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唐-尊者众贤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2c 页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说不净观相差别已。次应辩持息念。此差别
相云何。颂曰。

「 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
 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


论曰。言息念者。即契经中所说阿那阿波那
念。言阿那者。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
阿波那者。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如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3a 页 T29-0673.png
契经说。苾刍当知。持息入者。饮吸外风令入
身内。持息出者。驱摈内风令出身外。慧由念
力观此为境。故名阿那阿波那念。有馀师说。
言阿那者。谓能持来。阿波那者。谓能持去。此
言意显入息出息有能持义。慧由念观此故
得此念名。辩属身风略有六种。一入息风。二
出息风。三发语风。四除弃风。五随转风。六动
身风。谓诸有情处胎卵位。先于脐处业生风
起。穿身成穴如藕根茎。最初有风来入身内。
乘兹口鼻馀风续入。此初及后名入息风。此
入息风适至身内。有风续出名出息风。如锻
金师开韛囊口自然风入。风性法尔但有孔
隙。必随入故入已按之其风还出。入息出息
次第亦然。理实此风无入无出。但如是转能
损益身。相续道中假名入出。入息转位能逐
身中。腐败污垢诸臭秽物。增长火界令身
轻举。出息转时能除郁蒸。损减火界令身沈
重。发语风者。谓有别风是欲为先。展转所引
发语心起。所令增盛生从脐处。流转冲喉击
异熟生。长养大种引等流性。风大种生鼓动
齿唇。舌腭差别由此势力。引起未来显名句
文。造色自性此居口内。名语亦业流出外时。
但名为语。心生大种其理极成。谓见贪瞋痴
心起者。面有润惨乱色异常。又亦传闻怀
瞋毒者。面门生焰非有慈心。贪引火生焚身
等故。除弃风者。谓有别风。随便路行能蠲二
秽。由秽内逼有苦受生。由苦受生发除弃欲。
由除弃欲引起风心。此心起风成除弃业。又
此风力令身安隐。随转风者。谓有别风遍随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3b 页 T29-0673.png
身支诸毛孔转。由此故得随转风名。此不依
心但依业力。随身孔隙自然流行。由此能除
依孔隙住。腐败污垢诸臭秽物。动身风者。
谓有别风。能击动身引起表业。应知此起以
心为因。遍诸身支能为击动。因显风义乘辩
六风。然于此中正明二息。此中意辩持息念
故。此念自性是慧非馀。以契经说了知言故。
此品念胜故得念名。由念力记持入出息量。
故为显缘息定慧得成。由念功能故说为念。
并随行性应准前门。此念所依唯通五地。谓
依欲界静虑中间。及初二三静虑近分。由此
但与舍根相应为对治寻。修此念故乐苦等
受。能顺引发亲里等寻故对治寻。要任运受
现在前位。若尔何故辩息念中言觉喜乐。此
亦无过以诸勤修持息念位。中间有彼无色
相生。诸瑜伽师虽觉彼相。于持息念不名乖
越。约此密说觉喜乐言。不可由斯执持息念。
亦容得与馀受相应。理实此中亦觉馀法以
身念住。加行位中亦说观于多六法故。谓若
诸法随属于身。于彼法相如理观察。亦名于
身住循身观。或彼行者转缘风觉。暂时观察
喜受乐受。是故说言觉喜觉乐。由此故说诸
圣弟子。尔时于受住循受观。岂不此位出持
息念。不尔彼加行意乐不息故。速复更起缘
风念故。若尔何故唯觉喜乐不觉馀受。由
此二受为贪染因力最胜故。行者欲令心于
贪染。速解脱故偏观喜乐。有馀师说。此非
息念是彼加行所生功德。故觉喜乐立息念
名有说。下三根本静虑正在定位亦有舍受。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3c 页 T29-0673.png
彼说此念通依八地。上定现前息便无故。此
念但缘息风为境。非通缘上所说六风。此
念初依欲界身起。唯人天趣除北俱卢。唯加
行得非离染得。未离染者定由加行现在前
故。非离染得地所摄故。已说皆是近分地摄
非根本故。又此念唯是胜加行引故。不应说
此有离染得。此唯真实作意相应。有说。亦通
胜解作意。正法有情方能修习。外道无有无
说者故。彼不能觉微细法故。此与我执极相
违故。彼我执有故此念无。由具六因此相圆
满。何等为六。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转六净。
数谓系心数入出息。从一至十不减不增。恐
心于境极聚散故。然于此中容有三失。一数
减失。二数增失。三杂乱失。数减失者。于二等
谓一等。数增失者于一等谓二等。杂乱失者。
于五入数为出于五。出数为入是于入谓出
于出谓入义。离此三失名为正数。

或三失者。一太缓失。二太急失。三散乱失。太
缓失者。谓由加行太慢缓故。便有懈怠惛睡
缠心。或复纵心驰散外境。太急失者。谓由加
行太躁急故。便令身心不平等起。若时力励
数入出息。息被逼迫便令身中不和风起。由
此风故初令身支诸脉洪数。此风增位能引
病生。以身支病生名身不平等。或由力励
数入出息。心被逼切便致狂乱。或为重忧之
所摧伏。如是名曰心不平等。故有说言。诸有
一切美妙饮食长养身支。无如有方便调入
出息者。诸有一切毒刺刀火烈灰坑等损坏
身支。无如无方便调入出息者。散乱失者。谓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4a 页 T29-0674.png
由心散便为一切烦恼摧伏。若十中间心散
乱者。复应从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
定。凡数息时应先数入。以初生位入息在先。
乃至死时出息最后。如是觉察死生位故。于
无常想渐能修习随谓系心。随入出息念入
出息。为短为长为远至何。复还旋返且念入
息。为行遍身为行一分。随彼息入。行至喉
心脐髋髀膝。胫踝足指念恒随逐。有馀师言。
念此入息从足下出。穿度金轮下至风轮复
还旋返。若念出息离身为至一磔一寻。随所
至方念恒随逐。有馀师说。念出息风至吠岚
婆复还旋返。经主于此斥彼师言。此念真实
作意俱起。不应念息至风轮等。彼言息念本
根虽与实作意俱。中间有馀胜解作意相应
起者。为令真实作意速成。故于中间起斯
假想。虽尔无有出息念失。以息念加行意乐
不歇故。止谓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
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观息住身如珠中
缕。为冷为煖为损为益。观谓观察此息风已。
兼观息俱大种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
观五蕴以为境界。转谓移转缘息风觉。安
置后后胜善根中。谓念住为初至世第一法。
净谓升进入见道等。有馀师说。念住为初金
刚喻定为后名转。尽智等方名净。息相差别
云何应知。颂曰。

「 入出息随身
 依二差别转
 情数非执受
 等流非下缘」


论曰。随身生地息彼地摄。以息是身一分摄
故。此入出息转依身心差别故。本论说息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4b 页 T29-0674.png
依身转。亦依心转随其所应。若入出息唯依
身转不依心转。则入无想定或入灭尽定。及
生无想天息亦应转。乃至广说。具四缘故息
方得转。依此理说随所应言。显息必依身心
差别。言四缘者。一入出息所依身。二毛孔开。
三风道通。四入出息地粗心现前。于此四中
随有所阙息便不转。无心位中心无有故。生
无色界四种皆无故息不转。处卵胎中羯剌
蓝等。毛孔未开风道未通故息不转。若处
卵胎羯剌蓝位。入出息转则应躁动。身微薄
故便应散坏。頞部昙等位身虽渐厚。而无孔
隙故息犹不转。入第四定毛孔不开。无现粗
心故息不转。何缘但说入定非生。岂不已说
生如说生。无想有本不说生无想者。但言入
定生彼已成以契经中作如是说。此先入定
后方生彼。有馀师说。生第四定能发表业心
现前时亦有息转。生彼容有息现前义故不
说生。毗婆沙师不许此义。若尔生彼如何发
言。彼亦有风然不名息。无损益果故无有失。
言诸根熟诸根满者。此言不显眼等诸根。现
见彼阙息亦转故。但于四缘具说根熟满声。
以诸根声显增上义。四缘于息转有增上力。
论假说为根亦无有过。如是诸根。处卵等位
名未成熟。诸有正入第四定等名未圆满。言
入第四定毛孔不开。如何有色身而无毛孔。
毛孔者谓空界。岂有色聚离空界耶。理实应
然但今于此约通息道说有色身。而无毛孔
亦无有失。何缘但入第四静虑。身无毛孔非
馀定耶。以彼等持极淳厚故。引第四定大种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4c 页 T29-0674.png
遍身即由此缘。尊者世友说。入彼定身毛孔
合。若入世俗第四静虑。身无毛孔其理可然。
以彼定能引彼地摄。微密大种充满身故。若
入无漏第四定时。此身如何亦无毛孔。以彼
但引随所生地。大种现前造无表故。彼无漏
定所引大种。虽生处摄而极微密。与彼相似
故无有过。若生彼地身无毛孔。如何生彼能
发语言。非发语言要由毛孔。但由颔动亦得
发声。如机关声岂由毛孔。有馀师说。生于
彼地咽喉以上亦有毛孔。有说。生彼能发语
心。现在前时暂开毛孔。此入出息有情数
收。无觉身中息无有故。是虽从外来而系属
内义。此入出息非有执受。以息阙减执受相
故。身中虽有有执受风。而此息风唯无执受。
此入出息体是等流。是同类因所生果故。身
中虽有长养异熟风。而此息风唯是等流性。
身增长位息便损减。身损减时息增长故。非
所长养断已于后更相续故。非异熟生馀异
熟色无此相故。唯自上地心之所观。非下
地心所缘境故。谓生欲界起欲界心。彼欲界
身欲界息。依欲界心转即彼心所观。若生欲
界起初定心。彼欲界身欲界息。依初定心转
即彼心所观。起二三定心皆准前应说。生初
静虑起三地心。生二生三起二起自准生欲
界如理应说。若生上地起下地心。彼上地身
上地息。依下地心转非彼心所观。如是欲界
息四地心所观。初二三定息如其次第。为三
二地自地心所观。有息地四无息地五。住
有息地起无息地心息必不转。住无息地起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5a 页 T29-0675.png
有息地心息亦不转。住有息地起有息地心。
随其所应有入出息转。所辩持息念成满相
云何。应作是言。若观行者注想观息微细徐
流。谓想遍身如筒一穴。息风连续如贯末
尼。不能动身不发身识。齐此应说持息念
成。有馀师言。增长自在所作事办名此念成。
初增长言显持息念。下中上品次第成立。乃
至若时随其所乐。能入能出名为自在。若于
此位能摄益身。远耽嗜依寻名所作事办。有
馀师说。若具六相远离三失。或若具足修十
六种殊胜行相。齐此应说持息念成。经说息
念有十七种。谓念入出息了知我已念入出
息。短入出息长觉遍身。止身行觉喜觉乐
觉。心行止心行觉心令心欢喜。令心摄持令
心解脱。随观无常随观断随观离随观灭。如
是一一皆自了知。此十七中初是总观。后十
六种是差别观。约四念住如次应知。各有
四门成十六种。如何觉心行可受念住摄。因
受果名故无有过。非此中说心行谓思。应
知此中受名心行。谓由耽著乐受味故。便于
彼彼境界。或生思造作心名为心行。受是思
因故名心行无失。或但能觉受自体者。义准
亦于思等自体。次第能觉生住坏相。如尝大
海一渧水咸。则亦遍知大海水味。故唯觉受
名觉心行。广解一一相如经释中辩。如是已
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
复何所修。颂曰。

「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5b 页 T29-0675.png
 自性闻等慧
 馀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论曰。已修成止以为所依。为观速成修四念
住。非不得定者能如实见故。如何修习四念
住耶。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谓修观者专
心一趣。以自共相于身等境。一一别观修四
念住。分别此法与所馀法。有差别义名观自
相。分列此法与所馀法。无差别义名观共相。
且身念住观自相者。谓观察身内外十处。自
性各别从眼至触。一一皆有处自相故。如是
于彼各别法中。有正智生名观自相。此自相
观得成满时。有道色起尔时方立。自相种性
身念住名。此亦遍知彼法自相。由此各别有
正智生。非诸境中总生一智。有说。非此自
相观中观无表色。以无表色与无色品极相
似故。有说。此观亦观无表。亦别于无表有道
色生故。次身念住观共相者。谓观察身一一
处相。虽有差别而身相同。又于尔时观十一
处。俱是色相无有差别。谓皆不越大种所造。
如是于彼一类法中。有正智生名观共相。此
共相观得成满时。有道色起尔时方立。共
相种性身念住名。此亦遍知彼法共相。由
此总有一正智生。非诸境中各生一智。或身
念住观自相者。谓观于身各别自性。次身
念住观共相者。谓观身上与馀有为。俱无
常性与馀有漏。俱是苦性。与馀一切法俱空
无我性。若时观身无二念住故。唯极微集故。
一一差别尔时名曰身念住成。如是应知受
等念住相及成满随其所应。体皆非色故无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5c 页 T29-0675.png
极微差别。或如前说观究竟相。谓后后位
善根增长。如畦中水汎溢漫流。有说。欻然非
爱相起。此有二种。其二者何。一能发瞋。二令
不乐。此中但有令不乐相。以所习事若未自
在。为求成满故起欣乐。此于所习已得自在。
止息希求故无欣乐。此四念住各有三种。自
性相杂所缘别故。自性念住以慧为体。契经
说为一趣道故。一是独义求战胜者。由此执
此害烦恼怨。依此而行能趣圆寂。是故于此
立趣道名。唯此独尊名一趣道。此即是慧于
断烦恼。趣涅槃中慧最胜故。如契经说。姊妹
当知诸圣弟子执智慧剑。能断一切结缚随
眠。直趣涅槃无挂碍故。又契经说。若有于身
住循身观名身念住。于受心法说亦如是。诸
循观名唯目慧体。非慧无有循观用故本论
亦说。身念住云何。谓缘身慧馀三说亦尔。故
知唯慧得念住名。慧中何等名自性念住。应
知唯取闻思修所成。此中随闻加行所起。缘
别义慧名闻所成。若随思义加行所起。非不
待名亦非在定。缘别义慧名思所成。若在定
中随观别义。不待名慧名修所成。即此亦
名三种念住。相杂念住以慧所馀俱有为体。
慧俱有法与慧俱时相杂住故。如契经说。苾
刍当知说善法聚言即说四念住。既于念住
说善聚言。故以慧俱多法为体。本论亦说由
身增上所生善道。通有漏无漏亦名身念住。
乃至广说。此文总说与慧相应。俱有诸法名
为念住。此文不言缘身道者。勿谓此如自性
念住。体唯取相应道为其体故。所缘念住以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6a 页 T29-0676.png
慧所缘诸法为体。以一切法无不皆是。慧所
缘故应名慧住。何故经中标以异名作异广
释。此亦无失。约前三种释念住名皆唯慧故。
且就自性释念住名。谓诸法中若有一法。由
念得住彼名念住。此是何法是慧非馀。宁知
慧住要由念力。以有念者慧增明故。谓慧得
住由念所持。是念力资方得住义。如是标释
念住名时。唯依于慧不依馀法。是故广释如
所标名。名义相符斯有何失。若就相杂释念
住名。谓与慧俱念方得住。令念得住故慧得
念住名。念住相应及俱有法。与念住相杂名
相杂念住。岂不定等亦与慧俱方得安住。则
应许慧体令定等。住故得定等住名。不尔此
中为显念慧。相资力胜故偏立念住名。谓慧
若于身受心法。以自共相循循观时。要念力
持方得明了。以于此地串习记持。方能进修
馀未习地。是故于慧简择法时。念最能为坚
强助伴。念于身等得安住时。要慧力持方能
明记。故世尊说若有于身。住循身观者念便
住不谬。尊者无灭亦作是言。若有能于身住
循身观缘身念得住。乃至广说。或若行者观
身等竟。无间不能观于受等。便应追念先加
行时。所有曾修受等行相。由追念故彼相现
前。因此便能观察受等。故说有念慧得增明。
如是念生由先慧力。故念与慧为胜助伴。或
此二法于一切时。所有功能相随胜劣。故说
二种相资最胜。若就所缘释念住名。谓慧由
念令念住故。便于慧体立念住名。念住所缘
身等诸法。是念住所缘名所缘念住。故约三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6b 页 T29-0676.png
种释念住名。皆显慧强独名念住。由此念住
是慧理成。故释与标无相违失。分别论者作
如是言。念住即用念为自体。此中不应置
念根故。标释两文俱说念故。此中不说慧住
名故。彼言非理。所以者何。虽于此中置念
名想。而依业用已置慧根。如信定慧根虽不
如次置證净静虑。了别谛中而由功能义已
置故。标释两文显说慧故。谓前已辩标念
住名。依慧非馀显标慧故释中具以循观正
知。二种慧名再说慧故。由此标释都不相违。
说念住言义如前说。前何所说。谓前所言为
显念慧相资力胜。是故偏立念住名等。又为
具显三种念住。故不于此说慧住言。谓说
念言显相杂念住。复说住言显所缘念住。说
循观言显自性念住。若言慧住唯局慧体。自
相不舍得慧住名。此则但明自性念住。便为
弃舍相杂所缘。则彼俱应不名念住然不应
许。以于契经及本论中皆说三故。由此为證
诸念住言。目慧非馀决定成立。何缘故说
三种念住。为愚行相资粮所缘。三种有情故
说三种。或根胜解分位各三。机宜不同故说
三种。三中相杂能断烦恼。非二能断太减增
故。与慧杂住得相杂名。理则但应慧俱有法。
可得名曰相杂念住。非慧与慧可有相杂。无
有一身二慧俱故。由此知慧非相杂摄。不
应唯说相杂念住。能断烦恼理应具言。自性
相杂能断烦恼。于断烦恼慧为首故。无如是
过。断烦恼时于慧亦立相杂名故。谓得止观
平等运道能断烦恼。其理决定。所馀一切心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6c 页 T29-0676.png
心所等。有止品摄有观品收。此平等时彼亦
平等。由是一切相杂理齐。显断惑时相杂理
等。故亦于慧立相杂名。多于所成有胜能故。
自性念住非。不亦能断诸烦恼体是慧故。然
名自性谓无所待。断烦恼时必待馀法故。断
烦恼位慧立相杂名。由此所言相杂念住。能
断烦恼理善成立。此中断烦恼但由修所成。
然非此中闻思无用。随顺修故如殖树根。修
所成中唯法念住能断烦恼。缘四五蕴或缘
涅槃能断惑故。法念住中共相作意能断烦
恼。自相作意缘少分境故无此能。四念住
内前之三种。唯不杂缘第四通二。然三谛智
唯有杂缘能断烦恼。唯灭谛智虽不杂缘亦
断烦恼。杂缘智内至缘三蕴。亦定无有断惑
功能。即于此中总缘一切。有漏无漏为无为
等。亦定无有断惑功能。然不杂缘少杂多杂。
于断烦恼非全无用。引发能断故修治身器
故。彼于断惑但可能为。加行胜进二道自体。
唯有处中杂缘法念住。及唯缘灭不杂法念
住。亦为无间解脱道体。若断烦恼唯法念住。
则法念住为无间道。此无间道现在前时。云
何能修馀三念住。若三念住非断治摄。乘无
间道于未来修。断有顶染时应修世俗智。诸
无间道中应修他心智。彼何障碍非未来修。
故于此中应详理趣。非要同治方未来修。亦
非所修都无限齐。后辩修处当广为释。身等
念住各有三种。缘内外俱有差别故。且身念
住有三种中。缘自相续说名为内缘他身等
说名为外。双缘二种说为内外。以有我爱而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7a 页 T29-0677.png
慢缓者。应观内身犹如外故。或内如前缘无
执受说名为外。缘他相续说为内外。待无执
受及待自身得二名故。或缘根境及俱名三。
或缘有情及非情数。通缘二种。差别为三。或
缘有情外非情数。及发毛等差别为三。以彼
皆从内身生故。离根住故具得二名。或缘有
情现在名内。缘外非情三世名外。缘情去来
说为内外。有情类故堕法数故。又彼未来当
堕情数。正堕法数彼过去时。曾堕情数正堕
法数。彼不生法是生类故。受等三种一一各
三。随其所应准前应释。此四念住说次随
生。生复何缘次第如是。生次如是相随顺故。
有情多分于诸色中好受用故。不逮胜法好
受用色以何为缘。谓于受中情深欣乐。欣乐
于受由心不调。心之不调由诸烦恼。心由信
等可令调伏。随观此理四念住生。或随所缘
粗细生故。然非由此心最后观。法中涅槃极
微细故。彼想思等循观受时。准义已能了知
其相。同依心起等安危故。有馀师说。色可聚
散可取可舍。相似相续不净苦等易了知故。
多分缘身生贪等故。界女展转起贪处故。不
净观持息念及分别界。三入修门一切多缘
身为境故。修念住位应最初观。此观为因生
轻安触。由轻安触引生乐受。经说身安便受
乐故。如是乐受依心而生。净心为因得解脱
果。由是受等随次而观。故念住生如是次第。
此四念住不增不减。能治净等四颠倒故。观
身不净治于不净。谓净颠倒虽浮颠倒通缘
五蕴。然但观身自性非净便能总伏。如人已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7b 页 T29-0677.png
观粪体不净。亦不欣乐从粪所生。如是已观
身体不净。亦不欣乐从身所生。由此观身为
不净者。于五取蕴皆不欣乐。以有为身净想
迷者。彼方欣乐依身所生。是故观身为不净
者。于身所起亦不欣乐。如有安住不净观
时。虽不亲观声等为境。而于歌等弃如粪秽。
如是安住身念住时。虽不亲观受等为境。观
身自体为不净故。终不欣乐受等三境。又虽
不观色无色境。以为不净而于彼境。非不引
生不乐行相。是故净倒虽缘五蕴身念住成
便能总伏。后三念住虽各别观。例此应思能
总伏理。观受是苦能治于苦谓乐颠倒。谓若
有法真可欣欲。是为乐义于多过患。所杂行
中见有可欣殊胜功德。是名于苦谓乐颠倒。
此倒必用耽受为先。以于受中深耽著著己。
方于一切逼恼所依。有漏行中妄生乐想。是
故观受为苦性时。便能总伏计乐颠倒。观心
无常能治无常谓常颠倒。谓观行者憎厌受
故。于所依心见有众多。品类差别引无常观
令现在前。便于有为不生常想。故能总伏计
常颠倒。观法无我能治无我谓我颠倒。谓有
一类闻我无常。心不生喜遂作是念。谁令此
心有多差别。彼即是我为遮彼计。复应谛观
除三所馀。亦唯是法便于一切不起我想。故
能总伏计我颠倒。或为对治段触识思食。如
次建立身等四念住。数唯有四不增不减。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六十
辩贤圣品第六之四¶ 第 677c 页 T29-067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