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日用-清-弘赞下篇资具门¶

下篇资具门¶ 第 217b 页

沙门日用卷下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编

* 下篇资具门

** ○三衣名相

一安陀会。梵语也。此云下著衣。亦云中宿衣。又云
里衣。又云内衣。谓近身而著。院内。行路。杂作衣也。
二郁多罗僧。此云上著衣。谓于常所服中。最在其
下篇资具门¶ 第 217c 页 X60-0217.png
上也。又云入众时衣。谓礼敬。诵经。啖食。听讲。如是
时著也。

三僧伽黎。此云重。又云合。谓割之合成。而重作也。
又云杂碎衣。谓条数多故。又云重复衣。若入王宫。
聚落。行乞。啖食。遮寒。说法。礼塔。应著此衣也。

然此三衣。天竺总名支伐罗。若以色称之。并名袈
裟。佛言。过去未来佛弟子。并著是衣。如我今日。刀
截成衣。不为怨贼所劫。萨婆多论云。所以作此三
衣名差别者。欲现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种。无
此三衣名。以异外道故。作此差别。功德论云。造三
衣者。以三转法轮故。又云。为三世故。又云。为三时
故。冬则著重者。夏则著轻者。春则著中者。若大寒
时重著三衣。可以障之。僧祗律佛言。三衣是沙门
贤圣幖帜。故我诸弟子。齐是三衣。足遮大寒。大热。
蝇虻。覆障惭愧。不坏圣种。若性不堪寒者。听故弊
衣。随意重纳。即是少欲少事。戒坛经云。五条下衣。
断贪身也。七条中衣。断瞋口也。二十五条大衣。断
痴心也。其裁作法者。如根本律云。三衣总有三品。
僧伽黎上者。用自肘量。竖三横五。下者。各减半肘。
二内名中。郁多罗僧。安陀会。亦有三品。并同此量。
身长大。而肘短者。依身为量。不依肘量。若翻此者。
亦依身量。其条数坛隔法者。安陀会五条。一长一
短。郁多罗僧七条。两长一短。其僧伽黎。条数九种
不同。谓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十五条。十七条。十九
下篇资具门¶ 第 218a 页 X60-0218.png
条。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坛隔者。初三两
长一短。次三三长一短。后三四长一短。过此以上。
便成破衲。不堪持故。其缝刺法。依稻田畦势。而割
截之。叶向两边。不应一靡。叶有三别。谓上中下。上
者阔四指。狭齐两指。二内名中。凡为小坛。当大坛
半。然小坛。望大坛。裁割之时。更须增其半叶。一缝
作了之后。方始明闇。正得相应。异此非也。内法传
云五天法服。任刺任缝。内叶外缘一寸。外缘有刺
三道。内叶悉皆缝合。又西国三衣。并皆刺叶令合。
唯独东夏。开而不缝。详观律检。实无开法。亲问北
方诸国。行四分律处。俱同刺叶。全无开者。西方若
得神州法服。缝合乃披。诸部律文。皆云剌合。宣律
师问天人云。比见西域僧来。多缝衣叶者何。答曰。
此佛灭后。将二百年。北天竺僧。与外道同住。外道
嫉之。密以利刀内衣叶中。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
门释子。内藏利刀。欲将害王。因告检获。由此普诛
一国比丘。时有耶舍阿罗汉。令诸比丘。权且缝合。
为绝命难。此乃彼方因事权制。非佛所开也(按此二说。
缝则准诸部。律文。不缝乃据天人所说。任取一法。依理无妨。又今。时开水路者。诸律无文。本非佛制。乃此
方所造。或错会南山之言。巧加制作。即如衣上安贴。杜撰云须弥山。日月。天王。之类是也)四分
律云。新衣听一重作安陁会。及郁多罗僧。二重作
僧伽黎。若故衣。听二重作五条七条。四重作大衣。
若粪扫衣。随意多少重数。内法传云。著衣及施[巾*勾]
纽法者。可取五肘之衣。叠作三襵。肩头叠处。去缘
下篇资具门¶ 第 218b 页 X60-0218.png
五指许。安其方贴可方五指。周剌四边。当中穿为
小孔。用安衣[巾*勾]。其[巾*勾]。或绦。或帛。粗细如衫[巾*勾]相似。
可长两指。结作固心。馀者截却。将[巾*勾]穿孔。向外牵
出。十字交系。便成两[巾*勾]。内纽此中。其胸前叠处。缘
边安纽。亦如衫纽。即其法也。衣之下畔。[巾*勾]纽亦施。
随意倒披。是圣开许。两头去角。可八指许。各施一
[巾*勾]一纽。此为食时所须。反襵胸前。纽使相合。此成
要也。凡在寺内。或时对众。必无带纽。及笼肩披法。
若向外游行。并入俗舍。方须带纽。馀时但可搭肩
而巳。屏私执务。随意反抄。若对尊容。事须齐整。以
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勿安肘上。若欲带纽。
即须通肩披巳。将纽内[巾*勾]。回向肩后。勿令其脱。以
角搭肩。衣便绕颈。双手下出。一角前垂。阿育王像。
正当其式。出行执伞。形仪可爱。即是依教齐整著
上依也(著衣之法。失之久矣。故此略出其大纲。如乐正法者。当复本式)。律摄云。著
大衣。不应作务。不在道行。不裹胯坐。及披而卧。不
赤体披。礼拜之时。衣勿拂地。不裹膝头。亦不于下
二衣上坐卧。若无馀物。听用。为衬坐卧。无犯。凡著
衣服。应舍三种心。一喜好玩饰心。二轻贱受用心。
三矫觅名称心。诈著弊衣。欲令他知。有德有行。如
是三心。皆不应作。但求坏色。趣得充身。顺大师教。
进修善品。应生五种心。一知量。度量而用。勿使伤
损。二知间隙。不可频著一衣。臭而疾破。三知思察。
来处极难。作报恩心。受用之时。勿为非法。四知时。
下篇资具门¶ 第 218c 页 X60-0218.png
寒热适时。受用合度。五知数。十三资具。足得资身。
多畜贮衣。长贪废业(十三者三衣。坐具。裙。副裙。掩腋衣。副掩腋衣。拭身巾。拭面
巾。剃发衣。覆疮衣。药直衣)。若衣缘断坏者。应以物贴。或用线缭。
若见有孔。应可补贴。如总烂坏。不堪料理者。应作
灯炷。或可斩碎。和牛粪作泥。用塞柱孔。或泥墙壁。
如是用时能令施主所舍福田。任运增长(如是烂坏之衣。
佛犹不听轻弃。今时有以亡比丘衣。于树上挂之。云使鬼神鸟鹊沾益。纵是贵价上服。亦任风飘日暴自
烂。挂搭盈树。甚不雅观。骇俗之目。讹谬相传。一至于此。然亡人衣物。众共羯磨分之。律有明文。何不详检
自用已见。信行邪妄)。

** ○僧祗支

僧祗支。或云僧脚崎。梵语也。此云覆膞。亦云掩腋。
竖二肘。横五肘。佛制恐污三衣。其披著法。应出右
肩。交搭左膞。房中恒著。唯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
馀服。此是沙门本仪。自法流东土。僧皆如是。去圣
时遥。乃类俗服。同著袖衣。其偏衫者。亦此方所制。
因魏帝请僧入内供养。宫人见僧偏袒右肩。不以
为善。遂作偏衫施僧。缝于左边僧祗支上。因名偏
衫。今隐祗支之名。而号两袖者曰偏衫。若欲作者。
须开后缝。截领。方存魏制元式也。

** ○涅槃僧

涅槃僧。亦云泥伐散那。唐言裙。横五肘。竖二肘。著
时绕身既讫。抬使过脐。右手牵其左边上角在内。
牵向腰之右边。左边上裙。取外边而掩左畔。两手
两畔。举使正平。中间矗直。即成三襵。后以两手各
下篇资具门¶ 第 219a 页 X60-0219.png
蹙至腰。俱将三叠。向后掩之。两角各抬三指。俱插
向脊。使下入腰间可三指许。斯则纵未系绦。亦乃
著身不落。后以绦或带。长五肘许。钩取正中。举向
脐下。抹裙上缘。向后双排。交度前抽。傍牵左右。各
以一手。劳压两边。缠两绦可令三度。有长截却。少
则更添。绦带之头。不合縙䌽。斯谓圆整著裙。成萨
婆多部仪也。然四部之殊。以著裙表异。一切有部。
则两边向外双襵。大众部。则右裙蹙在左边。向内
插之。不令其堕。西方妇女著裙。与大众部无别。上
座部。正量部。制亦同斯。伹以向外直翻。傍插为异。
尼则准部如僧。全无别体。故西域记云。既无带襻。
其将服也。集衣为襵。束带以绦。襵则诸部各异。色
乃黄赤不同。正言。泥缚些那。旧曰涅槃僧。讹也。

** ○尼师坛

尼师坛。梵语也。此云坐具。亦云随坐衣。又云随足
衣。谓将随行。以便坐卧。不得离故。佛言。为身。为衣。
为卧具。故制畜之。长佛二磔手。广一磔手半。更增
广长各半磔手。佛一磔手。准有一尺八寸。又云佛
一磔手。当中人三磔手。若准四分律。长当四尺五
寸。广当三尺六寸。根本部长当五尺四寸。广当二
尺七寸。其增长。不增广也。五分律云。续一磔手者。
截三分。续长头。馀一分贴四角。不贴则巳。今时缘
四边。贴四角。本此也。号四角为四天王者。谬之甚
也。义净三藏云。此中制意。本谓衬替卧具。恐有所
下篇资具门¶ 第 219b 页 X60-0219.png
损。不拟馀用。然其大量。与自身等。顶上馀有一磔
手在。斯乃正与卧具相当。若其量小。不堪替卧。敷
地礼拜。深乖本仪。若故违圣制。谁当代罪。内法传
云。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其所须者。但拟
眠卧之时。护他毡席。若用他物。新故并须安替。如
其巳物。故则不须。勿令污染。亏损信施。杂事律云。
苾刍不应无坐具。辄出外行。违者得越法罪。若其
意。即拟还来。遇有他缘。不及归者。当于彼处宿。不
应夜行。可于同梵。行者。借替充事。如其无者。取七
条衣。叠为四重。将替毡褥。少睡多觉。以至天明。凡
为坐具。应作两重。染令坏色。十诵律云。新者两重。
故者四重。不应单作。若先受者。不应舍。勤伽论云。
若离宿。不须舍。但作吉罗悔过。若欲作新坐具。当
取故者。纵广一磔手。贴新者上。为坏色故。若无故
者则巳。戒因缘经云。取故者缘四边。以乱其色。律
摄云。所以贴者。为令牢故。若无全者。广合集故物
而贴之(既为牢故。帖中亦得也)。戒坛经云。尼师坛。如塔之有
基也。汝今受戒。即五分法身之有基也。良以五分。
由戒而成。若无坐具。以坐汝身。则五分定慧。无所
从生。其馀作法。广如律中。

** ○钵多罗

钵多罗。梵语也。此译为钵。义云应器。谓体色量。三
皆应法。体用瓦及铁。色以麻子杏子等。熏作黑赤。
或孔雀咽色。及鸽色也。量分大小。大者三斗。小者
下篇资具门¶ 第 219c 页 X60-0219.png
一斗半(准唐斗大钵受一斗。小钵受五升。按萨婆多谕。大钵受秦升三升。小钵受一升半)
钵上不得作卐字。及书巳名字。不听畜金银铜锡
等钵。是白衣器。不听畜木钵。是外道器。听作钵囊。
应作带。络肩而行乞食。若在平时。应作钵龛。钵笼
贮之。若有病。听用匙箸。梵语云。俱夜罗。此云随钵
器。即匙箸键𨩲等。键𨩲者。浅铁钵也。今呼为鐼子。
讹也。律云。键𨩲入小钵。小钵入次钵。次钵入大钵。
如是等。皆听畜之。复听畜歠粥器。饮水器。即碗瓯
等然过午后。必以灰揩净洗。无食腻气。方听用之
饮水(熏钵法。备载律中。键音虔。𨩲音咨。鐼音训)

** ○滤囊

梵语。钵里萨罗伐拿。此云滤水罗。僧祗律云。受具
足戒巳。要当畜漉水囊。应法澡罐。行时应持漉囊。
若无者。下至受持郁多罗僧一角头。观水时。不应
以天眼看。亦不得使闇眼人看。看时当至心。不得
太速。不得太久。当如大象一回顷。无虫应用。有虫
应漉用。若虫极细微者。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
行。律摄云。凡一观水。始从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巳
来。咸随受用。应知滤物。有其五种。一谓方罗(须细密绢
一尺二尺。随时大小。若疏薄物。元不堪用)。二谓法瓶(阴阳瓶也)。三谓君持迦。
(此云瓶也。以绢鞔口。细绳系项。沉放水中。抬口出半。待满引出。仍须察虫。无乃方用)四酌水
罗(以绢作小团罗子)。五衣角罗(取密绢方一磔许。或系瓶口。或置碗口。滤济时须。非
袈裟角也。此等诸罗。皆是西方现用。大师悲悯。为济含生。食肉尚断大慈。杀生岂当成佛。行者特须存护。
为自他之益也)。义净三藏云。水罗是六物之数。不得不持。
下篇资具门¶ 第 220a 页 X60-0220.png
若行三五里。无罗不去。若知寺不滤水。不合餐食。
渴死长途。足为龟镜。如来圣教。慈悲为本。所制戒
律。罪有性遮。遮则准事合轻。性乃理应从重。性罪
之内。杀生最初。是故智人。特宜存护。若将此为轻
者。更复何成重哉。设使学通三藏。坐證四禅。镇想
无生。澄心空理。若不护命。依教奉行。终亦不免佛
所诃责。十恶初罪。谁代受之。复有令人耕田种植。
规求小利。不见大尤。水陆俱伤。杀生无数。斯之罪
咎。欲如之何。直如束手泉门。任他处分。故经云。杀
生之人。当堕地狱。饿鬼。畜生。设得为人。短命多病。
哀哉此苦。谁当受之。脱有能为。善哉甚善。可谓释
迦末法。共结慈念之因。弥勒初成。俱證无生之果
(三衣钵具滤囊。是比丘际身之六物也)

** ○军迟

军迟。或作君持迦。皆梵语也。此云瓶。西域记云。即
澡瓶也。尼畜军持。僧畜澡罐。谓双口澡罐。杂事律
云。军持著[此/束]。澡罐口开。寄归传云。瓶有二枚。净者
咸用瓦瓷。拟非时饮用。净手方持。必须安于净处。
触者。任兼铜铁。乃便利所须。触手随执。可于触处
置之。其作瓶法。盖须速口。顶出尖台。可高两指。上
通小穴。粗如铜箸。饮水可在此中。傍边则别开圆
孔。罐口令上。竖高两指。孔如钱许。添水宜于此处。
可受二三升。小成无用。

** ○锡杖
下篇资具门¶ 第 220b 页 X60-0220.png

梵语。隙弃罗此言锡杖。由其振时作锡锡声。故十
诵律名声杖。以声立名。体任铜铁。不局锡为。义净
三藏云。言锡杖者。梵语吃弃罗。即是鸣声之义。古
人译为锡杖者。意取锡作声鸣。杖锡任情称就。目
验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圈。可容二三
寸。安其錞管。长可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
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环或圆或匾屈合
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元
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劳心。
而复通身是铁。头上复安四股。重滞将持。非常冷
涩。非本制意也。锡杖经云。智杖。德杖。以彰显圣智。
行功德本。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趣道法之正
幢。建念义之志。三世诸佛。皆执持之。二股六环是
迦叶佛制。四股十二环是释迦佛制。虽然如是种
种分别表释。虔恭奉持。悉非本制。按此一经。文异
诸部。上古亦判之为伪。以其文非正译。词乖佛语。
智者当舍一。而从诸也。杂事律云。不应以杖打狗。
应举怖之。怖时恶狗若瞋。应取一抄饭掷地令食。
至乞食家。可一二度摇。无人出问。即须行去。不应
久摇。五百问中。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等。

** ○数珠

梵语。钵塞莫。或云阿哩吒迦(二合)。此言数珠。木槵子
经云。若欲灭烦恼。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常自随
身。至心称南无佛陁。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名。乃过
下篇资具门¶ 第 220c 页 X60-0220.png
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
乱。除谄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百
八结业。获常乐果。瑜伽念珠经云。金刚手菩萨在
世尊前。而说偈言。

「 珠表菩萨之胜果
 于中间满为断漏
 绳线贯串表观音
 母珠以表无量寿
 慎莫蓦过越法罪
 皆由念珠积功德
 砗磲念珠一倍福
 木槵念珠两倍福
 以铁为珠三倍福
 熟铜作珠四倍福
 水精真珠及诸宝
 此等念珠百倍福
 千倍功德帝释子
 金刚子珠俱胝福
 莲子念珠千俱胝
 菩提子珠无数福
 佛部念珠菩提子
 金刚部法金刚子
 宝部念诵以诸宝
 莲华部珠用莲子
 羯磨部中为念珠
 众珠间杂应贯串
 念珠分别有四种
 上品最胜及中下
 一千八百以为上
 一百八珠为最胜
 五十四珠以为中
 二十七珠为下类
 二手持珠当心上
 静虑离念心专注
 本尊瑜伽心一境
 皆得成就理事法
 设安顶髻或挂身
 或安颈上或安臂
 所说言论成念诵
 以此念诵净三业
 由安顶髻净无间
 由带颈上净四重
 手持臂上除众罪
 能令行人速清净
下篇资具门¶ 第 221a 页 X60-0221.png
 若修真言陀罗尼
 念诸如来菩萨名
 当获无量胜功德
 所求胜愿皆成就」


** ○和南

和南。或云槃谈。正梵音言。畔睇。或云畔惮南。此云
敬礼。律云。年少比丘。应以五法。礼上座比丘。应偏
露右肩。脱革屣。右膝著地。捉上座足。言。大德我和
南。僧祗律云。礼拜不得如哑羊。当相问讯云。少病。
少恼。安乐不。又和南有三种。谓身口心。身者。前人
若坐若立。头面礼足。是名身。口者。若前人远遥。合
掌低头言。和南。是名口。心者。若彼背去。应合掌作
敬。是名心恭敬。寄归传云。夫礼敬之法。须合其仪。
若不顺教。则平地颠蹶。故佛言。有二种污触。不应
受礼。亦不礼他。若违教者。拜拜皆招恶作之罪。一
是饮食污。二是不净污。若于大众聚集斋会之次
合掌即是致敬。故亦不劳全礼。礼便违教。或迮闹
处。或不净地。或途路中。礼亦同犯。若在馀时。即应
全礼。如佛告邬波离。凡是口云。我今敬礼。但是口
业伸敬。或时曲躬口云畔睇。此虽是礼。而未具足。
然有二种礼敬。一者五轮著地。二者两手捉腨。口
云我今敬礼。彼云无病。若不尔者。俱得越法罪。又
凡礼拜者。意在敬上。自卑之仪。欲致敬时。及有请
白。先整法衣。搭左肩上。擪衣左腋。令使著身。即将
左手向下掩摄衣之左畔。右手随所掩之衣裙。既
至下边。卷衣向膝。两膝俱掩。勿令现身。背后衣缘。
下篇资具门¶ 第 221b 页 X60-0221.png
急使近身。所掩衣裳。莫遣垂地。足跟双竖。脊须平
直。十指布地。方始叩头。然其膝下。迥无衣物。复还
合掌。复还叩地。慇勤致敬。如是至三。必也寻常一
礼便罢。中间更无起义。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
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
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凡是坐者。皆足
蹋地。曾无贴膝之法也。若双膝著地。平身合掌。乃
是香台瞻仰。赞叹之容也(西国称佛殿为香台也。下明礼佛仪)。然西
国礼敬。盛传赞叹。但有才人。莫不于所敬之尊。而
为称说。震旦之地。自古相传。但知礼佛题名。多不
称扬赞德。何者。闻名但听其名。罔识智之高下。赞
德。俱陈其德。名乃体德之弘深。即如西方制底畔
(礼塔也)。及常途礼敬。每于晡后。或黄昏时。大众出
门。绕塔三匝。香花具设。并悉蹲踞。令其能者。作哀
雅声。明彻弘朗。赞大师德。或十颂。或二十颂。次第
还入寺中。令一经师。升狮子座。读诵少经。所诵之
经。多诵三启。谓初赞三尊。次述正经。后陈回向发
愿。经了之时。大众皆云善哉。经师乃下座。大众随
次第而礼狮子座。次礼上座。若其众大。过三五人。
馀皆一时望众起礼随情而去(馀如四分律标释中广明)。按齐
代。西国三藏勒那法师。睹此边方。不闲礼法。情同
猿马。乃译出七种礼法。一名我慢心礼。谓依位次。
心无恭敬。情不殷重。意驰外境。五轮不具。三业驰
散。如碓上下也。二名唱和求名礼。谓心无净想。随
下篇资具门¶ 第 221c 页 X60-0221.png
口称名。粗整威仪。身心诈恭见人则身轻急礼。人
去则身惰心疲。稍似恭敬。非真供养。盖心散而口
唱也。三名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身相
好具足。如在目前。情无厌足。心想现前。专注无昧。
导利人天。功德虽大。犹未是智。后多退没也。四名
发智清净礼。谓由达佛境界。自心虚通。知本无碍。
随心现量。礼一佛。即礼一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
以佛法身。体用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法僧加
敬。体亦同然。虽三相别。性理无殊。故知一礼。则一
切礼。乃至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养礼拜。自净身
心。荡荡无碍。一礼一起。即是净业无穷。果报无限
也。五名通入法界礼。谓观自身心等法。从本巳来。
不离法界。佛我自性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
遍礼诸佛。如一室悬百千镜。镜皆像现。递相涉入。
镜无不照。影无不现。佛身清净。明逾彼镜。一身既
尔。乃至一切法界凡圣之身悉同。又诸佛德用既
齐。名号亦等。随称何名。名无不尽也。六名正观修
诚礼。谓明礼自身佛。不缘他佛。以一切众生自有
佛性。平等正觉。但为迷故。巳身佛性。长认为恶。若
谓巳身极恶。无佛性者。纵敬他身。终成无益。若能
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如涉远途。要藉自身。欲见
佛性。要观巳佛。法僧亦尔。同体无二也。七名实相
平等礼。谓前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
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无二。无圣可恭。无凡可
下篇资具门¶ 第 222a 页 X60-0222.png
慢。以实相离念。不可以心取。不以可相求。去高下。
离尊卑。动静一如。恭慢齐固。内行平等。外顺修敬。
内外合宜。是名平等礼也(前三约事。后四显理。前三。初二非礼。后一。虽礼
而非智。以未入理故也。后四。初三从理而入。心存凡圣。未是极智。后一。当体即真。离彼我念。冥凡圣见。全
体实相。举目真如也)。

* ○附诸名相


梵音具足名佛陀。此云觉者。觉具三义。一自
觉。谓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觉他。谓运无缘慈。度
有情界。三觉行圆满。谓穷源极底。行满果圆也

达磨
此言法。是执持之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具云僧伽。此言众。四比丘巳上之称。即清净
持戒和合之众也

比丘
有六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四净命。五
除馑。六能持戒。新名苾刍

苾刍
即比丘之别音也。古人取西国之草。具五
德。以喻出家人也。一体性柔软。喻能折伏身语粗
犷。二引蔓傍布。喻传法度人。连绵不绝。三馨香远
闻。喻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能断烦
恼毒害。五不背日光。喻常向佛日故

和尚
亦云和上。正梵音云邬波驮耶。此云亲教
师。谓亲从受业。由能教出离法故。又云力生。谓入
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
养智慧命。功莫人焉
下篇资具门¶ 第 222b 页 X60-0222.png

阿阇黎
此言轨范师。谓能教弟子法则也。有五
种。一受十戒阇黎。二受大戒羯磨阇梨。三教授阇
梨。四受经阇黎。五依止阿阇黎

头陁
新云杜多。此云抖擞。谓抖擞三界烦恼故
也。其行十二法。一住阿兰若。二常乞食。三纳衣。四
一座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果浆。七冢间住。八
树下宿。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
二但三衣

沙门
此言功劳。谓修道有多劳也。亦云勤息。谓
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义训勤行。谓勤行取涅槃故。
此有四种。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
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
谓诸邪行者

菩萨
具云菩提萨埵。此言导有情。上求佛道。下
化众生也。别名大士。又名开士。开众生信心也。又
名高士。高出凡夫小乘也

辟支佛
此云缘觉。以观十二缘生。而悟道故。亦
云独觉。谓出无佛世时。无师自悟故也

阿罗汉
此言无著。又言不生。谓后世中。更不受
生死果报故

袈裟
韵作𣮫㲚。音加沙。至葛洪字苑。始改从衣。
谓是法服也。然此是梵音。正云加沙野。又云迦罗
沙曳。此云不正色。亦云坏色。即赤色也。此乃因色
名衣。出家五众。并皆著之。真谛杂记云。袈裟是外
下篇资具门¶ 第 222c 页 X60-0222.png
国三衣之名。名含多义。或名离尘服。由断六尘故。
或名消瘦服。由割烦恼故。或名忍辱铠。或名莲华
服。服者离著故。或名间色服。以青黑赤三如法色。
所成故。法苑云。夫袈裟为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涅
槃僧。为衬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消瘦。取能消瘦
烦恼。铠名忍辱。取能降伏众魔。亦喻莲华。不为污
泥所染。亦名幢相。不为邪众所倾。亦名田文之相。
不为见者生恶。亦名救龙之服。不为金鸟所食。亦
名降邪之服。不为外道所坏。亦名不正之色。不为
俗染所贪。是以教有内外之别。人有道俗之异。在
家则依乎外教。服先王之法服。顺先王之法言上
有事亲敬君之礼。下有妻子官荣之恋。此则恭孝
之躅。理叶儒津。出家则依乎内教。服诸佛之法服。
行诸佛之法行。上舍君亲爱敬之重。下割妻子官
荣之好。以礼诵之善。自资父母。行道之福。以报国
恩之重。既许不以毁形易服为过。岂宜责以敬亲
事君之礼。是故剃发之晨。天魔闻而遥怖。染衣之
日。帝释见而远欢。戏女聊披。无漏遂满。醉人暂前。
恶缘即舍。龙子赖而息惊。象王见而止怯。故知三
领法衣蔽身俭用。三种坏色伏我爱情。既仿稻田。
自成应供之德。远同先佛。实遵和敬之道。出尘反
俗。所贵如斯者乎

三聚净戒
一摄律仪戒。谓无恶不断。起正道行。
是断德因。终成法身。然止即是持。作便是犯。二摄
下篇资具门¶ 第 223a 页 X60-0223.png
善法戒。谓无善不修。起助道行。是智德因。终成报
身。然作即是持。止便是犯。三摄众生戒。谓无生而
不度。起不住道行。是恩德因。终成应身。然作即是
持。止便是犯

持戒三心
一厌有为心。二求趣菩提心。三悲念
有情心

饭有三德
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

食表三聚
初匙时。断一切恶。中匙修一切善。后
匙度一切众生

护三归神
若人受三归依。天帝敕九神卫护。归
依佛有三神。一名陀摩斯那。二名陀摩婆罗那。三
名陀摩流支。归依法有三神。一名法宝。二名诃责。
三名辩意。归依僧有三神。一名僧宝。二名护众。三
名安隐。若依灌顶经。则四天王遣三十六善神卫
护之

护五戒神
若人受持五戒。天帝敕四天王。遣二
十五神营护其身。万事吉祥。杀戒五神。一名波吒
罗。二名摩那斯。三名婆睺那。四名呼奴吒。五名颇
罗吒。盗戒五神。一名法善。二名佛奴。三名僧喜。四
名广頞。五名慈善。淫戒五神。一名贞洁。二名无欲。
三名净洁。四名无染。五名荡涤。妄戒五神。一名美
音。二名实语。三名质直。四名直答。五名和合语。酒
戒五神。一名清素。二名不醉。三名不乱。四名无失。
五名护戒。如是每戒五神。则二百五十戒。有千五
下篇资具门¶ 第 223b 页 X60-0223.png
百善神卫护之

食有四时
一早起诸天食。二日中诸佛食。三日
西畜生食。四日暮鬼神食

一切众生依四食住
一段食。谓饭[麸-夫+少]豆肉等。二
触食。谓男女相对触。则终日不食而自饱也。三思
食。谓以意思。能资润诸根寿命。如鱼鳖蛇虾蟆等。
四识食。如地狱。畜生。及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
以为其食

四利须食
一资身为道。二养身中虫。三生施者
福。四破自饿外道邪见

乞食四意
一福利群生。二折伏憍慢。三知身有
苦。四除去滞著

乞食四分
一奉同梵行者。一与穷乞人。一与诸
鬼神。一分自食

毗尼四义
一是佛法中平地。万善由之而生。二
一切佛子皆依戒而住。一切众生依戒而有。三是
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故

谦下获四德
一远恶趣。不受旁生。二不被轻毁。
三常为人天恭敬。四恶友怨敌。不能凌突

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谓一钵之饭。
作夫汗流犹多。二忖巳德行。全缺应供。谓全则宜
受。缺则不可。二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谓离贪瞋痴
也。四正是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病故。须食为药。
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谓不食即病。道业无成矣
下篇资具门¶ 第 223c 页 X60-0223.png

中后不食有五福
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
少下风。五身得安隐。亦不作病

乞食遮五处
一唱令家。二旃陀罗家。三沽酒家。
四官家。五淫女家

入俗舍有五法
一入门小语。二摄身口意。三卑
躬。四善护诸根。五威仪庠序。令人生善信

嚼杨枝有五利
杨枝者亦云齿木。梵语弹多坭
瑟搋。此云齿木。除漆树。毒树。菩提树。不用。其祚条。
楮。桃。槐。柳。苍耳根。以苦涩辛辣者为佳。长者一磔
手。短者四指。有云长者尺二寸。短者六寸。大者如
小指。小者如箸。嚼一头半寸许如絮。徐刷牙关。以
水再三净漱。弃之勿咽。不听纯嚼皮。及去皮者。不
听杂叶嚼。并二三条嚼。不嚼杨枝有五过失。一口
气臭。二不别味。三增益痰癊。四不引食。五眼不明。
嚼有五利益。反上是也。寄归传云。每日旦朝。须嚼
齿木。楷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礼敬。若
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若其嚼时。逼近尊人。
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既巳。即可俱
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涕唾。皆
须弹指经三。或时謦欬过两若不尔者。弃便得罪。
若牙中食在。舌上腻存。未将净水重漱巳来。涎唾
必须外弃。若日时过。更犯非时。然西国法。俗嚼齿
木。自是恒事。三岁童子。咸即教为。圣教流俗。俱通
利益。律云。若路行时。齿木卒求难得。应用澡豆土
下篇资具门¶ 第 224a 页 X60-0224.png
屑等。以水三遍净漱巳。随意餐食。若杨柳枝。及诸
枝生种。须净人以火净。或去芽巳。从彼受取。然后
嚼之。方免坏生种罪也

五法助戒
一信。二惭。三愧。四善知识。五宗敬戒

持律人有五德
一戒品坚牢。二善胜诸怨。三众
中断事无畏。四若疑悔。能开解。五善持毗尼。令正
法久住

破戒有五过失
一自害。二为智者所呵。三恶名
流布。四临终时悔恨。五死堕恶道

破戒有五衰
一求财不得。二设得耗散。三众不
爱敬。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

跏趺五利
一最安隐。二心不散。三魔王怖。四异
外道。五心易定

旋塔有五事
一低头视地。二不得伤虫。三不得
左右视。四不得唾地。五不与人语

旋塔得五福
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好音声。
三得生天上。四生王候家。五得涅槃道

比丘以五事故经营
一报佛恩故。二长养佛法
故。三灭凡劣众。自贡高故。四将来弟子折伏憍豪
故。五发启将来福业故

僧具六和
一身和同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
悦。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六度华梵
梵语檀那。华言布施。度悭贪障。梵语
尸罗。华言清凉。谓息诸热恼。度破戒障。梵语羼提。
下篇资具门¶ 第 224b 页 X60-0224.png
华言忍辱。度瞋恚障。梵语毗利耶。华言精进。度懈
怠障。梵语禅那。华言静虑。度散乱障。梵语般若。华
言智慧。度愚痴障

六味
苦。酸。甘。辛。咸。淡

七菩提分
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
七念

八圣道分
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
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尼修八敬
善见律云。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
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
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
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
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报言。顶
戴侍。言八敬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
当起迎送。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
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
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巳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
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
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
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应违。今述
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
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菩萨应修八法
经云。菩萨成就八法。于诸佛前。
下篇资具门¶ 第 224c 页 X60-0224.png
莲华化生。一乃至失命因缘。不说他过。二化人令
归依三宝。三安置一切于菩提心。四梵行不染。五
造如来像。安于华座上。六能除众生忧恼。七于贡
高人。常自谦下。八不恼他人

粥十利
一增色。二增力。三益寿。四安乐。五词清。
六语辨。七消宿食。八除风。九消饥。十消渴

十缠
一忿恚。二覆罪。三睡。四眠。五嬉游。六躁动。
七无惭。八无愧。九悭。十嫉

十使
即十烦恼。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
五邪见。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

沙门日用卷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