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 第 526a 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
二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之四
何缘时心解脱名爱耶。答时解脱阿罗汉。恒
于此法。殷勤守护宝爱执藏。勿我遇缘退
失此法。如一目人自及亲友慇勤守护宝爱
执藏勿遇寒热尘翳等缘。令此一目更当
失坏。彼亦如是故名为爱。谓钝根者于自
功德为性宝爱过利根者。如诸女人于自
男女。禀性慈爱过诸丈夫。复次时解脱阿罗
汉于自解脱未得自在。多用功力乃能现
前。既得现前欢喜宝重故名为爱。不时解脱
阿罗汉。于自解脱已得自在。少用功力即
能现前虽得现前而不极重故不名爱。复
卷一百二 第 526b 页 T27-0526.png
次时解脱阿罗汉功德容退。彼畏退故数起
现前故名为爱。不时解脱阿罗汉功德无退。
不畏退故不数现前故不名爱。复次时解
脱阿罗汉。由信增道證故名为爱不时解脱
阿罗汉。由慧增道證故不名爱。复次时解
脱阿罗汉。性多调善人多爱乐故名为爱。不
时解脱阿罗汉。性多刚强人不爱乐故不名
爱。如今世人。性不利者多分软善人好亲附。
性不钝者多分刚猛人不亲附。复次时解脱
阿罗汉。无厌背圣道善根故名为爱。不时
解脱阿罗汉。有厌背圣道善根故不名爱。
厌背圣道善根者。谓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
相三摩地相应善根。此本论文虽不问答。而
义有故今应说之。问何缘不时解脱名不
动耶。答以体殊胜故名不动。如今世间殊
胜饮食衣服严具说名不动。不为劣物格
量转故。复次贪等烦恼令诸有情身心轻躁。
令诸善根生䩕离散故名为动。不时解脱
阿罗汉不为如是烦恼所动故名不动。复
次贪等烦恼。能令有情于诸分位胜劣不
定故名为动。不时解脱阿罗汉不为如是
烦恼所动故名不动如勇健人无敌能动
名不动者。复次不时解脱阿罗汉。于诸功
德定不退失故名不动。如善射人射必中
的名不动者。如契经说。佛告舍利子。若有
苾刍苾刍尼等。成就不动心解脱末尼宝者。
能断不善法。能修习善法问何故不动心解
脱。说名末尼宝耶。答以不动心解脱。坚牢
故。胜妙故。无过故明彻故。无垢故。清净故。
卷一百二 第 526c 页 T27-0526.png
难得故。可爱乐故。名末尼宝。复次以不动
心解脱。能破无明闇故名末尼宝。如以光
明末尼置闇室中。能破彼闇作显照事。如
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续中能破
无明闇作显照事。复次以不动心解脱能
除烦恼尘垢故。名末尼宝。如清水末尼置
浊水中水便澄净。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
宝置相续中。能除一切烦恼尘垢。复次以
不动心解脱善安住故名末尼宝。如方等末
尼随所置处即善安住。如是以不动心解脱
末尼宝。置相续中。即善安住定无退失。复
次以不动心解脱能除贫乏圣财故名末
尼宝。如无价末尼置室宅内能引财宝除
诸贫匮。如是以不动心解脱末尼宝置相
续中。能引圣财除乏功德。复次以不动心
解脱能饶益诸有情故名末尼宝。如如意
珠置高幢上。随意所乐雨诸宝物充济百
千贫匮有情。如是世尊以不动心解脱末尼
宝。置不放逸无量幢上。随诸有情所乐差
别雨。正法宝。能令无量无边有情离生死
苦善根满足。由如是等种种因缘。说不动
心解脱。名末尼宝。问若不动心解脱有如
是胜事。何故世尊说不动心解脱名无减
无增法耶。答依修行者平等说故。谓若东
方有无量刹帝利子。南方有无量婆罗门子。
西方有无量吠舍子。北方有无量戍达罗
子。皆来归我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正信舍
家趣于非家。于不动心解脱身作證具足
住。或不尔者。此不动心解脱亦无减无增故。
卷一百二 第 527a 页 T27-0527.png
复次依圣教功德无边说故。谓圣教中有无
边功德。非唯有不动心解脱。假使此不动心
解脱去亦不减来亦不增故复次依佛功德
无边说故。谓佛身中有无边功德。非唯有
不动心解脱假使不动心解脱去亦不减来
亦不增故。复次为除众疑故作是说。谓大
目连。于布洒他夜。摈瞻波苾刍。令出众外。
时有苾刍心生疑念。勿苾刍僧令致减少。
故世尊说。假使殊胜功德丛林众中。摈出不
动心解脱者。我苾刍僧亦无有减。彼若来者
众亦不增。况彼苾刍破戒犯禁。坏诸威仪
远离白法。岂令清众有减有增。复次以不
动心解脱不可退故说名无减。不胜进故
说名无增。故不动心解脱虽有胜事。而佛
说为无减无增。
诸时爱心解脱皆尽智相应耶。乃至广说。问
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有
闻说时解脱阿罗汉唯修尽智无学正见。便
疑不时解脱阿罗汉亦唯修二。复有闻说
不时解脱阿罗汉修尽无生智无学正见。便
疑时解脱阿罗汉亦修三种。欲除彼疑显
时解脱唯修二种不时解脱具修三种。复次
前虽说二解脱自性。而未说彼杂不杂相。
今欲说之故作斯论。此中时爱心解脱对
尽智相应有四句。不动心解脱对无生智相
应。作顺后句皆如本文应知。
问何等阿罗汉唯修尽智无学正见二无漏
慧。何等阿罗汉。具修尽无生智无学正见三
无漏慧耶。答有阿罗汉心善解脱非慧善解
卷一百二 第 527b 页 T27-0527.png
脱。有阿罗汉心慧俱善解脱。前唯修二。后
具修三。复次有阿罗汉因力加行力不放逸
力皆狭小。有阿罗汉因力加行力不放逸力
皆广大。前唯修二。后具修三。复次有阿罗
汉是奢摩他行。有阿罗汉是毗钵舍那行。前
唯修二。后具修三。如二行二乐二欲二爱
亦尔。复次有阿罗汉修止为先而入圣道。
有阿罗汉修观为先而入圣道。前唯修二。
后具修三。复次有阿罗汉以止修心依观
得解脱有阿罗汉以观修心依止得解
脱。前唯修二。后具修三。复次有阿罗汉得
内心奢摩他。不得增上慧法观。有阿罗汉
得内心奢摩他。亦得增上慧法观。前唯修
二。后具修三。复次如契经说。二因二缘能
生正见。一外闻他音。二内正作意。若外闻
他音增上者唯修二。若内正作意增上者具
修三。复次如契经说。有四法者多有所作。
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
法随法行。前二增者唯修二。后二增者具修
三。复次钝根者唯修二。利根者具修三。如
钝根利根缘力因力。外分力内分力。说智闻
智。应知亦尔复次若无贪善根增者唯修二。
若无痴善根增者具修三。复次若以灭道智
尽三界结者唯修二。若以苦集智尽三界
结者具修三。复次若以无相道无愿三摩
地尽三界结者唯修二若以空苦集无愿
三摩地尽三界结者具修三。此中时爱心
解脱阿罗汉。金刚喻定唯一刹那。尽智流注
长时相续。从尽智出。或起无学正见。或起
卷一百二 第 527c 页 T27-0527.png
世俗心不动心解脱阿罗汉。金刚喻定及尽
智唯一刹那。无生智流注长时相续。从无生
智出。或起无学正见或起世俗心。一切阿
罗汉皆修无学正见圆满。而非一切皆现在
前。
问尽智无生智有何差别答且名即差别。谓
此名尽智此名无生智。复次因是尽智。果
是无生智。复次已作是尽智。因长养是无生
智。复次未得而得。或已得而得是尽智。唯
未得而得。是无生智。复次或解脱道或胜进
道摄是尽智。唯胜进道摄是无生智。复次依
之建立五阿罗汉是尽智。依之建立一阿
罗汉是无生智。复次通利钝根者得是尽
智。唯利根者得是无生智。是谓差别。问最
初尽智是何智耶。有作是说。是苦类智。所
以者何。诸瑜伽师观生死果而入圣道。观
生死果圣道满故。如以毒箭射诸禽兽。其
毒最初从疮门入。渐次遍身作毒事已。死
时还从疮门而出。圣道亦尔。复有说者。是
集类智所以者何。诸瑜伽师观生死果而入
圣道观生死因圣道满故。一切生死皆果因
摄。先遍知果。后遍知因。则生死道断不复相
续名为苦边。评曰。应作是说。最初尽智亦
是苦类智亦是集类智。若起苦类智尔时不
起集类智。若起集类智尔时不起苦类智
如契经说。诸阿罗汉如实自知。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此中我生已
尽者。然诸生名显多种义。谓或有生名显
入母胎。或有生名显出母胎。或有生名显
卷一百二 第 528a 页 T27-0528.png
分位五蕴。或有生名显不相应行蕴少分
或有生名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或有生
名显入母胎者。如说云何生。谓彼彼有情。
于彼彼众同分中生等。生入起出现。或有生
名显出母胎者。如说菩萨初生即行七步。
或有生名显分位五蕴者。如说有缘生。或
有生名。显不相应行蕴少分者。如说云何
生。谓诸蕴起。或有生名显非想非非想四
蕴者。如此中说我生已尽。问此尽何生。过
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尽过去生。过去生已
灭何复尽。若尽未来生。未来生未至何所
尽。若尽现在生。现在生不住何须尽。答应
作是说。尽三世生所以者何。此中生名既
显非想非非想处四蕴。诸瑜伽师总观非想
非非想处。三世四蕴离彼染故。令生因果
皆不得成。大德说曰。我生已尽言。如世尊
说牟尼观生尽。彼亦如此应别徵问。而应
答言尽未来生。以修行者受持戒禁勤修
梵行。皆为遮止未来世生令不起故。譬如
有人有三厄难。一者已受。二者正受。三者
当受。诸已受者彼已受故不复遮止。诸正受
者彼正受故不可遮止。诸当受者应以财
货。或亲友力。或馀方便。而遮止之。行者亦
尔。诸过去生已灭故不须遮止。诸现在生正
受故不可遮止。诸未来生修正加行而遮
止之令永不生。故说为尽。梵行已立者。谓
无漏行已立。问为学梵行已立。为无学梵行
已立耶。答学梵行已立。非无学梵行。所以
者何。无学梵行今始立故。所作已办者。一切
卷一百二 第 528b 页 T27-0528.png
烦恼皆已断故。一切所作已究竟故。一切道
路已遮塞故。复次诸界趣生生老病死皆毕
竟尽。故名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者。显无生
智。问非一切阿罗汉皆得无生智。何故诸契
经初。皆说阿罗汉不受后有耶。有作是
说。佛于经中随有者说。而结集者通冠经
初复有说者。结集法者皆得愿智无碍解等
殊胜功德。观察世尊说诸经时。阿罗汉众
若有无生智者。即亦说彼不受后有若无
无生智者。即不说彼不受后有。后诵持者
不善简别。故通诵在一切经初。尊者妙音
作如是说。诸阿罗汉皆无后有故通说为
不受后有。不说无生智为不受后有。故不
相违。胁尊者曰。若诸烦恼未断未遍知者。皆
不说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
受后有。若诸烦恼已断已遍知者。皆总说
为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
问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一一当言是何
智耶有作是说。我生已尽是尽智。梵行已
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无生智。或有说
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是尽智。所作已办不
受后有是无生智。复有说者。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是尽智。不受后有是无生
智。问不时解脱阿罗汉。初起尽智唯一刹那
无间。必起无生智。尚无二刹那尽智无间
起无生智义。况有三刹那尽智后方起无
生智者。如何今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已办是尽智。不受后有是无生智耶。答于一
刹那尽智自性。义说为三非三刹那故不
卷一百二 第 528c 页 T27-0528.png
违理。胁尊者曰。此中四句不说尽智无生
智。亦不说无学正见。但总赞说诸阿罗汉
一切生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如
是四种无别自性。有说。此中我生已尽是
尽智。梵行已立是道智。所作已办是灭智。不
受后有是无生智。有说。此中我生已尽是
集智。梵行已立是道智。所作已办是灭智。不
受后有是苦智。有说。此中我生已尽是遍
知集。梵行已立是遍知道。所作已办是遍知
灭。不受后有是遍知苦。有说。此中我生已
尽是观集。梵行已立是观道。所作已办是观
灭。不受后有是观苦。有说。此中我生已尽
是證集。梵行已立是證道。所作已办是證灭。
不受后有是證苦。有说。此中我生已尽是
断集梵行已立是修道所作已办是證灭。不
受后有是知苦。有说。此中我生已尽是舍
因。梵行已立是得道。所作已办是證果。不
受后有是知事。有说。此中我生已尽是集
无愿。梵行已立是道无愿。所作已办是灭
无相。不受后有是苦无愿及空。
问何故名尽智。为缘尽故名为尽智。为烦
恼尽身中起故名尽智耶。设尔何失。若缘
尽故名尽智者。尽智唯应缘灭圣谛。不应
说此缘四圣谛。若烦恼尽身中起故名尽
智者。则无生智无学正见亦应名尽智。彼
亦烦恼尽身中起故。答应作是说。唯烦恼
尽身中起故名为尽智。问若尔。无生智及无
学正见亦应名尽智。答若烦恼尽身中初起
及遍有者乃名尽智。无学正见虽皆遍有而
卷一百二 第 529a 页 T27-0529.png
非初起。无生智非遍有。时解脱者不成就
故。亦非初起。必尽智后方现前故。有作是
说。此缘尽故名为尽智。问此缘四谛岂独
缘尽。答以尽胜故独摽智名。谓四谛中灭
谛最胜。涅槃性故是善常故。依之建立能缘
智名故名尽智。
问有无漏慧离十六种圣行相不。设尔何
失。若有者。识身论中何故不说。若无者品类
足论当云何通。如说云何尽智谓我已知
苦。已断集。已證灭。已修道。彼十六中何行
相摄。复说云何无生智。谓我已知苦不复
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复修。彼十六中何行相
摄。集异门论复云何通。如说我已尽欲漏有
漏无明漏是尽智。彼不复当起是无生智。
彼十六中何行相摄。此论见蕴复云何通。如
说受乐受时如实知受乐受。此十六中何
行相摄。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我生已尽。
乃至不受后有。彼十六中何行相摄。答应
作是说。离十六行相无别无漏慧。问若尔。
善通识身足论。品类足论当云何通。答我已
知苦不复知者。是苦四行相。已断集不复
断者。是集四行相。我已證灭不复證者。是
灭四行相。我已修道不复修者。是道四行
相。问集异门论复云何通。答知三漏尽及
不复起是六行相。谓苦非常及缘集四。问
此论见蕴复云何通。答彼意不说知受乐受。
但说知道即道等四行相。问契经所说当云
何通。答由五种缘故作是说。一加行故。二
对治故。三作事故。四相续故。五补特伽罗故。
卷一百二 第 529b 页 T27-0529.png
加行故者。谓瑜伽师先加行时作如是念。我
当尽一切生。乃至我当不受后有。对治故
者。谓瑜伽师修如是对治。令一切生尽。乃
至令不受后有。作事故者。谓瑜伽师作如
是事。谓尽一切生乃至不受后有。相续故
者。谓瑜伽师得如是相续令一切生尽。乃
至不受后有。补特伽罗故者。谓如是补特
伽罗易见易施设。谓一切生尽乃至不受
后有。由此五缘经作是说。我生已尽乃至不
受后有。非无漏观中有如是行相。要二智
后起此分别。有作是说。亦有无漏慧离十
六行相。问若尔。善通品类足等。识身论中何
故不说。答若诸行相现在有用能作胜事。彼
论说之。若不尔者彼论不说。复次若诸行
相能入圣道。得果离染尽诸漏者彼论说
之。若不尔者彼论不说。复次若诸行相。加
行无间解脱胜进四道皆有。彼论说之。馀无
漏慧行相。唯在远加行道及远胜进道可得
故。彼论不说。评曰。应作是说。无无漏慧
离十六圣行相。
云何学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
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佛告居士。如
汝先以学智学见学明观四圣谛。今此耶
舍童子亦以无学智无学见无学明观四圣
谛。故此童子决定不复乐住居家。畜诸资
产受五欲乐。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其
义。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未说者今应说
之。复次世间妄执种种咒论以为真明。谓
支明事明兽明禽明瞿腊毗明刹尼迦明健
卷一百二 第 529c 页 T27-0529.png
驮梨明星明乌明孔雀明象钩明咒龙蛇明火
明水明迷乱明等。及诸外论。世间于此起真
明想。为遮彼意欲显别有胜义真明故
作斯论。云何学明。答学慧。谓学位无漏慧。
云何学智。答学八智。谓学位四法智四类智。
云何无学明。答无学慧。谓无学位诸无漏慧。
云何无学智。答无学八智。谓无学位四法智
四类智。问何故名明。答通达解了故名为
明。问若尔。诸善有漏慧亦通达解了应亦名
明。答若能通达解了亦于四圣谛决择现观
者乃名为明。诸善有漏慧虽能通达解了而
于四圣谛不能决择现观故不名明。如
顺决择分所摄慧。虽极猛利。而于四圣谛。
未能决择现观。未能毕竟真实决择现观
谛故。复次若能通达解了不为无知犹豫。
邪见之所杂乱断见疑已不复令起。不增
诸有生老病死。非身见事。非堕苦集。不增
无明。永离烦恼魑魅魍魉者乃名为明。诸
善有漏慧虽能通达解了。而无馀德故不
名明。复次诸善有漏慧。俱涉二品。故不名
明。谓与明无明俱作三缘故。如人与己
怨亲交涉非定名亲。复次诸善有漏慧与
谤明者俱。是苦集世间品摄故不名明。问
若善有漏慧不名明者。契经所说当云何
通。如说有三明。一宿住随念智證明。二死生
智證明。三漏尽智證明。后一可尔前二云何。
答前二亦有少分明相故假名明。谓违烦
恼故。不杂烦恼故。顺胜义明故。引无漏
明故。是故尊者妙音说曰。于三明中唯漏
卷一百二 第 530a 页 T27-0530.png
尽智是胜义明。馀二能引胜义明故假立明
名。复次宿住随念智證明。通达解了前际
法故。死生智證明。通达解了后际法故。漏
尽智證明。通达解了涅槃性故。皆说为明。
复次初明知前际流转法故。第二明知后际
流转法故。第三明知还灭法故。皆说为明。
复次初明除前际无知故。第二明除后际无
知故。第三明除涅槃无知故。皆说为明。复
次初明除蕴愚故。第二明除有情愚故。第
三明除法愚故。皆说为明。复次初明知诸
有情前际。由如是业死彼生此因果相续。
第二明知诸有情后际。由如是业死此生
彼因果相续。第三明知诸有情由如是道
能尽诸漏隔断因果。唯此一种是胜义明。
前之二种是世俗明。复次如是三明皆能随
顺厌舍生死。皆能引发殊胜功德。皆能趣
向毕竟涅槃。故名为明。而实明者唯无漏慧。
问何故六通中三立为明。三不立为明耶。
答神境智證通如工巧处转。天耳智證通唯
能取声。他心智證通唯取自相无胜用故
不立为明。后之三通皆有胜用故立为明。
胜用者。谓皆能随顺厌舍生死。皆能引发殊
胜功德。皆能趣向毕竟涅槃。问云何后三
通皆有此胜用。答第四宿住随念智證通。见
前际事深生厌离。第五死生智證通。见后
际事深生厌离。第六漏尽智證通。既厌离已
欣乐涅槃。由此皆能随顺厌舍生死。乃至
皆能趣向毕竟涅槃。复次第四通见前际自
衰损事深生厌离。第五通见后际他衰损事
卷一百二 第 530b 页 T27-0530.png
深生厌离。第六通既厌离已欣乐涅槃。由
此皆有前三胜用。复次第四通见前际种种
相续诸蕴界处深生厌离。第五通见后际种
种散坏诸蕴界处深生厌离。第六通既厌离
已欣乐涅槃。由此皆有前三胜用。复次第
四通能除常见。第五通能除断见。第六通既
离二边安住中道。由此皆有前三胜用。复
次第四通能引空解脱门。第五通能引无愿
解脱门。第六通能引无相解脱门。由此皆
有前三胜用。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后之三
通皆有胜用。故六通内偏立为明。集异门论
作如是说。有三种无学明。一无学宿住随
念智證明。谓知诸有情行有相续无学智。二
无学死生智證明。谓知诸有情自业胜劣无
学智。三无学漏尽智證明。谓知漏尽无学
智。问漏尽智證明。是无学法故可说为无学
智。前二明是非学非无学法。如何可说为
无学智耶。答彼论应作是说。有三种无学
明。又应说为无学者智。而不作是说者。
应知无学身中起故。前二亦名无学。略去
中间如牛车等。如施设论说。有二种三摩
地。一圣二非圣。圣复有三一善有漏。二无
漏。三无覆无记。此中善有漏定以善故名
圣。非以无漏故名圣。若无漏定以善故及
无漏故名圣。无覆无记定虽非善故无漏故
名圣。而以圣者身中起故亦名为圣。此亦
如是无学者身中起故亦名无学。及无学智。
问前二种明学者亦有。何故唯立在无学位。
答在无学位明义胜故。谓若说法胜则无
卷一百二 第 530c 页 T27-0530.png
学法胜非学。若说补特伽罗胜。则无学补特
伽罗胜非学。复次无学者明胜不杂无明
故。学者明劣杂无明故。不立为明。有四
种殊胜功德。一通二明三力四示导。如来身
中漏尽智具四种义。谓漏尽智證通。漏尽智
證明。漏尽智力。教诫示导。独觉无学声闻。漏
尽智有三种义。谓除力义馀三如前。如来
身中宿住随念智及死生智有三种义。谓除
示导有通明力。独觉无学声闻即前二智有
二种义。谓是通明非力示导。学者及异生身
中。即前二智唯有通义无馀三种。有作是
说。时解脱阿罗汉身中漏尽智唯有二义。谓
通示导。非力非明。馀二智唯有一义。谓通
非馀。神境智他心智一切身中皆唯有二义。
谓通示导。天耳智一切身中唯有一义谓通
非馀。问何故如来身中有智立为力。声闻独
觉身中诸智皆不立为力耶。答不可屈伏
无障碍义是力义。声闻独觉身中诸智。犹为
无知屈伏。及有障碍故不名力。曾闻佛与
尊者舍利子一处经行。有一有情来诣彼
所。佛告舍利子。汝可观此有情过去曾于
何处为汝亲友。时舍利子。以初静虑乃至
以第四静虑。宿住随念智观之。皆不能
见。便从定起而白佛言。我之定力观不能
见。佛告舍利子。如是有情。曾于过去尔所
劫前为汝亲友。彼时既远非诸声闻独觉境
界故汝不知。佛又一时与舍利子一处经
行。时有一人遇缘而死。佛告舍利子。汝应
观彼当生何处。时舍利子。以初静虑。乃至
卷一百二 第 531a 页 T27-0531.png
以第四静虑天眼观之。皆不能见。便从定
起而白佛言。我之天眼观不能见。佛告舍
利子。此人命终生某世界。彼处既远非诸声
闻独觉境界故汝不知。问三乘漏尽既无差
别。何故漏尽智二乘非力耶。答佛漏尽智胜
妙猛利。非诸声闻独觉所及。虽俱尽漏而
有迟速。如有二人各伐一树。一人勇健加
用利斧。一人力劣又用钝斧。虽俱伐树而
有迟速。故佛漏尽智立力非二乘。又二乘
智虽能尽漏。有馀习故不名为力。又漏尽
智立为力者。不依能尽自身漏故。但依能
令他身漏尽。谓佛善达如是有情。应依苦
迟通行当得漏尽。乃至如是有情。应依乐
速通行当得漏尽。由此方便为说正法。皆
令漏尽故立力名。二乘不尔故不名力。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