出家舍利子等观见此人八万劫来未
种解脱分善以无出家因缘故舍而不度其人叹求
度不舍后佛来见度令出家说法获果舍利子等怪
而请问佛告彼曰我昔过去于那伽罗国共此国人
扫洒卫衢严诸供具欲请定光如来供养时求度人
入城卖柴因知此事遂即发愿我更取柴得钱供养
至彼山中遂被虫食临欲命终称彼佛名号忘不忆。

乃至南无城中欲所迎者此即名为种解脱分善虽
昔起善由时远故舍利子等而不能知又不能知鹰
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广如智论缘长不述问
声闻极迟但六十劫如何八万劫外不入圣耶答六
十劫者据相续修若有间断无妨多劫。

明身力中总有三说初等那罗延次节节皆尔第三
身力无边若不尔者则不能持无边心力言人种神
者准七百岁云那罗翻为人延那翻为生本谓人生
本即大梵王是也外道谓一切人皆以梵王生故故
曰也轮王相钩者准婆娑云支节相钩说铜轮王若
据金轮骨节连锁言凡象者西国凡常受用之象香
卷二十七 第 511a 页 X53-0511.png
象者西国别有一类好象名为香象拟战时用故象
等七十七倍增者结数也此七挍量皆唯增十论云
有说前六十十倍增歒那罗延半身之力也此力一
倍成那罗延论云评云于所说中唯多应理言所触
中大种差别者所触简能触能触是身故谓大种胜
名为身力异馀大种故名差别婆娑有说地增名身
力有说重增评家云四大种及所造触俱是身力谓
若调和俱名身力若不谓和俱名身劣。

言如第二力者谓障法是苦集如前第二业异熟力
如前说出苦道无畏如第七力者谓如遍趣力前中
通取生死及趣涅槃此中唯取趣涅槃行通漏无漏
道皆能趣涅槃故或约能趣即九智为体若兼所趣
即通十智言正等觉者佛于诸法等皆觉知无有不
知名正等觉言依法立难者外设难云佛问闻阿难
天雨以不鸟何以鸣诸比丘住止安乐不于上诸法
现皆不知如何说言是正等觉名依法立难佛答意
云问阿难者令审谛故知尚问何况不知为诸比丘
作轨则故言正见无由者虽被外难心生正见无有
因屈伏而生畏惧也由谓因由故大般若云正见无
因言佛于漏尽者外难云如何骂调达(嗔也)慰语罗云
(贪也)既有贪嗔云何漏尽佛为通释者言调达刚强故呵
骂之罗云调顺故须耎语此皆示相也难云染非为
障者(染谓烦恼等必障圣道也)外难云如初二果许有自妻故知
染法不障圣道佛为通释者言圣道有二一谓圣道
卷二十七 第 511b 页 X53-0511.png
二离欲道于自妻非梵行者但障离欲道(通障漏无漏也)
障圣道也若邪行者俱障二道若外难云道非出苦
者外设难云加留陀夷误之粪坏央掘王火焚烧此
既得道何为彼苦佛为通释者言加留示现为化众
生央掘亦然有释云未得罗汉犹是有学必定当得
无学故言罗汉此是有学业招无学不尔。

言有第子一向敬佛者如栴檀堕土泥等不敬如刀
被右胁等缘此二境不生忧喜正理传云由安住正
念正知于三境中不生欢戚。

大悲俗智为体者以缘事故若异此者则不能缘一
切有情亦不能作三苦行相如共有悲无嗔为性唯
缘欲界有情作苦苦行相故。

言资粮大者谓三无数劫修福智为资粮故。

言三苦
者即苦苦坏苦行苦也。

言悲哀悯不平等者唯苦苦
中拔苦与乐故。

言资粮等者三世诸佛皆三无数劫修菩提资粮故。

言法身等者谓皆具五分法身故言寿量长短者如
释迦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岁等。

言刹帝利有生婆罗
门者西域记云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
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昔云刹利者
略也)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有云毗奢讹也)商贾也货迁有
无逐利远近四云戍陁罗(有云首陀讹农人)肆力畴垄劳勤
稼穑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聚不通举伏异路而族
姓别本支名种末支名姓种犹是总姓乃是别一种
卷二十七 第 511c 页 X53-0511.png
之中有多姓故如佛是刹帝利种姓乔答摩即刹帝
利中之一姓也言乔答摩者乔中所出名乔答摩也
昔云瞿昙讹也曾闻往昔刹帝种姓被贼夺位父死
子逃有仙仁慈收其子养意欲令种不绝后嗣后渐
长大有瞻皇者自彼怨王刹帝利种还有皇王怨王
出赏募令人投仙行去后遂被投获将送怨王怨王
遂令锵身令罪仙还所止不见小儿观知所在来至
其所知不可活遥劝小儿令起世情冀留遗体小儿
苦恼有志不从仙化密云为其掩障细雨沾洒暂息
苦饥现一女人动其欲想小儿缘此泄精于地仙以
牛粪承裹而归致甘蔗园中因日光照触间粪团开
剖生一男子形容殊妙后长为王因以相传为牛粪
种或名地种或名日种言迦叶波者此云饮光即婆
罗门中之一姓也有长丈六有长千尺者谓释迦长
丈六弥勒千尺法住久近者有佛法住世七日有住
千岁有住劫等佛有三德者谓相约不过此三下于
三中分于多种因前义便略明佛法劝人修学言尊
重修者恭敬所学无所[(厂@((既-旡)-日+口))*页]惜修无慢故一切智照真
理者谓缘真谛之理智亦名根本智一切种照俗事
者谓照世俗智一切种差别之事名一切种此是后
得智有说根本智名一切种谓与后得为种故后得
名一切智以照一切俗事故无功用智者即前二智
不待加行任运而起名无功用智一切烦恼断者此
与二乘同三乘无学同断一切烦恼故然异菩萨一
卷二十七 第 512a 页 X53-0512.png
切定障断者简异二乘以无量三摩地菩萨二乘不
得故言毕竟断者显不退言并习断者谓断习气二
种无知皆永尽故亦异二乘二乘未断习气故威势
圆法有二四种初四明神变难思后四明调物必果
剋事略不叙前四今具述之故论云一于外境化变
任持自在威势二于寿量若促若延自在威三于空
障极远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势四令世间华果等
物种种本性法尔转胜希奇威势后四如章言相者
即三十二相好谓八十随好。

具大力者如上明那罗延力等此明果圆总成四四
十六种若更开威势亦四成二十种果法不思议巳
上总名不共法者唯佛独有非共二乘故名不共八
解脱异生亦有者虽不具八然亦名有。

言无诤者梵名阿兰那(此云无诤)汎明其诤总有三种一
蕴二言三烦恼诤如前巳辨今此无诤唯止烦恼多
第三诤言观有情苦者明行相也正理论云有阿罗
汉忆昔多生受杂类身发自他惑由斯相续受非爱
果便作是念有烦恼身缘之起惑尚招苦果况离烦
恼具胜德身思巳发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
情不缘巳身生贪嗔等又准婆娑罗汉由修五因缘
故则能令彼不起烦恼一观威仪谓行住座卧不令
他起淫故二观应说法不应说法三观应受不应受
四观察住处(有处虽安隐丰住资具若尽于巳起善或亦名应住)五观察里巷
为乞食故将入城邑先观里巷此中男女勿有因我
卷二十七 第 512b 页 X53-0512.png
起烦恼等唯三州人者谓极猛利故言缘未生者巳
起之惑不可转故唯缘欲界谓由欲惑能招三恶趣
诸苦意令有情离恶生苦故唯欲惑令不起也诸无
事惑不可遮防者谓简息见惑唯止修惑言内起随
应总缘境者释不能遮见惑也谓见所断惑唯于内
门总相缘境既不剩缘巳身而起何有巳智能遮防
哉。

言以愿为先者论云诸有情类欲起此愿智时先发
诚愿求知彼境便入边际第四静虑为加行从此无
间随所入定势力胜劣如先愿力引正智起于所求
境皆如实知故名愿智此智出体与无诤同者谓同
俗智为性故依第四禅不动性依三州等唯所缘别
者谓此缘三界三世一切法无诤但缘欲界未生等
也。

名句文三总说为名者谓虽别相有名句殊今约总
相同能诠表故总说为名也缘所诠义者谓此但取
依语起名名所显义非取汎尔心之所行说名为义
缘方言词者正理论云若无退智缘诸方域俗圣言
词立为第三即能了知世俗典语于诸方域种种差
别又无退智至定慧二道者能正宣扬善应物机不
违胜义所有言说名为正理无滞言词不待处时辨
折自在名无滞言说及诸所有巳得功德不由加行
任运现前自在功能名定慧二道起辨说者由有此
道故善应物机能无滞言说也言二无碍缘名身等
卷二十七 第 512c 页 X53-0512.png
者法缘能诠名等词缘诸方言词并是世俗事境故
十智中唯是世俗言法无碍解通依五地者婆娑总
有三说然无评家初云法无碍依二地第二通五地
第三通七地欲界未至中间四禅今此同第二说旧
云初说约名随语系故与词同第二说名随身系故
通上地唯除无色新云唯彼名属声为正第二静虑
巳上虽无名身等而有能别缘下名等故有法无碍
解无色界无名等又不能别缘下名等故无法无碍
解二禅巳上无寻伺者以寻伺二是语言因二禅巳
上既无寻伺故无语言旧云以缘词难故故唯自地
问法词以名言为境何故依地二五不同耶答词无
碍解缘粗动上地寂静故无法无碍解缘微细上地
寂静许缘法故二差别问法词二种并依于声何缘
粗细有别答虽同依声然世俗言词是粗名句是细
也六智为体者除苦集道他心智以缘有为故除灭
智者灭非言说故言通依一切地者正理云辨无碍
解于说道中许随缘一皆得起故通依诸地亦无有
失言但得必具四者谓第四边际定时四无碍解必
皆得也论云传说此四无碍解生如次串习笇计佛
语声明因明为前加行若于四处未得善巧必不能
生无碍解故论主释云无碍解生唯学佛语能为加
(论主意一佛语中具有四故)

此六皆依边际定得者谓六种皆依第四定所引发
也此六除词者谓词是寻伺地有故虽依彼发体非
卷二十七 第 513a 页 X53-0513.png
彼系收释边际名中初释边名次释际义边显最胜
无越故际显类义者谓此定中有种类相似义故如
一颂有四句名四际者谓有四际分故或一界有四
海分齐皆是种类相似义也显极义者又如说金刚
实际实际亦名极义谓由此义定是最胜类中最极
殊胜功德多引生乐通行中此最胜故。

次共凡中漏尽通及三明三示导虽不共凡然五通
共故依总相说故无有失。

言神谓等持者等持是定
由定能为神变事以智證神境无拥名通者谓从定
及境能證为名故名神境智證通馀通虽亦依定此
通相显偏标神名天眼耳通从根及能證为名他心
通者从加行及能證智为名亦宿住通者谓宿昔巳
往之事此通从境及相应并能證智为名名宿住随
信念智證通漏尽通者谓涅槃名漏尽从所證及能
證智为名若漏尽身名漏尽从所依及能證为名言
解脱道摄者论喻云如沙门果解脱道言显出障义
(解云非谓唯解脱道今显出障义故知言之理实胜进道亦有也)四通唯俗智者唯
缘事故世俗智他心智通漏无漏故通五智如前巳
辨初三通缘色事故并世俗智他心智通漏无漏故
通五智如前巳辨初三通唯缘色者谓神境变化色
香味触故天眼观色天耳观声故此三通皆别缘色
他心智通初修之时以色为门者此明他心通初假
色为门后但缘心境与前三不同也言形之于色者
形现谓随喜怒之相现之于色后得他心者论云由
卷二十七 第 513b 页 X53-0513.png
此加行渐次得成成巳不观自心诸色于他心等者
等取心所言忆前念者谓先自观察次前灭心渐复
逆观者谓向前逆观名逆言十位差别者谓从老年
观乃至婴垓及在胎中羯逻蓝位差别之相又论云
为忆念他加行亦尔此通初起唯次第知串习成时
亦能超忆其所忆事要曾领受此上但明二通加行
准论具明馀三加行故论云修神境等前三通时思
(谓神忆思身轻举)光谓天眼思光明近作远想声天耳思
声近作远相以为加行成巳自在随所应为故此五
通不依无色(以无色无五通加行故不依也)未至定等者等取中间
禅亦以止观不均故馀四通亦尔者谓天眼耳他心
宿住并不能见闻取上地境故又论云是故无能取
无色界他心宿住为二通境言二千三千无数者论
云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狭诸圣不同谓大声
闻麟喻(不言部行者应同声闻说也)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
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
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今约极作意说故言二千三千也准摩耶经那
律见三千也)由佛威加未曾修加行者约二乘说论云如
是五通若有殊胜势用猛利从无始来曾未得者由
加行得若曾串习无胜势用及彼种类由离染得若
起现前皆由加行佛于一切皆离染得随欲现前不
由加行缘色起故者谓神境通缘外四处色香味触
天眼缘色天耳缘声故皆是身念住摄宿住漏尽二
通四念住摄者准正理论总观前生分位差别唯是
卷二十七 第 513c 页 X53-0513.png
杂缘法念住摄(新云此论通四应约得修说各不相违又云漏尽通应知漏尽力或法不
应定言四念住摄也)言二通无记性者虽五识通三性受然二
通唯无记舍受相应以本意唯欲取色声等故言眼耳
识生得善者是旧释二通唯无记所以也此中有二
意约云五识是生得善生得善者不许异地起今通
既与二识相应设许是善亦同彼释不得异地起通
既异地起故知非善摄次若色界巳下约定相生證
知非善谓依定发通还从定出故言通果无记者问
既慧是通复何名果答即通是果无拥义是通从定
生故名果持业释也问二通既是二识相应慧眼耳
二识唯在初定二通何言依四静虑耶论有二释初
云随根说故亦无有失谓所依根四静虑力所引起
即彼地摄或此依通无间道说通无间道依四地故。

唯三名明者由此三能照了三际事故遣际三际愚
惑偏名明故正理云又宿住通忆念前际自他苦事
死生智通观察后际自他身苦事由此厌背生死众
苦起漏尽通观涅槃乐故唯三种偏立为明漏尽治
中际愚者谓由明智断现在惑故名治中际愚故婆
婆问云何故六通唯三立明答有胜用故宿住厌前
际死生厌后际漏尽忻涅槃言容有是真者谓于无
学中若无漏者是无学法故名真若有漏者是非学
(即漏尽一分通有漏一分是无漏故言容有)言有闇惑者谓学人断惑
未尽故虽有暂时伏惑愚暗复还被蔽故不名明要
暗永尽方名明故。
卷二十七 第 514a 页 X53-0514.png

言能示导者示谓显示教示之异名导谓导引教导
之异目论云唯此三种引所化生令初发心最为殊
胜又唯此三令于佛法如次归伏信受修行得示导
名馀三不尔健驮梨者旧云是国名此国所生故又
真谛云有女天名健驮梨翻为持地咒从此说人得
(昔义云谓女为此声呼之国男声称健驮逻也)伊刹尼者真谛云是论名
谓露形外道师所造翻为观察时此咒从所出论为
名此二既非修得而亦能有变化知他心故知二导
非是殊胜。

神体谓等持者正理云而契经说神果名神意为举
粗以显细故又显胜等持是彼近因故然神变事体
实非神广如前辨诸神变事说名为境(前言灵妙德者如正理会
之)一行二化者行谓不变本形化谓变化异状意势
唯佛者故论云谓我世尊神通迅速随方远近举心
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说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意
势行唯世尊有胜解兼馀圣运身并异生正理云如
日舒光蕴流亦尔能顿至远故说为行若谓不然此
没彼出中间既断行义应无或佛威神不思议故举
心即至不可测量言似自他身者准此似言如化外
四境似自他身准论名属自他身者新云于自身上
化名属自身化若化外人名属他身化又自身有即
质化如梵王下听法或离质化如结巾争为羊等名
化身在色界亦四种者谓化色界自他及化欲界自
他二又论云若生在色界作欲界化如何不有成香
卷二十七 第 514b 页 X53-0514.png
味失如衣严具作而不成。

言从神境通生变化心者谓能化心从神境通后起
果化心力能化生一切化事此据同时能化事说不
言通化若据通亦名化下地心不生上果者即初禅
化不能行往二禅故若无依第二禅作欲界初禅化
者能行至第二禅也从净自生二者此中有二一从
二生能生二即是初念化心从净定生第二念巳去
从自类生最后一念能生净定次前初念并生化心
也此心必无直出观义者释生净心也谓罢通时必
还属定如从门入还从门出故此亦尔语必俱者婆
娑云乃至诸佛化主及所化能发语心前后各别于
中迅速谓语俱时理实前后发语心起化心巳无者
此问意发语心与化心别既起发语心变化心巳无
应无其身以化身从化他心有故言所留化身亦得
死后者旧云既言留化身明非本身骨婆娑有说有
留化事有说无留化事如是说者有留化事是故大
迦叶波巳入涅槃(准此论及婆娑成言入涅槃然馀处言入灭尽定待慈氏出与此不
同)言多化心者谓初由多念化心方能作成一所化
事故正理论云初习业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谓附石等)
起一化事习业成满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众多
化事言如鬼神等者准论云如天龙等能变化心彼
亦能为自他身化于十色处化九除声理实无能化
为根者然所化境不离根故言化九处亦无有失(准此
修得但能化四境谓附根而住以不离根故生得化九处以不离根相杂故理实已下是论主正文也)。
卷二十七 第 514c 页 X53-0514.png

言眼耳通者谓修加行缘光声故依四静虑于本眼
耳边引起彼地微妙大种所造净色眼耳二根见色
闻声名天眼耳又论云如是眼耳何故名天答体即
是天定地摄故虽自有天非定地摄而定地摄必是
天故所以将定故摄为因證天故轮王及中有者准
论藏臣宝菩萨诸龙并是似天此三类眼中前之二
类有两释天之眼耳名天眼耳是依主释若天即眼
耳是持业释第三是有财释实非天眼耳全取天眼
耳名故(章中阙菩萨准论有之)言恒是同分者谓恒与识俱故
又无缺坏故论云无翳无缺如生色界一切有情能
随所应取被障等准论有说此眼能顿见十方诸色
境有说不能然面向一方随欲能见不须迥转故境
能见十方。

二生得者如天龙及飞鸟等咒药等者并因咒药而
得业得者如曼驮多王及中有等不因占相能飞行
等故无他心加占相者旧云占谓占卜相谓睹相夫
欲知他心上一别相用行相微细难可知故非药业
成天眼耳三唯有三种者谓天眼等不因药咒占相
等得故以难成故非咒药占谓眼耳钝故非咒药成
占相唯意亦非眼耳身虽是色以相显故神咒涂药
可以飞行不同眼耳知过去难所以宿住非咒药占
然眼耳等三力用各异由因不同诸法相因不可定
准如虎珀拾芥磁石引针作用各别故人中都无生
得通者旧云以占相智所覆损故及他心智及愿智
卷二十七 第 515a 页 X53-0515.png
等所映蔽故馀容有者谓修咒药业占皆容有三非
必有故故置容言生得通四趣者婆娑云傍生有智
能忆多生如狼忆知五百生事馀趣可知。

俱舍颂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