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记-唐-遁麟卷十

卷十 第 439c 页

俱舍颂疏记 论本第十
富春沙门 遁麟 述

言谓体非明及应谓明无者此二是不正答为显有
体等方是正答言应是眼等者若体非明即是无明
者眼等六根色等六境除无漏明并体非明应名无
明非是离明之外皆是无明者谓有别烦恼不了谛
实等是无明性非是离智明之外一切皆无明也亦
非明无之处等者亦非但以明无之处即名无明也
以无明自有体故非异亲友等者谓泛尔之家虽非
亲友非怨敌故不得名非亲友也谓唯怨歒方名非
亲友故非亲友无者谓若但以亲友无处便名非亲
友者即此无处都无有人将何以为非亲友体无明
亦尔若但明无之处即名无明即此无处总无有物
卷十 第 440a 页 X53-0440.png
将何以为无明之体馀皆类此。

经说结等皆有无明者谓无明是九结中一结三缚
中一缚十随眠中一随眠等馀准此言如恶妻子者
谓无妻子之德名无妻子如是恶慧无有明德应名
无明言于中有见者谓恶慧之中有一分慧是五见
故既九结等有见结无明结等别故知是见不是无
明言慧既有见宁是无明者谓见性推度猛利决断
故非无明言无明染慧至不是无明者贪能染心贪
既非心故知无明染慧非是慧也然无明体谓不了
知等者正出无明体也大德说无明即是馀经所说
恃我类性论主不许谓此但是九慢类即我慢之差
别也论有相破烦而不叙。

色如前辨者如前界品巳广明竟。

名于四蕴是行蕴
摄者谓名是不相应故唯行蕴摄言如今时名随于
古昔者谓劫初时随种种法世共立名势力转故后
名方得于彼彼义转变诠表如牛马等问心心所等
转变缘故可名为名馀不相应如何是名答不相应
虽无转变同无色中有转变故如变碍名色无表无
变碍亦名为色言彼彼者显境非一也第二释云类
似名者婆沙十五云所以四蕴名名者答佛于有为
总分二分谓色非色色是色蕴非色即受等四蕴非
色聚中有能显了一切法名故非色聚总说为名第
三解随名显者婆沙云色法粗显即说名色非色微
隐由名显故说之为名言有不须名显者谓唯色处
卷十 第 440b 页 X53-0440.png
不须名显馀处须名故言有也言四无色蕴者谓受
想等体非色故名四无色蕴非无色界也转趣馀生
者正理云又一切界地趣生能遍趣求故立名称非
无漏无色不得名名虽非此所明而似此故又于无
色随说者请总说为名不劳徵结。

且如五触生可三和合者谓眼等色根现在恒有故
得与识同时可成和合若其意根定居过去者以无
间灭方名意故识居现在者以了别名识故即此名
和合者婆沙云此有二种一俱起不相离名和合二
不相违义同办一事名和合五识相应触由二和合
故名和合唯此意识相应触但有第二义名和合言
依萨婆多三和合外别有触体者彼引六六经根境
识外别说六触故触别有经部说三和合即触者引
契经言如是三法聚集和合说名为触故既言三法
聚集名触故知无别体也。

言第六俱者谓与第六识相应俱起触也言名能诠
表增胜于语者旧云语是音声而无诠表名有诠表
增胜于语故名增语又解此名以语为增上方能诠
表故名增语又解增谓增长由缘名故增长语言名
为增语意识亦了青名者谓意识与五识同缘五境
更缘其名故名为长言以此意识语为增上方于境
转者谓意识要因差别语言为增上故方能缘境此
且从多分说亦有意识非由语故而能缘境是故意
识独名增语以语为增上故是有财释又正理解云
卷十 第 440c 页 X53-0440.png
意识于发语中为增上故此解为语增上故名增语
依主释也。

言能引乐受者谓因于触能引生受也触能引受名
为能引受为所引问第二第三释者初解易知不别
问后二稍隐故别问之初明六触者谓六识相应触
次明二触者即前有对及增语为二也馀在此章。

色根名身者此但以聚集义释身故眼耳等亦名为
身由此五识相应受皆名身受有宗许同时因果者
论云如影与身岂非俱有又云如四大种俱有所造
色等经部不许同时因果者彼二法同时而生如何
互为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不应道理便自立云
如先种后牙先乳后酪先击后声等。

言此复声显乘前起后者谓乘前六处受等此复得
成十八也言若由自性应俱有三等者此等难不合
成十八近行何答言具足由三因者由自性故分为
三受又由唯意相应故唯取喜忧舍不取苦乐又由
所缘境有六故各分六种故成十八不增减也言十
五近行境各别者谓色声等境既不同缘色声心亦
有异故名不杂五境各三故成十五言五境外所馀
法者谓第六法境心所及不相应等四类法也言通
法所谓五境者五境若为意识所缘亦名法境故以
通五识及意识缘故名通法第六法境唯意识缘故
名别法或二二合缘如缘色声二境或色香等合随
应可知缘别法时兼缘色等者谓将第六法境与色
卷十 第 441a 页 X53-0441.png
等合缘也言意为近缘至数游行者即是意与喜忧
舍为近缘喜等于境数游行故故喜等名意近行也
释此名者喜等与意互能相依为近缘故名之为近
于境游行故名之行婆沙二释同此更有一解又依
意故近境而行名意近行又云于境捷利乐数分别
故名为行欲界意识无乐根者以欲心悦名喜不名
乐也言初欲界者以对三禅故言初欲界也正理又
云第三禅乐凝滞于境近行于境数有推移不滞一
缘方名行故。

诸意近行几欲界系者问界系也欲界近行几何所
缘者别问欲界所缘境也色无色界亦有两问准说
言除香味六者彼唯无香味二境以喜等三各除二
境故言六也言但有三法者实唯一法今约能缘分
成三也缘欲界境亦有十二者谓彼唯有喜舍各能
缘下六境故成十二言但有六舍者上无喜故又三
禅乐不立为近行故前巳说竟故但云六舍所以初
二禅为一对明三四禅为一对明者以初二禅同有
喜故三四禅同无喜故名数是同故为两对空处近
分至能缘色者谓离第四禅染时依空处近分观第
四禅为苦粗等行故缘色也上三近分并不缘色故
言空处准论有二说一许别缘下色声等四二不许
别缘但总杂缘下今言有四者约许别缘者说若不
别缘者但唯一杂法舍近行也不缘色义定品当说
者彼颂云并上三近分总名除色相谓彼诸地无遍
卷十 第 441b 页 X53-0441.png
缘智及厌色故并不缘色。

言近行唯有漏者正理释云所以者何长养有故无
漏诸法与此相违有说近行有情皆有无漏不然故
非近行初二定八者四喜四舍各缘自地四境故成
八也以不下缘故故无馀也三四定四者但有四舍
无色界一者唯一法舍皆不下缘唯染污者谓未离
下染所成上地唯是染污不成彼善言欲界有情成
三界染者谓在欲界成就欲染必成上染若生色界
必不成欲染也虽有欲界有情而离染者今此约未
离者说成此心总缘色等为境言通果心唯舍相应
者谓舍受中庸顺通果故忧离欲舍喜非中庸故不
说成此心总缘色等为境起故唯名法此上但说生
欲色界不言生无色等者以生无色定不成下故略
不说也又生色界但说成欲不说成色多少者准前
可知故不重述又上所明唯说缘有漏若准正理欲
界等中皆明缘不系也言通有漏者谓善染总取名
之为通非对无漏置通言也不择舍者即无简择是
舍受也为对治彼立出离依者谓对治前杂染喜忧
舍等故立出离依说六恒住谓见色巳不喜不忧心
恒住舍具念正智既六恒住对彼喜忧等故知此三
唯是染污与喜相牵数行境故又论云非阿罗汉无
有世间缘善法喜但为遮止杂染近行故(此意罗汉实有缘善
法喜伹为遮杂染故不立近行)耽嗜依者谓为烦恼之所依止故婆
沙云受与彼为安足处名耽嗜依受出离依者谓与
卷十 第 441c 页 X53-0441.png
出离法为依也此句差别大师说故者谓是大师所
说非馀能处故言大师句也此引经为證善受既非
耽嗜依明非与意相牵数行境也故唯是杂染婆沙
问云何故不说无覆无记答彼亦说在此二中故谓
四无记受有顺染品有顺善品随应皆是耽嗜依出
离依摄。

言无明等四者等取名色触受也行有二支业品当
说者以行有是业性故爱取二支者同烦恼性故在
随眠品中生老死二支无指陈者若尔爱取即是无
明应不别指解云无明异说不同或说恶慧或说非
明等由此无明示指爱取别指下说。

言生烦恼等事者事谓果事此中烦恼总有五喻一
如种子二如龙王三如草根四树茎五糠米业有三
喻一如糠米二草药茎三花果有一喻谓如熟食应
知烦恼润业如糠里米为惑润如米有糠故二喻别
言果熟为后边者诸业等果是最后边也以果熟更
不生馀果故业亦然也。

中生本死如前巳释者即此前明死生二有中即中
有义及言本有谓死前即本有义馀并如前自地烦
恼皆能润生者谓欲界有三十六烦恼色无色界各
三十一皆能结生不简上缘无漏缘等所馀三有皆
通三性者谓善恶无记皆容命终即死有通三性中
有本有皆有善恶无记可知。

人劫初食者谓劫初时人食地味地皮林藤名细食
卷十 第 442a 页 X53-0442.png
香稻巳来方名为粗此以无秽名细有秽名粗言细
污虫者即虮虱等其体细故因污而生或人身中有
虫食污名细污虫此以少䎡名细多鞕名粗段食唯
欲界系者上界无段食及香味等离段食贪方生彼
故正理云非上界身依外缘住色界虽有能益大种
以毕竟无分段饮啖故非段食释段食名者昔名抟
食可抟握故今以饮等非可抟握由是译名段食旧
云谓口饮啖舌根即分分受味由鼻饮故鼻根即分
分受香口鼻中即触身根分分受触光影炎凉名段
食者准论有二释一从多分说二云有资身义故论
云虽非饮啖而能持身亦段食摄如涂洗等(解云如药涂身
及洗浴等准此引涂洗等为喻疏中便释涂洗为食所以也)段食但三尘者正理
云然段食体事别十三(谓触有十一及香味二也)以处总取唯有
三种谓香味触一切皆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吞
啖故又诸饮等亦名段食皆可段别而受用故问岂
不求食为除饥渴如何饥渴亦名为食(谓十一触中有饥渴也)
答由此二种亦于根大能增益故如按摩等又解于
饮食无希欲以心身便疲损故亦名食又有饥渴方
名无病故为食事此二胜馀色不益自根者见色不
益眼根闻香等时便益鼻等故色非食香等为食以
能先益自根后及馀身故正理云色处何缘不名为
食是不至取根所行故以契经说段食非在手中器
中可成食事要入鼻口牙齿咀嚼津液浸润进度喉
咽堕生藏中渐渐消化味势熟位流诸脉中摄益诸
卷十 第 442b 页 X53-0442.png
虫乃名食也尔时方得成食事故若在手器当名为
食虽彼分段总得食名而成食时唯味触若总分段
皆名食者声不相应亦应是食问何故唯简色非食
耶答声非相续意法无有分段食眼等五根虽含二
义食中无故体净妙故非饮啖故此之八种非食义
显故不别显唯色一种相续分段段食中有可饮啖
故恐滥段食是故别简食唯有漏者论云毗婆沙师
作如是释能资诸有是其食义无漏修生为灭诸有
故非食义又正理云思食唯与意识相应唯于三食
说有漏言显香味等三不滥无漏契经说食有四等
者准论此文證食是有漏义后文言部多者巳下方
是会名论文具有二义今疏中没初义故但合为一
释名也中有标自体者以中有相隐故标自体生有
相显故标世间或影略互举言起结生结等者谓受
生有及中有身皆由惑润故言结若断能润之惑便
不受生阿罗汉为第三句者生起二结俱断也除前
相为第四句者除现中般诸馀未永离色界贪者受
中有故起结未断受生有故生结未断前二益此者
就胜为言然段食亦能引当有故论云诸有爱者亦
由段食为缘资益令招后有以世尊说四食皆为病
㿈箭根老死缘故此以由段食为缘资益现世惑业
令招后有果也思食正牵当有亦兼资现有故论云
亦见思食安住现身世传有言昔有一父时遭饥馑
欲造他方自既饥羸二子婴稚意欲携去力所不任
卷十 第 442c 页 X53-0442.png
以囊盛灰挂于壁上慰喻二子言是[麸-夫+少]囊二子希望
多时延命后有人至取囊为开子见是灰望绝便死
故知思食亦资现在也第四句者即无漏思触等并
得为此俱非句也触等三食皆有四句者且触食四
句初如章及有漏触为缘损坏诸根者即违境等生
触也第二句是食非触者馀段等三食第三句可知
第四句即馀无漏法及有漏中除触外馀损诸根者
并入此句思识二食亦各四句并准上说之但名目
异耳而能暂时解除饥渴者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
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巳资益
根及大今地狱有初一义故亦名食孤地狱饮食如
人者如僧护经说(捡〔者〕)

何受相应有死生等者此一门合有六句此论略故
但举二门等取后门正理具列彼云今应思择于前
所说四有之中死生二有唯一刹那于此时中何识
现起此识复与何受相应定心无心得死生不住何
性识得入涅槃于命终时识何处灭断末摩等者其
体是何言此六位唯许意识者中有亦唯意识以摄
在生有中故不别说故正理云本论亦有以生声说
结中有位谓上界没欲界生时此等生言说中有始
由此颂说生言兼摄中有死生唯舍受者正理云以
死生时心昧劣故由此故说下三静虑唯近分心有
死生理以根本地无舍受故又婆沙云梵补梵众依
未至地心命终结生大梵依静虑中间心命终结生
卷十 第 443a 页 X53-0443.png
也身在下界起上界定无死生者且约此说纵令同
界地亦无死生以加行生及摄益等故正理云非在
定心有死生理设界地同极明利故必由损害方得
命终诸在定心非染污故必由染污方得受生异地
染心亦摄益故加行起故无命终理异地染心必胜
地摄何容乐往劣地受生故彼亦无能受生理一切
异地净无记心加行起故无命终理非染污故无受
生理非无心位命终者正理云义相违故死有二种
或他所害或任运终无心位中他不能害有殊胜法
任持身故处无心位不任运终入无心定能引出心
必无有法碍令不生也又契经言无想有情由想起
巳从彼处没非无心位可得受生(准此无心并不生死也)通果
定发者谓从净定发通果也又正理云劣善何故不
入涅槃以彼善心有异熟果诸阿罗汉厌背未来诸
异熟入涅槃故若得罗汉识灭于心者谓无学人无
所往后有故于心灭有言于顶灭者谓述馀师说彼
以涅槃最胜故于顶灭言皆据最后意识灭者谓命
终时身根渐灭至足等处欻然都灭如以少水置炎
石上渐灭渐消一处都尽又正理云眼等诸识依止
色根尚无方所况复意识故约身根辨意识灭断末
摩者正理云发好语言讥剌于人随实不实伤害人
心由此当招断末摩苦令身无觉名断者旧云犹如
有人被断头巳无觉知故故得断名内三灾者医方
中说身有三分心巳上痰分心下脐上热分脐巳下
卷十 第 443b 页 X53-0443.png
风分此断末摩唯人间有者婆沙云唯在欲界非色
无色于欲界中唯在三州非北州及欲天彼无恼乱
业果故非在地狱以恒断故傍生饿鬼有断末摩然
于人中通凡及圣伹除于佛五衰相者此是大衰相
然诸天子将命终时复先有五小衰相现一衣服严
具出非爱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于沐浴
位水滴着身四者本性嚣驰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
今数瞬动此五相现非定当死遇胜善缘犹可转故
也。

言正性者谓涅槃经云贪无馀断嗔痴及一切烦恼
无馀断故是名正性(准此无馀断故知自涅槃也)正定聚中要得
无漏离系得方名为定若但获得顺解脱分者虽亦
定得涅槃而不名定以彼后时或堕邪定聚故准此
等文设住上忍及世第一不说为正定聚者以时少
故未舍邪见性故言邪性者正理云何名邪性谓有
三种一趣邪性二业邪性三见邪性即是恶趣五无
间业五不正见如次为体应知解正邪中性与定义
各别释也又三恶趣总名为体及得定名唯五无间
业若造馀业虽堕恶趣非决定故不名定也。

俱舍颂疏记
卷十 第 443c 页 X53-044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