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第 644c 页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二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大䞋
或作达[日*亲]。又作达儭。义当施颂。有云。报施之法。名
曰达[日*亲]。导引福地。亦名达[日*亲]。佛言。不应食巳默然
而出。应为檀越说大䞋。乃至为说一偈。十诵
云。食时应为施主呗赞咒愿。根本律。佛告诸苾刍
曰。苾刍苾刍尼等。每食了时。说铎欹拿伽陀。
净师云。世尊在日。亲为咒愿。但至食罢。必为说特
欹拿伽他。是将施物。供奉之义。特欹尼野。即是应
合受供养人。是故圣制。每但食了。必须诵一两陀
那伽他。报施主恩。旧云远儭者。讹也。诵云。
饭食巳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
所为布施者
必获其利义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
僧祇律云。僧上座应知前人为何等施。当为应时
咒愿。若为亡人施福者。应作如是咒愿。
一切众生类
有命皆归死
随彼善恶行
自受其果报
行恶入地狱
为善者生天
若能修行道
漏尽得泥洹
若生子设福者。应如是咒愿。
童子归依佛
如来毗婆尸
尸弃毗叶婆
卷三十二 第 645a 页 X44-0645.png
拘楼拘那含
迦叶及释迦
七世大圣尊
譬如人父母
慈念于其子
举世之乐具
皆悉欲令得
令子受诸福
复倍胜于彼
室家诸眷属
受乐亦无极
若入新舍设供者。应作如是咒愿。
屋舍覆阴施
所欲随意得
吉祥贤圣众
处中而受用
世有黠慧人
乃知于此处
请持戒梵行
修福设饮食
僧口咒愿故
宅神常欢喜
善心生守护
长夜于中住
若入聚落中
及以旷野处
若昼若于夜
天神常随护
。
若估客欲行设福者。应作如是咒愿。
诸方皆安隐
诸天吉祥应
闻巳心欢喜
所欲皆悉得
两足者安隐
四足者亦安
去时得安隐
来时亦安隐
夜安昼亦安
诸天常护助
诸伴皆贤善
一切悉安隐
康健贤善好
手足皆无病
举体诸身分
无有疾苦处
若有所欲者
去得心所愿
二十八宿。并日月。三十二天女。并四天王。八沙门。
八婆罗门。八大国刹利。八帝释女等。当护汝等。得
利早还。
若为娶妇施者。应如是咒愿。
女人持信戒
夫主亦复然
由有信心故
能行修布施
二人俱持戒
修习正见行
卷三十二 第 645b 页 X44-0645.png
欢乐共作福
诸天常随喜
此业之果报
如行复斋粮
若出家人布施者。应作是咒愿。
持钵家家乞
值瞋或遇喜
将适护其意
出家布施难
若为寿日设供者。可依五道经。佛说偈言。
贤者好布施
天神自扶将
施一得万倍
安乐寿命长
今日施善人
其福不可量
皆当得佛道
度脱诸十方
(若施园林房舍等。如房舍揵度中。世
尊劝喻偈。而为咒愿之)。
五分律云。上座斋了。量其前事。为檀越咒愿。食。施。
得具足果。增一阿含经。佛告诸苾刍。嚫愿有九种
德。檀越施主。成就三法。所谓信成就。誓愿成就。亦
不杀生。所施之物。亦成就三法。所谓色成就。香成
就。味成就。受物之人。亦成就三法。所谓戒成就。智
慧成就。三昧成就。如是达嚫。成就此九法。获大果
报。至甘露灭尽之处。夫为施主。欲求其福者。当求
方便。成就此九法(据诸经律。皆云食讫咒愿。唯辩意长者子经。长者子请佛及僧。
下食未讫。有乞儿来乞。佛未咒愿。无敢与者。遂生恶念。瞋恚而去。佛令从今巳后。嚫讫下食。此亦量前事
而为。未可舍诸。以从一也。北方诸胡。檀越设供。食前令一唱导师。广为咒愿。斯其事也)。
媟嬻
媟。先结切。音屑。慢也。污也。又鄙媟也。方言云。媟狎
也。谓相亲狎也。嬻。杜谷切。音读。通俗文云。相狎习。
谓之媟嬻也。
卷三十二 第 645c 页 X44-0645.png
称叹布施
如大论云。生死轮转。往来五道。无亲可恃。唯有布
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是布施之德。富贵欢
乐。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禅智心净。无有染著。得涅
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资粮。增一经偈云。
夫为作福者
常当离苦患
造福受其报
今世亦后世
如来由福力
降伏魔官属
今巳逮佛力
是故福力尊
赞叹檀越
如经所说。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
菩萨。行于法施。在家菩萨。行于财施。施有五种。一
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随时施。四自手施。五如法施。
具此五施。福报无尽。获福庄严。得净妙果。增一经
云。檀越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
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辩。获
五福报。经言。何谓施命。人不得食时。颜色憔悴。不
可显示。不过七日。奄忽寿终。是故智者。则为施食。
其施食者。则为施命。其施命者。世世长寿。生天世
间。寿命延长。不中夭伤。自然福报。财富无量。何谓
施色。人不得食时。颜色憔悴。不可显示。是故智者。
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色。其施色者。世世端
正。生天世间。颜色炜晔。人见欢喜。稽首作礼。何为
施力。人不得食时。身羸意弱。所作不能。是故智者。
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力。其施力者。世世多
卷三十二 第 646a 页 X44-0646.png
力。生天人间。力无等双。出入进止。力不耗减。何为
施安。人不得食时。心愁身危。坐起不定。不能自安。
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者。则为施安。其施安
者。世世安隐。生天人间。不遇众殃。其所到处。常遇
贤良。财富无量。不中夭伤。何谓施辩。人不得食时。
身羸意弱。口不能言。是故智者。则为施食。其施食
者。则为施辩。口说流利。无所窒碍。慧辩通达。生天
世间。闻者欢喜。靡不稽首。听采法言。是为五福之
报也。法句喻经云。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
起立塔寺。精舍园果。供养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厨
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
断。是故智者。黠慧人。而能行布施。
赞叹天
天者。天然。自然清净光洁。最胜最尊。寿命延长。衣
服鲜晔。食天须陀。随念而至。身如金聚。宫殿宝成。
辉光照耀。乘之游戏。空中往来。如百千日。五欲自
恣。应念而得。快意自在。眷属围绕。而受天乐。如是
胜妙果报。皆由先修清净最胜之因。归命三尊。修
于施。戒。闻。慧。奉行十善。供养二亲。和颜悦意。不恼
于他。感斯胜报。如六道伽陀经云。
弃名利欢乐
远离于亲眷
持禁中下品
生彼四王天
父母亲族等
种种作供养
远诤奉威仪
获生忉利天
慈喜无伤杀
和颜离爱憎
纯善守尸罗
得生夜摩界
卷三十二 第 646b 页 X44-0646.png
多闻持法教
修慧求解脱
积德具威仪
获生于睹史
若人自出家
布施坚持戒
令彼大安乐
得生变化天
上根有情类
持戒亦最上
功德超于前
生他化自在
持戒生天上
禅定亦如是
智慧若熏修
牵引复生慧
善恶业果报
我说无虚谬
由善得安乐
作恶获苦恼
老病死轮转
果报自如是
审观此三种
勿爱须弃舍
求福远离罪
了绝于色声
通达真实义
必至大解脱
赞叹父祖
凡为父祖。积德于子孙。子孙当念其德。须用报之。
因祖有父因父有巳。所谓祖者。大父也。父者生我
也。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摩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
我。长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恩。昊天
罔极。佛言。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
育。四大得成。若人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
更使便利背上。无有怨心。此子犹不足报父母之
恩。故经云。若有供养父母。得无量福。现在人之所
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增一阿含云。孝顺供养
父母。功德果报。与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一等。又经
曰。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若欲报父母恩者。当劝父母。于佛法僧因果等法。
卷三十二 第 646c 页 X44-0646.png
未信者令信。信者令增长。无净戒者。劝受持戒。有
悭贪者。劝行惠施。无胜慧者。劝修胜慧。令善安住。
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恩。若父母亡过。当求
方便。以资冥福。供养三尊。请僧[言*奉]经咒愿。或设食
饭僧。如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自恣时。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
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座众具。尽世甘美。以
著盘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初受盘时。先安在塔
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先亡藉福。永离恶道。如
大盘经中说。瓶沙王。须达居士。波斯匿王等。依目
连盘法。造七宝盘。盛满百味饮。食奉佛及僧巳。七
世父母。超过七十二劫生死之罪。若如是者。名为
报恩。是为子孙知恩。以报恩也。
赞叹佛法僧
。
千佛因缘经云。
波罗蜜满足
净性觉智慧
胜心得成就
故号名为佛
无染性清净
永离于世间
不观世五阴
常住名为法
身心常无为
永离四种食
为世良福田
故称比丘僧
增一阿含经云。
第一承事佛
最尊无有上
次复承事法
无欲无所著
敬奉贤圣僧
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
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
卷三十二 第 647a 页 X44-0647.png
处众为正导
亦得最妙座
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宝衣
为人之所敬
戒具最完全
诸根不缺漏
亦获智慧海
渐至涅槃界
有此三宝者
趣道亦不难
福田论曰。功成妙智。道登圆觉。谓之佛也。玄理幽
微。正教精诚。谓之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谓之
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名为宝。宝性论
云。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一者希有义。如世宝物。
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是。薄福众生。百千万
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二者离垢义。如世真宝。体
无瑕秽。三宝如是。绝离诸漏。故名为宝。三者势力
义。如世珍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
思议。六神通力。故说为宝。四者庄严义。如世珍宝。
能严身首。令身姝好。三宝如是。能严行人。清净身
故。故说为宝。五者最胜义。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
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宝。六者不改
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变改。三宝如是。不为
世间八法所改。故名为宝。
食上法
其食上法受请之仪。律文自备。诸部互陈。法皆大
同。事或小异。今以义净三藏。亲游西方。目击诸国。
所设供仪。受请之式。录之于左。令晓圣方之承范。
与东夏之不同也。彼云。凡论西方赴请之法。并南
海诸国。略显其仪。西方乃施主预前礼拜请僧。斋
卷三十二 第 647b 页 X44-0647.png
日来白时到。僧徒器座。量准时宜。或可净人自持。
或受他净物。器乃唯铜一色。须以灰末净揩。座乃
各别小床。不应连席相触(床高七寸。方可一尺。藤绳织内。四脚皆圆。若其
瓦器。曾未用者。一度用之。此成无过。既被用讫。弃之坑堑为其受触。不可重收故。西国路傍。设仪食处。残
器若山。曾无再用。不如襄阳瓦器。食了更收。向若弃之。便用净法。又复五天。元无瓷漆。瓷若油合。是净无
疑。其漆器。或时贾客将至西方。及乎南海。皆不用食。良为受腻故也。必若是新。以净灰洗。令无腻气。用亦
应得。其木器。元非食物。新者一用。故亦无愆。重触有过。事如律说)其施主家。设食
之处。地必牛粪净涂。各别安小床座。复须清净瓨
瓮。预多贮水。僧徒既至。解开衣纽。安置净瓶。即宜
看水。若无虫者。用之濯足。然后各就小床。停息片
时。察其早晚。日既将午。施主白言时至。法众乃反
襵上衣。两角前系。下边右角。压在腰绦左边。或屑
或土。澡手令净。或施主授水。或自用军迟。随时济
事。重来踞坐。受其器叶。以水略洗。勿使横流。食前
全无咒愿之法。施主乃净洗手足。先于大众行初。
置圣僧供。次乃行食。以奉僧众。复于行末。安食一
盘。以供呵利底母。其行食法。先下姜盐。姜乃一片
两片。大如指许。盐则全匕半匕。藉之以叶。其行盐
者。合掌长跪。在上座前。口唱三钵罗祛哆。上座告
曰。平等行食。其授食之人。必须当前并足。恭敬曲
身。两手执器。及以饼果。去手一磔。即须悬放。自馀
器食。或一寸二寸。若异此途。理不成受。随受随食
无劳待遍。次授乾粳米饭。并稠豆臛。浇以热酥。手
搅令和。投诸助味。食用右手。才可半腹。方行饼果。
卷三十二 第 647c 页 X44-0647.png
后行乳酪。及以沙糖。渴饮冷水。无问冬夏。此乃众
僧常食。并设斋供。大略皆尔。然其斋法。意存殷厚。
所馀饼饭。盈溢盘盂。酥酪纵横。随著皆受。古来相
承。设须盈富。若无盈长。不如不设。斯乃施心弘广。
得报还复丰多。无乖理也。必其贫窭。及食罢行[日*亲]。
随力所能。既其食了。以片水漱口。咽而不弃。将少
水置器。略净右手。然后方起。欲起之时。须以右手。
满掬取食。持将出外。不简僧佛之物。圣遣普施众
生。未食前呈。律无成教。又复将食一盘。以上先亡。
及馀神鬼。应食之类。缘在鹫山。如经广说。可将其
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洒而咒愿曰。
以今所修福
普沾于鬼趣
食巳免极苦
舍身生乐处
菩萨之福报
无尽若虚空
施获如是果
增长无休息
持将出外。于幽僻处。林丛之下。或在河池之内。以
施先亡矣。然后施主授齿木。供净水。盥漱如法巳。
僧徒辞别之时。口云所有福业。悉皆随喜。然后散
去。众僧各各自诵伽他。更无法事。此是西方一涂
受供之式。或
可施主延请同前。于其宅中。形像预设。午时既至。
普就尊仪。蹲踞合掌。各自心念。礼敬既讫。食乃同
前。或可别令一人在尊像前。长跪合掌。大声赞佛。
唯叹佛德。不杂馀言。施主乃然灯散华。一心虔敬。
用磨香泥。以涂僧足。烧香馚馥。尤不别行。鼓乐弦
卷三十二 第 648a 页 X44-0648.png
歌。随情供养。方始如前。准次餐食。食罢将其瓶水。
遍沥众前。上座方为施主略诵陀那伽他。斯乃复
是两涂西方食法。然而西国啖嚼。多与神州不同。
但可略据律科。粗陈梗概。然南海十洲。斋供更成
殷厚。初日将槟榔一颗。及片子香油。并米屑少许。
并悉盛之叶器。安大盘中。自氎盖之。金瓶盛水。当
前沥地。以请众僧。令于后日中前。涂身澡浴。第二
日过午巳后。则击鼓乐。设香华。延请尊仪。棚车辇
舆。幡旗映日。法俗云奔。引至家庭。张施帷盖。金铜
尊像。莹饰皎然。涂以香泥。置净盘内。或持香水。虔
诚沐浴。拭以香[*毛]。捧入堂中。盛设香灯。方为称赞。
然后上座。为其施主。说陀那伽他。申述功德。方始
请僧。出外澡漱。饮沙糖水。多啖槟榔。然后取散。至
第三日。禺中入寺。敬白时到。僧洗浴巳。引向斋家。
重设尊仪。略为澡沐。香华鼓乐。倍于昨晨。所有供
养。尊前普列。于像两边。各严童女。或五或十。或可
童子。量时有无。或擎香炉。执金澡罐。或捧香灯。鲜
华白拂。所有妆台镜奁之属。咸悉持来佛前奉献。
问其何意。答是福田。今不奉献。后宁希报。以理言
之。斯亦善事。次请一僧。座前长跪。赞叹佛德。次复
别请两僧。各升佛边一座。略诵小经半纸一纸。或
庆形像。共点佛睛。以求胜福。然后随便各就一边
反襵袈裟。两角前系。澡手就餐。威仪法式。牛粪涂
地。观水濯足。及所餐啖。行食法用。并举西方大同。
卷三十二 第 648b 页 X44-0648.png
然彼多缝净叶为槃。宽如半席。贮粳米饭。一升二
升。亦用为器。受一升二升。擎向僧处。当前授与。次
行诸食。有三二十般。此乃贫窭之辈也。若是王家
及馀富者。并授铜盘铜碗。及以叶器。大如席许。肴
馔饮食。数盈百味。国王乃舍尊贵位。自称奴仆。与
僧授食。虔恭彻到。随著皆受。更无遮法。若伹取足
而巳。施主心便不快。见其盈溢。方为意满。粳米饭
则四升五升。饼果等。则三盘两盘。其亲属邻伍之
家。咸赍助供。或饼或饭。羹菜非一。然一人残食。可
供三四。若盛设者。十人食由未尽。众僧亦既食了。
盥漱又毕。乃扫除馀食。令地清净。布以华灯。烧香
散馥。持所施物。列在众前。次行香泥。如梧子许。僧
各揩手。令使香洁。次行槟榔。豆蔻糅以丁香龙脑。
咀灂能令口香。亦乃消食去癊。其香药等。皆须净
瓶水洗。以鲜叶裹。授与众僧。施主至上座前。或就
能者。以著觜瓶。水如铜箸。连注不绝。下以盘承。师
乃手中执华。承其注水。口诵陀那伽他。初须佛说
之颂。后乃通人造。任情多少。量时为度。须称施主
名。愿令富乐。复持现福。回为先亡。后为皇王。资及
龙鬼。愿国土成熟。人物又安。释迦圣教。住而莫灭
。若不然者。既违圣教。不销所餐。
乞馀食法。时有行处。然后行其[日*亲]物。或作如意树
以施僧。或造金莲华以上佛。鲜华齐膝。白[*毛]盈床。
过午或讲小经。或时连夜方散。辞别之时。口云娑
卷三十二 第 648c 页 X44-0648.png
度。兼唱阿奴谟柂。凡见施他。或
见施巳。咸同此说。意者前人既呈。随后庆赞。俱招
福利矣。此是南海十洲。一涂受供法式。或初日槟
榔请僧。第二日禺中浴像。午时食罢。齐暮讲经。斯
则处中者所务。或可初日奉齿木以请僧。明日但
值设斋而巳。或可就僧礼拜。言伸请白。斯乃贫乏
之流也。然北方诸胡。睹货罗。及速利国等。其法复
别。施主先呈华盖。供养制底。大众旋绕。令唱道师。
广陈咒愿。然后方食。斯等虽复事有疏繁。食兼广
略。然而僧徒轨式。护净手餐。大徒法则。并悉相似。
即如东夏斋法。遣疏请僧。虽至明朝不来启白。准
如圣教似不慇勤。必是门徒。须教法式。若行赴供。
应将滤罗。僧所用水。并可观察。既其食了。须嚼齿
木。若口有馀腻。即不成斋。虽复饿腹终宵。讵免非
时之过。幸可看西方食法。拟议东川。得不乏宜。自
然明白。无暇详述。
又准如律教。若苾刍食了之时。皆须诵特欹拿伽
他。随于静处。或坐或立。或可经行。先诵小经一纸
半纸。次诵伽他。诸以寺舍房宇。布施众僧。造寺之
主。及护寺天神。国主百僚。师僧父母。因缘眷属。及
一切众生。若先亡者。愿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或生
睹史多天。见慈氏尊者。脱徙尘劳。悟无生忍。其现
存者。愿无病长寿。福智庄严。愿我自身。无诸障恼。
常持净戒。不犯尸罗。于小罪中。心生大惧。于所犯
卷三十二 第 649a 页 X44-0649.png
罪。悉皆发露。尽未来际。不失信心。逢善知识。愿生
中国。离于人难。常存正见。至求解脱。恒与众生。作
不请之友。即以此福。普施一切。同出有流。證无上
果。若于每日。不作如是念诵发愿者。是懈怠人。不
销信施。
陀婆树
其木甚坚。如紫橿檐木等。此方无也。以彼树皮。用
为染衣。
婆荼树
亦作婆陀。如药犍度中释。
揵陀罗
此云香树。或云乾陀。即是赤色树。取皮以染衣也。
毕钵
毕钵。如前释。此应是毕钵罗。即菩提树。树皮染衣。
亦作赤色。
阿摩勒
馀甘树也。皮叶染衣。色赤带青。馀如衣犍度中释。
树根
如胡桃根等。及馀一切根。唯除大色根。本草云。胡
桃树皮。染褐色甚奇。
茜草
茜。与茜同。仓殿切。音倩。染绛之草。说文云。茅蒐也。
本草云。茜草。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蒐。一名
茜叶。似枣叶。而头尖下阔。三五对生。节间茎叶俱
卷三十二 第 649b 页 X44-0649.png
涩。其苗蔓延草木上。根紫赤色。草木疏云。齐人谓
之茜。徐州人谓之牛蔓。旧生乔山之谷。今近处皆
有之。或圃人作畦种之。
卤土
咸土也。若衣垢腻。听以卤土。若灰。若土。若牛屎浣
之。律摄云。其浣衣法。苾刍不应令客浣衣人。浣洗
衣服。恐坏衣故。浣衣之家。亦不应住。可自为灰水。
安洗器中。若手若足。徐徐浣濯。若于衣上。被香泥
污。或馀腻物。应用汤水。及灰屑等。浣之。
禁满
按此本是器物。但未详何出。元非梵音。亦非此方
之言。疑是胡国之语。应是小釜也。若依字释者。禁
是陈酒之器。长四尺。广二尺四寸。通局。足高三寸。
漆赤。中画青云气。菱苕华为饰。斯其古样也。
染衣法
律中诸衣。并一切绦带之流。皆使染作袈裟色。而
畜持之。内法传云。凡是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
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宜以赤土赤
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或复单用枣心。
或赤土赤石。或棠梨。土紫。一染至破。亦何事求馀。
而桑皴青绿。正是遮条。真紫褐色。西方不著。律摄
云。其染衣法。先取木皮。洗去尘土。打搥使碎。日曝
令乾。三遍煮汁。别安三处。先用初汁。次用第二。后
用第三。欲染之时。应取少汁。安于器中。方可捉衣。
卷三十二 第 649c 页 X44-0649.png
斟酌少多。令衣遍湿。不应以衣于多汁中。而染其
衣。亦不急捩。令衣坏损。既捩去汁。更柔数遍。方晒
曝之。晒衣之法。横系细绳。衣边搭上。劈竹夹之。其
夹随意多少。汁流下边。还翻向上。勿令垂渧。应数
数看。若衣重大。应于柴木之上晒之。数数翻转。新
衣应用新树皮汁。日中曝之。故衣应用旧树皮汁。
阴处而晒。待其乾后。以少水湿。柔色益鲜。好色不
脱。若于寺内为染作时。染汁污地。牛粪涂拭。若石
灰地。应须水洗(凡为染汁。不问皮叶。要令熟煮。使汁稠浓。欲染之时。先以温水。或淡
染汁。柔湿其衣。使均。捩乾。柔遍。然后著衣汁中。就器急柔令遍。勿使滞积。其汁须热。滤滓方染。既其染巳
捩水[暻-京+恭]乾。或再或三。染令如法)。
●律藏卷第五十
○房舍揵度法
夫房舍之建立者。乃佛大慈。悯诸弟子。安修道业。
福利檀那也。本以情通十方。意存普供。但阎浮提
内。所有如来弟子。皆共受用。非若今时。创得一寺。
建得一院。以为巳任。遮他客住。纵有老病者至。亦
黜门外。不顾慈心。且护寸土。无同法爱。逆和敬道。
现违圣教。后招异熟。经律俱有明条。如来金口亲
说。惟除兰若杜多。一钵独宿严薮。随缘自活。如师
子王。游行为碍者。不预斯例也。然而客至。未常遮
遣。由宜宽情接待。方顺兰若本法。凡其造寺比丘。
名曰寺主。唯知寺务。所有片事干于众者。悉白僧
伽。众共听许。方如事作。曾无私任系属一人。故西
卷三十二 第 650a 页 X44-0650.png
国伽蓝。每至夏初。去前七八日。共分房舍。随其次
第受之。年年此法。夏夏皆尔。是以圣教初流此土。
法皆仿彼。及乎末代。人多固巳。恁取自情。致失大
慈之洪规。深乖六和之恭顺者久矣。
五人
即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也。
草𦮽
𦮽。古沃切。音谷。禾皮也。
王舍城
如初篇中释。萨婆多论云。此国于十六大国最胜。
故名王舍城。又此国。本有恶龙。作种种灾害。破人
民舍宅。唯王宫舍不坏。故名王舍城。又本此人民
饥馑。食狗蛇人。种种杂肉。以是故。有诸罗刹恶鬼
入国。作诸变异。王即立制。不听食此。诸不净肉。兼
立种种礼仪法服。王法胜故。故名王舍城。又此国
山中。有五百辟支佛。五百仙人。以仙圣多。故名王
舍城。又佛在此国。于道树下。坐师子座。成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故此国地神。有大力势。常护此国
主。故令此国强盛。异国归向是国。故名王舍城。善
见律云。劫初时慢他多王。瞿贫陀王。如是圣王为
初。于此地立舍宅。故名王舍。又此国。若佛出世时。
及转轮圣王。此地立成国土。若无圣人出世者。此
地夜叉为主。此国城邑。人民有八亿万户。邑外属
王舍城者。有八万聚落。国土纵广。三百由旬(西域记云。
卷三十二 第 650b 页 X44-0650.png
王舍城外郭巳坏。无复遗堵。内城虽毁。基址犹峻。周二十馀里。面有一门)。
迦兰陀竹园
迦兰陀义。如初篇释。善见律云。竹园者。种竹围绕。
竹高十八肘。四角有楼。兼好门屋。遥望叆叇。犹如
黑云。故名竹园。中本起经云。此园本施外道。国王
追悔。欲以奉佛。大鬼将军。敕夜叉。挝打外道。怖而
舍去。后奉佛受之。过去因果经云。诸僧伽蓝中。竹
园最为其始。法显传云。出旧城北。行三百馀步。道
西是迦兰陀竹园精舍。西域记云。山城北门。行一
里馀。至迦兰陀竹园。今有精舍石基砖室。东开其
户。如来在世。多居此中。说法开化。导凡拯俗。今有
如来之像。量等如来之身。精舍北行。二百馀步。至
迦兰陀池。如来在世。多此说法。水既清澄
具八功德。佛涅槃后。枯涸无馀。池西北行。二三里。
有窣堵波。高六十馀尺。傍有石柱。高五十馀尺。上
作象形。石柱东北不远。至王舍城。菩萨藏经云。佛
告阿难。我今于此竹园中。转此菩萨藏经。不退转
轮。断一切众生疑。阿难。过去诸佛。亦皆于此。虚空
地分。说菩萨藏经。阿难。所有贪瞋痴众生。入此竹
园。不发贪瞋痴。众鸟入者。非时不鸣。洴沙大王。与
诸婇女。入此园中。共相娱乐。自觉无欲。诸女亦尔。
时王欢喜。每作是念。愿世有佛。当以园奉上于佛。
佛于中住。我当闻法。何以故。可供养者。应住此园。
非五欲人。所应得住。是园无有虺蛇。蜈蚣。蚊虻。毒
卷三十二 第 650c 页 X44-0650.png
螫。若住其中。无复毒心。亦是竹园。不共功德。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二
音释
憔悴
上音樵下音萃忧患也。
炜晔
上音委光盛也下音叶光曜也。
臛
熇郝二音。
檗
音柏。
皴
音亲。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三目录
* 毗摩那房
* 象形房
* 床梐
* 缝䌥
* 作枕
* 舍㝹床
* 跋磨草
* 蛇蝎
* 衣架
* 蝙蝠
* 燕鸟
* 棂子
* 横槩
* 摩醯陀罗像
* 三腊
* 作棬
* 洗脚处
* 水盆
* 须达多
* 亲友
* 尸呵城门
* 侨客
* 祇陀
* 决价
* 跋阇国
* 三亲友
* 不礼白衣
* 应礼
* 数岁
* 平地
卷三十二 第 651a 页 X44-0651.png
* 不燥
* 小屋
* 弃虱
* 不串
* 井索
* 浴室
* 香泥
* 汲水
* 𣚃槔
* 厕屋
* 作杷
* 㪻取
* 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