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 第 546c 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
六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智蕴第三中修智纳息第四之二
或有一智摄一切智。谓法智非如法智以
智体是法故。或有二智摄一切智。谓有漏
智无漏智。或有三智摄一切智。谓法智类智
世俗智。或有四智摄一切智。谓前三智加
他心智。或有五智摄一切智。谓世俗智及苦
集灭道智。或有六智摄一切智。谓前五智加
卷一百六 第 547a 页 T27-0547.png
他心智。或有七智摄一切智。谓八智中除他
心智。或有八智摄一切智。谓此中说法智
类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问
若此八智摄一切智。复有八智。谓法住智。
涅槃智。死生智。漏尽智。宿住随念智。妙
愿智。尽智。无生智。如是八智何智摄耶。答
随其所应皆摄在此。谓法住智是知因智。
故知三界下中上果法所住因故。彼智即此
四智所摄。谓法类世俗集智。涅槃智是知灭
智彼智即此四智所摄。谓法类世俗灭智。死
生智即此世俗智所摄。尊者妙音说。死生
智四智所摄。谓法类世俗苦智。评曰。应知此
中前说应理。漏尽智诸有欲令缘漏尽法
故名漏尽智者。四智所摄。谓法类世俗灭
智。诸有欲令漏尽身得故名漏尽智者。
八智所摄。宿住随念智世俗智所摄。尊者妙
音说。宿住随念智六智所摄。即八智中除他
心智。缘过去法故。及除灭智。缘有为法
故。评曰。应知此中前说应理。妙愿智世俗
智所摄。尊者妙音说。妙愿智八智所摄。谓
十智中除尽无生智。是见性故。评曰。应知
此中前说应理。尽智无生智俱六智所摄。除
他心智非见性故。及除世俗智是无漏故。
由此八智摄一切智。
尊者僧伽筏苏说曰。应说一智。谓决定智
以决定义是智义故。此决定智。有二差
别。一者有漏。二者无漏。若有漏者。由自
性故名世俗智。若无漏者。由对治差别
故。复立二种。谓对治欲界者名法智。对
卷一百六 第 547b 页 T27-0547.png
治色无色界者名类智。即前三智若能知
他心心所法名他心智。又无漏智由行相
别复立四智。若于苦谛作四行相转者
名苦智。乃至若于道谛作四行相转者名
道智。问若决定智唯有一种或二或三。云
何此中立有八智。答以五事故立有八智。
一对治故立法类智。二自性故立世俗智。三
加行故立他心智。四行相故立苦集智。五行
相所缘故立灭道智。尊者左受作如是说。
对治四种愚故立有八智。四种愚者。一界
愚。二心愚。三法愚。四谛愚。对治界愚
故立法类智。对治心愚故立他心智。对治
法愚故立世俗智。对治谛愚故立苦业灭
道智。是名八智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智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智。智
是何义。答决定义是智义。问若尔疑相应慧
应不名智。于所缘境不决定故。答彼亦是
智一刹那顷于所缘境亦决定故。然此聚中
疑势用胜。令心于境多刹那中犹豫不决。
说名疑聚。如三摩地一刹那中于境恒住。
有时若与掉举相应。令多刹那于境转易
说名为乱。又如有情若多贪者说名贪行。
若多瞋者说名瞋行。若多痴者说名痴行。一
一非不有馀烦恼。此亦如是故无有失。譬
喻者说。若心有智则无无知。若心有疑则
无决定。若心有粗则无有细。然对法者所
说法相如闹丛林。谓一心中。有智有无知。
有非智非无知。有疑有决定。有非疑非
决定。有粗有细。有非粗非细。阿毗达磨诸
卷一百六 第 547c 页 T27-0547.png
论师言。许法俱生斯有何失。谓诸心所展
转力生一心相应相用各别智。谓般若无知谓
无明非智非无知。谓馀心所法。疑谓犹豫。
决定谓智。非疑非决定。谓馀心所法。粗谓
寻。细谓伺。非粗非细。谓馀心所法。如诸色
法异类俱生。心所亦尔。故无有失。有作是
说。于所缘境重决择义是智义。诸有漏慧
于所缘境无始时来数数决择故皆名智。诸
无漏慧重决择者皆名为智。唯无漏忍于四
圣谛。未重决择故不名智。复有说者。由
二义故说名为智。谓證知义。及了知义。證
知义者。谓證知苦乃至證知道故名智。了知义者。谓了知自相续了知他相续故
名智。
已总说诸智所以一一所以今当说。问何故
名法智。答智体是法故名法智。问若尔馀
智亦体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虽一切
智体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智名如十八
界。十二处。七觉支。六随念。四念住。四證净。
四无碍解。三宝。三归。皆体是法而但于一
建立法名。此亦如是故不应责。复次法智
但有一名。谓共名。馀智有二名。谓共不共
名。为简别故说不共名。复次初觉知法故
名法智。后觉知法故名类智。复次若初
得法證净相应智故名法智。此后所得故
名类智。复次于现见法。得现量智故名法
智。此后所得故名类智。复次欲界多有非
法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等相应烦恼。若智
是彼近对治者名法智。色无色界无有如
卷一百六 第 548a 页 T27-0548.png
是非法烦恼。对治彼者法智后生故名类
智复次若智六地所摄。能缘一地说名法
智。若智九地所摄。能缘八地说名类智。此
依有漏地说。复次若智六地所摄。能缘六
地说名法智。若智九地所摄。能缘九地说
名类智。此依无漏地说。复次若智对治十
八界十二处五蕴者名法智。若智对治十四
界十处五蕴者名类智。复次若智对治善不
善无记五蕴者名法智。若智对治善无记五
蕴者名类智。复次若智对治福非福不动
行者名法智。若智对治福及不动行者名
类智。复次若智对治段食淫欲爱者名法
智若智对治诸定爱者名类智。问何故名
他心智。答知他心故名他心智。问此亦知
他诸心所法。何故但名他心智耶。答以期
心故谓修观者先起意乐。欲知他心由此
意乐。后知心时亦知心所。如人意乐本欲
见王。后见王时亦见臣等。复次诸法得名
由多缘故。谓或由自性得名。如谛如蕴
如世俗智。或由对治得名。如法类智。或
由加行得名如他心智等。或由相应得
名。如说。乐受等相应法。名顺乐受等法。或
由所依得名。如眼识等。或由行相得名。
如苦集智。或由所缘得名。如念住等。或
由行相所缘得名。如灭道智故由加行
名他心智。复次以心胜故虽亦知心所。但
名他心智。如王来等。复次以心是大地故。
心所名大地法。复次證他心通无间道时
但缘心故。复次说心远行独行等故。复次
卷一百六 第 548b 页 T27-0548.png
说心是前行等故。复次说心是增上王故。
复次说心是城主故。复次说心是依趣故。
复次说心能起善恶戒故。复次说心能引善
恶趣故。复次心是内处遍诸界地有所缘
故。复次心是所依非心所故。复次若心行处
心所随故。复次若心调伏不调伏时。诸心所
法亦如是故。复次若心流散不流散时。诸心
所法亦如是故。由此等缘。此他心智虽亦知
心所。而名他心智问何故名世俗智。答知
世俗故名世俗智。问亦知胜义。何故但名
世俗智耶。答虽亦少分知蕴界处四圣谛等
诸胜义法。而多分知男女往来瓶衣车乘舍
林山等。世俗法故名世俗智。复次此世俗智
实无智相。而诸世俗共立智名。如非王种
但诸人众。假想施设共立王名。复次此世俗
智一切有情展转共许无有诤论。如僧上
坐如悦众人众所许故名为世俗。复次此
世俗智遍诸有情。缘一切境故名世俗。复
次此世俗智愚痴所依。系属愚痴是愚痴者
安立足处故名世俗。声论者说此世俗智为
诸无知之所覆蔽。如器中物器所覆蔽故
名世俗。复次此世俗智为对治道之所变
坏。为愚痴者之所欣尚故名世俗。问何故
名苦智。乃至道智耶。答缘苦圣谛四行相
转故名苦智。乃至缘道圣谛四行相转故
名道智。问诸世俗智亦能缘。四谛各四行相
转岂名四智耶。答若唯缘苦谛唯四行相转
者名苦智。乃至若唯缘道谛唯四行相转者
名道智。诸世俗智于四圣谛或一一别缘。
卷一百六 第 548c 页 T27-0548.png
或二二合缘。或三三合缘。或四总缘。或缘馀
法。或复总缘所起行相。亦不决定故不名
苦智乃至道智。以杂乱故。复次若别缘四
谛各四行相转。不与苦集同一缚者名四
谛智。诸世俗智虽亦有别缘四谛各四行相
转。而与苦集同一缚。故不名四谛智。问此
与灭道不同一缚。何故不立灭道智耶。答
初不立故后亦不立。复次若别缘四谛各
四行相转。能对治烦恼者名四谛智。诸世
俗智。虽亦有别缘四谛各四行相转。而不
能对治烦恼故不名四谛智。复次若别缘
四谛各四行相转。于四圣谛證见明了。不
为见疑无明所惑。不增烦恼不招三有。
定趣涅槃者名四谛智。诸世俗智。无如是
义故不名四谛智。复次若别缘四谛各四
行相转。是圣性者名四谛智。诸世俗智。非圣
性摄故不名四谛智。
如是八智。界者他心智若有漏是色界。若无
漏是不系。世俗智通三界。馀六智是不系。地
者法智在六地。类智在九地。他心智在四
地。世俗智在十八地。谓八等至八近分静虑
中间及欲界。馀四智。法智摄者在六地。类智
摄者在九地。所依者。法智唯依欲界起。他
心智唯依欲色界起。类智世俗智俱依三
界起。馀智法智摄者。唯依欲界起。类智摄
者。通依三界起。行相者法智类智俱作十
六行相。他心智无漏者。作道四行相。有漏者
作不明了行相。世俗智作十六行相。亦作
馀行相。苦集灭道智各作四行相。问诸苦智
卷一百六 第 549a 页 T27-0549.png
皆作苦行相转耶。答应作四句。或有苦智
非作苦行相转。谓苦智作非常空非我行相
转。或有作苦行相转非苦智。谓作苦行相
转苦智相应法。或有苦智亦作苦行相转。
谓作苦行相转苦智。有非苦智亦非作苦
行相转。若唯取此种类者。谓作非常空非
我行相转苦智相应法。若不唯取此种类
者谓除前相。如转有四句已转当转应知
亦尔。如苦智对苦行相有三四句。对非常
空非我行相应知亦尔。如苦智有十二句。
集灭道智应知亦尔。如是总有四十八四
句。所缘者。法智类智俱缘四谛。他心智缘
他心心所法。世俗智缘一切法。苦智缘苦
谛。集智缘集谛。灭智缘灭谛。道智缘道谛。
念住者。他心智是三念住除身念住。灭智是
法念住。馀智通四念住。智者。此八智即是八
智。三摩地者。法智类智三三摩地俱。他心
智无漏者道无愿三摩地俱。有漏者非三摩
地俱。世俗智非三摩地俱。苦智空无愿三摩
地俱。集智集无愿三摩地俱。灭智无相三摩
地俱。道智道无愿三摩地俱。根相应者。世俗
智五根相应。馀智三根相应。谓乐喜舍。三世
者。此八智皆通三世。缘三世者。法智类智
世俗智皆缘三世及离世。他心智过去缘过
去。现在缘现在。未来生法缘未来不生法。
缘三世。灭智缘离世。馀智缘三世。善不善
无记者。世俗智通三种。馀智唯是善。缘善
不善无记者。类智缘善无记。灭道智唯缘
善。馀智缘三种。三界系不系者。他心智若
卷一百六 第 549b 页 T27-0549.png
有漏色界系。若无漏是不系。世俗智通三界
系。馀智是不系。缘三界系不系者法智缘
欲界系及不系。类智缘色无色界系及不系。
他心智缘欲色界系及不系。世俗智缘三界
系及不系。苦集智缘三界系。灭道智缘不
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他心智通三种。世
俗智唯非学非无学。馀智是学无学。缘学无
学非学非无学者。法类世俗他心智皆缘三
种。苦集灭智唯缘非学非无学。道智缘学无
学。见修所断不断者。他心智若有漏修所断。
若无漏是不断。世俗智是见修所断。馀智是
不断。缘见修所断不断者。法类世俗他心智
缘三种。苦集智缘见修所断。灭道缘不断。
缘名缘义者。法类世俗苦集智。通缘名义。
馀智唯缘义。缘自他相续非相续者。法类
世俗智缘三种。他心智缘他相续苦集道智
缘自他相续。灭智缘非相续。加行得离染得
生得者。世俗智通三种。馀智通加行离染
得。曾得未曾得者。他心世俗智通曾得未曾
得。馀智唯未曾得。
复次法智有四种。一于法初知故名法智。
二于法现知故名法智。三于法实知故名
法智。四于法出离知名法智。比类智亦有
四种。一以因比类知果。二以果比类知因。
三以身语业比类知心。四以所说法比类
知佛。他心智亦有四种。谓从四缘生亦能
为四缘。此智所智亦尔。世俗智亦有四种。
一知名世俗。二知缚世俗。三知假立世俗。
四知执著世俗。苦智亦有四种一知生苦。
卷一百六 第 549c 页 T27-0549.png
二知流转苦。三知热恼苦。四知和合苦。集
智亦有四种。一知业。二知烦恼。三知爱。四
知事。灭智亦有四种一知三结永断。二知
薄贪瞋痴。三知五顺下分结尽。四知一切结
尽。道智亦有四种。一知从第八补特伽罗一
切学位诸有所作。二知降伏怨敌。三观本所
作。四观近尽漏。尽智亦有四种。一见所不
摄。二远离空定。三非他心智。四加行迟缓。无
生智亦有四种。一因故。二果故。三相续故。
四补特伽罗。此中所说四法智等。汎释经中
诸智差别。非皆即是法智等摄。复次应说十
智总为一智。谓法智皆以法为体故。应说
十智总为一智。谓类智皆是圣种类故应说
十智总为一智。谓决定智。以决定义是智
义故。应说十智总为一智。谓所知智知所
知故重审决故。应说十智总为一智。谓道
智道谛摄故。应说十智总为一智。谓愿智能
满所愿故。应说十智总为一智。谓尽智烦
恼尽者身中得故。应说十智总为一智。谓无
生智不退堕故。云何法智。答于欲界诸行
诸行因诸行灭诸行能断道所有无漏智。此
中诸行者。谓苦谛。诸行因者。谓集谛。诸行灭
者。谓灭谛。诸行能断道者。谓道谛。能知欲
界如是四谛。诸无漏智总名法智。又于法
智及法智地所有无漏智是谓法智者。问何
故复说此耶。答前虽说能断欲界诸行无间
道。而未说加行解脱胜进道。今欲说之。此
中法智者。谓三道法智。法智地者。谓三道法
智相应俱有等法。复次能断道者。谓无间道
卷一百六 第 550a 页 T27-0550.png
法智。法智者。谓馀三道法智。法智地者。谓四
道法智相应俱有等法。及四法忍品。复次能
断道者。谓能断欲界烦恼四道无漏法。法智
者。谓馀时所起所修法智。法智地者。谓彼相
应俱有等法。次后类智准此应知。他心智等
如文广说。应知其相。法智乃至道智于八
智中一一摄几。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
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诸法摄者。谓摄他
性不摄自性。如分别论者。为遮彼执欲
显诸法皆摄自性不摄他性故。作斯论。
此中理趣如结蕴中已广分别。答法智摄法
智五智少分。谓他心智苦集灭道智者。此中
总说法智摄法智。然法智在六地。未至定者
摄未至定者。乃至第四静虑者摄第四静虑
者。又法智有四种。谓四谛智苦智摄苦智
乃至道智摄道智。又法智在三世。过去摄
过去。未来摄未来。现在摄现在。过去未来
各多刹那一一自摄。即此法智摄他心智少
分者。谓他心智有有漏。有无漏。此唯摄无
漏。彼无漏复有法智品。有类智品。此唯摄
法智品。故说摄彼少分即此法智摄苦集灭
道智少分者。谓彼四智。各有法智品。有类
智品。此唯摄法智品。故说摄彼少分。类智
摄类智五智少分。谓他心智苦集灭道智者。
此中总说类智摄类智。然类智在九地。未至
定者摄未至定者。乃至无所有处者摄无所
有处者。馀广说如法智。他心智摄他心智四
智少分。谓法类世俗道智者此中总说。他心
智摄他心智。然他心智在四根本静虑初静
卷一百六 第 550b 页 T27-0550.png
虑者摄初静虑者。乃至第四静虑者摄第四
静虑者。又他心智有有漏有无漏。有漏摄
有漏。无漏摄无漏此有漏者。有曾得有未
曾得。曾得摄曾得。未曾得摄未曾得。此无
漏者有法智品有类智品。法智品摄法智
品。类智品摄类智品。又此他心智通三世。
过去摄过去。未来摄未来。现在摄现在。过
去未来各多刹那一一自摄。即此他心智摄
法智少分者。谓法智在六地。此唯摄彼在
四根本静虑者。又法智有四种。谓四谛智。
此唯摄彼道智。又彼道智。有别缘者。有总
缘者。有缘现在者。有缘过去未来者。有
缘自相续者。有缘他相续者。有缘心心
所法者。有缘馀蕴者。此唯摄彼别缘现在
他相续心心所法故说摄彼少分。如说。此
摄法智少分。说此摄类智少分亦尔。有差
别者。应说类智在九地。此唯摄彼在根本
四静虑者。又此他心智摄世俗智少分者。谓
世俗智在十八地。此唯摄彼在根本四静
虑者。又世俗智有善染污无覆无记。此唯
摄彼善者。又彼善者有别缘者。有总缘者
广说如前。此唯摄彼别缘现在他相续心心
所法者。故说摄彼少分。又此他心智摄道
智少分者。谓道智在九地。此唯摄彼在根
本四静虑者。又彼道智有别缘者。有总缘
者。广说如前。此唯摄彼别缘现在他相续心
心所法者故说摄彼少分。世俗智摄世俗
智他心智少分者。此中总说世俗智摄世俗
智。然世俗智在十八地。欲界者摄欲界者。
卷一百六 第 550c 页 T27-0550.png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者。摄非想非非想处者。
又世俗智有善染污无覆无记。善者摄善者。
染污者摄染污者。无覆无记者摄无覆无记
者。又世俗智通三世。过去摄过去。未来摄
未来。现在摄现在。过去未来各多刹那一一
自摄。又世俗智摄他心智少分者。谓他心
智。有有漏。有无漏。此唯摄彼有漏者故。说
摄彼少分。苦智摄苦智二智少分。谓法类智
者。此中总说苦智摄苦智。然苦智在九地。
未至定者摄未至定者。乃至无所有处者摄
无所有处者。馀如前说。又此苦智摄法智少
分者。谓法智有苦集灭道智。此唯摄彼苦
智故说摄彼少分。如说。此摄法智少分。
说此摄类智少分亦尔。如苦智摄一智二智
少分。集智灭智应知亦尔。道智摄道智三智
少分。谓法类他心智者。此中总说道智摄道
智。然道智在九地。未至定者摄未至定者。
乃至无所有处者。摄无所有处者。馀如前
说。又此道智摄法类智少分者。如前苦智
摄法类智少分说。又此道智摄他心智少
分者。谓他心智有有漏有无漏。此唯摄彼
无漏者。故说摄彼少分。此中摄者。谓摄自
性。自性于自性实有可得。不离不脱常住
不空。恒为障碍故说为摄。
若成就法智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
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无实成就不
成就性。如譬喻者。为遮彼执显成就性不
成就性决定实有。故作斯论。若成就法智于
此八智。几成就几不成就。答或三四五六七
卷一百六 第 551a 页 T27-0551.png
八谓苦法智苦类智忍时。无他心智成就
三。有他心智成就四。此中三者。谓法智苦
智世俗智。四者。谓前三加他心智。若未离
欲染入正性离生者。尔时成就三。若已
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尔时成就四。后诸
所说准此应知。苦法智时。法智苦智成就
现在未来。即一智体以对治故名法智。以
行相故名苦智。世俗他心智成就过去未
来。苦类智忍时。增见增慧增道。非智非名。
尔时法智苦智世俗智或他心智。皆唯成就
过去未来。以现在无故。后诸所说准此应
知。苦类智集法智忍时。无他心智成就四。
有他心智成就五。此中四者。谓法类苦世
俗智。五者。谓前四加他心智。苦类智时增见
增慧增道增智增名。谓类智名此苦智。名苦
法智时已得故。集法智忍时增见慧道。非智
非名。集法智乃至灭法智忍时。无他心智
成就五。有他心智成就六。此中五者。谓法
类苦集世俗智。六者。谓前五加他心智。集法
智时增见慧道及智名。谓集智名此法智。名
苦法智时已得故。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
忍时。增见慧道非智非名。所以者何。集类
智时所得集智名。不异集法智时所得集智
名故。尔时所得类智名。不异苦类智时所
得类智名故。灭法智乃至道法智忍时。无他
心智成就六。有他心智成就七。此中六者。
谓法类苦集灭世俗智。七者。谓前六加他心
智。灭法智时增见慧道及智名。谓灭智名灭
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时增见慧道。非智
卷一百六 第 551b 页 T27-0551.png
非名。所以者何。灭类智时所得灭智名。不
异灭法智时所得灭智名故。尔时所得类智
名。不异苦类智时所得类智名故。道法智
乃至道类智时。无他心智成就七。有他心
智成就八。此中七者。谓八智中除他心智。
八者。谓前七加他心智。道法智时增见慧道
及智名。谓道智名道类智忍。道类智时增见
慧道。非智非名。所以者何。道类智时所得
道智名。不异道法智时所得道智名故。尔
时所得类智名。不异苦类智时所得类智名
故。若成就类智乃至若成就道智。于此八
智成就少多。如文广说应知其相。增见慧
道及增智名。如法智中应知其相。然成
就法智及苦智。以苦法智时为初成就。类
智以苦类智时为初成就。他心智以离欲
染第九解脱道。及无色界没生色界中有结
生心为初成就。世俗智无初一切有情本成
就故。成就集智以集法智时为初成就。灭
智以灭法智时为初成就。道智以法智时
为初。法类苦集灭道智。从初得后。乃至未
般涅槃恒时成就。世俗智从不可知本际。乃
至未般涅槃恒时成就。他心智已离欲染
未生无色界未般涅槃恒时成就。是谓此
处略毗婆沙。
若修法智亦类智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
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说。
善染无记法皆有修义。为遮彼执显唯善
有为法得有修义。云何知然。如契经说。善
有为法应修非馀。所以者何。若法智者为
卷一百六 第 551c 页 T27-0551.png
爱果故。精勤修习令渐增长。说名为修。唯
善有为法能得爱果。谓得世间可爱异熟增
上果故。亦得出世离系果故。诸有智者精
勤修习。从下至中从中至上令速获得所
求爱果。染无记法及善无为无如是用故不
名修。或有拨无未来修义。谓过去未来俱
无实体故。为遮彼执显定实有过去未
来。现在能修未来善法。谓现在世胜善为
因。引起未来诸善法得。由得彼法故说彼
为所修。若无能修未来善者。则应无有
得果等义。谓得果等时现在唯有一智未来
修八智。现在唯有一行相未来修十六行
相。现在唯有一刹那未来修无量刹那。现
在或唯有有漏心心所法。未来修有漏无漏
心心所法。或有现在唯有无漏心心所法。未
来修无漏有漏心心所法。如是等事皆应不
成。复次诸佛證得大菩提时。现在唯有尽
智功德。若无未来修善义者。则应诸佛无
一切智。勿有此等大过失故。必应许修未
来善法。为遮此等种种异执。及显正理故
作斯论。修有四种如前广说。此中唯依二
修作论。谓得修习修。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
卷一百六 第 552a 页 T27-055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