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第 480b 页
俱舍颂疏记 论本第二十
富春沙门 遁麟 述
约世明系门此中意说约能系三世之惑对所系定
三世辨系通局今言系者是所系事于此事中随眠
随增者名之为系若不随增不名为系其随增者非
要现缘虽在过去未来若未断位皆是随增随增有
二一相应随增二所缘随增于未断位一切随眠皆
自相应无差别皆随增也于自所缘相无差别遍随
增也所缘定故不可说言于自所缘有遍不遍虽诸
烦恼有自相共相意识五识缘境宽狭力用不同遍
自所缘相无差别若将能系三世随眠对其所系随
于何事辨三世惑系不系别于中即有遍不遍异于
此章中大分为二初至必能遍缚明贪嗔慢自相烦
恼二馀过未遍行巳下明见疑等共相随眠前中又
二初约过现二世通对六识明无遍行二就未来意
识五识明有遍不遍言缘多法起者且如邪见拨无
因果一切总缘也言贪嗔慢是自相惑者正理引经
卷二十 第 480c 页 X53-0480.png
云佛告衣袋母汝眼于色若不见时彼色为缘起欲
贪不不尔大德乃至广说以贪嗔等起不定故
于此事中俱是巳生未断即系此事过去贪等不能
遍系三世一切有漏法过生现在随其所缘广狭不
同但起即系虽有通缘三世法者亦无现在贪等能
缘三世有漏法尽故过现世非遍行也言有缘此境
不缘馀境者如或于此人显色尚起贪非于馀境皆
起贪也如前引经言境流三世者释世遍也未来意
识相应贪等定系缚境上识虽在未来境自迁流行
于三世故名世遍但约系定非要现缘言种类无边
等者释事遍也谓未来意识相应别相烦恼虽非尽
遍依总类说即缘三世有漏法尽设非此系即是彼
系故言种类无边等次辨五识约生不生遍不遍异
故别明之且可生中言境必俱者谓五识依缘必同
时发唯缘现在不缘三世故境必俱次不生中世遍
有二初约别所缘各流行世次约同所缘参差行世
所以然者以色等境自行三世不待识故识若生时
必托境故虽世不同性缚定故名遍言一切自所缘
境者或五识对色声等为自或贪嗔对违顺等为自
言同时参差三世者谓能系识同时合缘六境名同
时其所系彼时各居一世名参差也不生五识种类
无边者虽一心之识无遍缘义约无边之识对众多
之境岂不遍设非此系即彼系故次明共相随眠言
见者谓五见无明通于相应不共此等以意识相应
卷二十 第 481a 页 X53-0481.png
故过未定能遍系三世以是共相故于自所缘必能
遍系言虽具二遍以不定者以意识相应必有世遍
共相惑故于事虽遍虽有二遍之能但以现在唯一
刹那而或有时唯缘此境不缘馀境即不遍也非定
皆遍故非遍行不同过未有多念故。
言明三世有无者亦明系缚三世若依经部过未是
无如何系缚故此巳下立三世有言勤修厌舍者观
色无常故于过去世勤修厌舍言勤断欣求者谓观
无常故于未来色能断欣求欣求即是缘未来色贪
又解观色无常故名勤断欣不希欲故名勤断求言
过未若无无所缘者谓意识缘三世故过未为理證
也言许是一切有宗者新云详萨婆多过未体有不
同现在之有过未体无不同兔角之无若同现在应
非过未若如兔角即应不能作境生心正理论云谓
立去来非如现有亦非如彼马角等无又云为境生
觉是真有相下定宗如序无异。
言世便坏者体既恒有用亦应然则应名现在何有
过未之别故三世便坏也有部救云以有为法未生
名未来巳生名现在巳灭名过去有何不成耶故重
破云谁未巳生等破意汝既法体恒有则合尽如现
在谁复有所阙未有故名未来复阙何法彼巳故名
过去言不许法本无今有者反遮有部顺立自宗言
自在作者谓自在天须作即作今有部师须说便说
故同彼天然经部宗立三世者谓过去世曾有故名
卷二十 第 481b 页 X53-0481.png
有未来当有故名有过去有是现果说曾有因未来
有现在因说当有果与有宗异论有相破烦而不叙。
言约断明离系者断谓惑断离系谓所系事为惑虽
断而事未离系故立此门论约能所双问答中但得
言事离系惑必断不可言惑断事必离系由是事故
下别问断非离系释中初约见惑次约修惑言见苦
巳断至集下犹系者以遍行随眠能缘五部故虽苦
下自断犹为集下所系故也言前品巳断至后品犹
系者此约九品以明谓随下中道生九品结及一果
得事中前品巳舍其得自性断讫證得无为而为下
品等惑系缚故。
此言犹系者是后后未断品系前前
品非谓离系缚馀境故章云能缘此前品者于前品
犹系言未断简巳断如先离欲惑后入见道者于此
位中即不能系故言未断言能缘者简不能缘谓他
界缘及缘馀品亦色等善等非缘此故正理云及声
兼明前前巳断后后未断皆系义也。
惑随增门就中初问答后释言毗婆沙者婆沙云广
说今云其烦广来览境识略要以明故云略毗婆沙
也言越度大大问流者谓问相既多其如流也言及
无漏法者上言五部但取灭道下惑今取灭道之体
故五部外别立无漏法言何法何识境者谓向十六
法中何等之法是十六识中何识之境言且应知何
法等者未辨随增先明识境故言且也将释此文大
分为二初至能为十识境约境对识明通局二论云
卷二十 第 481c 页 X53-0481.png
巳下约事对惑辨随增言自界三者谓苦集下遍行
缘他部故得相缘修道有漏善心及无覆无记心亦
缘苦集故得有三灭道所断无边行惑唯缘自部故
不缘他也言以其色界修断得缘欲界者谓未至定
等诸善心及异熟威仪无记心皆缘下欲界也言无
漏识亦缘欲苦集修者如苦集法忍智等诸无漏心
缘苦集境故无色于欲具四远故不能缘欲又诸上
地染不缘下由是三境但五识缘又此并约容缘总
类以说非谓一切必定皆缘且如苦下缘他部惑及
上界缘即不缘苦馀准可知次辨色界自界三准欲
界说下界三者谓苦集下九上缘惑能缘上故又欲
界加行生得善识得缘上界如欣上心是故亦成三
言无色修断识能缘色界者谓空处无间道修善心
缘第四禅故故婆沙云无色加行善识能缘何法答
能缘自上地有漏一切法并次下地有漏法兼无漏
净识缘者无漏苦集类忍智等皆能缘故馀不缘者
无色四部不缘下故灭道所断缘自部故由此唯有
八识缘也次辨无色界欲色三识亦以九上缘惑及
有漏善心皆缘上也但遮无色下缘欲不遮欲界上
缘无色言皆容缘者容有不缘非决定故言五识如
前者谓灭谛下惑为苦集下遍行识缘及欲色之
二有遍善识缘并无漏心缘故成五更增自识故六
问所以灭道不互相增耶答以灭道下无遍行惑不
缘他部故不互增欲界既尔上界亦然言无漏法通
卷二十 第 482a 页 X53-0482.png
十识缘者此是灭道之体前是灭道所断故不同十
识者三界各后三及无漏识为十若别分别前三界
见灭所断无漏识唯缘择灭即为三种三界见道所
断无漏缘识唯缘道谛复为三足前成六三界修断
善识通缘三无为及道谛复为三足前成九无漏识
若法智品缘欲灭道若类智品缘上灭道复为一故
成十也应知修断无覆无记不缘无漏问苦集遍行
既缘五部何缘灭道但为三识缘答缘五部者谓缘
所断非缘灭道无漏之体如前所明唯灭道下六种
随眠缘无漏故。
自下第二明惑随增于中分三初至若有问言明所
系事乐根随增二若有问言巳下约单缘识辨随增
三若复有问言缘缘乐根识巳下明重缘识随增言
略示方隅者谓且约二十二根中乐根一法明缘新
云迦旃延。
婆沙中就二十二根作法先问眼根次
问单缘识此就乐根中又二初定乐根名数次正辨
随增言乐在五识故唯修断者以欲界心悦名喜身
悦名乐故在五识唯修所断言色界五部者谓第三
禅有意地乐随于五部皆遍相应无漏第七者谓依
第三禅起无漏观即无漏乐相应也无色界中唯有
舍受故无无漏乐根所以十六境中唯通七也次正
辨随增无漏乐根至如前说者即前说无漏如炎石
足不随住故无随增言欲修所断至随眠随增者欲
修所断及诸遍行明欲界乐色界一切等缘色界乐
卷二十 第 482b 页 X53-0482.png
且欲修断贪嗔慢等四种随眠于自部乐随增遍行
随眠能缘他部故得随增色界第三禅地三十一随
增总而言之九十八随眠中欲界十五色界三十一
总成四十六随眠于乐根随增欲界苦集下非遍行
惑及灭道下随眠皆不缘他部故亦并非随增无色
界中虽有缘无乐而非随增故乐根随增不通无色
又色界中虽言一切应知但取第三禅地馀三地中
无意乐故异地之惑非随增故今总相说故言色界
一切随眠随增虽初禅中有三识相应乐是修部摄
与欲界同不复重述问灭道所断邪见等三但缘无
漏如何说言遍五部惑皆能随增答理实此惑但缘
无漏而由惑与乐相应且是随增虽非所缘随增而
是相应随增故应知此中随增之言通相应所缘二
种随应皆得。
次下第二明单缘识就中分二初至故成十二定识
名数二此随所应巳下正辨随增应知此中识者即
是前缘乐根随增烦恼相应之识彼十六识亦是此
之十二识上烦恼相应之识更无别识欲界见苦集
遍行等能缘乐根者谓有漏乐根五识相应此是欲
界苦集谛摄故通苦集断识缘乐是修断故复通修
断意识缘言欲界道下邪见疑无明缘无漏乐者即
如前说能缘六地法智品道故得缘第三禅无漏乐
也灭谛体非乐根者灭谛体是无为故非乐也言色
界五部者以乐通五部故识亦通五部也言无色道
卷二十 第 482c 页 X53-0482.png
谛至缘第三禅无漏乐者谓道谛下邪见等既亲缘
道谛缘一地时即缘九地类智品道故得缘第三禅
无漏乐也无色修断加行生得善缘九地类智品道
者谓有漏善心能缘无漏但缘一地即著九地如无
我观观一切法故理实亦通无常观等心无漏第十
二皆能缘乐根者谓无漏识通缘三禅乐根次辨随
增言欲界四部者全除见灭断即馀二十九随眠随
增且如苦集道修四部是缘乐识遍非遍惑皆得随
增又集下遍行随眠是缘乐识兼是随增馀贪嗔等
重缘烦恼但得随增非缘乐识道下亲疏亦同此说
修部四惑亦缘亦增言五部下缘有为惑者即除灭
谛下邪见等三外馀二十八随眠皆于识上随增也
以灭谛下邪见等三缘无为故非缘乐识亦非随增
然邪见等与乐根相应其贪嗔等缘见等起即能缘
乐是缘乐识此识起时同时贪等必随增故故彼贪
等即是随增问前辨乐根随增乃通灭下邪见今明
识上随增却不通耶答见等虽缘无为然与意乐相
应而起故约相应名乐随增非缘乐识故不得言是
识随增也无色二部等者谓道谛有七随眠修断贪
等三随眠以修断善心是缘乐识故彼贪等皆得随
增苦集遍行缘他部故总无色界二十一随眠随增
总于乐根剩上都有七十八随眠随
增。
自下第三明重缘识于中亦二初至皆能缘乐根定
卷二十 第 483a 页 X53-0483.png
识多少次此随所应巳下正辨随增初中先问答后
列言缘缘乐根识者前十二识是缘乐根识今此十
四识更缘前十二识故言缘缘乐根识言更加二种
者苦集各取遍行为二问所以单缘即除苦集遍行
重缘即取者何答由苦集所断遍行随眠不能缘无
漏乐根及不缘下有漏乐根故所以重缘即取者谓
遍行随眠缘一切有漏法其修断善能缘无漏乐见
道所断邪见疑等亦缘无漏乐是缘乐识此等皆为
苦集下遍行随眠所缘故所以重缘即兼苦集所断
遍行故成十四次辨随增言此随所应至欲色如上
者谓欲色二界与前单缘更无异相但以后起重缘
前识耳唯无色界更加二部即于单缘识上随增数
外更加不遍随眠即苦集下贪慢等是以缘苦集下
遍行随眠是重缘识此贪慢等缘遍行起故尽取之
唯除灭下无随增义故问所以唯立三重即止者何
答但此三重摄法即尽且如乐随增但色界惑尽乐
不通无色单缘识增虽通无色二部及苦集遍行不
摄非遍更辨重缘方摄非遍行尽故唯三重巳得周
备若更辨者与前无殊。
言若心由彼名有随眠者谓心由有彼烦恼名为有
随眠也言彼于此心定随增不者谓彼烦恼与心相
应时定随增不此不决定等言谓与心相应及缘
心未断者与心相应是相应随增缘心未断是所缘
随增未断二字通上二位言相应巳断则不随增者
卷二十 第 483b 页 X53-0483.png
谓彼与心相应随眠虽巳永断而不随增仍名有随
眠故此中说若缘缚断巳不名有随眠故此不说言
一谓染心与惑相应者心心所与惑相应随增也二
谓缘此染心随眠未断者即馀随眠缘此染心时亦
有随眠此所缘随增也言相应巳断即不随增者谓
贪等烦恼未被断时与心相应互相有力同缚前境
名随增圣道断巳无缚境能故故非随增也言不断
伴性者谓如贪等必同时心心所法相应起设令圣
道对治生时必不能令此惑与心可相离故不可断
以相应亲近虽复断巳名有随眠所缘疏远断已不
名有随眠也应知染心断与不断皆名有随眠心无
染心唯局随增未断断巳不名有随眠也婆沙问云
过去既无作用云何可说名随增尊者妙音作如是
说彼虽无有取境作用而于所缘及相应法有如现
在系缚功能故彼随眠有随增义。
言由不了故次引生疑者谓闻二途便怀犹预为苦
非苦乃至广说从此犹预引邪见生谓邪闻思生邪
决定拨无苦谛乃至广说言计前所执为能净者谓
计前执为能證名能净言违巳见中必憎嫌者此谓
于他身起嗔故也又论云有馀师说于自见解取舍
位中起憎嫌故见谛所断贪等生时缘自相续见为
境故新云若生见断嗔应如馀师说生修道嗔亦缘
他相续言前后无准者谓或有时俱对违顺之境起
于贪嗔何必要须从所见后起馀准此说正理云诸
卷二十 第 483c 页 X53-0483.png
随眠起无定次第可一切后一切生故。
言由未断随眠者且将起欲贪缠时由未断贪得为
因力即由得力令贪生故言如退法阿罗汉等者等
取不还及离欲异生此唯托境界力不由馀二因烦
恼巳断故无未断随眠意乐清净故无非理作意诸
烦恼起类此而说。
言欲界根本烦恼有三十一者谓欲界烦恼都有三
十六以五部下各除痴故但三十一也言上二界虽
有二缠不立漏者释外难也故论云岂不彼有惛沉
掉举二种缠耶品类足中亦作是说云何有漏谓除
无明馀色无色二界所系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今于
此中何故不说迦湿弥罗国毗婆娑师言彼界缠少
不自在故一同无记性者谓欲界随眠多是不善性
色无色界同是有覆无记性二同内门转者正理破
云彼界烦恼缘外色声触境转故云何但云内门转
耶应更别说第二合因谓彼二界同一对治道故俱
舍师救云虽彼上界亦外门转言内门转者从多分
说如言色界岂无受等言此十五物为无明漏者既
欲漏有漏皆除无明故知三界十五无明义准立为
无明漏颂中虽不言十五但云无明诸有本由欲有
外剩巳显立故言无明诸有本者释别立所由无明
起诸烦恼及业故名为有本非是十二支中无明支
也十二支中无明通诸烦恼为体故正理云为显无
明过患胜故谓独能作生死根本如契经说无明为
卷二十 第 484a 页 X53-0484.png
因生于贪染乃至广说此岂是无明支耶言见不顺
住乃至合说为漏者以瀑流轭中别立见为一故各
有见轭等四漏但有三不立见为一漏故为此释言
独为圣道怨者谓戒禁取计非道为道舍真道故是
圣人之怨言计自饿等为天道者彼但计自饿等为
天道而不行十善业故言计舍可爱境者谓此应以
弊衣粗食舍可爱境及二百五十戒为真净道不知
但是助道之缘而便不修行三十七道品也言无明
非能取者此但一义论又释云无明相非猛利故不
可别立但可合说。
根本烦恼行相难知者此如阿难问同梵行不有慢
等不有说彼于刹那极微亦有随增故名微细言二
随增者正理又云如怨害伺求瑕隙及如见毒应知
烦恼于自所缘有随增义亦如热铁丸能令水热及
如触毒应知烦恼于自相应有随增义准此所缘相
应义别喻异前是所缘后是相应言此烦恼得随逐
有情者以烦恼体有时不剩恒有故如善无记心即
无烦恼唯得常在故但言得随逐有情故正理云谓
无始来于相续中起得随逐言烦恼现行随逐有情
者正理释云极难离故如四日疟及鼠毒等有说随
缚谓得恒随如海水行随空行影新云总以四义合
释随眠章中初一释随眠下三释随乃是旧义又云
二论结随眠名非训释词但是十种烦恼有上四义
立随眠名正理云何缘随眠唯贪等十非馀忿等唯
卷二十 第 484b 页 X53-0484.png
此十种习气坚牢非忿等故谓唯此十种习气坚牢
起便难歇言住流者住谓稽留有情久住生死流谓
流转于生死中从有顶天至无间狱由彼相续于六
疮门泄过无穷故名为漏言漂激善品者犹如瀑水
漂激诸物故婆娑云稽住义漂激义是瀑流义言和
合者谓令有情与界趣生共和合故名轭犹如车轭
言执取生死者谓能执取三有自体为依巳上依有
部释若依论主释与上不同故论云若善释者应作
是言诸境界中流住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如契
经说具寿当知譬如挽船逆流而上设大功用行尚
为难若放此船顺流而去虽舍功用行不为难起善
染心应知亦尔若势增上说名
为瀑流谓诸有情若坠于彼唯可随顺无能违逆涌
泛漂激难违拒故于现行时非极增上说名为轭但
令有情与种种类苦和合故或数现行故名为轭执
欲等故说名为取。
俱舍颂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