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戒要集-清-弘赞1129-A¶

1129-A¶ 第 678a 页

* No. 1129-A
归戒序

夫三宝者。性相常住。体周法界。接物应机。如日曜于
千江。为世舟航。非三畏之可比。故其始心入道。首则
归依三宝。受不杀盗淫妄酒戒。似儒教仁义礼智信
之五常。然五常庆在一生。五戒功归多劫。故云五戒
不持。人天路绝。如来三十二相。皆从持戒而得。苟不
持戒。尚不得疥癞野干之身。况得功德之体。若能持
戒。现获名称。终超有顶。是故现见奉戒去杀。不徇仁
而仁自著。持戒离盗。不崇义而义自敷。守戒除淫。不
修礼而礼自立。遵戒息妄。不期信而信自成。受戒断
酒。不履智而智自明。夫斯之实。可谓振网持纲。万目
开张。破无明壳。出长夜梦。复何功可以加之。何德可
以配之。若不是修。昧于所欲。徒役虑于名形。劳心乎
百氏。倦形神于宵夜。虚耳目于良晨。何乖道之远逝。
而弗及者乎。得其本。则无欲而不办。去其实。则何从
以措心。是以梵志舍异学。而归投三尊。菩萨奉禁戒。
而位同大觉。如斯之教。孰得而思议哉。

康熙癸卯仲夏鼎湖山比丘弘赞识
1129-A¶ 第 678b 页 X60-0678.png
归戒要集卷上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辑

* 受三归法

按四分律。如来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巳。结加趺坐。
七日不动。受解脱乐。过七日巳。从定而起。未有所食。
时有贾客兄弟二人。一名瓜。二名忧波离(馀经云。一名提谓。二
名波利)。将五百乘车载财宝。去树不远而过。树神劝令
以蜜[麸-夫+少]奉献如来。二人闻巳欢喜。即持蜜[麸-夫+少]奉献如
来。佛慈悯故受巳。即劝喻而开化之。告曰。汝等贾人。
今可归依佛。归依法。即受教言。大德。我今归依佛。归
依法。是为优婆塞中最初受二归依。时二人白佛言。
我今还本生处。当云何作福。礼敬供养。世尊即与发
爪。令持归作福。礼敬供养(时未有僧。故受二归。馀经云。佛教言。汝当归依僧。未
来有僧故。二人是雪山西。缚喝国之城人。承如来命。请发归国。各于二城。建一塔供养。此是释迦如来最初之
塔也。普曜经云。佛授二人记。当来作佛。号曰蜜成如来)。时世尊食[麸-夫+少]蜜巳。结加
趺坐。七日不动。游解脱三昧而自娱乐。过七日。从三
昧起。呵梨勒树神。笃信于佛。取呵梨勒果来奉世尊。
佛悯彼故。即便受之。告言。汝今归依佛。归依法。答言。
如是。即归依佛。归依法。诸神受归依者。呵梨勒树神
最初也。时佛食果巳。复入三昧七日。从三昧起。持钵
入郁毗罗村乞食。时苏阇罗大将女。发欢喜心。出食
1129-A¶ 第 678c 页 X60-0678.png
施与。佛悯彼故受之。告言。汝今归依佛。归依法。答言。
如是。我今归依佛。归依法。诸优婆夷受二归者。大将
女为最初也。时佛诣文驎龙水边。龙王化作少年。合
掌互跪。礼如来足。以偈赞佛。佛告龙王。汝今归依佛
法。答言。如是。我今归依佛法。畜生受二归者。文驎龙
王为首。尔时世尊。受梵天王请转法轮巳。往波罗柰
国鹿野园中。为憍陈如等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心
得解脱。成阿罗汉。是为僧宝。人天无上福田(后度耶舍伽子。
舍利弗。目犍连。三迦叶徒众。共千二百五十人。最后涅槃。度须跋陀罗。于其中间所度者。不可胜数。故经云。佛
告阿难。如来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西北方弟子。无数亿千)。时耶舍伽父。往见世
尊。佛为说法。即得须陀洹果。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
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今以去。尽形
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是为最初三自归。耶舍伽父
为首。时耶舍伽母及妻。办种种饮食。奉上世尊。佛为
说法。得须陀洹果。白佛言。自今巳去。归依佛法僧。听
为优婆夷。自今巳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是
谓最初受三自归优婆夷。耶舍伽母及妻为首。大灌
顶经云。佛在舍卫国。与比丘菩萨。天龙八部说法。时
有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白佛言。久闻如来
名声远振。今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
善哉。梵志。汝能舍置馀道。归依我者。当自悔过生死
之罪。其功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
意。复作是念。唯愿世尊施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
佛言。三世诸佛。说是戒法。汝应谛听谛受。心持念之。
1129-A¶ 第 679a 页 X60-0679.png
佛言。尽形寿归命诸佛。无上尊。尽形寿归命法。离欲
尊。尽形寿归命僧。众中尊。佛言。梵志。以三自归竟。是
为真正弟子。不为邪恶所干娆也。故萨婆多论云。以
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陵故也。华严疏云。三
宝吉祥。最胜良缘。有归依者。能办大事。生诸善根。离
生死苦。得涅槃乐。今欲受者。须先教礼三宝。及本师
释迦世尊。次礼戒师。然后受之。如智度论。正欲受时。
具修威仪。至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
正。生其欣厌。开拓心神。然后为授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教令三说。得属法巳。次授
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当知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次三结巳。唯有身口。无
我属巳。故大方便经云。三归以何为性。有论言。是教
无教性。受三归时。胡跪合掌。口说三归。是名身口也。
若纯重心。有身口无教。是谓教无教。故萨婆多论云。
若淳重心受。具教无教。若轻慢心受。但有其教。无其
无教(教无教。即作无作戒体也)。此教无教。虽云三归。然总该诸戒
之体。若受三归。伹名归法。而无戒法。是以论云。有所
加。得归及戒。若无加者。有归无戒。故毗尼母论。明三
归有五种。一翻邪三归。二五戒三归。三八戒三归。四
十戒三归。五大戒三归。言大戒三归者。谓佛初度人。
未制羯磨。有受三归而得大戒者。有唤善来而成比
丘者。制后不得也。言翻邪三归者。谓众生从无始劫
1129-A¶ 第 679b 页 X60-0679.png
来。惑业所障。不识三宝。不知出离。或依天神外道。或
依世教。为所归依。今始易心归投正教。翻破邪归。以
为入道修因證果之根本。故佛令彼先受三归。后始
忏悔。是名翻邪三归也。然既归依三宝。必须断恶修
善。方名佛子。岂容仍旧杀盗淫妄。而滥称为优婆塞
乎。论云。并须师教。不得自受。若师言归依佛。弟子答
言尔。或言不出口。或逐师语不具。或不称巳名字。或
两国言音不相领解。或从一二三人。各受一归。并不
成归。大方便经云。优波离白佛言。世尊。若受归戒时。
先称法。后称佛者。成三归不。答曰。无晓知。说不次第
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亦
不成归。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或称法僧。不称
佛者。或称佛僧。不称法者。成三归不。答曰。并不成三
归。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问曰。
佛若以法为师者。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答曰。法
虽是佛师。而法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以佛
在初。优婆塞戒经云。长者善生。白佛言。世尊。云何名
为三归。佛言。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
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
者。谓佛法僧。佛者能说断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
是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
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则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
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世。则
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
1129-A¶ 第 679c 页 X60-0679.png
法常有。无有持者。如来出巳。则有持者。是故应当别
归依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如
来出巳。则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
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
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善
男子。如佛缘觉声闻各异。是故三宝不得不异。何因
缘故。说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为佛。受分别说。故名
为僧。观有为法。多诸罪过。独处修行。得甘露味。故名
为佛。一切无漏无为法界。故名为法。受持禁戒。读诵
解说十二部经。故名为僧。若有说言。如来灭巳。归依
佛者。是何归依。善男子。如是归依。名为归依过去诸
佛。无学之法。如我先教提谓长者。汝当归依未来世
僧。归依过去佛。亦复如是。福田果报。有多少故。差别
为三。若佛在世。及涅槃后。供养果报。无有差别。受归
依者。亦复如是。若男若女。能三说三归依者。名优婆
塞优婆夷。智者深观。如来智慧。解脱最胜。能说解脱。
及解脱因。能说无上寂静之处。能竭生死苦恼大海。
威仪详序。三业寂静。是故应当先归依佛。智者深观。
生死之法。是大苦聚。无上正道。能永断之。生死之法。
渴爱饥馑。无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险难。
无上正法。能除断之。生死错谬。邪僻不正。无常见常。
无我见我。无乐见乐。不净见净。无上正法。悉能除断。
以是因缘。故应归依法。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
愧。非如法住。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
1129-A¶ 第 680a 页 X60-0680.png
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
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静。心多怜悯。少欲知足。如法而
住。修于正道。得正解脱。得巳。复能转为人说。是故应
当次归依僧。若能礼拜如是三宝。来迎去送。尊重赞
叹。如法如住。信之不疑。是则名为供养三宝。受三归
巳。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
归。若人质直。心无悭贪。常修惭愧。少欲知足。是人不
久得寂静身(法身也)。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
于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怜悯众生。如是之人。不
得三归。须达长者。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归依。是
胎中子。实不成归。何以故。是法要当口自宣说。虽不
成归。亦能护之。善生白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
何等之人。不得三归。佛言。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
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若人至心信不可
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优婆塞
戒。亦复如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
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
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
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
常。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以
是因缘。身口意。即是我怨。设三恶业。不得恶报。现在
之恶。亦不应作。是三恶业。现在能生弊恶色等。死时
生悔。以是因缘。我受三归。及八斋法。远离一切恶不
善业。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者第一义戒。
1129-A¶ 第 680b 页 X60-0680.png
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
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
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
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破之。何以故。戒力势故。大
方便经问云。为归依释迦文佛。为归依三世佛耶。答
曰。归依三世佛。以佛法身同故。归依一佛。即是三世
诸佛。以佛无异故。问曰。为归色身。为归依法身耶。答
曰。归依法身。不归色身。不以色身为佛故。问曰。若色
身非佛。何以出佛身血。而得逆罪。答曰。色身是法身
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则得逆罪。不以色身是
佛故得逆罪。故萨婆多论云。归依佛者。归于法身。谓
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归依法者。归于自他尽
处。谓断欲无欲。灭谛涅槃(谓自他惑灭。所无之处。故云尽处)。归依僧
者。归依第一义谛僧。谓良祜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
也。报恩经问曰。若归依第一义谛僧者。佛与提谓波
利受三归。不应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第一义谛僧。
常在世间。答曰。以俗谛僧。是第一义谛僧所依。故言
未来有僧。汝应归依。又欲尊重俗谛。故作如是说。佛
自说一切诸众中。佛众第一。若有众僧集在。是中四
向四得无上福田。于一切九十六种众中。最尊最上。
无能及者。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不伤正义。台教
明二种三宝。一住持。二一体。言住持三宝者。佛在世
时。树下成道。为佛宝。说四谛法。为法宝。度五比丘。为
僧宝。佛灭度后。范金合土。绘画丹青。为佛宝。纸书贝
1129-A¶ 第 680c 页 X60-0680.png
叶。三藏圣教。为法宝。剃发染衣。绍隆佛化。为僧宝。此
三住持不绝。故曰住持三宝。然一切像。即是真身。经
典所在。是佛舍利。今时凡僧。亦能荷负正法。为世福
田。皆应礼敬。言一体三宝者。即是一心。自性不归。无
所归处。若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双忘双照。三智圆觉。名为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
具足。名为法宝。如此觉慧。与理事和合。名为僧宝。欲
行礼敬者。不于一体之外。而有住持。亦不离住持之
相。而言一体。若昧一体之理。而行礼敬。但得事善。不
名真礼。若离住持之相。而谈一体。堕断灭空。不名达
理。以理居事外。未知全事即理。又岂悟能所性空。感
应道交者乎。由此三宝常住于世。不为世法之所陵
慢。故称宝也。如世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
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名三归也。宝性论云。三
宝有六义。故须敬也。一者希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
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
遇。所名为宝。二者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三宝
如是。绝离诸漏。故名为宝。三者势力义。如世珍宝。除
贫除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六神通力。故
说为宝。四者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姝好。
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故。故说为宝。五者最胜
义。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
胜。故名为宝。六者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
变改。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所改。故名为宝。故经
1129-A¶ 第 681a 页 X60-0681.png
云。三归功力最大。不得不受。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
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甚大愁忧
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驰往佛所。
稽首作礼。伏地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僧。未起之间。其
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
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
中。五德福还。复为天帝。佛从定觉。赞言善哉。天帝。能
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宝。罪对巳毕。不更勤苦。佛为说
法。天帝欢喜奉受。得须陀洹道。折伏罗汉经云。昔忉
利天子。寿命垂尽。五衰相现。自观终后。下生维耶离
国。疥癞母猪腹中作子。愁忧不乐。有天语云。唯佛能
脱卿罪。即到佛所。作礼。未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
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
能得久。恨离此座。常为猪胎。以是为毒。人趣受身不
为恐也。佛言。欲脱猪身。当诵三归。即从佛教。晨夜自
归。七日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
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举家深怪。谓之荧惑。意
欲杀之。唯父识之。曰。此儿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
三宝。况初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之。儿年七岁。路逢
舍利弗。目犍连。儿便作礼。众咸惊怪。儿言。道人不识
我耶。我在天上。应生恶道。佛授自归。故得为人。愿以
我言。请佛及僧。儿归以白父母。愿办供养。父母异其
年幼。能发大心。喜而营之。佛及众僧。神足来应。因为
说法。儿及父母。内外亲属。皆得阿惟越致。乃三自归
1129-A¶ 第 681b 页 X60-0681.png
之福也。贤愚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不审此重姓比
丘。本作何行。种何善根。而今出世。堕水鱼吞不死。佛
告阿难。过去久远。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为众说法。时
有长者子。来至会中。闻佛说布施持戒之福。欢喜信
心。即从佛受三自归。及不杀戒。复以一钱布施彼佛。
由是之故。世世受福。财宝自恣。无有乏短。尔时长者
子者。今重姓比丘是。由其布施一钱。九十一劫。恒富
钱财。至于今世。二家父母。供给所须。受不杀戒故。堕
水鱼吞不死。受三自归故。今值于我。得罗汉道。正法
经云。昔有人受人所鬻。断命祭天。既被持缚。无所能
避。唯念诸佛。一称是言。南无佛陀耶。言巳命终。生三
十三天。六十劫中。受胜妙乐。药王军菩萨。白佛言。此
人何缘生彼。佛言。临终纯善相应。发净信心。归依如
来。一称南无佛故。是人即为深种善根。又复于八十
劫中。得宿命智。在在生处。离诸烦恼。息一切苦。大悲
经云。一称南无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尽也。
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修善。以清净心。归佛法僧。一
弹指顷。不生馀心。命终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意
悦乐。三归功德。乃至报尽。于未来世。得至涅槃。优婆
塞戒经云。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
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
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贤愚经云。持戒之人。
宁舍身命。终不毁犯。何以故。戒为道之初基。尽漏之
妙趣。涅槃安乐之平涂。若持净戒。计其功德。无量无
1129-A¶ 第 681c 页 X60-0681.png
边。譬如大海。多有阿修罗。鼋龟水性。摩竭鱼等。大众
生居。戒海亦尔。多有三乘大众生居。譬如大海多诸
金银七宝。戒海亦尔。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
诸禅三昧。如是等宝。犹如大海。金刚为底。金刚山围。
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减。戒海亦尔。毗尼为底。
阿毗昙山以围绕。四阿含河。流注其中。湛然常尔。不
增不减。其海何故注入。不增不减。以下阿鼻地狱火。
上冲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减。
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减。是故当知
能持戒者。其德甚多。如希有校量功德经云。尔时长
老阿难。白佛言。若善男子女人。能如是言。我今归依
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我实未解。愿佛演说。
令诸众生。得正知见。佛告阿难。吾当为汝解说。假使
南赡部洲。满中须陀洹人(此云入流。是初果圣人)。其有善男子
女人。满一百年。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
施与。复以四事(衣。食。卧具。衣药)。具足供养。恭敬礼拜。乃至灭
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以香华妓乐幢幡。种种
供养。于汝意云何。得福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佛
言。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法僧。
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万分。乃至算
数譬喻。所不能及。佛告阿难。假使西牛货洲。满中斯
陀含人(此云一来。是二果圣人)。有人满二百年。如前一一供养。
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东胜身洲。满中阿那含人。
(此云不来。三果圣人)有人满三百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
1129-A¶ 第 682a 页 X60-0682.png
三归功德。假使北俱卢洲。满中阿罗汉。有人满四百
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及三归功德。假使四天下。
满中辟支佛。有人满十千年。如前一一供养。亦所不
及三归功德。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若
有人二万岁中。如前一一供养。虽得无量无边。不可
算数福德。犹不如有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归依
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不
可算数。言辞譬类。所能知及。复告阿难。若有人能归
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一弹指顷。能受十
善。受巳修行。以是因缘。得无量无边功德。若复有人。
能一日一夜。受八戒斋巳。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
福德。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若能受持五戒。尽其形寿。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
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亿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若
复有人。受沙弥戒。沙弥尼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
式叉摩那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比丘尼大戒。依
戒修行。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尽形寿持大比丘戒。依
戒如说修行。不缺不犯。无有秽浊。清净梵行。得无量
无边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
譬喻。所不能及。阿难闻说此三归依处。乃至尽寿护
大比丘戒。功德无量。叹未曾有。佛告阿难。此经名为
希有希有经。汝当奉行。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归戒要集卷上
1129-A¶ 第 682b 页 X60-068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