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颂疏义钞-唐-慧晖卷三

卷三 第 185a 页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卷下本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十九 分别随眠品

释此品疏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有部贪等即随
眠大众及经部现行名缠垢种子名随眠大乘眠伏
卷三 第 185b 页 X53-0185.png
藏识现行名缠垢种子名随眠有部释云贪等潜伏
在六识难知名随眠有得系属在身随也此品亦明
缠垢独名随眠者一是根本二以初明故。

离随眠业无感有能者如无学有故业不能感三有
业也。

上界少分贪缘外境多分缘内唯欲界贪少分缘内
多分缘外境皆是以小从多立名也问何故四谛烦
恼多增减不同答苦谛有身边见馀谛无者不执其
因及灭道无漏法为我我所故身见馀谛无执身为
我故苦下有身见边见合断常依身见生苦谛下有
边见也戒禁取有二类一非因执因二非道执道前
非因执因推因果者随断常身边见生故在见苦断
及执无想定别解脱戒等为出离道此迷粗果即见
苦断若执拨道邪见等为出离道即违道义强见道
谛断集灭谛下无戒禁取如后文释由独头无明不
了四谛引生疑疑有无引邪见拨无执此邪见等为
胜故取有见取也与五见相应无明贪等缘五见等
生亦见所断馀缘事贪等及相应无明缘事境生即
修所断四谛下十烦恼四句分别者有唯缘谛即邪
见独头无明疑身边见有唯重缘贪嗔慢有通二即
相应无明及戒见二取苦集即亲缘灭道即重缘第
四句即修道贪等四也问无惭愧何故不立为使答
以三义故不立一行相粗二依他建立三依使生故
使是其本故无惭等及忿等以不坚劳皆不立也问
卷三 第 185c 页 X53-0185.png
三界见惑即就界不就地修惑即约地地别断答见
惑三界各自界烦恼相似故就果论修惑九地各能
润生故就当地论不就界论也正理四十六云得果
遍智皆就界建立随眠准释。

数数习道方能断故此约无漏道说若六行不重习
前道也正理破云若缘见此所断法性即随彼所断
者苦集下十一遍使应通见修断能缘五部法生故
又灭道下邪见等三缘无漏非断法生应是非断自
释云若缘苦集谛为境名见苦断乃至若缘修部为
境即是修断先师开为亲缘重缘以救前正理十一
遍支缘五部生通五部断难云若缘见此为境即五
见疑独头无明即亲缘烦恼缘若缘见此所断法为
境即贪等缘五见疑无明背上生随五见疑无明见
断他部缘十一使及灭道下邪见等即是前见此为
境摄也今释云此中辨贪等四中前三十二以配见
断了何得正理以遍行及灭道邪见等若古人分别
见此为境及见此所断为境以遮正理二难者十一
遍使及灭道下邪见可尔九上缘惑不缘自界四谛
所断法生是何所断由无漏慧见苦谛时不见上界
境故也问何以得知贪等缘见惑生答准识身足论
第十一贪等缘有覆无记法生即知贪等缘身边见
生故知贪等即是重缘也前八十八见法忍类忍所
害故后十是法智类智所害故若言不尔者智害即
决定有漏无漏道断皆是智害忍即不定无漏道即
卷三 第 186a 页 X53-0186.png
忍害有漏道即智害也。

西国名坏身是经部释后有部释名有身见勿无所
缘方执故此破经部坏身见坏是无义非如何缘无
法执我也断见即蕴我是七断灭论等常见离蕴我
四遍常等断常即边也三见执所缘境名身见等二
取执能缘取为胜等名见取等也。

邪见即见者问五见皆颠倒转应名名邪见答此见
损邪灭中重名邪如臭苏等也若拨无空非择灭缘
名不缘体非过重故能拨彼者是欲界修所断邪行
相智非邪见也戒禁邪非因执因即迷集谛如何不
在断集谛邪答先迷苦果如执梵王自在天能生众
生先计梵王等为我然后计彼为常我说自身执是
身边见此二种见既在苦谛故戒禁取只在苦谛也
计有漏戒为成佛因及狗牛等为生天因此迷苦果
皆并见苦断若谤道邪见等三为出离道邪见等三
实非出离道而执此三为出离道此迷道谛是见道
断三十七品等问身见迷自事不执他身如何计梵
王为常是身边见也答夫执梵王等为常我必先于
自身计我常等为道正因也问道下邪见等三不是
道非道计道即是戒禁取无想涅槃非灭计为灭何
故灭下无戒禁取答执无想果名涅槃即是执劣为
胜是见取收也问执道下邪见等三非道计道即是
戒禁取灭下邪见等非灭计灭何故是见取非戒取
摄答道下邪见等拨无道谛即便执邪见为出离道
卷三 第 186b 页 X53-0186.png
故是戒取摄灭下邪见等缘灭拨无灭别执无想灭
为灭不即执邪见等三为灭故是见取摄也又执无
想涅槃为灭彼计与释教涅槃是常寂不别是执劣
为胜见取收执邪见等三为出离道体相与佛道有
别违道强故是戒取摄也于有漏无常等法中计常
乐我净故此四种皆名颠倒问我见我所见二俱时
生缘何我见得为我颠倒体我所见即非答第二说
通取我所见为我倒体今此论同前说唯取我见正
理婆沙同第二说二俱取也戒取具后二义无一何
倒一义邪见具初中二义阙后一义贪等三义皆阙
非颠倒体也问见取中执善法为净实乐为乐为缘
何名倒答彼执有漏为涅槃乐净故得名倒正理不
取馀三谛下见取为乐净以非增胜故唯取苦谛下
见取也问无我执为我得说为倒邪断二见实有拨
为无如何非倒答我见具三义得说为我倒邪断二
见阙后一义非是倒见及相应见所断故者见即三
见体相应即同时心心所皆是见断故入流永断问
想心与见相应得立为倒受等亦与见相应亦立为
倒答以世间言想心乱不言受等乱心与见为所依
想能取像与见相应故亦是倒也二十部中无别分
别部法邪分别皆名分别部如初果人有妻妾等于
妻妾上取计乐净故此二倒上想心未断经部想心
通迷理事故通二断也破云如圣人见绳为蛇等非
是颠倒不与见相应故率尔见不争境起心觉巳即
卷三 第 186c 页 X53-0186.png
止故非是倒也。

令心高举物名慢名者此都释慢名。

行转不同等此释高举虽齐行解生处不同分成七
种也婆沙云于胜功能未得谓得彼胜功能名增上
增上慢所缘境一说有五有漏善根及四果凡夫起
五种初果起三种等有说有九有漏善根及四向四
果为九凡夫起九初果起七种等至无学位不起也
于多分胜谓巳少劣者虽然称境以有挍量心故升
成高举相故举问也问增上与邪慢皆于未得法上
生有何差别答增上慢功能法上生邪慢无能法上
又增上内外道起邪唯外道起又增上通凡圣起邪
唯凡夫起也七慢诸说不同评曰通见修断问我慢
缘我见起如何通修断答身见执五断法为我慢缘
我起故通二断也界系诸说不同评曰通三界系若
尔色无色界无族等挍量如何有卑慢等答有挍量
定等功能故又无始数习故有也。

慢类者正理释云即是九慢品类九慢缘五断法生
故通五部断若尔我见缘五断法生应我见通五部
断答苦法智忍行得二修违我见故不违我慢也如
煞生等是修惑引生初二果圣者虽有修惑不行煞
等问有爱及无爱准后文断常见所增即通见惑引
如何此言唯修答理实通见惑引此言唯修者顺经
说故问无爱有爱既求烦恼不生即是善性缘何成
染答此不求择灭唯求不生故成也。
卷三 第 187a 页 X53-0187.png

蔼罗筏拿是水名名龙即是象等者等取阿索罗落
北洲无想天旧云伊罗钵多罗此云香叶象也十一
烦恼具为因等三三义若与烦恼同时心心所无遍
随眠五部义四相义无遍缘五部义唯有为因遍生
五部一义三义中有一义皆是遍行因遍行因故举
宽也无明正理唯取不共相应五见收此论通二无
漏缘准此说问苦集谛下有邪见等得为遍行因灭
道下邪见等何故非遍行因答一以苦集烦恼亲缘
重缘皆缘有漏境意乐无别二以势坚劳得为遍行
因灭道与上相违故不立也又苦集九地㸦为因果
苦集下烦恼得为九上缘惑灭谛九地不㸦为因道
谛法类治不同故灭道下无九上缘惑也问如何得
知十一遍使见惑得与修惑为因答以世间有我者
贪嗔等胜故知见惑与修惑为因问十一遍使顿缘
为前后缘若顿缘者十遍使行因不同如何俱起若
前后缘馀烦恼亦有此能应立为遍行因答不据一
时顿缘然有顿缘力用且如邪见力能拨无五部故
说顿缘不说十一使一时起若贪等自相惑缘苦不
缘集等故不立等。

九上缘惑者婆沙十八欲界非修地非离染地不能
摄伏自界烦恼故得起缘色无色界色无色界与上
相违不能缘欲界也由无明不了上二界故引生疑
疑后生邪见拨无上界苦果见取执邪见为胜戒取
计为生天因等此约苦下三见疑无明缘上界集下
卷三 第 187b 页 X53-0187.png
烦恼缘上准前释欲界缘色无色界既如此缘无色
亦然八地相望下地缘上地亦尔也欲色二界不合
缘者以缘欲自地即随增缘色无色即不随增若欲
或缘上随增即有三界杂乱失上二界欲界缘时得
合缘者以同不随增色缘无色无色亦不随增色界
自地即随增下地缘上地随增不随增准此释上地
界烦恼不缘下界地者上地烦恼缘下地等即有断
欲惑尽不得遍知义也八地一一别缘为八句乃至
八地合缘为八句思之可知。

不执上界为我我所故者如外道执梵王为常我即
是身边二见缘上界如何言身边二见不缘上耶答
不执梵王身为巳身常我故不是巳身身边二见执
梵王为常我见邪智摄谓与无明相应邪智即于欲
界先起二见执常我巳次后即起独头无明执彼梵
王谓为常我行相曚昧不能决执所以非见也问九
上缘或自界五部即随增若缘上界五部即不随增
答一自界有彼爱异熟等流果即随增色无色界与
上相违二异熟地别故三上地细下地粗故缘上不
随增也问遍行随眠何宽何狭答㸦有宽狭遍行唯
苦集谛下少分取过现二世狭通四相及相应法即
宽随眠通四谛三世宽不通四相及相应法即狭四
句分别未来四谛烦恼及过现非遍行烦恼为第一
句过现十一使上相应俱有法为第二句过现十一
使为第三句未来烦恼以及过现非遍行烦恼上相
卷三 第 187c 页 X53-0187.png
应法四相为第四句也。

无漏缘者诸行即有为法于此法上得无为名诸行
择灭如欲界有为法欲界爱所润摄为巳有身见执
我等断此爱时显得无为馀人闻说还为此地见灭
所断邪见等缘以上地法下地爱见等不耽著故下
地邪见不缘上地灭也。

于道邪见等缘者爱著自界法身见执为我我所若
自寻教或闻他说即由耽著自地行故便拨彼道为
无或疑及愚故被三惑缘问邪见缘灭谛即缘自地
灭灭智缘谛应不缘上地灭谛答灭智境是悟即缘
上地灭邪见境是迷不缘上地灭也问九上缘或是
迷如何评缘上地苦集答以所缘九地苦集㸦为因
故不同灭谛㸦不为因也。

非因果故者非同类因等流果不同于道谛非能作
因增上果不同于苦集唯缘自地灭也问邪见缘灭
为见缘为不见俱总相缘若不见如何名无漏缘若
见如何拨无答应言剩灭但寻教见或闻他说即拨
为无缘道亦尔但都拨为无如夜见杌为人等。

六地法智者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治馀即兼中间
等五地法智治上八地修惑疏唯举中间等五地以
此五地全不治欲界故偏举也类智初定及未至中
间起治初定名自地治上七地名馀上七地准此释
问六地法智㸦相因即缘一时缘五地者苦类忍类
智因苦法智生应缘法智时即缘上断智答虽法类
卷三 第 188a 页 X53-0188.png
智品下答由别治故也。

二初无故者或更有释四谛阙二谛下智二无见修
惑中阙不断上界惑初无法智虽治上界修惑不治
上界见惑见惑不缘法智品道也问九地类治不治
欲欲界三惑不能缘未至地有四道无间道能断欲
界惑馀三道不能治欲惑及上五地四道亦不能治
欲界欲界三惑如何能缘答一六地智四道同故二
㸦相因故三六地㸦相缘故故欲界三惑皆能缘法
智类智法虽亦㸦为因以治别故如二人相背面不
相见法类亦然也问先凡夫断欲惑尽后入见道起
苦法智忍应断上见惑答先起法忍观谛为法引类
忍断上惑法忍不断上惑也。

即由此因者即由道道谛六地及九地㸦为因缘一
时即六惑九傍显九地苦集㸦为因故九上缘惑能
缘上一地至八地谓苦集不能对治缘一时不能缘
八地不同道也。

二种随增者先轨范师说相应随增如城邑侧有粪
与水土相和由粪力令水土成秽由水土令粪力转
增城邑况身水土况心心所粪如烦恼况法可知。

所缘随增如猪犬于粪秽中眠戏由秽增于犬犬况
烦恼秽况有漏境。

无漏缘惑及九上缘惑如白玉误堕泥中不增波也
所缘随增必是相应随增自有相应不是所缘即九
上缘惑也问过未随眠有随眠增不答定有以有前
卷三 第 188b 页 X53-0188.png
后二得未断起故若无者异生起善心应离染也设
过未二世烦恼上得断了仍名有随眠者如作人停
作国王先位由号作人国王一以有体故二以曾当
有用故也上界烦恼由无苦果又定力伏故有覆无
记性故欲界身边见有覆性者以不障施戒修故如
世人有我者为我未来修福也欲界三十六烦恼除
身边二见馀三十四皆是不善性名不善。

不善惑中婆沙一百一十三此三具五义故谓通五
部遮五见疑遍六识简慢是随眠性简缠垢能发粗
恶身语业作断善牢强加行是故独立贪等三为不
善根也。

无记惑中者即欲界身边见及上二界烦恼全也贪
即是爱。

爱上定者谓定上起贪。

见上定者执上定为胜非因执因等慢即执此定起
慢也此末师计本师不立无记根一以劣弱故二无
教说故善恶猛利即立有部亦云也立无量圣教皆
巳灭没若无记法力劣却须立根也问记者记者答
舍置不答如何名记答以记彼言此不应言即是记
也世尊如来命皆是我异名外道改我为世等问佛
佛记言不应答也因明无记根便明四记一置(竹吏切赦
也设也实也建也上也)。

●论本第二十

世者三世即五蕴法上所系色法即一一极微心心
所一一刹那皆有烦恼缘若断一一极微及刹那心
卷三 第 188c 页 X53-0188.png
心所上烦恼尽皆得择灭今此约五部论据大段说
也贪等三及贪等相应无明约缘别法即贪缘顺不
缘违等若共相惑如邪见拨无因果顺违皆拨无馀
准此释共相惑全及相应无明唯意识相应自相惑
中贪嗔及此二相应无明通与六识相应慢及慢相
应无明唯意识相应今言随增不要现在在过未二
世未断二世烦恼上法前后得得在身即名随增以
心心所与烦恼及境相系定也自相惑过现二世缘
境六识通论以此二世前五识相应贪嗔二及相应
无明不具二义一世不遍不系三世二事不遍缘青
不缘黄等不名遍行过现意识相应贪等三及相应
无明阙事遍一义亦不名遍行虽然贪等是自相惑
但望缘三世及事遍即名遍行遍行宽自相狭意识
宽五识狭若不生五识亦宽也未来意识相应贪等
三及相应无明能遍缘三世约未来众多意识一类
众多意识与贪相应一类众多意识与嗔等相应此
众多意识相应贪等缚一切事名事遍故疏云意识
种类无边所系法流三世名世遍疏言境流三世也
或未来众多人意识与贪等相应缘事及三世名遍
问如于粪等贪不缘时何名事遍答自相缘惑约自
所缘境为事遍不顺贪等缘嗔等亦缘也未来五识
相应贪嗔及相应无明可生者即缘一世事不名遍
行若不生者有众多五识与贪嗔及相应无明在未
来世能系自所缘事所缘事流遍三世能缘五识及
卷三 第 189a 页 X53-0189.png
贪等即在未来以生相系定得名遍行但是贪望顺
境名遍不望违境说。

或有同时参差三世者即一眼识与贪等合缘三境
生所缘三境在三世能系眠识与贪等在未来具事
世二遍一念眠识上具事世二遍况未来有无量五
识合论所以疏云种类无边未来五识与意识别明
者以缘境别故也。

共相惑与意识相应种类多故缘一切境尽如过去
邪见拨过去现在亦然未来准此说。

现世以不定故者如有邪见拨无过去因未来果不
拨现在等有唯缘一世有二世三世合缘随缘多少
即系以不定故不说遍行也。

名现正缘能系经部云前未断惑能系三世若有过
未二世可论说能系过未既无如何可说惑系能若
三世实有即应有为是常住也。

过去色是定共别解脱戒此有漏戒上有烦恼缘勤
修道厌舍未来色是定道二戒应勤断烦恼求彼二
戒。

若过去色非有勤修厌舍以未来是反难。

以过去去色是有故下顺成未来准过去释也。

既缘过未生心故知有体过未不同兔角无不同现
在有能生心心所觉故有体也经部难云火轮生觉
梦见兔有角亦能生心应有实体有部通云火轮依
实色生觉梦中见兔角由尽同见兔及别见牛角梦
卷三 第 189b 页 X53-0189.png
想心乱谓言牛角角在兔头上也。

世友者世是天父母生巳恐鬼神害故立名言与天
为友也问若无用即名过未者现在彼同分眼不拨
识无用应名过未世答不然以眼有取后果用故是
现在世也问过去同类因及异熟因有与果用应名
现在无取果用应名过去即二法同时半是现在半
是过去答正理救云据取果名现在过去与果名功
能也。

法体有用者用既不离体体既常有用亦应然用若
离体即同外道同异句义。

又此作用云何得说为去来今者体既三世皆有不
自分三世由作用分三世又此作用云何现在有用
过未无用现在更由何法方名有用若更有用便成
无穷失也。

且作用中而得更立有馀作用者即应现在作用上
更有作用用即有过未更有作用不作用作用方无
也。

故不许法本无今有下经部自三世道理若不许我
作此释即三世义皆不成立也世尊说有过未二世
者据曾有即当有说又过未生识者我许缘无生识
又我许现在种子能生当果不过去业能生当果又
言烦恼缚三世虽无过未体有能缚烦恼种子在身
此远通前难此前诸文正理皆有故应捡也。

何事有几等者此通问境识及随增也事即六尘若
卷三 第 189c 页 X53-0189.png
细论色即一一极微心心所即一一刹那皆有烦恼
缘也。

略毗婆娑即此论是也十六境为所缘十六识为能
缘也且应知何法等者未辨随增先明境识故言且
也释此疏文分二初配境识后明随增也。

苦集修断各五识缘者此第一节无客字长行论文
具有也谓苦集下有遍行能缘五部故得相缘且苦
下五识缘者自部下十烦恼为同类因能缘苦部若
遍行因缘他部及九上缘即不缘苦谛五识中有缘
不缘时故论云客下皆准此释也集下缘苦者七惑
中为遍行因者即缘苦部他部缘及九上缘即不缘
也修部缘者修有三性识善无记中闻思慧觉观谛
理及作无我观即缘白骨持息念不善识即不缘就
观谛中有漏即缘无漏不缘也。

色界修部缘者初定近分厌下苦等即缘欣上净妙
等及染无记即不缘也。

无漏识缘者苦忍智即缘类忍智不缘也欲苦既尔
集谛五识准苦说之。

修部五识缘者苦集下遍行即缘彼部若九上及自
部惑即不缘也。

色修部缘者善作无我观及苦粗障即缘静妙及染
无记即不缘也。

无漏识缘者法忍智缘类忍智不缘修部自缘者闻
思观谛理及无我观又如眼等缘色等境即缘也。
卷三 第 190a 页 X53-0190.png

色界苦集修各八识缘者自界三如欲界说欲界三
缘者苦集下九上缘惑即缘自界缘即不缘修断通
三性善作忻上心及无我观即缘馀善及染无记即
不缘无色修缘者空处近分厌下缘欣上及染无记
不缘也无漏识缘者类智忍缘法智忍不缘缘苦集
时即修部也。

无色界苦集修断各十识缘者彼欲色界各三缘者
准前欲界缘色界说自界三如欲色界说无漏如色
界说也。

见灭道皆增自识缘者且欲界灭道各六识缘者此
据灭道所断烦恼说非灭道体也苦集下缘者即遍
行缘修下即无我观等缘自识缘者不取亲缘邪见
等三以缘无漏邪见等是不缘也取重缘贪等即缘
者唯缘有漏法也。

色界修断缘者苦粗障无我观即缘染无记不缘也。

无漏第六者唯灭道法忍智缘类忍智不缘也又云
无漏识缘灭道者非是灭道法忍智以灭道邪见等
体即是苦集故用苦集法忍智智以灭道法忍智缘
无漏故也。

色界灭道各九识缘无色十一识缘者亦准欲界说
自识即取重缘贪等也。

无漏法通十识缘者前三界十五识境中灭道约所
断法论此约二谛体兼虚空非择灭言十识者三界
灭道各邪见等三为六三界修部空无我观为三成
卷三 第 190b 页 X53-0190.png
九无漏识欲界法忍智上二界类忍智为十也此总
论无漏不简有为无为也。

如是了智下正明乐根随增义分二一出乐根数二
随其所应下正辨随增且出乐根数者所以就乐根
明者随作论者意若就诸根明亦准前难若遍二十
二根即文繁广遮定婆沙具约二十二根作法先问
乐根次问单缘识后问重缘识也定乐根名数有七
前十六境中通七部也。

欲修所断及诸遍行者明修部乐十五或随增也且
修断四惑中自部随增者五识相应贪及相应无明
同时起有相应随增无所缘谓不缘乐故五识相应
嗔及无明约自他身乐无二随增义嗔不顺乐故也
修断意识相应四惑望缘五识乐有所缘随增无相
应随增无乐故缘自身过未及他身三世乐也苦集
十一遍使缘修断乐作所缘随增也。

色界一切者此言一切者是总相说色界据实只取
初定三定馀地无乐初定三识相应乐十四惑随增
苦集下十一遍使及修断三惑意相应者唯所缘随
增三识相应贪嗔唯相应随增也第三定意乐苦集
下共十五惑通二随增苦集体即乐根故灭道下十
三惑中观缘惑与乐唯相应随增与邪见等相应故
无所缘随增也若重缘邪见等即所缘随增若与乐
相应即相应随增也修断三惑通二随增与乐相应
起即相应随增若缘自身过未他身三世乐即所缘
卷三 第 190c 页 X53-0190.png
随增色界三十一惑也巳上明乐根色欲色二界共
四十六惑随增有唯所缘有通二种随增如前辨也
若不取烦恼望乐根并无二随增义也第二明单缘
识七十八惑随增此段分二一出识数二辨随增此
言识者即是前缘乐根烦恼相应之识后重缘是此
缘十二识上烦恼相应之识。

谓欲界四除见灭断者苦集下十一使亲缘修断乐
及九上缘惑缘上界乐道下邪见亦亲缘无漏乐道
谛体即是乐根缘一地时即缘六地道也修断中不
善意识缘自部乐若善意识即无我观能缘自部乐
及第三定无漏乐若无记识唯缘自部巳上是出欲
界缘乐根上四识相也。

色界五部者除灭下邪见等三者此三缘无为不是
缘乐识前乐根随增取此三者前约与乐根相应故
取为随增此约缘乐识灭谛非乐根故不取也取重
缘贪等缘乐识邪见相应乐也苦集取第三定缘自
部惑并十一遍使名单缘识除九上缘惑第四定巳
上无乐根故道下亲重缘惑并得为单缘识也修断
三性中染无记缘自部乐善缘五部乐及下欲界五
识乐也不取初定三识乐明者此约界明不约地也
无色界二善作空无我观缘类智品道缘一即缘九
缘著第三定无漏乐也。

无漏第十即见道谛及修所断者道下取邪见等三
修断取二者法智类智是也。
卷三 第 191a 页 X53-0191.png

此随所应下正明随增者欲界四部有二十九惑者
且苦集下十一遍使是缘修断乐识有相应随增重
缘贪等即所缘随增道下八惑亲重缘准苦集说修
部四惑意识相应是单缘识有相应随增四惑缘善
无记心即所缘随增也色界五部二十八惑随增者
苦集下亲重缘惑皆是单缘识具二随增也灭下邪
见等三体非是乐根与乐相应起不是单缘识故除
也贪等是单缘识是相应随增也道下七惑亲迷三
惑是单识是相应随增重缘贪等即所缘随增及相
应也修断三惑缘善无记识即所缘随增自为单缘
即相应随增也。

无色界二部及诸遍行随眠随增者道下邪见等三
是单识缘第三定无漏乐即相应增重缘贪等即所
缘随增也修断贪等缘无我观善心是所缘随增也
苦集下十一遍使缘道下邪见等及修断善识是所
缘随增也。

若复有问言下第三重缘识分二一出识数二正明
随增。

缘缘乐根识者上缘是第三重缘识下缘字是前单
缘识后重缘识缘前单识言缘缘也即是后起心缘
前识起也重缘识取遍行者谓遍行不缘无漏乐不
得为单识能缘五部缘著道下邪见等及修断善得
为重缘识也此重缘识有八十二惑随增七十八如
单识数加苦集贪慢四也明随增者即是后念起者
卷三 第 191b 页 X53-0191.png
缘于前念如苦集下亲缘惑为单缘识重缘惑为重
缘馀十一遍行等缘此重缘作所缘随增等馀皆准
此说也欲界二十九惑色界二十八惑无色二十五
惑随增也染心与惑相应即是相应随增若缘此染
心上烦恼未断所得即所缘随增若断过未烦恼上
得是断缚性次心心所与烦恼同一聚在过未世是
不断伴性名有随眠若随增即得未断也。

若无记心心所名无染心若烦恼缘此善无记心此
无记心方名有随眠故为随增方得名有随眠若不
随增善无记心心所不得名有随眠心也。

婆沙四十六云垢不说为漏等者烦恼垢粗不坚住
故不信懈怠放逸过轻不为漏等也品类足论上界
二缠得为有漏体此论以二义故不说也。

同内门转者正理破云若尔色界缘外色声法外境
无色缘法外境生如何以内门因释彼自释第二因
云以同类智对治道俱舍救云以内门者据多分说
也。

无明漏等与十二支中无明别者此唯无明彼通一
切烦恼等也。

三漏前二依主释后一持业释瀑流轭前二依主后
二持业释四取依主释。

六十二见如婆沙第一百九十九及二百广明不可
具引略出名数谓前际分别有十八谓四遍常论四
一分常论二无因论四有边论四不死矫乱论后际
卷三 第 191c 页 X53-0191.png
有四十四谓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
想论七断灭论五现法涅槃足前际十八成六十二
见也。

四遍常论者一由忆劫初执我世常谓由彼外道得
宿命通忆劫初事因此起见执我世常二由忆生执
我世常由彼得通忆多生事便执为常三由天眼见
诸有情死此生彼诸蕴相续执我世常既得天眼见
不断故便谓是常四由寻思不如实知执我世常彼
诸外道作如是念有法常有无法常无便谓是常四
遍常论常见为体也。

四一分常论者一从梵世来生此界得宿住通便言
大梵是常自身无常二闻梵王说大种与心随一无
常心便忍许三从游戏忘念天没来生此间得宿住
通便作是念于彼天中不游戏者彼天常住四从意
愤恚天没如忘念天说此四以边见为体。

二无因论者一从无想天没忆出心便起邪见一切
诸法本无今有二由寻思位有今生不了过去便拨
为无此二邪见为体。

四有边论者一由天眼下见地狱上见初定执我及
世俱是有边二由天眼傍见无边执我及世俱无边
三由天眼上下见边由神境通运身傍去不得边际
执我及世亦有边亦无边四非有边非无边即遮第
三为此第四我及世间不可定说为有边为无边此
四一师以身见为体第二说通常断见为体若执有
卷三 第 192a 页 X53-0192.png
边即是断见若执无边即是常见也。

四不死矫乱论者不死谓无以长寿外道执为常住
不死不得生天一不如实知怖忘语故便矫乱答是
法应说不应说二不如实知怖邪见故不得生天便
矫乱答应说不应说三不如实知怖愚痴故不得生
天便矫乱答应说不应说四不如实知怖不了故不
得生天便返诘彼若有问言我于后世为有非有便
反诘言汝何所欲汝若言有我意亦然此四计天不
死是常即彼复计善酬问答得生彼天是戒禁取为
体以非因计因故也于后际第十六有想论者一执
有色死后生有想二执我无色死后生有想三执我
亦有色亦无色死后生有想四执我非有色非无色
死后生有想五执我有边死后生有想六执我无边
死后生有想七执我亦有边亦无边死后生有想八
执我非有边非无边死后生有想九我有一想死后
生有想十我有种种想死后生有想十一我有小想
死后生有想十二我有无量想死后生有想十三我
纯有苦十四我纯有乐十五我有苦乐十六我有非
苦非乐八无想论者取有想中前八唯无想名别八
非有想无想论者亦如无想说此上总以常见为体
七断灭论者一此我为粗四大造死后断灭二我欲
界天死后断灭三我色界天死后断灭四空处天死
后断灭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皆言
死后断灭此以断见为体五现法涅槃者一于欲界
卷三 第 192b 页 X53-0192.png
中受五欲乐二于初定受定喜乐三于二定受乐四
于三定受乐五于四定受现法涅槃此五执劣为胜
见取为体也。

经部四取皆贪为体从境立名皆依主释问贪等烦
恼起时取现行烦恼行相极粗易知如何言难知答
一以贪等起时自不知故二是彼流类故三或色法
一一极微心心刹那皆有烦恼缘故名微细烦恼在
心识犹如人眠难觉知也。

三义释随初一总后二是别第二约得第三约现行
说漏有二义住义如疏释流者不顺菩提涅槃正流
于生死中流泄过无穷通久住流转二义也。

瀑流者急流烦恼漂有情善品如急流漂物。

和合者烦恼与业合果生也。

为有漏依者四取为因来世有漏法依此生名为有
漏依也。

●论本第二十一

问缠既未说如何此言巳说随眠并缠答体虽未说
巳说缠名为漏等及一百八烦恼也。

结九者此九力能于境生系缚有情名结也。

随惑即十缠六垢名随烦恼名即十六皆于感观二
类转嫉即感悭即观遍显得十六随惑也。

十缠中无惭愧虽性不善性非自力起悔虽自力起
通善恶性睡眠昏沈掉举二义俱无馀嫉悭忿覆二
义皆具也前说九结今更说五结故言。
卷三 第 192c 页 X53-0192.png

又五顺下分五者是数分者别义即三界别故五顺
之下分下分即欲界此五共有力令不起出欲界第
二说人及界皆名下分也。

由贪嗔二不超欲界设以六行断欲界烦恼尽上生
有顶名超下有情由身见等三为障为因还生下界
若尔六行道断欲界贪等及身见等三皆断如何论
言由三复还下答有二说一由有顶身见等三为缘
引生下界身见等故前文言有顶地烦恼为烦恼根
二由不断欲界身见等体伹断其得故身见等更生
也。

三结通三界四部二结欲界五部问集灭下无戒禁
取如何说见取随戒取转答此据苦道二谛说或因
苦道下戒取引集灭下见取生故说见取随戒取转
也。

说断三种摄彼三根者即身见等三彼经言断三结
据三根说边见等三苗亦随断举根摄苗也。

异方者涅槃望三界生死名异方恐得涅槃我我所
断故怖畏解脱也。

上分者正理论说体有八物掉举等三二界别故即
是第三果人名上分此五障不出上二界见惑巳断
惑兼顺下界生故见惑不说为顺上分结。

上二界爱别立者一过重二所爱别故掉举等三无
此能故合立也问随烦恼中何故上二界唯立掉举
不立馀随烦恼答以障定胜故立掉举为结惛沈顺
卷三 第 193a 页 X53-0193.png
定不立也。

乐受有贪缚约胜及自身说亦有嗔缚如见怨受乐
时生嗔贪嗔同时必有痴于苦有贪见怨受苦贪彼
受苦有痴准前舍受有贪嗔不知痴此苦乐舍通三
性善无记性即唯所缘随增不善有覆无记二通二
随增若缘他身一向所缘随增此言苦乐者忧喜亦
名苦乐也又三缚摄馀惑五见疑痴中摄慢贪中摄
世尊为劣慧人粗相说三缚遮离三染名缚又唯现
行不据成就说也。

随烦恼此馀者此根本之馀也若据随根本烦恼除
根本十烦恼外馀皆名随烦恼故后门辨从根本等
流若以随心王起名随烦恼即根本亦随烦恼也系
缚有情置生死狱名缠。

睡眠通三性无记性中通一谓异熟生于善性中唯
生得善与生得善心相生故不通威仪工巧通果加
行善以加行生睡眠任运生正理五十四约三性任
运心引受随能引心通三性今取染污为缠也财法
二施得二果不施名相违。

昧略者昧即简定定中取境分明略即简散散取境
多故取境少不明也。

嗔即损他命害即打骂等忿即令愤发也。

等流者即随或有力与根本烦恼齐等流即流类或
等即是引从根本烦恼引生也约相同名等流无愧
作罪怖即由无明力不了因果生带境名惛沈亦由
卷三 第 193b 页 X53-0193.png
无明不了生。

悔从疑者谓作善了由疑无果故生追悔也。

正理云忿恨别者忿相即大力即劣恨相小用即大
也。

谄为心曲五见䧢曲故五见等流也。

由自在起不随从见惑生故疾等五缠六垢不通见
断是修断也。

欢行转释与喜乐二受相应遍六识故前五识即乐
第六识即喜相应也以戚行转释与忧喜相应遍六
识故五识即苦意识与忧相应巳下皆准此释。

唐由虚捐即弃也。

以烦恼势用欲尽时与舍心相应。

谄诳二定有喜舍相应唯意地故惛掉憍通三界憍
初二定喜舍相应唯意地故第三定乐舍第四巳上
唯舍惛掉初定喜乐舍相应有四识故二定喜舍三
定乐舍四定巳上唯舍相应也正理论云惛掉通三
界故与眠悔合立显惛掉亦唯取在欲也问无明一
最胜何故不立为盖答云一以力胜馀一切烦恼合
立为一盖力用不及无明故不立盖二云不说自成
故不说也不立慢为盖者由有慢者修善法胜故又
高举故盖下转也。

不立五见者一说由执我者修离染故一说以慧为
体性据利故。

不顺盖义盖义下转上二界不立盖者一说不是初
卷三 第 193c 页 X53-0193.png
离染障一说非不善性故随烦恼中不立者准上应
知治者不盖食者能盖此五能盖彼二也。

昧劣者取境不明名昧取境力微名劣从用为名也。

𧄼瞢是目不明睡眠之先兆也。

不乐即身心不
适悦。

嚬申即事业过分身疲劳生。

食不平等者由所饮食过于恒度等或香味触等随
有偏增能使食者令心昏眠。

令心沈明者沈即下昧即闇取境不明也。

寻亲里等厌散乱同生掉悔。

前二治沈言光明不言慧后二言定何不言黑暗者
可随举一影显㸦彰。

贪盖食可爱相治不净观嗔食可憎想治即慈悲观
疑食谓三世境治即十二缘起欢此论释昏眠掉悔
约食治用同合立为一惑贪等力用胜独立一盖馀
二用劣合立也。

有部释昏眠能障慧蕴约违障说昏眠与慧明昧有
别掉悔与定高下别故经部约顺障又昏眠第三障
慧蕴掉悔第四障定蕴不顺定慧障义次第也。

他界遍行即九上缘惑九上缘惑所缘即上界苦集
起苦集法智忍九上缘惑即断及起苦集类智忍知
上界苦集时九上缘惑巳断故不断也及灭道下重
缘或缘邪见等上起邪见等体即苦集谛于彼断位
即灭道法智忍生即灭道下亲缘重缘惑皆断灭道
法智忍不知邪见等及起苦集知忍知苦集时即是
卷三 第 194a 页 X53-0194.png
知灭道下邪见等彼重缘贪等未断故不断也。

遍知所缘故者遍知所缘境时能缘烦恼即断问贪
等重缘知苦集谛时不知贪等所缘如何名遍知所
缘答虽亲重不同近远有别皆取四谛为所缘境知
所缘时亲重缘惑皆断上界亦尔也。

断彼能缘故者自界缘惑即苦集下一切烦恼总名
自界缘惑九上缘惑虽缘上界体亦系在自界以缘
上界且名所缘谓后念苦集下烦恼缘此九上缘惑
生亦能为因生彼九惑断即能缘自界惑时所缘九
上缘惑即随断也。

对治起故断者问三界见惑皆由对治道生断如苦
谛下惑苦法智忍为对治道缘何断见惑不言对治
道耶答九品修惑决定由九品对治道断故说之见
惑对治道不定若有顶即决定苦类忍为对治道下
八地凡即有漏道圣即无漏道为对治以此不定故
见惑不言对治道也。

无间道即断烦恼上得解脱道即持无为上得加行
道惑一惑多不定馀三道皆有九品也四对治各在
一道据多分说如厌亦通三道缘苦集厌患也无间
不通馀三道持通四道四道皆远烦恼得也。

相应法即心心所同聚相近不可令离烦恼但烦恼
于所缘境不生名断问烦恼断时但断自身烦恼如
何言于所缘令诸惑断答此是断自身烦恼上得令
于境无系缚能名离所缘不同古人贪缘嗔时断能
卷三 第 194b 页 X53-0194.png
缘贪嗔上得无为也问过去巳灭与现相近未来未
生与现相邻摄一刹那如何名远答以世性摄故名
远三世体性各别摄现在故界过未名远若尔现在
与过去及与未来皆世性别皆应名远答过未皆无
作用故得名远现在有用与过未世世性不同不名
远也若尔无为无用应亦名远答无为现在有得故
名近若尔过未二世与现在亦有得应名近答为隔
现在名近无为无碍名近者即过现二世应得二名
以性摄故名远以邻次故名近。

经部释云过去以得体未来未得体以此二别名远
也。

正理救云过未非五识境故又有意识不缘故时分
摄故名远不可将无为难无为三世不摄不论远近
如虚空遍一切处名近也又择灭于色心二法上得
以相无名近无失故经部云凡言远者依相上立过
未既无体相如何名远。

大乘经部有漏道不断惑伹能伏不现行如石镇草
去石即生入圣再断有部有漏即断入圣不退即更
不断也无为无胜劣由道有胜劣證有浅深若后道
胜进即重得起胜以得随道生故重起得。

此言六时约钝根及次第人说若利根即五时等无
练根一时也若无间道即能断若解脱道正證当品
无为解脱道名持生持彼无为上得生也若得四果
最后解脱道亦名持生亦得果摄入得果持生劣故
卷三 第 194c 页 X53-0194.png
持生有二有漏道无漏道别也论云六时等约次第
得果说若超越第三果人若先有漏道断欲界惑尽
依未至地入见道至第十六心超前二果取第三果
欲界见四谛下无为四时得一凡位有漏道持生二
无漏道持生三得三果时得四得四果时得若上界
前三谛下无为三时得前四除有漏道持生道谛下
无为二时得修断九品无为不为第三果体一时有
得有漏持生一时若根本地入见道四法忍不是欲
界断道欲四谛下无为及修断九品无为一时得即
有漏持生上二界前三谛下无为三时得道谛下无
为二时得也若超越第二果必依未至地入见道前
七谛下无为四时持生及后三果时得道谛下无为
三时得除持生修道六品无为亦一时得也菩萨先
断无处有处下八地烦恼后依第四定入见道欲界
见修断无为及无所有处下八地修道无为二时得
一有漏道持生二得果时得无处有处前七地见道
无为三时得前二上加无漏道持生有顶地四谛下
无为及修惑前八品无为二时得第九品一时得也
独觉亦凡位断无处有处下八地烦恼尽若未至地
入见道前八地见断无为及初定上七地修断无为
三时得一有漏持生二无漏持生三得果得若中间
等五地入见道欲界见修无为一时得初定上七地
见修无为三时得有顶地四谛下无为及修道前八
品无为名二时得一持生时得二得果时得第九品
卷三 第 195a 页 X53-0195.png
一时得谓除持生一也问如超越第三果人欲界修
断第九品无为得为第三果体不佛独觉第二果修
断六品无为准此难答既不重印不得为二三乃独
觉果体佛即不尔许为果体以自在故如得灭定若
不尔者应无为果体少无觉果无漏法王初登觉位
万德来朝又如根本地不是欲界重印道欲界四谛
下无为不得为第三果体修道九品无为不得第三
果等体准此释问佛与独觉因断下八地见修惑尽
缘何独觉从初定至无处有处即重以无漏道印菩
萨即不起耶答佛利根故从见道后直断有顶修惑
独觉准正理一百二十六从初定起无漏道重即为
势方能断得有顶也若尔麟觉及佛不断欲界见惑
即同利根如何重起四法智忍耶答如次第人起见
道必具观四谛方断见惑以初起难修道随观一谛
即能断修惑以非初起故麟角及佛虽不断欲界见
惑以初起无漏见道故起四法智忍为方便引四类
智忍也。

遍知以无漏智为体旧云九永断智智即知遍智永
断即断遍知智为能證断即所證所證名遍知果取
因名也问修道是智可名断遍知见道八忍如何名
遍知答是智眷属亦得智名如臣作时亦名王作若
言见断即得六果若见道即五果第六是修道果也
问身见等三初果即断如何第三果方得五顺下分
结尽遍知答据五下分结都尽处得遍知说无失又
卷三 第 195b 页 X53-0195.png
取身见等三下所显无为为此遍知体言五顺下分
结尽遍知义亦无失正理论释五下分次第人五中
断二超越人断有顶身见等三二人合说也若色爱
尽即唯色界修惑尽一切结释遍知准五顺下分释
上二界见道烦恼治同合立遍知也。

于中忍果六者问如超越第三人第十六心时不取
上二界道下遍知以结集为五顺下分遍知故第十
六心时得五顺下分结尽遍知此遍知即是第十五
心忍果兼前忍果六即得士如何论言忍果得六答
婆沙六十三说五顺下分许是忍果论言得六者约
次第得果人说若并超越即得共得七种如下舍五
得一即是超越得五下分果也。

馀三智果者法智许容得三类智得二世俗智得二
今言智果三三种智合说也。

未至果一切者未至等六地有见道又未至有九地
名有九品无漏道并有漏断欲界惑有漏道故得九
遍知果也。

有部正义根本入见道者先断欲界烦恼尽更不断
欲界见修惑又根本不是欲界断道如何言别引无
为得生今起四法忍者与四类智忍为方便中间地
亦五果也。

圣九者九地皆有无漏道此依未至地入见道者说
菩萨因中依第四定见道位成上界见道二果修断
中成一第十六心时修道破前二立一五下分故无
卷三 第 195c 页 X53-0195.png
觉果位成一谓一切结尽麟角准前菩萨第四定入
见道说部行依前未至入见道因位在见道中成五
见谛五果若根本地入见道者即唯成上界见道二
遍知果至第十六心修道时破前二立为五下分遍
知起一百二十六心重印色界四地并得色爱尽遍
知果位成一切结尽一遍知也四沙门果中初果向
五初果及第二果向并第三果向皆得六第三果得
一第四向二果一若超越第三果未至入见道向五
果一若根本入见道向二果一超越第二向果六也
问如超越第三果人至苦类智位三缘即具如何不
立遍知答此据次第说至位方立也超越人未得欲
界集下无漏得若依根本入见道不得欲界见断三
也问如何见道三缘立遍知修道即四缘立答见道
唯染修道通染不染上无为为体同类修道能缘烦
恼未尽相未显故不立遍知若至后超越界相显方
立遍知也。

双因越界别者如四定断修道染断初二三定烦恼
尽时双因必定未得越界无色亦尔也二缘具故方
集遍知得果越界二缘相对四句分别有得果不越
界初果为第一句初果第二果是越色界为第二句
第三四果为第三句第四句可知得遍知不得果四
句分别准前可知。

不还果人生第四定成就乐根及生无色界成色爱
尽遍知故知起重遍知故知起重印道也有舍一得
卷三 第 196a 页 X53-0196.png
一即佛麟角舍五顺下分得一切结尽一遍知也此
门说得遍知兼舍者有二意若进胜道舍劣即舍名
不舍体也若退失舍胜得劣即舍名体俱舍起或退
一说据起或至生相一说起惑至现在方名退也。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下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二十二 贤圣品

释此品疏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

贤和者即事和。

圣正者正即涅槃理圣于此正得
决定故说文云有多才以行谓之贤桂菀珠丛云无
事不通为圣依仁王经地前名贤地上名圣即三贤
十圣五位修行此论即七圣八圣七方便为七贤四
向四果为八圣亦有五位修行前三方便为资粮位
四加行为加行位见道为通达位修道为修习位无
学道为究竟位也。

颂烦恼等断者等取相应俱有法与烦恼同断然断
必由道力故得者断即无为法也正理论第二云若
一刹那心能顿断九品即无漏者有漏道能一刹那
断五部下上上品等应是无漏答五部合断俱时厌
易若当谛别断一时九品即难也问空非二灭何故
非四谛摄答若法是苦果苦因苦灭苦对治者立为
谛二灭非四位故四谛不摄又无为法故非道谛摄
无记故非灭谛摄无漏故非若集谛摄更有一释如
卷三 第 196b 页 X53-0196.png
上卷巳述婆娑问四谛若依实事体即有三苦集一
物故若依因果即有五部道有因果故若依现观即
有八谛上下各四谛故答依因果道谛同出苦合立
一若尔苦集同趣如何不合立一答以行相别观故
若尔道谛行相何不别观答依谛信故如邪见谛无
集即无过去不谤现世果故苦集谛下行相别观道
谛谤因即果所以观道谛行相同信准此也问四谛
凡圣同观如何唯为圣谛答圣知实苦等名圣谛凡
观苦谓乐不名凡谛若尔何不就颠倒名凡谛答圣
见知不颠倒得名圣谛凡见不知颠倒不名凡谛如
外道言我见世间无一目者尚苦况涅槃中六根皆
无故观为苦也又六行道初观欲界为苦等观初定
为静等若依二定即观初定为苦等行相不定不名
凡谛也圣者由得圣智一得巳后不退故所观境随
能观智亦名圣谛凡人后观不正故不名圣谛也问
四谛皆有四行相观如何四行相观苦但名苦等谛
不名空等谛馀缘三谛准此答依不共立名如苦唯
有漏果法上立具三苦故馀三不定无常通苦集道
谛空非我通四谛集名唯是能招苦果故若因生缘
通无漏道灭名即局灭谛静通有漏定及无漏道妙
离通道谛道名唯显向涅槃路故如通世间道理行
名通有漏出通灭谛故皆不立谛名也诠部说灭道
一向名圣谛唯谛故苦集通凡圣观亦名凡谛也五
受中苦受是苦如何有漏法皆名苦谛境若但乐无
卷三 第 196c 页 X53-0196.png
处苦即似苦相非定别有苦生行者即四相举无常
灭相胜摄馀三相也有部异师释乐少苦多正义以
就行苦皆苦谛摄许有实乐若经部以三因故乐亦
是苦也经部四爱为集谛一现有爱贪现在果二后
有爱即贪未来果三与喜俱行爱即巳得物上转四
彼彼随乐爱即未得物上转前二缘内身起后二缘
外境生有部通云就胜说爱为集谛也问四谛二谛
相摄云何答二摄四四摄二不尽二摄四者苦集可
破坏即世俗谛摄实义即胜义谛摄道如船筏可舍
即世俗实即胜义灭即胜义二灭亦胜义摄二灭四
谛不摄世俗与胜义俱通漏无漏也瓶水等名世俗
者可破坏故名世显在俗情名俗瓶水等未破折时
望彼俗情边是实有名谛也经部师无漏等智取法
不颠倒名胜义馀智取法先观为乐后观为苦等名
世俗智大乘四真四俗一假实二理事三浅深四诠
首一瓶军林等二蕴处界三四谛四二空真如五一
真法界初唯俗后唯真中间望前即真望后即俗广
如彼述欲入圣位先观涅槃德厌生死过患亲近善
友发戒定慧等闻慧观法如初学浮常执水况执文
观义思慧如曾习能暂舍木况暂舍文观义修慧如
久习者能永舍木况全舍文观义依生得慧及生得
善闻教发闻慧等闻思等慧唯加行生修慧通三得
也。

前二易可成者即身心远离由不贪永等正理云巳
卷三 第 197a 页 X53-0197.png
得衣等若多若少若粗若细更不希求名喜足旧云
知足也不广求多少妙衣等名少欲也问无色界无
衣食贪等色界无欲食如何有前三圣种答无色无
有怨境得有无嗔善根虽无衣食等何妨得有无贪
善根喜足功能又色界有对治四贪道无色有厌患
及胜进二道于身等不贪衣等亦不贪也衣等为缘
能生众圣名种也婆沙一百八十一云乐断无间道
乐修解脱道又前见道后修道也正理云问第四亦
治嗔等烦恼何不取无嗔等为体答理实应尔以前
三用无贪为性故第四亦同前三无贪为体也婆沙
一百八十一云问喜足少欲皆用无贪为性如何喜
足为圣种少欲非圣种答喜足于现在不贪难故立
圣种少欲未来未得衣处不贪易不立又正理云喜
足不求立少欲更求不立又外道有少欲滥彼故不
立也问如何缘衣等无食是无漏性耶答圣道是无
漏衣等无贪为缘引生随所引圣道亦是无漏也问
如何不说药为圣种答于药不生贪故又病人方食
非一切人皆食又摄在前三中故有在食中如患势
食葛粉有在卧具中如患冷著桝在卧具有在衣以
树里腹也广即八万四千中即五停心观多贪不净
多嗔慈悲执我十八界愚痴十二因缘恶觉数息观
恶者有二也依近对治门说不净观治贪远即通治
嗔等烦恼馀皆准此说也若别治即四对治门今据
通治故辨骨隙也供奉谓折旋俯仰即自身供奉他
卷三 第 197b 页 X53-0197.png
人有人传谓他人供奉自身及缘他显形色妙触起
贪皆非理观修骨锁于自身安心等故知四贪约自
身上起也正理论云此钝根人修先观外人音瘀后
方观内身若利根者先观自身皮为外边缘内三十
六物等也不净观不断惑以缘小故如五识为同令
缘一地等方断惑也又三作意一自相二共相三胜
解三中共相断惑也婆沙三十一评家以无贪为体
同时通四蕴五蕴缘欲界色体修不净观不缘色名
字是善性约行相名不净也问此观遍缘者如阿那
律不观天为不净舍利子不观佛为不净如何名遍
缘欲界色答胜阿那律者能观天为不净佛还能观
佛为不净也婆沙云初起在人后修成就生天亦得
现行一说初后皆人中此论同前说此胜解作意相
应唯缘自世如五识缘境不生通缘三世也婆沙云
非生得是加行得通离深得离下地染得上地不净
观后由加行方得现前异生上加行独觉中加行声
闻或中或上加行也唯近分舍者唯舍受放欲界苦
忧喜乐初二定喜第三定乐能生寻放也正理云菩
萨独觉自能起声闻因说方起也出入相兼数共成
十也。

心随息而行者息从唯心齐髋髀胵乃至足指出一
寻等随所至方也。

以息是身一分摄者四大成身息即四大中风大摄
至第五位六处满方有息也息依心转无心无息若
卷三 第 197c 页 X53-0197.png
有息者身在欲界入二无心定应有息也若身在欲
界及初二三定入第四定以入定无粗心引彼四大
遍住身分无毛孔开也问第四定有外风如何无息
合第四虽有外风以彼依身不容纳故正理论云入
第四有漏定引彼坚密大种遍身造无表可言无毛
孔开若入彼无漏定即身生处四大造无表既非坚
密如何无毛孔开答造无漏无表虽是生处四大摄
而极微细与彼相似故无有过也问生第四定既无
毛孔开如何发语答由倾动故亦能发声如机开声
岂由毛吼有说咽喉上有毛吼有说发语时毛吼即
暂开破后二说云感得无毛吼身如何发语即开也。

俱舍慧晖第五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下末
京兆西明寺沙门 慧晖 述

●论本第二十三

自相有二一自相二自相中共相十处各生一智名
自相共生一智名共相乃至观色一一极微即自相
同青等即共相受等亦尔无表如何答此说碍色不
说无表也与五停心观中不净别者一体不同前无
贪此慧二治不同前治贪此治四颠倒三行相不同
卷三 第 198a 页 X53-0198.png
四缘境不同前唯色此通心心所也。

有非俱有者身受心法中身及法二有与念住不俱
时也有部释慧为果念为因论主慧为因念为果同
时因果也四法一一别缘为四句名不杂缘二二合
缘为三句三三合缘为二句四法合缘为一句杂缘
也四分善根观一一谛熟方改易观暖顶忍三各有
三品次第转生若未见六行道断欲界惑即思引修
慧若先断欲界惑即从修引暖等也大乘暖等名明
德明增即顺无顺无间定也暖位观所取空顶位即
所取空顺能取空忍位有三品下忍印所取空中忍
印能取空上忍双印二空也。

如人顶者人顶身中最高显动善中胜若山顶即进
退中故也忍者谓信信许四谛故前二虽信以退故
此位不退偏得名忍世第一更胜不名忍者以中上
忍不具十六行及四谛故况世第一也。

无我非我别者无我即色中无受等非我即色不是
我等也十六行相互相违不可得起一一即行修馀
行相皆是得修未减八谛缘时八谛下所减行相亦
起法前得云也。

与欲苦四行相属如名次第拟宜相当者德光论师
梵言瞿拿钵刺是中印度袜底补国人是西方有学
圣人于本国造百馀部论如留无常入见道者于欲
界及上界苦谛非我集下缘灭下离道下出共有八
行相故名拟宜相当系属定第一周一时减苦下空
卷三 第 198b 页 X53-0198.png
集下生灭下妙道下行此八行相第二周减苦下苦
集下集下灭妙道下如此八行相第三周减馀八行
相不减即三周减行留馀八行相入见道者准前说
此上两说同释婆娑文十六十二八四行相十六行
相约未减道时说十二即约减道谛时说德光约第
一周减八行相说馀准此说光法师取后说宝法师
取前说破德光论师言准正理论言七处善观观色
苦色集色苦灭色趣灭行色味色患色出离既更不
观道故知从后除道下三行及道谛缘方不观也又
我见增者留无常入见道如何于馀三谛下缘离出
等行相与苦下非我同时减也问世第一法名胜者
为都胜为分胜若都胜者岂胜世俗智见道眷属故
若分胜者暖等前三皆分胜故应名世第一答此法
于有漏中都胜能开圣道门世俗智无此能故不名
世第一又世俗智因此世第一法方得生也问现在
世第一法能引圣道名胜未来无力能引圣道应非
第一答未来顺巳起者亦名世第一法也问同时随
转色四相不作等无间缘应非世第一答同一生住
异灭果等故亦得名第一问如何世第一法与苦法
智忍作强等无间缘答具四善故一品类故同见道
是上品等故二无量善法所生长故三生六十劫等
三性相同故性即同以慧为体相者若世第一法作
苦行相见道亦尔四为此苦法忍广修暖等加行故
也问如何能得得作沙门果体不得为四善根体答
卷三 第 198c 页 X53-0198.png
沙门果据成就说所以得为体此四加行据等无间
缘此得非体以前后不定故不同生等及定共戒以
同一果故若得为暖等体暖等上法后得常在身应
常起暖等既得果如何成就加行道也。

三道名决择此四能顺是因三道所顺是果顺之决
择故依主释顺决择即分也北洲色天有胜依身以
厌心界故若三恶趣有胜厌心所依身界故人天九
处身具二义故得起暖等善根也。

第四善根天得初起者即约人中修前三乃命终生
天更起暖等便起世第一法前三六天不能初起有
胜依身以厌心界故人中具二义四善根皆得初起
也。

女界得二者以前三善根时长容转根如女得女善
根得而成就在身亦现行得男善根得而不在身成
就不现行男身得二准上释第四女得二以女身界
容转成胜身男于上忍巳得女身非择灭故男不得
女善根女男得二如得别解脱戒各容悬发得二也
失地舍者如依初定起暖等命终生二定方名失地
若生初定不名失地故不舍暖等此四是有漏善为
满业不能为引厌背有故也异生无见道资彼暖等
善根故命终舍也正理论云依根本地起暖等者即
是先凡位断惑欲尽后起暖等以根本地止观均平
现世得入圣有说必至涅槃婆沙第六必入见道未
至中间起暖等者以止观不平不定入圣次第得果
卷三 第 199a 页 X53-0199.png
者决定依未至地入见道也。

舍了再得非是先所舍者如别解脱戒舍了再得非
是先所舍者也。

遇了分位者即了五位修行次第者为说修暖法次
第修顶从顶生忍准此也。

于卵湿生者以遇多遇痴故得圣后不受若未得圣
前即亦许受如世罗等问顺解脱分亦必至涅槃与
暖何别答前解脱摄后即决择摄前散善摄后即定
善摄前七方便不摄后即加行摄后修十六行相前
无十六行相此慧为体前散善有此别也都有五义
一必至涅槃二不断善三不造逆四不随恶趣五不
退暖位有前一顶位有前二忍位世第一具五也无
想大梵僻见处北洲无见道扇𢮎等身劣烦恼故。

第八有等者婆沙论等取色男一处二生业于色界
十六天一处受一生更不受第二生于第二生得非
择灭欲界第八生业色界第二生业障得上品忍世
第一在现在作等无间缘引苦忍法生世第一于见
断烦恼上得非择灭若尔异生即是圣人世第一法
法现在时有见道上得故答但苦法忍在生相虽有
得在身未成就不名圣也声闻下独觉中佛上修声
闻忍毕许转成部行独觉不许转作佛菩萨修因往
恶趣故也部行独觉起暖顶同声闻许转成佛也。

一坐者更释上佛及麟角忍位不转所以有说从不
净观修也。
卷三 第 199b 页 X53-0199.png

三乘转根同异者前二乘因者一厌共求寂大义因
也异者一行因久近證果迟速声闻三生六十劫独
觉四生一百劫佛三无数劫一福德厚薄身有好丑
声闻无相独觉容有三十一相等佛有三十二相三
根有利钝入法浅染即三兽渡河喻四慈悲厚薄去
住时异即三兽被围喻五事中利益身口不同独觉
身业神通声闻菩萨通身口业化六得道时分得时
取悟声闻待时及教独觉待时不待教佛亦尔七断
障生死證时观境异二乘断一障一分段生死菩萨
二障皆断声闻观四谛四威仪中得果独觉观十二
缘菩萨观万行后二皆坐得果八依道及身遇佛依
地异独觉无漏道證声闻初后果无漏道證中间二
果通漏无漏道證佛唯此洲身独觉三洲身得声闻
通三界身得前二果依未至地證第三果通第六地
第四果通九地部行独觉通九地證麟角及佛第四
定證部行与声闻通见佛及不见佛麟角及佛不见
佛九用心多少异佛麟角三十四心部行独觉一百
六十心声闻无觉十八心念初果十六念中二果一
无间道一解脱道也解脱是果分是因顺之解脱顺
解脱之分依主释种解脱分善正理论云遇佛不遇
佛男女皆修得也。

若三生者前说根本起四加行即现身入圣如何说
有三生俱二生得答若今生根本地起暖等者必是
前生先近分地起暖等故说三生也问三生与六十
卷三 第 199c 页 X53-0199.png
劫四生与百劫谁钝谁利答皆通钝利时多少不同
者由厌心胜劣故有时长短若三生是利佛时最长
应是钝根问独觉先断无所有处下八地惑尽第二
生依第四定入见道二生即得果如何论说四生答
前世品说独觉一说是凡夫修一说是前三果人准
次前文得上忍犹不可转况前三果人许转总说三
生及四生共得声闻及独觉果亦不可定配也问六
十劫百劫取何劫量答准菩萨三无数劫取火灾劫
二乘亦取火灾劫数成六十劫等若取增减劫者即
如今有人种解脱分向后至坏空成劫中第九劫即
满六十劫三洲六天未有有情何处得果准此取火
灾劫数成六十劫等也。

举后等流者即后智是忍等流果合先举忍后智合
先智后忍言先举智果显忍因是无漏简七方便中
忍也忍言谓信先无始来于苦谛执我我所等今得
无漏智知苦谛无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以欲界
在下是粗苦果及散地故先观后观上二界苦等同
定地故合观也婆沙第三有三说一云苦法忍于未
来世能灭异生性现在断惑得如灯破闇现在生相
破闇现在烧炷势气隔彼异生性不生故有部未来
三法有用一光明二生相三苦法忍有说世第一法
能舍异生性虽是有漏如乘御调象等或可二共舍
世第一法如无间道与异性生俱灭苦法忍如解脱
道与异生性不成就得俱生此论同此说也无间道
卷三 第 200a 页 X53-0200.png
虽与惑得俱惑得无力引后惑得至生相也解脱道
在生相不被当品惑得碍名正解脱至现在名巳解
脱也大众部见一谛时即观四谛者如见苦谛时此
知苦因名断集證苦下灭即灭谛修苦下道即修道
也苦谛下具四事业馀三谛各一事业谓断證修也
破云若见苦时即见四谛者应见共时即名初果等
既不许然故知非也。

如修曾见者第十六心名修道如彼以后修道见巳
见谛故是修道摄也。

难意者第十五心道类忍是道谛理至第十六心方
见道类忍第十六心见第十五心亦是未见今见如
何第十六心修道摄即答约谛即第十六心巳知八
谛理不据第十五心一刹那未知名见道摄又以果
道摄故如馀修道若尔应如馀修道有退答以任持
见道无为得故亦无退若尔住持见道无为得应见
道摄答有大过失修道等皆持见道无为得岂皆不
见道摄经部师第十六心是见道摄比量云以智摄
故如馀修道七智有部是修道因云以果道摄如馀
修道也。

难不名后三向者初六人除具缚人次三人除断六
品人次六十四人除断欲界第九品一人也。

后七地不言具缚人者离下地染即是上地具缚人
也。

根本烦恼有下中上名下三品下贪缘中境名下分
卷三 第 200b 页 X53-0200.png
成九品者约缘上中下三境起不同分成九品下贪
缘上境起名下下品下贪缘中境起名下中品下贪
缘下境起名下上品中品贪于上境起名中下品若
于中境起名中中品若下境起名中上品上贪于上
境起名上下品中境生名上中品下境生名上上品
也。

断见惑了欲界有九品修惑共润七生故约极多方
受七生有一生二生得无学果者至后门辨至第七
生断三界修惑尽即得无学果问遍没那含更受十
六生如何但言七生得无学果答准下论文必经欲
界生圣不往馀界生又前文言第八有等等取色无
色一处二生业不受第八有等即七生类色界一处
一生业即遍没那含是故知七生人不得上二界受
生上二界受生者不得欲界受生两类各别得初果
了便断欲界修惑尽得第三果生初定等是十六生
类也。

如七步蛇者由毒力不越七步四大力不减七步第
四日疟即隔日定发也。

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者初果人不造三涂业若先有
决定三涂业忍位尚不得况得初果也。

●论本第二十四

问颂中说三四品即摄三二生何故别说三二生耶
答如初果中十六生类虽断三四品有受多生一间
受一生现般断三四品不受生以不定故别说三二
卷三 第 200c 页 X53-0200.png
生也。

若凡位断六品惑入见道者不起重印道不得无漏
根不具三缘名一来向不名家家也婆沙许断九品
修惑一一品皆得出观以初无间道不得第三生非
择灭故三不得四等若许于断第五品应即得第六
生非择灭故也此疏释九品润七生即别配品数定
是光法师释若宝法师即未断第九品共润七生如
上上品有润七生力乃至下下品有润七生之力若
断前品了即后品独润七生不满七生者亦七生摄
若尔不满七生即七生摄家家不满三生应家家摄
答七生不具缘满与不满皆七生摄家家须具三缘
要具三二生方是家家摄也正理论云得圣后皆不
造引业许造满业婆沙五十三有二说一说同上不
造引业一说许造如五净居天何业生故知须造前
师通云是漏无漏定资故业顺决择分尚不造业况
得见道岂有造业初果七生亦是故业惑也圣者有
漏道断惑有分离染许命终有无漏定任持故凡夫
无分离染有命终理以世俗道不坚牢故出定即退
若初果人立誓入定断欲界上六品惑了方出定即
于六品得非择灭若出定要至第六无间道方得六
生非择灭此既断五必断六断五品时何不于六生
即得非择灭耶答断五时必断六以第二果容有退
故未得六生非择灭也疏中间断上上一品即五生
家家断上二品即四生家家断五品即一生半家家
卷三 第 201a 页 X53-0201.png
何故无耶答中上名三品同一上品及中品故同必
断六品也婆沙有天七人七乃至天一人一等受七
生据人中得道人中入灭说前文四七二十八生此
论文与婆沙同也天三人二及人三天二释断欲三
品三生家家天二人一人二天一即释断四品二生
家家此据得果入灭处不同也圆寂即涅槃前三果
四向得自性涅槃不得馀二涅槃至第九解脱道證
八十九品无为为二涅槃体身智在显有馀身智无
显无馀也得初果了却断三品更受三生若断劫四
品更受二生前论言七生约极多说若极少说现生
即得无学果中间多少如理思之先凡位断三四品
及七八品惑入见道至道类智不名家家及一间以
阙根故也。

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者此约人中得第二果有下三
品惑共润人天各一生往天上受一生却来人间便
入涅槃天上得果却来人中准此说也。

凡位断九品惑阙无根缘若现般那含阙生数皆不
名一间也。

越第九品惑等流果者第九品是前八品等流果断
此第九品惑尽名越也问欲界死受色界中有有有
中般涅槃初定死生二定等何故无耶答欲界有胎
生苦苦厌心胜在色界中有中故有中般色界与上
相违故无中般若尔前二果在欲界何故无中般答
中有身微弱于欲不善惑难断自地无圣道在本有
卷三 第 201b 页 X53-0201.png
位尚不可越欲界无况在中有前文引中有不能断
不善惑随生彼地起彼地圣道不起馀地也。

经部先无行后有行者有速集道不由功用此释先
说无行所以无速进道有功用行是有行故后说之
正理论云有行无行先后皆有经说我以有行可尊
故先说无行后说也又生般有行无行皆约有馀涅
槃说不约无馀涅槃说以色界于舍寿不自在为不
具缘故也。

又流者行义有二上行乐定乐慧二果往色无色别
也问退上三定生梵众天得作全超等三退上二定
生少光退上第四定生少净及生无云皆得作全超
等三不答婆沙一百七十四说一说不得以依十六
天建立全超等三上地有缺减故一说得作半超一
说三种皆得也问乐定无色空处生得作全超等三
不答亦得作三种也异生虽有上行以还下生不名
上流也。

全超等三种人虽于下诸地得涅槃不妨以色究竟
天有顶天为极处也且造超业及生后三业据定业
说理实亦造不定业也问如色界圣人造五净居天
业命终即生名生业如何名后答对中生业说理实
亦造中生业此言造业约凡位造业不是得圣后造
业也。

中般分三但由惑根者中般分惑分三品下下下中
下上根分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故由惑根分中般
卷三 第 201c 页 X53-0201.png
成三也。

生般惑三品者即中下中中中上。

根分三者即中上
中中中下由惑根别分生般成三也。

上流分三其由惑根业惑三品者即全超等三如次。

上下上中上上根三品者即下上下中下下由。

业分三品者即全超等三受生有多少故。

谓全超业下释也。

唯行善事故名善士趣前二果有
妻室无学虽唯行善以无趣向故非善士趣也。

又前
二果为趣或上或下生此七唯趣上生故。

又一间以
人中有一生或上下不定不立此名也婆沙一百一
十五云问何故上流不别立答中生二种名受一生
行相难知故分上流受多生易知不分又中生时促
易建立上流多生难建立合立一也婆沙又言问无
色不还五事胜一地胜二界胜三损灭色蕴胜四定
胜五烦恼少胜何故不立善士趣答彼非粗显难可
了知不立也。

亦有此等差别相不者此前二门约色界受生五不
还有此差别此文约欲界经生圣如色界有七九不
还差别相不也言不往馀界不言自界自界许受多
生经生多时即是练根淳熟也昔凡身得初果经生
于圣身上得二果等名胜依止也。

先一无漏一有漏似无间道后一无漏似解脱道者
第一念心断入第二念定定障第二念心断入第三
念定定障与以五蕴为体二前心与定障俱时灭后
卷三 第 202a 页 X53-0202.png
一无漏心如闭户也问感五净居为资故业为更造
业若资故业即不合言前后无漏资中间有漏若更
造即圣人如何更造后有业答以有漏无漏定资故
业感净居天即资无始曾得第四定业如前引婆沙
文有二说此疏言无漏势力熏修有漏是许造业也
此疏说六心更起三心为六心等是第一师义第二
师说更别起六心乃至十五心等又五品中间通出
定不出定也又六品心不要相连起也正理论云为
定感净居为业名定应不用业若业应不用定答俱
由二力感净居也问修下三定有几品心答一说有
三谓下中上如是说者亦有五品心若有五品心应
有五品果答虽无五品果有五品果根若有五品果
即下三定有净居天也。

灭定无心极似涅槃依身證得此定名身證论主释
證得出定时有识身静故却缘彼定言极似涅槃也
佛告给孤独长者福田等依无漏三学法上立灭定
非是无漏法故身證不入也问何故俱解脱得入答
无学以身解脱故有学身非解脱不立也。

依因无故者依即因与圣为依因也出定后法后得
在身亦名身證也第九无间道力能断三界修惑以
先断故不断第九品如大明出少大闇皆灭也问非
相见惑见道能断见道应是金刚喻定答以九品合
断势力师劣劣惑断道非金刚喻定也未至中间四
定三无色皆有金刚喻定以九地皆有断非想地惑
卷三 第 202b 页 X53-0202.png
道也问钝无学未得利无学钝无学应名有学以更
学利故答不得别果及功德故非有学戒定慧三为
所学体也。

因名乞士果名应供唯识云应以永害烦恼贼故应
以永断分段生死故应受人天广供养故也问何故
离欲修道染立二果色无色修道染立一果答欲界
惑不善性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立二果色无色与
上相违也。

见惑断立一果修惑断立三果者见惑易远离立一
果修惑与上相断立三也。

既圣离八地修惑各别二得义唯凡夫有漏道但引
一得无漏离见惑及有顶地修惑但一无漏得以有
漏道不断有顶修惑名不同所作虽断下八地见惑
以见道不断修惑名不同所作也。

利根圣人第九无间道即起法前得得二智先起尽
智者由先愿烦恼尽故先起尽智无生智后合有俗
智此论略无正理则有钝根尽智长时利根无生智
长时尽智金刚喻定后第二刹那生也。

今名四果名沙门者全取无漏道名通无间解脱是
有财释有漏道虽能断无所有处下八地烦恼尽以
断不尽故有诸过失非沙门性也。

至后果位起一类得得前无为非是总一得一一无
为皆别有得也练根五因具故亦名得果得利果故
后三果皆具五因有法后得得前八智十六行相或
卷三 第 202c 页 X53-0202.png
巳得名得也无漏道名沙门性引无为上得生證无
为为果正理论云初三果越欲界故立后果越上有
顶故立也真梵简初定假梵王八支圣道名法轮转
至佗五人身摧烦恼贼名转法轮也相传释降未伏
故即见道镇巳伏故即修道此释不得不顺论文法
轮唯在见道今释降未伏故即八忍镇巳伏故即七
智皆在见道故唯初成道及涅槃时有地空天神唱
名转法轮者以至初后故非馀不转中间但名说法
也世尊转者约能转人说理实是五人法轮也问如
何不名断苦但名知苦答凡断苦者但断集因即后
苦果不生不可断此身身即是苦故问四谛下各有
四行相如何但说知苦等不说知空等答理合如是
知苦苦四苦名不共标之既知是苦即知是空等也
经部约三道能诠教声名法轮以佗人闻教得悟道
故三周巡四谛名十二行相问既是正转如何前名
巳转答巳至转初名巳非是转毕名巳也正理通云
此与八圣道为入门故非法轮体也。

●论本第二十五

预流有七生及家家那含约随信行有一亿七万七
千三百九十人第四果亦有差别此时不时等二解
脱以无漏相应心胜解脱为体因位胜果位名解脱
婆沙更有一说三生得名时以修道劣故六十劫得
名不时以修道胜故如佛三无数劫得也又此二名
有二名一心解脱即离贪二慧解脱即离无明也。
卷三 第 203a 页 X53-0203.png

明六无学前五先说从生后结名不时即先结名后
说从生作颂文便也。

退法学无学二位皆下故先有也有部说有罗汉名
高底迦由钝根故六返退第七返證得恐更以刀自
害故知退也大众部等四部说初果退以初得劣故
也此宗初果初得无退以初得故退无所取义准超
越中间二果亦初得无退初果及超越中间二界通
钝利根以初得故不退见道烦恼缘无事生事者体
也如执苦为我等苦中无我体亲重二感皆缘无事
也。

修道贪等于事上生二事者观也可观亲好丑等生
于中非无此相故知如色等可见闻等又解见惑审
虑生修惑率尔起退也经部说初后果圣道所證不
退中间果若无漏證亦不退有漏道證即许退也。

五从果非先者即是简去二道性同取不同者许退
也心所即四禅定许退佛言我说不动无学无由便
随定有退果义既是不动法如何退定也果退不命
终向中退许命终也正理论说不净观无贪为体从
此入圣有退持息念入圣无痴为体无退无痴即是
慧故又三列有退有退缘故天等六欲天即无退阙
退缘故又与顺退分定相应心即退顺住分定相应
心不退又乐定退乐慧不退若全离欲即善无记心
皆能起惑若分离欲即通三性心起惑若尔无学巳
断染如何有退分定答顺住分定中少分顺退也性
卷三 第 203b 页 X53-0203.png
退不起染果退先起染后退果也仆(扶北反又)匹豆反也
觉无学转根加行道通曾未曾得无间解脱唯未曾
得加行通漏无漏无间解脱唯无漏道未来修者亦
尔加行道学无学各一无学第九解脱道通漏无漏
以修一切地功德故也。

学位见惑所发九品无知无覆无记性障利根九无
间道引生断也问转思等成护如何不成利答无知
多品未能总除故不成利但是转彼劣性成利根名
转根不是舍劣别得利根也。

初二果依未至地第三果依六地初二果转根与得
果地必同后二果或同或异也。

容舍果道者位求果道故果转根舍果得果住向转
根舍向及果所得唯果唯求果道故故致容言如第
三果转根加行无间解脱道皆第三果道摄若住第
四向加行无间胜果道摄解脱并是第三果道摄既
练根第九解脱道第三果道摄故有学依六地也问
解脱道巳至涅槃果胜进巳过如何名道答同加行
类故或从前至后皆是道故或趣无馀依故名道也
灭定是第八解脱名解脱也不艰辛任运转释乐名
也艰辛转名苦非道名苦通行唯是无漏道不说有
漏道色界以五蕴为体无色四蕴为体迟速因人通
行因法依主释若总因法即持业释也觉有三义自
觉觉陀觉行圆满如次简凡夫二乘小菩萨尽无生
智名菩萨。
卷三 第 203c 页 X53-0203.png

三十七是分分者因义能趣菩萨之分也婆沙三说
一说同此一说开戒为二有十一正命随前二摄一
说十二开戒为三婆沙更约七十五法废立繁而不
述。

觉分不说心王者心王缘自相觉分缘共相又觉者
是心所不可心王补佐心所也又立喜不立乐舍者
觉分行相猛利乐舍凝滞故不立也。

四正断者巳生恶修律仪断上得未生恶修断断上
得断字是即道巳生善修防护善法断恶法未生善
修修习断断恶等修习善令生所以四种皆名断也
问巳生善一品一念如何更令增长答经说顺住分
增长说胜进分也问欲界有恶可具有四正断上二
界无恶如何有四正断答虽无恶法有彼功德又彼
无所治有能治道故无色有远分及持对治若尔有
学有染可具有四无学无染如何有四答同上二界
说也欲勤等四共定相应与神为足有馀师说神即
是定欲等四与定为足举果就因名神足也问信等
五根何故先说为根后说为力答劣为根胜为力可
屈为根不可屈为力胜劣有别义别者能生名根能
断名力不动为根不屈伏为力。

五根五力次第者谓于因果先起信心为果修因次
行精进由精进故念住所缘由念力持心便得定由
心定故能如实知是故信等如是次第也。

念住等三助伴出体通一切加行善今言慧等约胜
卷三 第 204a 页 X53-0204.png
说也有部举念住为初尽无生智为后也觉分在修
道断有顶惑近菩萨助胜也。

初定一切者约前后位共有三十七一念中即不共
具以四念住等定不俱时馀容俱时有也。

觉分转者从念住至无生智名转无漏慧观證见四
谛理名證在观缘三宝及戒起信名净信即名净出
定后天魔梵魔等不能破坏名净也。

于佛等者于是境第七声戒是自内證不言于有漏
慧有烦恼缘不得名净唯取无漏慧缘三宝法及戒
也。

四向四果八人有为无漏五蕴尽无生智为佛僧体
五分法身等皆在道谛摄见道谛时起法前得得之
菩萨独觉道者菩萨唯有学十方界唯一人独觉取
麟角部行同声闻也此四次第依出定后义次第说
不依證时次第也。

圣所受戒者受以信为体十五心中皆有戒名一切
时得法宝有四教理行果教理通四谛行唯道谛果
通灭道谛前三果虽通在家人得今取理和名僧不
取受和也。

正智与解脱俱时无正智时正解脱亦无也烦恼上
得障心解脱现在断二世烦恼上得未来心慧正得
解脱约胜说烦恼为障理实通上二界定业皆能为
障唯说心解脱不说心所者心所随心王故也虽有
学于障亦分得解脱以至无馀别故不说也。
卷三 第 204b 页 X53-0204.png

无学得灭定是身解脱非心有学得灭定为第二句
无学得灭定为第三句第四句可知。

无为说三界者依世俗一相说断贪名离等有漏法
一一断时皆得一虽义即有别体即不别也。

厌通断不断是宽唯缘苦集是狭离通四谛宽唯是
断狭离即是通厌即是局名厌离通局也慧不是厌
与厌相应名厌也。

●论本第二十六 分别智品第七之一

释疏文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

智慧见忍同体义别决断名智慧简择称慧推求名
见信可是忍圣慧忍简四加行忍言圣慧忍自所断
惑断与不断未知未成决断也。

馀二者除尽无生智八忍外馀八智等通忍见智慧
也五识相应慧不得名见无推未故正见取意识相
应慧也。

先凡位六行断惑后入见道至苦法忍虽巳决断是
忍流断故又异生断惑无间道中慧名智不名忍后
容退故若忍辱忍即无嗔为体别安受苦忍即精进
别谛察法忍即此法类智忍也问忍与疑得俱不得
名为智忍与无明俱应不得名见答忍与疑得俱疑
惑断与不断不名智忍与无明俱照了四谛四谛得
名见也。

后时方能遍缘四谛故通六智者此通外难难云既
缘苦集不缘灭道体应不通六智也。
卷三 第 204c 页 X53-0204.png

有漏无漏智取境别者有漏智不分明颠倒转无漏
智分明不颠倒转问俗智无始来曾观苦如何不名
苦智答后容观为乐等故不名苦智也。

无漏佗心智胜不知有漏心者以想缘有漏法不别
缘故不知也。

不缘胜地者有漏佗心智知心心所有十五谓欲界
四定各下中上三心四定佗心智共有十二初定下
佗心智知初定下品心及欲界三心初定中佗心智
兼知初定中下心及欲界三心初定上佗心智能知
六心二定等准此可知若无漏法不由地有胜劣但
由根有上下故二定下心不能知初定中品心也无
漏佗心智能知所知各十二四定各三如二定下佗
心智知自地下及初定下心二定中品佗心智知自
及下地中下品心二定上佗心智知自下地上中下
心以无漏佗心智无有一人独成三品故唯知自下
品心有漏佗心智一人容成三品故能知六心也问
如欲界有四定能化心初定佗心智知几心答婆沙
一说四心皆知欲界摄故一说知一唯知初定化心
以上定佗心虽化欲界境以胜故不知也问中间禅
三品心何地化心智知答婆沙多说评曰初定三品
佗心智皆能知以同地摄故也过未无情他心智不
能知法类二智所缘境别故不相知如二人相背一
人观天一人视地不相见面也虽欲界灭道法智知
上二界以非全能知故也正理论一说麟角知四念
卷三 第 205a 页 X53-0205.png
心初二第八第十四是正义知三心是不正义也声
闻知二心十五心中随知二心皆得部行独觉同声闻
说此论说麟角知三心更不知者一说见道有二类
心法类二智此巳知毕一说知初二念心五念加行
成知第八念巳去力劣七八念方成一说苦集法智
同缘有漏修佗心智加行易成灭道法智同缘无漏
五念加行不成也如猕猴献蜜迦叶劝佛知道取阿
难为侍者不是自能知佛入世俗心神力令知也出
定后言我巳知苦等表定中唯得尽智别言我巳知
苦不复更知等表定中二智俱得别利根但言不复
更知谓言利根定中不得尽智重言我巳知苦不复
更知表在观中二智皆得也。

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者凡言一全只约摄自体巳
下摄一全皆准此释。

俗智摄一少分者摄有漏佗心智不摄无漏佗心智
四智体中对馀三智名少分也。

法智类智摄七少分者摄苦等四智者此四智通法
类智摄法智摄法分边不摄类分边类智摄类分边
不摄法分边名少分。

摄尽无生智者此二智以六智为体法智摄法分及
四谛智法分边不摄类分边。

摄佗心智者此智以四智为体法智摄法分边类智
摄类分边。

苦集灭四少分者摄法智类者此二智通四谛智苦
卷三 第 205b 页 X53-0205.png
智摄苦边集灭准此。

摄尽无生智者此二智以六智为体苦智摄六智中
苦智边集灭智摄六智中集灭边及摄六智中法类
智少分法类智通四谛智苦集灭智各摄法类中苦
集灭少分也。

道智摄五少分者摄法类智者此二智通四谛智摄
缘道谛边法类智不摄缘馀三谛边法类智也。

摄尽无生智者此二智六智为体摄六智中道智也
及法类智中缘道谛法类智摄佗心智者摄四智体
中道智也。

尽无生智摄六少分者摄无学身中四谛智及法类
智非见性者不取无学身中六智有见性者及有学
身六智也。

事辨身中者无学智苦断集證灭修道第九解脱道
事以辨尽智初生依事辨身也。

一切圣道为因生故者见修无学等圣道远近共为
因名因圆生无生智也。

释名者正理论云智缘无生法生名无生智无生法
即烦恼上非择灭非择灭虽常有此未阙缘得未生
故惑无生法同二涅槃此涅槃得生烦恼不生故如
涅槃得亦名涅槃尽智即解脱道无间道断烦恼解
脱道重知彼烦恼尽名尽智也。

欲界灭道与上界灭道同灭即同是善常道同出离
所以缘灭道法智能治上界问法智治上界得无为
卷三 第 205c 页 X53-0205.png
为法智摄为类智摄别依前义不应道理正是类智
所治故别类智摄亦不应理法智證故答是类智摄
问既法智證如何类智摄答以是类智正所知故也
世俗智作自相共相即前三方便中作自共相加行
中作十六行相也无漏心心所道谛摄故作道下四
行相能知佗无漏心心所也。

自相缘者如受领纳名自佗心智亦作领纳行相下
知同类心准此释佗心智加行先观自身色形相表
心喜怒然后观佗心以色为门故无色界无佗心智
别无漏即观苦空等问无漏佗心智作道下四行相
知无漏心有漏佗心智何故不作苦集下八行相知
有漏心答无漏无始未曾得作道下四行相方知无
漏心有漏佗心智无始曾得不作苦集谛行相亦能
知也问何故入无漏定不知有漏心答一说以起无
漏佗心智难不起智有漏心一说无漏缘有漏不能
别缘佗心智但缘一法以不别缘故不知有漏心也
问佗心智能知前人心前人心缘色此佗心智能知
此色不又前人心作无常行相此佗心智能知此行
相不答不能取前人所缘境及行相也。

我生巳尽缘集行相梵行巳立即缘道行相所作巳
辨缘灭行相不受后有缘苦行相我生者生即取非
想四蕴三世生梵行巳立一切无漏行巳立者有学
巳立无学正立所作巳辨即一切烦恼决巳断尽择
灭巳證也出观后有漏心中作我生巳尽等言涉世
卷三 第 206a 页 X53-0206.png
俗我故于观内离二行相也正理论释二行相即是
前十六行相无颠倒名有是处等也待因缘生法非
常违我见非我对我见故如舍不是人违我所见故
空如舍中无人者也等者引引果入现在也相续即
身由受生不断父母等缘成辨也灭即择灭五蕴息
得无为也。

[辟-辛+戈]涅槃菩提正道理如有部正理义唯慧为体据简
择灭义论主破云别唯以慧为十六行相体应不得
俱生无有二慧俱时生故此能取境心上差别不同
名行相通一切心心所别有体名有所行者兔角等
如何生心耶答缘名生心心所也上三禅近分及四
无色近分无无漏故无馀智也馀七智约第四果人
依九品證故通九地起馀八智通缘五蕴法故通四
念住摄也。

十智相缘自身即约后念智缘前念智不约同时别
望佗人说即同时缘也。

道智缘九者道智知道谛无漏法故不知俗智及有
漏佗心智也俗有漏佗心智通苦集二谛摄故苦集
智缘此二谛时知二智也。

四皆十者世俗智约缘无我观能缘十智佗心智知
有漏无漏心故缘十智尽无生初起缘四谛起故缘
十智也。

一切法即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色不相应为
三界不相应法心心所为三界相应法无漏相应即
卷三 第 206b 页 X53-0206.png
大地寻伺心王不相应即是道共无表四相得无为
分二善及无记为十俗缘十约无我观观一切法无
我说馀皆准此说也。

俗智即作无我观观一切法自体大地大善地寻伺
心王四相得以邻近故如眼不自缘扶根四尘也婆
沙第十依地者闻所成依五地欲界四定慧所成即
欲界修所成依六地谓未至中间四定无色缘少空
处缘上四空处乃至有顶唯缘有顶此观初起唯欲
色界身欲界闻思修加行及色界闻通加行生得修
通三得若欲界死生二定乃至生有顶后有顶死劫
生初定善修者得初定无我观。

不善修者内法异生得通成就现行外法成就不现
行以著我故也。

生欲界起非我行相者缘一切法别生初定起非我
行相唯缘初定乃至有顶缘法少故不缘欲界及同
时无表色上三定准释问欣厌二不相缘非我是何
作意答欣作意云何缘厌法答设有无量可厌法少
许欣即遍缘也。

见道初五心来别超越人盖成无漏佗心智见道初
即苦法忍后即道类忍修道初道类智后即第九无
间道无学道初第九解脱道后即未灰身来是也修
者习善有为令圆满自在不修染无受果故不修无
记及无为果也见道等中皆有苦集灭道法类世俗
见道等皆通得习二修别佗心智加行道有得修无
卷三 第 206c 页 X53-0206.png
习修佗心智在见道及无间皆无得习二修解脱胜
进容得习二修皆有也尽无生智四道皆得习二修
加行无间以见性故无习修解脱胜进皆有二修也
问何缘见道唯同类修自谛行相答未曾得又八忍
七智断自谛惑不交杂故故不互修修道不尔也苦
集灭智知苦等至无学位必当尽故有边声道智不
尔三乘六性道各各别起不互修也问三谛边修俗
智何胜何劣答后谛边修胜前谛边故问此俗智何
故不现前答未来有二类依身争现在世一俗智依
身二见道依身见道依身现前俗智依身阙现在世
依身不得生故二惑现在一依身俗智见道随一先
起依此身馀智不起也如苦类智知苦谛时未来俗
智上有法前得与现在苦类智俱时生得未来俗智
俗智不生得非择灭也通障即不染无知令断此障
问圣人胜进道离染欲界修即行修修佗心智凡夫
六行道离欲染胜进道何故不行修答圣人无漏佗
心智即作道四行相与道相应即行修凡夫有漏佗
心智与断道不同故不行修也。

依此地者如初定近分离欲界染九无间道前八解
脱道能修初定近分有漏功德得此者即离下染第
九解脱道得根本定修此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也
谓离此者即依初定离三定染即能修三定下无漏
得此者谓离下染得上地也问别离自染即修自下
无漏者见道能离三界染如何不修三界无漏伹言
卷三 第 207a 页 X53-0207.png
修自下答见道初得必不能修上地也无漏道依上
地起能修自下以自在故也尽智能遍修以所系缚
法初得解脱所传法气通故能遍修约身在欲界说
生上地不修下以弃舍故别法先曾得今再得不名
修如退上界果作下果等名得不名修彼却得上果
名得亦名修彼虽曾得以胜进故名修也别现若未
创得此法此法上得初念名得如闻思现在但能自
修不能修过未修慧现在能修三慧亦能修三世也。

●论本第二十七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处非处者合道理为处不合道理为非处是所知境
佛智能知名处非处之智力依主释也正理论云一
切皆是处非处摄名为难悟故折出馀九问处智即
知非处何故别说非处答遮无因外道说知遮恶因
外道说非处也业中善业感善是处善业感不善果
即非处乃至真实作意漏尽名处与此相违非处中
间七力皆准此释。

根目信等五根别尔断善人无信等佛应不知答过
去有信等或自意根有上下等或知无信等五根也
性谓种性即三乘六性等所趣即三乘涅槃满尽力
知自亦知佗漏尽事也。

后之三力在二乘身名通名明在佛身胜名力馀二
通在佛无胜用不名力且天眼通见五趣善恶由此
引殊胜智出亦正了知能感彼业名死生智力不别
说佗心智力者以前根上下智力能知根亦知心心
卷三 第 207b 页 X53-0207.png
所也昔佛在世誓多门前有一人求度舍利子观见
此人八万劫来未种顺解分善此人求度不巳佛见
与度彼得获果舍利子怪而问佛佛答曰我昔过去
于那伽罗国共此国人持地欲请定光佛供养此人
卖柴知有迎佛更取柴卖得钱拟供养佛至山被虫
食欲命终时彼但云南无城中欲所迎者名种解脱
分善又智度论说佛在祇洹经行有鹰逐鸽鸽飞向
佛影中无怖后舍利子影至便作声战恐问佛佛言
汝三毒习气在故佛教舍利子入宿住智观过去八
万劫外不知更教入死生智解未来八万劫外亦不
知常受鸽身舍利子白佛此鸽何时得脱佛言非二
乘得知过去恒沙大劫作鸽身后轮转五道得为人
身经五百生世中乃得利根尔时有佛度无量众生
巳入涅槃后于遗法中作五戒近事闻比丘赞佛乃
初发心经三大劫方得作佛舍利子曰佛我于一鸽
简莫能知况于佛法所以二乘第八第九不得名力
人种者先是人后作初或父母随一是人一是非人
也第三说身力无边若不尔如何能任持是无边心
力也触处婆沙有五说评家能造所造触和合是为
身体若不和合即身力劣有说重触为体以有力者
重故又有说涩触为性以有力身涩故又有说能造
四大为性四大平等即有力不平等即力劣又有说
所造七触外别有所造恒触为性此论同第四第五
说疏言所触中大种差别同第五说也前轮王取铜
卷三 第 207c 页 X53-0207.png
银轮王若金转轮王与独觉无别又言凡象即是西
方凡常用者香象即战时用。

依法者依佛正觉法立难沙门即四沙门梵志出家
外道天魔即六欲天主梵等即梵众等天也。

正等觉难者世尊正觉一切皆知比丘造罪佛既自
知何要问彼又佛在室内问阿难外有雨等通云为
令馀人于事审谛世尊大智尚问况馀人不问耶。

无由者由是因由有无畏难佛告正见故。

漏求尽者爱语势曰恶骂调达通云势白如慧马调
达如恶马须苦治故。

说障者如初二果人有妻子如何得圣果通云邪行
障离欲第三果不障初二果斯有何失也。

说出苦道者如莲华色尼何故被折眼精出舍利子
消渴病罗云乞食不得等通云由有苦依是过去业
未来必不受也或云是示现受苦令诸有情起出离
心故也。

无畏智为体者由有智故不怖惧佗故名无畏。

与力别者力降天魔无畏破外道体与力同与不屈
伏为因名力与怯惧为因名无畏也谓显如来三德
满故立四无畏第一无畏智德第二无畏断德后二
恩德问无畏得巳以智为体畏应得以无智为体答
智与众多法为对治智能治疑疑不得以无智为体
智能治于畏畏不得以无智为体智得与无畏为体
为也问佛说法时众生不教应无三念住即世尊说
卷三 第 208a 页 X53-0208.png
法应失根器答世尊说法欲令人解之人若不解即
天解之人不解故念住有三天得解故无不应根器
失诸大声闻虽有三念住一以非断习故二以非奇
特故不立梵云乔答摩是刹帝利中一性旧云瞿昙
讹也昔曾闻往昔刹帝利种被贼夺位父死其子仙
人贪种将养后太史奏曰刹帝利有星出王教人捉
得令锵身示人后仙人至不见此子观知此处便知
不活遥劝小儿令起世情仙现化密云为其掩障细
雨沾洒系令息苦饥现一女人以动其根小儿缘此
泄精仙人收以牛粪裹之置甘蔗园内日光照触团
开生一小儿形容殊妙后长为王因此号为日种牛
粪种地种也迦叶波婆罗门中一性身长千尺正法
千年或七日也。

烦恼断得择灭定障断即二无知得非择灭毕竟断
即前二不退也共德约名体同作用胜劣有殊。

梵云阿兰那行此云无净行谓无觉得宿住智知过
去生死由于自佗身起烦恼我于烦恼身上起烦恼
尚招生死几于我无烦恼身起烦恼即重明日欲于
其处乞食等先发愿愿彼处有情明日莫于我身起
诸烦恼便入胜定息定力诣彼彼烦恼不生也净有
三一蕴二言三烦恼即有迷事烦恼净也。

问宿住智与愿智何别佗心智知现在与知现在愿
智何别答宿住智知过去欲色有漏五蕴想缘不明
愿智知三界漏无漏五蕴四蕴想缘别缘分明佗心
卷三 第 208b 页 X53-0208.png
智现在佗身唯自相不明愿智知自佗身共相分明
也。

四无碍解法词等是境智于境中无碍无碍即解解
即智也名召法胜故颂举之具足知名句文三也若
尔名等即义如何不名义答所诠胜义是名义名等
缘多法故不名义也。

词二地法五地者词二地据声法五地通上三定据
有缘名等智说有也。

法无碍解婆沙四说二评文说随语二地一说随身
五身评取前说后二说一说欲色界一说通三界评
取前说深法师会两说三后评即是前评不可一论
有二评文意即不评通无色界语业既唯二地名等
亦然名等随语二地若随身五地也今取能缘义及
辨等智故通九地四皆加行得以习佛语为加行所
缘体性依地与无诤别馀与无诤同边际定是因因
定引此六生六是果此无净等六依第四定成为六
际此六定是流类如一颂四句为句之流类也能缘
词无碍解依第四定发词体即欲界初定摄也。

九品一遍为下下两遍为下中乃至九遍为上上品
也。

六通释名者神据等持境即所化四二尘通即證智
三法立名从定发通通能起化心化境名智證境也
佗心即境通即證智加行立名宿住即过去五蕴是
境随念即心相应念通即是智若涅槃名漏尽漏尽
卷三 第 208c 页 X53-0208.png
即是所證通即能證智若漏尽身中起从所依及證
智立名前五通凡得第六圣得以少从多总名共凡
德也正理论云解脱道者显初出障无壅名通胜进
道亦有也宿住先观此生十位次方观中有初心即
名加行满以中有今生摄也。

宿住境曾经事者未得净居如何能忆答曾忆有二
一见二闻净居先闻也。

六通加行者神境思性天眼思色天耳思声无色无
此等用无五通也问天眼见色天眼通即死生智明
死生智明如何知意等耶答谓天眼通能引有别胜
智生能知意别等与天眼通合立死生智明天眼名
死生智从果立名若死生智名天眼通即就因立名
也问天眼通即死生智如何天眼通知现在死生智
智知未来答据眷属说天眼通眷属缘未来或对宿
住缘未来也死生智善天眼通无记者无记据根体
及通体善即约眷属说也问二识相应慧名通天眼
天耳如何通四定发答约眼耳根说四定发也问何
故六通立三为明答宿住缘过去死生缘未来漏尽
忻涅槃故三有胜用故立为明复次宿住智明引空
定死生智明引无愿定漏尽智明引无想定故立三
为明智證即明也。

容有是真者别以十智为体世俗是有漏佗心通漏
无漏馀八智皆无漏故言容也。

示道者示即显示真教导者导引令入正法神变现
卷三 第 209a 页 X53-0209.png
通令发心记心记破心中念善恶事令信此皆令发
心教诫与说法名示导也。

健驮梨真谛云有女天名健驮梨从所说人为名或
是国名此国出此也伊利尼是论名路刑外道造论
有此咒从出处为名也。

行三意势佛运身胜解此三是即质化如马胜往上
界化色触二尘为所依地及笼此身梵王来欲界化
四尘为所依地及笼此身下界方得见也问举意即
至者如前文度一极微名一念如何远方能即至答
正理论云如日舒光即能顿至若不尔者中间断绝
行义不成举心即现大身至彼如无边身菩萨等运
身胜解通二乘凡夫四二外处性此八化说离质问
身在色界作欲界化化香味不又身在欲界作色界
化化几尘答婆沙说色界作欲界化化香味不若化
不有成就香味失答无成就失化而不成就不与五
根合如身外众服等一说不化前文说即质化亦准
此说小乘唯不能化前人为畜等也。

化作化事为即是通者化所化事之能化心即是通
不也。

能化心从神境通生者此说解脱道出障是通体能
化心从神境通生与通为果所化事近与化心为果
远且与通为果若言神通通即慧神即是定若言通
果心无障名通即是慧与定为果通即是果通果之
心也问第二定作欲界化心与初定作化心何胜何
卷三 第 209b 页 X53-0209.png
劣答若约地即初定化心胜欲界化心劣虽依二定
以化心属欲界故若约所依定即欲界化心胜以依
第二定故也以化心不化声别有发语心生二定发
语起初定心在定即能起初定化心发语二乘凡夫
定未自在语等不得不同及前后也迦叶大乘言入
灭定此论言死后至慈尊再现十八变是本愿故也
若化人化饮食即在化主身中消若权略道食金石
等即化事身中消或置在馀处也。

修得者谓四本定地净色为体由彼入定引得净色
依此二根能发二识能见闻远色声等也。

肉眼见近不见远天眼远近皆见肉眼有同分彼同
分天眼唯同分肉眼见前不见后及不见左右天眼
前后左右皆见肉眼见障内不见障外天眼内外皆
见肉眼见粗不见细天眼二皆见肉眼见昼不见夜
天眼昼夜皆见肉眼见明不见暗天眼明暗皆见肉
眼有翳缺天眼皆无也六欲天等即是生得天眼天
眼若修得者天即是眼若生得之眼若中有等似天
眼即有财释耳三释亦尔也。

●论本第二十八 分别定品第八之一

此品疏文分二一释名二分文解释。

梵云禅那此云静虑来意者定是发慧之缘次有定
品巳说诸智结前诸智差别所成功德结前十力等
后文令同念心心所不散于一境传名一境性性即
定也经部心王上假建立定离心王外别立受想行
卷三 第 209c 页 X53-0209.png
三破云受等能领纳离心外别有受等体定能令心
一境性何妨离心外别有定体也入无想定前心心
所熏色上成心心所种子若生无色界于修定时熏
心心所上成色种子若欲色二界色心二皆能持种
三性心名别自持破云入不善心时善色种何心持
也有部约取果一切法至现在即有取后果之力此
在欲色界临命终时色巳有取无色最后色果也正
理论云此空与色俱时而有起胜解想思惟彼空然
虚空体虽与色俱时色想无空方得显根本成位具
缘五蕴法从加行位立无色名厌前外空起胜解想
思内六识身乃至一切皆作识馀根本亦缘五蕴空
识行相既多粗动舍空识行相寂然而住名无所有
处也问何故四无色名处答是受生处又谓外道执
彼为涅槃今谓破彼立为受生处也正理论云定与
爱相应名味助伴五蕴性馀惑与定相应不名味者
答此爱与定专注一所缘故定得味名馀惑散动不
得此名前念净定生后念爱定前念净定中有顺退
分定及顺住中一分顺退能生后念味定馀净定不
生味定也有部定是体亦是体亦是支馀四助定具
支能依非定也支者显成义五支显初定乃至四支
显第四定等也或随顺义各随顺义各随顺当地定
也或资助义具五支资初生等也四句者有初定支
非二定支寻伺有二定支非初定支内净有初定支
亦二定支喜乐第四句可知问如第三定超入空处
卷三 第 210a 页 X53-0210.png
空处应具支答初习定者要具支方能起后成就则
易不假支等能起也。

轻谓轻利安即安适与相应心作适悦因初二在定
无五识乐也七十五法四地受皆立支五支中明四
地受名即别今据五受说也婆沙八十约七十五法
癈立文繁不述经部说第二定离初定寻伺即有内
净等持即心差别更无别体难断难破世间道难可
越度解脱道也。

亦可离中者初离欲染得初定味著为定空竟后得
第二定初定同欲界亦信可离故有内净。

离外均流者初定有三识馀缘外境二定离此名离
外均流故有内净上座部说初二定喜不是喜受三
定乐受皆喜受故也。

非离烦恼而得生故者由定与烦恼相应生名非离
烦恼而定得生入第四定能照万物寂静无灾患动
如密室灯能照万物灯焰不动也。

但不是彼地系者借三识及寻伺起下地心借无记
性杂心论主达磨多罗异熟不许异地起功巧不通
上地通果即意识起此三识威仪无记光法师借身
识威仪眼耳二识通威仪通果寻伺亦威仪也宝法
师云四无记摄色不尽摄心亦不尽借自性无记威
仪无声如何耳识得是威仪故知自性无记也。

初定无漏无间生初二三定各净无漏净生染定是
净定生退分无学生染者即顺住中一分顺生染染
卷三 第 210b 页 X53-0210.png
生不净即妨定退心也。

味生净一说生顺住分一说生胜进分皆无评文。

死净生一切者善及无覆无记皆名净不善有覆名
染也正理论云无色根本善极寂静故无边缘智不
缘下有漏无为及法智品道又言无色超越色相色
界不言超越故知色界有缘下法智品道四无色非
我行相但缘上四空不缘下界也。

有漏虽作十六行相不断自地染者有漏学未得明
利如来得师子王不能害兽等也八近分未离下地
染未得喜乐相应心也。

上七近分无无漏者于自地烦恼不厌背故初定近
分有无漏道者以治自地及下界有灾患界故。

无味定者近分是离染道味定离染时不起有不是
离染道者亦是离染道之流类也异说未曾得根本
亦味色分也。

问何故初定近分名未至馀即非耶答正理七十八
云欲简馀近分故此初近分不从定引生又味此故
得未至名馀近分从下定引生又不味彼不得此名
即是根本功德未现行义中间具味等三定以别是
一生处故在有寻伺上无寻伺下约定者名中间也
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通三性定散地唯是有心等
者是定定体平等及能持心等即是持持业释或等
者是引定前心平等引定生持即是定即等之持依
主释梵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善染唯定通有心
卷三 第 210c 页 X53-0210.png
无心等者引也是定前心引至定位依主得名别定
名等持业得名梵云三摩𠰘多此云等引唯是定及
有心等者定也引者从定引生四无量等惑等者定
前心平等引至定位依主释后一唯善性婆沙云十
三等持等至四句分别智有等至非等持二无心定
有等持非等至谓不定心相应等持第三句有心定
第四句可知由得空故蕴不是我破即蕴我蕴中无
我我所即蕴是空破离蕴我也苦集有漏可舍离道
谛虽无漏如船筏可舍故对治我我所是空意乐乐
證涅槃是无想意乐乐舍有为是无愿意乐空非我
虽是有为不名无愿者以似涅槃故不舍也有漏空
缘一切法别无漏空缘非我涅槃名解脱此三能与
为入门也先以空定空五蕴烦恼等空相既多顺厌
舍起有漏空等三等持思惟前空相亦可舍离不取
前非我等行相空取于空名空空空之空故见五蕴
中空即不生贪著见五蕴无我不生厌舍不及空相
故取空相也。

非常与无愿相应等持观前圣道为非常厌舍也重
无相伹观前无相相应圣道上非择灭为静相前圣
道观择灭为无相今此无相当情亦可厌舍起有漏
定观前无相相应圣道为无相重名无相不是择灭
名可舍也别无漏即生欣心不能生厌故重空等三
定不作无漏等持也时解脱欣圣道不能厌舍不能
作重空等三上七近分无者无胜功德别此重空欲
卷三 第 211a 页 X53-0211.png
界摄者未至圣道后起有顶地摄者无所有处圣道
后赴有漏重空等三谓此二地无圣道故馀九地圣
道自地圣道后生也此皆是起智离染后方便后更
加行方现在前佛无加行现前欲界恩德摄上二界
修慧摄此三等持从法类苦灭四智后生若欲界不
从类智后生若上二界不从法智后生空无愿不从
灭智后生无想不从苦智后生也。

但说住现法乐不说住后法乐者后乐不定生故或
后容退或入涅槃现乐即定也或现即是后所依既
言现所依必有后乐能依也。

六通中修二者天眼通观生死漏尽得涅槃故偏说
修也。

●论本第二十九 分别定品第八之二

婆沙八十一有二说一云治无量烦恼二二无量诸
贤圣广游戏处也欲煞有情心名嗔欲害有情心名
害耽著境界永不修善品名不欣慰于妙欲境界起
染著情无厌名贪也问不净观治贪与此舍何别答
贪有二一色境二淫欲不净治色舍治淫欲论主释
不净治淫欲舍治亲友等贪也悲治嗔即无嗔为体
前说非治害者据真家等流果傍治说也慈悲同以
无嗔为体二想别者无嗔治煞有情忻行相转不害
治害有情感行相转是二别也论主言不害为悲体
者前说无瞋者不害似无瞋以无瞋名说婆沙二说
一说喜根为体一说心所忻为体无评家此论同初
卷三 第 211b 页 X53-0211.png
说破后说云以喜与忻名义全别如何以忻为喜体
也颂说舍能对治贪据正对治长行论兼治嗔者据
傍治说慈能治嗔者治嗔所引嗔舍治嗔治贪所引
嗔是二别也问舍以无贪为体能治贪所引嗔慈以
无嗔为体应治嗔所引贪答舍以亲非亲皆舍舍能
兼治嗔慈能治嗔不生后嗔贪与乐不治贪也问慈
与乐即是悲拔苦何须别立慈悲二种答虽有与乐
而未拔苦虽有拔苦而未与乐故二别说也虽作与
乐等行相彼不得乐以意乐无颠倒故大乘真实与
乐如变大地为金银揽海水为苏酪等也。

一无苦无乐者与示即慈二有苦即三恶道全人趣
少分拔苦即悲三若有乐者助喜即喜初痴随增离
痴相次苦离嗔相次乐离贪相次欲令离诸恶故名
舍无量也问下三定有喜乐欢行转三地起悲即戚
行转如何悲得与下三定相应答如无漏是厌行相
转依下三定是欢行转既得相应悲亦尔也若烦恼
薄者上怨与上亲顿能平等与上乐拔苦等若烦恼
增者慈皆即与乐拔苦等各分三品一切有情分为
七品慈悲喜皆于亲与上乐乃至第七遍上怨与上
亲等舍即先处中次怨三品后亲三品先下亲次中
后上也。

此四次第谓欢行者随乐先起也。

此四凡夫亦能起以无烦恼重者欢行者身中證得
名身作證得住此定名具足住也。
卷三 第 211c 页 X53-0211.png

弃背是解脱义初二定根本及近分中间并背舍欲
界贪心第三背舍不净观心次四背舍下地贪心第
八背舍一切所缘心也。

欲初定有显形色贪者由眼识引生也欲界虽有初
二解脱不立者以自烦恼所陵杂故不立也三四定
中虽有治初二解脱贪以远故不立第二定无眼识
缘欲界色生贪故第三定不立解脱也又第三定有
乐转故不立解脱也解脱为因胜处为果初二解脱
取想相不净第三总相取净不能别观此能别观缘
一身名所缘少缘多身名所缘多多少自在也依地
自性如解脱说此于境中取境转变多少自在不起
于惑名制心名心胜境处也胜处不能分能造所造
遍处分能造所造别观皆遍一切处也世界坏时定
既法尔得烦恼法尔先断方得生上无有不断下界
地烦恼得生上地也。

因教有證先教后證正法有教證及戒像中无證末
中及无戒唯教法也一说教證二法千年一说教法
通千年外此论同涅槃经二十二若我弟子持说者
教住修行者證法住也。

此论依摄者此牒前摄彼胜义依彼故也。

宝法师大师世眼久巳闭下是流通分依前科定品
文及初科文后三行颂是流通分此疏科文错也。

俱舍论释颂疏义钞下末(终)
卷三 第 212a 页 X53-0212.png

此本者南都于东大寺大喜院搭中以清凉院本校
合并点加毕

庆安四年(辛卯)仲冬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