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4a 页
《鞞婆沙论》卷第六
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
** 十二入处第十八
十二入者。眼入色入耳入声入鼻入香入舌
入味入身入细滑入意入法入。问曰。何以故。
彼作经者依十二入而作论。答曰。彼作经者
意欲尔。如所欲如是作经与法不相违。以是
故。依十二入而作论。或曰。彼作经者无事。问
曰。何以故。彼作经者无事。答曰。此是佛契
经。彼契经有生闻梵志。彼中食后彷徉游行
至世尊所。到已共世尊面相慰劳已在一面
坐。一面坐已。生闻梵志白世尊曰。瞿昙。我欲
少有所问。听我所问当为我说。世尊告曰。梵
志。随所欲问。梵志曰。瞿昙。一切谓一切。瞿
昙一切有几所。云何瞿昙。一切一切有施设
而施设。世尊告曰。汝梵志。有十二入。从眼入
至法入。此梵志有尔所一切。如是如来一切
施设而施设。梵志若如是说。此非一切。如沙
门瞿昙所施设。我舍此一切。更施设馀一切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4b 页 T28-0454.png

者。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何以故。
如非境界。问曰。若有作是说。尔所一切谓
十八界。尔所一切谓五阴及无为。尔所一切
谓四圣谛及虚空非数缘尽。尔所一切谓名
及色。此亦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益生痴。如
非境界耶。答曰。此不然。问曰。若不然者此云
何。答曰。此说除义不说除味。此说除施设义
不说除施设味。谓一切法性彼尽摄十二入
中。若有作是说。我舍十二入义更施设义者。
彼终不能施设。是故此说除义不说除味。此
说除施设义不说除施设味。说者此十二入
妙说快说最说上说。问曰。何以故。此十二
入妙说快说最说上说。答曰。谓此入不乱说。
及摄一切法界者。虽摄一切法但是乱说。谓
一心立七心界阴。虽非乱说但彼不摄一切
法。谓摄有为不摄无为。此入非是乱说。及
摄一切法。或曰。谓此入中说及摄一切法界
者。虽摄一切法但是广说。阴者不摄一切法。
亦非中说此入。是中说及摄一切法。以是故。
说者十二入妙说快说最说上说。以是故作此
论。欲观一切法者。彼当依十二入观。依十二
入观已。生十二入法明。及现十二义像。如
人莹磨十二镜自观其像。彼一切十二镜中
见其像。如是欲观一切法者。彼当依十二入
观。依十二入观已。生十二法明。及现十二义
像。此入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如
十二人一家可得。但行各各异。如是十二入
虽有一身一意可得。但有行若干差降。此是
入性。已种相身所有自然。说性已当说行。何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4c 页 T28-0454.png

以故说入。入有何义。答曰。输门义是入义。输
道义藏义仓义摽义机义田义泉义流义海义
白义清义是入义。输门义是入义者。如村城
国赀输可得令王官丰富。如是依及缘心
心数法可得。谓长养众生。是谓输门义是入
义。输道义亦尔。藏义是入义者。如藏中有金
银琉璃摩尼可得。谓益众生。如是此依及缘
心心数法可得。谓长养众生。是谓藏义是入
义。仓义是入义者。如仓中饮食具可得。谓长
养众生。如是依及缘心心数法可得。谓长养
众生。是谓仓义是入义。摽义是入义者。如此
摽下百千众生断其命。如是此依及缘中众
生无常所灭。是谓摽义是入义。机义是入义
者。如因机织施经纬。如是因此依及缘心心
数法施设。是谓机义是入义。田义是入义者。
如田中生种种谷。谓长养众生。如是此依及
缘心心数法可得。谓长养众生。是谓田义是
入义。泉义是入义者。如彼契经。有天到世尊
所。以偈而问。
「 泉从何转
何转不转
何所苦乐
无馀灭尽」
世尊以偈答曰。
「 眼耳及鼻
舌身并意
泉从是转
此转不转
此苦及乐
无馀灭尽」
是泉义是入义。流义是入义者。如彼契经。有
天到世尊所。以偈而问。
「 流一切流
以何制流
说防护流
以何塞流」
世尊以偈答曰。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5a 页 T28-0455.png

「 谓世诸流
念者制流
我说防流
以慧塞流」
是谓流义是入义。海义是入义者。如彼契经
说比丘海者。凡愚所未闻。凡人口说也。彼
非此圣法中海。是大积聚水数。
「 眼是入大海
彼色为涛波
若忍色涛波
彼不度眼海
涛波所回转
邪魅罗刹持」
耳鼻舌身亦尔。
「 意是入大海
彼法为涛波
若忍法涛波
彼不度意海
涛波所回转
邪魅罗刹持」
是谓海义是入义。清白义是入义者。此说白
清亦尔。轻故彼外书说亦名地亦名作。如彼
契经。异学摩竭檀提说。沙门瞿昙。地坏地已
坏何所作。是谓输门义是入义。输道藏义仓
义摽义机义田义泉义流义海义白义清义是
入义。共行说已当说别行。眼入云何。答曰。谓
眼色已见当见今见。及此馀所有。已见过去。
当见未来。今见现在。及此馀所有者。谓彼眼
识或空或不空。如眼入耳鼻舌身意入亦尔。
问曰。色入云何。答曰。谓色眼已见当见今见。
及此馀所有。已见过去。当见未来。今见现在。
及此馀所有。如色入声香味细滑亦尔。问
曰。何以故。说色入如十色入。何以故。说一色
入。答曰。色入者是一名。馀者二名。色入者同
名。馀入者同不同名。彼说不同名。或曰。色入
者二眼界。是说色入。或曰。色入者三眼界。肉
眼天眼圣慧眼。是说色入。馀入者非三眼界。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5b 页 T28-0455.png

是故不说色入。或曰。色入者二眼界及眼识
缘。是说色入。馀入者非二眼界。亦非眼识缘。
是故不说色入。尊者瞿沙亦尔说。二眼界故及
眼识缘故说一色入。或曰。谓色入者能断坏。
是说色入。馀入者不能断坏。是故不说色入。
或曰。色入者大碍能舍。是说色入。馀入者非
大碍亦不能舍。是故不说色入。或曰。色入者。
方所有及施设方。由延所有及施设由延。方
所有者。方色入所有。方施设者。因色施设方。
由延所有者。由延色入所有。由延施设者。因
色施设由延。谓色入。方所有及施设方。由延
所有及施设由延。是说色入。馀入者。非方所
有。亦非施设方。非由延所有。亦非施设由延。
是故不说色入。或曰。谓色入者二十种。二十
一种是说色入。馀入者非二十种。亦非二十一
种。是故不说色入。或曰。色入者可施设住此
住彼。是说色入。馀入者不可施设住此住彼。
是故不说色入。或曰。色入者色名及色所有。
是说色入。馀入者虽色所有但非色名。是故
不说色入。有法非色所有。但堕色名。如所说。
谓彼息解脱度色无无色。如是色正受身作
證游行。此说十一种。是细滑入。何者四大。软
涩轻重寒热饮食饥渴。是谓十一种。是细滑
入。问曰。何以故。说细滑入。为有所触是细滑
入耶。为性细滑是细滑入耶。为细滑缘是细
滑入耶。若有所触是细滑入者。不应极微触
极微。若性细滑是细滑入者。心心数法亦性
细滑非触细滑。若细滑缘是细滑入者。应心
心数法缘细滑入非细滑缘细滑。作此论已。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5c 页 T28-0455.png

答曰。有所触是说细滑入。问曰。不应极微触
极微。答曰。不可施设一极微。若施设者多合
聚已施设。或曰。谓因身触。谓因身触者是说
触。尊者婆须蜜说曰。极微当言触耶。当言非
触耶。答曰。当言非触。但等谛交易故。便有
触想。尊者昙摩多罗说曰。诸尊极微者当言
不触。但色合无中间故。触则有想。如等谛
交易故。问曰。谓水中影镜中像是实耶非实
耶。若实者面不入镜中。镜亦不入面中。除此
已云何更有色。譬喻者说曰。非是实。问曰。何
以故非实。答曰。所谓面不入镜中。镜亦不入
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阿毗昙者说曰。实
有种相。是色入及眼识所知。问曰。如面不入
镜中。镜亦不入面中。除此已云何更有色。答
曰。我无量种成色非是一种。如缘月及阴燧
珠。缘器便得水。此真实水用事。如缘日及阳
燧珠燧鐕。缘牛粪人方便便得火。真实用火
事。如是谓水中影镜中像实有种相。是色入
及眼识所知。问曰。如呼声响应。彼是实耶为
非实耶。若是实者。谓此发声即灭。除此已云
何更有声。譬喻者说曰。非实。问曰。何以故非
实。答曰。此间发声即灭。除此已云何更有
声。阿毗昙者说曰。实有种相。是声入及耳识
所知。问曰。如此发声彼即灭。除此已云何更
有声。答曰。我无量种成声非是一种。谓颊
腭龂咽舌齿相缘而发声。问曰。法入云何。
答曰谓法意识已知当知今知。已知过去。当
知未来。今知现在。问曰。如一切十二入尽是
法性。何以故说一法入。答曰。如是虽一切十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6a 页 T28-0456.png

二入是法性。但有一法处所。如十八界虽是
法性。但有一法界处所。十智虽是法性。但有
一法智处所。七觉意虽是法性。但有一择法
觉意处所。六思念虽是法性。但有一念法处
所。四意止虽是法性。但有一法意止处所。四
辩虽是法性。但有一法辩处所。四信虽是法
性。但有一信法处所。三宝三自归虽是法性。
但有一法宝一法归处所。如是十二入虽是
法性。但有一法入处所。或曰。法入者是一名。
馀入者有二名。法入者同名。馀入者同不同
名。彼说不同名。或曰。谓彼法常入不异生老
无常不坏。谓灭尽涅槃彼入法入中。是故说
一法入。或曰。谓一切有为法封印想。谓三有
为相。彼入法入中。是故说一法入。或曰。谓一
切有为法说显现诵习。谓名彼入法入中。是
故说一法入。或曰。谓觉法是法不觉是我。谓
空三昧彼入法入中。是故说一法入。问曰。身
见亦入法入中。谓觉法是我。何以故。不因身
见说法入耶。答曰。此非如如觉身见。是如如
觉空三昧。是谓因空三昧。故说法入非身见。
或曰。此法可得。如风所从来。此名风入。如是
法入中法可得。是故说法入。或曰。多法可得
故说一法入。法入中多有法入。谓色法无色
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相应法
不相应法。依法不依法。行法不行法。身法不
身法。共缘法不共缘法。是谓多法可得故说一
法入。如佛契经。内六入前说眼入。后说乃至
意入。外六入前说色入。后说乃至法入。问曰。
何以故。世尊内六入前说眼入。后说乃至意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6b 页 T28-0456.png

入。外六入前说色入。后说乃至法入。答曰。他
说随顺故。如是他说随顺。如是应味次第顺。
或曰。世尊顺说故他亦顺受。故佛说如是顺
受亦如是顺。或曰。因粗细故。内六入何者最
粗眼入是。是故佛前说。何者最细意入是。是
故佛最后说。外六入何者最粗色入是。是故
佛前说。何者最细法入是。是故佛最后说。是
因粗细故。佛契经内六入前说眼入。后说乃
至意入。外六入前说色入。后说乃至法入。佛
契经说。比丘此岸者内六入是。比丘彼岸者
外六入是。问曰。何以故。佛契经内六入说此
岸。外六入说彼岸。答曰。近远法故。如河近者
此岸远者彼岸。如是谓心心河依者近缘者
远。是谓近远法故。或曰。下上法故。如河谓所
下处是此岸所上处是彼岸。如是心心法所依
下所缘上。是谓下上法故。或曰。彼岸者第
一义灭尽涅槃。彼摄外入。以是故佛契经内
六入说此岸。外六入说彼岸。问曰。云何河。
答曰。心心法是。如河两岸所持众生数非众
生数漂流入大海。如是心心法河内外入岸
所持漂流众生入生死海。问曰。云何船。答
曰。圣道是如依船筏。无量众生而得渡
河。如是依圣道船筏。无量众生渡生死
河。佛契经说。六入当知。内六更乐入当知
内。问曰。如此外亦当知。何以故。世尊说六
入当知内六更乐当知内。答曰。世尊于契经
中说内观。世尊说内入诸根意。莫向外前
内想内身。身观后外后内外。是前内观故。
或曰。世尊教弟子不颠倒观故。世尊说曰。
莫颠倒观常乐净我。当观无常苦空无我因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6c 页 T28-0456.png

习本缘。以圣八行破坏有。是谓不颠倒观
故。或曰。世尊教弟子不共观故。世尊说莫共
观粗涩。当观如病痈箭蛇无常苦空无我。内
六更乐火烧有。是不共观故。或曰。佛契经
说内意止。问曰。何以故。佛说内意止。答曰。
为我故计有我。是吾作是我作。爱我已便有
爱具。长养内故求外具。以是故佛契经说。六
入当知。内六更乐入当知内。问曰。六入六更
乐入何差别。一说者无差别。六入者眼入耳
鼻舌身意入。六更乐入亦眼入耳鼻舌身意
入。是故无差别。更有说者。有差别。谓近者
是六入。谓远者是六更乐入。问曰。如汝说六
入者是现在。六更乐者过去未来。更有说者。
谓近者是六更乐。谓远者是六入。问曰。如汝
说六更乐入是现在。六入者是过去未来。或
曰。谓当行时转是六更乐入。馀者是六入。或
曰。谓依六入作行是六入。谓依六更乐作行
是六更乐入。或曰。谓所有是六更乐入。馀所
有者是六入。如说比丘钵彼性是钵如比丘
用事。是故说比丘钵如是谓所有是六更乐
入。馀所有者是六入。尊者陀罗难提说曰。性
入者是六入。行入者是六更乐入。如说铁酥
钵性是铁。钵如依酥用事。是故说铁酥钵。如
是性入者是六入。行入者是六更乐入。佛契
经说。二入无想众生及有想无想天。问曰。何
以故。佛契经说。二入无想众生及有想无想
天。答曰。馀地二种名。一者识住。二者众生
居。欲令二入中作二名。谓此虽有众生居名
但无识住名。是谓二名。故佛契经说。二入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7a 页 T28-0457.png

无想众生及有想无想天。或曰。佛契经众生
居识住处等施设已。谓众生居于识住中不
摄。彼立二入。无想众生及有想无想天。或曰。
多寿故。一切凡夫处所无有尔所寿如无想
天。一切处所无有尔所寿。如有想无想天。是
谓多寿。故佛契经说。二入无想众生及有想
无想天。或曰。断异学意故。异学二入中计意
解脱想。世尊说此是生死入非是解脱。是谓
断异学意。故佛契经说。二入无想众生及有
想无想天。或曰。行法故。异学于二入中计意
无行解脱。世尊说此中复行诸界诸趣诸生
轮转生死中。是谓行法。故佛契经说。二入无
想众生及有想无想天。或曰。退转法故异学
于二入中计意不退转解脱。世尊说此中复
退转诸界诸趣诸生轮转生死中。是谓退转
法。故佛契经说。无想众生及有想无想天。此
佛契经。尊者舍利弗到世尊所已而说曰。世
尊。此无上事谓世尊施设入。彼世尊无馀智
无馀分别。更无无上智。谓馀智若沙门婆罗
门等等觉。问曰。尔所一切谓十二入。尊者舍
利弗非一切智非一切见。云何知尔所一切
谓十二入。答曰。说无馀故知。如佛契经说十
一入已后说法入。尊者舍利弗意决定诸法
未说未现彼一切。当知在入中。或曰。以妙愿
智观已知。或曰以相貌知。如佛契经说。尔所
一切谓十二入。尊者舍利弗得无坏信。彼世
尊所说倍极信。以故知尔所一切十二入。是
谓相貌知也。问曰。云何尊者舍利弗相貌知
非现知耶。答曰。现知亦知。尊者舍利弗因十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7b 页 T28-0457.png

二入故亦知一切法。问曰。若尊者舍利弗因
十二入故亦知一切法。佛舍利弗有何差别。
答曰。佛世尊一切知尽知。尊者舍利弗虽一
切知。但不能尽知。或曰。尊者舍利弗总十二
入。故知一切法非一一相。佛世尊知总相。亦
知一一相有无量内入。谓尊者舍利弗从他。
如世尊说此契经。舍利弗以何口说此妙。一
向师子吼。更无有沙门婆罗门于世尊等等
觉。何况出上。尊者舍利弗白世尊曰。躬从世
尊闻。躬自受持如如来所说。阿难无有此处。
前后有二如来兴出世无有是处。问曰。云何
世尊为受化说界云何入。答曰。世尊教化一
切法中无智。或非一切法中无智。谓一切法
为说界。非一切法中无智者为说入。或曰。世
尊教化或利根或钝根。利根者为说入。钝根
者为说界。或曰。世尊教化或大因力或多缘
力。大因力者为说入。多缘力者为说界。或曰。
世尊教化或多内力或多外力。内多力者为
说入。外多力者为说界。或曰。世尊教化内思
念长养身。或从他闻。内思念长养身者为说
入。从他闻者为说界。或曰。世尊教化或始
开则知。或分别知。始开知者为说入。分别
知者为说界。或曰。于界有愚为说界。于入有
愚为说入。或曰。有猗性者为说界。性义是界
义。猗财物者为说入。输门义是入义。如是
世尊教化为说界。如是教化为说入。广说十
二入处尽。
**
《鞞婆沙》五阴处第十九
五阴者。色阴痛阴想阴行阴识阴。问曰。色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7c 页 T28-0457.png

阴云何。答曰。佛契经说。色阴云何。诸所有
色。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恶
若妙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我非彼非是我。
如是以慧如真实观。是谓色阴。如是更有契
经说。色阴云何。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
大造色。阿毗昙中说。色阴云何。十色入及诸
色在法入中。问曰。此三种说何差别。答曰。一
切三说中各各断意。问曰。谓契经说。色阴云
何。诸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
若细若恶若妙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我非
彼非是我。如是以慧如真实观。于中断何意。
答曰。是时彼异学牢罗尸弃。过去未来欲令
非种。欲断彼意故契经说。色阴云何。诸所有
色。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乃至如是以慧
如真实观。问曰。如所说色阴。云何诸所有色
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于中断何意。答曰。
观当来故。佛世尊说契经。一切智善觉善见
过去未来现在。我般涅槃后当来世。必有谓
离四大不欲令有造色。欲断彼意故契经说
色阴云何。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
色。问曰。如所说色阴云何。十色入及诸色在
法入中。于中断何意。答曰。彼时有尊者昙摩
多罗。谓法入中色不欲令有种。问曰。何以故。
尊者昙摩多罗谓法入中色不欲令有种。答
曰。彼说谓色因五识身五识身缘是谓色。彼
在法入中色。非因五识身。非五识身缘。是故
彼非色。欲断彼意故说数。色阴云何。十色入
及诸色在法入中。问曰。若尔者尊者昙摩多
罗所说云何通。彼说谓色因五识身五识身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8a 页 T28-0458.png

缘是谓色。彼在法入中色。非因五识身非五
识身缘。答曰。可说谓非因五识身。但六识身
缘。彼在法入中色。虽不因五识身亦非五识
身缘。但因意识身意识身缘。或曰。虽彼在法
入中色非因五识身亦非五识身缘。但彼因
依缘依。问曰。云何彼依。答曰。四大也。问曰。
痛阴云何。答曰。佛契经说。痛阴云何。六身
痛。此如契经所说阿毗昙亦尔。问曰。想阴云
何。答曰。佛契经说。想阴云何。六想身。此如
契经所说阿毗昙亦尔。问曰。行阴云何。答曰。
佛契经说。行阴云何。六思身。阿毗昙说。行阴
云何。答曰。行阴二种。一者心相应。二者心不
相应。问曰。心相应行阴云何。答曰。痛想思更
乐忆欲解脱念定慧善根不善根无记根结缚
使烦恼缠所知所见所观。如是诸所有心相应
行。是谓心相应行阴。问曰。云何心不相应行
阴。答曰。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命根种类得
处得种得入生老死无常名身句身味身。如
是诸所有心不相应行。是谓心不相应行阴。
问曰。何以佛世尊一切相应不相应行阴中。
一思立行阴耶。答曰。此思施设行时摄受种。
是故佛一切相应不相应行阴中。一思立行
阴。如爱施设习时摄受种。是故佛一切有漏
种一爱立习谛。如是此思施设行时摄受种。
是故佛一切相应不相应行阴中一思立行阴。
问曰。识阴云何。答曰。佛契经说识阴。云何六
识身。此如契经所说。阿毗昙亦尔。此是阴性
已种相身所有自然。性说已当说行。何以故
说阴。阴有何义。答曰。聚义是阴义。团义积义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8b 页 T28-0458.png

捡义。世施设阴施设。多语是阴义。聚义是
阴义者。诸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彼一切一
向捡已立一色阴。如是至识阴。是谓聚义是
阴义。团义是阴义者。无量有为种团合已立
五阴。是谓团义是阴义。积义是阴义者。犹粪
积聚种种积。如是阴种种积。捡义是阴义者。
诸所有色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
细若恶若妙若远若近。彼一切一向捡已立
一色阴。乃至识阴亦尔。是谓捡义是阴义。世
施设阴施设者。谓色阴三世乃至识阴亦三
世。是世施设阴施设。多语是阴义者。谓色多
语乃至识阴亦多语。问曰。如汝说一极微不
应有色阴。谓彼无多语。答曰。不可以一极微
施设。若施设者。便多聚敛施设。阿毗昙者
若掌护阴施设。彼说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
少入。若不掌护者。彼说极微一界一入一阴。
如人大谷聚取一粒去。他问人何所持。彼人
若掌护谷聚者。说此谷聚中一粒。若不掌护
者。说此谷一粒。如是阿毗昙者。若掌护阴施
设。彼说极微一界一入一阴少入。若不掌护
者。彼说极微一界一入一阴。是说多语阴语。
是谓聚义是阴义团义积义捡义世施设阴施
设多语阴语是阴义。问曰。何以故。世尊前说
色阴后说识阴。答曰。随顺他故。如是随顺他。
应味次第顺。或曰。世尊说随顺受教者亦顺。
或曰。粗细故。五阴中何者最粗。色阴是。是故
佛前说四无色阴。何者最粗。痛阴是。是故佛
前说。问曰。此痛无形无处亦不可见。云何粗
细可知。答曰。行故知。如所说手痛足痛头痛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8c 页 T28-0458.png

如是。如是痛是行故知有粗细。何者最细
识阴是。是故佛后说。以是故。佛契经前说
色阴后说至识阴。问曰。何故心数法中痛阴
想阴别立阴。馀心数法立行阴。答曰。佛世尊
于法真谛。馀真无能过。彼尽知法相尽知行。
谓法独能担彼别立。谓品能担彼立品。或曰。
此现二门二略二度二炬二光二明现二数。
如痛阴想阴别立阴。如是馀心数法亦应立。
如馀心数法立一行阴。如是痛想亦立行阴
中。如是阴或立三或十三。是故说此现二门
二略二度二炬二光二明二数。或曰。谓此二
界宗因。痛宗禅因想宗无色。或曰。谓因二法
行者二界多求痛劳。因痛于禅疲劳。因想于
无色疲劳。或曰。谓因二法众生生死中受无
量苦。贪于乐痛及著颠倒想。或曰。谓二法灭
立二定。无想定及灭尽定。或曰。谓二法治故。
彼行者入二定。无想定及灭尽定。或曰。谓此
二法别受二识住名。痛识住。及想识住。馀心
数法一行识住。以是故。一切心数法。痛阴想
阴别立阴。馀心数法立一行阴。问曰。何以故。
说行阴如一切五阴有为。何故立一行阴。答
曰。谓彼思有为想此入中。是故说行阴。或曰。
谓彼一切有为法。封印想谓三有为想。彼入
中是故说一行阴。或曰。谓一切有为法显现
诵习。谓名彼尽入中。是故说一行阴。或曰。
谓一切有为法因习本缘。谓生彼尽入中。是
故说一行阴。或曰。多法合聚故说一行阴。多
有法入此中。相应不相应依不依行不行身
不身共缘不共缘。是谓多法合聚故说一行阴。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9a 页 T28-0459.png

问曰。无为何以故。不立阴中。答曰。谓非阴名
亦非阴性。非色名亦非色性。是故不立色阴
中。非痛名亦非痛性。是故不立痛阴中。非想
名亦非想性。是故不立想阴中。非行名亦非
行性。是故不立行阴中。非识名亦非识性。是
故不立识阴中。若作是念者。何以故。不立行
中。阴者多有种。多种者非无为。或曰。阴者堕
生老无常。无为者无生老无常。或曰。阴者兴
衰法有因得有为相。无为者非兴衰法无因
得无为相。或曰。阴者世回转作行受果知缘。
无为者非世回转不作行不受果不知缘。或
曰。阴者堕于世。无为者不堕世。或曰。阴者堕
于阴。无为者离于阴。或曰。阴者苦所缚。无为
者离苦缚。或曰。阴者软中上。无为者无软中
上。或曰。阴者前后可得。无为者无前后。以是
故。无为不立阴中。彼佛契经说八万法身。问
曰。法身者有何齐限数。有一说者。一数经名
法身。谓彼一身。是谓一身齐限数。如是至一
切八万。更有说者。谓契经说。意止此是一法
身齐限数。如是契经说。意断神足根力觉种
道种。是谓一法身齐限数。如是至一切八万。
算者说。八字一句三十二字为一首卢数。
「 有五百千
亦复五千
五百五千
一法身数」
如是至八万。如是说者。佛契经教化故说八
万度。谓度受化于圣道得度。彼八万度名八
万法身。问曰。谓此有尔所身何以故。立五阴
身。答曰。彼一切入五阴身中。谓欲者佛语教
性。彼尽入色阴中。谓欲者佛语名性。彼尽入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9b 页 T28-0459.png

行阴中。是故一切八万法身尽入五阴中。此
佛说契经。谓馀五阴身。戒身定身慧身解脱
身解脱知见身。问曰。如此馀五阴身。何以故。
立五阴。答曰。彼亦尽入中。戒身入色阴中。馀
者入行阴中。以是故佛契经说五阴。广说五
阴处尽。
**
《鞞婆沙》五盛阴处第二十
五盛阴者。色盛阴痛盛阴想盛阴行盛阴识
盛阴。问曰。色盛阴云何。答曰。谓色过去未来
现在。欲生而生。恚怒痴及馀若干心烦恼生
而生。彼欲生而生者爱是。恚者瞋是痴者无
明是。及馀若干心烦恼生而生者。谓彼心相
应烦恼。说曰。此不应说恐生而生。问曰。何
以故。答曰。恐者无智性。谓众生无智彼便恐。
更有说者。恐者身见性。谓众生计有我彼便
恐。此亦入中。如所说及馀若干心烦恼。如是
说者此恐应说。问曰。何以故。答曰。恐者心数
法心相应。问曰。此恐何所。答曰。在欲界非色
无色界。问曰。若色无色界无恐者。彼契经云
何通。彼风吹火至梵处。谓众生生光音天不
久。未曾见世间成败。不知世间成败彼见火
已恐怖惊愕身毛竖。火不来至此耶。谓众生
前生光音天。彼见世间成败。彼知世间成败。
见火已慰劳彼众生。诸众生勿恐怖。诸众生
勿恐怖。是火极至彼不至此。如汝所说。色无
色界恐怖者。此云何通。如是馀偈云何解。
「 世尊知一切
说法成就眼
如来人师子
世中无比士
彼时长寿天
名称色微妙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59c 页 T28-0459.png

闻已惊恐怖
如鹿畏师子」
若色无色界无恐怖者。此云何通。答曰。恐怖
者此说厌。问曰。恐怖厌者何差别。答曰。名即
是差别。此恐怖彼厌。是谓差别。或曰。恐怖者
欲界。厌者三界。或曰。为结障碍恐怖。为善根
障碍是厌。尊者婆须蜜说曰。恐怖及厌何差
别。答曰。为结障碍是恐怖。为善根障碍是厌。
重说曰。为不善法障碍是恐怖。为善法障碍
是厌。重说曰。二谛摄是恐怖。三谛摄是厌。重
说曰。无智性是恐怖。慧性是厌。尊者昙摩多
罗说曰。诸尊思念恶起诤是恐怖。诤已心惧
相是厌。恐怖及厌是差别。问曰。恐怖者为凡
夫为圣人。答曰。恐怖者凡夫非圣人。问曰。何
以故。恐怖者凡夫非圣人耶。答曰。彼圣人恐
怖已尽。更有说者。凡夫亦有恐怖。圣人亦有
恐怖。问曰。如圣人恐怖已尽。何所有恐怖。答
曰。有五恐怖。死恐怖恶趣恐怖不活恐怖恶
名恐怖众中恐怖。此五恐怖圣人已尽。馀恐
怖圣人未尽。圣人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罗汉辟支佛非佛。何以非佛。答曰。如来无
所著等正觉恐怖永尽。如色盛阴痛想行识
盛阴亦尔。此是盛阴性。已种相身所有自然。
说性已当说行。何以故说盛阴盛阴有何义。
答曰。受所生是故说盛。谓生受是故说盛。受
所养是故说盛。谓养受是故说盛。受所长是
故说盛。谓长受是故说盛。受所来是故说盛。
谓来受是故说盛。受所持是故说盛。谓持受
是故说盛。受所等持是故说盛。谓等持受是
故说盛。或曰。受所转是故说盛。谓转受是故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60a 页 T28-0460.png

说盛。或曰。受著此中如尘垢。是故说盛。或
曰。受于此中所摄是故说盛。或曰。此是受屋
室居处。依此已爱生而生。见慢无明及馀若
干心烦恼生而生。或曰。此受所有是故说盛。
如外职所有。如内职所有。如王所有。如是此
受所有是故说盛。但内更无所有。若有问者。
汝属谁谓作是。答我是受所有。或曰。受所广
施设是故说盛。谓广施设受是故说盛。广者
说痛为名。此盛阴界中不别施设。地中不别
施设。除其意。谓因我阴馀得盛阴名。因馀阴
我得盛阴名。若此意不别施设者。此外物不
可施设阴以故尔。问曰。阴及盛阴何差别。答
曰。名即是差别。彼阴此盛阴。或曰。阴有漏无
漏。盛阴一向有漏。或曰。阴染污不染污。盛阴
一向染污。或曰。阴摄三谛。盛阴摄二谛。或
曰。阴或断或不断。盛阴一向断。或曰阴或
受相应或不相应。盛阴一向相应。或曰。阴
得或结相应或不相应。盛阴得一向结相应
不离结。或曰。阴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
盛阴一向非学非无学。阴及盛阴是谓差别。
广说五盛阴处尽。
**
《鞞婆沙》六界处第二十一
六界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问曰。
何以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契经。此佛契经
十八界总已说六界。问曰。何以故。此佛契经
十八界总已说六界。答曰。为教化故。世尊教
化。或有利根或有钝根。利根者说六界。钝根
者说十八界。如利根钝根。如是因力缘力内
力外力内思惟长养。从他闻尽当知。或曰。略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60b 页 T28-0460.png

者说六。广者说十八。如略如广如是分别不
分别。卷及舒改不改。渐渐一时尽当知。以
是故作此论。六界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
界识界。此六界于十八界中摄十界七界少所
入。摄十界者。四大及空界摄十界。眼界色界
耳界声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细滑界。七
界少所入者。识界摄七心界。少所入谓彼有
漏无漏。谓有漏者摄。无漏者不摄。是故少所
入。六界者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问
曰。地界云何。答曰。佛契经说。地界云何坚
是。此佛总说地界云何坚是。但彼坚无量差
别。内异外亦异。外异者。如此屋墙壁树木岩
石山金银琉璃摩尼水精珠铜铁铅锡白镴。内
异者。如发毛爪齿筋骨脾肾心肝肠胃腹大
小便手足异。及馀支节异。足极坚非手。谓
内外坚。彼一切总已说地界云何坚是。问曰。
水界云何。答曰。佛契经说。水界云何湿是。此
佛总说水界云何湿是。但彼湿无量差别。内
异外亦异。内异者。如此目泪涎唾膏肪髓脑
胆脓血小便支节间各异。外异者。涌泉深渊
流水澹水河水池水大海。至下水轮谓内外
湿。彼一切总已说。水界云何湿是。问曰。火界
云何。答曰。佛契经说。火界云何热是。此佛总
说。火界云何热是。但彼热无量差别。内异外
亦异。内异者。令身热身温暖身烧身燋热得
名数。饮食啖味令身安隐。手足各异支节亦
异。外异者。如炬火灯火大聚火极大火鐕
火泥犁火沷燋火。谓内极利非外。谓此饮
食举著釜中极煮色不变。食入腹中已色即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60c 页 T28-0460.png

变。谓内外热。彼一切总已说。火界云何热是。
问曰。风界云何。答曰。佛契经说。风界云何。
谓吹起是。此佛总说风界。云何吹起。是但吹
起无量差别。内异外亦异。内异者。下风上
风支节风腹中风力风脊风起风屈申风喘
息风百脉风支节间各异。外异者。如尘土风
无尘风随蓝风飘风成败风不成败风至风
轮。谓内外吹起。彼一切总已说。风界云何吹
起是。问曰。空界云何。答曰。佛契经说。空界
云何。谓色边色。谓色者造色是。于彼间施设。
如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空。饮食来往处
空。住消处空。下过处空。更有说者。空界云
何。空边色是。此说空色不空色。不空色者众
生数。空色者非众生数。谓彼空非众生数色
边施设。如树间叶间墙间屋间牖间户间。是
谓空非众生数色边施设。旧阿毗昙说。皮性
膜性肉性筋性骨性髓性。色可知处亦可知。
尊者婆须蜜说曰。云何知有空界。答曰。契经
可知。世尊亦说。谓此空中空诸所色覆所不
覆。问曰。云何契经可知非现知耶。答曰。现亦
可知。谓昼所有明是空界所有。谓夜所有闇
是空界所有。重说曰。形可知处亦可知。重说
曰。夜闇障故不见。昼明障故不见。尊者昙摩
多罗说曰。诸尊空界虽不可知。但非无智处。
空界是色非是色。亦非此住非彼住。亦非空
者相貌声世转可知。问曰。空空界何差别。答
曰。空者非色。空界是色。空者不可见。空界者
可见。空者无对。空界者有对。空者无为。空界
者有为。问曰。此论中更有论生。若空无为者。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61a 页 T28-0461.png

此契经云何通。彼时世尊手扪摸空。手扪
摸空已告诸比丘。比丘于意云何。手宁著此
空缚空受空不。答曰。不也世尊。若空无为者。
何以故。世尊以手扪摸无为耶。如是馀契经
偈云何通。
「 谓无积聚
亦无我所
空则无想
于离中行
如鸟飞空
足迹难寻」
此云何通。如是馀契经偈云何解。
「 此空无足迹
如外无沙门」
此云何通耶。如是馀契经云何通。于比丘意
云何。若巧画师画弟子。宁能以色庄染此虚
空不。答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唯世尊。此虚
空非色不可见无对。是故巧画师画弟子。不
能以色庄染此虚空。此云何通。如是馀偈云
何解。
「 如鹿依林
鸟飞虚空
法归分别
真人趣灭」
此云何通。答曰。谓世尊契经说。于比丘意云
何。手宁著此空缚空受空不。答曰。不也世尊。
此佛契经以虚空界说虚空。如佛所说契经
偈。
「 谓无积聚
亦无我所
空则无想
于离中行
如鸟飞空
足迹难寻」
此佛契经偈虚空即说虚空。如佛所说契经
偈。
「 此空无足迹
如外无沙门」
此佛契经偈虚空界说虚空。如佛契经说。于
比丘意云何。若巧画师画弟子。宁能以色庄
染此虚空不。答曰。不也世尊。唯世尊。此虚空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61b 页 T28-0461.png

非色不可见无对。是故巧画师画弟子。不能
以色庄染虚空。此佛契经以虚空界说虚空。
如佛契经说偈。
「 如鹿依林
鸟飞虚空
法归分别
真人趣灭」
此佛契经说偈。以虚空界说虚空。问曰。彼虚
空此虚空界为缘故住耶。为起故住耶。作此
论已。有一说者。亦非缘故住。亦非起故住。问
曰。若不尔者此云何。答曰。彼虚空此普散。虚
空界与次第缘普散。虚空界次第四大。四大
次第心数法。若有欲虚空界非种者。谤彼尔
所法展转。问曰。识界云何。答曰。有漏意及六
识。问曰。无漏法何以不立六界中。答曰。无漏
法者。能灭坏破。有此界增受长养有。或曰。无
漏法者。能断有相续。能断轮转生老死。此界
者。能相续有轮转生老死。或曰。无漏法者。非
身见种非颠倒种。非爱种非使种。非贪处非
恚处非痴处。非杂污非杂毒非杂浊。非在有。
不堕苦习谛。此界者。身见种颠倒种爱种使
种。贪处恚处痴处。杂污杂毒杂浊。在有堕苦
习谛。或曰。无漏法者。苦尽趣道。有尽趣道。
贪尽趣道。尽生老死趣道。界者。苦习趣道。
有习趣道。贪习趣道。生老死习趣道。以是故
无漏法不立界中。尊者婆须蜜说曰。何以故
此界说有漏。答曰。此界有漏所生。非无漏法
有漏所生。重说曰。此生于有漏。不无漏法生
于有漏。重说曰。界者士数。非无漏法士数。重
说曰。界者报数。不无漏法报数。重说曰。界者
入母胎。如所说因此界入母胎。非因无漏法
十二入处第十八¶ 第 461c 页 T28-0461.png

入母胎。重说曰。界者久时住。不无漏法久时
住。是故说数。
「 二漏为士
数及报应
母胎久住
作界满偈」
问曰。阴盛阴界何差别。答曰。阴者已成势。盛
阴者转势。界者重转势。或曰。阴者施设有为。
盛阴者施设行。界者施设有漏。阴盛阴界。是
谓差别。广说六界处尽。
《鞞婆沙论》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