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记-唐-遁麟卷十六

卷十六 第 463c 页

俱舍颂疏记 论本第十六
富春沙门 遁麟 述

第四所治能治殊者谓第四是无漏但是能治对前
三所治有漏故言所治能治殊染污性故是因黑不
可意是果黑色界善业名为白者问何不言无色差
别答传说若处有二异熟谓中生有具三种业谓身
悟意则说非馀欲界中恶杂善者乃至六欲天中有
不善果故以欲界散地恶胜善故正理云以欲界中
不善数行力能伏善故彼苦果杂乐异熟故欲界善
劣无有功能陵伏不善故彼业果亦无功能杂苦异
熟问未离欲者造欲善业可为恶杂巳离欲者造欲
善业定无恶杂应名白白何故欲色皆名杂耶答欲
善业果名为杂者据未断欲者说若细分别巳离欲
者作欲善业非恶业杂虽为因时非恶业杂受果之
时必恶业杂以因从果总名杂或相杂类故名为杂
以欲界恶胜善故。

四法忍者谓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此十二
思唯尽纯黑业者谓四法忍断见惑八无间思断欲
修惑唯烦恼不善性名纯黑业离欲第九无间道此
时总断欲界善者谓善法尔时得离系故是缘缚断
亦名为断第九不善业者即此时断第九品惑是自
卷十六 第 464a 页 X53-0464.png
性断也问所以四静虑俱言第九思不说前八者何
解云此中对业以明治道四禅第九思法尽白业故
所以举之前之八思于四业中无所复对故不说也
以上界烦恼唯无记性非四业摄不同欲界前八尽
黑业故断巳不行名自性断者即烦恼自体及一果
法并得被断更不现行名自性断。

馀欲业黑杂者地狱外名为馀业此师约五趣明后
师约五断说正理破云前巳遮遣谓善无能杂不善
故破后师云此亦非理二所断中俱有业不能感异
熟果故(见道身边二见相应思修道无记业皆不感果也)婆沙评家云恶胜
善劣故善非杂。

即意非意业者谓心王意业是思故前二别也胜义
牟尼唯心为体者以真实牟尼释意故身语比知故
能所比知总名牟尼诸烦恼言永寂静故者释唯无
学立牟尼名以有学未离染烦恼言未寂静故婆沙
问云妙行清净寂嘿有何差别复有说者义亦差别
谓善巧作义是妙行义体洁白义是清净义离杂乱
义是寂嘿义又论云说此二者为息有情计邪牟尼
邪清净故。

三业不善名三恶行者论云一切不善身语意业如
次名身语意恶行准此通取饮酒等业及前后近分
故言一切及取贪嗔邪见者此谓贪等与意业别故
言及取是婆沙宗譬喻师说贪嗔邪见即是思业故
思外说此三种为意业故论有相破问所以此三名
卷十六 第 464b 页 X53-0464.png
恶行者由此能感非爱果故是聪慧者所呵厌故一
切善业为妙行者即不饮酒及礼赞等离前后近分
为根本业道及非意业无贪等者诸意业是思无贪
等意业故论云正见邪见既无故思欲益他损他如
何成善恶答能与损益为根本。

十恶业道者谓杀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
语贪嗔邪见等为十相粗显故说为业道故婆沙云
谓非断命以手杖摇击有情及非邪淫于所应行作
不净行起饮酒等诸放逸业由不正知失念受用诸
饮食等及不能避诸犯戒者如是所起身业非身三
恶行所摄又四语恶行者如有一独处空闲作如是
说无有惠施无有亲爱无有祠祀如是等语恶行世
间有情不生领解非四所摄意恶行中贪欲嗔恚俱
生受想行识非三所摄身语妙行中者释十善业道
也谓妙行中翻前四过即不诳不间谨不粗恶不杂
秽语等并为业道泛尔爱语和合语并非业道。

受生尸罗简非受生及定道受生有二一者处中谓
别受远离定有表无表二受律仪即容互发然定依
自身表业而发二定有表无表。

随前作业则有表者谓随前屠割等事则有表业若
不起者则无表业支触(初委反也)扪摸曰支杀罪所触者
谓至身名为所触一由加行者谓运手足等命方断
故贪嗔邪见无加行后起者正理云如是说者亦具
三分有不善思于贪嗔等能为前后助伴事故(注曰)
卷十六 第 464c 页 X53-0464.png
云谓不共无明四见疑慢等相应不善思与贪邪见
为加行后起正理存此释也(巳上)

然其加行不与彼同者加行从三根生不与根本同
盗从贪起论云或为财利恭敬名誉或为救拔自亲
友除怨发愤恚心者谓欲斥他宗强等彼赖私者是
彼斯也语四从贪嗔生准前说者正理云如为财利
恭敬名誉济巳亲起四加行从嗔生者如有除怨发
嗔恚心起四加行从痴生者十业道中名为邪见然
由邪见与痴相应但因邪见杀害众生此取加行即
名痴也吠陀(此云明)昔云韦陀(讹也)即四吠陀论一名阿
由鞞陀谓医方诸事二名体谓祭礼也三名婆磨此
云等谓国仪卜相音乐战法四咒术此四并是术此
四并是梵天所说若婆罗门种年七岁外然师学后
学成就巳即为国师其四鞞陀可十万颂口相传据
不书纸叶馀邪论者但在现外总名为邪即馀外道
所有邪论等从二亦尔者谓从嗔生贪从痴生贪亦
尔嗔及邪见从三亦尔者嗔痴二业道类贪释也前
念名根者有云前念犹轻后念转重故前名根后名
道今释前能生后故名根后正畅思名道。

离恶加行名善加行者此有两意一离恶加行即离
杀生加行名善加行根本后起亦尔二离恶加行者
谓俱离恶前之方便即如欲受戒离恶前方便来入
戒坛周匝礼僧等。

一一皆由三根究竟者新此是刹那等起不通馀缘
卷十六 第 465a 页 X53-0465.png
又云究竟即思俱转刹那等起也且诳语由贪者谓
贪他财行诳取嗔他故诳如深河诳言浅等令他死
痴可知。

杀粗语嗔于有情处起者杀必于有情想成杀业道
约假有情非名色等粗语但约发语叱吒等欲令切
其心时嗔谓有情相违损害之心成其业道非于无
情成业道也邪见一名色处起者谓邪见拨无因果
假有情故亦非众具但缘五蕴四谛因果故言名色
处起虽邪见亦拨无无为今且约有为蕴说诳语等
三必依名等等取句文谓诳语皆缘异名句文令他
异解故故言名身此等皆是从多非不少分亦缘馀
法。

若一行杀馀皆得罪者论云如为一事展转相教故
一杀生馀皆得罪若有他力逼入此中因即同心亦
成杀罪唯除立誓誓要救自命缘亦不行杀虽由亦
有他力逼在此中示无杀心故。

杀罪要具五缘者若准新解于他有情想合为一缘
但为四缘唯此五缘犹少若依律疏更加命断彼以
他想即是不误更不别说又解此中不误杀言巳显
断命故不可说刹那灭蕴者有部宗云有为蕴刹那
自灭不待客因如何成杀喻中如灭灯光铃声者谓
令后不续非灭前念前念自灭不待客因故引为喻
第二解约断命名杀新云此解为正言亦通现在者
婆沙云先现在蕴虽不住而灭然不能令后蕴不续
卷十六 第 465b 页 X53-0465.png
今现在蕴不住而灭即能令后蕴不续故于现在蕴
亦得杀罪又问云诸蕴中杀何蕴得罪有说色蕴唯
色可为杖等所触又说五蕴问四蕴无触如何可杀
答彼依色转色蕴坏时彼不转故如破瓶时乳等亦
失又都于五蕴起杀心故于彼得罪又问杀寿尽者
为不得罪答彼若此刹那寿应尽即尔时加害者不
得杀罪若由加害乃至一刹那寿住不生法皆得杀
罪况多刹那。

盗论云若有盗取窣堵波物彼于如来得偷盗罪以
佛临入涅槃时哀悯世间总受所施故有馀师说望
守护者得罪(新云前释为正)正理云有说此罪于能护人则
彼自盗应无有罪是故前说于理为胜婆沙多释评
取佛处得罪若有掘取无主伏藏于国王边得罪若
有盗取诸回转物巳作羯磨于界内僧之边得罪若
羯磨未成普于佛弟子得偷盗罪正理云若盗他人
及象马等于所住处业道方成婆沙云取两国中间
伏藏若轮王出现世时轮王处得罪若无轮王都无
(宝云于两国主处得两国共救之)

受斋戒时者有说若夫许受斋戒而有所犯方谓非
时第二解于自妻妾乃至况出家者举重况轻者佛
重王轻新云此论引自妻为例而释从国王处得更
无异解(今章既分两解但今犯即得罪不说于王边得也)正理文同此乃至
若王自犯业道亦成婆沙又云于寄客女行不净行
亦王处得罪于货女行不净行若与价都无所得若
卷十六 第 465c 页 X53-0465.png
不与价于王处得。

未解言义杂秽摄者谓杂秽语宽馀所不摄即杂秽
语摄言解义者谓善言义者无迷乱缘耳识巳生名
为能解。

如是八种名非圣言总有十六言说此八非圣言是
诳语八圣言非诳语谓实见等婆沙云何故名非圣
言答不善故名非圣复次于非圣相续中现前故名
非圣复次非圣所成故名非圣复次非圣所说故由
此得非圣名圣言翻此若境由眼等识所證等者准
婆沙宗举识显根必由识助方能取境以同分根方
有作用非彼同分如界品说是无记性如死无觉者
无记性是世友义如死无觉是大德义彼论又云以
三根取至境与境合故立觉名所以知三合名觉者
经告鬘母言所见所闻所知所觉既离所见闻知外
别立所觉故知三境是所觉能觉即是鼻舌身三也
五根现量所證五境名见者此师意眼观见色耳视
闻声乃至身视觉触总名见从他传闻云我见我闻
乃至我知总名闻也法境无见者第六法境非五根
现證故不得名见故但三也。

先轨范师者旧云学瑜
伽论者名先轨范师也与前说异者此伹眼名见不
同前说五根总名见故异馀稍同正理破云曾无圣
教言耳见声鼻见香如何五境皆名所见故彼二师
义无谛语自内所受意识證境名所證故异。

一染污心者谓见他朋友欲令他离间发此恶心故
卷十六 第 466a 页 X53-0466.png
名染污。

若他坏不坏皆成离间者谓若他不坏不成
坏他语者应无坏圣正领解时坏与不坏皆成业道。

非爱谓染心者谓非教诫师呵责弟子等心也。

语一
字初句流来者初句既言染心坏他语说名离闻语
此亦合言诸染心语名杂秽语合有两语字此句既
阙故取前者。

异虚诳语等前三种语者此师意说异
前三谓染心独起杂秽语也前三语业起时不兼杂
秽有此不同故叙异说。

贪业道者唯贪他财有馀师引五盖经云佛说应断
此世贪故一切贪皆名业道有馀师云爱虽总名贪
而摄粗品者方成业道轮王北州非业道故拨善恶
等见者此中总有十一不同无施与无苦乐无祠祀
婆沙有三解初解云三无差别同显一义故二云外
论者言无施与者谓无施类三福无苦乐者谓无施
别婆罗门福无祠祀者谓无施众婆罗门福内论者
言无施与者谓无过去福无爱乐者谓无未来福无
祠祀谓无现在福复次约身语意三业如次配之谤
无父母感子业者由外道依定故见母令修还为巳
女女变为母又见父终为子子作父等由不定故为
此谤然母为任持胎藏之初父为下种之用今谤无
此二用也无化生有情者婆沙云有诸外道作如是
说有情生皆因现在精血等事无有无缘忽然生者
譬如牙生时必因种子水土时节乃至故定无有化
生有情。
卷十六 第 466b 页 X53-0466.png

俱舍颂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