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唐-定宾卷十

卷十 第 281a 页

饰宗义记卷第十本
嵩岳镇国道场沙门 宾 作

●尼揵度

初明爱道涕泣流泪者。五分二十九云。瞿昙弥白佛
言。愿听女人出家。佛言止止。往古诸佛皆不听女人
出家。诸女辈自依于佛。在家剃发。著袈裟。勤行精进。
得获道果。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我今听汝。以此为法。
三请不许。瞿昙弥便大啼哭。礼足而归。因此五百释
女。自共剃发。啼泣随世尊后。恒于世尊宿处而宿。佛
卷十 第 281b 页 X42-0281.png
游至祇桓。五百涕泣在门。广如彼说。

祇律爱道五百并羯磨受者。不然。如上章中云八敬。
一受悬指綖经。何因此中乃云羯磨也。悬指之相如
祇三十及三十六。上巳引说。

此事殆尽者(殆免殆也)

母论十事者。母论第三卷也。然第三事。彼云。三者。若
女人求沙门蹈而过不出家者。诸檀越常应乘象马
车。在于路侧。以五体投地(谓檀越乘乘至路。不同疏中引)。第九事。论
云。女人不出家者。沙门威德过于日月。况诸外道岂
能正观于沙门乎。第十事。论云(乃至)今减五百年。一百
年中得坚固解脱。一百年得坚固定。一百年得坚固
持戒。一百年得坚固多闻。一百年得坚固布施(被论偈云)
解脱定持戒。多闻及布施。见论十八云。世尊制比丘
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摩耶经五百岁。正法便灭。六
百岁巳。九十六种外道邪见竞。马鸣说法。降伏外道。
七百岁巳。龙树出世。八百岁巳。诸比丘等乐好衣衣
服。纵逸嬉戏。百人中。或有一两得道果者。九百岁巳。
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一千岁巳。诸比丘等。闻不净
观阿那波那。嗔恚不欲。无量比丘若一若两。思惟正
受。千一百岁巳。诸比丘等于大众中。毁谤毗尼。千二
百岁巳。是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
为比丘。女为比丘尼。千三百岁巳。袈裟变白。不受染
色。千四百岁巳。时诸四众犹如猎师。好乐杀生。费三
宝物。千五百岁巳。俱睒弥国。十五日夜。因布萨时。世
间唯有一阿罗汉。被煞法灭。广如彼说。
卷十 第 281c 页 X42-0281.png

文言我阿夷某甲归依佛等者。有人释云。以爱道尼。
是佛夷故。还效世尊。唤言阿夷。又语中到也。正应言
言阿夷我某甲也。今详。梵云尊者。或翻圣者。今言阿
夷者略也。僧祇律中。阿梨耶僧听。即其事也。

亦有九文者。一请和上。二安置处所。三差教师。四奉
命捡问。五唤入众。六教乞戒。七戒师白。八捡问。九正
作本法。

文言上坐八比丘尼次第坐者。大僧准此。母论第八。
祇二十七。五分二十九并同。

若房舍中不听卖买等者非为僧故者。如此律前文
云。尼在别住处。沽酒安淫女等。五分二十九云。尼沽
酒。多人讥呵。佛言犯兰。畜田梨牛奴自看耕。佛言。应
使净人知。犯者吉罗。尼出息犯兰。畜淫女坐肆债之
犯兰。此等卖如耕地出息等。为僧得作。准此等文。故
云非为僧也。随应当知。

(谓诈也。广雅诡欺也)。古师解意。直尔不差教人往教。今师意
言。白二羯磨。但治犯者。馀无犯尼。差人往教。被治之
尼。不得来听也。

又言有比丘二人共戏等者。十律三十九云。佛在舍
卫。有那罗比丘及施罗比丘(章中脱尼字)。二人共戏。(乃至白二
云)大德僧德。是那罗比丘。施罗比丘尼。共戏笑言语。
恼乱诸比丘。若僧时到僧忍听。是那罗比丘施罗比
丘尼。共戏笑言语。恼乱诸比丘。是所啖食如偷盗。如
是白。白二羯磨。与那罗比丘。施罗比丘尼。作不清净
卷十 第 282a 页 X42-0282.png
羯磨竟。僧忍嘿然故。是事如是持(巳上谨录彼文。既言不清净故。食如
偷盗。谓是呵辞。不即犯盗)。

说八相竟者。彼五分二十九。八相者。淫盗煞妄触八
随覆。次说四喻。如针鼻决。如死人不更生。如多罗树
心断不生不长。如石破不还合。

八不可越者。请安恣骂举忏百也。

四依者。粪扫衣。乞食。粗弊卧具。下贱药。

随意食者。即等共义也。谓遍说随意食也。此等并五
分二十九卷文也。

●法揵度

七种行法者。即下七段也。科文中第六第七。并是世
尊在舍卫国。章言王舍者。误也。

十诵五十六。阿兰
若比丘。应善知道径。善知日数。善知夜。善知夜知分。
善知星宿。读诵星宿经。善知脩妒路毗尼阿毗昙。善
知初禅二三四禅。善知四果等。近聚落住比丘。广说
亦同。

祇三十四云。有人请明日饭僧。僧上座不得
即受。应知前人姓名。巷陌处所。恐有人试弄比丘。故
不应即受。至明旦。应遣直月。若园民若沙弥往看。或
遭县官水火盗贼等。不能得办。若有此难。僧应自办
食。若无者。语令乞食。上座当知谁看房谁病。应语与
食。若檀越惜者。应语言。长寿。法应与。不得不与。若檀
越行食。多与上座。上座应问。一切僧尽得尔许不。答
言止上座得耳。应语言一切平等与。若言尽得。若须
少取少。下座应语。多与好食尽。应语平等与僧。上座
卷十 第 282b 页 X42-0282.png
法不得随下便食。应待行遍唱等供巳。然后得食。上
座法当徐徐食。不得速食意住看。令年少狼狈(贝音)
不饱。应相望者。不得食竟便在前出去。应待行水。随
顺咒愿巳。然后乃出。若为亡人施福者。不应作吉祥
咒愿等。广如破说(广有咒愿文不录)。一切食上。若不如是知
者。越威仪法。

文殊问经上卷云。文殊师利白佛言。
于何时不得作声。或身口木石。及诸馀声。佛告文殊。
于六时不得。礼佛时。听法时。众和合时。乞食时。正食
时。大小便时。于是时。有诸天来。彼诸天常清净。以彼
声故。令心不定。悉皆还去。以诸天去故。诸恶鬼来。作
不饶益事。偈曰。不作身口声。木石馀音声。寂静礼佛
者。如来所赞叹。

十诵五十九。僧上座法。若僧唱时
到。若打犍推时。应疾到。坐巳看上中下座。莫令失次。
(乃至)若饭食时。上座应教。一切等与。应待唱僧跋。一切
众僧。应随顺上座。

文中达嚫偈者。案西域记。正云达衬拿。或云驮器尼。
此云财施。报施之法也。以用右手。受他所施。为其生
福。因以为名也。

文中梨满即铦锛也。以音相近。译律时人。不达字义。
谬为此名也。

●房舍犍度

成三学行。初一句戒学也。次一句显脩无倦。次一句
显三学功能。为坚者显持戒。为乐者显定慧相应乐
受。次一句禅定者定学。分别观者慧学也。
卷十 第 282c 页 X42-0282.png

文言忽然闇冥者。涅槃三十云。佛神力故。门自开辟。
既出门巳。路有天祠。须达经过。礼拜供养。寻还黑闇。
心生惶怖。复欲还返。时彼城门有一天神。告须达多
言。汝今若往如来所者。多获善利。(乃至)须达多言。汝是
谁也。天言。长者。我是胜相婆罗门子。是汝往昔善知
识也。我因往日见舍利弗大目犍连。舍身得作北方
天王毗沙门子。专知守护此王舍城。我因礼拜舍利
弗等。生欢喜心。尚如妙是好之身。况当得见如来大
师。礼拜供养。

脩道證灭者。梵行是脩得。涅槃是證灭也。前三句断
集。第四句除苦。五盛涂苦名为热恼故也。祇云。十八
亿金钱买园。十八亿金钱造房金。十八亿金钱作饮
食。供养众僧。合用五十四亿金钱。十诵云。猕者舍利
弗是。象者目连是。人塔各六故。十二者兼佛。故成十
二也。馀准知之。祇三十五云。受礼人不得如哑羊不
语。当相问讯。少病少恼安乐不等。

次应有五大者各作头辩应礼皆除当位小故者。不
礼下众。不待言成。复于当位皆除小者。故所礼狭。如
疏自辨。云大比丘应礼人塔有二等也。大尼有四。大
式叉六。大沙弥八。

疏云大沙弥尼应有礼十者。今详。大沙弥尼。若与大
沙弥年等者。不应相礼。故同沙弥应有八也。增一含
二十七。有五时不应礼。若在偷婆中。在大众中。在道
路。病著床。饮食时。不应向礼。五分云。若人多。别礼师。
卷十 第 283a 页 X42-0283.png
总馀人而去。此律下第五十九。增五文中。广明应礼
不应礼文。虬令系著床脚里。决须时时与食。不尔死
者。一一提罪。

文言若出井泥器破听以木押四边持器著中者。出
井谓汲水也。泥器谓瓦罐也。如上泥钵。非即是泥也。

木押四边者。谓作木裤内罐在中也。是以次文云。若
故破作毛囊盛也。

文言灶中薪堕应上者。绳薪堕下。合火不燃。更正令
上使之燃也。

各作四句合二十句者。前既释云。三业不净。转施于
后。不名非法。亦应僧破分为二部。夺耶与正。不名非
法。何成二十句也。故知前文。今捡三业。但欲微其施
主夺意。非谓施巳反还夺与。得名如法也。

私种所得是非可知。祇三十三。有比丘。僧地中种庵
罗果。长养成树。自取。诸比丘白佛。佛言。此种植有功。
听一年与。若僧地种庵婆罗阎浮。如是比果树。应一
年取。若树大不欲一年并取者。听年年取一枝。枝遍
则止。若种一园树。应与一年。年取一树亦听。若种芜
菁。如是比菜。应与一剪。若种瓜。应与一番取(其再生者。可取
一剪。其不再生。理应思择)。章引伽论。乞物不作房者。此律文意。赏
营事房。即是僧房。伽论第八。是二房戒。即是私房。全
不相当。何用引来。伽第八云。若比丘自乞作房。不从
僧乞。僧伽婆尸沙(谓不处分)。乞物作房不作。偷兰遮。从僧
乞巳不作。偷兰遮。巳作不成。偷兰遮(此并据损施物罪)。成他
卷十 第 283b 页 X42-0283.png
房自住偷兰遮。未覆为覆偷兰遮(谓成他过量房)。作未成自
然。若自言我沙弥黄门二根。广说如舍戒。皆偷兰遮
(此则通不处分及过量也)。大房亦如是(谓随所应。解亦知是。理实须除过量一边。巳上谨写
论文)。

文言可取者。为僧受利。须知可取。如先施一人。后回
施僧等类。即不可取也。可与者。客比丘来。与房舍卧
具等类。随应当知。

又祇林中等者。十诵三十四。祇陀林中。僧坊中无比
丘知时等也。

五法者。十六不随爱嗔怖痴。知净不净。应立维那白
二差之。言维那者。梵云羯磨施那。此云授事。谓于诸
事指授于他。旧言维者。是纲纪义。那者梵汉合说。故
言维那也。

●杂犍度

下文云。迦罗黑钵破应缀。又准上长钵戒。及此犍度
下文云。钵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忧伽
赊国钵。黑钵。赤钵。彼文六中。四是约体。后二是色。彼
文无迦罗钵。故知此二即是梵语黑赤二色也。下文
既迦罗是黑。故知舍罗是赤也。十诵三十九。六群守
僧坊。十七群次与迎食。从守僧坊比丘。索钵。与汝请
食。彼比丘言无钵。问言。汝无钵出家耶。答言如是。时
十七群作是言。汝是大德人。无钵便得受戒。佛言。从
今无钵与受者吉罗。

眼睑(谓目外皮)

文中目连言我未曾白衣前现神足者。如污家戒广
卷十 第 283c 页 X42-0283.png
现通。岂不相违。答目连意言。我未曾不为教化众生
令信悟入。而白衣前辄现神足也。若有盆者。即亦现
也。

馀同十律者。馀金钵等亦吉故也。

文言外道婆伽婆者。外道亦称自师。为婆伽婆也。

遍六大城者。文中但五。一王舍城瓶沙。二忧禅城波
罗珠提。三拘睒弥国忧陀延。四迦维卫国梵施。五舍
卫国波斯匿也。今言六城者。涅槃第三十云。有六大
城。所谓舍婆提城。婆枳多城。瞻婆城。毗舍离城。婆罗
奈城。王舍城。如是六城世中最大(巳上经文)

文言无尘秽者。即濡也。成论第四。四大假名品云。八
功德水。轻冷濡美。净清不臭。饮时调适。饮巳无患。是
中若轻冷濡是触入。美是味入。清净是色入。不臭香
入。调适无患是势力(巳上论文)。俱舍十一云。一甘。二冷。三
耎。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巳不伤
(同成论也)。第五。日水流声说。三法印可知。一切无能知。
世尊所依禅者。凡欲起通。心依定起。世尊神通所依
之定。馀声闻独觉等。皆不能知也。

文言十八震动者。大般若第八帙。华严第二。上说戒
犍度。弥劫摩纳移十二丑中。巳释讫。文中钵有六种。
然列名中。苏摩钵下。脱忧伽罗。但有五名也(亦有律本文具
足也)。

文言宏郭。应作横郭字(横者。说文云。是兰大也。郭者恢廓也。谓在外廓落之称)
时诸外道大绳床作小绳床畜者。大高广床。作卑人
卷十 第 284a 页 X42-0284.png
坐用也。

祇燃灯者。祇三十五云。六群当直燃灯。以口吹灭。以
手扇灭。以衣扇灭。因此佛制燃灯法。灭禅房中灯时。
不得卒灭。当言诸大德敷蓐。欲灭灯。便以手遮。唱言
灯欲灭灯欲灭。不听用口吹灭。手扇及衣扇灭。当[革*(立-一+可)]
折头燋去。燃禅房中时。不得卒入燃。当唱言。诸大德。
灯欲入灯欲入。晓欲灭时。当先灭阁道头。次灭行处
次灭厕屋中。次灭禅房中(此章中云。当以衣扇等者。误也)

如目连五百问中说者。先明五百问云。问人续佛光
明尽可灭不。答不得。若灭犯堕。卑云。佛无明闇。施者
得福。故灭有罪(𢍉云者。𢍉摩罗叉三藏也)。据此得罪。诸德义释。是
长明灯也。目连问经。及阇王受法决经云。阇王问耆
婆言。作何供养。得功德多。耆婆教灯供养。阇王遂用
一百斛油。燃灯供养。随燃之时。即有灭者。有贫女。客
作得两钱。即便沽油。油主伤慜。遂与五钱价油。燃灯
供养。竟夜不灭。目连次当灭灯。灭贫女灯。灭之不得。
乃作神通。引旋岚猛风灭。亦不得。其明转盛。上彻梵
天。傍照三千。佛言。此是菩萨灯。非汝声闻力所能灭。
准此即似得灭佛灯。诸德义释。是续明灯。故异五百
问也。

母论第八。有二比丘。一名乌嗟罗。二名三摩陀。来到
佛所。自言。诸比丘有种种姓。国土人出家。用不正音。
怀佛经义(等。如章所引)

阐提之论者。西方有四鞞陀论。旧名韦陀毗陀等。并
卷十 第 284b 页 X42-0284.png
讹也。此云知也。是明义也。谓四明论也。亦云分也。一
名阿由鞞陀。谓医方诸事。二名夜殊。谓祭祀也。三名
娑磨。此云等。谓国仪卜相音乐战法诸事。四咒术鞞
陀。此四并是梵天所说。若是婆罗门种。年满七岁。就
师学之。学成即作国师。为人主所重。其四鞞陀可十
万颂。口相传授。不书纸叶。于娑磨中。自有六支。一式
叉论(此云学)。二毗罗论(此云记论)。三劫波论。四树提论。五阐
提论(此云词论。谓善释训达诸方音也)。六尼禄多论
文言六群共他䞈物。广雅䞈赌也。

十律贷白衣债者。彼三十九也。

投窜者。有馀释云。投匿名书也。此盖不寻根本。妄为
此释也。十律三十九云。六群诱他弟子。佛言犯吉。因
此六群。各咒誓言。我若诱汝弟子者。作佛咒法咒僧
(盖谓令佛證知我等也)。佛言。从今比丘不得自咒。不得咒他。
犯吉。后文即言。尔时六群比丘失衣钵。语诸比丘言。
我失衣钵。当共作投窜。诸比丘各各思惟。不知云何。
白佛。佛言。从今比丘法。不得自投窜。亦不得令他投
窜。若自作令他作者。突吉罗。何以故。咒与投窜一种
(巳上律文。故知但是作咒之类。不劳异释)

文言彼不洗大小便处持世尊塔佛言不应尔令清
净者。持类馀礼佛诵经等。并须洗净也。不尔皆吉。祇
三十一。法豫罗汉盐义。答言。我知汝是法豫。轻慢诸
比丘僧巳。与汝作覆钵羯磨。故不足耶。复来恼我。盐
正是盐。法豫至佛所言。是比丘少闻。未从师学。问盐
卷十 第 284c 页 X42-0284.png
故言盐。有一法师。名弗絺卢。佛令问义。比丘言。此是
好问。令为汝解。盐义二种。一味。二性。味者如海水同
一咸味。性者黑盐赤盐等。略说二种。若生若煮。是名
盐义。闻巳白佛。是比丘善解分别广略盐义。随顺能
答。佛言。此是凡夫。于我法中。未得法味。前是罗汉。而
汝慢不识真伪。长夜作不饶益事。闻巳恐怖求悔。

文言野火蔓筵来若逆烧者。谓先放火烧却火野火。
后时无由得来也。

杖囊羯磨三律并有乞辞者。祇三十一。十诵三十八。
五分二十六。并有乞辞。崇云三律亦无乞词者。谬也
且祇云。佛言。从今日。病比丘听从僧乞畜杖络囊。乞
法者。具仪合掌言。大德僧听。我某甲痏手(应作疚字。于救反。谓
手战摇动不安也)。故破钵。今从僧乞畜杖络囊羯磨。唯愿僧
与我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白一羯磨。如彼广说)。十律等乞辞。
亦云三乞。不繁录之。

中三非法境有是非者。若得同意伴。名为境是。馀二
名非也。

见他如法宜嘿情和而心不同自巳得罪者。谓实如
法。心迷谓非。名为不同。心既不同。应发言呵。以定是
非。由不言呵。自巳得罪(此谓不呵边得罪也)。有人释言。而心不
同者。谓不欲和合也。不问边而得罪也。此释违理。此
中为明不应嘿然。本不为辨不同也。

以證邪义者。古师云。一僧集。如应来者来。二和。五法
应和合。如上迦絺那中巳辨。增三知而嘿然等者。知
卷十 第 285a 页 X42-0285.png
者善解是非。不知者未学不达。痴者学而不解。在此
三心并嘿忍可。故云三嘿然。故云广说可知也。

大小持戒犍度文中。闻摩竭国有出水珠往王舍城
围城而住等者。见论十七云。罗阅城。王舍城。摩竭国。
此三义一名异。罗者言王。阅者言舍。故言罗阅城也。
摩竭者外国音也。摩竭者初国名耳。

文中令莲花孔中生出竹上者。意令高耸。使外遥见。
表此城中泉池甚众。

亦可位别圣凡具不具异故言大小者。今详。准瑜伽
二十一乃至二十五广释。此文总说。名为二道资粮。
故知即以世出世道。名为大小持戒。即是二道之因。
故云大小持戒也(自下且随疏释。后当略辨正义)

相心持戒者。准成实宗。见道巳前。𤏙位巳去。虽学法
空。被有相心之所陵杂。故名相心也。

无相巳去者。即入见道也(上巳数辨)

若就内外二凡者。就见道前。复分二位。一者外凡闻
思之位。唯学生空。二者内凡𤏙位巳去。渐学法空。此
亦依成实宗也。

离受畜刀杖。是煞生因也。

略无果行离者。作文应言。不煞生放舍刀杖(此上两句。如章
巳释)。舍煞生常有惭愧等(舍煞生者。即果行离也。文〔无〕无理有)。问前言不
煞生。岂非果行离耶。答疏意判为举制也。

谓是世
尊言教也(理实无多相貌)

大比丘持戒者。疏意云。初明十七事以明杂行。第二
彼于此事脩集圣戒巳下。正辨大持戒法。
卷十 第 285b 页 X42-0285.png

昔为七文者。即于今师五段之中。于第四段。开出一
段。谓从云何比丘一心巳下。正明常尔一心。复于第
五段。开出一段。谓从彼乞食还巳下。正明静心发智
断除诸盖(科段虽尔。名字亦别)。是故云律师云。次释第二大持
戒。就中有七种行法。第一从初至止息来。正明守护
根门清净无染义。第二从得圣眼巳下。正明节量饮
食脩知足行。第三从有如是圣戒巳下。正明策励脩
道精进之行。第四从有如是圣戒巳下。正明念观身
心止令不错乱。第五从云何巳下。正明常尔一心。第
六从有如是圣戒巳下。正明阿兰若处寂静。第七从
彼乞食还巳下。正明静心发知断除诸盖。

牒前起后者。且如第二文初之彼有如是圣戒。即是
牒前也。又云食知止足等。即起后也。故知馀文亦须
准此也。祟云。古旧诸师。判此五文。唯是圣行。故是圣
行。故是圣人大持戒法。今释不然。岂可世尊说此行
时。唯为圣人。不脩凡众。又复圣人證理恒自策励。岂
对事尔许丁宁。又若是圣。如何教脩念住。又就圣中
位分次是何为。唯无为亦通有学尔者。如何文言脩
集圣戒得圣根等。答此是劝脩圣戒非即空。今详。疏
主前巳释云。有相无相内凡具等。故知不唯局判为
圣。又此圣戒之言。古今诸师未晓其意。至下当辨。

又此五行当分成就渐次未穷者。虽望一行当分巳
成。进求后位。即未穷尽也。

疏云故下文自见未断诸盖者。意欲證成未穷义也。
卷十 第 285c 页 X42-0285.png
彼文既明自知未断。故知前来进求未尽也。

疏云又前断盖示断方法者。谓彼文中。自见未断巳
前。文虽明断盖。但是世尊示断方法。未即是断也。

疏云又可断故次下得禅者。谓前文中即是巳断。自
见巳下断故得禅也。

善学成就止观两行者。准经论中。止即是定。观即是
慧。然疏中意。止谓止恶。通于戒学。如下释云。复离意
地三不善根等。意辨止恶也。观谓观行。通于定慧。故
下疏释。止息者脩禅习慧也。意明止息即是定慧。止
息烦恼也(然此不顺经论也)

六触入处。古译名为十二入。杂心第一释云。煞义是
入处。心心所法于中灭。(述曰)谓内六根及外六境。心心
所法。于中生灭。灭即煞义也。新俱舍第一云。心心所
法生长门义。是处义。(述曰)新翻十二处。处是生门义也。
言触入者。谓心心所中。触能长养心心所法。其力最
强。故内六处正发识时。触依根生。名为触处。若不发
识。但名为处。不名触处也。如杂心第一释之。婆沙等
亦尔。繁广叙。疏中释善学为一句。护持调伏为第二
句。今得止息为第三句。今详。喻合二文之中。善学护
持为第一句。善学调伏为第二句。善学止息为第三
(故知不应理也)

第二段。文言得圣眼。章云诸根善。译者之谬。依章中
好也。

正事观者。若或饥渴。若食过度。离此不平。名为正事。
卷十 第 286a 页 X42-0286.png

正事功德者。梵行即是所生功德也(此三观法。出明了论疏第三卷)
法合可知者。谓是总合。无劳别配。

略无昼日中夜二时者。如经汝等比丘。昼则勤脩。无
令失时。初夜后夜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
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
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文云若行若坐等。祇三十五云。不得作骆驼坐。应结
跏趺坐。若坐久虚极者。当互舒一脚。不得顿舒两脚
(又云)。仰卧者阿脩罗卧。覆地者饿鬼卧。左胁卧者贪欲
人卧。皆悉不听。比丘应如师子兽王倾身卧。应向衣
架。不得以脚向和上阇梨。不得初夜便言虚极而卧。
当正思惟自业。至中夜乃卧。以右胁著下。如师子王
累两脚。合口舌柱上[卤*咢]。枕右手。舒左手顺身上。不舍
念慧。思惟起想。不得眠至日出。至后夜当起。正思惟
巳业。不如是。越威仪法(巳上律文)。此律云系想在明者。谓
于随一观行在前。名为在明。或取珠轮日月等明。系
想在前。此亦即是脩观方便也。

此是四念处观观五阴故者。谓观色蕴即受念处。若
观识蕴即心念处。除三蕴巳。观馀二蕴及无为法。名
法念处。四念处观。以慧为体。慧由念力。令住于境。故
云念住。以念与慧相应而起。故云念住。理实自性以
慧为体也(大乘即以念慧为体)

断盖方便者。婆沙三十九云。又世尊说。结跏趺坐。端
身正愿。住对面念。律云。结跏趺坐。直身正意(即端身正愿也)
卷十 第 286b 页 X42-0286.png
系念在前(即住对面念也。前是面也)。彼论云。问诸威中皆得脩善。
何故但说结跏趺坐。有多复次。且叙一二而巳。彼云。
复次如是威仪。生人天等敬信心故。谓馀威仪不能
发起人天龙鬼阿素洛等敬信之心。如结跏趺坐威
仪者故。设此威仪。生恶寻伺。为生他善。尚应住之。况
自顺生殊胜善品(谓若行住。身速疲劳。若倚卧时。便增昏睡。唯结跏坐。无斯过失。名顺
善品也)。复次住此威仪怖魔军故。谓佛昔于菩提树下。
结跏趺坐。破二魔军。谓自在天及诸烦恼。故今魔众
见此威仪。即便惊恐。多分退散。复次此是不共外道
法故。谓馀威仪。外道亦有。唯结跏趺坐。外道无故。问
结跏趺坐义何谓耶。答是相周圆而安坐义。声论者
曰。以两足趺跏致两䏶。如龙盘结。端坐思惟。是故名
为结跏趺坐。胁尊者言。重叠两足。左石交盘。正观境
界。名结跏趺坐。问端身者是何义。答是身正直而安
坐义。问住对面念是何义。答面谓定境。对谓现瞩。此
念令心现瞩定境。无倒明了。名对面念。复次面谓烦
恼。对谓对治。此念对治能为生死上首烦恼。名对面
念。(乃至)亦有说为住背面念。对背二义。俱理无违。所以
者何。由此念力。弃背杂染对向清净故。弃背生死对
向涅槃故。弃背流转对向还灭故。弃背五欲对向定
境故。弃背萨迦耶见对向空解脱故。弃背我执对向
无我故。弃背邪法对向正法故。由是对背俱理无违。
安住此念者。名住对面念。

五盖。列名如章。一贪(应名贪欲也。贪通三界。以欲简之)。二嗔恚。三睡
卷十 第 286c 页 X42-0286.png
眠(应名惛沈睡眠也。旧云睡者。即惛沈也。旧云眠者。即睡眠也)。四掉悔(应名掉举恶作也。掉
即掉举也。悔即恶作也)。五疑。婆沙三十八云。耽求诸欲贪欲相。
憎恚有情是嗔恚相。身心沈没惛沈相。身心躁动是
掉举相。令心昧略是睡眠相。令心变悔是恶作相。犹
豫不决是疑相。

亦以对治同故者。婆沙三十八。一释云。复次以三事
故。各(念嗔痴也)(馀两二二合)立盖。谓一食故。一对治故。等荷
担故。此中一食一对治者。谓贪欲盖以净妙相为食。
不净观为对治。由此一食一对治故。别立一盖。嗔恚
以可憎相为食。慈观为对治(广说同前)。疑盖以三世相为
食。缘起观为对治(广说同前)。惛说睡眠盖以五法为食。一
瞢愦。二不乐。三烦欠。四食不平性。五心羸劣性。以毗
钵舍那对治。由此食同。同对治故。共立一盖。掉举恶
作以四法为食。一亲里寻。二国土寻。三不死寻。四念
昔乐事寻。以奢摩他为对治。由此同食同对治。共立
一盖(章中但辨同对治义。不论同食义等荷担义也)。等荷担者。贪欲嗔恚疑。
一一能荷一盖重担。故别立盖。惛沈胆眠。二二能荷
一盖重担。故共立盖。如城邑中一人能办一所作者。
则令别办。若二能办一所作者。则令共办。俱舍二十
一颂云。盖五唯在故。食治用同故。虽二立一盖。障蕴
故唯五。长行云。何故惛沈掉悔二盖。各有二体。合立
一耶。答云。食治用困同故。(述曰)食治二义。如婆沙释。言
用同者。谓惛眠二俱能令其心性沈昧。掉悔二种俱
能令其心不寂静。由事用同。故合立也。俱舍障蕴故
卷十 第 287a 页 X42-0287.png
者。如下疏中释云。盖三行是也。如下辨。

次辨体性合用三十烦性以为盖体者。婆沙云。问何
故唯立不善为盖非无记耶。答障善法聚。故名为盖。
以此盖者。唯是不盖故。(述曰)既不善性。立之为盖。故欲
界也。以上界中无不善故。应知此中贪欲嗔恚局在
欲界。遍于五部。唯不善性(若〔沈〕言贪即通三界。亦遍五部)。惛沈掉举
各通五部。亦遍三界不善无记。今亦唯取不善性者。
立之为盖。睡眠在欲。通五部三性。亦取不善。立之为
盖。恶作在欲。唯脩所断。通善不善。疑通三界四部通
不善无记。亦并唯取不善性者。以之为盖。此五覆障。
故名为盖。谓盖三行者。婆沙四十八。亦同此释。谓障
戒蕴定蕴慧蕴也。不能繁叙耳。俱舍云。障五蕴。前之
四盖能障三蕴。同前婆沙。复由疑故。能障解脱解脱
智见二蕴不起。自见未断也。

能治之行不所治同体者。应更释云。心与无贪善根
相应。既即不与贪惑相应。名不与俱也。随应准知。

次喻亦五者。疏中虽释。今详其意。由贪欲故。驱俱有
情。受三恶趣。故名为怒。嗔令破戒。恶趣债偿。今由赊
债。暂得生人。人中还毕。复于人中。进脩圣道。惛沈睡
眠。无堪任性。犹如久病(疏中喻掉悔者不然)。掉举恶作令心不
安忧恼。故喻闭狱(疏中喻睡眠者非也)。疑令有情常妄积度。如
行旷野。常迹贼盗(随配应知)。上来随疏且巳释记。今详。从
初如来出世巳下至此断盖。合十四门。分为九段。总
为颂曰。
卷十 第 287b 页 X42-0287.png

「 他自圆满善法欲
 戒根律仪食知量
 性窹正知住善友
 闻思无障舍庄严」


(述曰)下脩四禅。是世间道。三明五胜头出世道。此之二
道由备资粮。故得成就。二道资粮合十四门。一者他
圆满。谓由如来出现世间。演说妙法。二者自圆满。谓
生中国。若居士子。若复诸馀种姓生者。三者有善法
欲。谓彼闻法。便生信乐。四者舍家出家。持戒律仪。谓
于异时。钱财若多若少。皆悉舍弃。亲属若多若少。皆
亦舍离。剃除鬓发。与诸比丘同戒。五者既巳持戒。须
守根门。脩根律仪。谓于此事中。脩集圣戒。内无所着。
其心安乐。眠虽色。而不取相。无所贪欲。而无忧患。六
者既巳具脩戒根律仪。为于圣道有所堪能。于食知
量。七者既巳知量。应于昼夜常脩悎窹。系想在明。八
者为令善品增长。若行若住。常念知正知而住。谓于
住时念无错乱。观于内外身受心法。复于行时。左右
视瞻。屈申俯仰。常脩正知。广说乃至如众学法。九者
住于阿兰若处。自有六门。谓即第九有善友者。此善
友德。或能授人无常等想。广说乃至有二十想。或授
八定四无量等。第十复由闻正教法。广说乃至十二
分教。第十一法能思惟筹虑四种道理。观待道理。作
用道理。證成道理。法尔道理。第十二复须住无障处。
即兰若处。增长善品。不障善品。第十三为庄严心。恒
脩惠舍。如法行施。第十四须具沙门庄严。一有正信。
二无谄。三少病。四精进。五慧。六少欲。七喜足。八易养。
卷十 第 287c 页 X42-0287.png
九易满。十具十三杜多(旧云十二头陀)。十一端严。十二知量。
十三善士一法。十四具聪慧相。十五堪忍。十六柔和。
十七贤善。束为颂曰。

「 正信而无谄
 少病精进慧
 具少欲喜足
 易养及易满
 杜多德端严
 知量善士法
 具聪慧者相
 忍柔和贤善」


(述曰)具此诸缘。盖障轻微。次脩静虑。引出世道。四禅喻
中。且初禅者。如人巧浴。喻脩观人也。器者喻得教授
师也。盛细沫药者。喻出离寻起善寻伺也。以水渍之
者。喻寻伺相应喜乐受也。第二禅喻者。犹如山顶者。
喻无寻伺。无四识身。唯一门转也。泉者。此高顶上内
净喻泉也。水自中者。喻定生喜乐也。第三禅喻者。四
种华者。喻意身也。润渍水中者。喻澄定乐与意相应
也。第四禅喻者。无有不覆之处者。谓蚊虻等不能浸
损。喻舍念清净故。不为三灾所坏也。

第二喻者。喻不被欲恚等寻。及出入息之所动也。

文言沾定而然。有律本云憺定而然。复有本云恬定
而然。今详。初本误也。

五种胜法及以三明者。总束即是六通也。五胜法中。
前三合为神足智證通。次一天耳智證通。次一他心
智證通。三明中。初明即是宿命智證通。次明即是天
眼智證通。次一即是漏尽智證通。总摄功德。不过此
六也。

文中彼得定心乃至住无动地者。且就胜说。言无动
卷十 第 288a 页 X42-0288.png
地。表第四禅也。理实起通。通四静虑。皆容得起。然所
依定通四静虑。若所化事。通欲色界(无色无色。不可论化)。故婆
娑百三十五云。然所化身差别有八。谓生欲界作欲
界化。有二种。一似自身。二似他身。作色界化亦有此
二。生色界作色界化。有二种。一似自身。二似他身。化
欲界化亦有此二。(又云)诸变化心。总有二种。一欲界系
(谓欲化作欲界事者。此化心名欲界系也)。二色界系(准欲界释)。或为五。谓欲及
四静虑(此约地分五也。又云)。诸作欲界化。彼身还似欲界有情。
诸作色界化。彼身还似色界有情。

次无化心者文三者。一牒前定心。依定得法。二约数
次结。三释得所由。

化色无别心依于实报色心者。谓所化身。从实报身
中出也。婆沙百三十五云。问化当言有大种无大种
耶。若当言有大种。无有现色离大种故。问化当言有
所造色。问化当言有心无心耶。答当言无心。此中说
他身化非心依故等。广如彼说。

文言通意所造自在成之者。如或一时身上出水。身
下出火等。婆沙云。问经说一时。作双示道。谓身下出
火。身上出水。或时反此。为一心为二心作。若一心作。
云何一心有相违二果。若二心作。云何一时有二心
俱起。有说一心所作。谓先二心别祈水火。复住一心。
令其俱发。前二心是转。后一心随转。有说二心所作。
由胜定力。水火二心速疾回转。似俱时发。如物犊子
(律中沓婆是)。左手放光。右手随言分僧卧具。若时发表。无
卷十 第 288b 页 X42-0288.png
容放光(发言处分即语表业。故云发表)。若时放光无容发表。由胜定
力。光表二心速庄回转。似俱时发。水火二心。应知亦
尔。

他心智中。十对二十心。如瑜伽二十八释之。广如瑜
伽注辨之。

漏尽明中。初一往缘显谛见道智。次如实如有漏漏
集巳下更缘谛理显断脩惑。三彼如是知者牒前见
道。如是见者牒前脩道。由具见脩。得尽三漏便得解
脱。以成四智(亦可根本后得二智别也)

五百结集章中。判此巳下为流通者。恐违佛地论说。
上以巳辨。五分律末明二结(第三十卷末也)。十诵五十五。题
云。五百比丘集三藏毗尼序品第一。崇云。古旧解云。
盖是集法者意。情见不同(广叙乃至)。义势之便。故在此说。
斯释不然。十诵此序。自是第九诵中序品。卷当第五
十。不得见有序言。将为部初总序。今详。章中但显三
分。流演于世。不言彼律结集在初。但释序名。有发起
义。然斯发起。初后皆成。非谓要在部初发起也。

五百为止傍等者。等取下释名中顺舍利弗请等五
义也。

顺佛付嘱意者。出曜论第一云。佛涅槃时。告大迦叶
及阿那律。汝等比丘。当承受我教。敬事佛语。汝等二
人莫取灭度。先集契经戒律阿毗昙及杂藏。然后当
取灭度(故知佛付嘱也)。下文跋难陀闻佛涅槃。便言。我等于
彼摩诃罗得解脱。彼在时数教我等。是应是不应等。
卷十 第 288c 页 X42-0288.png
我等今者便得自住。欲便作。欲不作便不作等。摩诃
罗者。此翻无知。或云老也。

迦叶闻之不悦者。迦叶是大罗汉。心无烦恼相应忧
喜。但以慈心。伤慜世间。故云不悦。此不悦由是所知
障也。

超哉三界乘者。谓佛乘超过三界也。

寂然者。显空解脱门。无相无愿可知。

足迹寻求者。以教为足迹也。

十律五十五云。佛初般涅槃后十塔。自是以后。起无
量塔。祇三十二云。阇维巳。迦叶语诸比丘言。长老尊
舍利非我等事。国王长者婆罗门居士众。求福之人。
自当供养。我等事者。应先集法藏。勿令佛速灭。(又云)
尊先赞尊者阿那律言。如来般泥洹。汝应守舍利。勿
使诸天持去。所以然者。过去世时。如来般泥洹。诸天
持舍利去。世人不能得往。失诸功德。诸天能来人间
供养。世人不能往。除其神足。是故应好守护。

第二文料理房舍资道之缘中。有一单白。上百四十
五法数中。为差众白也。

阿难有欲者。谓初果人未断欲爱故也。

文言头未至枕等者。见论第一云。阿难从初夜观身
巳。过中夜。未有所得。阿难思惟。世尊昔有如是言。汝
巳脩功德。若入禅定。速得罗汉。佛言无虚。当由我心
精进太过。令当筹量取其中适。于是阿难从经行处
下。至洗脚处洗脚巳。入房却坐床上。欲少时消息。倚
卷十 第 289a 页 X42-0289.png
身欲卧。脚巳离地。头未至枕。于此中间。便得罗汉。若
有人问。于佛法中。离行住坐卧而得道者。阿难是也。

单白和僧者。上法数中。名正结集白也。

事巳先有者。此谓迦叶立制意云。今巳后当起之事。
佛未制者。并不应制。为遮未来达理者辄立制故。其
巳起事。迦叶亲自量宜轻重。虽非佛制。制亦无爽
也。

恒据教相等者。谓外相似犯。由心迷故。理实无犯也。
五分三十云。阿难言。我非欲使女人先礼舍利。恐其
日暮不得入城。是以听之。我于此中亦不见罪相。敬
信大德。今当悔过。

智论但列五吉。而总结云六吉也(无杂碎戒。盖即译家脱也)

五罪贯通四部者。一请度女人。二蹑僧伽梨。三不请
住世。四不与水。五不问杂碎戒(祇即六同者加污足也)。颂曰。女
梨世水碎。

盖应律主译律之家不能繁文者。谓或律主。或译律
家略指也。

有难无难系相应等者。崇云。假立宾主。往复击扬。名
为有难。直辨真理。显法正邪。称为无难。义味属著名
理。互从名系。显宗由致。教理会符。称曰相应。共相诘
问。各有旨归。名为作处。今详。此是光统之意。光统释
云。假作宾主往复者。明有义故。言有难无难者。直辨
法相。明无义故。言无难系者。义味递相属者名系。相
应者。义味相摄。故言相应。作处者。递相难问。各有之
卷十 第 289b 页 X42-0289.png
诣。故言作处。详此诸释。并无典据。故今释云。或𢇛外
宗。弹因破喻。名为有难。即因明等也。阐扬自义。辨释
法门。名为无难。即集法相。辨蕴界等诸法门。如俱舍
论界品中明。及杂集三法品也。有漏诸法。界系不同。
名之为系。犹如世品随眠品等也。集脩五位。定智相
应。名曰相应。即如定智贤圣品等也。辨身语意作业
之处。名为作处。如业品等也。

七百结集。十非三门分别中第一门。即释文也。

四种多食者。一揣一坐。作馀法不作馀法也。

灭言诤中驱出三人者。一不诵戒不知戒毗尼。便舍
正义。二诵戒不诵戒毗尼。彼舍正义。说少许文。三法
师在坐。彼舍正义。以言辞强说。

常法者。准五分三十云。问习先所习净不。上座问云。
何名习先所习。离波多言。习白衣时所作。上座言。或
有可习。或不可习(准此释常法者好)

即是此和也者。谓上文不作馀食戒中。祛阇尼。令作
馀法中有油石蜜等。并是和时食故。须作馀法。如上
巳辨。若准五分三十云。问苏油蜜石蜜和酪净不。上
座问云何。离波多言。非时饮之。答言不净。准此即是
非时食罪也。

如药犍度中制者。尽形药。要加法方得共宿故也。五
分三十云。问饮阇楼罗酒净不。上座问云何名。离波
多言。酿酒未熟者。准益缕之相。不截不犯。过量坐具
不截而畜。亦应无罪者。谓起过人倚傍益缕。既听不
卷十 第 289c 页 X42-0289.png
截。是为不犯。我今若得过量坐具不截而畜。亦应无
罪。如上第十九卷中六群广长作尼师檀。佛即制量。
后因迦留陀夷手挽坐具。佛即开云。自今巳去。听诸
比丘更益广长各半磔手。既言更益。故知缕际益之。
不同南山截巳别益也。十诵第十八亦云。长佛二磔
手。广一磔手半。及缕际益一磔手。多论第九云。本佛
在时。不卧故小作。后因难陀听益缕际。从织边。唯于
一头益一磔手。凡六尺。广三尺。令比丘卧故(不同此律广长
各益也)。既准此文。益而不截。我今过量。不截应得。故即
制云。要须截令应量。不截应得。故即制云。要须截令
应量也。

若准不褋亦得起非者。谓倚傍云。不褋戒中。既不制
量。故我过量不截无罪。上第八卷中不褋戒。亦是六
群起过。故此文云。因六群制也。有馀妄释。全不堪记
(且顺疏释应求别理)

假评被治羯磨者。如上遮不至治及不见治。理实不
成。若有诤言成不成者。亦是言诤中事作也。十事颂
曰。指闻寺后常。和盐酒截金。谓唯逸提吉罗者。谓寺
内后听常法及盐。并得吉罗。馀六犯提也。

常法八事者。上药法中。内宿内煮自煮。自手取食。并
四种馀法也(早起受食。从彼持来。若杂果若水所生可食物)。疏云自有其四
者。谓八事中内煮自煮。及自手取。自手取中。开出恶
触。合为四种。加前成十也。于八事中。馀之五事。无别
种故。故不复论之也。且如内宿。摄入盐中。四馀食法。
卷十 第 290a 页 X42-0290.png
摄入二指村闻和中。故不别论也。

第二正灭中分三者。即文言一切去上座为第一上
座巳下文是也。

文言阿难皆为其和上者。谓并是阿难弟子也。

明作白简人取欲者。于此文中。两令单白。初名欲结
集白。次名差众白也。

第二文中。正结集白。问答两白可知。

随羯摩事者。有馀释言。随羯磨事。犯别众也。今详。谓
同一界。若俱时秉。犯破僧兰。若不俱时。犯别众吉。分
衣羯磨。私情别分。计直犯重。若迷心秉。不成无罪。重
轻犯不。既是无准。故云随羯磨事。

共还都集僧于大众中断也。

一一如上问答下一筹巳者。彼律云。下一筹乃至第
十筹。于是离波多唱言等也。彼律云。一切去上座。百
三十六腊也(疏脱六字)

条部咨问犯等者。等取不犯轻重也。

条牒上部者。寻诸律文。多调字。则义不通也。今详。世
尊在日。星罪别制。波离律匠。调和部类。决问疑滞。故
云调部也。

学悔集三十五事中。文言不应助他语者。即是不应
證他事也。

君持口中行淫等言得兰者。并是前方便阙缘兰也。
若了心知是非道。即得残故也(亦应更别释之)

盗戒此亦缘名想差者。心缘此女彼女名也。文中先
卷十 第 290b 页 X42-0290.png
明他盗取物。第二到易他分物筹。第三盗他分物筹。
第四转侧他筹。第五再盗不满。章中释不次第也。

物先我边。筹在他边。而盗取筹也。

非谓堕筹分物
等者。如两人分即为两分。掷筹既竟。见他物胜。遂举
巳筹。置他物上。或复反此。当举离时。未名为犯(以容未定
故)。如记数多取令使少者。谓受物也
即上二事未故兰者。谓方便兰也。

大妄具八缘。一境是人。二人想。三境虚。四知境虚。五
说过人法。六自言巳得。七言辞了了。八前人知解。

亦同阙二缘者。亦同阙了了知解二缘也。问皮肉骨
血既是都无。云何目连而得眼见。答幻化之色。似皮
肉等。而无实体。故说言无。

空慧定者。四无色中空处定也。

文言有是定不清净者。十诵第二云。善取入定相。不
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声巳。还疾入定。诸比丘言。
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何有入无色定。当见
色闻声耶。大乘宗意。目连定胜。故得闻声也。

阿耨达池者。此云无热恼池也。问文中诸比丘。既语
目连言。汝是阿罗汉。或能化作莲华。何因复言虚称
得圣。答准如小妄。实见言闻。即成妄语。类知大妄。实
得天眼。而言天耳。亦成夷罪。傥若目连实化作华。而
诳人言。非我化作。我乘神足。北方见有。遂即取来。亦
得夷罪。故诸比丘作此语也(然实圣者。性戒巳成。决无妄语)

严好比丘者。十诵第二云。输毗陀比丘。佛言。是人前
卷十 第 290c 页 X42-0290.png
身从无想天命终。来生此间。无想天上受五百劫。是
故自说。我一念中。能知五百劫事。随心想说。无犯。

验斯文等者。意说。上文戒本释相中。略无境想也。漏
失戒中情其有十事末一云审定作者。盖于七精中。
审定是何精也。

文言消苏者。意名女根为消苏也。馀准此知。

此中四句如上粗语说者。上文。若言看言似何等巳
下。即有四句。是也。又准上第三句。应言汝不应一切
与。第四句汝一切应与。此事不应与。彼问言何等不
一切与。比丘嘿然。故残(女随却问。然女实人解意也)。准此四句。前
两句约能与不能与。后两句约应与不应与。章中稍
违文也。

增一。言增一者。若以通名论之。初段之文是增之一。
巳下诸文以增之。故云增一也。馀如章释。先就增一
中。分文解释者。寻此巳下一事一经。一一经中各判
三分。如常所辨。先释序文。七门分别。第一辨文开合。
第二释名不同。馀之五门。如章中叙。第一辨文开合
者。依诸圣教及诸传记。总为四释。一者依法华论。于
序品中。有七种成就(一序分成就。谓从如是乃至耆阇崛山中。二众成就。谓与大比
丘等。三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谓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等。四所依说法随顺威仪成就。谓说此经巳
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等。五依止说因成就。谓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等。六大众欲闻现前成就。谓尔时
弥勒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乃至而问文殊等。七文殊师利答成就。谓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
菩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等也)。今此律文。唯有第一序分成就。
第二依佛地论。于序分中。开为五义(即当法华初二成就)。一总
卷十 第 291a 页 X42-0291.png
显巳闻。二说教时。三说教主。四说教处。五所被机。今
此律文伹有前四。第三依智度论。开为六义。一信。二
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今此律文。唯有前五。世亲灯
论亦说六义。同智度论。如彼偈云。前三明弟子。后三
證师说。一切脩多罗。其事皆如是。第四依真谛三藏
金刚般若记中。开为七事。一如是者。标所闻法。文理
具足。决定可信。二我者。辨能闻人。受持具足。谓阿难
等。三闻者。亲受圣言。禀承不谬。四一时者。显所闻法
契合时机。五佛者。辨能说师。六舍卫国等者。显说有
处。七与大比丘众等者。非独闻。今此律文。但有前六。

第二释名不同者。略有三释。一者远法师巳前诸法
师云。从如是我闻乃至处众六句经文。名为经后證
信序(说经之后。教阿难置。故名经后也。智度论云。说时方人。欲令生信。故名證信也)。放光等
者。名为经前发起序(延法师等释也)。复有释云。除佛一句。馀
之五句。名为经后(大同延法师)。二者远法师云。初如是我
闻者。證信别序(唯是證信。非发起序故)。一时巳下。名为发起通
(亦證信发起故)。破古释云。一时佛等。若是经后。经前无佛。
谁之说经。无时无处。说何所说。经前无众。说何所被。
赖藉此等起所说。何得一向判为经后。今详。经后佛
令安置。应名经后者。非佛令安。何得相例。三者唐朝巳
来诸法师等亦立二名。且如法华七成就中初二成
就。名为通序(一切诸经。皆通有故)。亦名證信序(證所闻法。定耳信故)。馀五
成就。以放光等。各别发起。名为别序(随诸部别。相各异故)。亦名
发起序(以此发起正宗义故)。今此律文。若依远法师释。具二序。
卷十 第 291b 页 X42-0291.png
若依初后两释。唯有经后及唯通序。又后释意大同
初释。是故诸师辨释二序差别相云。如放光等。如来
发起。是经前序。若言如是我闻等者。阿难所请。是经
后序(基测法师等释也)。馀之五门。随疏助释
且第一门。有之所由者。疏引智度论第二卷说。阿㝹
楼豆教阿难问。大悲经说。是忧波离教阿难问。大术
经说。忧波离及阿菟楼陀教阿难问。故诸经中。互举
不同也。所问四事。如集法经涅槃后分等。大同智论
也。智论第二云。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初应作
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处林中。应如
是说。

第二门。须有意者。自有三义。一者如真谛七事记中
云。微细律说。阿难比丘当高坐出法藏时。身即如佛。
具诸相好。若下高坐。还复本形。众见此瑞。便起三疑。
一疑大师释迦牟尼以慈悲故。从涅槃起。更宣深法。
二疑诸佛从他方来。三疑阿难既是佛弟。堪代佛处。
转身成佛。今欲遣此三种疑故。故说如是我闻等语。
明阿难亲从佛闻。非佛慈悲从涅槃起。亦非馀佛从
他方来。人非阿难转身成佛(微细律者。即犍度中。辨微细罪也。诸师未晓)
第二义者。如章广叙。章云。故经论中说信为手者。远
法师云。华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
在取宝等。又智度云。说时方人。欲令众生心生信故。
基法师以十义释信。一趣极果之初因(大乘四十心中。信为初也)
二入谛理之基渐(信等五根。在忍位胜也)。三通妙真之證净(通妙
卷十 第 291c 页 X42-0291.png
真者。證谛也。理得四不坏信)。四荷至德之嘉依(如婆沙说。举佛法者。如大龙象。以信
为手。述曰。象自鼻名手也)
。五圣七财之元胎(七圣财者。信戒闻舍慧惭愧也。元胎者始
也)
。六善九因之𠈞落(瑜伽云。入诸善法者。以信为依。欲为根本。作意所生。触所集起。
受所引摄。定为增上。慧为最胜。解脱为坚固。出离为后边。述曰。受解脱乐。名为善法。始依于信。次起希望。次数
惊觉。次和心取。令缘胜境。次领〔于〕心。次令心寂。次择善恶。次脱缠缚。得决定故。次觉道满。此九能令受解脱乐。
故名因也。𠈞乐者。亦是始也)。七稽机门之胜手(佛垂教手。以接信手。拔出生死也)。
八堪心水水清珠(信性澄清。如水清殊。能治不信浑浊性故)。九建名道之
良资(论语云。食兵可去。信不可去也。自古皆有死。人无〔不可〕立)。十疑里诚之佳待
(左传言。苟有明信。𡼏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可荐鬼神。可羞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也)。今
详。俗事意辨实语谓之为信。不同佛法忍为信因。欲
为信果。望名谬引。甚不可也。极果初因。辨入僧祇。闻
经生信。未必如此。复不可也。由此即破第二第三也。
圣七财中为明发心趣出家道。亦与闻经。理不相当。
故亦谬也。馀之四种。影向相当。仍须辨相。浪引繁言。
虚陈别理。引误新学。转益迷愚耳。今释信者。由光于
人。忍实德能。故次听法。既闻證据。令心澄净。乐欲脩
行。通名为信。故智度论云。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
者言是事如是。

第三门。如章广叙。疏云。又可依大毗尼藏及以别传。
皆戒戒有如是之證者。谓准十诵五百结集中云。摩
诃迦叶语阿难言。从今日一切脩妒路。一切毗尼。一
切阿毗昙初。皆称如是我闻一时。阿难言尔。智度第
二云。长老忧波离受僧教师子座处坐。如是我闻。一
时佛在毗舍离。尔时须怜耶迦兰陀长者子初作淫
卷十 第 292a 页 X42-0292.png
欲。以是因缘故。结初大罗。二百五十戒。义作三部。七
法。八法。比丘尼。增一。忧波离问。杂部。善部。如是等八
十部。作毗尼藏(今此疏云。大毗尼藏者。即指智度论八十诵律也)。疏意云。准
智度论。大毗尼藏。戒戒皆有如是我闻。又准十诵。故
知五部别传之者。亦应戒戒皆云如是我闻也。以迦
叶云。一切毗尼皆称如是故也。但今后代恐繁。故略
也。

第四门。疏云大化得既流通。由如是义。故略之也。

第五门。疏云次释语辞。今详。且依佛地论等。如是我
闻合为一义。而总释之。然后方复六义七事等。各各
别释。且总释者。先释经文。后辨差别。且释文者。文云
如是我闻。佛地论第一云。如是总言。依四义转。一依
譬喻。如有说言。如是富贵。如毗沙门(此譬意云。比故名如。似故名是)
谓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以当比昔。似故名是)。二依教诲。
如有说言。汝当如是读诵经论(顺教名如。奉行名是)。谓昔时众
如当听我昔所闻。三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昔
定闻耶。答言。如是我闻(顺问名如。遣疑名是)。四依许可。如有说
言。我当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说(顺求名如。称愿
名是)。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
说。传法菩萨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于此四
中。彼论三释。一云。四中唯依第四。一云依后二。又云
总依四。如彼广说。上来正辨如是两字。于所闻中。譬
答许差别之相。亦即兼显我闻之义。故是物释也。若
依菩提留支金刚仙论。汎尔总明四种如是。而意唯
卷十 第 292b 页 X42-0292.png
取第四如是。兼显我闻。故彼论云。一者发心如是。如
自念言。我当如是发菩提心。脩诸善行。二者教他如
是。教前人言。汝当如是发菩提心。脩诸善行。三者譬
喻如是。如言是人威德。如日光明。面貌端正。如满月
等。四者决定如是。如言我如是见闻等。今言如是。但
取第四。明须菩提云。我从佛闻所说理教。我之所说。
不多不少。不错不谬。决定如是。无所传之失。故曰如
(量等名如。不错名是)。此亦即同佛地论说。应知此说如是我
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增减非如。异分非是)。谓如是法。我从佛
闻。非他展转(此释我闻)。显示闻者有所堪能。诸有所闻。皆
离增减异分过失。非如愚夫无堪能。诸有所闻。或不
能离增减异分。结集法时。传佛教者。依如来教。初说
此言。为令众生恭敬信受(寻诸师释。言多杂乱。无分总别)

次辨差别者。真谛云。亲闻曰如是我闻。传闻曰我闻
如是。又部执疏云。亲闻传闻曰所闻。准报恩经第六。
及萨婆多论第一云。佛二十年中说法。阿难不闻。何
得言我闻(佛成道日。阿难方生。至二十年出家。闻经律文。忧婆离与阿难。同时出家)。答诸
天语阿难(此即传闻)。又云。从诸比丘边闻(此亦传闻)。又云。佛入
世俗心。令阿难知(此即佛加令知他心)。又云。阿难从佛请。愿二
十年中说法。尽为我说。佛善巧力。于一句中。演无量
法。能以无量法。为一句义。佛粗示其端。阿难尽巳得
知。速利强持力故(此即亲闻)。若准金刚华经云。阿难得法
性觉自在王三昧。以三昧力故。前所说经皆能忆持。
与亲闻无异。如宿命通。见过去事。无不明了(准此唯是亲闻)
卷十 第 292c 页 X42-0292.png
问诸教何故如此不同。答就宜闻者。如此异说。理实
阿难应化声闻。实常闻法。如大乘集法经云。阿难有
三。一者阿难陀。持声闻法。二者阿难贤。持缘觉法。三
者阿难海。持摩诃衍法。金刚仙论亦同此说。故知阿
难示化如是也。

次依六义七事别释者。一释如是。略叙此方。古来
诸师合十家释。一者肇公云。如是者。信顺之辞也。夫
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
不传。故建言如是。注维摩释也(详此依智度论云。信者言此事如是也。阿
难信也)。二者智者禅师云。以文为如。以理为是。文以断
诠为如。理以无非为是。维摩疏中释也。三者真不违
俗。名之为如。俗顺于真。称之为是。上代相传释也(此不
显经。义稍疏远)。四者远法师。自为两释。一阿难所说。如于佛
语。故名为如。欲简去相似之如。故称是(此谓所如之中。是佛语也)
二如过去佛所说不异。故名为如。如诸佛说。正是非
邪。故复言是。五者宝公云。以离五谤。名为如是。第一
如是。此经离执有增益谤。第二句如是。此经离执无
损减谤。第三如是。此经离亦有亦无相违谤。第四如
是。此经离执非有非无愚痴谤(谓有外道。他问法时。以愚痴故。作此言答
也)。第五如是。此经离执非非有非非无戏论谤(谓佛经中。
通达法相。他问法时。依经通释。既离五谤。故名如是)。六者古注法华释云。如是
者。感应之瑞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
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传经者以名教出于
感应。故言如是(谓无非故感应也)。七者光宅法师云。如是将
卷十 第 293a 页 X42-0293.png
传所闻。前题举一部也。如是一部经义。亲从佛闻。即
为我闻作呼辙耳。八者梁武帝云。言如是者。如斯之
言。是佛所说。故言如是。九者注无量义经云。圣人说
法但为显如。唯如是(此唯就真)。今此疏中。复有二释。一释
意云。即佛语体。名为如是。次释意者。同上远法师初
释也。

次叙西来梵僧异释。一者长耳三藏约三宝释。先约
佛者。三世诸佛所说无异。故名为如。以同说故。称之
为是。二者约法。诸法实相。故名为如。如如而说。故称
为是。三者约僧。阿难所传。不异佛说。故名为如来。永
离过非。称之为是。二者真谛三藏云。如是者是决定
义。有其二种。一文。二理。文是能诠。理即所诠。阿难所
传。文理定决。如佛所说。故曰如是(详此意同金刚仙论)

次释我闻。且释我。次别释闻。后方合释我闻二字。且
释我者。古人云有三种。一者如来八自在我(涅槃经第二十
三。涅槃大我具八自在)。二者凡夫妄相颠倒我(如外道等计如微尘或周遍等)。
三者世流布我(如五蕴中假立天授佛得等)。瑜伽第六。显扬第九。
杂集十三。同释其义。且瑜伽云。薄伽梵说。苾刍当知。
由四因故。假说有情。一世间言说易故(杂集释意云。于无量差别
色等法中。总立一我。即呼召易)。二欲随顺世间故(杂集释意云。世间不于名别法中而
起言说。今为化彼。故同世说)
。三为断除决定无我诸怖畏故(谓未达知
缘起法性。便怖畏其决定无我)。四为宣说自他得失。令生决定信解
心故(谓若不立此彼有情。即不能知凡圣差别等)。今阿难等传法之人。依
世流布。及由四因。故称曰我闻(章中依智度论意可知)
卷十 第 293b 页 X42-0293.png

次释闻者。自有两门。一依事释。二依理释。于此二门。
各有能所。且依事释。先解能闻。且能闻者。先叙小宗。
萨婆多云。耳闻非识。如俱舍第二释之。成实论宗云。
识闻非耳。如彼论第十六说。譬喻论师。和合能闻。如
婆沙十三叙之。大乘之中。智度论第一云。和合能闻。
依弥勒等。亦有两说。一云耳闻。如杂集第二云。耳界
何相。谓能闻声。瑜伽第三云。数数于此声至能闻。若
尔何故佛地论第一云。闻谓耳根发识听受。答发识
耳根。是闻体性。非谓识闻。一云和合能闻。如杂集第
二云。问为眼见色。为识等耶。答非眼见色。亦非识等。
以一切法无作用故(谓无此法能取彼法故)。由有和合。假立为
见。耳等亦尔。述曰。就胜而说。云是耳闻。据无作用。故
须和合。次辨所闻。谓即随闻十二分教。然十二分如
上巳释。略辨体者。准萨婆多杂心俱舍及婆沙等。皆
有二说。或说音声。以为教体。或说名等。以为教体。故
俱舍颂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类或名。此
色行蕴摄。然婆沙百二十六正义。唯以音声为体(如常
所辨)。依经部宗。声有表彰。说为教体。谓离声外无别名
等。即声为体。故顺正理第十四卷。破经部云。汝不应
说名句文身。即声为体。然于声中。分为三释。一云。十
二处中。声处为体。离声无别名句文故(此即摄假归实也)。二
云。法处之中。表彰屈曲假声为体。识寻名而得义故
(此即癈实谈假也)。三云。通以实假二声。以为教体。据前二故
(虽同经量。取解成三)。依大乘宗。亦有三说。一者以声为体。如维
卷十 第 293c 页 X42-0293.png
摩经。或有佛土。以音声为佛事(若馀佛土。亦以色香味等为体。如彼经说)
二云名等。如唯识第二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
是字。为二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
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述曰)法无碍解。既
缘十二分教。能诠之名。能诠即教。故为教体。彼论又
云。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诸馀佛土。亦依光
明妙香味等(此即馀土亦名为体)。三云。如十地论第一云。说者
以此二事说。闻者以此二事闻(谓说者亦说声及名等。听者亦说声及名
等)。西明法师云。有处合说文义为体。如瑜伽八十一云。
谓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今详不尔。寻教得义。总
说为经。依义立言。但名为教。今辨教体。何论经体。故
不然也(约略如是不能繁具)。次依理释。能所合辨。谓依大乘唯
识理释也。寻诸教文。两途说异。由此诸师上分两说。
一者那伽犀那。此云龙军。旧三身论主是也。彼云。佛
果位中唯有真如及真智独存。无色声等粗相功德。
(述曰)宝性论坚慧论师亦同此义。所凭经文。具如涅槃
经中金刚身品。仁王上卷云。第一义谛常安隐。穷原
尽性妙智存。即其义也。既于佛果寂住无为。是故诸
佛都不说法。故楞伽第六云。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
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
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巳说当说(此辨佛果无粗功德)。不说是佛
说(此辨虽不说。而众生自心变)。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故(上句显真如。下
句显真智)。若依此释。但由如来本行菩萨行时悲愿力。今
虽处寂。愿力难思。法尔能令应化。有情自心识上。现
卷十 第 294a 页 X42-0294.png
似声名文义等相。若无如来本愿力缘。终不能闻。故
名佛说。而实不说。此则以自耳意二识。为其能闻。自
所变相。为所闻也。二者。若依护法亲光等说。佛果位
中具有三身。如唯识第十卷末释之。即显前说。若依
法身。可有斯理。依受用身。为彼登地。及变化身。为彼
地前及馀凡夫二乘人等。示现种种色声等法。而为
利益。是故如来实转法轮。众生虽复不能亲取如来
声等。而以如来所说声等。以为本质。依附彼质。自心
变现文义等相。故名为闻。如来实声为疏所缘。自心
所变为亲所缘。故曰闻也。护法等宗。释楞伽云。言不
说者。自有三义。一依真如。以一切法不离如故。如中
无说无不说故。故楞伽云。缘自得法故。二依诸法说
无异故。故楞伽云。缘本住法故(缘生性同。是本住义)。三者不说
堕文字法。离执故取(龙军释意。与此不同。如上略辨)。佛地论中。叙前
二释云。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
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
为佛说。由耳根力。自心变现。故名我闻(言识上有。显不离识也。理
实妄心。亦谓远闻如来声也)。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
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
佛说。闻者识心虽不取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
我闻。

次辨合释我闻二字者。前依理中。虽巳合释。而未辨
事。故今辨之。佛地论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
根发识听受。废别就总。故言我闻。(述曰)若依大乘。耳意
卷十 第 294b 页 X42-0294.png
二识同缘听受。纵依小宗。亦从耳识。流至意识。简释
文义。总名为闻也。

饰宗义记卷第十本
饰宗义记卷第十末


次释一时开为三门。一叙人释。二依论释。三出体性。
且人释者。此方诸师虽有多释。总束为四。一云。佛成
道巳五十时(此全非理)。二云。说一部时。三云。机感熟时。四
云。说听冥符。不差机会。名曰一时(第二约教。第三约机。第四合说。寻之
可见)。西来梵僧。有三师释。一者菩提留支云。言一时者。
自有多义。谓或一念日月时年。今言一时非此等。正
是如来说此经时(此意同前第二释也)。二长耳三藏云。时有两
种。一者半音时。对缘不遍。二圆音时。对缘即普。从初
得道。终讫双林。二音普行。半隔俱说。见少分者为半
音时。见满分者为圆音时(今准此律。即半音时)。又云。劫波自有
三种。一迦罗时(此翻别相时也)。二三摩耶时(此翻破邪见时也)。三世
流布时(相续时也)。迦罗时者。如佛制戒。见戒者闻。未具不
闻(准律即当此时义也)。三摩耶时者。谓五部阿含(如此律五百结集中立阿
含)九分阿毗昙。不简黑白。一切得闻(九分阿毗昙。如真谛部执疏第
一明之也。准经。即置三摩耶时也)世流布得者。在申恐迦林。一时在
卷十 第 294c 页 X42-0294.png
恒河岸等(虽经春夏。仍名一时也。于经显中。不说此时也)。三者。真谛三岁七
事记中。以十义释一时。一者佛出世时。二者说正法
时。三者听正法时。四者持正法时。五者思正法时。六
脩正法时。七下善种时(谓发三乘菩提心时)。八成熟善根时(得生
中国脩四念等)。九解脱善根时(由前第二乃至第六五因缘。故得解脱)。十平等
舍心时(谓心浮沈不入正法。离此名平也)。次依诸论略叙三论。一
依功德施译般若论云。一时馀时复说无量经故(意简
馀时。唯取此时。同上说一部时也)。二衣龙树智度论第一意说。经初
说三摩耶时。为破外道执时论故。若说迦罗时者。增
彼执故(准前长耳释意。律中即置迦罗时也。无外可破故)。三依佛地论有四
释。一言一时者。谓说听时。此就刹那相续无断说听
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听说时异。云何
言一(同上人释中第四也)。二者。或能说者。得陀罗尼。于一字中
一刹那顷。能持能说一切法门(此约大地菩萨。非此律辨)。三者。或
能听者。得净耳根。一刹那顷。闻一字时。于馀一切。皆
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此亦登地。非律所辨)。四者。或相会
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即是说听共相会遇同一时
(初释意辨相续。此释意辨相感。故不同也)

次辨体者。一者是数时者。
是时即大乘二十四不相应中二法为体。若依萨婆
多。不离五蕴。即五蕴为体(如上劫义中辨)

次释佛者。先辨经文差互不同。后方释文。或有经中
单置佛字。如法华等。或有经文。置薄伽梵。如佛地经
(菩提留支金刚般若。婆伽婆亦是也)。或有经文。双置二名。如无上依
经等(真谛所译多分双置)。次释文者。即释三文。且单佛者。七事
卷十 第 295a 页 X42-0295.png
记云。大师十号。经中何故不列馀九。而独称佛。答有
十义。一觉胜天鼓(帝释有鼓。怨来即鸣。佛应机宜。胜彼天鼓)。二不由他误。
三离二无知(染不染无知)。四巳过睡眠。五譬如莲华。六自
性无染。七具足三义(三身)。八具于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九具
三宝性。十自知令他知。(述曰)佛者。佛地论云。具一切智
(根本智也)。一切种智(后得智也)。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
(二智各具此二利德。基法师如次配本后者。谬)。如睡梦觉(喻本智也)。如莲华开。故
名为师佛(喻后智也。从此流出戒定慧香。以熏机感信心之鼻)。萨婆多论第一
云。佛驮者。秦言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
长眠三界。佛道眼既闻。自觉觉彼。故名为佛(前释约知德。后
净约断〔思〕二德)。次释薄伽梵者。佛地论云。谓薄伽声依六
义转。一自在义。二炽盛义。三端严义。四名称义。五吉
祥义。六尊贵义。如有颂言。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
祥及尊贵。如是六种义差别。应知总名薄伽梵。长行
释云。谓诸如来永不系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炎猛智
火所烧练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在饰
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
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
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
义。或能破坏四魔怨者。谓烦恼魔蕴魔死魔自在天
魔。佛具十种功德名号。何故如来教传法者。一切经
首伹置如是薄伽梵名。谓此一名。世咸尊重。故诸外
道。皆称本师名薄伽梵。又此一名。总摄众德。馀名不
尔。是故经首皆置此名(或云婆伽婆。婆伽畔。皆梵音之转也。崇云。梵音不正者。谬
卷十 第 295b 页 X42-0295.png
也)。

次释双置二名者。真谛云。佛婆伽婆。有其四句
一是佛非婆伽婆。即二乘无学。證二涅槃。故名为佛。
不修功德。故非婆伽婆。二是婆伽婆非佛。即大菩萨
修功德故。未涅槃故。三俱非二种。即凡夫人。若单言
佛。即滥二乘。若单婆伽婆。即滥菩萨。若双置者。无前
二滥。然唐三藏及净三藏地婆诃等并云。梵本经中。
皆单婆伽婆。译者就省。故置佛名。真谛立理。以义加
之也。

次释舍卫国等者。或云舍婆提。并讹略也。十二游经
云。无物不有国。法镜经云闻物国。正梵音云室罗伐
卒睹。此云闻者城。一名多有。诸国珍奇皆归此国故
也。

祇桓精舍。或云祇树。正梵音云誓多饭那(誓多此云胜氏。饭那
此云林。谓胜氏林也。言树者。以树代林也。胜氏即是憍萨国波斯匿王之子也)。给孤独食园。
梵云阿那他宾荼驮写耶啰磨(阿那他。此云无依。义翻为孤独。是也。宾荼
驮写耶。此云团旋。谓以抟食施无依怙人。因行立名。故云给孤独食。啰磨。此云园也。此长者本名苏达多也。此
云善与也。如涅槃第三十。须达买园。祇陀造立。是故文中双举二人名也)。

二三众多和上者。意执云。一人和上。尚得成受。二三
众多亦应得戒。七非羯磨。似他如法也。

各四如前类而说之者。一到损劝舍。二顺益令欣。三
举益劝脩。四闻巳欣奉。

事未必尽者。如尼律受说等类。并不明差别故也。

并是略举亦上如巳(谓亦上而巳也。古人而字多作如字也。有疏本云。亦如上巳)
自恣亦尔者。制自恣。即二三人自恣也。制自恣羯磨。
卷十 第 295c 页 X42-0295.png
即僧自恣也。

阿㝹婆陀者(相传云。此云威仪法也。又有云。此云随问答分别也)

疏云三十
法者。有律本具足三十。谓自恣辨自恣辨自恣羯磨
为二。故三十也。或有律本。脱自恣。单有自恣羯磨。即
但二十九也。

有馀释言制戒者。对略兴广也。


戒者。半月一说也。

布萨者。别人忏法也。布萨羯磨。
僧忏法也。自恣。即别人恣法。自恣羯磨。众法差举也。

增二上来邪解之人者。即初文中邪正之解也(馀文
虽亦有邪解。不过初文摄尽)。

邪正之境者。谓缘此境起解也。

到说上二处。二事
两文也。

于罪诤者。起第四文也。

善果有馀等者。谓有馀善。能招善果。有馀善法。能离
恶果也。

法阇尼者。非正食不犯足也。

不破见破如瞻波中。不供给客比丘。便被治罚。灭诤
犍度。梦见行淫。自谓犯夷也。实是生种。说非生种。实
非生种。说为生种也。五邪不可行。四依是可行也。

巳解义等者。应言前人巳解。而言未解。此是谤他也。
前人未解。言巳解竟。此是赞巳门人也。章中笔误。宜
改从正也。

文言见世间常等者。文有五个二法。计理更应有两
个二应。言复有二见。见世间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
常。复有二见。见世界亦有际亦无际。非有际非无际
合有七个二。即成十四不可记事。文无者略。亦可释
家脱漏。此十四不可记。如俱舍第十九广释。若依智
卷十 第 296a 页 X42-0296.png
度论第十七。开此十四。为六十二见。章云断常见据
现在者。依智度云。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亦常亦无
常。非常非无常四句。依现在五蕴起计。即成二十句
也。章云此据未来者。智论云。世间有边无边。亦有亦
无边。非有非无边。依未来五阴。合二十句也。是身是
命者。即蕴计我也。瑜伽第六云。若计命即是身者。彼
计我是色。身异命异者。瑜伽云。若计命异于身者。彼
计我色。章中云此二是断常之本者。婆沙第二百云。
诸恶见趣。无不皆入断常品中。一切如来应正等觉。
对治彼故。宣说中道。有如来灭度等两个二。依智论。
即是四句。应过去五蕴。复成二十句。上来三个二十。
并命者即身。身异命异。合成六十二见。章云非有无
如来灭度是空见者。不然。此亦计我差别也。瑜伽婆
沙意并云。但由文异。不由义异。为对治前第三计故。
以异句异文。计非有无。如来灭度。章云离阴计我等
者。唯识第一云。又所执我。略有三种。一者即蕴(即是智度
论所明。六十二见中。命者即身也。且如新经论中六十二见中。我有色我无色等也。我无色者四蕴也。或二二合等
可知)。二者离蕴(谓难蕴外执有别我。住在蕴中。或言我量微尘或边等)。三者与蕴
非即离(离非即离。然住蕴中)。配疏可知。然诸外道。或执我为知
者见者命者士夫。或名如来。或名如去。或名阿罗汉
等也。

上来所辨六十二见。依智度论。今新经论六十二见。
谓四遍常论。四一分常。二无因论。四有边等。四不死
矫乱。此十八论。依前际计。复有四十四论依后际。谓
卷十 第 296b 页 X42-0296.png
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非有想无想论。七断灭论。
五现涅槃。合六十二。广如婆沙百九十八百九十九
及二百。瑜伽八十七及第六第七。显扬第九。长含第
十四梵动品。今略以四门分别。一总列论数。二约世
辨计。三别辨其相。四五见相摄。总列论数者。如瑜伽
八十七云。谓四遍常论。四一分常论。二无因论。四有
边无边论。四不死矫乱论。如是十八。是计前际。计我
论者(前际计合有五论也)。又有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八俱非
论。七断灭论。五现法涅槃论。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
计后际计我论者(后际计亦有五论也)。合成六十二见也。


二约世辨计者。大小乘论分前后际。其数即同。而释
其义。即有差别。且大乘瑜伽八十七云。诸见依世者。
谓依过去及现在世。起分别故。名计前际。依未来世。
起分别故。名计后际。今详论意。寻求果前。起妄分别。
名计前际。寻求果后。起妄分别。名计后除。谓或现在。
巳受异熟。即寻过去。起妄分别。若据当来。方受异熟。
即寻现在。起妄分别。是故前际计者。过计现也。且如
四遍常中。如瑜伽第六显扬第九并云。依下中上静
虑起宿住随念故。计前际常(谓忆二十六十八十劫为前三论也)。或依
天眼计现在世。以为前际(谓观应从此死而生彼也)

凡是观未来今名前际者。以寻未受异熟之前。故名
前际也。若准四有边。勿过宿命天眼及妄计。四不死。
计得生天。并是前际计也。言后际者。即如五现涅槃
中名后际论者。如瑜伽第七显扬第十。以天妙欲为
卷十 第 296c 页 X42-0296.png
一。以四静虑为四。既称现法。而言后际者。以现受乐。
自后永寂。故名后际。自馀有想等论。计死后事故。并
后际摄也。若作此分前后际者。一向决定。若依小宗。
婆沙论意。就多分说。前际十八。后际四十四。若细分
别者。依过去世起分别者。定名前际。依未来世起分
别者。定名后际。若依现在起分别者。义即不定。且如
四遍常中。一由宿命。能忆一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
劫。二者忆生一生。或经百千生。三由天眼见诸有情
死时生时诸蕴相续。是故计常。四由非理寻思计常。
就中第三以天眼计云是前际者。以见现在死时之
相。是未来前。故名前际。若据是过去。后亦是际。或约
过去果未来因。亦不定也。四有边论。依天眼等。准此
应知。五现涅槃亦准此释。故不同大乘释也。

第三
别辨其相者。前际十八。合有五论。后际四十四。亦有
五论。且前际五者。先明四遍常论。谓遍计度我及世
间一切皆常。婆沙说四。初明忆劫。第三天眼。以此两
论。即摄瑜伽等中四数义尽也。更加第二第四两论。
瑜伽不说。如前应知。第二辨四一分常者。准长含第
十四梵动品说。劫初成时。有馀众生。从极光净天没。
生大梵处。𨒬分独住。后更作念。愿馀众生来生梵宫。
应念之间。有梵子生。梵王更念是我所化。后梵众天
福命尽故。来生人间。脩得宿通。便见梵王犹在梵宫。
即作是念。大梵是常。我等无常。第二亦由宿命。闻梵
王说。四大是常。心是无常。或翻此说。第三由宿命智。
卷十 第 297a 页 X42-0297.png
从戏妄天没。来生人间。便念戏妄者无常。馀不戏妄
者常。第四意愤天没。准前而说。婆沙云。此二天住妙
高层级。或住三十三天。此准婆沙。若准长含。无第二
见。加一以[挝-呙+庚]疾智。观察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为四
也。良以妄执不同。所以经论互举也。

次辨二无因论者。一者无想天没。来生人中。得宿命
智。见昔出心。不见巳前。故谓无因。瑜伽婆沙并同说
云。生无想天。初后有心。中间五百劫无心也。二者以
妄寻思。不忆前生。便谓无因。

次辨三有边等论者。准瑜伽论。自有两释。一者依瑜
伽第七及显扬第十。同云依止世间诸静虑故(谓宿住天
眼随应起计)。于彼世间住有边想无边想俱想。广说如经。
论自释云。若依断边际。求世边时。若忆坏劫。即起有
边想(见断绝故。起此妄计)。若忆成劫。即起无边想(以见微风等渐成之相。即
计世间展转有因。故无边)。若依方域周广。求世边时(上下周求。傍以广求)。若
下过无间。更无所得。上过第四静虑。更无所得。起有
边想。傍一切处不得其边。起无边想(此即亦有边亦无边也)。若
为治此执。作异文句。即于世间。起有边非无边想(为避
第三句过。矫为此第四句也)。慈恩法师释。忆坏劫有边者。以空劫
为边限故。忆成劫无边者。以去坏劫远故。难曰。成前
亦空。何不亦以空劫为限。名曰有边。故非理也。若依
瑜伽八十七释。由忆念器世间成坏两劫。出现方便。
起边等四执。且由忆成劫故。起三种想。一者忆念下
至无间上至第四静虑故。住有边想。二者傍忆无边
卷十 第 297b 页 X42-0297.png
故。住无边想。三者二种俱行故。住二俱想。四者忆念
坏劫分位。尔时便生非有边非无边想。释曰。观巳坏
时。无器像故。观未坏时。有可坏故。是故合计非有边
非无边也。准此四句中第四句义。与前三别。然三句
伹是第七卷中第三句。摄义即尽也。于中随应观前
是宿通。观现及后是天眼也。此谓外道执我所居之
器。作此四计也。若依婆沙。前之二句。同瑜伽八十七。
第三句者。以天眼见上下边。以神通傍无边。即以二
通。合计第三句也。第四句者。遮第三句。此等虽有种
种异说。莫不皆据我所居器世间也。若约器世有边
等四。对十六有想等中执我有边等四。合计者。即诸
经论中辨合计云。我及世间边无边等是也。

次辨四不死矫乱论者。先且释名。准婆沙意。计天常
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
者。恐成矫乱。故得问时。答云秘密言词不应皆说。佛
法呵云。此即真成矫乱之者。故云不死矫乱也。若准
瑜伽显扬等释意云。诸可谓境。名为不死。故是经中。
呼證涅槃为不死句。即内外道同详此名也。而證说
名为无乱。今诸外道自称得證不死之境。而得他问。
乃妄计云。我是不死乱者。谓我实證不死之境。而于
言中。不应分明显说其事。故称乱者。故瑜伽显扬云。
若有人来。依世间道。问善不善。依出世间道。问苦集
灭道。尔时便自称言。我是不死乱者。然准瑜伽第七
及八十七两处文释。且第七卷云。四不死矫乱外道。
卷十 第 297c 页 X42-0297.png
如经广说。寻彼论文。即是指长阿含第七四梵动品
文也。略叙彼经文云。有诸沙门或婆罗门。依本劫本
见异问异答。摄四见中。齐是不过(前际名本劫。后际名末劫)。第一
或有沙门婆罗门。经如是见云。我不善恶有报无报
耶。若有沙门婆罗门聪明智慧。设当问我。不能答有
愧有畏。彼若问我。当以此答。此事如是(总指答词)。此事异。
此事不异。此事异不异。此事非异非不异(此四句正是以言矫
乱之词)。是为初见(结成初计)。或有作如是论。我不见知他世
有无。诸有沙门婆罗门。以天眼知他心。能达见事。能
知他世世无佗世。彼设问者。当如上答。是第二见。或
有问。何者是善。何者不善。当如上答。是第三见。或有
愚冥闇钝。他有问者。彼随他言。当如上答。是第四见。
寻彼经文。正与瑜伽第七卷中义意相当。对此应以
二门分别。一者所问事宽狭。二者起计不同。且所问
事宽狭者。如瑜伽云。依世间道。问善不善。依出世道。
问苦集灭道。即是具以世出世法为所问事。而经唯
言善恶有报无报耶。即唯问世间道也。虽有宽狭。莫
不皆是外道不晓之处也。

第二起计不同者。谓依
此不晓之处。有四种人。矫生四计。作四矫乱。就中即
作三门分别。一者辨四计人。二者辨四矫法。诸文宽
狭。三者辨四计意。且四人者。瑜伽释云。是中第一不
死乱者。觉未闻悟。第二于證法。起增上慢。第三觉巳
开悟。而未决定。第四羸劣愚钝。今详论意。第一外道。
于世出世。虽有智慧力堪得證。而未闻未解。若据经
卷十 第 298a 页 X42-0298.png
中。伹据善恶两报世间之法。而未开解也。此便他巳
知解人也。第二外道。于少劣證五通等法。自谓最胜。
及其遇他得證胜者诘问之时。而更怖他胜證之人。
是故经中惧他有天眼等者也。第三外道。于所学法。
巳闻巳解。但有闻思。未有脩慧。故于所證之境。未得
决定。是故经中但惧他问善不善等。意说怖他于善
不善决定證者也。第四一向是愚钝者。无有力能生
解得證者也。总相说者。第一人怖胜巳解。第二怖胜
巳證。第三自身未證。怖他得證。第四怖知我愚。故成
四也。

第二矫乱法宽狭者。若如经中。前三并是以
言矫乱。谓得问时。答言此事异不异。第四句也。第四
反问。而即并以言矫乱通说。便是二种矫乱法也。且
如有问蕴有几种。彼反问言。汝意。谓五。彼即答言。此
事异不异等也。若准婆沙。唯是假托馀事。谓答他言。
秘密义等。不应皆说。若准瑜伽。合前经中及婆沙中
二计。故彼论云。如是三种假托馀事。以言矫乱。第四
唯惧他诘问。于世间道及出世道。皆不了达(谓不多不死法)
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谓不了不乱法)。而不分明说言我是愚
钝。都无所了。但反问彼。随彼言词而转。以矫乱彼(准此
论文。但明及问。阙无此事异不异等。以言矫乱。而经有之也)第三所计意者。婆
沙论意。计不乱答。得生彼无。然计不乱。自有四种。第
一人计。若胜我解。而问我者。我实不知。辄与他说。恐
成妄语。便不生天。故托馀事。以避妄语。谓为不乱。第
二人计。若胜我證。而问我者。而我不證。便拨为无。恐
卷十 第 298b 页 X42-0298.png
成邪见。便不生天。故托馀事。以避邪见。谓为不乱。第
三人计。我未定證。若他定證。而问我者。若我辄说。他
便诘我。知我无知。我若无知。恐不生天。故托馀事。以
避无知。谓为不乱。第四人计。我实愚钝。他问我法。我
若不说。便违他意。恐不生天。故反问彼。而印顺之。以
避违他。谓为无乱。若准瑜伽云。又复第一怖畏妄语。
及怖畏他人知其无智。故不分明答言我无所知。第
二于自所證。未得无畏。惧他诘问。怖畏妄语。怖畏邪
见。知不分明说我有所證。第三怖畏邪见。怖畏妄语。
惧他诘问。故不分明说我不决定。如是三种假托馀
事。以言矫乱。第四唯惧他诘问。于世间道及出世道。
皆不了达。于世文字。亦不善知。而不分明说言我是
愚钝都无所了。但反问彼。随彼言词而转以矫乱。准
此论文。一一皆有二意。一者作藏拙意。二者作妄计
意。且如第一。怖妄语故。恐不生天人。藏拙意云。怖他
知其无智故。不分明言我无知。即免二过也。第二胜
巳證者。傥问之时不知而说。恐成妄语。若拨他问。恐
成拨实事之邪见。恐不生此。是妄计意也。馀是藏拙
意。冀免其过。寻文可知。第三他有决定證者。傥问我
时。准第二释之。第四藏拙。即是计意。谓计不能为他
说。即不生天也。若准瑜伽八十七。死得天。自有二种。
一者善清净。谓證谛理。心得解脱。二者不善清净天。
谓得世俗定。彼论意说。善清净者。必无矫乱。不善清
净者。容有矫乱。故彼文云。巳得善巧。彼所成得。望我
卷十 第 298c 页 X42-0298.png
为胜。彼若于中诘问于我。我若记别。或为异记(恐妄语也)
或拨实有。或许非有(恐拨实有邪见。妄许非有亦是邪见故)。彼于记别。
见如是等诸过失巳。作是思惟。我于一切所诘问。皆
不应记(以不明记为避过也)。广如彼论。不能繁叙。慈恩法师法
菀中。及西明法师等释。义并朦胧。寻求者自当见之
上来五论前际计讫。次辨后五际五论者。第一明十
六有想论者。一执我有色等四论。二执我有边等四
论。三执我一想等四论。四执我有乐等四论。合十六
论也。先辨有色等四者。略准三文。然后释义。且三文
者。准梵动品云。我此终后。有色有想。二我此终后。无
色有想。三我此终后。有色无色有想。四我此终后。非
有色非无色有想(准此皆说死后我有色等)。二者准婆沙意云。我
有色死后有想等为四句。三者准瑜伽第六。显扬第
九同说。依于三见。起此四句。故彼文云。又若依命者
即身者。彼计我是色(谓执我为色)。若计命异于身者。彼见
我非色(谓执我为非色)。若计我俱遍无二无缺者。彼见我亦
非色(谓执我总遍色非色)。若为对治故。此即于此义。由异文句
而起执者。彼见我非色非非色(体同第三句而文有异)。准此即
通现后二世。并有色等。故瑜伽八十七云。由依初见。
于见于现法中。计我有色。后或有色有想等。广说如
彼。然准彼文。以其有想十六。无想八论。非有想非无
想八论中。并有有色等四句。故彼论文合解三个四
句。今当广引。彼论文云。由依初见。于现法中。计我有
色。后或有色有想。或无有想。或非有想非无想(此三个四
卷十 第 299a 页 X42-0299.png
句中各初四句也)。依第二见。于现法中。计我无色。于后所计。
如前应知(三个各第二句)。依第三见。我论有二种。一者说我
有色无色。二者说我非有色非无色。馀如前说(三个各第
三第四句也)。详此有色等四。依命者即身异身。及但遍等
三见立。同瑜伽第六显扬第九等。然加后或有想等
文。以成三个四句也。言后有想者。如婆沙释。义意应
同。婆沙意云。初句我色为性。故名有色。取诸法想。名
为有想。谓欲界全及色界中除无想天。或有计无色
界中亦有色者。前三无色亦名有色有想。除非想处。
以彼是非有想非无想摄故。第二句我无为性。名为
无色。取诸法相。名为有想。谓若四蕴之中。执想为我。
即是有想用故。名为有想。若执受行识三蕴为我。即
是有彼想故。名为有想(以想为我所故)。此中有想界系。同前
第三句。我如谛语。外道总计五蕴。起一我想。由其各
别求我不得。是故总执亦有色亦有色亦无色。以为
其性。言有想者。若望想蕴。有想用故。名为有想。若望
馀四体者。有彼想故。名为有想。于中总我并名有想。
此计即以自身蕴为我。他身非情等为所也。界系同
前第四句。即第三句无别依见。上来释有色有想四
句讫。

第二释我有边等四句者。谓执我有边等。与执外
器世间有边等四不同也。梵动品云。一我此终后。生
有边有想。二我此终后。生无边有想。三我此终后。生
有边无边有想。四我此终后。生非有边非无边有想。
卷十 第 299b 页 X42-0299.png
若准婆沙云。执我有边死后有想等。以作四句。准此
即是有边等四。并通现后二世。且释第一句者。婆沙
意云。或执色为我。或执非色为我。并容有边。谓执我
体有分限。或在心中。如指节量。故有分限。若执非色
为我者。所依所缘有分限故。并名有边。此依寻伺起
如是见。若依等至。未必得遍处定。此二种有边。我死
后有想。此欲界全等。界系义亦同前释。第二句者。或
执色及非色。并容无边。且色无边者。如明论说。我量
广大边际难测。要知此我方广生死。或执地即是我。
其量无边。若执非色为我者。彼作是念。若不至火。终
不能烧。故知若不至我。终不能取无边分量。既有所
缘无量。故知我无边际。此依寻伺。若依等至。起此执
者。必得遍处定。此二种无边。我死后有想界系同前。
第三句者。亦通执色非色。若执色我。随所依身。卷舒
不定。若时身有量者。我即有边。若时身无量者。我即
无边。故成俱句。若执非色者。约所依所缘。准前应知。
第四者即第三句。同前准知。瑜伽第六卷。显扬第九。
前两句同。后两句异。故彼文云。若见少色少非色者。
彼见有边。若见彼无量者。彼见无边(此二句同)。若复遍见
而色分少。非色分无量。或色无量非色分少者。彼见
亦有边亦无边。若对治此者。彼见非有边非无边(此二
句异)。或计解脱我为第四句。广说如彼
第三执我一想等四句者。婆沙意就得定及寻伺者。
说第一句。有一想者。谓前三无色。彼想唯一门转故。
卷十 第 299c 页 X42-0299.png
谓唯意识一门转也。若得非想定者。死后便生非想
地中。即名无后非有想非无想故。所以际之也。第二
句我有种种者。谓欲色界除无想天。彼想六门转。或
四门转故(上三静虑借初定识故。亦有四门转)。此之二句据得定者。作
如是计。若依寻伺亦成二句。谓有一种工智者。名有
一想。若有种种工巧智者。名有种种想。第三句我有
小想者。谓执小色。或执小无色为我。彼想与此小我
合。故名我有小想。界系同前。亦唯欲界。于色界中。除
无想天。或计三无色等。并同上释。第四句我有无量
想者。谓执无量色。或执无量无色为我。彼想与此无
量我合。故名我有无量想。界系亦同前。若准瑜伽八
十七。由生处差别故。立一想等四句。如彼论云。有一
想者。谓在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有种种想者。谓
在下地。即如所说。随其次第。应知识有狭小想。有无
量想。寻此论文。由修无所有定时。除遣所缘。既不在
识。故无相应之想。故一想中除之也。慈恩法师意准
婆沙。前三无色皆是一想。然瑜伽即就除所遣义。故
各别也。其非想处。死后必是非有想非无想。故论不
说。其义易了。又论文言。随其次第应知狭小想无量
想者。谓在下地。依缘狭小。在空识地。依缘无量。即是
逆次释次第也。此四句皆是死后有想也。

第四执我有乐等四句者。亦皆死后有想也。瑜伽八
十七云。一向有乐者。谓在下三静虑。一向有苦者。谓
在捺落迦。有苦者。谓在鬼傍生人欲界天。有不苦乐
卷十 第 300a 页 X42-0300.png
者。谓第四静虑巳上。乃至非想处。婆沙意。我与乐具
乐受合等。以为四句可知。

上来十六有想论说。次释无想八论中。先解有色等
四句者。有色等义。如上所引。瑜伽八十七。三个四句。
同依命者即身异身俱遍等三见。立色等四。而言死
后无想者。婆沙意云。得无想定及见他得者。从此死
后。生于无想天中。若寻伺者。见有风痫熟眠闷绝等。
似全无想。便作是念。如于此世。既是无想。他世亦尔。
故亦无想。婆沙广文。意亦不殊瑜伽略释也。次释有
边等四死后无想者。婆沙论意。辨有边等。义并同上
有想十六中。第二四句释有边义。若论死后无想者。
同向有色等四死后无想中释之。谓或闷绝等也。准
瑜伽八十七。亦释三个有边等四句。故彼文中。先释
有色等三个四句讫。续次文云。我有边。我无边。我亦
有边亦无边。我非有边非无边。随其次第。如前应知。
准此故知。如前有色等中。死后有想无想等应知也。
若比婆沙。亦是前两句同。后两句异。如上巳释。

次释非有想非无想八论者。亦有有色等四。有边等
四。同向无想八论。伹知死后非有想非无想。且释有
色四句者。第一句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者。若
依寻伺执色为我。彼见有情。心不明了。便作是念。此
世既尔。他世亦然。若依得定。彼不可执非想诸蕴为
我有色。但可执今欲色界身。得非想定无色之我。与
今色合。名我有色。此即必执色为我所也。若许无色
卷十 第 300b 页 X42-0300.png
亦有色者。即执非想诸蕴。亦名我有色。此即执色或
我所也。彼地想不明了。故云死后非有想非无想。第
二句执我无色。通寻伺得定。准而可知。第三句寻伺
者执。其义易知。若得定者。通执欲色。方名亦有色亦
无色等。如前准知。第四句即第三句。亦准上释。次释
有边四句者。若执色法为我者。以所缘境狭广及不
定。可成四句。或约时分短长不定。以成四句。若亦执
色者。即唯寻伺者执。以得定者不执非想为有色故。
或许无色有色者执。亦云无色之我。得与色合。比于
婆沙瑜伽。亦是二同二异也。问何以两八论中。各无
一想及有乐等四。答既言一想及乐。即非无想。及非
非有想非无想。故阙之也。

次释七断灭论者。瑜伽第七。显扬第十云。谓如有一
立如是论。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住持未坏。尔时
有病有㿈有箭。若我死后。断坏无有。尔时我善断灭。
如是欲界诸天。色界诸天。若无色界空无边处所摄。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广说如经。谓说十种断见
论者。作如是计。梵动品云。一者我身四大六入。从父
母乳餔长养。然是无常。必当归灭。二者此我不得名
断灭。我欲界天断灭。三者此非断灭。色界化生。诸根
具足。断灭无馀。四者此非断灭。我无色空处断灭。馀
广如彼。

次释五现涅槃论者。瑜伽第七。显扬第十并云。谓如
有一立如是论。若我解脱。心得自在。瑜伽自在名为
卷十 第 300c 页 X42-0300.png
清净。谓于诸天微妙五欲。随意受用。是则名为得现
法涅槃第一清净。又若离欲恶不善法。于初静虑得
具足住。乃至第四静虑得具足住。亦得名现法涅槃
第一清净。婆沙二百亦说。受五欲及四静虑为五涅
槃。然言五欲者。一释。通人及欲天。一释唯欲天。今瑜
伽等同后释也。四静虑者。外道多执。依多分说。而少
执无色。故此不说。又说。执无色为究竟涅槃。此中说
现法涅槃。广释如婆沙。上来广释后际五论。总辨六
十二见说。

第四五见相摄者。谓边邪两见摄。准唯识第六释。于
边见中。摄四十七论。如彼文云。此边见差别。诸见趣
中。有执前际四遍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有想十
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七断灭论等。分别起摄。准瑜
伽五十六。七断见摄。馀皆常见摄。故知四十七论并
是边见摄也。次约邪见。摄十五论。故唯识论云。此见
差别。诸见趣中。有执前际二无因论。四有边等。四不
死矫乱。及计后际五现涅槃论。瑜伽五十八。文意亦
同。

次略问答者。问曰。一分常中。有执一分无常。应是正
见。何名边见。答此无常解。藉常而起。望无常应邪见
摄。且望常解。是边见摄。问五现涅槃。准显扬等。是妄
计清净中摄。应是见戒取摄。婆沙二百云。五现涅槃。
以执劣法为胜。是见取摄。见若所断。大乘何故邪见
摄耶。答大乘意说。要缘于见。以执胜净。是见戒取。既
卷十 第 301a 页 X42-0301.png
缘欲等五境。故是邪见。以其四见不摄者。皆邪见故。
小乘宗中。邪见唯说拨无实事。伹执最胜。即是见取。
若执得净。即是戒取。故不同也。四一分无常者。小宗
云。非见摄。但是邪智也。上来即摄六十二见之自性。
若据眷属。依于身以起边邪。复执三见。为胜得净。及
由此见。受持戒禁。故具五见也。故杂集第一云。或二
或一切。觉师子释云。谓边执见及邪见自相故。一切
者。谓五见眷属故也。

犯毗尼者。五篇犯相也。诤者言等四诤。此就所灭也。
又犯毗尼者。从惑起业。结使毗尼者。三界五部惑。此
一对约所灭烦恼也。比丘者。如故意出不净等。比丘
尼者。如独行等。此对约学毗尼人也。

方者如输奴国听五事等。遍者煞盗等。此对约方及
遍制也。

戒品清净发生三昧尅理观在心者。谓初起五停心
观。观五阴中。都无实我。即生空也。𤏙等修慧。无常苦
空。渐破阴相。渐悟法空。故云理解转深也。

心冥无相者。谓入见道。现观灭谛。名为无相。见道惑
尽。即名初果。进断馀结。始从欲界。乃至非想最后品。
或解脱道时。即具心慧二俱解脱。成无学果。故总说
云。心冥无相乃至具二解脱也。若钝根者。唯得慧脱。
不具心脱。此并成实宗也。

结益等可知者。即前科文。名举益初脩是也。

从粗至细者。从欲界心。入初静虑。次第渐入非想灭
卷十 第 301b 页 X42-0301.png
尽。从细至粗。谓从灭定。次第还至欲界散心。

善脩斯二者。入定出定二也。

亦获三益者。一生空。二法空。三入圣道。无相巳去也。
即是文云。未得令得。未入令入。未證令證是也。

偏举如人者。谓清净人。名如人也。

脱不脱中。有六个二。初三五明不脱。二四六明解脱。
章云。犯不能见。见不忏洗。即是展转释初三五也。犯
不见(释初)。见不忏(释三)。不忏而彼不受也。谓所对忏境。不
为受也(释第六也)

三文同前者。谓前六二。是非相对。如其次第。即为三
文也。

谤不谤中有五一总明谤不谤者。文但有谤也。

初举增一三对六者。上增一文离明邪正中有三。谓
一法非法。二毗尼。三制。各有到顺。即成六也。今此增
二十八法中分二。初至是制不断。谓是重举上增一
三对六也。第二有二法谤如来一非法言法巳下。谓
是重举增二上文二见之初十八法也。

增二四对八者。第一对者。谓十八法。此十八法亦名
二见。然下章中自名二法也。即是上文二见之中。除
去须见非酒等巳下文。但取初十八法文来也。第二
对者。谓是二处。即增二最初文也。第三对者。谓是二
事。即增二初第二文也。第四对者。谓是二见。即增二
初第三。二见文中。除十八法。但取酒见非酒巳下是
也。由其十八。前别明讫。故须除之。此之四对。各二故
卷十 第 301c 页 X42-0301.png
八。即是总说。此中文尽。故云四对八也。

作文不异前者。且如十八法中。文中伹举法非法一
对。馀之八对及二处二事等。并即是指上文也。

初文总解二谤下之到说即前二谤等者。前辨谤不
谤中。科文为五。即指初段。以为总解。故云初文也。下
之到说者。谓下之四段。别解二谤也(谓十八法。及二处二事二见也)
邪解差脩者。谓不顺教脩。即是不脩。不必要须不见
佛色身也。

各有总别三对六等者。谓此六文。各各分五。初文总
解。下四别解也。

人言有六种等不等者。毕吝陀也(愿律师是)

各对三句法有行灭者。谓将斯六。准如前文非法众
中。一作法羯磨。二非毗尼羯磨。三非法便行。如法众
亦三。反说可知。恐人未悟。且将初句。具足作文。应言
有二众。如法众不如法众。何等不如法众。众中非法
众如法众数齐。非法法者有力。如法者无力。非法者
得伴。如法者不得伴。作非法羯磨。不作法羯磨。非毗
尼羯磨。不作毗尼羯磨。非法便行。是法不行。是为非
法众。何等如法众。众中法众非法众。二众数齐。如法
者有力(广说应知)。第二句乃至应言。何等不如法众。众中
非法众多。如法众少。非法者有力。如法者亦有力。非
法者得伴。如法者不得伴。如法众反说应知。馀句准
知。总喻上二众。谓八对二众者。谓等众及不等众。即
有是非二对。等不等众自有六对。故成八对也。亦有
卷十 第 302a 页 X42-0302.png
疏本。无谓八对二众一句语也。

观过文三中科文云。第三佛说巳下者。文中舍利弗
(亦有疏本。作舍利弗说也)

馀四合辨者。一自破。二犯罪。三智者呵。四多得众罪。
文中合作一门。理实应开即为四也。

漏增中位分为三者。惭无惭。二者净不净。即是上文
二见酒见非酒等。十七对中。略举此一。上巳释言。衣
药等物。应法受畜。不生罪过。名之为净。畜不应法。名
为不净也。三者犯不犯等。即十八法中。略举五对
也。

摄取略尼。即是第二合僧欢喜。以其略尼能灭罪诤。
故欢喜也。

言不善者现在业因者。问文中现言。现在不善。及未
来不善。何因乃言唯现在耶。答此中意辨。今世造因。
及后世造因。皆名现在也。

重罪准知二百八十戒者。广文。准上增一中第二大
段。辨戒利处说也。

增三文言。根本不现者。无三根我根本罪。外相不现。
即是无罪也。

三非法与忆念者。一实犯言不忆犯。二言犯小罪当
忏。三言犯小罪巳忏也。

诤轻重生觅者。实犯小罪。未忏须忏。后与忆念。若其
巳忏清净。直与忆念。

三灭法者。以多人灭言诤也。罪处灭觅诤也。草布灭
卷十 第 302b 页 X42-0302.png
犯诤也。即此三中。一一随用。灭事诤也。

受戒师德如非有两个三。亦可观文似是所为受戒
人也。沙弥据名虽犯皆吉。若其据事。亦得名为破戒
破威仪等故也。

若以犯残事故骂谤白衣者。谓实自犯。将谤白衣云。
白衣犯事相关。即是也。如上受戒犍度中。被举比丘
休道后还出家。与受具竟。语言汝能忏悔不。若言能。
当与解羯磨。与解羯磨巳。当言语汝忏悔。即有人释。
若不先解。共他对忏。即犯随举。又准此文应忏。忏忏
巳为解。故先忏。理亦非妨。故忏解先后皆得也(准上下文
故也)。

应信不信与举治者谓到说十八等者。十八非一。故
云等也。上呵责犍度。疏自释言。言不信者。不信善招
胜报。不信圣教是非者。不过十八。咸初举中摄。以第
三举局故。此中疏言。宽通诸法。谓通十八。咸名不信。
(乃至)言以其不局顺情等者。谓第三举局。是顺情说。欲
不障故。此信理。不得言是第三举也。

文中言应信不应为解。章云应信不信与举治者。既
不为解。故知本由不信故治也。

笃信隆殷具于五法者。上呵责犍度文云。白衣家有
五法。应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恭敬父母沙门婆
罗门。所应持者。坚持不舍。有是五法。应为作也。

章云第三称量白衣同上以释者。即文言。应与作遮
不至。不应与作遮不至。是也(谓五法具阙也)
卷十 第 302c 页 X42-0302.png

僧残中三者。一忆念。二称。三失。诸句皆然。即成多三。
为乐故亦成多三。乃至风空等各成多三也。

妄语所称者。唯上增二中。疏释云不得言得。谓生空。
不入谓法空。不语谓无相巳去也。

身犯口犯等者。观文似通一切戒说。不局妄语也。

文言恚痴亦如是者。谓身恚害。口恚害。身口恚害。为
一三。乃至身痴害等。复为一三也。

举上起诤三人者。即上僧众多人一人起也。觅诤须
以忆念等三个白四灭。故局对僧也。

馀之三诤通三人弥者。言诤中。现前通三人。多人唯
是僧。二者犯诤中。自言通三人。草布唯局僧。三者事
诤中。若是觅诤中事作。即是局僧。若言中事作。犯中
事作。即通三。如前准知。现前自言通三人秉者。现前
之中。谐和进不等易知。自言之中。忏残僧秉提下通
三也。

于戒学中约行以辨者。不约定慧。唯约戒行以辨也。
三学除得者。除烦惑。得四果也。

始于外凡专似护持等者。此依成实宗释也。上代成
实诸师云。外凡位中名乾慧地。始从凡夫慧信佛法。
归依三宝。受持禁戒。戒生定。定生慧。能观众生空。未
善明了。理水不沾。故名乾慧地。心在理外。故名外凡。
即是从初。乃至五停心位也。次入𤏙等四善根位。观
实法空。而有相心数数陵杂。为内凡。即是章中云。四
现理静绝去纷动定品成就之始也。谓四善根现前。
卷十 第 303a 页 X42-0303.png
忍许实法皆空。故云现也。次入见道。无相决定。即是
章云入无相巳去也(上巳数数辨讫)

第四时迦叶礼佛足巳下。分为两文。一约人明如非。
二约喻明如非。寻疏可知。

二种众法俱集一处者。一说戒。二羯磨也。

纯脩满学者。一纯脩戒。二纯脩戒及兼纯定。三满学
三学也。

兼脩满学者。第一戒满兼馀二学。第二戒
定满兼馀一。第三具满三学也。问前文既云以戒为
主。不以定为主等。故知亦是兼脩定慧。二文何别。答
疏意云。前文是不了教。后文是了教。理实相似。今详
前文据彼祈求。后文辨三学满未满也。

根跱(跱立也)。成实论二十一。初五定具品云。又道品楼
观以戒为柱。(乃至)入善人众。以戒为即印。八直圣田。戒
为疆一畔。如田无畔。水则不住。如是若无净戒。则定
水不住(巳上论文)

第三折伏烦恼者。即破戒烦恼。与恶觉俱也。

五下使者。新经论中。名五顺下分结也。准婆沙四十
九列名者。一贪欲顺下分结。二嗔恚。三有身见。四戒
禁取。五疑。俱舍二十一颂云。由二不超欲。由三复下
还。然俱舍中列名次第。与此疏中同也。彼论长行释
云。谓唯欲界。得下分名。此五于彼能为顺益。由后二
种不超欲界。设有能超。由前三种。复令还下。下如守
狱九十防逻人。故婆沙四十九释云。谓初二结。犹如
狱九十。后之三结。如防逻者。如有罪人禁在牢狱。有
卷十 第 303b 页 X42-0303.png
二狱卒。恒守御之。不令辄出。复有三人。常为防逻。彼
人设以亲友则力。伤害狱卒。走出远去。三防逻者还
执将来。闭置牢狱。此中牢狱即喻欲界。罪人即喻愚
夫异生。二狱卒者喻初二结。三防逻人喻后三结。若
有异生。以不净观。伤害欲贪。复以慈观。伤害嗔恚。离
欲乃至无所有处。生初静虑乃至有顶。彼有身见戒
禁取疑。还执将来。置在欲界(此上论意局据异生释之)。俱舍又云。
有馀师说。言下分者。谓下有情。即诸异生。及下界即
欲界(此释顺下义也)。前三能障超下有情(列名次第。与婆沙异。前〔巳〕讫此中意
辨由前三结。不超超凡入圣也)。后二能令不超下界。故五皆得顺下
分名(此中意说。初二果人亦名下界)

章云一下人心中起乃至广说者。同馀师义也。


润下生三障下果者。并是初义之中差别也。谓由不
超下有有情故。必定三界生等也。寻之可晓。然章中
贪嗔二结。是欲界脩道惑者。且据下果。唯有脩惑。理
实而言。五部贪嗔。并名顺下结也。故婆沙云。三十一
事为五顺下体也。为欲界贪嗔各五部。故即十也。三
界身见。见苦所断。即三也。三界戒取。各通苦道二谛
所断。即六也。三界疑各通四部。即十二也。通前总计
合三十一也。瑜伽十四。立义稍别。不能繁叙。

第二人如上者。欲作文可得同前。而义有别。谓前不
得根本静虑。今此第二即得之也。

文言所作巳办不复还此者。不还三界受生。即不受
后生是也。
卷十 第 303c 页 X42-0303.png

不了教说者。意说。前来云。不重于定不重于慧等者。
是不了义。理实亦须少分脩定慧也。问何以重于戒
者。得不还果。答不还果人永断一切破戒烦恼。显持
最胜。故明之也。戒定俱重。准亦同之。

答以十使为根本等者。此下答中略叙二释。且第一
释云。十中六使唯见道断三转三随转等者。且辨十
使者。贪嗔慢无明五见及疑合十也。于中前四通见
脩断。后之六种。唯见道断。且约后六以释三转三随
转者。此意即依婆沙四十六。俱舍二十一。杂心第七
释也。所言转者。如手转轮。名能转也。言随转者。如轮
随转也。且如先起有身见故。方始执我是断是常。由
斯身见即为能转。其边执见即是随转。又如先起戒
禁取故。于戒取上方执最胜。由斯戒取即是能转。其
见取者即是随转。又如先疑谛宝有无。从此引起决
定无见。由斯即说疑为能转。耶见随转。既知随转由
转而生。故断转时。随转亦断。问集灭谛下既无戒取。
而彼见取随谁而断。答即随苦下戒取而断。由彼戒
取是遍行因。因既巳断。果亦随断。由此应知。不必要
须同时而断名随断也。以见谛时次第观故。思之可
解。上来且知总相如是。若别分别。即显八十八结断
也。且如身见。三界苦断。即三也。戒取三界苦道所断。
即六也。疑三界四谛所断。即十二也(巳上合二十一也。上五顺下分
中巳辨讫)。边见三界苦断。复三也。见取邪见。三界四谛所
断。合二十四。兼前边见。即二十七。并前二十一。合四
卷十 第 304a 页 X42-0304.png
十八也(巳上即开五见及疑。为四十八也)。贪恚慢无明。除修所断。局
取见断。复有四十。且如贪慢及以无明。三界四部。合
三十六。嗔唯欲界四部所断。故成四十。通前四十八。
合八十八也。问若计三转及三随转。但四十八。如何
能显贪等四十。答此亦许在三随转中。且如有人。执
身见巳。贪爱此见。复于他见而生憎疾。即恃此见而
生高慢。复此等惑皆与痴俱。故贪等四。即随身见转
也。亦于见取邪见之上。起此贪等。准前应知。然其边
见见取邪见。一向定是亲随转摄。而论贪等。即不定
亲。且癈不论。理实亦是随转摄也。故章云即是八十
八也。

论云一种等者。婆沙俱舍并有此文。然章所引。意依
心论。且婆沙云。复次此经略现门梯蹬故(谓说三结断结也)
谓见所断诸烦恼中。有唯一部。有通二部。有通四部。
若说有身见。当知总说唯一部者(即摄边见三界合六)。若说戒
取。当知总说通二部者。虽更无别通二部惑。而戒禁
取。则名通二部(三界合六)。戒复说彼相应俱有(谓与戒取相应心聚)
若说疑。当知总说通四部者(即摄邪见见取及贪嗔慢无明。于中除嗔。馀通
三界。合七十二。并嗔有四。合七十六。并前二六。合八十八也)。上来并是萨婆多义
也。然准大瑜瑜伽二十九云。薄伽梵说。永断三结立
初果者。谓依三品。有三种结。障碍圣道令不得生。一
在品。有有身见。由此见故。怖畏涅槃。不趣圣道。二依
恶法毗奈耶品。有戒禁取。由此取故。虽巳发趣。而行
邪僻。不生圣道。三依善说法毗奈耶品。有戒禁取。由
卷十 第 304b 页 X42-0304.png
此取故。虽巳发趣。而行邪僻。不生圣道。三依善说法
毗奈耶品。有疑烦恼。由此故虽巳发趣不行耶僻。而
于正道未串习故。于如实见所知谛境。犹豫疑惑。障
道不生。广如彼说。俱舍论中有一异释。意同大乘。不
能繁叙。

文中明学云。若比丘具持木叉等者。崇云。即将此文。
用释上文云何学戒增戒学等。是故言学。又云旧解
如于外凡。专加护持。(乃至广说)此解不然。正违明诰。次下
文中即自分别。如斯猛浪。上下非一。久无悟人。流之
遂远。今详立破。如破迷记。此不繁论。然彼崇师。虽作
此言。而亦未晓立三学意。此义具如瑜伽十六十七
中释。总相意者。学之所依。别解为首。既依净戒。次脩
定学。然四静虑是诸功德最胜所依。偏立为学。由依
胜定。□发无漏。永尽诸惑。故唯无漏。立为慧学。立虽
就胜。不遮定道俱生律仪。在戒学摄。亦复不遮无漏
定等。在定学摄。又亦不遮有漏等在慧学摄。故唯识
论第九卷中。三聚净戒。以为戒学。大乘光明等四种
胜定。以为定学。加行根本后得三智。以为慧学。岂唯
要局此文释耶。良由未晓通局胜劣。故自取耳(然就声闻
据胜建立如律者好)。

脩二正勤者。或名四正断。或名四正胜。广如婆沙四
十一。瑜伽二十九。显扬第二。杂集第十。今且略引婆
沙论云。一于巳生恶不善法。为令断故。生欲发勤。策
心持心。二于未生恶不善法。为不生故。馀说如前。三
卷十 第 304c 页 X42-0304.png
于未生善。为令生故。馀如前说。四于巳生善法。为令
安住不忘。倍脩增广故。馀说如前。此四即是心所法
中一精进体。于刹那中。作用不同。建立四种。如灯一
念四用差别。谓烧炷尽油然器破闇。配疏应知。先约
贪盖有六句者。今寻文意。有无一对。为观现行别也。
未生及后生一对。约永断与伏不同也。次二正断也。

略无喜觉支者。有律本具有也。然寻其意。依初二禅
有喜觉若意。若在上地。即无喜支。非谓略无也。又寻
此文意者。于慧学中。初明五盖。脩四正断。即显初果。
先入见道。后方进脩。断欲界惑。即经论中。依毗钵舍
那。脩奢摩他。是也。次文脩七觉意。起四正断。即显超
證第三果人。先即巳得四静虑定。今断馀结。脩七觉
意。即经论中依奢摩他。脩毗钵舍那。是也。

略无第五者。谓此文中。应有六句。巳生念觉。理当第
六。而少第五未生令生。故五也。亦有律本。具六句者。
今推其义。有无一对。亦观现行不现行别也。未生及
生。约未脩巳脩别也。巳生脩满未生令生。约广现行。
及令种起也。智度论七十六云。复次经中说。有三种
子。一者不随顺生。二者随顺生。三者胜生。世人皆愿
二种子。随顺子胜子。佛法中唯欲一种随顺生。以无
有胜律佛故。佛子有五。从佛口生。须陀洹乃至阿罗
汉人法位菩萨(谓初地巳上也)。辟支不得从佛口生。无佛时
得道故。故诸漏尽者。是随顺生也。今详文意。举世三
子。意观佛法之中令求等子也。诸无学人与佛解脱
卷十 第 305a 页 X42-0305.png
身等故也(准智度论意如此)

三种病人。章中所释。取涅槃第二十六意。作此释也。
彼经云。一者若有病人。得良医药。及瞻病者。病则易
差。如其不得。则不可愈。二者若得不得。悉不可差。三
者若得不得。悉皆可差。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遇善
友。能发阿耨菩提心。如其不遇。则不能发。所谓须陀
洹乃至罗汉辟支。二者虽遇善友。亦不能发。谓一阐
提。三者若遇不遇。一切能发。取谓菩萨。今观此律。未
必同经。以其律中制看病法。故列此三。非谓对机教
授义也。上衣法中。亦有此文。巳辨意也。

文中。三安居续次即云歌戏如哭等。即有人言。静缘
正念。名曰安居。初心观歌。次舞伎笑。非谓夏中安居
法也。然五百问中。从四月十六日。尽五月十五日。日
日可结。明知夏法有三安居。观歌等文自是别三。不
须配属三安之上。上母论第五直言。比丘法自不得
舞。亦不得教人舞。佛所不听。何犯祇富那婆苏。六群
比丘等自歌舞作伎。佛闻之制。一切比丘。不得歌舞
作伎也。有六群比丘。如狗槃走法。佛不听也。舞法是
童蒙小儿所作。歌者似哭音。此法比丘皆不应作。露
齿笑者。狂人相貌。亦不听也(巳上论文)。彼无三安。不相配
属。故别自是一个三也。

谓随戒中序者。意说。谓随一一戒缘起名序也。

随结等者。取释相也。

与尼露坐者。上九十中。第二十六戒缘起之中。与尼
卷十 第 305b 页 X42-0305.png
露坐。至戒本及释相中。即云屏坐也。急施过后畜戒
缘起中。伹明过前受。无过后畜。本释二中。具有过前
受过后畜也(淫戒中释相中有死尸。上犯缘本无也)。刀贱(割裁也)。衣贱(粪扫)
色贱(不正色)

文云复有三辨(蒲涧反)。疏中作此释也。今谓三辨(皮勉反)
比丘辨者。闻所成慧也。

听闻究竟是比丘故不放逸辨者。独处空闲。精勤思
择。即思慧也。清净行辨者。即脩慧也。得入现观乃至
尽漏。名为清净也。然实脩慧通于有漏。今且就胜。故
取无漏。从此三慧。发言辨说。故云辨也。婆沙四十二
云。又契经说。有三种慧。一言说究竟慧。即是闻慧。二
思虑究竟慧。即是脩慧(句句皆云即是等者。以论释经也)。彼契经义。
与此律文意同也。

增四破戒配闇经文者。一破戒不闇。二破戒闇。三不
破不闇。四不破闇。馀皆准此。下三同尔。故有五个四
者。然文现有六个四也。一宣闻无惭四。二无惭不闇
四。三破戒。四破见。五破命。六破威仪也。准此应言五
位四好也。以初位中含两四故也。

一杂明众行者。于中初有四个四。章中不释。一羁连
分物。二破戒。三和僧。四见僧破欢喜。第五四种作法
巳下。章中释之。犯者结第二段者。文言智人见巳巳
下。是第二段也。身现恶等四句中。第二句亦应言与
同见。以其身现亦得同见故也。然文言不与同见者。
且据言中不同也。成论闻思二慧悟远生空。脩慧即
卷十 第 305c 页 X42-0305.png
是𤏙位巳去。故第十五立假名品云。假名心。或以多
闻因缘智灭。或以思惟因缘智灭(巳上论文)。忍是闻慧。忍
领圣教也。亲近者。思惟近理也。

四信法。疏中配自心教化等者。不然。今详。即翻四种
污家。令生四种平等信也。

增五三师能者。和上依止教尼也。有二十六五。正明
和上中第十二五。伹四阙一德也。

对增心增慧总言者。谓增戒是总句也。以上文言。云
何学戒。增戒学增心学等。是名学戒。故知是总也。

人言四十三德者。毕吝陁及首二师同说也。然彼但
有此言。不别列出四十三数。今师言五十七者。初五
自有五分法身。第二五教人具五分法身。第三五中
不信(其一也)无惭(二也)无愧(三也)(四也)多妄(五也)。第四五中。自
增戒(其一也)(二也)(三也)(四也)羯磨(五也)。第五五中不知威
仪戒(其一也)增净行(二也)不知木叉(三也)。第六五中不知犯
(其一也)犯忏(二也)忏净(三也)。第七五中不知有难(其一也)无难
(其二也)不十岁(三也)。第八五中教人增戒(其一也)(二也)(三也)
瞻病(四也)。第九五中教威仪戒(其一也)增净行(二也)增木叉
(三也)教舍恶见(四也)。第十五中知不犯(其一也)(二也)(三也)广
诵毗尼(四也)。第十一五中具持木叉(其一也)多闻(二也)教毗
(三也)毗昙(四也)。第十三五中移至乐处(其一也)弟子有疑
如闻解(二也)。第十五五中不能说木叉(其一也)布萨(二也)
萨羯磨(三也)。第十六五中善入定(其一也)出定(二也)。第十九
五中善诵毗尼(据此善诵。与前第十中广诵不同。然观疏意。将为同故。不取此一也)。第
卷十 第 306a 页 X42-0306.png
二十五中坚住毗尼(其一也)。第一五中具持二百五十
(其一也)不决净(二也)。上来总数有五十六。若除第十九善
诵毗尼。即五十五。今章中言五十七者。盖以第十二
中不具持木叉。不教弟子毗尼及毗昙。若弟子有恶
见。不能教令舍恶见住善见中。据此但四(前三同第十一中。不
须别论)。观疏主意。欲开为五。谓舍恶时。未必住善。住善
之时。未必舍恶。应开为两。加前五十五。即五十七也。
何以得知疏意如此。以其章中但言十四十七十八
十九。及末五略全同故也。当若不开舍恶为两。即是
同他。同第九五中教舍恶等。具木叉等。复同第十一
中。即是十二亦是全同。何因不言十二十四十七等
同。以此准之。疏意可显。又若不开舍恶为两。取第十
九善诵毗尼。非直数不相当。亦违疏中云第十九全
同也。疏意且然。若欲别解。任违疏释也。

增数五十体有二十七者。盖传写者谬也。三十七为
正也。初三个五全(第一无戒等。第二不勤脩。第三可知)。第四五中不满
五岁(其一也)。第五五中不移至乐处(其一也)。有疑不能开
(二也)。第六五中脩增戒(其一也)(二也)(三也)不能自将养
(四也)。第七五中脩威仪戒(其一也)增净行(二也)增木叉(三也)。第
八五中不知诤(其一也)不知诤起(二也)。不知诤灭(三也)。不知
向灭(四也)。第九五中不知犯(其一也)不知忏(二也)不善入定
(三也)出定(四也)。第十五中不知不犯(其一也)(二也)(三也)广诵
(四也)。上来合三十七
言第八少一者。谓少第一不知诤也。亲捡古律。少此
卷十 第 306b 页 X42-0306.png
一种。今时律本。多皆具五也。

除弟子命终休道二五者。上受戒法中。第五第七两
个五。准此间第四第五两五作之。谓若死。若去。若休
道。若不与依止。若弟子休道。为第五也。第七五准可
知之。

八五所呵之病者。文有九五。疏意准上受戒犍度。式
叉沙弥尼合为一。故八五也。体有十四。初五全。第二
五有二。即七也。妇女家等。又有七种。合十四也。多论
第二云。和上者。四种和上。一有法无衣食。二有衣食
无法。三有法有衣食。四无法无衣食。今舍和上者。一
切舍之(此论明舍戒事也)。此律和上五法。是彼二四句也
尽七百来是戒之宗本者。准上所论正宗分者。应除
二种结集。属下者好。

五种贼心。观文似是盗心差别。非谓烦恼差别相也。
如黑闇心。即如祇律。摩诃罗与他守门。令他盗物。自
谓无罪。及互用谓无罪等。如上盗戒广释其相。

遇于前三以兴七患者。一五犯。二五制。三五犯聚。故
名前三也。

有犯自心念忏等者。如上长衣戒也。释不同章中也。

文中子注云。如呵责犍度中说者。谓夺七五三十五
事也。

总名界外违于七五中事者。若其不束以为总者。如
受礼受养。在无比丘处。便成三事。今束为总。即名一
种也。举他亦以五事自观者。谓应自观。我举他者。即
卷十 第 306c 页 X42-0306.png
不与彼羯磨说戒。乃至广说。是故不应无善伴辄举
也。今详。或是以七五观察文中。略举总相也。如死尸
处。恐恶鬼得人便也。今见恶人。亦恐恶人得便也。言
令恶鬼便者。恐令得便也。

留雨浴衣若病施食者。谓由此故。力所不能也。


损减中。文言喜嗔恚为一也。

不放舍者。谓复坚执
为一也。

如上拘睒弥犍度中说者。一比丘犯罪。馀比丘语言。
汝见罪不。若言不见。语言若见罪应忏。二广说乃至
汝若见罪。应僧中忏。三乃至此僧中忏。四恶骂治。五
乃至应作不见举治。广说如彼。不知修多罗。即生彼
问。长老。此事云何。此有何义。便不能分别者。如有问
言。经中善说罪性皆空。今举我罪。此有何义。令我忏
耶。应为分别。经说性空是谈理观。汝未除妄。如何说
空。又法性空。但应除病。岂当废事。方始谈空。若空废
事。空应碍有故。即不成空。由不成空。理应须忏。若不
碍有。应不碍忏。既不碍忏。亦应须忏。进退为难。犯过
无逃。若复难言。空不碍有。亦不碍空。不须不忏。亦不
须不忏。何须执我。今我要忏。复为分别。汝不忏空。违
我忏空。是故僧众要须治汝。若生经第二。说法听法。
各有十六事。彼经云。凡所说法。具十六事(瑜伽四十八。说法有
二十种。初之十五种。名依随顺说。后有五种净说。谓前十五随法随人。后之五种自他无染。然经十六种。与彼
二十开合不同又次第亦少差异。次下可见)。一者时说(瑜伽意云。善住威仪。名为以时。谓人
在高巳在下。不应为说法。广如别解脱经。何以然者。诸佛菩萨敬重法故)
。二者至心说(瑜伽
卷十 第 307a 页 X42-0307.png
名为重法。彼释意云〔前人〕令他于法起极珍贵)。三次等说(瑜伽意云。说一切法。无间而说。彼意
云。前人闻法巳得𤏙法。而欲更进欲求顶法。便不为进。令其间断。今即令无间也)。四和合说
(瑜伽名相续。释云。又于正法。不生悭吝。不作师拳。彼意云。续授与随求与说。终不乖违。故经名为和合也。前依
观次。今据随求)。五随义说(瑜伽名随顺。彼释云。如其文句次第标释。如其次第分别其义。经意可知)。
六喜乐说(谓得法故。能引现后欢喜悦乐也。瑜伽名欢喜。彼释云。又若引摄义利法义。应标应
释应分别。非不引摄义利法义。述曰。现益名义。后益名利也。若引益者。即为说之。不引益者。不说也)。七
随意说(瑜伽名爱乐。彼释云。又应示现所应示现。述曰。如多贪为乐。不净得观成。治本贪心。故生
爱乐。经意云随彼意乐也)
。八不轻众说(瑜伽名悦预。彼释云。又应教导所应教导彼意云。如
有违犯。便方令悔使其悦预。不应轻呵也)
。九不呵众说(瑜伽名欣勇。彼释云。又应赞励所应
赞励。述曰。己生少善。赞励令进。令生欣勇。不应呵其此善下劣。令生退心)
。十如法说(瑜伽当第
十四事。彼释云。又所宣说。应四圣谛。述曰。为说四谛。如法无亏)
。十一自他利说(此含瑜伽
中三事。彼第十六事。名为慈心。十七利益。十八哀悯。彼释。慈心者。于巳有怨诸有情类。应住慈心。为说正法。利
益者。于诸恶行诸有情类。住利益心。为说正法。哀悯者。于诸有苦有乐放逸下劣有情。应当安住利益安乐哀
悯之心。为说正法。述曰。乐苦杂受。如生人中。其中放逸意乐下劣不求正法者。应授利乐。此三并是利他。利他
即是自利。故云自他利说也)
。十二不散乱说(瑜伽当第十三。彼论释云。又所宣说。无乱
易入。而不隐密。述曰。好作迷言。恐他速解。名乱也)
。十三合义说(瑜伽当第十一。然彼名为
应理。谓应三量道理也。三量者。现量比量至教量也)
。十四真说(此含瑜伽中二事。彼第十二。名
为称顺。第十五名为顺众。彼释云。称顺往善趣。顺众者。随众所应。而为宣说。述曰。非如外道。求生天等。而说受
持鸡狗等戒。以之为因。非顺善趣。非真正说。即由此故。不称物机。非是顺众。为简此失。经名真正说也)。十
五说巳不生憍慢(瑜伽云。十九者。不自赞毁他。彼论释云。不以嫉缠增上力故。自赞毁
他。述曰。如外道辈。嫉佛法故。自赞毁佛也)
。十六说巳不求世报(瑜伽云。二十者。不依
利养恭敬赞颂。彼释云。以无染心。不希利养恭敬赞颂。述曰。若以净心得利无爽)。彼经次云。
如是之人。能从他听法。从他听法时。具十六事(瑜伽三十
八。听法亦有十六种。束为四义。一者远离贡高杂染。自有六种相。二者远离轻慢杂染。自有四种相。三者远离
卷十 第 307b 页 X42-0307.png
怯弱杂染。有一种相。四者无散乱心。有五种相。合有十六种也)。一时听(自下六种。远离贡高也。此
即第一。瑜伽名为应时而听。谓不非时触〔悟〕说也)。二乐听(瑜伽名殷重而听。述曰。专求遣病)。
三至心听(瑜伽名不为随顺。述曰。离谄诈心也)。四恭敬听(瑜伽名同也。善住威仪。不
〔身〕在坐说者在非坐等)。五不求过听(瑜伽名同。此谓不求法师过)。六不为论
义听(瑜伽名不为损害。述曰。不欲折辱法师。此上六种离贡高也)。七不为胜听(自下
四种。远离轻慢。文中间隔。如应当知。此即第一。瑜伽名恭敬正法。敬法力胜。为自身得胜也)。八听
时不轻说者(此当第二。瑜伽名恭敬说法补特伽罗。前第四据善住威仪。此约走使供给)
九者听时不轻于法(此当第三。瑜伽名不轻正法。前言恭敬正法。与此何别。答前据
敬法有力。今据于法子知能有种种功德。心不生轻。云无多益)。十者听时终不自轻
(瑜伽云。听时不自轻蔑。此之一种是劣三远离怯弱相也。经〔久〕越来入此远离轻慢。远离轻慢中第四相者。义
当远离五盖也。次当辨之)
。十一听时远离五盖(此即当前远离轻慢中第四相也。然
瑜伽名为不轻说法补特伽罗。述曰。此义即是远离五盖。谓不于法师生贪嗔疑。即由敬心。心离沈掉)。十
二听时为受持读(自下五种无散乱心也。瑜伽名为求悟解心。与经意同)。十三
听时为除五欲(瑜伽名为专一趣心。述曰。得心一趣即是得定。入初禅等。故名离五敬)
十四听时为具信心(瑜伽名为聆音属耳。述曰。其心〔證〕净。是其信相。由信故专心听
也)。十五听时为调众生(瑜伽名为摄一切心。述曰。摄受一切众生心也)。十六
听时为断闻根(瑜伽名为埽涤其心。述曰。闻慧由根之所引。其相粗浅。今发思脩二慧。断
彼闻根。故名扫泼其心也)。说法十六种。总为颂曰。时重次和随。喜
意轻呵法。利散合真慢。报为第十六。听法十六种。总
为颂曰。时重谄恭求。论胜轻轻自。盖持欲信调。断闻
第十六(有经本云。听时为断闇根。盖应是错也。且为释之。即断愚闇也)。章云听者亦
尔者。谓亦不得悕名利等缘于财色者。显第一色心
也。

起于三想者。谓心安布怨亲违顺等想。显第二想心
卷十 第 307c 页 X42-0307.png
也。

而生三受者。违相生苦。顺想生乐。中想生舍。显
第三受心也。此成实宗心心所法次第而起。非一时
俱。又离心外。无别心所也。

章云起于重贪。即第四
行心也。

此二因于财色起烦恼染也者。即第三有
欲。第四有结。为二也。

因前三根发生思业者。谓由
贪嗔痴三不善根。以发身语业也。上来疏意。虽且如
此。窃寻律本。多言若知有受。不能越度。亦有本云。若
知有爱。不能越度。计理有爱。以之为正。然多为受也。
寻此即是显五出界也(如上文妄戒寻之)。又释。若知有受者。
三受皆苦也。

贪中分二嗔亦二者。崇释亦同。今详。五十前四并是
贪之差别。一者多欲。新经论中亦名多欲。二者不知
足。新经论中名不喜足。此二意辨除馀食巳。于馀资
具。多欲不喜足也。婆沙四十一正义家云。应作是说。
此二俱是欲界一切贪不善根。俱通六识。谓于巳得
色等境界。不喜足义。名不喜足。于未得色等境界。多
希求义。名为多欲(上四圣种义中。巳辨此二〔说〕)

第三难护第四难养。发智论第二。名为难满难养。彼
论云。云何难满(即律中难护也)。答诸重食重啖。大食大啖。非
少能济。是谓难满。婆沙四十二释发智论云。诸重食
等。名虽有异。而体无别。皆为显示难满义故。发智又
云。云何难养。答诸饕极饕。餮极餮。耽极耽。嗜极嗜。好
咀嚼。好[尝-旨+甘]啜。选择而食。选择而啖。非趣能济。是谓难
养。婆沙饕极饕等。名虽有异。而体无别。皆为显示难
卷十 第 308a 页 X42-0308.png
养义故。问难满难养。有何差别。答即前所说。是谓差
别。(乃至)谓即前说重食啖等。非少能济。是难满。饕极饕
等。非趣能济。是难养(非少能济。是多贪也。非趣能济。是选择也)。复次多欲
是难满。希多食故。不喜足是难养。选择食故(即上多欲不喜
足中一分义也)。此中文略。但依食说。应知衣等亦有二义。(述曰)
婆沙谓。彼发智论。不明衣等亦有多欲不喜足义也。
今准律文。即是具明。故知前言多欲不足。显缘资具。
今言难护及难养者。即缘食贪也。发智又云。云何易
满。答诸不重食。不重啖。不大食。不大啖。少便能济。是
谓易满(释云)。不重食等。名虽有异。而体无别。皆为显示
易满义故。云何易养。诸不饕不极饕。(乃至广说)趣便能济。
是谓易养。诸不饕等。名虽有异。而体无别。皆为显示
易养义故。易满易养有何差别。答即前所说。是谓差
别。(乃至)谓即前不重食等。少便能济。是满易。诸不饕等。
趣便得济。是易养。复次少欲即易满。不希食故。喜足
是易养。不选择而食故。此中文略。但依食说。应知衣
等亦有二义。(又云)应知此中有少食。而名难满。如食一
团。即得充济。而食二团。等有多食。而名易满。如食一
斛。方得充济。但食尔所。更不多食。昔有罗汉。宿习力
故。日食一斛。乃得充济。将般涅槃。集曾供觐苾刍尼
曰。当为汝等。说我胜法。尼众诮言。尊既易满。诚有胜
法。阿罗汉曰。汝勿相轻。吾实易满。苾刍尼言。日食一
斛。如何易满。阿罗汉曰。汝等不知。我此前生曾为牝
(脾尽脾死二反。畜母也。雌也)象。载佛驮都(此云坚实。此亦如来体骨舍利之异名)。来
卷十 第 308b 页 X42-0308.png
入此园。由斯善业。今得为人。出家脩道。成阿罗汉。馀
习力故。日应食一斛五升。恒自节量。但食一斛。如斯
易满非我而谁。时苾刍尼顶礼悔谢。有选择食。名为
难养。如食粗食。足得充济。而饕餐故。选择食之。有选
择而名易养。如食粗食。不得柢(支音)身。选择食之。方可
充济。而于美食。心不耽嗜。(又云)难满难养。俱是欲界。通
于六识。贪不善根。易满易养。俱是三界系及不系。通
于六识。无贪善根(巳上论文)。准此足知。前四是贪。第五一
种。如文易了。

章云无明八使者。于十使中。贪嗔二使。前巳明讫。故
今但八。八使但是无明差别。以成实宗诸惑皆是痴
之差别。离心之外。无别心所。是故无明亦即是心也。

文言波陀舍等者。章中是传毕吝陀释。今详。波陀舍
者。此翻为句也。此是义翻。若正翻者。翻之为迹。如象
四迹。句亦同彼。四句成颂故也。阿菟波陀舍。此云随
句也(上文遮阿菟婆陀亦是也)。前是标句。此是释句。故云随句也。
又前标句。今更分别问答决择。故名随句也(应云钵陀阿奴
钵陀者好也)。便阇那。此云文也。阿菟便阇那。此云随文也。
谓即名句所依之文。于中亦有标释不同。故云文随
文也(应云便缮那阿奴便缮那者好也。崇云。阇字不正者。彼亦未晓。而实梵书。但有阇字。而上声呼。
即似缮声也)。恶叉罗。此云字。阿恶叉罗。此云随字也。亦是
名句所依之字。于中亦有标释不同也(应云恶刹罗阿奴恶刹罗
者好)。崇云。西方俗语。名恶叉罗。典语名便缮那者谬也。
如论中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但知文者是其显义。
卷十 第 308c 页 X42-0308.png
如疆显味扇显风等。恶叉罗者。是无异转义也。此即
体同而义异也。

文言舍利弗与五百比丘俱等者。盖取五百为五数
也。此中意欲记忆瞻待诤比丘法也。

三令增长者。增长善法也。

遮法中七种五法者。上章中释云。初之二五。立如非
章门。次有三五。慰喻呵责。次有二五。呵责赞美。先释
如门。即上文言。若比丘欲举他者。内有五种法应举
他。何等五。以时不以非时。真实不以不实。有益以损
减。柔𤏙不以粗犷。慈心不以嗔恚。比丘有此五法。应
举他(次释非门五者。续次文云)。何以故。我见比丘举他。以非时不
以时(广说反前广知)。次有三三五慰喻呵责。于中前二慰喻
所举。即上文云。彼馀比丘言。举汝非时不以时(广说应知)
莫以此语嗔恚(此即慰喻刚强人也)。若比丘被他不实举者。应
以五事解喻。举汝非时(等乃至广说)。莫以是愁忧被不实
举者。应以此五事解喻(此即慰喻善𣽈人也)。次第三五呵责能
举。即上文言。彼不实举他者。应与五事呵责。汝举他
非时不以时。(乃至广说)可惭愧以不实举他者。应以此五
事呵责。次有两五呵责赞美。前五呵责所举之人。文
言被真实举比丘。应以五事呵责。举汝得时不以非
时。莫生嗔恨。真实不以不实。(乃至广说)莫生嗔恨。被真实
举他者。应以此五事呵责。呵责巳如法治(次五赞美能举之人)
文言。真实举他者。应以五事赞美。举他得时不以非
时。莫生悔恨。真实不以不实。(乃至广说)莫生悔恨。应以此
卷十 第 309a 页 X42-0309.png
五事赞美。何以故。后若复举他者。当以真实。问曰。准
上文中。虽有七五。此处文中。巳有二五。如文言。有五
非法举。非时不以时等。故知上文如非二章也。但此
文中先非后如。不同上文。故于七五。应除前二。何故
章中总取七五。答此文重举非如二章。为与次下不
善善等。以为句本。故与上文。其意各别。何以知然。以
此文云。欲举他罪者。应有五法。如上遮中。是故不得。
将次文中有五非法。释前欲举。欲举显如。岂将非释。
是故上文与此各别。故须重取上文七五也。崇云。不
同旧解。更取遮中七位五德。直见文言如上遮犍度
中说。故作此言。若牵说字属下。即无疑惑。应言说有
五非法举。谓非时等。若作此释。即此文中但有三五。
谓前具持二百五十等。二五并说。有五非法举。一五
合三也。不善善等即是释前。非是五数也。今详违理。
以其前标有五欲举。何将次五非释之。如前巳辨。故
违理也。又如上来病人有五法易看。如衣法说。有五
弃舍。如拘睒弥说。此中六经。如上自损减中说。斗诤
六根。如中阿含说。有八不可过法。如尼法说。斯等说
字。岂可并须牵向下耶。故定违理也。

合十四五者。前说具持二百五十等两五。并遮中七
五。及不善善等五五。合十四也。然此不善善等如非
别分。自成十个五。而言五五。且据合说也。

但有十个五法也者。疏主正释也。谓前十四中。除不
善善等四也。有馀皆言十四者胜。以其前文无损益
卷十 第 309b 页 X42-0309.png
义。何得文言亦如是说。故知前释胜也。今详。前文明
言五非法举五如法举。何因乃云无损益义。

通论上下有十一个五者。疏主正释十个五。辨上文
中有一五。文云。佛告忧婆离。汝等莫数数举他。何以
故。举他者身威仪不清净。即生彼语。长老。先自令身
清净。第二言清净。第三命清净亦如是。第四宣闻不
诵脩多罗。生彼语。多闻诵。不生彼语。第五宣闻不诵
毗尼。生彼语。多闻诵。不生彼语(此中疏云。上文身清净五。即此是也)
成十一也。

及此初五者。即前文具持二百五十等两个五中。前
一五也。

智慧知毗昙藏多闻之类者。以其上身清净五中。阙
知毗昙。但有多闻。故将智慧等。会同彼多闻也。

下之四法总是利益等者。如前文言。有欲利益(其一也)
令增长(二也)。忏悔(三也)。清净(四也)。此之下四。并是利益也。增
十及十七二门。至下文中。自见其相也。

无第三句言等以简之者。谓亦实亦非实等。显成多
句。故置等言也。

增六业具境缘所称者。六犯所起。及以盗业。名为业
具。重物是境。盗心等六斗根等是缘。生年等六是所
称也。

了论八缘起者。如上释偈序。辨毗尼义中。已释讫。谓
于此六。更加两句。如彼论云。有从意生不从身口。如
心地诸罪。又一句云。有不从身口意生。如先对人说
卷十 第 309c 页 X42-0309.png
大妄语。彼人不解。此人巳对治三方便。后时彼人若
追解其语。此人即得波罗夷罪(巳上论文)。岳寺律师云。若
先对治三方便时。必须止事。若不止事。即非断续。忏
法不成。后得夷时。即从口等。何得俱非。律师意云。欲
忏悔时。要语前人云。我先妄语。今欲忏悔。即是止事
也。今详不然。岂容忏悔小妄之时。一一须报所诳人
也。凡言止事。加行巳息。即名止事。岂要报知名止事
也。且如教人。煞盗未成。使人去后。即忏悔者。此即加
行。未名为息。可须止事。今既不同。何得谬例。又是论
文。何容妄破。故依论者善也。斗净六根。上灭诤犍度
巳释讫。

增八总合有十个八者。若离八马八人。及火聚等八
喻为三即十。合为一。即八八也。

依制举罪者。不然。此是目连初缘举罪。以天眼举。便
是违制。上说戒犍度制自言讫。续次即合有此间文。
乃至广明下八喻讫。次方合有次八奇文。又此增八
亦应有彼八奇之文。此结集家集之不次。或传久远。
梵叶翻覆。致合上下如斯遗漏。说戒应净。须明治罚。
阙恶骂文。理不应尔。增明数。阙八奇文。亦不应尔。又
古来释事罪不引以恶骂治。义亦有馀。今释不引。对
僧作罪。僧悉了知。若犯初篇。缰杙俱弃。以彼恶人不
得秉法作灭摈故。若犯下篇。自有梵法嘿摈治之。如
阐陀类异语是也。当时目连所举比丘。祇云犯盗缘
起。既是犯重之人。如何古来妄释斯义。又须捡验上
卷十 第 310a 页 X42-0310.png
下两文。世尊住处。白月黑月。说戒时节露地坐等。及
云举罪。足晓两文本来相续。

四亲近行者。涅槃二十八。师子吼白佛言。世尊。如先
所说庵罗果喻。四种人等。有人行细。心不正实(外熟内生)
有人心细。行不正实(外生内熟)。有人心细。行亦正实。有人
心不细。行不正实。是初二种。云何可知。佛言。善男子。
庵罗果喻二种人等。实难可知。以难知故。我经中说。
当与共住。住若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当以智慧。
智慧不知。当深观察。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
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处。智慧观察。然后得知将
戒破戒(巳上经文)。共护佛法。故曰以作井兰者。今详。于彼
犯人身上。行治罚法。即将此法以喻井兰。不望人说
为井兰也。

第五恶骂即是初缘者。亦可总是。如上文言。作馀语
答。何所不该。但应除第八。以其当时未必即有舍戒
事也。便起嗔恚。即嘿然等也。文言既伤其膝者。谓巳
犯竟。复更谤他也。

合喻可知者。谓是总合。故文言亦如是也。沸血面出。
自知有犯故。舍戒休道。自恐不终故。无漏心脱。圣人
进道故。远尘难垢。从凡人圣故。

增十。文言随如法僧要(既随故不应遮)。如法僧要不呵(上遮犍度
中云。如法僧要不违逆)。不堕如法僧要呵说中(上文云如法僧。要不违逆说中)。
更有三个增十者。此古师取上增五中五种持律中。
广诵毗尼及住毗尼而不动。并善能除诤三个不同
卷十 第 310b 页 X42-0310.png
者。以释此文也。自须远难嫌呵(指前身清净五)。复利益所举
(指后常五德也)

增十二或可有三者。如下劝学十二。古无今有。至下
当知。

诤根非诤根者。如中出离无嗔恚等。非诤根也。反说
是诤根也。

辨中先非后如者。寻章中意。意欲说言。辨诤根中。先
非后如。即次下文言。若比丘所在之处。不共斗诤。反
上句是者。即是如句。若不尔者。三灭三增。一向名非。
何处有如也。言宣闻不见脩多罗者。不见脩多罗即
是宜闻。疏意如此也。又文云不多闻不知毗尼者。疏
中离出不知毗尼。为第五也。

又有说者上来事诤者。毕吝陀及首二师同说也。

取忆念者。等取不痴罪处所也。

次第二十二有敬等六。合之为一次破戒等三。次三
根。次五德。即十二也。有恭敬无爱。此句文错者。亦有
律本云。无恭敬有爱不错者也。亲捡有此两律之异
也。

有说伹是量宜者。云律师也。

前应举中且作两句者。如上一句。于七中阙第一第
五。复第二句。阙第一第三并应举也。

如数胎润等月者。灭年戒本有开胎润等文。受戒犍
度亦有开文。两文虽同。其义各异。灭年未为开和上
受法。为开弟子得戒(疏意且然)
卷十 第 310c 页 X42-0310.png

人法中了中等者。多罪多得法中。文有七句。初四显
是。后三明非。就初四中。前三不了。第四了教。然不了
中。且如初句犯二僧残。二俱覆藏。彼忆一罪。不忆一
罪。随所忆者。从僧乞行。行时复更忆第二犯。佛听随
忆与第二覆。然此文意。从犯巳后。二俱成覆。临至乞
时。遂便妄一。是故二罪并得与覆。下之三句生非之
中。初句文言。犯二僧残。忆一罪不忆一罪。二俱从僧
乞。僧俱与覆。有客比丘。遂即呵云。忆者与覆善。不忆
者与覆不善。僧应作吉忏。然此非中。忆一忘一。是从
本来犯意即尔。何得同前乞时忆妄。伹以众僧不了
教意。妄执上文忆一不忆一。佛听随忆。二俱与法。我
今复文亦是忆一。及不忆一。文既相似。应俱与覆。

增十七。利益损减者。下增十七中。应举之德。第十二
利益。复以常五德配之。于中亦有利益。有何差别。复
有两个实不实两个慈心等。并如下辨。

增十七各自观身者。由无德故。但应自观。如上恶性
违谏戒中引多论释。

增二十二。文言后来后坐者。云首同说。先集起诤比
然后来坐。为之判灭。要具此德。方能处众断理也。今
详。文既明言不与此部彼部同事由此故知。于一切
时。后来来后坐。表不相随也。

「 宗理幽玄
 近情难测
 且随拙见
 纂述巳终
 所益虽微
 希成二利
 愿于长夜
 转炽千明矣」

卷十 第 311a 页 X42-0311.png
饰宗义记卷第十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