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疏-唐-神泰○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0c 页

俱舍论疏论本第二
大慈恩寺沙门 神泰 述

*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就界品正宗中上来有二十五行颂总明漏无漏法
蕴处界等自下有十九行颂诸门分别十八界于中
初行颂有三门一有见无见门二有对无对门三三
性门文中初牒前十八界问三门次举颂答于中初
句答有见无见门第二句答有对无对门第三句答
三性门后释颂本文中有十一初释初句十八界中
色界有见以可示现此彼差别故由此义准说馀十
七界无见正理论第四卷云云何说此名有见耶由
二义故一者此色定与见俱故名有见由色与眼俱
时起故如有伴侣二者此色可有示现故故名有见
可示在此在彼别故如有所缘有说此色于境等中
有像可现故名有见可示如彼此亦尔故不可说声
有谷响等应成有见不俱生故由说此相馀界无见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1a 页 X53-0021.png
义准巳成今此文中但以第二义释以可示现此彼
差别能有眼根见用故说色名有见如心有所缘境
说心名有缘也旧云可见不可见者谬也二释第二
句文中初结前二唯色蕴摄十界有对是碍义正释
颂本三此复三种下因此广释有对义此即举数四
列三有对名一障碍二境界三所缘碍故五辨三有
对相障碍有对谓十色界为体如以手碍手以石碍
石故或手石二更相碍也境界有对谓五根七心界
全法界一分即是十二界一少分诸有前境法于色
等境中为境所碍也下引论證如大迦旃延子所造
施设足论有两四句如文可解毕舍遮旧经中名毗
舍阇鬼鬼中胜者也室兽磨罗形如象也旧经律或
云失收磨罗或云矢守磨罗梵音转耳译云杀子鱼
也善见律云鳄鱼也长二丈馀有四足似鼍齿至利
有禽鹿入水齧腰即断广州土地有所缘有对谓心
心所于自所缘境为所缘境碍也六辨二碍差别文
中初问境界有对所缘有对复有何别次答眼等五
根若于彼境法此五根有取境功能力说彼境法为
此五根法境界心心所法执彼所缘境有体起彼所
缘于心心所等名为所缘此问意根对尘明碍然说
根为境界碍说心心法为所缘碍此之二碍复有何
别下答意五根五尘各自有体各相续生非由尘故
五根体生俱五根取境功能由境故生越境则不生
故五根约功能为境界碍也心及心法亦有别体异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1b 页 X53-0021.png
于所缘但以心心所法体不能自生必由所缘生越
所缘境心心法体不能得生故约心心法体名所缘
碍就心心法中分境界所缘碍差别者约碍功能名
境界碍约碍法体名所缘碍七释有碍名义文中初
问云何眼等五根于自境心心所法于所缘功能法
体转起之时说名有碍下答越彼境界所缘于馀境
界所缘此五根及心心法不转起故如人目睹南壁
但见南壁之北不见南壁之南说眼根为南壁之北
之色碍也或复碍者是和会义谓眼等法五根于自
境界五识于自缘和会转故为自境所缘碍不得越
自境所缘而起故名境界所缘碍前引施设足论两
种四句可取此中意释也正理云唯色蕴摄十界有
对对是碍义此有彼碍故名有对此复三种境界所
缘障碍别故境界有对谓眼等根心及心所诸有境
法与色等境和会被碍得有对名故施设论作如是
言有眼于水有碍非陆及至应说彼论意言有眼水
中与境和会而被拘碍非于陆境所缘有对谓心心
所于自所缘和会被碍得有对名境界所缘复有何
别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以此法境界如人于
彼有胜功能说彼为我之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
彼于心等名为所缘八应知此中下拣别异通上来
虽通明三种有对应知此颂中唯就障碍有对而说
故第二句但言十有色有对更相障碍有他碍故名
为有对故正理论云对是碍义此有彼碍故名为有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1c 页 X53-0021.png
对由此颂中十有色有对义准说馀八界无对九若
法境界有对下四句分别辨三对通局于中以境界
对障碍应作四句谓七心界全法界一分心相应法
以能取境故是境界有对非极微性故非障碍有对
是第一句馀句可解次以境界有对对所缘有对但
作两句依毗婆沙若以宽问狭顺后句答以狭问宽
顺前句答若互有宽狭四句分别诸若狭相似答曰
如是今文中境界有对宽通五根所缘有对唯心心
所以宽问狭故应顺后句答谓若所缘有对定是境
界有对也有虽境界有对而非所缘有对是眼等五
根也障碍有对唯色所缘有对唯心心所性各别故
不须分别十此中大德下引大德说證有对无对义
鸠摩罗多此云童子是经部师彼大德说如人目睹
南壁北时是南壁南处心欲生他南壁北碍令不起
应知是有对无对此相违虽是经部说不违萨婆多
义故云此是所许也十一释颂下两句文中初结前
次于此所缘下正释颂本于此所说十有对中除色
及声馀八无记谓五色根香味触境不可记为善不
善性故名无记正理论云应赞毁法可记说在黑白
品中名为有记若于二品皆所不容体不分明名无
记法有馀师说不能记异熟果故名无记论主破云
若尔无漏应唯无记其馀十界通善等三谓七心界
与无贪等五自性善相应为善与贪等五自性不善
相应名为不善馀名无记法界中若是无贪等五自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2a 页 X53-0022.png
性善猗等相应善二定四相得无表等起善择灭胜
义善皆名善若此贪等五自性不善不信等相应不
善四相得无表等起不善皆名为不善馀名无记色
界声界若是善不善心力等起自语表业是善不善
馀名无记。

自下一颂第四系不系门文中初结前问后次举颂
答后释颂本系谓系属即被缚义欲界所系具足十
八色界所系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一萨婆多
立宗除香味等者段食性故二论主难若香味段食
性故无尔者触界段食性于彼应无三萨婆多答彼
色所有触非段食性四论主难若尔香味类亦应然
色界应有非段食香味五萨婆多救香味离食无别
受用故色界无触离段食有造五色根及衣服等用
故色界有复有馀毗婆沙师说住此欲界依彼静虑
现起等至起眼耳通见闻上界色声入静虑时有轻
安触起是故此色声触三生彼静虑犹相随逐生彼
犹有香味不尔故生彼无六论主难鼻舌彼应非有
如香味境彼无用故七萨婆多答不尔二根于彼有
用舌根起言说用鼻根庄严身用八论主逐若为严
身及起言说但须二根依处色触二尘九萨婆多类
释如色界无男根亦无依处色界二根无者依处亦
无十论主逐于彼可无男根依处彼色界无用故鼻
舌依处彼有起言说及严身用离根应有十一萨婆
多救有虽无用而有根生如定报业处胎定死根虽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2b 页 X53-0022.png
无用而复得生色界鼻舌生彼无用何妨得生十二
论主责有胎中定死虽无有用定报业根而非无因色
界鼻舌彼从何因有根得起十三萨婆多答于鼻舌
有爱因发殊胜业此业即是鼻舌根因十四论主难
若尔香味境爱于根定然彼离香味境贪无爱发业
应无鼻舌二根若言彼虽无有根境界爱业而彼得
有鼻舌二根亦应彼离男根境爱或应许彼男根亦
生十五萨婆多救男根丑陋于彼不生论主牒救云
若谓不生由丑陋者十六论主难若如世尊马阴藏
相隐密百福庄严上有华文甚可爱乐何容丑陋又
责谓根生非由妄有用若有因力无用亦生如胎定
死者无用根生男根于彼虽为丑陋设许有因于彼
应起男根在彼无根爱业非有鼻舌在彼无根爱业
应无十七萨婆多反难若无鼻舌尔者更违经说经
说彼无支缺不减诸根十八论主释经重难随彼眼
等五根应可有者说为不减何所相违若不随有不
减要具诸色根者男根应有十九如是说者下论主
许立鼻舌二根所由释无男根所以二十故于色界
下结会本宗十四义成次释颂第四句无色系后三
如文可解。

自下有一行颂第五漏无漏门如文可解。

自下有一行半颂有寻有伺门于中初两句正分别
后一行颂因论生论就初文中初结前问后次举颂
答后释颂本于中初释初句可解次后三下释第二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2c 页 X53-0022.png
句后三谓是意法意识六根六境六识中各居后故
此后三界皆通三品一意界二意识界三及相应法
界除寻与伺此二界全一少分若在欲界初定有寻
有伺中间定无寻唯伺第二定以上乃至有顶无寻
无伺三界中法界所摄非相应色无为不相应法初
定中间伺亦如是同第三句无寻无伺摄。

自下问如欲界初定寻一切时无寻唯伺同时俱起
无第二寻故言无寻但与伺相应故名有伺此可是
第二句摄伺在欲界初定中三品不收应名何等次
答此应名云无伺唯寻第四句摄同时俱起无第二
伺故名无伺但与寻相应故名曰有寻由此摄法尽
故言有寻有伺地有四品法如文可解次释第二句
馀十色界寻伺俱无常与寻伺不相应故。

自下一颂因论生论文中初牒前问若五识身有寻
有伺如何经说五识无分别耶次举颂答后释颂本
婆沙传说分别有三由五识身虽有自性无馀二分
别说无分别如一足马名为无足自性分别体唯是
寻后文自释馀二分别如其次第意地散慧意地诸
念为体散谓非定意识相应散慧能计度诸法名为
计度分别在定之慧无分别故不能分别计度诸法
也若定若散诸念意识相应皆能随念过去等境名
为随念分别正理论第四卷云散简定意识相应散
慧名为计度分别定中不能计度境故非定中慧能
于所缘如此如是计度而转故于此中简定取散若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3a 页 X53-0023.png
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随念分别明记所缘用
均等故五识虽与慧念相应择记用微故唯取意夫
分别者推求行相故说寻为自性分别简择明记片
似顺寻故分别名亦通慧念由此三行差别摄持皆
令于境明了转异于巳了境遮简行生故分别名不
通于想于未了境不能印持故分别名不通胜解释
云想于未了男女等境便能简择行解生云此是男
此是女等若于巳了境等不须简择故于巳了境亦
遮彼想拣择行生不得起故故分别名不通于想也
若于巳了境胜解能印持于未了境不能印持故分
别名不通胜解三种分别皆通分别巳了未了故不
同此二然此二数于未了巳了有简择印持少分分
别故须对简其馀诸数少分分别亦无故不须简。

自下一颂有两门一有所缘无所缘二有执受无执
受门如前七门也文中初牒前问后次举颂答后释
颂本文中初释上两句有所缘是境七心法界并能
取境故名有所缘前有是门境有眼见说境名有见
此中心有境所缘说心名有所缘如文可解十八界
中下释下两句十八界中九界无执受前明七心界
及法界全此八及声九界皆无执受也所馀九界各
通二门眼等五根住现在世名有执受过去未来名
无执受色香味触住现在世简异过未不离五根简
离五根名有执受色香味触若住现在离于五根简
不离根或在过去未来名无执受毗婆沙文过去未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3b 页 X53-0023.png
来极微散在处处不扶根故又如在身内若与根合
发毛爪齿皆名执受如不与根合发毛爪齿及大小
便利洟唾血等及身外地水等中色香味触如是法
虽在现在而无执受周易云自目云涕自鼻曰泪问
有执受者此言何义答心心所共所执持摄为所依
处名有执受根识损益展转更相随故即诸世间说
有觉触五根及扶根四尘此之九界众缘所触时能
觉苦乐故说此九界名有执受如人舍宅主所执受
他人触时主便执受起苦乐觉与此相违名无执受
正理论第四卷云谓心心所执为巳有即心心所共
所执持摄为依处名有执受损益展转更相随故若
尔色等即应一向名无执受心心所法不依彼故非
根性故不尔色等若不离根虽非所依而是心等之
所亲附故无此失毗婆沙说若诸色法逼迫诸断坏
便能生苦与此相违即能生乐是巳身摄名有执受
有馀师说若诸有情执为自体一切时方便防护茅
灰火刺霜雹等缘是巳身摄名有执受释云正理论
有三释初释与此文同第二毗婆沙释杂心同毗婆
沙说若诸九色法逼迫生苦与此相违饶益生乐执
此九法是巳身摄执为巳身能生苦乐名有执受三
有馀师说若诸有情执此九法以为自体一切时处
方便防护不使茅灰火剌等损执为巳身名有执受。

自下一颂有两门一大种所造门二积集非积集门
如前九门文中初结前问后次举颂答颂中初三句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3c 页 X53-0023.png
答初门第四句答后问后释颂本文中有五初释初
句二馀九色界下释第二分三法界一分下释第三
门如文可解义准馀七心界法界一分除无表色馀
三法界俱非大造二种四尊者觉天下破佛陀提婆
计文中有八初牒计明不然二契经以下以四义释
非意一契经唯说坚等为大种故二此四大种唯触
摄故三非坚等眼等所取故知坚等非色等四尘四
非色声等等身根所觉故知色等四尘非四大摄下
结由此四义是故彼说理定不然。

上来四义合为第二自下第三又契经说下引经證
非四如是经中释證非如是经中唯说触处摄四大
种分明显示馀九色处皆非大种五若下觉天引经
反难论主若馀九界非四大种尔者何故契经中言
谓于眼肉团中若内各别坚性是地界坚类馀三大
故知眼根是四大六论主释不离眼根肉团有坚性
等以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不言四大即是眼根
故无违经过七入胎经下释文外难觉天文外难云
若四大之外别有九色界者何故入胎经中唯说六
界今论主牒入胎经中唯说六界为士夫者下释为
显能成士夫本事识界心心所本事四大是九色本
事然士夫更有想受等心所九色界等非士夫唯有
尔所六界彼入胎经复说六根为六触处故知四大
之外别有眼等五根若六界中唯说四大故则无别
九色界者亦应六界中唯觉识界故又诸想受思等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4a 页 X53-0024.png
诸心所应非有若尔众生应不有蕴觉天执心所即
心故今遮云亦不应执心所即心以契经言想受等
心所法依止心故岂可自体依自体耶如指端不自
触故又经亦说贪心等心所故八结会本宗由此破
觉天执故如前所说诸界大种所造义成虽有八文
合为第四破觉天执如是巳说下第五结前生后释
颂第四句十色可积集如文可解。

自下一颂有三门一能斫所斫门二能烧所烧门三
能称所称门如前十二门文中初结前问后次举颂
答三释颂本文中初释能斫所斫色香味触成假名
斧薪此即四界名能所斫问何法能斫答薪等色聚
极微相逼续生斧等破断令各续起此法名斫身等
五根不名所斫非可全断令成二非身等根可成二
分支分离身但有四尘则无根故有身等五根亦非
能斫以净妙故如珠宝光二释第三句如能所斫唯
外四界所烧之薪能称之称其体亦尔唯外四界名
薪名称身等五根亦非一事如珠宝光声界总非能
所斫等三门以不相续故三释颂第四句谓能烧火
所称金等有异诤论谓或有说能烧所称体亦如前
唯外四界以八微不相离故或复有说唯有火界可
名能烧所烧唯重触对性说故据义不同二说无违。

自下一行半颂五事分别门加前十三门文中初问
次举颂答后释颂本文中有六初释初句文中有四
初略释颂本二释无等流离异熟生及所长养无别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4b 页 X53-0024.png
等流性故不说正理论第五卷云岂不前生眼等五
界应言与后生及未生眼等诸根为因决定如是眼
等应有等流同类因生等流果故何缘乃说遮等流
性不说眼等全无等流但即长养异熟生性无别等
流故应遮止如异长养有异熟生异异熟生有所长
养非异此二有别等流为辨异门癈总论别三释异
熟生名义于中有四释初释其异熟生从异熟因所
生名异熟生如牛所驾车名牛车略去因所中言故
但言异熟生说此异熟因言是总下三义是别二或
所造业至得果时变异有力成熟异未熟时故名异
熟果从彼异熟生从因为名名异熟生三或所得果
是无记因是善恶果与因引类而是所熟故果名异
熟而因从果名名异熟因果从异熟因生果名异熟
生亦是果从因名四或于因上假立果名故因名异
熟如于果上假立因名如契经说今身六根六触处
应知即前身所造业说果名业故是果上假立因名
第三因从果名说因名异熟第四因上假立果名说
因名异熟前是相从得名后是假立故有异也正理
论更有一义谓离因而熟故名异熟异熟体生名异
熟生四释长养饮食资助睡眠等持胜缘所益名所
长养有杂心说梵行亦能长养论主破云此唯无
损非别有益长养所起也长养之色起巳相续常能
护持异熟相续犹如外郭防援内城正理论云饮食
等缘于异熟体唯能摄护不能增益别有增益名所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4c 页 X53-0024.png
长养无异熟生离所长养有所长养离异熟生如修
所得天眼天耳问识支一念身根初起如何得有长
养身根答一念根起即有微风鼓击为众具缘故有
长养身根而起故下文言外四大为因故得有声若
初受鼓无风击者云何迦旃延言欲色界众生定成
就声。

上来虽有四文合为第一释颂初句自下第二释颂
第二句文中有四初释颂本声有流养无异熟生所
以无者随欲转故二外人难若尔不应施设足论说
如来因地善修远离粗恶语故今成佛时感得三十
二大士相中梵音声三有二毗婆沙师释有初师说
声属第三转虽远由彼业生而声非异熟谓从彼业
生诸大种从诸大种缘击发声业为第一转大种为
第二转声为第三转从持不恶口戒生霜祛四大霜
祛翻为蠡如来喉中骨白形相如蠡从此生梵音和
雅远彻霜祛四大是报而声非报有第二师说声属
第五转故虽由彼生而非异熟谓彼业生异熟大种
等业为第一转异熟大种第二转长养大种第三转
等流大种第四转声为第五转故声非异熟四论主
破前第三转若尔身识相应受缘从业所生异熟大
种触入生故身受亦是第三转故应非异熟若身识
相应受如声非异熟便违萨婆多正理也正理论云
岂不如彼施设论言善修远离粗恶语故感得大士
梵音声相虽由业感而非异熟以声起在第三转故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5a 页 X53-0025.png
谓从彼业生诸大种从诸大种缘击发声若尔身受
因业所生大种发故应非异熟此难不然非诸身受
皆因大种及因业生大种所发亦非一切皆是异熟
然诸身受亦因非业所生大种及非大种而得生故
谓身受起要假身触身识等缘由此亦缘外大种起
非要待业所感大生于理无违故通异熟若执声界
是异熟生如是声界唯因大种唯因异熟大种而生
不离如前所说过失若说声界非异熟生如是声界
唯因大种通因异熟及非异熟大种而起于理无违
亦无如前所说过失故应如是分别声界非诸身受
唯因大种是异熟者非异熟大种为因又不同彼有
违理失是故所例理极不齐有馀师说声非异熟如
何异熟大种所生故应许声属第四转或第五转故
非异熟谓从业生异熟大种从此转生长养大种此
复转生等流大种长养大种发长养声等流大种发
等流声此说非理岂不如从无记大种发善恶声从
有执受发无执受从身境界发耳境界如是若从异
熟大种发非异熟有何相违是故彼说定为非理释
云世亲论主破第三转存第五转正理论师救第三
转成立第四第五总立声属第三第四第五转救云
此难不然非诸身受皆缘大种为因而起及缘业生
大种所发亦非一切身受皆是异熟下重释云然诸
身受亦因非业所生大种为所缘缘生谓长养大种
等及所造触非大种而得生故谓身受起要假身根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5b 页 X53-0025.png
触尘身识等缘由此身识亦缘外山可大种起非要
待业所感大种为所缘缘生于理无违故身受通异
熟若有人执声界是异熟生如是声界唯因大种唯
因异熟大种而生不离如前所说过失应非数数间
断后还生应非随欲生若说声界非异熟生如是声
界唯因大种通因异熟及非异熟大种而起于理无
违亦无如前所说过失故应如是分别声界非诸身
受唯因大种是异熟者非唯异熟大种为因又不同
彼有违理失是故所例理极不齐有馀师说声非异
熟如何异熟大种所生故应许声属第四转或第五
转故非异熟谓从业生异熟大种从此转生长养大
种此复转生等流大种长养大种发长养声等流大
种发等流声此说非理岂不如从无记大种发善恶
声从有执受发无执受从身境界发耳境界如是若
从异熟大种发非异熟有何相违是故彼说定为非
理婆沙一百二十七云问一四大种为但造一造色
极微为能造多答应作是说一四大种但能造一造
色极微有说造多评云如前说者好婆沙第九十
云身色声触界欲色界成就无色界不成就者问身
色触界可尔声界云何恒时成就有作是说大种合
离必生声界有情若在欲色界中大种恒有故常发
声评云彼不应作是说若四大种必恒生声此所生
声何大种造若即此造应多有对色一四大种生若
说馀造馀四大种复必生声如是展转有无穷过应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5c 页 X53-0025.png
作是说生欲色界有有情身中多四大种在一身内
有相击者便发生声不相击者即无声起虽一身中
必有声界非诸身分皆遍发声解云一身四大种唯
造一极微故知声属第三转造声异熟四大更不造
馀异熟色香味触未发声时此异熟四大任运恒起
而生造色故发智云有成就四大不成就造色也若
言击异熟四大更生馀四大发声者便有无穷过若
击长养等流四大别发声者自属第四第五转也。

上来虽四文合为第二释颂第二句自下第三释颂
第三第四句八无碍者七心法界非极微色故无碍
此有等流异熟生性正理论云诸有碍法极微所成
同时积集可名长养诸无碍法非极微故无积集义
不名长养四释颂馀三馀谓馀四色香味触皆通三
种可解五释颂实唯法实谓无为以坚实故此法界
摄故唯法界独名实有六释颂刹那唯后三意界法
界意识界名为后三于六三中最后说故唯此三皆
有一刹那谓初无漏苦法忍法无同类因非等流故
名一刹那此苦法忍凡夫位时在未来世皆名刹那
然非究竟以在圣位未来苦法忍有同类因是过现
苦法忍等流果故今此文中说过去现在苦法忍品
究竟非等流者方名一刹那除过去现在苦法忍品
馀有为十八界法无非等流苦法忍相应心名意界
意识界馀同时俱起法名为法界故云刹那唯后三
正理论云谓初苦法忍性非等流故名一刹那此说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6a 页 X53-0026.png
正现行亦非等流者等无间缘势力强故前因虽阙
而此得生等无间缘势力强者与初圣道品类同故
无量善法所长养与初圣道性相等故为此广修诸
加行故释云依正理论有二师释五事初正理论师
释实唯法界不通十七实谓无为以坚实故馀有为
法性不坚实非实法也刹那唯后三不通十五馀有
为法无非等流异熟长养亦有等流为辨异门废总
论别若唯等流非熟养者立等流名俱舍同此说杂
心论不同正理论述第二师云复有馀师此中异说
谓一切法皆有实事有实相故除无为法皆一刹那
速谢灭故除初无漏心及助伴馀有为法皆是等流
十界少分是所长养十七少分是异熟生由此眼等
五内色根各有二种谓所长养及异熟生虽有馀三
而无别性义杂乱故所以不说馀皆准此声界有二
五识亦然意意识三色等亦尔法界有四除所长养
释云杂心论同此第二师说谓一切法皆有实事有
实相故然无为法唯有实事无馀四事故无为法得
实事名馀有为法虽皆是实事亦为辨异门癈总论
别故杂心论云眼根无别依性故不说刹那事亦尔
俱舍同初师义但云无等流者离异熟生及所长养
无别性故不言无别刹那实也次除无为法皆一刹
那速灭坏故于中唯苦法忍俱品五蕴若对实事为
辨异门废总论别若对馀三唯总无别熟养等流故
苦法忍得刹那名就熟养流中等流是总熟养是别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6b 页 X53-0026.png
俱是熟养皆是等流为辨异门废总论别但名熟养
不名等流若唯等流非熟养者立等流名等流望熟
养是总而非别就总而立名若望实刹那是别而非
总为辨异门故废总而论别从别立名也异熟长养
二不相通对馀刹那等流实事癈总论别立熟养名
故正理论第二师云由此眼等五色根各有二种谓
所长养及异熟生虽有馀三而无别性义杂乱故所
以不说同杂心论无别依性故不说依刹那事亦尔
然法师准俱舍论无为贞实故名实事刹那唯苦法
忍品不通馀有为即释杂心云但应言无别依性故
不说依不应言刹那亦尔者谬释也俱舍是正理论
初师义杂心是正理论第二师义故不可以俱舍释
杂心也。

自下半行颂有两门一得门二成就门加前十五门
文中有三初不定问今应思择若眼界是不成今得
成亦眼识界耶若眼识界先不成今得成亦眼界耶
二如是等问下举颂答眼与眼识界独者此得眼不
得识得识不得眼两单句也俱得者眼识俱得第三
俱是句也非者眼识俱不得第四俱非句也等者等
取以眼对识四成就句以眼对色以眼识对色得成
就句三释颂本将释此文先述毗婆沙论若依迦延
有五门一成门二不成门三得门四舍门亦名弃门
五退门前之四门通功德过患第五一门唯功德有
退也婆沙唯有前四门依此论成有八句不成亦八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6c 页 X53-0026.png
句得有十舍有十二成八句中以眼对色有两句以
眼对识有四句以识对色有两句故论云若成眼亦
成色即答成就眼亦成色颇成就色非成就眼耶答
有生欲界若不得复得便失若成眼亦成识耶答曰
作四句成眼不成识者第二第三第四禅眼识不现
在前成识不成就眼者生欲界不得眼设得便失俱
成者生欲界得眼不失若生初禅若生第二第三第
四禅眼识现在前俱不成者生无色界若成色亦成
识耶答若成识亦成色颇成色不成识耶答有生第
二第三第四禅眼识不现前得门十者以眼对色有
两句以眼对色有四句以色对识有四句故论云若
不成就眼界得成就眼识亦尔耶答有若不成就色
界得成就眼界亦尔颇不成就眼界得成就非色界
耶答有生欲界次得眼界若不成就眼界得成就识
界亦尔耶乃至作四句不成眼得成非识者无色命
终生第二第三第四禅生欲界次第得眼不成识得
成非根者生第二第三第四禅识现前俱不成得成
者无色界命终生欲界初禅非俱不成得成者除上
若不成色得成色识界亦尔耶乃至作四句不成色
得成非识者无色命终生第二第三第四禅不成识
得成非色者生第三第四禅识现前俱不成得成者
无色命终生欲界初禅非俱不成得成者除上尔所
事释此宗得唯新得若先得今得不论得先不得今
不得亦不论得唯先不得今得方论得成通新旧故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7a 页 X53-0027.png
先成今得亦亦论成也文中初释颂本以眼对识得
四句独得者谓或有眼先不成今成非眼识谓生欲
界胎卵湿三生渐得眼根及无色界没生上三禅时
也二得识不得眼谓生上三禅眼识现起及从彼三
禅没生下欲界及初禅眼根先得今得不论得眼识
先不得今得方论得也俱得者谓有二界先不成就
今得成就谓无色界没生于欲界及梵世时非者俱
非也谓除前相也等谓等取以眼对识四成就句如
文可解如是眼界与色界得有两句一得色必得眼
二得眼不得色谓生欲界渐得眼根成就两句者一
成眼亦成色二成色不成眼谓生欲界未得眼根设
得便失也眼识与色界得有四句一得识不得色者
谓生上三禅眼识现在前及上三禅没生欲界及初
禅二得识不得色者谓无色界没生上三禅中三俱
得者谓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四俱不得者除上
尔所事成有两句一若成识亦成色或成色不成识
生上三禅中眼识不现在前故言得成就等如理应
思为摄如是颂中所未说义是故颂中复总言等正
理论云后五种三得与成就并相望及于不成如毗
婆沙广文示现问如下文二通变化三世得何故此
中生上三禅中眼识不现在前则不成就答奘法师
释云二通初禅系依初禅地发自地通三世成就如
善习自地成仪工巧三世得下文言二通变化三世
得者据初禅二通说此中据身生上地起下地二通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7b 页 X53-0027.png
故唯有法俱得如身生上地借下三识及仪心非是
善习法俱得化心在意地不类二通也又依正理论
师释二通取意地胜无记慧非眼耳识相应慧故正
理论第七十六卷云经主于此作此释言天眼天耳
无记性摄是眼耳识相应慧此释不尔六通皆是解
脱道摄眼耳二识是解脱道理不成故应作是说四
静虑中有定相应胜无记慧能引自地胜大种果此
慧现前能引自地天眼天耳令现在前为所依根发
眼耳识故眼耳二识相应慧非通但可说言是通所引。

自下半行颂第十六内外门文中初结前问后次举
颂答文中初释颂本可解二立宗我依名内外谓此
馀三问我体既无内外何有四答众生多执心王为
我心王我执依止故佛假说心为我故引经證心名
我故契经说由善调伏我智者得生天世尊馀经处
又说调伏心如契经言应善调伏心心调能引乐故
佛但于心假说为我也眼等十二界为此心所依亲
近心故说名为内也色等六境为此心所缘疏远故
说名外六问若尔未来现在六识应不名内未至过
去意位非心依故七答六识至过去意位时不失六
识界未来现在未至过去意位亦非越意相八若异
此者下反难外人有违宗过九又若未来现在六识
无意界相过去意界亦应不立相于三世无改易故。

自下半行颂第十七同分彼同分门文中初结前问
后次举颂答后释颂本于中有八初释法同分可解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7c 页 X53-0027.png
二牒馀二释谓馀十七界皆有同分及彼同分二问
何名同分彼同分耶下释颂第二句于中初问二谓
作自业下举颂答三此中眼界下释六根问分彼同
分此中眼界于有见色过去巳见现在正见未来当
见乃至意界各于自境应说自用名为同分彼同分
五根有二说不同迦湿弥罗国师说彼同分眼但有
四种西方诸师说有五种谓不生法复开为二一有
识属二无识属若依正义一切眼皆有识属应依故
无识属不正义也四彼同分色下释五境彼同分可
解五若对自根下五境各对自根辨同分彼同分然
意识约生不生辨同分彼同分故虽缘五境生不生
亦名同分彼同分六眼若于下明根境对人辨同分
别眼若于一人是同分于馀一切不见色人亦同分
彼同分亦如是乃至意界亦然色等即不然望于见
者是同分望馀不见者是彼同分所以者何色有是
事是一人所见亦多人所见如观明月等眼无是事
一人眼根二人能用见色以眼不共故依一人相续
立同分彼同分色是其见故望他人相续立同分彼
同分如说色界馀四亦然正理论第六卷云或有诸
色在妙高等山而住于一切有情皆是彼同分有天
眼者以无用故亦不观彼或有诸色唯于一有情名
为同分如独于幽巳正当观或有诸色于百千有情
名为同如共观月等粗类大同细有差别故言声可
如色香味触三至根方取是不共故一人取非馀理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8a 页 X53-0028.png
应如眼等不应如色说杂心论云第一义如眼说俗
类如色说正理论亦云然诸世间依假名想有言我
等同嗅此香等今论主不同二论释故云虽有此理
而容有失所以者何香等三界在未来世于一人及
馀人皆有可生鼻等识义眼等不然故第一义如色
说也七眼等六识下辨六识约生不生辨同分彼同
分如意界说八释同分彼同分义文中初问云何同
分下以三义释初义云根境识三更相交涉故名为
分如识依根时根必能取境识必能了境境必为根
取识了根境识三同有交涉分故名同分第二义或
复分者是巳作用如眼能导养巳身等作用根境识
三同有作用分故名同分第三义或复分者是所生
触根境识三同有此触分故名同分与此三义相违
名彼同分由非同分与彼同分种类分同是彼同分
之同类故名彼同分。

自下半行颂第十八见断等门就释颂本中有三初
释初句二复三界者下释第二句可解三岂不下释
下两句于中初问岂不更有见所断法谓异生性及
招恶趣身语业等此皆与见道极相违故次答虽尔
与见道相违此法并非见所断略说彼非所断相有
三一不染污法二非六生三色此三定非见断其异
生性是不染污无记性摄巳离欲者成就非染污断
善根者犹成就故非善以非善非染故是不染无记
摄此异生性若见所断者苦法忍位犹成就故应是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8b 页 X53-0028.png
异生如苦下十使是见断法苦法忍位犹成就六谓
意处异此而生名非六生是从眼等五根生义即五
识等色谓一切身语业等前异生性五识及此色决
定非见断所以者何此三法非迷谤理亲起故不同
见断相应法亲迷谛理四相得等亲见断法发起故
也。

自下第十八有两行颂见非见门就释颂本等初释
初两句法说可解譬如夜分等者如是世间诸见有
漏世间故如夜分五见有染故如有云善有漏慧是
卅间故如夜分无染故如无云无学见出世间故如
昼分在有染位如有云无学见出世间故如昼分
是无漏位故如无云故四见观察法相明昧不同也
二何故世间正见下释第三第四两句于中初问何
故世间正见唯意识相应次举颂答以五识相应俱
生慧如文可解准此所馀五钝使及十十惑及悔等
俱染无染慧及诸馀十七界全法界少分非见应知。

上来第一萨婆多立宗二论主述毗婆沙中昙摩多
罗部难若尔眼根不能决度云何多见婆沙论云昙
摩多罗说眼识见奘法师云昙摩多罗是昙暮德部
三萨婆多答以能明利观照诸色故亦名见四论主
难若眼见者馀识行时亦应名见五萨婆多释非一
切眼皆能见六论主问谁能见七萨婆多以颂第五
句答谓同分眼非馀八论主难应能依识见色非眼
九萨婆多以颂馀三句释不尔眼识定非能见不能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8c 页 X53-0028.png
观视被障色故下反难论主若识见者识无对故应
见障色十论主释难于被障色眼识不生识既不生
如何当见十一萨婆多重问眼识于彼何故不生若
如我宗许眼见者眼有对故于被障色无见功能识
与所依一境转故可言于彼眼识不生如论主许识
见者眼非见故识不与眼同一境转何缘眼识障外
不起十二论主反责眼岂如身根根境合方取而言
眼有对故为境所碍不见被障耶又颇胝迦有对所
障云何得见是故不由眼有对故于被障色无见功
能十三萨婆多问若尔论主所执眼识云何于壁色
不见耶十四论主释若于是颇胝迦等处光明无隔
于被障色眼识亦生若于此壁处光明有隔于被障
色眼识不生然经说眼能见色者是见所依假说能
见或就所依根说能依识业用如世间说床坐言声
又如经说眼所识色然实非色是眼所识亦就所依
说能依业又如经说以眼为门唯为见色故知眼识
依眼门见亦不应言门即是见岂容令经作如是说
以眼为见唯为见色经无此说故知如前识依门见
十五萨婆多问若识能见识外有谁复能了耶十六
论主释见与了别二用何异以即见色名了别故
譬如八忍少分慧能推求故名见亦能简择故名
慧然见即慧少分尽无生智慧而非见如是六识中
少分眼识名能见亦能了别见即识也十七有馀犊
子部难萨婆多言若眼能见眼是我见者谁是我之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9a 页 X53-0029.png
见用如人是斫者外别有斧之斫用十八萨婆多非
云此言非难如彼此共许识是能了别然无了者了
用不同见亦应然十九有馀昙摩多罗部复通前经
说眼能见色言实眼识能见眼是见所依故眼亦名
能见譬如钟是鸣所依故亦说钟能鸣二十萨婆多
难若尔眼根识所依故应说眼名能识二十一述昙
摩多罗部释无有此失世间同许眼识是见如人失
牛诸方觅时问他人言见我牛不不言识我牛不随
世言故由彼眼识生时说眼根能见色不言眼根能
识色汝萨婆多毗婆沙中亦作是说眼识所受色说
名所见是故经中但说眼名能见不名能识唯约识
现前时说能识色识外无别能识譬如日现前时说
日能作昼日外无别昼二十二经部诸师下述经部
师无定执者二十三然迦湿弥罗国下皈宗述毗婆
沙义正理论第七卷云彼谓佛说方域言词不应坚
执世俗名相不应固求此言非顺圣教正理于眼见
性亦不能遮虽复有为皆从缘起而说诸法相用故
谓有为法虽等缘生而不失于自定相用故世尊说
法从缘生亦说地等有别相用如地界等虽从缘生
而有如前坚等自相亦有持等决定作业如是眼色
及眼识等虽从缘生而必应有种种差别决定相用
由此差别决定相用眼唯名眼非色非识色唯名色
非识非眼识唯名识非眼非色此中虽无总实相用
可名能见所见能了而于如是无有总实相用理中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9b 页 X53-0029.png
如是可说有眼色等缘生于眼识如是亦说色识等
缘生于眼见于如是等无有总实相用法中随逐世
情似有总实相用显现世尊于此总实相用劝智者
令除封著故作此言方域言词不应坚执世俗名相
不应固求谓于世间执有总实能见作用所起实能
见体相所起言调不应坚执此相无故及于世间执
有总实能见作用所起名相不应固求此用无故如
见相用馀类应知不可以无总实相用便越世俗假
立名言一向依随胜义而住亦不可执别实用无是
故定应不违胜义随顺世俗假立名言由此但遮世
间所起总实相用坚执固求非谓亦遮诸法胜义各
别相用坚执固求以一切法缘起相用各实有故非
缘一切一切果生是故我宗双依二谛说眼能见两
俱无失而于彼中妄兴弹斥拨世俗理蔑胜义宗揸
掣虚空定唯在彼也。

自下有五行颂因论生论分别根境识义非是诸门
分别十八界义于中有七初半行颂分别一眼二眼
见色之义文中初问次此无定准下举颂答后释颂
本如文可解第二有半行颂明六根取境有离有合
文中初问自举颂答后择颂本文中有二初释初句
及第二句不至文中有六初举宗二谓眼能见下指
事三若眼耳根下反难外道如成实论根尘离合品
说外道立六根皆取至境故今反难也四若眼能见
不至色者下外道反难论主五如何碍石下论主反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29c 页 X53-0029.png
难外道如磁石能吸不至铁如何非吸一切不至铁
耶若言近铁势力及能吸远方不及不能吸者眼远
见色亦尔何得难耶又如鼻等内外同许能取至境
然不能取一切与眼俱有至香如是眼根虽见不至
而非一切色耳根亦尔例同眼说意无色故非能有
至也正理论第七卷云有说耳能取于至境声相续
转来入耳故又自能闻耳中声故此说非理手才执
铃声顿息故若声相续来入耳中手执铃时依铃声
可息从彼传生中间离质相续不息此声应可闻然
执铃时现见一切铃声顿息都不可闻不可息馀馀
亦随息不闻馀故馀亦不闻若谓如灯灭时近远明
皆灭者此亦不然俱不俱时转差别故非一与一相
续异故谓灯与明现见俱转灯焰才灭则不见明声
即不然彼许离质展转相续来入耳故彼定应许闻
至声时初附质声久巳谢灭若不尔者初所起声闻
位犹存失刹那性故声与彼灯明不同然自能闻耳
中声者非如香等邻鼻等根虽在耳中仍非至境由
语逼耳字句难知欲审听者遮其苦逼故耳唯能取
至境。

上来虽有六文合为第一释颂不至真谛师云声来
入耳是正量部计自下第二释颂三相违文中初萨
婆多立宗所馀鼻等三有色根与上相违唯取至境
二外人问如何知鼻唯取至香三萨婆多答由断息
时不嗅香故正理论第八卷云此因非證设有息时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0a 页 X53-0030.png
能嗅香气何能證鼻唯取至香以诸极微不相触故
实有息时触取香气然不相触至义岂成今观至义
谓境与根邻近而生方能取故三外人问云何名至
四萨婆多答谓无间生三根至境中间无有极微不
间生故名为至五经部问又诸极微为相触不六毗
婆沙师答不相触所以者何若诸二极微遍体相触
即有实物体相杂过若触一分不触一分极便成有
细分失亦成有方分失然极微既无细分故不可说
触一分也遍身触分触并皆有过故不相触七经部
问若尔何故相击发声八萨婆多答但由极微无间
生故极相逼近说击发声若汝经部许相触者击石
拊掌极微体应相糅九经部难云不相触者聚色相
击云何不散十萨婆多释风界摄持故令不散等十
一经部问云何三根由无间至名取至境十二萨婆
多答即由无间名取至境谓于中间都无极微片
物依正理论萨婆多宗有三师说异一说极微相逼
中间空隙有空界色故正理论云虽于中间有少空
隙而无有对力拒遏其行间隙者何有馀师说是无
触色释云中间空隙是空界极微空界极微不能碍
他名无触色触是碍义故前论云阿伽色名无碍色
也第二师云中间空隙假说可如半极微量不容一
极微故正理理论云复有说者都无所有此是毗婆
沙师正义今此文中云谓于中间都无片物许有中
间空隙然无空界极微色故云都无片物是正理论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0b 页 X53-0030.png
中第二师义也三大德法救说极微相逼中无空隙
然不相触如下文述。

上来三师是萨婆多计自下第四述经部执鸠摩罗
多此云童首是经部祖师故云上坐彼立极微有方
分同类不相受异类得相容不相障碍同类得相触
故正理论云然彼上坐于此复言诸极微体即是方
分如何有体言无方分此言非理若许极微更无细
分由有体故是方分者诸无色法既有自体无差别
故应是方分又彼所宗色有和合亦不应理应成一
故不应一体可名和合又上坐说二类极微俱无分
故住处无别此亦非理违圣教中有体言故又彼所
言即由此故许依同处说不相离又言极少许五极
微同在一处不相妨碍解云彼立四大四极微造一
极微色俱是异类不相妨碍如一微量同处也论云
此皆非理若容五微同一处者何物为障有千俱时
不许同处如是便应一极微处苞容一切所有极微
是则世间总一极微量或应不许极少五微同在一
处不相妨碍多微聚集处宽广故是故应许极微
有分或许诸微互不相触上坐难云岂不一切鼻舌
身根皆取至境无差别故则应能触通鼻舌根所触
亦应兼于香味此亦非理邻近虽同而于其中有品
别次又如眼等取非至同非至境中非无品别鼻等
亦尔取至境同于至境中应有品别又滑涩等世间
共起所触想名对彼身根说名能触故无有过十三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0c 页 X53-0030.png
毗婆沙师说又和合色许有分故相触无失由许此
理毗婆沙文义善成立乃至谓向游尘同类相续正
理论云若诸极微定不相触毗婆沙论即不应言非
触为因生此触等四句毗婆沙宗决定不许极微展
转更相触义应知彼言有别意趣且向游尘多极微
集而论说非触为因生于非触故知彼言定有别意
有何别意谓于和合说是触言毗婆沙师咸作是说
但由风界力所摄持令诸极微和合不散众缘合故
聚色生时说非触因生于触即离散因生聚集义岂
不无有不集极微待缘方集则应一切是触为因生
于是触有作是说亦有极微不聚集者故无此失有
说待粗和合色故于细和合立非触名故非触因生
是触者是细聚因生粗聚义故彼所言于义无失众
缘合故摄持聚色风界成时与此相违离散色起即
于此位说是触因生于非触是粗聚因生细聚或生
自类或转生粗说是触因生于是触是粗聚因生粗
聚义由此道理诸向游尘能摄持粗风界不起细聚
相续不转成粗名非触因生于非触是细聚因生细
聚义此谓彼言所有别意又于非色亦说触言如契
经说生灭定时当触几触当触三触谓不动触无所
有触及无相触然非此中可计实有相触义是故所
言此彼大种定不相触其理极成十四叙尊为婆须
密多罗此云世友说诸极微相触即应至后念者前
师就有分及方分推无相触此师就时推无相触初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1a 页 X53-0031.png
念两微并住未相触如下明刹那量物度一极微为
一刹那若初刹那二微相近未相触中有空隙不相
触及若欲相触须越其空隙刹那故极微相触即应
住至后念以诸极微初念并住中有空隙未得相触
才欲相触便谢过去若越空隙相触著时即应住至
后念若得住至后念亦可住至无量刹那色即常住
过也十五叙大德达摩多罗此云法救为敬其德不
称其名彼说一切极微实不相触但由中间无空隙
间假立触名论主云此大德意应可爱乐如毗婆沙
师中有空隙今非彼执若如毗婆沙师异此法救所
立中者是诸极微中间应有空间隙中间既空更有
谁法障其行不得前进极相近成无空间若各各住
中间悉空即不相碍如何许为障碍有对正理论云
经主此中显彼胜德作如是言此大德意应可爱乐
等今说大德如是意趣非即可乐亦非可恶应寻究
如何无间仍不相触理未显故意趣虽知若说诸微
全无间隙然不相杂应成有分释云二微并住中无
空间仍不相触即是东微之近西微之东西微之东
近东微之西然东微之东西微之西不相近故是诸
极微应成有方分亦成假有多分非实一分也正理
论云不许相触处同复无间住既许无间何有相触
二法救师责常怖处同遮无间住许有间隙而无趣
行三众贤师答非有所怖法性应尔诸有对者处必
不同勿使彼处同故遍体相触勿相近无空隙或有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1b 页 X53-0031.png
分故无间住理必不然虽于中间少有空隙而有对
力拒遏其行许为有对四法救师问间隙者何五众
贤师叙有馀毗婆沙师说是无触色复有都无所有
释云有二师释初师云中间空隙是空界明暗极微
色不能碍他名无触色触是碍义故前论云阿迦色
名无碍色第二师云中间空隙都无有色极微假说
可如半极微量不容一极微故都无所有十六论主
破前师和合相触云又虽极微无别和合色若和合
相触即应触极微如和合可变碍一微之处碍馀微
故此触亦应尔若和合可相触即应触极微也又释
初论主难次如可变碍下前师释如和合可变碍极
微一一则不碍此亦应尔和合可触极微不可触也
十七世亲论主进退成立又许极微假说若有方分
从触不触皆应成有分是假非实若无方分设许相
触亦无斯有分过正理论云经主复说又许极微若
有方分触与不触皆应有分若无方分设许相触亦
无过者此说非理有分方分名异义同立无分言巳
遮方分如何于此复更生疑谓许极微若有方分次
破彼言既无方分如何可触而复说言若无方分说
许相触耶又遍体触或触一分二皆有过前巳具论
如何复言若无方分设许相触亦无斯过是故所言
无极微量触所间故名无间如是无间大种极微邻
近生时假说为触其义成就非如经部住处同或如
法救无间住故可许有对无分义成非如经部同处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1c 页 X53-0031.png
非有对非如法救无间非无分也。

自下第三有半行颂明六根取境大小文中初问又
眼等根为于自境唯取等量蒲桃葆等速疾转故如
旋火轮言见大山等为于自境通取等量不等量耶
次举颂答后释颂本文中有四初释颂本鼻等三根
唯取等量二眼耳不定或大小等如是耳根听蚊取
小听雷取大听琴取等正理第八卷云耳根亦取蚊
雷琴声小大等量意无形质不可辨其形量差别三
云何眼等下明眼等五根安布差别眼根安布有二
说初说傍布是萨婆多义有说重累是馀部义故旧
俱舍云有馀师说如聚重累乃至女根极微如鼓𣞙
者外小中大里小故言如鼓𣞙四眼等极微有时一
切下明眼等根同分彼同分别前四根可解身极微
定无一切皆是同分乃至极热捺落迦中猛炎缠身
外烧其外身内犹有无量身根极微是彼同分传说
身根假说遍发身识身应散坏以身根合中知若遍
发识有便须傍散布犹如散沙各对触尘方各发识
然以无根境各一极微为所依缘一能发身识以五
识决定积集多微方成所依所缘性故若聚方发故
知前发后不发也即由此以无根境各一极微为依
缘理故亦说极微一一名无见体以一极微不可见
故如前所说正理论第七卷云有彼上坐论宗所说
全身没在冷煖水中身根极微遍能生识以中或表
身根损时虽生身识而不明了故知身识明了生时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2a 页 X53-0032.png
定由所依宽广遍发对法者说身根极微理应无定
一切同分十三僧残感地狱火聚缠逼身时身根极
微犹有无量是彼同分不生身识设遍生识身不散
坏言发识处应散境者何缘定知彼身不坏如等活
等那落迦中随发识处身分便坏而不全坏若全坏
者彼应数数命终受生。

自下第四有半行颂明六识所依或俱不俱文中初
以缘因依识有六种为如五识唯缘现在意识通缘
三世如是六识所依亦如所依耶二答不尔三问云
何四举颂答五释颂本文中即释初句二眼等五识
下释第二句如文可解。

自下第五有半行颂释根得依名文中初举通责别
问何因识起通詑二缘然得所依名唯在根非境次
举颂答后释颂本如文可解。

自下第六有半行颂明六识随根立名不从境立目
文中初问何缘色等正是所依而随根立名名为眼
识乃至意识不从境立目名色识乃至法识次举颂
答后释颂本文中有三初释彼及第二句彼谓前半
颂说眼等名依意根是依故随根说识二释及不共
因并第二句言及不共因者谓眼唯自眼识所依故
眼是眼识不共因者也色是通为他身眼识所取及
通自他意所取乃至身触应知亦尔若名色等识者
意识亦成五识过也三结由彼所依身及不共因故
识得名随根非境如名鼓声及麦芽等亦有二义一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2b 页 X53-0032.png
鼓是声依处声随鼓变异不随馀缘变异二鼓是声
不共因鼓唯生鼓声不生馀声人手捊等是共因能
击鼓出声亦能击钟出声麦芽亦然一麦是芽依处
随麦变异二麦是芽不共因水土人功是共因也。

自下第七有两行颂约四法辨三望身同地异地差
别文中初颂前分别次举颂重辨后释颂本就初文
中有二初约眼色识三界分别二馀界亦虑下类释
馀十五界就前文中有三初总问随身所住唯见色
时身眼色识地位同不同二总答应言此四或同或
异三谓生欲界下别约地辨于中有三初约身生欲
界分别二生初静虑下约身生初定分别三如是生
三四静虑下类释生上三定就初身生欲界中文有
其四初明以自地眼见自地色四皆自地二起初定
眼有两句一若以初定眼见欲界色身欲界眼识初
定二见初定色身属欲界三属初定三起二定眼有
三句一以二定眼见欲界色身色欲界眼属二定识
属初定二见初定色身属欲界眼属二定色识初定
三见二定色身属欲界眼色二定识属初定四类释
如是若以三四静虑地眼见下地色或自地色如理
应思。

上来约身生欲界分别自下约身生初定作法文中
有三初明起初定眼有二句一以自地眼见自地色
四皆同地二以初定眼见欲界色三属初定色属欲
界二起二定眼有三句一以二定眼见初定色三属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2c 页 X53-0032.png
初定眼属二定二见欲界色身识初定色属欲界眼
属二定三见二定色身识初定眼色二定三类释如
是若以三四定眼见自地色或下上色如理应思言
下上者望身为下上也。

上来约身生初定分别自下第三类释如是身生二
三四定以自他地眼见自他地色如理应思。

上来合为第一约眼色识三界分别自下第二类释
馀十五界故言馀界亦应如是分别上来颂前分别
次举颂本后释颂本文中有八初举宗身眼色三皆
通五地眼识在欲界初定二此中眼根下释初句三
色识望眼下释第二句四色望于识下释第三句五
色识于身下释第四句色识二望身成等下上如色
望识故云亦然六广说取界下释第五句七鼻舌身
三下释第六句第七句八应知意界下释第八句初
举宗应知意界四事不定身据色身唯五地三通九
地于由等至及受生时随其所应或同或异如后定
品当应分别。

自下一行颂有三门一识识多少门二常无常门三
根非根门如前二十二门文中有四初结前生后。

上来五行颂因论生论故云傍论巳周自下应辨正
论分别十八界二今问应思择十八界中谁为六识
内几识所识几常无常几根非根三举颂答四释颂
本文中有三初释初句同杂心论色界二识识乃至
触亦然诸馀十三界一向意缘二十八界中下释第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第 33a 页 X53-0033.png
二句十八界中无有一界全是常者唯法界一分无
为是常义唯无常法界中馀三种法界故云法馀及
馀十七界故云馀界皆无常也三又经中说下释下
两句于中有三初依修多罗列二十二根次第二依
六足阿毗达摩诸大论师言皆经中六处次第于命
根后方说意根前八无所缘意根有所缘故三释颂
本如是所说二十二根十八界中内十二界法界一
分摄也法界一分者谓命五受行等五根十一根也
后三无漏根九根合成八根一分法界摄故内十二
者眼等五根如自名摄五界意根通是七心界摄后
三一分意界意识界摄女根男根即是身界一分摄
如后根品应辨义准所馀色等五界法界一分者皆
体非根也。

俱舍论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