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作持续释-唐-道宣续附¶

续附¶ 第 347b 页
续附¶ 第 512c 页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十五
唐京兆崇义寺沙门 道宣 撰集
金陵华山后学比丘 读体 续释

【●杂法住持篇第十之二

○谏作犯法

时有比丘。欲犯波罗夷乃至恶说。佛言。诸比丘应
如法谏。作如是言。】

「大德莫作。是不应尔。大德所作。非法非律非佛所教。」

【若此比丘言。我今始知。是法是戒经半月说。戒经
中来者。馀比丘复应如是谏。】

「长老。汝曾经二三说戒中坐。何况多。汝今无利不善
得。何以故。汝说戒时。不用心念。不一心摄耳听法故。」

【释 说戒之法。和合共集。各各默坐。当忆本所受
持戒品轻重。故误有犯无犯谛听。诵声入耳。一一
与巳心忆对验。若有犯者应求忏悔。若无犯者愈
加严持。设经二三布萨。同在说戒中坐。自不忆念
所持。复不摄心谛听者。喻如覆盆不贮法水。无有
持戒利益。不善得其安乐。其罪有归。故下引律明
之。然此比丘自知所作是。谓他所谏非。故作犯根
本。不从语。突吉罗。若自知所作非。谓他谏者是。故
作犯根本。不从语。波逸提。比丘无知无解。随所犯
罪。如法治。重增无知罪。波逸提。若为无知人谏。应
反语言也。】

「汝可问汝师和尚阿阇黎。更学问诵经。知谏法巳。然
续附¶ 第 513a 页 X41-0513.png
后诃谏。」

【萨婆多云。若前所谏者有六种人。一心有爱憎。二
钝根无智。三若少闻见。四为利养名闻。五为现法
乐。但欲自摄。六若新出家爱恋妻子。如是六人谏
则有损。若发教谏。出言无补。应反语。但自观身善
不善行。亦不观他作以不作。若反上六者。则应展
转相谏也。

释 若现前谏人者。须律身清白。具德多闻。发语
众钦。乃可遮作谏止。故引论明六种进谏。无补有
损也。一心有爱憎者。谓内念先存不均。外岂令人
从信。
二钝根无智者。谓自且愚痴昧制。焉晓止
作是非。
三若少闻见者。谓制教未练精彻。事法
多无本据。
四为利养名闻者。谓借他衒巳邀名。
情实私谋檀供。
五为现法乐但欲自摄者。谓现
前初护法乐。自摄厌理他非。
六若新出家爱恋
妻子者。谓方预僧伦乏腊。怀抱结使缠绵。如是者
应反语云。汝自观身口所为善与不善之行。亦不
观他作以不作。若反上六者。则应展转相谏。展转
忏悔。于佛法中有增益。是名戒和同修也。

○谏止犯法

时有比丘不学戒。不赞叹戒。佛言。馀比丘应如法
谏。彼作是言。】

「大德。当学戒赞叹戒。不自破坏不犯罪。不为智者呵
责。受福无量。长夜安乐。」
续附¶ 第 513b 页 X41-0513.png

【释 受福无量长夜安乐者。准智论云。持戒遍满
无量。如不杀生戒。则施一切众生命。如众生无量
无边。福德亦无量无边。以例馀戒亦尔。此显持而
谏犯。俾知罪福报等。

若彼比丘言。长老何用此杂碎戒为。我今不学此
戒。当难问馀智慧持律比丘。

释 杂碎戒者。除初二篇。馀者谓之杂碎戒。

比丘复应重谏言。】

「大德。欲灭法故作是语耶。大德既不学戒。不赞戒法
故亦不自破坏多犯众罪。为智者呵责。长夜受苦。不
得安乐。」

【若彼谏比丘痴不解者。此所不受谏。比丘应报彼
言。】

「汝还问汝和尚(馀文如上)。」

【如法谏巳。谏若为知学者。应当难问。

释 谏若为知学者。谓谏时若为了达深义。习学
知行者。应当难问智慧持律比丘。斯则无过矣。此
与上二种谏。采九十事之第七十一反难持律戒。
及七十二轻呵毗尼戒。立法以为式也。

佛言。五种持律。若诵戒序乃至三十。是初持律。若
诵戒序乃至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广诵戒毗尼。
是第三持律。若广诵二部戒毗尼。是第四持律。若
广诵毗尼。是第五持律。是中春冬依止四持律。若
违突吉罗。夏安居应依第五。若违波逸提。
续附¶ 第 513c 页 X41-0513.png

释 持律是总。诵中有次。古今所以称律师而论
大小者。盖准此五持之义。诵者背读也。须知制缘
发起。随事护遮非。谓读文熟句。不味其义。犹虫嚼
木而巳。若诵戒序乃至三十者。此谓仅谙二篇。有
馀未精具戒全旨。是名初持律。

若诵戒序乃至九十事者。此谓五篇后二。虽诵未
彻。前三事义。巳练了然。是第二持律。

若广诵戒毗尼者。此谓善闲比丘戒相重轻遮听
无疑。是名第三持律。

若广诵二部戒毗尼者。此谓详究二部僧戒正兼。
制意殊同。是名第四持律。按十诵律。佛言。比丘应
诵比丘尼戒。莫令忘失。何以故。诸女人喜忘。智慧
散乱。我涅槃后。诸比丘尼当从大僧问戒法故。

若广诵毗尼者。此谓精彻四分律藏。揵度诸法皆
通。尸握毗尼。纲维正法。名曰大律师。是第五持律。
春冬依止四持律若违突吉罗夏安居应依第五
若违波逸提者。此谓春冬无约期之制故尔。随处
随人。暂开前四。但不得无依止人。夏际诸众依止
安居。九旬进道。于戒法中。若有所疑。必当往问。若
非广诵毗尼。胡能酬答令喜。由第五律师学德胜
馀。诲人益博。不依安居治罪故重。下复引律。證其
德用也。

佛言。持律人得五功德。一者戒品牢固。二者善胜
诸怨。三者于众决断无畏。四者有疑悔开解。五者
续附¶ 第 514a 页 X41-0514.png
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

释 功德者。依戒自净曰功。以戒济人曰德。一戒
品牢固者。此谓决信安住毗尼。性遮完洁。犹持浮
囊欲渡大海。如草系衣损命不犯。

二善胜诸怨者。此谓持戒力用强胜。贪欲不兴。一
切烦恼魔怨等莫能得便扰乱障修。

三于众决断无畏者。此谓毗尼宗旨尽谙。梵德威
严处众。能量七非。评断四诤无畏。

四有疑悔开解者。此谓止作躬操如法。五众钦归。
若有于犯生疑昧悔。咸能指示罪种名相。疑者俾
决。应忏令悔。

五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者。此谓毗尼真净不息。
在僧传持。正法久住。世间诚戒而为寿命。然斯五
种。前二明功兼德。后三显德由功。皆依持律为本。
本立而功德生。佛所以语诸比丘者。欲令坚持皎
皎。以具如是功德也。

佛言有四种断事人。若寡闻无惭无愧。若多闻无
惭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苦切呵责。令无
惭者不复更作。若有惭者多闻。若有惭者寡闻。众
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佐助开示。若随彼所说。赞
言善哉。

释 若有惭愧。则乐持戒体净德备。苟无惭愧。于
戒有亏。名德靡立。是故临众断事。不论学识之多
寡。但度惭愧之有无。若呵若赞。唯重戒德。以德伏
续附¶ 第 514b 页 X41-0514.png
人。无诤不灭。

佛言有五种疾灭正法。有比丘不谛受诵律。喜忘
文句。复教他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

释 毗尼藏教。句句佛语。准缘义含。外遮内护。其
制事摄。或单兼双。若自不谛受纯熟章句。即以脱
落之文而复教他者。文既不具。其义有阙。如是展
转相授。致令正制全迷。举世沿非。法道衰没。是为
第一疾灭正法。

二为僧中胜人上座。而多不持戒。但修不善。后生
仿习。放舍戒行。

释 胜人者。谓夏腊拔众。推为僧中上座。所云上
座者。乃律学眼目。僧伦标幢。应如制躬操。止作并
行。令依瞻履迹。从学钦规。若自不严持佛戒。但修
非制不善业等。如谓不著衣钵以去执。任餐非时
以资形。贪服蚕丝。攀缘名利。则后生仿习。戒行无
拘。匝地邪风。鲜诸梵德。是为第二疾灭正法。

三为有比丘持法持律持摩夷。不教道俗。即便命
终。令法断灭。

释 持法。谓智慧多闻。穷彻教海。持律。谓依制正
修。通达毗尼。持摩夷。谓总持三学。主宰玄纲。斯三
持人关系法道。理应广宣圣化。导众趣修。继持慧
命。三乘接踵。由其乐寂幽栖。弘通念憩。巳命既殒。
令法绝授。是为第三疾灭正法。

四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馀善比丘便即舍
续附¶ 第 514c 页 X41-0514.png
置。

释 其为比丘者。以信勤修。学忍进道。有过纳谏。
知非是善。必从诲策。斯可有益身心。绍隆正法。若
任情恣肆。不受善言。令众厌舍轨依。默摈无惭。广
造诸恶。糅缁大坏僧伦。是为第四疾灭正法。

五互相骂詈。互求长短。疾灭正法。

释 四姓六和。异形同志。除憎爱心。空人我相。以
法为亲。彼此恭敬。四仪俱可瞻归。三业各无染犯。
庶僧尊俗仰。律冰法炽。若互相骂詈。互觅长短。则
清凉境内。反生热恼。而令世讥道丧。是为第五疾
灭正法。

佛言。若上座既不学戒。亦不赞叹戒。若有馀比丘
乐学戒叹戒者。亦复不能以时劝勉赞叹。我不赞
叹如是上座。何以故。若我赞叹者。令诸比丘亲近
习学其法。长夜受苦。我见如是上座过失。是故不
赞叹戒。(若中座下座亦如上作句 次有上中下座。能赞〔叹〕如此上座。作句反上即是)

释 不赞叹戒者。谓不深赞戒法。是诸佛出世利
生之首。贤圣修行證果之根源也。审制教中佛慈
调众。见有过抑斥令改而勿习。见有益赞扬令效
以相从。褒眨逆顺。无非利济。其为上座者。宜遵学
赞。成巳范人。

佛言。毗尼有五答。一序答。二制答。三重制答。四修
多罗答。五随顺修多罗答。

释 答者机务应答也。一序答。谓有请问毗尼正
续附¶ 第 515a 页 X41-0515.png
义者。令知戒法大槩。即以黑白半月布萨所诵戒
序以酬之。

二制答。谓有请问戒相通塞者。令晓事义殊途。即
依律中僧尼同制别学轻重开遮条章以酬之。

三重制答。谓有请问戒缘重沓者。令知佛智善识
时机。即以有漏事创制巳定无开。复有益缘。随听
馀时不禁。据实分析以詶之。

四修多罗答。梵语修多罗。此翻云契经。乃圣教之
都名也。谓有拟律请问者。令知律法。不可凡情揣
度。即引经教为證。发明律中正义以詶之。

五随顺修多罗答。谓有请问毗尼事义不载律典
者。令知简别邪正。即采经中符律之语。随顺其意
以答之。然此第五答若乖经律。即同魔说。亦名谤
法。必有据者。方可言也。

僧祇律言。欲得五事利。当应持律。一建立佛法。二
令正法久住。三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四僧尼犯
罪恐怖者为作依怙。五欲游化诸方。而无有阂。是
谓笃信持律者五利。

释 一建立佛法者。谓念去圣时远。大法下衰。披
缁鲜怀向道。作事多涉贪谋。人我山耸。欺妄匝地。
悲魔属厕乱僧流。叹狮虫自坏内教。推源无戒致
法非端。唯依毗尼。严持戒检。行白道馨。德丰名振。
令不召趋归受化。俾反邪从正洗心。欲誓匡玄猷。
兴扬正法者。是故当应持律。
续附¶ 第 515b 页 X41-0515.png

二令正法久住者。谓毗尼关系正法。如人命脉相
持。脉绝命殒。戒弛法丧。欲冀佛法不潜坠者。是故
当应持律。

三不欲有疑悔请问他人者。谓欲渊操禁旨。讨探
制宗。施法善明三遮。应机克成二利。唯巳与他。决
疑令悔。而巳无疑。乞教于人者。是故当应持律。

四僧尼犯罪恐怖者为作依怙。此谓欲广研二部
学处。善达六聚忏摩。僧尼若有干犯。本所受持诸
禁。能与除忧却怖。安慰露悔者。是故当应持律。

五欲游化诸方而无有阂者。谓若修身绝染护体
净。全无瑕疵。招世讥呵。唯慈悯宣佛法要。不藉虚
赞。不显异端。如鹤翔空。任往自在者。是故当应持
律。然斯五种胜利。唯笃信坚志持律之人。乃可护
之。

十诵律。诸比丘废学毗尼。多便读修多罗阿毗昙。
世尊种种呵责巳。赞叹毗尼。比丘就优波离学律。
佛告诸比丘。有十种法住世。令正法疾灭。有比丘
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又不解了。不能令
受者有恭敬威仪。乃至不乐阿练若法。又不随法
教。不敬上座。无威仪者令后生不学毗尼。致令放
逸失诸善法。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法故。正法
疾灭。甚可怖畏。诸比丘应如是知。

释 世尊呵责读经论而赞叹毗尼者。为学不躐
等。戒是入道初步。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岂容
续附¶ 第 515c 页 X41-0515.png
越之。若不始于毗尼严守发硎。则净不知增。犯不
知悔。三业苟污。万行难成。纵读十二部教。勤勉修
行。无戒为因。涅槃绝分。故令先学毗尼。尽蠲业染。
坚固道基。然后学诸经论依理起解。依解修行。行
解相应。如理而證。所以赞叹毗尼。诫勿废学。其旨
渊矣。于十法中。一一俱显。废学原文。以乃至二字
略而不足。今依彼律录足十法。列序释之。

一有比丘无欲。

释 所言无欲者。非是如制呵欲断欲之无。谓情
怀放逸无志乐欲毗尼。似僧非僧。招俗讥嫌。故令
正法疾灭。

二钝根。

释 谓有比丘禀性痴钝。而无记功。不堪读学。受
持诸禁。自无净德。律呵哑羊。有废布萨羯磨。故令
正法疾灭。

三虽诵句义。不能正受。又不解了。

释 谓有比丘虽非极愚。可诵章句。不能一心正
受。思惟义旨。由不解了。是制成非。故令正法疾灭。

四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

释 谓比丘授法与人。应内存敬法弘济之心。端
身跏趺。肃容对卷。不抚案。不仰倚。不舒足相交。不
露齿共唹。先当语云。所诵章句待我声止。汝方学
诵不得同音。超越前后。令作礼长跪合掌。听受如
是。循循善诱。彼此俱恭。以表尊法及人。若反此者。
续附¶ 第 516a 页 X41-0516.png
不能令受者有敬重心。失仪招慢。故令正法疾灭。

五斗诤相言。不在阿练若处。亦不爱阿练若法。

释 谓比丘不乐离喧静处。亦不爱庄严十二。与
众同居。斗论频兴。法道辉掩。僧伦体辱。故令正法
疾灭。

六不随法教。随非法教。

释 谓有比丘妄执邪思。莫择正法。不随如来教
敕。自奉训他。反随非法非律。以为是法。由其前行
后蹈。故令正法疾灭。

七不随法忍。随不忍法。

释 忍即智也。戒净心明。方能治伏业。非不逐二
境。此谓善随法忍。若戒受废持。体智不现。凡所施
为。皆被烦恼所使。遇顺则贪爱愈增。逢逆则瞋恚
便举。此谓随不忍法。若有比丘不学毗尼。不随法
忍。故令正法疾灭。

八不敬上座无威仪。上座不以法教。

释 谓比丘谦恭敬腊。戒法乃昌。设我慢轻长。律
仪倾坠。既下不以礼亵之于上。上亦不以法教之
于下。故令正法疾灭。

九上座说法时。愁恼者令后生不学毗尼。致令放
逸。失诸善法。

释 僧中上座职司法施。应诲人无倦。叠叠敷宣。
欲法明晓。种种譬喻。若不能慈诲同伦。闻思修慧
而反说法时。蔟眉疲困者致令后生疏畏。不学毗
续附¶ 第 516b 页 X41-0516.png
尼。放逸身心。无所禁止。既失善法。众过多干。故令
正法疾灭。

十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法故。正法疾灭。甚可
怖畏。诸比丘应如是知。

释 此谓俗典文词皆世间业。非解脱法。若比丘
专攻讨论。以绮语庄饰文章。用偷心题写颂偈。毗
尼弃学。交结白衣。形同方袍。情染浮俗。受具既非
僧宝。佛法籍之谁弘。故令正法疾灭。佛复告云。甚
可怖畏。诸比丘应如是知者。此虽彼时耳提面命。
诫其现前大众。然意为悲悯。末运弟子凡纳戒为
僧者。应知如上十法之过甚可怖畏。当奋发勤功
制教。渐增三学。于佛法中。速求解脱。是其本也。此
引律明灭法之害。如是下复引律明住法之利。殊
胜利害。对待取舍须知。

善见毗娑沙云。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
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
世。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
二十人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释 一毗尼是汝大师者。谓有比丘依律修持。念
念不忘受体。则戒身增长。五分渐具。如面承佛教。
无异于此。故令正法得以久住。

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者。谓末运戒紊。僧不知持。
故令法随人灭。若世有五比丘持律清净。善能如
制羯磨布萨。不荒福田。有裨玄化。故令正法得以
续附¶ 第 516c 页 X41-0516.png
久住。

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者。谓毗尼
颓坠。僧广鸡乌。皆由始受师法非制。故尔终身止
作双迷。若末世比丘能奉律结界建坛受具。中边
僧满定开。如法作办。成济五夏。依止万行有据。故
令正法得以久住。

四乃至二十人出罪者。谓有比丘故犯。次重法密
行。严僧难遴请譬。若妙药虽疗沉疴。不过良医。莫
能采用。僧残出罪亦尔。律制昭昭有法。鲜僧善秉。
罪不能出。于末劫中。果有二十清净比丘。如法和
合。羯磨出罪。故令正法得以久住。

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者。谓末世虽
有比丘识相护体慎守无犯。志唯独善其身念。惧
弘化之任。伹名持律。不名律师。犹细木难撑大厦
劣力。焉扶颓幢。若比丘受持清白。智愿坚深。能高
树戒标。弘传正范。大炽法灯。授继衍辉。此则以律
自师。以律师人。慧命藉之不息。故令佛法增益广
大。更得住世五千年。

萨婆多论云。毗尼有四义。馀经所无。一是佛法平
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
众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
能庄严佛法。具斯四义。功强于彼。

释 一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者。谓佛说无
量三昧万善等法。皆依戒故而得究竟。犹若世间
续附¶ 第 517a 页 X41-0517.png
一切草木丛林等。皆依地故而得生长。舍戒则佛
法无基离地。则万物靡托。故戒之功有胜馀经。

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由戒而有者。
谓七众所修。诸善三乘。随證道果。乃至趣生人天。
克获妙药。佥以一戒而为元基。故戒之功强于馀
经。

三趣涅槃之初门者。谓诸佛同證涅槃四德。转度
众生。解脱二死。虽法导始终。教演权实。总依毗尼
为入道之初门。功勋独重。戒法三学冠之于首。

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者。谓声闻人梵行皎
洁。四智圆成。则有三明六通庄严无漏道果。菩萨
人戒德清净。万行圆成。则以相好光明。庄藏无上
菩提。故云戒是佛法璎珞。无戒不能庄严。果德由
功。如是馀经所无。

佛言。有四种广说。若比丘如是语诸长老。我于某
村城。亲从佛闻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若
闻彼比丘所说。不应生嫌疑。亦不应呵。应审定文
句巳。应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若听彼比丘
所说。修多罗毗尼法律。若不相应。违背于法。应语
彼比丘言。汝所说者非佛所说。或是长老不审得
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相应。
违背于法。长老不复须诵习。亦莫教馀比丘。今应
舍弃。若闻彼比丘所说。寻究修多罗若毗尼法律。
与共相应者。应语言。长老所说是佛所说。审得佛
续附¶ 第 517b 页 X41-0517.png
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共相应而
不违背。长老应善持诵习。教馀比丘勿令忘失。此
是初广说(第二句从和合僧上座前闻。第三句从知法毗尼持摩夷三比丘前闻。第四句
从一知法毗尼摩夷比丘所闻。作句违顺。受舍亦如是)。是谓四广说。是故诸
比丘汝等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
是学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释 须知律是佛敕。大权影向。但知敬奉。馀诸贤
圣无敢措词。况乎凡僧而容增减。今引此四种广
说者。令后学比丘听闻所说。善知检校。莫以先入
之言。为是随堕相似法非。

○老病比丘畜杖络囊乞羯磨文

释 此法特为老病者与之。而云老病简非四大
突违及食过欠之症。谓生年耄耋。筋力俱衰。不无
出入因缘。非藉杖佐。则不能举趾行履。若无络囊。
则不能随持衣钵。故制从僧乞法。以预备之。彼乞
法者。应至僧中具修威仪。作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老病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
从僧乞畜杖络囊。愿听我比丘(某甲)畜杖络囊。慈悯
(如是三说)。」

【○僧与老病比丘畜杖络囊羯磨法

释 彼三乞巳。僧中上座作前方便答云。与老病
畜杖络囊羯磨。差秉法者如是白云。】

「大德僧听。比丘(某甲)老病。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从
僧乞畜杖络囊。若僧时到僧忍听。比丘(某甲)畜杖络
续附¶ 第 517c 页 X41-0517.png
囊。白如是。

大德僧听。比丘(某甲)老病不能无杖络囊而行。今从
僧乞畜杖络囊僧今听此比丘畜杖络囊。谁诸长老
忍。僧听比丘(某甲)畜杖络囊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
巳忍听比丘(某甲)畜杖络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
是持。」

【释 此羯磨为人故作。是属私也。

非馀非准常。
唯异人非。谓年未衰老。或老仍健
等。

○十诵律受三十九夜羯磨文

释 此法为缘事日多非一人能办。故开虽开作
法。不得僧为僧羯磨。但可为三或二人方成。准常
集僧。差羯磨人。索欲问缘。答云。与受三十九夜羯
磨。作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
界。是处安居自恣。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某甲)。诸比
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事故出
界是处安居自恣。谁诸长老。忍(某甲某甲)诸比丘受
三十九夜僧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者默然。谁不
忍者说。僧巳忍听(某甲某甲)诸比丘受三十九夜僧
事故出界是处安居自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持。」

【释 此羯磨为事故作。是属公也。
续附¶ 第 518a 页 X41-0518.png

非 人非。谓独行无侣等。
法非。谓僧为僧等。

事非。谓缘不久等。
馀四准三可知。

○十诵律受残夜法

若比丘受七夜未尽。而还事未竟。佛言。听受残夜
法。】

「我受七夜法(若干)夜在受彼出(一说)。」

【释 此法仪同心念。无所对人故。若推情理。既作
心念受巳。临行须与知友者言之。一界共住。去来
岂由自便。

○僧祇律二十七事讫羯磨文

若为塔事为僧事。应作求听羯磨。

释 僧祇律中。僧法羯磨有四种。一求听。二单白。
三白二四白。四求听。是羯磨之名。其文共有三十
馀法。次第而来。此列于第二十七用。求听羯磨。受
日出界。为塔僧事故。由路远缘长。期限不可预定。
求僧宽限。事讫方归。故云事讫。羯磨如常。集僧差
羯磨人。作前方便答云。与事讫受日羯磨。作如是
白云。】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若僧时到。僧(某
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为塔事僧事出界行。还此处
住。

诸大德听。(某甲)比丘为塔事僧事出界行。还此处安
居。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如是去者。要有所得。如是讫夜还。
续附¶ 第 518b 页 X41-0518.png

释 准彼律中。如是去所求索者。要有所得。若衣
若钵若小钵若腰带等。及诸一切要使得一物。若
不得者越毗尼罪。如是事讫应还。若半月若一月
若二月乃至后自恣应还。若不还者越毗尼罪。若
道路恐怖贼难失命者。于彼自恣无罪。今文中双
牒塔僧二种事缘。若作法时。随事据实而言。不必
依文。
此羯磨为事故作。是属公也。
显非同上。

凡诸部律受日。又各不同。后来诸师用事者。各
执一部。不用馀部。此亦是一家。今详此诸部律文
及以前互用皆得。所以然者。如其定知前事须一
夜。即用十诵受一夜法。乃至七夜亦如是。或须三
十九夜亦用十诵羯磨受日法。若须七日十五日
一月日即用四分律文受日法。若不定如前事几
日当了。即用僧祇律文受日法。后有人不解。即诵
四分羯磨文为他受。僧祇事了。十诵三十九夜此
皆非法不成。何以知。羯磨文中牒事。各各不同。故
知不成也。今畏诸人谬用。总抄诸部律。正羯磨文。
呈简诸贤。任见作法。随事所用也。】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白
如是。

大德僧听。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尔许比
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尔许比丘
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若解。只改结字作解字唤。诸文如前小界自恣团座。
续附¶ 第 518c 页 X41-0518.png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诸比丘坐处巳满。齐如
是比丘坐处结小界。白如是。

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坐处。僧于中结小界谁诸长
老。忍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巳忍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
事如是持。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下。」

【原文止此。下皆续入。

○差人行筹法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灭诤揵度。续入此法。由
用多人语。现前毗尼灭言诤所制。自后凡遇布萨
安居时。复制恒用。为知僧数。便报檀施也。应如常
集僧巳。僧中上座作前方便答云。差行筹人羯磨。
若无五德不应差。谓有爱恚怖痴。不知行不行。若
反此应差堪羯磨人。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行舍罗。
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差(某甲)比丘行舍罗。谁诸长老。忍僧
(某甲)比丘。行舍罗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差
(某甲)比丘行舍罗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众中若有巳受差者。若欲行时不须再差。若
未受差不得行筹。但听随之收筹也。
此一羯磨
为事故作。是属公也。

非 馀非准常。
唯异人非。谓乏德召差。无夏受
续附¶ 第 519a 页 X41-0519.png
使等。

○离衣法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三十事之第二续法。律
本云。时有比丘乾𢈭病因缘。欲人间游行。有粪扫
僧伽黎患重不堪持行。佛言。自今巳去听僧与此
比丘结不失衣白。
羯磨。应如是与彼比丘。应至
僧中具仪。礼上座足巳。合掌胡跪。作如是说。】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此粪扫僧伽黎重。
有因缘欲人间行。不堪持行。我今从僧乞结不失衣
(如是三说)。」

【僧中差羯磨者。作前方便答云。与不失衣羯磨。作
如是白。】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有粪扫僧伽黎衣重
有因缘事。欲人间行。不堪持行。从僧乞结不失衣法。
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此比丘结不失衣法。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有粪扫僧伽黎衣患
重。有因缘事。欲人间行。不堪持行。今从僧乞结不失
衣法。今僧与(某甲)比丘。结不失衣法。谁诸长老。忍僧
(某甲)比丘。结不失衣法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
忍与(某甲)比丘结不失衣法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
是持。」

【释 如是与法巳。随缘不持僧伽黎出入意有二
开。一者他为巳證故。次则自无有疑故。若病愈力
健仍持勿离。
此羯磨因病为人作结衣为事作。
续附¶ 第 519b 页 X41-0519.png
是属私也。

非 人非。谓病不应法等。
事非。谓衣非重衲等。

馀非准前。

○减六年卧具法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三十事之十四续法。律
制。比丘作新卧具。持至六年。若减六年不舍。故更
作新者犯舍堕。时有比丘得乾痟病。有粪扫卧具
重。有小因缘。欲人间游行。不堪持行。佛言。自今巳
去。听僧与彼比丘作白二羯磨。此比丘当往僧中。
如上具仪礼上座。胡跪合掌作。如是言。】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有小因缘。欲至人
间游行。有粪扫卧具极重。不堪持行。我今从僧乞作
新卧具羯磨(如是三说)。」

【僧中差羯磨者。索欲问缘。答云。与减六年。作新卧
具羯磨。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欲人间游行。有粪
扫卧具重。今从僧乞作新卧具羯磨。若僧时到僧忍
听。僧与此比丘作新卧具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得乾痟病。有粪扫卧具重。欲
人间游行。今从僧乞更作新卧具羯磨。今僧与彼(某
甲)比丘。更作新卧具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彼(某甲)
比丘。更作新卧具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
(某甲)比丘。更作新卧具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
如是持。」
续附¶ 第 519c 页 X41-0519.png

【释 是中七非并羯磨为人事属私。皆同上结离
衣无异。

○作小房法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十三事之第六续法。佛
言。比丘若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巳当应量作。长佛
十二磔手。广七磔手。当将比丘指授处所。无难处。
无妨处。无难者。谓无虎狼诸恶兽。下至蚁子。比丘
若不为此诸虫所恼。应修治平地。若有石树荆棘。
当使人掘出。若有坑陷沟池。当使人填满。若畏水
淹渍。当豫设堤防。若地为人所认。当共断无使他
有语无妨者。谓通草车往来无碍。彼比丘看无难
处。无妨处。巳到僧中。具修威仪。合掌作如是言。】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巳。我今
从众僧乞知无难无妨处(如是三说)。」

【佛言。尔时众僧当观察。此比丘为可信不。若可信
即当听使作。应与羯磨。若不可信。一切僧应到彼
处看。若众僧不去。遣僧中可信者到彼看。若彼处
有难有妨。不应与处分。若妨难互相有无。不应处
分。若无妨难应处分。应如是与僧中差羯磨者。白
二羯磨。

释 准义先往看处巳。明复还界内。应鸣槌集僧
巳。差羯磨者。作前方便答云。与作房处分羯磨。作
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自乞作屋。无主自为巳。今从众
续附¶ 第 520a 页 X41-0520.png
僧乞处分无妨无难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当与(某甲)
比丘处分无妨无难处。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自求作屋。无主自为巳。从僧
乞处分无难无妨处。僧今与(某甲)比丘处分无难无
妨处。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处分无妨无难处
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与(某甲)比丘处分无难
无妨处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佛言。彼作房应知初安。若石若土墼泥团乃
至最后泥治也。
此羯磨为事作。属私也。

非 人非。谓乞者无信。僧不往观等。
事非。谓处
有妨难等。
馀非如常。

○作大房法

释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十三事之第七续法。佛
言。比丘欲作大房有主。为巳作。当将馀比丘。指授
处所。无难无妨。

释 此中事义并准上。唯异作大房而有施主也。
彼比丘应到僧中具仪。如是言云。】

「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欲作大房。有主为巳。今从僧
乞指授无难无妨处(如是三说)。」

【释 彼既乞巳。应观察可信。往看处所。还界集僧。
羯磨者作前方便。答云。与作大房指授羯磨。作如
是白。】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欲作大房。有主为巳。今从僧
乞指授无难无妨处。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比丘
续附¶ 第 520b 页 X41-0520.png
指授无难无妨处。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作大房有主为巳。从僧乞指
授无难无妨处。今僧与(某甲)比丘指授无难无妨处。
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指授无难无妨处者默
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与(某甲)比丘指授无难无妨
处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作房者。应知初安石等并羯磨。为事属私。显非
皆同上。

○持故房与道俗经营二法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房舍揵度续入制法。本
一而标二者。由羯磨文中双牒道俗故也。律云。尔
时众僧房舍。故坏有异居士言。若与我者我当修
理。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白二羯磨与之。

释 异居士者。谓非原日起造之主。若与我者我
当修理。谓十方僧寺各有檀护。若旧主有智。则闻
修欣赞。若执相未融。则反生论诤。是故作法与之。
随意增广重新。设不与者。亦不得恃势强为此。乃
不现前法。准常集僧。差羯磨者。索欲问缘。答云。与
故房修治羯磨。如是作白。】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房。与(某甲)
士修治。(某甲)比丘经营。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以此房与(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
经营。谁诸长老。忍僧持此房与(某甲)居士修治(某甲)
比丘经营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忍与(某甲)居士
续附¶ 第 520c 页 X41-0520.png
房修治(某甲)比丘经营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释 此法持房与俗修治。而兼差比丘者。若无俗
则布金之主谁为不。兼僧则修治之方莫测。然修
梵刹。迥异世居。故差一如法比丘。以董其事。纵广
曰经。回旋曰营也。
此一羯磨为事故作。是属公
也。

非 人非。谓俗吝沽名。僧乏才德等。
馀非并同
前。

○差比丘料理房法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房舍揵度续入。律云。有
一居士为僧作房。而无人住。彼作如是言。大富长
者多饶财宝。为僧作房。沙门释子便在中住。我曹
贫穷。谁当住此。诸比丘以此白佛。佛言。众僧应与
一比丘白二羯磨。应集僧巳。差羯磨人。作前方便。
答云。差料理僧房羯磨。作如是白。】

「大德僧听。今僧以此(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若僧
时到僧忍听。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谁诸长老。忍
僧以此(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者默然。谁不忍者
说。僧巳忍以(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竟。僧忍默然
故。是事如是持。」

【释 檀越所造僧房。十方众僧听住。若私料理不
无论诤。若置不修有退檀信。故制僧中羯磨与之。
一令众和默忍以息诤。次使主知修缉而信增。遮
续附¶ 第 521a 页 X41-0521.png
护两备。制意如斯。
此羯磨为事故作。是属公也。

非 馀非准常。
唯异人非。谓才短未谙。修治作
事。多存私心等。

○差分卧具法

续 此准白二纲目。今依十三事之第八续入。律
本中因沓婆罗子尊者发起如是差法。佛言。自今
巳去。若比丘具不爱恚怖痴。知分未分。此五德者。
听集僧白二羯磨。差之众中。善羯磨者。作前方便。
答云。差分卧具羯磨。应如是白言。】

「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某甲)比丘分僧卧具。
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差(某甲)比丘分僧卧具。谁诸长老。忍
僧差(某甲)比丘分僧卧具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巳
忍差(某甲)比丘分僧卧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持。」

【律云。分僧卧具者。若阿练若共同阿练若。若乞食
共同乞食。衲衣共同衲衣。不作馀食法共同不作
馀食法。一处坐共同一处坐。一抟食共同一抟食。
冢间坐共同冢间坐。露坐共同露坐。树下坐共同
树下坐。随坐共同随坐。三衣同三衣。多闻同多闻。
法师同法师。持律同持律。坐禅同坐禅。

释 律中尊者发起羯磨。愿求分僧卧具。差次受
请饭食。由纲目所列。伹云差分卧具。故此羯磨文
中略之。原卷白二末赘云。应有差分。粥分小食。分
续附¶ 第 521b 页 X41-0521.png
祛阇尼。差请敷具。分浴衣。分衣可取。与差比丘沙
弥。使此据房舍。犍度后之佛语也。如是八种。若遇
行用。准例此白二差法。由文通事类。唯牒改现行。

此羯磨正为人故作。是属公也。

非 人非。谓乏德等。
法非。谓事错等。
事非。谓
不应等。
馀四准知。

○尼白入僧寺法

续 此准但对首纲目。今依尼单堕之百四十四
续入。佛言。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不白而入
者。波逸提。虽制令白。而阙白词。若准义加。凡比丘
尼差使。往大僧处请教诫。并求自恣者。至寺门外。
不得辄入。若无人出。尼当微作声。使内闻知。不应
諵諵有失威仪。若有比丘在外者。一尼近前。恭谨
作礼。一拜起立。合掌白云。】

「大德。我比丘尼等今入僧寺。欲嘱教诫(或求自恣)。愿大德
慈悯。为我通知(一说 彼比丘答言)。善可尔。」

【侯彼进语。出召方入。若非时事。准缘白入。佛言。除
礼拜佛塔及声闻塔。不白入僧寺者无犯。末世此
法。久迷尼故。多慢僧也。】

* 续附

审俗仰于僧钦归者。为祟道德。僧行摄化于俗者。
须体制仪念。必毫无图利之心。所怀唯遂悲济之
愿。说法药病相投受施。观心靡杂。境现不迁。缘凑
知足。如是岂特宣演。尊师无言。亦可弘化。末世比
续附¶ 第 521c 页 X41-0521.png
丘教化作福。多乖制典。不护法道。故附圣言以自
诫。亦愿同志者宜慎之。

毗尼母云。若比丘为在家。作师教化作福者。有五
事不得。一不应依此檀越舍止住。二不应系心贪
其利养。三不应为檀越总说法。示教利喜。应别教
转修馀法。馀法者布施持戒。受八斋法。如是一一
说之。四不得与在家人戏乐。共相娱乐。五不得系
心常欲相见。

复有五事不得。一若檀越未亲旧处。不得强作旧
意而往。二不得求其形势料理檀越家业。三不得
私共檀越窃语。四不可语檀越良时吉日祠祀鬼
神。五不得于亲旧檀越处过度所求。

右道宣比丘以唐贞观中。游诸律肆(肆音肄习也)。博求
异诀。但见诵文信语。部秩成宗。及至讨论赴要。曾
未机正。乃顾命笔墨。依宗本撰次。虽不穷源究末。
庶得决事行用。愿以尘露山海。照于万代。志之所
及为远矣。

释 此文乃原卷末所叙者。宣祖于唐武德三年
受具。而云贞观中。谓国更二帝。时历八载。间游诸
律。肆精习毗尼。文云博求异诀者。非奇异之术。谓
异于沿传讹法而博求律制之正轨也。下二句明
讨论无𠙥发起撰集之因意。谓毗尼一宗不类义
学。若以非制为制。是制晦遗住持之本。宁弗丧欤。
为欲挽救颓风。澄靖狂澜。不随时师。拟帙必覈圣
续附¶ 第 522a 页 X41-0522.png
言宪章。岂无机正以诲将来。由是依宗本制。而撰
简次。穷源究末。行用有归。会集大成。善达时宜。若
非出窟师子。择乳鹅王。孰能宗树南山。律振西域。
虽云愿微尘等于泰山。滴露同于沧海。以此作持。
照明万代。然祖之志不特如斯而巳。实愿尽未来
际。正法恒存。利生靡间。故云志之所及为远矣。凡
诸绍宗弘持者。咸入祖愿。共乘戒舟云尔。
第十
杂法住持篇竟。
毗尼作持续释卷十五(终)

** 音义


音俦。以言答也。


主也。


持也。


音眩。自媒也。


音腰。招求也。

犹持浮囊欲渡大海
浮囊乃渡海之器也。昔有
商人。持浮囊渡海。海中罗刹从乞浮囊。其人不与。
乃乞一半。亦不听许。至乞一丝。亦不从愿。何以故。
命在囊故。若破则海岸终不能到。以喻持戒之人。
欲渡生死苦海。设遇爱染罗刹。假求一愿。亦终不
从。何以故。命在戒故。若有破溺生死海。永无得出
故。

如草系衣损命不犯
昔有贼劫物归。路遇一比
丘。恐言其事欲杀之。贼中有知比丘者。以生草系
续附¶ 第 522b 页 X41-0522.png
比丘衣。比丘曲身就草。宁饥渴而死。不敢犯禁戒。
而伤生草。


音契。息也。


音允。没也。


保平声。扬美也。


音匾。谪抑也。


音英。以言对问也。


音蹋。重叠也。


音蚁。揣度以待也。


度量也。


音由。道也。


与碍同隔阂也。

发硎
下音形。发硎谓精割微细之极也。


音于。笑也。

循循
音旬。次序也。论语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音促。攒聚也。


音皮。劳力倦也。


倦剧力乏也。


音帽。惛忘也。八九十日耄。


田入声。年八十皮肤变黑如铁。又年之至也。


音男。諵諵多言也。


音决。方术要法也。


与帙同音。侄书卷编次也。


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