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释论-陈-婆薮盘豆卷十五

卷十五 第 259c 页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五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中分别惑品之二

说世义已。由相应故来。今应思此义。是类已
灭众生于中得相离不。复次众生于此类处
已得相离。此类为已灭不。于中若已相离。
此类于此人必定已灭。若类已灭。于中众生
或已相离或未相离。譬如偈曰。灭苦下惑
中。由馀遍行应。于前类已灭。馀同境惑应。
卷十五 第 260a 页 T29-0260.png
释曰。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见苦所灭类聚皆
已灭尽。由见集谛所灭缘彼为境。馀遍行惑
于彼相应。于脩道所灭类聚中有九品惑。于
先已灭品中。由馀惑缘彼为境。于彼相应
此义应知。于何类中几惑能缘彼类生。若句
句答此问。应说无数法。是故先旧师造略集
毗婆沙。彼云。云何。由少功力。我等应度最大
问流。若略说有十六种法。谓欲色无色界相
应各有五品。及无流心。亦有十六同此类。于
中何法为何心境界。若人已了知如此。于中
如此多惑缘彼得生。此义方可思量。此中偈
曰。见苦集修灭。是欲相应法。自界三一色。无
垢识境界。释曰。此法是自界法。有三部故说
自界三。此法一部是色界法故说一色。于欲
界相应行法。见苦集所灭。及修道所灭。皆是
五识境。于自界有三识。谓是前三色界心一。
谓修道所灭及无流心。偈曰。自界下界三。上
一净识境。释曰。于色界相应行。如前三部法。
是八心所缘境。谓自界心三如前。下界心三
亦如前。上界心一。谓修道所灭心及无流心。
偈曰。无色三界三。无流识境界。释曰。于无色
界相应行三部法。是十心所缘境。谓三界心
各三如前。无流心一。说三界见苦集所灭及
修道所灭已。偈曰。见灭道所灭一切自长
境。释曰。见灭道所灭法中是自心。谓见灭道
所灭心。此心为长应知。彼法是此心境。云何
如此。欲界相应见灭所灭法。唯六识境界
谓前所说五识及自长识。见道所灭法亦尔。
谓前所说五识及自长识。如此色无色界见
卷十五 第 260b 页 T29-0260.png
灭道所灭法。是见灭道所灭。自长识境界故。
是故为九识。及十一识境。说三界五部法已。
偈曰。无流三界后。三无流心境。释曰。若无流
法为十心境界。谓三界后三部心。即见灭道
修所灭心。及无流心。复次为摄此义故。造一
偈半。

「 见苦集修灭
 于三界无流
 五八及十识
 十识所缘境
 见灭道所灭
 一切自长境」


已解安立如此十六心。于十六境随眠正事。
于中云何思量。我等为安立此义故显唯方。
于缘乐根为境识中。几随眠惑依彼得生。若
有如此问来。应自思量。乐根有七种。于欲界
中唯有修道所灭。于色界五部及无流。此乐
根若略说。是十二心境界。欲界四心。除见灭
所灭心。色界心有五。无色有二心。谓见道修
道所灭心及无流心。如此十二识能缘乐根
为境。于中如理。欲界部惑。色界部惑。缘有为
境。无色界二部。并遍行诸惑。于中随眠生。
应知如此。于缘能缘乐根为境。心中几随眠
惑依彼得生。所说能缘乐根为境。十二识复
为何识境界。即是前所说十二识类。复次无
色界有二部谓见苦集所灭心。是十四心。应
知缘能缘受识为境。此中更增无色界见苦
集所灭心。欲界有四心。缘有为境。色界有五
心。缘有为境。依此十四心随眠惑得生。此义
应知。由此方所馀亦应知。若由此惑心则有
缚。此诸惑于此心中皆随眠不。得随眠。若惑
与心相应不灭。及能缘彼为境亦不灭。有不
卷十五 第 260c 页 T29-0260.png
能随眠。若惑与心相应已灭。若作如此义。偈
曰。有缚心二种。染无染由眠。释曰。若心有染
污。由惑能随眠是故心有缚。及由与心相应。
缘彼为境惑由不能随眠。惑与彼相应未灭。
互相应故。若无染污心。但由能随眠惑及能
缘彼为境。惑不灭为缚。复次十种惑生起云
何。从初者由痴相应故。迷闇于谛境。彼人不
乐观苦苦相。于彼人不显现。乃至道亦尔。是
故偈曰。从痴疑。释曰。若人已痴闻。二义起
疑惑。谓此为是苦。此为非苦。乃至道亦尔。偈
曰。邪见。释曰。从疑惑起邪见。若人有疑心。
由邪闻邪思故。决定邪智起。乃至拨无苦等。
偈曰。从身见释曰。彼说从邪见身见生由苦
除五阴由我我所执故。偈曰。边见。释曰从
身见边见生。由执我断常二边故。偈曰从此
戒执取。释曰。从边见戒执取见生。何以故。若
人随执一边。由此边计执清净故。偈曰。次见
取。释曰。从戒执取见见取生。何以故。若由此
法计执清净。必执此法为最胜。于下执胜为
见取故。偈曰。自见。欲慢。释曰。于自见爱著
心起故。由自见高心起故。是故从自见欲起
慢起。偈曰。于他见瞋起。释曰。若人爱著自
见。于他见能对治自见。则起瞋恚。有馀师说。
于自见已取已。舍中起瞋恚。偈曰。如次第。释
曰。见谛所灭欲等诸惑。缘依自相续见起故。
生起次第如此。若惑欲生起。必由三因缘得
起。能起因缘者。偈曰。从未灭随眠。及对根现
尘由不正思惟惑起。释曰。惑者譬如欲随眠。
此未灭未永离。欲惑相应。尘对根显现。于中
卷十五 第 261a 页 T29-0261.png
起不正思惟。由具三故欲惑得起。此三次第。
谓因缘加行力。偈曰。具因缘。释曰。若馀惑有
具因生。应知亦如此。彼说有时由尘力惑亦
生。起不由因。力譬如退法阿罗汉。是随眠惑
于经中世尊说为三流。谓欲流有流无明流。
或说为四暴河。谓欲暴河有暴河见暴河无
明暴河。或说为四系。即是四河或说为四取。
谓欲取见取戒执取我言取。于中偈曰。欲界
共倒起。烦恼名欲流。离痴。释曰。除无明所馀
欲界行惑共诸倒起惑。应知名欲流。有四十
一物。三十一随眠惑。除五种无明并十倒起惑。
此但惑非随眠。偈曰。唯随眠。色无色有流。
释曰。除无明言流。一切色无色界行随眠惑。
除无明名有流。有五十二物。色界惑二十六。
除五部无明。无色界亦尔。于上界为不有疲
弱掉起二种倒起惑邪。如分别道理论说。何
者为有流。除无明是所馀诸惑。与色无色界
相应。谓结缚随眠小惑倒起惑。此中云何不
摄。罽宾国师云。由不自在故。复有何因缘。色
无色界合说一有流。偈曰。无记内门起。依寂
静地生。故合一。释曰。是二界惑同无记性。依
内门起。依定地生。由此三法等。是故合立为
一。由此因立有欲义。更由此因立有流义。今
三界无明立为无明流。此义自成。有十五物。
云何别立此无明为流。一切流偈曰。为根。立
无明别流。释曰。一切流无明为根。是故别立
无明为流。如说流应知馀亦尔。偈曰。暴河系
亦尔。别立见明故。释曰。是所说欲流。即是欲
暴河。及欲系。是所说有流。即是有暴河。及有
卷十五 第 261b 页 T29-0261.png
系。除诸见。彼言由了别故。于暴河及系。立见
为别品。偈曰。非于流无伴。由非顺流故。释
曰。能令流故名流。流等名后当释。彼说若见
独无伴。不随顺流。由明了故。是故于流不立
为别品。合立为流品。是欲暴河。有二十九物。
谓欲瞋慢有十五。疑有四并十倒起惑。有暴
河有二十八物。谓欲慢有二十。疑八见暴河
有三十六物。无明暴河有十五物。如暴河应
知系亦尔。偈曰。如所说共痴。有二分见故名
取。释曰。是欲系共无明立为欲取。有三十四
物。谓欲瞋慢无明有二十。疑有四。并十倒起
惑。是有系共无明立为我言取。有三十八物。
谓欲慢无明有三十。疑有八。是见系除戒执
取。立为见取。有三十物。是戒执取有六物。云
何从诸见中。离戒执取立为别取。由对治圣
道故。由欺诳二部故。在家部由此惑遭诳计。
执自饿为天道故。出家部由舍离可爱尘。修
习苦涩为道。计应得解脱故。欲取及见取者。
是在家出家二部斗诤因故。故立为二取。在
家由取五尘故。与在家起斗诤。出家由取诸
见各不同故。与出家起斗诤。此二部取定及
定果。为解脱道及解脱果故。故立二界惑。为
我言取。云何合无明说取不别为取。由能取
生死故立为取。偈曰。由无明。非能取故合。
释曰。无明以不了为相故。昧钝故故不能取。
是故共惑合为取。于经中佛世尊说。何者为
欲系。广说如经。乃至于欲尘。众生欲染污欲
求欲爱欲喜欲欲欲乱欲著欲遍著欲乐欲定
欲贪。此欲变异众生心住。说此名欲系。乃至
卷十五 第 261c 页 T29-0261.png
有系等亦如此于馀经中说。爱欲亦名取。是
故知欲等取。于欲等中唯爱欲为取。此义已
说。于经中唯随眠惑说名流暴河系取。复次
随眠名有何义。乃至取名有何义。偈曰。微细
随逐故。二种随眠故。非功用恒故。故说彼随
眠。释曰。此中微细者。行相最细故。故非他可
知。随逐者。由至得恒有故。二种随眠者。随流
行众生相续中能作二种缚。谓境界缚相应
缚。非功用恒故者。若不作功用为生。彼若作
对治为遮。彼数数现前故。由此三义故。说彼
惑名随眠。偈曰。令住及令流。能牵及能合。能
取故说彼。名流暴河等。释曰。令住不护中从
六门漏能流生死。从有顶至阿毗指故名流。
能牵引众生。令入苦海故名瀑河。能合众生
令不离苦故名系。因此众生取欲等及生生
具故说名取。又若如此解是为最胜。由彼故
相续于六尘中流。故说彼名流。如经言。长老。
譬如船由大功用牵引逆流。若舍功用此船随
流而去则无复难。诸惑亦尔。由随经文句。应
知流义过量猛疾。故说此惑名暴河。何以故。
由此惑众生漂逝。唯得随顺不可违逆故。若
非过量行名系。能令与种种苦和合故。或数
数相应故。能取欲等故。取所生故能。生取故
故。名为取。由如此义故说彼名流。乃至名取。
偈曰。由结等差别。复说彼五种。释曰。是随眠
惑。由结缚随眠染污倒起差别更说五种。此
中结有九种。谓随顺结违逆结慢结无明结
见结取结疑结嫉姤结悭吝结。此中随顺结
者。谓三界欲。所馀诸结应如理思。见结者谓
卷十五 第 262a 页 T29-0262.png
三见。取结者谓二见。是故说此言。为有此义
不。与见相应法中。但由随顺结相应。不由见
结。于中见结随眠非非随眠。说有。集智已生
灭智未生。于见灭道所灭法中。与见取戒执
取相应。何以故。彼法与随顺结相应。与见结
不相应。遍行已灭故。非遍行以彼为境界故。
相应见结无有故。见随眠于彼随眠。谓二取
见。但由相应故。复有何因。于结中合三见立
为别见结。复以二见别立为取结。偈曰。物取
平等故。立见为别结。释曰。三见唯十八物。
二取亦唯十八物。是故彼言。由物等故。离
见立为二结。此二见以能取为性。所馀不尔。
但是所取。由能取所取差别故。立为二结。云
何嫉姤悭吝。于诸结中立为二结。不立馀倒
起偈曰。由一向不善。由二自在故。于中惑姤
吝。别立为二结。释曰。无馀倒起惑。如此种
性。若二在于此处。此处则一向不善。此二又
自在起。不随属他。若人执唯八是倒起。于
此人可有如此答。若人立十为倒起。于此人
忿恨及覆藏。亦有此二种性。是故此救不成
救难。偈曰。无贵重富财。因故遍相故。能损二
部故。别立姤吝结。释曰。有馀师说于倒起
中妒吝。有三重失由嫉妒。得轻贱报由悭吝。
得贫穷报如偈言。

「 无贵重乏财
 非自亲所敬」


由忧喜相起故。能显示诸惑相。由嫉姤能损
他部。由悭吝能损自部。他得利益事不能忍。
故自不能为他作利益事故。是故立姤吝为
二结。复有馀处。佛世尊说结。偈曰。五种下分
卷十五 第 262b 页 T29-0262.png
结。释曰。何者为五。谓身见戒执取疑贪欲瞋
恚。云何说彼为下分结。于下分好故。下分者
谓欲界。此五惑于欲界随顺事故好。云何为
好。偈曰。由二不过欲。由三更还下。释曰。由贪
欲瞋恚。众生不能出离欲界。由身见等三。若
已出离。更还欲界。譬如守门及寻叛。复由三
不得过下分众生。所谓凡夫众生。由二不得
过下分界。所谓欲界。故说此五为下分结。若
须陀洹人。由三结灭尽故。六烦恼已灭。何因
除三见。但说灭三结。谓身见戒执取疑。若欲
说应说一切。今何为偈曰。由执门根三。释
曰。诸惑有三类。谓一种二种四种。一切惑门
此三能执。复次边见由身见生。见取由戒执
取生。邪见由疑惑生。是故彼为能执根。有馀
师说。偈曰。不欲去乱道疑道是三事是。障解
脱行故。说灭。三结释曰若人欲。行于馀处。有
三种障。一不欲去。二迷乱路。由取异路故。三
于路心有疑。若人欲行求解脱。即有如此三
障。此中由身见于解脱生怖畏心故不欲去。
由戒执取舍圣道取馀道故于道心迷乱。由
疑惑于世出世道起二道心故不得进。由灭三
解脱行障故。得进至解脱道成须陀洹。佛世
尊为显须陀洹德故说灭三结。如世尊已说
五种下分结。复如此说。偈曰。上分结有五。释
曰。复有五结于上分好。云何为五。偈曰。二色
非色欲。掉起慢无明。释曰。应知此五是随顺
上分结。谓色界欲无色界欲掉起慢无明。由
未灭此五。不能得出离上界。故说此五。于上
界好分别结义已。何者为缚。缚有三。一欲缚。
卷十五 第 262c 页 T29-0262.png
谓一切欲。二瞋缚。三无明缚。谓一切无明。云
何说此三名缚。偈曰。因受说三缚。释曰。由随
属三受故说三缚。何以故。于乐受欲缚随眠。
由缘缘及由相应故。于苦受瞋。于不苦不乐
受无明随眠。欲瞋不尔。复次以自相续为境
界故。定如此随眠。义于前已释。小分惑今当
说。是大分惑。应说名烦恼。能染污心故。小
分惑亦尔。何者为小分惑。偈曰。馀染污心法。
说名为行阴。于烦恼小分。说彼非烦恼。释曰。
有染污馀法异大烦恼。是行阴所摄。是心相
应法。说名小分惑非是大惑。是彼于粗类中
所说。此中倒起。烦恼垢所摄。我今当说。何法
为倒起。烦恼亦名倒起。由经中说。欲欲倒起
所变心。于分别道理论说。偈曰。无羞及无惭。
姤吝及掉起。忧悔疲弱睡。倒起惑有八。及
忿覆。释曰。若随毗婆沙道理说。有十种倒起。
八如前。并忿恨及覆藏为十。此中无羞无惭。
于前已释。于他圆德心不安喜名嫉姤。与法
财施聪解相违心执名悭吝。心散不静名掉
起。忧悔疲弱于前已释。于持身无能。心细昧
名睡。安立彼必有染污。忧悔亦尔。除瞋恚及
逼恼。于众生非众生心逆名忿恨。隐秘可诃
名覆藏。是十种倒起惑。偈曰。欲生。无羞掉起
吝。释曰。此三小分惑。是贪欲等流。偈曰。于
覆诤释曰。有馀师说。覆藏是爱欲等流。有
馀师说。是无明等流。有馀师说。是欲痴等流。
次第已知。未知偈曰。痴生疲弱睡无惭。释
曰。此三小惑是无明等流。偈曰忧悔从疑生。
释曰。若人于义不了故。疑必生忧悔心。偈曰。
卷十五 第 263a 页 T29-0263.png
忿姤瞋恚流。释曰。此二小惑从瞋恚生。如
此十种。由大惑流故说名小惑。偈曰。复馀六
惑垢释曰。复有六种小惑。说名惑垢。谓偈曰。
诳谄醉如前。不舍及结过。逼恼。释曰。此中于
他假伪名诳心。邪曲名谄曲。此惑不能如实
显自意。作方便为避不分明信受。于前已释。
醉亦如前释。坚执有何类说名不舍。由此惑
如实所教不受正教。数思忿心所缘事名结
过。损辱他意名逼恼。由此惑故。行打骂等事
困苦于他。此六种惑垢中。偈曰。从欲生。诳醉。
释曰。此二小惑。由自爱故欺诳。及不计他故。
是欲等流垢。偈曰。瞋恚生。结过及逼恼。释
曰。此二小惑。于他损心所生故。故是瞋恚等
流垢。偈曰。从见取不舍。从见谄曲生。释曰。
若人于戒执取起见取。此人有二僻执。如理
教舍。由此二见不能舍此僻执故。是二见等
流垢。如偈言。

「 何法名邪曲
 谓邪见等见」


是故谄曲是诸见等流垢。于中何惑何道所
灭。前所说十倒起惑。偈曰。此中无差惭。疲
弱睡掉起。有二。释曰。是五法有二种。或见谛
所灭。或修道所灭。与二部惑相应故。此惑随
与见谛所灭相应。即由见此谛灭偈曰。馀修
灭释。曰馀。倒起惑异此五。必定修道所灭。谓
嫉姤悭吝忧悔忿恨覆藏。偈曰。及自在惑
垢。释曰。此五小分惑。唯与无明相。应故如
嫉姤等。五小分惑修道所灭。自在惑垢亦
尔。是六种惑垢。由自在故。修道所灭。如前所
说。一切小惑。偈曰。于欲恶。释曰。若在欲界
卷十五 第 263b 页 T29-0263.png
皆悉是恶。偈曰。三二。释曰。疲弱掉起睡。或
恶或无记。偈曰。上界彼无记释曰。从欲界上。
随所有小分惑。皆是无记。于中几惑于何界
有。应知偈曰。诳谄从欲界。初定。释曰。此二
惑于欲界及初定有。云何知于梵处有欺诳。
偈曰。梵诳故。释曰。于色界大梵王。由不如显
示自体故。欺诳净命阿输实。于前已说。谄曲
由义相应今更说。于中亦说有谄曲。由相应
至故。偈曰。疲掉醉三界。释曰。此三小惑于三
界皆有。偈曰。馀惑唯欲界。释曰。于十六中
除五惑。所馀十一小惑但行于欲界。说惑及
小惑已。于中几惑依意识地起。几惑依六识
地起。若略说。偈曰。见灭及慢睡。依意识地
生。释曰。一切见谛所灭惑皆依意地起。慢睡
亦尔。若此二修道所灭。何以故。此具起于心
地。偈曰。自在小分惑释曰。随有小分惑自在
起若是修道所灭应知。亦依心地。起偈曰馀
依六识。起释曰。所馀大惑及小。惑应。知依六
识地。起何。者为馀修道所灭欲瞋无明及馀
小分惑。与欲等相应。又无羞无惭疲弱掉起。
及馀于惑大地所说。是前所说。乐受等五根。
于中与何根有何惑。及小惑相应。偈曰。欲与
喜乐应。释曰。如理应知。欲与乐喜二根相应。
偈曰。瞋与忧苦应。释曰。瞋与苦忧二根相应。
何以故。此二惑由欢喜忧恼相起故。由六识
为地故。偈曰。无明一切应。释曰。无明与一切
惑相应故。是故与五根相应。偈曰。邪见忧喜
应释曰。邪见依心地起故。是故与忧喜相
应如次第于有福行无福行人。偈曰。疑忧应。
卷十五 第 263c 页 T29-0263.png
释曰。若人有疑心求得决知。是故由疑生忧。
偈曰。馀惑与喜应。释曰。所馀诸惑与喜相应。
何者为馀。谓四见慢。由欢喜相故。如此分判
已。诸惑与何界相应。偈曰。欲生。释曰。于欲
界生诸惑。应如此判。说决定相应惑已。通相
应今当说。偈曰。一切与舍应。释曰。一切随眠
惑与舍根相应。相续断时。彼说诸惑必定依
舍受起。若尔上地惑云何判。偈曰。随自自如
地上地惑相应。释曰。上地诸惑与自受根。相
应若于彼地随根量多少。如于彼地。若惑依
四识地起。如理应知。与四识地受相应。说随
眠惑与根相应已。小惑相应今当说偈曰。忧
根应忧悔。嫉姤忿逼恼。结过不舍耶。释曰。
如此等惑与忧根相应。缘忧恼相起故。依意
地起故。偈曰。悭吝翻此义。释曰。此惑与喜根
相应。由是贪爱等类故。缘欢喜相生故。偈曰。
欺诳及谄曲。覆藏睡三种。释曰。此四惑与喜
忧二根相应。何以故。有时心欢喜欺诳他有
时忧恼心。乃至睡亦尔。偈曰。醉喜乐。释曰。
若醉在第三定。与乐根相应。若在下地与喜
根相应。若在上地与舍根相应。何以故。偈曰。
舍遍释曰。一切小分惑与舍受相应。何以故。
舍根无遮处譬如无明。偈曰。馀四五根应释
曰。无羞无惭疲弱掉起。此四惑与五根相应。
属恶大地故。属惑大地故。经中所说五盖谓
贪欲瞋恚睡弱掉悔疑。于此中为并取三界
所摄睡弱掉悔疑。为但取欲界所摄。是无杂
圆满恶聚是五盖。由经中说。彼一向恶故。偈
曰。欲界中五盖。释曰。于馀界不立五盖故
卷十五 第 264a 页 T29-0264.png
唯欲界中有五盖。复有何因。立睡弱二小惑
为一盖。合掉悔亦尔。偈曰。一对治食事。合二
一。释曰。此二双同一对治故。同食故。同一事
故。故合为一。经中说。睡弱一食一非食。何法
是睡弱盖食。有五种法。谓惓不安频申不节
食心沈下。何法非睡弱盖。食谓光明想。彼事
亦一。谓此二小惑。能令心沈下。掉悔二小惑。
亦说同一食同一非食。何法是掉悔盖食。有
四法。亲属觉。国土觉。不死觉。数忆昔所更
事。谓游戏安乐给侍。何法非掉悔盖食。谓
奢摩他。此二亦同一事。何以故。此二同能令
心不寂静是故同一对治食事故。合二立一
盖若一切惑皆是盖。云何唯说五为盖。偈
曰。能破法聚起。疑故。释曰由贪欲瞋恚盖。
戒法聚破坏。由睡弱盖。慧法聚破坏。由掉悔
盖。定法聚破坏。若定慧无则。于四谛起疑惑
心故。解脱解脱知见破坏。由此义故。说五为
盖。于此执中与定法聚相违。掉悔盖应在慧
障前。是故馀师说。如其次第能破定聚及慧
聚。何以故。经中说。若人修行定观。怖畏睡弱
若人修行简择法。怖畏掉悔。有馀师释。盖义
有异。云何释。若人在六识行位。于可爱可憎
相尘中。由执相故。若在住位。是贪欲瞋恚。以
彼为先因故起障。初正欲入定相心。次若已
入定。不如理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故起睡弱
掉悔疑。如次第障奢摩他毗钵舍那。故解脱
解脱知见不得成。是故说五为盖。今应思此
义。是遍行不同分界惑。见灭道所灭。缘有流
法为境诸惑。是时若观察彼境。是时彼不灭。
卷十五 第 264b 页 T29-0264.png
是彼灭时。彼境不可观察。由此义。彼云何可
灭。非必定。唯由了别境界诸惑得灭。何为由
四种因诸惑得灭。何者为四。若约见谛所灭
惑。由三因。偈曰。由了别。彼境。能缘境灭故。
境界惑灭故。释曰。此中由了别彼境者。谓见
苦集所灭惑。能缘自地起。及缘无流法为境。
能缘境灭。故者谓遍行不同分界惑。何以故。
遍行同分界惑。是彼境。若所缘为境。惑灭能
缘亦同灭。境界惑灭故。彼灭者谓见灭。道所
灭惑。缘有流境起。何以故。缘无流境起惑。是
彼境界。此惑若灭彼亦同灭。修道所灭惑。云
何得灭。偈曰。对治起故尽。释曰。此惑品若是
对治道起。此惑即灭。何惑是所对治。何道是
能对治。最上上品惑是所对治。最下下品道
是能对治。此义后当广说。此对治有几种。偈
曰。灭持能远离。厌恶对治四。说次异。释曰。
一灭对治。谓无间道。二持对治。谓次此后道。
由此道能持前道所得灭。三远离对治。谓解
脱道。后所有诸道。能令已断灭惑至得远相
离故。有馀师说。此即是解脱。此道能令惑至
得最远相离。四厌恶对治。谓由此道观察诸
界所有过患。于中起厌离心。复次四对治应
如此次第。一厌恶对治。谓缘苦集所修方便
道。二灭对治。即是前无间道。三持对治。即是
解脱道。四远离对治。谓胜德道。若惑正灭。何
处可灭。偈曰。应除。惑于自境界。释曰。何以
故。诸惑若正灭。不可令与相续相离相应。处
不可知故。可令与境界相离。由此惑不能更
缘境生。若尔未来烦恼。可令与境相离。若已
卷十五 第 264c 页 T29-0264.png
过去。云何可令与境相离。若汝言。由了别境
界此惑可令相离。此义不必可定。是故应说
此义。有几量应说此惑已灭。若惑依自相续
生。由至得断绝。若惑依他相续生。一切色及
一切无染污法。能缘彼等为境。自相续惑灭
故。说彼永所远离。若尔远义有几种。偈曰。相
异对治故。各处别时故。四大戒处所。世二如
远义。释曰。相远者。譬如四大。由相不同故。
虽共生说互相远。对治远者。譬如戒于破戒。
破戒于戒亦尔。处远者。最相去远法。由处各
别故说名远。譬如东西海。时远者。譬如说过
去未来为远。此二于何世远。于现世若无间
已灭。及向生。于现世云何远。由世别异故远。
不由久已灭及久方生。若尔亦应立现世为
远。不尔。由约功能故说远。若尔无为近义云
何成。于一切世中有至得故。若尔于过去未
来。亦应如此。虚空复云何。若尔过去未来更
互远现世所隔故。现世于二近故成近。无为
法无隔故近。若尔过去未来于现世近故。应
具二义。若作此执。是义可然。于法自体相未
来世远。未得至故。过去已谢灭故远。由急恒
修故。进胜道诸惑灭。亦渐渐转胜为。不尔无
如此。何以故。偈曰。诸惑同一灭。释曰。彼惑
若应灭。此道若是彼灭道。由此道彼则同一
灭。偈曰。重得彼永离。释曰。有几时中重得说
于六时。何者为六。偈曰。对治生得果。练根六
时中。释曰。对治生者。此义中谓解脱道。得果
者。谓四沙门果。练根者。谓修增胜根道。于此
六时中数得诸惑永离。此得应如理知。有馀
卷十五 第 265a 页 T29-0265.png
人于六时得有馀人。乃至二时得此永离。于
别别位中得永断智名。永断有二种。一智永
断。二灭永断。智永断谓无流智。灭永断唯
灭。合此名永断智。于果说因故。为一切灭悉
是永断智不。说云何为。偈曰。永断九。释曰。
云何九。此中偈曰。欲界。初二部惑灭一。释
曰。于欲界中初二部惑灭离。谓见苦集谛所
灭惑为一永断智。偈曰。后二灭离二。释曰。
于欲界见灭所灭惑灭离为二。见道所灭惑
灭离为三。如欲界相应见谛所灭惑。有三永
断智。偈曰。上三亦尔。释曰。色无色界相应见
谛所灭惑灭离。立三永断智亦如此。见苦集
所灭惑灭离为一。见灭所灭惑灭离为二。见
道所灭惑灭离为三。如此三界见谛所灭惑
灭离。成六永断智。偈曰。所馀下分色。一切惑
灭尽。更三永断智。释曰。下分惑灭离为一。色
流灭离为二。谓色欲永断一切流灭离为三。
谓一切结灭尽永断。云何色无色界修道所
灭惑灭离。立为别永断智。见谛所灭不尔。修
道所灭惑对治不同故。如此九永断智。于前
偈曰。六忍果。释曰。见谛所灭惑灭离为性。
是八忍果。偈曰。馀智果。释曰。下分惑灭离
等。三永断智。是修道果故。说名智果。若尔云
何说为忍果。由忍是智伴类故。是故约忍说
智事。譬如于王伴类说王事。复次与智同果
故。偈曰。非至果一切。本定。五或八。释曰。
若约毗婆沙意判。一切九品永断智。是非至
定果。何以故。依此地能灭三界见修所灭二
部惑故。若论根本定果有五。谓色无色界相
卷十五 第 265b 页 T29-0265.png
应惑灭离为性。一切欲界惑灭离。是非至定
果故。大德瞿沙意云。八永断智是根本定果。
何以故。此师意明。已离欲人若入四谛观。一
切欲界见谛惑灭离。是见道果。依此定成因。
此定得无流相离果故。此永断智属此地果。
下分惑灭离。但是非至定果。中间定应知如
定。若约无色定。偈曰。无色定果一。释曰。空
遍入道果。是一永断智。谓离欲色界永断智。
偈曰。本三无色一。释曰。根本三无色定。唯
一永断智为果。谓一切结灭尽为果。偈曰。圣
道果一切。释曰。九永断智皆是圣道果。偈曰。
世道二。释曰。若约世道论。下分惑及色界惑
灭离。此二永断智。但是世道果。偈曰。类尔。
释曰。类智果亦有二。谓最后二。偈曰。法智
三。释曰。法智由通能对治三界修道所灭惑
故。以最后三永断智为果。偈曰。二类。六五永
断智。释曰。法智类道以六永断智为果。谓法
忍法智果类智类道。以五为果。谓类忍类智
果。由说类故。通摄忍及智。云何不立一灭离
为永断智。由安立忍果为灭故。是故偈曰。得
无流离故。损有顶分故。拔除二因故。断智。释
曰。若于灭中具有三因。可说为永断智。凡夫
无有由无流得灭离。亦无损有顶分。是故凡
夫所得灭。不名永断智。若圣人有忍果灭。
于此灭中乃至在苦类忍。有无流永离至得。
未有损有顶分。于苦类智具有此二义。无拔
除二因义。见集所灭遍行因未灭故。于馀法
类智中。具有三义。是故于此位中所有灭
离。得永断智名。此灭是智果。由前三因及第
卷十五 第 265c 页 T29-0265.png
四因。说名永断智。偈曰。过界故。释曰。若人
出离界。由离欲一切界故。得二结相离。彼说
是第五因。若于中与能缘。彼为境别惑相离。
此义可然。此出离界不异拔除二因故。是故
不须立出离界义为第五因。何人得几永断
智相应。偈曰。无与一至五。在见位相应。释
曰。凡夫人与永断智无相应。若圣人在见谛
道中。乃至在集法忍。亦不与此相应。于集法
智与一相应。于集类智与二相应。于灭法智
与三相应。于灭类智与四相应。于道法智与
五相应。于道类忍亦与五相应。未离见位故。
偈曰。住修复与六。乃至与一二。释曰。若圣
人在修位中。谓道类智等与六相应。乃至未
离欲欲界及已退。次从此位。若至离欲欲界
位。或前或后。与一下分惑灭离永断智相应。
若至阿罗汉果。更与一相应。谓一切结永断
智相应。若退由色界上心惑。但与一下分惑
永断智相应若至离欲色界位。与二相应。谓
与下分惑及色界惑永断智相应。若退由无色
界上心惑。亦但与此二相应。何因唯阿那
含。及阿罗汉。安立与一一永断智相应。不立
与多相应。由此义偈曰。算彼由离界。及至沙
门果。释曰。由二种因计算。永断智安立为一。
何者为二。由离欲诸界及得沙门果此二位
中。具有二因。是故合一切灭离。立为一一永
断智。复次何人舍几永断智及得亦尔。偈曰。
有人舍一二。五六无得五。释曰。舍一者。若从
阿罗汉果退。及从离欲欲界退。舍二者。阿那
含人。离欲色界已后退离欲欲界。舍五者。若
卷十五 第 266a 页 T29-0266.png
人先已离欲欲界。后在道类智位。何以故。此
人得下分惑灭离时。舍前五永断智。舍六者。
若人次第修。由离欲欲界。如舍得亦尔。有人
得一。若人得未曾得。有得二。若人退无色界
离欲有得六。若人退阿那含果无退六还得
五。论永断智竟。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