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3a 页
俱舍论疏论本第四
大慈恩寺沙门 神泰 述
*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一问今应思择一切有为如体相不同生亦各异别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3b 页 X53-0033.png
生耶为有诸法决定俱生二答有定俱生三总举一
切法略有五品等四简无为无生此中不说今先辨
色决定俱生自下二十七行颂明三聚法于中初一
行颂辨色聚俱生文中初举宗次举颂本后释颂本
文中有十六初释初两句色聚中极细之者立微聚
之名为显更无细极于此者此在欲界无声无根生
山河地等八事俱生随一不成云何八事谓四大种
及四所造色味香触二无声有根下释下两句无声
有根诸极微聚此俱生事或九或十谓有身根聚九
事俱生八事如前身为第九有馀眼等四根聚十事
俱生九事如前加眼等一以眼耳鼻舌必不离身根
故四极微聚十事俱生四根展转相望处论受各别
故不相加也上来文同杂心论极微在四根十种应
当知身根九馀八念法师等依此以为正义然婆沙
有两师释初师云一切四大必不离色声一切欲界
色必不离香味第二师云一切四大不必有色声一
切欲界色不必有香味念法师依杂心论判婆沙二
师义皆为不正两师合取方是正义初师云一切四
大必不离色一切欲界色不离香味是正义一切四
大必不离声不正义第二师云一切四大不必有声
是正义不必有声及一切欲界色不必有香味是不
正义若依正义应云一切四大必不离色不必有声
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方顺杂心是正义者此大
谬也迦旃延云谁成就声持答曰欲色界又杂心云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3c 页 X53-0033.png
无想众生十八性故知婆沙初师一切四大必不离
色声一切欲界色必不离香味是正义也故今论云
于前诸聚若有声生如次数增九十十一以有声处
不离根生谓论有执受大种因起然杂心论及此论
颂不说声者以声因大种相击方生故此论别加杂
心略而不说故正理论第十卷云无声无根八事俱
生此若有声即第九事而不说者显因大种相击故
生非如色等恒时有故问内身中声何大种相击故
生非答如内身之中常为外风击发故生故正理论
云表色在欲界初静虑中非上地可言有表问语表
巳无何有声处答外大种为因发声不遮外色故无
有失又成实论破萨婆多云有论者言四大种相击
触同故有声是义不然故知众生身中常为外四大
相相触碍故常有声故欲色界定成就声无想众生
十入性也问若言身中常触故有声者何故正理论
云显因大种相击故生非如色等恒时有故答外大
常触碍内大故言大种相击故生色等四尘不由常
相击任运恒有故别说也婆沙第九十云身色声触
界欲色界成就无色界不成就者问身色触界可尔
声界云何恒时成就有作是说大种合离必生声界
有情若在欲色界中大种恒有故常发声评曰彼不
应作是说若四大种必恒生声此所生声何大种造
若即此造应多有对色一四大种生若说馀造馀四
大种复必生声如是展转有无穷过应作是说生欲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4a 页 X53-0034.png
色界有情身中多四大种在一身内有相击者便发
声不相击者即无声起虽一身中必有声界非诸身
分皆遍发声婆沙一百二十七云问一四大种为但
造一造色极微为能造多答应作是说一四大种但
能造一造色极微有说造多评曰如前说者好也三
经部问若四大种不相离生于诸聚中随一可得非
馀四于彼聚中下论主述萨婆多答于彼四大聚中
势用增者明了得一馀三大体非无如触针锋与
筹合触针锋与筹合为一束但触身时针势用强但
觉针锋不觉筹也又如盐味与[麸-夫+少]合味人若尝时盐
势用强但觉盐味[麸-夫+少]体非无正理论第五卷云今应
思择若诸大种色聚中增为体为用何缘复劝如是
思择为欲蠲除不实过故经主自论有处说言此是
彼宗所有过失彼宗谓彼毗婆沙师言诸聚中一切
大种体虽等有而或有聚作用偏增如心心所又如
所觉团中盐味未审此中经主意趣定谓谁是毗婆
沙师若谓善释阿毗达磨诸大论师彼无此说彼说
大种由体故增石水焰风诸色聚内坚湿暖动体相
偏增一一聚中各了一故若诸聚内大种体均不应
此中各唯了一又随世想立地等名应全无因空有
言说以诸色聚形显皆同若执坚等体均无异因何
得生地等别想若谓因用理必不然用与自体无差
别故用若是实即体增成实即体故用若非实亦体
增成不异体故无非实用异体有增由此即释彼心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4b 页 X53-0034.png
心所团中盐喻谓盐受等用即体故即体用增总说
如是然有差别谓诸大种有对碍故可积聚故方处
差别分明可了受等无对不可积集但由用别了增微
异是故大种体可积集就体说增心心所法就用差
别说增微异岂不色法亦见用增如酢和水良药和
毒盐和水等虽两类同而用有异如何言色就体说
增此不相违以酢与水触微虽等而味不同酢味微
多水味微少故酢味胜还由体增于诸聚中有味等
物体增强故谓是用增良药毒等缘起理门有差别
故体类如是由此虽少而能伏多非异体类有别用
生故执用增是为邪计五经部重问云何于彼一一
聚中知亦有馀三大种六萨婆多答由一一大聚中
有水摄火熟风长地持业四大业故知具有四大有
馀师说过缘坚等便有流等相故故知坚等中先有
水等大又如水聚中由极冷故有煖相起虽不相离
而有冷用增者如云中水由冷相击则出电电即火
大也又如人作石灰烧石后石巳冷用水没之即便
火出又如受及声用有胜劣故伹觉胜受不觉劣受
闻声之时但闻胜声不闻劣者有馀师说于此一大
聚中馀有三大种子功能未有体相故契经说于本
聚中有种种界界谓种子七经部问如何风中知有
显色而不可见八此我但可信教故知不可以理比
知或风所合香现可取故香与显色不相离故亦可
比知有显色也九类释色界前卷说色界香味并无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4c 页 X53-0034.png
故彼无声有六七八有声有七八九俱生此可准知
故颂不别说十外人问此颂中言事为依法体说为
依十二处说十一论主反责外人若尔何过十二外
人出过二俱有过若依体说八九十等便为大少由诸
微聚必有长短等形色有多极微共聚集故重触轻
触定随有一滑触涩触随一亦然或处有冷有饥有
渴故于八中有长有重有滑有冷有饥成十三种九
成十四十成十五是则所言八九十者有太少过若
依十二处说八九十等便为太多由四大种触处摄故
八应说四九应说五十应说六是则所言八九十等
有太多失十三论主释二俱无过应知此颂中所言
事者一分依体说谓所依四大种一分依十二处说
谓能依造色五根四尘十四外人问若尔大种事应
成多如八事中四所造色各别依一四大种故所造
有四能造四大种四四十六便成二十何故说八九
事应说二十四十事应说二十八也十五论主释应知
此中依体类说诸四具五具六具四大种类无别故
不别说也正理论云若谓事言依体依处太少太多
成过失者所依能依依体依所差别说故无有过失谓
所依事依体而说若能依事依处而说或唯依体亦
无有失由此中说定俱生故形色等体非决定有光
明等中则无有故或唯依处然为遮遣多诽谤故别
说大种多诽谤者或谓谤言大种造色无别有性或
复谤言无别触处所造色体或复谤言非一切聚皆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5a 页 X53-0035.png
具一切或复谤言数不决定别说大种此谤皆除若
言大种各各别生造色果故应成多者其理不然约
类说故解云此有三说初约依体依处说与俱舍同
第二唯依四大体说由此说造四根四大体中说决
定与造四根大种决定俱生者故说有十种或十一
种如长短形色等体非一切四大种中决定有色光
明等中唯有显色光明即无长短等形色今言造根
大种聚中十色等决定俱生第三说此中或唯依处
能为遮遣多诽谤故处外别说大种十六论主责外
人何用分别如是语为语随欲生显数多少随欲不
定应思择义何须多语。
自下十二行颂辨心聚于中初五行颂辨五大地次
有四行颂辨五品心起数多少次有两行颂辨心所
差别后有一行颂辨心所众名就初五行颂中初有
四句辨心心所俱行相得并文中初结前生后次举
颂本后释颂本文中初释初句心与心所决定俱生
如自在名我我必有所于所自在心自在故如非心
王自在故必于所故心数名心所也次释第二句诸
行即是一切有为三聚诸行前句必俱言流至于此
第二句中谓色心等二聚诸行生时必与有为四相
俱起故言诸行相也言或得者谓诸行内唯有情法
与得俱生馀无情法不然不定故言或因明心与所
俱故通举行与相并然意欲明心亦与相或得俱也
次有两句举五大地数就释颂中初举心所且在五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5b 页 X53-0035.png
品此即举数释初句也二何等为五下问答列五品
名释第二句也三地谓行处下总释数名义地谓所
依行处如世间地是人所依行处若此心王是彼
心所所依行处即说此心王为彼心行法地正理论
第十卷云若此是彼容心所行即说此法为彼法地
次有一颂辨通大地法文中有四初释大地名义想
等十数名为大法心王与十大法为地从果为名故
说心王名为大地地辨大地名义中若十法为心王
所有从能有为名想等十法名大地法谓大法恒于
一切心有故名为大非馀心所正理论云地即是心
大法地故名为大地此中若法大地所有名大地法
谓法遍与一切品类一切心俱生由此故心非大地
法外心俱生故二问彼大地法是何三举颂答四
释颂本文中有三初释第四句婆沙传说如是十法
诸心刹那和合遍有自古诸师建立大地种种不同
如犹论师五义建立通大地一通三界二通六识三
通三性四通漏无漏五通并头起馀三十六不具五
义故不立也长耳三藏具八通无八居立通大地炰
法师具九义立通大地今依俱舍但一义立谓通于
一切心馀三十六不遍一切心故不立也二此中巳
下释上三句十法名义文中七法可解言慧谓于法
能有简择者依此论宗推求名见决断名智简择名
慧也作意谓能令心惊觉者杂心名忆此云作意正
理论第十一卷云谓于所缘能作动意名作意相问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5c 页 X53-0035.png
若于所缘唯作动意诸馀心所应不能缘若此难非
理诸心所法依心转故但动于意馀动亦成故无心
所不能缘过心王若无作意应如人眠无所觉知由
作意故能令心王不眠名惊觉也胜解谓能于境印
可者杂心论名解脱今名胜解于境解脱印可必尔
名胜解也三叹心聚难知诸心心所以无形故异相
微细前后一一相续分别尚难况一刹那十法俱时
而有也有色百味诸药其色根取其百味差别尚难
了知况无色法唯觉慧取耶四结如是巳说十大地
法次一行颂辨十善地法文中初释地名义信等十
法名大善法心王与大善法为地从果为名名大善
地此释名中若信等法为大善地所有从能有为名
名大善地法谓十法恒于诸善心有故名大善亦简
心王二问彼十法是何三举颂答犹论师具五义建
立善大地一遍三界二通六识三通漏无漏四并头
五唯是善今颂但一义释谓唯遍善心唯简通大地
地大地虽遍善心而不唯善通三性故遍善心简馀
二十六数不遍善心四释颂本文中初释唯遍善心
如是信等诸法唯遍善心二牒信释初释令心澄净
二释于四谛三宝善恶本论业果中现前忍许三牒
不放逸释谓能修诸善法三问离诸不善法外复何
名能修三答谓此于善法专注修习性四馀部经释
能守护心不造诸过名不放逸四牒轻安释一萨婆
多立宗轻安者谓心堪任性二经部难岂无经亦说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6a 页 X53-0036.png
身轻安耶三萨婆多释虽非无说此如身受依色根
身故名身而体是心应知五识相应轻安亦尔四经
部责若五识相应有轻安心法者五识不与意识同
时如何可立此为猗觉支耶五萨婆多释应知此觉
支经中身轻安是七种所造触中轻触令身轻举身
堪任性与无漏意识同时起也六经部难轻安轻触
体是有漏色法复如何说此为猗觉支谓七萨婆多
释能顺觉支故无有失以身轻触色轻安能引觉支
心轻安故八经部问馀亦见有是随顺相从说耶九
萨婆多答有如经说喜及顺喜相应法名喜觉支嗔
及生嗔相应俱有自分遍因缘法名嗔恚盖等正理
论第十一卷云有作是言此中既说身轻安故非唯
心所说名轻安此言非理受等亦应同此说故然五
识相应诸受说名身受有作是说设有轻安体非心
所然此中说心所法故不应说彼以能随顺觉支体
故亦名觉支谓身轻安能引觉支心轻安故亦见馀
处嗔及嗔因名嗔恚盖见思唯勤亦名慧蕴虽彼嗔
因思惟及勤非嗔非慧然顺彼故亦得彼名此亦应
尔五释舍一萨婆多立宗心平等性无惊觉性说名
为舍二经部问如何可说于一心中有作意惊觉性
舍无惊觉性相应起三萨婆多释岂不前说诸心心
所其相微细难可了知四经部责有法虽能了由审
推度而复可知此中作意舍最难可知如何相违背
俱起不乖反五萨婆多释此作意有惊觉于馀舍则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6b 页 X53-0036.png
无二体既悬殊俱起何乖反六经部难若尔不应同
缘境或应一切贪无贪等别体相违皆亦相应七萨
婆多释如是相违俱起种类所馀诸法此中应引来
为例释如疑智相违无明与慧明乖反皆同时起或
想取相受不取相即是有想无想相违而同时起如
彼所引理趣相违法得同时起今于此有警觉无警
觉中应知亦尔然贪无贪障治别故不俱起也六释
惭愧二种指后当释七牒二根释谓无贪无嗔无痴
善根大地法故不重说也八牒不害释谓无损恼九
牒勤释谓令心勇悍十结如是巳说大善地法此十
法中自古诸师皆云翻八有体谓翻信为不信等翻
二无体谓轻安无不轻安翻舍无不舍者不然今依
俱舍正理论释翻十皆有体谓翻轻安为昏沉故旧
俱舍云翻安为不安不立烦恼大地于谁有失又翻
舍为掉故正理论第十一卷云心平等性说名为舍
掉举相违如理所引令心不越是谓舍义。
次半行颂释烦恼大地文中有四初释大烦恼地名
义类同前释二问彼法是何三举颂答自古诸师亦
五义建立一通三界二通六识三通二轮四并头起
五唯不善及无记今依俱舍但一义释谓恒唯染恒
简三十数唯染简通十也四释颂本文中初释痴
释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无智无所显照放逸懈
怠不信如文可解次牒昏释昏谓昏沉二对法中说
下引本论證五识相应名身昏沉性意识相应名心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6c 页 X53-0036.png
昏沉性是名昏沉重无堪任昏沉异名也三问此是
心所如何名身四答如身受言故亦无失次牒掉释
掉谓掉举令心不静唯有如是六种名大烦恼地
法。
上来第一论主立宗二法救问岂不释本对法中说
有十种又于彼本论不说昏沉等三论主释答天爱
汝今伹知本论至言不闲意旨西方呼愚痴人为天
爱养名天爱也四法救问意旨者何五论主答论失
念等五法巳说在大地法中如无痴慧为体故非大
善法彼五数亦应尔即通中染污念名为失念等故
本论说若是大地法亦大烦恼法应作四句如文可
解念等五法大烦恼地中重说者古师释云受生爱
分相不生见分思是业性从烦恼发不顺生烦恼触
有和会释尘之功无有生惑之用欲生爱分不生见
分此之五法生惑不能故唯通大地念等五法通生
见爱二分烦恼生惑中引故重说也又释念定慧作
意胜解皆是功能法名恐非染引心俱故重说也又
馀师执邪等持性非即心乱竟彼师作四句与此四
句不同第一句谓受想思触欲等持第二句谓不信
懈怠无明掉举放逸心乱第三句谓失念不正知非
理作意邪胜解第四句谓除前相又云大谓许昏沉
通与一切烦恼相应不说在于大烦恼地法于谁有
过六法救又作是言应说在此大烦恼地而不说者
顺等持故彼法救谓诸有昏沉行者速发等持非掉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7a 页 X53-0037.png
举行七论主问谁昏沉行非掉举行等此未尝不俱
行故八法救答虽尔应知随增说行九论主结本宗
虽知说行随用偏增而依同时有体建立地法故此
地法唯六识成此六唯遍染心俱起非馀故亦释颂
本恒唯染也十总结前如是巳说大烦恼地法。
次半颂辨大不善地文中初释大不善法地名义类
同前释二问彼法是何三举颂答古师亦以五义建
立一通六识二通二相三并头起四唯不善五唯欲
界今依俱舍但一义释谓唯遍不善心唯简遍十遍
不善心简三十四数也四释颂本如文可解。
次一行颂释小烦恼地法文中有四初释小烦恼法
地名义二问彼法是何三举颂答四释颂本古师亦
以五义建立一不通三界二不通六识三不通三性
四不通二轮五别头起今依俱舍以三义建立一如
是类法唯修所断二意识地起三无明相应分别现
行具此三义名为小烦恼地法此法如后当广分别
二总结上文如是巳说五品心所三复有此五品心
所馀不定心所谓恶作睡眠寻伺等取贪嗔慢疑以
上八法不定入五大地故名不定心所。
上来五行颂辨大地等五自下四行颂辨五品心起
数多少于中初三行颂辨欲界心品起数多少第四
行颂明上二界心起数多少既前文中初问次举颂
答后释颂本文中初且明欲界举数列名有五品心
次然欲界心下别明三性五品心起数多少即为三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7b 页 X53-0037.png
段就初明欲界善心中文有其七初释初颂然欲界
心定有寻伺故善心品必二十二心所俱生谓通十
善十及寻为伺非诸善心皆有恶作若有恶作时增
数至二十三将释此文须知心聚相应自力四句多
少一相应非自力有二十九谓通九除慧善十大惑
五除无明不善大地二地外寻伺及眠二自力非相
应有十五谓小惑十地外爱恚慢疑悔三亦相应亦
自力有二谓通中慧大惑中无明如通中慧若作五
见则自力起馀则相应也大惑中无明若与九使十
小惑及悔俱则相应也不共无明则自力四非相应
非自力谓心王也又须知心所三性染净差别有二
十二唯染非净谓大惑六不善二小惑十爱恚慢疑
有十唯净非染谓善大地十有十四通三性染净谓
通十地外寻伺悔眠今文中善心品俱必二十二谓
十大地相应通净十大善地唯净相应地外寻伺相
应通净故必定俱恶作及眠不恒起虽通净品别加
增至二十三四馀二十二唯染非净故不俱也非诸
善心皆有恶作若有恶作增体增数至二十三恶作
自力起馀二十二相应从也。
上来第一立宗二问恶作者何三答恶所依体名为
恶作应知此中缘恶作法从境为名说名恶作谓缘
恶作心追悔性从行解名应名为悔从所缘名说名
恶作如缘空解脱门说名为空缘不净无贪说为不
净皆随境立名也或随所依立名又见世间约所依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7c 页 X53-0037.png
处说能依事如言一切村邑国土皆来集会村邑国
土人所依故说人为村邑国土也恶作即是追悔所
依故约所依说为恶作又于果上假立因名恶作境
是因生追悔心果于追悔果体假立恶作因名也如
说此眼等六根六触处应知名宿作业亦是于果立
因名也四问若缘巳作恶事心追悔生可尔若缘未
作业云何名恶作五答于未作业亦立作名如追悔
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未作事而言是我恶作也
六问何等恶作说名为善七答谓于善不作于恶作
中心追悔生说名为善与此相违名为不善此二善
恶悔各依善恶二处而起。
上来虽有七文合为第一明善心品俱自下第二明
不善心于中初明不共心品文中初汎举若于不善
不失心品必有二十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以通染
相应故六大烦恼法二不善地法以是染相应故并
二不定谓寻为伺以是通染及相应相三问何等名
为不共心品四答谓此四品唯有不共无明以无明
使通相应自力故自力起者见道所断名不共无明
无有所馀贪烦恼等九随眠故不说与馀二十六俱
者以十善地唯净非染故十小烦恼爱恚慢疑悔自
力起故有时眠俱复别加故次明不善馀烦恼品于
不善三见相应心品亦有二十心所俱生名则如前
不共品说非见增故有二十一以即于十大地法中
慧用差别说为见故慧是相应自力起故也言不善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8a 页 X53-0038.png
见相应心者谓此心中三见也于四不善贪恚慢疑
自力心品有二十一心所俱生二十如不共加贪等
随一于前所说忿等十小惑亦二十一心所俱生二
十如不共加忿等随一不善恶作亦二十一二十加
不共恶作第二十一下总结略说不善品中不共无
明及三见相应心唯有二十馀四大烦恼及十小惑
并悔随烦恼此十五相应心品有二十一心品俱生
杂心但说爱恚慢疑有二十一文略也。
自下第三明无记品于中初明欲界无记有覆心若
于无记有覆心品唯有十八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
通染相应故六大烦恼地法相应染故并二不定者
谓寻为伺通染及相应故欲界无记有覆心者谓与
身边二见相应此中不增见通数如前释次明于馀
四无记无覆心品许唯十二心所俱生谓十大地法
并二不定寻伺以通无记及相应故外方诸师欲令
恶作亦通无记此相应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正理
论云有执恶作亦通无记忧如喜根非唯有记此相
应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释云外方诸师欲令忧通
三性故执恶作为无记忧俱然杂心论悔增三品是
外国师义有说忧唯善不善前后相违也四明眠增
五品应知睡眠与前所说一切五品心皆不相违通
一善二不善三无记性故随何品有即说此增谓如
前欲善二十二增二十三善悔二十三增至二十四
不善不共品及三是二十增至二十一爱恚慢疑十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8b 页 X53-0038.png
小惑及悔二十一增至二十二有覆无记十八增至
十九无覆无记十二增至十三外方诸师自悔十三
增至十四不正义也若眠增五品增体亦增数若悔
增二品如善二十二增悔二十三增体亦增数悔是
自力起二十二随从若于不善品增体不增数如不
共无明自力起一向不增悔悔亦自力起爱恚慢疑
十小惑自力起悔亦自力起故于十四惑不增悔也
悔亦自力起馀并随从故亦大一增体不增数也。
次一行颂明上二界心所多少文中初结前生后次
举颂本后释颂本于中初释上一句初定中于前欲
界所说五品说心所法除唯不善恶作睡眠馀皆具
有唯不善者谓瞋烦恼除謟诳憍所馀忿等七小惑
及无惭愧此十唯不善并悔眠馀皆具有者如欲界
说馀三十四谓通十善十大惑地六謟诳憍寻伺爱
慢疑次释第三句中间定除前所除十二又更除寻
十三馀三十三皆具有次释第四句第二定巳上乃
至无色除前所除十三又除伺等三等者显除謟诳
馀三十皆具有次引经證上地无謟诳经说謟诳极
至梵天众相依故上地无有正理论云以从欲界乃
至梵天皆有王臣众生等别故有云謟诳上地无马
胜比丘思惟四大何处永灭为欲知故遍问六天并
皆不解故往问梵王梵王不知无馀灭位耻于众故
便矫乱答我于此梵众中尊故是大梵统摄一切皆
得自在故名自在能作器世间名作者能化有情世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8c 页 X53-0038.png
间名化者下重释以能生器世间者故名作者以养
育有情世间者是一切有情世间父故名化者作是
謟诳以引出众外謟言惭谢令还问佛婆沙九十八
云问此中是梵是大梵得自在有何差别答是梵者
谓执梵王五取蕴果是真清净寂静安乐是大梵
者谓执梵王五取蕴果是诸真净寂乐中尊得自在
者如谓梵王五取蕴果有最胜用统摄一切皆得自
在如是皆名取劣为胜谓执秽苦为真净乐及有净
乐最胜用故真乐净者诸灭道谛灭道二谛俱是真
胜一切法中涅槃最胜是善是常超馀法故有为法
中所王道最胜能永超越生死法故问于梵世中梵
王最胜观彼为胜应是正见何说彼是恶见耶答曰
若谓唯于梵世中胜容非恶见然彼谓于一切最胜
故恶见摄彼于诸佛独觉声闻及上诸天皆为劣故
又彼妄执五取蕴果同真灭道故恶见摄问此中于
世间能造化能生生是彼父等有何差别答于世间
者谓于有情世间及器世间能造化者谓能造作器
世间及能化作有情世间能生生者谓能生生非情
数物重显造义是彼父等者谓是一切有情之父重
显化义此执皆是非因许因谓执梵世五取蕴果能
造化作一切世间然诸世间有情数者各从自业烦
恼而生非情数者一切有情业增上力共所引起彼
于劣果执为胜因既非因计因故戒禁取摄此及前
见取俱迷果处苦谛生故皆见苦所断又我常执力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9a 页 X53-0039.png
所引故如彼皆成见苦所断婆沙百二十九云诸四
大种依何定灭乃至广说答如佛昔在室罗筏城住
誓多林时有比丘名曰马胜是阿罗汉独于静室作
是思惟诸四大种何处永灭为欲知故入胜等持即
以定心于誓多林没欻然出在四大王众天从定而
起问彼天众诸四大种何处永灭天众告曰我等不
知是四大种何处永灭然我所事四大天王智慧威
德普殊胜彼或能了可往问之尊者即时诣四王所
作如上问皆云不知彼共推三十三天众三十三天
复推帝释帝释仰推夜摩天众夜摩天众推苏夜摩
天子苏夜摩天子推都史多天众都史多天众推珊
都史多天子删都史多天子推乐变化天众乐变化
天众推妙变化天子妙变化天子推他化自在天众
他化自在天众推妙自在天子妙自在天子推梵天
众如是尊者遍问欲天竟不能知大种灭处欲往梵
世入胜等持复以定心自在宫没梵众天生从定而
起化如上问梵众咸曰我等不知有大梵王是非大
梵作者化者为一切父自在生育具大威德无与等
者无有不见不了不识彼定能知仁者应往问尊者
复问大梵所在梵众答曰我亦不知大梵天王定所
在处仁欲见者随处谛求即有光明于中而现尊者
马胜遂起诚心愿大梵王于此众现应时大梵即放
光明便自化身为童子像首分五顶形貌端严在梵
众中随光而现尊者前进问曰大仙诸四大种何处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9b 页 X53-0039.png
永灭梵王不达作矫乱言比丘当知我是大梵是自
在者作者化者生者养者为一切父此是谄诳所发
语业尊者告曰我不问仁梵非梵等但问大种何处
永灭尔时大梵如此比丘非憍乱言卒能翻造便
执两手引出众外此是謟诳所发身业出众外巳谢
尊者言我实不知大种灭处然诸梵众咸谓我是自
在作者无不知见若我众中云不知者是诸梵众便
见轻蔑尊者自失近舍如来远劳见问致无所获今
可速还诣佛请问如佛所说应正受持马胜既闻梵
王推佛欢喜辞退复入等持即以定心于梵世没欻
然还生誓多林中从定而起整理衣服往世尊前恭
敬作礼问四大种何处永灭尔时世尊即告彼云汝
欲问者当是问四大与短长细粗净不净于何处永
弃名色灭无馀佛经虽作是说而尔广分别今欲广
辨故作斯论诸四大种及所造色依何定灭答依四
定或依未至灭依四定者谓依四静虑依未至灭者
谓依初静虑近分及四静虑中间空无边处皆名未
至并未能入胜根本地而现前断烦恼故。
次两行颂辨四对八心所差别文中初结前生后二
无惭下举两对心所问其差别三举颂答四释颂本
于中先释初两句此辨差别中无渐无愧别者于诸
尸罗等功德及亲教师等有功德者于此二境无敬
无崇是无惭相即是敬崇所歒对法正理论云诸功
德者谓尸罗等有德者者谓亲教等于此二境无敬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39c 页 X53-0039.png
无崇是无惭相即是敬崇能障碍法或缘诸德说为
无敬缘有德者说为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总显
前二或随次第无敬故无所忌难无崇故无所随属
一立宗为诸善士所呵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无
见怖畏说名无愧此中怖言显非爱果能生怖故二
问不见怖言欲显何义为见而不怖名不见怖谓为
不见彼怖名不见怖谓三论主反责若尔何失四外
人何论二俱有过见而不怖应显邪智若不见彼怖
应显无明五论主答此言不显见与不见六外人问
何所显谓七论主答此显别有无愧法是随烦恼为
彼见无明二因说名无愧正理论云前应显无明后
应显邪见此言不显见与不见为无愧体但显有法
是随烦恼能与现行无智邪智为邻近因说名无愧
有馀师立宗谓于所造罪自观无耻名曰无惭观他
无耻说名无愧二外人问若尔此二所观不同云何
俱起三论主答不说此一时俱起别观自他然有无
耻观自时胜说名无惭观他时胜说名为无愧惭愧
差别翻前两释可解。
次释下两句明爱敬别爱谓爱重体即是信然汎解
爱有二一有染谓贪爱如爱妻子等二无染爱谓信
如爱师长等下四句分别可解有馀师说信者谓忍
许有德由此为先方生爱乐故爱非信正理论云信
复有二一忍许相二愿乐相若缘是处现前忍许或
即于中亦生愿乐此中爱者是第二信或于因中亦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0a 页 X53-0040.png
立果称前信是爱邻近因故名爱无失释云前说据
初义后说依后义敬谓敬重体即是惭如前解惭谓
有敬等下两句分别可解有馀师说敬者有所崇重
由此为先方生惭耻故敬非惭正理论云然复有言
有所崇重故名为敬由此为先方生惭耻故敬非惭
彼师应许无惭愧者能起恭敬以执先起敬时未有
惭耻故应无惭耻者能起恭敬若谓敬时巳有惭耻
则不应说由敬为先方生惭耻若谓敬时非无惭耻
然敬非惭此亦非理言敬非惭无證因故非敬为先
方生惭耻勿无惭者能起恭敬又勿有敬而无惭耻
然复确执敬体非惭伹有虚言都无实义故应敬体
是惭差别谓或有惭名有崇重此惭差别说名为敬
望所缘境四句分别如文可解补特伽罗此云数取
趣谓五道众生数取诸趣此名通五趣假者若言人
唯在人趣假者之名不通馀四趣也。
次下一颂辨寻伺憍慢差别文中初结前问后次举
颂答后释颂本文中初释初句心之粗性名寻心之
细性名伺问粗细相违云何此二一心相应下有两
师释有初师作是释如冷水上浮以熟苏上烈日光
之所照触藉因水日非释非凝如是一心下举法同
喻二论主难若尔寻伺是粗细心王因非细论体等
又责粗细性相待而立界地九品相形乃至有顶应
有寻伺又责粗细相待性无别体类不可依之以别
寻伺体类复有第二曰婆沙师释云寻伺二法是语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0b 页 X53-0040.png
言行次引经證可解此语言行粗者名寻细者名伺
于一心内有别寻法是粗别伺法是细于理何违二
论主难于一刹那心品中若有相形粗细别体类俱
起理实无违然无相形别体类故成相违一体类中
无容相形形下地名上故细形上地名下故粗上下
细粗俱时起故也若言上下细粗体类亦有差别应
说体类差别云何三婆沙师释此二体类别相难说
但由相形上下显其别相正理论云虽一心中二体
可得用增时别故不相违如水与酢等分和合体虽
平等而用有增粗心品中寻用增故伺用被损有而
难觉细心品中同伺增故寻用被损有而难觉若谓
酢用一切时增故非喻者此言非理我不定说以酢
喻寻伺喻于水但有用增者即说如酢故若心品中
寻伺二法随用增者即说如酢微便喻水由是寻伺
虽一心中体俱可得用时别故而无一心即粗即细
如贪痴性虽并现行而得说心为有贪行四论主破
非由上下能显寻伺有体类相以一一体类中相形
有上下故由是应知寻伺二法定不可执一心相应
五婆沙师问若尔云何经说初定具五支六论主述
经部释具五支言就一地前后起说非一刹那故无
有过次释上三句辨慢憍差别慢谓对他心自举性
等憍谓染触自法贪心为先复令心放逸无所顾性
有馀师说喻如因酒生欣举差别说名为醉如是贪
如酒生憍举差别如醉说名为憍。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0c 页 X53-0040.png
次一行颂辨心心所众名文中初结前生后次举颂
本后释颂本先释初句集起故名心如树有心能集
起枝条花果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复有婆沙师
释言令三界六道净不净果种种差别故名为心亦
同前集起义也即此心为他后识作所依止故名为
意作能依止故名为识故心意识名异体一。
次释下三句心心所众名文中初结前生后次辨众
名谓心心所皆名有所依或名有所缘或名有行相
即于所缘本性相品类差别等境起影像相此影像
相由行解现故名行相或名相应以等和合故次问
依何义故有等和合下答有五义故谓心心所五义
平等故说相应谓一所依根同二所缘本性相境同
三行相影像相同大乘影像相是蕴界处摄得为所
缘缘心心所等现影像相各各不同故瑜伽论云所
依同所缘同行相不同今依萨婆多影像相非蕴处
界摄亦非所缘缘然心心所同取意所现影像相名
行相同如下智品中说四时同同一刹那故五事同
五义皆平等也下重释事平等者一相应中如心体
一诸心所法各各亦尔既事平等外别说行相故知
行相非心心所体也行相如大乘相分事平等如大
乘见分也。
上来初一行颂辨色聚次有十二行颂辨心聚自下
有十四行颂辨非色非心聚于中初一行颂列十四
不相应名颂中初句总举心不相应行下三句列名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1a 页 X53-0041.png
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五二定加前六命根七
四相加前十一名身句身文身合成十四若作十四
不相应释等类等取句身文身依正理论师十五不
相应释等者等取句身文身及和合性类者显馀师
所计度法蕴得处界得等性故正理论第十二卷云
等者等取句身文身及和合性类者显馀师所计度
法即前种类谓有计度离得等有蕴得等性如是诸
法不与心相应故说名为心不相应行非如心所与
心共一所依所缘相应而起说心言者为显此中所
说得等是心种类诸心所法所依所缘皆与心同亦
心种类为简彼故言不相应诸无为法亦心种类无
所依缘故亦是不相应为欲简彼故复言行释云等
者颂举名身等取句身文身和合性不和合性非得
中摄故不别说问不和合性既是非得翻不和合立
和合和合应是得所收答诸法不必相翻立如以凡
翻于圣凡性是非得不可以圣翻于凡圣性即是得
然婆沙说圣性苦法忍是言类者显是馀师所计度
法得蕴处界性苦为第十六不相应即是前十五不
相应种类故言类也谓有馀毗婆沙师离前得等十
五不相应外别计度有蕴处界得性前十五中得得
诸法属行者唯在于内今明蕴处界身得令蕴处界
得成蕴处界性通于内外如是或十四或十五或十
六诸法不与心相应故说名为心不相应行非如心
所想受等与心共一所依所缘相应而起也颂中说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1b 页 X53-0041.png
心言者为显此颂中所说得等十五不相应与心同
是非色法故是心种类然诸心所法想受等所依所
缘皆与心同亦心种类为简彼想受等故言不相应
诸三无为法是非色故亦心种类无所依缘故亦是
不相应为欲简彼无为故复言行。
自下五行颂别辨得非得于中一行颂辨得非得自
性后四行颂辨得非得差别文中初颂前生起次举
颂本上两句辨得非得相下两句辨得非得处后释
颂本文中有三初释第一句得有二种一者先未得
或得巳失今初获二者先得巳不失相续成就初得
名获后得名成就获与成就皆是得义二释第二句
故言应知非得与此得相违非获非成就是非得义
三释下两句于中问初二字于何法中有得非得次
举下七字答唯于自相续及二灭中有得非得谓有
为法若有堕在自身相续中有得非得非他身相续
无有成就他身法故亦非成就非相续法无有成就
非得法故一期命不断名相续非情无命名非相续
成实论云色心相续名之为命命是假法萨婆多宗
命是实法即命辨相续无为法中唯于二灭有得非
得然一切有情无不成就非择灭者以念念中常得
诸法非择灭故故本论对法中传说如是言谁成就
无漏法谓一切有情除初苦法忍刹那具缚圣人及
馀一切具缚异生诸馀凡圣有情皆成择灭决定无
有成就虚空可解诸自相续及二灭中有得者亦有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1c 页 X53-0041.png
非得义准可知故颂不别释。
上来第一萨婆多立宗自下第二论主述经部问何
缘知有法体之外别物名得三萨婆多答契经说于
彼十无学法尽智名以生无生智名以得无学正见
智名以成就以断五支上分结乃至广说十无学分
者八正道上加正智正解脱如下文释经言以得以
成就故知有别物名得四论主难若尔非情及他相
续亦应成就经说轮王成就七宝于中轮珠宝是非
情馀宝是他相续故五萨婆多释此经中说轮王于
彼七宝有自在力随乐转故说名成就六论主难此
轮王既于七宝自在说名成就馀十无学经亦应起
自在故说名成就复何因知法体之外有别物得耶
正理论救云若谓经说有转轮王成就七宝有大过
失此难不然王于七宝自在无碍名成就故若谓馀
经所说成就亦应尔者此亦不然以现在者唯于现
在有自在力非过未故谓转轮王于现七宝有自在
力增上果故恒现前故随乐而转可名成就善不善
法则不决定且如善法现在前时补特伽罗于现善
法可说成就彼于过未不善法中应更指陈若无现
得由何别法说为自在不善现前微善亦尔况执过
未全无体者于何自在说名成就若于未来有能生
力名成就者理亦不然是则应有非爱过故谓诸异
生住最后有定生无漏应是圣者诸阿罗汉住最后
心决定不能复生无漏应非阿罗汉便退成异生住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2a 页 X53-0042.png
世俗忍见所断烦恼必不复生应是预流果七萨婆
多反责论主许有别物有何非理八论主为生非理
如是非理谓所执得无体可为證量所知如色声等
五尘为五识證量所知或贪嗔等五为他心智證量
所知又无用为比量可知如眼耳等五根有生识用
故为比量智所知上来以明轮王经成就七宝故不
可以十无学经成就十无学为教量故今但约二量
责也谓所执得非二量知故无容有别物名得执有
别物是为非理次财计破若谓此得亦有作用为比
量知为作所得色心诸法生因作用能生诸法是则
二无为应无有得以不生故又所得法先未得或先
得巳舍谓三界九界九地转易时及杂染时如从欲
界转易生无色界于欲界有本得法亦有得巳舍法
复从无色界命终将生欲界时彼无色界命终时现
无欲界得当云何生欲界法耶若言欲界中有初受
生时取俱生法俱得名欲界法生因者法俱大生者
与生生复何所作耶又非情法无得应是不生此中
进退难若言得与诸法作生因者二无为无生应无
有得非情无得应定不生覆并重成前难然非情无
得而复得生无为无生而复有得故知得法非生因
也又责诸具缚者下中上品烦恼起差别应无三品
有得无差别故然具缚人三品或得现起无别然由
习下中上品人不同故三品烦恼现行有其差别故
知不由得为生因次财救破若破言由馀久习自分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2b 页 X53-0042.png
因有差别故三品现行差别者即应由彼自分因故
诸法得生得复何用耶故彼所言得有作用诸法生
因理不成就九萨婆多云谁言此答作诸法生因十
论主问若尔此得有何作用十一萨婆多答谓于差
别凡圣为建立凡圣差别因所以者何若无有得异
生圣者同起世俗心应无异生及诸圣者建立差别
十二论主示差别因岂不烦恼圣人巳断凡夫未断
有差别故应有凡圣差别不由此得十三萨婆多反
责论主若执无得如何可说烦恼巳断及与未断如
我萨婆多许有得者断未所成等十四论主为释由
所依身五根及心王中有或种无或种有差别故烦
恼巳断未断义成谓诸圣者见修道力令所依身六
根等中断或种故转变有种身成无种异本有种身
于彼二道所断见修惑中无种子故无复功能令惑
现起犹如种子火所焚烧转变异前无能生芽用如
是圣者所依身中无生惑种子能名烦恼断或凡夫
用世间六行等智道损伏所依身中烦恼种子无近
生惑功能亦名为断与上相违名为未断诸未断者
说名成就诸巳断者名不成就如是成就不成就二
种但假建立得非得非实有体。
上来约惑种辨得非得自下约善种子辨得非得善
法有二一者生得二者加行得生得善者若所依身
中种未被损名为成就若所依身中种巳被损名不
成就谓断善者由邪见力损所依身中善根种子不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2c 页 X53-0042.png
能生现行等智名断非所依身中善根种子毕竟被
害说名为断邪见断善但断生得不断加行要由功
力而修得者若所依身中彼闻思修法巳起生彼现
行种子功力自在无损说名成就或久不修习或退
起障或生异地彼法不起生彼现行功力不自在与
上自在相违名不成就如是善种子上成就不成就
二种亦于善种子上假建立非实有体故所依中唯
有烦恼种子未为圣道援未为世道损善根种子增
长自在于如是位立成就名种子之外无有别物十
五萨婆多问此中何法名为种子十六论主答谓五
蕴名色中有功能于生自类果所有展转邻近生果
功能此功能由三义一由相续二由转变三由差别
种子义成问何名第二转变答谓自身相续中前后
变异性如种子由水土故暂胀大变异也何名第一
相续谓望后为因望前为果相续通三世诸行问何
名第三差别答谓有展转无问生果功能与馀不生
果法有差别也亦可取最后一念无间生后念果功
能与馀念不生果功能差别经部因果不同时故说
无间生果功能也。
自下会释经若约种子有生果功能名成就者何故
经说若成熟贪便不能修四念住耶如七方便中乃
至世第一法犹成就贪能修七方便岂成就贪种子
便不能修五停之后四念住邪今论主释然有处经
说若成就贪便不能修四念住者彼经意说耽著贪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3a 页 X53-0043.png
现行者不能厌舍现行贪故名现行成就由随耽著
贪爱时分现行之时于四念住必不能修不约种子
成就故不相违对法论云有三种成就一种子成就
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经部同此说十七论主结
经部宗如是成就遍一切种内法尚有或通内外唯
假非实唯遮于此三种成就名不成就亦假非实十
八述毗婆沙师说此得不得二种皆有别物实而非
假十九论主评如是经部及萨婆多二途皆为善说
所以者何经部不违理故萨婆多我所宗故正理论
云名色者何谓即五蕴如何执此为种子性能为善
等诸法生因为总为别自种类且汝所执唯应尔所
若言是总种体应假假为实因不应正理若言是别
如何可执无记色种为善不善诸法生因若自类种
善法无间不善法生或复相违以何为种天爱非汝
解种子性前心俱生思差别故后心功能差别而起
即后心上功能差别说为种子由此相续转变差别
当来果生此中意说不善心中有善所引展转邻近
功能差别以为种子从此无间善法得生或善心中
不善所引展转邻近功能差别以为种子从此无间
不善法生今汝所执功能差别种子与彼善不善心
为有别体为无别体此无别体是不许善为不善种
及许不善为善种耶谁有心者执烟为火无有别体
而复执言唯烟能烧火不能烧云何感那落迦等诸
异熟果不善心中安非能感可爱异熟善恶差别所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3b 页 X53-0043.png
引功能差别种子复云何感末奴沙等诸异熟果净
善心中安非能感非爱异熟恶思差别所引功能差
别种子释云末奴沙此云人责意云复云何能感人
等诸异熟果净善心中安置能感非爱异熟恶思差
别所引功能差别种子。
上来一行颂辨得非得自性自下四行颂辨得非得
差别文中初结前问后巳辨得非得自性得非得差
别云何次答有二初两行半颂辨得差别后一行半
颂辨非得差别就前文中初一行半颂五门辨得差
别后一行颂重辨三世得差别门就初门中有三初
举宗且应辨得次举颂本于中初句三世门第二句
三性门第三第四句系界不系界门第五句学等三
门第六句见断等三门后释颂本文中有五初释初
句三世法各有三世得二又善等下释第二句三性
法各同性得三又有系法下释第三第四句系不系
门于中有系法得唯自界谓三界法各自界系得若
无系法得通四种谓无染法总而言之得有四种即
三界得及无漏得别分别者非择灭得通三界系以
得随受身处系故若择灭得色无色界系及与无染
法择灭得随治道故其道谛得唯有无漏得随所得
故四释第五句学等三门又有学法得唯有学若无
学法得唯无学以得随所得故非学非无学得有差
别此法得总说有三别分别者一切有漏及三无为
皆名非学非无学等且有漏法唯有非学非无学得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3c 页 X53-0043.png
以得有为得随所得法故非择灭得及非圣道等智
所引择灭得亦如论是非学非无学以非择灭得随
受身处故等智所引择灭得随治道故若有学道所
引择灭得即有学若无学道转根所引择灭得即无
学皆以得随治道故五释第六句见断等三门有见
修所断法如其次第有见修所断得以得有为随所
得故非所断法得有差别谓此法得总说有二别分
别者诸无漏法名非所断非择灭得唯修所断随受
身处故若非圣道智所引择灭得亦修所断得随治
道故圣道所引择灭之得及道谛得皆非所断以圣
道所引择灭得随治道故道谛得随所得故。
自下一行颂重辨初三世门文中初财前生后前颂
初门虽总说三世法各三世得今重简别其中差别
相次举颂文文中有二初释初句无覆无记得从多
唯俱起二一切无覆下释第二句文中一问二答不
尔三徵云何四举颂答眼耳通及能变化一以势力
强故二以加行差别所成办故虽是无覆无记性故
而有前后及俱起得若工巧处及威仪路极数习者
得亦许尔前后及俱起也威仪工巧不隐没无记心
依识身论从上界生欲界亦成就故彼论以善心对
不善心有四句一成就善非不善谓欲界离欲人二
成不善不成善心如断善根人三成善心不善心如
不断善未离欲四俱不成谓生上界以善对隐没无
记亦有四句若以善对不隐没无记心但有二句初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4a 页 X53-0044.png
句若成欲界善心必成就不隐没无记心二成就欲
界不隐没无记心不成欲界善心谓生色界成就欲
界变化心也若从上界没生欲界时不得欲界威仪
工巧心者何不有但成欲界善心不成欲界不隐没
无记心邪以欲界久习威仪工巧命终生上界后退
还生欲界初心愿得威仪工巧不隐没无记心也若
依杂心及俱舍从上界没生欲界时皆不得欲界不
隐没无记心与识身论共违能作论主者立义别也
亦可杂心俱舍据欲界不极数习威仪工巧者命终
生上界后退生欲界初心不得欲界不隐没无记心
也三释第三句文中一问唯有无覆无记法得但俱
起耶二答不尔三徵云何四释有覆无记色得亦尔
谓有覆无记表色得亦如前但有俱起虽有上品烦
恼发而亦不能发无表故势力微劣由此定无法前
后得四释第四句文中一问如无记法得有别异善
不善得亦有异耶二答亦有三徵云何四释谓欲界
系善不善色得无前起唯有俱生及后起得婆沙百
五十七云所得法类有十一种欲界有四谓善不善
有覆无记无覆无记色界有三除不善心无色界亦
尔及无漏法欲界善不善无覆无记各具五蕴有覆
无记唯有四蕴色界三各具五蕴无色界三各唯四
蕴无漏法具五蕴及择灭非择灭除虚空无为非所
得法故此中欲界善不善色若过去有三世得若在
未来唯有未来得若在现在有二世得谓未来现在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4b 页 X53-0044.png
善不善有覆无记四蕴及无覆无记中通果心俱生
品四蕴彼得世杂刹那杂谓在过去未来现在皆具
三世得故无覆无记一切色蕴异熟生四蕴及威仪
路工巧处多分四蕴彼得世不杂刹那不杂若在过
去若在未来得亦未来若在现在得亦现在威仪路
四蕴中善串习者如佛马胜及馀有情所善串习并
工巧处四蕴中善串习者如佛妙业天子及馀有情
所善串习彼得亦皆世杂刹那杂谓在三世各有三
世得故色界善五蕴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中通果
心俱生品四蕴彼得世杂刹那杂谓在三世各有三
世得故不定善色蕴如欲界善不善色蕴说一切有
覆无记无覆无记色蕴及威仪路异熟生四蕴彼得
世不杂刹那不杂随在彼世愿唯有彼世得故无色
界善有覆无记四蕴彼得世杂刹那杂谓在三世各
有三世得故异熟生四蕴彼得世不杂刹那不杂随
在彼世愿唯有彼世得故无漏五蕴彼得亦世杂刹
那杂谓在三世各有三世得故此则总说若别说者
诸未曾得无漏五蕴及未曾得有漏修所成并未曾
得闻思所成彼最初得若在未来彼法唯有未来得
若在现在彼法则有未来现在得若在过去彼法则
有三世得择灭法虽非三世摄而有三世得然择灭
得有二种谓有染无染有染择灭得由离欲界染乃
至无所有所染故起是世俗道类若未离染彼灭唯
有过去未来得若巳离染彼灭愿有三世得无漏择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4c 页 X53-0044.png
灭得由离三界见修所断染故起是圣道类欲界见
苦所断法择灭若苦法智未现在前彼灭唯有未来
得若现在前彼灭则有未来现在得若巳灭彼灭则
有三世得如是乃至有顶第九品法择灭若尽智未
现前等如理应知非择灭得唯是有染彼最初得若
在未来彼灭唯有未来得若在三世得彼灭则有未
来现在得若在过去彼灭则有三世得此中初问答
显一一世法得第二问答显一一世得世得三世及
离世法是谓此处略毗婆沙也婆沙百五十八云问
何故得与所得法性类或同或异邪答得有三种一
有为法得二择灭得三非择灭得有为法得随所得
法性类差别以有为法能有作用引自得故择灭得
随能證道性类差别以诸择灭自无作用但由道力
求證彼时引彼得故非择灭得随自所依性类差别
以非择灭自无作用非道所求彼得但依命根众同
分而现前故问非得随何性类差别答彼定不随所
不得法以相违故又不随道非道所求故但依命根
众同分转故随所依性类差别问若诸非得非择灭
得随所依性类别者所依或异熟或唯等流此二随
何性类差别答随等流性以义遍故异熟非遍故不
随立问非得若随所不得法性类差别有何过邪答
断善根者应成就善巳离欲染者应成就不善诸无
学者应成就染异生应成三乘无漏法退果应成果
舍向应成向二灭非得应是无为由此等过非得不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5a 页 X53-0045.png
可随所不得性类有异问为一一法各别有得为不
尔耶乃至如是说者法与生等同一得得相与所相
极亲近故由此善通色蕴行蕴一得得等又云如前
无穷过失如说得如是非得与得相违应随广说然
无同时非得非得有情数法现在前时必与得俱是
故非得起时决定不与非得非得及彼法俱起由此
三法互相违故异时说有此则不遮然得总有四种
一在彼法前二在彼法后三与彼法俱四非彼法前
后及俱若所得法则有六种一有所得法唯有俱得
如异熟生第二有所得法唯有前得如三类智边世
俗智等有说此等亦有俱得三有所得法唯有俱得
后得如别解脱戒等四有所得法唯有俱得前得如
道类智忍等五有所得法具有前后俱得如所馀善
染污等六有所得法不可说有前后俱得如前有诸
得谓择灭非择灭必无有法唯有法后得者现在前
时必有得故一切非得总有三种一在彼法前二在
彼法后三非彼法前后及俱所不得法亦唯有三一
有所不得法唯有法前非得谓一切未来定不生法
及入无馀涅槃时最后刹那心等二有所不得法通
有彼法前法后非得谓诸馀随应有情数法三有所
不得法无彼前后及俱非得而有非得谓择灭非择
灭必无非得可与法俱以法现在前时是所得者必
有得故非所得者无得无非得故亦无唯有法后非
得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类尽故然诸非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5b 页 X53-0045.png
得生类羸劣故唯成就现在一一刹那得巳即舍于
未得彼法及巳舍位恒有此非得问何故诸得随所
得法成善等性而不成色等邪答善等是诸法性类
诸法性类可相随转色等是诸法自体诸法自体无
相随义有说善等是共相可随而转色等是自相无
相随义问何故诸得随所得法定是善等不随所得
法定是过去等耶答所得诸行世不定故能得得世
亦不定舍得诸法善等性定故能得得善等亦定问
颇有舍得而不得非得邪答有谓入无馀涅槃时舍
诸法得而不得非得所依断故问颇前恒成就故问
颇有诸法本有诸法先起非得一得巳去更不起非
得邪答有谓诸非择灭及无生智等一得巳去乃至
无馀涅槃未有得无非得邪有说无以有得者必有
非得故有说有如三类智边世俗智等非择灭法本
来有得无有非得以彼本来定不生故问如有一得
能得彼法及得得亦有一非得能舍彼法及非得非
得邪答无以非得同时无非得非得故问颇有法无
得无非得彼法灭有得有非得邪答有谓一切非有
情数法。
上来两行颂辨得差别相自下一行半颂辨非得差
别相文中一问非得如得亦有如上品类别耶二答
不尔三徵云何四举颂答五释颂本文中有五初释
初句性差别者一切非得皆唯无覆无记性摄是自
净无记故颂云非得净无记二释第二句世差别者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5c 页 X53-0045.png
过去未来法各有三世非得谓现在法决定无有现
在非得唯有过去未来非得正理论云以现在法与
不成就不俱行故有说现法无记非得性相违故旧
俱舍云现在法有现在非得者翻译谬也若过去未
来法一一世各有三世非得三释第三句界差别者
三界系法及不系法各有三界系非得谓欲界系法
有三界非得身在欲界欲界法非得即欲界系乃至
身在无色界欲界系法非得即无色界系正理论云
由所依力非得转故也色无色界及不系法非得又
通三界系依婆沙亦约学等三门及见断等三门分
别今此文中但明非无漏即是非学非无学及修断
四释第四十五句文中初立宗定无非得是无漏者
二举颂本释所以者何由许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
故三如本论言下引本论四问不获何圣法名异生
性五答谓不获一切三乘圣道方名异生性以本论
不别说故若异此不获一切圣法但不获少分圣法
即名异生性者诸佛世尊亦不成就二乘种性圣法
佛世尊身中有二乘不得性应名异生性然佛身中
虽有自身二乘不得性但名不得不名异生性故知
凡夫身中乃至世第一法时不得一切三乘圣道不
得方是异生性入苦忍巳去于圣法有少分得少分
不得故其少分不得但名不得不名异生性故婆沙
论云若不得不破是凡夫性若不得破非凡夫性六
责若不获一切圣法方名异生性尔者彼本论应说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6a 页 X53-0046.png
纯言应云谓纯不获圣法也若入苦忍巳去有获圣
法有获凡法即是杂也七释不要须说纯言此不获
圣法一句中含纯义故如说此类外道食水即知纯
食水不食馀此类外道食飞不食馀物即知纯食飞
以西方九十五类外道各别略引二类为喻。
上来虽有七文合为第一毗婆法师释自下第二毗
婆沙师释云有说不获苦法智忍及俱生法名异生
性二遮外难不可难言道类智时舍此苦法忍故有
苦法忍不得起应成非圣异生性前初得苦法忍时
已永害彼异生性非得以苦法忍前非得具足不破
方名异生性今道类智时虽有苦忍不得起于道类
智品不得巳破故苦法忍不得但名不得不名异生
性三问若尔此苦法忍既通三乘不获何乘苦法忍
不得名异生性四释此亦应言不获一切三乘苦法
忍五难若尔此亦应同前难本论应说纯言谓纯不
获苦忍圣法六此难复应如前通释此一句中含纯
言故七若尔重说不获苦法忍唐捐其切应如初师
不获一切圣法名异生性也。
自下论主评取如经部师所说为善次问经部所说
其义云何后答谓曾未生圣法相续分位差别名异
生性正理论云岂不如圣法即说是圣性成就此性
故名圣者如是异生法应即异生性成就此性故名
异生此例不然以诸圣法唯圣者有可即圣法说为
圣性诸异生法圣者亦有如何可立为异生性释云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6b 页 X53-0046.png
自古诸师巳见杂心十四不相应中立凡夫性其馀
断善不成就退不成就等别立为不成就性非凡夫
性今依俱舍但立不得其不得中于圣法不得名凡
夫性断善不成就等皆是不得性摄也五释第六句
舍非得时文中初问如是非得何时当舍二举颂答
如此苦法忍忍法非得得此苦法忍时舍乃至尽智
法非得得此尽智法时舍馀一切法非得亦然然此
非得随所依身系故或凡或圣转易生诸地时舍此
地非得得彼地非得也下指其事如圣道非得说名
异生性后得此苦法忍圣道时舍此非得或在凡位
易地时便舍非得馀一切法非得类此应思三问若
苦法忍上非得苦法忍起时其非得上得断不续故
于苦法忍非得上有非得生如是名为舍于苦法忍
非得既非得上有非得生未知得与非得上岂复有
馀得非得邪四答应言此二得与非得上各复有馀
得及非得五外人生过若尔岂不有无穷过六论主
释云无无穷过且就得辨许大小得展转更相成就
故下指其事且如苦法忍生时并其自体三法俱起
第一苦忍本法第二苦忍法得第三得得谓自身相
续中苦忍法大得起故成就苦忍本法及得得以得
得起故成就苦忍法大得是故此中无无穷过下类
释如是若善若染污法除不隐没无记多无法后得
故不说其自染污一一自体初生起时并其自体三
法俱起如前释第二刹那六法俱起谓三法大得得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第 46c 页 X53-0046.png
过去善念三法及三得得能得同时三大得第三刹
那十八得俱起谓于第一刹那三法第二刹那六法
合有九法得得过去九法及九法得得能得九大得
如是诸得后后转增一切过去未来大小惑并生得
善刹那刹那相望俱有无始无终有无边得且一有
情刹那刹那起无边得如是一切有情各别刹那无
边得起如秋细雾遍满十方如是诸得法界众生所
起极多集会若是色法应不相容以非色法无对碍
故互相容受若不尔者一有情得若是色法十方虚
空不容况次第二有情等耶。
俱舍论疏第四
杀盗淫等恶 疏显扬二至细勘无之者净定染
定无漏三种定中皆不言未至定起染也 疏唯
染定烦恼等者定灭者即其生之惑生在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