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唐-尊者众贤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48a 页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四

尊者众贤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如是已说馀蕴处界皆在此中。蕴处界摄今
当显示。蕴处界三。有见等门义类差别。界中
具显根境识故。诸门义类易可了知。故今且
约十八界辩。由斯蕴处义类已成。于前所说
十八界中。几有见几无见。几有对几无对几
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 一有见谓色
 十有色有对
 此除色声八
 无记馀三种」


论曰。十八界中。一是有见。所谓色界。云何说
此名有见耶。由二义故。一者此色定与见俱。
故名有见。由色与眼俱时起故。如有伴侣二
者此色可有示现。故名有见。可示在此在彼
别故。如有所缘。有说。此色于镜等中有像可
现。故名有见。可示如彼此亦尔故。不可说声
有谷响等应成有见。不俱生故。由说此相。馀
界无见义准已成。如是已说有见无见唯色
蕴摄。十界有对。对是碍义。此有彼碍。故名有
对。此复三种。境界所缘障碍别故。境界有对。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48b 页 T29-0348.png
谓眼等根。心及心所。诸有境法与色等境。和
会被碍。得有对名。故施设论。作如是言。有眼
于水有碍非陆。乃至广说。彼论意言。有眼水
中与境和会。而被拘碍。非于陆境。所缘有对。
谓心心所。于自所缘。和会被碍。得有对名。境
界所缘。复有何别。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
彼为此法境界。如人于彼有胜功能。便说彼
为我之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
名为所缘。若法所缘有对定是境界有对。心
心所法。境界若无。取境功能定不转故。有虽
境界有对而非所缘有对。谓五色根非相应
法。无所缘故。云何眼等。于自境界所缘转时。
说名有碍。越彼于馀此不转故。或复碍者是
和会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缘。和会
转故。有说。若法唯于彼转。不能越彼。故名
有碍。障碍有对谓可集色。自于他处被碍不
生。如手石等。更相障碍。今于如是三有对中。
唯辩障碍。故但言十。更相障碍。对义胜故。若
法境界有对亦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谓七
心界相应法界。是第一句。色等五境。是第二
句。眼等五根。是第三句。法界一分非相应法。
是第四句。说十有色名为有对。义准说馀名
为无对。言有色者。谓除无表。馀色蕴摄。变碍
名色。有变碍义。故名有色。有说。色者。谓能示
现在此彼言。此有彼言。故名有色。有说。诸色
有自体故。名为有色。称说易故。唯于色体说
有色言。如是已说有对无对。于此所说十有
对中。除色及声。馀八无记。言无记者。谓不可
记说为善不善故。应赞毁法。可记说在黑白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48c 页 T29-0348.png
品中。名为有记若于二品皆所不容。体不分
明。名无记法。其馀十界。通善等三。即是七心
色声法界。善谓舍恶。是违恶义。或复善者。名
慧摄受谓若诸法慧所摄受。或摄受慧。皆名
为善。或复善者。是吉祥义。能招嘉瑞。如吉祥
草。翻此即释不善义名。色声二界。善心等起。
即名为善。恶心等起。名为不善。馀是无记。其
七心界。若无贪等相应名善。贪等相应名为
不善。馀名无记。法界所摄品类众多。无贪
等性相应等起。择灭名善。若贪等性相应等
起。名为不善。馀名无记。其五识身皆无分别。
又唯一念堕在境中。云何立为善不善性。若
谓五识无分别故。非善不善。有太过失。或等
引中所有意识。皆无分别。应非善性。又五识
身非无分别。许与寻伺恒相应故。又虽一念
堕在境中。谁遮相应。有信贪等。由有意识。虽
复一念堕在境中。而成善恶。故不应用此所
说因遮五识身善不善性。化地部说。前四识
身。但异熟生。唯无记性。身识亦有时转变生。
故与意识俱通。有记。此说非理。与契经中立
六爱身。义相违故。彼作是释。眼触无间所生
贪爱。名眼触生。此释非理。受等同故。六六经
中说眼触生受想思等。非不许彼与眼触等
俱时而生。是故不应作如是释。岂不如经说
十八意近行。虽复说有三六不同。而唯在意。
此亦应尔。如是立喻与法不同。立六六门。据
所依异。立意近行。就所缘别。是故不应以彼
喻此。又彼所说。但述己情。防护六根。契经说
故。如契经说。应于眼根乃至意根防护而住。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49a 页 T29-0349.png
若如所说契经但应言应于意根防护而
住。若谓释此同意近行。经是则应言应防护
色等。又说能招苦异熟故。如契经说。若有六
根不护不防不密而住。招苦异熟。然五色根
无记性故。不招异熟。应知经意。就依根识作
如是说。如契经言。眼所识色。眼所希求。此亦
如是。若不尔者。经唯应说。若有意根不护不
防不密而住。招苦异熟。又契经说。若有眼根
不护不防不密而住。乃至广说。岂异熟生。有
不护等。又虽一念堕在境中。而能取相故通
有记。如契经言。眼见色已。能不取相。不取随
好。由诸色境二识取故。先起眼识取诸色相。
后起意识取彼随好。如是契经。意显眼识能
取相故。亦能起染。若尔云何唯说意识是有
分别。应知但依分别力故。起诸过失。应共思
求契经意趣。我说。若识于一刹那能取非一品
类境界。于一所缘多心流注。如是相识。名有
分别。然五识身唯取现境。无二念识同一所
缘无一所缘前取灭已。第二念识复取生故。
意识能缘三世境界。法虽已灭。犹是所行。于
一所缘多心流注。故唯说此是有分别。然五
识身。自性分别恒相应故。亦有分别。而契经
言无分别者。谓无随念计度分别。自性分别。
其体是寻。五识相应。如前已说。然伽他说。第
六增上王等。此中显示多分起染次第。如契
经言。父母于子能作难作。非不亦有子于父
母能作难作。此中亦尔。然诸众生有种种性。
或软烦恼。或利烦恼。软烦恼者。要先发起虚
妄分别。然后烦恼方现在前。利烦恼者。不待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49b 页 T29-0349.png
分别。境才相顺。烦恼便起。由此道理。或有先
起染污意识。或有先起染污馀识。如燃火时。
或先烟起。渐次生焰。后方洞然。或遇卒风。猛
焰顿发。俄成灰烬。如人身中。病本若少。饮食
乖适然后病生。病本若多。少遭风热外缘所
触。众疾竞起。烦恼病起。理亦应然。故五识
身亦通三性。理得成立。已说善等。十八界中。
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颂曰。

「 欲界系十八
 色界系十四
 除香味二识
 无色系后三」


论曰。系谓系属。即被缚义。欲界所系具足十
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
除香味者。段食性故。离段食贪方得生彼。除
鼻舌识。无境界故。非无境界少有识生。若尔
于彼亦应无触。非食性触于彼得有。触界于
彼无成食用。有成馀用。所谓成身。若不尔者。
大种应无。则诸所造亦应非有。便同无色何
名色界。又于彼触有成外用。谓成宫殿及衣
服等。虽离食染。触有别用。香味不然。故彼非
有。有馀师说。住此依彼静虑等至。见色闻声。
轻安俱起。有殊胜触。摄益于身。是故此三。生
彼静虑。由相随逐。香味不尔。故在彼无。经主
此中谓前有过。言彼鼻舌亦应非有。如香味
境。彼无用故。岂不二根于彼有用。谓起言说。
及庄严身。起说严身。但须依处根非有见。何
所庄严。如无男根亦无依处。二根无者依处
亦无。于彼可无男根依处。彼无用故鼻舌依
处。彼有用故。离根应有。谓庄严身。及起言
说。有虽无用而有根生。如处胞胎定当死者。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49c 页 T29-0349.png
于中眼耳何用故生。于根有爱及殊胜业。因
此故生。无用何失。岂不色界鼻舌二根有爱
业因故亦应起。若离境爱。根爱亦无。或应男
根于彼亦有。彼无男根。离根爱故。由离根爱。
依处亦无。此中何因作如是执。若离境爱。根
爱亦无。非根爱无处爱亦离。根与依处邻逼
而生。境界不然。如何倒执男根依处于彼不
生。即显男根于彼离爱。既许鼻舌依处彼生。
故知二根彼爱未离。故不应执彼离根爱未离
处爱。理如前说。又离境爱非證根无。如或有
时眼耳身识未得离爱。彼所依根。亦同其识。
未得离爱。或复有时。已离识爱。根爱未离。由
有所须。如是或时根爱已尽。其境界爱亦复
随灭。或复有时。已离境爱。由须用故。根爱
未除。又引男根。亦不成證。由彼起爱所依不
同。依于内身起六根爱。非依境起。如何可说
若离境爱根爱亦无。起男根爱。依淫触境。境
爱彼无。理无根爱。又眼等根。互相系属。见诸
哑者多分耳聋。涂足不涂眼便明昧。脐轮涂
沃津润于唇。拔鼻中毛眼便落泪。诸如是等。
其类寔繁。故知诸根更相损益。勿令眼等诸
根用微故。鼻舌根色界定有。由兹色界十四
义成。无色界系。唯有后三。所谓意法及意识
界。要离色染。于彼得生。故无色中无十色界。
依缘无故。五识亦无。故唯后三无色界系。已
说界系。十八界中几有漏几无漏。颂曰。

「 意法意识通
 所馀唯有漏」


论曰。即此意法及意识三。一切皆通有漏无
漏。谓除道谛及三无为。馀意等三皆是有漏。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0a 页 T29-0350.png
道谛所摄。及三无为。如其所应。三皆无漏。唯
通有漏。谓馀十五。道谛无为所不摄故。如
是已说有漏无漏。十八界中。几有寻有伺。几
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颂曰。

「 五识有寻伺
 后三三馀无」


论曰。眼等五识有寻有伺。由与寻伺恒共相
应。此五识身恒与寻伺共相应者。经主释言。
以行相粗外门转故。此因非理。现见意识。内
门转时。亦常与彼共相应故。应作是释。五
识唯于寻伺所随地中有故。非于欲界初静虑
中心心所法除寻与伺而有不与寻伺相应。何
用外门为因简别。意法意识名为后三。根境
识中各居后故。此后三界皆通三品。意界意
识界及相应法界。除寻与伺。若在欲界初静
虑中。有寻有伺。静虑中间无寻唯伺。从此以
上无寻无伺。法界一切非相应法。静虑中间
伺亦如是。于彼上地无寻伺故。非相应故。彼
无寻故。自体自体不相应故。寻一切时无寻
唯伺。自体自体不相应故。此常与伺共相应
故。岂不经主言。无第二寻故。设有第二许相
应耶。有第二受而不相应。无第二言。非为定
證。一时无二故。行相不同故。虽有第二而不
相应。如是此因便为无用。或应自体自体相
应。许无差别亦相应故。此何缘故成异体耶。
岂不还成自体自体不相应故。自体行相无
差别法。一时无有二体相应。是故此因能为
定證。非彼言无第二寻故。伺在欲界初静虑
中。三品不收。应名何等。此应名曰无伺唯寻。
自体自体不相应故。此常与寻共相应故。由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0b 页 T29-0350.png
此安立有寻伺地。法有四品。馀十色界。寻伺
俱无。常与寻伺不相应故。此中乘便应更思
量。若五识身有寻有伺。寻即分别。如何许彼
无分别耶。颂曰。

「 说五无分别
 由计度随念
 以意地散慧
 意诸念为体」


论曰。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
随念分别。由五识身虽有自性而无馀二。说
无分别。如一足马名为无足。故虽有一而得
名无。岂不意识有唯一种分别相应。由依意
识总类具三。说有分别。自性分别体唯是寻。
后心所中自当辩释。馀二分别。如其次第。
意地散慧诸念为体。散言简定。意识相应散
慧。名为计度分别。定中不能计度境故。非定
中。慧。能于所缘。如此如是计度而转。故于此
中简定取散。若定若散。意识相应诸念。名为
随念分别。明记所缘用均等故。五识虽与慧
念相应。择记用微。故唯取意。夫分别者。推求
行相。故说寻为自性分别。简择明记。行似
顺寻。故分别名亦通慧念。由此三行差别摄
持。皆令于境明了转异。于已了境遮简行
生。故分别名不通于想于未了境不能印持。
故分别名不通胜解。若在欲界及初静虑。不
定意识。具三分别。若初静虑。在定意识。及上
散心。各二分别。上地意识。若在定中。及五识
身。各一分别。

如是已说有寻伺等。十八界中。几有所缘。几
无所缘。几有执受。几无执受。颂曰。

「 七心法界半
 有所缘馀无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0c 页 T29-0350.png
 前八界及声
 无执受馀二」


论曰。六识意界。及法界摄诸心所法。名有所
缘。有所缘故。如人有子。所缘所行及与境界。
名义差别。馀十色界。及法界摄不相应法。名
无所缘。义准成故。此中上座作如是言。五识
依缘俱非实有。极微一一不成所依所缘事
故。众微和合。方成所依所缘事故。为成此义。
谬引圣言。佛告多闻诸圣弟子。汝等今者应
如是学。诸有过去未来现在。眼所识色。此中
都无常性恒性。广说乃至。无颠倒性。出世圣
谛。皆是虚伪妄失之法。乃至广说。彼谓五识
若缘实境。不应圣智观彼所缘。皆是虚伪妄
失之法。由此所依亦非实有。准所缘境不说
而成。又彼师徒串习世典。引众盲喻。證已
义宗。传说。如盲一一各住。无见色用。众盲和
集。见用亦无。如是极微一一各住。无依缘用。
众多和集。此用亦无。故处是假。唯界是实。彼
部义宗略述如是。今谓彼论涉坏法宗。故有
智人不应欣慕。五识不缘非实有境。和集极
微为所缘故。又五识身无分别故。不缘众微
和合为境。非和合名别目少法。可离分别所
见乃至所触事成。以彼和合无别法故。唯是
计度分别所取。五识无有计度功能。是故不
缘和合为境。即诸极微。和集安布。恒为五识
生起依缘。无有极微不和集故。设有极微不
和集者。是彼类故。亦属依缘。然五识身。唯用
和集为所缘故。不缘彼起。犹如虽有过去未
来色等境界以五识身唯现境故不缘彼起。
虽不缘彼而五境摄。又眼识不缘和合为境。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1a 页 T29-0351.png
以青等显色应非实故。若眼识缘和合为境。
青黄等觉应决定无。青等不应是和合故。若
是和合应非实有。是则显色。亦假非真。无容
眼识不取青等。有意识能分别青等。若言青
等如和合者。其理不然。以就胜义。非许和合
是色性故。有诸师说。和合亦非意识境故。或
五识身。唯缘胜义。世俗唯是意识所缘。故无
青等同和合过。如取未来不见灭色。于何分
位缘和合耶。于彼所依已灭分位。岂不此位
无和合耶。馀位亦无。何独责此。如青等有和
合本无。唯分别心计度而取。如于现世和集
色等。起总计度名和合觉。如是亦应由觉慧
力。于已灭位不集色等。起总计度名和合觉。
又如觉慧。虽集去来现在等色总为一聚名
色蕴觉。而去来等诸色不同。不可集为一和
合聚。虽彼一一各起蕴觉。而去来等诸色不
同。应不总生一色蕴觉。然有如是总色蕴觉。
故知亦于已灭色等。彼虽离散不可和集。而
觉慧力。摄为一聚。成和合觉。理不相违。缘一
合境名和合觉。如于已灭青色境界。谓是青
性觉相分明。复为他说。我见如是如是青性。
如是于彼已灭色等。起和合觉明了现前。亦
为他说我见如是如是和合。若执意识亦不
能缘和合为境。是则应许诸和合觉无有所
缘。若谓即缘所依为境。是则应名缘色等觉。
色等一一非和合故。何得说名缘和合觉。若
谓施设理亦不然。不可无境有施设故。非毕
竟无可施设有。是故意识。亦有能缘和合为
境非五识身。以彼唯缘实有境故。若执极微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1b 页 T29-0351.png
不可见故。眼识不缘实有为境。此执不然。是
可见故。而不了者。由彼眼根取境粗故。又彼
眼识无分别故。诸有殊胜智慧力者。乃能了
别细极微相。如远近观锦绣文像又如先说。
先何所说。谓无极微不和集故。既常和集。非
不可见。有说。极微性相安立。彼于眼识为
所缘定。眼识于彼非定现行。不能一一别相
见者。不和会故。非非相故。以有诸法虽是可
见有少因缘而不能见。如不能见水中盐色。
及不能见壁等障色。又不达义。妄引圣言。若
执彼经有此义者。意识所缘亦应非实。同说
虚伪妄失法故。若尔缘实觉慧应无。是则分
明崩坏法论。若言意识通无漏故无斯过者。
理亦不然。无漏意识。亦以总法为所缘故。汝
宗又许。眼等五识通无漏故。不应妄执五识
所缘唯假非实。有世间智缘界为境。彼所缘
界亦应非实。然彼经说。六识所缘皆虚伪等。
无有差别。故说有漏所缘唯假。但由贪著自
所乐宗。若尔彼经复有何义。愚夫长夜。于色
等境。妄执常等真实性相。是故如来教圣弟
子。如实观彼离诸妄执。谓去来今六识所识。
如彼妄执常等都无。皆是虚伪妄失之法。此
显妄执所取境虚。不显所缘皆非是实。故彼
经后复作是言。有能如是如实观者。于去来
今眼所识色。诸邪胜解想心见倒贪身系等。
广说乃至。彼皆永断。是故于中愚夫妄见所
执常等。佛圣弟子。观为虚伪妄失之法。非观
境体为虚伪等。是谓契经不违理义。又如是
释其理必然。由彼经说。于去来今眼所识色。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1c 页 T29-0351.png
非有眼识能识去来。又非去来可有和合。又
非汝等许有去来。是故不应引彼圣教證成五
识缘和合境。此契经义。违汝所宗。以说常等
是虚等故。又彼经中。不依眼等五识境说。由
观彼境远离所执常等性故。又说彼境三世
别故。又说观彼想心见倒贪身系等皆永断
故。又若如言。便起定执于深义趣不思求者。
受等亦应非胜义有。以于六境说虚等故。又
于诸处唯总说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如何
得知。以界和合为所依缘。生于眼识。非界和
集为所依缘。复如何知唯界和集。理如前说。
复有圣言。显眼等识非缘妄境。故契经言。于
不见言见。于见言不见。此非圣语。于见言见。
于不见言不见。此是圣语。若眼等识缘妄境
者。于见言见。应非圣语。于见言不见。应是
圣语。若谓随俗说如是言无斯过者。则应意
识说。缘实者亦随俗言。是即一切唯有假说。
便为安住坏法论宗。或应辩析差别道理。又
此圣语。依何境说。若依和合。眼识不缘和合
为境。已广成立。若依和集即是胜义。何谓见
言随世俗说又所见色唯是胜义。于见见言
可随俗说。言于诸方不决定故。非所见色是
随俗言。而契经说。大母当知。于所见中唯有
见语。此就增益常等性相。说此唯言。非于见
境。又于色处。说名有见及有对故。于声等处
别异说故。处非假有。非于假有补特伽罗瓶
等法上有差别说。唯于实有色等法上。有
自共相差别说故。又于此中。触法处界有何
差别。而言触法处唯是假。界是实耶。若言此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2a 页 T29-0352.png
二亦有差别。多物和合方得处名。一一别物。
即得名界。触处可尔。法处云何。汝宗法处虽
有三法。而无积集。法界何异。又彼建立处界
不同。都无正理及所馀量。但彼上座。随意而
立。傍观鉴人不应信受又若处假界是胜义。
上座此论便违经说。如契经说。乔答摩尊馀
处说言。我觉一切。依何一切言我觉耶。唯愿
为开胜义有法。世尊告曰。梵志当知。言一切
者。谓十二处。此胜义有。馀皆虚伪。世尊不应
依不实法说胜义有。又亦不应唯證假有成
等正觉。空花论者可说此言。称佛为师。不应
党此。故十二处皆是实有。非于假法可说胜
义。如是上座诸有所言。前后谛观。多成违害。
信而无智。同所敬承。具智信人。必无随顺。又
众盲喻。违彼自宗。一一极微非依缘体。众
微和合成依缘论。彼对盲喻。极不相符。和集
极微为依缘论。此对盲喻理不相违。许一一
微是依缘故。执一一微非可见者。众微和合
亦应不见。同盲喻故。如非色合。故五识身。决
定不用和合为境。然必有境。故以实法为境
义成。若五识身。了胜义境。何缘五识不断结
耶。了自相故。外门转故。无等引故。无分别
故。一堕境故。所缘少故。虽了胜义而不断结。
故说七半有所缘中。五界唯缘胜义为境。馀
缘胜义。亦缘世俗。如是已说有所缘等。十八
界中九无执受。何等为九。谓前所说七有所
缘。并全法界。此八及声皆无执受。颂中及言。
具含二义。一显总集。谓八及声总无执受。
二显异门。谓馀师说。不离根声亦有执受。馀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2b 页 T29-0352.png
九通二。谓五色根。色香味触。云何通二。眼等
五根住现在世。名有执受。过去未来。名无执
受。色香味触住现在世不离五根。名有执受。
过去未来及住现在。非不离根。名无执受。是
故九界各通二门。何等名为有执受相。标之
心首而说是言。本论中说。己身所摄名有执
受。此复云何。谓心心所执为己有。即心心所
共所执持。摄为依处。名有执受。损益展转更
相随故。若尔色等即应一向名无执受。心心
所法不依彼故。非根性故不尔。色等若不离
根。虽非所依。而是心等之所亲附。故无此失。
毗婆沙说。若诸色法逼迫断坏。便能生苦。与
此相违即能生乐。是己身摄。名有执受。有馀
师说。若诸有情执为自体。一切处时。方便防
护茅灰火刺霜雹等缘。是己身摄。名有执
受。若尔应违契经所说。故契经言。若于是处
识所执藏。识所随摄。名有执受。虽有是说而
不相违。有执受法略有二种。一者有爱及有
身见。执为己有。名有执受。二者为因能生苦
乐。名有执受。宿业所引异熟果等。分位相续。
是名第二。此中有爱及有身见。若正智生。即
便断灭。异熟相续。诸漏尽者。亦未断灭。是故
若法。既执受已。至般涅槃。随转不舍。此法一
向名有执受。是为经论二义差别。如是已说
有执受等。十八界中。几大种性。几所造性。几
可积集。几非积集。颂曰。

「 触界中有二
 馀九色所造
 法一分亦然
 十色可积集」


论曰。触界通二。一者大种。二者所造。此二如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2c 页 T29-0352.png
前十一触释。寡学上座。于此说言。非触处中
有所造色。所以者何。即诸大种形差别故。谓
即大种次第安布。于诸金银颇胝迦宝云母
金刚芭蕉练等和合聚中。说为滑触。与此相
反和合聚中。说为涩触。馀随所应。皆即大种
安布差别。又眼亦能觉了彼故。彼谓依眼随
取大种形量色相。亦能觉了滑涩等物。故知
滑等不异大种。此说不然。违圣教故。如契经
说。苾刍当知。触谓外处。是四大种。及四大种
所造有色无见有对。彼不许有。如是契经。不
应不许。入结集故。又不违害诸馀契经。亦不
违理。故应成量。彼谓此经非入结集。越总颂
故。如说。制造顺别处经立为异品。若尔便应
弃舍一切。违自部执圣教契经如说。制造二
种空经立为异品。亦越总颂。如是等类。互相
非拨。若谓此经非圣所说违馀经故。法处不
说无色言故。如舍利子增十经中。唯作是言。
有十色处。故知此经非入结集。但是对法诸
师。爱无表色。制造安置阿笈摩中。若尔对法
诸师。岂不亦能作如是说。譬喻部师。憎无表
色。制造安置增十经中。如是展转。更相非拨。
便为坏乱一切契经。然增十经。为显十种应
遍知法。故但说言有十色处。此十一向苦谛
摄故。苦谛唯是应遍知故。无有相违。无表有
漏无漏性故。犹如意处。亦应修习。是故于彼
增十经中。唯说一向应遍知法。岂不亦是应
永断耶。此难不然。立谛异故。又舍利子。于彼
经中定有此意。言非尽法。即彼经中复说十
种应永断法谓五内外顺诸盖法非无馀法亦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3a 页 T29-0353.png
是永断。是故成此不违馀经。如是上座。说触
处中无所造色。决定违害此别处经。智者应
了。言即诸大种形差别故者。不说正因。云何
定知。即诸大种形量差别名滑等性。非异大
种别有滑等又诸大种。安布差别。即诸大种。
非诸大种是眼所取。眼所取者。谓显与形。如
何乃言即诸大种形差别故。岂不闇中身亦
能取形量差别。若尔大种应二根取。以言形
量即大种故。由此即破彼第二因。谓眼亦能
觉了彼故。又谓依眼随取大种形量色相亦
能觉了滑涩等者。此言何义。若谓眼取大种
形量。既执形量不异大种。应许眼根能取大
种。若谓眼根能取色相。大种形量随此比知。
如是云何。遮滑等异大种。由见色相。比知滑
等言即大种。此有何因。而言滑等不异大种。
但有虚言都无实义。又应谓坚即馀三大安
布差别如滑涩等。谓他亦能如是计度。馀三
大种。安布差别。即名为坚。无别有坚异三可
得。由无异因。不应别执。故彼言义。无所堪
能。又因嗅香觉了苦酢。应言苦酢体不异香。
又滑等相异诸大种。故异大种应别有性。谓
非滑性即是坚性。非诸坚处皆有滑故。如
地即坚未尝相离滑性。若尔应不离坚亦非
滑性即是湿性。非诸湿处皆有滑故。亦非
滑性即是煖性。非诸煖处皆有滑故。亦非滑
性即是动性。非息等处滑可得故。由此故知
滑非大种。亦非不有。如实有法现可得故。又
能为缘生影像故。若谓唯有安布差别无实
体者。理亦不然安布差别必有所依。此所依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3b 页 T29-0353.png
体即滑性故。或应唯得安布差别。不应亦了
此中滑性。又契经中。方便说有如是滑性。如
契经言。

「 如来皮肤极细滑
 一切尘垢不著身」


又纵滑性。有经无经。然曾无经遮彼有故。又
与正理不相违故。如是滑性实有义成。又若
滑性。异四大种。无别有体。应假非实。是则身
识应不了知。身识唯缘胜义境故。又离分别
滑觉应无。如离分别。于诸大种。一一体上皆
有别觉。即说身识缘诸大种。实物为境。非缘
假法。滑性亦然。既身所取。故不可说是假
非实。又非一一大种中有。故异大种别有滑
性。由此道理。亦总成立异四大种有涩等性。
其中差别当更显示。彼上座言。无别所造名
轻重性。即诸大种。或少或多。说轻重故。又轻
重性相待成故。非实有体。谓即一物待此名
轻。待彼名重。非坚性等相待而成。又于风界
说轻性故。轻即是风。如本论言。云何名风界。
谓轻等动性。世尊亦说。诸轻等动性。名内外
风界。此说不然。前说大种。与此相异。非此性
故。若不了知经论义故。即谓轻性是风界者。
应说重性是何大种。若说此宗谓有大种增
生重性。重性即是此大种者。理必不然。重与
地水相各异故。又于一切和合聚中。皆具有
故。应无差别。若谓少多故无过者。应非重性
即是坚湿。又许和合为轻重故。身识不应缘
彼为境。又即大种众多极微和合聚中。许为
重故。即应一切和合聚中皆有重性。无定因
故。若言大种和集差别。能为因缘别生重性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3c 页 T29-0353.png
则无斯过。此于世间现所见故。又言轻重相
待成故。非实有者。此非善说。譬如因果。轻重
亦然。谓如一物待此名因。非即待此复名为
果。待彼名果。非即待彼复名为因。如是一物
待此名轻。非即待此复名为重。待彼名重。非
即待彼复名为轻。因果既实。此如何假。故唯
能诠相待不定。非所诠体而有改易。又如彼
此岸。轻重性亦尔。谓于彼物立彼岸名。非说
此岸令体改易。或于此物立此岸名。非说彼
岸令体改易。以即一物相续转时。待此彼边
名彼此岸。轻重亦然。体非不定又如黑白。轻
重亦然。谓即一物待此名黑。待彼名白。而非
显色无别有体。是故相待。非不实因。若言待
多总说一性。如瓶林等。是假非实。此亦应然。
故非实者。云何知尔。应说其因。此且非因有
过失故。若言坚等非相待成此相待成故非
实者。坚等言说亦相待成。待不坚物立坚名
故。坚非不实。此亦应然。若谓不然。未尝相待
说坚为湿。不相似故。此非不然。其所待因。一
向决定。义相似故。然非待馀坚名湿者。以更
无别所待因故。待不坚物说此为坚。未尝待
彼名不坚物。轻重亦然。故义相似。虽于轻聚
有时说重。而非由说舍彼轻性。但馀缘故。起
异能诠。体非改易。如前已辩。是故相待非
不实因。或诸坚物亦有待对成异品类。谓或
名坚。成名坚胜。或名坚极。于中亦说坚名
不坚。其理既同。汝应生喜。不能令喜。轻重
二物。同坚不坚。应成一故。且轻重性异诸
大种。实有义成。然不应言相待不定应成一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4a 页 T29-0354.png
物。如黑与白。虽相待对。品类不同。而非一
故。若言黑白。虽品类异。而未曾有说白为黑
黑为白者。此亦不然。现见世间。有此说故。名
虽不定而体不易。如前已说。故体不同。又如
汝说。微火为冷。有微煖聚。待此名冷。待彼名
煖。名虽不定而体是实。此亦应然。有诸色聚。
轻极微多。重极微少。此聚名轻。与此相违彼
聚名重。轻重二性聚同体别。其理显然。何缘
不受。言于风界说轻性故轻即风者。此亦不
然。辩大种中已释此义。对坚等三。动最难了。
故举轻果以显风因。虽四大种皆是轻因。而
就增强。故作是说。火虽增强而不决定。又轻
与动相顺相似。故论经言。轻等动性。若唯如
言定取义者。即彼经说。发毛爪等名内地界。
岂发毛等唯地界耶。是故彼言。有别意趣。不
应执彼遮轻造色。又阿笈摩有如是颂。

「 坚重坠身中
 如重舟沈海」


故重如坚。应实有体。有馀师说。轻性唯用重
无为体。此亦不然。于虚空等重性既无。应有
轻故。又于薪等重性非无。亦有轻故。若不尔
者。掷置水内则不应浮。有非有性。不应俱有。
亦不应说广大故浮。广大是形非触性故。广
大石等亦应浮故。又此轻性是轻安果。故体
非无。谓修定者。由轻安故。身觉轻触。不应用
无作轻安果。若唯令身离重触故名为果者。
理亦不然。轻性是身长养因故。不应谓无。亦
能长养。以离轻安。应长养故。若谓轻安能除
重触。唯大种生名长养者。应谓轻安灭馀大
种生。馀大种。即名长养。何灭重为。重性如轻
辩本事品第一之四¶ 第 354b 页 T29-0354.png
应非别有。则与上座所执应同。然不应理。轻
重二相。诸大种中。皆无有故。若执轻性即诸
大种少分为体。应执轻安现在前故少大种
生。何故轻安与诸大种相违而起。若相违者。
少亦应不生。若不相违。谁障多不起。故轻不
应是轻安果。又轻非用重无为性。品类异故。
犹如重性。又阿笈摩说有轻重。如彼所说。如
诸铁团或诸铁鍱。若时有火。有极煖热。尔时
便有极软极轻极调柔用与此相违。极坚极
重极不调柔。我身亦尔。若有轻安。则便有轻
有调柔用。堪任修断。与此相违。即便有重。无
调柔用。不任修断。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