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唐-五百大阿罗汉卷八十

卷八十 第 411b 页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

五百大阿罗汉等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

四静虑者。谓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
四静虑。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
定故。谓品类足说。云何初静虑。谓初静虑
摄善五蕴。乃至云何第四静虑。谓第四静虑
摄善五蕴。彼唯说善静虑。或有生疑。静
虑唯善非染。亦非无覆无记。为决彼疑显
四静虑。通善及染无覆无记故作斯论。问
此四静虑自性云何。答各以自地五蕴为自
性。是名静虑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静虑。为
能断结故名静虑。为能正观故名静虑。若
能断结故名静虑。则无色定亦能断结应名
静虑。若能正观故名静虑。则欲界三摩地亦
能正观。应名静虑。有作是说。以能断结
故名静虑。问诸无色定亦能断结应名静
虑。答若定能断不善无记二种结者名为静
虑。诸无色定唯断无记非不善故不名静
虑。问若作是说。唯未至定可名静虑。上地
卷八十 第 411c 页 T27-0411.png
不断不善结故。答上地虽无彼断对治。而
有不善厌坏对治。以能厌坏亦名能断。问
若作是说。上地灭道法智品。及彼一切类智
品应非静虑。皆非欲界断及厌坏二对治
故。答彼于欲界虽无全界全地对治。而彼
界地容有不善厌坏对治。由此势力馀亦
得名。复次四静虑中有能对治不善结者。
无色全无。故静虑名不通无色。尊者妙音作
如是说。色界六地于欲界结皆有断对治
及厌坏对治。然未至定已断彼结。馀地对治
无彼可断。虽无彼可断而有对治用。如
日三分皆能破暗。初分已破馀无可破。又
如六人共一怨家。一人已杀馀无可杀。又
如六灯皆能破暗。持一入室其暗已除。馀
五入时无暗可破。如是六地于欲界结。皆
有断能非唯未至。若不尔者依上五地入
见道时。应不證得欲见所断诸结离系。既
能證得。故知六地于欲界结有断对治。复
次若定能断见修所断二结尽者名为静虑。
诸无色定唯能断修所断结尽故非静虑。复
次若能断结五蕴俱生能为所依起多功德。
能具摄受四支五支。能发六通具四通行。
三种变现三明三根三道三地四沙门果九遍
知道。见修二道法类二智。及忍智者名为静
虑。诸无色定虽能断结。而不具上所说功
德故非静虑。复有说者。以能正观故名静
虑。问若尔欲界有三摩地。亦能正观应名
静虑。答若能正观亦能断结名为静虑。欲界
三摩地虽有能正观。而不能断结。故不名
卷八十 第 412a 页 T27-0412.png
静虑。复次若能正观坚固难坏相续久住。于
所缘境长时注意而不舍者名为静虑。欲界
三摩地无如是德故非静虑。复次若三摩
地具有定名定用。能正观者名为静虑。欲界
三摩地虽有定名而无定用。如泥椽梁有
名无用故非静虑。复次若三摩地非散乱
风之所摇动如密室灯。能正观者名为静
虑。欲界三摩地多散乱风之摇动。如四衢灯
故非静虑。如是说者。要具二义方名静虑。
谓能断结及能正观。欲界三摩地虽能正观
而不能断结。诸无色定虽能断结。而不能
正观故非静虑。复次若能遍观遍断结者名
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遍观而不能遍
断结。诸无色定二义俱无故非静虑。复次若
能静息一切烦恼。及能思虑一切所缘名
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思虑一切所缘。
不能静息一切烦恼。诸无色定两义都无
故非静虑。复次诸无色定有静无虑。欲界
三摩地有虑无静。色定俱有故名静虑。静
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

四静虑支总有十八。谓初静虑有五支。一寻
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第二静虑有四
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第三静
虑有五支。一行舍二正念三正慧四受乐五
心一境性。第四静虑有四支。一不苦不乐受
二行舍清净三念清净四心一境性。问四静
虑支名有十八实体有几。答唯有十一。谓
初静虑支名与实体俱有五种。第二静虑支
虽有四。而三如前增内等净。第三静虑支
卷八十 第 412b 页 T27-0412.png
虽有五。而第五如前但增前四。第四静虑
支虽有四。而后三如前但增第一。故静虑
支名有十八实体十一。复有说者。实体唯
十。谓三静虑乐合为一。评曰。彼不应作是
说。初二静虑是轻安乐。第三静虑别是受乐。
初二静虑乐行蕴摄。第三静虑乐受蕴摄。故
前所说于理为善。如名实体名施设体施
设。名异相体异相。名异性体异性。名差别体
差别。名建立体建立。名觉体觉。应知亦尔。
问此中何者是静虑。何者是静虑支。答心一
境性是静虑。以三摩地为自性故。此及所
馀是静虑支。问若三摩地是静虑者。初第三
静虑应各唯四支。第二第四静虑应各唯三
支。则静虑支应唯十四。云何乃说十八支
耶。答三摩地是静虑亦是静虑支。馀是静虑
支非静虑故有十八。如择法是觉亦是觉
支。馀是觉支非觉。正见是道亦是道支。馀是
道支非道。离非时食是斋亦是斋支。馀是
斋支非斋。此亦如是。加是名为静虑支。自
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

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静虑支。
静虑支是何义。答寂静思虑故名静虑。随顺
此静虑故名静虑支。以随顺义。负重担义。
成大事义。坚胜义。分别义。是支义故。随顺
义者。若法随顺此地静虑。名此地静虑支。
负重担义者。若法能引此地静虑。名此地静
虑支。成大事义者。若法能办此地静虑。名
此地静虑支。坚胜义者。若法助成此地静虑。
令其坚胜名此地静虑支。分别义者。如军
卷八十 第 412c 页 T27-0412.png
车等诸分别异故名军车等支。如是静虑诸
分别异名静虑支。如是已释静虑支名。次
应分别杂无杂相。问若是初静虑支。亦是
第二静虑支耶。答应作四句。有是初支非
第二支。谓寻伺。有是第二支非初支。谓内
等净。有是初支亦是第二支。谓喜乐心一境
性。有非初支亦非第二支。谓除前相问若
是初静虑支亦是第三静虑支耶。答应作四
句。有是初支非第三支。谓寻伺喜乐。有是
第三支非初支。谓舍念慧乐。有是初支亦
是第三支谓心一境性。有非初支亦非第
三支。谓除前相。问若是初静虑支亦是第四
静虑支耶。答应作四句。有是初支非第四
支。谓寻伺喜乐。有是第四支非初支。谓不
苦不乐舍念。有是初支亦是第四支。谓心一
境性。有非初支亦非第四支。谓除前相。问
若是第二静虑支。亦是第三静虑支耶。答应
作四句。有是第二支非第三支。谓内等净
喜乐。有是第三支非第二支。谓舍念慧乐。
有是第二支亦是第三支。谓心一境性。有
非第二支亦非第三支。谓除前相。问若是
第二静虑支。亦是第四静虑支耶。答应作四
句。有是第二支非第四支。谓内等净喜乐。
有是第四支非第二支。谓不苦不乐舍念。
有是第二支亦是第四支。谓心一境性。有
非第二支亦非第四支。谓除前相。问若是
第三静虑支。亦是第四静虑支耶。答应作四
句。有是第三支非第四支。谓慧乐。有是第
四支非第三支。谓不苦不乐。有是第三支
卷八十 第 413a 页 T27-0413.png
亦是第四支。谓舍念心一境性。有非第三
支亦非第四支。谓除前相。问轻安行舍一
切地有。何故初二静虑立轻安为支非行
舍。第三第四静虑立行舍为支非轻安耶。
答先说随顺是支义故。谓轻安唯随顺初二
静虑故立为支。行舍唯随顺第三第四静
虑故立为支。复次互相覆故。谓初二静虑轻
安用胜。能覆行舍故立为支。第三第四静
虑行舍用胜。能覆轻安故立为支问何故此
二能互相覆。答此二行相更相违故。谓轻安
相轻举。行舍相沈静。俱时而有更互相违。
如人一时亦行亦住。亦睡亦觉一向相违。
而善心中对治各异故得俱起。谓轻安能对
治惛沈。行舍能对治掉举。复次为对治欲
界五识身。及所引身粗重故。初静虑立轻
安为支。为对治初静虑三识身。及所引身
粗重故。第二静虑立轻安为支。第二第三
静虑无粗识身。及所引身粗重可对治故。
第三第四静虑不立轻安为支。彼既不
立轻安为支。故立行舍为支。复次初二静
虑有染污喜扰动身心。故世尊说应习轻
安不应住舍。是故初二静虑唯立轻安为
支。第三第四静虑无染污喜扰动身心故
世尊说。但应住舍勿习轻安。是故第三第
四静虑唯立行舍为支。复次初二静虑轻安
有因。谓诸善喜。如契经说。心有喜故身则
轻安。是故初二静虑唯立轻安为支。第三
第四静虑轻安无因。谓无善喜唯应住舍。
故彼但立行舍为支。复次第三静虑弃舍
卷八十 第 413b 页 T27-0413.png
极喜。第四静虑弃舍极乐。故此唯立行舍
为支。初二静虑既不立行舍为支。故立轻
安为支无相违故。问内等净即是信诸地
皆有。何故唯在第二静虑立为支耶。答前
说随顺是支义故。谓信唯顺第二静虑。是故
唯此立信为支。复次初静虑中。寻伺如火。
身识如泥。令心相续。热恼浊乱信不明净。
如热泥中面像不现。第二静虑无寻伺火及
识身泥。心相续中信相明净。如清冷水面像
得现。故于此立内等净支。第三静虑有极
悦受。第四静虑有胜舍受覆心相续信相不
显故彼及初皆不建立内等净支。复次第
二静虑诸瑜伽师。于离染中初生信胜。故
唯此立内等净支。谓瑜伽师离欲界染起
初静虑现在前时。作是思惟。我虽已离不
定界染。诸定地染为可离耶。彼后复离初
静虑染第二静虑现在前时。于界地染俱可
离中。初生大信如欲界染我既能离。色无
色染亦必可离。如初静虑染既可离。乃至
非想非非想处染定可离。彼初静虑现在前
时未生定信。后二静虑现在前时。虽有定
信而非初故信相不显。故皆不立内等净
支。复次起增上信必依大喜因。喜信者信
必坚固。第二静虑有极胜喜故唯此立内等
净支。问慧遍诸地何故唯于第三静虑立
为支耶。答前说随顺是支义故。谓慧唯顺第
三静虑。故但于彼立正慧支。复次第三静虑
有适悦受。诸适悦中此最为胜。耽著此故
诸瑜伽师。不欲欣求上地胜法。此受即是
卷八十 第 413c 页 T27-0413.png
自地留难。对治此故立正慧支是故世尊
作如是说。应以正慧觉了此乐。勿固贪
著不求上地。上下地中无有自地极乐留
难如此地者。故彼不立正慧为支。复次初
静虑中。有粗寻伺覆障正慧。第二静虑。有
极喜跃覆障正慧。第四静虑。有胜舍受覆
障正慧。以胜舍受是无明分正慧是明。明
无明分互相违害。故皆不立正慧为支。第
三静虑无有如彼覆正慧法故立为支。
问念遍诸地何故唯在后二静虑立念为
支。答前说随顺是支义故。谓念唯顺后二
静虑。故但于彼立念为支。复次后二静虑。
俱有地地增上留难。对治彼故立念为
支。馀地不尔。谓第二静虑有极胜喜轻躁
漂溺。如逻刹斯诸瑜伽师。由此衰退不能
坚固。离自地染为对治彼。第三静虑立念
为支。是故世尊作如是说。应住正念勿
为下地喜所漂溺退失自地。第三静虑有
极胜乐。生死乐中此为最上留碍行者如
诈亲怨。诸瑜伽师由此衰退不能坚固离
自地染。为对治彼第四静虑立念为支。是
故世尊作如是说。应住正念勿为下地乐
所留碍退失自地。复次初静虑中有粗寻
伺犹如暴风覆障正念。第二静虑有极喜
跃。如水涛波覆障正念。故俱不立正念为
支。后二静虑无此过失。是故俱立正念为
支。问若是静虑支亦是菩提分耶。答应作
四句有是静虑支非菩提分。谓伺乐受舍
受有是菩提分非静虑支。谓精进正语正业
卷八十 第 414a 页 T27-0414.png
正命。有是静虑支亦是菩提分。谓馀菩提
分法。有非静虑支亦非菩提分。谓除前
相。问何故伺乐受舍受不立菩提分耶。答
被覆损故。谓伺被正思惟之所覆损。乐受
被轻安乐之所覆损。舍受被行舍之所覆
损。故不立为菩提分法。问若尔何故立静
虑支。答菩提分中为策正见。立正思惟为
菩提分。伺行相细策正见中为寻覆损立
静虑支。为遮下地恶不善法不相覆损。菩
提分中轻安乐受同一刹那有相覆损。静虑
支中地别建立无覆损义。菩提分中行舍受
舍。同一刹那有相覆损。静虑支中对治利益。
支用各别不相覆损。问何故精进非静虑
支。答诸静虑支顺自地胜。精进于顺他地
为胜。谓初静虑精进顺第二静虑为胜。乃
至无所有处精进。顺非想非非想处为胜。
故彼不立为静虑支。复次精进损害三摩地
因。三摩地因即是胜乐。如契经说。乐故心
定。勤精进者身心多苦。修三摩地身心多
乐。是故精进非静虑支。问何故正语正业正
命非静虑支。答静虑支者。谓与静虑相应
住境。必有所依所缘行相。及有警觉乃名
相应。正语业命无如是义。是故不立为静
虑支。由此四相及诸得等。不相应法皆不
应立为静虑支。非助等持住一境故。问
何故惭愧无贪无瞋。不放逸不害等非静虑
支耶。答非极随顺诸静虑故。此诸善法多
于欲界。散地恶法为近对治。势力增强非
于定地。是故不立为静虑支。问心想思等何
卷八十 第 414b 页 T27-0414.png
故不立为静虑支。答非极随顺诸静虑故。
心顺流转定顺还灭。故心不立为静虑支。
复次心胜如王。诸心所法皆如臣佐。定是心
所故心不立为静虑支。如诸国王不事臣
佐。想思触欲皆顺流转。作用偏胜定顺还
灭。故彼不立为静虑支。作意唯在欲界散
地。对境用胜非诸定地。故亦不立为静虑
支。胜解唯于无学位胜。静虑遍于一切位
胜。故彼不立为静虑支。复次此中应以诸
静虑支。对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
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展转相摄。复应以初静
虑支乃至第四静虑支。对菩提分法展转相
摄。复应以初静虑支乃至第四静虑支。对
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展转相摄。应随其
相一一广说。

问静虑近分及无色定为立支不。若立支者
此何不说。若不立者施设论说当云何通。
如说。颇有空无边处定。于空无边处定根
胜道胜定胜而支等耶。答有。谓从空无边处
定起无间。复入空无边处定。有作是说。静
虑近分及无色定亦建立支。问若尔善通施
设论说。今于此中何故不说。答理亦应说
而不说者。应知此中是有馀说。谓初静虑
近分如根本亦有五支。然除喜受增舍受。
第二静虑近分如根本亦有四支。亦除喜
受增舍受。第三静虑近分如根本亦有五
支。然除乐受增舍受。第四静虑近分。及无
色定。如根本第四静虑皆亦有四支。评曰。
应作是说。静虑近分及无色定皆不立支。
卷八十 第 414c 页 T27-0414.png
功德少故苦道摄故。问若尔善通此中所说。
施设论说当云何通。答依因长养故说为胜。
言支等者。谓觉道支。

问何故初及第三静虑俱立五支。第二第四
静虑俱立四支耶。答前说随顺是支义故。
谓四静虑各有尔所。能随顺法不增不减。
复次欲界诸恶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初
静虑建立五支为牢强对治。第二静虑重地
极喜。难断难破难可越度。第三静虑建立
五支为牢强对治。初及第三静虑俱无如
是难断难破难越度法。是故第二第四静
虑唯立四支。以彼俱不假牢强对治故。复
次为对治欲界增上五欲境贪故。初静虑
立五支。为对治第二静虑五部重地喜爱
故。第三静虑亦立五支。初及第三静虑。俱
无如是所对治故。第二第四静虑俱唯立
四支。复次为欲随顺超定法故。谓从五
支定超入五支定。复从四支定超入四支
定。以支等者易可超入。问若从第三静
虑超入空无边处。复从第四静虑超入识
无边处。彼俱无支云何随顺。答诸外内事初
作时难。后成办时不假随顺。且外事者如
遮诺迦与臣怀月。十二年中学造金法。初
成一粒如穬麦量。便师子吼。我等今者能
造金山。言内事者。如瑜伽师修神境通。初
学离地如半苣蕂。次复离地如一苣蕂。
如是渐渐半麦一麦。半指一指半搩一搩。半
肘一肘半寻一寻。彼后成时随心欲往色究
竟天自在能往。超定亦尔初时难故假支
卷八十 第 415a 页 T27-0415.png
齐等。后时易故设不立支亦能超入。故初第
三各立五支。第二第四各立四支。如契经
说。苾刍当知。有四天道能令有情未净者
净净者转明。问何故世尊作如是说。答欲
令有情于生天道。深生厌怖欣求安住胜
义天道。生天者。谓三十三天。彼有四苑庄严
殊妙。一名众车。二名粗恶。三名欢喜。四名
杂林。如是四苑有四衢道。天诸婇女游集
其中。诸胜美人于中游止。种种音乐恒时击
奏。安置种种肴膳饮食。宝树行列枝条荫映。
花叶茂盛香气氛氲。果实繁多光净甘美。随
欲变鸟雅韵和鸣。诸天于中受诸欲乐。游戏
既毕相与入苑。于此正法毗奈耶中。择灭涅
槃如彼天苑。四妙静虑如四衢道。通明婇女
游集其中。解脱无碍美人游止。三藏音乐恒
时击奏。安置净喜肴膳饮食。菩提分法宝树
行列。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枝条荫映觉支道
支。花叶茂盛诸妙净戒。香气氛氲诸沙门果。
光净甘美学与无学。随欲变鸟雅韵和鸣。众
圣于中受胜定乐。游戏既毕俱入涅槃
云何名为四种天道。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
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一
天道离欲恶不善法者。问得初静虑时总
离欲界一切法。何故但说离欲恶不善法
耶。答恶不善法以为上首。总离欲界故作
是说。复次恶不善法违害圣道自性应断。
彼若断已不复成就。是故偏说。诸有漏善无
覆无记。不违圣道非自性断。彼若断已犹
可成就。是故不说。然有漏善无覆无记。断
卷八十 第 415b 页 T27-0415.png
恶不善时亦随说断。同一对治故一时断故。
如灯违暗非炷油器。而破暗时亦能烧炷
尽油热器。复次恶不善法难断难破难可
越度。是故偏说。复次恶不善法多诸过患炽
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恶不善法离欲染
时。极为障碍留难系缚。如暴狱卒故偏说
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断彼恶不善法修
初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恶彼
故总舍欲界。故偏说离恶不善法。复次恶
不善法上地所无故偏说离。由如是等种
种因缘唯说离欲恶不善法。问此中何者是
欲。何者是恶不善法耶。答事具欲是欲。烦恼
欲是恶不善法。复次欲。谓五欲。恶不善法。谓
五盖。复次欲。谓欲爱。恶不善法。谓欲界诸馀
烦恼。复次欲。谓欲寻。恶不善法。谓恚害寻。
复次欲。谓欲界。恶不善法。谓恚害界。复次
欲。谓欲想。恶不善法。谓恚害想。复次欲。谓
欲爱。恶不善法。谓即欲爱。此即说离种种
欲爱。有寻有伺者与寻俱法名有寻。与伺
俱法名有伺。离生者。问上地中离胜妙清净
过初静虑。何故唯说此名离生。答此中举
初以显后故。作如是说。世尊有处举后显
初。如说。云何非自他害。谓在非想非非想
处。如举初后始入已度加行究竟应知亦
尔。复次初得离生发希奇想。后时不尔故
作是说。复次以初静虑唯从离生。后诸静
虑亦从定生。从离生故名为离生。如水生
者说名水生。陆地生者说名陆生。复次初静
虑离二无漏定为眷属故。独名离生。谓未
卷八十 第 415c 页 T27-0415.png
至定静虑中间。复次初静虑离是后离门。所
依加行因本道路。及安足处独得离名。复次
初静虑离牵引任持。长养后离独得离名。
复次初静虑离是后诸离生缘集起独得离
名。复次上地诸离决定依止初静虑离得及
前起故。初静虑独得离名。复次诸瑜伽师
离欲界染起初静虑现在前时。欢喜踊跃
胜于后时故。独名离。如饥渴人初得饮食。
虽复粗恶而生欢喜。胜于后时得美饮食。
复次三种行者依初静虑得入离生。得果
练根及尽诸漏故独名离。三种行者。谓具
缚者。分离欲者。全离欲者。复次为令疑者
得决定故。独立离名。如欲界中有寻有伺。
有诸识身尊卑眷属。初静虑中亦有此事。或
有生疑如欲界无离。初静虑亦尔。为决
此疑说初静虑有离非欲。复次欲界无离
近对治彼。故初静虑独立离名。复次唯初
静虑能离三界一切烦恼独立离名。复次唯
初静虑有四沙门果道。九遍知果道。具三
十七菩提分法故独名离。复次唯初静虑能
离所有。苦根忧根男根女根无惭无愧食爱
淫爱。五盖五欲悭贪嫉恚。五蕴十二处及十
八界等故独名离。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唯
初静虑独名离生。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
安乐。复次喜受蕴摄。乐行蕴摄。初静虑具足
住者。谓得获成就初静虑善五蕴。得获成就
名具足住。

复次寻伺灭内等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定生
喜乐。第二静虑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寻伺
卷八十 第 416a 页 T27-0416.png
灭者。问得第二静虑时。总灭初静虑一切
法。何故但说寻伺灭耶。答以寻伺为上首。总灭初静虑故作是说。复次寻伺难断
难破难可越度。是故偏说。复次寻伺多诸
过患。炽盛坚牢。是故偏说。复次寻伺离初静
虑染时。极为障碍留难系缚。如暴狱卒故
偏说之。复次诸瑜伽师专为断寻伺。修第
二静虑。是故偏说。复次诸瑜伽师憎恶寻伺
故。总舍初静虑故偏说之。复次寻伺上地
所无。是故偏说。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但说
寻伺灭内等净者。内谓心等。净谓信。由信
平等令内心净故名内等净。尊者世友作
如是说。寻伺躁动扰乱定心。信能除彼令
心等净。如波浪息水则澄清。是故说信名
内等净。复作是说。染喜腾跃浑浊定心。信
能除彼令心等净。如离泥浊水则澄清。
是故说信名内等净。大德法救作如是说。
行者将入第二静虑。心于定境信向乐住。
不流驰散久住一境。得第二定斯有是处。
此由信力。是故说信名内等净。心一趣者。
谓一门转非如欲界心六门转。初静虑中心
四门转。第二静虑心一门转故名一趣。即是
心行一境界义。无寻无伺者。谓寻伺已灭定
生者。问初静虑亦有定。何故唯说第二静
虑名定生耶。答第二静虑等持增盛胜妙清
净。过初静虑。是故偏说复次第二静虑定
所引发定所长养。初静虑后现在前故。名
为定生。非如初静虑。非定所引发。非定
所长养。欲界心后现在前故。不名定生。复
卷八十 第 416b 页 T27-0416.png
次初静虑心有定不定。有内门转有外门
转。有缘内事有缘外事。第二静虑心多在
定。多唯内门转。唯缘内事故名定生。复次
第二静虑灭语言本。语言本者。谓寻与伺。
如契经说。要寻伺已能发语言。非不寻伺。
第二静虑寻伺已灭无语言本故说定生。复
次第二静虑名圣默然。故名定生。如契经
说。佛告目连。汝等勿轻第二静虑。此是圣
者默然法故。由如是等种种因缘定生。唯
在第二静虑。喜乐者。喜谓喜根。乐谓轻安
乐。复次喜受蕴摄。乐行蕴摄。第二静虑具足
住者。得获成就第二静虑善五蕴得获成就
名具足住。
《说一切有部发智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