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宋-允堪○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0c 页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五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1a 页 X40-0841.png

七众者。出家五在家二也。故下释上四位。二众即比
丘比丘尼。以同受大戒故。沙弥文收式叉。虽学六法。
同受有愿。如下所问。两部在家。即优婆塞优婆夷。五
支即五戒也。支分也。下文云。若受一戒是名一分。具
持五戒名为五分。净行信心即受八戒者。以前五戒。
属尽形。八戒约一宿。故分两位。报恩经云。波离白佛
言。若七众外。有波罗提木叉戒否。答曰有八斋戒。是
以受八斋法。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生。令言语决绝。莫
使与终身戒相乱也。问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
十日否。答一日过巳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许
日数。若约成实。随日长短及重受并开。九支斋。八戒
外加一斋也。亦言八支八斋。即八戒外更带一斋。报
恩经云。斋法过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
持。名八支斋法是也。由下上四位。体各同也。如比丘
转为女。即在尼位摄。馀六亦尔。报殊。女男位别也。仪
异。仪相有差也。就缘。对彼机缘。授法有异。故得名诸
异持即六法。转根验。谓式叉转根为男时。但在沙弥
位收。以僧中无式叉一位故。

有违缺戒者。尼篇云。若学法犯者。更与二年羯磨。若
犯根本者灭摈。犯馀行法但名缺行。今言缺戒。即缺
行也。又随犯一法即名缺戒。虚羸。虚故禀性不坚。羸
故操心劣弱。更学重与二年。谓下。即戒是禁约义。止
制义也。然禁约止制四。名异理同。莫不禁防制约遮
止为义也。有作禁止善者非也。非无一相。但收止恶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1b 页 X40-0841.png
一相。且如圣人未必有恶故。抑又但解得善戒。而不
通恶戒也。故曰不可偏解。别显。钞释相初云。因明正
义。戒者性也。性通善恶故。恶律仪类亦通周。故云不
律仪也。若此立名。戒当禁也。恶法禁善名之为律。乐
杀前生行顺此法名之为仪。若于善律仪反解即是
楷模。所谓楷式轨模。皆训法也。缘相。如受五八十戒
缘相。非具戒缘相也。馀可例取。韦下。熟皮曰苇。如仲
尼读易韦编三绝。蔡伦。初以鱼网。后捣木皮也。王候
之宅。即第宅也。又各有次第也。僧传云。第者居也。从
文。谓从前诸界结解之文。今次前二故当三也。约义。
由结界故。方可行羯磨受戒。是从义乃当三也。类同
空界。言空则总包诸有。今立一切法。义在通收。岂以
戒法不摄下众。故立五八。义在通该。五体。即五戒之
体。诠云体相明练。谓一戒有违。受十不得。乃至具戒。
无由造八。反上能持。则可通八道矣。又五中犯前四
则成难。犯后一则是遮斋。须则而约之。书绅。绅大带
也。语云。子张书诸绅。谓得一善言。则书之于绅带也。
选云感赠以书绅。

冥目言合眼。诵习不广觉也。背此背于教也。言不师
于教。而反师于心。故下生起今意启开也。

梗舌。今唇舌呼召难也。本文。正本经律也。苍雅篇统
即三苍三雅等。皆此方字书。三苍三卷三篇。李斯造
上篇。司马相如杨雄造中篇。贾舫作下篇。又埤苍二
卷张揖撰。广苍二卷樊恭撰等。今并未究弁辨指此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1c 页 X40-0841.png
为例。如弁辨有写以弁当辨字。且弁周冠名也。辨辩
别也。甄简也。蠲除也。文理迥别。今并不分。转增后学
心昏迷惑。翳文言隐。翳其正文。略指不尽授引也。又
令人不能辩别。自非将彼正文对校。彼读方可解了。
不然须别作文疏。解出方显。如此著撰。为世之病。故
下生今意也。谓今师摘去古人之病。意在通显教旨。
岂在藏隐沉密。令他不解。方为能著撰乎。馀下。离上
三难外。更有文繁。共文略共如钞序所引。径下。今但
径直显示是伦理巳。故大钞批文云。直笔书通世间
法。彼谈十善。以去十恶。但报在三界。

远出界系。即三界系缚也。集生有本者。万行集生。以
戒为根本也。唯下即具戒三归。义钞引婆沙论云。成
道八年以前。三归度人。八年以后止三归。兴羯磨也
为性。性即体性。教无教者。即作无作也。以教属能发
业体性。无教属所发业体性。无由教示。释上无教义。
大钞云。不可教示于他也。即下。虽无教示。即假此体。
能感来报故。今下涅槃云。戒有二种。一者作戒。二者
无作戒。又十住婆沙论云。戒有二种。作者是色。无作
非色。义例同者。多论云教。馀经云作。作即教也。大钞
云。教者作也。

因具。因即心也。以三业具。则发无作。能存于有。有三
业不虚也。因即意业。谓善五阴。简恶五阴也。谓色身
是一。识等四心是四。俱修断恶故名为善。善行斯法
皆自于戒也。后有。即后有之身也。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2a 页 X40-0842.png

论即多论。无如之何。言魔不害也。四念处。身受心法
也。五欲。色声香味触法也。加鬼。应法师经音中作磨
字。后人言磨乃是鬼故。于磨字退石加鬼。此字先不
入字书也。

又如下。引缘證上。归是救护义。云唯佛全矣。乃至者
文略。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无大慈大悲。佛三阿僧
祇劫。修菩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修苦行。以是因缘。鸽
入舍利弗影。犹有怖畏也。入佛影中。而无畏也。

提婆即调达。此云天热。以生时诸天。心热知害佛故。
三逆。打杀莲华色尼。得无学故。并出血破僧。叵。训不
可也。以业轻则如来可救。业重则佛力不禁。故致生
入阿鼻一劫。

竞化。与如来共竞行化也。遂令众生疑云。为王舍城
是真佛耶。象头山是真佛耶。虽下。佛有威神之力。业
深障重。不契所化。故云息机。譬若日月虽明。不照覆
盆之下也。解心能改。以谓调达非谓不解。为名利故。
因执不回。望解边终名救济。不同阐提人永无信也。
如报恩经中。佛令阿难。往狱问调达。报言我在此。得
三禅乐。为佛所赞。造逆。即杀父王也。黑绳。地狱名也
俱舍疏云。先以黑绳。拼量支体。后方斩锯故。以为名。
以狱受苦时长。假先归信之力故。回转狱之长夜。如
人中七日也。又下准论。问曰。若调达不可救者。经云。
若人归依佛者。不随三恶道。是义云何。将文通之。论
亦多论下同不名归者。归不普故。若下正难也。彼论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2b 页 X40-0842.png
云。有诸天自说。我是迦叶佛弟子等。别语。且各指一
佛也。非诸天通语也。以诸天中。亦有归依三世诸佛
故。毗沙门。北方天王也。

此释下。大师语意。谓下。释归依三宝名义也。因下正
出论文答语回转义。亦云返还义。以先随邪师。学邪
法。狎邪侣。今悉返还回转正师正法正侣也。一切下。
彼论云。归于法身。谓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

法身器。以法身依色身故。今害色身。即害法身所依
处也。泥铜像喻色身成。法身相喻法身。灭谛涅槃。即
灭谛无为之理也。可归者。以自他涅槃理体是一
故。

三谛即苦集道也。由诸下先示道谛。因修出世道故。
世间集因苦果。则倾丧也。诚下结归道谛。病喻苦集。
药喻道谛。尽谛即灭。因此灭故方会真谛。即因灭会
真灭非真谛。若药不除。即存道谛也。如筏喻。筏编竹
渡水曰筏。方言云𥱼谓之筏。今渡水巳。而执其筏。则
其滞也。庄子尚云得鱼忘筌。不但言说意在依教悟
解起行也。既下。言说既是非情。未知有何功用邪。

上下是释三结。谓三谛不除则成结。若能倾者。则转
归灭谛无为也。鹦鹉能言鸟也。虽解学语而不知义。
人之不解其犹是乎。瞩对也。

第一义谛。即真谛僧。杂烦恼。涅槃云。如杂血乳未得
淳净。未来有僧。即俗谛僧。以第一义谛僧。常在世间
故。岂未来邪。第一义谛僧所依。由第一义谛僧。依此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2c 页 X40-0842.png
身得故。又下。恐一向归真谛僧故。所以存立未来俗
谛僧。使后尊之。

不成者。以佛出世方说法故。此就化仪边说。若约悟
法成佛。则法在先。今准初义。故曰不成。自不得罪。以
无所晓知也。由不知故得成。得罪不成。知而故犯违
教得罪。故判不成。多论授受三归前后差互得罪不
成。理既是一。何有颠倒耶。答中相有差别故。不可乱
也。

无下分差别相。一语。但言归依佛也。乍得。乍两向辞
也。言乍可重受增法。不可制具受而却略也。而言弗
者。以音不正故。成受三皈。以弗佛音相近故。客许得
成。若俱言弗。则能所全乖。两不应教。故判不成。伧吴
(上助更切)楚人别种也。今谓吴楚音异耳。

答不得者。以断绝故。随日。或一日或半月。皆可谓接
机故。损叶之喻者。案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如树叶
春夏则青。秋时则黄。冬时则白。随时异故。树叶则异。
而其终始故是一叶。例今师者终始是一。

五趣。六道中合修罗道。报重。即二入之狱。除不解。即
拣上五趣也。不解言义。及无所知觉者。

不得斋。即不发净戒。但得善耳。四分下。彼受戒法中
云。畜生中初受三归。伊罗钵龙王为首。贾人。律云世
尊受四天王钵巳。受彼贾人[麸-夫+少]蜜。劝喻言。汝等贾人。
今可归依佛法。即受佛教言。大德我今归依佛法。是
为优婆塞中最初受二归依。是贾容兄弟二人为首。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3a 页 X40-0843.png
皆下即受翻邪三归。未发戒也。馀下此皆说通得者。
如次科简。

知解。约解法师语者。如上成实等说得戒。不解者。当
准多论等。不得戒律。中下即故断畜生命戒中。若能
变化者。杀则犯兰。馀不能变化者。杀犯提罪。例今解
即得。不解不得。故曰可以类也。

无戒。以是翻邪三归故。不同五戒八戒三归。言下。发
戒体。依缘。即言音相顺等。为发戒缘也。

无作。但三皈无作法起耳。能所。即能授所受。经云。涅
槃第八卷中偈文。彼又云。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
归依于圣僧者。不求于外道。为除下。古用翻邪三归。
当授五戒。今特默示云。但依前诵无戒等也。晦惑。晦
暗惑乱也。

计是能授。以文言受则属优婆塞。若对师言。理合云
授故。随列者。今亦随律文列耳。经即出家功德经。初
门即戒德高胜门。

三施者。施财施命施法也。财有量。言财施有限量。持
不杀等施无限量也。以行化他。自既能持。复转教他。
岂非法施。集散。财集可行散施。能下。非清修故是烦
惑。分亲疏故有得不得。是恼害。

以利下。即以不净利施。求当来利也。恶求。非善心也。
粗恶衣。著毛皮食啖粪秽也。清净行施。即以戒法施
也。因此故能生佛果。在心。持戒清净心也。不在事。事
即财也。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3b 页 X40-0843.png

第二即简器堪能门。性重以问不盗淫杀故。行务。务
事也。始终。初受为始。尽寿为终。不取下。言不取有终
有始。能持不能持。便为受戒。致有缺犯。不如莫受。具
字。目于戒也。六月供养。令彼六月修供养恭敬之法
也。目验下。非器不可强授。二俱。能授所受也。虚妄善
恶者。不堪强受是虚善。后致毁污是妄恶。其踪迹不
可追及。故嘱诫慎之也。

能障圣道。言此生无圣果分也。由此故。不许出家。世
间戒。即有漏世善。准下大师断也。二教即化行二教
不发具足。反显忏巳得受五戒。顺违俱罪者。无明不
了故。虽顺理事。而有法执者。亦有罪也。违则可知。是
故俱须洗荡。

简略。即甄简除略。随分。或能持一二戒者。观机授之
此则诫意。无遗。接机不失。生死际。约有识神巳来。涅
槃际。约后趣极果。为言中间所有惑业。俱须忏悔。

不具。要须具受五戒。不可分受一二等。经即善生。不
言受体。意谓生善经中。止是奉持二三之语。不言得
五戒之体。如下。大师断文也。未融通也。如下反例。只
如比丘是具足戒。以法界为量。若不能全持。可亦名
少分戒善耶。

五师受一。谓五戒各师受一皆开。若多论不开。薄俱
罗此云善容。以彼好容仪故。正言薄矩罗。婆罗门种。
天竺国人也。昔毗婆尸佛灭后。有一比丘患头痛。善
容作贫人。持一诃梨勒。施病比丘。服讫病愈。以施药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3c 页 X40-0843.png
故。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乐。昔持不杀戒。得五
不死报。无病无夭。五不死者。一其母早亡。遂因后母
恶之。就母求饼。投之饼炉上。父见救援。投火不死。二
又尝就母求肉。投于釜内汤不死。三牵母之衣。推于
河内。四大鱼吞之。五会其父买鱼归。割其鱼腹。善容
在焉。至年长大求佛出家。得罗汉道。具诸功德。年一
百六十岁。未曾有病。盖持不杀戒之力也。

若准下。萨婆多宗。戒不重受。罪不重犯。依本常定。故
下證重受也。末利。西域记云译为奈。由昔施奈得报
故。彼既重受。验是通开。佛制定。言不可受一夜二夜
也。必下。不可受一月半月也。此则接俗。楷定于时数
也。一日。以是一宿戒故。乃至略。随日多少。获善。俱获
戒善耳。

归誓。言誓归依三宝。及持五戒故。如下云少满等戒。
正是本誓发戒之缘。以五戒体。从三归下发。是属。即
嘱付戒所归耳。非关上体。缘境宽狭。萨婆多云。五戒
于一切众生。乃至如来皆得四戒。以无贫三毒善根。
得十二戒。并一身终始。三千界内。一切须上咽咽皆
得三戒。以受时永断故。设酒灭尽。罗汉入般。戒常成
就。

自誓。自于形像前立誓受也。五众。谓从五众边受俱
得。如后。即下云约此问答从他受也。回向。回自心向
他境。境即三宝。善宿简异破戒恶宿也。古录。即往古
传录。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4a 页 X40-0844.png

来成佛。龙树云来成正觉。义亦同也。言三授。点注文
也。前受既轻。恐前受人心容轻法。故至三授。利钝。谓
一说获者盖取利根。今举三说通摄利钝。

由来即先来诸师。皆言后说五戒相时。方发体也。护
行护此五戒净行。所以在归后说也。四依即粪扫衣
长乞食等。多缘多力。要人僧界法衣钵具足等。制后
即制羯磨后。不得用三归。世尊成道八年前。亦用三
归受具。结以属人。即优婆塞也。

约此下言既有此问答。显是从他受也。此应即例此
五戒。自誓受亦应可得。观下无人可准。自誓曰进有。
则反此曰不。

实戒即性戒。以业道不虚故。四戒即杀盗淫妄。盗杀
鸡。此一句收二戒也。人问下乃妄也。悉由酒故。四逆
杀父母罗汉出佛身血。惟下以醉则无人信是佛故
无破僧。乱报即狂乱报也。由下言有上多缘故。配四
性戒。同列为五也。三十五失。第十三卷云。一者现世
财物空竭。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四裸露无耻。五
丑名恶声。六覆没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巳得而
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不成。十醉
为愁本(醉中多失醒巳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
十四不知敬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
十七不敬伯叔尊长。十八十九二十。不敬佛法僧。二
十一明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
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4b 页 X40-0844.png
二十七人等憎恶。二十八贵亲知识所共摈弃。二十
九三十。行不善法。弃舍善法。三十一朋人智士所不
信用。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缘。三十四
身命坏终。堕三恶道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
常狂骇。

馀不断。绮语两舌恶口也。如钞即九十妄语戒中。

亦号齐者。韩康伯云。洗曰齐。世立齐馆。即取此义。今
亦取一分清修义也。

过中下。释上容有别义。此得下。今师反片也。缘防假
名时中。有时非时故。非时乞食。多生恼故。所以如来
制时食。而限非时也。何关斋体。头斋是齐一其心也。
约下且约前八曰。戒后一曰斋。是一往得义分用。以
解斋戒之。名六日即每月六斋日。也即八日十四日
十五日等。位五戒上。以多三戒故。处五戒人上坐也。
故下云约期乃少。取行则多。先自恣色声。贪著六尘
难事。即种种留难也。

缘具即人作人想杀等。五缘具故。善生下。此说受善
失恶戒。受恶失善戒也。

多云即多论。经说即善生。十六分一。智论云如声闻
经中。常以十六不及一为喻。大乘法中。则以乃至算
数譬喻。所不能及为喻。由于下。释大忏义也。无著即
如来戒经云。无所著等正觉是也。

软将喻五戒无动。喻五戒但离于邪淫。健将喻八戒
功盖天下。喻八戒相同无漏。成实彼云。若无人时。但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4c 页 X40-0844.png
心念口言。我持八戒。是戒有五种清净。一行十善道。
二胜前后诸善。三不为恶心所恼。四以忆念守护。五
回向涅槃。如是八戒四大宝藏。天王福报亦所不及。
帝释说偈佛诃止之。言若漏尽人应说此偈。以偈云
则为与我等故。偈如疏引。既曰与我等。故知超天福
而与佛福等矣。以应泥洹果故。

第四即受法差别门。四天下立世毗昙中。佛说偈言。
是四王大臣。八日巡天下。四天王太子十四观世间。
十五时最胜四王好名闻故。自行世间。观察诸善恶。
奏闻天帝释行恶。帝释忧行善。帝释憙故。令此日奉
于斋戒。如钞彼导俗篇引智论云。以六斋日。是恶鬼
夺人命日。劫初圣人。教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语
云。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
将人至涅槃。

下座即能受人。随后师声后。布萨护。即清净持护食
巳亦得。以先作意故。纵食巳亦得受之。观他因缘。即
观能授师也。不起犯戒心。彼此无染浊过失也。

纵引十诵皮革。即多论自问曰。若不得者。如皮革中
说亿耳。在旷野。见诸饿鬼。种种受罪。或昼则受福。夜
则受罪。或夜则受福。昼则受罪。所以尔者。以本人时。
昼受斋法。则夜则恶行。或夜受斋法。昼则恶行。故曰
半日夜。如上说。即五戒中云。随力所持少满等是。

何以下。推与上五戒不同所以。五下正释。行足愿自。
谓行如人之足。愿如人之目。目足更资。方有所主。长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5a 页 X40-0845.png
引释相篇云。受是要期思愿。随是称愿修行。多论云。
若殷重心则有作与无作。轻浮心者。不发无作。又如
受后具持。可是愿行相应。依论得戒有受无持。但有
空愿无。行可副则。不得戒。非徒徒虚也。言不可虚受
也。

前相即戒相。如俱舍指彼解也。义门未当。第五显戒
相门也。前四杀盗淫妄也。次一即饮酒。诸学处。即馀
诸戒。后三即华鬘高床非时食。修分是修奉之分。下
二分。放逸与修分。由下双释因放逸故。妄著华鬘等。
及上四戒故。曰非事念也。离庄严。释文中离华香璎
珞等。非旧不同未受戒时也。若常显非逸荡于人故。
高胜即高大床卧。合云坐。破戒不远。则破馀戒不远
矣。若无下。谓若化第八过中食。则厌离随助二心不
起也。厌对前四。助对后三。以节食故。自然远离随修
也。

有下除非时食外。馀八自为戒。不同此戒中。第八是
非时食也。本论即俱舍。以前云如俱舍分别故。增一
以前标八戒下注引增一阿含。后复引之。彼既合之。
知今有据。痴觉觉即觉观。谓寻伺也。六念即念三宝。
及念戒念天施也。

胜境即诸佛。上同亦谓上同于佛也。制他开自。谓制
他妻有犯也。八戒亦尔者。此误解耳。以八戒自他俱
断故。加辛肴即于酒下加五辛。正文虽无。义必俱断。
如论即俱舍。彼云。庄严者除非旧庄严。不生极醉乱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5b 页 X40-0845.png
心。去取于中者。古人去中国之礼法。取此土修整巾
履之敬。然下大师斥古也。然此土剑履。亦不登王者
之殿为敬。岂得止事装束为礼耶。亦须从法得。中庸
平淡为礼之本。语云礼与其奢也。宁俭故。云人不可
依也。

散慢对伎乐。慢对高床。八指即如来指。计尺六也。俱
有不必高而复广。单高亦犯排优。或作忧。谓排遣人
之忧愁耳。今优是盛见。八音金石丝竹匏土草木也。
去人加口。此说倡字体也。知何下。言既知何不说示。
倡下是正示。若将倡作唱音。字义全别。若知排忧曰
倡。义自异也。断食之方法也。斋齐以斋训齐也。谓齐
一其心。天下在天曰神。在地曰祇。宅其闲室宅居也。
不择下。言不择早晚在乎。摄静精肃专处为得也。儒
云致斋散斋祭如在等。

八难者三涂。长寿天。北郁单越。佛前后。世智辩聪。聋
盲哑。灭障闻思。即不闻正法。既不闻故。无正思惟。他
恶即文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慧人即文功德惠施于
人。正道即正真之道。方便经云。无二亦无三。除佛方
便说。一乘经云。十方国中唯有一乘法。此则使一切。
皆归大乘极果也。三会即慈氏三会度人故。经云。弥
勒疏标慈氏华梵互举也。近下以弥勒位补释迦故。
指近佛为寄心耳。鸟翅翅必须有二轮。必须具两。若
但有一。致远莫由。

大士即菩萨。郁伽彼云。居家之秽为诸魔。行出家之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5c 页 X40-0845.png
德名誉。阐闻居家。多有瑕垢。出家功行难量等。又涅
槃云。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
闲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大利机證以心。
出家苟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者。名字比丘秃猎师也。
苟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者。真净行也。超世之士也。净
名者。梵云维摩诘。此云净名。旧云毗罗诘。新翻无垢
称。无垢即净。称即名也。彼经云。无利无功德是为出
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功德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
法中无利无功德。乃至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
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
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既下第一句。虽下第二句。如下第三句。形没即在家
滞著。耽下第四句。

初虽忻出。创发情殷也。终下久参事慢。破戒论苦也。
六情对六尘上。起情爱也。根收六根唐虚也。欲乐下
举禽兽所知。方便修道彼所不知。既下伤叹同禽兽
也。与彼彼即禽兽也。龙树举造论主也。以畜方人故。
曰极诫封著也。四科即财色。名见见谓邪见。上云见
即四邪五邪求利也。

金锁孤山云。其犹金铁二锁。贵贱虽殊。缚系义等。引
出钞中作劝出有益。本缘经云。一日一夜出家故。二
十劫中不堕三恶道。广如彼引。一道即出家。

和忍即柔和忍辱等。大愿即发菩提心。付引文倒。应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6a 页 X40-0846.png
云引付。引谓引文。付谓付嘱。四天下。即四大洲也。欲
界系散心布施。为六天因。由未有禅定业故。不能生
色无色也。下地即欲界。非静业。非上二界业也。

华色彼自引云。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云。佛在
世时。此尼得罗汉果。后化诸妇女。出家彼云。我等持
戒为难。恐破戒堕地狱。尼云堕者从堕。久有出期。因
自说云。我昔曾为戏女。因著袈裟。至迦叶佛时。乃得
出家。由破戒故堕地狱。今值释迦。却得出家解脱。以
此證知。若都不出家。宁获圣果。如钞即沙弥篇。

癞说文云。疠疾也。闇狱即黑闇地狱。为防罪业。即十
句义中。为断现在未来有漏是也。彼文即宝积也。知
来实苦。谓知来世实苦果报决定者。必须现世不造
苦因。如下举喻以。显更增增甚也。

如钞沙弥篇引涅槃云。我涅槃后。浊恶世时。多有为
饥饿故。发心出家。名为秃人。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
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若论罪行。且
列五种。所为贪欲瞋恚爱亲求利悭嫉也。

为解脱者为作也。谓下转释上解脱义也。不下以为
解脱者。方得受僧次请。又除僧次。外馀供亦不可受
之。无心在道。即不修无漏定慧也。达累累缚也。戒取
结与下见取。即五利使中。见取戒禁取二种结惑也。
下业若伹持戒。而无禅定。但生下六欲天。望上色无
色界名下。又望非因系因。非因系因。非道系道。执劣
为胜。体非出离。名下业也。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6b 页 X40-0846.png

若修世禅。即色界四禅六行事观也。缘色对色界。缘
心对无色界。即识处乃至非非想等。郁头蓝此外道
也。坐得非非想定。后因触女身而失禅定。为淫女骑
颈。后再于林下水际所修。为鱼鸟所喧。发愿为飞狸。
能飞空入水。食啖禽鱼。因前定力故。生非非想天。后
天寿终堕飞狸中。无出则无有出期。

多闻如阿难多闻。未全道力尚遭邪咒摄入淫席况
常常者乎。如净心诫观广有所斥我著我我所也。下
趣如下约鬼趣释是也。由下申所以。自爱爱巳所作。
憎他嫉彼所为。行谄内心不正也。行诳妄作外施也。
杂惑福与惑杂。则罪福不精也。故受鬼趣相似果报。
以因中罪福相杂故。果时亦苦乐并受苦故。为鬼乐
故。处胜若能去罪惟福者。亦是欲有之报。安如修无
漏清净之福乎。非实谓谄诳巳。胜处即多财鬼也。

九想即不净观中作青瘀烂坏火烧等想也。大利则
若提涅槃故。曰谓解脱也。

未经言未经历修习也。皆下推昔过。今下劝诫。禽下
儒礼尚云。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今出家之士。
不修出家之法。诚堪为比。

观事即小乘。修折色明空等观。谓观色至一极微。观
心至一刹那。分别不可得处名胜义谛。蕴性既空。我
人何在。则善恶等性。本自空故。小菩萨者。即地前加
行菩萨。亦可小乘四圣中。皆有回心向大之类。大非
全大巳得小果。小非全小回心向大。异于前后故。云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6c 页 X40-0846.png
小菩萨也。修相空观。乃知色相当体即空。不同小乘
所破方空。故曰无善恶等相。大菩萨。即登地巳上观
事。是心外尘实无。皆是心故。唯识云。现前立少物。知
是唯识性。以唯遮外境。识表内心。当了万境。唯一心
耳。意言下即第六识。言即名言。谓大菩萨观此。名色
境不离内心。伹是识心语言分别也。愿乐位即加行
位。究竟即无学位。此加行见修无学四位。即大乘凡
圣观中。缘于色心事境。意识了达外境。不离内心。伹
是意言分别也。

离行离上三行。所修外无别也。术也。行法即道慗禅
师所撰。凡圣行法中。惜乎期文今也。

则云三心。即上性相唯识。通下欲趣三乘正道之门。
必先习戒定慧三学。身口收七支也。问心以律云。无
心不犯故。执下成戒禁取。违下破故坠狱。今伹顺而
修之。大抵为发定慧。作万善根本。不可一向执戒。偏
修为胜。

名色五蕴也。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
实观。亦当观名色。谓若以色为禅门。即修白骨观等。
若以心为禅门。即观心无常等。缘修下。以二乘人。未
究真体常住。但约缘修之慧。观生灭为理也。佛性下。
彼第四云。此虚妄观。唯因有果地则无。是故此如或
成或坏。因中则成果地则坏。菩萨如者离于虚妄。约
真性。以观真如。此如于因果中。二处无异故。唯成不
坏。是故二乘如者。逐其定灭。去而不来。菩萨如者。因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7a 页 X40-0847.png
果恒有。去来不异。舍因到果故。称如去。从果出用故。
曰如来(巳上本文)今谓二乘未有此用也。故曰但见生灭
等。

行心下大师正示故。语下示八正道。即以无漏智慧。
除四种邪语摄口业。住一切口正语中名正语。以无
漏智慧。除一切身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
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
正命。此三于八道中属戒也。念下又以无漏智慧相
应。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名正念。以无漏智慧相应入
定故。故名正定。方便即正勤也。以无漏智慧相应勤
精进。名方便。禅静言此三属定也。正下即正思惟。谓
见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谓令增
长八涅槃故。名正思惟。及见即正见。若修无漏十六
行。见四谛分明故。名正见。此下言二属慧也。四下释
上思见。即于四威仪中。缘念筹度惟正慧也。道明即
见谛分明也。

斯据法忍。言上所配释。是得苦法忍。初心巳去入见
道。得无漏时。说非内外凡也。然下说内凡分通。故下
引證。世上正见。即忍位巳去。无退堕故。俱舍云。忍终
不断善。即相下。重释上论文也。

正敛下是义约也。道戒三。即正语业命也。道定三。即
念定勤也。又定共戒。亦从有也。本唯下。显正思正见
也。发生无作。即慧功德也。道有即思见二种。从道慧
故。有亦如上言故。道定三从此有也。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7b 页 X40-0847.png

三品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收缘即戒缘
惠命。地持云。菩萨依戒住戒。修闻思修惠。乃至有疾
患者。起悲慜心。瞻视供给。有侵犯者。悉能安忍。是名
摄善法戒。准此即惠彼命也。非无下。案大钞云。大乘
戒分三品律仪。一戒不异。声闻非无二。三有异进。彼
应加有异字。于遮戒下文方具也。宝壁开制者。且如
珍宝。凡夫贪著捉故是犯。菩萨反此故开。如涅槃隔
壁闻镮钏声。分别是男女相。即犯小乘不尔。依夏坐。
则无别菩萨僧也。

无别者。菩萨遮性等持也。多少少乞喻吉。多乞喻夷。
如常所明。无分别智。谓初地菩萨。得人法二空證。遍
行真如。于诸尘境。性相皆空。无有分别。实唯一识所
变。但用善行方便。示作杀生等十事。为利前生自巳。
又无过失。如涅槃说佛为仙豫王。见五百婆罗门邪
见。击而杀之等是也。纵下若但能利他。自有过者。亦
不许行也。此下准此初地巳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
故。地前不合。净名说者。彼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
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
有眷属常乐远离。乃至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

至下据大乘定惠合。更为广明之。以劣机故。非复所
闻。设闻但诵其语。约心起行但劣故。可悲也。纵欲明
之。具如净心诫观。又前三种观门。理可明也。

上下即上据出家无缘等七科。并约标题注文。引义
判释。如前也。后人学之。可资心用。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7c 页 X40-0847.png

分别位。即分僧尼两位以列也。饮乳者。四分云。因二
岁比丘。将一岁弟子往佛所。佛诃责云。汝身未断乳。
应受人教授。云何教人耶。行立立即住也。身下摄七
夫象鼻垂前一角也。树叶者。垂前两角也。襵皱细襵
巳安缘也。高下律云。下垂过肘露胁。高过脚[跳-兆+专]。

捻钵缘。律令左手一心擎钵。右手扶缘。今两手捻缘
故。是非法镕铜灌咽。以因中食不净食故。果中获此
报也。其相多者。言不独灌口之苦耳。假食假托食故
发也。

俨若思。郑氏云。俨务庄貌。人之坐思貌俨然。安定辞
审言语也。易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傲不可长下。上
举曲礼中三种。文略乐不可极。今言欲不可纵。理亦
同也。郑玄注云。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志不
可满。亦出曲礼在心曰。志不可满也。

道俗知非。言此十恶。是通制道俗故。俱知非也。初犹
都也。既曰知非。言其未可陈过也。然下正申衣食缘
也。悠悠遐远也。言向道远者。则未能成其相也。因白
即白佛。而立制也。睹坏睹前行坏故。兴此白二之教。
以补之。

短右袂。论语云。亵裘长短。右袂亦执作之便也。裼(音锡)
祖衣也。绁(私列反)系也。左传曰。臣负羁绁。社预云。绁马
缰。偏袖衣。偏指归云。偏不全也。袒肉袒也。露一肩之
称。然偏衫右边因先一边露故。今用覆之。强立偏衫
之名。今两袖衣号偏衫者。西土本无。盖元魏宫人见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8a 页 X40-0848.png
僧祖膞。不以为善。遂施此衣。缀祇支之上。又云偏袖
衣。小袖者非也。指归云。今详西土无袖。盖右穿头著
者。纲大绳也。系(下计反)继也。说文云系也。靴释名云。本
胡服。赵武灵王所服屦(居芋反)字书云。麻曰屦。皮曰屣。
黄帝臣于则所造。事别式样不同也。

尽集须大小俱集也。仪轨和成。今行礼具足。是威仪
中教法也。盖须和敬方成今法。阙师资者。言此时不
可叙师资之礼也。以为能秉僧胜故也。四僧即偏祖
脱屣右膝著地合掌多种。彼引四分。至上座前。脱屣
偏袒合掌手执两足云我和南(义云度我)而作礼也。出要
律仪云。和南为恭敬也。声论云。槃那𥧌此翻为礼。此
云下。即指注第三位也。多少于上或别礼。下但总礼。
故曰任力也。

三轮即左右足。并右膝头也。至地若轮也。距可也。腿
(吐猥反)欲作腲。诫行注想。上说身业。此可通收口意。言
口说诫约之行目。注心想。无敢暂移也。自下斥今人
叉手如新岁经云。佛从座起。自叉手向诸比丘悔过
等。指掌齐合。则束身心不散也。今时后生对诸圣前。
或攘臂张目笼袖戴帽。设复合掌。又拳十指。一生无
训。自我长慢。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以有礼。知自
别于禽兽。儒礼尚然况佛教乎。后学诫之。

律据从缘。今有缘乞故礼也。礼有从俗。正云礼从宜
(鄙玄注曰。事不可常也。晋土匋师师侵齐。闻齐候卒乃还。春秋善之)使从俗(亦事不可常也。牲币
之属则当从俗所出礼器。曰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不飨)僧下言僧无别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8b 页 X40-0848.png
僧。则假别以成僧用。反依敬者。馀时弟子却敬师也。
世下上引礼经为况。则不足为疑也。

具有兼者。律中简和尚为具戒。亦有兼于十戒。和尚
剃发和尚也。然二师行德三种。一简年十岁巳上。二
须具智也。三相即单白白二白四也。若据俱有白和
之义。即不须分。但下释分所以大小者。受忏事大也。
作房分具行舍罗等事小也。有皆结过。僧不和合。背
叛布萨。远出亦犯故。但以一白和告也。差使即差教
授尼。差人守功德衣。差分衣等。处分作房等。受忏大
仪。即受具戒法。学悔法也。治摈即举治摈谤等法。纲
文乃局者。单白白二白四三位不同名。文局各有办
事。表和之理号义通。伹白下此约白与羯磨。各主一
义名局。单下此又约辨事。表意是同故曰通也。结集
据波离。翻度据昙谛等。虽然亦当时佛意也。通曰羯
磨一百八十四法。俱有辨事之义。同名羯磨。不同古
师五十名别法也。如上即前体相中。分成八种是也。
答下上约事有小大。乃有八种故。对首但二。今若细
分。一中有三也。下下但心念法。是下中对首心念。下
上众法心念也。上下单白是。上中白二是。上上白四
是。又一位中约事轻重。自分三位。可以情求上。以下
重拣上。偷兰分三品。今即中品也。小众四人也。拣上
品偷兰大众忏。依律即四分下文。又十诵初篇生重。
此是近方便。谓身口相。加未得畅遂。应一切僧中悔。
若初篇生轻。二篇生重。应界外四比丘少众悔。若僧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8c 页 X40-0848.png
残生轻。应一比丘前悔。其忏法与波逸提同。今云
问边人。谓受忏者。问边人许可无。则不得亦与忏
提。不同即归中上。据下引例。释意谓说恣既不。开
别众。忏兰亦不可别忏。故曰说恣应上。以说恣亦在
众法对首中故。此别释中品即中中。以但三人只问
边故。通对一人。舍财还衣及与正悔。通对一人故。在
中中悔兰。必问边人故归中上。界内者。一切僧中悔
也。界外者。四比丘中悔也。界亦通收者。此与说恣是
同不得别众。只由中品兰。须对多人说恣。客对一二
故。有差降也。闻成对首者。约集人说恣。客对一二故。
有差降也。开成对首者。约集人不满故开也。据理本
非属中中。如何例中品兰耶。以中品兰二三人边亦
通悔故。既通得成。应非中上也。悔必众人。即小众也。
四分灭诤中。小众者。二三人也。纵有四人上是小法。
以忏□无单白之理。初二篇十诵云。若初篇生轻二
篇生重。应界外四比丘众悔。若僧残生轻。应一比丘
前悔其忏法与波慧三能勤教授弟子。有七种共行
法。更相摄养。如和尚法中。慧命增长法身慧命也。形
累形命患累也。亲疏亲在于法也。十诵和尚有四种。与
法不与食应住。与食不与法不应住。法食俱与应住。法
食俱不与不应住。不问若昼若夜应舍去。又僧祇云。若
和尚。能除贪等三毒。此名醍醐。最上最胜。不得离之
取勤即取勤教授弟子。具下若具可以统摄于人。由
此义。须和允于僧。然后与法。二受即受十戒并具戒。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9a 页 X40-0849.png
德退德行容有退者故。须别请。

多缘慈恋。缘著父母妻子故。起慈恋。今且令止息此
小慈。大哀哀亦慈慜之称。异上文耳。于空奉散。意在
供养罗睺也。为敬其始故。问罗睺久没。何可供养将。
以下答言。报身虽尽。法身在故。三味无上诵经等。三
种滋也。四山成论云。行者见死有大力势。如大石山
从四方来。无逃避处。

多厌求乐。言多厌苦。好求乐耳。慈许初出家时云。我
行慈许拔一切恐有后退故。先说苦事。等三等取诵
经劝助众事。诸盖即五盖也。

开二为病比丘缘故。开食粥也。非常途开。四十二章
经云。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莫再矣。两类今时末法。
两顿尚希嗟乎。淳风既丧。正教陵迟。衣竞鲜华。食慎
心腹。略无少顷留心学道。如此之俦。出家何为也思
之。

味重禅坐之重也。倚卧即邪倚而卧。欲使不久耳。分
下谓分辨星位行度及月次。至某处。当起等故。兰若
比丘开读星经也。寻起缘念。即经中初夜后夜。亦勿
有废。常运。诫在勤修。不可中道而划。使浮温散乱也。

问对无戏。僧既通知彼来问时。对答不差也。七日观
其所由也。事钞即沙弥篇。通别二知。即通和知别告
知。二缘即通白缘别告缘。成问答。即上问对无亏僧
义。僧以和为义。顶发表除有预一地惑惑既难断无
漏方可断之。今假和尚表法为优也。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9b 页 X40-0849.png

四边即下四边发表除下八地惑。此通有漏故。但假
阇梨。表法又次也。今属和尚。故曰不在羯磨。但为沙
弥缘中正为巧师儿比丘辄度有不知者故曰使知
下结僧罪以尼律下文制僧同犯故。

先与下今时器劣。若先与五十戒者。恐沙弥因有毁
犯。能障大戒不生。今但可受翻邪三归。而巳亦适时
之变。沙弥戒归等者。以下三归文方云。我今随佛出
家故。经列者案大钞住清信士度人经授者傍教。今
即十戒阇梨。问遮文略难也。谓亦须问十三难十六
轻。遮今时不行。或能行者。则令正法久住。自他陷者。
沙弥不得十戒为他陷。和尚阇梨。各结不学无知是
自陷三境即佛法僧也。所重即我今随佛出家。亲依
某甲为和尚也。

答可知者。前文对五戒。亦有此问。彼答云。五戒初离
邪缘故。以正隔之。今八戒于五戒重。增胜行复何须
也。又十戒自对别部邪师故简。又与上不同也。

物养即五德为度人故。七支身三口四。大小通结五
众罪故。如下例如羯磨受后。但乐四重也。四重之外。
既有馀戒。十戒之馀。岂无别犯。若尔与僧何异。答结
罪在第五篇。故与僧别。

问下意云。何故羯磨受具而列少。三归受少而列多
耶。下篇即僧残等。易有陵犯也。有文即戒本及广律
文。阙文少文示也。以沙弥学非广故。

人畜取生类形像为义。此非解也。如下古自引證比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49c 页 X40-0849.png
拟。大师谓古人约戏具与药器。俱是逸荡之物故。取
为比量解之。然下出正义。生色天□性黄色不变也。
似色谓银可涂染。亦似金也。唐梵两举。若据西域。呼。
金㕧刺拿。又云苏伐罗。又云捺陀。呼银为阿路也。又
云惹多。此五印度正音也。及翻梵至诸差胡言音涉。
汉遂翻㕧刺拿。为生阿路也。为似及至汉地故。翻金
银。今合而言之。乃曰生像金银。当知是胡汉两音耳。
故大钞云。生像金银胡汉二彰。本梵下谓说银为像。
同此似像义也。

蒙俗蒙昧庸俗。诸有即二十五有。出要即出离恶道。
带持之者。如夫子佩象环五寸。天子佩白五。诗云。将
翱将翔佩玉琼琚。文云。青青子。佩注曰。佩佩玉也。皆
弃也。于义既非故指为误。

反形易性者在家则束发。出家则剃除。又在家恣巳
所欲。出家舍离爱染故。形性互相反也。所重即罗绮
等。所轻即粪扫衣也。靡儒云美色。

两舍亲疏。释注中。适莫问疏本巳舍。今何言舍。答亲
谓六亲。疏谓外党。对亲得名。非全不识。又亲故舍爱。
疏故舍憎。故言两舍。死而有巳。即为法巳躯心亦足
也。志大即志求大乘极教。即大乘也。于他释度人也。
斯德指上五德。

始终始则发慈心出家。终则求大度物。非专小学。意
在通行故曰五德。物养犹使物之长养也。既有是德
则人天以为师范也。受体。即十戒等体。形服使护体。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0a 页 X40-0850.png
以应法服也。

段食谓粗段食起世经云。阎浮提人等。饭[麸-夫+少]豆肉等。
名为粗段食。旧云抟食取义。则𥤲触食。如眼根对色
尘是也。又如戒本触食。诸男女各以为食也。卵生多
思食。起世经云。若有众生。意思资润诸根增长。如鱼
鳖虾蟆等。识食识能持身。亦通八识也。此食最细故
说上界。又起世云。地狱众生及无边识处天等。皆用
识持以为其食。兼者通对馀道说也。且如人中思食
者。昔有一人父。时遭饥馑欲造他方自既饥羸二子
婴雅意欲携去力所不住以囊盛灰挂于壁上。慰喻
二子希望。多时延命。有人取囊为开子见是灰望绝
便死。识食者。成论云。中阴地狱无色众生入灭尽定
者。虽无现识识得在故。亦名识食。若瑜伽师云。识以
了别为义。谓有漏第八识。因馀三食势力所资。便能
任持诸根大造。令不灭坏有长益义。通第八阿赖耶
识为体。以能任持身命不断坏故。若经部中。通取前
五识。并独头意识为体。

本非非无也。谓无愿为言不用修行也。故以施之。大
钞中具出破相。拟辄贼住者问之。馀九即下。九种皆
拟贼住故。

名色一蕴是色。四蕴是名心。不可见。即识受想行。既
无形质可见。止可以名召之。初始识支。俱舍云。识正
结生蕴。谓于中有未位才没。随于胎卵涅化。受生之
时一刹那间。有了别义。名之为识。即染谓赤白二精。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0b 页 X40-0850.png
不净染分。以持其识从托胎识支后一七日。名揭逻
蓝。此云杂秽。状如凝酥者。是歌罗逻与揭蓝。梵音转
耳。含心即初识。三十八转。如阿难问经。佛为难陀广
说胎相。在母胎中。凡经三十八个七日。初七日如薄
酪。乃至三十五七日人相具足。三十六七日生厌离
心不乐。三十七七日生秽狱想。三十八七日风力所
转头向产门。伸两臂出。每一七日。各有一风吹令变
易。风各有名。具如彼经。是则三十八七计日成二百
六十六日。计成九月。所以少四以半小故。故曰九月
便生。问世教及经并云十月。何故唯九。答九即十也。
何者经涉十故。如月初一日受胎者。则定九月二日
巳去日数满时。即跨至十月。即受异名者言是三受
之异名耳。

假事痛痒想三事。为三受之目。梵天因。即破梵天为
因外道也。以下申彼所计。创下下欲界也。佛法下陈
今正意。本阴即五阴中。识受想三心也。三想想以分
别为义。盖对亲怨中。庸境生三想故。因此三想生故。
见亲起乐受。见冤起苦受。见中庸生舍受。三受既生。
则起三行。谓对亲起贪行。对冤起瞋行。对中庸起舍
行。由行以迁流造作为义故。持犯云。流入行心方成
别因。造善作恶自此而起。由此故沦坠生死。经历恶
道也。

苦集苦为有漏果。集为有漏因。故曰世俗因果。又灭
为出世果。道为出世因。无谛者。谛以审谛为义。为众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0c 页 X40-0850.png
生不能审谛观察故。曰无也。诸圣反此故。有谛也。涅
槃彼云。善男子所言苦者。不名圣谛。何以故。若言苦
是圣谛者。一切牛羊驴马。及地狱众生。应有圣谛。乃
至是名为苦非苦圣谛。广如彼经第七卷中。

为在色中下。是彼所计。或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
大我小我在色中。乃至云我大识小识在我中识。大
我小我在识中。计下彼外所计。若云在五蕴中。则随
阴成五我。今一一推求。五蕴本空。我依何住。如此观
之。便了人空相似。若能如是观者。此亦相似圣人之
类也。

如有下示外执也。一识通行。通应六根门也。外计云
如人打南窗时。猴即至南等。佛下正破。若是一者。于
眼中便合闻声嗅香等。今既不尔故知非也。

逆顺逆观过去。顺观未来。各八万劫。不见有生死之
身。此外观所不及。便言八万劫外。生死自尽。涅槃自
證。不须勤修也。如转缕凡。彼举喻也。如人以线卷一
泥丸。从山掷下。线尽泥止。身亦如是。佛下正破。谓佛
法须在精勤方尽生死。烦恼未断。安得无身故。七觉
支。中有择法精进等觉支。

八禅四空定并下四禅。等四等取纳衣树下腐药。等
八等取业命见思勤念定也。

妄计下即破色无色天。计涅槃外道也。非想即无想
天。在四禅也。有顶即非非想天。在无色界顶。谓此二
天定心想不行见其沈没。谓是穷理尽性涅槃也。夫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1a 页 X40-0851.png
下以涅槃体寂。不为诸相所迁。今是三界轮回之处
正是众生所居。何得指为绝有涅槃之法。

诸人即十一切入。亦名十遍处。以外道所计。空为至极
故。缘色青等色。以住其心等。但是下。如观青遍处时。
即取少分青色观之。使遍一切处皆青也。乃至观空
亦如是。此皆是自心运用周遍。或增多或减少。本无
实境。但唯一识。何得执空以为涅槃。智下外道修世
禅。但破欲色二有。如渡小海。不能破无色有。如不能
渡大海也。由彼不破我心。执空为病故。有在令心有
所诣也。持说下即持衣说药受百一。及长衣说净等。
轻位即吉。由下释结轻所以。广下大钞云。沙弥行事
法用同僧。羯磨一法不在数例。自馀众行普制。同修
说戒自恣。既是常行。不得别众。约界尽集自然远近。
亦同僧法。

此方无译。凡译有二种。一者正译。二者义译。今谓无
正译耳。以此方既无大圣出世。复不度人。出家无以
将此方之事。以正译之故。但从义也。如下指二方之
有也。中方即中印也。俱句即以义翻义。以名翻名也。
(皮逼切)刍木西土草名也。具四德五义。可以比出家
之土也。令魔怖者。魔恐减其眷属故。所以魔宫震动
也。本志即出家之人志。在怖于四魔故。如上即翻邪
中。下界顶住。即波旬也。身所聚。谓五阴盛魔也。以色
有但坏心。则不停故。曰念念坏。三毒贪瞋痴也。劫掠
(力尚切)夺也。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1b 页 X40-0851.png

本言道士。晋宋巳来召释子为道士道人。故习凿齿
与谢安书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之道士。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李张即道家之姓。治头言能梳
发导气也。鬼卒言能驱策神鬼也。皆彼之名耳。后下
即朋类众也。滥上滥释之道士名也。释改之为道人。
不妨下以五天异道。亦称比丘及沙门也。故向云不
问邪正修道之士。俱称比丘。今且据此方外道不称。
则可专其一号。知是事佛之者。

戒本即戒疏中。以三义译之。又因果有三名。在因名
怖魔乞士破烦恼。在果名杀贼应供及无生也。

尼五即八敬遣信等。如下自明一轮者。见思两惑其
犹二轮。能运众生入于恶道。杂必云。须陀洹虽有修
道断。不净业无见道断。不净业无对事故。不堕恶趣。
具不具故。如车二轮具有所运。随一轮坏则无所堪。
今初果人方断见惑八十八使。全未断思故。曰一轮
二十年。毗奈耶云。如百岁苾刍。盖所出不同。八事。三
衣钵钵坐具漉囊针线斧子。

惑尽见思俱亡也。亦名上法受。律下迦叶与五百弟
子。诣如来所。世尊为说布施持戒诃欲不净。迦叶等
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佛言未来比丘。于我
法中。快修梵行。得尽苦际。即名受具足戒也。

三语即皈佛法僧也。义钞云。三语者积德。非远不感
大圣。托彼小圣故曰罗汉也。三年因亿耳。比丘三年
内待十人满为初缘。后至佛所乞边。方开五事。斯一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1c 页 X40-0851.png
数也。

赤县河图云。昆崙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洲。亦称赤
县。言赤者一云。以帝王南面。万国朝宗。南方赤故。或
曰取中心之处。心府必赤。帝既居中取象正与。曹魏
即魏世曹氏。简后魏拓跋氏。并下事钞云。迄至曹魏
之初。僧徒极盛未禀归戒。止剪落殊俗。设复斋忏事
同祠祀。嘉平即斋帝芳时。初改元正始。后更嘉平。凡
得五年。法时中。天竺僧昙摩迦罗。此云法时。诵诸部
毗尼。以魏嘉平年至洛阳。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之
始也。准凡十僧大行佛事。改先妄集。出僧祇戒心。又
有安息国沙门昙谛。亦善律学。出昙无德羯磨。即大
僧受法之初也。僧传即梁传也。

僧多信少者。此约所受者。前云。中国僧多善心浮杂
等。据机悟渐乖故。限于十破名是通。如初果善来亦
破见惑故。应可名破结。

人法如云三语。语是法授是人。义钞云。有人不立上
法得戒。何者一无上法人。二无上法教。若下古人立
难自通。答下意云。即名具足者。是在羯磨前。得罗汉
果。设年不满二十。由證果故。可以替得。不妨是羯磨。
言下发戒。

全无下言律中但有数胎闰。一切十四日布萨。且无
罗汉。足满二十之义后成。反古人之前成也。第一受
五分云。童子迦叶不满二十。受具足戒。后方生疑不
知云何。以事白佛。佛集比丘僧问曰。童子迦叶有所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2a 页 X40-0852.png
得不。答言得须陀洹。佛言此人。乃是第一受具足戒。
然不名白四羯磨受。以此證知。初果尚然。况复无学。
乃下。即小年中。自用胎闰等。且无得果开也。

以无弘道。言女人不能弘于佛道。又远于化益故。抑
遏而未度。又若度者。恐减五百年正法故。后还舍卫。
即爱道等祈听处。祈听许也。时为三请。即阿难也。如
来宣八敬之法村与阿难陀。难顶受尊教。授于爱道。
爱道闻之。遵此八法。作奉行之意。即于阿难言下。发
具足戒。

僧尼各十。先受本法。虽在十人后正受戒。大僧言下
发。故至二十人也。姿貌下。谓端正女人欲往受戒。贼
专伺候。故特开尔。返待使尼回告。告前受者方发戒
也。曾皈。公羊传曰。妇人谓嫁曰归。减八年。即十二可
得戒也。

有恐。即有恐怖处也。若下。今斥制僧。以戒下亦制僧
故。岂僧开而制尼一众受。以此方先未有尼故。故师
子国尼八人来云。至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
是也。十一众。即十僧并爱道也。求那跋摩此云功德
铠。一十一尼。以先有师子国尼八人。又往中国请尼。
俄而师子国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师。足前成十一
(据理伹十尼即得也)。便请众铠为师。坛上为尼重受。当元嘉
十年也。善来破结。

加持律者。问意云。中国十人不言持律。边地五人言
持律者何。四人要满能秉僧。六人但可足。伹可足数。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2b 页 X40-0852.png
不必精练。依缘。即人僧界等。恐约数成。恐言但约数
成五便得故。持制。以持律为约勒之辞也。非谓中国
通于持破。十人互望无破戒事。可以省也。

能所俱齐者。能教所教业成俱齐结。岂待杀竟报方
犯罪。故曰杀盗不尔。思具。即思愿具足耳。

此局法缘等者。如善来非三语。三语非破结。是法局
也。又善来是初果。破结是四。是缘局也。为五善来破
结。三语八敬羯磨。各有当体也。含六僧。即五众十众
尼。即遣信小年。义立二十人也。

通于僧尼。皆列八种也。一名字比丘。乃至第八白四
比丘。六七破结善来二比丘通尼。如来下。此引百缘
经也。又贤愚经云。莲华色尼。佛唱善来度。相违。与上
多论。不许何相违耶。

如下引论。意有通局。多下。大师和会也。

通于僧尼。亦有上根精进惑尽證圣者。尼未有心。即
未有出家心也。制断三归令与羯磨故。十四年。如来
成道满十四年。尼方求乞出家。此时三归巳癈故。尼
无此一受。

反通。言僧若通敬尼者。则乱大理也。两报。即僧尼。单
者。僧一众受但一白四曰单。尼二众受三番白四曰
复。良由机有利纯。僧有淳正薄劣故也。

五千。千字误。义钞作百。彼云。佛灭度后五百年中。解
脱坚固。可无一人八罗汉果。三达智。喜见。约了达三
世法也。二时。佛在佛灭时。度仙。付法藏说。阿难恒水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2c 页 X40-0852.png
度五百仙人。唱言善来。顿成阿罗汉果。此约阿难临
灭。五百机发故耳。非是常途通例。

南洲。即阎浮提。佛降迹故。馀三洲不到。故无此二受。
三天。即东西北洲三天下也。九亿。即九亿家。三亿家
见佛闻法。三亿见而不闻。三亿不见不闻。不妨下。有
缘则处处普现。又何但为三洲乎。今且据此宗。报身
降生示迹。在南洲耳。谛论法化之身。何刹不通。非不
如上言。若馀方非见闻者。即不如上具四缘也。

通三不疑者。义钞云如来一代。三天下中。可无一人
八罗汉果。羯磨。因摈头往馀二洲故得有也。未𢷤。谓
三语废后方摈宾头故。不通馀二洲。义钞云。出耶尼
是也。加起僧坊。谓十诵与上文并同。唯更加言起僧
房舍为异。多下。彼云婆提(东洲名也)亦因摈宾头卢往。大
作佛事。乃至有四部众等。北下。以北方是八难之地。
化所不及故。五受俱无也。

七种者。五八十具禅定道俱戒也。大戒即大乘戒。望
前次第故曰渐受。又对小乘故曰大戒。当局自通。谓
破结善来等。各别名局。同发无愿曰通。

小戒谢。以是尽形受故。局报尽也。与期。即本要期。亦
名为愿期。愿尽形戒亦须谢引。五下。此师似成实体
内增起。全成菩萨戒也。故前云胜者受名。

馀四。即善来破结三语八敬。渐顿之义。如下自明。三
种。即五十具也。

不破威仪。即下诸篇轻戒也。若犯上篇盗淫等戒。定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3a 页 X40-0853.png
是边罪。无由进受。故不在言。但说威仪也。如下。业虽
有青黄等色。盖随时受称。且本体不失也。故言者。约
人故分三。得体但是一。以皆是形但无作。又同是非
色非心为体故。多论下。證上三人。虽有三品。实一无
作。乃至五戒文略。若舍十戒也。彼论云。若言我是优
婆塞。非沙弥。即失十戒。五戒在。若言在家出家一切
尽舍。我是三归优婆塞。三种戒俱失。三归在。文列五
戒。即爱道先曾受五戒也。后受八敬。岂非是渐。未下。
言未必先曾受五戒也。

出六。如前具引。不解此座。即云我若不成正觉者。终
不破膝起此座。色森众多貌。问与上无师。复有何别。
答前约不对他。此约自立誓。问佛在因时得戒。果时
得戒。答若依僧祇。如来果中得戒。故律云。佛在菩提
树下。最后心中廓然大悟。自觉好證。是名具足。若依
婆沙论。亦果中得戒。以自言不起此座而得漏尽之
时。果戒俱得。若依五分。因中得戒。故彼律云。二月八
日夜半逾城。乃至在一须摩那树。剃发著袈裟。即言
我今巳获具足。不言受也。善见亦因中得戒。以宝衣
易粗布僧伽梨巳。披衣剃发竟。即言巳获具足。四分
无文。若以义推。瓶沙王见菩萨著袈裟乞食。尔时未
成道。故知因中得戒。然此太子王宫非实生。双树非
实灭。不可定言。问戒本防非。佛既恶尽。何以戒为。答
戒是功德法。若当无戒。乃至恶尽功德不满。是故须
尔。问佛名自然。弟子号上法者。答佛因不假师教。会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3b 页 X40-0853.png
自然理。得尽智故。弟子不尔。假师教也。拘邻亦名俱
轮。梵音转也。即陈如等五比丘。准多论得见道也。又
善见云。如来慈悲举金色手。以梵音唤。应时得度。衣
钵自降。皆悉善来。二论不同。须陀耶。彼经须陀品云。
佛在摩竭国波沙山中。清旦位静室起。在外经行。是
时须陀沙弥。在佛后行。佛谓沙弥曰。我今问□义曰
有常色及无常色。为一义为有若干。须陀白佛。有常
色及无常色者。此义非一也。所以然者。有常色是内。
无常色是外。以义故非有一也。佛告须陀。如汝所言。
快说此义。乃至告曰。今即听汝为大比丘。广如彼第
二十二卷中。此则与佛对谈得戒。义钞问曰。何故尼
中无论义得戒。答性多烦恼。难可校语。不得与佛对
谈称可圣心故。七岁。见论第七云。佛于富婆罗弥寺
经行。问须波迦沙弥。膀胀名或色名。此二法者。为同
为异。须波迦随问而答。佛问须波迦。汝年几。答言我
七岁。世尊语须波迦汝与一切智人。并善能答问正
心。我当听汝受具足戒。是名答问得具足戒。三归归
作语字为正。以语即通。归不通也。八重。下云重法。即
八敬也。五十八。即五受十受八敬三人。一受亦三人。
为二引也。

具文。即具归三宝也。有缺。即一语二语。同归。言同一
体故。所谓佛即是法。法即是僧。戒疏云。唯约心体义
分三相。如涅槃说。三宝同性等。二受。即一语二语受
也。如何局此。此一与四分同。何在六局中收耶。答且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3c 页 X40-0853.png
约见实名异。故分为局。若据取果證无学。是则名同。
故曰宜知在通。

七种。彼第二云。见谛得戒唯五人等(佛与陈如等五人夏安居至八
月八日。得入见谛。成须陀洹)。馀更无得者。自誓唯大迦叶一人得。
馀更无得者。八法受戒。唯爱道一人得。更无得者。善
来三语三归在世得。灭后不得。白四羯磨。戒佛在世
得。灭后亦得。又优楼频螺迦叶兄弟。门徒一千人。舍
利弗目连等。门徒二百五十人。合千二百五十人。俱
是善来度三语。如疏。下科所引度人数目。白四一度
继续三宝。作无边利益。七种戒中最胜最妙。

此文。指上多论。加结。加后三结者。名曰三归。但言归
依佛法僧者。名三语也。牛呞(诗音)。即憍梵波捉。此曰牛
呞。亦云牛迹。以过去为牛故。口有牛呞。足有牛蹄之
相。呞。说文云吐而噍(才笑切嚼也)兄弟七万(句绝)。彼云。兄弟
七万人。诣诸比丘。诸比丘各尽三语受戒。本无结归。
无后三结耳。

无师。彼第五云谓如来。自誓摩诃迦叶。见谛谓五比
丘。问答须陀夷也。三归。彼云谓摩诃迦叶。及三说也
五众。边地律师五众受。十众。中国十众。二部。僧尼二
部受。八重。谓摩诃波阇波提等(五分多论只通爱通一人。不通五百女人。
上疏云。五百女人。闻敬得戒。此又通也。部类不同)。遣信。因达摩提那。广如彼
文。

一教授者。见论第七。问曰何谓教授。佛告迦叶。汝应
如是学。言我于上中下座。发惭愧心。应听一切善法。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4a 页 X40-0854.png
置于心等。大德迦叶。以教授即得具戒。是佛神力得
也。谓下。大师会上。即自誓受义也。三归问答。如前解。
重法。重则敬重名。故会云即八敬也。遣使八语者。谓
尼中本法一白四僧中。正受一白四。故曰八语。即二
十众。故曰僧尼俱白四也。五下。是比丘所行白四建
立。

母论第一卷中。正名上受具足。何故名为上受具。佛
在世时不受戒。直在佛边听法。得阿罗汉。名上受具。
故会云即破结也。今言建立者。彼论又云。从今巳去。
听汝等立善根。上受具故。以得名也。敕听。彼论云佛
听受具。即下。彼论云。尔时佛在舍卫国。比舍祛鹿母
园中堂上。问苏陀耶沙弥义。沙弥解义。如佛所解。称
如来意。佛即告言。汝从今巳去。若有疑惑。恣汝来问。
亦即无戒。故名敕听受具。

杂心下。出彼第三卷中。自起谓佛也。即上自觉受。受
师。谓摩诃迦叶。即下。会名受师教而自誓也。起升离
生。谓五比丘受也。须陀。指初受人。即上问答。今谓因
问乐答也。

各下列人者。彼第十四云。毗沙师说。有十种得具戒
法。一自然(谓佛独觉)。二得入正性离生(谓五苾刍)。三佛命善来
(谓耶舍等)。四信受佛语为大师(谓大迦叶)。五善巧酬答所问(谓苏
陀夷)。六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七遣使(谓法授尼)八持律五人
(谓边国)。九十众(谓中国)。十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共集受具也)。疏
中谓简通局。故与论文列一二等。次不同也。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4b 页 X40-0854.png

有四者。一善来。二三归。三略羯磨。有三。一善来。二
遣使。三广羯磨。独下。谓独觉有量功德至得。诸佛世
尊无量功德波罗蜜至得等。前七种合有九种圆德
也。

先白衣圣人。即在俗巳證初果者。方感此度。善下牒
释如文。稍薄。稍渐也。先诵佛语。即依教持诵。及习善
来之法。止由机劣于前故。于罗汉前三归受也。遮法
文略难也。秉白。但秉一翻单白。即发具戒。此虽劣前。
而复后广羯磨。今所行白四也。

无下。无三归及略羯磨二受。爱道即知遣使。是八敬
一受。以阿难为传使故。依他善来。依佛三归。依罗汉
略。广通圣凡。此结归上了论依他两字。言下。又牒上
论圆德二字。以次示之。

最后生。即最后身也。性得。自性中发故。非因他受。苦
法忍。即见道中苦法智忍等前十五心。无漏圣慧时
也。尽无生智。此一约證无学后也。具而言之。有尽智
无生智。且尽智者有二解。一云从金刚道后。与无漏
尽得俱。故名尽智。二云此尽智是解脱智。此解脱道
中。一切惑染皆巳尽故名尽智。言无生智者。即从尽
智后。有智生时。一切烦恼更无再生之义。故名无生
智。又约四谛而说。即我巳知苦是尽智。不复更知是
无生智。我巳断集是尽智。不复更断是无生智。我巳
修道尽智。不复更修是无生智。我巳證灭是尽智。不
复更證是无生智。三种功德。即菩萨戒。出家具戒。无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4c 页 X40-0854.png
生智后一切佛法也。又三祇功德亦圆满也。

当部。即了论。此局他部。各望所出律论为他部。此通
他部。本应四分也。

有是法。彼论正作戒自得者。即自进修破结得戒。论
云。见谛得戒。以根本而言。以佛说法故得證圣谛。名
从他得。以义而推。自以忍智。明照真谛。而得具戒。则
名自得。初从下说初意。后證下说次意。藉缘。如羯磨
要藉多缘。以法须白四。人须十僧。又多论云。若佛在
世。若佛灭后。一切时得。故曰通末代也。

三归反上假缘又少。梵网下證从他为胜。盖无师故
开自誓。因下反上句。胜发。即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女。
开佛授记巳。恭敬而立受十大愿。一世尊我从今日
乃至菩提(自世尊至此贯下九句)于所受戒起犯心。二于诸尊
长不起慢心。三于诸众生不起恚心。四于他身色及
外众具不起嫉心。五于内法不起悭心。六不为自巳
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七不自为
巳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
无碍心摄受众生。八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
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隐以义饶益令脱众苦
然后乃舍。九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
舍。我得力时。于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
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令法久
住。法久住故。天人充满。恶道减少。于如来所转法轮。
而得随转。见是利故救不舍。十摄受正法终不忘失。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5a 页 X40-0855.png
何以故。忘失法者。则忘大乘。若忘大乘。则忘波罗蜜。
巳上證因强心猛。岂在从他及多缘也。舍利错授人
法者。涅槃二十二云。我昔住于波罗奈国时。舍利弗
教二弟子。一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定。
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
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尔时。见
是比丘生邪见。唤舍利弗而诃责之。汝不善教。云何
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
浣衣。一是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
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于恶邪。我于尔时。为是二人。
如应说法。二人问巳得阿罗汉果。威仪不净。鬘发不
落。无袈裟著身等。二人。佛及阿难也。从佛。佛令敬僧
也。

佛于下。彼论问曰。佛得称作和尚阿阇梨不。答曰于
弟子。有和尚阿阇梨义。佛不为人作和尚阿阇梨。是
故不得称也。三归下。彼云从诸比丘三语三归受戒。
称和尚阿阇梨不。答曰不称和尚。得称阿阇梨。八敬。
如大爱道八法受戒。亦得称阿难为阇梨。不得作和
尚。以各但一人秉。更无馀人故。论自问曰。佛何以不
为人作和尚阿阇梨。答曰为平等故。一下。佛平等心
一切令尽事无偏故。二下。若作和尚。则有亲疏。既有
亲疏。则有斗诤。三下。若作和尚。外道当言。沙门瞿昙
自言慈等一切。与一作和尚。不与一作和尚。与凡夫
无异。四下。若佛作和尚。则堕僧数。如受具戒。三师七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第 855b 页 X40-0855.png
僧十众受戒。若作和尚。则入十众。若入十众。即堕僧
数。无有佛宝。若无佛宝不成三归。五下。若作和尚。则
无佛不坏信(馀三如别)。六下。若作和尚。则无念佛。七下。若
作和尚。弟子有病及诸苦难。则应营理供给所须。灭
前人所有功德。如昔一时有一比丘。应得罗汉。而有
转轮王业障。不得漏尽。佛欲除其障故。即为比丘正
富罗。转轮王福。一时灭尽。即得无著。以是因缘故。若
作和尚。有损无益。八下。若作和尚。弟子有病应当看
视。饮食医药种种所须。岂是自在法王所应为耶。九
下。佛法流布有近有远。若作和尚。诸有弟子。若欲受
戒。不问近远。一切尽来。则令众生多受苦恼。若不。作
和尚阇梨。则令诸弟子。无有如是诸苦难也。十下。若
作和尚。佛在世时理则可尔。若佛灭后。谁作和尚。以
是种种因缘。佛不为弟子作和尚阿阇梨也。

我即在者。即云我在僧数也。今何云不在。答下。有两
种僧。在应供而不在羯磨。故下。證不在羯磨僧。令三
宝位别故。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