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俱舍释论-陈-婆薮盘豆《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1a 页

No. 1559 [No. 1558; cf. Nos. 1560, 1561]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正教本宗。文唯三藏。梵音所阐。谅无异说。
法相深微。名实繁旷。若非圆明独朗。孰能通
达。自日隐頞多之山。月翳罗睺之手。时移解
昧。部执竞兴。或以文释义。或以义判文。虽
复得失参差。皆以三藏为本。可谓殊涂同
归一致百虑者也。寻十八部。师及弟子。并各
造论。解其所执。于一部中多有诸论。此土先
译萨婆多部。止有毗婆沙及杂心四卷。毗婆
沙明义虽广。而文句来不具足。杂心说乃处
中。止述自部宗致四卷。过存省略。旨趣难
可寻求。此土先译经部正。有成实一论。成
实乃以经部驳斥馀师。其间所用。或同馀
部。又于破立之中。亦未皆尽其妙。且传译
参差。难可具述。佛灭度后千一百馀年。有出
家菩萨。名婆薮盘豆。器度宏旷。神才壮逸。学
穷文字。思彻渊源。德隆终古。名盖当世。造
大小乘论。凡数十部。并盛宣行。靡不宗学。法
师德业。具如别传。先于萨婆多部出家。仍学
彼部所立三藏。后见彼法多有乖违。故造此
论。具述彼执。随其谬处。以经部破之。故此
论本宗是萨婆多部。其中取舍。以经部为正。
博综群籍。妙拔众师。谈玄微穷于奥极。述事
象略而周遍。显成圣旨。备摧异说。立不可
𨶳。破无能拟。义兼数论。而深广愈之。词不
繁而义显。义虽深而易入。故天竺咸称为聪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1b 页 T29-0161.png
明论。于大小乘学。悉依此为本。有三藏法师
俱罗那他。聪敏强记。才辩无竭。硕学多闻。
该通内外。为弘法故。远游此国。值梁室将倾。
时事纷梗。法师避地东西。垂二十载。欲还天
竺。来至番禺。慧恺因请翻讲摄大乘等论经。
涉二年。文义方毕。法师尔后犹欲旋归。刺史
欧阳纥尚仁贵道。久申敬事。重复请留。弥加
殊礼。慧恺与僧忍等。更请翻讲此论。以陈
天嘉四年岁次阏逢龙集涒滩正月二十五
日。于制旨寺。始就开阐。惑品未毕。仍事徙
居于南海郡内。续更敷说。法师游方既久。精
解此土音义。凡所翻译。不须度语。但梵音所
目。于义易彰。今既改变梵音。词理难卒符会。
故于一句之中。循环辩释。翻覆郑重。乃得相
应。慧恺谨即领受。随定随书。日夜相系。无
懈晷刻。至其年闰十月十日。文义究竟。论文
二十二卷。论偈一卷。义疏五十三卷。刺史仍
请于城内讲说。既得温故。颇识大宗。非唯闇
弱。多有疑滞。又恐所翻不免谬失。至天嘉五
年岁次柔兆二月二日。与僧忍等。更请法师。
重译论文。再解义意。至光大元年岁次强圉
十二月二十五日。治定前本始末究竟。长史
袁敬。识鉴沈深。信解明正。长史长子元友。
爱文重法。博学多艺。并礼事法师。备尽经始
经。南中翻译。悉赖此贵门。方希永传来世。
以为后生模式。佛法大海。深广无际。若不局
一涂。能信顺求学。岂不同餐甘露。共嗅詹匐者哉。如或专执。非所喻也。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1c 页 T29-0161.png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一

婆薮盘豆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 释论中分别界品第一

「 一切种智灭诸冥
 拔出众生生死泥
 顶礼大师如理教
 对法俱舍我当说」


释曰。若人欲正造论。当令他知大师不共功
德。故说众德为先。后顶礼大师。此偈但依佛
世尊说。偈曰。一切种智灭诸暝。释曰。灭一
切暝。由一切种智。于一切法无明者。能障
见真实义。故称为暝。此无明于佛世尊。由
得究竟通对治故。一切种于一切法。永不生
为法故。故称为灭。独觉及声闻。于一切法虽
除无明。由有染污无明极不生故。不由一切
种。何以故。诸馀圣人。于如来不共法。及于
馀境。最久远时处无边差别。有无染污无明。
显自利行究竟。赞叹佛已。次以利他行圆满。
赞叹世尊。偈曰。拔出众生生死泥。释曰。生
死是世间沈著处故。难可度故。故以譬泥。
众生于中沈著无救接者。唯佛世尊欲怜悯
度脱。授说正法手应理拔济。是人与自他利
益行相应。偈曰。顶礼大师如理教。释曰。头
面接足名顶礼。立教不虚称大师。无倒称如
理。得善离恶言称教。说此如理教为利他方
便。由如理教。从生死泥拔济众生。不由通慧
施恩威德等。顶礼如理教师已。欲何所作。偈
曰。对法俱舍我当说。释曰。此法通名灭济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2a 页 T29-0162.png
教。别名云何。阿毗达磨俱舍。何法名阿毗达
磨。偈曰。净智助伴名对法。释曰。智谓。择法。
净谓无垢。即无流智助伴。谓因缘资粮。若尔
则说无流五阴。名阿毗达磨。此即真实阿毗
达磨。若说假名阿毗达磨。偈曰。能得此法诸
智论。释曰。即是有流思慧闻慧生得慧及助
伴论。谓能传生无流智。是无流智资粮故。亦
名阿毗达磨。因何义立此名。能持自体相故
称达磨。或一切法中真实法涅槃为相。故称
达磨。此智对诸法。于法现前故。称阿毗达
磨。此论云何名阿毗达磨俱舍。偈曰。由义对
法入此摄。释曰。彼文句名阿毗达磨。由随胜
义入此论摄。是故此论于彼得称为藏。复次
偈曰。论依对法名俱舍。释曰。阿毗达磨是此
论依止。何以故。从彼法中引生此论故。彼于
此论亦受藏名。以是义故此论名为阿毗达
磨俱舍。复次此法其用云何。何人先说此法。
而法师恭敬欲解说之。偈曰。离简择法更不
有。为寂静惑别方便。世间由惑转有海。为
此传佛说对法。释曰。若离择法觉分。无别方
便能除灭诸惑。诸惑能轮转世间于生死海。
由此正因。欲令弟子得简择法。故大师佛世
尊先说阿毗达磨。若离此正诸说。弟子不
能如理简择真法故。佛世尊处处散说此法。
大德迦旃延子等诸弟子。撰集安置。犹如大
德达磨多罗多撰集优陀那伽他部类。闻毗
婆沙师传说如此。何者诸法是所简择。为令
他简择彼法。佛世尊说阿毗达磨。偈曰。有流
无流法。释曰。略说一切法。谓有流无流。此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2b 页 T29-0162.png
中何者有流。偈曰。有为除圣道。有流释曰。
除道圣谛。所馀有为法说。名有流。何以故。
偈曰。于中流。由随增眠故。释曰。若有如此
义。诸流缘灭道二谛为境起。于中不眠。无随
增故。是故于中不可立有流为反质难。是不
眠义。后分别惑品中当广说。说有流法已。何
者无流法。偈曰。无流法圣道及三种无为。释
曰。何者三无为。偈曰。虚空及二灭。释曰何
者二灭。择灭非择灭。如此空等三无为及圣
道。说为无流法。何以故。于中诸流不能眠
故略说。三无为中何者为空。偈曰。此中空无
碍。释曰。空以无障无碍为性故色于中行。偈
曰。择灭谓永离。释曰。与有流法永相离说名
择灭。各数简择苦等圣谛名择。即智胜因。
此所得己利名为择灭。具足应言择所得灭。
以略说故但称择灭。如车与牛相应名为牛
车。一切有流为一择灭为不一。不一云何偈
曰。各各对诸结。释曰。如结数量。择灭亦尔。
若不尔。由證见苦所断惑择灭。则应一时俱
證一切惑择灭。若尔修馀对治道则空无果。
佛经言择灭无同类。此言何义。择灭无同类
因。亦非他同类。因此是经义。非无与其同类。
说择灭已。偈曰。恒遮欲生生。别有非择灭释
曰。能永遮未来诸法生。异于择灭有别灭。说
名非择灭。不由简择得故。云何得。因缘不具
故。譬如有人意识及眼根缘一色尘起。是时
馀色声香味触等。悉有即谢。五识聚不能缘
彼为境界更生。何以故。五识无有功能缘
过去尘为。境是故识等有非择灭。由因缘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2c 页 T29-0162.png
具故。得依二灭立四句。有诸法唯有择灭。
谓过去现在定生为法。皆是有流有诸法唯
有非择灭。谓不生为法无流有为。有诸法具
有二灭。谓有流定不生为法。有诸法无有二
灭。谓过去现在定生为法。皆是无流。说三无
为已。前说有为法除圣道名有流。何者是有
为。偈曰。又诸有为法。谓色等。五阴。释曰。色
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此五阴摄一切有为。
已至聚集因缘所作。故名有为。何以故。无有
法无缘及一缘。所生故。是彼种类故。于未来
无妨。譬如独陀。偈曰。说世路言依。有离及
有类。释曰。是诸有为法。有已正当行故名
世路。复次无常所食故。言谓方言。是言所应
义名言依。由执有义言故。佛经说有为法名
言依。若不尔。则违分别道理二论。彼论云。
言依入十八界摄。永出名离。所谓涅槃。一切
有为。涅槃永出离故。有为法有离涅槃无离
故。有为法名有离。有因故名有类。类以因
义。毗婆沙师作此说。如是等是有为别名。
复次是有为法。偈曰。有流名取阴。释曰。此
何所显。是有取可说名阴有。但阴非取。谓无
流有为。此中以惑为取。阴从取生故名取阴。
譬如草木糠火。复次随逐取故。譬如王人。
复次诸取从彼生故名取阴。譬如花树果树。
是有流诸法。偈曰。或说有斗争。释曰。诸惑
名斗争。能动诸善法。及损害自他。故斗争
所随眠故。故说有斗争。譬如有流。复次偈
曰。苦集谛世间。释曰。违圣人意故名苦。苦
从诸见生故名集。破坏故名世间。有对治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3a 页 T29-0163.png
故。偈曰。见处及三有。释曰。诸见依中住。由
随顺增长故。故是见处。但有令有故名有。如
此说有流法。如义别名已前已说。色等五阴。
此中偈曰。色阴谓五根。五尘及无教。释曰。
五根谓眼耳鼻舌身。五尘是眼等五根境。谓
色声香味触及无教。如此量名色阴。此中是
前说色等五尘。偈曰。此识依净色。说名眼等
根。释曰。色声香味触识所依止五种净色类。
次第应知。是眼耳鼻舌身根。如佛世尊言。比
丘眼是内入。合四大成。是净色性类。如此广
说。复次前已说眼等五根。此识依净色说名
眼等根。眼根等识依止。其义如此。若立此
义。则顺分别道理论。彼论云。何者为眼根。
谓眼识依止清净色。说五根已。次应说五尘。
此中偈曰。色二。释曰。一显色。二形色。显色
有四种。谓青黄赤白。馀色是此四色未异。形
色有八种。谓长等耶。对是重说色入。偈曰。
或二十。释曰。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
邪云烟尘雾影光明闇。有馀师说。空为一色
故。有二十一色。此中形平等为正。不平等
名邪。地气名雾。日焰名光。月星火药宝珠电
焰名明。于中若色显现名影。翻此名闇。馀
色易解故今不释。有色入有显无形。谓青黄
赤白影光明闇。有色入有形无显。谓有长等
一分。即有教身业为相。有色入有显有形。谓
所馀诸色。有馀师说。有色入无形无显。谓无
教色。有馀师说。唯光及明有显无形。何以
故。恒见青等诸色有长等差别。云何一物二
知所缘。此二色于一尘中现故。是义不然。于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3b 页 T29-0163.png
有教身业。则成反质难故。说色入已。偈曰。声
尘有八种。释曰。有执依非执依四大为因。有
众生名非众生名。是名四声。此声由可爱非
可爱差别。故成八种。此中有执依为因者。谓
言手等声。非执依为因者。谓风树浪等声。有
众生名者。谓有义言声。异此为非众生名。
有馀师说。有别声有执依非执依四大为因。
谓手鼓合生。譬如一显色邻虚不许依二四
大生。此声亦应尔。说声已。偈曰。味六。释曰。
谓甜酢咸辛苦淡差别故。偈曰。香有四。释曰。
谓香臭平等不平等差别故。阿毗达磨中说
香有三种。谓香臭平等。偈曰。触尘十一种。
释曰。触有十一种应知。谓四大滑涩重轻冷
饥渴。此中四大后当说。柔软名滑。粗燥为
涩。可称名重。翻此为轻。热爱为冷。食爱为
饥。饮爱为渴。于因立果名故说如此。如佛伽
陀中说。

「 诸佛生现乐
 说正法亦乐
 大众和合乐
 聚集出家乐」


于色界中无饥渴触。有所馀诸触。于中彼衣
若不可各称。四大聚集所造故。亦可得称。
于彼无能损冷触。有能益冷触。他说如此。前
已说色有多种。此中有时由一物眼识得生。
若是时中分别一类。有时由多物眼识得生
若是时中无。所分别。譬如军众。有无量显形
色。及远见众宝应知。耳等识亦尔。身识若极
多。由五触生。谓四大触。诸触中滑等随一。
有师作如此执。复有馀师说。具足十一触生
身识。若尔则总缘尘。通境为尘。五识应成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3c 页 T29-0163.png
但缘别境。五识对入别相为境故。许彼以别
相为境。非对物别相。斯有何失。应思此义。
身舌二根。一时尘至。何识先生。随强尘先
发识。若平等尘至。舌识先生。食欲所引相续
故。如此说五根五尘及如取尘已。今当说无
教色。偈曰。乱心无心耶。随流净不净。依止
于四大。何无教色说。释曰。异缘名乱心。入
无想定及灭心定名无心。显非乱心及有心
故言耶。是似相续或俱或后故名随流善名
净。恶名不净。至得相续亦尔。为简此异彼故。
说依止于四大。毗婆沙师说。依止以因为义
四大为无教。生等五因故。欲显立名因故言
何。此法虽以有色业为性。不如有教色可令
他知。故名无教。显是馀师说故言说。若略说。
有教色。三摩提所生善恶性色名无教。前说
依止四大。何者四大。偈曰。诸大谓地界。及
水火风界。释曰。如此四大。能持自相及所造
色故名界。云何四界名大。一切馀色依止故。
于彼成粗故。故名为大。复次极遍满起。地水
火风聚中形量大故。复次能增广一切有色
物生。及于世间能作大事故名大。复次此地
等界。于何业中成。何为自性。偈曰。于持等
业成。释曰。胜持和摄成熟引长。于四业中。次
第成就。地水火风界。转移增益。故名引长
是名四大业自性者次第。偈曰。坚湿热动性。
释曰。地界以坚为性。水界以湿为性。火界以
热为性。风界以动为性。引诸大相续令生异
处。如吹灯光名动。分别道理论云。何者风
界。所谓轻触。经说亦尔。或说轻触为所造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4a 页 T29-0164.png
色。此法以动为定性故。说动为风界。即以业
显风自性。复次地等及地界等。异义云何。偈
曰。说地显形色。由世立名想。水火亦复然。
释曰。若世人示现他地大。但示显形色。如示
现地大。示现水火大亦尔。但示显形色故依
世假名想。说色入为地等三大。偈曰。唯风
界。释曰。是风界世人说为风。偈曰。亦尔。释
曰。如世人假说显形色为地。说风亦尔。或说
黑风。或说团风。云何说无教为后此阴名色。
显现变坏故。佛世尊说。比丘由此法变坏。变
坏故说色取阴。何法能变坏。由手等触故变
坏。广说如经。有对碍故可变坏。复次义部经
中说。

「 求得欲尘人
 爱渴所染著
 若所求不遂
 喜彼如被刺」


复次馀师说。此色欲界变坏生。对碍故名色。
若尔邻。虚色应不成色。不可变坏故。此言非
难。邻虚色无独住。不和合故。若和合住则可
变坏。若尔过去未来色不应成色。此亦已变
坏应变坏。变坏性类故。如所烧薪。若尔无教
不应成色。此亦由有教变坏故。其同变坏。如
树动影动。是义不然。无教无变坏故。若尔
有教谢灭。无教亦应谢灭。如树灭影灭。复
有馀师说。依止变坏故。无教亦变坏。是义不
然。若尔眼识等。由依止变坏。亦应成色。是
故汝执不平。虽然有异。何以故。无教依四
大生。如影依树生。光依宝生。眼等识不尔。
依眼等根生。诸根一向唯为眼等识作生因。
此执非毗婆沙义。谓依树影生。依宝光生。彼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4b 页 T29-0164.png
师说。影等显色邻虚。各各依止自四大故。若
实如此。影光依树宝生。无教不应同此依止。
何以故。无教所依止。四大已谢。彼师不许无
教随灭。是故此执不成救义。复有馀师别立
救义言。眼等诸识依止。各有差别。有依止变
坏如眼等。有依止不变坏如意识等。无教依
止既不尔。此难则不平。是故此义应然。由可
变坏故名色阴。是法前已说。色阴为性。偈曰。
此根尘复说。十入及十界。释曰。若安立入
门属十八。谓眼入色入。乃至身入触入。若
安立界门属十界。谓眼界色界。乃至身界触
界。说色阴及安立入界已。次当说受等诸阴。
此中偈曰。受阴领随触。释曰。有三种领随
触。说名受阴。何者为三。谓能领随乐苦不乐
不苦触。是名三受。复次若分别此受。则成六
受聚。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偈
曰。想阴别执相。释曰。青黄长短男女亲怨
乐苦等相差别执。是名想阴。复次若分别此
想。有六如受。偈曰。异四名行阴。释曰。除色
受想识四阴。馀有为法名行阴。经中佛世尊
说。六故意聚名行取阴。此说由胜故。此故意
聚。是业性故。于造作中最胜故。佛世尊说。
能作功用起有为法故。说此为有行取阴。若
不尔。所馀心法及不相应法非阴摄。则不可
立为苦谛集谛。于彼亦不可立为应知应离。
佛世尊说。我不说未见未通一法决定至苦
后际。未除未灭亦尔。是故诸有为法入行阴
摄。应信此义。偈曰。是受等三阴。释曰。谓受
想行三阴。若安立为入及界。偈曰。或名法入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4c 页 T29-0164.png
界。并无教无为。释曰。此七种法。说名法入
及法界。偈曰。识阴对对视。释曰。对对诸尘意
识心是名识阴。复次若分别此识则成六识
聚。谓眼识乃至意识。是所说识阴。若安立
入。偈曰。或说为意入。释曰。若安立界。偈曰。
或说为七界。释曰。何者为七。偈曰。谓六识
意根。释曰。眼识界乃至意识界及意界。此中
五阴。已说为十二入及十八界。除无教色。是
色阴立为十入十界。受想行阴无教无为。立
为法入法界。是识阴即是意入及六识界并
意界。为不如此耶。前说唯六识为识阴。若
尔异此六识。何法名意界。无别意界异六
识。虽然是诸识中。偈曰。六中无间谢。说识
名意根。释曰。六识中随一无间灭。此识说名
意界。譬如一人先为子后为父。又如先为果
后成种子。识亦如是。先为六识后成意界。若
尔实物唯十七界或十二界。何以故。六识界
及意界互相摄故。若尔云何安立为十八界。
虽然偈曰。为成第六依。故界成十八。释曰。
是五种识界。以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界
无有别依。为成立此依故说意界。由如此安
立依能依境界三六故。界成十八。若尔阿罗
汉最后心。应非意界。无识在后生。为此无间
灭故成意界。是义不然。何以故。此已住意性
中故。因缘不具故。后识不生。此中由阴摄一
切有为。由取阴摄一切有流。由入由界摄一
切法尽。应知一切诸法复有略摄。偈曰。略摄
一切法。由一阴入界。释曰。阴中以色阴。入中
以意入。界中以法界。应知摄一切法尽。如来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5a 页 T29-0165.png
处处说摄。其义应知如此。偈曰。同自性类
故。释曰。此摄由同性类相应故。不由异性
故。何以故。偈曰。离馀法性类。释曰。诸法与
他性相离。则此性与彼不相应。是故不由此
性得摄他。譬如眼根。由色阴由眼入眼界。苦
集二谛等摄。以同性故。不由馀阴等。彼性不
相应故。若尔有处说。由他摄他。譬如由四摄
类摄一切众生。此摄不恒。应知是假名。何故
不成二十一界。何以故。眼耳鼻各有二故。不
应尔。何以故。偈曰。类境识同故。虽二成一
界。释曰。此中同类者。此二同眼性类故。同
境者。此二同缘色故。同识者。此二共为一眼
识依止故。是故眼根虽二共成一界。于耳鼻
应知亦尔。偈曰。若尔云何二。为庄严生二。
释曰。若实如此。眼等一界云何生二。为庄严
依止故。若不尔。一眼耳一依处生。一鼻一孔
生。此身则大丑陋。是义不然。若本来如此。
及猫狸鸲鹆等。生二眼耳鼻有何庄严。若尔
生二何为。为助成识故。如人闭一眼开一眼。
或开一眼半闭一眼。见色皆不明了。为庄严
识令成就故。三根各须二处。说阴入界已。应
说此义。阴入界其义云何。偈曰。聚来门性义。
阴入界三名。释曰。随所有色。若过去未来
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鄙若美。若远
若近。此一切色摄聚一处。说名色阴。由此
经言。阴以聚义。此义得成。此中过去色者。
由无常已灭。未来未生。现在已生未灭。于自
相续为内。异此名外。或由入判内外。有碍为
粗。无碍为细。或由相待判粗细。若汝言。或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5b 页 T29-0165.png
由相待则粗细不成。是义不然。由待异故。若
此待彼成粗。无方便待彼成细。譬如父子。有
染污为鄙。无染污为美。过去未来为远。现
在为近。乃至识阴亦尔。复有差别。五根依止
为粗。心依止为细。毗婆沙师依地判粗细。有
大德说。五根所缘为粗。异此名细。非可爱名
鄙。可爱名美。不可见处为远。可见处为近。
过去等自名所显。不须别释。应知受等亦尔。
由随依止故有远近。粗细义如前。入者心及
心法来门义。或说来增义。能增长心及心法
来。界者别义。如一山处多有铁铜金银等差
别。故说名界。如此于一依止中。或相续中。有
十八种差别。说名十八界。此中别以本义。本
谓同类因。此十八法。同类相续。为同类因。
故说名别。若尔无为则非界。是义不然。此是
心及心法。同类因故。复有馀师说。界以种类
义。诸法种类有十八。谓自性故说名界。若阴
以聚义阴应是假名。有多物聚集故。譬如聚
及人。是义不然。一物邻虚得阴名故。若尔不
应说阴以聚义。何以故。一物无聚义故。复有
馀师说。能荷负事是阴义。复有师说。分分是
阴义。何以故。如有诸说。我应转三阴物。此
执与经不相应。何以故。经但说聚是阴义如
经言。随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等。广说如
经。若汝言随一过去等色阴义。于经中应知。
是故一切过去等色。一一皆名色阴。不应作
如此执。是一切色摄聚一处。说名为阴。由此
说故。是故诸阴假名有如聚。若尔有色诸入。
于汝应成假名有。何以故。多眼等邻虚成来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5c 页 T29-0165.png
门故。是义不然。聚集中一一成因故。复次与
尘共作故。根亦非十二入。故毗婆沙中说阿
毗达磨师。若观假名阴说。则说如此邻虚者
一界一入一阴一分。有不观说。则说如此邻
虚者一界一入一阴。此中于一分。假说具分。
譬如衣一分被烧说衣被烧。复次云何。世尊
由阴等门作三种。正说弟子众。偈曰。痴根乐
三故。故说阴入界。释曰。阿毗达磨师说如
此。众生痴有三种。有诸众生于心法不明执
聚为我故。有诸众生于色不明。有诸众生于
色心不明。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亦有三。
谓乐略中。广文为此三人次第说三。谓阴入
界。复有何因。一切所馀心法。佛世尊安置一
行阴中。分受想二法别立为阴。偈曰。争根生
死因。立次第因故。心法中受想。分立为别
阴。释曰。争根有二。一贪著欲尘。二贪著诸
见。受想二法次第为此二争胜因。由众生著
受味。是故执著欲尘。由随颠倒想起执著诸
见。受想二法是生死胜因。何以故。众生贪著
受起倒想。轮转生死。复有因为立次第。后文
当说。此中由此次第因。分受想二法别立为
阴应知如此。此因立次第中当说。复次云何。
于界入中说无为。阴中不说。偈曰。阴中除无为。义不相应故。释曰。若于五阴中说三
无为。不可安立令与阴相符。何以故。义不相
应故云何不相应。此无为安色中。非色乃至
非识。不可说为第六阴。何以故。不应阴义故。
阴是聚义前已说。无为无过去未来现在等
异如色等。由此异一切。摄聚一处可立名无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6a 页 T29-0166.png
为阴。为显染污依止故说取阴。为显染污清
净依止故说阴。此二义于无为中无由义。不
相应故。于阴中不立无为。如瓶破坏非瓶。如
此阴灭坏不可立为阴。馀师说如此。若作此
执。于界入中成反质难。说诸阴别义已。偈
曰。复次第如粗。染器等义界。释曰。色者有
碍。一切中最粗。无色中受行相粗故。世间有
说。我手痛我脚痛。想粗于二。男女等差别
易分别故。于识行粗。欲瞋等相易分别故。
于中识最细。由自性难分别故。是故最粗于
前说。复次无始生死男女。于色互相爱乐。由
贪著爱味。此贪由想颠倒。此颠倒由烦恼。
此烦恼从染污心生。如此如染立次第。复次
由器等义立次第。如器食肴厨人啖者。色等
五阴亦尔。复次或由界立次第。欲界欲尘色
所显。诸定受所显。三无色界想所显。有顶唯
行所显。此四即是识住。于四中识能依住。此
阴次第。为显田种子次第义。是故唯立五
阴。不多不少。由此立次第因。于行中分受及
想。别立为阴。由此受想最粗。染污次第因。
受想似食肴。能显二界故。别立为阴。入界
中眼等六应说次第。何以故。由随此尘及识
次第易知故此眼等六。偈曰。前五现尘故。释
曰。眼等五根缘现在尘。是故先说。意根境界
不定。有意根缘现在尘有缘三世及非三世
尘。偈曰。四所造尘故。释曰。前言流至此五
中。四在前说。所造色为尘故。身尘不定。或
身缘四大。或缘所造。或复俱缘。偈曰。馀远
急明事。释曰。馀者谓前四根。此次第前说。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6b 页 T29-0166.png
由远急明事故眼耳缘远境。于后二前说。于
前二中。眼事最远。远见江河。不闻声故。故
眼在前。后有急缓事。如先见人击鼓后方
闻声。鼻舌无远事。鼻事急故前说。如饮食未
到舌。鼻已知香故。又鼻事明了。能缘味细香
故。舌则不尔。偈曰。复随处次第。释曰。复次
于身中。眼根依止在上。耳根次下。鼻又下
耳。舌又下鼻。身多下舌。意根依止其中。无
有的处。故如处所。立彼次第。复次何因十
入皆色阴所摄。于中唯一入名色入。一切入
皆法为自性。于中唯一入名法入。偈曰。为简
别胜故。摄多胜法故。唯一入名色。及一入名
法。释曰。云何为简别欲令知。如此十法。各
得入名。由成立为根尘故。不须聚集更由眼
等差别。是色不得眼等名。亦是色性。应知是
色入故。不立此别名。复次色入于中胜故。何
以故。有碍强故。若手等物触。即便变坏。复
次体相显现于此彼处。易指示故。有似影故。
复次世间同知说此入为色。非知馀入。为简
别故。说一入名法入。不说馀入。复次于法入
中。摄受等多法。为说多法故立通名。又涅槃
是最胜法入此中摄。非于馀入。故偏受法名。
复有馀师说。二十种品类。多馀色故。肉天圣
慧三眼境故。复有馀法阴入界同名。于馀经
中已显。由此三门摄。彼皆尽为不尽。由此摄
尽无馀。此中偈曰。如来说法阴。其数八十
千。此但言及名。色行阴所摄。释曰。有诸师
执。佛正教言音为性。于彼师入色阴摄。复有
诸师执。文句为性。于彼师入行阴摄。此法阴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6c 页 T29-0166.png
数量云何。偈曰。说如法阴量。释曰。有诸师
说。有一分阿毗达磨名法阴。其量有六千偈。
八十千中一一法阴。其量皆尔。复有诸师说。
偈曰。阴等一一教。释曰。阴入界缘生谛食
定无量无色解脱制入遍入觉助通解愿智
无争等正教随一一皆名法阴。偈曰。实判行
对治。随释法阴尔。释曰。诸师实判如此。众
生有八万烦恼行类。谓欲瞋痴慢等差别故。
为对治此行。世尊正说八万法阴。如八万法
阴。于五阴中入色行二阴摄。偈曰。如此馀应
理。阴入及界等。于前说中摄。熟思彼性类。
释曰。若有馀阴入界等。于馀经中说。是彼如
前所说。阴入界中随彼性类。此论中所说。应
善简择摄入其中。此中有别五阴。谓戒阴
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阴。界阴入色阴摄。馀四
入行阴摄。复有十遍入。前八遍入。无贪为
自性故。法入所摄。若共伴类。五阴为性故。
意法二入所摄。制入亦尔。空遍入识遍入及
空等四无边入。四阴为性故。意法二入所摄。
复有五解脱入。智慧为性故。法入所摄。若共
伴类。声意法三入所摄。复有二入。谓无想入
非想非非想入。第一入即无想天。十入所摄。
除香味入故。第二入意法二入所摄。如此于
多界经中。佛说有六十二界。此等诸界。如理
应知。入十八界中摄。彼中所说六界。谓地界
水火风空识界。六中二界未说其相。此无为
空。为应知即是空界耶。一切识为应知即是
识界耶。彼说非。云何非。门风窍鼻口内等。
偈曰。窍穴名空界。释曰。若说窍穴。应知是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7a 页 T29-0167.png
何法。偈曰。彼言谓光闇。释曰。何以故。无有
窍穴离光闇可见故。是故彼言空界。唯光闇
为性。昼夜为位。此空界说名邻碍色。彼说碍
色者。谓聚集中色最易变坏故。光闇与碍色
相邻故。名邻碍色。复有馀师释。此亦是碍
他。于此无碍故。与馀色相邻。偈曰。识界即
是识。有流。释曰。云何不说无流。由佛许六
界。偈曰。生所依。释曰。此六界从初托生心。
乃至死堕心生所依止。若无流法不得如此。
如此六界中。前四触界摄。第五色界摄。第六
七识界摄。说摄义已。是前所说十八界。于
中几有显几无显。偈曰。于中一有显。谓色。
释曰。此色易可显。如言此色彼色。由此言
故。应知义至所馀非显。几是有碍几是无碍。
偈曰。十有碍有色。释曰。此十界色阴所摄
是有碍。碍是何法。相障故名碍。此碍有三
种。一障碍。二尘碍。三缘缘碍。此中障碍者。
于自处对障他生。如手于手自相对障。石于
石亦尔。尘碍者。眼等诸根。于色等尘。如假
名论说。有眼于水有碍非于陆地。如鱼等眼。
有眼于陆地有碍。非于水中。从多如人等眼。
有眼二处有碍。谓于水陆。如龟鼍虾蟆鬼捕
鱼人等眼。有眼二处无碍。除前三句。有眼于
夜有碍。非于昼时。如蝙蝠鸲鹆等眼。有眼
于昼有碍。非于夜时。从多如人等眼。有眼
于昼夜有碍。如狗野干马豹猫狸等眼。有眼
于二时无碍除前三句。尘碍相如此。缘缘碍
者。心及心法。于自缘缘境有碍。尘碍与缘缘
碍。异相云何。此法于碍处有功能。说是处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7b 页 T29-0167.png
为此法尘。名为尘碍。心及心法所取之尘。名
缘缘碍。云何此根于自境相续生。及识于缘
缘生。说名有碍。过此于彼不生故。复次此
中碍者。以到义。谓于自境生。此中由障碍。
应知十界有碍。互相障故。若法由尘碍有碍。
亦由障碍有碍不。有四句。第一句谓七心
界及法界一分相应心法。第二句谓五尘。第
三句谓五根。第四句谓法界一分心不相应
法。若法由尘碍有碍。亦由缘缘碍有碍不。除
后二句若法由缘缘碍有碍。必由尘碍有碍。
有法由尘碍有碍。不由缘缘碍有碍。如五根。
大德鸠摩罗罗多说。

「 是处心欲生
 他碍令不起
 应知是有碍
 异此非有碍」


说有碍已。十八界中几善几恶几无记。偈曰。
八无记。释曰。何者为八。前所说十种有碍
中。偈曰。是诸除色声。释曰。五根香味触界。
是八由善恶差别不可记故。故说无记。有馀
师说。约果报不可记。故名无记。若尔于无流
则成反质难。偈曰。馀三性。释曰。馀十种界
具善恶无记性。此中七识界。与无贪等相应
是善性。若与贪等相应是恶性。所馀是无记
性。法界与无贪等善相应。及发起择灭。皆是
善性。与贪等恶相应。及发起是恶性。所馀
是无记性。色界声界善恶心发起。是善恶性。
身口业所摄故。若异此是无记性。说诸界善
等性已。十八界中几于欲界相应。几于色界
无色界相应。偈曰。欲界。一切有。释曰。相应
是有义。不相离义。于欲界中具足十八。偈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7c 页 T29-0167.png
曰。色界。十四。释曰。于色界中不具。但有
十四。何者十四。偈曰。除香味。及鼻舌识故。
释曰。于色界中无香味。此二是段食类故。由
离欲段食。于彼受生故。由无此尘。鼻舌二识
亦不得生。无缘缘故。若尔于彼不应立有触
界。触亦是段食类故。实尔。若触非段食类。
于彼可有。若尔香味亦应然。是义不然。何以
故。离食无别用香味如触。触有别用。谓能成
根。能为依持。及成衣服等故。彼处众生离
欲段食。是故香味无用。触则不尔。有馀师说。
依止定及三摩跋提。或见色。闻声与轻安相
应。有触胜类能益彼身。是故此三。于定生处
得相随生。香味不尔。若尔于彼不应有鼻舌
二根。是义不然。何以故。此二有用。若离此
二身。则丑陋。无二根故。又言说不成。若用
如此。但须鼻舌依止。为庄严身。及以言说。
不须鼻舌二根。是义不然。无但依止非根。如
男根依止于彼。此不生可然。以无用故。鼻舌
依止。于彼有用。是故若离根于彼此生则应
理。若有诸根无用亦生。如于胎中定死众生。
无用可生。非无因可生。此诸根从何因生。于
根有爱。所有胜业。若人离欲。于尘于根决定
离欲。彼人若已离欲香味二尘。鼻舌二根于
彼不应得生。若生鼻舌二根。男根云何不生。
由生丑陋故。若根藏如象王阴。云何丑陋。不
必由有用故生。云何生。必由因故生。虽复
丑陋。若有因必应生。因既无此不生。彼云何
生是义不然。与经相违故。经言彼人具足根
无阙少。是义不然。随彼所有根说无阙少。有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8a 页 T29-0168.png
何相违。若不尔。于彼亦应有男根。彼说如此。
于彼有鼻舌二根。但无香味。彼由内依门。
于六根生贪爱。不由外尘门。于男根生爱。必
由淫触门起。是故此义得成。故于色界有十
四界。偈曰。无色界相应。意法意识界。释曰。
已离欲色界。于彼受生十界色为性。及五识
界用彼为依境。是故于无色界不得有。几界
有流几界无流。意法识三界。前所说。偈曰。诸
有流无流。是三。释曰。若是三界中。道谛无
为所摄是无流。异此是有流。偈曰。馀有流。
释曰。所馀十五界。一向定有流几界有觉有
观。几界无觉有观。几界无觉无观。偈曰。有
觉亦有观。定是五识界。释曰。是五识界恒
与觉观相应故言定。为简异馀界故。偈曰。后
三有三义。释曰。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十八
中最后故言后。此具三品。意界意识界与心
相应法界。除觉观。于欲界及初定有觉有观。
于中间定无觉唯有观。从第二定以上。乃至
有顶无觉无观。一切心不相应法界。及中间
定观。是觉恒无觉唯有观。无第二觉故。唯与
观相应故。于欲界及初定观。不入三品中。说
其名应云何。无观唯有觉。无第二观故。与
觉相应故。故说如此。有觉观地。有四品法。
一有觉有观。谓除觉观所馀心相应法。二无
觉有观。谓唯是觉。三无觉无观。谓心不相
应法。四无观有觉。谓唯是观。偈曰。馀界二
所离。释曰。十有色界名馀。此十界恒无觉
观。与心不相应故。若五识聚有觉观。云何说
无分别。偈曰。显示及忆念。由二无分别。释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8b 页 T29-0168.png
曰。彼说分别有三。一自性分别。二显示分
别。三忆念分别。五识唯有自性分别。无馀二
分别。故说无分别。如马一足说言无足。此中
自性分别。即是觉观。此后明心法中当说。后
二分别。其相云何次第。偈曰。二是散心智。
诸念唯心地。释曰。此智与意识相应。故名心
智。非寂定故名散。此智即是显示分别。一切
忆念与意识相应。若定若散。名忆念分别。几
界有缘缘。几界无缘缘。偈曰。七识有缘缘。
释曰。谓眼耳鼻舌身识意根意识。此七识界
有缘缘。能取尘故。偈曰。法界中有半。释曰。
此亦有缘缘。以心法为体故。馀十有色界。及
法界一分。与心不相应法。应知无缘缘。几有
执几无执。偈曰。九界非所执。释曰。何者为
九。七有缘缘界。并第八中半。偈曰。八声。
释曰。此九是非所执。谓七识界法界声界。偈
曰。馀有二。释曰。馀有二。谓或有执或无执。
此中眼耳鼻舌身。若现在则有执。色香味触
现在若与根不相离。亦有执。所馀则无执。如
除根发毛爪齿屎尿涕唾血等中。及于地水
等中。有执无执。此言何义。心及心法摄彼为
自依止。由彼损益互相随故。是世间说有觉
此名有执故。执以觉义。所馀名无执。几界四
大为性。几界四大所造为性。偈曰。触界有二
种。释曰。触有四大及四大所造。坚等四触
是四大。软滑等七触是四大所造。依四大生
故名所造。偈曰。九有色所造。释曰。五根界
四尘界。此九但是所造。偈曰。及法界一分。
释曰。法界中无教色。彼说亦是所造。所馀七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8c 页 T29-0168.png
识界法界中除无教。非二种。佛陀提婆说。十
入唯四大。此执不然。于经中由决了说四大
及坚等四相故。此四大唯是触故。此坚等四
相非眼等所见。色等四尘非身根所觉。是故
此执不如经中。佛世尊说。比丘。眼根者是内
入依四大。是四大所造净色。有色无显有碍。
乃至身根亦尔。比丘。色者是外入依四大。是
四大所造。有色有显有碍。比丘。声者是外入
依四大。是四大所造。有色无显有碍。乃至味
亦尔。比丘。触者是外入是四大。或依四大。
是四大所造。有色无显有碍。如此经中。由触
一分摄四大皆尽。所馀非四大。此义明了可
知。复次经中说。眼谓肉丸。于中是坚是坚
类。如此等经。但说肉丸与眼根不相离。不说
眼根。于入胎经中说。比丘。入者谓唯六界。
此说为显成就众生根本。复于此经由佛说
六种触入故。若不尔。于汝亦应无受等心法。
若汝言心法即是心。是义不然。想受是心法
依心生。由此经言及说心为本故。故此执不
如由说心与欲相应。是故如前说。诸界有
四大及四大所造。是义得成。几界微聚成。几
界非微聚成。偈曰。十有色微聚。释曰。是五
根界及五尘界。微聚所成。邻虚众所成故。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一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 第 169a 页 T29-016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