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四分戒本序-宋-道言卷一

卷一 第 177a 页
No. 715
释戒本序
鄞江 道言 述

序题号中凡论立题为存简滥使开卷易明永除疑
执今此一题略明三别言四分者五部之别名一宗
之通号以诸部中各有戒本今特标举简异佗宗言
比丘者以比丘尼亦有注戒本其文巳亡言含注者
简异删定戒本单写本文被世诵集今文私摘广律
注释正经使戒相通明持犯易识故云含注言戒本
者疏云显教体也戒者禁也警也即众行之所因本
者根也从也能生成于道务此戒为道本又戒为行
本世出世之行依承之又戒为教本一部广律止解
戒行之文计应名律本今举行目教也又云戒为说
本在座诫劝有所依承文云半月说戒经中来者岂
不以所说为传者之本又云听者以说为本耳听心
纳寻说生行上以五义消释前二约所诠法后三约
能诠文言序者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如世墙序在
堂奥之外即喻序文冠一经之表。

太一山者古文以为终南是则二名并山之通号或
疑太一是其别峰言沙门者梵语沙门那此翻勤息
谓勤行众善息灭诸恶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
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复标释者以西土外道
卷一 第 177b 页 X40-0177.png
凡出家者皆称沙门今标释姓为存简异述谓相从
旧辙诠以成文。

序文中初科初句标举教宗盖下二句举因果以叹
上句名因言万行者此有二释若就制教谓此戒本
通收善恶事法以配止作两行止行断恶作行修善
行虽多途无出斯二又若约境而言戒则无量且列
二百五十为持犯蹊径则知戒文摄一切相经云若
更有馀佛法如何不该次释通及化教诸行若非此
戒行檀不净进忍徒苦禅智不生万行不出六度六
度必戒为本如成实论云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
心城以戒为廓此文诠戒故知总摄疏云世出世行
并依承之言通衢者即四达之道以喻此戒本发生
万行无往不通故钞云发趣万行戒为宗主疏云万
行所资要藉戒而成立。

下句明果言三乘者即声闻缘觉及佛能乘人四谛
十二因缘六度所乘法也以运载为义谓一切圣人
无不由戒为初门言正轨者正即简邪轨即车辙由
前开万行之衢引入三乘之轨因果二义于兹益明
然祖师撰述圣智宏多以数句之言断尽一经之意
今叹戒本文虽二句因果教行结叹尽矣盖犹略也
言大略指其纲要不出此也。

兴致中分二初泛出世利机上句叙出世法王即指
如来经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利见者语出周易乾
卦二五两爻皆云利见大人彼明国君出潜登极必
卷一 第 177c 页 X40-0177.png
合时心万物宜观今谓如来乘时应世机缘成熟众
生宜见故借彼语以明垂应下句明利机谓立教开
济种种方便无非为物故云在缘缘即机也或可凡
所弘阐事不孤起必假因缘以为发端。

程下正示兴致又二初叙怀慈悯物言上圣悽惶者
按说戒揵度尔时世尊在静处思惟作是念言我与
诸比丘结说戒波罗提木叉中有信心新受戒比丘
未闻戒不知当云何学我今宁可比丘听集在一处
说戒尔时世尊从静处出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告言
乃至云共集一处诸说戒作如是说诸大德我今欲
说波罗提木叉(巳上律文)今谓上圣即指如来良以静处
思惟圣情悽惨悯恤新学故曰悽惶语出文选圣哲
之治悽悽惶惶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彼谓圣哲之人
行道治世常忧时之不济故孔子席不暖卧不安也
墨翟不黑不暇馔食也今借彼语而意似同程由示
也言小凡者通收内外薄地若据前律意即指新受
戒者沉溺谓不知戒相或致违犯而堕恶趣悼谓伤
叹。

故下次明随机设教初二句叙结戒不讳门者即戒
律也讳犹过也以如来所制戒律尽是指出众生粗
恶过患以至淫盗等相种种业非示过令知戒令远
离故云不讳辟即开也秘密术者以此戒法唯被内
众以在家人并馀四众不预闻故钞引论云何故律
在初集以秘胜故又分别功德论云由胜密故非俗
卷一 第 178a 页 X40-0178.png
人所见故术即道术或音遂即道路也。

张下次明制说又三初示立制本怀无问说者以如
来说法必先请问以为发端此制说戒乃静处思惟
圣心自制则大悲心切为物情深思彼新学不知戒
相违戒起非故不待问而自制说显初学者以前所
引新受戒者当云何学律涂谓使知戒相持奉皆通
静处兴者亦如前引教源即指说戒一法集众等者
前引律文尔时世尊从静处出以此因缘共集一处
玄范即指戒法。

前下二示所说教准疏科经大分三分今文初二句
乃示序文以前稽首等偈法护结集为广略二教通
叙前开持毁之言以成说听之本和合下佛自安布
以为正宗发起由致次二句即指正宗以篇聚所列
条相重轻持犯开遮禁防机欲罗犹列也。

约下三叙能说之义文有四句初定说时次制尽集
三简听众四彰利益初时中准律中因诸外道梵志
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三时众集来往周旋共为知
友给与饮食极相爱念经日供养时瓶沙王因见此
事遂往日白佛始教比丘月三时集说法论义此时
犹未制说戒后因如来静处思惟立制法初则日日
说戒因众疲极乃制半月疏云故约晦望折中之宜
次制集中疏云俱斯正戒乃是众同所闻理宜崇遵
必无乖别如律初制尽阎浮提统通自然通为一集
后以奔驰损道开四处六相以至随处局结虽然局
卷一 第 178b 页 X40-0178.png
处至说戒时不拘界之内外通须尽集简众中律云
犯者不得闻戒亦不得向犯者说故疏云凡欲闻戒
为被行净之人必有违犯便乖说戒之法合犹当也
洁即行净等犹同也彰益中十诵云佛法几时住世
佛答随清净比丘说戒诸不坏名住世故疏云良由
一闻行教信而奉遵业非内倾定慧内发远近两果
无不思议引生后进永隆万载故为久住。

两土弘传中初叙为三初叙时移情变初二句正明
上句叙时言不竞者以正像末必由次第非可一并
而至竞犹并也下句叙情言变流者或先醇后薄或
利钝不同执见差殊宜乐各异次二句引證上句即
大集经长者梦一端氎后为五段佛言我灭度后有
诸弟子分五部等下句即本律因拘睒弥比丘斗诤
来至舍卫诸优婆塞问佛当云何布施佛言应分作
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如彼金杖分为二分二俱
是金。

致下次明教法支分上句谓能诠之教谓诸部各兴
结集即如钞云随其乐欲成立巳宗竞彩大众各生
异执如钞云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部岳立下二句
即四位分部委如疏记云飞喻其分散山张喻其坚
执。

取下三明如来悬被上二句谓通含诸计以初制戒
乃有万差良由众生根机不同乐闻有异故令圣制
轻重不等缓急有殊诸部重轻乃有无量下二句谓
卷一 第 178c 页 X40-0178.png
皆皈正业谓虽分诸部情见差殊至于破惑诠其趣
果异故大集云五部虽异不妨诸佛法界涅槃。

东华叙昔传中初科为三初标传集始终若据四分
戒本乃当姚秦觉明诵律初始翻出金言曹魏者乃
取昙摩迦罗初行受法出僧祇戒心故云创传故删
定序云自戒本之行东夏也曹魏中世法护创传羯
磨乃明戒本盖阙又如疏云自汉明夜梦之始迦竺
传法巳来草创镃基未遑具体众分道俗无受皈戒
年过二百至魏齐帝(第四主)嘉平年中有天竺沙门昙
摩迦罗魏言法时出僧祇戒心方立大僧羯磨受戒
至高贵卿公(第五主)正元元年有安息国沙门昙谛出
昙无德部羯磨斯之二部初在洛阳是谓戒律之先
也隋运初者即文帝时言始于魏末终至隋初戒本
传世其间芟削改移者不少。

二或下列示诸本文中四句即指四本在文具显委
如后释言𨽻文者此有二释或谓翻彼文成此𨽻师
字以此简古书始自伏牺时史官苍颉观鸟迹以成
文后程邈□篆为𨽻止如今宗即𨽻书耳或云𨽻字
误也以下斥云准律得在宗皈等此谓单写律文。

三雠下总责谬妄上二句显非雠校左传注云雠对
也谓校诸本以其文义芟改理致乖违则使依附奉
持事相不晓故曰蒙然周易云山下出泉曰蒙以其
未有所适下二句彰损上句谓因圣欺贤下句蔽塞
来学别显中文有八句委辨四本得失但初本全失
卷一 第 179a 页 X40-0179.png
馀三则兼得失并上句纵与下句夺破梵本者谓多
梵言迷其文旨彼此方言义不相融通准律即写隶
文者宗皈谓识达宗旨辨相谓更无注释单写戒文
使轻重等相冥然莫辨言惠求即惠光律师出谓以
义理求其文相故疏序云随义约文又删定序文云
更以义求纂缉遗逸以光师撰广律疏羯磨戒本咸
如删定深会义其博瞻未静论端谓展转骏难未能
尽理即序云鄙光所出宗理爽文是也言缘据者即
法愿律师所出谓依律引缘以为正据故疏序云诵
律计文删定序文云准约律部连写戒心是也具周
犹如委悉别见谓止是一家之计未可通被群心。

总责中分三初引圣亲制正戒谓出离圣道不类邪
术明禁谓旨妄警心理非暗昧唯佛制者以经论二
学犹通馀圣独斯戒律金口亲宣良以大千界内佛
为法王律是佛敕唯圣制立自馀下位但可依承又
如国家赏罚号令从女王出臣下僭曰庶人失信亡
败无日戒法亦尔若究官说群生不奉法不久住贤
圣祇奉者良以如来行极果圆穷尽众生重轻业性
等觉巳下尚非所堪况馀少圣安敢拟议缄默谓无
敢错辞祇奉谓禀承严训。

故下二叙论宗经宗经谓诸论解释律藏尽宗承本
经教旨不易馀位班者此有二释或约大小贤圣故
曰位班未能穷圣意故曰揣度或约论文解释不合
参混佛言分别节段附释圣意无敢思度妄自违越
卷一 第 179b 页 X40-0179.png
故曰疏云五部十八乃是人分至律教无非佛旨何
得无学妄敢错辞纵有披解自为卷帙是也。

总下三正斥谬妄上二句指斥诸见总前诸本情执
师心谓妄从臆说如云非制而制是制便违是也下
二句显略谓细寻古非实多分既无所利述之无益
故云未暇。

今集中初科分二初叙古上二句斥文非繁谓义求
缘据略乃梵本𨽻文然昏义理流隐在文局塞故也
或可四本皆具诸过下二句彰事阙用失仪者事法
不备故舍非据者持奉无稽故。

若下二显今上句谓今撰述集下句谓后学易明或
可上句即指诸古本乖谬之相下句谓既显昔非即
钦后说。

次科叙学地中分三初二句叙夙志上句谓慕道余
即训我言少仰者以祖师龆龀出家冠年受具故疏
批云昔在童稚即有信心无缘携掠致及过学年十
有五方得寻师十六诵经十七剃发大业馀力蒙受
具戒等玄风或约玄妙释或就衣色解以缁衣即其
色耳下句谓弘律言志在者乃平生意之所主如孝
经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清范即戒律而况祖师
四依示像三世秉持兴建律乘专弘戒学故疏批云
依首师学听疏二十遍时经六年等。

昔下四句次明就学以祖师出世行化多在京城周
流谓不止一处伏膺谓持礼依师请业谓求文义载
卷一 第 179c 页 X40-0179.png
纪者十二年且化即二十四年矣相寻谓年岁联续
或可载纪并年之通号年须一年如此寻续。

何下二句三叹戒本上句谓每一披寻下句叹文义
抑塞慨即叹也。

初科分二初叙四出求异初二句叙时贞观即唐太
宗年号得二十馀年次句指处岳谓山岳渎即川渎
并处之总名此谓经涉川陆薄犹略也或可指西北
即摄岳字以多陆地故往东南则指渎字以多川渎
泽故疏批云贞观四年远观化表北游并晋东达魏
土等下句访道谓请论评量教门优劣。

但下明愚智二师初明愚者初四句昧其教旨上二
句谓遂纷论即言杂乱弘远谓大义全迷下二句忘
本以弘律之本唯在行事自古传演多不知此独吾
祖师自然回悟兴建本宗事钞立题意可见也故钞
序云至显行世事方轨来蒙者百无一本又疏序云
至于行事未见其皈等岂非自古传持不明于此谭
有务谓虚滞言诠事无施即全忘教本。

谗下次明学问荒疏初四句叙学浅上二句谓名不
称实七五名者即五篇七聚之名谗能识达一字首
者即律师也涅槃云善解一字是名律师下二句谓
学不至理上句谓奔逐名相行藏即律教兴废优劣
之义故钞序云常恨前代诸师所流遗记止论文疏
废立问答要钞是也下句谓不知所皈决正即趣道
之心。
卷一 第 180a 页 X40-0180.png

问下叙无稽上二句即脩古章疏癈兴谓诸部互有
取舍下二句准律无文上句穷窍正据下句相从臆
说。

自下二叙智师上二句美其学解博学谓见闻周赡
生知即禀性聪说论语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
之者次困而学之其次也困而不学斯谓下也下二
句斥其师心神用即智谋莫准谓不可凭信情取谓
不脩正教天乖谕其隔远。

三中正明中初科分三初叙来致上二句谓以前诸
本增减繁略出自胸襟未符祖意下二句既从正教
理有所皈则辨诤纷论顿然平息。

今下二示文体初四句明经注上二句叙正经言试
者恐有所不知乖违佛旨未即正言作述之谦言依
律者以戒本文散在广律今则采摘律本撰集成文
更无改移故云具录下二句明经文从佛解者以一
一戒下佛自解释今所注释尽准佛言文下四句挍
异同上二句叙古同一卷数同今文三卷者乃后分
耳或可古有写𨽻文者今文准律事可同焉下二句
叙今注释戒相明显则异古来失于辨相。

庶下三彰利益初正明初二句通被三根上句学久
近下句据根有利钝次二句谓解三品粗知粗略事
钞持犯篇明三种持律上品则事犯俱识中品句虽
兼识犯于罪事生疑不识者下品则事犯俱迷此谓
于教有迷止结不学无知二罪望不犯根本故名持
卷一 第 180b 页 X40-0180.png
律精练则解行兼通精明持犯者一师化者以毗尼
之学佛法根本故钞云大师在世偏弘斯典以下结
示上句则指前诸本下句谓为利无尽。

次科分三初叙意上二句叙古多妄传言各缘起者
以律中凡制一戒并有缘起国土犯人熏结等相若
不准律以明则容妄说下二句示须明之意谓依教
委明则事归稽实。

故下正示言类引者戒缘各别故且如淫戒缘起戒
本犯等广辨诸相成类注之使无参混删要辅者以
彼文既广今但撮略要辅今行事耳或可文繁不可
尽录故故云删要事有阙略则以义补之。

俾下三结显上句谓文句开列下句即持犯分途。

二中分二初二句正示结益上句自利言润身者依
教奉持出处语默率遵戒捡动必称法故法润于身
教诫仪序云四仪既无法润乃名枯槁众生言光德
者威仪行成随处施造则美德光显钞云良以非法
无以光其仪非道无以显其德下句利佗言护法者
以末世住持唯凭僧宝所犯要由于戒故疏云住持
三宝以僧为先良有由也匡时者以末法时證理趣
果者少唯以威仪肃物戒捡清身能使众生观相生
善故云解削染禀戒入道次第以至僧中受忏安恣
结法治谏师资上下此乃佛法纲纪住持万世功由
戒律故善见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
方住。
卷一 第 180c 页 X40-0180.png

临下次嘱累流通初二句谓文义无滥上句全依佛
语足可凭信下句迥异古师庶无乖谬。

次二句正示流通言贻无漏者不专自利也谓岂唯
自备其唯漏耳或可无漏即指圣果济有缘者意在
利佗谓于祖师夙有胜缘今或遭遇兼济出孟子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良以大慈垂应本为
群生立事立言岂专自利。

故下二句结示辄谓不敢专擅云尔结上之辞。

四分戒本序释(终)