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第 453c 页
俱舍颂疏记 论本第十四
富春沙门 遁麟 述
能遮能灭恶戒相续者新云能遮未来恶戒不相续
起能灭巳起恶戒不得相续故故名律仪旧云别解
脱戒能遮恶戒相续定道戒能灭恶戒相续故名律
仪律谓法律仪谓仪式非律翻此俱非双翻但言无
表者表不遍通所以不说。
言廛戒者廛谓廛杂如廛市等静虑律仪系属色界
名为色廛戒别解脱律仪系属欲界名欲廛戒无漏
道生不系属三界苾刍者唐云乞士昔云比丘者讹
也苾刍尼者是女声呼正学者梵云式叉摩那唐言
正学释六法数言五戒上加不非时食者即不杀盗
邪行诳语饮酒为正五戒也新旧两疏并为此释今
详此释未为允当以六法中摩触亦成犯故又且五
戒但制邪行岂可六法唯制邪行六法者一不摩触
二不盗四钱巳下三不杀畜生四不小妄语五不饮
酒六不非时食故律云若犯淫应摈若染心与男子
身相触坏本法应更受戒盗五钱应摈四钱巳下许
卷十四 第 454a 页 X53-0454.png
更学断人命应摈断畜生命许更学诳若自称得通
人法应摈若小妄语许更学饮酒非时食同勤策者
梵名室罗摩拿路迦(唐云勤策昔云沙弥者讹略也)勤策女同(昔云沙弥
尼尼是女声呼亦讹略也)梵云邬婆素迦
卷十四 第 454b 页 X53-0454.png
别故多少不同论其七支戒体皆等故言体一问僧
尼不同之戒形转之时既有兴谢岂非离得舍因缘
而有得舍无表体耶答亦据七支无有增减故言非
离得舍因缘有得舍等又解虽可过境兴废能防戒
体不随生灭既酬本要期总断恶意亦即发得与尼
不同无作戒善是以大僧根变即得是能防受体更
无生灭其犹器伏但可有用不用不可断无器伏故
此亦尔其体各别具足顿生者准论文存其重发即
不杀戒总三度发也然此三种互不相违者前明三
种缘别成异此明不相违故受后不舍前也勿舍苾
刍戒便非近事等者反难答也婆娑问云若先不受
近事律仪便受动策律仪得律仪不有说不得以近
事律仪与此律仪为门为依为加行故有说不定若
不了知先受近事律仪后方受得勤策律仪信戒师
故受此律仪彼得律仪戒师得罪若彼解了先受近
事后受勤策是正法仪式伹憍慢故不欲受学近事
作如是言何用受此近事劣戒彼轻慢心虽受不得
如说不受近事律仪而受勤策如是不受勤策而受
苾刍律仪广说亦尔。
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所以合为一者婆娑云二种
同于庄严处转故二种合立一支又正理云为引怯
怖众多学处在家有情显易受持故于八戒合二为
一如佛为栗氏子略说学处有三七眠高广床者谓
象牙等严好过量床也以能长憍慢故有言如父母
卷十四 第 454c 页 X53-0454.png
师等床恐非以不受戒时亦不合坐故如男子七岁
不登母床女人八岁不近父机讥嫌重故开为二者
即开前涂饰歌舞观听为二也出家根熟不怖多学
处故开为二复加受畜金银者前八戒于在家当事
生业不可受一日夜戒即舍金银等后时重畜出家
之人以乞自活不畜金银等易反是尽形戒故兼废
修道故制不得畜金银等。
一能平治险业者正理云以清凉故名曰尸罗此中
尸罗是平治义故字相处作是释云平治义中置尸
罗界戒能平治险业故得尸罗名有云尸罗
妙行者正理云或修此行得爱果故曰妙行岂
不无表亦名不作者以契经说无表律仪便名为不
造亦名不作故有此难答云经据不造恶名不作论
据思所造故复名为作各不相违又解无表是后作
果家因从果立名是前表思作因家果从因立称名
作无失也能防身语名律仪者谓由此戒力防恶身
语依法仪式故名律仪第五名别解脱疏义可知正
理云或初所应修故名别解脱或彼初起最能超过
地狱险恶趣故名别解脱若准经说与此不同彼谓
涅乐名别解脱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因受果称得解
脱名依业畅义立业道名者由如于人游履于道通
畅诸方业道亦尔思业游履通畅义同名业道也正
理云亦得名为根本业道约防身语畅思业故(解云第三
羯磨竟得戒之时畅本求思故唯初一念刹那无表名业道)然六名中别解脱及
卷十四 第 455a 页 X53-0455.png
业道二名唯是初念尸罗等四名通初后念故颂云
俱得名尸罗妙行业律仪等。
始自苾刍终于近住此八众有别解脱外道虽受戒
以求三有及无功能永脱诸恶故不名别解脱戒伹
名处中善如近村邑得村邑名者如世说言于此村
邑得田稻等得村邑名故近分地亦得解虑名得圣
谓学无学者准此从苦忍巳去俱得无漏道即得道
俱戒也戒从静虑生者约生因说或依静虑者约依
因说。
九无间者即上上等九品圣道以所断惑有九品故
能断之道亦分九品也能永断恶戒者谓离欲时舍
欲诸恶戒恶戒是缘缚断。
及能起惑者即起恶戒烦
恼起恶戒烦恼是自性断故婆娑云四种律仪一别
解脱二静虑三无漏四断律仪谓于静虑无漏二律
仪中名取少分离欲界染九无间道中随转戒立断
律仪取所馀未至地者此言似倒应云取未至地所
馀道即未至地中有漏解脱等道是无间道之馀故
不断惑非断律仪者此有二类一未地解脱道不断
惑二上地有漏道虽能断惑非断欲故并非断律仪
也以断律仪唯对治欲惑立无漏律仪四句第一句
者应言除未至定九无间道无漏律仪取未至地无
漏解脱道及上地诸无漏道以是无漏故是无漏律
仪非断道故非断律仪第二句者即未至定九无间
道有漏律仪以无间道故名断律仪是有漏故非无
卷十四 第 455b 页 X53-0455.png
漏律仪第三句者依未至定九无间道无漏律仪是
无漏故是断道故故成俱句第四句者除未至定九
无间道有漏无间道律仪取未至地有漏解脱道及
上地诸有漏道是有漏故非断道故成俱非句。
身律仪善哉等者此偈是萨婆多中七佛略戒偈也。
合前二种正知正念者谓合此念慧为前经念律仪
及后经中根律仪合言显非如次正知为意律仪正
念为根律仪故二律仪正念慧为体者慧能简择念
能忆持此二力强防护制意及与眼根不令于境起
诸过患故名律仪非无表色亦应具说眼等六根不
言耳等者略故。
正理云故契经说眼见色巳不喜不
忧恒安住舍正知正念如是乃至意了法巳不喜不
忧住正念等。
住别解脱无表者谓住别解脱补特伽罗等成别解
脱人未舍巳来定成现世不随心色势微劣故者谓
此戒非随心转非心一果势微劣故即由此理亦不
能成前生中戒不同定共也若第二念恒成过未者
除苦忍外自馀圣者乃至未入无馀依前皆成过未
无漏戒也。
言非律仪非不律仪者谓善非律仪恶非不律仪亦
名为处中即除馀善恶也。
有覆无记表唯成现在总有三义一法力劣二性昧
钝三从他起。
恶戒有五名者唯少善戒别解脱一名馀名如次皆
卷十四 第 455c 页 X53-0455.png
翻善戒立也善戒有六故此有五业道名唯目初念
者谓初畅思故名为业道与律仪同。
初两句是第一句者谓颂中初两句是四句中第一
卑句也。
言劣思造善造恶等者除七有依福及成业
道虽下劣思亦发无表馀皆唯表第二句谓经生圣
成过未无表者正理弹云岂不巳得静虑异生今表
未生先生巳失亦成无表非表业耶何故颂中但标
于圣又非易生者理亦可然何故释中标易生者俱
舍救云理亦应有据显偏明或随举一馀略不说若
无色界成过未道俱无表者谓无色界无色故戒不
现行但起法前后得得过未戒也以无漏不堕界系
故生上犹成有漏不然故不成就。
唯此六地有无漏道者四本静虑有不在疑其未至
地厌欲心强能入无漏中间静虑有无漏者谓馀有
情依彼能起无漏非梵王自能起无漏也上三近分
无无漏道如后当辨此中明戒不通无色静虑之言
巳简于后。
勤策等五种不从众得者谓勤策勤策女
从二人得若近事等三从一人得俱非众发并名别
人證此智时得具足戒者谓佛独觉得尽智时得此
戒也憍陈如等五比丘者即憍陈那为一具足应言
阿若憍陈如谓佛初转法轮此人最初悟
道佛欲众中无如憍陈如故名阿若故律云从是巳
来始名阿若憍陈如也二十力迦叶三马胜四跋提
五摩诃男然此五人并于先时给侍菩萨佛成道巳
卷十四 第 456a 页 X53-0456.png
追念先恩乃往鹿野苑中转四谛法五人證道得具
足戒故曰见谛得戒广如律说言善来者有二释一
云谓此人辈深厌生死希求出家佛言善来即得具
足戒故曰善来善即求戒者心来谓如来言教二云
佛知此人愿乐出家命之善来即发具戒此即善来
之言俱在如来言教正理云由本愿力者即本求戒
心也佛威加故者即佛言命也耶舍信受佛得
戒者谓世尊告迦叶言汝当发惭愧心彻于骨髓彼
在多子塔边发诚誓言世尊是我大师修伽陀是我
大师如是二言便发具足然此得戒始终三名一名
教授即是初义二名身誓三名上法即自證众会增
上之法今章言信受佛为大师是即当第二义苏陀
夷此云善施增一阿含广明其相谓佛于摩竭国波
沙山即命苏陀夷言今问卿义谛听善思对曰如是
世尊告曰有常色无常色为一义为若干答曰若干
非一义也
又问有漏无漏义为一若干答曰若干非一也有
漏谓生死无漏为涅槃如是多问彼皆具答称可佛
心世尊赞曰摩竭国界快得善利今听此沙弥僧中
受戒由聪明善巧酬答故别开此缘非酬答时即发
戒也大生主者旧云梵名摩诃钵赖阇钵底摩诃大
也钵剌阇云生钵底云主是大梵王千名中一称也
昔云摩诃波阇婆提翻云大爱道者讹也今章中梵
名仍存昔号又云生主乃是今名两说相违未详就
卷十四 第 456b 页 X53-0456.png
是从梵王边乞得者谓从梵天神边乞得是佛姨母
欲求出家佛抒不许辄自剃发倚立祇洹阿难见之
为其三请佛乃见许便宣八敬法与阿难阿难传授
爱道爱道闻皆顶受便发戒品八法者一百岁尼应
礼敬初岁比丘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说比丘
过失四从大僧受戒五半月从大僧乞行摩那埵六
半月从僧求请教诫人七依僧安居八诣僧自恣此
亦名八尊重法亦名不可过亦名八敬名异义同此
尼端正者此尼本是淫女容貌端正价直半国出家
受具恐往僧寺路有难缘故开遣使边国僧少者本
缘静善国僧少故致使忆可受戒三年不得大迦旃
延因传五年白佛遂开边方五人受戒故四分云东
方有国名曰木调南方有塔名静善南方有山名师
梨仙人种山北方有国名柱自此之外并为边国新
旧并云以和上不入众数馀四成众故须五人今详
五人受戒盖是始终须五非由和上在外须五人也
若言和上在外要须五人者十众受戒如何解释中
国十众者以中国僧多求之易得故要十众方得受
具少则不成多则无爽六十贤部者谓六十贤人共
为部集言遣阿难为说者准新旧疏咸言遣阿罗汉
为说三归非阿难也谓此等人请欲受戒得至佛所
中路失信便令罗汉往说三归如上所得至必定依
表业而发者以佛及五苾刍得戒不从表生故不依
表论主存之正理师不许此义然五比丘等先时加
卷十四 第 456c 页 X53-0456.png
行决定有表相续不断至得果时从彼而发。
依经部或一昼夜或多昼夜者经中说言乃至半月
或一月等受近住皆得何故唯言一昼夜有部通云
此说重重受日夜戒满半月等名半月等非谓一受
经半月等如无量寿经云日日如是受王八戒即是
日日受经半月等经部又云经说一昼夜者以所化
根难调依故且说一昼夜非谓越一昼夜戒不得生
巳生不违理故。
无对师故无一昼夜者若尔无对师故应无尽形故
答云虽不对师由起毕竟坏善意乐故得尽寿不律
仪虽起暂时坏善意乐不对师说故不得日夜不律
仪也然近住戒虽暂时坏恶意乐以对师受故得律
仪设有对师要期暂受不律仪者必亦应得然无受
者故不立有又经部说如善律仪无别实物名为无
表此不律仪亦应非实即欲造恶不善意乐相续不
舍名不律仪由此后时善心虽起而名成就不律仪
者以不舍此阿世耶故。
若且有碍缘斋竟亦得受者准此若先无要期者斋
后受不得戒又准此义斋前总名晨旦婆娑云一昼
一夜不增减谓清旦时受至明清旦律仪便舍乃至
时分定故光暗往来易了故或蹲或跪者一膝至地
为蹲双膝至地为跪江南谓屈膝立为长跪中国言
胡跪若不下座至不得律仪者以憍慢心故病者
无憍慢心虽不下座亦得戒具支者正理论云具受
卷十四 第 457a 页 X53-0457.png
八戒支方成近住随有所阙近住不成诸远离支互
相属故常严身具不必须离者如富贵人严身具虽
复精华不生憍逸故不须离若不如斯依法受者谓
不依上七法受不发戒也论云又若如斯昼夜受具
制屠猎奸盗有情近住律仪深成有用释名有二义
并无评家正理又云近时而住故名近住言长养者
梵云布漉陀即近住异名。
离涂饰等三名禁约支者谓涂饰香鬘高广床座及
非时食三也所以立第一戒支者论云谓初离杀至
诳语能防性罪离贪嗔痴所起杀等诸恶业故第二
酒防失念者以饮酒时能令忘失应不应作诸事业
故遂犯尸罗后三防憍逸者论云以若受用种种香
鬘高广床座习近歌舞心便憍举寻即毁戒由远彼
故心便离憍若有能持依时食者以能遮止恒时食
故便忆自受近住律仪能于世间深生厌离若非时
食二事俱无数食能令心纵逸故八中一故亦斋支
者如正见是道亦道支馀七是道支非道择法觉支
三摩地是静虑支亦尔论主破云不可正见支即正
见支又不可前与后为支故有馀师说离非时食名
为斋体馀有八种名斋支谓涂饰香鬘舞歌观听分
为二故太法师云是龙树说此师意说既云斋戒故
以不非时食为体馀有八种说名斋支论主破云经
说离非时食巳便言此第八支明馀唯七也梵云邬
婆波沙此云斋或名近住也。
卷十四 第 457b 页 X53-0457.png
近住馀亦有者应言馀谓未受近事以前问为唯近
事得受近住为馀亦有故准此即未受近事为馀章
言馀谓三归义虽无违文乃不显论主云诸有未受
近事律仪一昼夜中归依三宝说三归巳受近住戒
彼亦受得近住律仪异此则无除不知者婆娑问云
谁应受此近住律仪如是说者亦圣亦凡亦近事亦
非近事言或有不知者要受三归者婆娑云有说不
得以受律仪名依三归以三归为门故亦得谓若不
知三归律仪受之先后或复妄误不受三归但受律
仪而授者得罪若有憍慢不受三归但受律仪必不
发戒。
大名经者真谛云大名是佛从第阿泥律驮亲兄净
饭王出家以国付之佛为说三归法外国师者谓是
迦湿弥罗国外健驮罗国经部师也称近事等言者
此引文略婆娑引经云如经说我某甲归依佛法僧
愿世尊忆持我是近事我从今日乃至命终舍生归
净既称近事明知具五戒以是五戒方名近事故经
部云大名经中不说自称近事时得戒理实近事须
具五支者论云若阙律仪得名近事苾刍勤策阙亦
应成彼既不成此亦应尔乃至由佛教力施设故经
部云若尔何缘不许由佛教力施设虽阙律仪而名
近事非苾刍等毗婆娑师不许此义。
或有罗汉成下品戒者此上下品不约位殊凡圣但
由心有胜劣故成三品由是罗汉却有下品准毗跋
卷十四 第 457c 页 X53-0457.png
律云受者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惜
寿命是下品心若言我为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惑为
一切律梁自济济他名中品心若言我为正心向道
求泥洹故为趣三解脱门为成菩萨三聚净戒故为
令佛法久住故名上品心然此是大乘恐不当此或
但胜劣不同为三品也。
不归依佛身者佛有无记色身及有漏功德无漏功
德等此三种中唯有成佛无学法以色身等与未成
佛时等相似故无漏五蕴者准旧解云谓尽无生智
及彼随行无漏五蕴准此即无漏色受想等为五蕴
也问归依佛者为归依一佛为归依一切佛耶解云
理实应言归依一切佛以诸佛道相无异故婆娑云
若归依一切佛者如说我是胜观弟子当云何通答
随依彼佛出家见谛即说我为彼佛弟子此说依止
不说归依又云佛依法生法胜于佛何故先说归依
佛耶答佛为教主若佛不说法不显现故先归佛复
次如有病者先访良医次求妙药后觅看病者佛如
良医法如良药僧如善巧看服药人故说三归依如
是次第归依僧者理实通归一切僧以诸僧道相无
异故然契经说当来有僧汝当归依彼但显示当来
现见僧宝解云如为价人受三归法佛现归僧即指
当来四分律云受三归若归一切僧者尔时亦有七
生预流不还何不归依指当来僧令归依邪故通云
当来五比丘等是现见僧宝七生预流非现见僧故
卷十四 第 458a 页 X53-0458.png
不相违也显宗二十云僧有多种谓有情人声闻福
田及圣僧等佛于此内非声闻僧可是馀僧身然觉故
今所归依者是声闻僧中除异生圣僧除佛福田僧
中除异生兼佛准此论文福田僧通三声闻兼凡圣
僧兼佛佛非声闻僧而是福田僧摄也归依法者此
论文略依婆娑云问归依法者为归依自相续诸蕴
灭为归他相续诸蕴灭为归依无情数诸蕴灭应作
是说归依自他相续及无情数等一切蕴灭问他相
续等诸蕴灭于我无救护义如何归依答彼虽于我
无救护义而彼于他有救护义救护相等故亦归依
乃至自他所得灭无有异我于一切有漏五蕴得离
系故一切灭于我皆有救护义依论主通依佛身者
论云若唯无学法即是佛者如何于佛所恶心出血
但损生身成无间罪毗婆娑师作如是释言坏彼所
依彼随坏故又论主云然寻本论不见有言唯无学
法即名为佛但言无学法能成于佛既不遮佛体亦
摄依身若异此者应佛与僧住世俗心非僧非佛又
应唯执成比丘戒即是比丘然如有欲供养比丘者
彼唯供养成苾刍尸罗能归依语表为性者正理云
此中能归依语表为体自立誓限为自性故若并眷
属五蕴为体以能归依所有言说由心等起非离于
心婆娑多说评家同此论归依是救济义者正理云
虽复亦有归依佛法僧然彼不蒙现救济者以彼违
越佛教理故如有依王而违王敕王不救济此亦应
卷十四 第 458b 页 X53-0458.png
然此归依非胜者不能脱三恶趣故非尊者不能脱
人天趣故胜尊翻此普于一切受律仪处为方便门
者谓以八众受律仪必三归为门也。
感恶趣故非非梵行者谓邪行感恶趣非梵行不感
也虽易多生亦不犯者谓圣人身成就无漏法于欲
邪行得不作律仪谓定不作欲邪行等非别有体如
世有人性不饮酒亦非有体若非梵行即不如是然
初二圣有自妻者约在家说。
得离邪行戒者正理云先娶妻妾后受律仪于自妻
等亦发得戒若异此者于自妻妾非处非时等应不
犯欲邪行戒后娶妻妾非毁犯前戒者虽先于此女
人上得离邪行律仪后娶为妻不成邪行故不犯戒
以本立誓唯言离邪行故。
于一切律仪制虚诳语者婆娑云有作是说离虚诳
语易可防护非离馀三俗处在家御僮仆等难可远
离离间语等三复有说者作虚诳语业道重馀三少
轻故不立有馀师说唯虚诳语破僧故立学处馀三
不尔故不立也。
酒是遮罪者是对法师宗心于中无性罪相故及无
染心疗病等饮故馀部难云若先知酒能醉乱而故
欲饮即是染心也又持律者言酒是性罪如彼尊者
邬婆离言我当云何供给病者世尊告曰唯除性罪
馀随所应皆可供给然有染疾释种须酒世尊不开
故又经生圣人不饮酒故对法师通云然为病者听
卷十四 第 458c 页 X53-0458.png
开遮罪后于异时遮饮酒者为防因此犯性罪故又
令失念故圣不听饮酒馀如疏释又论云如契经说
窣罗迷丽耶末陀放逸处依何义说谓酝食成酒名
为窣罗酝馀物所成酒名迷丽耶即前二酒
未熟及巳坏不能令醉不名末陀若令醉时名末陀
酒然以摈榔及秆子等亦能令醉为简
彼故须说窣罗迷丽耶酒虽是遮罪而令放逸广造
众恶为令慇重遮断故说放逸处言酒是放逸所依
处故。
俱舍颂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