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A¶ 第 553a 页
* No. 1125-A
律学发轫序
丙戌之冬。余作戒本。约义终客。有以律学揭要请益
者。余阅之。大都目不见律。而袭取他书。乃水潦鹤之
徒所辑也。因为作律学发轫。以示之言。发轫者。示慎
始也。夫万里之行起于跬步跬步一错。万里徒劳。故
初学之士。不可不慎。若夫误信非人误习谬说。将有
终身而不知其非。历世而传以为是者。其贻害可胜
道哉。今之所辑。姑示诸戒之大端。使后学知所向方。
虽未极其广大精微之致。然即是而求之。则所谓广
大精微者。固不出此。正如出门膏车。先端涂辙。将无
远之弗届矣。故是书虽眇。所关甚大。余所以不避委
琐之诮以成之。若夫高明之士。自当博阅全律。何是
书之足云。
时
丙戌冬佛成道日 永觉老人自题
1125-A¶ 第 553b 页 X60-0553.png
* 律学发轫目录
* 卷上
* 律部缘起
* 三皈依
* 五戒
* 八关斋
* 优婆塞戒
* 沙弥戒
* 式叉摩那戒
* 比丘戒
* 比丘尼戒
* 菩萨戒
* 卷中
* 结界
* 布萨
* 说欲
* 安居
* 自恣
* 受药
* 分亡僧物六聚忏法
* 卷下
* 资具
* 日用轨则
* 受戒辨误
* 律家法数
目录
1125-A¶ 第 553c 页 X60-0553.png
律学发轫卷上
福州鼓山嗣祖沙门 元贤 述
* 律部缘起
昔。世尊与五百比丘众在毗兰若婆罗门所。夏三月
安居。时舍利弗于闲静处。作是念言。何者等正觉.修
梵行法得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法不久住。遂往
问佛。佛言。毗婆尸式弃.拘留孙.迦叶。此诸佛修梵行
法得久住。毗舍罗.拘那含佛。修梵行法不久住。尊者
问。何以故。佛言。拘那含.毗舍罗佛。不广为诸弟子说
十二部经法。乃至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疲厌。
是以法不久住。毗婆尸等佛。为诸弟子广说十二部
经法。乃至为结戒.说戒故。能流布后代。不令疾灭。尊
者即从座起.整仪.白佛。请为比丘结戒说戒。令法得
久住。佛言。且止。我自知时。后因诸比丘有漏法生。乃
为随事结戒。结戒大约有十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
欢喜。三增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令信巳令增长。
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令安乐。八断现在有漏。
九断未来有漏。十令正法久住。
佛成道后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斋食讫。令罗云
洗钵。失手堕地。碎为五片。佛言。此表我灭度。后初五
百年。诸恶比丘分我毗尼藏为五部也。后第四袒鞠
1125-A¶ 第 554a 页 X60-0554.png
多尊者有弟子五人。各执巳见。果分毗尼藏为五部。
一昙无德部。此云法密。法名四分。二萨婆多部。此云
一切有。法名十诵。三弥沙塞部。此云不著有无观。法
名五分。四迦叶遗部。此云重空观。法名解脱。五婆粗
富罗部。此云著有行。亦云犊子。其旧律名摩诃僧祗。
此云大众。僧祗为根本分出为五部。今此方犊子律
本未至。迦叶遗止有解脱戒本一卷馀三部皆全具。
五部分起之缘。此土律师所传同作是说。然舍利
弗问经所载。先佛悬记与此迥异。今录于左。
舍利弗问经舍利弗白佛言。云何世尊为诸比丘所
说戒律。或开.或闭。后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云何奉持。佛言。如我言者。是名随时在此时中应行
此语。在彼时中应行彼语以利行故。皆应奉持。我寻
泥洹。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
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阿难复付末田地。末田地
复付舍那婆私。舍那婆私复付优婆笈多。优婆笈多
后有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其孙名弗沙密多罗。嗣
正王位。听信邪言。统诸兵众。毁塔灭僧。流血成川。五
百罗汉逃奔山谷。次烧经台。弥勒菩萨以神通力。接
我经律上兜率天。次至牙齿塔。塔神曰。有虫行神。先
索我女。我薄不与。今誓护法。以女与之。使王心伏。虫
行神喜。手捧大山。用以压王。及四兵众。一时皆死。其
后有王。性甚良善。弥勒菩萨化作三百童子。下于人
间。以求佛道。从五百罗汉[言*恣]受法教。国土男女复共
1125-A¶ 第 554b 页 X60-0554.png
出家。如是四众。还复滋繁。罗汉上天。接取经律。还于
人间。时有比丘。名曰总闻。[言*恣]诸罗汉及国王。分我经
律。多立台馆。为求学来难。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
闻。亟立诤论。抄治我律。开张增广迦叶所结。名曰。大
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言是非。时
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
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时取黑者。乃
有万数。时取白者。只有百数。王以皆是佛说。好乐不
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祗也。学
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名。为他俾罗也。他俾罗
部。我去世时三百年中。因于诤故复起萨婆多部及
犊子部。于犊子部。复生昙摩尉多别迦部.跋陀罗耶
尼部.沙摩帝部.沙那利迦部.其萨婆多部。复生弥沙
塞部。目楗罗优波提舍起昙无屈多迦部.苏婆利师
部。他俾罗部。复生迦叶维部.修多兰婆提那部。四百
年中。更生僧伽兰提迦部.摩诃僧祗部。我灭度后二
百年中。因于异论生起鞞婆诃罗部。卢迦尉多罗拘
拘罗部.婆收娄多柯部.钵蜡若帝婆耶那部。三百年
中。因诸异学于此五部复生摩诃提婆部.质多罗部.
末多利部。如是众多。久后流传。若是.若非。唯馀五部。
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摩诃僧祇部勤学众经.宣讲真
义。以处本居中。应著黄衣。昙无屈多迦部通达理味。
开导利益。表发殊胜。应著赤色衣。萨婆多部博通敏
达。以导法化。应著皂衣。迦叶维部精勤勇猛.摄护众
1125-A¶ 第 554c 页 X60-0554.png
生。应著木兰衣。弥沙塞部禅思入微.究畅幽密。应著
青衣。
前说。则五部一时所分。后说。则五部以渐而分。前
说。则犊子部在五部之数。僧祗弗与焉。后说则犊
子部巳绝。惟并僧祗为五部也。二说未知孰是。以
理推之。五部无一时并分之理。而犊子经律不至
于此。亦可知其不传也。疑当以后说为实。所言五
部分为五色衣者。乃是五坏色。非五正色也。有伪
造经名。遗教三昧经言。罗旬喻分卫空还。佛知其
宿因。乃令僧将律分为五部。服色亦五。使其日随
一部中。行便大得食。此全是伪说。罗旬喻事。乃佛
悬记非佛在日之事。况言。佛令僧分律为五。服色
亦五。是佛自为乱首也。谬妄甚矣。智者考舍利弗
问经当自知之。
舍利弗言。如来正法。云何少时分散如是。既失本味。
云何奉持。佛言。摩诃僧祗其味纯正。其馀部中如被
添甘露。诸天饮之但饮甘露。弃于水去人。间饮之水。
露俱进。或时消疾.或时结病。其读诵者。亦复如是。多
智慧人能取.能舍。诸愚痴人不能分别。
* 三皈依
皈依者。以回转为义。由昔背正从邪。流浪六趣。今知
其非即回彼邪心。转从正道。于是乃立。三皈之法。必
须志心皈依。不可泛泛。若皈佛巳。宁舍身命。终不依
于自在天等。若皈法巳。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
1125-A¶ 第 555a 页 X60-0555.png
籍。若皈僧巳。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若不如
是。不名皈。依此三皈有五等不同。一翻邪三皈。乃在
俗初知皈向者。二五戒三皈乃在俗受五戒者。三八
戒三皈。乃在俗受八关斋戒者。四十戒三皈乃初出
家作沙弥者。五菩萨三皈。乃发心受菩萨戒者。始自
背俗之初。终于造道之极。皆依三宝以为依附之主。
三宝亦有多种。一化相三宝。丈六金身是佛宝。四谛
十二因缘是法宝。声闻缘觉诸贤圣是僧宝。此乃二
乘所皈依者也。二别相三宝。法报化身是佛宝。十二
部经是法宝。三乘圣贤是僧宝。此是大乘所皈依者
也。三一体三宝。真如觉了是佛宝。全体轨持是法宝。
事理和合是僧宝。此是前二三宝之实体也。四住持
三宝。刻像图形是佛宝。黄卷赤轴是法宝。剃发染衣
是僧宝。此是上三种之所寄。以流通后代者也。大小
权实虽有不同。但能皈依。皆是入道之正门菩提之
真因。功德殊常。未可思议。
生善经云。若人受三自皈。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
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皈者。其
福过彼。不可称计。
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
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
胜故。又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
若人四事供养。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
1125-A¶ 第 555b 页 X60-0555.png
香花供养。其福虽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归依佛.法.
僧三宝。所得功德。
木患子经波琉璃王白佛言。我国中灾患。使我忧劳。
愿赐易修要法。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业障.报障
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常以自随行.住.坐.卧。恒当一
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乃过一患子。如是渐
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亿。
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舍命得生第
三炎摩天。满百万遍。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
死流。趣向泥洹。断烦恼根。获无上果。又告王言。莎斗
比丘诵三宝名。经历十岁。得成斯陀含果。渐次习行。
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折伏罗汉经云。昔一忉利天子。寿命垂尽。五衰相现。
观寿终后。堕猪胎中。愁闷不乐。有天语言。今惟有佛
能脱卿罪耳。即到佛所。作礼白佛。佛言。欲离豚胎。当
诵三归。即从佛教。晨夜自归。七日寿终。下生维耶离
国。作长者子。逢舍利弗请佛说法。得阿惟越致。
大方便经云。以三宝为所归者。以救护为义。譬人获
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但
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
有生死罪。皈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皈依。更无异
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三归者。亦名优婆塞.优婆夷。上品归依者。心冥一体
三宝。诸戒自然具足。中品归依者。当如莎斗比丘持
1125-A¶ 第 555c 页 X60-0555.png
诵三宝名.或一佛名。久久不退。可成圣果。下品归依
者。当食五净肉。不作屠沽.魁脍.狱卒.妓女等恶业。邪
恶之友。莫与往来。遇三斋月.六斋日。亦须禁止酒肉.
五辛。如此行持。弥勒初会即得解脱。
五净肉者。不为我杀.不见杀.不闻杀.自死.鸟兽食
残也。三斋月者。正.五.九月。乃毗沙门天王分镇南
洲之月也。六斋日者。初八.二十三日。天王使者巡
察人间。十四.二十九日。天王太子巡察人间。十五.
三十日。天王自身巡狩人间也。
* 五戒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
不饮酒。前四戒。此方世法及转轮王法亦皆不许。后
一戒。惟佛独遮。以酒能乱心。增长放逸。前之四戒亦
因而破。故独遮也。此戒条相。虽约境。量实宽。依之受
持。功德难量。上品持者。得圣道。中品持者。得天道。下
品持者。得人道。又五戒虽局在家。实通出家。以此戒
能为沙弥戒.比丘戒之根本。亦为菩萨戒之根本。若
人精而持之。广而推之。靡所不摄。靡所不至也。受者
切莫轻视。
若人受三皈巳。受一戒者。名一分优婆塞.优婆夷。受
二戒者。名少分。受三戒.四戒者。名多分。受五戒者。名
满分。随其意乐受之。皆得胜福。终成菩提。若不受皈
戒者。堕落三途。人天路绝。
五戒若难遍持。但发勇猛誓愿。终身坚持一戒。亦可
1125-A¶ 第 556a 页 X60-0556.png
以一善成功。如一举子家。三代受不杀戒。不畜猫狸。
临场屋。卷不中式。有鼠三衔至案前。遂得第。又一少
年。单持不妄语戒。夜半从盗路遇叔问。何往。少年不
敢对。遂还。后盗发。得免死。
弥勒问经云。五戒名五大施。谓摄取无量众生故.成
就无量众生乐故.以增长种种功德故。受五戒者。可
得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随意多少受之。受五戒
后不能遍持者。随所重。可得分还。但向本师。或清净
比丘前言。我从今日不复持戒。如是三说。名
还戒法。
欲受五戒。必须先断食肉。佛于诸经说无量因缘。呵
止食肉。盖以食众生肉。伤损慈心。即为魔鬼所摄。况
食彼身分。非彼所愿。即成盗业。亦成债负。理必酬还。
是畜生因也。
凡受三皈.五戒者。必当发愿。如律所示。白云。愿以此
皈戒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
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
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
若单发愿回向西方亦可。
优婆塞戒经云。若人受皈戒。后为护宅舍及身命。祀
鬼神者。不失。若志心礼拜外道鬼神者。名失。若祠祀。
不得杀生命。
五戒对摄十善。杀.盗.淫三戒对摄身中救生业.布施
业.梵行业。不妄语一戒对摄口中诚实语.质直语.和
1125-A¶ 第 556b 页 X60-0556.png
诤语.常软语。不饮酒一戒对摄意中不净观.慈悲观.
因缘观。
愚谓意三。摄于饮酒一戒固是。但五戒虽制身口。
其实身口所犯。悉意三所发。若徒制身口。非善持
五戒也。持五戒者。知之。
五戒配五常。不杀配仁。不盗配义。不淫配礼。不妄语
配信。不饮酒配智。
生善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
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智度论云。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
禽兽何异。若人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持戒
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
* 八关斋
八关斋者。共有九支。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
语。五不饮酒。六不着华鬘及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
伎及往观听。八不高广床上坐。九不非时食。前八支
名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也。后一支名斋。谓过中
不食。同诸佛食也。在家二众。若三善月.六斋日。及本
生日.父母讳日。作诸善事。日应诣僧中。求授此戒。若
无人时。但心念口言亦得成受。
俱舍论云。若先作意于斋日受者。虽食后。亦得受。受
戒人下心.合掌。随施戒人语。勿前.勿后。若违不成。
成实论云。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
半日.半夜。重受.减受并得。
1125-A¶ 第 556c 页 X60-0556.png
萨婆多云。若受八戒。应言一日一夜等。语言决绝。莫
使与终身戒相混。
增一阿含经云。若受八戒。先须忏罪。然后受之。
堕舍经云。若于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
计。
论云。若在家男.女。尽形受持。必获菩提。乃至一昼一
夜受持八戒者。顿超一生五戒。何故。以戒多故。
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者。是诸佛父母。
智度论云。劫初。圣人教之。持斋修善。以避凶者。直以
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人持八戒。过中不食是
功德。将人至涅槃。
此戒虽暂。而实大。以戒戒皆言。如诸佛。则非五戒
所可伦也。故诸经论。或言必获菩提.或言诸佛父
母.或言将人至于涅槃。受者须知此意。
* 优婆塞戒
此戒出优婆塞戒经。亦谓之菩萨戒。在家菩萨。梵网
通收。今此一途。大乘别出。上视梵网。固难恍惚。下视
五戒。则霄壤悬隔矣。欲受此戒应令是人满六月日。
亲近承事出家智者。然后和合众僧。满三十人为作
白羯磨。受优婆塞戒。
* 优婆塞戒六重罪
* 一杀戒。上至天人。下至蚁子。
* 二盗戒。下至一钱。
* 三虚说戒。言我得不净观.阿那含等
1125-A¶ 第 557a 页 X60-0557.png
* 四邪淫戒
* 五宣说四众过戒
* 六酤酒戒
* 优婆塞戒二十八失意罪
* 一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戒
* 二耽乐饮酒戒
* 三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戒
* 四有来乞者不能多少分与遣空还戒
* 五见四众不能承迎礼拜问讯戒
* 六见四众毁所受戒。心生憍慢戒
* 七月六斋日不受八戒供三宝戒
* 八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戒
* 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坐戒
* 十疑水有虫故便饮戒
* 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戒
* 十二独宿尼寺戒
* 十三为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戒
* 十四以残食施四众戒
* 十五畜养猫狸戒
* 十六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戒
* 十七不畜僧伽黎衣钵锡杖戒
* 十八若须田作。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戒
* 十九物说价巳。舍贱趣贵。斗秤量物。不令平用戒
* 二十非处非时行欲戒
1125-A¶ 第 557b 页 X60-0557.png
* 二十一隐瞒官税戒
* 二十二犯国制戒
* 二十三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奉供三宝。先自受戒
* 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戒
* 二十五道路上在比丘沙弥前行戒
* 二十六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他戒
* 二十七养蚕戒
* 二十八路遇病者不能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戒
经云。优婆塞戒不可思议。何以故。受是戒巳。虽受五
欲。而不能障须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为不可
思议。
又云。优婆塞戒。名为缨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
不遍。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
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
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经云。有四事法所不应为。贪因缘不应虚妄为。嗔因
缘不应虚妄为。痴因缘不应虚。妄为怖因缘不应虚
妄为。
有二事不应为。一樗蒲.围棋.六博。二种种歌舞伎乐。
有四种人不应亲近。一棋博。二饮酒。三欺诳。四酤酒。
有四种恶人常应离之。一乐说他过。二乐说邪见。三
1125-A¶ 第 557c 页 X60-0557.png
口耎心恶。四少作多说。
* 沙弥戒
沙弥。此云勤策。亦云息慈。乃初入道之名。自年七岁
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自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
弥。应法复有二。未受十戒者。名形同沙弥。巳受十戒
者。名法同沙弥。年二十巳上。未受戒者。名名字沙弥。
七十巳上不许进具者。名老沙弥。十戒者。
*
一尽形寿不杀生
上至罗汉.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但有命者。不得故杀。或自杀.或教他.或见杀随喜。皆犯杀罪。误伤者不犯。
*
二尽形寿不盗
金银重物。下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冒渡等。皆犯盗罪。
*
三尽形寿不淫
凡犯世间一切男女。乃至畜生。悉名破戒。
*
四尽形寿不妄语
妄语有四。一妄言。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等。二绮语。谓妆饰浮言靡语。眩人心目等。三恶口谓粗恶骂詈等。四两舌。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挑唆起诤等。乃至前誉后毁。面是背非。證入人罪。发宣人短。皆妄语也。若自言證圣。得上人法。则其罪极重。或为救他。方便权语。不犯。
*
五尽形寿不饮酒
1125-A¶ 第 558a 页 X60-0558.png
一切酒俱不许饮。乃至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以酒饮人。若用以冶病者。不犯。
*
六尽形寿不着华鬘及香油涂身
华鬘者。西域贯华作鬘以严其首。此土则缯绒金宝制饰巾冠之类。香油涂身者。西域贵人用香末令青衣涂身。又以花浸油涂身。此土则佩香.熏香.脂粉之类。出家之士。披坏色衣。岂可为此。
*
七尽形寿不歌舞倡伎及往观听
歌者。口出声音。舞者。身为戏舞。倡伎者。琴瑟箫管之类不得自作。亦不得观听他作。至如围棋六博樗蒲骰掷之类。悉所不应。
*
八尽形寿不坐高广大床
佛制绳床。高不过如来八指。过此则犯。乃至雕刻漆彩及纱绢帐褥之类。亦不宜用。
*
九尽形寿不非时食
非时者。曰巳过中。非僧食之时也。经云。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僧宜学佛。断六趣因。故食不过午。今人体弱.或病多不能持。必须自知惭愧。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庶几可耳。
*
十尽形寿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梵语生像。华言金银。华梵并彰。故曰生像。金银宝物者。七宝之类。昔佛世时。僧不手捉。多敕净人掌之。今不能然。必须自知惭愧。不营求。不厚畜。庶几可耳。
1125-A¶ 第 558b 页 X60-0558.png
沙弥十二有可犯。一不分别衣。二离衣宿。三触火。四
足食食。五害生种。六青章上弃不净。七辄上高树。八
触宝。九食残宿食。十坏地。十一不受食。十二损生苗。
请僧福田经。沙弥应知五德。一发心出家。怀佩圣道
故。二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
委弃身命。遵崇道故。五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僧祇律。应为说十数。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二者。
名与色。三者。痒痛想。四者。四谛。五者。五阴。六者。六入。
七者。七觉支。八者。八圣道。九者。九众生。居十者。十一
切入。其列数释相。对治显正。并广如行事钞说。
沙弥犯前四重者。俱突吉罗罪。灭摈。起恶见三谏不
舍。亦灭摈。馀有所犯。俱突吉罗忏悔。
沙弥尼戒同沙弥结罪亦同。今不赘列。
* 式叉摩那戒
式叉摩那。此云学戒女。凡沙弥尼欲进具戒者。应与
二年学戒。若是童女。年十八。与二年学戒。若是巳出
嫁女。年十岁。与二年学戒。二年学者。可知其有胎.无
胎。故曰二岁净身。六法净心。
式叉摩那三学。一学四重。即淫.盗.杀.妄。二学六法。谓
与染心男身相触。盗四钱以下。杀畜生。小妄语。非时
食。饮酒。三学大尼诸戒及威仪。惟除为大尼过食及
自受食食。犯四重者。灭摈。犯六法者。突吉罗忏悔。再
与二年学戒。犯大尼众戒者。俱突吉罗。
* 比丘戒
1125-A¶ 第 558c 页 X60-0558.png
比丘。一云苾刍。此翻乞士。谓上于诸佛乞法。以资慧
命。下于众生乞食。以养色身也。又云。破恶。谓能破见.
思二惑也。又云。怖魔。谓比丘三度震动魔宫也。沙弥
年二十求进具足戒者。须为审问无诸遮难。乃可为
备衣钵.请十师。十师中一人为羯磨师。一人为教授
师。并本师和尚。名三师。馀七众为尊證师。集众登坛。
审问遮难。然后为作白四羯磨与具足戒。次为说四
重名相。次为说四依。是谓如法成就。
* 比丘戒遮难共二十七事
* 作沙弥时。犯四重罪。或曾受大比丘戒。犯重被摈。今来乞戒者。不许受。
* 作白衣时。曾犯净行比丘尼者。不许受。
* 作白衣时.沙弥时。盗听大僧说戒.羯磨。遂诈称大僧。同僧法事。志在衣食者。名为贼住。不许受。
* 先从外道来受具戒。后舍戒还入外道。今又重来者。名破内外道。不许受。
* 生.犍.妒.变.半。及自截等诸不男。不许受。
*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名为五逆。不许受。
* 诸天.阿修罗.及诸鬼神变为人形。而来受戒者。不许受。
* 诸畜生能变为人形。而来受戒者。不许受。
* 身具男女二根者。不许受。
* 问和尚名而不答。问巳名亦不答者。不许受。
1125-A¶ 第 559a 页 X60-0559.png
* 年未满二十者。不许受。
* 衣钵不具足者。不许受。
* 父母不听出家者。不许受。
* 负人债而来者。不许受。
* 他家奴主未舍而来者。不许受。
* 在朝官人有禄有位者。不许受。
* 年巳满七十者。非丈夫位。不许受。
* 身有恶疾。如疥癫.白癞.痈疽.乾痟.癫狂者。不许受。
* 又六根不具形相。怪恶或种种恶病.有辱法门者。佛俱不许受。
* 具足戒共二百五十事
* 波罗夷法四事
* 僧伽婆尸沙法十三事
* 不定法二事
* 尼萨耆波逸提法三十事
* 波逸提法九十事
* 波罗提提舍尼法四事
* 应当学法一百事
* 灭诤法七事
* 四依法
* 一依粪扫衣。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
* 二依乞食。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
* 三依树下坐。若得长利。若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
* 四依腐烂药。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
1125-A¶ 第 559b 页 X60-0559.png
* 比丘具足四义
* 一受具足。谓白四羯磨。
* 二随具足。谓从此向后随一一戒。常护持故。
* 三护他心具足。谓一分威仪具足。不为众所嫌。
* 四具足守戒。谓虽小罪畏而不犯。若有犯。当发露。
* 比丘尼戒
比丘尼。此云乞士女。沙弥尼二岁学戒毕。无诸过患。
方可进具。和尚尼可备衣.钵请尼中十师为授戒。先
审问遮难。次为作白四羯磨授之。次十师将此沙弥
尼至大僧中。为请僧重授戒。僧中亦为集十师。登坛
审问遮难。白四羯磨。羯磨巳。为说八弃名相。次为说
四依法。谓之如法成就。
佛制尼从二部受戒。后传至此土。尼无能授者。乃
但从大僧边受之。近年诸师全不知授法。苟简妄
作。乃杂在比丘中授之。是女而授男戒也。欺巳欺
人。罪莫大焉。
* 比丘尼遮难共二十九事
* 曾作沙弥尼.式叉摩那。犯四重。及受大戒犯八重。还俗讫。重来者。名边罪。不许受。
* 作白衣妇时。曾犯净行比丘者。不许受。
* 曾盗听大僧说戒.羯磨等。冒称比丘尼。希图利养者。名为贼心入道。不许受。
* 曾为外道。来入僧中受戒。后复归外道。今又重来。名破内外道。不许受。
1125-A¶ 第 559c 页 X60-0559.png
* 有螺.筋.鼓.角.脉五种不女。不许受。
* 有杀父者.杀母者.杀阿罗汉者.破和合僧者.出佛身血者。俱不许受。
* 有诸天女.阿修罗女.鬼神女变形。而来受戒者。不许受。
* 有诸畜生女。能变为人形。而来受戒者。不许受。一有身中具男女二根者。不许受。
* 问名而不答。问和尚名亦不答。教乞戒而不乞戒者。俱不许受。
* 童女年未满二十。出嫁女年未满十二者。不许受。
* 衣钵不具足者。不许受。
* 父母.夫主不听出家.强来者。不许受。
* 负人债而来者。不许受。
* 人家婢主未舍而来者。不许受。
* 有女人年至七十。不任受大尼戒者。不许受。
* 女人有病。疥癞.痈疽.白癞.乾痟.癫狂.二形.二道合.道小.常漏大小便.涕唾常流者。俱不许受。
* 外有六根不具。相貌怪恶。种种恶病。有辱法门者。佛皆不许受。
* 比丘尼具足戒三百四十八事
* 波罗夷法八事
* 僧伽婆尸沙法十七事
* 尼萨耆波逸提法三十事
1125-A¶ 第 560a 页 X60-0560.png
* 波逸提法一百七十八事
* 波罗提提舍尼法八事
* 突吉罗法一百事
* 灭诤法七事
* 尼无不定法。四依法全同大僧。今不赘列。
* 尼行八敬法
* 一不得骂詈比丘。
* 二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尼过。
* 三应从大僧受具戒。
* 四犯僧残。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 五半月当于僧中请教诫师。
* 六不应于无比丘处结夏安居。
* 七夏讫。当往僧中求自恣。
* 八百岁尼礼初夏比丘足。
* 菩萨戒
菩萨戒者。即菩萨万行。乃进趣菩提庄严法身之大
道也。其戒遍周九界。极尽未来。非可以数量局。非可
以名相陈。姑约其大槩名为三聚。一摄律仪戒。谓无
恶不断也。二摄善法戒。谓无善不修也。三摄众生戒。
谓无生不度也。但为下凡痴暗昧。于进修乃有梵网
一经。略示蹊径。使知所适从。然亦大海中之一滴而
巳。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是在智者。
* 梵网波罗夷罪十戒
* 一杀戒
* 二盗戒
1125-A¶ 第 560b 页 X60-0560.png
* 三淫戒
* 四妄语戒
* 五酤酒戒
* 六说四众过戒
* 七自赞毁他戒
* 八悭惜加毁戒
* 九瞋心不受悔戒
* 十谤三宝戒
* 梵网轻垢罪四十八戒
* 一不敬师友戒
* 二饮酒戒
* 三食肉戒
* 四食五辛戒
* 五不教悔罪戒
* 六不供给请法戒
* 七懈怠不听法戒
* 八背大向小戒
* 九不看病戒
* 十畜杀具戒
* 十一国使戒
* 十二贩卖戒
* 十三谤毁戒
* 十四放火焚烧戒
* 十五僻教戒
* 十六为利倒说戒
* 十七恃势乞求戒
* 十八无解作师戒
* 十九两舌戒
* 二十不行放救戒
* 二十一瞋打报仇戒
* 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 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 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 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 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 二十七受别请戒
* 二十八别请僧戒
* 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 三十不敬好时戒
* 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 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 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 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 三十五不发愿戒
* 三十六不发誓戒
* 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 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1125-A¶ 第 560c 页 X60-0560.png
* 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 四十拣择受戒戒
* 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 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 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 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 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 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 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 四十八破法戒
菩萨随身十八种物。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
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
菩萨像。
经言。十八种物许常随身。非谓必备方为菩萨也。
世之受菩萨戒者。汲汲乎惟十八物是办。肩荷随
身。便为毕事。胶彼琐仪。忘其大义。上求下化之弘
规。果如是而巳哉。
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若不受此戒。外
道.邪见人.畜生与木头平等。无有异故。知不受菩萨
戒者。纵学佛法。勤苦修行经千万劫。祗名众生。欲脱
生死.欲破业障.欲成菩提。终无得理。纵或受巳。毁戒。
还是佛之弟子。若不受者。名为外道。故经云。薝卜花
虽萎。犹胜一切花。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
今此菩萨三聚净戒受之者。报圆佛果。相好无边。三
达.五眼.十力无畏。一切功德无不具足。即于此身一
念之中。讫至成佛。具足八种殊胜功德。
* 一者。趣道场殊胜。当知受菩萨戒者。如大鹏鸟。举翅高飞。能至十万九千里。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能越六趣.二乘。径趣无上菩提。坐于道场。
1125-A¶ 第 561a 页 X60-0561.png
* 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大悲.大智之心。受菩萨戒。即超过二乘境界。如昔有沙弥侍一罗汉而行。忽发菩提心欲受菩萨戒。此罗汉反生恭敬。为担衣钵。让路而行。
* 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阎浮提大阿罗汉。不如供养一发心受菩萨戒者。以彼运心广大故。四者。功力殊胜。若受小乘戒者。犹如萤火。但能自照。受菩萨戒者。状似日光当午。一切普照故。
* 五者。灭罪殊胜经云。受戒后破戒。犹胜诸外道。以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以戒威力故。设堕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中。作地狱中王。若堕畜生中。作生畜中王。若堕饿鬼中。作饿鬼中王。所生之处。不失王位。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故无犯名外道。无戒可破故。
* 六者。受胎殊胜。受戒之人。若在胞胎中。常为天龙善神。所共守护故。
* 七者。神通殊胜。受戒之人。以持戒力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能于一念中超越千生。能于一日内。度无数众故。
* 八者。果报殊胜。受戒之人。即是菩萨。当生莲花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故。
受菩萨戒者。当以发菩提心为先。菩提心者。四弘誓
愿也。若实发此誓愿。复以至诚心。仰承大戒。则能发
起无作戒体。方名得戒。既得此戒。后或遇缘破犯。亦
1125-A¶ 第 561b 页 X60-0561.png
自有殊胜功德。故云。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又云。
所生之处。不失王位。若无此真实广大之心。但希破
后功德。轻求受戒者。则戒决不可得。戒既不可得。况
破后功德乎。求受戒者。宜知此意。
此戒体不发则巳。发即是性。故名无作。小乘明此。别
有一善能制定。佛法凭师。受发极至尽形。或依定.依
道别生。皆以心力胜用。有此感发。成实论判为非色
非心聚。律师多依此说。未尽其义。大乘明戒是色聚。
谓大乘情期极果。凭师一受。远至菩提。随定随道。誓
修诸善.誓度含识。亦以心力大故。别发戒善。为行者
所缘。止息诸恶。大论云。罪.不罪不可得。具足尸罗。此
是戒度正体。以心生口言。从今受。息身.口恶法。是名
为戒。即无作也。此无作虽无色相。而有能持.所持。有
得.有失。亦似有色相。故曰假色。亦名无表色也。授戒
羯磨文云。初番羯磨时。十方妙善戒法悉皆震动。第
二番羯磨时。诸妙善戒法举集虚空之中。如云如盖。
覆汝顶上。第三番羯磨时。此诸妙善戒法。从汝顶门
灌注身心。充满正报。汝心.汝身即是无边功德之聚。
此文正形容无表之色。如此虽非实有。戒从外来。然
亦不可谓自心本具。□无得与不得。盖以。理虽本具。
藉缘方发故也。
律学发轫卷上
1125-A¶ 第 561c 页 X60-056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