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𤘽卢内同一法界故并得安居恐疑高下不
相摄故特此决之问此前太狭
何以引之答或彰部异或證宜狭或显诸部皆立
分齐不可通漫或有别意学者更裁多论三段初
示量同前必使不生疑者此示不广之意二明得
合河道三明僧尼不同尼界极齐二里巳外不得
钞云必有难缘可用僧祇三由旬内(以界宽广于中安居容可
避难)。】
「问界中有村河得合结不。」
【问中如上多论巳明得结欲引诸文故重发问。】
「答四分云不得隔驶流水此明制也除常有桥船梁
此明开也如上多云但定岸相僧祇中但洲五处标
结甚明文也。」
【初答中四分驶即急疾梁亦是桥小大分之僧祇
但洲水中孤绝者彼明五标两在水中三在陆地
如戒场中具引。】
「言村得不者四分明文除村村外摄衣有文明知摄
僧不简村也五分白衣新作堂舍为得吉利故或非
曾牒除村来亦障比于有村结者牒则无功此显
有村亦不须除也与犹比也答中初释通院内界
外内外字倒传文误也未结则院外自然树车各
立故有失衣结巳则作法势强诸馀即灭唯村自
摄故必须除村下次释偏除所以五义中初是难
护馀并招讥村聚则移徙不常衣界须分齐可准
故云定不定也四中第四护巳馀三护他上明村
界须除馀下次简馀界不须以树车等无情染故。】
「四结遍不者。」
【四中前列章云约界通局遍即是通不即是局词
异义同。】
「有人言结不遍界故文云除村村外界既有所除明
知不遍矣。」
【古师初科即前所计悬不结者。】
「十诵云除聚落及聚落界结取空地及住处村及势
分衣界不生故善见云村外界者中人掷石以还是
也人即解云十诵结时现除悬结以文云结取空地
者即村外势分也及住处者谓村体也后村移出更
不须结四分无预结文故现除悬不结也。」
【次科十诵四句即彼羯磨中牒除文也上二句同
今四分后二句彼部所加村下释上二句村即聚
落势分即聚落界也文既牒除故界不生仍引善
见示上势分即十三步人下次出他解彼谓十诵
四句上二句是现除下二句是悬结(旧云文脱合云悬不结者
是顺欲况饮食四尘发欲之甚过患灼然不言可
见启发也累即是患。】
「疏者立言宁结减罪何以知耶由结净地通无内煮
一有益也善者惧罪虽宿有净恶者慢犯虽触无染
二有益也结防两失俱离无瑕如何妄指自贻伊责。」
【三中初通示何下别释一无内煮对下内宿约人
不定故云通无二无宿触持戒为善虽宿有净谓
结净巳大界无内宿也破戒为恶虽触无染亦谓
大界无宿触也以未结时善者避犯不敢与宿恶
者慢犯与宿成触今既结巳二皆成净结下双结
上二句示今益下二句责古非贻赠伊是也。】
「二院相不周净者由体同空露藏畜心微故也。」
【二不周中初科心随境转罪自心生所以处露心
微罪无可结也。】
「文列三相言半有者二方障也言多无者一方有障
言都无者事同空野篱障既尔标四例然约文附事
则有十八处据篱为言若二合至于六合或更互参
则多相也通而为论无非是开可以类解。」
【次科初释三相注中篱障二物合明障谓版壁帷
帐之类篱下指例谓垣墙等皆具三相约下结数
篱障为二并下四种为六一中有三则十八矣(旧记
合篱障为一但有十五取檀越净中三为十八谬矣)上约单历据下次约合
论以篱为头历下五种二合至六合有四十五句
二合有五三
况出世人奄蒙庸仆诚不可也制在边鄙又居幽静
意可知也。」
【第六门结中初科初示开缘由命难者即本缘起
律因看病入城求粥城门未开遂致饿死言二缘
者即须边房又兼静处以下申教意道寄清修者
谓修道托处必在清旷之所不宜与食同处俗下
举况语出孟子伹借彼语而意自别(彼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
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奄蒙庸仆混于贱类
也制下结显欲远僧处故兼僻静。】
「律中应唱房名即是相也今时行事直依羯磨单白
四句自唱自结得在依文失于缘唱欲依轨仪白中
加第二句牒其缘本理得成也今随文故略而不出
恐诸局教或致馀言此是结集缺文或是觉明漏诵
又可竺念遗笔比诸结法义有亏绪可不镜乎。」
【次显相中初科初点文今下斥异初叙计彼不别
立唱相羯磨缘中牒之故云自唱自结得下次今
斥又三初指过律本结法白唯四句故依文为得
然既不立唱相则第二句中不牒缘本故缘唱为
失欲下教加改今立唱相既有前缘故须加句今
下示今文初明不加之意局教谓守文之徒馀言
即是讥诮此下决文缺所以初推结集过或波离
初集或法正分宗次推翻传过觉明即佛陀耶舍
诵本西来此方竺佛念对翻笔受诸结界法白并
五句独此缺之故有亏绪谓失于条绪也。】
三罪通局四相覆堕五净生种。」
【第二护净此下五门大同事钞科释引用广在资
持此中随文略点而巳。】
「初中四位一缘不净二缘净三体不净四体净。
初一须翻馀三不须如遇缘触宿染秽由生律制俭
开乞求易得私顺通文便自宿煮纵实依难遇丰须
闭因循不绝是缘不净或可时沾缘净扶持器具之
例后须息心仍事不歇或纵心把捉谓无罪累知而
故为并须翻也。」
【初门缘不净中初科五种初遇缘触宿二律下无
缘辄开三纵下因开不制四或下缘罢不息五或
下愚教慢犯。】
「五分有诸木器常用行食肥腻不净以瓦石揩洗破
坏僧器者应沸汤灰汁洗之。」
【次科五分如上触巳须洗翻之。】
「僧祇云铜器净洗用木器受腻弃之不入者削用馀
有米面酱醋之属随用少许于六众中展转博之后
得本物即名为净物不定主随属故得。」
【僧祇中初翻器具馀下翻食物谓物众多不必全
换伹取少许易巳投入其中纵得本物亦自成净
此法极要宜乎准行。】
「二缘净者如僧祇中忘误触捉僧家[麸-夫+少]食或遇时缘
船车载物得在上住。」
【缘净中初科僧祇二缘皆非意故。】
生入阿鼻一劫受苦是则三归不能护之也答中
以其难救故所不救。】
「问若罪叵救无罪未须何须能救答调达初归三宝
心不真实常求名利自号为佛有竞化过虽有神力
息机不救故经有说解心能改志性未回终名拔济
如此之人不名阐提又如阇王造逆入狱以归深信
阿鼻罪灭转在黑绳如在人中七日受尽又调达虽
在阿鼻以本归心受苦亦微有时暂息故知三宝所
归无虚。」
【次问有罪不救无罪不须救义安在答中初约不
救释息机谓不施用也故下次约能救释又二初
约开解释解心改者了知正道故志未回犹行邪
行故阿阐提此云无信又下二约转业释阿阇世
此云未生怨囚杀父母造二逆业后于佛所忏悔
受归转阿鼻一劫之长为黑绳七日之短(俱舍疏云先以
黑绳拼量支体后方斩锯故以为号)调达亦尔虽不能易处亦由归
佛力故苦微有间如报恩经中佛令阿难往狱问
之调达云我在此得三禅乐然此小教且据实论
不许互缺异师别受并判不成恐谓同彼故准决
之薄俱罗此翻善容以彼好容仪故婆罗门种天
竺国人昔毗婆尸佛时曾作贫人持一诃梨勒果
施病比丘服讫病愈以此因缘九十一劫天上人
中受福快乐今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后母恶之
尝就母求饼被投于饼炉父见救之火不能死又
尝从母求肉被投釜内汤不能死又尝牵母衣被
推于河中大鱼吞之会父买鱼剖腹了无所损水
不能死后求佛出家得阿罗汉年一百六十岁未
曾有病盖从昔尝持一不杀戒故受斯报准知分
受理无所疑。】
「若准多论不得重受依成实四分俱开重受故末利
夫人第二第三重受五戒即其證也。」
【次重受中亦以两宗对明得不多宗五戒其必尽
形故伹一受义无重加成宗不尔任时长短随受
随增末利此翻为奈由昔施奈得今果故二三重
受事见本律。】
「又如多杂二论解云五戒一受佛制定故必须尽形
八戒必一日夜不可乖也如成实中亦随日受乃至
尽形故十诵中或日或夜受五戒等并获善也。」
【三延促中初合引二论以同宗故五戒尽形不可
促八戒日夜不可延故云佛制定也(旧解制定谓不可受一二
者义见前科不可滥此)次引成论二戒延促任意皆得故云
随日也仍引十诵用彼證此即皮革中文或日或
放逸本能犯四戒迦叶佛时有优婆塞饮酒故淫他
妇盗杀鸡人问答云吾不作也又能作四逆唯不破
僧又得乱报失一切善业由多缘故与性戒罪同例
智论酒有三十五失。」
【次科初总分实即性恶所下别释以遮戒无量唯
酒同结故特示之初徵由下次释有四意初意引
缘淫他妇是邪行盗鸡杀人答吾不作即妄语又
能下即次意不破僧者以立邪三宝须自作佛若
饮酒者人不信故又得下即第三意论云虽非宿
业有狂乱报失下即第四意论云废失正业坐禅
诵经佐助众事故由多下总结智论三十五失现
财空竭众病之门斗诤之本裸露无耻丑名恶声
覆没智慧所得散失伏匿尽说事业不成醉为愁
本自力转少身色渐坏不知敬父不知敬
母不敬沙门不敬婆罗门不敬尊长不知敬
佛不知敬法不知敬僧朋党恶人疏远贤善作破
戒人无有惭愧不守六情纵色放逸人所憎恶众
所摈弃行不善法弃舍善法人不信用远离涅槃
种狂痴缘死堕恶道当来狂騃(巳上三十五句每句一种有云三十
六者非)。】
「五戒之中所以伹列不妄语馀不断者佛法贵实由
此人清净口业不妄语故当知馀三亦断也。」
【三中初徵意佛下次释通四业俱断重者标之此
据本宗成论为言若多论中伹发身三口一具戒
【十数中对破外计以别邪正西竺外道总有六师
一富兰那迦叶(说诸法不生不灭)二末伽梨拘赊梨子(说诸
法自然无有因缘)三删阇夜毗罗胝子
体(彼是大乘论故)若经部中取前五识独头意识为体(谓成
实小论以六识为体)准此以论则识食一种通该三界六道
不唯上界也又思食卵生且取一相须知欲色两
界通有四食唯无色界局有识食耳不可广示故
指如别食下次明须食所以离著即道元也。】
「彼贼住者本非正师偷形入法谓无愿为故以识之
馀九例尔。」
【次科本非正师即邪徒也谓无愿为言偷形者但
为饮食而于正法无心愿乐以法推求可验邪正
律令为说其意若此识犹别也。】
「二名色者为破自然为道彼计如犊生巳自然饮乳
棘尖乌黑火上水下风轻地重皆无其因佛法不然
内报外报皆有本因诸众生有皆因名色心不可见
止可名谈初始识支故转为名假染持识即染为色
故哥罗逻时凝滑不净中含心故展转增长三十八
转九月便生托彼胎藏何得自然也。」
【二中初标示彼下出外计且列数端例馀皆尔佛
下正破彼计无因故以十二因缘破之亦名十二
支无明行过去因也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果也
爱取有未来因也生与老死未来果也内外即是
依正初通示心下委释识支投染遂为名色支染
即男女赤白不净哥罗逻时谓初受胎时亦名羯
逻蓝此云杂秽七日一转三十八个七日成二百
六十六日五大四小故成九月巳前与母同气巳
止佛法不尔要须方便增修乃剋如七觉支择简正
理方能至诣何有不修。」
【七中初标五通者如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逆观
过去八万劫前顺观未来八万劫后冥不知处以
为臻极意谓凡人八万劫尽自至涅槃不假修證
缕丸为喻其意可见佛下正破七觉支一择法觉
支二精进觉支
三喜觉支(心得法喜觉了此喜不依颠倒而生故)四除觉支(断除诸见烦恼
时觉了除诸虚伪故)五舍觉支(若舍所见念著之境觉了所舍虚伪不实故)六定
觉支(发诸禅时觉了诸禅虚假不生见爱妄想故)七念觉支(修出世道时觉了定
慧均平若心沈没当念用前三支察之若心浮动当念用后三支摄之)而此七觉通
是运智择法进修。】
「八约正道为破邪因者彼得通者见鸡狗牛鹿今报
巳尽远业将起生彼色天不思远因谓即报是便效
彼畜啖草为戒乃至修世八禅用为涅槃邪进邪慧
例皆尔也佛法不尔乞食等四为圣道缘并济形也
正语等八为正道因并济心神观用筹度深见倒想
便得出也。」
【八中初标彼下出计此由不达三世因果故生此
见由鸡狗等宿有天业强牵为畜畜报既尽即生
天上彼谓诸畜啖草不净遂得生天便即效彼以
立为戒修四禅定以无想天为涅槃修四空定以
非想为涅槃投嵓赴火等为邪进横生计校为邪
慧此即八邪道也佛下显正乞食等者即行四依
处八风一切处(此三例上并取水火风色遍也)九空一切处(谓观虚空
使一切处皆空)十识一切处(谓观识处使一切处皆有识也)十皆言一切
处者即从所观境遍满为名今名入者谓从此以
发定也寻本际者推于心也多少谓初观少色后
使多偏实唯一识摄境归心也但是等者彰外计
之过引證可知。】
「上略随解令寄心有在必至临机更广义类令深知
解不在语也。」
【结诰中初结前必下识令广示。】
「自馀持说受净衣药众具相同大僧罪据经位由奉
愿行未是具修且就吉罗悔以随戒广如事钞故不
委也。」
【三指略中初明作持行同持说受净者谓沙弥制
二缦衣并一钵自馀衣药钵并须净施受故须持
净故须说罪下示止持行别悔以随戒谓通五篇
皆吉悔故下指如钞并见沙弥篇。】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