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第 278c 页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八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分别圣道果人品之三
复次如凡夫生初定地以上。由舍欲界惑灭
卷十八 第 279a 页 T29-0279.png
离至得。与彼惑不更相应。于彼亦尔。是故此
执非證。复由何地。从何地得离欲。偈曰。由无
流非至。离欲一切地。释曰。若依非至定地。修
无流道。能离欲一切地乃至有顶若人依近
分定。得下地离欲。为如无间道一切解脱道
亦从近分定起不非。何为。偈曰。从定近分后。
脱道三地胜。释曰。一切众生生地有九种。谓
欲界四色定四无色定。此中从欲界离欲。乃
至第二定离欲。名三地胜。于此三地中。最后
解脱道。或从近分定起。或从根本定起。偈曰。
非上近分。释曰。从三地胜以上。一切最后解
脱道。皆从根本定起。悉不从近分定起。舍根
平等故。于三定中近分及根本。由受根异故。
有馀人不能得入根本定。通修行根难成故。
是故于离欲三地。最后解脱道。亦得从近分
定起。由无流非至定得离欲一切地。此义已
说。由馀地未说故今应说。偈曰。圣由八自
上灭。释曰。若由八种无流定得离欲。谓色定
中间定无色定。从自地及上地。皆得离欲。非
从下地。先已离欲故此中出世无间道解脱
道缘四谛为境故。如谛十六相起。此义自成。
偈曰。解脱无间道。世间如次第。寂静粗重等。
想上下地境。释曰。解脱道起。寂静等为相。
无间道起。粗重等为相。此二道如其次第。第
一缘上地为境起。第二缘下地为境起。若解
脱道思量上地。则缘寂静美妙出离随一相
故。若无间道思量下地。则缘粗重逼恼厚壁
随一相故。由不寂静。故名粗重。由大功用所
成非美妙。故名逼恼。由多过失能违逆故。不
卷十八 第 279b 页 T29-0279.png
得出离此地。故名厚壁。譬如罪人不离牢狱
重障故。翻此相应知寂静美妙出离相义。说
随本应馀义已。复次从尽智无间后。何智得
生。偈曰。若不坏尽智。后无生不生。尽智或无
学。正见。释曰。若人成不坏法阿罗汉。从尽智
无间后。无生智必生。非尽智无学正见生。若
非不坏法人。从尽智更生尽智。或生无学正
见。非无生智有退堕故。复次此无学正见。于
不坏阿罗汉。为必不生耶。偈曰。此通应。释
曰。若不坏法阿罗汉。从无生智后。有时无生
智更生。有时无学正见生。何以故。此正见于
一切阿罗汉。皆通无差别。是前所说四果。此
果属何法。是沙门若果。何法名沙门若。偈曰。
沙门无垢道。释曰。若道是无流称为沙门若。
由此道人成沙门那。由能寂静惑故。如经言。
此人能寂静多种恶法。不应慧法。染污法随
顺生死能感后有。乃至老死故。名沙门那。凡
夫非必定能寂静众恶故。非真实沙门那。复
次此沙门若。何法为果。偈曰。有为无为果。释
曰。有为无为法。是沙门若果。此果于前已说
有四种。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如
经言。比丘沙门若果有四。广说如经。复次此
果有几种。偈曰。彼一减九十。释曰。此沙门
若。沙门若果。有为无为。各八十九。此是何
法。偈曰。解脱道与灭。释曰。为灭见惑。有八
无间道八解脱道。为灭修惑。于九地各有九
品无间道。各灭九品惑。各有九品解脱道。此
中一切无间道。名沙门若。一切解脱道。名有
为沙门若果。是无间道等流果。及功力果故。
卷十八 第 279c 页 T29-0279.png
诸惑灭离。名无为沙门若果。由如此义。有为
无为果各有一减九十。若尔于佛世尊此义
应合分别。不可分别。若果甚多。偈曰。成立四
种果。由五因具有。释曰。于灭道位中。若具有
五因。于此位中佛世尊安立沙门若果。何者
五因。偈曰。舍前得别道。得通灭果果。及至得
八智。修习十六行。释曰。一先舍离前道。二至
得未曾得道。由舍离至得向道道果故。三合
数至得灭。由一至得。至得一切灭故。四一时
得八智故。五四法智及类智。修习十六谛相。
谓无常等相。如此五因。果果皆有此五因。不
可于佛果中立。若唯无流道名沙门若。云何
世道所得二种果。名沙门若果。偈曰。世道得
离故。得无流持果。释曰。于二果中不唯以
世道灭为果。谓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云何见
道果灭于中相离。同一至得。摄一切灭。为
一一果故。是故经中说。何者为斯陀含果。谓
三结灭离。及欲瞋痴薄弱。何者为阿那含果。
调五下分结灭离。由无流道至得灭离故。故
此道被持。由无流道力。至死不退失故。是故
此灭如理应成沙门若果。是前所说名沙门
若果。复次此偈曰。婆罗门梵轮。说此梵转故。
释曰。由能遣荡诸惑故。说名婆罗门。或说名
梵轮。由梵转故。与无上梵法相应故。说佛世
尊名夫岚摩。如经中说。世尊是夫岚摩。如此
寂静。如此清凉。广说如经。故佛世尊名夫岚
摩。此轮是佛世尊轮。故名梵轮。唯佛世尊
所转故。偈曰。法轮名见道。释曰。轮者何义。
因此得行故说名轮。由见道似轮故。说此法
卷十八 第 280a 页 T29-0280.png
名轮。云何相似。偈曰。疾行等辐等。释曰。由
疾行故似轮。由舍此趣彼故。由未伏能伏已
伏镇令不失故。由从下向上从上向下故。由
此疾行等义故言似轮。由辐等义者。八分圣
道。由辐等义似轮故。大德瞿沙说此名轮。正
见正觉正进正念。此四法似辐。正语正业正
命。此三法似毂。正定此一法似辋。是故见道
说名法轮。立此见道为法轮。以何法为證。于
圣憍陈如见道生时。由说言世尊已转法轮
故。云何三转十二相。此法是苦圣谛。此谛必
应知。此法已知。如此三转。于一一转中。法眼
成智成明成慧成。如此三转及四相。谛谛皆
有。由同三及十二故。说三转十二相。譬如说
聪慧于二处七处。由此转见道修道无学道。
如数已显现。毗婆沙师说如此。若执如此。不
但见道有三转十二相。云何安立此为法轮。
是法门本名法轮。此中亦具有三转十二相。
若尔云何三转。于中三番转四谛故。云何十
二相。三番思想四圣谛故。谓此法名苦圣
谛及集灭道圣谛。此法必应知。必应灭。必应
證。必应修。此法已知已灭已證已修。云何说
名转。由行度他相续令彼解此义故。复次一
切圣道皆是法轮。由能行度于弟子相续故。
此法于他相续。由生见道故。正被转说已转。
复次于何界中得几沙门若果。偈曰。欲三三
界后。释曰。唯于欲界中得三果。于馀无。最后
沙门若果。谓阿罗汉。此果于三界通得。此前
二果。未离欲人所得故。于上不得。此义应理。
第三果云何于上不应得。偈曰。上界无见道。
卷十八 第 280b 页 T29-0280.png
释曰。于欲界上无见道。若离此道。已得离欲
人。至得阿那含果。无有是处。由此义。是故但
于欲界有三果。由何因于上地无见道。于无
色界正闻无故。不能缘下界境故。故无见道。
于色界中。偈曰。无厌故此作。彼究竟经故。
释曰。色界凡夫。由爱著三摩跋提乐。由无苦
受故。不生厌恶心。若离厌恶。无别道理能引
生圣道。如此等名道理。亦有阿含为證。经言
有五人。于此造作于彼究竟。何者为五。中灭
乃至上流。造作者。谓初发修见道。是涅槃正
方便故。究竟者。谓至得阿罗汉果。由此经故。
知于上界无见道。前已说此义。若不坏法阿
罗汉。尽智后必生无生智。阿罗汉为有差别
不。说有。偈曰。阿罗汉有六。释曰。于经中说。
阿罗汉有六性。一退堕法。二自害法。三守
护法。四住不动法。五应通达法。六不坏法。偈
曰。前五信乐性。释曰。除不坏法一人。所馀五
人信乐得为先。偈曰。彼脱依时爱。释曰。此五
人应知。彼解脱依时得成。及最所爱恒守护
故。是故说彼有时解脱。彼观时得解脱故。由
除观字故。说时解脱。譬如酥瓮。何以故。彼
人现前修三摩提。必观时成时者。谓命缘无
病住处时等。观此时彼俱解脱成故。偈曰。不
坏法无坏。释曰。若不坏阿罗汉所得解脱。则
恒成无破坏。由无退堕故。偈曰。故非时解脱。
释曰。是故说此人不依时解脱。何以故。此人
不观时。恒解脱如意。能现前修习三摩提故。
复次由暂时永时解脱故。立彼为有时解脱
无时解脱。由有退失不退失义故。偈曰。此先
卷十八 第 280c 页 T29-0280.png
见至类。释曰。此不坏法阿罗汉。于学位中应
知见至为性。此六阿罗汉。为从初有六性。为
后得六性。偈曰。有馀本得性。有馀练根得。释
曰。有人从初本以退堕为性。有人从初本以
自害为性。所馀性亦尔。复次有人。先以退堕
法为性。后由修练根行。更进得自害法为性。
乃至进得不坏法为性。应知亦尔。此中退堕
法者。若人必定从所得法退堕。不能得自害
法为性。自害法者。若人必定应杀害自身。守
护法者。若人随自所得必定应守护。住不动
法者。若人离最强退堕因缘。虽不恒守。必定
应住于所得不动。无退堕故。离加行故。不得
增进。通达法者。若人后时必定通达不坏法
为性。不坏法者。若人必定不如前人有退堕。
前二人于有学位中。无恒修及尊重修。但根
有异。第三人恒修加行根钝。第四人尊重修
加行根利。第五人具二修但根钝。第六人具
德二修慧根最利。第一退堕法人。非必定应
有退堕。乃至通达法人。非必定应通达。不坏
法但约有义。故说此名。若人执如此。于三界
中皆具六阿罗汉。此义不相违。若人执彼必
定有退等事乃至通达。于彼人欲界中有六
阿罗汉。色无色界唯有二。谓住不动法及不
坏法。此二人更退自害。修练根行。此事不有
故。此六人中何人得退。从何法退为从果。为
从性。偈曰。退性有四人。五退果。释曰。自害
等四人从性退。何以故。退堕法人。无更从自
性退堕。退堕法等五人。皆从果退。此五人虽
退。偈曰。非先。释曰。若人先所得性。此人不
卷十八 第 281a 页 T29-0281.png
从此性退。由有学无学道成就令坚实故。若
有学性。世出世道所成就。亦无有退。由修练
根行。后所得性。此性有退。若人得初果。此人
从初果无退。从馀果得退。是故从须陀洹果。
无有退堕。若作如此执。退法有三人。一在退
堕性中般涅槃。二修练根所得性退。三退堕
有学。自害有四。三如前。第四更还退性。如此
馀三增一一品。如次第应知。成五六七人。是
本所得性。若退成有学人。于中得住不住馀
性。若不尔。由得增长性。转增不成退。复有
何因从初果不退。偈曰。见惑无类故。释曰。
云何无类。一切见谛所灭惑。依我生起故。彼
以身见为根本故。此所依我。必定永无。故说
无类。若尔彼应成缘无为境。非缘无为境。由
缘谛为境故。于谛中不如分别为境。若尔何
惑不然。有差别。何以故。我见于色等类。由作
者受者自在者分别故。增益非实有我性起。
以身见为依止。所馀边见等惑生起。是故说
无类。修道所灭惑。欲瞋慢无明。于色等类中。
爱增上起。不了为自性生起。是故说有类。何
以故。彼有微净等境。由缘此故。彼得起我等
皆无髣髴。复次随道所灭惑。有境类各各相
对。谓可爱不可爱等。一切见谛所灭惑。通以
我等相为境。是故无各相对境类。复次见道
所缘境。谓无常苦无我空。真实是有故。非世
道所缘故。于无始生死。先未曾所證见故。是
故初果无退事。复次圣人。若不至心观察。由
念忘失修惑则起。若至心观察则不得起。譬
如于藤起蛇想。若人不至心观察。我见等惑
卷十八 第 281b 页 T29-0281.png
则不得生起。诸见由明了决度故。是故圣人。
从见谛惑。无有退义。经部师说。从阿罗汉果。
无有退义。此义真实可然。云何可知。由阿
含及道理。此中是何。阿含经云。比丘此是真
灭。若由圣智所灭。复次偈曰。说无放逸事。
释曰。经云有学人。于无放逸中。我说必有无
放逸事。于阿罗汉我不说。若汝言。于阿罗汉
亦有无放逸事。如经言。阿难。于阿罗汉人。利
养赞叹等事。我说亦能为障碍。是义不然。此
经所说。退但说从现法安乐住退。是不坏心
解脱。本来身所證。我说从此无别因缘能令
阿罗汉退堕。若汝言。从依时解脱有退。是义
可然。我等亦说。如此此依时解脱义。应须思
量。为是阿罗汉果。为是九定是根本定及根
本三摩提。云何知依时现前故。说名依时解
脱。为于现世安乐住数数所寻修故。说名所
爱。有馀师说。是应所啖味故。说名所爱。阿罗
汉解脱恒相随逐故。不可立为依时。非复所
爱故。不可立为所爱。若从阿罗汉果有退堕。
理云何。佛世尊说。唯从依心学现世安乐住
有退。是故应知此义。谓一切阿罗汉解脱。必
是不坏法。从现世安乐住。阿罗汉有退。由利
养赞叹等心散乱故。由自在退失故。由根钝
故。有人亦不退。若利根人。此中若有退说名
退法阿罗汉。若不退说名不退法阿罗汉。自
害法等义应如此思。不退法住。不动法。不坏
法。此三人有何异。不退法者。非练根至。不坏
法者。由练根至。此二人随所修得三摩跋提
差别。从此无退堕。住不动者。彼于随所得功
卷十八 第 281c 页 T29-0281.png
德中住。从此功德必定不退。亦不增进生馀
功德。若生馀功德从此得动。如此应知三人
差别。偈曰时解脱瞿提。释曰。净命瞿提柯在
学位中。由数数啖定味故。由根钝故。从依时
解脱退堕。生忧悔心。欲舍身命。执仗自害。于
将死时得阿罗汉。即般涅槃。是故瞿提柯非
退阿罗汉果。于十增经中说此言。有一法必
定应生。谓依时所爱心解脱。复有一法必定
应證。谓不坏法心解脱。若依时所爱心解脱。
是阿罗汉果。云何于十中作两番说。于馀处
不曾闻说阿罗汉后更应生。云何文必定可
證。若汝言。钝根所摄阿罗汉果必应更生。此
经文欲證何义。若汝言。欲显于生果有能故。
以此文为證。若尔于馀果亦可以此为證。若
汝言。此果应生故。故说应生。馀果最应生。是
故依时解脱。非阿罗汉果。若尔云何说阿罗
汉依时解脱。若阿罗汉人由钝根故。现前修
三摩提观时得成。说此为依时解脱。翻此为
非时解脱。阿毗达磨藏说。有由三处欲界随
眠欲生起上心。何者为三。一欲界随眠欲未
得灭离。二随欲界上心欲法对根现前三。于
中起不如思惟若。汝言此。文依具因生惑
故说。何惑由不具因得生。依阿含證不退义
如此。云何由道理。若阿罗汉人。已得如此对
治。由此一切惑至得永不生为法。云何更退。
若此对治未生。云何诸流得尽。由未永拔除
惑种子。更生为法。若流未尽。云何称阿罗汉。
依道理證不退义如此。偈曰。由火聚譬退。释
曰。若尔火聚譬经汝宜应救。此经言。多闻圣
卷十八 第 282a 页 T29-0282.png
弟子。如此行如此住。有时有处。由念忘失故。
更生恶不应慧觉观。是义不然。何以故。此文
中不定显现阿罗汉。云何知。由此经言。阿罗
汉心长时归向空寂。乃至垂堕涅槃。由此言
故。知前非證。复有馀经中说。阿罗汉有如此
力。由一切流处诸法。阿罗汉恒时清凉。恒时
寂静。由此言故前非證。有如此言。乃至未
弃舍行。若尔有学人在行中。亦有此义。于
或生中火聚譬经。由依有学位说故。于阿罗
汉无如此失。毗婆沙师说。诸阿罗汉人。从果
得退。为唯阿罗汉有六性。馀人亦有。偈曰。凡
学人六性。释曰。不但阿罗汉有六性。凡夫及
有学人。皆有六性。何以故。是阿罗汉六性。以
彼次第为前。复次偈曰。见道无练根。释曰。于
异见道处。有修练根行。于见道中则无。修加
行不及故。有人于凡夫位中。修度馀根。有人
于信乐得位中。修练根行。经中说言。是人所
得四种依心现法安乐住。从此随一我说有
得退堕。是不坏心解脱。唯一阿罗汉人。本来
身所證。我说无别因缘能令阿罗汉从此退
堕云何不坏法阿罗汉。从现世安乐住得退。
偈曰。退堕有三种。已得未得用。释曰。已得退
者。若人从已得功德退堕。未得退者。若人不
能得应得功德。受用退者。若人所得功德。不
令现前。此三种退堕中。偈曰。最后佛不坏。中
间馀有三。释曰。佛世尊但有受用退无馀。由
如来一向行利益他事。不坏法阿罗汉。有受
用退及未得退。谓从胜人法差别。未至得故。
馀诸阿罗汉。亦有已得退未得退受用退。此
卷十八 第 282b 页 T29-0282.png
二可知。由经依受用退。说退。立不坏法阿罗
汉不退。此不违经。是故一切无流解脱。皆不
可坏。如所说安立不坏法阿罗汉义。此义如
非不如。是故此义不可难。谓阿罗汉。皆以不
坏为法。此名显不坏义。复次如毗婆沙言。若
有阿罗汉。退阿罗汉果。此阿罗汉。为更受生
不。不更受生。云何得知。偈曰。退位不死故。
释曰。无有一人从圣果退在退位中舍命。何
以故。如经言。比丘圣弟子。若忘失忆念皆悉
迟缓。虽然若灭此忘失。速得灭尽。由此经言。
是故无有死义。若不尔此正梵行。非可安息。
若人从此果退。是昔所住果非所作事。为更
作不。偈曰。不作非所作。释曰。若人已退。不更
作与本果相违事。譬如健人虽趺不躄。若人
修练根行。有几无间道及解脱道。偈曰。无
间解脱九。不坏。释曰。若人求通达不坏法性。
是通达法人所修。有九无间道九解脱道。譬
如人求得阿罗汉果无间解脱道。云何如此。
是软根性。偈曰。由久事。释曰。此人于长时已
数习软根性。此根由少分功用不可回转。由
有学无学道所成坚实故。偈曰。于见至一一。
释曰。若人欲通达见至性。修无间道唯一。解
脱道亦一。于中方便道亦一。是一切无间道
解脱道。偈曰。无流。释曰。何以故。由有流道
修练根行。无有是处。根无流故。道所缘境皆
真如故。何处根可练令增进。偈曰。人道增。释
曰。于人道中得修练根行。于馀处则无。无退
堕故。复次何人依何地得修练根行。偈曰。无
学依九地。有学但依六。释曰。若无学人依止
卷十八 第 282c 页 T29-0282.png
九地修练根行。谓未至地中间定四色定及
三无色定。若有学人。依六地修练根行。离三
无色。何以故。由此义偈曰。舍有差别果。得胜
果道增。释曰。若人修练根行。舍果及果胜软
根道。即得利根性果及道。无阿那含果是无
色界摄。由此因故。有学于无色界无练根行。
是故一切阿罗汉。唯有九人。由根差别故。云
何如此。偈曰。二佛声闻七。有九由九根。释
曰。何者七声闻。退堕法等人有五。不坏法人
有二。一由练根至。二从本。是不坏法性。于
本不坏性中有差别。谓二佛。一独觉二大正
觉。此九人由软软中软上软等根差别故。是
故成九阿罗汉。一切圣人唯有七人。谓由信
随行。由法随行。信乐。得见至。身證。慧解脱。
二分解脱。如此七人。偈曰。加行根灭定。解脱
二故成。七人。释曰。若由加行成二人。谓由信
随行。由法随行。于前由信受他教。及由法修
行。于义修加行故。若由根成二人。谓信乐得
见至。由软钝坚利根故。一由信乐胜。二由般
若胜。若由三摩跋提成一人。谓身證。由身證
得灭心定故。若由解脱成二人。谓慧解脱二
分解脱。由慧及定解脱惑障及定障故。此人
由名成七。偈曰。或六人。三道人双故。释曰。
若由实义唯有六人。何以故。于见道中有二
人。谓由信随行。由法随行。此二人若于修道
中成别二人。谓信乐得见至。此二人若于无
学道中。成别二人。谓时解脱非时解脱。此中
若由根差别。由信随行人成三人。若由性更
成五人。若由道成十五人。住于八忍及七智
卷十八 第 283a 页 T29-0283.png
故。若由离欲成七十三人。一具缚人。于离欲
欲界有九人。乃至离欲无所有无色处。各有
九人。由依处有九。谓三洲及六欲天生。由根
性道离欲依处。合数成百千四十七千八百
二十五人。所馀诸圣人。如义及理。应如此数。
是所说名。二分解脱。此是何人。慧解脱复是
何人。偈曰。得灭定俱脱。馀人慧解脱。释曰。
若人先得灭心定。后于无学位。名二分解脱。
由般若及三摩提。解脱惑障及八解脱障故。
所馀但由般若力。一向解脱惑障故。佛世尊
所说偈。
「 若舍此五结
不坏法具学」
有几量此人成具分有学。偈曰。由定根果故。
说圆满具学。释曰。有学人由三义故称具学。
一由果。二由根。三由三摩跋提。但由果者。谓
信乐得阿那含人非身證。但由根者。谓见至
未离欲。由果由根者。谓见至阿那含未得身
證。由果由三摩跋提者。谓信乐得阿那含已
得身證。由果根三摩跋提具学者。谓见至身
證阿那含。但由三摩跋提。及但由根三摩跋
提不由果为具有学人。无有是处。偈曰。无学
圆满德。由二。释曰。圆满无学者。唯由二。一
由根。二由三摩跋提。若果未圆满成无学。无
有是处。是故于果不论圆满不圆满。但由根
圆满。不由三摩跋提者。谓非时解脱。慧解脱
人。若但由三摩跋提圆满。不由根者。谓依时
解脱。二分解脱人。由根及三摩跋提圆满者。
谓非时解脱。二分解脱人。所说道差别有多
种。谓世出世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或说加行
卷十八 第 283b 页 T29-0283.png
道无间道解脱道增进道等。若略说此道有几
种。偈曰。略说道四加行无间。解脱增进道。释
曰。加行道者。若从此道无间道生。无间道者。
若由此道能除惑障。解脱道者。从已解脱无
间道所灭惑障。后次最初所生道。增进道者。
从解脱道后所生馀道。谓三摩提通练根等
道。此四种云何说名道。由此法是般涅槃路
故。说名为道。若人发行此路。必定得至涅槃
故。复次由此法观行人寻求涅槃。故说名道。
解脱增进云何名道。由是前道种类故。由最
上品故。由能令至后有故。说前为后道。由是
入无馀涅槃方便故。故此四皆是道。复次此
道有时说名行。由此行至涅槃故。此行有四
种。如经言。有行苦迟智。有行苦速智。有行乐
迟智。有行乐速智。此中偈曰。依定道乐行。释
曰。于四定中此四种道。说名乐行。由摄分故。
奢摩他毗钵舍那。平等起故。此道不由功用
成故。说名乐行。偈曰。于馀地苦行。释曰。于馀
地。谓非至定中间定无色定中。此道说名苦
行。由不摄分故。奢摩他毗钵舍那不具故。大
功用所成故。说名苦行。何以故。非至定及中
间定。此定由奢摩他不具。未至初定及二定
故。无色定由毗钵舍那不具。思想心细故。此
乐苦行。复有二种。偈曰。迟智软根人。速智约
利根。释曰。若人根钝。或乐或苦行。此行名迟
智。若人根利此行名速智。复次于此行中智
迟故。说名迟智。速智亦尔。复次此行是迟人
行故。说名迟智。速智亦尔。复次此道或名觉
助觉助法有三十七品。谓四种念处。四正勤。
卷十八 第 283c 页 T29-0283.png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此
中偈曰。尽无生二智。菩提。释曰。是尽智无
生智。由人差别故。成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
二独觉菩提。三无上正遍菩提。由无馀无明
灭故。是已利如实能觉。已作不应更作故。偈
曰。由顺此。三十七觉助。释曰。由彼法为菩提
生方便生住受用故。故三十七得觉助名。偈
曰。由名实义十。释曰。此觉助法。若由名说三
十七。若由实物。一切菩提助法。则唯有十。何
者为十。偈曰。信精进忆念。三摩提智慧。喜舍
及轻安。戒觉。释曰。信者于七处心澄净。精
进者于境界心勇猛。念者于所缘境心明不
忘。定者于境界一心寂静。慧者如理解。喜
者心安乐。舍者心无功用。轻安者身心随事。
戒者能平身口。觉者能思量。如此十物。云何
安立于七处。偈曰。慧念处。精进名正勤。如意
足名定。释曰。于中四念处正勤如意足。智慧
精进定为自性。次说五根。如根力亦尔。由执
名有异何以故。信精进念定慧五物。是根即
是力。于中念处择法觉分正见。即是慧。正勤
精进觉分正精进。即是精进。如意足定觉分
正定。即是定。觉分正念。即是念。何法为馀。
喜轻安舍觉分正觉及戒分。此五为馀。如此
助觉法。唯有十物。苦依毗婆沙师执。有十一
物。身口二业不相通故。是故戒分成二物。是
前所说四念处等。智慧精进定为自性。此中
应知。偈曰。由随胜立名。一切加行得。释曰。
于中由随胜故。说如此名。一切加行所得法。
皆是念处正勤如意足。云何说精进名正勤。
卷十八 第 284a 页 T29-0284.png
由彼能安立身口意业令胜。云何说三摩提。
名如意足。一切胜德。以彼为依止故。若有人
说。唯三摩提名如意足谓欲等。于彼人道品
成十三物。长欲心故。若执如此。即与经相违。
经云比丘。我今为汝说如意及如意足。乃至
言何者为如意。于正法中有比丘。證用多种
如意境界。谓本是一即成多种广说如经。云
何前说名根。后说名力。由软上差别故。由可
胜伏不可胜伏故。根者虽于修观中增上。在
下劣位中。所对治惑。能胜伏故。故是根非力。
力者于修观中在胜上位。所对治惑不能胜
伏故。故是力非根。云何立次第。若人信此行
有胜果。为求得此果故修正勤。若人恒修正
勤。忆念得住。若人专念境界。心不散乱故。即
便得定。若心得定。则见知如实。因如此义。故
立次第。复次于何位中。何菩提助法所应显
现。偈曰。初发行决择。分中所分别。于修位见
位。七部次第知。释曰。初发行位中。为了持身
等境界。是故先修四念处。由为得增胜生长
精进故。故于暖位修四正勤。由能入不应退
善根故。故于顶位修四如意足。由不更退故
至增上位。是故于忍位修五根。非惑可胜伏
故。是故。于世第一位。修五力。又世间馀法。亦
不能胜伏。由近菩提位故。是故于修道中修
觉分。由发行。所显故。是故于见道中修圣道。
是彼所随逐故。为随数次第故。先说七后说
八。若随修次第。先修八后修七。此中择法觉
分者。此是觉亦是觉分。正见是道亦是道分。
毗婆沙师说如此。有馀师不破此次第。说助觉
卷十八 第 284b 页 T29-0284.png
乱偏倒诸智故。修四念处。四念处是观行人
系录心处。为灭除一切依贪忆念分别。由此
经言故。知四念处为发行初。由念处力故。能
生长精进。为成四事故。能正安立心令胜
故。次四念处。修四正勤。由此正勤心安无
忧悔故。治心成三摩提故。次四正勤修四如
意足。由依止定信等诸根成出世法增上缘
故。次四如意足修五根。此根最能制伏所对
治法。起行由自功能。离同类因。能生出世法
故。次五根修五力。于见道中修觉分。于见修
道中修圣道分。何以故。经中说此言。于八分
圣道中。一切应修至修圆满。谓四念处至修
圆满。乃至七觉分至修圆满。复有经言。比丘
宣示如实言者。谓为四圣谛观。譬如自所行
路。更如此行。为修八分圣道譬。是故应知。于
二位中修八分圣道。此等次第皆成。说次第
已。此义今当说。于觉助法中几法是有流。几
法是无流。偈曰。无流觉道分。释曰。由安立彼
于修道见道中。是故觉分道分。皆是无流。于
世间亦有正见等法。此法不得圣道名。偈曰。
馀法有二种。释曰。所馀觉助法。有有流有无
流。复次于何地。有几觉助法。偈曰。于初定具
足。释曰。于初定地中具有一切三十七菩提
助法。偈曰。非至定除喜。释曰。云何无喜。诸
近分定势力所将故。复于下地疑怖未息故。
偈曰。第二定离觉。释曰。于第二定中正觉所
离。唯有三十六。于彼无觉观故。偈曰。于二二
所离。释曰。第三第四定中觉助法。喜觉二法
卷十八 第 284c 页 T29-0284.png
所离。唯有三十五。偈曰。及中定。释曰。于中
间定亦二所离同三十五偈曰。离戒前二三
无色。释曰。于三无色界。正语正业正命喜正
觉所离。唯有三十二。偈曰。于欲界有顶。离觉
圣道分。释曰。于此二处。唯有二十二菩提助
法。何以故。于此二处。非无流道器故若人正
在三十七觉助法观位中。于何位应知得正
解净信。偈曰。见三谛得戒。及法正解信。于见
道信佛。及信弟子众。释曰。若人正见苦集灭
圣谛。于法得正解净信。及得圣所爱戒。由见
道圣谛。于佛世尊及圣弟子众。得正解净信。
何以故。是于二正解净信。即于能成佛无学。
独得法中生正解净信。于能成僧有学无学
法中。生正解净信复得戒。及于法正解净信。
偈曰。法谓三谛。及菩萨独觉道。释曰。是故若
人正观四谛。于法得正解净信。此法由信依
处。及名差别故。说四正解净信。偈曰。若约物
唯二。信戒。释曰。佛法僧正解净信。信为自
性。是一法圣所爱。戒是戒一法。故约实物彼
唯二物。此二为有流为无流。一切正解净信
一向。偈曰。皆无流。释曰。正解净信有何义。
如实觉了四谛已。于四处得无流信。说名正
解净信。此信由无流智所成。通于二人。此人
正出观时。如现前生起。四信如此次第。云何
出观现前生起。知世尊是正觉遍知。是世尊
正法正教于正说中第一。是世尊圣弟子众。
于正行中无等。似医师方药安养病人三类
故。是心净信所作名戒净信。或说第四云。若
人得净信已。如此正行名戒净信。此似无病
卷十八 第 285a 页 T29-0285.png
类故。或说此四似道路师似路似宗侣似乘。
经中说。有学人与八分相应。无学人与十分
相应。云何不说有学人有正解脱正解脱知
见。偈曰。解脱非学分有系故二种。释曰。有学
位中人正有系。由未能免离烦恼缚故。若正
有系。云何立彼为解脱。若解脱一分缚。不可
说为已解脱。若无解脱。云何得立解脱知见。
无学人已永解脱一切烦恼缚故。可说有解
脱。由依自二證智所显故。此言如理。何法名
解脱。此解脱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此中偈
曰。惑灭是无为。心净了有为。释曰。无为解
脱。谓诸惑灭尽。有为解脱谓无学心净了。偈
曰。此分。释曰。此有为解脱。说名无学分。诸分
有为故。偈曰。即二脱。释曰。此有为解脱。经
中说为二种解脱。谓心解脱及慧解脱。应知
此二于无学人是解脱分。若尔于馀经中云
何说此言。毗耶伽何者为解脱。谓心永圆净。
此中有比丘。于欲心离欲及解脱。于瞋痴心
离欲及解脱。如此若未圆满解脱聚为圆满。
若已圆满。为摄持是欲及精进等。广说如经。
是故不应但以心了为解脱。此云何真慧。已
遣欲等诸惑。是心一向无垢。馀师说名解脱。
说正解脱已。正解脱知见。异于正见。此是何
类。偈曰。慧如说菩提。释曰。是前所说名菩
提。此法于今应知说名正解脱知见。谓尽智
无生智。复次何心得解脱。为是过去现在未
来。偈曰。解脱正生心。无学从惑障。释曰。未
来心说名正生。此心属无学人。从此惑障得
解脱。阿毗达磨云知此。此心何法为障。烦
卷十八 第 285b 页 T29-0285.png
恼至得为障。能碍彼生故。何以故。于金刚
譬定时。此至得即灭。灭时此无学心正生。
此生时即是解脱。此至得已灭。此无学心已
生。说名已解脱。若尔未生心。及世间心。此心
亦解脱。云何说正生及无学。若生必定解脱。
此心是今所说。世间心从何惑解脱。从障生
解脱。若人未解脱。解脱心为不生耶。生不
如今所论解脱心。此心何如。与惑至得相应
故。此道在何位。能除自生障。偈曰。正灭道能
灭能障道诸惑。释曰。若道正在现世。能损前
惑。为未来惑作次第缘。力于未来惑引择灭
为永遮令不更生。是故道正在现世。损现在
遮未来将起时。是前所说无为解脱。经中所
说界有三种。谓灭界离欲界永除界。此法有
何异。偈曰。无为解脱界。释曰。此无为解脱
即是三界。此中偈曰。离欲谓欲灭。释曰。欲烦
恼灭说名离欲界。偈曰。灭界馀惑灭。释曰。异
欲馀烦恼灭。说名灭界。偈曰。永除别类灭。释
曰。离惑类所馀诸法灭。说名永除界。此三界
即是无为解脱。若由此类心起厌恶。为由此
类心得离欲不。此中有四句。云何作四句。偈
曰。厌离由苦集。忍智故。释曰。由苦集忍及智
心。但生厌恶。不由馀法。何以故。此二是忧恼
境界类故。偈曰。离欲。释曰。由灭道忍及智
心。但得离欲。不由馀法。何以故。此二是喜乐
境界类故。偈曰。二由一切灭。释曰。是一切苦
集灭道忍及智。能灭诸惑。由彼心得厌恶。亦
得离欲。非二由馀法若彼不能灭惑。此中若
已离欲人。重观四谛。由法智忍。不能灭惑。若
卷十八 第 285c 页 T29-0285.png
智加行解脱增进道所摄。此智亦不能灭惑。
偈曰。此中立四句。释曰。是故应知四句义如
此。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