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6a 页
*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 卷第一
* 释序文
* 分别界品第一之一
* 卷第二
*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 卷第三
* 分别根品第二之一
* 卷第四
*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 卷第五
* 分别根品第二之三
* 卷第六
* 分别根品第二之四
* 卷第七
* 分别根品第二之五
* 卷第八
*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一
* 卷第九
*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二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6b 页 X53-0376.png
* 卷第十
*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三
* 卷第十一
*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四
* 卷第十二
* 分别世间品第三之五
* 卷第十三
* 分别业品第四之一
* 卷第十四
* 分别业品第四之二
* 卷第十五
*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
* 卷第十六
* 分别业品第四之四
* 卷第十七
* 分别业品第四之五
* 卷第十八
* 分别业品第四之六
* 卷第十九
*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一
* 卷第二十
*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二
* 卷第二十一
* 分别随眠品第五之三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6c 页 X53-0376.png
* 卷第二十二
*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一
* 卷第二十三
*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
* 卷第二十四
*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 卷第二十五
*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
* 卷第二十六
* 分别智品第七之一
* 卷第二十七
*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 卷第二十八
* 分别定品第八之一
* 卷第二十九
* 分别定品第八之二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7a 页 X53-0377.png
俱舍颂疏记 论本第一
富春沙门 遁麟 述
将释序文大分为二初至寔在兹焉明菩萨出世论
兴之益二有正议大夫巳下明道俗兴请制疏之由
前文有二初总叹千部次别彰此论。
初言粤者语辞也即发语之端言赫者盛貌也显明
之极言颽风者南风也故诗言颽风自南吹彼棘心
又尔雅云南谓颽风东谓谷风西谓泰风北谓凉风
与诗同也言匡大教而济时者匡正也持也谓菩萨
匡持佛教以济于时机也此上义者由日有破闇之
能风有成物之用菩萨有济世之德故取之为类也
言爰者于也为也厥者其也世亲者梵云筏苏
盘豆筏苏盘豆谓印度有天俗号世亲以
世人亲近供养故故以名焉菩萨父母从彼乞求因
生菩萨从所生处以立其名若言天亲应言提婆盘
豆既不名提婆明知天亲者谬矣又西域记云筏苏
畔度言弘道五天者谓弘扬
导引五印度境故也故西域记云旧云身毒天竺等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7b 页 X53-0377.png
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此云月月有千名此名一
称谓诸众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无有间晨其犹白
日既隐霄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良
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谓之印
度五印度境周九万馀里三边大海北背雪山北广
南狭形如半月划野区分七十馀国时特暑热地多
泉湿言制论千部者案西域记云菩萨初习小乘作
小乘论后因礼觐无着无着乃命弟子迎候至伽蓝
中止户牖外夜分之后闻诵十地经内睹光明感悟
追悔乃从无著咨受大乘于是研精覃思制大乘论
凡百馀部并盛宣行言光我师
之正躅者书云高步曰躅即光显大师之教迹也言
解外道之邪纷者即由制论能解外道异执之纷诤
也。
言包括六足者谓由此论包藏六足论之文义也六
足之名疏下自述。
言八蕴者婆沙云谓杂结智业种
根定见也谓于佛说诸论道之中安立章门标举略
颂造别纳息制总蕴名言杂蕴者谓集种种异相论
道制为杂蕴集结论道制为结蕴集智论道制为
智蕴集业论道制为业蕴集大种论道制为大种蕴
根定见等准说可知言义虽诸部宗唯以正者论主
情无偏党学谈异部凡厥正义咸以遵崇故下论云
如无有过应许为宗言七支无表至丹青者至如业
品广明无表备显戒宗光饰传律之者有若丹青图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7c 页 X53-0377.png
于𦘕矣言三科蕴界至润色者又界品中备陈三科
之义究尽法相根源复为弘经者之润色也。
自下请制述文分二初明道俗兴请次疏主自陈述
作意前文复二初俗请次僧请言特禀异气者谓挺
生之人别禀清爽之气异于常流也言文盖云间声
雄日下者晋书云陆云字士龙吴郡人也荀鸣鹤颖
川人也时士龙在司空张华家座鸣鹤后至座上诸
宾素闻鹤名皆为之起鸣鹤曰清风至飞尘飏士龙
曰众鸟集凤凰翔既而坐定荀陆二人叙温凉陆曰
云间陆士龙荀曰日下荀鸣鹤时人谓之佳对今言
贾曾文高于士龙声雄于鸣鹤也。
言器宇冲邈者冲
和也深也邈远也言缙绅龟镜之士者按王肃注家
语云缙笏插也绅大带也斯乃朝士之服
也龟镜者龟之灵也知先龟之吉凶镜之明也鉴物
像之好丑言其佩缙绅之服类龟镜之明故也次僧
请言孜孜以劝诱者孜孜急貌也故书云孜孜不怠
也谓常劝诱学人进业非谓劝诱疏主造疏。
言志存
兼济者谓欲利他故以申劝请故易云穷则独善一
身达则兼济天下。
自下疏主陈述作意言咀以真诠者咀嚼也即
谈咀真教也言狎以兰室者谓与贾曾怀远等良友
相狎如狎芝兰之室故庄子云与恶人交如游鲍肆
久而益嗅与善人交如游兰室久而益香言憙朝闻
于夕殒者书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然此意者既咀真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8a 页 X53-0378.png
诠复狎兰室贵闻正道虽夕死而何恨哉言删其枝
叶至尽其根源者谓枝叶繁词则略而不述若精华
要典必究尽根源言颂则再牒而方释者谓初章首
且总标举次至长文别方牒释故为再也言木石以销
质而不文者谓直指木石以销其义而不事于文华
也故书云大文则史大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言执鸾镜而鉴像者如镜能鉴众像此疏显义亦然
言鸾镜者昔有人见双鸾舞持来献王在路一死至
王不舞乃问智臣智臣曰鸾得双方舞因镜照之见
影成双鸾即便舞因为名焉言持龙泉以断物者龙
泉即宝釰之名也故吴越春秋云楚王召风湖子而
告之曰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寡人欲因子请
此二人作釰可乎风湖子乃往见二子作之一曰龙
泉二曰太阿今此判割义理如釰之断物也或言慧
断烦恼如釰之断物也或言慧断烦恼如釰之断物
非此中意言愚见不敏者书云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不敏由不达也今此谦言愚情见解不能明达亦何
能当于理哉。
次解六门义然此六门非无由藉所以先明论缘起
者将欲释义莫知论教之所兴故须第一明论缘起
缘起虽知未详宗部故次第二明论宗旨虽达宗未
晓藏教故次第三明藏所摄虽明所摄须知一论两
时翻译故次第四明翻译所由宗源既知方可解释
解释之来先须辨识题目故有第五略解品题门目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8b 页 X53-0378.png
巳明次当开阐故有第六广释文义前门又二者初
门虽显本起之由又须明其造论之意故分二门也
解前门中大分为三初至兴兹国巳来总明一切有
宗本兴之处二从佛涅槃巳下至不令散出别明婆
沙论起源由三然世亲尊者巳下正显此论因起前
门又二初至微言尚在明上圣宣持未有乖诤真教
犹一二泊乎尊者巳下显次圣弘化情见殊途教分
异部。
初言迦叶遁形于鸡足者梵云迦叶波陀上古
有仙身光炽盛饮蔽馀辉饮老尊者即彼之种族从
姓得名遁谓隐遁按付法传第一云迦叶入愿智三
昧观所集法藏无阙少巳便作是念我年朽迈不可
依怙恒为诸苦之所恼害谁有智者当乐此身我今
宜可入般涅槃便辞阇王遂入鸡足于草敷上加趺
而坐作愿言我今此身着佛所与粪扫之衣自持巳
钵久住不坏乃经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慈氏如
来出现于世时施作佛事使诸弟子皆见我身而生
厌恶复作是念阿阇世王若不见我沸血必当从面
出命不令济若使彼王与阿难来山当为开令其得
入若还去者当复还合便舍命行应时大地六种震
动释提桓因共诸天众以曼陀罗华天诸末香供养
阿阇世王于睡卧中梦屋梁折寻便惊觉心
生惶怖门人告皇王闻悲叹良久即往竹林园
礼问阿难既知所诣俱向鸡足王既到巳山自开辟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8c 页 X53-0378.png
迦叶在中全身曼陀罗华以覆其上王既见巳发声
号哭乃至欲以香木而阇毗之阿难报言尊者以定
持身待于弥勒不可得烧弥勒出时当将徒众九十
六亿至此山中见于迦叶时弥勒众皆作是念释迦
如来弟子身形卑陋若此彼佛亦当与彼无异于是
迦叶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变为大形充满世界时弥
勒佛即献迦叶取僧伽梨是时大众见其神力除憍
慢心成阿罗汉王供养巳还归本国时鸡足山还合
如初广如彼传问迦叶为入涅槃为入灭定答准诸
经论多言入涅槃不见入灭定问若入涅槃云何留
身得待弥勒能有变化答是留化身若准此论愿力
所持然章但叙迦叶末田意取鸡足龙宫为文
故尔若准五师传持次第迦叶付法于阿难阿难付
商那和修及末田地二圣缘广疏既不明今亦不叙
言末田乞池于龙宫者梵云末田底迦西域记
云昔佛世尊自邬驮那国降恶神巳还中国乘空当
此国上告阿难曰我涅槃后有末田底迦阿罗汉者
当于此地建国安人弘扬佛法如来寂灭之后第五
十年阿难弟子末田底迦闻佛悬记心自庆悦便来
至此于大山岭宴坐林中现大神变童见深信请资
所欲阿罗汉曰愿于此池惠以容膝童王于是缩水
奉施罗汉神通广身龙王纵力缩水池空水尽童翻
乞池末田乃于西北为留一池周百馀里自馀支属
别居小池龙王曰池巳总施愿恒受供末田曰我今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9a 页 X53-0379.png
不久无馀涅槃讵虽欲受请其可得乎龙王重请五
百罗汉常受我供乃至法尽法尽之后还取此国以
为其池末田底迦从其所请时既得池运大神力立
五百伽蓝于诸异国卖鬻贱人以充役使以供僧众
末田底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邻境诸国
鄙其贱种莫与交亲谓之讫利多今时泉水巳
多流溢即迦湿弥罗国是周
七千馀里四境负山山极崄峻虽有门径而复隘狭
自古邻歒无能攻伐国大城都西临大河南北十二
三里东西四五里宜稼穑多花果出龙种马及郁金
金香火珠药草气序寒劲多雪少风服毛褐衣白氎
土俗轻薄人性𤏙弱好学多闻邪正兼信伽蓝百馀
所僧徒五千人言虽大义少乖而微言尚在者谓此
时见解虽复深浅不同而未分成异部故曰微言尚
在故家语云夫子既没而微言绝七十二士丧而大
义乖即斯意也有云佛记未来初分二部谓界外万
人结集为大众部界内迦叶等五百人结集为上座
部教分两部名大义少乖情见不异名微言在此解
不顺章意。
次第二乖诤分部者初明鞠多道劣次明提婆诤兴
言鞠多至三圣者梵名优婆鞠多或名邬婆鞠多(唐言
近护或名近护)育王经第四云佛在摩突罗国告阿难言
百年后此国当有鞠多长者之子名优婆鞠多教授
禅法弟子之中最为第一虽无相好化度如我我涅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9b 页 X53-0379.png
槃后大作佛事又付法传云如是化度无量众生悉
皆获得阿罗汉果其得果者人下一筹筹长四寸满
一石室室高丈六纵广亦尔于
是名称满阎浮提世皆号为无相好佛化缘巳讫便
自思惟涅槃时至宜应灭度告诸大众却后七日我
当涅槃尔时即集十万罗汉及诸学人净持戒者不
可称数诸优婆塞无量百千尊者于是飞升虚空现
十八变入于涅槃以室中筹而用耶旬十万罗汉亦
入涅槃人天悲泣各将舍利起塔供养问既弘
化如是云何言道不继三圣耶答此有二解一云虽
所化生无量而自道德不及前圣即如和修问定不
识及诣罗汉尼房倾油等事二云先圣所化弟子情
无异执教不分部鞠多有五百弟子各执异见不能
揩准遂分五典故为道劣然详章意欲述教兴之由
故以第二解为胜问五师传持鞠多以前总有四圣
今何言三答取舍不同略为三解一云准付法传迦
叶付法阿难阿难付商那和修及末田地和修付鞠
多以末田地在外国流通又鞠多不从之受法故除
末田地二云章既举末田地故取末田地除商那和
修三云二圣既是同时弘化合之为一评曰三释俱
通且依前解言摩诃提婆至迦湿弥罗者
大天本是末土罗国商人之子因造三逆深生忧诲
欲求灭罪遂乃出家出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王闻
数请入宫供养便与王妃私通然彼复称我是罗汉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79c 页 X53-0379.png
后于寺中梦失不净而令弟子浣所污衣弟子白言
师烦恼尽何容斯事彼言漏有二种一者烦恼罗汉
巳无二者不净罗汉犹有烦恼虽尽岂无便利涕唾
等耶然我之漏失为魔娆故汝不应怪(此意说身中不净如有涕
唾为魔娆故即便漏失真谛云此是魔女欲毁我故而以不净污我衣也此是第一缘五缘皆自作经)又
欲令弟子亲附次第记得第四沙门果弟子问言阿
罗汉等应有證智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彼云罗汉亦
有无知无知有两一者染污罗汉巳无二者不染污
罗汉犹有弟子复言曾闻圣者巳度疑惑四谛
三宝我犹怀疑何也彼云疑惑有两一者随眠疑罗
汉巳无二者是处非处疑罗汉犹有(述曰称理名是处不称理名非
处于此二事不决名处非处疑如下十力言处非处力义同也此第三之缘也)弟子又言我
是罗汉应自知證悟如何但由师记彼言罗汉有由
他度如舍利目连通慧第一佛若未记彼不自知况
汝钝根不由他度而自能了然彼大天虽造众
罪未断善根后于夜中自怀重罪当于何处受诸剧
苦忧惶所逼高声唱言苦哉苦哉弟子寻白师言所
作巳办何乃唱苦彼遂告言我呼圣道谓诸圣道若
不至诚称若召命终不现起第五缘也后
鸡园寺于布萨时大天升座集前五缘而作颂言无
学漏失因魔引无知疑惑由他度圣道不起假声呼
是谓如来真佛教尔时众中有
学无学多闻持戒修静虑者闻彼所说翻彼所言(三句
同前改第四之句云)是汝狂言非佛教于是竟夜斗诤纷纭乃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0a 页 X53-0380.png
至终朝城中士庶国王自来和诤僻用律文行筹灭
诤冯多人语时贤圣众中耆德虽多而僧数少大天
朋内耆德虽少而人众多遂以大天为是圣众为非
于是圣众便舍鸡园欲诣他处王闻嗔责欲验是非
遣送恒河载以破船将以坠溺时诸圣众既逼命难
咸运神通并摄同见未得通者凌虚履空如飞雁王
西北而去往迦湿弥罗山谷栖止于是便分二部(一上
座部即圣众也二大众部即大天众)又西域记云时无忧王闻而悔惧
躬来谢过请还本国彼诸罗汉确不从命无忧王为
诸罗汉建立五百伽蓝总以此国持施众僧言摩揭
陀国者谓王治化无其楚毒捶打之害旧名
致甘露处即往昔诸王及阿素罗爱着心重为毒所
害寿命短促梵王矜之以龙为绳以山为钻钻出乳
海后得甘露致于此中服得长寿除其毒害故以名
焉巳上一切有宗本兴处竟。
自下别明婆沙论兴就中有二初明结集之缘二于
是五百圣众巳下正显制论前中又二初至共详议
之王僧问答兴请之由二于是巳下圣凡竞集简人
选处言健驮罗国王请僧等者案西城记云王风远
被殊俗内附机务馀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
法而诸异义部执不同王闻除疑无以去惑时胁尊
者曰如来去世年月逾邈弟子部执师资异论各据
见闻共为矛楯时王闻巳甚自感伤谓尊者曰猥以
馀福幸遵前绪去圣虽远犹为有幸敢忘庸鄙绍继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0b 页 X53-0380.png
法教随其部执具释三藏尊者曰大王宿殖善本多
资福祐留情佛法是所愿也健驮逻国(北印度境旧乾陀罗国
讹也)东西千馀里南北八百馀里东临信度河国大都
城号布路沙周八十馀里多甘蔗出石蜜气序温暑
略无寒雪人情怯弱好习典艺多敬异道自古作论
师有那罗延天无著世亲法救如意胁尊者等本生
处也伽蓝千馀所天祠百数言胁尊者梵言波栗湿
缚尊者初为梵志师也年垂八十舍家入道城
中少年便谓之曰愚夫老朽一何浅智夫出家者有
二业焉一则习定二乃诵经而今衰耄无所进取滥
迹清流徒知饱食时尊者闻讥谦因谢时人而立誓
言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惑得六神通具八解
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自尔之后经行宴坐住立思
惟昼则研习理教夜乃静虑凝神经历三年学通三
藏断三界惑得三明智时人敬仰其德因号胁尊者
焉言五梦不详者摩耶经云一梦须弥山崩四海水
竭二梦有诸罗刹手执利刀竞挑一切众生之眼三
梦欲色界诸天忽失宝冠脱缨珞不安本座身无光
明犹如聚墨四梦如意珠王在高幢上恒雨珍宝周
给一切有四毒龙口吐猛火吹倒彼幢吸如意珠猛
疾恶风吹没深渊五梦有五狮子从空中下啮摩耶
乳入于左胁身心疼痛如被刀釰此五恶梦表佛涅
槃言双林现灭者谓佛于双林之间现入涅槃非真
实灭也言聿兴者馀律反修也述也始也今从始义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0c 页 X53-0380.png
也言津梁者谓佛教法济度苦海以为桥梁其如河
梁之类揆者度也准也盖虽诸部异义不同然其济
度之义一也言喻折金杖者经曰王梦分金杖分为
五段表佛教法分成五部又准四分律拘睒弥
国比丘斗诤分众二部来至舍卫阿难到佛请问施
法佛令等施云俱是僧如破金杖并为金用
言况以争衣者即此下文迦叶佛父讫栗枳王
十梦中一梦也彼云王梦见一衣坚而且广有十八
人竟分挽之衣终不破此表释迦遗法弟子分佛正
法成十八部虽有异执而真法尚在言立范者谓轨
范也言懿美也言此部三藏今应结集者谓结集当
部非同佛灭之时总结集也。
巳上问答为结集之由竟自下简选处就中初简人
次选处言万里星驰者西域记云王乃宣令远近召
集圣哲于是四方臻凑万里星驰英贤毕萃睿圣
咸集七日中四事供养言遂简凡僧等者准传总四
度简人初既欲计议恐其喧杂王乃具怀白诸僧曰
證果者住具缚者还如此尚众又重宣令无学人住
有学人还犹繁多又重下令具三明备六通者住自
馀各还然尚繁多又下令云其内穷三藏外达五明
者住自馀者各还言定满六通智圆四辨者以六通
依定故举定以取通四辨由智故标智以言辨即是
备六通名满具四辨名圆故西域记名备六通者备
即满义准此非三满中得灭尽定名定满亦非得无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1a 页 X53-0381.png
生智名智满六通四辨之义如下自明故不烦释言
五明者一者声明释词训字诠自流例二工巧明伎
术机关阴阳历数三医方明禁咒闭邪药石针艾四
因明考定正邪研窍真伪五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
理言迦叶结集之处者即迦叶结集石室之处也。
言
山有四面城唯一门者案西域记云此国四周山固
药叉守卫土地膏腴物产丰盛贤圣之所集往灵仙
之所游止众议斯在佥曰允谐其王是时与诸罗汉
自彼而至建立伽蓝作婆沙论言欲召世友者时尊
者在户外纳衣诸罗汉谓世友曰结使未除诤议乖
谬尔宜远迹勿居此也世友曰诸贤于法无疑代佛
施化方集大议欲制正论我虽不敏粗达微言三藏
玄文五明至理颇亦作研得其趣矣章云识虽明敏
即此义也诸罗汉曰不可以容是汝宜屏居疾證无
学以而会此时未晓也世友曰我[*页]无学其犹涕唾
志求佛果不趍小径乃至掷缕丸当得果等时诸罗
汉重诃之曰增上慢人斯谓也无学果者诸佛所赞
宜可速證以决众疑于是世友即掷缕向空乃至请
曰如何于此欲證小果今章言为此小缘等者谓云
何为结集之小缘而妨成佛之大事也。
攸(所也)赖(落盖反福
也)。
顶礼世友为上座者西域记云见是事巳谢咎推
德而为上座凡有疑议咸取定焉。
自下正明结集即大毗婆沙是者总三十万颂凡六
百六十万言今婆沙论是也毗婆沙者毗名为广或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1b 页 X53-0381.png
名为胜或名为异婆沙云说谓彼论中分别义说说
义胜故名为胜说五百罗汉各以异义解释发智名
为异说具斯三义故存梵音世友商确者谓商量确
空也。
马鸣采翰者执笔写词也。
悬诸千古者即冠绝
前代千古之时也。
言刻石立誓等西域记云迦腻色
迦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卒堵婆
藏于其中间命药叉神固卫其国不令异学持此论
出欲求习学者就中受业。
自下段第三正明此论文分为二初至无人破斯偈
明本造论之因次将此偈颂赍往巳下显制论由致
前文又二初至还归本国论主潜德微究有宗次于
时世亲巳下明讲毗婆沙遂制俱舍初言世亲旧习
有宗案西域记尊者本是健驮罗国人乃于一切有
部中出家受业博闻强识达学研机备通三藏(案世亲本
传云是大夫国人)。
于有宗义怀取舍心者如执三世有形色
等实论主为舍命根等许为实有名取。
言后学经部
将为理者即十八部中经量部也故下文云经部所
说不违故。
言屡以自宗频破他部者即将经部之义
破有部也。
言即众贤师语入是者梵云塞健陀罗(唐言
悟入)即众贤尊者之本师也言未离欲无复嗔忿不坏
彼我故言未离欲言本国讲毗婆沙者即世亲尊者
诵得本出非执文出以敕药叉神守护故。
言成六百
颂者唯约正宗为言为兼序及流通总有六百七颂
破我一品仍未在数。
言颂置传说之言似相调者如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1c 页 X53-0381.png
下言传说是明闇等斯例甚多意显萨婆多宗自相
传说无正经文可为冯信西域记云时世亲尊者是
健驮罗国胁尊者室东房制俱舍论人而敬之封以
记焉。
释本文凡八千颂者天竺但数字满三十二即
为一偈号阿耨窣都婆偈八千颂字数二亿五万六
千字也此依梵本数之。
第二明造论意者就中分三初至弘持世尊教法别
明造论之意二又三藏教兴巳下通明三藏教兴三
又依婆沙巳下重明造论初言三有者即三界也。
言
由惑未灭者下文云离随眠业无感有能业由随眠
方得生长故三有轮回正由惑也。
言须断惑缘者业
是感果之因惑是润业之缘今但断惑故名惑缘惑
即是缘。
言断惑正因者明能持戒之因道净慧是能
断惑之正因故。
言四含幽键等者一长阿含二
中阿含三增一阿含四杂阿
含键者钥也以钥固关也说文关下打
也方言关东谓之键关西谓之𨷲谓关键是门户之
要今此论能显四含六足幽玄之义如彼之关键矣。
言法相川源者源是众流之根本此论是法相之宗
源也。
义门江海者显义无穷如江海之流注也。
言文
清清兮玉润者谓文润如玉理明明如月华美也。
言
启学人之昧心者谓开学法人昧劣之心也。
言下文
云我于方隅者即破我品末之颂也。
言青莲罢笑者
谓如来目净脩广如青莲华色常希夷若微笑今入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2a 页 X53-0382.png
涅槃故曰罢笑。
言白毫掩色者毫长毛也如来眉间
有白毫相今入涅槃毫光不现故曰掩光观佛三昧
经云太子生时毫舒长五尺树下长一丈四尺五寸
成道巳长一丈五尺外有十楞内现空相中外俱空
放之圆卷如秋满月分明皎净色映珂雪圆如三寸
言邪徒纷糺者即外道邪宗纷纭糺乱也。
言雨众三
德之谈者梵云代理沙是雨际生故又云此外
道弟子多如雨际时雨故曰雨众也又梵云僧祛奢
萨怛罗就法彰名谓从数起论论能生数故名
数论此外道立二十五谛今言三德者略举一德且
彼所计有真常之我思为体性但是受者而非作者
馀二十四是我所受用二自性即三德以萨埵赖阇
答摩为体(此翻云苦乐痴亦名为贪嗔痴苦贪乐亦名忧喜舍舍为〔阇〕义同亦名黄赤黑亦名
勇〔痴〕闇也)此三如我之臣佐我若欲得受用境时即为我
变未变之时各住自性故名自性三从自性生大谓
我思量欲得受用诸境界时三法即知动转其体大
故名之为大四从大生我执谓缘我故名我执五从
我执生五唯量谓色声香味触足前为九六从五唯
量生五大谓地水火风空足前为十四七从五大生
十一根谓眼耳鼻舌身意手足大小便处语具
足前为二十五谛彼宗所执诸法是常如转变金成
镮钏等金色不改镮等相异若我欲得受用境时从
自性生大乃至生十一根若我不欲受用境时从十
一根却入五大从大却入五唯量从五唯量却入我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2b 页 X53-0382.png
执从此却入大从大却入自性今三德即自性也约
有转变之能名德约自性言米齐六句之说者梵云
蹇拿仆谓此外道身形丑陋昼则
隐伏山林夜则来人间乞食因惊孕妇令堕胎之后
便不乞食乃于捣舂之所拾碎米而食之因以名焉
又名蕴露迦盖如鸺鹠鸟之夜出
又名吠世史迦造论胜故或胜
人造故名胜论门人为五顶说六句
义一实二德三业
四大有五同异六
和合。
言残我华苑者即此邪徒毁如来正法之
华苑也。
言汩我清流者本以正法清净
如水之清流今被外道说于邪法以汩乱正法之清
流也。
言下文云皆为弘持教法者即下流通之文也。
自下总明三藏兴意于中各有总显所依及别述四
意言说素恒览藏依力等流者力谓十力等谓齐等
流谓流类即依十力等流之心说于经法故曰依力
等流又解以力无屈伏义佛说经法理趣深远超越
时情一切异道莫之能屈如彼十力名力等流故正
理云经有相违但可通释不可不信。
言得增上心学
论道者心即是定以经诠定故增上即增胜义唯是
佛法外道所无故名增上问定是心所何以名心答
所依即心所依王名心无失或约总聚但名为心故
下文云心一境性名之为定。
言论道者能诠教也谓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2c 页 X53-0382.png
以言论道理成于教故而令众生得此之教得论道
言种种杂说者谓经中若事若理对机便说故名杂
说言令种善根者
如闻佛说法生信等五根种解脱分善故。
言未入正
法者令入者如外道异生等未值佛时伹受邪法遇
佛说经便入正法言毗奈耶藏依悲等流者悲谓大
悲以戒律中多说微细威仪及陈繁杂等语慈是大
悲之心故也。
言得增上戒者显所诠指论道者谓能
诠教。
言学处者谓离杀等是学所依故名学处谓与
比丘为所学之处也。
言令相续成就者有云相续是
身谓令身成就善根故今解不尔前说经令未种善
根者种之今更说律令相续不断而成就故非约身
说言受持正法者既以依经入于正法当依戒律访
护身口令不退等名受持正法言说论依无畏等流
者如来有四无畏然其论中广明法相究尽根源异
道邪论莫能倾动得无畏故知彼等流或以无畏心
之所说故名依无畏言自相共相等者相状也如色
法以变碍为相受以领纳为相即此诸相互不相通
名为自相今分别此等义故名分别自共相等三巳
成就令得正解脱者谓前说律仪但令成就善根然
未能令得正解脱后陈论教方得解脱或经云戒净
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故知无智慧不得解脱又无漏
慧得正涅槃非如外道计无想天等诸邪解脱故言
正。
言为通达诸法真实相者谓五蕴等诸法真实体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3a 页 X53-0383.png
相皆由论教分别令其学人通达也。
自下重明论教中前之二义别者初义显佛教无倒
受持后义专为破无明闇虽同喻灯二义全别。
言显
无我像者然正法中本实无我外道邪计妄生我执
无我之像隐而不彰今说法相分别色等求其我体
都不可得无我之像方复显了言像即相也故经云
无我相等。
佛及有情依之无畏者论诠慧佛净慧而
得證果有情亦然佛是巳證众生当證故总举之。
分
别善等诸法者谓分别善不善无记法也。
巳上释初门竟。
自下明宗旨者谓是宗部之旨非所
诠之旨也于此文中大分为二一总列宗计二详判
教旨前中又二初总叙异计兴宗次就宗中明所计
别初言教迹区分部成十八部者区谓区别分谓分
殊且约支条说有十八若兼根本乃二十部分部之
缘巳如上辨今对此文粗述名数且初一破但为上
座大众二部后从大众复更乖诤分出八部且于第
二百年流出三部一一说部二
说出世部(谓执世法从颠倒生出世之法别有别体)三鸡胤部(上古有仙染鸡生子
部主是此之族)次复二百年后出一部名多闻部次出一部名为说假部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3b 页 X53-0383.png
味和合后至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
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一切有有二一者有为三世实有二者无为离世实有从所立
法以彰部名)二雪将部至三百年末从一切有部出饮光部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3c 页 X53-0383.png
鸡胤部不弘经律言经与律是方便教佛自有处破
经律故唯弘对法坐禅断惑。
言经部所立少分实者
如言过未是假唯现在实及三科法蕴处并假唯界
是实又不相应等是假立也。
言萨婆多宗者
章中且约三世计有理实彼计无为不相应等皆有
实体就此计中先总叙四说次论主评。
言法救者梵
云达磨怛罗谓以法救人故。
言由类不同者类
谓种类即三世法体虽是一而三世迁流种类殊分
成过未等喻如金器将碗作盏约形改变随类立名
理实金体曾无有异法体亦然过未虽殊体无异也
。
言妙音者梵云瞿沙西
域敷演宣令法号瞿沙谓彼尊者久流生死今得圣
智对昔况然故号能鸣或能宣唱故号能鸣言说相
不同者相谓状非生等四相旧云此师说不相应中
别有一类世相不同三世有异诸有为法一一有三
若法谢在过去与过去相合名过去与现未相合名
现未等又言过去不离现未等相者以有为法皆有
三相随在何世一显二隐一正显者名为正合馀二
虽隐而体非无亦名不离彼相又解相有用时名之
为合相虽无用而随于法其体非无故言不离故论
立喻云如人正染一妻室时于馀妃嫔不名离染过
去既然现未亦尔并约时显说名异故。
言世友者梵
云伐苏密多罗印度天祠之名以彼菩萨父母
初生恐为鬼神之所娆恼故取彼名冀免恼害言约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4a 页 X53-0384.png
位不同者位即分位此意者法体恒有以有作用未
作用等时位不同分三位别言至位位中作异异说
者谓未来至现在位现在入过去位以位非一故名
位位至现在位名现在入过去位名过去体不改变
故名异异筹喻可知言觉天者梵云部陀提婆
谓以佛为天立此号也言观待者即相望也以过去
望现在等是前馀比可知。
自下论主评断言法救执法转变者谓将未来类成
现在类如碗盏器等形转变故言应置外道数论朋
中者以数论外道执三德转变成二十五谛今此执
法义同彼故置斯朋言三世皆有三世相者且妙音
云过去相合名过去又言不离现未相现未又言不
离过去等即是过去世亦名现在未来现在未来亦
名过去等为何者定是过去及现未等故成杂乱破
觉天言过去世有多刹那者且如今日正此今时横
望巳前总名过去故过去世有多刹那是则前后相
望自成三世言未来现在类亦应然者同过去世有
杂乱过今详乍观可尔理则颇殊谓未来诸法既杂
乱居不分前后何有前后相望等别又现在世唯一
刹那岂同过去有杂乱失解云未来虽复未分前后
而有多念容有前后故同过去现在虽复一刹那与
过去别然望前后杂乱是同谓将现在望未来是前
应名过去望过去是后应名未来望前后复名现在
是则虽有一念之法望前后得三世名如一人女人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4b 页 X53-0384.png
名女母故现未上世类同过去理亦无失言世友立
世最善者下随眠品云第三约作用立世最为善准
彼经部有破今且四说之中自为善耳言经部过去
未来无体者谓彼许法本无今有有巳还无故下云
法得自体顷名一刹那故知唯现是实。
自下判教旨中言显宗者显即彰显谓因语婆沙造
此论故故显依有部言密宗者密谓隐密虽依有宗
造论然自密意遵崇经部故曰密宗故下文云毗婆
沙说我所崇故经部所说不违理故由此一论有显
密之异二部宗焉。
第三藏摄文二初正明相摄二问答料简初中各先
翻数名次明所诠旨趣言素怛缆藏者昔云修多罗
或言修妒路等并讹也。
言线等者正翻教名诠于定
者明所诠旨四分律云譬如有华散置案上风吹则
散何以故不以线贯穿故今以线有贯华之能教有
能贯义之用故类之于线约喻彰名或名经者一如
布绢等经有能诠之用与线义同故无性论云贯穿
缝缀故名为经又杂心云经有五义一涌泉二绳墨
三结鬘四线五井索或依俗训法训常常则百王之
所不易法乃可轨可摸故曰经也言正诠于定者经
虽明戒慧然兼非正故言正诠于定下二藏准说可
知言毗奈耶者昔云毗那或鼻应并讹也。
此称调伏
者谓调治六根伏制三业故论云言调伏者意显律
仪由此能令根调伏故又言毗尼此称为灭更有多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4c 页 X53-0384.png
名繁而不述言阿毗达磨者昔云阿毗昙等皆讹也
此云对法如下当释此三皆蕴称聚旨故名为藏。
自下问答者准其问意经律二兼诠慧故问论且通
馀二摄不若准正理答文以馀二藏中有问答等在
此摄即显非馀二收寻章可见。
释第四门陈朝三藏真谛法师于岭南制止寺译论
者案译经图记云沙门波罗末陀西印度优禅
尼国人景行證明器宇清肃以梁武帝泰清二年于
宝云殿奉敕译经总一十一部谓光明等后至衡译
起信论讫值候景作乱乃泛海西归遇风所飘遂至
广州陈时永定元年始译此论也言前译主未善方
言者谓真谛长自西国近游东夏未能善达此方言
词也言义有差舛者谓差错舛谬也即如无为巳下
自指其差舛之义也言无为是因果前译言非谓无
为于法不障是能作因为道所證是离系果然不从
六因生故名无因不能取果故名为无果由是昔人
不辨有无是非之异遂云无为非因果非即非其自
体无即乃是无他但得言无不得言非也言现法无
非得昔翻为有者夫言得非得法非得者非其法体
法若起至现在必须有得今言现法有非得者理极
相违故并为谬此言无非得者谓无法俱非得非无
前后非得如下明非得门现在之法有法前法后非
得故言大唐三藏音善两方者三藏俗姓陈氏颖川
人也自初出家依长犍法师为学徒以南北异见纷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5a 页 X53-0385.png
糺良自叹息以贞观三年始发长安将游西域至十
九年自西而还所翻经论凡六百五十七部此论即
永徽三年再译也然其三藏妙达五明善困异语今
唐梵双辨故曰两方言译义无差缀文不谬者谓不
同前译言无为非因果等之差谬也有云不言无为
非因果等为译义无差不言盏子世间名缀文不谬
者既无典据未可依冯言由使怀疑之客得白玉于
青山者珠生江海玉出昆山又玉出荆山而卞和得
之谓前译论既误学者怀疑今遇新论决断旧疑犹
于青山得白玉矣。
伫决之宾获玄珠于赤水者庄子
云轩辕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崙之岳而南望
还皈遗其玄珠初使智索之而不得次使
离朱索之而不得次吃诟索之而不得
后使罔象罔象得之皇曰异哉罔象乃可
以得之乎今章意者
谓前怀疑之侣常希启决今果正义亦如赤水得玄
珠也。
解品题中有二初翻名次释义翻名如章就释义中
初解对法次释藏名就中文三初单释对次伹解法
后双明对法前中复二初辨名体次释对义对向涅
槃者谓乘无漏圣道之因感趣涅槃圆极之果因果
相对故名对向言对观者谓净慧之心观察四谛之
法故名对观此二别者初即因果相望名对后即心
境相对名对虽观向不同对义一也。
次释法中又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5b 页 X53-0385.png
二初指法体次释法名言胜义谓涅槃者以涅槃是
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称义胜即是义名胜义
法即简虚空非择灭等是常而非是善馀有为善善
而非常故言是善是常独名胜义法也二法相者相
状也性也望他缘边名状望自体边名为性今缘苦
集灭道四法相状可得名法相法所以复言通四圣
谛者前胜义法唯是涅槃不通馀谛今法相法非唯
涅槃亦兼馀谛故言通也言圣谛者谛谓审实无倒
之义如经言月可令冷日可令热如来说苦实是苦
法不可令乐故名为谛又唯圣人见不谬故但名圣
谛凡夫苦谓为乐不净计净以颠倒故不名凡谛。
释对法中言轨生物解者轨谓轨则如其色法令生
色解或说无常等法令生无常等解名生物解新云
轨则法者谓七众律仪等法皆令生解故又云非此
所明言能持自性者且约色法变碍为性能持此性
名为色法馀法例尔言法之对者应名法对今言对
法者为顺此方言故就今章中是依主释若准馀宗
对彼法故名为对法如有财者名为有财是有财释
与此不同言俱通能所者下释者即下对颂正释名
文解言包含者此能包含发智等故可知言胜义言
者谓彼义理文言并此所包含也言所依者一如章
引正理释然正理文具有两段初言藏或所依至引
彼义言造此论故解本论藏义次言以对法藏等释
此论得名初藏字是标或者显第二义以由用也既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5c 页 X53-0385.png
藏是所依是即名在本论然今此论又名藏者谓用
本论藏名目于此论故亦名藏是有财释以喻如金
刚言光法师说刀名藏谬者非谓说刀名藏是
谬盖是误用正理论文故耳所以然者如前所引正
理有两段文初说刀等言但解藏义次以对法藏下
方辨有财释今光乃于初释藏文便作有财不依次
文故成谬也又言正理下文者即前所引次文是下
非谓远指馀下文也言无持业释至推功皈本者解
云且依主有财皆显引彼义言依本论造非自穿凿
若持业释者便言对法即藏总无显得依本论义持
将谓论主自造成自取功此乃旧意理有持业谦言
无若依新解谓理无持业非谓有而不取所以然者
由后代造论皆取本论坚实之义及引彼义言造此
论故所有文义皆依本论非自穿凿若言有而不取
者不得意也此第五门应言略解题名次第六门方
释品名故知言解品题者有决也问若俱舍名藏三
藏应总名俱舍何但此论独得此名答理如所难今
以此论具包含所依二义偏目藏论馀经论等
阙此义故从馀受称。
释第六门且解题名分别界品者就中初辨名次释
妨初言界者有三义一族义者族谓种族谓十八界
根境不同各有种族如崔卢等姓二持义者持谓任
持十八界色声等法各自任持不相杂乱犹如城邑
任持所有有情非情也三性义者谓体性也以十八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6a 页 X53-0386.png
界一一类中各有自体性故以此三义名之为界品
者类也别也以诸品类各别故。
释妨者问词如章言二十二门分别十八界者即下
诸门分别以有见无见等二十二门分别也言蕴处
不尔者谓蕴唯有为处局根境界中具显六根境识
若具依蕴处界三门明见等者文多繁广若就蕴处
类释于界义即难知若将见等就界分别类释蕴处
义便易解故就界门分别见等然今章中同于新解
但约二十二门分别界故故标品号若依旧疏更有
二释一云界者性也性之言体此品明诸法体以界
标名蕴处非体故不别说二云界则名义俱广谓名
有十八义摄无为故标界品处虽义广而名即狭蕴
乃名义俱狭故不标目次明品前后者此但约
八品以明次第除破我品言无别正颂者谓彼伹是
引经中颂證成无我非本讲婆沙之时自造颂也新
云此一部论总有九品前之八品述自宗义释本颂
文所以先明后之一品造释时加破外执故所以后
说言初二品总明漏无漏者且如界品总明诸法如
标宗言有漏无漏等根品明二十二根信等五根通
漏无漏未知等三一向无漏馀可准知言初界品明
诸法体者体是本义由是正理名本事品又对法论
明蕴处界名本事分故根品明诸法用者根是胜用
差别故故正理名差别品释六品中章约厌欣以明
次第如四谛中先明苦集后明灭道又解有漏无始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6b 页 X53-0386.png
时起是故先明无漏新生是故后说言业品明因随
眠明缘者业亲能感果如种牙等名因惑但通润如
水土等名缘新云业与惑俱是其因然业是近有差
别因在惑先说随眠是远无差别因故后说又惑为
业因故在最后释以厌果断因故果先因后言贤圣
品明果者谓明诸圣贤證果阶位故智品明因等者
證果必由智故故智是因定伹通资故是缘也新云
贤圣是果如有漏中有情世间圣无别器故唯说人
不同有漏兼举器果智定是因就中定是因智是果
故先明智又上所明皆据正释及多分说文便明义
非无交杂。
依文释中总分三者汎明诸论正宗定有序及流通
有无不定或有流通无序分如二十唯识或有序分
而无流通如毗婆沙论或二俱有如此论等或二俱
无如发智论等今此论初三行及四颂释时加是序
及流通中六百颂是根本造故是正宗此约八品以
明若约九品明者旧有三说一云除序至破我品巳
善说前名为正宗破我品末是流通谓此论释经诸
法无我故故破我品亦是正宗二云从定品末兼破
我品总名流通以乘流通分起问而剩明破我为在
流通后故亦名流通三云破我品中自有三分可知
言一皈敬序二发起序者皈敬谓皈依诸佛发起谓
发起正宗然二序有无不定或有皈敬而无发起或
有发起而无皈敬此论具有二序所以先皈敬者论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6c 页 X53-0386.png
云今欲造论为显自师其体尊高超诸圣众故先赞
德方申敬礼又显宗云以赞礼言灭诸恶障标嘉瑞
故然赞礼意有三一教本佛说故传佛教故先敬佛
二先赞世尊有胜德故欲明佛教真实不虚三赞大
师以标吉祥福力护念灭除恶障离诸魔事(恶障有三一师
障二弟子障三论障思可知之也)言初诸字明所皈敬等者新云初
之一字表德所成人次十三字明人所成德就十三
字中上句六字显智断二德下之一句述其恩德就
六字中初之三字显其智德次之一字述其断德后
之两字双明二德即是二种冥灭义也初言诸者表
诸佛苍颉篇云诸非一也声类云诸总也法华云诸
求三乘人诸言所表三乘人也此论言诸诸言所表
具德人也显一切佛悉具三德成皈敬故非局释迦
又唯世尊不通馀圣无三德故然此诸字起自西方
母尼论师凡欲造论皆置诸言论主将为当理故亦
言诸古有多释非正不叙。
言一切种冥是不染无知者以一切境种类无边虽
非染心亦不能了故是不染无知也言诸冥是染污
无知者谓五部之境烦恼所迷故是染污无知言此
一无知至故说为冥者释冥义也尔雅云冥闇昧也
说文冥幽也谓二无知俱能覆实义并能障真见论
云及旧更有二释一云染污无知覆实义不染无知
障真见二云不染无知覆实义染污无知障真见二
说并非如新广破言外境名实义内心称真见者此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7a 页 X53-0387.png
同旧解如染污无知于四谛涅槃被烦恼障之所迷
覆名覆外境之实义由不了实义故起种种惑名障
内心之真见如不染无知由烦恼习气味势熟等及
内外典籍等不能了知名覆外境之实义由此习气
起种种愚名障内心之真见(此意以境属外且言外境心属于内且言内心
理实心境俱通内外也)若依新解不分内外谓境通内六根故
心通缘外六境故彼云此二无知能覆诸境自共相
等及一切种味势熟等真实义故能障诸境自共相
等及一切众味势熟等真实见故说为冥也如闇能
覆人杌等实义及障真见故说为闇(此意者但不许内外之言以外
境不摄内境及内心之言滥故亦许实义是境真见是心也详其旧解言外境内心言虽少滥义亦无失)。
言不染无知种类无边者释名也种谓种类是品异
名以不染无知缘一切法品类皆尽故言一切于一
一境味势熟德时同
异等法种类无边皆不能了名一切种不同诸
冥所迷之境但唯五部不言一切故但言诸言不染
无知劣慧为体者出体也诸说不同略十一家今但
述正义馀并不叙不染无知以未成佛来所有一切
有漏无染劣慧为体故正理论云是故即于味势熟
等不勤求解慧与异相法俱为因引生后同类慧此
慧于解又不勤求为因引生不勤求解慧如是展转
无始时来因果相仍习以成性故即于彼味等境中
数习于解无堪能智此所引劣慧名不染无知即此
俱生心心所法总名习气理定应尔言善无记摄者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7b 页 X53-0387.png
三性分别也谓同旧解通善及无记二性所摄彼云
既言不染明非不善有覆无记若通于善无色无学
恒成就故可不名佛若唯无记无色无学异熟生心
不现在前不就故故应名为傍以此而言故亦通善
新云不染无知唯无记性通前难云佛与二乘有差
别者但论生与不生不约成不成别无色罗汉善心
现前虽不成就不染无知与佛是同然佛不生罗汉
犹生故不名佛然此无记体通四种异熟生心理在
不疑所以通威仪工巧等者如二乘斋足越坑迦叶
起舞等是威仪习气毕陵伽唤河神为小婢子等是
工巧无记通变化者有似贪嗔等(谓宾头卢为旃檀钵现通变化虽无
贪心似有贪也又诸化人现贪瞋等皆是通果无记心)。
言亦名习气者弁异名也故正理云此不染无知即
说名习气习谓数习气谓气分有诸烦恼及劣慧数
习气分故名习气习之气故依主释也又解即习即
名气有烦恼所习气名持业释或名不勤求解慧或
名无堪能知或名劣无知如正理说或名邪行相智
如婆沙说诸说名异而体皆同言唯佛永断二乘犹
有者遮馀圣佛表世尊永断表毕竟不生二乘虽亦
分断不染无知未能了知无边类法故言犹有言声
闻独觉至非一切种者举劣显胜也麟喻独觉不动
罗汉以不退智染污无知毕竟不生与佛是同不染
无知犹未尽故与佛有异故曰也言所以者何徵云
俱解脱圣是利根者戒定二障悉巳永断如何说非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7c 页 X53-0387.png
一切种智耶言由于佛法极远时处等者答也且佛
法有二一佛功德法即十力等二佛教法于佛功德
法由障未尽不能證得于佛教法无知覆故不能真
解今疏但言佛所知法应非初法言及诸义类者谓
味势熟等种种义类也言八万劫外及三千界外者
谓二乘宿住智通不能观知八万劫前死生智通不
能观知八万劫后天眼天耳神境智通不能见闻往
三千界外故极远时处并不能知由有无知所覆障
故。
释诸冥中具有释名出体等如章然此唯迷五部以
染心不缘虚空非择灭二无为故不言一切非种类
众多故复不言种故但言诸言无明为体者旧云所
以不言馀烦恼者无明通与诸惑相应若说无明亦
显馀惑此二无知差别相者正理有三释一云谓由
此故立愚智殊如是名为染无知相若由此故或有
境中智不及愚是第二相(述曰愚谓异生智谓圣者断名圣不断名凡此由染
无知立愚智别或有境中罗汉不识赤盐异生善通三藏是名于境智不及愚也)第二云又
若断巳佛与二乘皆无差别是第一相若有断巳佛
与二乘有差别是第二相(述曰染污无知三乘断故无差别不染无知唯佛永
断故有差别)第三云若于事中自共相愚是名第一染无
知相若于诸法味势熟等不如实知是第二相。
言灭有二者下明断二无知得二灭也虽染无知通
于二灭然于此中论得择灭也不染无知虽通二灭
然此中论得非择灭言由佛世尊断一切种冥者谓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8a 页 X53-0388.png
佛世尊得永对治如实觉故于一切种类不染无知
證非择灭不生法故称为灭问此于何位永断无知
答菩萨三无数劫随位渐断至金刚喻定方总断尽
若二乘等虽有分断而非断尽应知此中所言断者
毕竟不生得非择灭名之为断非据择灭名为断也
言胜缘阙位得非择灭者释前證言非谓道證但缘
阙名为證也言胜缘者谓未成佛果巳前所依之身
与其无知为所依故名为胜缘至金刚喻定三十四
心断烦恼尽具一切智即是种智所依之身不染无
知所依止身永不复生名胜缘阙虽从五停心观一
坐得大菩提尔时即永断不行然得非择灭名要至
金刚喻定如现观边世俗智断永不生至三类智边
方得非择灭申于尔时阙胜缘故又此无知具二种
断一缘缚断二不生断随彼彼地断第九品染污无
知时得缘缚断谓于彼位得毕竟不生时名不生断
此中言断是第二断。
言一切种智约知一切种类之
法从境立名。
言智德圆满者显菩提也故正理云一
切种冥皆永断灭故智德圆满即是佛一切智若兼
眷属通五蕴性言断烦恼冥令證不生者證佛金刚
喻定时断烦恼尽證其择灭名不生法言断德圆满
者正理云诸境界中冥亦永断灭故断德圆满言灭
名为断者意云灭谓涅槃体不生灭今言断者由断
烦恼之所显故故得断名问二乘亦断烦恼尽何不
名断德答二乘虽复惑尽以有习气而非圆满故不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8b 页 X53-0388.png
名德。
言于生死泥沦没无救者出悲境也广雅云沦
没也没溺也沦涂也谓三界五趣是生死处业杂爱
水其类于泥处之即沈溺出之则难可九十五种不
能出离故世尊哀悯者大圣悲悯也随授所应正法
教手者巧便智也谓随三乘机授以教法必当机宜
故曰所应也。
拔济令出者悲事成也显宗云诸有成
就巧智大悲授如应言拔济令出彼论巧便智即是
大悲或可恩德以善巧智及大悲为体若并眷属通
五蕴性。
言有众多生死者旧云夫生必死言生可摄
死故言众生死未必生故不言众死新云众生者即
有情异名西方无有两名梵云萨埵梵云社伽
即有情体一名异有人云若名众生即兼无
情所以但言有情者误也大乘同性经云佛告楞伽
主众生者众物和合地水火风空识如芦束更转相
依故言众生准此经文说其有情名众生者为破别
有一物为有情体理实名异体同(准此亦非新翻其为有情以此论新
翻名众生故也)言稽首摄足者稽之言至首言谓头以头至
地屈巳之尊接佛之卑表敬之极然礼通三业故摄
论云我以身口意顶礼世尊足今此菩萨敬礼虽偏
说身必具三业颂赞是语业稽首是身业起二是意
业言如理师者谓如实无倒教授众生令行善法诫
勖众生令不造恶名如理师婆沙云言无
倒者倒有三种一法倒二人倒三时倒法倒则识机
不识法如知此人多贪为说慈悲观人倒识法不识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8c 页 X53-0388.png
机如知不净观能治多贪不识机故教多嗔者时倒
虽识机法而说失时或根未熟而说或根巳熟不说
逆时送送即无智慧过时即无慈悲如来说法离此
三倒故名如理又此论云不由威力与愿神通名如
理师(此简凡小也不由威力简轮王以轮王威力化人令行十善不由与愿简父母祈天神彼但有愿而
不能救不由神通简独觉现神通教化暂令生信不能说法令出生死此等皆非如理师也不能拔于众生出
生死泥也)简正巳说谓简巳说及正说故言当说。
言离缚名净者谓离于相应所缘二缚也。
简择称慧
者谓慧简择四圣谛法故曰慧问何故不说相应俱
有等偏说慧耶解云唯慧一种具三现观推求名见
虑境名缘成办名事故独标名馀心心所唯有缘事
二种无见现观馀俱有法唯有事现观无见缘二故
不标也或慧能断惑强故独标慧问何故不言净忍
智见而言慧耶解云有忍非智如下八忍是有智非
忍如尽无生智慧具摄三名宽故独立慧慧相应心
及受想等者释随行也此中以慧为对法故心王亦
是随行下俱有因如王臣义故所以心王为转心所
为随受等虽与慧同时此由慧力持起境故亦是随
行四相及得者此同旧解通取于得彼云随行有二
义一俱有因故名随行二相随顺故名随行此既取
得乃同后义若依新解不取得为随行以正理出眷
属对法体中不言得故若除得总有一百五十四法
遍大地十大善地十寻伺心王欣厌随一及七支无
表为三十一慧既为首除慧一法取馀三十其上各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9a 页 X53-0389.png
有四相成百二十并本三十合百五十复兼慧上四
相成一百五十四法也有云若望本法亲近相随顺
者慧上随相亦名随行以近慧故馀法随相望慧疏
远故非随行准此即成一百五十八法为随行也若
取得及四相总成一百六十三法又此且约初禅以
说中间巳上又除寻等如应当知道共无表色者以
是无漏故不通定俱故唯道共言无漏名胜义者此
依旧释以无漏名胜义有漏称世俗新云此无漏慧
是真对法故名胜义有漏慧论实非对法由能与彼
作资粮故假名对法故名世俗所以知是假实之异
名者旧俱舍云若假名阿毗达磨者谓能得此诸智
及论故知世俗即是假名言生便得者谓生便
自有不由他教故详其生得有二种别一者生便得
二者因寻教生此言生得是初义下言先因论教次
有生得者是第二相故不相违然今章中唯约自性
不论眷属若兼眷属者修慧通五蕴性思闻生得但
通四蕴无随转色故言一舍利子造集异门足论者
此论有一万二千颂略本八千
颂二大目乾连造法蕴足论者(目连此云采菽氏大是唐言此论有六千
颂也)三迦多演那造施设足论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9b 页 X53-0389.png
五巳上受婆罗门法游方学问至年四十恐家嗣断
绝归娶妻室至年五十入山修道昔劫初时有婆罗
门生二子巳入山修道二子后时入山省觐父须发
蓬乱遂即剃之形容端正诸仙见巳皆欲请剃弟性
慈悯来即为剃兄心慠慢非我父者我不能为诸仙
嗔忿咒愿弟言乃至劫末是汝种族常大富贵兄咒
愿言乃至劫末是汝种族常大贫贱剪剃自活故今
印度现有二类其弟种族极大富贵不为剪剃之事
其兄种族极大贫穷剪剃自活今从本姓名剪剃种
能
持自性故名为法者如前解法具有二义今略举持
体不变义故曰能持谓一切法各守自体故言即胜
名义即胜义名法者上释胜义二字下释胜义法三
字并持业释。
言望他缘边名相者谓观谛为十六行
相等旧云若据法相亦通虚空及非择灭以此二种
非谛摄故非与无漏慧为境故此中别不说由此但
言通四圣谛言以因对果者趣向名因所證名果望
法相法唯有对观望胜义法具有对观及对向言六
种对法者前五是古人义第六是旧加新云古师兼
取境界为一失有人又加涅槃为二失言第三方便
第四资粮者谓四慧为无漏之加行故是方便论教
远能转生无漏故是资粮然旧解云始从一种乃至
增加有十五种对法非要不叙言所对法中亦有三
释者一所对名对能对名法对之法故是依主释二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89c 页 X53-0389.png
所对非对法能对名对法今所对名对法者有对法
故是有财释三所对名对是所对故亦名为法持自
性故对即是法持业释也言此解甚佳妙符论者谓
颂中但言净慧随行名对法等故知唯约能对名为
对法不通所对故但为依主即妙扶论也。
因此义便略明六释西方释名多依六种言六者何
一依主释谓此依彼如臣依王或云依士名异义同
二有财释如人有财亦名多财如有财者名异义同
三持业
释谓一法体双持两业业谓业用或云同依两用同
依一体名异义同四相违释谓一法体彼此各据互
不相属如明闇等五邻近释体非是彼近彼得名如
四念住以慧为体今言念住慧邻念故如近村邑得
村邑名六带数释谓带名数如言五蕴六识等体然
诸法中若二言巳上乃成六释若单一名便非六释
以无离合相故。
言包含于犹如匮箧者释含藏义准正理云西方藏
有二义一坚实义二所依义言坚实者犹如树心名
为树藏是出生义后将此藏造馀物时亦名为藏本
对法中诸坚实义名藏后将胜义来造此论亦名为
藏今隐本论藏义但举对法之名成依主然今章中
但有包含无坚实义宝法师准正理唯有坚实无包
含所以然者虽同是释胜义之文其意各别彼取所
摄之胜义故唯坚实此取能摄之言教故曰包含二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0a 页 X53-0390.png
说虽殊不相违背有人破包含唯取坚实今不同彼。
言若离于慧定无有馀能灭诸惑者此通伏难伏难
意者说馀二藏亦能利物何要说论方能益物答云
若离于慧定无有能断惑證灭戒定二种于其断惑
但有助能无正功用由此故不说经律二藏言令有
情世间者简器世间也言传佛说对法者此意云法
本佛说由上因缘诸圣弟子乃传世尊所说对法故
名传说此传说言非表不信与馀不同言然佛世尊
处处散说者亦通伏难伏难意云若佛说者何故乃
言迦多演尼子造等婆沙有二说一云佛说由迦多
演尼子受持演说名称属彼二云佛经中散说由迦
多演采集安布名称归彼此论同第二说也演尼子
等造发智等等取舍利子目连等造六足论等言犹
如大德法救者引例證成然此尊者佛涅槃后三百
牟出邬陀南者此云自说即十二分教中无问自说
经也若言嗢陀南方言集施此言集施等疏主误也。
自下正宗有六百颂于中界品有四十四颂初二十
五颂总明漏无漏法后十九颂诸门分别就二十五
颂中前三颂开一切法为漏无漏次二十二颂开为
五蕴十二处等宗是主义所尊所崇所立之义初言
总标纲要者旧有三解一云此三行颂标前八品名
总标纲要初一句总明有漏无漏法标界根二品次
三句别明有漏法标世业随眠三品后两行颂别明
无漏法标贤圣智定三品前之序分及此总标以文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0b 页 X53-0390.png
少故寄在界品中明第二云此颂但标界根二品此
三行颂通明漏无漏法故第三云此颂唯标界品于
界品中初标颂故然今章中同第三说言漏者谓诸
烦恼于六根门泄过无穷名漏此有二义一住义名
漏令诸有情留住生死二流义名漏令诸有情流转
生死又鞞婆沙云烦恼留住即定行即不定由如水
漏穿破堤塘傍流漂荡即损苗稼喻烦恼漏穿破六
根之堤塘漂荡善法之苗稼言随顺增长者于苦集
境随住增长故此约增惑释有漏义非约生惑即名
有漏言漏于苦集相应法中者谓贪等烦恼于受想
等心心所相应法中也所缘法中者谓于苦集所缘
中也言互相随顺者谓烦恼顺心心顺烦恼如水与
乳此相应法中相随顺也烦恼顺境境顺烦恼所缘
法中相随顺也言互者二类之中各自相互非谓二
类相望为互言互相增长者烦恼染心令成染污心
顺烦恼相续增多又境顺能缘令惑增长烦恼增境
令漏过成其力均平故名为等此同旧初解若新但
云诸漏于彼苦集法中平等随增故名为等(详此释应理以
论伹言诸漏于中等随增故不显互相随顺之义然旧第二亦为此释不测疏主何以弃之)。
此二随增相者正理论云先轨范师作如是说如城
邑侧有杂秽聚粪水土等之所共合成于此聚中由
粪过失令水土等亦成不净由水土力令粪转增更
互相依皆甚可恶如是烦恼相应聚中由烦恼力染
心心所烦恼由彼势力转增更互相依皆成秽污此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0c 页 X53-0390.png
聚相续秽污渐增亦令随行生等成染恼故(此显相应随增
也)如猪犬等居杂秽聚生极耽乐眠戏其中粪秽所
涂转增不净复由猪等秽聚渐增如是所缘自地有
漏由烦恼力有漏义成彼复有能顺烦恼力令其三
品次第渐增故境如猪烦恼如
粪相应如水土等。
言缘灭道至不随增者释伏难也难云身见等漏缘
四谛生何缘灭道便非有漏答意如章然佛涅槃后
五百年中炎罗国法胜论师造阿毗昙心论云若生
诸烦恼是圣说有漏至六百年达摩多罗造集阿毗
昙心论以生名滥故改云若增诸烦恼是圣说有漏
今论主依彼正义故亦言增由是灭道虽生而不增
故非有漏言不随增义随眠品释者彼云无漏上境
烦恼虽缘犹如炎石足不随住又正理云如清净人
误堕秽聚虽触粪秽而非所增人亦无能增彼秽聚
如是无漏异界地法虽有亦彼烦恼所缘而彼相望
互无增义此缘无漏异地随眠但于相应有随增理
(准此相应即宽所缘便狭若是所缘随增必相应随增自有相应随增而无所缘随增又虽苦集漏境互增但
取增漏名为有漏不取增境名有漏也以此正释境名漏故苦集能生亦能增漏如沃壤田能生苗稼亦令增
盛名为有苗灭道虽生如咸卤田虽能生苗不能增盛名曰无苗然此义要故且叙之已上总明有漏义竟也)。
言无漏至及三种无为者此四类法总是无漏故论
云此虚空等名无漏法所以者何诸漏于中不随增
故言于
略所说三无为者新云列名未释名之为略旧云若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1a 页 X53-0391.png
随事别体乃众多今总标三故言略说言虚空伹以
无碍为性者出虚空体也无碍之言简于色法但以
之言简心心所及不相应二种无为此等诸法虽无
碍同于虚空然有别体非是但以无碍为性故旧云
但以无碍为性者虽标总称即受别唯如色处等言
色于中行者释虚空相也正理论云虚空容受色等
有为故新云色是碍法于空中行显空无碍于碍法
中不得行故无碍之法于空中行不显无碍于碍法
中亦得行故虽言无碍而不可说虚空体相在此在
彼无方所故如眼识等问若以不碍名虚空空界色
性亦不碍他应名虚空答空界色性虽非能碍而是
所碍被馀色障而开避故其体不生今此虚空非其
能障亦非所障故曰虚空世言虚空于空界色说虚
空声实非虚空问何故但言色于中行不说住等答
理实住等亦依虚空据显说行或行谓生色于中生
也言择灭以离系为性者谓由离缚證得涅槃离系
所显举离系名出择灭体言相应縳者谓烦恼与心
心所相应染缚心心所也言所缘缚者谓能缘惑缚
所缘境也下当广述。
言断此二缚者断亦有二一自性断谓对治道断
一一品烦恼自性断巳不行名自性断二缘缚断
谓能缘九品惑尽所缚离系名缘缚断断巳容有
现在前故如下自明言择慧者释名也决断名智
推求名见择法名慧以八忍智等各别简择四圣谛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1b 页 X53-0391.png
故名为择也言择力所得灭者由慧简择四谛之理
断于烦恼證得此灭从其能證名为择灭择之灭故
名为择灭此是法说言如牛所驾车者约喻以显言
略去中言者喻中略去所驾二字择灭略去力所得
三字并是中间言也。
言随系事各别者简馀部也如
正量部计一切有漏同一择灭婆沙或说唯内法有
诸部有说择灭无体为对诸宗故言随系事各别也
事谓体事随系之言简无漏法以无漏法无择故又
论中返立云若不尔者于證见苦所断烦恼灭时应
證一切所断烦恼灭若如是者修馀对治则为无用
若尔依何义说灭无同类答依灭自无同类因义亦
不与他故作是说非无同类(解云谓不从同类因生亦不与他作同类因故
言无同类非无众多之体类也)然今章中约能系惑以明数量故言
八十一品此同婆沙馀师之义又云如有漏法一一
极微一一刹那各别法上有一择灭故诸论云随系
事量择灭亦尔准此就所系事以明数量与章不同
言此非择灭碍当生法者此同旧解彼云此非择灭
谓有法体而能永碍未来法生此法本欲碍生法不
生若法不生便即起得送与行者故名得灭问法不
生时但由阙缘何关此灭答显宗云非唯缘阙便永
不生后遇同类缘彼复应生故谓若先缘阙彼法可
不生后遇同类缘何障令不起(解云彼论意非唯缘阙令法不生此法不
生亦由灭故也)新云准论说既言但由阙缘即是更无馀力
又破云后若遇缘还生前不名阙又云无为无用何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1c 页 X53-0391.png
有力能镇法不起然此二说难可偏依有传罗
什法师存于旧解今详新云无为无用理且可然论
文但字未必證诚唯一缘义然此但言为对前灭由
择力得此不由择是故且言但由阙缘何妨实生更
有馀缘共證如言无寻唯伺岂无受等所馀心所然
旧言送得送与行者有太过失应言法永不生得非
择灭不应言非择灭有力起得送与行者旧又云且
约得偏说不生据体实通三世有为故婆沙云非择
灭如有为数量过现是有为摄故若言无者此既不
生应无此灭又云外非情共有法上非择灭即共得
以是有情共业感故若内有情不生法上即各别得
以别业故言起别得得者此有二释一云异前择灭
别自起得名为别得二云缘阙位中證非一品别别
而得名为别得如前择灭随系事别后释为胜。
言如眼与意等者指事明也眼谓眼根意谓意识前
后相续专一色时言眼巳摄眼识以见色时必有识
故此谓一分意识取色之时馀识等法得非择灭或
即眼识以意名说以十二处中亦名意故然依此宗
六识不俱起五识唯缘现故约此以辨非择灭也言
所馀不见闻等谢者如专一青色时同时黄赤等色
及馀四境谢灭故能缘彼境之五识永不复起以六
识不俱被缘青识障故现不得起第二念领境以落
谢故永不生也言有与能缘同时为所缘境等谓意
识能缘三世若通论法界虽不要与能缘同时别有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2a 页 X53-0392.png
一分要与能缘同时方为其境故言有与由是五境
必与能缘同时故论文中具举五境法境不要同时
不得尽举法境但置等言以摄言意识中亦有缘同
时境者通论意识能缘三世别有一分亦缘现在同
前五识故言亦有然非尽尔故亦言等言约同时合
缘者说者谓约同时应定被缘今不缘故得非择灭
名之为合非谓并缘二境名合又此中义皆是举所
缘境显于能缘识得非择灭非谓言境得非择灭(总标
巳觉)。
自下别释然于此中皆是从略至广从总至别可以
思知言至色等五蕴者正理云为简无漏戒等五蕴
是故复言色等五蕴又言老病死等灾横差别隐积
损伏故名为蕴此说有为有多过患隐伏其中遇缘
便起如贼隐山言众缘造作者谓无少法一缘所生
咸是众缘共所作故即是众缘共所生义言造作类
故者类言亦显不生诸法言未饮名乳者即说乳房
亦说名乳又言或据曾当有造作义如琴瑟等名为
有声释世路中前解世是能行法是所行故依主释
后是持业新云前释三世即路名为世路是持业释
又云诸有为法行世路故名为世路即是有世路故
名为世路是有财释后释无常所吞食故真谛云行
行不息能尽万里之路无常是世有为是路与世作
路故名为世路即世之路是依主释言无为虽义不
堕三世者谓无为体义与有为同故言虽义然无为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2b 页 X53-0392.png
之名自堕三世体不迁流与前即异故非名俱此中
约能诠之名所诠之义俱行三世以释言依以与名
言为所依故言离是涅槃者正理论云诸趣轮回沉
溺生死涅槃永舍故名为离是息诸趣恒流转义一
切有为皆同船筏是故圣道亦应舍离诸有为法至
涅槃时皆可舍故事是因义者正理云事谓所依或
是所住即是因义果依于因从因生故如子依母或
果住因能覆因故如人住床是因为果所映蔽故依
经部师事是体义有为有体无为无体故知有事唯
摄有为论主意明经部故论云毗婆沙师传说如是。
言蕴属取者杂心云蕴为惑所使如因贪嗔有杀等
事言烦恼名诤者汎论其诤总有三种一烦恼诤二
言诤谓因言论以生诤故三蕴诤蕴死二魔诤生死
故今此有诤是烦恼诤言损害自他者如经言一念
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一损坏善品二从恶生恶三圣
人所呵四退失道果五死堕地狱言违圣心故总名
为苦者谓有漏苦果流转无常理皆是苦凡夫不觉
圣者乃知是故但言违于圣心如下颂言如以一睫
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精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
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精缘极生厌怖又正理云
五取蕴者是诸逼迫所依处故自性粗重不安稳故
名之为苦言非是苦受之苦者苦且有三一苦苦唯
欲界二坏苦通色界三行苦通三界今三界有漏总
名苦者约行苦说故非苦受言四相坏者谓有为法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2c 页 X53-0392.png
为生住灭等之所迁变故二对治坏故者谓有漏法
为能治道所对治故正理云如世尊说性可毁坏故
名世间若尔道谛应是世间不尔有漏具二故名世
间道谛阙一故非世间以无漏无过可对治故又四
相坏简异无为对治坏简异圣道言亦名见处者论
云见住其中随增眠故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言
三有因者谓有漏蕴与三有为因也言三有依者谓
有漏蕴与三有为所依也言等取有染者此准正理
向外等取有染若此论向内等即伹等上诸类如是
等类者总结也。
此十一种名为色蕴者如经部不立无表觉天不立
所造色大乘于法处中更立多色此宗唯依十一色
量立色蕴名。
颂言彼识依净色者旧解云若但言彼识依色不言
净者扶根四境亦能为依复通名色应名眼等若但
言彼识净色不言依者清池明镜亦是净色应名眼
等若但言彼识不言所依净色者眼等五识应名眼
等若具足说依净色三方无有失言前者指前开章
中五根也即是彼眼识所依之净色名为眼根耳等
亦尔论中具有两说今章但引第二正说然初说云
彼谓彼前色等五境识即色声香味触识彼识所依
五种净色如其次第应知即是眼等五根论主评取
根识为正故论云如是便顺品类足论如彼论说云
何眼根识所依净色为性如是广说正理亦同言五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3a 页 X53-0393.png
种净色者论云如世尊说苾刍当知眼谓内处四大
所造净色为性如是广说正理难云若尔净色相无
差别故应不成五不尔功能有差别故如何得知不
共境识所依定故乃至广说准有部宗五根以净色
为体大众部以肉团为体觉天以四大为体。
释五境颂中说味在香前者旧云印度造论皆依声
明若先香后味即犯声若先味后香即不犯声今依
本翻故味先香后准正理越次说者显彼根境识生
无定故谓彼五识起时不定次第言色有二种者总
相且二显谓相状形谓分量显有十二者青黄赤白
四是根本影光等八是四差别故论云显色有四青
黄赤白馀显是此四色差别旧云光是黄摄日初出
时见赤色者馀物映故或光是赤摄或光是黄赤色
摄闇青色摄明通青黄赤白摄以皆有明故云烟尘
雾皆通青黄赤白色摄月星火药诸焰名明者类知
宝珠电等焰亦明摄言于中馀色可见名影者谓于
障光之影中犹可见馀物名馀色非谓言影为馀色
也言翻此为闇者亦即影中不见馀物名暗非不见
影为闇此谓于障光中色有轻重轻者名影重者名
闇上依章释其不释者更略辨之初显色者龙气名
云因火名烟未散名尘地水气腾谓之为雾青黄等
四本色可知亦有碧红紫绿等异皆是浅深不同更
不别立谓浅青名碧薄赤名红青黄名绿赤黑合紫
次形色者于面齐平名为正色于面参差名不正色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3b 页 X53-0393.png
一面多生名为长色一面少生名为短色四面齐等
名为方色于一切处周遍而生名为圆色中凸名高
押凹名下言一面多生者谓六面之中一面也理实
六面之中两面多生恐难解故故言一面如竹笋等
一面少者翻上可知长即是细短即是粗故八色中
不立粗细此长等色便有二类一外缘成如金石等
待匠等成长短等故二种性异如盐性方纵散成水
后还方故越菰自长菰娄性短胡桃
高下樱桃自圆豆角性耶如是等物种类差别如针
虽对菰娄是短而是长色菰娄虽对枣等是长而是
短色又论云有馀师说空一显色第二十一依
婆沙正义空一显色即是空界色一分明暗所摄无
别体性此异师说空一显色非是明闇别立此色故
二十一又二十色各有像色或是本摄或非本摄。
言八种声者章中依入阿毗达磨及婆沙不正义说
八种声新云正理此论两又并皆不同然依此论八
种声者论云谓有执受或无执受大种为因及有情
名非情名差别为四此复各有可意不可意差别成
八(解云详此论文一有执受二无执受三有情名四无情名更将可意不可意各配上四故成八种不将有
情无情配执受无执受连数为八故新云于执受大种为因声中有是有情名非有情名于非执受大种为因
声唯是非情名耳今章中非执受中亦通有情名如化人语者新云此声无业亦无有得如离口业声不名为
业既知此殊亦依章释)言大种为因者谓一切声皆因四大相
击发故言有情名可意声者谓出好声如歌赞等言
有情名不可意者语出恶声如骂詈等第三谓手等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3c 页 X53-0393.png
出好声第四手等出恶声第五化人出善声第六化
人出恶声第七非情出好声如风箫等第八非情出
恶声如风林等此等但言可意不可意不言处中声
者除可意外皆是不可意故摄声尽以违意处中皆
是不可意故准此亦应说有可意不可意色等然由
声性难知故就因等辨其差别色是易知故不说也
言拍手等者释执受因也以其手等所发音声然此
手有心心所执为所依受痛痒等名有执受等取发
语等声皆有执受论云有说声通执受及无
执受大种为因如手鼓合所生声此即昔云因俱声
是论主破云如不许一显色极微二四大造声亦应
尔。
言味六者正理云味谓所啖是可尝义杂集论说和
合味等不离此六然此诸法差别种种不同不可一
例由此五境差别不等色有二十声八味六香四触
十一也言香者所馥名香五事论云诸悦意者说名
好香不悦意者说名恶香言等不等者正理有二说
初云增益名等损减名不等次云微弱名不等增盛
名等又论云本论中说香有三种好香恶香及平等
香。
言触者旧云虽根对境实不相触无间生时根是识
依假说能触触非识依不说彼触能触身根但名所
触又触与身根极相邻近故得名触香味二种虽亦
至根非如彼境故不名触言可称名重者谓能牵称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4a 页 X53-0394.png
可也。
言翻此者即不可称及有上升如烟焰等皆名
为轻释冷饥渴文有其三一释果名二结归因称三
引例證成言冷饥渴三是心所欲者以言食欲名饥
等故冷饥渴名是心所欲谓数由身中有触力令欲
暖有触力令欲食有触力令欲饮所令之欲名冷饥
渴即是因其能令之触今能令之触相隐难知取彼
所令果以名因体故名冷饥渴故正理云由此身中
有触差别逼切其身令饮食欲是饥渴因故名饥渴
等今言触者者准义应云触非冷饥渴今言冷饥渴
者是从果为名若言冷饥渴非触今言触者滥从因
受称言中少倒义理亦通有人解云此冷饥渴体即
是触由身中有饥等触故所以令饮食饮食即心所
法今释饥等乃言食欲名饥者谓于因中立果名故
有存此释与婆沙同诸佛出世能生乐果者乐谓涅
槃三界轮回皆止息故名乐也由佛出世能说教法
證得涅槃果与乐为因从果名乐下之三句准此而
知此即道果名乐非即乐受问涩滑轻重各相对立
何故对冷不说暖耶答暖是火故不别说若尔冷应
水摄何故别说答水湿为性不应摄冷又婆沙云有
馀师说水火增故滑地风增故涩火风增故轻地水
增故重水风增故冷风增故饥谓风增故击动食消
引饥触生便发食欲火增故渴谓火煎迫饮消引渴
触生便发饮欲又正理说闷不离滑力即是涩重劣
在软耎轻性中摄故不别说由此十一摄触皆尽。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4b 页 X53-0394.png
言故善恶皆通乱不乱者谓此二类各有无表自望
为不乱望他即名乱又此乱名皆约心说以明无表
通在此诸心中故言无无记无表者明无记心但名
乱不名不乱以无同类无表为所对故故无记心但
名为乱无记不发无表如下当辨言此馀心者如指
善无表为此即恶无记为馀心或对恶无表为此即
善无记为馀心言无心者谓无想定及灭尽定者问
何不言无想果耶答彼无无表故不言也故正理云
虽更有馀无心果位而无表色非所随流故无心言
不摄于彼等言显示不乱有心者颂中以一等字通
于两用一等取不乱心二等取有心正理弹云又谓
等言通无心者此言无用前巳摄故乱心等言巳摄
一切馀有心位第二等言复何所摄经主应思或谓
后等摄不乱心前无用者此不应然无容摄故何容
后等摄不乱心遮言理于相似处起乘无起等理不
及馀故非全摄安慧菩萨救云众贤论师不得世亲
阿阇梨意辄弹等字乱不乱心散位一对无心有心
定位一对乱心等等取不乱心散自相似无心等等
取有心定自相似故此等言通于两处显颂巧言又
弹云又定所发乱无心位不随流故应非无表救云
四位之言随应而说非言无表皆遍四位如定俱无
表有心位行不善无表乱不乱心位行若散善无表
通四位行汝立无心亦为一位定俱无表岂得行耶
言性相似者旧云谓与表业及心相似故或前后相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4c 页 X53-0394.png
似新云无表体性相似相续唯善不善非似表及心
也言相续者正理弹云非初刹那可名相似相续勿
有太过之失是故初念无表不入所说相中俱舍师
救云相续者或以前续后如初念无表或以后续前
如后念无表或续前续后如中间无表故初及后皆
名相续设有无表唯一刹那相续类故亦名相续言
净不净者必假强表方能发故不通无记旧云无遮
馀计无记无表故辨其性唯善不善言善简净中无
记言不善简不净中有覆无记言造是因义者为简
觉天等彼言造是成义施设义谓成所造故施设造
色故言显此是师宗言者谓显是婆沙宗说正理云
说者显此是馀师言经主不信也言虽以色业至同
表业者谓色性虽与表同业用与表全异欲释无表
先辨其表表者表示于他令知内心是善是恶其犹
合掌杀缚等形故成论云譬如潜渊鱼鼓波而自表
今言无表谓无此相故名无表。
言四大种遍所造色者一切色聚中有坚等性故二
形相大者约假四大说。
能起种种大事用者其内四
界为有情本外能成坏故。
与所造色为所依者问大
种为在何处婆沙云有说在下为因所依法应尔故
有说相杂而住大种在外造色在中又正理云何故
名种云何名大种种造色差别生时彼巳品类差别
能起是故言种大德说曰虚空虽大而体非种不能
生故馀有为法虽能为种而体非大相不遍故唯此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5a 页 X53-0395.png
独名大种问何故大种唯四毗婆沙师咸作是说减
即无能增便无用故唯有四如床座四足言地能成
持用者谓地能持物由坚力故水能摄物由湿性故
火能成熟令物不坏故。
风能成长者论云长谓增盛
或复流引言风
动者论云由此能引大种造色令其相续生至馀方
如吹灯光故名为动。
言云何等地地等界别者谓对假显实云何假地等
与实地等界差别也言以显形色而相指示者谓世
间不知地等四尘境共成亦不知有坚等四界但据
显形而云地等问假地等中有香等因何但言形显
为体答地等虽有四境合成世立假地相于色处起
如观四大唯观于色不观香等以色离境可示在此
彼处故声非恒有三境合中知故论不说言风即界
者世间亦有知动是风亦有于黑团等色谓风由此
于风有两师解言始自眼根终于无表者上释根境
眼根为初无表为后皆是色蕴释色既竟须识色名
故今问起言众同分无常者谓一期命终也又变者
显示细无常坏者显示粗无常新云此中变即是坏
如说变碍一也言谓手等触者问五根四境既非可
触如何名坏答虽非手触然与彼触同聚生故若触
触时彼便坏故又正理云乃至可转易故名为变坏。
言集义品中者谓如前说谓佛说无常义集为无常
颂乃至说无我义亦然故名集义品颂末中字(或去声或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5b 页 X53-0395.png
平声呼也)若从去声谓如箭中于身若平声如箭在身中
诸家多从去今章意从平言无一
极微各处而住者正理有两说一说同此一说云亦
有独住极微然能变碍而不发识五识依缘必积集
故如立极微虽无方分亦无触对而许极微有碍有
对有障用故应知变碍义亦如是言及彼类者通伏
难也不生之微虽永无碍是彼类故亦得色名如树
灭时影必随灭者章云是论主破新云是论主述婆沙
破也正理不许此破云有不定过如父工匠种等灭
时非子殿堂牙等不随灭故故彼自将随心转色破
杂心师如章所引注言无表依大种是亲者谓由大
种造得无表故故是亲依五根望五识但是助缘非
亲造故名疏缘也言彼宗影光各自有大种故树宝
还是助生增上缘将类眼根义应相似正理又云变
碍解色依少分类以立总名非无差别不应为难如
牛孔雀地眠地叫又如世说
急食急行名之为马而非一切急食急行虽无彼德
而似彼故言彼许所依大种至不随灭者谓第三羯
磨竟时发得形俱无表一发续现故言不随灭也虽
初念无表亦与大种俱灭今约第二念等多分而说
一变碍依者谓所依五根体是变碍色故二无间灭
意者谓一切识生皆依过去意故又虽五识依止五
根而意识不依五根而意识不依五根故不应六识
自性一法种类亦色非色无有无表不依色故故不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5c 页 X53-0395.png
同彼。
言许即十处界者谓婆沙许即根境为十处界然经
部师处假界实不可即以处为界体于彼有异故言
许即表非共信也。
释受蕴中有两解初约领触次约领境随顺触因四
字并因触不目受也寻章可见虽触与受同时而生
然要因触而生其受同时因果宗所许故如影与身
俱时而有言行相似触者如因苦触生苦受乐等亦
尔又正理云随触而领纳可爱及不可爱俱相违触
名为受蕴领纳即是能受用义准此以领触为受不
取领境为受章第二解乃是旧解彼有两释初释如
章第二又云诸心心虽复同缘皆执受境想等诸法
从别立名受无别名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
彼断前解为胜新并不许但约领触名受不约领境
言自性受者受有二种一执取受谓一切心所皆执
取前境皆名执取受二自性受谓受能领纳自所随
触取触执分名领纳触是自性受言随顺触境者谓
境能随顺触即顺触之境也前解随触触体即随此
解随触随言目境。
言此有三种者列数也略而有三
广乃有六谓六识相应受故言男女等像者或诸法
自相共相此想能取故名取像如缘青时想能封彊
尽界皆是青故黄等亦尔此所取像馀心所等不能
取故不名为想约别起用从馀受名此亦成六如前
受说言偏得行名者谓馀四蕴从别受称名受蕴等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6a 页 X53-0396.png
此行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如色处等故故杂心云五
阴虽是行而一受行名。
次明识蕴问何故受等三蕴合辨识蕴别明答法有
三别一色二心三心所色心类别故别明色心心所
中受想等三同是心所故共明之识是心王故复别
说言各了别者谓了六共境不同名为各别问五识
不共了可说名为各意识通能缘如何亦名各答五
识对自境故得名为各意识对别法亦得名为各又
论云各各了别彼彼境界总取境相故名为识解云
境有二义一总相谓色声等二者别相谓违顺等于
自境处总取像相不别取像印持等故名总非是总
别相中取总相也正理云唯取青等非谓青等(非谓青等
简于胜解云非青等故也)亦非可意不可意(简触受所取境也)非男女等
非人杌等如彼眼识于其自境唯取总
相如是馀识随应当知。
言六识转谢为意者谓现识
与后识依即名为意意者所依义也言转者谢也或
谓变也。
即为意界者论云谓如此子即名馀父又如此果即
名馀种故知体一所望异名旧云据显说在过去论
体实通三世从他生边名识能生他边名意喻如上
又云等无间缘作用所显故未来无意界据体故未
来有故十八界皆通三世又云现在一念六识不并
义分根识极多只可十三如何有十八耶答此据现
在多念相续或据现在一念多人故言十八若据一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6b 页 X53-0396.png
人一念极多十三少则不定。
言六识与意更相摄者谓若摄六识为意则但十二
若将意界离为六识意即六识摄无别意体则应十
七界何有十八耶为成此依故立意界者论云若尔
无学后心应非意界此无间灭后识不生非意界故
不尔此巳住意性故阙馀缘故后识不生故。
举此三摄法总尽者问何故三科各举其一答此中
皆是举少摄多如色蕴名是总故若举色蕴摄一切
色尽若举色处色界便唯摄一摄色不尽故于色法
偏举色蕴意处摄七心故举意处摄心总尽虽然识
蕴亦遍摄心巳于色门举色蕴竟故于心门但举意
处然虽法界法处宽狭是同欲总遍三科故举法界
及苦集谛是色蕴摄者且约眼处等苦集是色蕴非
谓一切苦集皆色蕴摄以苦集通一切有漏故及灭
谛等等取道谛道虽通色法今论眼根故亦不摄又
婆沙云诸法自性摄自性时非如以手取食指捻衣
等然彼各各执持自体令不散坏故名为摄又此中
摄为胜义说唯摄自性若约世俗亦摄馀法如四摄
事四摄事者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由此四种摄佳
众令不散故。
言身不端严者婆沙问云何故眼耳鼻各有二处而
舌身唯一有耶答诸色根处为庄严身若有二舌是
鄙陋事世便蚩笑云何此人而有二舌如似毒蛇若
有二身如两指并第二正解为发识明了者若尔舌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6c 页 X53-0396.png
身何不须二答舌身形大发识用足故不须二正理
亦云现见世间于诸作用增上圆满亦说端严若眼
等根各阙一处见闻嗅用皆不明了若具二者明了
用生新云若为发识明了但大即得何用二处故依
正理解云此满因缘差别如此因缘有障或不二生
犹如身根头顶腹背手足等处安布差别种类如是
不应疑难。
言聚义是蕴者梵云塞健他旧译名阴阴是覆
义若言阴梵本应言钵罗婆他近代诸师竞为异释
或言谈聚名淡阴此释不然医方说谈饮不言淡阴
故论中更有二解一云蕴者能荷果重担义是蕴义
由此世间说肩名蕴物所聚故有说可分段义是蕴
义故世有言汝三蕴还我当与汝若过去若未
来等者此为遮止外道所说谓佛在世有出家外道
名为杖髻拨无过未为遮彼意故世尊说谓所有色
若过去若未来乃至广说言明略为聚者谓是略名
非略其体以三世色不可略为一聚但总略名一聚
也故婆沙云过去未来诸色虽不可略聚其体而略
聚其名乃至识蕴应知亦尔杂心云亦名略非体略
也若尔无为亦应名蕴诸无为可略聚故解云诸有
为法有作用故有略聚义虽体有时不可略聚者而
略聚其名立色蕴等诸无为法无作用故无略聚义
虽可略聚其名而不可立为蕴言无常巳灭名过去
者谓正灭是现在故言巳灭名过去简异择灭非择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7a 页 X53-0397.png
灭是故复言无常巳灭言自身名内者自身成就者
名内不成就及他身非情并名为外。
言善无记名不
染恶名染污者此言有过谓无记中含染污故应言
善无覆名不染恶有覆名染若依集异门足论约不
善有覆有漏善色无漏善色如其次第观待前劣后
胜言五识相应四蕴至名粗者此由所依五根粗故
能依四蕴亦粗第六准知九地粗细随应一一地中
望上望下皆容粗细然欲界唯粗有顶唯细中间七
地具粗细言处者梵云阿野怛那昔翻为入者
此亦不然若言其入梵本应云钵罗吠舍旧经亦有
译为处者如空无边处等及阿练若处并与今同是
心心所生长门处者依训释词此处义也若言入者
唯灭没义无出生义言界者梵云驮都有译言
持偏据一义然非尽理此有两释初约因以释次约
差别以释言一法相续者此是总目一身名一法非
约十八之中一分法也以合前喻一山中故旧又解
云一身者一有情身一相续者一期相续又云一身
谓一期身一相续谓一有情相续。
言心心所法生之本故者正理难云若尔处界义应
相滥俱心心所生之本故由此别释种族义如矿金
碓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
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若尔意界望于六识无
别体类应非别界此难不然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有
说安立时分异故复有说者六是意前意非六前故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7b 页 X53-0397.png
知有异准正理取此论后解言三科俱实且蕴实者
蕴虽积集然一极微即是蕴相可积集故故蕴亦实
故正理云又一极微三世等摄以慧分折略为一聚
蕴虽即聚而实义成馀法亦然故蕴非假又于一一
别起法中亦说蕴故如说俱生受名受蕴想名想蕴
经部及论主言蕴假者以蕴是聚义故故论破云若
言聚义是蕴义者蕴应假有多实积聚共所成故如
聚如我(解云此论主立比量破有部实云色等五蕴定是假为宗多实成为因如聚我为喻聚谓
谷等聚虽多实成就聚是假我谓五蕴假我也)又论云经言如是一切略为
一聚说名蕴故故蕴定假言经部处亦假者谓处是
能生义根境必积集方能生长故亦假有论主许处
实者多积集中一一极微有因由故若不尔者根境
相助共生识等应非别处是则应无十二处别界是
体性及生本义同许是实以一一微皆是实性故准
上所说论主言蕴是假违婆沙许处是实不同经部
以理为量不执一宗随何胜者释为巳立。
言愚有三者愚谓迷愚不了法相以无明及身边见
为体论云传说有情愚有三种以佛意难知故云传
说正理论云善逝意趣虽极难知据理推寻以应如
是言十处是色者应言十处全一处少分是色以法
处中摄无表故言十界是色者亦应言十全一少分
言馀八是心者理实七界全是心法界一分是心所
以不相应等非心法故今言八者约总相说又虽法
界心所非心且对馀类总名为心理亦无失上来咸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7c 页 X53-0397.png
是于诸法中总执我法故广分别我执便巳故说三
科各能破执以愚所迷不过三故言根有三者此约
领解有迟速或复记受有难易以三分根者下根略
说蕴中根为说处上根巳谈界根谓根机以信等五
根为体言乐者正理云乐谓胜解抄云乐谓希求以
胜解及信欲为体。
言味受力故贪著诸欲者谓在家人因乐受故起贪
之诤。
言倒想力故贪著诸见者出家人由倒想故能
生见诤。
言次第因邻次当说者即次章辨五蕴次第
中明之。
第一解无为非蕴摄中初约与色法等义不相应故
次问巳下与蕴义不相应故言无为非聚义者论云
如前具说谓无为法非如色等有过去等品类差别
可略一聚名无为蕴又正理抄云有为有因果相及
义成钩锁故可名聚无为不尔故非聚摄言取蕴为
显染依者烦恼名取今言取蕴者显蕴有漏烦恼所
依言染净二依蕴言所显者若不言取但言其蕴通
显染净二种依也言无为于此二义都无者谓无能
显染依及净依为二义也非谓染净为二言蕴息是
无为者新云古师言意息谓断息灭所显故名为息
一切有漏有二种息谓断及非择灭息息灭兼显虚
空有为无漏唯有非择灭息论主以处界为例者若
言蕴息灭故显无为则非蕴摄者十一处全一处少
分十七界全一界少分息灭显三无为亦应无为非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8a 页 X53-0398.png
处界摄正理救云乃至全于蕴门众生计我入无馀
位诸蕴随息处界不然一非全生故若于是处蕴相
都无名为蕴息三无为上聚义都无可言蕴息非生
门族义于彼亦无故不应例(彼解意者息是无义谓断义谓无为中无有蕴
义故言蕴息即显论主谬取古意谓息为断也)。
言无色中粗者谓除色外名为无色非无色界名也
言随染次第者此中咸是先果后因以为次第故色
在前识居其后言如是烦恼依识而生者此中但说
烦恼依识生故后说识旧云此行及前色受想三皆
能染污于识故后说识问云行蕴有惑可能染识色
受想三如何染识答色受想三虽性非惑而能为缘
生染污识或色为缘生染污识受想与惑相应能染
污识说名染识言先求食器者正理抄云如欲迎宾
先求宝器以难得故言有胜喜等者等等取胜乐也
言三无色者除有顶也言离行别立受想二蕴者受
想二种是心所法本是行中由想粗等四义故离行
蕴外别立为蕴言前次第因至是此文者前蕴废立
门总有三因二因彼巳明说第三因云邻次当辨正
是此文应知次第之言具显随粗等四义非一故论
言即由如是法次第因。
言由斯境识次第可知者但辨六根次第境识对根
次自立故然此颂中总约五义以明次第一唯取现
境故先说二唯取所造故先说三唯取离境故先说
四远速故先说五上下次第故先说初总将五根对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8b 页 X53-0398.png
意次将四根对身从后向前言身境不定是故后说
者正理云境表定者用无杂乱其相分明所以前说
境不定者用有杂乱相不分明所以后说言身意外
者谓上巳明身意竟四根未辨今将明之故对身意
以言馀也然于四中眼耳二种同离中知双在前明
鼻舌二根同合中知并在后说然又四中先辨眼耳
次辨鼻舌与上二节少不相似随文便故可以思知
言鼻能取味中之细香者谓舌但尝味鼻亦闻香但
嗅香时舌不知味言眼最居上者此随所依处有上
下若据根体即无上下故下论云此初三根横作行
列处无高下如冠华髻言身多居下者谓亦少分居
上故言非第六识者谓第六识不依五根生故言非
第六识然由意根揽六识成有唯依意有依诸根生
非全皆尔故言有也虽无色界唯依意根通三界论
故作是说又婆沙云复次随顺粗细次第法故谓内
六处眼处最粗是故前说乃至意最细后说。
言虽标总称即受别名者谓以色名遍十故是总称
以为馀九之所简别即成别名如多主马同群各别
有印一主无印以无印别有印者今此亦尔即此无
名别有名者故言虽标总称即受别名(即是色处受别名非谓馀
九处别名者也)言色处得通名者前为差别且明十种不总
为一名乃有色声等异此明色处偏受通名所由故
二义别言一有对者手等触时即便变坏故二有见
者可示此彼差别故又上所明不论无表者以少故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8c 页 X53-0398.png
法处得名一同色处又论云有馀师说色处中有二
十种色最粗显故肉天慧三眼境故独立色名法处
中有诸法名故诸法智故独立法名。
经中蕴处等馀皆有释唯五解脱处不辨故今释之
言五解脱者一闻佛说法得解脱二因自读诵得解
脱三为他说法得解脱四静虑思惟得解脱五善取
定相得解脱解脱谓涅槃因此五种得解脱故名解
脱处故正理云于五法中随得一种即便解义解义
故生喜生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受乐故心定心定
故见如实见如实故能尽诸漏尽诸漏故得涅槃前
五种是解脱资粮名解脱处颂数有八十千者旧云
西方数法多以十百为因乘成多数百千巳上以百
因之未满百千以十乘之故目八万为八十千(今详八十
千者是举大数若具足言乃八十四千也)言诸说佛教语为体者语谓语
业即为教体而言次第行列安布连合名句文身等
者是佛教用非佛教体言诸说佛教名为体者谓名
句文为教体也而言语表等者是展转因如世子孙
展转生法谓语起各各能显义评云如说者语业为
体佛意说法他所闻故又问何故佛教唯语业非无
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业非
无表故案上二说各有所归西方具传两释若据以
教合机非声无以可听若据以诠求旨非名无以表
彰故知所对不同各有准𠗦少一便阙具乃无亏。
言一一量等法蕴足论者此解意谓佛说有八万部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9a 页 X53-0399.png
法蕴然一一部皆八千颂如六足中法蕴足论数量
此约能诠文句定量言或随蕴等言者谓其所说五
蕴十二处等之言即为法蕴之量言一一教门者问
既言约义定量而复言教门者何答举其教门显所
诠义谓随所诠蕴等一一差别数有八万能诠法蕴
其义亦然言第三就行定量者旧名就用定量言如
实者如道理判也言八万者旧云是真谛法师数也
新云捡真谛俱舍疏无文若依贤劫经始从光耀度
终至驮都度总三百五十度各有六波罗
蜜乘成二千一百对四大六衰各有二千一百成二
万一千贪嗔痴等分各有二万一千乘成八万四千
然上八万法蕴但就声闻说若论缘觉等其数更多菩
萨藏经无量义经等声闻八万缘觉九万菩萨十亿
言经中五蕴者谓无漏五蕴故婆沙云无漏身语律
仪名无学戒蕴无学三摩地为无学定蕴云何无学
慧蕴答无学正见智云何解脱蕴答无学作意相应
心巳胜解今胜解当胜解谓尽无生无学正见相应
胜解于境自在立胜解名非谓离系云何知见蕴答
尽无生智名解脱知见蕴问何故此智名解脱知见
蕴答解脱身中犹有此故最能审决解脱事故言前
八遍处无贪性者谓观能造地水火风及彼所造青
黄赤白于此八上令贪不起以无贪是心所法故法
处摄言取定共色者以有漏故不通道俱故唯定共
言摄八胜处者前八胜处谓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及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9b 页 X53-0399.png
多次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及多为四次观青等四色
为四此等亦以无贪为性故与遍处是同言初处即
十处摄者谓无想天是色界即六根四境为十十二
处中但除香味无想有情声恒成就故得有声问彼
既无想何有意处答正受无想异熟果时虽无有心
初生后死必有心故故亦有意言后处者即非想处
也摄相可知婆沙问云世尊何故于无想天有顶天
多说为处答有诸外道执此二处以为解脱佛为遮
彼说为生处前列经中五解脱处章不明摄今唯识
论云五解脱处慧为性故此法处摄若兼助伴即此
声意法处所摄可知言多界经者阿含经中亦列六
十二界名多界经此依法蕴足论多界品出六十二
界摄入十八界有此颂文初十八界如自名摄第一
六者地水等四触界摄空界以影光明闇为体色界
摄识界以有漏识为体七心界摄第二六者苦乐等
五以受为性无明以痴为性是心所法皆法界摄第
三六者欲以贪为性恚以嗔为性害以害为性无欲
以无贪为性无恚以无嗔为性无害以不害为性此
六是心所法皆法界摄一四
种者受想行法界摄识七心界摄六三中第一三者
欲界十八界摄色界十四界摄除香味及二识无色
界意法意识界摄第二三色界者通欲色二界以皆
有色故总名色界十八界摄无色后三界摄灭界以
择灭非择灭为性唯法界摄第三三三世法五蕴性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399c 页 X53-0399.png
故十八界摄第四三善界以一切善法为性不善以
诸不善为性此二七心界色声法界摄无记界以一
切无记法为性十八界摄第五三劣界以不善有覆
无记为性七心界色声法界摄处中以有漏善及无
覆无记法为性十八界摄妙界以无漏善为性后三
界摄第六三学界以学无漏五蕴为性
无学界以无学无漏五蕴为性此二后三界摄非学
非无学以有漏五蕴及三无为为性十八界摄第一
二者有漏界以有漏五蕴为性十八界摄无漏界谓
无漏五蕴及三无为为性后三界摄第二二者有为
界以五蕴为性十八界摄无为界以三无为为性法
界摄。
言问为即虚空名为空界至识界者问意为即虚空
无为名为空界为一切有漏无漏识为识界耶言窍
隙者广雅云窍孔也隙裂也说文云窍空也隙壁际
孔也言传说是明闇者理实具通光影明闇光明为
一对明轻光重偏言明者举轻以显重影闇为一对
影轻闇重偏言闇者举重以显轻此即影略互显然
正理云传说是明闇者偏说二重言经部宗空界
是假者正理云彼上座部及馀一切譬喻部师咸说
空界不离虚空然彼虚空体非实有故知虚空界体
亦非实论主许之正理广立虚空有体乃至谓能容
受一切光明以果显因有实体相虚空无者应无光
明又论云即此说名邻阿伽色传说阿伽谓积集色
俱舍论颂疏记目次¶ 第 400a 页 X53-0400.png
极能为碍故名阿伽此空界色与彼相邻是故说名
邻阿伽色(此述本论空界色异名伽翻为碍阿通二义或名为极或名为无此是极义谓空界
色邻此极碍之色也)又云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
阿伽即阿伽色馀碍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此第二约
馀碍色与此空界是相邻也由含两义故存本名)言许六界是有情生者谓
地水火风空识六界从续生心至命终心恒时持生
故诸无漏法即不如是又正理云如是六界于有情
生生养长因差别转故是生所依(生谓识界续生因故养谓大种生依
止故长谓空界容受生故)有义色法中族偏说四大所摄所造无
色中强心法为胜所摄馀法。
俱舍颂疏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