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理观真俗并脩故言交务第三篇中钝士依事
虽指西方利人行理通归唯识故云事理相由下
二句领教理经即能诠义是所诠如上二教各有
所本次中故习即习气。】
「三贤犹染其尘四果尚迷斯旨是以迦叶起舞舍利
作瞋难陀悦于练色陵伽兴于慢相斯并正使虽尽
馀习未亡犹增恼于六尘自网弊于三受况乃下凡
烦惑无始习熏今生道种正论伦而不忍以斯昏浊
徒生徒死甚可惜哉。」
【次科初总标三贤属大乘四果是小乘极圣是下
别引但示小圣迦叶四种此即摩诃迦叶华言大
饮光如智论云甄陀罗王与八万四千众来到佛
所弹琴歌舞以供养佛尔时须弥山王及诸山树
木人民畜兽一切皆舞佛边大众乃至大迦叶皆
于座上不能自安尔时天鬘菩萨问大迦叶耆年
行阿练若法第一何以在座身不自安大迦叶言
三界五欲不能动我是菩萨神通果报力故令我
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舍
利作瞋者智论云佛禅定起经行罗睺从佛佛问
罗睺何故羸瘦罗睺说偈答佛若人食油则得力
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泳-永+寄]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
当知佛问罗睺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答言和尚舍
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舍利传闻是语即时
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尔时波斯匿
使即见思二惑三贤四圣皆悉巳断无明习气犹
在不亡六尘三受比对可知如迦叶恼于声尘纲
于乐受也况下比诫烦惑即是结使习熏即习气
也道种即出家之人正论是法伦犹等也意谓身
虽出家心随妄习谕以圣言一等不忍忍即受也
以斯下结责。】
「良以界称忍土经云强识念力义当以正信而鞭后
以正解而导前解则见理朗然求邪倒而难获(俗云夫志
士有所之当口兴心誓行人所不能行谓仁义也割人所不能割谓情欲也忍人所不能忍谓苦乐也彼沈俗
士心无法澄尚有斯致况出道者正教满目不能行之临终方悔自取沈溺)信则识真仰
止知窳惰之易亡。」
【诫劝中初科初正明初句举依报以明忍梵语娑
婆此云堪忍土之与界并方域之佳名尔释迦方
志云谓此土人强识念力能忍苦乐堪任道器故
名堪忍宝积悲华文释甚广避繁不引须者看之
经下一句举正报以彰胜智论引经云阎浮提人
有三事故胜于诸天北洲不及一能断淫欲二强
识念力三精进勇猛等上云堪忍举三千之总名
经曰阎浮示一洲之别目以通显局其胜可知义
下二句正劝信智二法入道之门故初篇中指为
敬本涅槃妙门非信不入智度大海非智莫穷故
云信为道源功德母智为出世解脱因解而无信
则生邪见信而无解则失正归故以解先而信后
也涅槃经云若人有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
礼一佛或诵一经憍倨执情计为巳胜忽他有德
一等言非唯恐傍人名位过我是谓勤苦身心恨
恚陵物也外虽从税者相似柔顺也内实腾骧者
心多瞋忿也税顺也骧音襄马腾跃貌或下别就
礼敬以显瞋相初四句总示斜眼恶视谓之目睐
见下别显其相有四初则鄙其虚行次则以实为
伪三则嫌其大恭四则以声废德然此四行随事
皆是愤心既结丑状易成故贻斯诮耳如下结示
报增鬼录者若据瞋因合生脩罗然灵庙岳神恶
鬼罗刹亦由瞋使故得通言。】
「或高履长裙剔削光洁扬彫䌽之华丽曜龙凤之文
绮或磨刮骨肉蓥饰面门上高殿而扬声处静众而
长噫山字在肩有竦凌云之状匡肘广胁志逾鹏趐
之形棱层长慢抵筑朋流忽突增痴处处呈拙如此
胥徒名痴毒也。」
【痴中初四句就服饰明或磨下二句就身相显磨
刮骨肉者谓揩牙样爪刮舌抹唇等莹饰面门者
如耳佩宝环面涂膏粉等上下十句就四仪显噫
山肩鹏肘以喻显形忽突棱层约相显慢
如下结示胥徒即贱吏也胥字平呼。】
「故论云三三合九种(谓身口意此三能起业也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此三能成业也
现报生报后报此三名业果也)从三烦恼起
「昔元魏时勒那三藏见此敬养勤惰不伦便出七种
礼佛法文极繁委广如后明。」
【七礼中元魏即后魏元氏本姓柘跋太祖道武帝
名圭有天下即号魏国至第六帝高祖下诏以北
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
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
姓元氏勒那本西竺人未详所译。】
「然凡所作业三性为宗一俯一仰非心不就心必依
缘缘通内外不起则巳起必性收善恶两性作业感
生无记之缘多归痴种种虽无记亦有善恶梦业受
生如论具引是知舍受昏蒙难为醒决故当临事筹
理必不陷溺清心。」
【三性中初二句标示前明三毒即是起业之本今
明三性乃定业之宗一下引业归性初则推业由
心究其因也次则以心依缘示其境也三则业成
归性定其报也缘通内外者内谓行心外通万境
善下约性定报初二句总明善恶二性感报可知
无下别明无记初正明缘即是业此业属痴痴有
自种种虽无记随痴成业不无善恶随业定报亦
可明矣梦业受生事见成论报成蛐蚁是下策劝
舍受即是无记既非明了故曰昏蒙临事起脩故
宜醒决。】
「寄缘真俗篇第五(谓身心所行功存真俗前虽明于事理亦是真俗所收但被据于初
心此则正存终行)。」
【释寄缘真俗篇篇名中真俗二谛唯识要门名局
当篇义该一部其门极广其义甚深故委释篇题
庶易寻文旨寄者托也缘通能所义束为三一者
能敬形心(初篇总举此篇成观法喻所诫并约形心)二者所敬胜境(前篇
三宝及此篇云庄严道场位置尊像等)三者所行礼法
理妄既无生真复何立即双遣有空复本无性故
番圆成名无性性若以无生望依他则真深俗浅
若以圆成通望前二则真俗皆浅圆成独深由第
一义通为真俗所依体故从凡至圣始终通观圆
脩因果无差别故后是妙觉所證果故若准慈恩
二谛深浅各有四重俗谛四者一假名无实谛谓
军瓶林等二随事差别谛谓蕴界处等三方便安
立谛谓苦等四谛即二乘所證人无我理四依门
显实谛谓菩萨所脩二空观门真谛四者一体用
显现谛第二俗是过初俗故二因果差别谛第三
俗是三證得胜义谛第四俗是四胜义胜义谛谓
一真法界据法唯有五重约义开为八谛通大小
乘摄一百法初一唯俗非真后一唯真非俗中间
相望亦俗亦真以后望前后真前俗故广如彼说
若依义显相即是三谛(分别依他是俗谛无相无生是真谛圆成即是第一
义谛)若照后正观不出二空(依遍计性而生二执今番无性即是二空)若
此以分名体颇显故吾祖大师本兹圆旨立此一
篇欲使行人托礼敬行事之缘运空有并观之智
缘真俗不二之境成事理圆融之观显真如法界
之理故曰寄缘真俗也须知此篇该前摄后凡出
行相真俗主之问篇名真俗则二谛可知今通三
谛宁非妄作答一境三谛经论广明无以执文便
乖义实须知入道并以二谛为门若二谛条然则
属粗浅今明真俗并观则空有不二不二之
今所用理须委明故具引彼文随文开释庶令初
学无昧正脩彼愿乐地世第一后续云菩萨如此
得入初地巳得见道得通达入唯识天亲释云若
菩萨于愿乐地中具脩诸方便得入初地由得见
道故见道即无分别智所以得无分别智由通达
真如及俗谛故知尘无所有是通达真知唯有识
是通达俗复知此识无有生性是通达真知此识
是假有是通达俗若不通达俗无以能得见真以
离俗无真故若不通达真无以遣俗以俗无别体
故论中知尘巳下文有一十四句初八句分
示观门后六句圆显观意初段中上四句观俗识
以遣外尘下四句观真理以遣俗识上四句中初
二句真观后二句俗观则以知字为能观智尘识
二字为所观境尘即色等诸法皆阿梨耶似尘显
现后依意言分别而有名相凡夫无知执为实有
即分别性以理观照尘即是识即依他性尘既是
识尘即无体故无所有即番分别成无相性名通
达真显有依他名通达俗然前尘后识在言虽异
前真后俗观必同时非谓识外有尘可空但知尘
无体即显唯识(如蛇无体因藤现故)既知识有即显尘无(如了
是藤则遣蛇执)二谛一境真俗并观义见此也后四句中
前二句分见真理以明真观后二句随遣识
相以显俗观识无生性者论云一切法由因
缘生故不由自能生自他并不成就故名无生性
脱下庆离恶道馀道义通三恶若约对面不见唯
据畜生畜虽有眼不见住持如人有目不见理体
以劣比胜故曰犹如由下四句结劝夕死出论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明真俗行敬事理相由。」
【明脩总标中真俗二观即是唯识同诠一理事理
二行义兼深浅通被两方今篇正意圆收事理同
归唯识故曰相由略见篇题广如后释问前科合
掌翘勤即是事敬何得此科方曰正脩答前伹示
教劝脩今此正明行法。】
「良以凡习寄缘凭心舟济形假澡沐心便清远是须
庄严道场位置尊像斯即开神明之正路亦乃通圣
道之明津。」
【别显事中初科初四句示相须初句托缘缘通能
所见上篇题次句显因心即因也因缘相济事理
得成如济得舟下二句以事例显身浴神清犹事
成于理也是下次四句正明仪范道场乃助道之
胜缘尊像乃所敬之胜境然道场立法诸宗备有
今唯略示理在随时斯下示须立所以神明圣道
理也道场尊像事也事能引理故曰开通事理相
成则涅槃可到犹行者得路渡者得津故以为喻
神明乃众生之识性圣道即诸佛之法身。】
「初举三身之方土(普贤观云法身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馀应化身
以类标列也)次显十佛之光化(如龙树十住论中具列善德等相状)称扬相
量各有戒仪忏悔劝请甄别位置(亦如彼论解其除罪方法大明广如
彼说)。」
【正脩中初举三身方土者普礼三世依正也言三
身者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寂周遍寂静法身佛
也梵语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身智二光内外俱
照报身佛也梵语释迦此云能仁化身佛也若约
身配土则法身寂光如注所显(成唯识云自性身居法性上佛地论
云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清凉大师释云佛有觉
义名为佛土无觉义但持自性名为法亦如智论在有情名佛性在无情名法性也他宗有非此说者各
其志也)乃云应化以类标列者准大师内典录云应
身假相托质形于藏海此则报身实报土也(准唯识中
名受用土此分二类一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彼云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脩自利无漏纯净佛土
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等二他受
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脩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
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变他受用身依之而住准知内典伹约他受用以明身土若自受用身
理智冥合义归法身)又云化佛乘机而现者则变化身同居
土也(唯识论云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脩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
成熟随未登地所宜化为佛土或净秽大小前后改变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之身亦无定限等)准
义合说方便有馀然方便一土本居界外正为成
熟定性二乘然则法相所无贤首不
立(彼宗华严无三可会故)唯天台智者大师准法华经(经云我灭
度后声闻弟子于自所得功德生灭度想我于馀国作佛等)大智度论
发足者即初心也知尘无有故曰知无知唯有识
故云知识真空俗有遮照同时种从缘起者性假
脩成也因脩有證方可论地位之差殊定圣贤之
阶渐耳准知初学只合圆脩断證位阶非巳智分
也种从缘起文出法华种即本习缘即三学阶即
地位若下四句责其妄分即前迷执三意之一执
别观者见此可为一悟三倒涅槃云相颠倒心颠
倒见颠倒。】
「有人心路慞惶情投莫准闻余此及勃尔兴言抚掌
大笑曰言何容易一何虚诞嗟乎不学浪有涉言吾
闻真俗并观登住方脩如何下凡僣他上圣理义不
可急须改之。」
【问答中因上发足并观故有此难总有二意初约
宗以相难性(法相宗初心别观登地方合如慈恩云五地巳前真俗别观至第五地方
能合故准今问意正同相宗见解也)后则答成性宗二约论以證难脩
【行四依中指同律者彼受戒后示为行本律既广
明故此存略三乘通用者释迦一化无菩萨僧形
服既同理须齐奉纳衣开长乞食开请树下开房
尘药对病开酥密等故云各有开制也。】
「馀有四种墨印四种广说如别显之故不备载矣。」
【结略中十诵墨印四分广说皆类四依能分邪正
如常所问。】
「约时科节篇第七。」
【释约时科节篇篇名如注所显。】
「序曰夫为务学之士无时不行固得念念策心新新
习起岂可前念背恶遂剋苦而静尘后念陵善便纵
意而扬怠所以论美四脩(谓长时无间恭敬无馀也)经叹一虑(谓行
住食息常尔一心也)然后方能正想革绝凡怀。」
【文中初段初四句示正意务学有二谓解与行无
时不行示不废也念念新新明行相也岂下四句
责其不常上二句示乍脩下二句明即废陵善反
上背恶所下总引二文以成前意论即净土论彼
云一者恭敬脩谓恭敬彼佛必命为期二者无馀
脩谓专念彼佛乃至专赞不杂馀业三者无间脩
谓礼敬称赞乃至心心相续不以馀业间断四者
长时脩谓菩萨巳免生死所作善法回向佛果乃
至尽未来际等经叹一虑者如后引遣教昼则勤
心又云制之一处等并斯意也然下结非从正。】
「但为倒想沸腾难为执捉教称野鹿又等圆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